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影像学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对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或是做乡村医生,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影像学师资方面存在不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掌握影像学各门技术及其进展的教师较少。这些都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调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影像学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学会如何选择最佳影像学方法,并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而对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发展等内容仅作了解即可。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基本完成教材目标培养的要求,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特点,以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篇2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篇3
留学生;医学影像学;英文教学
医学影像学是借助现代影像成像技术来揭示疾病病理改变,并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学科。作为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医学影像学不仅在现代医疗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本身也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及影像检查设备的进步而飞速发展,这些都对留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者和临床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总结的问题[1]。徐州医学院从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由医学影像学院承担外国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工作。笔者自2005年就开始承担留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近几年也参与留学生在影像科实习的临床指导工作,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本文就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留学生的影像学诊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1留学生情况及师资培养
本校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少部分来自非洲和美洲国家,他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国内存在差异。留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水平普遍较高,但是留学生英语发音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给授课、口语交流带来很大的难度,仅少数学生可用简单的汉语交流。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太接受呆板、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喜欢互动式、讨论式教学,随意性大。由于采用全英语授课,授课教师需要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丰富的影像学教学经验。为此,影像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问题。首先,选拔部分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留学生教学的骨干,发挥主要作用;其次,影像科每天早上进行约一小时的英文读片,要求医生用英文发言,大大提高了科室人员特别是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第三,结合学校国际化战略,兼顾留学生教育,选拔数名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出国继续学习。另外,学校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教师培训班,这也显著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
2教材的选择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尚没有一套统一的、适合我国留学生使用的完备的医学影像学英文教材,原版的英文教材不仅非常昂贵,而且不是专门为留学生临床专业编写的。为此,我们参照我国国情及留学生特点,以原版英文教科书为蓝本,重新制订了教学大纲,确定了各章节授课时需要涉及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适当删减,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由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是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主要形式[2],它结合了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教学方式直观、高效、内容丰富、表达力强。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其储存的丰富图像与病例资料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多彩,非常适用于影像学教学,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互动式教学能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障碍,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3教学反馈和教学内容的考查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学生处理后产生效果再输送给教师,并对教师教学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反馈原理调控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随时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是教的反馈;另一方面,学生输出学习信息,随即根据获得的反馈与评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的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监督和考查是教育教学的必要手段,它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亦可以促使学生相互促进。在学完每章节后,给学生布置数量不等的课后复习题,学生结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考核,下次课前进行讨论式提问,从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逐渐掌握了影像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生比较,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各种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的影像医学前沿进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
4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虽然部分教师有国外留学经验,英语听、说能力较好,但是大多数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欠缺,可能对本专业的英语非常熟悉,但交流时英语表达相对薄弱,与学生沟通可能存在困难,不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源,希望能尽早建立和完善教师岗前针对性培训体系、岗前授课水平认定体系及授课后效果及时调查与考核体系。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英语学习,特别注意提高口语交流能力,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跟随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弥补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由于医学影像学的课时量不足,留学生的教学还较少涉及CT、MRI、核医学和DSA等前沿知识,课程内容趋于单一和简单化。为了把更多的医学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进展教授给学生,要根据影像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医学影像新技术、新进展的发展要求,适当增加、科学筹划并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式教学,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实际尝试将PBL、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用于全英文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中,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的[4-5]。(3)教材方面。目前医学影像教材较匮乏,一本好的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医学影像学教学形式多样,需要的教学材料也不同,范围涵盖了诸如课本、教学大纲、见习指导、讲义和课件等。我们应结合国际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国内一些开展英文授课的医学院校,编写一套适应留学生知识水平发展需求且符合当今影像教学特色的高水平英文教材。对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的英语教学我们只是刚刚起步,医学影像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会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联英,陶立坚.医学教育全球化探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4):16-17.
[2]张惠英,陈伟彬,宫凤玲.留学生医学影像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3):441-442.
