在线客服

教师继续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继续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继续学习计划

篇1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篇2

三、巩固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不断进步

1.巩固三笔两画:针对本人的个人情况,字和画是弱点,本期我将继续加强这两项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备课、填写相应资料的过程中,认真练习钢笔字,按时完成教育局所发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练习册。

篇3

一、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耦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开放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得以在实际中运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必须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化学课堂中就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理论系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这样即可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而言,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化学过程,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将这些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影像、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的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以及化学分析等多项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大都比较艰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相关方面耗费较多时间,由于这些内容大多过于空洞,即使教师一再讲解,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容易产生疲劳感,紧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轴心问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放弃。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公示、符号都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二者的“耦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特点,相互补充,更好的丰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化学课程,是很多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到的公共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起到支撑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能够奠定学生专业课程的根基,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涉及到各个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教师要充分研究各个专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并据此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学科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三、课程设置与化学新知识之间的耦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但是在大学课程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则相对固化。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到溶液化学平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分析、重要的生命元素等知识内容都是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和化学知识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知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一些无机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如果到大学阶段,再重复这些课程,学生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化学的新知识互相融合,将一些化学的前沿知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和发现告诉给学生,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在给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四、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之间的耦合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以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明确这一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将教学的任务与学生的反馈相耦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特征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实际的实验技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个教学任务兼顾,通过科学的设定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两方面的提高。在学生的反馈上,可以采取课堂测验、学习反馈、学生意见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五、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耦合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学生发展情况等,将这些情况考虑到实际的教学中,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情况的耦合。

一些学校以农林专业为主,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就要重视其对农林专业的基础部分,在课堂的实践中,就重点考虑应用于农林专业的部分。一些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在无机化学的学习中,就要充分考虑其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让这一学科的基础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

六、结论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课程设置与与化学新知识、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五方面的充分耦合,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这五种耦合模式的动态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使无机与分析化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一)要解决的问题

1. 聚焦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体问题

新教师要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各个年级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学会将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校本研修,增强新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提升教学技能的具体行为,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疑难点

1. 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自主性强,但创造性不够,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强新教师的发展动力,激发内需,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

2.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新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科研思路不宽、动手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新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意识,围绕小专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学习,同伴相互学习,研究主题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到实践上。

二、拟定解决思路

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积极的、优化的、上升的过程,是分阶段、有层次、有侧重的延伸、拓展过程。要推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层递过程,我们将新教师的教学技能问题放回它所处的系统中来思考,运用理念“1=n,n=1”,进行系统思考,与各项教学技能整合,修正新教师的局限思考,探索并推行了基于校本的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序列化模块学习的运行机制,其技术路线是:

(一)需求分析,主题生成

对新教师的需求作分析。一是客观需求分析,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与特点,分析其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需要提高的内容。二是主观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详细了解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提高的内容。根据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教师的困惑与问题中提取培训的主题,我们精心设计序列化模块学习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克服了学习中随意、低效的弊端。

(二)主题驱动,自我研习

教龄5年以下的新教师参加模块学习,每次学习前按主题内容计划做好专题准备,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文章,提前做好学习积累和案例分析,为模块学习的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智慧的碰撞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深度汇谈,案例研究

新教师组建成模块学习的研修共同体,每周的星期一下午第三节是模块学习时间,运用启发式讲授、世界咖啡、案例研习、经验学习、现场培训、拓展训练等多种培训形式,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围绕《青年教师“二次成长”》校本研修培训教材的其中一讲的主题进行深度汇谈,每次的模块学习基本上安排约4位老师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立足课堂教学,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和案例,畅谈教学感受,倾诉教学困惑,研究解决方法,开展热烈的思维碰撞,实现思维启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个性发展。

(四)多层反思,实践提升

新教师在模块学习深度汇谈后,要进行深度思考,多层反思,做好个性备课,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实现做中体验,自我超越。开展小专题研究,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处,积极寻求个性化发展。

三、实施与改进过程

(一)第一阶段实施

1. 过程描述

第一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教学内容的建构”“开放课堂的创设”。12位新教师组建成的模块学习研修共同体,4位老师围绕“交流台”的提纲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作简单发言。通过序列化模块学习,让新教师广泛阅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教学杂志,研读教育教学专著,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共享学习心得,正确应对课改新形势,夯实理论基础。

模块学习案例1:如何创设开放课堂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什么是开放课堂?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 如何提高教师对开放课堂的引导能力?3. 结合实际,谈谈创设开放课堂的有效策略。4. 举例说明创设开放性课堂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分寸。

这一次的模块学习,语文科的方老师、张老师、数学科的黄老师、体育科的陈老师围绕模块学习主题进行了中心发言,方老师的发言提出开放性课堂包括“学习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民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设计开放性课堂要把握好“课堂角色的变化、教案作用的变化、重点内容的变化、实施过程的变化”四个变化。黄老师以《四边形的认识》为例,谈了如何创造条件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陈老师谈了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和有效策略。张老师在模块学习中交流了“什么是开放课堂”,如何创设开放课堂,包括课前拓展、开放课堂资源、课后的延伸,要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去实践。张老师既谈了对开放课堂的理论认识,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课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找春天》分享学习的心得。其他参与模块学习的老师也参与了分享,交流了自己对开放课堂的认识,要呈现内容的开放、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和学习成果的开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场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发言比较积极。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通过一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新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学习了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运用等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快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项技能。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检查)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养成自觉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发现大多数新教师只是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新教师是否能真正结合课例与学习的内容进行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教学设计、双边活动的实施方案、作业的布置、考查方式等进行潜心研究?教学理论还不够丰富,教学视野还不够开阔,没有做到深刻反思自己,找出差距,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模仿与创造,如何超越自己。新教师的发言还是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厚度。培训效果在知识获取、态度变化方面效果较强,但技能习得、能力提高、行为转变方面效果一般。

(二)第二阶段实施

为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在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我们加强世界咖啡这个方式在培训中的运用,增加行为示范、现场培训等培训形式,达到有效的互动,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促进新教师的持续发展。

1. 过程描述

第二阶段的模块学习内容包括“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精心设计板书板画”“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的即时性评价”“教学的激励性评价”“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反思和课题研究”“课堂观察研究”。营造一个安全、平和的环境,让新教师针对模块学习的主题展开对话,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汇谈网络,创造集体智慧。先由4位新教师组成1桌,针对一个主题,坐在桌旁侃侃而谈,一共3桌,通过几轮的流动汇谈,除了桌主外,其他人均可在每轮时间截止时,自由选择其他组,参与交流,侧重知识分享、关系建立和价值创造。

