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篇2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手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三、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篇4

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知识讲解,教师作为主角,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内容与方式去阅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生缺少阅读的动力与兴趣

现在一些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区,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上缺乏探索,不愿意在阅读上花费时间与精力。即便阅读也只是单纯地看看,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而已,更谈不上品味鉴赏。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查、考试办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

3.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即为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单一。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改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与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对待。教师放手,学生动手,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

兴趣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最好动力。如果有兴趣,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童话的兴趣递减,逐渐地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类的故事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抓住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此教学模式常常运用在课本阅读难度较大,内容生涩,学生接触话题范围较少的阅读文章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上教师教学的抽象性,配上多媒体情景教学能弥补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对课文较好地理解,如科普类文章。

(2)寻找关键点,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内涵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中,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是有中心点和重点的,即使是散文,其行文特点也是形散而意不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者在文章中隐含或表露出的关键点,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子,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到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描写,开题即点明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文章的段落层次和各段落的中心大意自然一目了然。

(3)采取表演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具有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的文章适合于表演模式教学,这些文章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起伏较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把握和表演故事中情节和人物形象,如《皇帝的新装》《鲁滨孙漂流记》等课文。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名著阅读板块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学模式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从事者,语文教师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究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块,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阅读模块中的重要部分,名著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提炼信息的心智技能,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构建精神家园。阅读作为一个传承文化、促进精神成长的载体和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意志和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数、理、化以及政、史、地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科习题题干的意思和重点,深入的理解文科教学内容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质量高、分量大的阅读材料,而作为由时间沉淀、作者筛选和教学检验得到的阅读精华,许多文学名著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彩卓越的文化艺术,其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思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意志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工具性,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改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以苏教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名著阅读的持续性关注和序列性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苏教版的教材应用较多,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花划分了名著阅读板块,涉及到了有关名著导读、推荐和名著鉴赏阅读等放马你的内容,相较于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教材中对于名著阅读模块的涉及形式较为单一,出现次数少,而且对于名著的介绍也只是简单的对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发那个面的简单介绍,鉴赏和阅读形式多采用截取名著中的一段,结合相应的思考问题,这种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是对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忽视,导致名著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缺乏科学性

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大部分老师对于名著阅读资料的文本形式要求简单化,偏向于资料简介,对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著大多数老师只选取名著中的部分段落进行仔细的阅读,很少有老师阅读完了正本名著,在名著教学备课时随意性较强,很少做到精心备课,为使学生快速的记忆,往往将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极力压缩,导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学生对名著的接受内力较差

由于名著的都是具有一定时间和历史积淀经典作品,距离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难以理解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再加上许多名著篇幅较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读完,只是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根据以上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明珠的阅读和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更是一种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脱离功利性的教学动机,在逐渐的教学渗透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特点,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加以指导,是学生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名著的艺术性和阅读的价值。

2、为名著阅读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指导

名著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因此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持久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名著阅读计划和指导,有序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查阅工具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著中的文字;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记忆和理解;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名著阅读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高。

3、实施过程性和开放性的名著阅读评价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促使学生纠正自己的阅读错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达到教学目标;开放性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开放性的评价,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甚至是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6

1.社会现实的影响

当前,现代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中学生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加之他们的年龄又正处于赶时髦的阶段,因此,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失去了应有的阅读兴趣,他们更偏向于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比如说网上浏览信息等。当前不少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孩子应该主要学习数理化,而阅读作为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则被认为是没用的。

2.中学生本身的学习特性的影响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学生都是伴随着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更习惯于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图像,对于传统的阅读形式难以激发出热情。中学生一般都生活的比较安逸,对于阅读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就难以体会到,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此外,当代中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个性张扬,对于有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经典书籍并不感兴趣。

3.原有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阅读教学往往习惯于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等,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单调呆板,非常不符合年轻气盛的中学生心理特征,他们往往追求新鲜感,习惯于探索未知领域,这种生硬的阅读教学模式彻底粉碎了他们对于阅读的美好想象。此外,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为了应试教育,从而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转而被考试压力所拖累。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由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途径。具体如下:

1.改进原有的阅读教学方法,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呆板单一的阅读教学为生动丰富的阅读教学,努力激发出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成为阅读的主人。具体来讲,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并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阅读题材的精髓和思想情感,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多元的、创造性的阅读,为他们创设一个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创建一个分层教学的交流平台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所在,而且要使得该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得每一堂语文阅读课堂能够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鉴赏语文课文,逐步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还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不断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来积累语文知识。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根据学生和时代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入电子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阅读,能够为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久而久之,这种交流平台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及时调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

篇7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篇8

篇9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指导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必须把课内外的阅读计划分开,把精读与泛读的知识获取程度区别对待。对于需要精读的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有利于提升阅读效果的思维突破口,也可认为是指导阅读教学的具体的核心提示,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学生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充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教师教学模式落后,违背教学规律。

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首先对课文进行划段分层,剖析讲解,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实质上这种程式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但当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时,就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的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1.转变教学观念,大力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①主动积极,乐于探索;②潜心研究,独立思考;③知疑问难,互动合作;④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③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④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可从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身上发现规律,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仅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在这里笔者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计划;其次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领悟和坚持。

3.在中学语文阅读中尝试情感教学。

有些阅读材料中的情境,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到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感染学生情绪,拉近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发生情感共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创设以下情境法:

(1)背景情境法。

有些课文,因学生不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或相关历史,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时可通过介绍背景来创设情境。如笔者教《故都的秋》一文时,只有让学生先了解郁达夫生平简历,了解到作者当时正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才能领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色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是源于作者满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生活情境法。

通过教师引导,利用教材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让学生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去投入课文的研读,并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生活中固有的情感,深入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使教材与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妨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你会有怎样的体会?”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当时在参观游行大典的人群中,你会怎么样呢?”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何为感悟?《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诠释感悟的内涵。我认为: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灵活运用自身经验,灵光突闪,茅塞顿开,拨云见雾,透过表像直达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后面能有所“思”的过程实为感(即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认知),由“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实为悟(即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内化和运用),而“百回读”、“熟读”则是感悟的坚实基础。基于以上对感悟的探讨与认识,我认为感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感悟教学,充分调动农村学生的敏锐感官,参与到与农村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中,凭借对语言、语境的特有的直感,凭借农村生活中丰富的中介物的相似作用,感知、历炼、实践,对事物、行为、情感参省体察,从而渐悟或顿悟,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笔者对本校近两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等诸多方面。每道题都有三个备选答案:A、否;B、有时如此;C、是。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阅读观念落后,阅读习惯较差,欠缺阅读技巧,阅读缺乏计划性、目的性,以消遣阅读为主,且阅读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渗透较弱。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偏颇认识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应试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

深入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老师枯燥乏味的分析,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一种负担,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哪里出问题了呢?

首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虽然在“阅读中感悟”已成为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操作却成了难题。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是拘于“教师中心论”,要不就陷于“学生中心论”,把握不好度,也就不能成功地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把感悟和理解混淆,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

其次,阅读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是少数语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自觉、自然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致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感悟。语文没能走进生活,阅读没有成为习惯。

再者,家庭环境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等原因限制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城里的学生,他们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说话简短。教师面对农村绝大多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往往束手无策,只好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直白的教学语言和代劳式的自问自答弱化、埋没了农村学生的直感和悟性。

上述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被动、封闭、低效,我认为感悟教学是突破农村阅读教学“缺乏魅力”的重要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天鹅”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主体性、个体性、创新性、过程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中带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心境不同、年龄不同,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和感悟,哪怕是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庆幸,持宽容的态度,以睿智的目光善待之,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允许学生出错,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个性的张扬。

篇12

一、语文教学情况分析

(一)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先制定一个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课堂教学方针,在明确有效的目标下逐渐的开展教学。从现今语文教学现状看来,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直接参考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脱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上缺乏主动性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填鸭式教育一般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一节课下来只能听见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语文教学,在课堂讲解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收放自如,多增加课堂上的知识提问,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吸收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认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是人们取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途径。但是网络上所存在的信息冗杂,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阅读认知。我曾经看过一份有关于统计学生使用网络目的方面的调查报告,很多学生在网络上看的不是健康有益的知识,统计上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利用网络都是以娱乐为目的,仅仅只有百分之二的学生是为了查阅学习资料。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发展迅速虽然有着它积极的影响,但它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却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地将知识融入到提问当中,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鲸》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询问“ 鲸鱼的特征是什么?”“在你的想象中,鲸鱼是什么样子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将会带着目的去阅读《鲸》这篇文章,并可以在课文内容中轻易找到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同样也达到了促进学生阅读的目的。

