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科技创新

篇1

1.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1.1创新水平

鉴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多数高中学生在上课时采取的是“老师传授,我们笔记”的方式,只是单一地接受课堂知识,没有对其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从中去发现和进行创新。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使得教学设施、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得到完善,更不用说能应用于科技创新的设备;对于某些城镇,虽然有引进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教学设施,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未跟上,这导致设备空置率高,继而限制了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无法输出足够多的人才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2开展情况

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教学被纳入高中教学课堂中,也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重视。然而,由于教学性质传统、教学设施不完善和教学质量差的影响,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课程,成为一个大难题。另外,高中学生由于性格叛逆、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原因,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翘课、捣乱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制定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让高中学生能够自愿积极地参与到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1.3创新氛围

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培养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案外,更需要注重的是挖掘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创造出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吸取相关优秀教学经验。此外,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优良配合,让他们在互助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兴趣,提高专注力。为了对高中学生进行更好地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2.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2.1培养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

并非所有的高中学生都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这也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难度。由于学生兴趣的不同,可能导致教学氛围的不活跃、教学结果不佳等现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高中学生也可以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的合作问题和自身兴趣发展的问题,这些高中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表达出来,以使教师可以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为他们答疑解忧,然后鼓励和督促他们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

2.2培养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可以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思考,在质疑和解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高中教师在开展实验室课程时,通过亲身演示和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给予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进行课程实验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将老师亲身演示的过程和讲解的要点详细记录,然后应用到自己尝试的实验过程中,期间需要记录好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方便实验过后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若对实验掌握不完全,可以向老师进行请教,并与老师探究是否可以通过修改教学示范的流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这个实验。通过培养自身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因为动手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3.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3.1参加科技创新培训及社团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开设的科技创新培训和个性化的创新社团能够训练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和激发发散性思维。高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类似的科技创新培训课程中,如制作电子天平模型、螳螂捕捉器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记录和反馈,然后与教师进行沟通进行教学方案调整,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2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科技创新思维

高中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通过这类平台,进行自我能力的展示,也可以向其他科技创新能人学习,从而激发自身的科技创新思维。在竞赛过程中,高中学生应该抱持一种“交流第一,竞赛第二”的观念,在比赛过程中不带名利心理,注重于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灵感。

3.3参与科技专题培育工程,培养科技创新钻研能力

学校开设的专题培育工程,是为了集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钻研,进行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提高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对于有开设类似工程的学校,高中学生应该争取机会参与其中,培养科技创新的钻研能力,继而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使自己成为社会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4.结束语

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的影响。高中学生需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挖掘自身科技创新兴趣,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争取做一个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对于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案,加强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篇2

一、 报名条件

(一)、综合素质较高、思想独立、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有批判性思维、有志于从事科学技术学习和研究的高二、高三理科学生;

(二)学习成绩优异,学业成绩排名原则上需位于年级前5%;

(三)获得过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学生,或者可证明在某学科有明显优势的学生优先;

(四)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学业学术行为不端记录.

二、报名材料

(一)自主申请所需材料

1、自述信1封:结合南方科技大学办学理念,学生独立完成个人自述信一封(800字内,需本人签名,扫描或拍照上传,报到现场交原件);

2、推荐信1至2封:由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课外活动指导老师等叙述该生特点及推荐理由(800字内,此材料不是必须提交的材料,需推荐人签名,扫描或拍照上传,报到现场交原件);

3、学生本人从高中入校起每一学期的学业成绩及年级排名证明(必须使用报名系统中的模板并加盖学校公章,扫描或拍照上传,报到现场交原件);

4、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科学发明证明及其他能反映本人综合素质的材料(扫描或拍照上传,报到现场交复印件,验原件);

5、《南方科技大学2015年优秀中学生科技创新体验营报名表》(填报完毕从报名系统下载、打印并签名确认,报到现场交原件).

6、《安全责任告知书》(报到现场填写并签名).

(二)校长推荐所需材料

除提供自主申请所需的1-6项材料外,还需提供《南方科技大学2015年“中学生科技创新体验营”校长实名推荐表》(校长签名、学校盖章后,扫描或拍照上传,报到现场交原件).

