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协同通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协同通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协同通信论文

篇1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使用JAVA来进行网络编程:

1)由于客户端通过IE同服务器建立联系,所以客户端使用Applet,服务器端使用Application;

2)服务器应设置成多线程,应答多个客户的请求;

3)两端通信使用SOCKET机制。

1Java中输入/输出流概念:

过滤流DataInputStream和DataOutputStream除了分别作为FilterInputStream和FilterOutputStream的子类外,还分别实现了接口DataInput和DataOutput。接口DataIn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从流中读取基本类型的数据、读取一行数据、或者读取指定长度的字节数,如readBoolean()readInt()、readLine()、readFully()等。接口DataOut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向流中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或者写入一定长度的字节数组,如writeChar()、writeDouble()DataInputStream可以从所连接的输入流中读取与机器无关的基本类型数据,用以实现一种独立于具体平台的输入方式;DataInputStream可以向所连接的输出流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

2Socket机制

Socket是面向客户/服务器模型设计的,网络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这个双向链路的一端称为一个Socket。Socket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方的连接。客户程序可以向Socket写请求,服务器将处理此请求,然后通过Socket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Socket通信机制提供了两种通讯方式:有联接和无联接方式,分别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使用有联接方式时,通信链路提供了可靠的,全双工的字节流服务。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必须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并建立一条通讯链路,以后的网络通信操作完全在这一对进程之间进行,通信完毕关闭此联接过程。使用无联接方式时其系统开销比无联接方式小,但通信链路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不能保证信源所传输的数据一定能够到达信宿。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不必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和建立一条通讯链路,网络通信操作在不同的主机和进程之间转发进行。

3Java语言

Java语言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简单、面向对象、多线程、分布性、体系结构中立、安全性等方面。

(1)简单性

Java与C++语言非常相近,但Java比C++简单,它抛弃了C++中的一些不是绝对必要的功能,如头文件、预处理文件、指针、结构、运算符重载、多重继承以及自动强迫同型。Java实现了自动的垃圾收集,简化了内存管理的工作。这使程序设计更加简便,同时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2)面向对象

Java提供了简单的类机制和动态的构架模型。对象中封装了它的状态变量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而类则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通过继承和重载机制,子类可以使用或重新定义父类或超类所提供的方法,从而既实现了代码的复用,又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解决方案。

Java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除了数组、布尔和字符三个基本数据类型外的其它类都是对象,它不再支持全局变量。在Java中,如果不创建新类就无法创建程序,Java程序在运行时必须先创建一个类的实例,然后才能提交运行。

Java同样支持继承特性,Java的类可以从其它类中继承行为,但Java只支持类的单重继承,即每个类只能从一个类中继承。

Java支持界面,界面允许程序员定义方法但又不立即实现,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界面,利用界面可以得到多重继承的许多优点而又没有多重继承的问题。

(3)多线程

多线程使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处理不同的事件。在多线程机制中,不同的线程处理不同的任务,他们之间互不干涉,不会由于一处等待影响其他部分,这样容易实现网络上的实时交互操作。

Java程序可以有多个执行线程,如可以让一个线程进行复杂的计算,而让另一个线程与用户进行交互,这样用户可以在不中断计算线程的前提下与系统进行交互。多线程保证了较高的执行效率。

(4)分布性

Java是面向网络的语言。通过它提供的类库可以处理TCP/IP协议,用户可以通过URL地址在网络上很方便的访问其他对象。

(5)体系结构中立

Java是一种网络语言,为使Java程序能在网络的任何地方运行,Java解释器生成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字节码结构的文件格式。Java为了做到结构中立,除生成机器无关的字节码外,还制定了完全统一的语言文本,如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不会随目标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整型总是32位,一个长整型总是64位。

为了使Java的应用程序能不依赖于具体的系统,Java语言环境还提供了用于访问底层操作系统功能的类组成的包,当程序使用这些包时,可以确保它能运行在各种支持Java的平台上。

java.lang:一般的语言包。其中包括用于字符串处理、多线程、异常处理和数字函数等的类,该包是实现Java程序运行平台的基本包

java.util:实用工具包。其中包括哈希表、堆栈、时间和日期等

java.io:基于流模型的输入/输出包。该包用统一的流模型实现了各种格式的输入/输出,包括文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输入/输出等

:网络包。该包支持TCP/IP协议,其中提供了socket、URL和WWW的编程接口

java.awt:抽象窗口工具集。其中实现了可以跨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组件,包括窗口、菜单、滚动条和对话框等

java.applet:支持applet程序设计的基本包

(6)安全性

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的Java必须要防止病毒的入侵,Java不支持指针,一切对内存的访问都必须通过对象的实例变量来实现,这样就防止了程序员使用欺骗手段访问对象的私有成员,同时也避免了指针操作中容易产生的错误。

4JAVA工具

(1)JDK

1)Java编译器

Java编译器将Java源代码文件编译成可执行的Java字节码。Java源代码文件的扩展名为.java,Java编译器把这种扩展名的文件编译成扩展名为.class的文件。源文件中的每个类在编译后都将产生一个class文件,这意味一个Java源代码文件可能编译生成多个class文件。

2)Java解释器

Java解释器对编译生成的字节码格式的可执行程序的运行提供支持,它是运行非图形Java程序的命令行工具。

3)Appletviewer

它是JavaApplet的简单测试工具,可使用它来测试JavaApplet程序,而不需要WWW浏览器的支持。

(2)VisualJ++

VisualJ++集成了可视化界面设计、交互式调试、代码编辑、联机帮助信息和介绍如何快速掌握该开发环境的实用向导等多项功能,同时具有能充分利用ActiveX和COM新技术的优势。利用VisualJ++可创建交互性很强的Internet应用程序,是难得的Java开发系统。

5客户机/服务器通信的实现:

(1)Application同Applet的通信

两端通过Socket机制进行连接:

1)客户端的编程流程:

?打开Socket,新建一个套接字;

?为套接字建立一个输入和输出流;

?根据服务器协议从套接字读入或向套接字写入;

?清除套接字和输入/输出流;

2)服务器端的编程流程:

?打开ServerSocket,创建一个服务器型套接字和一个普通套接字,服务器型套接字在指定端口为客户端请求的Socket服务;

?使用ServerSocket类的accept()方法使服务器型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并把监听结果返回给普通套接字;

?为该普通套接字创建输入和输出流;

?从输入和输出流中读入或写入字节流,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工作结束后关闭所有的对象,如服务器型的套接字,普通套接字,输入和输出流。

正是由于Java系统具有基于Socket的灵活通信机制,因而其应用程序能自由地打开和访问网络上的对象,就象在本地文件系统中一样。

(2)Applet之间的通信:

Applet之间的通信使用AppletContext类的getApplet()方法。

<appletcode=applet1.classwidth=200height=200name=first>

只要在程序中加入

Appletoneapplet=getAppletContext().getApplet(“first”);便可使用name为first的Applet中的方法了。

在该课题中大量使用了该种通信方法,因为专门同服务器端通信的Applet中包含接收信息方法和发送信息方法,所有客户端的Applet都要使用负责通信的Applet中的方法,所以客户端的Applet同负责通信的Applet必须进行通信。

6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S.java负责与客户端通信

importjava.io.*;

.*;

importjava.lang.*;

importT2;

classThreadEchoHandlerextendsThread//创建线程

{

T2theT2=newT2();

Socketincoming;

intcounter;

ThreadEchoHandler(Socketi,intc)

{incoming=i;

counter=c;}

publicvoidrun()

{

try

{

DataInputStreamin=newDataInputStream(incoming.getIn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out=newDataOutputStream(incoming.getOutputStream());

System.out.println("hello");

booleandone=false;

while(!done)

{Stringaa="";

Stringstr=in.readUTF();//从客户端得到字符串

//在此加入各自的服务程序

System.out.println(str);

theT2.pass(str);//解码

theT2.tongji();//修改监控库中的信息

aa=theT2.guan();//操纵数据库

System.out.println("stringzis:"+aa);

if(pareTo("null")!=0)

//若是查询数据库,返回查询后的结果

{//若不是查询数据库,不向客户端输出信息

out.writeUTF(aa);

out.flush();}

}//while

incoming.close();//线程关闭

}//try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

}//endrun

}

//----------------------------------------

classS

{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

inti=1;

try

{

ServerSockets=newServerSocket(1111);

for(;;)

{

Socketincoming=s.accept();

System.out.println("connect:"+i);

newThreadEchoHandler(incoming,i).start();

i++;

}

}

catch(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

}

}

//客户端通信小应用程序Echo.java

importjava.io.*;

.*;

importjava.awt.*;

importjava.applet.*;

publicclassEchoextendsApplet

{

TextAreata;

SocketechoSocket;

DataOutputStreamos;

DataInputStreamis;

StringLine;

publicvoidinit()

{

setBackground(Color.white);

ta=newTextArea(5,80);

ta.setEditable(false);

add(ta);

try

{echoSocket=newSocket("10.102.4.41",1111);}//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

}

publicvoidst(Stringstri)//发送字符串的方法

{

try

{DataOutputStreamos=new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is=new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os.writeUTF(""+stri);//向服务器输送string

os.flush();

}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e);}

}

publicStringst1()//接收字符串的方法

{

StringLine="";

try

{DataOutputStreamos=new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is=new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Line=is.readUTF();//从服务器读来的信息

ta.appendText(""+Line);//在文本域中输出信息

}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e);}

returnLine;

}

}

7程序调试心得:

1)在建立Socket连接时,两端的端口号必须设为一致,否则建立不了连接。服务器端必须有主机IP地址或主机名参数。

2)连接建立好之后应确定输入和输出流。起初程序中用的是DataInputStream和PrintStream,结果只能传输英文,传输中文时产生乱码,将PrintStream改为DataOutputStream,使用readUTF()和writeUTF()方法后,中文传输问题得到解决。

3)如果一个使用某端口的程序没有关闭,另一个程序就不能使用这个端口。

4)开始进行通信的程序均为Application,因不符合客户机/服务器机制,应将客户端的Application改为Applet。其转化的主要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包含APPLET标签的HTML文件;

?去掉应用程序中的main()方法;

?类名应继承Applet类,而不是Frame类,并在程序开头加入

importjava.applet.*;语句;

?用init()方法代替Application程序中的构造方法,当浏览器创建Applet类对象的时候,它自动执行init()方法;

?如Application中缺省使用了BorderLayout布局管理器,应在Applet的init()方法中重新设定;

?如果Application中有setTitle()方法,必须将其去掉,如Application中使用了菜单,在Applet中用按钮来替换。

5)懂得了在一程序中如何引用自定义的类中的方法和变量,在程序开头加入import类名;在程序中加入类名实例=new类名();然后使用

实例.方法(),实例.变量即可。

参考文献:

篇2

NFC技术为广大使用者解决了很多以前不能在路上解决的问题,例如,着急出差却已经买不到票耽误了行程,NFC技术可以在网上迅速查到票的剩余情况并及时更新;在旅游的路上找不到路,NFC技术可以进行定位;着急打车却没有空车,NFC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帮助使用者联系车辆并自动定位。

3、NFC的关键技术

3.1调制技术

NFC的工作频段是12.33-14.99MHz。为了保证NFC信号的频谱范围在13.56MHz频段内,NFC信号的波特率必须小于1Mbps。当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Mbps时,只有采用多进制调制才能满足高速传输要求。如果采用多进制ASK调制脉冲波形,则由于脉冲波形的调制度较低,多进信号的分辨率很低,这将导致系统输出信噪比的严重下降。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可解决这一难题。DPSK信号是利用前后两个相邻码元载波的相位差来传送数字信息,而与载波的幅度没有关系,因此调制信号的幅度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同时,在DPSK接收机中避免了复杂的相干解调,价格低廉、容易实现。因此在高速数据传输时,采用多进制DPSK调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2信源编码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上升,脉冲的宽度变得越来越窄,对电路的脉冲响应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减小电路的实现难度,在高速传输时可以采用Miller码进行信源编码。它是Manchester码的一种变形,Miller码的平均脉宽要比Manchester码宽,降低了编码硬件的实现难度。

3.3防冲突机制

如我们所知,NFC技术是两个技术设备相互靠拢就可以开启的网络,但并不是随便的两个设备都可以靠拢,NFC技术在启动之前,都是需要对周围可以连接的系统进行检测,看是否能够有空闲的设备供自己与之想靠拢,这是NFC技术在工作之前必须要确认的一个步骤,因为随便和其它设备相连,会导致网络混乱,网络突然断开,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会造成NFC技术的瘫痪。因此,在连接其他设备之前,NFC技术的设备通常都是先对周围进行扫描,当周围的射频场小,也就是说扫描后确定有未连接的设备,在对其他设备进行呼叫,相对近的设备会与这一台设备相连,连接成为网络。NFC技术中没有那两个技术设备是固定连接的,所以在确定了较近的设备正常工作后,会连接成为可安全使用的网络。

3.4传输协议

传输协议的设计主要考虑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传输协议一般分为三个过程:协议激活、数据交换、协议关闭。3.4.1协议激活协议的激活包含属性的申请和参数的选择,激活的流程分为有源模式和无源模式两种。有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为:第1步:主呼启动防冲突机制,进行系统初始化;第2步:主呼切换到有源模式并选择传输速率;第3步:主呼发送属性请求;第4步:被呼发出属性响应以回应主呼的属性请求,回应成功后选中该被呼作为连接对象;第5步:主呼如果检测到有冲突发生,重新发送属性请求;第6步:如果被呼支持主呼属性请求中的可变参数,主呼在收到被呼的属性响应后发送参数选择请求指令,以改变有关参数;第7步:被呼发出参数选择响应以回应主呼的参数选择请求,并改变有关参数(如果被呼不支持属性请求中的可变参数,则不需要改变有关参数);第8步:利用数据交换协议传输数据。无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与有源模式的协议激活流程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在系统完成初始化后需要进行单用户设备检测。3.4.2协议关闭关闭协议包含信道的拆线和设备的释放。在数据交换完成后,主呼可以利用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拆线。一旦拆线成功,主呼和被呼都回到初始状态。主呼可再次激活,但是被呼是通过释放请求指令切换到刚开机的原始状态。

篇3

1.“三重互动”运行机制形成的基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反映平台运行的内在结构及运行的机理。基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的研发理念,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六大子平台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形成三大运行体系。三大运行体系之间形成立体的、网络化的“三重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协同。第一,研发平台体系,它是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实体性研发平台,包括以企业为主导建设的或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是科研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平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第二,科研团队体系,它包括行业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和技术骨干、领先用户、高级管理人员等。可以通过研发平台体系的建设汇聚高端人才,完善科研团队体系。第三,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平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如同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研发平台是实体性平台,属于硬件部分,为技术创新(软件操作)提供物质基础。与“研发平台—科研团队—技术创新”的“三重互动”模式相适应的“三大运行机制”则是:“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以“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参见图2)。

2.三大运行机制。(1)“共建共享”的研发平台体系运行机制。研发平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技术研发平台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在内的科技研发平台系统,它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源头创新的技术基因。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指中试平台、质量研究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等,它们为技术研发提供服务,为创新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研发平台体系以资产为纽带,是产学研用各主体以多种形式共同出资建立的平台,坚持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基本原则,打破学科、部门、单位和区域之间的壁垒。一是完善组织架构。研发平台可以由骨干企业或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牵头,组织、优化和整合产学研用的优势资源建设。企业成为研发平台建设的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创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为研发平台的管理部门,负责协调产学研用合作的重大事务与决策,制订产学研用合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统筹创新要素。各项目承担单位为研发平台建设的主要责任者和承担者。二是形成核心平台与联动平台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坚持研发平台这一核心平台与整个平台内部的科研团队建设、投融资等平台形成联动,互相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与区域内其他创新机构的互动,如联合多家孵化、中介服务、龙头企业等单位,形成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一方面坚持创新资源,如仪器设备、相关数据、科技情报、市场信息在协同创新平台内部的优先共享。另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向社会开放,扩大仪器设备的受益面,体现大型公共研发平台的辐射作用。四是建立平台运行的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平台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监督管理,建立评估监测信息汇集与分析系统。采取政策、资金等措施对优秀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持续性支持,对运行差、创新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流失严重的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退出,或更改建设单位等措施,保障协同创新平台的优质运行。(2)“流动、竞争、激励、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应当面向全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将分散的团队、个人凝聚在一起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才相互竞争、激励,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局面。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打造引才高端品牌。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协同,着力打造一流引才载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集聚人才中的平台作用。研究型大学实施“学术尖端”战略,通过“顶尖人才”计划,吸引政府投资和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涵养人才的作用,为平台提供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才。发挥政府的作用,创建引才品牌。如由国务院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共同主办的湖北“华创会”,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打造的四个重要引才引智平台之一,涉及科技、经济与人才的主题活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互通”的人才驿站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借用、聘用或兼职等方式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如江苏省采取的“产业教授”、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在调研中发现,浙江省则形成了“人才+资本+民企”模式。充分发挥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本充足的优势,引导其投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又如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模式,扶持创业创新的“政府奖金+创投引导基金+匹配投资+地方孵化基地支持”的“深圳模式”[8]。三是构建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激励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建立具有激励效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发创新能力。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到平台进行科技研发,并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四是提供专业的人才创业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如2010年广东省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整合了高层次人才创业、生活方面的23个项目,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创业保姆”模式,打造一流创业服务环境。如无锡市政府为相应企业配备一批训练有素的行政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行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项目申报、与政府部门沟通等工作,行政助理的培训、管理费用均由地方财政承担[9]。(3)“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协同机制。技术创新过程的本质是知识整合、创新、应用、共享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两个重要环节。对于产学研用各方而言,通过网络化的协同组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形成研发平台的知识创新———创新成果转移———成果市场化的相互衔接,形成知识创新链、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跨越“达尔文”死亡之海。在知识创新方面,要重视高端定位。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研发做到“顶天立地”。要重视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发挥基础研究在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和取得重大突破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中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作用。要重视学科的交叉集成,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可以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来推动学科的综合集成,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局面。在技术转移方面,一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利益共享:要保障研究开发过程中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初始契约中应当对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产学研各方的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以消除合作障碍,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风险共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用户成为多元投资主体,各方应该通过协商共同分担风险责任,在协同创新平台中,技术研发应得到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降低技术研发风险。研究成果可以得到孵化的条件和政策支撑。同时平台要加强与技术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中介的联系,以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成果转化机制。公共服务平台要服务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者,承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市场拓展功能。不仅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而且对发明人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全程服务。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的各个环节;加快中介机构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专业的商业计划书、技术开发计划书,促进企业与研发平台对接,解决一些企业不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不了解最近的科研成果等“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投融资机制。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所处的科技创新区域的优势,整合本地资本资源,引进外来资本,营造运营机制灵活的多元化投融资环境,促使企业、资本、政府间高通量对接。构建项目从早期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奖励及天使基金,到中期创投跟进、后期风投接力的链式投融资平台。平台通过对项目前期的筛选、中期的控制到后期的投资接力,全面对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风险进行控制,实现加快研发、引导资本介入[10]。

篇4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科技领域,协同创新使得科技领域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在教育领域,英美一流大学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引领功能远远高于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式微。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艺术养分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大大增强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当前文化消费需求和代表未来文化消费倾向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因此,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不仅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更创造出了许多新兴文化业态,推动着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地发展。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虽然近年我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

因此,采取一系列手段促进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是突破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与当代科技和较多产业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和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同时还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嫁接,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对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延伸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衍生开发与创造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同时也应实现产学研等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凝聚各种力量,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组合。因此,任何文化行业的发展都不应偏离协同合作的道路,不能孤军奋战。从国际趋势来看,当前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中国的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走协同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终赢得国际市场。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分析

1、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长期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广电、新闻、信息、文化等各行业之间以及中央、省、地、县等各地区之间壁垒严重,各行业各地区自我封闭,独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首先要求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是融合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完善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渠道,打破地区或行业壁垒,引导区域内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创新要素的融合整合,并积极引导建立区域内各种专业协作组织,协调解决跨区域产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问题,从而多维度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篇5

1.3资源投入保障的挑战资源投入保障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院系科研管理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国内高校院系基本上没有科研管理专项经费,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人力的投入不足,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最了解、最贴近学校科研一线工作的人,更应该承担寻找市场信息以及可供知识转化机会等工作,而现状却是院系承担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往往只有一个,同时还需要承担其它非科研管理工作;最后,是院系可投入科研资源不足,往往学校的科研资源都掌握在校级机关手上,院系无可用资源来推动内部科研工作。

1.4管理文化和人员素质的挑战由于高校院系中普遍存在对科研管理工作不支持,不反对的激励不足的管理文化,从而导致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选择谨言慎行,牢牢遵循院系领导意志行事,不偏不倚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额外的、有风险的拓展、创新管理工作,总是尽量避免。协同创新也对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主动服务等基本素质外,还对院系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2.1紧跟协调创新的步伐,创新科研管理理念面向协同创新,树立以创新服务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服务理念,准确定位高校院系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以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综合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建立一套高校院系层面适应协同创新完善、高效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一条高校院系、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强强联手、深度融合,具有特色的直通车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2.2建立协同高效的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根据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以及院系学科发展规划,结合院系自身发展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建立完善院系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办法,让院系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将学科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科研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学科带头人、院系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重点重大项目的申报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加强学科团队、科研人才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培育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一套科研目标、学科目标和个人目标三者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

