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业设计手绘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业设计手绘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设计手绘教学

篇1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手绘是通过手绘技术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设计师的构思意图、设计目标的表现性绘画。随着手绘表现技法的不断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取代手绘,用于制作精细的视觉效果,手绘表达以说明性画法为主,辅助线、爆炸图、结构分析、场景辅助说明等都出现在手绘图中。设计师记录突发性创意思维,形象地传达工程图样、加工工艺流程等。在手绘作品中,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更有助于系统设计思维的建立。因此,“摹”通常是针对现有优秀产品的,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而且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里的“摹”除了对优秀手绘作品的临摹,也包括对现有产品的实际写生。

1.“摹”在手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表现技巧和优秀作品的风格及语汇。特别对于绘画基础薄弱的工科类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析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临摹作品中已提取出准确的内结构线,可直观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复杂曲面的转折及表现方法。如图1中,产品表面分析出的内结构线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形体走向,并且丰富了画面效果。手绘产品初学者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硫酸纸拷贝优秀手绘作品,最直观地学习其构图、外轮廓线、内结构线和色彩及整体绘画感觉。第二,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深度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的方法。工科类学生因缺乏对素描课程长时间的深入训练,对深度空间的理解受到观念印象的限制。教学中教师提供优秀临摹作品时可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练习。如,教师提供30度角观察产品的范例,强化训练学生理解深度空间中物体实际长度在转化到二维平面中时产生了缩短效果。如图2立方体手绘表现中,立方体ab点间的距离随着角度的不同,发生缩短变化。第三,有利于培养练习者的观察能力和手绘转化能力。学生面对优秀的产品写生,就创意而言仍停留在“摹”的层面上。学生通过写生学习优秀产品的设计创意,在平面临摹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观察能力,练习三维空间的转化、实际产品结构转换、手绘线条表达及材质色彩的转换,如图3为优秀学生作业。

2.“摹”的不足第一,平面作品的临摹过程是由平面到平面再到关系,缺少了三维空间转化分析的练习。第二,实际的产品写生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转化训练,但仍是以“摹”为目的的练习,缺失了创意设计的训练,导致工科类学生存在创意阶段手绘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

三、“摹”与“创”的结合教学

篇2

工业设计;手绘教学

绘图是工业设计师向其他人阐述设计作品,与对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设计师记录自己的构思过程、发展创意方案的主要手段。快速、准确地以图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也是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一般会开设在第三或者第四学期,它以前期的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为基础,又为后期的产品设计课程服务,在整个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出现,让很多人觉得手绘表现技能不再重要,这个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虽然计算机绘图有着易于修改、易于存储等优点,但是手绘表现区别于计算机绘图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快速表现性能。在设计过程中很多构思都是瞬间产生,又有可能快速消失的,我们需要用手绘的方法快速、简洁的将其记录下来,因此,手绘表现与计算机绘图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1.2学生基础薄弱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数是理科出生,理科生思维方式普遍是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但创造力不够,对美的认知不足。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一遇到动手绘制的课程就没有信心,产生畏惧感,例如很多学生为了方便修改习惯用铅笔画图,但是这对于手绘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因为人的潜意识中会觉得画错了也没关系所以下笔之前思考不足、落笔不够谨慎,这使得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难度加大。

1.3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

脱离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但是好的设计表现必须要以好的设计思维为基础,设计思维能力强而表现不足无法让别人理解设计的意图,这样不行。同样地,表现得再好设计本身没有创新点也是不可取的。手绘表现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不论采用怎样的技法都是为了阐明设计的思维。因此,手绘表现技法的训练应该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2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的教学研究

2.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工业设计学生大多数之前没有美术功底,在手绘类课程中没有自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我们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树立自信心,找到成就感;同时通过大量的作品鉴赏,激发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更多、 更准确地认识本门课程,了解它并且喜欢上它,产生兴趣之后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2渐进式教学方法

一般在学习手绘表现技法之前,已经通过素描、色彩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图功底,但是在教学中还是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由浅入深,分5个阶段来完成教学。第一阶段:线条画法练习。要想把图稿画好必须先画好基本线条,因为线条是构成形体的最基本要素,线条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效果图的最终效果。不同类型的线在表现的过程中方法和要求有一定差别。例如,画直线的时候要求用缓慢的气息画出均匀用力的长线条,线条要保证气势流畅,忌断线。而在画弧线的时候要分三步来练习,第一步先进行小弧度的弧线练习,可以先放慢速度,把握住距离和弧度的相等,练熟了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快速度,结束了一个方向的弧线练习后,第三步要试着快速地画不同方向的弧线。第二阶段:基本几何体的练习。在产品形态设计中,一般都是在基本几何体的基础之上经过叠加、挖切、变异等手法来设计的。通过基本形体的塑造与表现,掌握用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手绘表现中虚与实、明与暗、光与影,以及透视关系等。第三阶段:产品草图、效果图的临摹。临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线条的处理、形体的透视、材质的表现等,锻炼他们处理草图、效果图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概括力。但要注意临摹并不等于照抄,在临摹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思考,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并尝试理解其用笔、用色、构图等对其意图表达的帮助,通过思考与分析灵活地掌握其中的技巧。第四阶段:实物效果图表现训练。产品手绘是模拟真实的产品造型、色彩、设计风格、材质等,要求熟练地掌握并应用绘画技巧。在经过了前期的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对草图及效果图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认识,但要进一步地理解和应用还有很多不足。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首先要有一定观察能力,对产品实物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设计表现的基本技法概括产品要点进行合理表现。第五阶段:设计作品的手绘表现。工业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设计师的灵感和设计构思要在平面介质上进行完整的、客观的表现,尽可能的体现产品的真实面貌。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眼与手的协调能力以及设计的表达能力。基于工业设计学生基础弱、艺术表现力不足等现实,采用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也不会让他们因为起点高、压力过大而对手绘表现课程产生畏惧心理。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培养其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提高,慢慢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艺术表现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和基础,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推进,制定不同的阶段性进度,做到因人而异。

2.3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绘画基础又比较薄弱,使得教学难度增大。教学中除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授课老师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加强互动性,集体做示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学习兴趣,充分把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2.4强化练习

手绘表现中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技巧,但是高强度的练习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手绘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把其中的基本原理搞清之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去一步步地提高和完善。

3结语

手绘表现是产品设计的形态语言之一,是传达设计构思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设计构想如果不能快速、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会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交流与评价。设计表现中既要对物体有正确的视角选择和透视表达,又要直观地表现产品的外观、色彩、质感,还要表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和使用方式[2]。在“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足够量的练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魏永侠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篇3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很普及,并有一直引领潮流的趋势。确实,电脑技术比手绘有着可以反复修改、快速、准确、可复制的优势。所以有学生就一直在探讨“到底是手绘重要还是电脑表现更重要?” 甚至有些手绘比较薄弱的学生有着一种摒弃手绘,完全用电脑来表现的想法。他们忘了电脑只是一个工具,必须在人的操作下才能工作,而设计师利用计算机绘制2D或3D效果图时,必须借助美术、制图、手绘基础才能完成。并且人的大脑要先提供创意构思,然后才可能去用电脑完成设计效果的制作。所以,电脑表现适合于设计的后期阶段。那么,作为提出方案构思的设计初期阶段,则需要设计者以一种快速的方式将大脑中的大量设计构思,转换成可视的形象呈现在纸面上,以便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点上,手绘表现无疑比电脑表现更直观、更快捷。因为这一阶段的设计表现不必追求画面每一个细节的面面俱到,但求空间结构、比例关系的整体和谐和相对正确的把握。因此,以快速手绘的方式将设计意念迅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不仅如此,手绘的好坏还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结果,头脑中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转化为可视的图形语言,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在设计创意过程中将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设计行业用人只看中两点,一是设计思维,也就是创意;二是手绘表现技能。的确,设计项目不是靠单兵作战,而是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当设计师和设计师、设计师和客户在交流、探讨和解决问题时,手绘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快速、准确的徒手绘制,既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又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会大大提高彼此思想上的沟通,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在设计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