模块学习案例2: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模块学习交流提纲:1. 举例说说怎样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作业。2. 反思总结作业批改方式,比较其利弊。3. 结合自己的作文批改方式,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4.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学习的评价功能,一位老师应用了“错题本”的小策略,就是让学生把每次的错题收集起来,经常复习。您认为这样做如何?新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流动汇谈,围绕主题主动交流,气氛热烈,激活了新教师自主学习与主动反思的内在需求,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培养了自我提升的能力。

2. 现象分析与评价

世界咖啡,让新教师发表各自的见解,意见互相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至于深度汇谈,新教师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教学,产生更富有远见的洞察力,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

四、反思与收获

新教师进行了2年的序列化模块学习,是我们在校本培训的方式、内容、管理、资源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力图走出一条针对性强、效率高、重实践、重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主要有以下3点收获:

(一)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

强化教学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对实践的反思和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上的,关注新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的转化提升,关注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关注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有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智慧。新教师参加了本校6项教师个人立项课题研究,执教了多节课题研讨课,动笔撰写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结合自己的课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近3年,12位新老师参加教学竞赛、论文评比共获奖34人次,不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参与合作互动分享的培训方式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简洁体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教学模式划分有多种方式,美国人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归纳了四类教学模式:一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发展;二是个人教学模式,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三是社会交往教学模式,着眼于社会性品格的发展;四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注重教师“如何教”。随着对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广泛深入,产生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尤其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理论与条件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相应的推力。

一、信息化社会与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

具有文化现象特征的教学模式,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且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一个时期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关联,而教学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则与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相适应。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教育任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将随之变化,原来同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以致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最终引起由量变到质变而发展为新的模式。

信息技术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社会对人的工具性要求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等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从信息化进程引发的知识爆炸现象而论就十分明显,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凸显。

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学任务的工具、手段以及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关系等都随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演进而进步和衍生。信息化进程孕育着教学模式的革命。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具体要求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主体是在职人员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传承于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模式不适合继续教育

多年来,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传承于全日制教育,但又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多方面的冲突和束缚而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就好比用种花的模式来种草,结果草没长好。

首先,在目标和内容上,继续教育参照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没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其次,在教学组织上,由于继续教育学生只能是在业余时间来参加面授,其时间投入和精力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不能照顾到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等特点,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另外,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监控性等问题都与全日制教学模式不相适宜。

(三)网络教育教学作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没有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网络教育的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乃至随处可学的目标,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反复呈现。网络搜索引擎可以让学习者享受海量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又能改善教学资源呈现效果,网上交互技术、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的强大功能都给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但是网络教育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模式,其理论基础和积淀都不完备和充分,仅从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来看,就明显地缺乏沟通、反馈、分析、控制等,有的教学机构甚至仅仅把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课ppt简单地搬上了显示屏,结果效果不佳,仍然不为人们认可。

(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缺失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显露出来,教师和学生对这点都不够重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也有管理及体制上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很少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没有活力的教学中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习惯于听老师讲考试信息然后应付考试。

二是师生间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教和学的双方时空分离是影响师生交流的一个因素,也是全日制教学优于继续教育教学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一因素,使得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全日制的教学模式,应当积极地充分运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创新创造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一)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形成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宜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的革新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首先,应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为指导来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原则。将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来考察,同时注重教学系统结构的动态性,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看做是一个相互活动的动态过程,并有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策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还应以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为指导,信息加工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和传统认知理论的有益成果,认为学习起源于环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有目的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建构的过程。这些教学理念指导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各种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策略,将客观知识融进学习者经验中;应不断加强学习环境的构建,努力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二)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从结构与要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模式结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内部各要素的优化和有机组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应围绕继续教育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出发,分别对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学生支持服务的提供和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考察。而要使得这些基本要素发挥作用,显然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为实现途径。图1呈现的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

1.精心设计学习资源

过去教学资源以单一的教材为主,没有体现信息时代的新要求,而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达到充分共享,可以实现有效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在当前数字化资源渐趋丰富的情况下,应重视应用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内容设计,进一步结合课程特点和成人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成人学生多元化渠道获得学习资源的需要。

2.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现成人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依据信息加工和程序教学思想,采取动态交互的网络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甄别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类型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程序,从而满足成人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3.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有效沟通,维持学习动机

人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激励和体验,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应探讨积极运用“温馨提示”、“学习建议”等快捷的信息提示,建立合理的师生交互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沟通。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为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在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机制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探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可以实现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笔试方式,采取实践报告、项目报告等多元化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各学习环节的自我诊断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多种元素进行量化分析

在对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三)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条件和保障

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仅仅有指导理念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

首先,在意识上要充分认识到重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只有在广泛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下,才能走好重构之路。

多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继续教育办学的规范性上,关注招生和毕业环节,而几乎没有真正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这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

其次,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离不开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教师要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学会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信息运用能力素养。高校也应更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

最后,教学模式的重构要注意扬弃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教学中合理的成分,也要根据环境条件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机理。

教学模式的改变和重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将感性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理论层次,最终发挥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编委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美]R.A.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钟志贤.教学设计视域:大学教学模式的局势与走向[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6]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查有梁.论教育模式建构[J].教育研究,1997,(6).

篇6

步入新世纪,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是“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发展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这个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方可胜任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此,本人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方面加以探究,通过学习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性发展。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学习内容探究

1.1 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材也随之进行革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研习新课程改革,领会改革的文件精神,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并通过研究高中化学三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呈现的异同,重点了解并掌握新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具体达成,把握知识在教材中的深度、广度,实现新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1.2 研读大学的教材,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所用的新教材中涉及很多大学知识,更加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但是有些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新人教版选修模块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点等,这即要求高中教师对大学的知识掌握透彻,扎实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呈现给学生。

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之际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自主深入研读大学教材,仔细体味并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基本原理,认真分析相关知识点在中学化学教材和在大学教材中要求的异同,把握相关知识点在新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结构,同时通过研读大学教材给学生搜集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易于日后授课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究。

1.3 学习信息处理技术,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新课程改革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具,模拟危险性实验、模拟错误实验操作、解释抽象知识,为学生研究和体验提供条件,学生能在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即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扩充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还应该系统学习各种软件工具如ppt、photoshop、flash、会声会影、“仿真化学实验室”等基本软件的使用,为今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夯实基础。