2.3加强投入、形成学校和院系协同管理的新模式学校和院系应加强院系科研管理工作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实现学校和院系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时序化、信息化的管理协同提供必要保障。明确校院(系)二级管理责任制,给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参与或部分主导资源配置权力,最大限度发挥院系科研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协调调动院系各类型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实现院系内部不同学术群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一套以学校科研管理为宏观主导、院系科研管理为活跃基本单元、以大跨度协同创新为目标、以科研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学校院系科研协同管理的新模式。

2.4重视院系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员管理水平重视和加强高校院系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需,也是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重视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性的科技管理培训,在提升内部管理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对外拓展和协调能力,以适应协同创新的需要。实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针对管好管坏一个样的现状,尽量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引入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实现合理的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形成一套合理的奖惩体制来推动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篇6

Intranet这个名字自Internet商业化以来,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日常管理的必要工具,由于Intranet本身的特点,多数人总容易与MIS的概念混淆区别。若按一般的理解为:“防火墙之后的Internet”,确实与初级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人认为Intranet不能与MIS相提并论,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对比说明:

(1)Intranet是基于Internet技术之上,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特点,所开发出的增强应用技术平台。它侧重于平台技术。

(2)MIS构件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OS、通讯协议等,它是一个综合系统,而且更注重于网上内容及网上管理。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Intranet的出现只是更丰富了MIS的吸引力,完全代替MIS的含义范围的说法从应用与理论角度都是不正确的。

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概念上的混淆,目前在企业信息网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

(1)将Intranet等同于MIS,认为MIS就是指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Intranet代表了新技术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前的所有系统设计方案都可用B/S模式来解决,全部系统在B/S模式下开发。

(2)将Intranet与MIS对立,认为B/S侧重于信息文本,C/S的数据库信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过程,主张数据库信息进出仍用C/S模式。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偏激的,是对Intranet新平台的缺乏认识所致,有必要给予充分认识才能正确对待。

2C/S和B/S之比较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目前,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2.1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的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2.2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Server)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以防万一。

3C/S与B/S将

在传统的C/S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和信息,例如各类数据库和各种格式的文件,而Intranet必须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应用和信息。Intranet技术基础由于其通用性,能提供的标准接口是不多的。例如访问数据库的办法归根结底仍是CGI,而直接用CGI不仅编程麻烦,而且维护更困难,对于极大多数的企业是不适用的,至少是不够用的,还要有一系列的应用接口工具。而B/S模式目前只适用于信息,对于如在线事务处理(OLTP)应用尚有实质性困难。所以说,C/S与B/S模式还将,而二者间的接口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需求。

3.1全文检索数据库的集成

Internet的技术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可以说,Hypertext就说明了这个优点。全文检索是Intranet的一个基本组成,关键是指定检索条件,还有就是能把各式各样原来的文件(库),方便地转换并装入全文检索数据库。虽然现在有一系列的接口工具,但由于原来文件的格式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靠开发厂商不断完善和优化。也有以(超)文本文件为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由于没有合适的平台,勉强使用关系数据库或LutosNotes这种专用平台来建设,但要么开发困难、效率低下,要么则会使用户陷入专有平台固有的各种苦恼之中。Intranet技术在这方面是无可比拟的。3.2关系数据库的接口

Intranet与关系数据库的接口是MIS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们不具体阐述,这也是Intranet与Internet的区别最大之处。互联网上常常是一些不规则文本的,而企业内部更注重于对有序数据的,这是MIS的灵魂,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三条路径:

(1)许多数据库厂商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是基于各自的专有技术,与其数据库产品以及开发工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企业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种数据库,这条途径是可行的。但Intranet的开放性将大打折扣。

(2)使用所谓的OLAP工具,即独立于数据库产品的分析工具。但目前出现的OLAP工具的Intranet版本都不够成熟,应有一番竞争乃至到成熟的过程,但必须应用于多种数据库及需求比较复杂的用户。但这样做投资较大且需专门培训。

(3)在Intranet平台中提供访问关系数据库的通用接口工具,这是最理想的做法,但目前产品仍没有达到前两种工具的性能,希望尽早有一个功能强的通用接口工具产生。

3.3工作流接口

对于大部分企业,全面、完整的工作流工具并不太需要,因为全文检索和关系数据库的接口工具已解决了信息的存储和共享使用。而工作流中“工作”是属于OLTP的,目前最好还是采用传统技术。如属于办公自动化方面的,最自然的是采用Office套件;为收集原始数据,还得需要Form工具。而Intranet的“消息传递”工具是一大缺项,目前可行的只是利用电子邮件系统,而现在主要问题却是企业中通常采用LotusNotes等邮件系统,而不是直接使用Netscape等浏览器中的电子邮件功能,因此需要一个工作流接口工具,能实现基本的工作流功能,能综合调用Office或Form工具,完成基本工作。利用企业的电子邮件系统实现工作消息传递,利用Intranet调阅信息。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B/S要想在企业MIS中起主导角色,要走的路还很长,而MIS经过长期的建设,由C/S铸就的数据大厦也不可能一下由B/S改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带任何成见也没有什么激进偏见,将C/S与B/S技术淋漓尽致地尽展优势,发挥在企业MIS建设中。

4C/S与B/S的结合策略

根据上面对企业MIS开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B/S在MIS中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WEB,而目前企业WEB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

(1)WEBBrowser根据用户操作对WEBServer提出访问请求。

(2)Server将请求分析处理,通过CGI访问DBMS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或事务的提交。

(3)CGI根据DBMS返回的结果生成HTML文书经过Server向客户的Browser返回结果。

(4)Browser将HTML结果显示给用户。

对于上述流程,工作量主要在Server部分,而对该部分的处理目前也有好几种方法,有用CGI访问DBMS,也有依靠WebServer自身具有数据库处理能力,也有混合访问DBMS,但总的来说,对WebServer端的应用开发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在各个子系统应用上,我们仍然推荐用Client/Server方式,无论你用小型XBASE类数据库,或大型的Oracle、Sybase类数据库,在客户端你仍然要装实用程序用于数据服务器的信息联系,而同样对于大多数管理类用户,则可安装浏览器,编制一定的CGI程序,甚至利用新出现的JDBC或ASP技术,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制,在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中,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而WebServer,我们可以对用户请求进行过滤(包过滤、域过滤、主机过滤等),而由于Intranet是基于TCP/IP协议的,如果用户直接通过IP地址,绕过前述的管理平台,直接访问信息的话,那么Intranet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MIS中,Intranet应用与传统的C/S应用二者的安全性问题怎样合起来一起解决,而无需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访问权限和需求对WebServer进行手工配置,最好能在WebServer中有一种可与传统C/S应用无缝结合的方式,使开发人员在企业MIS营构中对二种应用的各方面进行集中一致的管理维护。

5结束语

对于企业的B/S应用,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特别适用于系统同用户交互量不大的应用,对于需要大量频繁、高速交互的应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采用Intranet应用模式并不一定要全部取代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从某种意义特别是从近期的发展看,二者应用界限并不清晰,而且往往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事实上,企业MIS采用B/S模式并不是要求把应用都转到WEBServer上来,而是要根据情况来选择。那么,在应用中新的B/S模式就需要能同传统的C/S模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信东.信息系统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3-01&nbsp;

[2]曹汉平.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4-01

篇7

WangGuangming

(ClassOne,GradeThree,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ZaozhuangTeachers''''College,Zaozhuang277100)

Abstract:BasedontheLAN,forNetWare、Windows95/98andthemainisWindowsNToperationsystem,thispaperintroduceand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capabilityandtheessentialconfiguremethodofthecommunicationprotocols.

KeyWords:LAN;CommunicationProtocols;TCP/IP

不同的网络协议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一种协议都有它所主要依赖的操作系统和工作环境。在一个网络上运行得很好的通信协议,在另一个看起来很相似的网络上可能完全不适合。因此,组建网络时通信协议的选择尤为重要。

无论是几台机器组成的Windows95/98对等网,还是规模较大的WindowsNT、Novell或Unix/Xenix局域网,凡是亲自组建或管理过网络的人,都遇到过如何选择和配置网络通信协议的问题。由于许多用户对网络中的协议及其功能特点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组网中经常选用了不符合自身网络特点的通信协议。其结果就造成了网络无法接通,或者是速度太慢,工作不稳定等现象而影响了网络的可靠性。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各个协议的特点和性能借以说明我配置协议的理论和立场。

一、通信协议

组建网络时,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使得用户之间能够相互进行“交流”。协议(Protocol)是网络设备用来通信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彼此都能听得懂的公用语言。关于网络中的协议可以概括为两类:“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内部协议

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网络通信制定了一个标准模式,称为OSI/RM(OpenSystemInterconnect/ReferenceModel,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体系结构。该结构共分七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其中,任何一个网络设备的上下层之间都有其特定的协议形式,同时两个设备(如工作站与服务器)的同层之间也有其使用的协议约定。在这里,我们将这种上下层之间和同层之间的协议全部定义为“内部协议”。内部协议在组网中一般很少涉及到,它主要提供给网络开发人员使用。如果你只是为了组建一个网络,可不去理会内部协议。

2.外部协议

外部协议即我们组网时所必须选择的协议。由于它直接负责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所以通常称为网络通信协议。自从网络问世以来,有许多公司投入到了通信协议的开发中,如IBM、Banyan、Novell、Microsoft等。每家公司开发的协议,最初一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网络通信,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不同网络之间进行互联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通信协议就成为解决网络之间互联的关键技术。就像使用不同母语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才能交谈一样,网络之间的通信也需要一种通用语言,这种通用语言就是通信协议。目前,局域网中常用的通信协议(外部协议)主要有NetBEUI、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和TCP/IP三类。

3.选择网络通信协议的原则

我们在选择通信协议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所选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和功能相一致。如你的网络存在多个网段或要通过路由器相连时,就不能使用不具备路由和跨网段操作功能的NetBEUI协议,而必须选择IPX/SPX或TCP/IP等协议。另外,如果你的网络规模较小,同时只是为了简单的文件和设备的共享,这时你最关心的就是网络速度,所以在选择协议时应选择占用内存小和带宽利用率高的协议,如NetBEUI。当你的网络规模较大,且网络结构复杂时,应选择可管理性和可扩充性较好的协议,如TCP/IP。

第二、除特殊情况外,一个网络尽量只选择一种通信协议。现实中许多人的做法是一次选择多个协议,或选择系统所提供的所有协议,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协议都要占用计算机的内存,选择的协议越多,占用计算机的内存资源就越多。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另一方面不利于网络的管理。事实上一个网络中一般一种通信协议就可以满足需要。