2手绘的训练方法

对于手绘的训练,必须经过长期的持续的练习。首先,必须打好素描、色彩、速写的基本功,在理解物体结构、透视、材质等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其实手绘效果图主要是培养和扩展学生眼、脑、手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能力以及在产品造型设计上的具体运用。眼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产品的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即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以及对产品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产品形态特征的把握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操作能力,即培养对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脑的训练既要培养对产品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知能力,又要培养感性的直观感受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手绘效果图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运用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达到对产品形态的直观感受能力、造型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

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手绘效果图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其中分为了四个阶段:

2.1临摹效果图训练

寻找一些优秀的草图和效果图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初期主要练习透视规律,清楚的表现图中线稿的结构关系和前后遮挡关系;这里强调线条一定要准确平滑,不要出现断笔现象,如果为画准一条线,用一节一节的把线连起来的方式是不可取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线可以重复,而不要太依赖橡皮擦而反复涂抹,同时要控制运笔的速度,不要太慢,太慢线条容易画扭曲。然后再选择精细的效果图进行临摹,主要学习优秀作品对不同产品结构、材质、光影关系的表现技法。其中采用马克笔表现为主,彩铅、色粉配合表现效果使用。

2.2归纳训练

写生或临摹一些真实的产品图片,把它们转化为产品草图或效果图。这一阶段训练学生的对产品概括归纳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对产品的外形、明暗、色彩加以主观的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出产品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元素,以达到突出重点、抛弃繁杂的干扰信息的目的。使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套符合自身风格的处理画面产品的结构和形象的有效方法。

2.3默写训练

对一个产品或产品图片观察几分钟后,通过记忆把它准确的表现出来,并转化为效果图。默写可以增强个人记忆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理解,是一种很有必要的训练手段。

以上三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产品形态的分析研究与再现,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图形来真实地反映视觉形态,并将这视觉形态通过手眼的协调转化为二维画面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对形象的观察、分析、记忆、加工、勾画,因此达到了训练眼、手、脑之间的协调配合的能力,实现了图示再现的目的。这是学习工业设计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设计的基础。

2.4设计训练

经过长期大量的对现成具体对象的描绘可能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三个阶段训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作为最后一阶段,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进一步发展到创造造型的能力,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扫清技能和思维上的障碍。所以本阶段的训练可以从改良性设计进行入手,对特定的某个产品进行外观改良设计训练,可以是局部的改良,也可以对整体外观进行改良设计。这样便达到了一种思维的转换,把长期的训练的成果运用到设计当中,从而提高手绘效果图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篇4

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通常在美术基础类(如: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课程完成后安排与设计课程相对应的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2、3年级),如建筑钢笔画、建筑表现技法、快速表达等课程。

1.1 积累和丰富设计素材,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认知能力

通过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建筑图片和照片而且要进行记录、作品临摹训练、再创作训练等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庞大的素材库,做设计时就能学习借鉴、拓展思路,让建筑设计过程变得得心应手。可以全方位的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

1.2 设计方案构思与创意准确表达的有效手段

使用铅笔、钢笔、水彩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见的绘画工具进行徒手绘制,是一种广泛寻求未来设计方案可行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思维过程的再现[2]。构思是为表现图的表现目的服务的,是在表现设计的意图,构思使创作有了主题和灵魂,构图则在技术上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3]。

1.3 设计从业人员交流的“语言”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框架结构以及美学与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可行性等,往往需要与决策层和机械、电器、结构设计工程师等相关的各部门人员进行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初步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设计表现方法是建筑设计的语言,也是设计师传达设计创意的必备技能,是设计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4]。

2 工科建筑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招考不加试美术绘画类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入校前都没有经过系统绘画方面的训练,缺乏表现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理论素养,所以需在入校后经过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学等艺术基础类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艺术绘画方面的能力欠缺。但这些课程设置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是过于分散、就是过于集中,课程间的知识延续无法保障,而且每门课程的学时量都相对较短,造成对学生的训练不够长效、系统,学生进步缓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些艺术绘画基础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和激发不起学习兴趣,练习和作业往往应付了事,最终直接导致了对后续开设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学习同样漠然处之,毫不用心。

大多数工科院校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多以作品临摹为主,写生和创作为辅,学生在学习中都很机械性地按照教师的步骤要求去完成相应地作业,教师忽视甚至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构建。另外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一直沿用旧的考核方式,以建筑手绘表现效果图的临摹绘制作为本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也作为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成为唯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相关绘图软件的发展、完善,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设置中也都安排有门类齐全、较大学时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重视程度高涨的同时也就更加削弱了手绘表现技术的发展。于是,越来越普遍的出现传统手绘表现是繁琐的、耗费时间的、无法修改的和不够精确的错误认识。因此,手绘表现技法类的课程,却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如何让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适应现有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并促进建筑设计专业发展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本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本院建筑设计专业表现技法类课程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3.1 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当前专业发展需要

之前我院建筑专业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和临摹范图的重要性,课堂练习和作业基本以作品临摹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钢笔画是以建筑设计造型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形式,决定了它区别于传统风景钢笔画的教育模式,应减少临摹所占比例,充分进行写生训练与创作表达,并在训练中更加强调和突出建筑透视、空间、造型的分析和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作为课程学习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上必须完全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状况而进行设置。同时要处理好手绘表现类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在适应专业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手绘表现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形式。两者可以兼得并取长补短,向传统设计中注入新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

3.2 注重表现技法类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大“写生手绘”的份量,变课堂临摹为写生创作。同时加强学生在透视、构图、空间关系和造型方面的训练,变重线条、明暗、色彩为重建筑空间表现能力。训练中要适当减弱大图幅、耗时间的建筑效果图的分量,加大方案设计性草图的权重,目标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体会设计草图的可修改性与效果图的严谨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到教学中去,无论是“真题真做”还是“真题假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来设置,既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更检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潜能,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3.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应提倡以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和依据

表现技法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意识为最终目的课程。因此要改变陈旧落后的仅以最终手绘表现作品成果展现的好坏作为唯一考核标准手段,应提倡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力及其表达作为考核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一次布置的作业、学生写生作品及方案设计性草图进行公开展示,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构思、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总结,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张贴在专业教室内,起到鼓励、示范交流学习的作用。通过利用 “以展代评、以评代考、综合评价”的教学手段和考核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全面培养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4 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科建筑设计专业,尤其是适合本院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改革之路是迫在眉睫的。笔者通过教学采取的改革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实践求得行之有效之法。