1.4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的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中心,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继续研习课程教学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合乎新课程改革的要去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摩学习试验区提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对精品课程集体研习,交流讨论精品课程中授课教师授课的目的和方式,评价其授课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并从中借鉴精品课程中先进的教学经验:

2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学习方式探究

2.1 营造氛围,促进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学在学习实践和问题研究中结成共同体,教师以问题为出发点共同研究学习,自发地对教学以及教师的学习进行探讨,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不带任何感彩,旨在研究学习中相互交流讨论获得新的思想。

教师学习共同的学习活动是由共同目标导向,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共同的知趣、愿景、情感和彼此依赖的背景下,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参与、交流、合作,对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改变培训形式,加大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由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整合和掌握关于学习和发展、社会背景和文化、课程与教学、学生独特性的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要让教师的各种培训与日常复杂的专业实践情境相结合。

以往的教师职后培训很大部分都忽略了教师实践背景的复杂性,通常忽略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境,只是通过简单的讲授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受训者,受训教师被动地接受培训的内容,无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使得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流于形式,培训没有能够发挥实现教师自己进修、自我学习的作用。

篇7

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采用蓝墨云班课和OJ平台两种信息化平台来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辅助工作。

(1)蓝墨云班课――移动设备教学平台

“蓝墨云班课”是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APP,是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3]。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堂管理、教学活动开展、学习情况跟踪、教学评价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课程订阅、消息提醒、个性化学习资源、讨论交流等功能。移动式教学平台与非移动式教学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不仅可以避免非移动式教学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且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获得适应新时代的学习方法,移动式教学平台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利补充。

(2)OJ平台――程序自动评测平台

OJ平台全称Online Judge平台,最初在程序竞赛中用来评价参赛选手的程序正确性与时空效率[4],现已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OJ平台能够对学生提交的程序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定的测试数据?砑煅樵创?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通过OJ平台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积累和过程考核。OJ平台中有大量的题库,题目有易有难,有单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应用,有基础知识和大赛培训的区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同时,通过OJ排行榜获取类似游戏闯关成功的成就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与竞争性。

2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信息化、网络化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图1为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图。

2.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设计过程以螺旋式教学为主线。

2.1.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关注学生编程技巧的入门,主要让学生了解程序构成的逻辑和程序执行的三大控制结构。该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编程语言,掌握构造问题求解的关键步骤,使学生具有初步程序设计的能力。

(2)中级阶段关注学生编程技巧的拓展,主要让学生掌握各类数据类型的存储和运算、复杂数据类型(如数组、结构体)的表示及应用、一二级指针的使用。该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在计算表达、数据组织和程序灵活性等方面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

(3)高级阶段从程序框架的构建入手,进行程序组织方法的技巧拓展,主要关注函数、文件以及算法设计入门。该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总体思想,通过设计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Bloom认知规律,随着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2.1.2 教学项目的设计

程序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采用螺旋式,分为“螺过程”和“旋过程”。“螺过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螺”是相关子项目中知识点的叠加部分,“旋”是相关子项目中知识点的延伸,“旋过程”建立在“螺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升[6]。教学项目涉及的知识面深度要螺旋上升,深度体现在难度上;知识面宽度也要螺旋上升,宽度体现在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数量。教学项目深度和宽度的螺旋上升是伴随着解决思路和解决效率的螺旋上升而上升的。

例如与二进制转换相关的学习可以设计成螺旋式教学项目,从二进制的表示阶段开始,逐步经历二进制与其它进制转换的数学计算、理解二进制在内存中的存储方法、采用循环结构实现二进制转换、使用位运算符实现二进制转换、采用数组实现二进制转换和使用递归函数实现二进制转换。此项目遵循基于同一问题但解题方案和解题思路呈螺旋上升的设计过程。素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设计成一个螺旋式教学项目,从使用单循环来实现单个素数的判断开始,逐步经历通过双重循环实现多个素数的输出,使用数组实现筛选法求素数来提高效率,最后通过素数判断函数来实现哥德巴赫猜想。此项目是以素数求解为基础,但在功能扩展上实现螺旋上升的过程。

2.1.3 教学环节的实施

程序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与评估阶段,并产生一种有序的递进关系。

(1)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透彻地领会和前期评估阶段中得到的教学反馈,总结出知识点学前的预备知识,设计自然引出知识点的方法,构建知识点的应用实例,录制相应的教学视频等。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设计的教学项目才能丰富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备阶段中,教师的引导起重要作用,针对相关的知识点,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需要反复地、多层次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主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各种问题的综合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应用知识点的方法。

(2)实践阶段,教师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不仅强调理论知识在理解层上的掌握,而且强调在实际应用层上的编程实现,将上机实践和课程设计结合,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阶段逐渐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此阶段是学生对编程工具和程序调试方法熟练掌握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期。

(3)评估阶段,教师可以全面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项目的吸收和掌握情况,全面增强信息反馈教学的指导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对教学项目进行进一步加工设计,更新和完善准备阶段和实践阶段的工作。

学生对同一相关知识的理解随着教学环节的实施,以螺旋上升的形式逐步加深,从而逐渐形成系统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有序[7]。

2.2 课上教学设计

程序设计课程的课上教学设计主要采用BOPPPS教学模型,借鉴翻转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BOPPPS教学模型是北美高校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将一节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和小结(Summary)6个阶段,如图3所示。该模型强调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8]。将BOPPPS教学模型引入到程序设计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顺序地开展课堂BOPPPS教学模型中的各项活动。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的当堂测试、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将OJ平台上的题目作为任务驱动项目和案例式教学中的实例,并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中的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参与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获取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3 课下教学设计

在教?W环节的准备阶段,教师把课件、微视频、图文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蓝墨云班课的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QQ课程群空间进行资源分享。通过蓝墨云班课的“及时推送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并督促学生按照通知利用学习资源做好预习、复习、作业、讨论等工作,并通过答疑讨论功能随时随地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开展互动交流,实现个性化辅导。

在教学环节的实践阶段和评估阶段,通过OJ平台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学生可以通过OJ平台进行自我测试和练习,老师通过OJ平台可以检验学生前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学生可以通过OJ平台进行作业提交、考试测试,进行查缺补漏,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是否扎实,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对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检验。教师通过OJ平台的学生做题情况统计功能以及蓝墨云班课的学习记录跟踪功能,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反馈,不仅可以对学生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而且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科学的教学优化工作。

