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绘画作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色彩中感悟幼儿的情感
色彩同线条一样可以表达感情,同时也可以表现幼儿个性,让欣赏者通过“移情作用”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一般而言图式期以前的幼儿较主观,如同图式期一样,带有原本存于幼儿之观点,过了图式期之后,幼儿在色彩的表现又比较容易发展出主客观色彩昏庸的形式。我们往往从一幅作品的主色系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或生长环境过程等。色彩的运用表达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们能从幼儿图画的色彩中读出其兴奋、压抑或愤怒。如有一个幼儿在作画时用了大量的黑色,画面感很沉重,后来知道这个幼儿是想描述在夜晚梦见恐怖的场面,他想用黑色来把它掩盖掉。
三、构图中解读幼儿的思考
年龄越小的幼儿造型越夸张、有趣、富含创意,反之越大的幼儿在造型上越趋谨慎,但逐渐丧失创意;而从所表现出来的图象来看,年龄越大图像越趋丰富,这当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如巴塞利兹的作品就以扭曲的造型、夸张的色彩来表达他笔下的人物,他的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倒置的人物”,幼儿被这种充满戏谑、幼稚、粗糙、原始、非理性、矫饰且疯狂的色彩与造型深深地吸引着,于是在幼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头足倒置”的人物形象,看到支离的构图画面,看到幼儿的一种思考、观点、情感和冲动。
四、材料中传达幼儿的能力
篇2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虽然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己的“一百种语言”,其中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幼儿掌握,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随着艺术与其它各领域的渗透,美术活动还可以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促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不断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具有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画笔、颜料、纸张也是他们的玩具。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只是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进行绘画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用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自评式评价是教师事先设计好各种单项评价内容。比如,“我喜欢吃的水果”、“游乐场”等绘画课,可设为:构图好、线条生动、有创意等;像“多功能椅子”、“生活中的标志”这样的设计课,可设为:装饰性强、创意新、色彩合理等。幼儿按照预设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作品评分,在评价中态度极其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让幼儿参与评价,能够增强幼儿的兴趣,但幼儿被限制在教师提供的评价内容里,没有自由驾驭语言的机会,会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推优式评价,是先让幼儿分组互相评价,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集体交流。在评论别人的作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及语言,孩子们会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的评价,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互评法既能加深评论者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也能帮助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取长补短,有效提高绘画水平。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一个过程。但幼儿的鉴赏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最初阶段容易出现习惯性的感情倾向,如老师经常表扬的幼儿,幼儿也会认为他画的就是好,他被推选的机会就很多。其他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会逐渐降低。如何将自评、互评、共评很好地融合、统一,从而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提高,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幼儿的画和成人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人所感兴趣和欣赏的画未必是幼儿喜欢的,因此,以成人的眼光去判别和鉴赏幼儿的画是不恰当的。一般的评价都是以一幅画是否完美、整洁、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来作为标准。殊不知,在幼儿期,孩子身体各器官正处于发育期,手指小肌肉发育不完善,手眼协调能力差,画面比例不协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就是这些单纯、幼稚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比如在画《我和爸爸》的活动中,郭伟杰画了一条长长的马路,马路上排满了小汽车,而且每一辆小汽车都有翅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画,他解释说:“每次星期六我跟爸爸去涵江批发货,路过黄石都堵车,如果每一辆车都有翅膀可以飞,我和爸爸就不用在路上等那么久了。”所以我们在评价时应主要看画面有无童趣,有没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五、善于倾听孩子的作品
传统的评价以引导为主,参与为辅,往往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确定一幅画的好坏,使许多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即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在评价作品时,我们要尊重幼儿,善于解读幼儿的作品,例如在画《太阳》的活动中,郭启新小朋友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其他小朋友都笑话他,而他却反驳说:“太阳是会变颜色的,我在镜片上放了两块绿色亮光纸,太阳就变成绿的了,不信你可以试试看。”这就是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应该好好地去呵护他,让他们画自己所想的画。
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61―01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评价既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又是对下次活动的指导。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评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那么,从哪些方面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呢?
