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部分,是对DNA
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
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
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看,已了解DNA
结构、复制及基因的定义;并已掌握蛋白质结
构功能特性及合成过程。但关于中心法则,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
较抽象,若直接由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解释中心法则。
(2)
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以及从遗传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
(2)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自然导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吗?对,因为我们昨天刚见过面。那请问:你们首先是从哪一方面将老师认出来的呢?是不是老师的相貌啊?那遗传学上我们把生物体外貌等这些形态特征叫什么呢?(性状)那为什么我们的性状会不同呢?
说明性状的控制与基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热情。
从我们人的形态特征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
(1)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复制和表达,
这涉及到遗传信息的流动和传递,这在复制和表达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生物体内遗传信
息的流动。
播放动画:DNA
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画里遗传信息的流动
和传递。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
给学生提供DNA、RNA和蛋白质纸片教具。
提出中心法则。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
想:生物界是否还有其它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注意观察动画。
动手画图。
一个学生上黑板
用箭头表DNA、RNA
和蛋白质之间遗传
信息的流向。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遗传信息的流动。
通过动画引导和自主动手画图使学生掌握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完善中心法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教材上三个小资料的分析,指出克里克中心法
则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根
据每个资料的表述找出
新的遗传信息流向。三个资料分析完成之后让学生对传统中心法则的图解进行完善,要求用实线表示已经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虚线表示尚未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总结学生讨论情况,
并归纳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给了我们很多的
启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通过中心法则的学习,生物的遗传信息最终流向到了蛋白质。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归纳中心法则。结合讲解,阅读、
讨论,能解释中心法则。
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会得到什么启示。
那么,蛋白质与生物性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自然过渡到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P69
的资料,如何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
提问: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与实例1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2:白化病
(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白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以图解简要表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评价总结。
提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都是像上面的例子那样
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实例。
继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图阅读教材第
70
页“囊性纤维
病”实例
3,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以致用:
与实例3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4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提问:你能仿照实例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阅读、思考、解释这一对性
学生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基因通
过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阅读、思
考、解释白化病现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
考、讨论并得出这一
问题的答案:
基因还能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
学生阅读、思考、解释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现象。
通过具体实例分
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总结归纳形成答案的能力。
引入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几个实例综合起来
看又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
师进行评价并板书总结:
基因酶或激素
细胞代谢性状
基因结构蛋白
细胞结构性状。
老师结合教材分析说明:
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
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
对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
作用。同时,人的身高也
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
还与后天的营养环境和
体育锻炼等有关,那么我
们能说基因与生物的性
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吗?基因的改变仅仅
引起生物体单一性状的
改变吗?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
再次引回到本节的“问题
探讨”上来: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
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
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
体的性状,那么我们怎样
综合理解和评价“基因决
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
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倾听学生的表述,并
适当地给予提示,对所述
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学生思考、分
析,总结出基因、蛋
白质和生物性状之
间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
的性状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来控
种,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学生结合老师
的分析介绍,思考后
得出思考题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不
仅存在一对等位基
因对生物性状的控
制,而且还存在多对
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一对相对性状的情
况,而且生物生存的
环境也对生物的性
状有影响。
学生结合本节
课所学知识,踊跃发
言,阐述自己的观
点,发表自己的意
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有所提升和拓展。而且
更能全面地理解基因、
蛋白质与生物性状间的
关系。
开动学生的脑筋,
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
状的基本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
或间接地控制生物体的
现状;生物体的现状受一
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而且还与其生存的环境
条件有关,因此,生物体
的表现型是基因型、环境
条件共同作用的的综合
表现,是内因与外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整理内容,构建知
识体系。
(3)
课堂练习
技能训练P71
学生思考
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4)
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二、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
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篇2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篇3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内容或新的进展,以扩大其知识面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传统的讲座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但这往往要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广大学生受益。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讲座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传播,一些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何制作和拍摄出一个成功的专题讲座呢?