3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蓝墨云班课教学资源的合理选取和安排、OJ平台章节题目的选取,都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教学项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需要预留较强的扩展空间,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来探索新引入项目的求解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9]。教学项目的开展,还要注重与其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协调。

篇8

Key words: learn through play;programming courses;Robocode;Java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11-02

0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科的必修课,它是人们进入计算机世界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课程更显得格外地重要,其重要性在美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CC2001教程和CC200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2002中的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比例(14个知识单元中程序设计与算法占3个,计90个核心学时,占32.2%)即可以体会到[1]。国内外很多著名大学都越来越重视程序设计课程,因为程序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专业的启蒙课,通过程序设计使学生渐渐了解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通过程序设计使学生慢慢掌握该如何让计算机为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工程问题、管理问题等;另一方面,程序设计课程也是训练学生各种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通反映程序设计课程枯燥难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2]。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产出极大的驱动力,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化编程学习就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游戏化编程学习概述

游戏化学习(Learn through play),又称为学习游戏化,是指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是目前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爱好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如果将学生对游戏的痴迷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则可以使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这正是游戏化学习研究的核心。

关于游戏化学习,目前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使用了评估中学习的理论,利用编制的教学游戏软件,将教学的内容通过游戏或网上竞技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死板和枯燥。采用这种方式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适合年龄偏小的学习者,如中、小学生,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游戏本身就具有学习性。因此,通过研究游戏的特性,用这些特性来改造学习机制,使得学习本身成为一项游戏――而不是将其中的内容通过游戏表达出来。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欧美国家,特别是新西兰。采用这种方式学习者是主动地积极地接受知识,适合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成年人,编程游戏就是其中一种,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编程游戏(Programming Game)是一类特殊的电脑游戏,通常以“机器人竞技仿真”的形式出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游戏玩家在游戏平台上使用某种编程语言创建和控制自己的机器人,把它放到赛场上同其他机器人比赛,直至分出胜负;游戏过程中,机器人不是由键盘、鼠标或操纵杆来控制,而是由游戏玩家为它设计的程序来自动指挥;游戏玩家最终目标就是编制一个高效的机器人控制程序来取胜。这类游戏具有很强的编程教学功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让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可以作为计算机语言课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2游戏化编程学习的实践

游戏化编程学习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游戏化编程学习工具、评价方法和教学策略。

2.1 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的选择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早期大多为欧美国家的编程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开发,由于时间较早,界面较为简单;近年来一些AI(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搞研究也开发了一些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这些平台融入了更多的人工智能的策略因素;在选择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时,考虑到高校目前程序设计课程多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这一特点,引入Robocode编程学习平台。

Robocode是IBM的一位工程师MatNelson用Java语言所创造的机器战斗仿真引擎,是一款专门为程序员设计的游戏半成品。是一个很容易使用的机器人战斗仿真器,可以在所有支持Java2的平台上运行。开发Robocode程序是一个极佳的Java学习过程,是编程人员(学生)之间的智力较量。程序完全是由JAVA编写,并且玩家必须要创造一个继承自Robot类的类。Robocode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将不变的事物与变的事物隔离开来,其中不变的事物是Robocode的程序库,如对坦克的着色、画出等,而变的事物是坦克战斗策略的控制。这样游戏者(学生)只需专注于设计战斗策略,编写机器人坦克智能程序,让它能移动、进攻、防守、躲避、开火等,其对手则是其他程序员编写的智能程序。在学生竭尽全力编写自己的机器人去战胜对手的机器人的过程中,学生的编程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无形提高。

2.2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低年级学生,学生有C语言课程的学习经历。

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②理解Java语言对封装、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特性的实现;③学生能够使用Java语言来编写程序解决实际编程问题,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④依据Robocode游戏规则,灵活创造出各种游戏策略;⑤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作风。

2.3 设计教学过程RoboCode把许多教学过程设计反映在其中,一个好的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的选择意味着教学成功的一半,但RoboCode游戏化编程学习效果更取决于教师对平台功能掌握程度与驾驭的本领。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讲解、编程、归纳、课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演示:抓住首次演示Robocode游戏时学生的痴迷,这时的学生很自然体现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让他们的作为学习主体的热情不要衰退,要因势利导。介绍新知识点时,教师向学生演示采用相应技术的机器人控制程序,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运行与观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多数学生会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的实质阶段――编程知识的学习,当讲解到一些技术要点时,演示该技术在游戏中的具体运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前进方向的“领路人”,要注意多加点拨,适时提出思考要求。

编程:程序设计类课程属于实践环节很重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精讲多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编程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每个小组3-4个组员,每个小组开发3-5个坦克控制程序。

比赛:进行小组间的坦克比赛,检验各小组学习的效果,游戏的胜负结果即对游戏者的评价。可以采用淘汰赛制或循环赛制,为避免两组对抗时的偶然因素,还可以多局对抗制。对于学习深度已达到一定层面时,还可以调整比赛的时间参数长短,使学习者会针对性地重新调整游戏策略。教师在游戏化编程学习评价中,要充分利用RoboCode平台的相关评价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归纳:比赛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出胜利或失败的原因,然后进入下一轮的编程和比赛,在循环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归纳的时候要强调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外:开展课外编程游戏竞赛;召开技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会;为方便技术交流,可开设BBS专区以供讨论学习。

3游戏化编程学习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游戏化编程学习教学实践是在游戏化学习的理念指引下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游戏化编程学习平台的选择、游戏化编程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3.1 提升了学生学习层次,强调了策略性学习游戏化编程学习教学实践首先选取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平台,其次设计了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被动变成现在的主动。

3.2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给青少年学习以极大的驱动力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贴近学生兴趣的游戏有很大的关系。

3.3 游戏化编程教学效果是多重的,有利于将学生迷恋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从游戏化编程学习中学习程序设计的效果是显然的,而通过这一与电脑游戏看似类同的编程游戏,把一批迷恋于不健康网络游戏中的学生解脱出来,让他们学会编程,让他们学会通过动脑来玩游戏,这将受到学校老师们、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游戏化编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有原来是游戏迷的变成为编程迷的例子。

3.4 游戏化编程教学实践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协同评价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程序或策略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根据对学生能力差异掌握的情况下,有意识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励所有的学生奋发向上。

4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游戏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将Robocode引入到Java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Java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还能巩固其他知识,因为编写Robocode不但会用到Java的编程知识,还会涉及到数据结构、设计模式、人工智能、数学、物理等方面。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当然,Robocode游戏不可能囊括编程语言的所有方面,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鲍春波.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新探[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7(2):101-601.