一、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角度
1.幼儿是否有想画画的热情。每一位幼儿对画画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可以畅快地发挥想象力,画其所知,画其所想,画其所爱。至于成品是否漂亮,对他们来说往往并不重要。只要幼儿乐意投入到绘画活动中用心进行创作,教师就要保护好幼儿的这种绘画兴趣,与幼儿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
2.幼儿是否能自信运笔。幼儿能否大胆流畅运笔,是幼儿是否有自信心的表现。如,我班有一位刚转来的幼儿,性格内向,每次绘画都畏畏缩缩,不愿动笔。有次画小动物,他便在纸上开始画小狗,尽管画得乱糟糟,线条也不够流畅,但他毕竟能勇敢地自己动手画画了,于是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进步。慢慢地他开始能独立作画了,对于他作品的点滴进步,我每次都会给予肯定。现在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运笔逐渐大胆流畅,也不缩手了,甚至在画完后还乐意讲述自己的画面内容了。
3.幼儿是否敢大胆想象。美术活动本身的性质促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很少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常常随意涂抹,添加组合。有时他们给夏天飘起雪花,说是这样更凉快;有时让一排排小树背起太阳,说是因为太阳太辛苦了,让他休息一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更多地表扬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
4.幼儿画作色彩是否丰富。色彩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奇妙和具有吸引力的,他们的画面不受物体固有色彩的限制,画面经常充满着色彩的对比和夸张的表现,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抒发感情,将画面渲染得五彩缤纷。鲜艳的色彩能表现出幼儿丰富的内心情感,所以对色彩的运用也是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重要因素。
5.幼儿画面是否有童趣。幼儿看周围事物的角度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幼儿绘画作品往往充满了他们所感知的稚趣。例如,幼儿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散开的;房子墙是透明的,总能看见屋里的东西;侧面的人两条腿并列在画面上……稚拙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也是幼儿在绘画上的最突出特征。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给予指导。
二、评价幼儿绘画作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看作品是否反映了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意愿和想象,他们的绘画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一幅好的作品能够反映出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如,我班有位叫毅毅的小朋友很喜欢汽车,一次大家画有关“动物”的主题,他画的是小刺猬搬果子,画面上添了好几辆汽车。在讲评作品时,他自豪地说:“果园里的果子太多了,小刺猬开着汽车把它们运回家。”这正是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样的画虽称不上再现、写实、逼真,但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幼儿当时的心理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
篇4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Tuman通过对250份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女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缤纷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等,而男孩的绘画作品则充满更多的攻击性和冒险性,例如单一的颜色和形状等。〔1〕最近的一项针对22名小学生绘画作品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在线条、形状、构思、空间安排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除性别因素外,文化也是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和法国学者以“美术教育中的国际理解”为主题,对日本、法国和中国的儿童绘画展开了研究。三个国家的6岁儿童围绕“一只鸡在一棵树前走”这一主题进行绘画。他们发现,中国传统的国画教育对儿童绘画有重要影响,日本和法国的儿童在绘画中更加重视造型的自由发挥。〔3〕我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关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绘画的影响。李艳苹、蔡迎旗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后发现,父母回家探望次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监护人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与幼儿的绘画能力高度相关,而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和回家照顾幼儿的累积时间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史瑾对96名幼儿的158幅画作进行分析后认为,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图片示范、实物示范、图片示范和现场局部掩饰相结合三种不同的绘画教学示范也会对幼儿的绘画带来不同的影响(穆彦青,2013)。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然而,幼儿绘画包括造型、构思、设色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和各维度绘画能力的发展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研究者收集了河南郑州、安阳、开封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从创作者的年龄、性别、绘画学习背景以及不同绘画形式等方面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以及各维度绘画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改进幼儿园绘画教学提出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研究者在郑州、安阳、开封三地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其中,两所为市示范园,一所为市一级园。郑州、安阳、开封分别代表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参与研究的幼儿共331名,收集到的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绘画作品共331幅。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史瑾编制的《儿童美术作品评价测查赋分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分。该量表由绘画作品形式和绘画过程两部分组成,由于绘画过程难以量化,本研究只对绘画作品形式作赋分测查。绘画作品形式包括造型、构思、设色三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 a 系数为 0.8889,分半信度为 0.8718,内部一致性较高。在实测时,研究者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绘画材料,包括专业的绘画纸、24 色油画棒等。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及其绘画作品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到的331名幼儿的331幅绘画作品中,4~5岁幼儿的作品178幅,5~6岁幼儿的作品153幅;男孩的作品174幅,女孩的作品157幅;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153幅,自由绘画178幅。幼儿的绘画学习背景,主要有无绘画学习、在幼儿园内学习绘画、在园外学习绘画、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四种。其中,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12幅,占总数的3.6%,园内园外都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有42幅,占总数的12.4%。为此,笔者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即将幼儿的绘画学习情况分为无学习、园内学习、园外学习三种,其作品数量分别为133、145、53。
(二)年龄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涉及4~5岁和5~6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年龄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年龄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以及造型、构思具有显著影响,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1)。
1.造型
造型是指幼儿用何种方式表现画面形象,包括形状组成、形状的组成方式、形象深度和形象特点四个方面(见表2)。
就形状组成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上由简单形状逐步向复杂形象发展,并出现造型的融合现象(史瑾、刘焱,2013)。研究发现,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简单的形状形成(96.1%),少数作品中有局部融合痕迹(3.9%),尚未出现完全融合现象。5~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形象也主要是由简单形状组成(85.0%),但是局部融合的痕迹有所增加(14.4%),少量作品中出现完全融合痕迹(0.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4~5岁和5~6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差异非常显著(T=-3.437,p=0.001)。
就形状组成方式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总体呈从放射关系到垂直角度关系再到倾斜角度关系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状组成方式差异非常显著(T=-6.751,p=0.000)。绝大多数4~5岁幼儿(82.6%)采用垂直水平关系,5~6岁幼儿仍采用垂直水平关系的比例下降到52.3%,倾斜角度关系则从4~5岁的14.6%上升到47.1%。
就形象深度方面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T=0.836,p=0.404)。4~5岁和5~6岁幼儿主要采用单一面造型。
就形象特点而言,4~5岁幼儿和5~6岁幼儿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T=-5.584,p=0.000)。4~5岁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型(25.3%)和细节与装饰型(57.3%),5~6岁幼儿借物表现动作和自然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简略形象已经消失,出现了独立表现动作的形象。
2.构图
年龄对幼儿构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象数量、形象分布、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见表3)。
从形象数量上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数量也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T=-3.748,p=0.000),5~6岁幼儿的画面中出现 5 种以上形象的比例高于4~5岁幼儿。
从形象分布上看,年龄的影响极其显著(T=-4.522,p=0.000)。4~5岁幼儿作品中的形象分布主要是平行式(38.8%)和并列式(36.0%)。5岁之后,画面中出现并列式的比例增加至52.9%,遮挡式构图从4~5岁的9.6%增长到23.5%。遮挡式是幼儿期最高级的构图方式。
从形象主次关系上看,年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T=-2.988,p=0.003)。5岁以后,幼儿画作中简单罗列形象的情况比例从48.9%减少到24.8%,从空间关系认知出发安排形象的比例从29.8%上升到47.7%。