(三)注意事项

上传报名材料的照片或扫描件时须通过我校报名系统,并确保电子文件清晰可读.

三、报名方式

(一)网上申报:申请人登录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网进行体验营报名,根据系统提示、按要求如实填写各项报名信息,上传报名材料,并选择拟参加的体验营专业类别,注明是否服从调配.

网上报名地址: .

(二)获得校长推荐资格的学生仍然需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进行网上申报,并扫描或拍照上传校长实名推荐表等全部报名材料;

(三)体验营报名时间:2015年11月20日-12月3日.

四、材料审核与报名选拔

学校成立专家组进行审核和选拔工作,于12月6日前选拔出120名左右优秀中学生参加我校体验营,在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网站上公布,同时通过邮件及短信通知入选者.

五、体验营活动安排

12月10日全天:报到

12月11日上午:开营仪式、参观校园

12月11日下午-13日:学术报告、科学实验、参观高科技企业等体验活动

12月13日晚上-12月14日:离营

六、特别提示

(一)校方为参加体验营的学生提供食宿及相关活动费用;

(二)校方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入营学生提供交通补贴.

(三)校方对学生在体验营活动中的表现予以考核.

七、联系方式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篇3

1.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5.组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由活动的“支配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探究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与实践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本领。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组合不是简单的、随意的,而是要求小组成员各有所长,既有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扎实善“写”的,又有思维灵活、悟性好善“想”的,还有动手实验能力强善“动”的,通过这种具有优势互补性质的小组合作的结果,首先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均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明白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另外通过合作中的互相“磨合”,使他们善于与他人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能发现、学习别人的“亮点”,为今后自己能成为善于创新与实践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把让学生认真地看“阅读教材”作为硬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更主要的是能促进、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创新和实验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讲到“内能和热量”一章时,有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有一种新型半导体陶瓷发热材料――PTC。PTC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人为的设定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其电阻值作相应变化。根据PTC的这个特点,学生将一个适当的PTC陶瓷元件与台灯开关并联,做成了一个PTC延时台灯,在台灯开关断开后,台灯可延时3分钟再熄灭,效果颇好。

同时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要阅读l―2本课外科普书,并告诉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被名家、书本所吓倒,要敢于“评头论足”、“求全责备”,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敢于提问题。即使提错了也比不提好,没有现在的错,就没有将来的对;没有现在对问题看法的不完整、不全面,就不会有以后对问题看法的完整、全面。很难设想,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下便能抓住本质和规律,只有大胆去实践,才一定会成功。

8.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是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纵观近代科技史,不难看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均离不开观察,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得到启示。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通过观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和磁的相互转化,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求他们不仅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细心并有条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要求他们在观察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上学途中看到一堆盖楼房用的长预制板,有的从中间断裂了,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断裂的预制板虽然两端都露出一段钢筋,但有几块中间断裂处却无钢筋,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如果这些预制板外形是完好的,怎样才能判断中间有无钢筋呢?他和他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电学知识,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检测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把物理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参与率高、活动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科技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如:“泉水的利用情况调差”“废旧报纸的再利用研究”“汽车尾气排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废旧电池的利用”等等。他们大多选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既增加了对生活的敏感性,又增强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壁挂式科技馆――校园科普知识的普及与深入

各个地方的科技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可以畅游在科技的梦想之中。但是科技馆不肯天天去,可是壁挂式的科技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孩子们可以在课间就可以操作观摩自己喜欢的科学小实验,让他们明白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2 以体验为载体,强化科技体验力度

2014年开始探索尝试科技体验课程,最初在学校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了“智力七巧板”“小牛顿”“有趣的绳结”等富有科技味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4年底与济南市科技馆开始合作开发科技体验课程。先后开展了“创意折纸”“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家庭生活小技能”“创意机器人”“电与磁”几门科技体验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取得了良好效果。