[2]李其龙.从德国教科书看当代教学论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9-22.

[3]王梅,于京.应用于教学的Java编程竞赛平台的开发[J].科技信息,2008(18):70-72.

[4]江耿豪,郑炜冬.编程游戏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8-131.

篇9

0前言

人工智能操控领域在计算机应用项目中已经获得颇高的认同地位,按照目前实验教学后期的考核流程实现同期对比和科学验证。这类工具将不受任何传统教学制备因素的限制,并且能够准确考量单位学生特定阶段的成绩水平,为后期规模化考核布置工作树立合理控制经验。关于程序语言的设计工作,目前高校停留在基础课程队列之中,主要透过现场监测和有机评估方式提取实验结果,将过往人为操作误差大面积消除。

1涉及智能化评分模式的发展现状论述

依照现下技术研究状况观察,有关智能阅卷模式开始选用优质软件渗透机理和数据集动态测试手段,对程序编码活动进行相关考量。上述控制方式存在单一性限制,尽管部分系统开始将动态和静态测试结合使用,但基本也只是可以确保对模版相似度和程序运行正确作用进行评分。而真正智能化评估需要将细化的数据源、语义分析进行有机调控,可以将动态控制流程中的结果检验完全,并且同步提炼错误语法内容;涉及程序运行错误操作则按照分点进行认证,并将语义分析流程进行同步跟进,将分点检测表达形式的单一特征消除,令整体智能化效应全面加强。

按照上述评分原理介绍,有关智能化评分的流程设定格式具体如下:首先,选定合理的阅卷途径,针对批量和单个阅卷方式进行科学甄选;选定工作处理完毕后,将试卷信息交付给后台并开始评分工作。其中,批量阅卷是将学生库里所有未评阅的试卷进行综合处理;单个阅卷技巧则是将学生试卷进行选中和评估。其次,需要考量程序存在结果。主要流程是键入学生源程序目录,对特定程序运行现象进行观察,如果存在转换作用,可以进入后续操作环节;如若没有任何存在迹象,便认定学生得分结果为零。教师有必要首先检查应试终端上是否存在学生源程序,之后进行成绩保存和退出操作。再次是语法分析工作,主要利用编译器工具进行固定语法内容的分析,将搭接错误位置标定清楚,对于环节中不存在错误现象的选择操作通过检验;但是发现错误之后,需要将数量以及行号标注完整,再进入后续操作。对于已经编译的源程序,具体可以应用输出数据进行检验,直到验证动作处理完毕,整体程序应用能力考评结果定义为满分,之后将成绩保存退出;对于未能及时透过语法分析的程序,需要运用表达式度量算法对已知得分点进行验证,将后备信息提炼完全。

2智能化评测和监控系统的设计流程分析

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智能化评测及监控系统作为某种特殊架构格式的系统,为了尽量满足师生实验需求和考试成绩精准提炼指标,主动进行现场监控、结果智能评测、试卷综合考量和成绩提炼等多元功能开发。该类系统采用B/S架构样本标准,利用Tomcat作为平台的Web调控媒介;并结合MVC三重模型实现系统优化设计,深度联合Hibernate机理稳定数据库持久控制能效;其间Spring与Struts分别将事务进行管理与控制层分离改造,并且配合JSON作为控制层与显示层交互开发的渗透元件。

按照上述机理框架实现综合程序设计需求标准,同时提供数据库物理格式,将各类内容进行科学汇总处理。同时运用DAO设计模式,将数据访问流程进行透明化改造,其间业务逻辑层对数据源的操作具备一定灵活效应。因此当数据源产生变化时,就只需针对DAO层级结构进行修改,进而确认代码的可维护效用。采用此类数据访问功能能够将逻辑机理交互影响进行适当摒弃,令代码开发效率产生大幅度提升。

作为智能试卷评阅系统,其独有的批量导入功能允许教师配备excel表格实现必要信息录入,这样可以适当节省一部分操作时间,维持工作效率的扩展活力。国家计算机技术发展条件不断跨越,其中程序设计作为维持内部结构机理不可或缺的转接媒介,需要发挥出高超的验证和便利性效果,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关于这部分重要意义已经获教育机构调理人员的高度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既有程序标准进行智能化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过程中结合DOS重定技术与正则表达度量算法,并透过系统程序自动编译、执行等环节,对编程题目进行智能验证、评测。该系统主要按照程序编程要求进行深层次的技术挖掘,保证细节内容的有效衔接绩效,争取将学生程序掌握的客观效果全面反映出来,为后期专业培训提高疏导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延方.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架构研究及应用[J].科技广场,2008.13(01).

篇10

一、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研实施

为全面了解花溪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研随机选取了全区6所初级中学,4所普通高中181名教师为样本。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展开。问卷共14道题,包括三大部分:(l)教师基本情况,包括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任教情况,共5道题。(2)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包括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收获、对继续教育的看法等,共9题。(3)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评价,对今后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2道陈述题,从中更切实地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状况。结合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和考察对花溪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1.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认同程度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的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认同率不是很高,认为有用的占52.2%,认为效果一般的占40.4%,说明现在的培训效果,或者说收到的实效距离教师们的期望还是有一定距离。

2.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

我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培训模式。(1)新教师培训;(2)学历提高培训;(3)班主任培训;(4)校本培训;(5)骨干教师培训

3.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调查统计后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对继续教育持肯定态度,但还是有部分教师没有从自身专业发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

1.中学教师主体性彰显不够

当前的培训模式主要为专家讲授,教师记笔记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大班培训普遍存在,我们常常会采取“会议式”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实际上仍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很多参培教师认为培训的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实践,讲授者对教师的己有经验、教师的创造力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

2.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学年末的评查验收外,几乎没有其它的监督评价。这种做法只重视了评价的总结性和诊断,忽视了评价的形成。培训进行中未收集反馈信息,培训后不总结经验,好的经验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3.对新课程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新课程通识培训和部分分学科培训,我区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并试图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和贯彻这些理念。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新课程理观念的冲突,让不少教师感到较大压力,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主要的焦点问题。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实践,怕造成课堂管理的混乱……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以及学校自身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难题。

