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案例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案例分析

篇1

"马兵同学的看法很独特,大家说是不是?""是!"显然学生们很配合。"大家想不想听听马兵自己是怎么解读春天的呢?""想!""好,马兵同学,你能为大家描绘一下你的春天吗?"于,马兵嗫嚅描述着"春天来了,可我看到的树木却是光秃秃的,灰色的。太阳不好时,我觉得天空也是灰色的。还有我回家的路旁没有花朵,也是灰色的。还有……"马兵有些说不下去了,可能在他小小的心里埋藏着无法言喻的悲哀。"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学生们已基本讲完了自己的感受,我适时表扬,"但有一位画家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你发现了春天的不同之处,但你有没有看到灰色树木丫杈间的嫩芽。也许灰色的天空中却多了几只漂亮的风筝,欢乐的线牵着欢呼奔跑的孩子。你回家的路上虽然还没有花朵,但却多了一些漫步的老人。这才是你眼中真正的春天呢。像马兵同学所说:春天的确是灰色的,但它却偷偷为我们藏着绿色的希望。我们必须要用心体会,用心解读,才能感受到春天。"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使劲鼓掌。看得出这时马兵的眉头舒展了,春天的歌曲唱到了他的心里,解开了他无助而易感的心。其他学生们也对春天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重又活跃起来。

通过课堂激趣,再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教师提示:"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充满了期盼。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生命的歌颂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名句呢?"同学们跃跃欲试:"春眠不觉晓是以声写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以色写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课堂空前热烈,激情高昂。于是,我让学生用琅琅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们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于是,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教室里充满春天的气息,气氛达到了,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大自然的神韵,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

在引导学生欣赏完后,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充满写作冲动。如: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儿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自然和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鲜花妹妹说:快来快来,闻闻我的芳香,看看我美丽的衣裳……;白云姐姐说:你们尽情欢乐,我为你们舞蹈……;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过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作品含义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篇2

就知识而言,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都是本节的重点。另外,这一节的内容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学习的与遗传相关的基因、DNA、染色体等概念的延伸,也是对遗传图解知识的巩固,同时还为高中阶段学习人体的遗传规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角度,本节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课。

三、教学方法

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堂反馈巩固效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验所需的器材,学生则为本节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比较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并探究人的染色体组成以及模拟生男生女的小实验。两个探究活动都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反馈练习来突出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叙述什么是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②解释人的性别决定的含义;③理解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原理;④概述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模拟生男生女游戏,经历科学统计过程以及学习科技资料的分析方法;②通过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解,知道人体染色体的特点,学会区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性别比例问题,积极地宣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的观念。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不透明的布袋(一个装20粒红色珠子,另一个装红色和白色珠子各10粒);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全体学生起立后教师先让女同学坐下,然后问站着的男同学:“你们为什么不坐下呢?”“因为我们不是女生!”“哦,看来性别有男女之分,人的不同性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想:从一开始上课就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进入上课状态,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过渡:人的性别是一种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回忆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通过知识回忆,引导学生研究性别从研究人的染色体开始,由前概念引入新知的学习。

活动一:探究人的染色体组成

方案:出示两张图片:①未经整理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②经过整理后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

学生阅读课本P36第一段,PPT出示思考题:①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几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②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全班讨论,教师点评。)

过渡:看来大家都认为是性染色体的差异造成了男女有别,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一对性染色体。出示一张放大了的男女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图。

提出问题:①哪一张是女性性染色体图?它的组成是什么?②男性性染色体的组成是什么?你们能看出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吗?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比较男女性染色体的差异,并且学会辨认X和Y染色体,加深对男女性染色体差异的记忆和理解。

2.性别决定的方式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男女有别的原因,那么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活动二: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

教师展示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引导学生思考:①说出标有男、女的布袋中的红白珠子分别代表什么?②如何模拟生男、生女的过程?

