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良好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如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如今,给书籍配上图片和由演员录制声音的“视觉小说”在日本很是流行。这种阅读方式看似十分有趣和直观,其实是剥夺了人们思考的权利。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思维重现的过程。即读者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并通过阅读和深入思考,来与作者对话,重现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景与思想。是一种深度的,心灵的交流。而这一过程,正是书籍显著优于其他如电视、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地方。但是,当书籍单纯地以图片和声音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这种思考和思维的重现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只有真正沉下心来,面对看似枯燥的白纸黑字,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含义,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倾注的情感。
二、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时,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找准阅读目标,有针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阅读,科学把握存在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阅读才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我们“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我们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我们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促进有效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我们的阅读面,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散文时,阅读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阅读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阅读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自己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激发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向书本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同时,学好语文必须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做好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的有机结合,这是阅读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渐渐掌握一些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更多的语言精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篇2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习上。语文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许多同学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做数、理、化题目时,往往会遇到一类实际运用题,觉得无从下手。而这并不是因为题目本身多难,而是题目太长,读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所以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学科往往也很难学好。
其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没有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出门旅游,不认识路牌和地图上的字行路难;工作时,不识字就不可能掌握好先进的技术,甚至连起码的留言条、请假条也写不了……。这些虽都只是一些假设,而历史上因为语文未学好而产生的教训也是有的。想当初,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论文就是因为语言难懂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被人们所理解,直到另一位科学家以流畅、通俗的文字介绍了这一发现,世人才为之惊叹。
第三,语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往往可以通过他那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言谈、充满智慧的文字、一手漂亮的好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相当重要。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祖国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语文。让我们用“身体去读书,用头脑去读书,用心灵去读书”,在努力加强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多思索,多总结,多实践,力争更多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吧。
篇3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4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篇5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能增大语文的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内的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一部好书,就像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学生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学生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语文教学专家的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150万字的阅读为底限。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阅读一条腿走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终将无法形成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轻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篇6
高中语文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且它在逐渐成为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重视的深入,语文也越来越成为最具潜力的学科。因为语文包括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它还包括了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它已经成为了高中最重要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很多学生迷惑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教学和应试考试的影响,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在考试过程中的成绩,为自己进入一所较高的学府提供一块敲门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学习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语文对一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语文的认识,这里详细介绍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成绩,更对学生未来的求学和就业有重要的影响。从小的方面讲,语文学习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在高考中的综合成绩,如果成绩好就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语文水平差,那么就相当于已经跟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偏科的学生非常多,一些喜欢数理化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喜欢学习语文,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思维定式的缘故,导致他们对语文以及政治等学科失去信心。因为数理化等知识是非常有逻辑的,而且各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是不需要记忆的,而是需要理解的。例如,无论多么复杂的公式,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他们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公式在短时间内推导出来。所以,他们更喜欢的是挑战一些难题,通过自己灵活运用的公式和推到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而对于语文而言,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去记忆的,一些诗歌等,更是让他们头疼。所以让他们以这种学习逻辑,突然间转换到学习语文的逻辑中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其实,他们大可以把学习语文堪称是一种放松,把学习模式的转换看作放松的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他的交流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语文不仅锻炼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还锻炼了一个人的口才,这也是背诵的最直接效果。一个人的背诵和朗读水平直接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口才,口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高中语文学习水平,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1-4]
二、高中语文学习技巧
高中语文学习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学习逻辑,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只需要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就比较困难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连贯上,但是到了语文学习中,这一套却不管用了。所以针对他们,学习思维逻辑形式的转变是最适合的。他们完全可以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放松,因为学习数理化是非常累的,所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思维模式的改变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的改变和自我的放松。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不一定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是认真学习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例如有些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以能够攻克难题作为快乐的源泉,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去推导一个理论,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到了语文这里,他们却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强势,到了这里却什么都不是,而且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模式完全不适合语文学习,所以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硬着头皮去接受语文。但是他们认为语文是一种必须要背诵的,而教材中除了需要背诵的部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基本上是不看的,因为他们觉得背诵部分内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明确规定背诵的部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实,他们可以把学习语文看作是数理化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要做到学习思维模式的迅速改变。语文学习是需要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是重点的内容,也应该对其充满重视,因为这部分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能力锻炼的方式,因为不需要背诵的内容,往往未必就是一些不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包含了人生哲理,也可能包含了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够产生歧视的印象。而对于那些需要背诵的内容,也不能认为学习这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要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需要背诵的呢?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教材规定需要背诵的内容,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锻炼口才,要么是对学生的人生有重要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背诵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充满憧憬,认真去完成这部分工作。[5,6]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28,(Z1).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03).