[3]余深平,孟悛非,罗柏宁,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教学的优势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0(1):81-82.
篇4
3.学生的学习目的基本相同:这些来自于不同单位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再次重返课堂学习,其目的主要有二点:(1)是通过学习,获得一个本科医学文凭及医学学士学位,将来可以在职称上得到进一步晋升。(2)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毕竟《医学影像学》与大部分专业如内、外、妇、儿、骨科都有联系,在工作中用得上。这部分学生的敬业精神特别强烈,他们带着工作中的疑问来学习,学习特别认真,他们也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一点是普通本科生所比不上的。
4.这些学生大都具有工作实践经验:他们有的工作了四、五年,也有的工作了十几年,个别人甚至工作了二十几年的,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大部分人已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由于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学生的单位已由公办非民营医院改制为民营医院,即使在公办非民营医院的,也大都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有矛盾、有冲突,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这些学生大部分是集中一段时间返校进行学习,少部分为脱产学习。针对以上这些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抓住重点核心、优化教学内容: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架构发生变化,我们结合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的联系,注重实践,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医院发展的需要为主。在课堂上紧紧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利用每次下课前的5分钟,分清轻重点,告诉学生们哪些内容是要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要熟悉了解的,并在书上划下,给出一些思考题,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在课堂后去学习与复习,这也有利于他们最后阶段《医学影像学》的考查考试。
篇5
在前期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解析的基础上制定归纳出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组织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根据案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单人独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适合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临床上遇有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适合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案例,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实施过程中的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地观察和访谈一些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了解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实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不足,认真总结,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发放研究者自编的有关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
三、研究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必须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具有启发性,具体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跟进、开放深入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理性认知程度。好的案例选择也更应遵循一定原则,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等。[3]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病例,能对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有启发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对于每个病例,在课前均需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准备,以使病例更加适合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备一定的兴趣性,以便更好地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教学理论的授课重点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授课教师有重点地叙述病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籍贯、民族、职业等)、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这些都有利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记忆,授课教师通过惟妙惟肖的讲述也会增强案例的丰富色彩,案例选择的得当,才能真正地协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而在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不等同于随便举例子,而更应该是一个可进一步研究探讨动态、开放的过程。因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论知识,教师应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提问,采用开放性问题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以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主动地、更富有个性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往的医学影像学讲授的教学重点只放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医学影像案例教学的关键点不是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则性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进而更好地促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实现培养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医学影像学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通过广泛交流,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设性意见。首先,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广。其次,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的方式,能提高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再次,案例的选择必须针对性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讨论的时间,讨论确保充分。
篇6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篇7
1.3PACS教学系统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PACS教学系统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调取感兴趣的病例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在课后不方便再次观看已经放入片库的教学图片,要复习以前阅过的图片比较困难。由于PACS教学系统具有自动检索的功能,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PACS系统中浏览影像图片资料,解决了自主学习的问题。
1.4PACS教学系统的应用可极大的促进远程教育PACS教学系统数据库建立起来后,可以进行网络共享,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对交通不便利、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医生进行远程培训,教师与学生在任何终端机都能获取系统信息进行教学、辅导和浏览自学等。同时也可以加强各医院之间教学内容的交流与互补。