第三、注意协议的版本。每个协议都有它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协议都有它最为合适的网络环境。从整体来看,高版本协议的功能和性能要比低版本好。所以在选择时,在满足网络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高版本的通信协议。

第四、协议的一致性。如果要让两台实现互联的计算机间进行对话,它们两者使用的通信协议必须相同。否则中间还需要一个“翻译”进行不同协议的转换,这样不仅影响通信速度,同时也不利于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局域网中常用的三种通信协议

BEUI协议

■NetBEUI通信协议的特点。NetBEUI(NetBIOSExtendedUserInterface,用户扩展接口)由IBM于1985年开发完成,它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NetBEUI也是微软最钟爱的一种通信协议,所以它被称为微软所有产品中通信协议的“母语”。微软在其早期产品,如DOS、LANManager、Windows3.x和WindowsforWorkgroup中主要选择NetBEUI作为自己的通信协议。在微软如今的主流产品,如Windows95/98和WindowsNT中,NetBEUI已成为其固有的缺省协议。有人将WinNT定位为低端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这与微软的产品过于依赖NetBEUI有直接的关系。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余台PC所组成的单网段部门级小型局域网而设计的,它不具有跨网段工作的功能,即NetBEUI不具备路由功能。如果你在一个服务器上安装了多块网卡,或要采用路由器等设备进行两个局域网的互联时,将不能使用NetBEUI通信协议。否则,与不同网卡(每一块网卡连接一个网段)相连的设备之间,以及不同的局域网之间将无法进行通信。

虽然NetBEUI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也具有其他协议所不具备的优点。在三种通信协议中,NetBEUI占用内存最少,在网络中基本不需要任何配置。尤其在微软产品几乎独占PC操作系统的今天,它很适合于广大的网络初学者使用。

■NetBEUI与NetBIOS之间的关系。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NetBEUI中包含一个网络接口标准NetBIOS。NetBIOS(NetworkBasicInput/OutputSystem,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IBM在1983年开发的一套用于实现PC间相互通信的标准,其目的是开发一种仅仅在小型局域网上使用的通信规范。该网络由PC组成,最大用户数不超过30个,其特点是突出一个“小”字。后来,IBM发现NetBIOS存在的许多缺陷,所以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NetBEUI通信协议。随即,微软将NetBEUI作为其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系统的基本通信协议,并进一步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最有代表性的是在NetBEUI中增加了叫做SMB(ServerMessageBlocks,服务器消息块)的组成部分,以降低网络的通信堵塞。为此,有时将NetBEUI协议也称为“SMB协议”。

人们常将NetBIOS和NetBEUI混淆起来,其实NetBIOS只能算是一个网络应用程序的接口规范,是NetBEUI的基础,它不具有严格的通信协议功能。而NetBEUI是建立在NetBIOS基础之上的一个网络传输协议。

2.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IPX/SPX通信协议的特点。IPX/SPX(InternetworkPacketeXchange/SequencesPacketeXchange,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协议集。与NetBEUI的明显区别是,IPX/SPX显得比较庞大,在复杂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IPX/SPX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了多网段的问题,具有强大的路由功能,适合于大型网络使用。当用户端接入NetWare服务器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非Novell网络环境中,一般不使用IPX/SPX。尤其在WindowsNT网络和由Windows95/98组成的对等网中,无法直接使用IPX/SPX通信协议。

■IPX/SPX协议的工作方式。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Novell网络中的网络地址由两部分组成:标明物理网段的“网络ID”和标明特殊设备的“节点ID”。其中网络ID集中在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节点ID即为每个网卡的ID号(网卡卡号)。所有的网络ID和节点ID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内部IPX地址”。正是由于网络地址的唯一性,才使IPX/SPX具有较强的路由功能。

在IPX/SPX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是否传输成功,也不提供纠错服务。IPX在负责数据传送时,如果接收节点在同一网段内,就直接按该节点的ID将数据传给它;如果接收节点是远程的(不在同一网段内,或位于不同的局域网中),数据将交给NetWare服务器或路由器中的网络ID,继续数据的下一步传输。SPX在整个协议中负责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所以我们将IPX/SPX也叫做“Novell的协议集”。

■NWLink通信协议。Windows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SPX/SPX兼容协议”和“NWLink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通信协议”。NWLink协议是Novell公司IPX/SPX协议在微软网络中的实现,它在继承IPX/SPX协议优点的同时,更适应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WindowsNT网络和Windows95/98的用户,可以利用NWLink协议获得NetWare服务器的服务。如果你的网络从Novell环境转向微软平台,或两种平台共存时,NWLink通信协议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在使用NWLink协议时,其中“NWLinkIPX/SPX兼容协议”类似于Windows95/98中的“IPX/SPX兼容协议”,它只能作为客户端的协议实现对NetWare服务器的访问,离开了NetWare服务器,此兼容协议将失去作用;而“NWLinkNetBIOS”协议不但可在NetWare服务器与WindowsNT之间传递信息,而且能够用于WindowsNT、Windows95/98相互之间任意通信。

3.TCP/IP协议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目前最常用到的一种通信协议,它是计算机世界里的一个通用协议。在局域网中,TCP/IP最早出现在Unix系统中,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商和操作系统都开始支持它。同时,TCP/IP也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

■TCP/IP通信协议的特点。TCP/IP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几乎可连接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但其灵活性也为它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不便,在使用NetBEUI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时都不需要进行配置,而TCP/IP协议在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复杂的设置。每个节点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和一个“主机名”。如此复杂的设置,对于一些初识网络的用户来说的确带来了不便。不过,在WindowsNT中提供了一个称为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具,它可自动为客户机分配连入网络时所需的信息,减轻了联网工作上的负担,并避免了出错。当然,DHCP所拥有的功能必须要有DHCP服务器才能实现。

同IPX/SPX及其兼容协议一样,TCP/IP也是一种可路由的协议。但是,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别。TCP/IP的地址是分级的,这使得它很容易确定并找到网上的用户,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当需要时,运行TCP/IP协议的服务器(如WindowsNT服务器)还可以被配置成TCP/IP路由器。与TCP/IP不同的是,IPX/SPX协议中的IPX使用的是一种广播协议,它经常出现广播包堵塞,所以无法获得最佳的网络带宽。

■Windows95/98中的TCP/IP协议。Windows95/98的用户不但可以使用TCP/IP组建对等网,而且可以方便地接入其它的服务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Windows95/98工作站只安装了TCP/IP协议,它是不能直接加入WindowsNT域的。虽然该工作站可通过运行在WindowsNT服务器上的服务器(如ProxyServer)来访问Internet,但却不能通过它登录WindowsNT服务器的域。如果要让只安装TCP/IP协议的Windows95/98用户加入到WindowsNT域,还必须在Windows95/98上安装NetBEUI协议。

■TCP/IP协议在局域网中的配置。在提到TCP/IP协议时,有许多用户便被其复杂的描述和配置所困扰,而不敢放心地去使用。其实就局域网用户来说,只要你掌握了一些有关TCP/IP方面的知识,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IP地址基础知识。前面在谈到IPX/SPX协议时就已知道,IPX的地址由“网络ID”(NetWorkID)和“节点ID”(NodeID)两部分组成,IPX/SPX协议是靠IPX地址来进行网上用户的识别的。同样,TCP/IP协议也是靠自己的IP地址来识别在网上的位置和身份的,IP地址同样由“网络ID”和“节点ID”(或称HOSTID,主机地址)两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用32位(bit)二进制数组成,每8位(1个字节)为一个段(Segment),共4段(Segment1~Segment4),段与段之间用“.”号隔开。为了便于应用,IP地址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直接用二进制,而是用大家熟悉的十进制数表示,如192.168.0.1等。IP地址的完整组成:“网络ID”和“节点ID”都包含在32位二进制数中。目前,IP地址主要分为A、B、C三类(除此之外,还存在D和E两类地址,现在局域网中这两类地址基本不用,故本文暂且不涉及),A类用于大型网络,B类用于中型网络,C类一般用于局域网等小型网络中。其中,A类地址中的最前面一段Segment1用来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第一位必须是“0”。其余3段表示“节点ID”;B类地址中,前两段用来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前二位必须是“10”。后两段用来表示“节点ID”;在C类地址中,前三段表示“网络ID”,且Segment1的8位二进制数中的前三位必须是“110”。最后一段Segment4用来表示“节点ID”。

值得一提的是,IP地址中的所有“网络ID”都要向一个名为InterNIC(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而“节点ID”可以自由分配。目前可供使用的IP地址只有C类,A类和B类的资源均已用尽。不过在选用IP地址时,总的原则是:网络中每个设备的IP地址必须唯一,在不同的设备上不允许出现相同的IP地址。表1列出了IP地址中的“网络ID”的有关属性,“节点ID”在互不重复的情况下由用户自由分配。其实,将IP地址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的互联。如果你的网络是一个封闭式的网络,只要在保证每个设备的IP地址唯一的前提下,三类地址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直接使用(为以防万一,你还是老老实实地使用C类IP地址为好)。

子网掩码。对IP地址的解释称之为子网掩码。从名称可以看出,子网掩码是用于对子网的管理,主要是在多网段环境中对IP地址中的“网络ID”进行扩展。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某个节点的IP地址为192.168.0.1,它是一个C类网。其中前面三段共24位用来表示“网络ID”,是非常珍贵的资源;而最后一段共8位可以作为“节点ID”自由分配。但是,如果公司的局域网是分段管理的,或者该网络是由多个局域网互联而成,是否要给每个网段或每个局域网都申请分配一个“网络ID”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子网掩码的功能,将其中一个或几个节点的IP地址全部充当成“网络ID”来使用,用来扩展“网络ID”不足的困难。

当我们将某一节点的IP地址如192.168.0.1已设置成一个“网络ID”时,网络上的其它设备又怎样知道它是一个“网络ID”,而不是一个节点IP地址呢?这就要靠子网掩码来告知。子网掩码是这样做的:如果某一位的二进制数是“1”,它就知道是“网络ID”的一部分;如果是“0”便认作是“节点ID”的一部分。如将192.168.0.1当做“网络ID”时,其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1,对应的十进制数表示为255.255.255.1。否则它的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对应的十进制数表示应为255.255.255.0。有了子网掩码,便可方便地实现用户跨网段或跨网络操作。不过,为了让子网掩码能够正常工作,同一子网中的所有设备都必须支持子网掩码,且子网掩码相同。表2列出了A、B、C三类网络的缺省子网掩码。