提示:①每组选一位同学记录下每次实验的结果;②抓取之前要把袋子抖一抖;③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把珠子放回原来的袋子。

统计全班结果并简单分析。

设计思想:分组模拟、探究实验前出示的几个小问题,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并强调几个注意点,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并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体验小组合作过程。

小调查――班级、年级及学校的男、女生人数统计。结合表格和实验数据分析规律,推断正常情况下男女比例接近多少?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性别决定图解(板书),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结论――决定后代性别的是父方的类型,正常情况下男女比例接近1∶1。

展示: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学生分析数据并讨论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讨论并分析一些有关性别的社会问题:

(1)有一名妇女,只因为生了女孩“断了香火”就招来了公婆的虐待:产妇不准吃饭,女婴不准喂奶。

(2)有人怀孕后走后门、托关系,检查胎儿性别。若是女胎就打掉,若为男胎就留下。据调查,弃婴中除了残疾儿外,多数是女婴。

学生讨论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男女比例失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养成科学看待男女性别的态度。

小结:在人类的生育问题上,必须尊重大自然所创造的平衡规律,如果人为地破坏者这种平衡,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设计思想:用一些真实的数据和实例,引发学生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关注,通过生男生女遗传图解的学习,科学看待性别问题,养成关爱女性、尊重大自然规律的态度。

七、教学总结与反思

(1)新课导入部分,从告知学生人的性别是一种性状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决定性状,以及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地由前概念引入新知──人的染色体,过渡自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2)出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图片后重点突出男女性染色体,并让学生通过认图区别X和Y染色体, 把此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观察―分析―记忆”的层面,既加深了印象,又突出了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活动二(模拟探究生男生女比例)小组活动之前的讲解很到位。这些小问题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既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又为下面性别比例遗传图解的理论讲解奠定了基础。

篇3

从体裁来看记叙文就是以写人记叙为主的文章。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的文学体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虽然而小说虽然也是写人记事,但其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引人入胜,体现情节的四要素,且要突出人物的刻画,展示人物的性格。另从表达方式来看,记叙文与小说都以记叙描写为主。

此课为1123活动展示课,次课为初中校,这个班是有25人组成的班,这是临时的班级,对于教龄只有两年的我这些学生对我来说是陌生、是充满挑战的。

再此基础上为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完成展示课,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正真的参与到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农村课堂老师为主的现象,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课文主题,为了在这次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使课堂更高效文章有深度。在一周之内认真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写

由于前两位老师上完课的原因,学生们比较疲惫,让学生休息时间较长,后排齐刷刷的坐着二十多名老师,一上课学生异常安静,为了缓解学生的氛围,先以一段有关主题的视频导入,使学生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接着处理文章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环节也是采取提问学生方式,学生补充,老师展示,由于作者(鲁迅)接触较多,效果较好。

进入课文学习、主题理解,为了让学生思路清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主要从文章题目解读入手,认知程度浅,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且符合学生实际,在环节一主题一的环节学生参与度积极,几乎前期不举手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再次基础上老师继续追问学生,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主题二的讨论,思考深度成梯阶式上升,由于主题一讨论活跃,为主题二做基础,学生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参与度较高,在这两个环节中都以学生为主,老师采用追问的方式环环深入,在主题三(文章主题,作者情感)的理解上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采用教读的方式,多媒体上展示时代背景,与小说创作意图,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转变,思考深度加深,小组合作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从而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整堂课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之下,学生课堂氛围活跃,思维敏捷,完成教学预设目标,且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动性。

教后反思

这虽是一节普通胡课,但却一改往常教学模式,始终围绕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体能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真正最大程度的完成了“有效课堂的学习”。

1.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简单,围绕文章题材(人物、情节、环境)人变、景变、情变,虽环节简单,但内容丰富,认知具有深度。环节设计的简单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从而使得效果更显著。

2.

改变以往教师上课“教师提问题血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处理,而是采用学生发现问题,教师不停追问的形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字解决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欲望。

3.

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全程置身于讲台之下,使老师一开始就更好的在学生之间搭起了平等的沟通桥梁,使学生真正的投身在课堂中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4.

篇4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篇5

生: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改变形状的物体对施力物体会怎样呢?

生:会给它一个反弹力

……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内容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播放图片:

1. 跳板跳水

看到这幅图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总结: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想上推动运动员。

2. 撑杆跳

看到这幅图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总结: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想上的里推运动员。

(类似的还有:蹦床等)

由这些我们可以得出,物体发生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了力的作用,物理学称这种力为弹力。

学生实验1:

将手中的直尺把一端在桌面压弯,(几次压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一样吗?