1 专题的划分及分工
“高中生物专题”讲座主要针对高三的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三的二轮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专题分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细胞代谢”、“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变异与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
2 专题的制作过程
2.1编写体例的确定
在专题制作前,相关人员集中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编写的专题材料,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此次专题的编写体例,具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点展示”,主要是对照最新的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简要说明该专题的考点及其高考等级要求;第二部分是“近三年高考江苏卷考题统计”,主要是比较一下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卷考查了该专题的哪些考点,分值各占多少,题型是什么等;第三部分是“考点分析”,就是对该专题的考点逐一讲解,每个考点下面依次细分为:内容分析(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具体展开)、命题方向(内容包括从哪几个方向命题、近五年高考题展示、答案及解题思路点拨、规律指导等)。
2.2专题教案的编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通晓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题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编写专题教案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并重;紧密关注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与第一轮复习紧密衔接,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知识理解、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笔者负责的“变异与进化”专题为例,首先是按照编写体例构建好专题的框架,接下来就是寻找素材,积累资料,准备的资料有: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年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及学习要求》、《世纪金榜》(延边大学出版社)、《5年高考3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此外由于专题编写过程中需要引用近五年的高考题,所以先是通过网络收集了2005-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word版),然后对属于“变异与进化”专题的高考题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这也为教案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编写专题教案时应该多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多与同行朋友切磋交流,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案,当教案完稿后还需对其反复修订、校对,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2.3讲座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提出需做到几点:第一是课件要统一使用模板,该模板的特点是底色较浅,布局简单,长时间观看眼睛不易疲劳。第二是对课件的字体和字号作了严格规定,大标题字体为华文楷体(加粗),字号为44号;小标题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3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24号。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目的是为了保证拍摄后的图像清晰以及课件的容量大小适宜。第三是课件的内容要和教案保持一致,不能出现错别字、图片模糊等问题。第四是课件总体要以简单为主,花式不要多,色彩不宜过多,要考虑色盲及色弱的学生能看清。
3 专题讲座的拍摄
篇4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永远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等重要,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都不可能高效。过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和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而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有违教学的科学性。
因此,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生物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课前备课充分到位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对于已经经历了几轮教学的教师来说,要具备发展的观点,似乎教材是没变,可是学生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所以一定不能固步自封,备课始终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具备相应的备课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能力、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选择教法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为了记住教案的全部内容,往往在教案条理性、逻辑上要花很多的时间作深入的分析。这样,既有助于教师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在讲授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内容,甚至当堂记住、理解、消化。如讲授细胞中的微量元素时,可以这样来记:新(锌)铁(铁)臂(硼)阿童(铜)木(钼),猛(锰)!
2、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生物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课堂导入精彩诱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这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导入的恰当与否,于课堂效果的高低息息相关。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自已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自主学习而获得对某生物学主题的意义建构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而且有效学习不仅牵涉到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课外的因素,如作业安排、教学管理、时空安排等。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篇5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案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具体学情而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纸质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合作探究、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利用学案开展教学是落实新课改的培养理念有力的着手点,编制一份科学实用的学案是学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1学案编制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在设计时要把教师使用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以学习方案的形式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学能力和教学目标,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制定出一套学生学习的“学案”。将教学重心由教师有计划地“教”转变为学生有计划地“学”。