从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看,5~6岁幼儿画面上出现主要形象独立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对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具有显著影响(T=-2.174,p=0.030)。
3.设色
研究表明,年龄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影响不显著(T=-1.090,p=0.277)。无论4~5岁幼儿还是5~6岁幼儿,他们绘画作品中的设色都处于中间水平,设色水平极高或极低的作品非常少。
(三)性别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研究者以性别为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及构图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显著(见表4)。
1.造型
性别对形象组成方式(T=-2.359,p=0.019)和形象特点(T=-2.535,p=0.012)具有显著影响。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34.4%)采用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大于男孩(25.3%),且女孩的绘画作品中没有放射关系的造型。这表明,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女孩的绘画水平要高于男孩。在形象特点上,女孩更多表现为自然型,较少有功能型和简略型。
2.构图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没有显著影响。
3.设色
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T=-3.811,p=0.000)。女孩的设色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在设色上更为干净整洁、饱满丰富。
(四)不同绘画形式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绘画形式主要包括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和自由画。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的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和构图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造型和设色的影响不显著(见表5)。
1.造型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有显著影响(T=-2.448,p=0.01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不显著。在以“家”为主题的命题画中,出现倾斜角度关系的比例为20.9%,但在自由绘画中,有37.1%的绘画作品出现了倾斜角度关系。这表明,自由画能够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
2.构图
绘画形式对形象数量(T=-4.779,p=0.000)和形象主次关系(T=-3.496,p=0.001)均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但对形象的分布方式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画能够让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形象。在主要形象相互关系上,幼儿在命题画中罗列形象的比例高达47.1%,而在自由画中这一比例则降到了29.8%。此外,自由画比命题画更利于幼儿表现特定的环境。
3.设色
绘画形式对幼儿绘画作品中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五)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总体绘画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造型、构图影响显著,但对设色没有显著影响(见表6)。
1.造型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仅在形象组成方式(F=4.772,p=0.009)和形象特点(F=4.231,p=0.015)上存在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形象组成方式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16)。在形象特点上,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p=0.004)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p=0.031),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和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2.构图
研究表明,不同的绘画学习背景对形象数量、形象的分布方式、形象主次关系和主要形象相互关系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见表7)。
在形象数量上,多重比较后发现,在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p=0.006)幼儿的作品,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的分布方式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3)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3)的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显著差异,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高级的形象分布方式。而在园内学习绘画和在园外学习绘画的幼儿的作品在形象分布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形象主次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p=0.000)和在园外学习绘画(p=0.000)幼儿的作品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园内或园外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则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更多的只是在画面中罗列形象(57.9%),而具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作品中罗列形象的比例大大减少,且能够采用更为高级的造型方式。
在主要形象相关关系上,在园内学习绘画幼儿的作品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绘画学习背景幼儿作品的得分(p=0.005)。
3.设色
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设色没有显著影响。
三、启示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绘画形式及绘画学习背景对幼儿绘画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据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把握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在影响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年龄。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是按照一定规律向前推进的。〔5〕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揠苗助长”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
(二)关注幼儿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性别对幼儿绘画作品中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特点、设色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在收集到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女孩更多表现的是花、草、公主、妈妈等形象,与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而男孩的作品中则更多出现了汽车、火箭、恐龙、太空等形象,且充满了想象力。这与Feinbury的研究结果一致。Feinbury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画一幅画表示“Fighting”和“Helping”。研究发现,女孩更倾向于通过与朋友或家人情感上的冲突来表示“Fighting”,而“Helping”则通常是照料他们所熟知的人。男孩所呈现的“Fighting”则是一种和暴力武装对抗的直接冲突,“Helping”则表现为一种任务,如建造房屋、大桥等。〔6〕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绘画路径是不同的,女孩用“Personal”的方式进行绘画,男孩则通过“De-personal”的方式来呈现。据此,可以认为,女孩和男孩由于性别差异,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适当加以引导,如鼓励女孩在绘画中多一些想象和创造。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女孩和男孩的绘画作品。
(三)鼓励幼儿自由绘画
自由画比命题画更能让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倾斜角度关系,描绘出更丰富的形象。要促进幼儿在绘画的形象组成方式、形象主次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可以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此外,自由绘画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研究过程中,有一位幼儿的作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位幼儿兴奋地向研究者解释说,他画的是一个监狱,上面有铁窗,防止犯人逃跑,铁窗上还装有报警器。一层住的是杀人犯,另外一层住的是。整幅画构图完整、严谨,然而,为什么该幼儿会在自由绘画中选择画监狱,且想象力如此丰富?带班老师只是说这个孩子特别调皮,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而,其中真正的原因,研究者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绘画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适当引导。
(四)培养幼儿基本构图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绘画学习背景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上。成熟是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决定了成熟的速度和水平。对幼儿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构图时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还应考虑幼儿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发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TUMAN D M.Gender styles as form and content:An examin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subject preference of children’s draw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99,(13):569-563.
〔2〕OLUREMI, AWOGADE MABEL. Gender and preferred content in children’s drawing among selec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Zaria Metropolis,Kaduna State〔J〕.Gender & Behaviour,2010,(3):3168-3198.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4〕李艳苹,蔡迎旗.留守儿童绘画能力调查及提高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47/448(7/8):76-79.
〔5〕屠美如.一岁半至六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36-40.