总结:尺子变形后对手有一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就是弹力。

学生实验2:

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压力就是弹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播放录像)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这个现象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同理,桌面受力也要发生形变,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尺、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结构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弹簧测力计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不能无限制的增大。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特性来亮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6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的量程的力;

2.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 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对准为止。

4.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1.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的力;

2.这只弹簧测力计每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3.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你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 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

(三)分组实验

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 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感受使指针指到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 把一根头发栓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时拉力的大小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同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两个弹簧测力计对啦,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学会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二.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激起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问题解决体验成功。

1.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 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体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主要目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探究来自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例如:本节课将探究引入到概念教学。

3. 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度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因此,从学生的感性认知过度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识,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篇6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篇7

一组问题:(略)。

案例二:(投影)香港高榕公司西兰花基地分布示意图(下图)及情况简介

基地主要种植西兰花,西兰花种子全部由日本提供,成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种西兰花所用的肥料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据土壤性能配制提供,生产过程中所用农药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据日本对13种农药的壁垒提供。基地按纬度确定各基地出菜时间错开,此经营方式为候鸟式经营。

一组问题:(略)。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案例教学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学习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碰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既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案例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页的两幅农业景观图(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通过对这两幅图的挖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下列几点:(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2)农业生产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3)农业的主要区位不同是因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4)可以改造不适宜欲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使之适宜农业的发展。(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在减少,市场的影响力在加强,国际市场的变化正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

案例二是我自编的一个案例,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这个案例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我校附近正好有一大型蔬菜基地(香港高榕公司)落户,蔬菜基地的建立使当地许多种粮地变成种菜地,许多粮农变成菜农,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个蔬菜基地为何建在徐州?它是一个独立机构,还是一个分公司?它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其蔬菜销往何处?可否把它作为一个鲜活的教学素材?基于这些思考,我有目的地走访了这个蔬菜基地及其负责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把它编成了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挖掘,学生们感觉到学习地理很有用,热情很高,使用效果非常好。

篇8

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负迁移影响,有些学生专攻“个位”,并且从一位数到四位数都举出了“铁证”:9,33,126,2013,于是马上得出结论:只要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正当学生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教师突然出示以下数字:16,23,57,139,240,4014,让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判断并用除法验证,学生顿时傻了眼。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①能用“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办法来探索“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②在列出的所有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真正共同的地方(内涵)是什么?③从刚才的探索中,你要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反思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要从多角度探索问题,要全面观察事物,要抓住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防止被非本质属性所迷惑。

二、从计算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要搞好计算教学,必须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根据算理,掌握算法;明白算理,剖析错因。由此可见,算理是计算学习中反思的着眼点。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算理不清,使联系的形成未达到精确分化而导致的错误。如果教师仅指出错误或打“×",其效果是不佳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剖析算理,反思错误原因,并主动寻找纠正的方法,逐步提高防错、纠错能力。

例如,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出现以下错误时:2500÷300=25÷3= 8……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认为值得怀疑或有明显错误之处进行反思:①错在哪里了?②用什么办法可以检验结果?③为什么会错?④应怎样纠正?使学生通过反思找到了错因:300×8+1=2401,2401≠2500,该题的余数应该是“100",而不是“l”。因为“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并明白了“商不变但余数变”的算理。

三、从应用题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应用题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所以在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尽管做了大量的应用题,且经过教师的分析,但效果仍不佳.究其原因是解题后没有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解题的反思。虽然反思性解题需花较多时间,但对一道题的反思胜过盲目地解十道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探索问题和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方法,有效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能逐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解题规律,为今后建构新知奠定基础。

反思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解题过程中的关键在哪里?⑵根据某种方法计算的依据是什么?⑶解题过程中是否有些“误导”的想法,值得提醒别人不要重蹈覆辙?⑷解题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可以类推到哪些情况中?⑸是否能找出其它更快捷的解题思路?⑹解题之后进行思路总结了吗?