1.2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应用对象是整个课堂的学生,而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的差异决定了其最近发展区的差异,那么就要求在学案设计时要全面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案的内容有序化、层次化。例如,在学习目标上,可通过设定基本目标、进阶目标、最高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获得学习信心、动力,又可以让部分学生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在不改变知识容量的前提下,将某个具体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梯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1.3创设情景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材料,通过对具体问题理解有意义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案的内容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呈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构建。生物学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结合具体学习任务,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矛盾情境等单一情境,也可以将几种情境组合来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1.4灵活性原则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编制形式:(1)新课的学习注重学法的对于理论性知识,注重学法的设计,可配合图表。如在学习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时,可以设计为表格供学生填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指导。(2)复习学案内容设置可以采用概念图模式,将不同层级的概念用一定的连接词连接起来构建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的概念图,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学案编制的准备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趋势,是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及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导学案编制前对课标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展开教学,指导教学方向。
(2)教材教参的分析。高中生物教材是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基准编写的,与之相配套的生物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驾驭教材等必不可少的教辅用书。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参的分析,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意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等思维素质不断成熟。因此在编制学案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前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方能给予恰当引导和帮助,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4)高考试题分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但是高考要求却又是我们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备课阶段教师应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及相关频率,同时关注相关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准确把握高考的风向标。
3导学案编写的一般流程
(1)集体备课。根据教学进度,课题组按照教课标要求,共同讨论,确定每一章或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导学案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统一思路进行导学案编制分工。
(2)形成初案。每个教师根据分工,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的初稿。
(3)形成共案。组内研讨会上,每个教师呈现编写的初稿,并陈述设计思路及教学设计,再由课题组集体讨论、补充,形成共案。
(4)形成个案。在共案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调整,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5)根据使用后的反馈情况再次对导学案进行补修,构建学案库。
篇6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提高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会做,更难以指导学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就必修模块来说,虽然在知识内容上从总体看不比原来深,但是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要求明显提高,增加的内容也不少,而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哲学素养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科学哲学素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靠继续教育院校组织在职研修,还要靠自身自学来提高专业素养。
二、课程资源匮乏的应对办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不足以支持新课程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足,导致许多实验不能开设。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的。如何取舍,关键看课标。凡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是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按照课标的要求,必修模块必做的探究活动有: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做上述六七个探究活动是不够的。在做好这些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选取更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做。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利用颜色反应对有机物进行化学鉴定这样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应当尽量让学生做;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都是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技能的,其教育价值与上述必做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比较接近,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此外,师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教辅资源如参考书、教辅用书、电子音像出版物匮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老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在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当重视利用互联网搜集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人教网生物栏目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有电子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其中的电子插图可用来制作课件;有专家写的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文章,教师写的教学经验体会、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各地的阶段性考试题、会考题;有教材编者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答疑,等等。第二,应当重视挖掘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实际案例。
三、合理调整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六个模块都应当开设36课时。每个模块一本教科书。许多教师反映,36课时讲完一本书非常紧张,有的学校只好采取加课时的办法,甚至周末也上课。有的教师说,知识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搞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教材内容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调整。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教材减少内容。课标是依据课程方案制订的,课程方案对每学科的模块结构和课时都做了规定,短期内也不可能调整,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增加课时。