〔6〕FEINBURY S. Conceptual content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boys and girls drawing fighting and helping〔J〕.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77,36(2):114-122.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4-6 Year-old Children’s Draw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Wang Qiaoying, Yue Yaping
篇5
一、用幼儿绘画兴趣来培育创造之“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热衷于绘画,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绘画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迸发。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用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来培养幼儿茁壮的创造力之“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趣味化的绘画形式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如幼儿手掌画,即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把五颜六色的颜料直接蘸到手掌上,随意地印到绘画纸上。然后再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添加一些笔画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风景、人物、动物等。再如幼儿树叶画,即让幼儿利用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树叶或组合,或添加笔画组成各种漂亮的树叶画。有趣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绘画过程中去。当幼儿专注于绘画过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潜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培养。
二、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发现创造之“花”
L画是幼儿表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在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时候,肯定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方法。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就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丽的创造之“花”。在绘画课上,幼儿教师要独具慧眼,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并对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力给予表扬。通过教师的表扬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手掌画的时候,有几个幼儿在绘画纸上面首先用手掌印了一个手印,然后又用手背印了一个手印;还有些幼儿只把手指印在了绘画纸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就是幼儿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及时地发现幼儿的这些表现并给予表扬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教师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绘画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从幼儿绘画作品里找寻创造之“果”
每一幅幼儿绘画作品都是一件富有童趣的艺术品。在这些幼儿绘画作品中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绘画创造力的展现。因此,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幼儿的视角来找寻幼儿绘画作品中丰硕的创造之“果”。例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树叶画作品时,发现有些幼儿在树叶画作品上面又增加了一些花瓣,使得树叶画更加漂亮;还有些幼儿把手掌画和树叶画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更加富有童趣。又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刮画作品时,发现一些幼儿是通过美丽的风景来表现主题的,另一些幼儿又是通过热闹的场景来表现主题的,还有一些幼儿是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幼儿教师在仔细地评阅每一幅充满童趣的幼儿绘画作品时,找寻出幼儿绘画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的集中表现。通过找寻这些表现,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通过全心关注幼儿的绘画过程,让幼儿聚精会神地绘画过程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细心评阅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找准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向。当然,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指导幼儿悉心观察周围事物、巧妙选择绘画主题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卓有成效地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让幼儿绘画的创造力成为点燃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
参考文献:
篇6
二、在手工活动中结合绘画,让幼儿获得多重感受
幼儿园中幼儿的手工活动主要有:泥工、纸工。泥工是使幼儿通过对橡皮泥搓、捏、揉等手段,塑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如人物、玩具,生活用品等)。纸工是指通过撕纸、折纸、剪纸等活动,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幼儿喜欢玩橡皮泥,喜欢撕纸、剪纸等,这是幼儿的本性,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把手工活动与绘画教学相结合,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者的结合既注重了绘画中的平面图案的感受,又注重手工作品中的立体感觉,多重刺激幼儿的感觉器官,使得幼儿对这些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真正做到了动手又动脑,让幼儿在所喜欢的捏泥、撕或折、粘贴的活动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绘画时表现出这些物体。例如在大班剪纸《苹果》这一课中,当幼儿们用卡纸剪出苹果后,再让他们画出苹果,他们就很容易画出一个个漂亮的苹果,对苹果的外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三、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激发幼儿的绘画的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绘画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优秀的、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来欣赏,由此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为提高欣赏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幼儿该欣赏什么样的作品,由于幼儿的年龄小,他们该欣赏什么,值得幼儿教师好好考虑。我在选择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时,始终把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放在第一位,我会根据幼儿的年龄情况、认识水平以及季节特征、节庆日等,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要让幼儿们关注,促进他们绘画兴趣的提高。因此,根据主题的发展,制定了主题的绘画欣赏活动,例如,《中秋节》主题中欣赏几米的绘本;在《民族风》主题中,让幼儿欣赏水墨画;在《动画片》主题中欣赏一些漫画等。所有的欣赏都是在主题情感的基础上开展的,这样做既是对主题知识的了解,又是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其次是绘画欣赏的教学策略,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教师不能简单展示一些画面,然后让幼儿自己看看,这样做效果很不好,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绘画作品的欣赏要让幼儿感受到美,体会到艺术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欣赏绘画作品《我也参与奥运会》(考虑到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我选择的是非常贴近幼儿生活活动的儿童画)。幼儿们边欣赏我边讲解,投影上不时地切换画面,幼儿们被画面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运动员的卡通形象深深地吸引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时学着运动员的样子。通过欣赏,帮助幼儿们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艺术动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在今后类似的绘画创作中,幼儿会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就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四、多鼓励、积极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篇7
教师看不懂幼儿的作品,对作品评价十分简单。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
对策:不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幼儿作品。