篇7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篇8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一、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实施美育是关键。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美育,把美育贯穿到听、说、读、写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能达到增光添彩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2]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进行。因此,语文学科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
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涵括天、地、人、事、物等,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极好的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自然山川的美,风土人情的美,艺术形象的美,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这些美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好材料。同时,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节奏美、情感美,教师自身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布局美、色彩美、文字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为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二、实施美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实施美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以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美育尝试。
(一)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
只有师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语文教师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回味感、满足感。音乐和图画是学生进入美育的最强音,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播放《白发亲娘》这首歌,学生观赏了画面,引起了情感共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肢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活动形式多样,说、唱、演都允许。
说:指导学生将小说戏剧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快板,在课堂上打起竹板说上几段。
唱:很多课文都能和歌唱相结合,学习《小巷深处》可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唱《好汉歌》等。琅琅书声与阵阵歌声相和,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演:依据课本内容及表现方式,让学生编课本剧,进行分角色表演。如教读《骆驼寻宝记》一文,让学生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语言和动作,用课余时间排练,尝试把课文内容搬上舞台。
(二)注重课文美读感受“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如果学生受语言文字限制,就会对课文艺术的感受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师利用朗读教学,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因为朗读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美的熏陶。美读则是朗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读既指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又包括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合美读。反复有情感地朗读,能传达作品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引起心理上的和审美联想。比如,朱自清笔下的《春》,语言瑰丽,文笔优美,教学时可以多读少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气势。学生借助作品的神韵美、声感美而步入文章,愉快地接受美育。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整,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学生感受到洞庭湖雄伟壮丽的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激发审美想象创造“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艺术形象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作品意境中进而探其深意,获得审美愉悦;大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教材的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创造出无限的美。
1.想象补白。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创作时有意略去一些过程,只提供头尾或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这类文章时,就要通过想象完型补白。如《竞选州长》这篇课文结尾写到主人公因受不了竞选人之间的攻击,提出“退出竞选的声明”,作者有意把声明原文略去。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主要人物的讽刺语气想象出声明的内容。
2.换位想象。换位想象即假设想象,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和角色的一种想象能力。教学《曹刿论战》时,当讲到鲁国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环节:假如大家是鲁国百姓,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这样学生就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道出独特的评价,课堂上精彩的评价博得阵阵掌声。
3.拓展延伸想象。语文课文林林总总,篇篇文章各有特色,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完《皇帝的新装》,语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怎样对待两个骗子,怎样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这个提问可以说是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美育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意志,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义不容辞地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②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2:232.
③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1:284.
参考文献:
[1]宋悦魁.语文美育的意义和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 2007.8(下)(24):127-128.