参考文献:

[1]林伟.设计表现技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工业产品设计作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也代表着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宗重要战略要素。鉴于目前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措施缺乏明显的认识和支持,并且现在对于如何做好工业设计工作的理论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对新型工业产品的设计方面实质性的研究突破并没有得到拓展,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在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急需对我国的工业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因此笔者认为,要从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的教学抓起,追根溯源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一、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教学的现状

1.1 工业产品设计表现课程的教学方式

产品设计表现的基本方式包括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设计方案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本文重点涉及前两种设计表现方式的教学方法研究。

手绘。设计手绘图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存在于设计构思、推敲和探讨阶段以及设计概念展示阶段。设计图比单纯的口头解释更容易理解,是一种直观而高效的沟通工具,有时一张简单的草图可以映射最终设计的全貌。设计手绘草图不单有记录和表达的功能,它同时还反映了设计师对方案进行推敲和理解的过程。设计手绘草图是运用图示的形式来发现思维的活动,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手绘效果图是在设计方案草图表达基础之上的深化,能更加细致地表现产品。它是从产品透视、形体关系、材料质感表现、画面气氛的营造、画面整体效果、运笔技巧等因素全面综合地反映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做出细致的、方便多角度展现产品的效果图,实现清晰展示设计方案的目的。但在设计前期,不应急于用电脑作图,而是利用手绘的灵活性,来记录设计构思的瞬间思维。手绘表现技法的熟练掌握是懂得如何处理画面的一种基础性训练,也是制作出色的电脑表现图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对电脑制图软件的熟练掌握不等于就能够制作出好的电脑表现图。

设计表现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学生必须在理解产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构思。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必要的先修课程:造型技法基础课程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综合这两门课程,学生有望做出有实质性表现的产品设计表现图。

1.2 工业设计表现课程教学当前面临的困难

非艺术专业类的学生在工业设计方面很少接受过基本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绘画功底几乎为零。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方面对素描和色彩等早期基本建模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对产品造型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大多数学生仅仅能够利用干净的线条将工业产品加以复制,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如思路不明确和难以理解等问题,有甚者对于设计产品的观念理解存在一定误区,把我不准。诸如这些不足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迷失,逐步丧失自信心和热情,对于后来的工业设计工作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和负面影响。

二、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教学的改革问题

2.1 设计表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分阶段训练。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要求,所以从新生入学开始需进行分阶段训练:第一步,开设素描课,即进行基础造型训练,练习产品透视关系;第二步,进行设计速写,练习笔法,以提高产品形态表达的速度和整体形态的掌控能力;第三步,进行产品手绘快速表现学习。产品设计快速表现技法尤其注重对造型特征、结构、比例乃至表面材质和肌理的准确描述。 要画好产品表现图,不仅要了解设计的思维方法,还要懂得绘画的语言,懂得色彩规律,具备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造型所需要的基础修养。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把希望仅仅建立在技法上,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这些实践阶段分布于各个学期,从基础到提高环环相扣,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设计表现专业技能。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嘉兴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一般选择在省内就业,

如杭州或者就近的上海和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工业设计起步较早,行业发展相对较好,所以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客观条件得天独厚。掌握扎实的设计表现技能,一方面增加学生对设计专业的热情,为专业课程的展开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设计表现能力使得设计创意得以展示,是学生进入设计行业的“敲门砖”。

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在设计实践中,将表现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鼓励并引导学生随时用图记录设计构想,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积极参加国际(如IF设计比赛,IF设计奖是国际公认至今最权威的设计奖项,素有“设计奥斯卡”之称,一直以来在世界设计行业中都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国内的设计大赛,在设计竞赛过程中巩固设计表现技法并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增加学生对设计的热情和信心。

三、结束语

工科学生理解力强,对于产品剖析清晰,注重产品的结构设计,善于考虑人机工程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产品设计预想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具有积极作用,不应让表现技能成为他们创造优秀设计方案的瓶颈。由慢到快,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设计实践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亚萍,郭茂来;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教学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02).

[2] 张辉;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篇6

产品设计开发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设计表现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设计师记录创新思维的主要手段,也是设计交流与沟通的有效保障。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表现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客观、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的能力,要求他们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形态、色彩、材质、结构、使用方式等要素的准确表现,从视觉感受上建立起设计者与观者之间的媒介,促进创新思维的不断完善。设计表现课程能够为后续的产品设计课程及设计实践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概述

传统的工业设计通常依靠手工绘制效果图来表现设计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段。一般来说,工业设计表现课程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类别:

(一)手绘表现类

手绘表现包括手绘草图、手绘效果图等,是设计师将头脑中的抽象思考变为具象形态的一种表现手段。设计师通过手绘快速记录转瞬即逝的设计灵感,构思产品的大致形态,并对其进行整理、优化和筛选,使设计概念逐渐走向成熟,从而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

(二)计算机表现类

计算机表现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工程图学等。计算机效果图可以完整、细致地表现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结构、比例、光影等,花费时间短,修改方便,具有极强的真实感,为设计方案的评审提供依据;工程图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组成,从工程方面描述设计方案的形状、结构、尺寸、装配关系等。

(三)实体表现类

实体表现主要指模型制作,是从三维角度出发将设计构思变为实体模型,采用的材料一般有卡纸、ABS板、油泥等。随着CNC(计算机数控技术)和3D打印机等技术、设备的普及,机器制作验证或展示模型逐渐成为新的趋势。三维模型制作可以帮助设计师推敲设计方案,尤其对于一些大尺度的产品,它可以在手绘表现与计算机表现之间取得平衡,更为清晰地反映线面转折和空间形态细节;同时,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功能、人机等多方面的验证,也可以用于设计方案的展示。

(四)综合表现类

综合表现主要指对设计方案的全面展示,包括版面设计、Flas、影视影像技术、影视后期编辑、摄影、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在有些设计院校被称为综合设计表现。一套完整而出色的设计方案通常会采用多种手法来综合表现,如版面、模型、视频等,甚至设计方案的展台设计、使用方式表达也属于综合表现的范畴。

二、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调研

通过网络调查、访问交流等方式,笔者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江南大学这四所国内著名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2011-2013级培养计划展开调研。调研发现,在各大院校的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了手绘表现类与计算机表现类课程,如设计快速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说明这两类课程对于设计表现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这四所院校设计表现课程的课程名称、门数、学分及学期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同是手绘表现类课程,名称却不尽相同,如工业设计表达、平面表达、产品速写等。在课程门数上,少则三四门,多则十几门,其中以清华大学最多,且针对具体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应的设计表现课程群,如交通工具平面设计表达等。此外,仅清华大学和江南大学开设了综合设计表达课程。在学分设置上,以10-20个学分不等,平均为15个学分。在学期分布上,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这三所院校的相关课程集中在二、三学期;清华大学相对均衡,在完成了设计表现的基础教学后,在六、七学期又设置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设计表现后续课程。

江苏大学于1993年开设工业设计本科专业。通过22年的建设,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表1)逐渐完善,目前涵盖的课程主要有设计草图、阴影与透视、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表现技法、产品设计模型、模型制作、版面设计等。

