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篇1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采用事先控制,环境对策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从传统成本控制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1)全面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分析和生态设计,关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把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不是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降低成本。(3)竞争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使企业获取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范围、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即“三废”的控制处理上,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管制标准。处理模式也只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就是在环境被破坏后才采取办法降低环境损失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能根据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或者是协调使用多种方法,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目标控制法,且目标不明确,更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对其生产或服务的某个阶段进行控制,一般只是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一般由导致该成本发生的相应部门负责,当企业需要降低总体环境成本时,往往是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措施。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压力,可能会以增加其他部门的环境支出或未来的或有支出为代价,尽量优化本部门目前的环境成本信息。这使环境成本的责任仅仅是在各部门之间被重新分配,而对整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却没有发挥作用。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环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控制的措施。(一)自觉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职责。企业要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首先要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才有动力与压力从各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包括对显性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隐性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并对日常环境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非正常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二)使用超前控制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不应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清洁生产体系和污染治理工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预防与管理;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之后才花费大量的成本去降低损失。要依托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产品回收再利用、增强职工身体健康等效益,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三)协同使用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通过一种控制方法来实现。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四)使环境成本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体现永续经营的理念,因此企业应贯彻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具体可通过研发设计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日常管理的时刻环保意识以及社区环保的公司绿化等来实现。(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六)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降低环境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无论各个企业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以一个整体共同商讨环境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国家还应该通过合理征收税、费,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如征收用于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以及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排污费。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制可采用教育、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手段,各级政府可采取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盈利能力。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企业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篇2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长期以来,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逐个别的“超额利润”,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在生产经营中一直进行“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与“实污染,虚治理”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还是社会,其成本均处于失控状态,个别企业所产生的盈利,通常都以社会亏损为代价,其间隐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受损这一对抗性关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概念是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支出没有考虑在内,企业对环境支出的计量也很简单,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二是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三是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四是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五是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问题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包括现实控制模式和超前控制模式组成的二层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图1环境成本两层次控制模型现实控制模式依据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制定的目标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差异及构成分析,发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污染治理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由于这时环境成本已经发生,只能相对消极地降低副作用,消除不必要的环境影响,以达到“降低负效果”的目的。而超前控制模式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过程的绿色设计,减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环境成本还未发生,就将其减少或消除掉,其重心偏向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的再设计,以达到“创造正效果”的目的。同时,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的限度,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也追求盈利能力。因此,超前控制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关注企业环保形象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通常,企业只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产品,并将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而产品使用是用户的事,废弃淘汰后的处理或回收则是社会的事,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之问没有太多的联系,产品使用期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由社会承担,不会追溯到生产厂家,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共同关心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也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才能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不足。作为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之一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将绿色经营的理念带给企业,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设计、研制、生产、供货、使用、直到废弃后拆卸回收或处理处置,以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它将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可行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强调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到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中,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由以下五方面主要内容组成:(1)绿色材料设计。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材料应符合能够自然分解、不加任何涂镀、加工中污染最小、报废后污染最小等条件。(2)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它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表面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目前,我国企业中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可行的绿色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绿色工艺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创新、实施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3)绿色包装设计。包装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包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储存、消费、使用的各个过程,以及在消费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普遍的就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6亿多吨,其中60%难以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包装废弃物约占总量的1/3。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包装成为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包装结构技术研发、包装废物回收处理等技术。(4)产品回收设计。产品回收设计是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目前销售最好的和赢利最大的照相机就是一种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照相机,这一款式的照相机的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次数多达10次。日本三浦株式会社设计生产的雷达、航空产品,其部分零部件采用稀有金属制作,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当昂贵,而这些零件又不易磨损,当整机淘汰后,这些零件仍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过去公司对这些零部件的淘汰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废弃,而现在公司在设计这些零件时,注意到它们的通用性,产品报废后,由公司回收零部件。(5)产品使用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为了让产品易回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原材料使用的设计、能源和水的使用设计以及可拆卸设计等。

二、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衍生的许多产品和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它包括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料管理模块和销售模块等的绿色设计过程。

篇3

近些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逐渐重视环保意识,这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其社会责任和环保意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实施。在低碳环境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推动企业早日实现低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对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改进和控制,在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意识淡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成本核算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未被企业的经营者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所正确理解,这就导致了企业整体的环境成本核算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环境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更不能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二)环境成本控制信息不足

