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

篇1

心理学工作者通常用智力测验的办法来衡量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以智商(IQ)表示只能的发育水平。一般认为,智商在70以下的称为智力低下,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即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饱满适度

情绪饱满稳定,反应敏捷适度,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情绪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当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便产生积极情绪,表现为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忧伤、沉闷、愤怒、恐惧、不安等。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而消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同程度的失调,如果长期积累会使心理失去平衡,以致发生机体的某些病变,从而有损于身心健康。

情绪丰富是青年学生的突出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情绪饱满。他们往往性格开朗,即使是遇到困难情境,也保持乐观情绪,而不是消极沉闷,寡欲不欢;心境的基调轻松愉快,会学习,会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沮丧悲观,郁闷苦恼;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敏捷适度,能很快接受新事物,而不是消极滞钝,或者是激进失控,不再一些突发事情面前惊慌失措,不为一时冲动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情绪稳定而沉着,能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时常起伏波动,喜怒无常,犯“冷热病”,成功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垂头丧气,郁郁不悦。

(三)自我认识正确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保证,是自我心理完善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乐于独立思考,常常借助先进人物和自己周围的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比较清醒的、合乎自身实际的认识,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和估价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爱好、气质以及在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并能据此安排生活和学习,在学习、社交等方面能做出正确选择。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既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力所不及的目标;也不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而放弃力所能及的目标。他们能够自尊自强、谦而不卑、扬长避短。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等。这种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人们在群体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情感距离和相互吸收与排拒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或者在心理上相容,或者在心理上相拒。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各种生理需要,而且可以满足精神需要。一个人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会使交往的需要(不愿被孤立、被隔离,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得到满足,从而带来一种存在的安全感,可以有助于个人的进取和发展。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工作,可以避免引起不安和焦虑反应,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

中学生的交往需要十分突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总是喜欢与人交往,寻找知音,建立友情,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接触他人时持积极态度,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老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谦让、诚挚,对儿童和残疾人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而不是持消极态度,表现出冷漠、轻视、畏惧、憎恶;在与人相处石油合作精神,相互关心,相互容纳,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而不是自私自利,孤傲自恃,格格不入;在交往过程中既能悦纳他人,也能娱悦自己。

(五)人格表现统一

篇2

笔者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1],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调查发现,各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案例一: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案例二:一女生在上课时听了音乐,班主任要她叫家长来校,这位花季少女既怕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更怕棍棒相加的父亲,她感到无路可走,于是她打开了家中的煤气阀……

案例三: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案例四:北京某中外合资寄宿中学高三和高二学生因琐事发生争执,半夜时分,部分高三学生手持棍棒摸入高二学生宿舍,毒打高二学生,造成11名学生受伤,一名学生眼睛被玻璃扎伤,一名学生眼角被打裂。事发之后,学生惊恐万状,次日上午该班只有8名女生上课……

案例五:“云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会称,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28天之后落网的马加爵被捕,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名在中学阶段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在大学的校园步入罪恶的深渊?诸多事例足以令社会各界震惊了。”[2]

面对这一系列不明智的举动,正说明了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对待外界的突发事件,缺乏理智,心中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这都会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压抑,性格变得沉默内向,甚至走上极端。随着社会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事情目前是愈演愈烈,中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即使是大学生也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手足无措。初中教育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契合的:初一的学生比较“乖”,初二的学生比较“散”、初三的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的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验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成长和转型阶段,随着外在的家人、朋友、师生以及在学业方面等等形成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因为这些矛盾得不到正确的开导,导致自我掩盖或忽视,以至于使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缘,只好将矛盾隐匿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积少成多最终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对此略谈微见,供以参详。

一、优化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转型和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针对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爱好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现在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压力中大部分都是外在压力导致学生们的内在压力过大。那么营造宽松的氛围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压力感觉过大时,此时此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正好可以使他们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此时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人道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但是中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还在摸索和发展阶段,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这样才能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此时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其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家长工作过于繁忙,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过大。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年被关在教室里和家庭中,牢狱一般的生活,度日如年。单调重复,钢筋、水泥编织的笼子限制着自由,作业、考试耗去了几乎全部的时光。“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我们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家长和教师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第三,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学生们的交往有时比成人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同时也更为单调。因为学生们交往的人是班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有共同的语言、比较接近的兴趣爱好,但是局限性是都处在同一年龄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受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热心助人,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当然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像朋友一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和蔼的目光和感情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身心具有调节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3.开展公平的竞争。在青少年的心里,公平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公平能够给孩子们在竞争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得到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出现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的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的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或消除代沟,变“被动”为“主动”呢?一是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里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呢?其实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二是理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恐怖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们出现焦虑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数排名、作业和考试表现出了过度的焦虑。另外有些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采用的歧视、冷漠、体罚和变相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学生们出现恐怖心理甚至攻击性的问题心理,还有的学生会采取逃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这样最终会使青少年形成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对人态度冷漠、极度抑郁的心态。所以教师和家长更需要多关怀、安慰和呵护学生,转变了学生的心态,理解学生,才会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也一定会从中探寻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

参考文献:

篇3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篇4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篇5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团队活动、郊游、参观等,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如开展网络教育、挫折教育、考试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早恋”教育等来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干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自我的价值,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为班主任,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篇6