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表统计的是五年级二班两个小组植树的情况:

组别 一组 二组

各组人数 18人 20人

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3棵 2.5棵

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审题结束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误把各组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看成各组植树的总棵数,列出算式:

(3+2.5)÷(18+20)

篇9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 “Although…”这一语言点的时候,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 我对他说:“I think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 而后,我又问全班同学: “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 此时全班同学齐声答到 :“Yes!” 接着,我又问: “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 几秒钟的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发现了错误,回答到 “ 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 在一个轻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积极性、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语言难点与重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2】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与中文一样也应注重启、承、转、和。教师在处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度,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如,当学生准备对话表演的时候,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当他们准备就绪的时候,我说到:“ It’s so amazing.Because when I was walking around the classroom,I found some interesting dialogues. Do you want to share them with me?”“ Of course.”学生们兴奋地回答到。自然而然地我们一起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对话表演与展示。两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过度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案例3】

这是一则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在幸运女神(the Luck Fairy)和一对贫苦夫妻( Fred and Doris) 之间的对话中展开,主要教学内容是让步状语从句。当我最初接触到文章的时候,我把教学线索设计为“wishes”(愿望),以情感作为一根主线贯穿整堂课。可是,第一次试讲的失败,让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识到:没有语言支撑的教学是非常单薄无力的,是行不通的。重新备课之后,语言点的教学与训练成为了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课前的热身,新课的导入,课文的梳理,课外的延伸等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围绕着语言点展开,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也令人满意,他们能运用新的语言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语言学习应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迁移。我认为这种教学措施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教育。

篇10

分析1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作与l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Δ=0.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右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略.

分析2 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l的距离为2”,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

简解 设点M(x,2+x2)为双曲线C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为:

|kx-2+x2-2k|k2+1

=2 (0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x的方程.

由于0kx,从而有

|kx-2+x2-2k|=-kx+2+x2+2k.

于是关于x的方程(*)

-kx+2+x2+2=2(k2+1)

(2+x2)2=(2(k2+1))-2k+kx)2,

2(k2+1)-2+kx>0

(k2-1)x2+2k(2(k2+1)-2k)x

+(2(k2+1)-2k)2-2=0,

2(k2+1)-2k+kx>0.

由0

方程(k2-1)x2+2k(2(k2+1)-2)x+(2(k2+1)-2)2-2=0的二根同正,故2(k2+1)-2k+kx>0恒成立,于是(*)等价于(k2-1)x2+2k(2(k2+1)-2k)x+(2(k2+1)-2k)2-2=0.

由如上关于x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Δ=0,就可解得k=255.

点评 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二、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

案例2 已知椭圆C: x2+2y2=8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使APPB=-AQQB,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 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Q(x,y)的变化是由直线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的斜率k作为参数,如何将x,y与k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在直线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APPB=-AQQB来转化.由A、B、P、Q四点共线,不难得到x=4(xA+xB)-2xAxB8-(xA+xB),要建立x与k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

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x=f(k)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x,y的方程(不含k),则可由y=k(x-4)+1解得k=

y-1x-4,直接代入x=f(k)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从而简化消去参数的过程.

简解 设A(x1,y1),B(x2,y2),Q(x,y),则由APPB=-AQQB可得

:4-x1x2-4=x-x1x2-x,

篇11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SEFC Module 6 Unit 17 Lesson 3新课阅读方法探究。

2.教材处理

本课为本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内容为著名喜剧名家Rowan Atkinson的喜剧作品及其本人的人生经历,文本内容较长,分为两部分,为了完整地展示文本,培养学生对优秀喜剧的赏析能力和对著名喜剧演员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篇课文合二为一。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改变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和探究。

三、学情分析

我首先考虑为什么和怎么上这节课,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实在可行。我的授课对象是三级达标校中学,所任教班级虽为文科最好班,但英语基础仍较差,好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热情、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是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培养的。根据学情,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上一堂新课阅读欣赏的学习课,期待对今后学习中影评人物欣赏有所帮助;注意运用喜剧作品的语言材料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同时便于设题。兼顾设计内容简单化,便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理解并运用本课新出现的单词和短语,培养学生体会文本里字里行间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能根据图像资料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欣赏喜剧,培养个人的幽默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话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和适当应用“Information Gap”教学法,通过生生之间的问与答及信息交换获得阅读过程中“Making Inferences”的能力。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较少接触英语喜剧作品,不易理解其喜剧语言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和富含潜台词的特点,因此设置层层深入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并注意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根据阅读材料的类型,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Underline the keywords”并运用“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idea”和“Making Inferences”的阅读策略,以阅读课为依托,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提高喜剧欣赏水平。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StepⅠ:导入(4min)