1、“黑陶的制作与文化”――动手感受创造的魅力。

黑陶富有美丽诱人的观赏特点,其器型多样,造型精美,立体效果强,图案分明,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的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研究的是造型语言,主要分为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法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点包括陶艺设计与制作的概念,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等。实践技法部分则包括以单元主题项目为形式的陶艺制作基本技法讲解和深入课程等。

2、“家庭生活小技能”――感受生活中的小科技。

“家庭生活小技能”重在让青少年注重生活技能的积累,让大家感受生活的乐趣,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生活中的小知识,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在生活方面的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科技使用意识,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纸上谈兵”。

3、“创意机器人”――机械与现代科技的集合。

“创意机器人”课程重点学习搭建项目和程序编辑。有些是空间结构类,有些是原理类,有些是传动类。程序编辑则根据任务的不同来设计。课程整体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排布,不同类型穿插其中。空间结构类项目,需要学生能理解结构概念;原理类项目则是让学生明白基本的搭建原理和物理学概念;传动类项目则是让学明白力学原理。学生边动手边设计,集思维训练、科技知识、合作学习于一体。

3 以专家理论为载体,深化科技体验效果

1、“创造发明课”开设模式

在进行了多年以来的“体验教育”探索后,发现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结实施情况后发现,能有作品、有创意的学生仅仅是少数,科技体验教育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了研究探索“创造发明课”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模式。

(1)集中培训模式

集中培训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接触了解“创造发明”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学生思维的变化和创造力的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对比探究课程效果,我们邀请陈明泉教授为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集中培训的弊端,那就是时间短,内容多,学生的课堂压力较大,而且对整个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方式了解不够深入。

(2)以课程形式纳入课表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课程形式出现,保证了组织形式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大了普及面,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门课程。不仅如此,在这种约束下,到什么时间就上什么课,能保证课程的有效落实和对课程体系的深入了解。

2、创造发明课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明显效果

(1)创造思维的转变。

①认识的变化。在未进行创造发明课之前,多数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是科学家、发明家做的事情。可是经历了创造发明课后很多学生都认为创造发明不是什么难事。有的同学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学习了‘创造发明课’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敢想敢做了,创造发明并不难,难的是你不敢去想。”还有的同学说:“做什么都要有自信,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好。”“创造发明课”让学生经历了由不敢想、不敢说,到敢想、敢说的过程,彻底扭转了他们以前的认识。虽看似简单,但这却是一个质的提高。

(2)创造兴趣明显增强

课程开设后学生的创造兴趣明显增强,首先我们对开课的不同年级进行了一项简单调查,问题如下:A你是否喜欢创造发明课?B你喜欢创造发明吗?C你有信心进行发明创造吗?D你认为创造发明课对你进行创造发明有帮助吗?

调查结果发现,在280人的调查中,喜欢这门课程的为280人,喜欢创造发明的为238人,有信心进行创造发明的有213人,认为创造发明课对自己有帮助的也为280人。调查显示课程开设后与开课前学生的表现有巨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都能够认同这门课程,并感觉课程对自己很有帮助。同时足以看出同学们创造兴趣的明显增强。

3、创造发明课对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建议

(1)以树立自信为起点

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可为什么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居于世界末流呢?除环境等诸多因素外,还有培养力度不够。小学生阶段是培养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黄金阶段,创造力的提高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想法,不断地为他们树立自信。

(2)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与交流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激励方式:

4 存在困难与设想

篇5

二 科技创新大赛的活动内容

现有的科技创新大赛主要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两个板块。活动内容也主要分为:竞技类活动和展示型活动两个系列。

1.竞技类活动

竞技类科技创新大赛汉族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竞技类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因为有赛事结果为依据,所以有很多分类形式,主要包括如下:按项目申报人数分(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按年龄段分(小学项目、中学项目、高中项目),其中小学中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通常会按研究学科分(生命科学、技术与设计、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中学中举办的科技创新竞赛则通常会按研究的学科进行分类(如数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植物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医药和健康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科技辅导员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通常会按照项目的类型来划分,大致分类如科技教育方案(科技教育教学以及科技教育活动)、科技制作类(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五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教制作项目)、科技发明类(包括外观设计项目、发明项目、实用新型项目三种)。