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较为被动。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作中,成本报表属于企业内部报表,其样式与项目由企业自行规定,其中的成本信息无需对外公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控制经验较为不足,有关资料和信息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很多企业不愿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完整有效的披露,有些企业所披露的部分信息并不具备实用性、时效性与规范性。此外,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信息监控不全面,存在着内部信息缺失,使企业管理者难以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环境成本体系制度不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常常无章可依、内部混乱,无法开展科学规范的成本控制工作,更难以实现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企业环境成本披露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披露方式缺乏多元化,环境成本披露常出现在报表附注,无法引起重视,难以起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作用。

(三)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应建立在明确环境成本的内容上,而目前企业在对环境相关业务进行核算的时候没有将环境成本从日常的生产成本核算中剥离出来,各项环境成本费用都是掺杂在企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当中,尚未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体系。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越来越多,现有会计科目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相关需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会计科目,对这些频发的环境业务费用进行记载与管理。而且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也局限于显性成本,生产过程中隐藏的环境成本并没用完整的、系统的体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这种核算模式不利于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分析。

(四)环境成本核算人才匮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暴露出企业成本会计的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现有的人员队伍难以满足此项工作的各项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在企业环境会计业务中,存在着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学科的相互交叉,这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企业员工对低碳经济认识严重不足,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所知,然而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有什么好处、低碳经济下成本如何核算,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并不了解,甚至应该作为低碳经济实践者的企业员工也对其一知半解,在当前的工作实践当中,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管理经验和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实在是屈指可数,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在企业设计、采购、生产的过程中并未算入环境成本,更没有将其纳人成本核算范围。企业相关的成本核算人才极度匮乏,落后的核算方式及人才的短缺暴露出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核算的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为资源支付大额成本实现较小收益,投人与产出不成比例。

三、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环境成本控制意识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性,企业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进行粗放式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此前提下,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同时加强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有效监督,使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能够切实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成本控制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环境成本进行主动控制与事前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健全信息收集与披露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信息的记录,完善信息披露体制。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成本,污染成本,治理成本及管理与教育成本。企业对于这四方面信息应充分采集,全面考虑。此外,在研发阶段开始注重低碳因素,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成本预算有利于整个运营过程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低碳成本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成本的披露,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成本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可使企业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及良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应统一不同行业的环境成本计量和核算方式;制定顺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报告模板,规范报告的格式,督促企业定量披露废弃物的产生量及资源损耗量等环境成本;会计部门制定、符合我国企业特色、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信息披露准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在传统成本核算中,环境成本没有单独核算,环境成本科目掺杂在其他管理科目当中,导致企业管理者根本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绩效。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把握,需要将环境成本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中抽离出来,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应是会计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因此,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对其进行专门的科目体系建设,同时制定环境成本会计准则。首先,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配套指南和制度中增加相关内容,这环境成本会计准则的应用为其账务处理提供指导性说明;其次,在制定成本会计具体准则的过程中,出台相应的准则,实现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运行。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治理优化自然环境发生的全部支出,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和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注重环境成本会计人才的培养

篇4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环境责任成本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因消耗自然和生态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付出的责任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责任预防成本,也是事前控制成本。企业任何生产活动的开展,都要预先考虑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了避免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巨额成本,企业必须估算环境责任的预防成本,如购置环保设备的成本、对生产工艺和环保产品设计的成本、环保宣传成本等。二是环境责任检测成本,也是事中控制成本。企业虽然在开展生产活动前做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责任预防方案,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必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势必加大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如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等资源的检测成本、残余物质对环境影响的检测成本等。三是环境责任治理成本,也是事后控制。如果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企业就要支付资金治理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即治理的技术费、人工费、材料费等,也包括因环境污染产生的赔偿成本,如破坏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污染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等的责任成本。

(二)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所涉及的环境责任成本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与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对企业而言,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的控制,也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控制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和治理成本,合理规划环境成本的支出,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对整个社会而言,企业对环境责任成本实施控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长期以来的矛盾,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过程见图1。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摒弃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同时也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当前,大气的污染、雾霾的加剧、居高不下的PM2.5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持将矛头指向了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始终把承担环境责任当成一种简单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投资给未来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和收益,因此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一直消极被动地应对环境责任问题。如今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盛行,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增强,企业只有将承担环境责任提升到战略层面,才能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处于主动的竞争优势地位,树立企业为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责任风险,走长期良性发展道路

传统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未将环境责任风险包括在内,这就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旧式的发展道路在“低碳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不仅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企业履行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能减少来自环境责任风险的威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企业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并未主动考虑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效益“良好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危及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不利因素。