网关。网关(Gateway)是用来连接异种网络的设置。它充当了一个翻译的身份,负责对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翻译,使运行不同协议的两种网络之间可以实现相互通信。如运行TCP/IP协议的WindowsNT用户要访问运行IPX/SPX协议的Novell网络资源时,则必须由网关作为中介。如果两个运行TCP/IP协议的网络之间进行互联,则可以使用WindowsNT所提供的“默认网关”(DefaultGateway)来完成。网关的地址该如何分配呢?可举一个例子来回答:假如A网络的用户要访问B网络上的资源,必须在A网络中设置一个网关,该网关的地址应为B网络的“网络ID”(一般可理解为B网络服务器的IP地址)。当A网络的用户同时还要访问C网络的资源时又该怎么呢?你只需将C网络的“网络ID”添加到A网络的网关中即可。依次类推……网关连多少个网络,就拥有多少个IP地址。

主机名。网络中唯一能够代表用户或设备身份的只有IP地址。但一般情况下,众多的IP地址不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给予每个用户或设备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如“WANGQUN”。至于在网络中用到“WANGQUN”时,怎样知道其对应的IP地址呢?这完全由操作系统自己完成,我们大可不必考虑。

三、通信协议的安装、设置和测试

局域网中的一些协议,在安装操作系统时会自动安装。如在安装WindowsNT或Windows95/98时,系统会自动安装NetBEUI通信协议。在安装NetWare时,系统会自动安装IPX/SPX通信协议。其中三种协议中,NetBEUI和IPX/SPX在安装后不需要进行设置就可以直接使用,但TCP/IP要经过必要的设置。所以下文主要以WindowsNT环境下的TCP/IP协议为主,介绍其安装、设置和测试方法,其他操作系统中协议的有关操作与WindowsNT基本相同,甚至更为简单。

■TCP/IP通信协议的安装。在WindowsNT中,如果未安装有TCP/IP通信协议,可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将出现“网络”对话框,选择对话框中的“协议/添加”,选取其中的TCP/IP协议,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会询问你是否要进行“DHCP服务器”的设置?如果你的IP地址是固定的(一般是这样),可选择“否”。随后,系统开始从安装盘中复制所需的文件。

■TCP/IP通信协议的设置。在“网络”对话框中选择已安装的TCP/IP协议,打开其“属性”,在指定的位置输入已分配好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如果该用户还要访问其它WidnowsNT网络的资源,还可以在“默认网关”处输入网关的地址。

■TCP/IP通信协议的测试。当TCP/IP协议安装并设置结束后,为了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测试。笔者建议大家使用系统自带的工具程序:PING.EXE,该工具可以检查任何一个用户是否与同一网段的其他用户连通,是否与其他网段的用户连接正常,同时还能检查出自己的IP地址是否与其他用户的IP地址发生冲突。假如服务器的IP地址为192.168.0.1,如要测试你的机器是否与服务器接通时,只需切换到DOS提示符下,并键入命令“PING192.168.0.1”即可。如果出现类似于“Replyfrom192.168.0.1……”的回应,说明TCP/IP协议工作正常;如果显示类似于“Requesttimedout”的信息,说明双方的TCP/IP协议的设置可能有错,或网络的其它连接(如网卡、HUB或连线等)有问题,还需进一步检查。

四、小结

在组建局域网时,具体选择哪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取决于网络规模、网络间的兼容性和网络管理几个方面。如果正在组建一个小型的单网段的网络,并且对外没有连接的需要,这时最好选择NetBEUI通信协议。如果你正从NetWare迁移到WindowsNT,或两种平台共存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可提供一个很好的传输环境。如果你正在规划一个高效率、可互联性和可扩展性的网络,TCP/IP则将是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阮家栋俞丽和《微型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5

篇8

1.2深度优化和开发高校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能够更好地结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定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自主创新需求的无缝对接,既满足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性需求,又实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同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也受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师真正置身于教学与科研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中,对于深度优化和开发高校人才资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释放高校人才管理活力的关键驱动

一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倒逼高校在吸引和选拔人才机制方面实施创新,破除人才发展中排资论辈、唯学历、唯背景的滞后的人才建设观念,建立和完善贴近创新需求和符合人才发展诉求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打破干部和人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旧体制,为释放高校人才管理活力提供制度支撑.

1.4提升高校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不仅要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更需要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积极打造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服务意识超前,具有协同合作精神”的协同创新团队.因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以协同创新人才建设为导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制度建设体系,大力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为实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提供人才资源保证.

2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2.1管理理念与协同创新不匹配高校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理念与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目标融合度不高.高校人才管理的顶层设计是面向高校全局发展的统筹规划,可概括为建构架、组团队、定机制三部分.就目前而言,高校人才管理原有的顶层设计并未将协同创新纳入其中,只是在固有模式下进行发展,未发挥高校人才的最大效用;高校的人才管理在管理理念上还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人才等级观念严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管理过程中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的需求与感受;在人才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人浮于事、墨守成规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高校的人员调配统一,人员淘汰机制未市场化,致使高校教师忽视了岗位意识,不利于高校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创新活动,而且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够重视,引入机制存在缺陷,影响了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进展.

2.2选才机制不完备

选才是高校人才管理的“入口”.结合协同创新,目前高层次人才的选才机制和管理体系尚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突出表现在:高校在选才机制方面存在与协同创新结合程度不够,人才选聘定位不清晰,选才流程有待规范;围绕协同创新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选拔活动不充分,未考虑本校自身特色和需求,对人才盲目引进和忽视全方位考察,导致高校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共存.因此,高校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而其各有所长以及能力和科研素质突出的人才亟需通过科学的选聘流程,选拨到协同创新平台上来.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选拨和聘用管理应该在人才规格和定位、选才标准、与协同创新任务目标导向紧密契合等方面开展人才选用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2.3人才考评机制不健全

结合高校协同创新,人才的考评机制还有待完善.高校在考核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了科技创新导向下的内涵建设指标;过于注重考核的最终结果,忽视了其创新工作过程;考核标准过于单一,融入协同科技创新要素不够,无法有效衡量每个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科技创新贡献效率和能力水平,使得教师趋向于短期效应.因此,基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协同创新任务,高校人才考评体系需要融入协同创新要素,在制定的绩效考核总体框架下,建构包含协同创新要素和内容的人才考评机制,尤其是对高校协同创新领军人才进行专项考评,依据考评结果,为后续的协同创新人才管理和激励提供有力依据.

2.4协调沟通机制不完善

在协同创新中,高校与相关创新机构的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协调沟通机制.从高校内部来看,围绕协同创新,由于高校人才建设管理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整合,协调沟通的渠道出现阻塞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才管理协调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了高校人才管理的协调沟通效率与效果;从高校与协同机构来看,不同的协同单位人才管理体系差异明显,如何在差异化人才管理体系中实现有效对接是高校人才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中,在协调沟通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平台和沟通机制.相比新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高校现有人才管理机制中的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健全,缺少与协同机构协调沟通的机制,松散程度高,随机成分明显,没有建立规范长效化的沟通机制,成员单位被动性沟通较强,沟通平台的缺失和渠道梗阻,使得高校人才和协同成员人才对接效率低下.结合协同创新的大背景,高校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内部和外部两个协调沟通机制,使协调沟通对接有效,沟通效率提升,在沟通中实现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

3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人才管理机制解读

为落实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天津绿色建筑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天津城建大学利用自身在绿色建筑领域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由天津城建大学牵头,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天津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建立以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地方重大需求问题为目标,以优化校企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岗位设置模式,按照科学设岗、全球招聘、择优聘用的原则,由中心进行聘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中心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上,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针对协同创新中心人员来源多样、成员复杂、流动性强的特点,全部实行岗位聘用制.根据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需要,同时为避免盲目引进人才,结合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制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引进机制.另外,通过与产业界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方式,不仅能够快速形成人才合力以推动科技创新,而且更有助于高校与业界保持产学研协同的常态化.

(2)优化管理机制.

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是协同创新中心稳步运行的基础保障.中心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协同创新管理,对一些新兴或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其相应编制、特殊待遇.通过建立人员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所聘人员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续聘,不续聘的可回原单位、原岗位工作.优化的人才管理机制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人事人才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

(3)协调利益机制.

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能够使参与协同的各方均满意是影响协同创新长效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在开展协同创新之前,各方主体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各方利益分配原则.本中心以“平等、贡献、利益与风险相一致”为基本原则,根据各方主体在协同创新不同阶段所做出的努力不同,给予相应的利益.

(4)构建协同激励机制.

中心制定了《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奖励采用现金、实物、资源配置等多种形式,以满足科技创新人员的不同需求;当暂未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中心也会充分考虑各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已付出的艰辛劳动和贡献.

(5)注重考核评价机制.

创新协同中心通过协调各方主体,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与重点任务,既坚持评价标准,又兼顾任务的差异性,不仅注重科研产出成果数量和级别,更注重对其研究成果创新性与贡献力的考察;对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制定具体细化的考评标准,如对基础性研究,注重其理论价值;而对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攻关的研究项目,则侧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

4协同创新模式下推进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4.1更新人才管理理念

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需要更新人才建设理念,完善其顶层设计,加强协同创新理念与人才建设理念的融合.在顶层设计最初阶段,应该注入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在考虑学校人才建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目标导向和任务,树立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建设理念,这种理念需要细致梳理协同创新理念和人才建设理念的矛盾点、冲突点.在学校整体人才建设战略框架下,必须融入协同创新人才建设理念和要求,树立国际化、一流化、市场化、集约化等人才建设管理理念,促成人才改革与国际接轨、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打造各层次高水平人才,形成人才集聚和集约利用.

4.2选用培育创新人才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团队是关键.要以高校长远发展为目标,重点关注创新型教师人才的选用和留用,注重培育创新型人才.只要其业务素质和能力突出,社会贡献较显著,均应囊括到高校人才的界定范围内.制定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创新型人才界定标准,采取激励措施,引导调动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针对领军型创新人才开设绿色选才通道,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和持续培育创新型人才.当前,重点抓好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建设,需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和国内外前沿领域,以协同创新建设任务为目标,建设便捷、高效、激励的创新型人才选才体系,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搭建创新型团队,完善人才团队激励、考评管理机制.