2.展示型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包括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以及科学幻想画展两大类。(1)科技实践活动:指青少年围绕某一主题,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名义,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具有一定科普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综合、群体性的科技实践活动。(2)科学幻想绘画:指少年及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畅想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展望未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境,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参与者常为5~14岁少年儿童参加。

三 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标准

1.“三项自主”的原则

第一,自己进行选题策划:即选题必须是由参赛者自己经历发现、筛选的过程,然后自主提出的。

第二,自己对选题进行设计和研究:参赛作品中的创造性的贡献必须是由参赛者本人进行构思,并自主完成。支持主要论点的论据也必须是参赛者本人通过有效的研究手段(观察、考察、实验)亲自获得的。

第三,自己完成选题的实践过程并撰写出来:参赛者本人必须参与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2.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

第一,新颖性:包括对选题的独创程度、先进程度、新颖程度的规范,以及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的要求。

第二,科学性:包括对选题及其成果的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等。

第三,实用性:指该项发明和创新技术其中包含的可以预见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其中包括课题研究及该项论文的应用意义、影响范围以及推广前景。

四 教师如何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

1.指导学生自主选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选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出创新的思维,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科学和社会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改造学生身边的物品等废物制造活动,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在这种改装的过程中,一项项发明创造也就产生了。

引导学生多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提出疑问。青少年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钻研的兴趣。

篇6

一、要打开创新之门,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对他取得科学成就所起的作用时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更没有超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教育实践证明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它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素材,是创新的基础。生物学教学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例如在观察叶片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时,学生对其半月形的细胞结构有很浓的兴趣,而对上下叶表面的气孔数量却不注意,因此在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会细心地观察到植物叶子上的气孔大多分布在叶的下表面,并针对这一点提出问题:在进化中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没有叶的上表面气孔多或气孔只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的植物?这些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通过学生对不同植物(如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叶子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讲授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生物学史,帮助教育学生,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学会思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相关发现和发展过程的史实,例如:班廷和胰岛素;施旺、施莱登和细胞学说;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克里克、沃森如何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等等。通过对史料的介绍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认识科学家的严密逻辑思维和试验设计,锲而不舍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认识生物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生物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最新成就,介绍生物学科新动向:克隆羊的诞生,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生物芯片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让学生接受更多科学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引导他们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三、探究性学习,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持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提出可以将蔗糖溶液改成盐水,将洋葱表皮细胞改用美人蕉的花瓣的方案,究竟哪个方案更好?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比较和实际操作,发现盐水能更快地使细胞质壁分离,而且效果比蔗糖溶液好,并且美人蕉的花瓣比洋葱表皮细胞制片更容易且现象更明显。这是一次较简单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但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的火花。

篇7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且应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这就需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对于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来讲,自制实验设备属于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

自制实验设备是为了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缺陷而专门研究设计制作的,这就要求自制实验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所以,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进行自制设备研制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将一些新技术融入自制设备的研发设计中。

第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且各模块均具有独立电源,可独立使用;各模块均设置对外开放的接口,用户在使用时可对各模块灵活组合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可方便地实现设备功能的扩展,方便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型实验的开展。

第三,自制实验设备的性价比和利用率要高,便于维护和维修,方便携带。

第四,要积极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集团队所有教师的力量,研发出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高质量设备,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第五,使一小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1999年开始,在学院领导的积极鼓励支持下,成立了自制实验设备研发团队,团队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若干名讲师组成,团队根据学院的教学要求,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陆续进行了一些专业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从早期的“多功能教学电源”、“模拟电子教学实验箱”、“智能车”等基础教学设备,到后来的“PLC综合实验平台”、“太阳能光伏发电教学平台”、“两轮自平衡教学平台”、“汽车生产线模拟装置”、“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以及“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等等,先后进行了多种实验教学装置的设计开发,并陆续应用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一线,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 自制实验设备在学生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我院开发的一些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2007年底开发的“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是基于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和MSP十六位单片机双核心的单片机实验平台,该平台囊括了当时学生竞赛使用到的大部分功能模块,学生通过该平台学习16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应用和软件编程方法,掌握其基本应用。学生可通过组合不同功能模块并编写软件程序,来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近两年开发的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功能更为强大,该平台包括电源信号源单元、CPU单元、显示单元和电机单元四大板块,还包含DDS信号源、数字示波器、物联网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SD卡识别模块、TFT触摸屏显示模块、各类型电机驱动模块、4×4键盘模块、CAN/RS485总线接口模块、高速串行A/D和D/A模块等几十种常用模块,满足了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学生对硬件设备模块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效率。