相比2008年的培养计划,2009年将手绘表现类、计算机表现类的部分课程前移了一个学期,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具备完整表达设计创意的能力;同时增设了阴影与透视课程,通过典型形体的透视画法训练,提高学生对空间形态的理解能力和手绘表现的准确性。2012年,随着专业名称与专业方向调整,培养计划做了较大改动。工业设计系下设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两个专业,生源分别为理工类学生与艺术类学生(文中所写“工业设计专业”含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两个专业)。针对两类学生的不同特点,手绘表现类课程有所区分,理工类生源的课程体系中新增了设计素描课程,目的是提高理工类学生的绘画基础;计算机类课程中将Photoshop、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分别更名为二维设计软件、三维设计软件,教学内容扩充了软件种类,丰富了表现方式。此外,从三年级开始,专业方向划分为产品设计与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在设计表现课程体系中新增了交通工具设计表现的课程群。

(二)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第一,课程内容重叠,缺少衔接。目前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相对独立,教师之间缺少沟通,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叠问题,如透视、阴影的内容在三门课程中均有涉及――阴影与透视、工程图学和设计草图,学生重复接受相同的知识内容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而课程的独立性也导致课程内容没有衔接,不具系统性。

第二,课程教学缺乏设计实践。工业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③而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学分十分充裕,单纯用于设计表现教学,势必会带来重表现、轻创意的结果。

第三,综合表现类课程不成体系。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设计想法大胆、创意突出,但不太会展示自己的设计。仅从设计展示版面中看不到设计的亮点,需要阅读大量说明文字才能读懂设计。纵观红点设计大奖、IF国际设计奖的历年获奖作品,大都具有非常清晰易懂的版面、效果图及示意图,文字相对较少。目前综合表现类课程多为选修课,面向多个专业,不能使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具备完整的设计综合表现能力。

第四,针对不同生源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有两类:理工类学生和艺术类学生。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理工类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工科知识基础,而手绘能力、造型能力和视觉敏感力较欠缺④;艺术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基础,而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和工程基础较欠缺。显然,针对这两类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计划是不科学的。

第五,部分课程学期设置滞后。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构思水平和设计能力,而设计表现课程的滞后使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设计构思,阻碍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使其无法参加各类设计实践项目与设计竞赛,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新的课程体系内容

创新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江苏大学在2012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部分为理工类学生的修读课程,实线部分为艺术类学生的修读课程,灰块为共修课程。从第5学期起划分产品设计与交通工具设计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名称下方数字分别对应学时、学分和学期,以工程图学为例,“60/4/2”代表60个学时、4个学分和第2学期。

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提炼特色,并结合每门课程的先修与后续课程,在相应课程中设置具有延续性的、针对性强的课程训练。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课程教学结合设计实践。在高年级的课程中融入具体的设计实践项目和设计竞赛,使设计表现能更好地应用于创新设计中。2.综合考虑理工类学生和艺术类学生的差异。课程体系的设置取长补短,将原来的阴影与透视、设计素描课程合并为设计草图初步,以提高理工类学生的手绘水平;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类课程学时与课程训练加以区分,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3.新增设计综合表达课程。为弥补学生综合表现能力的不足,开设综合表达类课程,通过产品商业摄影、版面设计、多媒体表现等内容的集中讲授,结合设计实践,使学生具备以宣传、展示、评价产品设计为目的的设计综合表现能力。

结语

创意思维是工业设计的生命,创意表现是创意思维与创意实现之间的桥梁。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意表现能力,进而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四所著名高校的调研,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工业设计表现课程体系,以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注:本文为江苏大学教改资助项目)

注释:

①孟慧.关于工业设计表现技法课的教学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200.

②李亦文.设计基础课教学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J].美苑,2005(3):36.

篇7

一、新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教学现状

现阶段中国新建工业设计学士点存在缺乏优秀专业老师,缺乏办学经验和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等问题。所聘请的老师为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或是在外从事设计的设计师。而一般将工业设计从属于机械系或美术学院下,由外行指导,这成为现阶段工业设计一般院校的一大特点。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电脑设计、手绘等十分松散,一般交个作业就能过关。学生也是从工科学生中随意挑选的,学生从未有过任何美术知识,也不知工业设计为何物,更不知道学些什么东西,懵懵懂懂毫无目的地学,以至于毕业生毕业后不具备从事工业设计的基本技能,如手绘效果图能力、电脑建模和渲染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工作,这成为一般院校的最大问题。

二、教学观念与教学设备现状

工业设计的学生对设计与艺术理解不够深刻或混为一谈,认为只要能画出漂亮的效果图或能用电脑建出漂亮的模型就行了,殊不知设计最关键在创意。如果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毫无新意,即便拥有再完美的表现,都不能称之为设计。对此,许多老师只注重教学生表现而忽视其创意的培养,选拔考试制度也注重表现技法,使得学生进入学习误区,从而成为一位机械的模仿师。

现在设计院校的设备简陋甚至缺乏。除了缺乏高质量的老师外,电脑机房或模型室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工业设计学生的学习。就工业设计学生而言,手绘、电脑和做事物模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如画室、电脑室、模型室等场所,还需要绘画和做模型所需要的如雕塑、大孔机、分割机、喷油机等设备。然而,许多学校缺乏硬件设施而直接导致学生的能力的缺陷,从而造成毕业生毕业后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因此,加大对工业设计的经费投入十分重要。

三、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训练

笔者于2007年7月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刚到学校便知道现在学校工业设计是2003年新办的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为第一届。新专业从属于机电学院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太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专业能力较差。学生到高年级都不具备基本的表现能力,即手绘能力和电脑建模和渲染能力,更不用说专业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并且有部分学生甚至有放弃工业设计而改投其他专业的想法,这跟笔者读的本科时的情况基本相同。

为了让大四学生在最后一年的时间里真正能够掌握工业设计的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能够顺利毕业和找到工作。笔者向系领导提出了为大四毕业生开设专业加强班的建议并且得到系领导大力支持。具体内容是以半官方的形式开课,开课学时为每月40课时,开设4个月。每周开设10课时,分3次上,具体时间由学生和老师协商决定。上课内容为专业课程,具体为手绘表现技法、平面软件Photoshop、建模软件Rhino、3DMAX渲染插件Brazil、v-ray的学习等。老师的报酬采取半义务的形式进行,到年底由系里酎情给予部分报酬,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原本打算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分2个班开课,每班10人左右。动员后报名非常踊跃,两个班总共53人报(全年级70人左右),考虑到教育机会均等,系领导同意扩大班级规模,所有报名学生均能参加专业强化学习。

笔者通过开设强化班,发现学生专业水平低下,不具备手绘能力,但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们急切想学好专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经过两个月的强化班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不会效果图到现在的效果图高手;由不会建模、渲染到能够建出精美的模型和相片级的渲染效果,大家对工业设计从抵触到热爱。在老师的努力下,已成功与厂家联系到一个刀具设计项目,主要由大三、大四学生设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课程还在继续,笔者对本校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明年能够顺利通过专家专业评估,毕业以及找到理想的工作充满信心。