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优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绘画艺术作为标准,它应建立在对幼儿自身发展认识的基础之上。幼儿即使是乱涂乱抹完成的作品,也会希望与人分享,得到承认和赞赏。如果成人此时给予责怪或表示不理解,那么此后他的那些自我创作意识会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继而代替的是小心翼翼的模仿,力求达到成人要求的标准。成人评价时应认识到:最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抗拒,而应该去领悟幼儿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画的是自己眼中的世界,他们看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成人不相同的,画的小草可能比树还高,这是孩子欣赏与表达的趣味。即使画中各事物间的时空关系并不准确,也不符合客观情理中的真实情况;即使幼儿的绘画技能还相当拙劣,不熟练,画面形象不规则;即使幼儿的绘画构图很不合理,或画面也不整洁,我们都不能任意地将他否定掉。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以幼儿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画,并能读懂作品中所包含的意思,这才叫面向幼儿,理解幼儿。
二、只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评价往往偏重于作品优劣的结果,注重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构图,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而对幼儿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认真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缺少引导与肯定。
对策:评价要看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
1.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有两方面,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一幅好的幼儿作品充分体现幼儿的思想感情,具有幼儿特有的思维特点。二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涂色均匀协调,内容丰富充实。在活动中以这两方面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幼儿提高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2.评价幼儿绘画活动过程,看其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习惯方面等,如观察幼儿是否主动从事绘画活动;是否完全沉浸其中;还是对绘画活动迟疑不前或张望别人等;观察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注意集中与持久程度;观察其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三、只注意横向评价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忽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忽视幼儿绘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只是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缺乏爱心和细心,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微小进步。
篇8
1.用心聆听。
幼儿的许多奇思妙想会让你叹为观止。如:有“一堆太阳”是因为“冬天太冷了”;爸爸的眼睛有“乒乓球一般大”是因为“爸爸生气时眼睛瞪着我的样子好可怕”。可见,幼儿已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会到创作中去了,而这一切,单靠老师的眼睛是不可能看出来的。幼儿真诚地诉说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对其作出肯定的回复:“太阳这么多肯定很温暖。”“爸爸好吓人啊!”……交流评述中,教师走进了幼儿的心灵深处。
2.积极肯定。
幼儿的每一幅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作品有自己的见解,故事不论长短,只要能表达幼儿的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赞赏和鼓励。
3.认真记录。
许多幼儿的绘画作品乍一看看不出什么,但让幼儿一解释,就显得生动而富有内涵。教师对幼儿的图画讲述进行“故事白描”的记录,它的纪录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①先讲后画。活动前,请幼儿说说你要画什么,怎么画,教师用纸和笔作简单的记录,事后可作整理。②边讲边画。教师倾听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谈话内容,或者问一些真正的问题并作记录,事后作整理。③先画后讲。幼儿有绘画作品完成,教师请幼儿把自己的图画故事讲出来,用纸、笔或者录音笔进行记录。再在空佘的时间把幼儿的故事进行简单的整理。
4.提供平台。
①作品展览。幼儿完成的作品通过在集体中交流后,贴在墙上、活动室内或放在展示台上。在幼儿的绘作品旁边,都有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的“故事白描”。看见自己的作品贴上标签并展示出来,能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艺术家,这其中的欢愉不亚于成人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时的愉悦。
②绘本制作。教师将源于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说的素材。如:“鼎鼎牛”是我园的明星宝贝,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绘画活动“鼎鼎牛的故事”,幼儿一边绘画,一边开心地讨论、交流。“我的鼎鼎牛去逛超市了,买了好吃的苹果香蕉”“我画的是鼎鼎牛去海边度假……”教师把小朋友的绘画作品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制作成“鼎鼎牛的故事书”进行展览,看见别的幼儿翻阅自己制作的图画书,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创作热情。
二、突出幼儿主体地位,保证“故事白描”实施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采取“退位”方式,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1.自我评价,画中有话。
幼儿绘画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让幼儿充分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这就使得看似涂鸦的一幄儿童画,超越了静态而同时拥有了形、色、声、意的效果,这样的画,幼儿不但喜欢画,也喜欢看。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故事白描”。
2.生生互评,画里话外。
幼儿在绘画创作时不像成人作画那样一声不响,他们总是不断地交谈、讨论,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没有谁掌握着话语主导权,每个人既是倾听者又是自由发言者,为绘画创作营造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
三、扭转家长观念偏差,参与“故事白描”活动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要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1.改变家长观念。
要让家长了解,幼儿美术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手、眼、脑协调的操作教育。画得“像不像”
“一样不一样”并不能作为评价幼儿作品好坏的依据,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关注画面中有创意的、独特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要拿幼儿的作品和老师的范例相比较,更不能要求一模一样。
2.明确活动目的。
积极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使家长明确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提高了他们对幼儿图画故事的重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开展活动。用“故事白描”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促进幼儿语言、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3.看见活动成效。
①画中有话,丰富作品栏内容。
每一次幼儿的图画故事,教师及时地张贴在幼儿的绘画作品旁,爸爸妈妈在来接幼儿的时候,都会仔细地驻足认读,这时候一张普通的绘画作品也能让家长读到画里精彩的故事。此时家长已经不再纠结于幼儿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更多地关注幼儿真实的内心感受。
②画中有话,制作图画电子书。
通过班级博客及时把幼儿的作品上传,并配上幼儿的故事讲述,制成“图画电子书”,让家长随时观看并见证幼儿的成长历程。当家长在工作之余打开班级幼儿的电子图画书,慢慢地品读幼儿的心声,细细地观赏幼儿的作品,家长对活动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文并茂的“图画电子书”也成了家园沟通的桥梁,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了我们的活动中。
四、绘出彩色世界,说出动听故事的成效
篇9
一、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发展评估的优势
在对幼儿的发展评估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观察幼儿的外显行为,并记录下来)、谈话法(以语言为中介,了解幼儿认知经验情况),再下来就是作品分析法;但在对这些方法的比较中,作品分析法就独具优势。
观察法的不足在于:幼儿的外部行为具有时效性,即使记录下来,也多是以书面语言呈现;同时观察记录者往往会因为一些主观因素直接影响到记录资料的客观性。
谈话法受到语言的影响就更大了,我们会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与孩子交谈时,一些幼儿或因陌生或情绪不佳而不与配合,拒绝回答,你能轻易评价这个孩子吗?你能说该幼儿不具有某方面的认知经验吗?
显而易见,只有在幼儿作品分析法中,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幼儿最真实心理状况的体现,幼儿在放松、投入的情景下,完成作品,尤其是幼儿的涂鸦作品,每一个线条、每一块色彩都无一不是向我们展示着他们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啊!