4.3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显得过于模式化.因此,要完善高校人才考核评价方法,使得高校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灵活化,最终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向导的评价机制;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应以创新为导向,在坚持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更注重对其研究成果创新性与贡献力的考察,以及是否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攻关难题,侧重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

篇9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使用JAVA来进行网络编程:

1)由于客户端通过IE同服务器建立联系,所以客户端使用Applet,服务器端使用Application;

2)服务器应设置成多线程,应答多个客户的请求;

3)两端通信使用SOCKET机制。

1Java中输入/输出流概念:

过滤流DataInputStream和DataOutputStream除了分别作为FilterInputStream和FilterOutputStream的子类外,还分别实现了接口DataInput和DataOutput。接口DataIn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从流中读取基本类型的数据、读取一行数据、或者读取指定长度的字节数,如readBoolean()readInt()、readLine()、readFully()等。接口DataOut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向流中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或者写入一定长度的字节数组,如writeChar()、writeDouble()DataInputStream可以从所连接的输入流中读取与机器无关的基本类型数据,用以实现一种独立于具体平台的输入方式;DataInputStream可以向所连接的输出流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

2Socket机制

Socket是面向客户/服务器模型设计的,网络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这个双向链路的一端称为一个Socket。Socket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方的连接。客户程序可以向Socket写请求,服务器将处理此请求,然后通过Socket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Socket通信机制提供了两种通讯方式:有联接和无联接方式,分别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使用有联接方式时,通信链路提供了可靠的,全双工的字节流服务。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必须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并建立一条通讯链路,以后的网络通信操作完全在这一对进程之间进行,通信完毕关闭此联接过程。使用无联接方式时其系统开销比无联接方式小,但通信链路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不能保证信源所传输的数据一定能够到达信宿。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不必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和建立一条通讯链路,网络通信操作在不同的主机和进程之间转发进行。

3Java语言

Java语言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简单、面向对象、多线程、分布性、体系结构中立、安全性等方面。

(1)简单性

Java与C++语言非常相近,但Java比C++简单,它抛弃了C++中的一些不是绝对必要的功能,如头文件、预处理文件、指针、结构、运算符重载、多重继承以及自动强迫同型。Java实现了自动的垃圾收集,简化了内存管理的工作。这使程序设计更加简便,同时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2)面向对象

Java提供了简单的类机制和动态的构架模型。对象中封装了它的状态变量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而类则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通过继承和重载机制,子类可以使用或重新定义父类或超类所提供的方法,从而既实现了代码的复用,又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解决方案。

Java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除了数组、布尔和字符三个基本数据类型外的其它类都是对象,它不再支持全局变量。在Java中,如果不创建新类就无法创建程序,Java程序在运行时必须先创建一个类的实例,然后才能提交运行。

Java同样支持继承特性,Java的类可以从其它类中继承行为,但Java只支持类的单重继承,即每个类只能从一个类中继承。

Java支持界面,界面允许程序员定义方法但又不立即实现,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界面,利用界面可以得到多重继承的许多优点而又没有多重继承的问题。

(3)多线程

多线程使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处理不同的事件。在多线程机制中,不同的线程处理不同的任务,他们之间互不干涉,不会由于一处等待影响其他部分,这样容易实现网络上的实时交互操作。

Java程序可以有多个执行线程,如可以让一个线程进行复杂的计算,而让另一个线程与用户进行交互,这样用户可以在不中断计算线程的前提下与系统进行交互。多线程保证了较高的执行效率。

(4)分布性

Java是面向网络的语言。通过它提供的类库可以处理TCP/IP协议,用户可以通过URL地址在网络上很方便的访问其他对象。

(5)体系结构中立

Java是一种网络语言,为使Java程序能在网络的任何地方运行,Java解释器生成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字节码结构的文件格式。Java为了做到结构中立,除生成机器无关的字节码外,还制定了完全统一的语言文本,如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不会随目标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整型总是32位,一个长整型总是64位。

为了使Java的应用程序能不依赖于具体的系统,Java语言环境还提供了用于访问底层操作系统功能的类组成的包,当程序使用这些包时,可以确保它能运行在各种支持Java的平台上。

java.lang:一般的语言包。其中包括用于字符串处理、多线程、异常处理和数字函数等的类,该包是实现Java程序运行平台的基本包

java.util:实用工具包。其中包括哈希表、堆栈、时间和日期等

java.io:基于流模型的输入/输出包。该包用统一的流模型实现了各种格式的输入/输出,包括文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输入/输出等

:网络包。该包支持TCP/IP协议,其中提供了socket、URL和WWW的编程接口

java.awt:抽象窗口工具集。其中实现了可以跨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组件,包括窗口、菜单、滚动条和对话框等

java.applet:支持applet程序设计的基本包

(6)安全性

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的Java必须要防止病毒的入侵,Java不支持指针,一切对内存的访问都必须通过对象的实例变量来实现,这样就防止了程序员使用欺骗手段访问对象的私有成员,同时也避免了指针操作中容易产生的错误。

4JAVA工具

(1)JDK

1)Java编译器

Java编译器将Java源代码文件编译成可执行的Java字节码。Java源代码文件的扩展名为.java,Java编译器把这种扩展名的文件编译成扩展名为.class的文件。源文件中的每个类在编译后都将产生一个class文件,这意味一个Java源代码文件可能编译生成多个class文件。

2)Java解释器

Java解释器对编译生成的字节码格式的可执行程序的运行提供支持,它是运行非图形Java程序的命令行工具。

3)Appletviewer

它是JavaApplet的简单测试工具,可使用它来测试JavaApplet程序,而不需要WWW浏览器的支持。

(2)VisualJ++

VisualJ++集成了可视化界面设计、交互式调试、代码编辑、联机帮助信息和介绍如何快速掌握该开发环境的实用向导等多项功能,同时具有能充分利用ActiveX和COM新技术的优势。利用VisualJ++可创建交互性很强的Internet应用程序,是难得的Java开发系统。

5客户机/服务器通信的实现:

(1)Application同Applet的通信

两端通过Socket机制进行连接:

1)客户端的编程流程:

?打开Socket,新建一个套接字;

?为套接字建立一个输入和输出流;

?根据服务器协议从套接字读入或向套接字写入;

?清除套接字和输入/输出流;

2)服务器端的编程流程:

?打开ServerSocket,创建一个服务器型套接字和一个普通套接字,服务器型套接字在指定端口为客户端请求的Socket服务;

?使用ServerSocket类的accept()方法使服务器型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并把监听结果返回给普通套接字;

?为该普通套接字创建输入和输出流;

?从输入和输出流中读入或写入字节流,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工作结束后关闭所有的对象,如服务器型的套接字,普通套接字,输入和输出流。

正是由于Java系统具有基于Socket的灵活通信机制,因而其应用程序能自由地打开和访问网络上的对象,就象在本地文件系统中一样。

(2)Applet之间的通信:

Applet之间的通信使用AppletContext类的getApplet()方法。

<appletcode=applet1.classwidth=200height=200name=first>

只要在程序中加入

Appletoneapplet=getAppletContext().getApplet(“first”);便可使用name为first的Applet中的方法了。

在该课题中大量使用了该种通信方法,因为专门同服务器端通信的Applet中包含接收信息方法和发送信息方法,所有客户端的Applet都要使用负责通信的Applet中的方法,所以客户端的Applet同负责通信的Applet必须进行通信。

6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S.java负责与客户端通信

importjava.io.*;

.*;

importjava.lang.*;

importT2;

classThreadEchoHandlerextendsThread//创建线程

{

T2theT2=newT2();

Socketincoming;

intcounter;

ThreadEchoHandler(Socketi,intc)

{incoming=i;

counter=c;}

publicvoidrun()

{

try

{

DataInputStreamin=newDataInputStream(incoming.getIn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out=newDataOutputStream(incoming.getOutputStream());

System.out.println("hello");

booleandone=false;

while(!done)

{Stringaa="";

Stringstr=in.readUTF();//从客户端得到字符串

//在此加入各自的服务程序

System.out.println(str);

theT2.pass(str);//解码

theT2.tongji();//修改监控库中的信息

aa=theT2.guan();//操纵数据库

System.out.println("stringzis:"+aa);

if(pareTo("null")!=0)

//若是查询数据库,返回查询后的结果

{//若不是查询数据库,不向客户端输出信息

out.writeUTF(aa);

out.flush();}

}//while

incoming.close();//线程关闭

}//try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

}//endrun

}

//----------------------------------------

classS

{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

inti=1;

try

{

ServerSockets=newServerSocket(1111);

for(;;)

{

Socketincoming=s.accept();

System.out.println("connect:"+i);

newThreadEchoHandler(incoming,i).start();

i++;

}

}

catch(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

}

}

//客户端通信小应用程序Echo.java

importjava.io.*;

.*;

importjava.awt.*;

importjava.applet.*;

publicclassEchoextendsApplet

{

TextAreata;

SocketechoSocket;

DataOutputStreamos;

DataInputStreamis;

StringLine;

publicvoidinit()

{

setBackground(Color.white);

ta=newTextArea(5,80);

ta.setEditable(false);

add(ta);

try

{echoSocket=newSocket("10.102.4.41",1111);}//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

}

publicvoidst(Stringstri)//发送字符串的方法

{

try

{DataOutputStreamos=new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is=new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os.writeUTF(""+stri);//向服务器输送string

os.flush();

}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e);}

}

publicStringst1()//接收字符串的方法

{

StringLine="";

try

{DataOutputStreamos=new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is=new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Line=is.readUTF();//从服务器读来的信息

ta.appendText(""+Line);//在文本域中输出信息

}

catch(IOExceptione)

{System.out.println("error:"+e);}

returnLine;

}

}

7程序调试心得:

1)在建立Socket连接时,两端的端口号必须设为一致,否则建立不了连接。服务器端必须有主机IP地址或主机名参数。

2)连接建立好之后应确定输入和输出流。起初程序中用的是DataInputStream和PrintStream,结果只能传输英文,传输中文时产生乱码,将PrintStream改为DataOutputStream,使用readUTF()和writeUTF()方法后,中文传输问题得到解决。

3)如果一个使用某端口的程序没有关闭,另一个程序就不能使用这个端口。

4)开始进行通信的程序均为Application,因不符合客户机/服务器机制,应将客户端的Application改为Applet。其转化的主要步骤如下:

?创建一个包含APPLET标签的HTML文件;

?去掉应用程序中的main()方法;

?类名应继承Applet类,而不是Frame类,并在程序开头加入

importjava.applet.*;语句;

?用init()方法代替Application程序中的构造方法,当浏览器创建Applet类对象的时候,它自动执行init()方法;

?如Application中缺省使用了BorderLayout布局管理器,应在Applet的init()方法中重新设定;

?如果Application中有setTitle()方法,必须将其去掉,如Application中使用了菜单,在Applet中用按钮来替换。

5)懂得了在一程序中如何引用自定义的类中的方法和变量,在程序开头加入import类名;在程序中加入类名实例=new类名();然后使用

实例.方法(),实例.变量即可。

参考文献:

篇10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使用JAVA来进行网络编程:

1) 由于客户端通过IE同服务器建立联系,所以客户端使用Applet,服务器端使用Application;

2) 服务器应设置成多线程,应答多个客户的请求;