课时紧张反映的是一定的课时与教学内容总量之间的矛盾。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在哪里?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教材中知识性内容虽然在局部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并没有增多。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之所以增加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密不可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领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设计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培养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将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由此可见,教材增加这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由此造成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的方案。(上接57页)四、加强对新教材的理解提高生物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新课标教材的推出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大家普遍反映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不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感到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跳跃性大。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包括《从生物圈到细胞》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两节。有的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安排这一章,认为应当像以往教材一样,一开始就讲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的教师不理解第一节的两部分内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觉得二者之间是隔裂的,跳跃性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新教材的知识体系。
篇7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已经有七年了,期间经历了新旧教材的改变。旧教材必修有两本书,选修一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必修三本, 选修两本。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与挑战,面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增减、新老教材资料拥有量、重要概念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我们既要从自己做起,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其由学习的消极状态转为积极状态,从而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心备课
上课就如同打仗,不做好精密部署,是上不好每堂课的,我们不能打无充分准备之仗,所以要从备课做起。教案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完成的,看自己怎么对待。如果只是为了检查,那只是在完成任务,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教案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其次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预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我们课前的备课,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精心备课。
第二,课堂中多设置一些问题障碍
现在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疑式教学,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体会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出很多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由简单开始,随着学习进程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逐渐加深问题难度。简单的如光合作用有哪两个阶段?都需要光照吗?逐渐加深到如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如何被暗反应利用的?提的问题切忌很深奥,如果你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就觉得不好回答,失去耐心和兴趣。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障碍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
丰富多彩的课堂能让学生更乐于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丰富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课下要进行充分准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课件。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节课如果能用flas来演示,学生更容易也更乐意接受。在课堂上采用采用分组抢答竞赛模式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第四,课堂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课本上的实例很多,但课本之外的、发生在生活中、身边的实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学习细胞癌变这节课时,要让学生记住三种致癌因子,我常举得例子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地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当地居民患癌症死亡人数数以万计。学生听的很投入,我马上联系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当地居民癌症发病原因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哪种致癌因子?学生都抢着回答:是物理致癌因子。再接着联系到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后核泄露将会引起的灾难,引发学生深思,诸如此类方式都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兴趣。
第五,课堂中应注重师生互动
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必须依赖教师和学生很好的互动,怎么做到互动呢?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前一定要设计好一堂课的互动环节,例如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上台板演、在课堂上增设师生共同游戏环节,游戏也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展示学生作业时,不能只展示优秀的,有时候一些典型做错的作业,也需要展示出来。板演后要增设学生讨论评价环节,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互动的目的。我经常使用的是利用游戏增加师生互动,最常用的就是填词接龙游戏,课前用课件把当堂课所学核心知识,设计成填词形式,课堂上我先填第一个,然后学生接龙,接不上的要表演节目。一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方式,效果很不错。教师只有做到与学生很好地互动起来,课堂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不会觉得乏味枯燥。
第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课堂上有了爱,才能彻底感染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心中无爱,那就不可能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的教师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严厉指责,让学生羞愧万分的同时,对教师也存在一些看法,以后还怎么主动去学习这门课呢?反之有的教师却和颜悦色的提醒这位同学注意听讲,下课再找这位同学谈心了解原因,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重视他,会认为老师给他留面子,从而主动去学习这门课。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扬,该表扬的就要给予适宜的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积极参与课堂,师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此外讲课时的抑扬顿挫、幽默的言语、条理性的表达,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通过个人的感染力和魅力吸引住学生,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生物教师必须要做出改变,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生物人才。
篇8
高效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效率能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改之后,生物学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量大,必修和选修的共同教学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高中生物课程在课改后进入了一种手忙脚乱的应对状态。