二、进行作品分析时的误区:忽视幼儿心理因素
在对幼儿全面评估中,关于“色彩是否丰富、搭配是否协调、布局是否合理”的标准就大为不宜,对于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幼儿随意的一幅乱七八糟不知所画何物的涂鸦作品却往往成为揭示幼儿心理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呢!而国外更普遍运用涂鸦绘画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手段。
有人研究发现“性格外向、喜欢交流但又不稳定的孩子色彩运用大多明亮、丰富,尤以红黄、橙等为主;内向拘谨的孩子往往只钟爱一、两种颜色,一般来说发展平稳的幼儿会均衡的运用4到6种颜色。色彩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含义,但总的来说,纯正明快的色彩代表了各方面的均衡,而灰暗沉闷的色彩则代表了忧虑甚至反叛,苍白的色彩往往是情感失衡或是疾病的表现。”①
我们也发现,有的孩子画得人物总是中规中距,而且总在画纸的下半部,这又说明什么?那是孩子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控制力强,小而老成的“小大人”呢?这一点你可曾想到?
三、幼儿绘画作品的提供哪些信息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幼儿要完成绘画作品应具有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呢?①客观条件:画笔(主要是幼儿常用的水彩笔、彩铅、油画棒等)、画纸(A4大小为宜)这些绘画工具。主观条件:包括幼儿的手眼协调水平、小肌肉控制水平、绘画技能的经验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心理发展成熟度、智力发展水平。在这些条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绘画作品中能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例如:
个人情况:琛琛,男,(四岁三个月)
画纸材料:水粉纸8开;油画棒
画面情况:
线条:多为折线,斜线。
偏右侧有两个同心圆的封闭线条
色彩:用色为五种:
天蓝、土黄、大红、紫色(圆形使用)及少量黑色
3、布局:画面填充较满,多方位都有画到的线条。
4、笔触:有轻有重;在同心圆中心处有多色重复涂画。
分析:
1、色彩使用不单一,冷暖均有―幼儿发展平稳,相对倾向于外向。
2、画面没有出现很具体的形象事物―是幼儿的信手涂鸦
3、画上大面积使用线条―当时的心态是幸福快乐的
幼儿的解释:(一段时间后询问幼儿)一个大盘子,旁边有很多云彩。
以上为例,这幅作品还属于“草草描绘”②的阶段,这一阶段与幼儿身体机能的发育密切相关,也体现了智力发展过程:孩子们试图模仿大人并努力的更好的掌握画笔。对于一个四岁的幼儿来说,能够熟练地进行封闭曲线、折线,说明他小肌肉发展良好,手眼协调较好,掌握画笔比较熟练。色彩丰富,线条布满画纸,等等都说明这是一个情感发展平衡的幼儿。
四、如何解读涂鸦呢
理解涂鸦与理解孩子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背景则是必要的步骤。观察作画中的幼儿尤为重要,记录下他的每次犹豫,每次涂改,每次走神和他所讲述的每个故事,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研究。每次的分析基本上都有两个过程组成:对画面中构图元素的分析及对整体内涵的假设和证明。
画质的布局很有学问,画面的充实度有时也能反映出精神或智力缺陷。画中的线条又细又长、下笔犹豫迟疑的通常是内向腼腆的孩子,而下笔自由放任、笔触浓重的多为大胆甚至好斗的孩子。温和的个性往往偏爱曲线,而现实的头脑更多会选择直线和角。此外,孩子的健康状况也应列入考虑范围之列
对于色彩的态度加强了涂鸦的可分析性。外向的孩子喜欢红色、黄色和橙色这类热情奔放的颜色,并且能够配合使用;而内向的孩子只满足于少数几种低调的颜色,例如蓝色、绿色和灰色。衣服恶化色彩丰富、画面充满生机的画体现了小画家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但是比起这些基础性的元素,涂鸦中的主题及人物似乎更有丰富的内涵;是命题作画还是自由发挥并无太大影响,事实上命题作画,例如树及房子的测试,更便与分析。而画中的人物,无论是复制的还是独创的,都是孩子们“个性与人际关系的综合体”。人物的出场顺序是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越是与孩子亲密的人,就会越早出现在他们的画中。当然也不要忽略那些小人儿所处的位置、比例关系、高矮胖瘦、衣着表情等内容。
五、幼儿的涂鸦一般发展规律
作为教师,要想敏锐的抓住有用的信息,相对客观的评估幼儿发展情况,对幼儿涂鸦的发展规律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1、3岁孩子的特点:一开始就赋予意义地画,向作为人的“表现”的画的转变期。详细解说:3岁以后,他从一开始就会确定要画什么,按照既定的想法来画,所以画的东西所代表的意义到最后都不会变。但这时还画不好形状,只是把圆比作什么,就一个又一个地画圆。3岁半以后,画的圆就能表现出由点和横线构成的“人的头像”,即孩子给圆、线条,赋予意义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画人的头和脚的前奏。3-4岁孩子的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极其象征性的线条把现实事物画出来,此时,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作品横加指责,批评他没有画耳朵,没有画手脚,更不要越俎代庖地教他怎样画。
这期间孩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拟人化表现”,他们认为所有东西都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比如会画出长着鼻子眼睛笑眯眯的太阳。
2、4岁孩子的特点: 终于会画形状了,开始凭想象画画,画中除了头足人,还会出现画了头、躯干、双腿的人。
注意:看孩子的画时,不要只看形状,还要认真听孩子讲。把要画的东西放在眼前写生,要等到9岁以后,4-8岁,儿童画画的特征并不是一边观察一边画,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实”如实地画出来,而不管看到的事实是怎么样的。
详细解说:不会写字的孩子通过画画,表达出他们逐步认识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画出的人会有所不同,但一定表达了他那一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人”身上的东西,例如:都是从画脸开始,慢慢孩子意识到有脚才能走,所以很快画出了有脚的“头足人”,然后注意到人有身体、手等,更可贵的是他开始慢慢发现每个人的特征,比如画妈妈的长头发、,爸爸的眼睛等。所以千万要忍住教孩子画人的欲望,不要随便说“脚不是从头上长出来的,你画的人怎么没有鼻子?”,更不要在孩子的作品上粗暴地添上手,耳朵之类,这样做是对孩子用好不容易才获得的知识做出的表现给予否定,不但剥夺了孩子的认知乐趣,甚至会阻碍他逐步认识世界的能力。凭自己的想象画画。4岁的儿童还能把心中想的内容通过语言与具体的想象联系起来,并画出像样的形状。如可以由“爸爸”这个词来想象自己的爸爸,能够抓住自己爸爸的姿态与特征与其他的爸爸有所区分。印象深刻的东西就画得大。孩子有一种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画大的倾向。4岁半以后的画,就像商品目录一样杂乱无章。
3、4岁到5岁期间,孩子会在一张画纸上画各种各样的形状,或是把同一形状反复画,象商品目录一样把各种物体罗列出来的画叫做罗列表现,作为整体,他毫无统一感,但听孩子慢慢讲解,才知道在孩子心里画上罗列的东西都是有关联的。到五岁左右,就会逐步发展成为把家里家外用四方形围起来,成为有整体感的表现形式。另一特点是把时间的流逝表现在一张画面上的同存表现,如听了“仙女”的故事后,把不同阶段干不同的事的罗罗都画在同一画面上。
4、5岁孩子的特点: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画出来,而是只把感兴趣的如实画出。开始有了把事物程度化的“基础线”。能把听到的事所留下的印象画出来。
注意:不要说他的形状画的丑。要多听听他用画所表现的关系。
详细解说: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不但知道人有的各个部位,还知道了人与这些形状之间的关系,还知道人和衣服之间的关系,能画出穿着衣服的人。由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所以会画出基底线,基底线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了二维世界,成为秩序的基础。另外,无论是家里还是海中,都清晰可见,这就是透视画法。能把从故事中得来的印象画成画,是5岁儿童的特征。多给孩子讲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培养他丰富的想象力,然后他的画也会成为充满故事和想象力的画。
5、6岁孩子的特点:掌握了基底线的使用方法是事物秩序化。能做把世界抽象化的游戏。
注意:绝对不要对孩子的作品做好的或坏的评价。要更多注意与孩子对话,对他的画问:“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让他以快乐的生活为主题来画,给他将绘画书,将民间故事和自己记忆中的故事给他听。有时,让他画一画讲故事的画。