3) 两端通信使用SOCKET机制。

1 Java中输入/输出流概念:

过滤流DataInputStream 和DataOutputStream 除了分别作为FilterInputStream 和FilterOutputStream的子类外,还分别实现了接口DataInput 和DataOutput。接口DataInput 中定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从流中读取基本类型的数据、读取一行数据、或者读取指定长度的字节数,如readBoolean() readInt()、readLine()、readFully()等。接口DataOut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向流中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或者写入一定长度的字节数组,如writeChar()、writeDouble() DataInputStream可以从所连接的输入流中读取与机器无关的基本类型数据,用以实现一种独立于具体平台的输入方式;DataInputStream 可以向所连接的输出流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

2 Socket 机制

Socket是面向客户/服务器模型设计的,网络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讯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这个双向链路的一端称为一个Socket。 Socket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方的连接。客户程序可以向Socket写请求,服务器将处理此请求,然后通过Socket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Socket通信机制提供了两种通讯方式:有联接和无联接方式,分别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使用有联接方式时,通信链路提供了可靠的,全双工的字节流服务。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必须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并建立一条通讯链路,以后的网络通信操作完全在这一对进程之间进行,通信完毕关闭此联接过程。使用无联接方式时其系统开销比无联接方式小,但通信链路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不能保证信源所传输的数据一定能够到达信宿。在该方式下,通信双方不必创建一个联接过程和建立一条通讯链路,网络通信操作在不同的主机和进程之间转发进行。

3 Java语言

Java语言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简单、面向对象、多线程、分布性、体系结构中立、安全性等方面。

(1) 简单性

Java与C++语言非常相近,但Java比C++简单,它抛弃了C++中的一些不是绝对必要的功能,如头文件、预处理文件、指针、结构、运算符重载、多重继承以及自动强迫同型。 Java实现了自动的垃圾收集,简化了内存管理的工作。这使程序设计更加简便,同时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2) 面向对象

Java提供了简单的类机制和动态的构架模型。对象中封装了它的状态变量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而类则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通过继承和重载机制,子类可以使用或重新定义父类或超类所提供的方法,从而既实现了代码的复用,又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解决方案。

Java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除了数组、布尔和字符三个基本数据类型外的其它类都是对象,它不再支持全局变量。在Java中,如果不创建新类就无法创建程序,Java程序在运行时必须先创建一个类的实例,然后才能提交运行。

Java同样支持继承特性,Java的类可以从其它类中继承行为,但Java只支持类的单重继承,即每个类只能从一个类中继承。

Java支持界面,界面允许程序员定义方法但又不立即实现,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界面,利用界面可以得到多重继承的许多优点而又没有多重继承的问题。

(3) 多线程

多线程使应用程序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处理不同的事件。在多线程机制中,不同的线程处理不同的任务,他们之间互不干涉,不会由于一处等待影响其他部分,这样容易实现网络上的实时交互操作。

Java程序可以有多个执行线程,如可以让一个线程进行复杂的计算,而让另一个线程与用户进行交互,这样用户可以在不中断计算线程的前提下与系统进行交互。多线程保证了较高的执行效率。

(4) 分布性

Java是面向网络的语言。通过它提供的类库可以处理TCP/IP协议,用户可以通过URL地址在网络上很方便的访问其他对象。

(5) 体系结构中立

Java是一种网络语言,为使Java程序能在网络的任何地方运行,Java解释器生成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字节码结构的文件格式。Java为了做到结构中立,除生成机器无关的字节码外,还制定了完全统一的语言文本,如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不会随目标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整型总是32位,一个长整型总是64位。

为了使Java的应用程序能不依赖于具体的系统,Java语言环境还提供了用于访问底层操作系统功能的类组成的包,当程序使用这些包时,可以确保它能运行在各种支持Java的平台上。

java.lang: 一般的语言包。其中包括用于字符串处理、多线程、异常处理和数字函数等的类,该包是实现Java程序运行平台的基本包

java.util: 实用工具包。其中包括哈希表、堆栈、时间和日期等

java.io: 基于流模型的输入/输出包。该包用统一的流模型实现了各种格式的输入/输出,包括文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输入/输出等

java.net: 网络包。该包支持TCP/IP协议,其中提供了socket、URL和WWW的编程接口

java.awt: 抽象窗口工具集。其中实现了可以跨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组件,包括窗口、菜单、滚动条和对话框等

java.applet: 支持applet程序设计的基本包

(6) 安全性

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的Java必须要防止病毒的入侵,Java不支持指针,一切对内存的访问都必须通过对象的实例变量来实现,这样就防止了程序员使用欺骗手段访问对象的私有成员,同时也避免了指针操作中容易产生的错误。

4 JAVA工具

(1) JDK

1) Java编译器

Java编译器将Java源代码文件编译成可执行的Java字节码。Java源代码文件的扩展名为 .java,Java编译器把这种扩展名的文件编译成扩展名为.class的文件。源文件中的每个类在编译后都将产生一个class文件,这意味一个Java源代码文件可能编译生成多个class文件。

2) Java解释器

Java解释器对编译生成的字节码格式的可执行程序的运行提供支持,它是运行非图形Java程序的命令行工具。

3) Appletviewer

它是Java Applet的简单测试工具,可使用它来测试Java Applet程序,而不需要WWW浏览器的支持。

(2) Visual J++

Visual J++ 集成了可视化界面设计、交互式调试、代码编辑、联机帮助信息和介绍如何快速掌握该开发环境的实用向导等多项功能,同时具有能充分利用Active X和COM新技术的优势。利用Visual J++可创建交互性很强的Internet应用程序,是难得的Java 开发系统。

5 客户机/服务器通信的实现:

(1) Application 同 Applet 的通信

两端通过Socket机制进行连接:

1) 客户端的编程流程:

? 打开Socket,新建一个套接字;

? 为套接字建立一个输入和输出流;

? 根据服务器协议从套接字读入或向套接字写入;

? 清除套接字和输入/输出流;

2)服务器端的编程流程:

? 打开Server Socket,创建一个服务器型套接字和一个普通套接字,服务器型套接字在指定端口为客户端请求的Socket 服务;

? 使用ServerSocket类的accept()方法使服务器型套接字处于监听状态并把监听结果返回给普通套接字;

? 为该普通套接字创建输入和输出流;

? 从输入和输出流中读入或写入字节流,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工作结束后关闭所有的对象,如服务器型的套接字,普通套接字,输入和输出流。

正是由于Java系统具有基于Socket的灵活通信机制,因而其应用程序能自由地打开和访问网络上的对象,就象在本地文件系统中一样。

(2) Applet之间的通信:

Applet之间的通信使用Applet Context类的getApplet()方法。

只要在程序中加入

Applet oneapplet=getAppletContext().getApplet(“first”);便可使用name为first的Applet中的方法了。

在该课题中大量使用了该种通信方法,因为专门同服务器端通信的 Applet中包含接收信息方法和发送信息方法,所有客户端的Applet都要使用负责通信的Applet中的方法,所以客户端的Applet同负责通信的Applet必须进行通信。

6 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S.java 负责与客户端通信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et.*;

import java.lang.*;

import T2;

class ThreadEchoHandler extends Thread //创建线程

{

T2 theT2=new T2();

Socket incoming;

int counter;

ThreadEchoHandler(Socket i,int c)

{ incoming=i;

counter=c; }

public void run()

{

try

{

DataInputStream in=new DataInputStream(incoming.getIn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 out=new DataOutputStream(incoming.getOutputStream());

System.out.println ("hello");

boolean done=false;

while(!done)

{ String aa="";

String str=in.readUTF(); //从客户端得到字符串

//在此加入各自的服务程序

System.out.println (str);

theT2.pass(str); //解码

theT2.tongji(); //修改监控库中的信息

aa=theT2.guan(); //操纵数据库

System.out.println ("string z is:"+aa);

if(aa.compareTo("null")!=0 )

//若是查询数据库,返回查询后的结果

{ //若不是查询数据库,不向客户端输出信息

out.writeUTF(aa);

out.flush(); }

}//while

incoming.close(); //线程关闭

}//try

catch(IO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e);}

}//end run

}

//----------------------------------------

class 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1;

try

{

ServerSocket s=new ServerSocket(1111);

for(;;)

{

Socket incoming=s.accept();

System.out.println("connect: "+i);

new ThreadEchoHandler(incoming,i).start();

i++;

}

}

catch(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 }

}

}

//客户端通信小应用程序 Echo.java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et.*;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pplet.*;

public class Echo extends Applet

{

TextArea ta;

Socket echoSocket;

DataOutputStream os;

DataInputStream is;

String Line;

public void init()

{

setBackground(Color.white);

ta=new TextArea(5,80);

ta.setEditable(false);

add(ta);

try

{echoSocket=new Socket("10.102.4.41",1111);} //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catch(IO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error");}

}

public void st(String stri) //发送字符串的方法

{

try

{ DataOutputStream os=new 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 is=new 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os.writeUTF(""+ stri ); //向服务器输送string

os.flush();

}

catch(IO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 error:"+e); }

}

public String st1() //接收字符串的方法

{

String Line="";

try

{ DataOutputStream os=new DataOutputStream(echoSocket.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 is=new DataInputStream(echoSocket.getInputStream());

Line=is.readUTF(); //从服务器读来的信息

ta.appendText(""+Line); //在文本域中输出信息

}

catch(IO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 error:"+e); }

return Line;

}

}

7 程序调试心得:

1) 在建立Socket连接时,两端的端口号必须设为一致,否则建立不了连接。服务器端必须有主机IP地址或主机名参数。

2) 连接建立好之后应确定输入和输出流。起初程序中用的是DataInputStream和PrintStream,结果只能传输英文,传输中文时产生乱码,将PrintStream改为DataOutputStream,使用readUTF()和writeUTF()方法后,中文传输问题得到解决。

3) 如果一个使用某端口的程序没有关闭,另一个程序就不能使用这个端口。

4) 开始进行通信的程序均为 Application,因不符合客户机/服务器机制,应将客户端的Application改为Applet。其转化的主要步骤如下:

? 创建一个包含APPLET标签的HTML文件;

? 去掉应用程序中的main()方法;

? 类名应继承Applet类,而不是Frame类,并在程序开头加入

import java.applet.*;语句;

? 用init()方法代替Application程序中的构造方法,当浏览器创建Applet类对象的时候,它自动执行init()方法;

? 如Application中缺省使用了BorderLayout布局管理器,应在Applet的init()方法中重新设定;