2PACS教学系统系统应用于影像实践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2.1完善影像教学资料的搜集和管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和相关兄弟医院,搜集大量临床资料,完善影像教学资料的搜集和管理,解决以往教学片,因各种外界因素造成的损毁、发黄变质、乃至遗失等管理难题。PACS教学系统的影像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医院从事教学的医生有针对性的留取大量图片、视频资料,还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更要跟踪影像医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断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保持数据库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2.2实现实时影像实践教学随着医学影像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完善,将多功能多媒体实验室的电脑与附属医院进行联网,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教学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系统可以利用图像处理与传输系统(PACS)把通过筛选和处理的有价值病例,直接从临床影像PACS传输到教学会诊系统服务器,供学生学习和会诊参考,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和医院完全相同的工作状态,直接模拟了医院诊断环境,增加学生兴趣。
2.3积极探索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PACS教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提高了读片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提供多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PBL)、以病例为中心等多种方法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动态地组织影像临床教学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在与计算机上进行操作,通过查询功能直接获取所需的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进行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一个整体的影像学习观,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篇8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学科,发展很快,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国内医学院校影像教学均为独立的医学生必修课程,普遍重视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总课时数都在54~108学时,目前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率、灵活地掌握影像学知识,从而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创造性、持续发展性的医学人才,仍是摆在每一位医学影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的资源建设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要想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讲授这些内容,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育模式,而把课程建设的基点构筑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既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介绍医学影像学体系的框架组成,帮助学生树立大影像的观念,并且分别介绍各种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方向。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强化学生的影像学框架思想;然后,按照各系统介绍诊断该系统疾病所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即帮助学生树立每个系统影像学的小框架,并纵向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如比较DSA血管检查与多排CT血管造影的优缺点和各自的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各影像学科的联系点。重点讲授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影像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治疗与动态发展关系,提高影像归纳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对影像学新进展力求具有典型性,体现新颖性。如介绍多排 CT 及双源 CT 的优势、MRI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学研究等。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部分学有余力、希望进一步钻研的学生指出方向。为此,笔者从资源内容、功能开发及医学影像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着力于将有关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学生真实、方便地接触实际影像学图像,并将影像学知识与以往学过的解剖学、病理学知识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素材库并融入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习[2]。针对影像学的图片信息丰富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还包括了丰富的题库资源、网络资源、胶片资源及参考书目等相关的扩充性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3]。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各种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了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实习课常常被安排在大课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影像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及基础知识对全面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诊断。其次加大实践课与见习课的比重。传统影像实习课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对学生而言,常常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影像实习课的教学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分配出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这样学生能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劣和适应证,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准确、科学地选择和利用这些影像手段[4](表1)。笔者建议应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医学影像科室,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当然,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是尤为重要的。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数字化影像资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化的教学。①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问题,如讲解某一疾病的X线征象时,提出有关形成该征象的机制或病理等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完大叶性肺炎与肺结核的干酪性肺炎X线表现时,故意没有给学生总结好二者的异同,而是拿出两张不同的X线光片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自己总结。②比较法:在教学时,不仅介绍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的影像学表现,还适当横向联系其他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各种影像手段对疾病诊断的优势与不足。比如根据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反映信息及安全性等指标的不同,对常用的医学成像设备进行比较,就使学生一目了然。③自学法:对临床少见病、罕见病或影像学检查价值不大的疾病,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由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总结。
随着数字成像设备、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应运而生。PACS 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判读、存储、管理及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临床、科研中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体系,加快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雪林.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余远波,涂蓉,黄旭.多种医学影像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0):87-88.