二、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培训者素质良荞不齐

培训者是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教师的“教师”目前,担任我区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主要是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师。培训者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培训者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有的培训者自身角色意识模糊,职业归属感不清。有的培训者于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抱着很大热情,挤时间来“充电”,想要得到培训者有价值的指点,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迷惑不清的问题,但却失望而归。

(二)忽视学员的主体性

我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追求整齐划一,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忽视教师在培训中的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作用。

(三)教师缺乏积极态度

教师缺乏赶超意识,容易满足于眼前已有的东西或者是已获得的东西。参加继续教育后,一部分老师的思想观念和从前一样,仍固守着原有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继续以旧思维对付新理念。在调查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素质和教学技能,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单纯是为了“晋升教师职务”、“获得培训合格证或继续教育学分”。这种带有很重功利意识的“实用主义”影响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态度。

三、花溪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是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规划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素质

培训工作是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我们应加快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教师继续教育专职培训者队伍。专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应该是以一个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培训者应该广泛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不断发掘整理新的培训资源,为被培训教师选择培训课程。除此之外,专业的培训队伍还应做好聘请培训教师、确定培训教材,编制办班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沟通协调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等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鉴定和服务。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给予最多的关注和投入。

(二)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

林崇德说:“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培训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培养的基础。其二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参加继续教育便是教师实践其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形式。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思潮和指导教育改革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在职业生涯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旨在促使教师能够满足时代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增强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化社会中,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进专业的成长,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三)借鉴成功经验,丰富培训模式

发达国家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探索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又称PDS学校,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地方的公立中小学或学区合作成立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这种合作是针对师范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在职教师跟不上时展需要的现状,提议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共同负责师范生的培训以及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使在职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提高其素质,进而改进整个教育质量。PDS学校的创设,是最近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运动所产生的一个硕果,它在以往互相隔绝的中小学与大学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对大学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赢”的好模式。③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国际上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沿信息和最新动态,可以借鉴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实到我们的日常培训工作中。我区也在积极构建“研训教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探索“教中有研、以研助训、研训促教、研训结合”的路子,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在本文的调查写作中,笔者切实感到,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性的转变,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变化。我们只有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扬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立足实际,正视当前的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区的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网络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高职教育。目前,信息化教育模式有以多媒体为媒介的幻灯片、视频、语音等传统视听教学系统,有以网络通信为主的远程面对面授课系统,有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在线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有以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掌上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以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现实教学系统等等。当前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音响媒介阶段向网络信息化、通讯多元化、媒体多元化方向转变,因此,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汽修专业也成为必然要求。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虚拟现实(VR)技术也在教育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开始使用[1]。

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等生成一种模拟真实世界中人类主观构造的环境以及可见和不可见的环境,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自然的交互,从而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受。

一、传统汽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训设备费用高昂,校方难以及时更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日新月异,各种发动机电控系统、底盘控制系统新技术层出不穷,汽车维修专业设备仪器费用昂贵且更新较快,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实训设备,学校一次采购以后往往要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会出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专业人才技能脱节的现象,所以要求学校层面要对更新实训仪器有足够的经费支撑,而目前所有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状况是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2]。

2. 实训场地受限,多种汽修设备无法安装

基于汽修专业的特殊性,实训教学中往往需要购置体积较为庞大的仪器如车架大梁校正仪、整车涂装室等专业设备,这会使原本就紧张的教学用房雪上加霜,导致许多实训项目无法进行,或者只能由教师进行视频播放教学,这与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相背离。

3. 实训设备操作不熟练,可能造成设备损坏或导致危险

学生实训过程中,由于都是初次接触操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或损坏实训设备,导致学校在安全保障和设备维护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同时,基于学生和设备安全方面的考虑,老师会对某些实训项目进行简化或干脆取消,导致正常的实教学产生较大的局限性。

4. 汽修专业部分课程讲授局限性较大

基于实训设备的局限性,部分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液压控制过程、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发动机各传感器内部的工作原理、汽车电气系统工作过程等知识点难以用传统教学方法如PPT、视频演示等讲授清楚,学生很难获得感官上的认知,难以掌握抽象的原理性知识。

5. 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枯燥

传统的汽车维修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实训讲授也受场地、设备等条件所限往往“空讲”、“演示”居多,动手偏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缺乏上课的趣味性,经常出现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讲不在同一频道上,玩手机、睡觉现象增多,课堂管理困难[3]。

二、汽修专业虚拟仿真教学的特点

1.直观性:能够直观、立体的观察汽车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能够全方位了解汽车修理的操作步骤、工艺以及故障诊断流程。

2.全面性:可以完成传统实训设备无法完成的试验,可以模拟汽车在各种工况下可能出现的故障,因而可以了解汽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3.交互性:基于VR的特点,可以通过外部操作设备如鼠标、键盘等完成虚拟汽车整车的拆装与维修工作。

4.安全性:利用操作设备进行模拟操作,避免了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5.趣味性:实现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互动性增强,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兴趣。

6.经济性:虚拟设备取代实训台架,大大节约教育经费。

7.便捷性: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查询、数据参数的实时反馈。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 在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授课中的应用

传统的授课方法中,教师仅仅利用多媒体及实训台架进行知识讲授,这种方式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发动机内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无法动态展示,尤其是汽车电子方面的工作原理、电控系统的控制流程等知识更加晦涩难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创建一个虚拟存在但与现实工作情境完全一致的模型,通过人机交互操作了解和学习汽车各零部件的工作过程[4]。

我们以自动变速器的工作过程为例说明VR在理论授课中的应用。液力变矩器中泵轮、导轮、涡轮三者的相互作用,液压油的流向以及变矩的过程是仅仅依靠演示文稿与视频讲解比较困难,此时可以通过VR软件创建一个液力变矩器模型,学生可以从各种角度观察三元件的结构形式及液压油涡流、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又可以将扭矩的增大过程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同样,行星齿轮机构、湿式多片离合器也可通过VR展示其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通过VR的增强展示,学生会对本知识点有多方位的感官认知,理解更加透彻,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此外,利用虚拟仿真授课的过程中,VR软件能对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跟踪记录,教师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进行教学指导,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进方案,这样使得理论教学更有目的性。同时,VR软件的使用也给教师在课堂管理、学生平时表现的记录上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途径。

2. 在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授课中的应用

汽修专业中的实训授课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VR软件在实训教学中可以替代昂贵的实训设备,也可以完成不方便操作的实训项目,节约了时间和经费。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汽修相关实训课程中的VR应用案例。