篇8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的具体工作便是将市场的语言(商业企划)转换成可视觉化的具体形象。构想视觉化是设计师核心的任务之一。[1]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技术日趋成熟,设计师在进行这种视觉化的工作上有了重大的转变。计算机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做出与最终产品类似质感与色泽的产品表现图,并且可以自由地与环境做情境的组合,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观测与评价虚拟的数字产品,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提案。不仅如此,参数化的CAID系统还可以帮助设计师进行零件干涉检查、有限元分析、机构动态仿真等具体工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强大的CAID系统改变了设计师传统的工作模式,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技能自然也成为了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设计教育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教学列入到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对数字化设计的需求日趋迫切,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高。总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工业设计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引入课程的时机

虽然我们深知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设计工具的局限性。截至目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仍然无法取代“创意”、“美感”与“概念”的产生与判断,尚不能在设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设计师的思维过程。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性”因素。但是计算机技术却是理性科技的重要代表,不可避免地缺少“感性”的创造能力。可惜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过早地接触了计算机并有意无意地依赖计算机完成设计,进而忽视了具有创造性的手绘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在那些手绘能力较差的理工类学生中尤为突出。学过设计的人都知道,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是先在大脑里有一个创意,再通过手绘画图将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而不是在画图时用笔、手去探索一些东西。后者对艺术家是好的,但是对于一个设计师是没有价值的。手绘画图在设计中的作用就是不断地确定、抛弃、提炼和修改。设计师对图的改进和修整实际上是他们对脑海中的产品进行调整。赫茨伯格已令人信服地说明:手绘能用眼――脑来过滤,记住信息。不用大脑“看”,对将来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看到这些所画的,才会唤起我们的记忆。[2]所以,在设计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手绘进行设计以及观察和记录交流。建议学生在设计尚未成熟的早期不要过早地依赖计算机,否则会导致对手绘技巧的忽视,而这一技巧对设计思维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3 课程的进程教学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设计和熟练地骑自行车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前者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知识罢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既然是一种技能行为,我们可以引入安德森提出的获取认知技能的3个阶段理论来探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安德森认为技能学习的过程要经历认知阶段学习、联想阶段学习、自主阶段学习三个阶段。[3]按照这个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认知阶段教学、联想阶段教学和自主阶段教学三个教学进程,并根据每个教学进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3.1 认知阶段教学

刚刚进入课程学习的学生除少部分曾经自学过一些相关设计软件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未接触过。他们一般都不清楚设计软件状态和自己操作设计软件时的角色,这时的学生大多对设计软件的认知还是一张白纸。在此教学进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课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系统地讲述各种命令的操作,迫使学生在不了解软件操作方式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大量的操作命令,写很多的课堂笔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理论上学习了命令的操作方法及用途,他们并没有及时消化吸收,尤其学到的命令一多,各种不同的命令都交织在一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刚接触设计软件的时候,还是应以教授简单的操作任务为基本内容。尽量在教学初期教授最简单的操作命令,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只要记住每个命令中最常用的一种操作和尽量少的设置参数就可以了,并且还要及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巩固记忆。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放样命令时,可以只讲解最简单的放样命令,参数设置采用默认值,那些高级的放样命令和复杂的参数设置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根据建模需要慢慢地介绍给学生。技能教学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应在基础教学中拔苗助长。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教学阶段,只让学生学会操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在其初学阶段帮助他们养成规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习惯,杜绝不良设计习惯。例如,在用计算机做设计前,首先要建立工作目录,并在工作目录下有条不紊地及时存储和备份。在教学的初期,这种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3.2 联想阶段教学

当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各种基本的操作过程后,教学进程就可以进想教学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在进行软件操作时已经不需要去寻找操作命令,并且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基本的命令进行设计。此时,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科特点给学生定制一些典型的练习作业,有意图地让学生将许多独立的操作命令合成一个任务。例如,让工业设计的学生建立一个机械零件,让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建立一个简易家具,该练习实体的建构过程应包含一系列建模命令,并且鼓励学生尽量用最简洁的方法去建构模型。教学过程要力图将学生大脑里各种有关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建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把一个设计概念转换成计算机操作的过程。因为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并且种类繁多,很有可能学生学会了这套软件,工作后发现所在公司使用的却是另一套软件。但是只要学生掌握了建模和运用软件设计的思路,将来碰到相关的新软件,一般都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或培训。此时软件作为设计工具的特性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3.3 自主阶段教学

学生的操作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熟练,操作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此时我们的教学随即也要进入自主阶段。此阶段学生的操作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教学的重点已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教学模式上了,哪怕此时学生还有许多高级技巧没有学会。此阶段应该给学生尽量大的空间去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也许此时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的老师应该变成一名教授设计的老师。不同的是,学生应该占据课堂的主要位置。他们可以自由地成立小组,自由地去做设计,去用计算机完成自己的设计意图。学生完成设计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自学的过程。因为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等着他们去学习。例如,设计最终效果图的生成,诸如PRO/E、UG等参数化软件的渲染功能很难达到学生预期渲染场景的效果。此时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渲染效果就会去尝试自己学习3DMax和LightScape等渲染效果较好的设计软件。这种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角色随即又可以转换为辅导员,作用就是及时把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各种问题。当然,这对于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要求很高。教学的过程也应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此时的互动教学便有了新的含义。

以上的进程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分别进行串行和并行教学。针对未有过学习软件经验的学生进行串行教学,对于以前自学过该课程相关软件的学生当然不能将其机械地带入串行教学模式中来。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并行教学模式。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允许他们在教学的前两个阶段选学一种其他设计软件。到了自主阶段教学进程,这些学生可以回到整体教学模式上来,此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已给整个班带来了新的创造力,并在其所在的小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

根据认知科学获取认知技能的理论进行教学过程的划分是科学的。教师在每个进程进行适当的教学探索,符合学生的认知技能学习的规律。并且进程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补充传统的单一的串行教学模式,在3个教学进程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串行与并行相结合的进程教学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使教授的知识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它的发展是与当代工业化时代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的,是一门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学科,最终培养的是具有工、文、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制图、机械原理、材料与工艺等学科。对工程技术的熟练掌握决定一个工业设计师能否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出符合制造工艺等要求的、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新产品的重要因素。工程图是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沟通方案、表达设计思想的重要依据。运用工程图样来表达方案,是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传统工程制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工业设计这一新兴专业教学要求,一项从教学思想到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一、因材施教,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要求的不适应性

现行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根据院校特点及招生来源的不同,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即工科类教学模式和艺术类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也都存在着一定不足。而工程制图课程原本是由大机械类课程沿袭而来的一门工科课程,其课程改革首先就要使之既能符合工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又能适合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征而因材施教。

1.理工科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行工程制图教学是以我国工科教学模式为主,采用了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备严谨作风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工类学生虽然比较适应此类教学模式,但对于设计学科的综合技能的要求来说,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发散性思维能力。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应能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赋予产品外观独特的形式美,这是一个艺术设计的过程。传统的制图课程并不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工程图样的美观性的训练,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工业设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因此,可以增加轴测图等具有立体效果图形的的手绘练习,在树立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手绘的体验,有利于综合能力的训练。