(一)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企业不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不会主动增加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更不会牺牲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的预防、检测和治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于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很少有环境责任方面的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环境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企业被动地履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责任,造成当前经济和环境矛盾的加剧。

(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不清晰

传统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通常只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治理环境污染费用和因污染环境负担的罚款,而往往忽视在预防、研发、销售和回收环节存在的隐形成本。如果企业在产品生产前重视研发先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就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成本的发生。再者,使用低碳环保的包装进行产品的销售以及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可以降低环境责任成本。然而多数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性发展,这样在短期内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企业利润。但长久来看,企业无法真正核算全部环境责任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能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内在的责任风险。归根结底是我国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没有清晰的控制范围,再加上企业没有将隐形成本纳入其责任成本控制的范围,致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不科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这进一步说明旧式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中,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然而企业很少将污染环境的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核算范围,即使考虑到环境责任成本,也往往将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能明确地体现企业环境因素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造成企业资产及利润数据的失真。在全面的成本控制核算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没有考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进行核算,仅核算事后控制的环境责任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没有把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纳入控制范围,没有很好的估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核算方面的漏洞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不科学性。

(四)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不及时

企业环境责任控制成本信息的不完善、控制范围的不清晰及控制核算的不科学等因素,造成企业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因预防、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更不可能准确披露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简单地披露一些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信息,而无法及时披露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他环境责任成本信息。然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需要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这就造成没有固定的财务报表披露的现象。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甚至不披露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五)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才短缺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分类及企业招聘管理的一些弊端,造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人才短缺。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工作。

四、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责任法律法规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是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法律基础。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及时发现在执行法律法规时的不足,并快速调整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责任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企业主动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及标准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发展。企业应该依据该目的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和标准,范围和标准的设定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分析,找出环境责任成本发生的规律,以推算未来企业发生的环境责任成本,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将环境责任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企业内部的生产工人、成本控制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降低环境责任控制成本。

(三)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完善环境责任

成本控制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首先,对环境责任成本单独设置账目,不仅要核算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科目,也要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加以评价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纳入成本控制信息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成本控制系统分析和核算收集的数据。一方面可以选择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费用最少的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的错误,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最后,引进奖惩制度,积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

(四)健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为弥补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薄弱性、监管方面的不健全,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增强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企业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探索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本披露信息部门,投入专项资金,调动管理部、财务部、营销部等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地收集数据和披露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人才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能否很好的控制,关键因素在于环境会计核算人员。首先,企业要转变控制理念,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首要目标逐渐改变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和环境共赢。其次,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多种相关学科。企业也可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题性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知识,引导其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成本控制的费用。

作者:谷慧玲 张 尧 石 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5

一、相关概念界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23-24.

篇6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以制造型企业为例

制造业是以物质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统计数据显示,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我国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仍处在初级阶段,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短期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主体不明

企业受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影响,对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狭义的生产成本,鲜有对宏观成本(包括环境成本)的考量。先进的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没有注入企业灵魂,旧观念不能适应宏观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而且,多数企业长期把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把员工只看作生产者,出现“管成本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财务”的窘境,由于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成本控制只能“纸上谈兵”。

(二)环境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范围狭隘

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没有将控制贯彻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特别是在前期产品设计阶段不进行生态设计,采购阶段不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等情况最为普遍,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计入待摊费用,导致相关环境成本隐匿在费用项目中,甚至因没有反映在会计系统中而被忽略,环境成本控制有待全面完善。

(三)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滞后

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采用 “末端治理”,不需改动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只需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影响不大,实施“先污染,后治理”。

二、企业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必要性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在新宏观环境下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构成了企业宏观环境的三维空间。自然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接受废弃物的回归。研究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其中70%以上源自制造业,且这一比率正以一定速率递增。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盲目发展必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环境成本控制如箭在弦。

2.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环境行为约束渐紧,企业的“环保、生态型”蜕变,成为必然。

3.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针对“非绿色”产品出台“禁令”,我国环保认证工作也日趋严格。绿色需求蔓延的趋势充分表明,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成为企业达成盈利目标的必需。

4.预防性环境法规、“非绿色”原材料的禁用限用、各项环保优惠政策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环保责任延展至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故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应时而生,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穿越“生态壁垒”,化身绿色企业。