篇9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影像诊断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且逐渐趋于数字化及信息化。如何结合本学科知识结构改变,培养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任务,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接受医学教育,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素质,能将现有的医学技术转化成临床实践,并具有一定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专门人才[1]。为此,必须把握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趋势,改革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不足:(1)教学思路僵化。大多数一线教师缺乏创新性教育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上体现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学的好与不好主要靠最后的考试来评价;其次,授课教师之间团队意识薄弱、交流匮乏。大多数的教学团队都只是一种形式的组织,并没有做到集中备课、共同拟定系统的、综合的教学方案。(2)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们缺乏对影像学技术的了解,尤其是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就会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并且有可能延误最佳诊断治疗时机、降低医疗质量。其次,多层次、多专业学生“一种版本、一个模式”的“一刀切”教条模式。这样做的弊端往往是本科学生“吃不饱”,专科学生“吃不了”,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2]。(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占主流。落后的教学理念必然导致陈旧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学习动力和好奇心是一种不经意的扼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改革性教学的尝试,力求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3]。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培养
1.1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改革
对《医学影像学》课程在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上,运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旨在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思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为此,每个专业设置一个主讲教师,带队3~5名中青年教师,集中备课、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力求最终培养出具有系统的、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影像人才。其次,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医学影像学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不再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疾病案例,从临床症状入手,综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维,达到对某种疾病的掌握。教学结果表明,这种带有主动创新意识的模式学生喜爱接受,且效果很好[4]。
1.2改变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除了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要求学生解决,并且学生的最后成绩与平时这些课后的练习挂钩。由此,死记硬背的学生得不到认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除了教会学生影像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通过临床病例检查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反复通过测试强化记忆并掌握,与成绩挂钩。这样,就避免了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不能恰当使用影像学检查技术,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2.1影像、病理、临床并重医学影像学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并反映患者的解剖、生理、病理、心理、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有必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影像、病理及临床三者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影像技术如何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比单纯传授影像诊断知识更为重要[5]。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并重,力求使学生对某种疾病达到的是一种立体的掌握,而不仅仅是影像。
2.2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以X线诊断学为基础,详细讲解CT、MRI等内容,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各种技术临床应用的优势和限度,并逐步增加了CT和MRI的比重。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效果。
2.3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和适当的调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不断充实新知识,增加了介入放射学、分子影像学、PACS等影像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新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6]。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
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生们学会了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和异常X线表现之后,在理论课1周前选取1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要求学生在下周理论课上写出该患者影像学表现会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学生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心脏病的知识,了解先心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师随机选取不同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图像和幻灯来展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解,最后总结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这样学生全程参与了从提出问题到问题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影像思维能力,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这个模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教导式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医学检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方法与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7]。
3.2开发多媒体课件
为解决学时短和知识内容多的矛盾,在教改活动中,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网的先进技术,将该课件嵌入医学影像系网页,建立网络实验数据库。不但可以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同步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能使疾病的影像特点、手术过程、病理标本三者动、静态图像及临床资料有机的结合,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8]。
3.3开发网络论坛,完善网上课程教学系统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知识交流、学术指导和病例讨论的平台,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从病例讨论中提高判断是非和自我完善的能力[9-10]。开辟专门医学影像园网页,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出来放入答疑栏,老师可以做有针对的问题解答;同时,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试题和病例在网上,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性答题,不懂的内容写入答疑栏,老师及时给予答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和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科的新动态,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也会较大提高教学效果。
3.4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科室学习,并将我科多媒体教室及阅片室建成临床实践基地。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而是一整套对疾病诊断及鉴别的思路[11]。每周安排1~2次小型专题讲座,讲座上的影像图片,能在学生对影像学理论课学习之后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紧接着会在讲座里面设置一些临床影像病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影像图像由抽象变为形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平时还存在实践课授课制度不完善,实践课高级师资授课时间有限等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主观能动性强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3.5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
我们的教学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吸收他们参与科研,这在其他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实施[12],我们刚刚起步。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这些学生会阅读大量的相关外文文献,提高了外文文献检索、阅读甚至写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此外,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分子影像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如细胞培养、分离、鉴定、标记,动物模型制备等等,科研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科研参与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本学科的一些前沿技术,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有所了解,效果表明这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大提高。总之,我们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力求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学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有影响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精品课程,对全省影像医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熊中奎,夏国园,夏瑞明,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30-1232.
[2]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3]张肖,肖越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2):126-128.
[4]王云玲,邓佳敏,赵丽萍,等.两种教学法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比较应用分析[J].新疆医学,2014,44(5):133-134.
[5]邱立军,乔宏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5):71-72.
[6]向贤宏,刘明娟,罗柏宁,等.影像医学LBL、PBL及TBL教学模式的比较[J].大学教育,2014(16):126-127,136.