? 如果Application中有setTitle()方法,必须将其去掉,如Application中使用了菜单,在Applet 中用按钮来替换。

5) 懂得了在一程序中如何引用自定义的类中的方法和变量,在程序开头加入import 类名;在程序中加入 类名 实例=new 类名(); 然后使用

实例.方法(),实例.变量即可。

参考文献

篇11

NFC技术为广大使用者解决了很多以前不能在路上解决的问题,例如,着急出差却已经买不到票耽误了行程,NFC技术可以在网上迅速查到票的剩余情况并及时更新;在旅游的路上找不到路,NFC技术可以进行定位;着急打车却没有空车,NFC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帮助使用者联系车辆并自动定位。

3、NFC的关键技术

3.1调制技术

NFC的工作频段是12.33-14.99MHz。为了保证NFC信号的频谱范围在13.56MHz频段内,NFC信号的波特率必须小于1Mbps。当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Mbps时,只有采用多进制调制才能满足高速传输要求。如果采用多进制ASK调制脉冲波形,则由于脉冲波形的调制度较低,多进信号的分辨率很低,这将导致系统输出信噪比的严重下降。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可解决这一难题。DPSK信号是利用前后两个相邻码元载波的相位差来传送数字信息,而与载波的幅度没有关系,因此调制信号的幅度在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同时,在DPSK接收机中避免了复杂的相干解调,价格低廉、容易实现。因此在高速数据传输时,采用多进制DPSK调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2信源编码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上升,脉冲的宽度变得越来越窄,对电路的脉冲响应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减小电路的实现难度,在高速传输时可以采用Miller码进行信源编码。它是Manchester码的一种变形,Miller码的平均脉宽要比Manchester码宽,降低了编码硬件的实现难度。

3.3防冲突机制

如我们所知,NFC技术是两个技术设备相互靠拢就可以开启的网络,但并不是随便的两个设备都可以靠拢,NFC技术在启动之前,都是需要对周围可以连接的系统进行检测,看是否能够有空闲的设备供自己与之想靠拢,这是NFC技术在工作之前必须要确认的一个步骤,因为随便和其它设备相连,会导致网络混乱,网络突然断开,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会造成NFC技术的瘫痪。因此,在连接其他设备之前,NFC技术的设备通常都是先对周围进行扫描,当周围的射频场小,也就是说扫描后确定有未连接的设备,在对其他设备进行呼叫,相对近的设备会与这一台设备相连,连接成为网络。NFC技术中没有那两个技术设备是固定连接的,所以在确定了较近的设备正常工作后,会连接成为可安全使用的网络。

3.4传输协议

篇12

我们在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设计串行通信口,用以同其它设备或计算机网络交换数据。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及不同的通信格式,在硬件设计方面有许多不同的芯片可供选择,如Intel8251A、Intel8274、Intel82530等。采用ZILOG公司的串行通信控制器Z85C30进行设计,和其它器件相比,具有功能强、速度快、外部逻辑少等优点。

1串行通信控制器Z85C30介绍

Z85C30是ZILOG公司推出的一种串行通信控制器(SCC)。它具有双通道,适用于8位、16位处理器的系统,能够完成串行到并行、并行到串行的转换。Z85C30能够处理诸如异步格式、面向字节的同步规程(如IBM双同步规程)、面向比特的同步规程(如HDLC、SDLC);能够产生、检查CRC循环冗余检验码。

Z85C30每个通道有14个写寄存器、7个读寄存器。通过对其编程,可将通信控制器配置满足各种格式,如数据长度、停止位的位数、有无奇偶检验等。

1.1Z850C30主要性能

①同步速率。16MHz时钟下,传输速率达4Mb/s;使用16MHz时钟,传输速率达1Mb/s(FM编码);使用16MHz时钟,传输速率达500Kb/s(NRZI编码)。

②异步性能。每个字符5、6、7或8位;1/2或2位停止位;奇或偶校验;1、16、32、64倍时钟格式;断点产生和测试;奇偶、超载和帧出错测试。

③按字节同步性能。内同步或外同步;1或2个同步字符;自动CRC产生、测试。

④SDLC/HDLC性能。异常中止序列的产生和检测;“0”的自动插入和删除,报文间标志的自动插入,地址段的识别,信息段剩余管理,CRC产生、测试;具有EOP识别/循不入口和出口的SDLC方式;可选NRZ、NRZI、曼彻斯特或FM编/解码;具有时钟恢复能力的数字锁相环;具有自动回波和局部回送的诊断能力。

另外,Z85C30能在SDLC/HDLC方式下更高效地工作,如果有10×19位SDLC/HDLC帧状态FIFO,14位SDLC/HDLC帧计数器,自动SDLC/HDLC标志发送,自动复位SDLC/HDLCUnderrun/EOM标志,自动预置SDLC/HDLCCRC等。

1.2Z85C30主要引脚简介

Z85C30引脚按功能分为7组:数据地址总线、总线时序和复位、控制引脚、中断控制、串行数据、通道控制引脚和时钟引脚,如图1所示。Z85C30引脚定义如图2所示。

D7~D0:数据地址总线,用于传送命令和数据。

RD、WR:读、写信号,用于对Z85C30的寄存器操作,低电平有效。

CE:片选信号。

A/B:A、B通道选择,低电平表示选择B通道,高电平选择A通道。

D/C:数据/控制选择,高电平表示与85C30之间传输的是数据,低电平表示与85C30间传输的是命令信号。

INT:中断请求,低电平有效,当SCC需要申请中断时,该信号有效。

INTACK:中断响应,低电平有效。

IEI:中断允许输入。输入,高电平有效。当有多个中断源时,IEI和IEO一起组成中断顺序链优先级排队电路。

IEO:中断允许输出。输出,高电平有效。

PCLK:时钟输入,用来同步内部信号,是标准的TTL电平信号。

TxD、RxD:发送、接收数据,分A、B两个通道。

TRxC、RTxC:通道时钟,它们能被编程为几种不同的操作械。RTxC能提供接收时钟或传送时钟(在输入方式),能提供传输时钟计数器输出(数据锁相器)、晶体振荡器输出、波特率发生器输出和输入时钟输出(它们都是在输出方式)。RTxC能提供接收时钟、传送时钟、波特率发生器时钟、数字锁相环时钟。

1.3Z85C30的接口时序

RD和WR是总线传输的两个控制信号。CE、D/C、A/B和INTACK用于控制总线传输的类型。总线上传输的地址在有效后,RD和WR才变低。CE、WR和CE、RD锁存地址的时序是一致的。

(1)读周期时序

在RD和CE有效时,A/B和D/C上的地址被锁存。在此周期内CE必须保持低,并且INTACK必须保持高。Z85X30的总线驱动设备只有在RD和CE都有效地才使能。在读操作用D/C为高时,不会影响指针的状态。当D/C为低且在内部操作完成后,指针复位到0。

(2)写周期时序

在CE和WR有效时,A/B、D/C和数据D7~D0同时被锁存。在此周期内CE必须保持低,并且INTACK必须保持高。在写操作且D/C为高时,不会影响指针的状态。当D/C为低且在内部操作完毕后,指针复位到0。

(3)中断响应周期

当INTACK为低时,进入中断响应周期。这个A/B、D/C、CE、WR信号都被忽略。

1.4Z85X30寄存器访问

访问寄存器有两个步骤,是使用寄存器指针来完成寻址的。为寻址一个指定的寄存器,先通过写入WR0的指针位来指定寄存器。因为Z85X30只有唯一的寄存器设置存在,因此,可以从两个通道中的任意一个将指针写入。当指针写入后,再次的读或写周期(当D/C为低时)将存取刚才指定的寄存器。在读和写周期结束时,指针被复位到0。

对RR8(接收数据缓冲FIFO)的读及对WR8(传送数据缓冲FIFO)的写操作,可以按以上方法进行,也可以在D/C为高时进行存取。当D/C为高时,可以直接对相应的数据寄存器进行存取,并且指针的状态为独立的。这样,允许在一个周期内寻址数据寄存器,并且不影响指针的状态。

2Z85C30与CPU的接口

以下介绍以8051作CPU与Z85C30的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

Z85C30的时钟选用7.0728MHz。54LS373用来锁存片选信号和Z85C30的地址(用来区分命令、数据寄存器)。因为Z85C30的写时序在数据有效后,才应出现WR的下降沿;在数据无效之前,应出现WR上升沿。用1片D触发器54LS74和2个反相器件来延迟送到Z85C30的WR。由于电路设计为TTL电路,在实际的应用,还需加入TTL-RS232转换电路芯片。

3软件设计

3.1Z85Z30的I/O操作

X85C30有三种基本的I/O操作形式:查询、中断、块操作。这三种I/O操作在初始化和数据传送时涉及到寄存器操作。

查询方式依靠软件查询串行控制器,从而决定什么时候数据应从串行控制器输入或输出。在此模式中,主中断使能位和WAIT/DMA请求位都应编程为0,从而清除任何中断或DMA请求。查询是通过对RR0的状态检测进行的。在此模式中,中断功能失效。在转入数据处理前,必须对RR0读分析,以决定进入怎样的例程。

中断方式中,串行控制器的每一个通道包括三个中断源:接收器中断、发送器中断和外部/状态中断。

块操作方式可将W/REQ输出与WR1中的就绪/请求位配合。通过编程,W/REQ输出在块操作方式中能被定义为WAIT信号,在DMA方式中可作为REQ信号。

3.2软件的编写

不同的应用场合,对Z85C30的初始化流程不同,这就需要对Z85C30的写寄存器赋予相应的初值。

图38051与Z85C30的接口电路

在SCC初始化完成后,即可进行通信。传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全部为空。软件把第1个传送字符写到传送缓冲器,中断才会产生。第1个传送字符到了SCC的移位寄存器,传送中断产生。然后,SCC继续判断中断,直到报文结束。报文结束时,应执行复位发送中断赋值命令,用来禁止发送请求中断。SCC检测到最后一个字符,中断将停止,直到另外的报文写到传送缓冲器。

寄存器RR2用来说明中断矢量和状态,它从B信道读取。RR3是中断赋值寄存器,用来指示中断的类型,它从A信道读取。看网络补充版中列出了Z85C30的中断流程。

篇13

SSL安全协议在数据传递的过程中被经常性的使用,能够运用监控系统分析网络中的隐患,从而确保数据能够安全的传递,从而能够对信号进行及时地收集,通过转码的方式,将数据压缩,在选用通信设备的时候,也能够对设备进行识别,从而能够运用SSL安全协议,提高数据传输的有效性。服务器:它属于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对所有的视频服务,在视频采集、播放以及转发等部分建立信息,并且将其通过通道写入数据库。客户端实现了将密码输送到用户处,在密码输入无误的情况下,能够访问页面。通过SSL安全协议,有效的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另外该协议基于实时性的要求,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连接,从而能够完善数据传输的通道,通过无线视频的方式,将传输的信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形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与函数组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加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