客观地说,仅通过绘画作品就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做出全面评价是不可能的,而且“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尽量不要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去进行分析研究”。而且对于“涂鸦心理”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完全解读涂鸦还需要更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要对孩子信手涂抹的画视若无睹。因为“无论画什么,有心人总能从中看到孩子的心情与品性”③。
参考文献:
篇10
一、以趣为导,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做某一项事情时,只有让幼儿感到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进来。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年龄和兴趣爱好,多角度的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以趣为导,因材施教,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举一反三,激活幼儿想象力
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重在寻求画的与别人不同,而不是多好,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以某一事物的形状为基础,让幼儿任意在此形状上添置各种小动物,然后运用多种不同的线条进行自己的创意装饰。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幼儿的想象力被无限激活,他们积极创新,思路开阔,寻求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激活幼儿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技能。
2.情景交融,发挥幼儿主体性
教师在选取绘画素材的时候,要把素材适当拟人化,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选取不同情节性的主题,丰富幼儿的绘画经验。教师通过把幼儿绘画的内容编撰成不同形式的故事,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指导幼儿进行绘画。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还大大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3.多种多样,丰富幼儿融合力
幼儿一般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巧妙的融合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活动,积极的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巧妙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迎合他们的好奇心,锻炼幼儿使用不同材料的能力。利用多种多样的绘画材料,就会让幼儿多一份想象,多一次积极的尝试,丰富了幼儿的融合力,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技能。
二、以乐为巧,增强幼儿自信能力
1.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绘画的过程来掌握绘画的技巧,因此,幼儿教师要将绘画教学的重点从以往教师主动的教,幼儿被动的画转变为让幼儿自己主动的画,逐渐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幼儿在绘画的快乐中认识自己的个性,从而逐渐形成自信品格。
2.合理评价幼儿作品
教师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要根据幼儿的自身差异,积极的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正确合理的评价幼儿,对表现好的幼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表现不好的幼儿要针对性的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和借鉴其他同学的绘画作品,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他人的赏识,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自信能力。
三、以美为融,开启幼儿创造空间
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和能力,关键在于萌生出幼儿的美感,积极培养幼儿的创造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要引导幼儿根据绘画的内容走进大自然,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激发灵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用美的心灵感受世界的缤纷。同时,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并带有美感的示范作品让幼儿去欣赏,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大胆的想象,开启幼儿的创造空间。
四、以网络科技为平台,拓宽幼儿绘画展示舞台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在幼儿园网站上开通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绘画空间,积极的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幼儿绘画作品当中,实现与外界的资源共享。即使幼儿离开幼儿园,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家人一同欣赏自己的绘画作品,还可以借此机会一同学习,感受绘画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增强幼儿的绘画兴趣。
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增强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意识是迎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幼儿绘画过程当中,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创新,认真对待绘画中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的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趣味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抒感、在美丽中创造空间,积极的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环境,让兴趣伴随幼儿绘画全程,让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飞翔、大胆想象、突破自我,在自信和成功中感受喜悦。
参考文献:
篇11
1 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现在大多数家长、老师都把模仿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像真的”就是优秀作品;“不像”就认为是水平不高,这些都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评价幼儿作品首先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借孩子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不应用“像”与“不像”、“对”与“错”成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更不应用专业眼光或教师主观的眼光去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评价是一种导向,肯定幼儿作品,有利于树立孩子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把全班的幼儿放在同一水平上看待,缺乏对能力弱的、胆小的幼儿的耐心指导,致使这部分幼儿对绘画产生恐惧心理。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的眼光。绘画作品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幼儿的作品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全面致地加以点评,让幼儿获得快乐、自信。激发他们对再次参与活动的愿望。