(二)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列举例子或情景重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与课文的感情基调进行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教学的模式来重现两个小孩在孔子面前辩日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当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两个小儿在辩论时的感情基调,对于文章内容上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培养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影响之下,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普遍偏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要注重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去联想和延伸课文中内容。例如,在《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内容,结合小男孩和高尔基的人物特点,对小男孩与高尔基以后发生的事展开联想,并在课堂上告诉大家自己所联想到的内容。

(四) 注重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在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内容,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当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爸爸的花儿落了’代表哪几种含义?”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章中有什么内涵?”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自身在阅读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很容易的过程,教师需要不停的在教学活动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逐渐地改进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教学当中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篇1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处在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长期以来,我们把阅读教学当成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途径,其实,这是对阅读教学的误解。阅读教学包括学生的阅读,但仅有学生的阅读还远远不够。课堂阅读教学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的复杂活动,所以做好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课堂阅读为主,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加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一、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老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力,一个重视阅读教学的老师会对学生阅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在逐渐的抛弃阅读这一古老的习惯,社会的浮躁心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有人做过专门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读书重要,但是真正做到静下心读书的并不多。

面对当下的社会风气,我们能做到就是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来看,不仅注重选文的典范性,还考虑选文的时代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难易适度,所以语文教材是一部很好的教学素材,是训练提高阅读的很好的材料,如何利用好语文教材,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问题。

要提高教材的吸引力,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教材的内涵,使学生在我们营造的环境中不自觉的接受教育。比如的《雷雨》这篇课文,我在上课之前没有布置预习任务,这一天有两节连排课,我走进教室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看电影,于是把《雷雨》的影片展示给大家,并把雷雨电影最开始的片名那一节做了删减,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就开始观看,有的同学看了半天明白是话剧《雷雨》的电影版,看到与书本内容衔接处突然停止,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让学生阅读书本上话剧内容,并展示出阅读任务,这两节课过的很充实,学生阅读了文本,解决了任务。

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把学生们引进了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好奇心驱使学生们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自然从中获得了快乐,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深入体会和品味作品熏陶思想和陶冶情感。阅读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再次创作的过程,不断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时效性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情,如果不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讲读教学,重学生阅读

以往的讲读课是重老师讲,轻视学生的阅读,课堂上很少留时间甚至没有时间给学生阅读。其实,语文课堂就该充满读书声,当然课堂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文章体裁、文段的内容做好相应的取舍。根据阅读教学的层次特点,我们按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总揽全文的层次教学法进行能力的培养。初读课文,宏观把握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线索;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段作深层次的理解,点面结合疏而不漏;总揽全文,归纳概括出阅读同一类文章的基本规律并鉴赏评价。我们可以采用集体朗读、小组朗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相结合,默读和朗读相结合。

提炼文章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感悟,读后要有自己对阅读内容的主观认识。加强阅读训练,既要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又要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意识。具体的做法我们可以采取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简述故事情节,谈个人的理解等形式

2、读写结合,勤练笔

写文章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交流行为,在动笔的过程中会启发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写短评,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阅读课文 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后的评论,提出个人的见解。

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按要求写出故事梗概等,还可开展续写故事或改编故事的某个情节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解变为主动创造,从文本束缚逐步走向自由表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

3、舞台搬上讲台,鼓励创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尽情的展现自己,把讲台转变成学生的舞台。

三、加强学生阅读体验,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体验是一种再创造过程,阅读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阅读体验能调动阅读者生活经验,把自己置身其中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是进行探究学习和阅读的基础,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让学生在老师语言的帮助下理解文本,这样会降低韵味,学生只有在自己体验的同时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学生的阅读体悟、阅读实践被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表面看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极大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