综上,通过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二)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核心即构建合理可行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控制产生环境成本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各项因素,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程序和方法,依据其控制时序,可分为超前控制层、实时控制层和事后反馈控制层三层控制模式,见图1。

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创新型的控制模式,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为前提,随时关注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再设计等各方面的新机会,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态设计及其可行性分析,前瞻性地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在环境成本发生前,通过超前控制模式的实施将其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化、最优化。其控制流程如下:

(1)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 assessment, LCA)是产品生态设计及环境管理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运用系统观点,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鉴定、量化、分析和评估,其评估结果即为产品绿色资讯,作为环境成本资料信息库的重要部分,在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获取、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制造、装配和包装、运输和销售、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消费者)、回收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环境影响包括资源耗竭、人体健康和生态影响。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流程如图2。

①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应明确企业进行产品寿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原因以及应用对象,而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识别产品主要的环境影响,确认形成环境成本的各项因素,及其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②清单分析。清单分析是对产品体系生命周期各阶段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数据收集、量化分析,并列出清单分析表的过程。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清单分析作为细化分析工具,考察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输入(包括能量、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物理输入等)和输出(包括向空气、水、土壤等的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将收入项、支出项逐一列入清单分析表中。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对清单分析结果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描述。这种分析要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

④改进分析。通过对产品的生态诊断,确定产品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来源,提出改进意见。

(2)生态需求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绿色程度进行细化和评析,而产品生态需求分析则是从市场的角度,以各种生态需求为出发点,由外及内对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的生态需求可依据需求对象不同分为三类:①消费者绿色需求,包括优质、清洁、绿色等;②环境需求,如可回收性、排放有害物程度、绿色程度等;③资源绿色需求,包括高产、高效利用、可否循环使用等。

生态需求分析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对不同需求进行完善的交叉分析,同时注意不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解决机制,并予以正确表述。例如:既要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产品既要关注其绿色程度,又要保证其功能不受影响。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综合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战略蕴于产品的设计中,以开发环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体系。它是从环境保护、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和运用、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包装、销售和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多级使用资源与能源,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

(4)针对生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需求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和生产结构中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点,提出产品设计新方案,以降低可能环境成本。微观企业必然对新方案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技术可行、环境达标、经济合理的新设计方案。

2.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

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新的生态产品设计方案百炼出炉,在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实时对其进行控制。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量信息,对产品生产过程(或新生态方案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意义上的实时,任何实时都有延迟,需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将这种延迟缩短到一定程度,可对其忽略时,就认为控制是实时的。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就是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前提下,随着新产品生态设计方案的实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控制方法,实时监控其过程中的各项偏差,如实际环境成本与目标环境成本之差、当期环境成本与前期环境成本之差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其具体流程为:

①确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的各项目标、标准。②基于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实时控制模型,将关键控制点(即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控制点)归于硬实时控制,即该控制点是刚性的,有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可变动,发现超出预期偏差立即处理;其余控制点可归于软实时控制,即其控制比较柔性灵活,可允许一定范围内偏差,其处理优先级低于硬实时控制关键点。③将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整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时控制相应做出变动。④测试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对其控制效果及时评价与修正。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过程中,注意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3.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

市场宏观环境变化万千,难以预计,无论多么完善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环境成本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损失。为了在成本或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尽快做出反映,使损失降到最低,并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纠正和弥补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中的漏洞和缺陷,避免损失再次发生,企业绝不能忽略环境成本的事后控制。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事后控制,即在环境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根据当期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控制活动中实施。事后控制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控制的重点是未来的经济活动,故也经常被认为是反馈性控制。作者之所以将反馈控制与事后控制相区别,是依据环境成本控制的特殊性,反馈控制不仅仅存在于事后,信息反馈存在于环境成本控制全程,从超前控制模式,到实时控制模式,到事后控制模式,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流,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评价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全方面、全时段对环境成本进行跟踪控制的理论模型,其与传统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全面性

可以说,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发生时序(事前、事中、事后)这三维支持的网络型控制体系,基本包括了可能造成环境成本的全部要素,具有传统环境成本不可比拟的全面性。

(二)创新性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突破传统控制模式,首次将超前控制模式、实时控制模式和事后反馈控制模式集于一体,且主次分明,是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项创新。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亦然。其一,全面性决定了复杂性,全方面的控制必然给初期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工作带来更多负担。其二,全面控制成本必然超出传统控制成本,如何均衡控制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四、结论

环境成本的三层控制体系是统一的整体,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重中之重,企业在紧抓超前控制和实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关注事后控制和反馈控制,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而顾此失彼。然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限制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全程发挥。在企业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联系企业实际,紧抓关键控制,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环境成本控制领域的新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久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肖序.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许家林,孟凡利等. 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华军,陈晓慧,刘飞.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绿色制造的集成关系. 科技信息,2007,(3).