2 教师要有爱心和细心
教师评价时要有爱心和细心,应该经常用鼓励的话语:“你画的真不错”“真好”来肯定幼儿的成果。曾经有一次,笔者教幼儿画太阳时,有个孩子画了一个绿太阳,笔者一见就想说:“世上哪有绿色的太阳?”可又一想,还是听听孩子的话。他说:“我的妈妈天天在地里干活,让火辣辣的太阳都晒黑了,而且满头大汗,我就想让太阳变成绿色的,给妈妈一片绿荫,妈妈就不会热了。”多美好的愿望呀!多大胆的想力呀!如果老师不分清红皂白地去说:“哪能有绿色的太阳?”那么结果就是幼儿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创造的空间,所以适应的鼓励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增强想象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美术活动《好吃的棒棒糖》活动中,请幼儿想办法怎么把棒棒糖变的既好看又香甜(装饰)。有的孩子把棒棒糖涂成黑乎乎一团糟,这时 老师可以这样说:“哎吆,谁把我身上弄的这么脏,难受极了。”老师用了这样一句评价语,是在提醒孩子们作画要注意画面整洁。又如对于画得好的作品要求孩子们学习的作品:“哇!宝宝们看,心怡宝宝的棒棒糖多漂亮啊,它要去参加选美比赛了!”
3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儿童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六一节”就一定要画歌舞表演,画“祖国”就一定要画五星红旗等等。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太阳”“这是我的小纽扣”“这是小猪的鼻子”……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并用它来补充语言描述。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的倾听,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因为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教师的一个眼神和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也是孩子绘画兴趣所在,有了这样的绘画兴趣,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也有了很大的促进。
因此,要正确评价一幅儿童画,就要了解儿童,要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去观察世界,要学会蹲下来用心倾听他们的画。
4 作品是否有“童趣”
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老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可以用富有童趣的奖品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印章或颜色鲜艳的剪纸作为奖品,不同的奖品代表不同的绘画水平,让幼儿自选。如布局饱满、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就可以让幼儿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奖品。
5 要给幼儿创设互评与自评作品的机会
篇12
一、营造绘画环境,提供语言泉源
绘画环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心理环境,二是物质环境,而且优良的绘画环境必须是舒适、活跃,并且能够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源泉。老师在营造心理环境时,重在提供给幼儿安全、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帮助幼儿选择喜爱的绘画内容;在营造物质环境时,主要提供给幼儿尽量多的绘画材料,在满足幼儿绘画心理欲求的同时给幼儿建构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总的来说,营造环境的方略是将绘画与语言相结合的手段,反而给语言教学提供了语言泉源。
二、参与绘画引导,渗透语言教育
按照老师参与绘画的程度,幼儿绘画可以分为命题画与意愿画两种。在幼儿画命题画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先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功用、关键特征等内容,随后让幼儿自行表达此事物的外观特点,将幼儿的语言表述和视觉体验进行完美结合,最后利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幼儿愿意画画时,老师只需要给幼儿准备好彩笔、颜料、白纸等用具,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表达、去创作,或许幼儿在一开始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此时老师可以稍加指引,必然会达到意料之外的绘画效果,在绘画中渗透了语言教育。
三、阐释绘画作品,增强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要经过不断地沟通、实践才能有所增强,因此幼儿老师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说话机会,锻炼幼儿语言组织的表达能力。比如,当幼儿完成一件绘画作品时,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予以丰富的肯定和赞许,对待一些色彩十分艳丽的作品,老师可以夸奖“你画得真好,这么多颜色比天上彩虹的颜色还要多”。再如,老师可以鼓励一小部分孩子勇敢地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说出自己创作这幅画的缘由,随即指引同伴之间进行绘画作品的沟通,最终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成为语言的构建者。
篇13
教师可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途径了解孩子绘画的兴趣点,灵活选择题材。如:饲养角里可爱的小乌龟、小金鱼、小兔子……种植园里孩子们亲手种植的种子、花草等都是他们兴趣高涨的认识对象,还有孩子们敬仰的警察叔叔、奥特曼等。
二、注重幼儿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绘画过程中起到引导幼儿大胆创作,使幼儿绘画作品表现其应有的内涵,展现童真、童趣的作用。
1.开阔幼儿视野,丰富知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人类美育的摇篮。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了解大自然,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充实幼儿的情感。幼儿观察得越多,见识越广,绘画素材越丰富。
2.对幼儿绘画表现技能积极引导,尊重个体差异: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智力和能力水平等条件的不同。绘画的表现技能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在幼儿充分体验失败或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结合个体差异,引导幼儿设想自己的绘画内容,重点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
3.善于利用鼓励方法,激发幼儿创作欲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观察和表现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审美经验。教师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来评价其作品,采用积极的语言,正面评价,鼓励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求。
三、注重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增强其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1.丰富幼儿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不仅有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社会知识,而且还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
2.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简洁的线条、大片色块等不同的表现手法,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能抓住每幅作品的特点,融入自己的见解。梵高的《星月夜》这幅作品中运用漩涡状的笔触,营造一种特殊的旋律和节奏感。游离的线条打破了形的界限,降低了对造型的要求,孩子在临摹时抓住了这点,将画面表现得清晰且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