在物联网创新设计竞赛中,学生利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的物联网通信模块,较快速地了解了ZigBee模块的通信协议、硬件连接,为竞赛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实验平台;智能汽车竞赛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中的电机驱动单元,学习各种类型电机的控制原理、控制方法,以及速度PID的实现过程,为智能车的调试节约了大量的前期时间,也减少了设备的投入;在大学生科技项目中,数字示波器模块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了整个简易示波器的构造原理以及控制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更改示波器的软件固件实现更多的功能;平时各个创新项目的实现,均离不开各种显示模块的应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由于拥有各种前沿的显示模块和通用显示单元,可以为学生项目的制作提供便利的硬件显示应用,提高各种项目的运行效率。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调试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 自制实验设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教师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例如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毕N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也正是由于具备了各类自制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围绕自制设备进行的实训,学生在诸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我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活动中,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开发科技作品,成功设计制作出“履带式排爆机器人”、“GPS导航仪”、“自动循迹智能车”、“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类人机器人”、“摄像头循迹智能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智能楼宇模型”、“智能晾衣机器人”以及“声音引导装置”等百余件作品。其中“履带式排爆机器人”获得2008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GPS导航仪”和“自动循迹智能车”获得二等奖。“类人机器人”获2009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获得二等奖,“摄像头循迹智能车”获得三等奖。

我院从2008年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首次参赛获得华北赛区光电组二等奖,为后续参赛队伍创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9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中,参赛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华北赛区摄像头组二等奖,光电组二等奖;2010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11年参加的三支参赛队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两项;2012~2014年每年有一支队伍入围全国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

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在2009年华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胜奖两项,其中专科组闯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河北省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2013年获得河北省三等奖三项。

此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若干项成绩。自制实验设备的使用为比赛中学生的测试调试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并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测试资料,也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四 结束语

自制实验设备具有适用性、经济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人,真正体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篇8

1做好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关系的处理

在进行生物学科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多数高中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热情都比较高,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活动小组中的人员在流动性方面比较大,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处理好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科技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学科教育是由教育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变,进而使学生在丰富认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但是就当前情况来讲,学科教育是教育活动主要方向,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知水平获得发展,学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2]。因此科技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和学科教育之间实现融合,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进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活动当中的热情,使活动小组更具稳定性,进而科技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得更好效果。

2对科技教育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

科技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整合,能够使科技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整合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逐渐实施和深入背景下,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主要方式是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实现方式的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状态逐渐变得主动,积极运行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对高中生物进行探究学习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做出假设、交流讨论和实施计划等几个方面[3]。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探究时,可以以某个方面为切入点,也可以将完成过程作为切入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整合。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思维创新与科学实践的课题,比如微生物学、环境学以及动物学等,这也使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层面上变得更加广泛,使学生在对课题进行研究时更具多样性。在学习中,兴趣能够发挥对学生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更具倾向性,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其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灵感,在获取灵感时,学生可以运用查找书籍方式,也可以运用寻求网络、杂志等帮助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课题、探究课题以及理解课题,并且对课题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比较能够使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兴趣培养充分的重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

3综合利用教学资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改变以往满堂灌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中的主体,运用帮助、引导以及启发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需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探究,并且积极创新,进而使教学获得较好效果[4]。在此过程中,尤其需注重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培养,开展针对性教学。科技教育实际上属于自由、开放活动,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对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并且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将学校资源作为依托,并且自主地查找一些有效的资源,进行使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时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资源,并且获得社会比较广泛的支持。