因生理、心理的骤变,中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困扰,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过类似疾病史,中学生犯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会对神经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引发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碍心理健康导致智力迟滞或是出现其它心理疾病;此外,体重较重的中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体重数值越大越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嘲笑,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受欢迎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被同伴拒绝的中学生表现出较多的攻击、退缩行为,被忽略的中学生表现出最多的退缩行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会对学生适应学校的能力造成影响。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与异往,而与异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中学生迈向成熟。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心理,有的甚至开始了恋爱关系,但大部分的恋爱最终都是无疾而终,恋爱关系上的挫折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甚至可能相伴终生。也有不少中学生只是处在暗恋的阶段,暗恋中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抑郁寡欢、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状况,情节严重的中学生还会患上心理、身体疾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因自制力不强,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现道德意识较弱,因泛滥的网络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社交能力障碍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其生长的地方,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观念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其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的理解与温暖,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长的严厉与处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处罚的孩子也许会使用同样的方法攻击他人,把心中的怨气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带着敌对的情绪看待他人。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使学生产生适应不良、压力增大等问题。来自于父亲的严厉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威胁阴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创造性、独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被压抑。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不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亲的过渡干涉、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水平相对也会较高,在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能够满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也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与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数,或是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施加于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敌对心理。

2.学校因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

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将课余娱乐休闲的时间用于学习,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虽然不少学校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却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进行概念、原理的讲述再进行考试,或是将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单一;(3)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档案不齐全,且只在固定时间开放,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中学生造成影响。中学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希望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教师的耐心、真诚对待,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引。教师的一句话能够让学生欣喜不已,也能够让学生丧失信心。在教学时,为了班级整体的成绩与荣誉,教师会在学生表现不好时给予其批评甚至是体罚,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对抗心里,或是产生抑郁。另一种情况,教师责任心不足,心胸狭窄,不能接受学生意见,对学生进行挖苦、嘲笑,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此外,教师不理解、不信任学生,教师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攻击心理。总而言之,教师的态度、品质、性格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3.社会因素

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容易被社会的负面信息、坏风气影响,使其出现心理问题,使其没有能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够使人终生受用。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体,而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部影响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给予关注与努力,才能确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占诗苑,杨智辉.中学生社交焦虑: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篇7

心里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2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危机感。

2.2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2.3 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4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能力也会更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养成孤僻,难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3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5 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学生思想健康最适合的场所,学校可以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5.1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科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评方法。

篇8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多举办亲子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心理测试等小游戏,让家长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篇9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表现在:

⑴思想上表现为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强。

⑵学习上表现视学习为苦差事,不认真学习,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纪律,对玩乐吃喝情有独钟。

2.精神压力大,考试焦虑症突出。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与学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十分委屈。还有中学生认为教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教师“轻视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

第三、行为类问题

1.打架斗殴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凡事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逞强好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2.撒谎

大多数学生撒谎是为了逃脱眼前的惩罚。从中学生撒谎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破坏个人声誉、损坏个人道德品质甚至将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目前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对一些困难生不能做到积极引导、耐心帮教,而是打入另类,不管不问,一推了之。学习时让这些学生坐在教室后面,听不听没关系,只要不说话不捣乱就行。活动时让这些学生站在旁边,只有看的资格。这些冷落和歧视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

4.网络综合症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接触社会的另一面,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仿真练习、模拟现实,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创设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风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劳动技能教育基地、体育活动设施、艺术教育设施等。另外要创造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全面渗透,进行综合教育

各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真正发挥各种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3.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学校通过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学科竞赛、春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创造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班组联谊活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合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 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总之,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季成钧,《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11

②自卑孤僻心理。现阶段农村贫富差距增大,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③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④贪图享受心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⑤任性自私心理:当前有部分学生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⑥虚荣妒忌心理:有些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他们总是心存忌妒。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校因素

①教育指导思想。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②教师问题。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个别教师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中胆大的,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消极的反抗。

2、家庭因素

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农村家长更是如此。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②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社会因素

①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拜金主义、权利意识等现象,给纯洁的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电子游戏厅、影视公共场所的个别活动往往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4、自身因素

①生理上的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

②心理的原因:中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要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①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②要改革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

③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树立新的人才观,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多跟学生谈心,多给学生关心和理解。

④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①学校要积极争取家长参加对孩子的教育活动。针对农村家长,教育意识薄若,方法欠缺,学校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②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从自身做起,健全心理品质

①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它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帮助解答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篇12

1·2 调查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 结 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

2·2 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 讨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情绪方面评分较高,提示这几方面的问题可能比较突出,并且高中生评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评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基本相同,均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为主,但在反应程度上,中学生比大学生要强,SCL—90各因子评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中学生均低于大学生[3~5]。由此看来,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学,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可能是因为逐渐与社会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适应,因而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作者据此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十分重视初中生这一人群,通过各种咨询工作使中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能较好地对环境作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篇13

一、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大,抗挫折能力差: 几乎所有家长都告诫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为将来争取一个好的前途。而现实学习中竞争非常激烈,每一次考试,孩子都十分紧张,担心考试失败而无法面对他人。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独生女,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遇到问题不能正确去面对,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缺点,进而加以责备,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灰心丧气。

4.部分学生出现早恋问题:因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加上社会媒介的一些不良宣传,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导致早恋问题,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

1.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既要有知识理论的传授, 还要有相关内容的活动训炼 ,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手段,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方式方法。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同时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教师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5.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还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写励志标语等等。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编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网,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胃康 《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