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1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将对学生的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让心理活动课与他们一起分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除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还要联合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多方面共同推进,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 保护自尊。自尊心是人们要求社会和集体对自己人格尊重的一种情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尤其是那些调皮、内向或学习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和呵护,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消除不良习惯,重新扬起学习的风帆。

2. 树立自信。作为班主任,要时刻让学生相信“我能行”。因为老师的肯定、认可,是学生建立自信的金钥匙。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生存的根本欲望来自于社会的肯定,因此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一个值得喜欢的人十分关键。班主任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增强自信,勇敢挑战困难,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重新塑造自我。

3. 磨炼意志。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他们怕吃苦、怕困难、怕失败,往往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确实令人担忧,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四、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篇2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3.“强化”要体现在课时的落实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课时作为保证,特别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课,我区要求学校要给心育课留出固定的课时。目前,有的学校安排每两周一节心育课,有些学校每周一节。我区还要求学校要安排好教师的听课、教研时间,并要求教师提前写好心育课教案。

4.“强化”要体现在对心育课的深入研讨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了,才能将工作推进、深化。因此,从1997年起,我区坚持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各种规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如中小学心育课堂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汇报会、分片进行的听课研讨交流会、心育教师的培训会、“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心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能完成的。在对待教材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既参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依据。我们主张顺序可以颠倒,每一讲内容的上课节数也可以不相同,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内容顺序发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城市独生子女来说,“自立”一课可作为重点,而对农村孩子来说,“战胜羞怯”、“提高交际能力”恐怕就是重点了。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4.“淡化”还体现在心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心育课主要采用倾听、交流、讨论、演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心育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心育课过程中,内心获得体验来完成的。当师生同处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中时,学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是心育课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