(1)汽车维护保养中的应用

利用VR技术开发一款软件,其中软件包含发动机维护、底盘维护、车身维护以及电气设备维护四大模块总成,同时含有工单考评和资料查询功能。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选择任意一个总成进行维护实训的虚拟操作,比如对发动机更换机油和三滤、进行车辆轮胎动平衡试验等,完成操作后填写电子工单,软件对操作过的项目进行时间记录并对过程进行考评,对该项目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流程准确性及时反馈,方便学生及时纠错。通过资料查询功能,使学生对不熟练或者不会的维护项目及时查阅或观看视频,反复进行操作直至掌握该项目的维护流程[5]。

(2)驾驶培训中的应用

模拟驾驶实习的核心是要和真车的驾驶感一致,相比传统驾驶模拟器的显示器式交互模式,VR头显式模拟器具有更好的沉浸感,而且驾驶训练不受时间、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已有驾校引入基于VR的驾驶模拟器并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VR的应用亦可推广到高校汽修专业的驾驶实习中,使用过程中通过对VR软件的设置,视频显示系统模拟天气、光线、行人、路面等不同路况,但油门、刹车、离合器、方向盘、档位操作、灯光仪表操作等均与实车一致,这样营造一种真实的实车训练情境。VR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学校驾驶培训的费用投入、降低了能源消耗、避免了环境污染,而且可以节约培训学时,提高学生驾驶的熟练程度。可以预测,未来VR技术的应用甚至可以取代实车考试,完全颠覆了学校中的驾驶实习考试模式,这也大大节约了学校车辆购置的费用。

(3)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利用VR软件进行汽车故障虚拟设定,从而进行综合故障诊断教学与考核也是虚拟现实在汽车维修上的重要应用方式之一。例如讲授“汽车发动机起动困难故障诊断排除”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开发的VR软件模拟整车的起动工况,并设置故障点,通过穿戴设备了解并掌握发动机起动过程中油路、气路、电路、点火等各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各环节对于起动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虚拟软件记录预判的故障点,这样可以强化知R的预习过程,然后配合教师的多媒体讲解及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操作软件设置任意故障如切断油路、拔掉空气流量计、起动机不转等,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以及听课过程能独立操作软件完成故障的排除,实现发动机虚拟状态下正常起动。

以上仅仅为VR技术在故障诊断应用中的一例,诸如发动机不良、变速器故障、制动失效、转向不灵等故障诊断中亦可以使用以上方法完成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并可进行一些探索性操作,从而熟练掌握维修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在虚拟操作过程中可以避免整车维修的危险性和拆装过程中的无效操作,将有效的课堂学时用在汽车故障诊断排除这一教学核心上。

(4)汽车试验中的应用

VR技术软件能完成汽车道路试验、碰撞试验、侧滑及转向试验、动力及底盘性能试验等各种工况的模拟,学生在软件中选定汽车模型,输入试验所需的各种可变参数如车重、轴距、车轮定位参数等,配合人机交互及穿戴设备模拟整车的试验工况,计算机根据各参数计算分析整车的动力学与运动学等方面的性能,并将试验结果反馈到输出设备,给出驾驶者直接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对于汽车的各种性能有立体化的感受。同时,对汽车试验各参数进行修正,进行重复性操作,可以针对不同的试验参数评价不同工况下汽车的性能,最终获得汽车在何种参数及工况下性能最佳,有效降低了试验损耗。

四、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 VR技术本身的不足

VR技术终归是关于计算机和人之间的通信互联技术,只能对教学活动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VR技术无法提供汽修过程中的拆装手感、驾驶学习中的路面对汽车的冲击晃动感觉,嗅觉、听觉、触觉经验在汽修中所起的作用也是VR技术无法实现的。另外,虚拟操作虽然可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但无法培养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手感”,不能让学生养成遵守操作规范的习惯,不利于未来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要正确处理虚拟教学与真实教学的关系,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现代的科技手段,让汽修专业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2. 对汽修专业教师要求更高

VR技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多媒体技术,因此对汽修专业课老师的计算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现状是有汽修经验的老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而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训经验又不足,因此需要建立“以老带新”、“新老帮扶”,并辅以新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及应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VR技术走进课堂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而“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在高校教师中根深蒂固,突然变革教学方式,如何让教师接受并平稳过渡也是教学改革的问题之一。

3.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过大,课堂管理难度加大

基于穿戴设备的使用方式和局限性特点,授课方式往往以学生探索性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但由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无认知性,导致其在自主学习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容易与授课重点相背离,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另外,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面对较为新潮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容易出现关注点不在学习而在新奇事物上,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学生不是在教师视线下学习,教师无法及时制止学生精力不集中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7]。

4. 设备购置及后期维护问题

前期购置VR教学设备费用较为昂贵,一套沉浸式VR装置包括计算机、工作站、穿戴设备等大概需要30万元,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较低,无力承担多套实训设备的购置费用,而且后续的升级、维护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目前普遍存在高校对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学工作无法开展,实训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的VR设备如何能保证持续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之一。

五、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高校教育尤其是汽修实训教学中体现出的优势较为明显,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遇到的教学资源紧张、安全性等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以及团队协助能力,将枯燥的实车维修实训变为互动、启发、探索学习型实训,使计算机变成实训台架,互联网变成实训室,完成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时,虚拟技术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之相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未来的高校汽修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VR技术作为信息化手段之一,它的应用前景也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孟祥宇,全江涛,丛 蓉.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8-189.

[2]沈爱莲.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汽车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4):90-92.

[3]林 娟.虚拟现实及其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4(11):222-223.

[4]王晓芳.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0(2):43-44.

篇12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层上。谁能扣住关键词,说说走在德国街道上“我”看到了什么?

生:走在德国的街道,作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花团锦簇”写出了花儿多,团在一起,簇在一起,“锦”字还写出了花儿漂亮;“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颜色多,颜色艳。

师:这两个词理解了,画面就出来啦!请你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轻声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生:走在德国的街道,“我”看见每扇窗子都种了花,花儿都往外开,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

生: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上的小道上,两边都是花,抬眼看,上面是花,低头看,下面也是花,这就是花的海洋啊。

师:正是因为家家户户都种花,正是因为家家户户的花都种在窗口,都往外开,所以,走在德国的街道,就像身临花的海洋,看也看不过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表达这个意思,是哪个词?