1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3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4.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4.1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4.2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的基础就是实验,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完整的生物理论概念与正确的实验规律,实验是高效生物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让课堂保持一定活跃性、生命力。生物课堂尽量避免空洞的重复和强调、死记硬背,应该重视实验,还要将实验做好、做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因缺少一些实验器材、教学时间的短暂、为完成任务等一些原因,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课堂抽象的讲解实验来抓教学效果,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的机会,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思想才能突破教学界限。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究实验、改善实验,或者通过找出捷径(替代性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让学生对生物规律、现象、概念都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篇9
一、板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上课前会精心准备教案,定位教学重难点,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但教案是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看到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通过板书就可以很精确地定位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了。
2.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纵观现在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预设课堂而生成的,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没有办法完全预设。板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课堂的深入不断呈现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如果发现板书有不恰当的地方,可以恰当修改,最终为教学目标服务。
3.为师生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无论是传统的文字型板书还是图文并茂的板书,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板书构建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江苏的高考试卷阅卷实行电子化阅卷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字迹是否清晰,表达是否严谨、简洁,对分数的获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平常上课时,板书随便写,随便乱画,那么学生也会模仿。一节好的板书,不但内容美、造型美、文字美,也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板书的构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身教”应该大于“言传”。
二、生物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
1.以教学重点为切入口
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课堂和学生制订的,每一节内容都有对应的教学重点。面对一节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有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不能深入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会采用在课堂开始时用幻灯片的形式投影聚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如何能更突出重点知识呢?我们可以利用板书,更加突出教学的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的一节内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很容易混淆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等运输方式的条件,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见图1)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因为板书在课堂中存留的时间长,学生参与了板书的构建(箭头是由学生构建的),并记录在册,所以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在做题时就很少犯错了。
■
图1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板书设计
2.以教学情境导入为切入口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意义。情境教学为现在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但目前情境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创设情境过多地追求新、奇、趣的,目的过于侧重引入新课等。笔者认为,既然创设了情境,为何不有“始”有“终”?既然创设了情境,将知识融于情境,那为何不让学生印象更深刻一些,当想起这些情境的时候,就关联出相关的知识呢?所以,笔者在人教版必修1《细胞的分化》的教学设计时,将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作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情境,将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两大重点内容融于其中,并在副板书(见图2)中体现,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图2 《细胞的分化》板书设计
3.以科学史为切入口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有多处涉及科学史的教学,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等等。笔者认为,对于科学史的教学不在于学生记住科学的发现历程,而在于学生对科学家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的感悟,对科学家团结合作精神的学习,对科学家研究思路的模仿和研究等等。对于科学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回顾,而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模仿、领悟科学发现的真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1的一节内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材料,步步引导、设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在黑板上构建了生物膜的物理模型(见图3),这样的板书有别于传统的“文字型”板书,但利用科学史,让学生参与到板书的构建中,对学生而言,不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
图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板书设计
4.以教学主线为切入口
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始终要有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其中,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理清知识间的关联,构建知识框架,在复习课中尤为如此。一个现代教育实验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的口授办法,仅让学生听,3天后的记忆率为15%;采用观察的办法,仅让学生看,3天后的记忆率为40%;若视听结合并用,3天后的记忆率为75%。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将教学主线转化为板书。在人教版选修3《胚胎工程》专题复习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板书(见图4)。这样的处理将本章所有内容贯穿其中,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脚手架”。
■
图4 《胚胎工程》专题复习板书设计
5.以探究活动为切入口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同样注重探究活动的开展,它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在一次作物育种的复习示范课上,开课教师围绕着5个活动展开课堂教学,即:(1)如何发现并保留优良的变异?(2)如何优化组合,培育作物新品种?(3)如何循序渐进,培育多倍体作物?(4)如何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培育作物新品种?(5)有没有哪一种育种技术可以移花接木,实现生物体的定向变异呢?选择了6道例题(见图5),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作物育种的应用。
■
图5 《作物育种》专题复习板书设计