[7]马展鸿,刘敏,郭晓娟.心血管病影像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病案,2013,13(6):60-62.
[8]朱战强,王鸿娟.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J].新西部(理论版),2014,7(7):146.
[9]王勇朋,任晓羽,刘衡,等.医学影像学实践课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与评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56-57.
[10]龙云,萧仲敏,郭青,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网络论坛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40-141.
篇10
2模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更多的是普放科的教师讲授普通X线诊断,CT室的教师讲授CT的诊断,MRI室的教师讲授MRI的诊断内容,这样,在教学中专业的教师可以很系统地讲授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断,但是,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中患者往往需要结合不同的影像诊断来对疾病确诊,这就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不同的诊断方法统一起来。因此,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在尝试将影像学分成若干模块进行讲授,我院目前着手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将影像学分为头部、胸部、心血管、腹部、神经系统和四肢关节几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的所有的影像诊断方法统一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对同一病症的不同诊断方法能够有整体的认识和学习,同时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PBL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
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优化组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现代教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使教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针对医学影像学科的特点,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效果明显。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内容非常形象直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配合教师进行讲授,多种媒体相互补充、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视听教学效益,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信息量大,可视性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中可以集成大量的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比如在《影像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有近千幅各种图片。一个断面同时用标本图、线条图描述,再结合CT、MRI图对照,可以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断层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文字多个方面理解和记忆。这是多媒体课件独有的优势。
(3)交互性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件除了用于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外,也可供学生课外自学,或供临床医生参考。学生可以通过对人体结构的交互性认识,帮助理解,加深影响。通过图形和文字测试,可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4)解决学生多,标本少,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医学影像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在面临着学生多,而教学资源紧张,损耗损毁严重的现实矛盾,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矛盾。
三、多媒体教学工作体会
篇12
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授课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教师唱主角的“填鸭式”教学,不适用于注重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医学影像教学,而FC要经历事先预习、自主练习、课堂讲解与答疑、教师总结四个阶段。FC的实践过程中,在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方面,需要提前学习教材、观看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并在各个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教师方面,需要精确把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重点疑难问题,设计相应的课堂讨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在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以FC模式实现教学目的,以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和积累过程放在课前。在多媒体、PPT、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系统等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知识传递;课上通过自主、合作、师生共同答疑等形式,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本文旨在探讨FC在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5年度本校全日制临床本科生42名,从中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LBL教学组)和实验组(FC教学组),其中对照组21名,年龄(23.32±1.32)岁,男10名,女11名。实验组21名,年龄(23.19±1.65)岁,男9名,女12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三、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方式,上课形式为传统模式,即以带教老师授课为主。老师利用多媒体、PPT及PACS进行课堂授课,课后学生可以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总结。实验组采用基于微课的FC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关于教学视频制作:(1)视频的平均时长为15~20分钟;(2)围绕教学内容中某个或者几个知识点,以重点、难点或疑点为切入点展开视频课程设计;(3)视频结构独立,每个视频均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建立独立知识模块;(4)各知识模块关联组合构成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的结构化知识单元。课前学习阶段:课前共享教学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同时在组内微信群里相互讨论,并独立完成视频中的测验,同时在群中提交课前布置考核内容;教师分析学生考核内容完成情况,制订不同的讨论问题,设计与调整FC的授课内容。课中阶段:(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以涉及的疾病为主题,以PACS系统或投影为媒介,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应用视频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收集不同观点,同时留意观察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2)师生互动:教师对各小组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对微课中所阐述的重点、难点或疑点进行解答,并引入FC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对该节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课后阶段:每堂课结束后均进行课后考核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及口试,主要考核学生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笔试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当堂的授课内容,准备4道填空题(每题5分)及2道问答题(每题15分),进行闭卷考试,满分为50分,由1位老师进行盲评。口试根据当堂教学内容和要点,根据课堂人数由教师准备相应数量的病例(21例),由学生抽签选择题目,每人抽一个病例,并现场对所抽取的病例进行影像学描述与分析,老师给予现场点评并评分,满分为50分。笔试和口试的总得分为该学生的最终得分(满分为100分)。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015学年总共62次课,每个学生的笔试、口试和总成绩均计算学年平均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笔试平均分、口试平均分和总成绩平均分,分别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后考核成绩,包括笔试、口试及总分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其中以口试及总分成绩显著性最明显。