2.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改革

艺术类的教学模式沿袭了美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作系统的理论介绍,根据相关的原则举例说明,以视觉化的形象思维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留出空间以供学生自主发挥。相形之下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对于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许欠缺。加之艺术类考生缺乏高中数学学习经验,在学习工程制图时对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一些线、面的推理和转换感到吃力,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制图教学中,应当借助其小班上课的优势,通过少而精的图例讲解逐步树立学生的逻辑思维,适当削减机械类过难内容;通过在日常绘图练习中注重良好绘图习惯的培养,以期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遵循国家标准对制图的规定的习惯,增强学生在绘图时的纪律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该门课程带来的繁琐和乏味。

二、改革图形案例和教授模式

传统的图形案例多取自机械行业,并且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和阅读该行业的工程图样,一旦图样涉及的领域发生变化,学生往往不能够举一反三。对工业设计专业来说,绘制产品类工程图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应对原有图形案例加以补充,增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

1.传统机械制图图例分析

现行机械制图的图例多取自机械部件,如发动机、齿轮油泵等,这些图例最初是针对机械专业而设,大多复杂难懂。同时,这类立体的形体特征与产品设计所涉及的对象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社会需求更多集中在服务型和情感化产品上,即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该类产品旨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服务。因此机械图例的训练与产品设计的专业训练时所绘图形存在一定脱节。加之,传统的工程制图的学习,强调学习制图原理以及制图的表达方法,以学会能阅读、绘制题目所给图样为目标,不注重学生的自主设计和扩展图形绘制。因此旧有的图形案例的绘制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工程制图教学,应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相结合,加强重视工程制图学习专业性。

2.与产品设计结合的图形案例

补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品为基础展开作图训练,可以选取厨房小家电含孔洞的外壳、工具手柄、灯具等造型和功能相对简单的产品,对应制图方法即按照箱体类零件、轴套类零件、指支架类零件的制图规则来绘制。一方面使学生在制图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工程制图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掌握针对不同小产品自主绘制工程图的方法,以期为工业设计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对简单功能的电子产品进行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外观形体测绘、拆装分析而掌握关键数据,用图形正确表达产品的形体及尺寸关系,在此基础上设想可能的改进方法及重新构想该产品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的创新训练。通过实际课题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制图是有效的图形表达方式,最终将用于产品设计。通过制图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表达、分析、设计、制作、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建设新的教学环境

借鉴理工科实验的方法,组织建设机械组装实验室,将制图的学习从普通的教室扩延到更为多样的场所,在实验室中配备拆装、测量的各种设备,对日常搜集各类废弃日常用品进行拆卸、测量、绘制、装配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树立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动手能力,这与工业设计的专业要求不谋而合。

三、多学科结合,提高综合应用水平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结合了文、理、工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的内容也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单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和其它各门学科进行结合,将整个工业设计课程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1.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科

首先,发挥计算机虚拟建模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想象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虚拟模型发展出越来越强大丰富的功能,成为工程师、设计师及普通大众沟通方案和思想的得力助手,其中有二维制图软件AutoCAD、有三维建模软件Rhino、Pro/E等。三维建模软件的作用之一是帮助人们在脑海中建立立体造型,给人形象生动的感官印象。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既可以辅助想象复杂立体的空间形状,也可以用以检验空间想象的正确性。因此,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是较为高效的方法。

2.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在制图课程中适当增加初级机械原理知识,讲授简单零件、结构、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适当地了解机械初级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所绘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更有助于理解形体本身构型原理和装配原理,最终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图样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绘制,达到比死记硬背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轴测图和手绘训练

突出设计专业特殊性,增加透视图、轴测图的绘图训练和立体设计的设计训练,同时强调徒手绘图能力。透视技法广泛运用在绘画、产品、建筑等多个艺术设计领域,主要用于效果图的制作中。轴测图运用在产品和建筑行业,具有立体感强和便于标注尺寸的双重优势。徒手绘制透视图和轴测图,一方面增强手绘能力、对美的感知和造型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形状和平面投影之间的桥梁,使逻辑推理能力和形象感知能力都得到锻炼,使工业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进程更稳定地向前推进。

4.立体设计的独特优势

立体设计是指根据平面投影图设计立体的形状,题型变化多样。它有别于传统制图的“由二补三”的题型,题目只给出一个或两个平面投影,让学生构思出立体,而这个立体的形状却不是唯一的,最后再画出它的最后一面或两面投影。这种训练方式从简单的立体着手,突出了设计的多样性和发散性,教学过程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加了制图教学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工程制图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改进原有教学中过于僵化的模式。训练过程注重加强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以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1工业设计产品技法表现课程的现状

产品表现技法课程在国内从开创到现如今也有几十年了,初期设计师或者教师都是美术出身或绘画专业转设计,故对画面感要求高,出现盲目临摹,呆板,工具制图,一个又一个误区。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使的教学效果十分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专业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画面效果,技法表现,从而忽视了本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草图手绘是将设计师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一种思考,而不是单纯的绘画。21世纪是一个课件大爆发的时代,整个社会被无数电脑制图软件,手机app占据着主流。短短数年电脑制图软件已更新数代,从数据化“呆板”的工程制图到现在“傻瓜”智能式,学生越来越依赖电脑制图,并开始质疑产品技法的训练的必要性?甚至有人认为手绘正慢慢向艺术靠近,渐渐束之高阁。从而退出设计历史舞台。设计公司研究现状分析:上述状况是人们大都只看到光鲜的结果,忽略过程造成的。当学生真正走进设计公司进行商业设计实战的时候,就会发现设计师大部分时间花在纸与笔上,而非电脑制图上。产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将设计师早期初步存在脑海的想法,通过手绘可视化展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在此期间的头脑风暴,初步探讨,推敲及深入阶段。它是设计师之间,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最直接便捷的方法。

2工业设计产品技法表现课程改革思路

2.1善用交互式和鼓励式教学方法

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亲自示范,然后给出大量图片让其按照临摹练习。学生往往局限于对产品造型的“单纯输出”,不会进行创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手脑协调统一。大量的基本练习达到的作用是手的协调性,同时在绘画过程中强调设计思维的创造达到脑的训练。在这过程教师角色需要不停转换。初期是示范、中期是引导和指挥、后期作为总设计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表达。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并且将其作品贴在墙上,每一位同学都要来讲解自己作品。每周不记名投票(参考我是歌手投票方式),由同学们评选出创意、表现最好的前三位同学。同时教师要进行讲评。这样既能达到互动效果,又锻炼了学生沟通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注重营造教学氛围,灵活贴近时尚的教学模式

物竞天择,竞争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器。教师要把竞争意识带入课程,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评判。每周评出三个周最佳,大家把自己作品贴在教室的软墙壁上。每个学生都把所有作品看一遍,按照评判要求来评审。选出最好的三个。包括创意思维、设计表达效果、表达方式等。让学生自己看到自身不足之处,看到别人的长处。通过角色互换,学生从评审的角度来思考作品,无形中发挥其积极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家互相交流沟通,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这种模式既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呆板,又能活跃课堂氛围,紧跟时跟脚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3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有些学生对于产品的表现只是单一的临摹,没有真正的去对产品形态进行研究,导致后期3维建模制作的时候理解不了线条转变和结构转化之间的关系。掌握不了形体穿插结构。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绘画之前的动手思考能力,主动表达产品。可以将现有产品给予学生拆解,了解产品的形态结构,摆脱图片的局限。达到真正理解产品形态、产品构造。改变机械的绘图方式。