篇10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篇11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层面:少有执教者关心文学发展,表现不出对文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漠视文学研究,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作品的解读停留于教参等教辅工具,习惯于现成的结论,墨守成规,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功利至上,难以从审美高度认真品味文学语言,挖掘人文内涵。学生层面:乐于接受一成不变的定论,缺乏质疑精神,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普世价值观多不认同,注意力更多关注于语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尔有公开课着力表现师生相悦于人文精神的探求与解读,多半形式主义色彩浓重,作秀成分颇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来,高考语文虽然努力想摆脱片面狭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没有更好的考察机制出现以前,只能维持现状,这必然导致理论需求与实际功用的矛盾,武断地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升学考试的分数前不堪一击,尽管两者并没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相对偏低,虽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忽视自身人格及文学素养的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除却高考评价机制改变的渺茫希望外,语文教师其实大有可为。
教师的示范作用依赖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执教者,应该明确职业角色及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水平。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亟待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新教材编订的目标很明确,力求还原文学教学的审美本质,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学现象进行感性的领悟和思考。审美观念的树立,雅致气氛的营造,优美诗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炼,富于张力的表述,无疑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唯有这样,才能在领略作品时,为学生创设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领学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让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审美享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深入思考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尤为重要,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这样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远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更加深入、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内在。
当然,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远远不够,教材中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语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完全解决语文的文化性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开拓性的眼光,用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为学生选择或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广泛涉猎各种作品,思考各种文化现象,养成手随心动、勤于探究的良好读书习惯。毕竟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应该通过阅读来感知思想并努力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才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课堂充满审美意趣,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篇12
众所周知,阅读是用来获得文章意义、对其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学生们最重要的老师之一。阅读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宋真宗在亲笔所作的《劝学篇》中说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多读书,去考取功名,才是最好的出路。《劝学篇》闻名天下,篇幅虽短,却影响了古今无数学子,流芳千年。在现今社会,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就是让学生们去接受教育,只有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学生只有不断在阅读中积累经验、得到启发,以后才可以更好地投身社会,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阅读还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闻,提升语言交流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二、阅读的意义
说到阅读,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阅读是什么?阅读很枯燥乏味吗?阅读有什么用?”当然,在很多人的眼里,阅读确实是枯燥乏味而且没什么用的。但是对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来说,却恰恰相反。很多热爱阅读的人喜欢在无尽的书海中徜徉,漫步,流连忘返。在他们眼中,那些对他人来说枯燥乏味的字眼,对他们而言却如同金字塔般巍然屹立,他们慢慢地进入这座阅读的金字塔中,与书籍中的人物交流,如同挚友一般。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想成功,想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站得比别人高,做得比别人好,但是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困惑,有一些自己在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逃避和无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采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更多的书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理解能力更加强大,强大到可以去驾驭各种语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阅读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学生们学习。
三、学生的思想误区
高中是学生们的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语文作为一门高考中分数占比很大的重要学科,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但学生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如“阅读”。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较强,吸收知识较快,记忆力强,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过于重视背诵记忆或者作文水平,却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阅读没什么作用,往往不予重视。所以,必须让学生们了解阅读的意义,不断从阅读中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要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对阅读不够重视,这是现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亟须改变的一点。改变学生们的这一思想误区,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生存在疑惑:“阅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是的!阅读,会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增强理解能力,从而在看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更清晰、更透彻,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轻松。总而言之,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语文学习的一切。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做一个语文阅读学习者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四、结语
课本就是课本,只有去读懂它,才会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只有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容,才能为未来的自己树立理想,提升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信心和理解能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去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在最后真正懂得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含义。学习之道是什么?理解之道是什么?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差距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其实阅读并不会耽误学生们太多的学习时间,只需要从课余时间中抽出一点时间,就能以最舒服、最安逸的状态去领悟文章的真谛,去接受阅读的洗礼,就可以感受到阅读的内涵、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去理解阅读的精髓,还需要学生们不断去探索,去感知。
参考文献:
[1]陈生富,韩红梅.让语文教学洋溢生活气息[J].文教资料,2005,(17).
篇13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地的教师都在努力的提高自身素质,众多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层出不穷,重点都是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积极融入其中,成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与探究者,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可见环境的重要性。心理学家也曾研究过,学生在良好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下,记忆力是平时的两到三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的作用。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平等的关系需要教者能够走近并走进学生,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同伴。提倡民主,民主是催化剂,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要有意识渗透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和平衡发展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外在氛围。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无话不谈。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心态轻松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升。
二、明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尚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他们来说,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渴望自立,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就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课堂设计中兼顾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载体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将学生组织起来,设置多个学习合作小组,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学生编人其中,让学生在这样的载体里面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改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单打独斗的局面,为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对教学组织流程进行优化改进,将教学重难点及目标要求设计为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合作小组里面开展学习,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难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深人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服务学生,学生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才能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一份子,才能有利于课堂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