生:应接不暇。

(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德国街景,一幅是山阴道上)

师:文中说,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山阴道”不是仅仅指随便哪座山的哪条小道,这个词还有个来历呢。请浏览这段文字。

(出示资料:山阴道是今浙江绍兴郊外的一条古道。1000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此漫步山阴道上,看到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葱茏,相映成画,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走在德国的街头,作者还念着故乡的古道,景致美,观景的心更美。你们体会体会这份景,这份心。自由读读这段的前3句吧。

(生伴着音乐读文)

师:这段第二层写的是作者感受。请女生齐读。

(生读)

师:看到这样的街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种花是一种境界。

生:作者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师:作者不再说这是一种现象,而说是一种境界。你能静心思考一分钟,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这体现了德国人一种怎样的境界?

生:为别人考虑,利他的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师:一种让人慢慢回味的境界。同学们,早在1935年,季羡林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去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回到祖国。35年后的1980年,当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仍然这么养花,仍然保持着这个颇让人寻味的习惯,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个“奇”仅仅是“奇”在德国人养花的习惯和我们不同吗?请你结合课文与这段素材,说说你对“奇丽”“奇特”这两个词的理解。

(师出示一段资料:季羡林初到德国的十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社会物资奇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可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德国依然是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自己先说一说,再把你的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德国人种花的独特方式使得德国街道呈现奇丽的美景。同时,我还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奇特的地方在于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有一颗爱美的心。

生:我补充,是有一颗享受生活、乐观的心。

师:填填这两个空吧,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

(出示: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________;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________。难怪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写道:“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这一切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正是这样美好的习俗和这样优良的传统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难怪先生这样感叹――

篇13

在高职院校,实训是每个学期在校学生进行一个学期所学知识检验的一种方式,几乎涵盖了学院的各个专业。这其中一部分实训都和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专业实训的方法就是学院采购相关的环境模拟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学生通过网络集中访问服务器的形式进行实训。这些模拟软件对运行的操作系统都有一定的要求,买得较早的软件运行在WINDOWS 2000或WINDOWS 2003的计算机上,较新的一般都要求运行在WINDOWS 2008 SERVER的系统之上。但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硬件平台对老式操作系统不再提供官方支持,如INTEL 的E5 至强系列平台,虽然第三方的驱动能安装成功,但是也有运行稳定性的隐患。

传统的软件安装管理模式总是服务器与软件进行一对一的绑定。 因为,各种实训软件之间如果盲目的装在一台服务器上,可能会造成环境配置、动态链接库、数据库版本上的冲突,最后软件运行出现千奇百怪的错误。但这种传统的绑定模式,使得软件无法复用硬件资源,容易造成硬件资源性浪费。由于服务器不断增多,管理的复杂度也不断加大。所以人们希望在传统模式与节省人力物力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企业虚拟化技术的出现,为以上问题带来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服务器虚拟化使得操作系统不再直接与实际硬件打交道,使用物理服务器转换为逻辑服务器的概念,形成逻辑层和物理层分离的横向结构,不仅可以利用硬件资源,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虚拟化技术最早出在SUN平台上,只是最近几年X86平台的虚拟化技术才慢慢成熟起来。而我们高职院校的服务器主要都是X86平台的,虚拟化产品一般分为桌面级和服务器级,桌面级的有VMware公司的Workstation版软件,与ORACLE公司的VM VirtualBox系列等其它软件,这一级别软件需要通过平台支持,比如先得安装一个独立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平台),这样的安装方式运行效率低下,只适合个人计算机实验使用。另一方面就是服务器级虚拟化软件,目前用得较多的有VMware公司的ESX SERVER系列与XenServer服务器软件。几年前虽然服务器级虚拟化系统已经摆脱了依靠软件进行虚拟化的工作方式,改用二进制/翻译的方式进行工作,但工作开销还是显得过大了。

时至今日,虚拟化技术终于有突破性能的进展,从软件化虚拟化深入到处理器级的虚拟化,这样就给虚拟化提供了硬件级支持。这里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X86平台的Intel VT-x技术。VT-X技术提供了两套窗体技术,使得VM能有效的在Ring 0-Ring 3之间切换,做好虚拟机的隔离的同时,又解决了性能问题。但我们知道,光解决一个处理器级虚拟化是不够的,因为众所周知,CPU运行很快,但周边IO设备特别是服务器上内存,网络等跟不上处理速度。以往I/O设备虚拟化主要是采用模拟方式或者软件接口方式,因此性能上很容易成为瓶颈,今天Intel 又提出了针对IO的虚拟化技术VT-d(图1), Intel VT-d技术是一种基于North Bridge北桥芯片(或者按照较新的说法:MCH)的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通过在北桥中内置提供DMA虚拟化和IRQ虚拟化硬件,实现了新型的I/O虚拟化方式,Intel VT-d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大大地提升 I/O 的可靠性、灵活性与性能。I/O虚拟化的关键在于解决I/O设备与虚拟机数据交换的问题,而这部分主要相关的是DMA直接内存存取,以及IRQ中断请求,只要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隔离、保护以及性能问题,就是成功的I/O虚拟化。

有了以上企业级虚拟化技术的良好支持,为我们建造高职院校虚拟化实训平台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这里选用VMWare公司的ESXI系列服务器级系统,ESXI系统自身包含LINUX内核,有着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简化部署和配置、减少管理开销等优点,机械盘、U盘都可以安装。而且ESXI既可以安装在专用服务器上也可以安装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但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上时,由于ESXI对网卡有较高的要求,个人计算机安装时要对安装包进行手动改造才能成功。

我们选用的服务器方案是戴尔PowerEdge 12G R720(Xeon E5-2609/32GB/300GB*3)系列服务器,一台服务器大约可以虚拟四台物理机。其中2G内存保留给ESXI自己系统使用,其它30G都可以分给虚拟机,方案如图2。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将新旧不同的各种服务器系统集中到几台高配置的服务器上,由统一的软件界面进行管理,主机少的话用vSphere Client即可,当主机多的话,又有外部存储设备时就用VMware vCenter。使用了以上改造方案以后,现代教育中心技术人员维护服务器的工量大大的降低了,只需要通过一台客户机即可连接管理任何一台ESXI主机。并且ESXI中的虚拟机可很方便的导出,能快速的进行服务器之间的移植。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我们合理的利用新技术,就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工作效率,降低硬件上的投资,把服务器维护人员从繁重的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能专注于软件环境上的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