学生观看一段喜剧视频,猜测剧中人物角色。

Reference Question:Who is he?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并提出问题,建立与本课主题的关联,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阅读兴趣,从而顺利引入阅读任务。

StepⅡ:阅读(课文一)

(1)快速阅读Exercise①: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topics.(3min)

Paragraph1 Writer’s opinion

Paragraph2 Introduction

Paragraph3 Ordered the dish

Paragraph4 Celebrated birthday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每段落的首句或末句,从而快速阅读并找出每个段落大意,使其得以尽快掌握文章主旨,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2)细节阅读 Exercise②:Read Text1carefully and do some multiple choices.(10min)

1.Mr.Bean’s humor is universally understood because ?摇 ?摇?摇?摇?

A.his acts mainly rely on languages.

B.he is a very humorous character.

C.he can express himself well in words.

D.his acts mainly rely on body language.

2.The writer mentions Mr.Bean in a fancy restaurant in order to ?摇?摇 ?摇?摇.

A.set us an example of how he amuses his audiences.

B.tell us how funny a character Mr.Bean is.

C.prove that Mr.Bean is very clever.

D.describe how to make the audiences laugh.

3.From Text1,we know that ?摇?摇 ?摇?摇.

A.Mr.Bean wants to invite his friends to dinner.

B.Mr.Bean is invited to a birthday dinner.

篇12

1.热身阶段

T: 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 Look at my sports clothes. Am I cool ?

S: Good morning , Miss Du. Yes ,cool

T: Here’s a beautiful song, would you like to sing it with me?

S: OK.(教师播放Flash课件,一首激荡的体育运动歌曲,并自然大方地随着音乐唱起来,而且边唱边做动作。由于歌词简单,节奏欢快,学生们被感染,随之歌唱。师生问候,师生问答,各别单词问新授做铺垫,例如 sports.)

2.导入

T: Let watch a video about Olympic Games.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Do you know them?

Let me introduce the ball game chant.

Football, football, football

Basketball, basketball , basketball

rugby , rugby , rugby

hockey, hockey, hockey

volleyball, volleyball, volleyball

They are sports.(chant)

(通过主题的创设,引出课文重的难点词汇逐个突破,通过节奏感强烈地chant学习单词,学生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教师适当给以评价激发学生地参与热情。)

T:Are there any games for boys?

Yes ,there are ,we have――

Are there any games for girls?

Yes ,there are .they have――(在讲解句型时配合福娃的男女图片来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回答)

We/They have football, basketball――

T:There are some famous sportsmen in China . Do you know who they are?

于根伟 is famous for football.

姚明 is famous for basketball

郎平 is famous for volleyball.

(使用课件依次,同时与学生以问答的形式把句型呈现出来

配以肢体语言来学习理解famous 的中文意思)

(教师通过制作的课件虚拟出一种网络对话的形式,把问题通过听力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由学生通过听力反馈出问题,MR Baker 先生的回答也是由听力的形式呈现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作到听说相结合(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重点句型的应用。)

3.巩固练习与拓展

1):练习以连词组句形式出现(名称可以变为排队比赛―重点句型)

2):以原有的新知识,扩展知识面,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眼界学习其他的体育场地

课文中的on the field ,可以扩展 on the pitch (橄榄球场地)

on the court (篮球场地),通过句型where do you/they play rugby /basketball? 来引导出

(通过掌握的重点句型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把英语的真正作用体现出来,那就是交际。)

4.作业布置与拓展

1:搜集一些其他的球类的体育项目的英文如ice hockey ,softball, tennis 等

2:通过各种渠道列举一些球类项目比较有名的国家及其项目如 澳大利亚的曲棍球比较出名,然后以句型的形式出现如

Australia is famous for hockey,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保证。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对话性的新授课,学生对于三会四会词汇通过chant形式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课堂效率,特别是be famous for 难点的学习和突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在练习该结构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该结构的造句如 周杰伦is famous for singing . 刘翔 is famous for running .等形式的练习,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同时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句型掌握在牢固的基础上,多加强生生之间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该句型交际的能力,同时满足孩子们当时的表现欲,把这一句型练透。

教师以人为本,开放自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表现在:

1.巩固新知识,操练重点

2.挖掘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3.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展示自我。

4.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以人为本。

篇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