4组织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使科技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应积极组织科技创新大赛,在组织科技创新大赛时,需选择比较有价值和创意的研究课题,并且解决科技创新大赛与学科教育在时间方面的冲突。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可以在课程当中进行研究学习,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并且发现相关研究价值比较大的课题。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课余实践参与相关活动和大赛。

5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篇9

我校有些班级的学生出现了懒惰、不爱动脑、更不愿意动手、他们不但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更不愿意搞科技活动:如自己制作一件小发明或做信息。

卡片等,因而我校多次举行实践活动小发明制作比赛,帮助这些学生开发了潜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我校第一阶段的亲手创新制作的小发明教育研究已结束,通过本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全校同学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我很笨”,“我不行”的想法逐渐被“我最棒”,“我能行”所取代。实践科技活动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做一个实践科技活动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实践活动这门课,它不是以讲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创新获取知识的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任学生在时间的天地里自由飞翔!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能力、有合作竞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材!

①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增强了同学们的体质,陶冶了高尚的品德、提高的意识、锻炼了意志!

②在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③在实践活动时,能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了解和学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合作、创新能力,具备科学创新素质。

三、制定措施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与创新发明实现的,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创新发明、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燃起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的希望火花,启动学生科技创新发明教育的内在动力。学生制定的自我激励目标越明确,其可教育性越大。在具体的操作中,、挑战目标、超越目标。这些自主、互助学习。

创新发明目标既可以是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激励卡中的的目标细化为激励目标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也可以是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四、实施措施方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社会《发明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发明就在我们身边》知识乐趣的条件,也是学生自主互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科学家科从小搞科技创新的故事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社会活动教育中采用故事法。

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中学生由于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

(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源地,更生学生智慧的摇篮。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如:播放多媒体CAI教学课件,播放教学录像、图文并茂、让学生观图生情、激发兴趣、产生共鸣!

篇10

二、课本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实验过程中增加探索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课)中设置的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探索性实验是在不告诉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去获取结论性知识的过程。这种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探索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传统做法,一般先讲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然后再通过上述实验进行验证。而笔者在教学中先提出质疑:叶绿体中色素到底有几种?绿色植物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该实验以探索的方式找出答案。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教师要向学生交待实验原理、方法及探索的提纲和注意事项。同时在该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过程中增设探索过程,即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能不能用水或酒精代替,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出结论。这样的探索过程,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使他们的探索才华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增加学生设计实验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使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独立实验的能力,并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培养创造能力,同时,学生们会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利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如:在高三复习“酶的特性―高效性”时,笔者先告诉学生用实验验证酶高效性的原理和设计实验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并提供了新鲜羊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FeCl3溶液、过氧化氢溶液、试管、铁架台、滴管、量筒、卫生香、火柴等材料用具,让学生选择部分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验证酶高效性的实验方案,并尝试着按自己的方案做实验。再如学习植物对矿物质离子吸收的特点―选择性时,给出了生长状况相同的菠菜幼苗3株、精密PH试纸、移液管、烧杯、培养瓶、蒸馏水、0.5mg/ml的(NH4)2SO4溶液、0.5mg/ml的NaNO3溶液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讨论,设计一套验证这一特性的实验方案,并要求课外实验。在以上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对一些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待学生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提供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供学生与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寻找不足,并要求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和充分发表每位同学的见解,与素质教育“面对全体”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并在探索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11

想象即是学生将各类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改造加工,形成全新的表象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可促使人们抛开固定思维,通过合理推测获取科学结果。由此不难开出,想象体现了丰富的创造性,为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核心。由一定层面来讲,则为科学发明以及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展想象活动需要不断地分析研究、合理地推理判断。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利用光合效应形成有机物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叶绿体属于微观生物范畴,因此初中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想象力,将绿叶比喻成有机物制造者,叶肉细胞则为有机物加工车间。叶绿体则变成了生产设备仪器,应用原材料包括导管运送的水以及气孔吸收二氧化碳。两者通过叶绿体加工形成有机物,并完成运输。在一系列的形象引导下,学生将抛开抽象知识,掌握具体原理,快速地理解并巩固记忆,应用掌握知识进行研究,科学应对相关问题。