总之,不管从什么样的切入口来设计板书,我们都要明确,板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是板书最原始的功能。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强化基本功,以自身严谨的态度去完成教学板书的设计。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要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设计好一节课的板书,一堂好课便已成竹在胸。
参考文献:
篇10
概念图通过对知识认知的表征、检查、修正和完善,对概念及知识进行层级排列,揭示意义建构实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概念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间的关系多样、零散和抽象。概念图能让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实现高效化。
1 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最初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阿克和古温等人提出。但诺瓦克对概念图这概念的确定还在20年之后,他是概念图的创生人,其模型最具权威。概念图中包含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等要素,能形象表达各概念含义、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例如:“转录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其中转录和细胞核是两个不同概念,主要场所标在两概念间线段上,说明有氧呼吸与线粒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概念图分类
概念图有网络概念图和层次概念图之分。前者指图中央放关键概念,下面以放射状绘出一般概念到特殊概念,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自我检测题的图2“内环境稳态”概念图示意(略)。后者指顶端放关键概念,标注连接词,分支之间的层次关系用交叉连结表明,如图2。
3 概念图的特征
3.1鲜明直观性
概念图中概念在节点、概念间关系具有箭头和连线的知识结构图代表。这样直观鲜明地揭示了概念和知识点间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理解、反思和提升。
3.2系统整体性
由于分层级和连接交叉,概念图能系统和完整地反映知识间的内在关系。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理解概念。
3.3简约再生性
教师在备课时使用概念图,可减少教案篇幅,有弹性,易修改。学生容易记忆和掌握,笔记简洁明了。当学生对原知识的加深理解后,可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
4 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流程
无论是新授课、实验课还是复习课,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可能有差异,但概念图制作的基本思路一致。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表达相关内容为例。
4.1从基因表达这个知识领域找出相关重要概念并进行列表
表中包括概念词汇和事件。从教材中挑选出的重要概念词汇有:DNA、RNA、蛋白质、遗传信息、基因、密码子、氨基酸、mRNA、tRN、rRNA。重要概念(事件)有转录和翻译。
4.2确定关键概念,分清主次,确定概念层次
如重要概念有DNA、RNA、蛋白质、次要概念有基因、密码子、氨基酸、 mRNA、tRNA、rRNA等。
4.3寻找不同概念间的连接,用连接词将关联概念形成句子
如:RNA分mRNA、tRNA和rRNA。tRNA转运氨基酸。
4.4通过连接线,连接词绘制并修改概念图
概念间的连接词可从课文中寻找
例如 :DNA转录成RNA,RNA翻译成蛋白质。概念间的连接可以是单向的、双向连接和交叉连接。交叉连接越多,对学生横向思维的要求越高。
4.5将概念图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在对原知识理解加深后,师生可不断完善概念图。通过添加新概念,新连接词和连线来完成。随着学习进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制作概念图方面就会有进一步的兴趣和信心。
5 生物概念图制作时的注意点
概念图节点处为生物概念非句子,其下级为另一组概念群。一般要用到概念框,具体的例子可以不用概念框。连接词要精练、准确和全面。它可以是包括、含有、分为、属于等能简明扼要说明概念间关系的动词、介词等,但不能是句子。概念和连接词可表达一定的意义。如tRNA携带氨基酸。连接线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还可交错的。
概念图制作要科学正确选择名词术语,抓重点和关键,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制作时要有逻辑和序列地揭示两概念的内在联系。力求严谨,便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制作者不同,同一生物概念的概念图可不同。概念节点放置的位置不同,不同制作者制作出的概念图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也可在在不断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生物概念图并不都是对称的,有时可能一边多于另一边。
6 概念图教学反思
6.1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如“生命 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新授课中,概念较多,但概念间的层次性较强,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在新授课中可将纯文字抽象讲解,为学生直观的获取知识。这节课知识容量虽大,但概念图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同时对多个概念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系统化,减轻学生负担,用较少时间掌握较多知识。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回忆,突破教材束缚。例举已学概念,整理、归纳,串联不同单元和章节内容,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必修三复习时,可通过概念图将稳态中与下丘脑有关的各个概念和知识点联系。这样学生以通过知识网络再次将概念理解和深化,形成更强大的知识网络。
6.2运用概念图能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
如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可将探究实验分解为“实验现象”、“相关知识、“合理假设”“实验验证”“正确结论”等步骤,按照实验步骤与目标达成的对应关系绘制概念图,一目了然地将实验意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实验思路、探究结论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初步印象。概念图还可用作教师的简案,可将知识点罗列,还可用于课堂板书、小结。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可视化形式表现,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教学过程。
6.3概念图更是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工具
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常能够理解某个概念含义,但要求列出具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时表现困难。原因是,他们头脑中的生物学知识杂乱,不能创造性处理问题。如果教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尝试建立概念图,学生就能成功把握概念意义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在复习中,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循序渐进,形成命题层级,找出横向联系,利于学生查漏补缺,使不同学生在短时间内都有所提高。
6.4概念图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工具,对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
如在酶和ATP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观察学生概念图构图过程,或者口头或文字的展示。这种方式可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对教学及时诊断和改进。学生概念图制作不一定完善,但可以通过同学自评、互评和老师的指导进行完善。同样,概念图还可作为总结性评价工具。如所绘的概念图清晰准确,说明学生对概念掌握较好。这样,概念图有力推动了意义建构活动。
另外,概念图可帮助教师提高课程计划的质量,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焦虑和紧张感 ,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态度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中,概念图教学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促进生物学习者高效学习和知识建构。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发掘其使用方式和应用潜能,实现新课程从观念、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的等等的改变和革新。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1一34.
[2]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7):36-40.
[3]刘画奇,张迎春.高中生物新课程与概念图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 2007(11):19-21.