2.4培养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结合表现。通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艺术表现,因此整体的设计思维逻辑性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表现。并进行workshop主题性的工作坊。着重整个设计创作过程的思维逻辑。知道为什么而设计,设计什么,为谁而设计,如何使用,怎样使用,产品定位。让学生了解产品形态结构。

2.5实际案例研究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战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整个设计程序过程,从二维到三维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从构思草图开始,到对产品结构的形态与材质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三维表现时要参考二维的尺寸和材质。能够直观交代细节。为日后专业的学习和进入设计公司打下基础。要迎合市场需求。这样的设计才不会是象牙塔里的空谈。

3结语

随着设计的飞速发展,教学需要不停的改革,以来适应当代工业设计需求。对工业设计产品技法表现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以上几点进行了改革,虽有些许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索加以实践,以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秦波.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2]张恒国.马克笔工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篇11

工业设计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亦有二十余年,于众多专业而言其实为新兴之专业。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始于2005年(以下简称工业设计专业),历经05、07、08三届专科之教育历程,本科教育始于09年。其专业开设时间甚为短暂,专业建设极不完善,而学院本科教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对所有专业建构业已提出迫切要求,本专业能否根植于其自身特色、地域特色,紧跟学院发展之步伐、适应社会发展之人才需求、顺应专业发展之潮流。实乃该专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之根本。

自武夷学院升本以来,逐渐形成其凝聚着高度智慧之战略定位:“服务地方发展,拓展两岸合作,推进国际交流。办好“三欢迎”(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大学,培养“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海西同类院校的绿色强校”[1]。从工业设计专业之角度诠释,本专业必须立足于武夷山,依托于海西,面向海峡经济、接轨国际;所开设课程必须从学生自身所具之特点紧扣国家、社会、企业之发展,与时俱进,动态把握课程取舍;所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优良之人格品德,积极主动独立之思考与解决问题之能力。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目前已开通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空运为辅的运输方式,然其毕竟地处内陆偏远之地,陆上运输受限于地理形势复杂,空运又受限于价格及运力不足,故离全方位开发相去甚远;武夷山历史文化悠远,“然自秦汉而降,历为方士、羽客隐遁之所。迨宋儒迭兴,考亭夫子倡道东南,讲学于武夷之五曲,而胡、杨、游、蔡诸大儒先后往来,以及文人词客游览觞咏,流风余韵,大为山水生色”[2]。多年以来该地区被定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旅游度假区,当局一直致力于旅游经济之发展。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建设甚为落后,专业发展所需支持资源极其匮乏;同时当地政府、企业乃至民众对该专业知之甚少,专业其影响力甚微。此地域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大大阻碍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大批量、工业化、高科技、紧密结合现代管理与营销的设计与生产方式)在此水土不服、举步维艰。

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虽然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在此地进退唯谷,然武夷山所独有的其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为该专业的发展敞开了另外一扇门,使之可以另辟蹊径,为走出另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开创完全与众不同之专业建设模式。此资源即是前面所提及的区域定位: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旅游度假区,加上其源远流长、独一无二的“千古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传统文化,配合其丰富的如竹木砂石等等原生态材质,为该专业形成以旅游工艺品发展为主导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目前以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艺术院校体系,所招收学生均为文理皆收之艺术高考生,故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为该专业建设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增加了极大难度,对教师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以上要素,其间优势劣势共存。相互冲突有之,相互互补、配合亦有之。武夷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如何结合学校定位、学生自身条件;如何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体现区域优势,使之立足于众多专业之中,进而面向未来,甚至进军国际,得以持续与长足发展,实在需要纵观全局、权衡利弊,厘清其相互关系,分清主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规划之上慎之又慎。

首先,工业设计与我国定位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工业发展、工业技术、工业设计教育

架构、专业认同度、政策法规等等实有差距,必须避其锋芒,武夷学院之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家对专业定位基础上,必须加上其地域文化之特色。结合武夷山城市定位、所招收学生之特性,即可得出该专业应以独具地方韵味的儒、释、道、茶等传统文化、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与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术品,连同地方景观文化为设计创造与创新源泉的旅游产品设计教育方向为出路,而非发展纯粹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专业。

因此培养目标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任何社会与企业在对人才评定都以此为首要标准;其次在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设计理论之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其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充分深挖区域与民族文化并使之转变为独具匠心之设计的能力;再次必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依据自己所喜所长而得以一专之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文科学生有意识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突破障碍,获得质的飞跃;而理科学生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尽量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不偏废任何一方。虽然工业设计师戴着双重脚镣跳舞,但优秀者仍长袖善舞。

要到达以上培养目的,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武夷学院现有实践条件,就目前而言,艺术学院拥有综合材料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8个教学实验场所,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还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教学。因此,不拘泥于专业之囿大量开设此类实践课程可在校内确保学生动手能力与全方位审美之快速提高,扩展其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必须充分利用武夷山为数不多的工艺品企业资源,深入与其互动,聘请其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设计师与管理人员在课程中做相关辅导;在一些课程派出学生参加进入企业参观乃至实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有效的动手能力、眼界提高与得到社会及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可避免学生停留在理念上闭门造车;第三,尽可能为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专业相关比赛提供设备、场地,或者课程与比赛项目结合起来,及时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获得更多动手能力锻炼机会、接触社会提供可能。再次,在开设传授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等相关课程上教师、领导应达成共识并给予实施,不可存在此类课程与工业设计关联性小,占用专业课程时间等错误观念,增设此类相关课程则顺理成章。第五,在目前基础上增设手绘相关课程数量以提高学生手绘及思考、创新能力。自计算机普及以来,高校内设计专业于手绘重要性之认识一泻千里,非但学生认为当今之设计有计算机足矣,可怕之处在于教师、学校给予同样认知。殊不知,手绘能力非但是学生动手能力之一,更重要还于其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之培养,因手绘可快速思考、快速表达、快速更正,最大程度激发其思维的发散性、联想性、逻辑性、连贯性。第六,在建设设计与实践课程大纲建设时,需以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武夷山丰富之原生态材质,结合悠久且集儒释道之大成的区域文化,培育立足区域特色之专业学科,服务武夷山之地方经济。最后,应以发展的观念对待课程之体系,时时以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形势之变化,学校、地区、国内国外诸多环境之变迁来衡量修订课程之结构布局、分配,不可持一劳永逸之态度。  在专业教育之余,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认识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学生之德育教育绝非为辅导员、系部、学校等专职人员所包揽,专业教师亦存在不可推卸之责任。且因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存在说教之惯性看法,学生未形成常态化的抗拒与防护心理,与学生之间易于沟通,并以身作则,使之领会并树立“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之观念[3],形成正确之人生观、世界观、设计观,必将于专业上亦取得不可思议之效果。

其次,每位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我限定于本专业狭小范围类,在专业精通的前提下,广学博闻,贯通文理,“堪为人师而模范之”,指引教导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第三:要教育学生真正“会”用电脑,“会”用网络。以电脑网络为媒介培养学生面向世界,深入社会。由于武夷山地处偏僻之地,信息来源量、资讯前瞻性和及时性与大城市之差距不言而喻,更何况世界各地讯息瞬息万变。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直接接收、了解、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赛事,与其他专业人士深入、快速学习交流,与社会、企业无碍对接,方便快捷推销自己。