三、锻炼发散以及收敛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主体包括发散及收敛思维两类。人们应对分析问题阶段中,应结合应用两类思维,同时体现创造发散思想。发散思维为非线性意识,活动方式较为分散,呈辐射扩散形式,主要为形象思维。相反收敛思维为线性思维,活动方式呈现内聚集中以及辐射模式,属于逻辑思维。生物课程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发散以及收敛思维,进而做到优势互补,提升综合学习水平,激发创新发展意识。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体现主体性,为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愉悦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应引入图文并茂的方式,促进学生结合应用两类思维,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推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并善于质疑,勇敢地抒发自己的不同意见。例如,在讲授水分渗入植物之中的相关课程内容时,可先令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生活知识进行回顾。即为花浇水的过程中,水透过土壤被植物吸收,那么是怎样将水分传递到茎叶之中呢?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植物茎叶系统结构。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结构分析观察,学生则很快地明确,花径叶之中包含装箱运送水以及无机盐的管道。为了更加形象深刻,教师可举例证明,果园果树的果实成熟后,需要做树干环割处理,这样做原因何在。学生则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探究植物新陈代谢形成废物排掉途径。通过已有知识的练习应用,将锻炼形成发散思维,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各组学生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原因解释。借助该过程学习,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励其实现创新发展。

四、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提升创造性

现代科技的进步,需要我们不但应积极动脑思考,还要勤于动手,在探究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应全面推进知识、应用技术、工艺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提升动手能力。该过程对学生健康心智的发展极为有利,可令其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提升综合能力水平。为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学科特征,开创有利条件令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操作、独立完成。例如,可令学生自主进行临时的装片,完成切片以及涂片的工作,并应细致地观察生物系统结构,总结其行为特征,借助主动积极操作,真正提升动手能力水平。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展现的个性特征,令其长处有效发挥,优化创新技能水。青少年特长才干,通常由兴趣展现,兴趣倘若持久稳定便可令学生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可组织生物兴趣学习活动小组,引导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相关知识竞赛,进而体味获取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真正地发挥特长优势。再者,应激励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升教学趣味性,剔除传统模式,引入探究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创造思维以及创新精神。

篇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人的精神的综合性工程,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浙江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素养和劳动观念,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从以下几点谈谈,关于中学劳技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传统的劳技教学中,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立足点和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使学生想学、善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机制,是人积极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劳技课时,要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

三、劳动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坚实的技能基础上,积极动脑、动手,把想到的制作出来,逐步培养这种创新精神。

四、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用赞许的目光、会意的微笑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回答和想法,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 作品展示,口头表扬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如:某某同学平时上课表现一般,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但在学习“插花艺术”时,他用二枝红色的玫瑰花和一枝白色百合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老师就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从此以后,他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以后几次插花竞赛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所以,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注意学生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给以鼓励和肯定,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

五、利用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实践和运用;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反复自由地实践,达到开发思维、激发灵感、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例如: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飞行知识和制作技巧,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稳和飞不高。就此可以对一些参加过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头尾的轻重比例、两翅的平衡性和对称性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征集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毕竟是不完美、粗糙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不能体现其科学性或做工不精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自主、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张森珍,浅谈中学劳技课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技术教育,2007.02

篇13

精心设计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计算机课,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在学生进行“鼠标的操作”练习的时候,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一味地通过玩“纸牌”、“扫雷”游戏让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久而久之,同学们都觉得枯燥乏味,很容易失去兴趣。于是,针对这一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利用自制的课件,在“猜图”中练习鼠标基本操作,在“拼七巧板”中进行综合练习,最后在“拼地图” 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鼠标的操作,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这些富有新意又开动脑筋的小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鼠标的操作。

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图像经验和抽象经验展开。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其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设计想像作品,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我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