篇11
1.抓住课改精神,分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由5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课包括两个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和生物技术实践。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高一完成必修1和必修2,高二完成必修3和两个选修模块之一,教学任务确实很重,必修模块几乎覆盖了所有高中生物知识,与老教材相比,又增添了很多探究活动和实践,还增添了很多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学完必修内容几乎可以直接参加高考了。那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些内容上完呢?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呢?教师用书即教参上有指导意见:三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铺垫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使所有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原理有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可通过选修模块加深拓展,综合探究能力也可在此得到强化。
2.转变学习方式
首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由于新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自主学习宜安排在课前进行,形成先学后教的学习机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老师讲解,或至少不需要详细讲解,这样一来,增大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是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团队互助获取知识,增长才智,这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摸索出既符合教师个人教学特点,又能确保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备课组会上,大家对新课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出台一份基本统一的教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再编制一份自学学案,在一节内容讲完以后,大家坐下来一起畅谈教学心得和教学体会,对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对前一阶段教学的细致总结后,对下一节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预期该达到的目的。
二、正确理解、探究内容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所表现出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备受教育研究者的推崇和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如何选取探究内容,怎样控制探究深度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课本中提供了很多探究素材,这些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了实验的可操作性而精心编制的,因此,选取探究内容应立足于课本,没有必要再到课本以外去寻找探究课题。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均可用于探究活动。学习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若把握不好探究的深度,就容易把学生引入遥遥无边的未知世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拥有的生物知识储备,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的目标、广度和深度。不然,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助。
篇12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几乎被扼杀,使得本来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生物课堂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融音频、图像、图形和文字等不同形式于一体,用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展现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生物教学必须要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来服务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等方面,来表现各种情境,使得问题情境的设置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必修1《绪论》一节的讲授中,教师可用PPT把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风铃声相结合,投射到大屏幕,将生物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利用Flash课件使内容更直观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官冲击
在学习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精细难以用模型有效展示的生物体结构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Flash课件展示的生物体结构,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视觉功效,极大丰富了结构教学的直观性。例如,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精细复杂,利用模型很难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结构层次。而利用Flash课件展示,不仅将细胞和各细胞器的结构层次划分清晰,并能突出重点,解决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差的难题。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找茬”的游戏课件,在新课完成后开展竞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在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即使是进入实验室,学生也只是对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机械的重复,既缺乏趣味性,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实验即便是同一植物做材料,由于所取部位不同或制作过程中的微小差异,都会导致显微镜下观察内容的改变,而对于实验经验少的中学生而言,很难区分这些异同。如今,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照片和视频演示给学生,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正确的操作和分析,并区别一些易混淆的现象,减少盲目观察和分析。这样,既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又节省了实验时间。
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方法,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读取方便、实用性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多式多样,如以信息技术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操作法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5 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材限制,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突破教材就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链接专业的教育资源网站,下载课件、教案、案例等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网络资源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易理解和接受的生物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河北 沧州 061000)
参考文献:
篇13
一、重知识,轻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至今还在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学设计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但现代知识更新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你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吗?时代要求教师做的不只是从外部强制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向外地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
二、重教材,轻学生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教材放在首位,屈从于教材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围绕学生能否理解掌握教材而进行的,认为只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忽略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事实上,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教材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材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培养和构建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目标为中心而进行设计。如高中生物必修1~3中分别有科学实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三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不能把重点放在讲清实验、思维、探究的步骤上,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技能。
三、重认知,轻情感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设计中往往以学科为本位,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学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忽略情感的教学设计不能算是完整的教学设计,故完美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更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四、重结论,轻过程
从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几乎都是概念、结论、知识点的罗列,学生认知和体验的过程几乎没有体现,这说明教师从内心里还是认为只要让学生把结论、知识点记住就行,实际上这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显然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结论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灵活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故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重预设,轻生成
在许多的公开课、示范课和展示课中,有的教师讲得非常精彩,他们的教学设计细致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举一动,整堂课都在按照自己的预设而在亦步亦趋地表演,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忽略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忽略了学生的发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这些“意外”恰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时需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尊重学生的感悟,给自己留有空间,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信息,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六、重教师表演,轻师生互动
教师往往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认为表演的到位就行,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生当成了观众,精心设计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学生既无沟通也无交往。这样的设计往往操作起来不尽如人意,课堂气氛一潭死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事实上只有在真正有效地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产生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师生互动与交往。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设计出恰当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深入地思考,精心地准备,潜心地钻研。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远离上述的几个误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学习主体精神;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和创新,注重个体差异,把舞台真正交给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