最后,专业教师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中华民族民族几千年先祖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以沐泽后世之大无私精神所恩赐后世子孙最宝贵之遗产,如我等弃之如敝屐,手捧金饭碗而乞讨于西方,则我国工业设计危也;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深挖厚植于传统文化此片沃土,充分领悟、吸收先祖辈卓然于世之智慧,则为我等设计之创新配置上了一匹千里马,一台永动机。

西方工业设计,我等用其体也,其体为国外产学研体系、科学技术、电脑设计表现方式、以设计素描为核心的手绘表现方式、西方之系统设计课程科目等,以此为外在培养学生之手上功夫,使之“会应用”;然其魂,必须用己有,该魂蕴含传统之正统文化、名俗民间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及其中深层次的无量智慧,可为设计提供创新源泉、理论支持与指引。亦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使之“会学习、会创新”,且在学生德能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之教化作用,逐渐明白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之根本,以人为本,形成积极向上的设计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做人基础上做事,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之思想指明专业之路、人生之路,“会做人”,做好人。

有体无魂,行尸走肉;有魂无体,失于虚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他体载我魂,不卑不亢,各取所长,相互促进。以此为准则对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导向与规划建设,必将使该专业可培养出动手与创新能力强、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可塑性高、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社会急需人才,使该专业不但以其独特之魅力而立足,促进武夷山旅游业、旅游工艺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进而可影响其他学校该专业之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最终逐渐形成我国以尊重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光大传统文化为核心之中华民族特色工业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武夷学院简介网站.http:∥nptc.edu.cn/xxgk.aspx.

篇12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必须要有适合国际新形势的设计才能够有自己的立足点和竞争点,这需要有全新的设计教育理念来作为支撑。目前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较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已成为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设计教育也必须要因地制宜,因国情而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一﹑我国目前工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很多人对工业设计的真实内涵理解得比较片面。学生虽然在学习工业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工业设计准确含义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工业设计就等同于外观设计。包括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比较片面。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渐进式地将工业设计引入国内,但相对而言,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近十几年以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地扩大,但由于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比较短,设计教育的各项体制和体系还不完善,各种专业设置中的弊端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重课堂讲授而忽视课外的实践,一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自己实践教学的空间和设备,学生还是停留在手工制作的阶段,工业设计的相关课程只是构成课程的一种变相的延伸,这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相差甚远。

再就是国内高校近几年都在扩招,部分高校只是片面的注重招生的数量,为创收而招生。导致招生的门槛设置过低,招生质量近几年下降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不是为了真正获得知识而选择读大学,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进入大学后针对他们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基础课程的训练,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独立的创意,也欠缺动手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脱节,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1.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以往相比在不断的减弱,这就为我们在日常教学和课程设置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以前的大学是好中选优,进入大学门槛的都是真正想学和励志要学好、学精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花大力气保证基础教学,要把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常说: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既存在不同,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教学中打破专业之间的明显界限,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专业设计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在常规的设计教育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开设部分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启发、讨论式教学,形成真正的沟通、互动。这一点西安交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一些院校的教学模式,如“导师制”、“工作室制”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多渠道地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引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课题当中,企业既可以征集到形式多样的创意方案,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谓是双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目前实施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2.多渠道、多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什么、怎么学?要有科学的指导和引领。

在设计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很多高校中,学生偏重于设计理论的学习,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强度不够。学生拿到一个设计课题,不知道从何入手,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创新方式都不够明确。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案例的总结和思考、设计方案的探讨、同学之间设计心得交流、专业培训课程的点拨等。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不断为设计者添加营养,把自己塑造成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资深设计师。

其次,应该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摒弃“要我学”学习态度,变成“我要学”,要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找准方向与定位,努力且持之以恒地实现下去。

3.注重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现阶段每年的毕业生都在增加,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导致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毕业生不能完全的适应企业的需求,长此以往,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是歧视。在部分学生当中,简单的以为学设计就是学电脑绘图,在大学期间只要把各种电脑软件运用的非常熟练,就一定能找的好的工作。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电脑还是手绘,都只是表达手段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绘比电脑更加重要。电脑运用的非常熟练,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充其量只能在公司里做绘图员。但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再加上熟练的手绘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表现我们的设计意图,离优秀设计师的标准又前进了一大步。设计师的创意灵感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我们需要快速记录转瞬即逝的、最初的设计灵感,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具有把设计理念和想法转化成可视化设计方案的手绘表达能力。所以,在目前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手绘能力与电脑软件有机的结合。

4.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炼传统文化为设计所用。在现代教育过程当中,不能单一的教授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我们常说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多角度、全面的思维和创意模式,培养学生处理设计问题的一种综合素质。在设计当中,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要辩证的理解,我们要摈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通过设计师独特的角度和思维,对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进行提取和加工,为创意所用,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再造。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只有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

培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工业设计新型人才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实践带动和促进教学;其次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把握流行的趋势,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新信息,以交流、启发的形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尽可能地探索校企结合的新模式,找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结合点和共同利益,引入竞赛机制,用形式多样的竞赛来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地热爱设计。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在我们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把实习当成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最后阶段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市场机制中参与设计,这也可以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前奏,学生要步入社会,就要转换角色,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因为在市场中从事的是具体操作,得出的结论是实用的。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教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让学生深入到企业或公司的设计一线,以现场实习、讨论或观摩的方式参与真实项目的研讨与设计,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巩固了设计基本理论,掌握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与工艺;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课堂内容与实践的联系,缩短书本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达到教学目的。在这样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进行产品设计及效果图技法的教学,可以形成一个知识量的固定积累,学生通过接触到的实践项目,参与方案的设计来对所设计的产品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设计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学习和完善设计理念。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与绘制技巧,使他们自己设计的产品更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到为大众服务。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方法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但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学环境也可进行适度调整。总之,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始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效果图及以后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

在现今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大多是通过几年的专业基础教育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最终完成的,培养的是未来要从事工业造型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商业及公共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学校多了解社会,实际参与社会活动,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职场中。从学校角度看待教育,应有一定高度和深度,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发展空间,教师的设计经验只能属于教师个人,在教学中虽极具价值,但要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我们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上,应注意适度原则,避免把过多的市场元素带到课堂,导致学生设计中过多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否则将造成学生设计的作品缺乏创意。如果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或掌握些基本的工业设计知识,那么,入学后教师在对学生基础教学方面巩固的任务便可减轻,教师可把更多精力放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物化方面,这对于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学设计的目的是为大众服务,设计本身就不是“小众”化的,所有设计学科的最终目的也都如此。大学四年学生所学的设计内容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学会一套正确的、逻辑性较强的设计思想,这就是古人说的“授之以渔”。倘若学生掌握了设计的思维方法,将有助于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为自身设计所用。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反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又需要设计的人才与时俱进。我们国家市场前景广阔,我国现在只是原料输出大国与加工大国,而不是设计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能力方面应更侧重设计性、原创性,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中多重视设计表现及效果,对于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比较少,属于薄弱环节,这样会造成学生理论功底不厚,设计知识基础不牢,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因此,工业设计教学应立足于专业理论,侧重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