讨论
传统LBL教学普遍存在两个矛盾———既定的教学进度与参差不齐的学生知识掌握速度之间的矛盾,教师共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认知的矛盾。FC通过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变“教”为“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从本质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动学习模式。FC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课后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基于微课的FC教学模式适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尤其学生对影像征象的描述、疾病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该效果的原因考虑为本研究遵循了基于微课的FC教学设计三原则:(1)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2)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3)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关于课前的知识学习,FC通过将教学视频共享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自主掌握学习的进程,但这种学习可以在任意时空进行,自主性较强,因此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前有效观看视频是关键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提高课前学习效率:(1)提前与学生沟通如何更好地在课前观看视频,并记录发现的问题;(2)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带一个与视频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课堂;(3)视频中添加小测试,以便学生自己检查自身观看情况。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情况,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关于重点与难点问题,选择相应主题的微视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述与解答,使学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课堂上的微视频,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乏味,使课堂形式多变、具有活力,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形式,最终可以强化知识的传授,并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FC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师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另外,FC的授课形式一定程度上符合时代与社会进步的节奏,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解答学生听课过程中的疑惑。这种靶向性的新型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学中的盲点,而且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教学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对医学影像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掌握程度,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但是,该教学模式在本学科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微课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较高。其次,临床专业医学生对非本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课外学习缺乏动力。另外,学生课前学习的自觉性差异较大,且对其学习过程的监控存在困难。(通讯作者:李勇刚)
参考文献:
[1]齐军.美国“翻转课堂”的兴起、发展、模块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21-27.
[2]文丹,江林,周全中等.C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45(33):4735-4737.
[3]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4]曾淑煌.“翻转课堂”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4(10):118-120.
[5]张萍,DingLin,张文硕.翻转课堂的理念、演变与有效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7,13(1):46-55.
[6]刘敬荣,饶冬梅.翻转课堂在高职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视界,2016(27):91-92.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JonathanBergmann,AaronSams.FlipYourStudentsLearning[J].EducationalLeadership.2013,70(6):16-20.
篇13
1.3适用人群本教材适合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进行了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与《影像影像诊断学》相关的医学基础课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及自学能力。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大一阶段大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疾病概要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学好《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前提。只有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大体解剖和断层解剖的知识,影像专业人员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像学解剖,才有可能正确地鉴别和区分正常、异常或变异;正确地理解影像学解剖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影像诊断结果。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感到学生对前阶段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特别是断层解剖学部分,因为,CT和MRI图像是以断层解剖学为基础的。由于学时有限,影像诊断老师不可能在课上详细讲解断层解剖知识,导致学生对CT和MRI的学习只能处于了解的层次,难以深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3.1打牢基础对影像技术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教师就引导他们注重大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疾病概要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造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氛围。课堂授课以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为主。教师每次课前向学生明确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学习;课后及时小结,布置复习、预习作业,便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对一些少见病,疑难病及临床已不具备优势的检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统的X线检查,可作删减或指导学生自学。
3.3原理和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引导学生以病理改变联系影像表现,各种医学影像成像的内容无外乎是器官组织的密度、回声、信号强度的改变,当然还包括血流的改变。比如肺部渗出性病变的病理改变是由于肺泡腔内的气体被血管渗出的液体或细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内含空气,在X线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现为低密度影;液体或细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气体,所以肺部渗出性病变在X线和CT片上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较高密度影。教师将病理基础与所见影像表现有机地联系,采用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