[5] 戴玮炜,王正军.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浅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篇7

1、环境成本的含义

企业环境成本就是企业以履行环境保护为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或者因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以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各种耗费。

环境成本就是一种耗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的价值尺度,是企业以保护环境为原则,由环境方面的因素引起且已经发生的,由本企业承担和支付,可以明确地以货币计量的,或者潜在的虽然难以以货币计量,但由于资源耗费是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最终应该并入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的成本。简单理解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一种补偿。

2、环境成本的内容

环境成本一般由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共同组成。

3、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比较分析。

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各有特色及优缺点的比较。

优点: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成本发生的原因结果进行全面动态分析,是企业决策、规划和控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主动的寻找使成本降低的方法和空间; 增加了成本核算和考察内容补充了或有成本,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完善,实现了将外部环境成本向内部环境成本的转变。增强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因为考虑了外部环境成本,所以对企业的资本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提供个人哪个好的信息服务。缺点:由于只针对内部环境成本计量,而忽略外部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相对狭小,由于环境作业和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的准确性较难把握导致其分配方法上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资料寻找困难或资料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该方法是按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成本核算考察期来确定的,这就违背了会计期间的规定,会造成期间界限不明显,某些环境成本不能准确归集,导致实际操作性有待考证;在我国只有个别行业使用完全成本法,因此该方法还不适合进行全面推广使用。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本文主要介绍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实例研究

1、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简介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煤种最全、煤质优良的炼焦煤生产企业,现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山西焦煤总部设在山西省会太原市、集团公司地跨太原、临汾、运城、吕梁、忻州、晋中、长治7个市的25个县市区。现有28个生产矿井和18座洗煤厂,原煤生产核定总能力为6580万吨/年,洗煤厂的入洗总能力为4500万吨/年,截止2004年底企业资产总额383亿元,职工15万人。焦煤、焦炭等煤炭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巴西、德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焦炭和机电设备等进出口经营权。与德国鲁尔集团、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华能等国内外大公司结成了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

山西焦煤集团环境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企业环保处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

(2)环境监测费:企业用于环境检测的设备设施、仪表仪器以及有关费用;

(3)排污费:即国家各级政府对污水、煤矸石等"三废"的正常排放和超标排放征收的排污费;

(4)环境影响赔偿费:即企业废水、煤矸石等"三废"排放引起损害农田、破坏农作物、污染空气而对周边农村和居民进行赔偿的费用;

(5)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

(6)绿化费;

(7)与环境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向企业摊派的费用等。

3、完善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控制

(1)设计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在矿井设计阶段,应以环境保护为指导理念,避免"采厚弃薄"吃肥丢瘦"使煤矿从其生命周期开始就具有绿色环保的内涵。①建设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矿井[3],综合勘探,依据资源条件,优化设计,合理确定新建矿井规模,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限制小型矿井。②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质性改变煤炭的生产状况,提高煤炭的生产能力和回收率。

(2)取得原料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取得原料主要是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而煤炭的开采过程也是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过程。针对这一过程,煤炭企业应该采用清洁开采措施,使得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为最小。①减少煤矸石排放。改革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减少煤矸石的产生。同时,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②减轻地表沦陷。根据资源条件和地质情况,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③减少瓦斯排放。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3)销售阶段环境成本的控制。为了降低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包装上选择绿色包装材料,尽量减少包装,循环或者再利用包装材料;选择使用无铅燃料、有污染控制的装置和节省燃料运输工具,尽量简化供应及配送体系,减少贮运过程中的浪费,降低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尽量缩短分销渠道的长度,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污染。

(4)尾矿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尾矿产率一般为80-90%,大量的尾矿若不妥善处理,危害甚大。对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种途径:①首先要尽量做好尾矿资源有用成分的综合回收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和合理工艺对尾矿进行再选,最大限度地回收尾矿中的有用成分,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尾矿数量。②用尾矿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制作水泥、硅酸盐尾砂砖、瓦、加气混凝土、铸石、耐火材料、玻璃、陶粒、混凝土集料、微晶玻璃、溶渣花砖、泡沫玻璃和泡沫材料等。

三、结论

(1)从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将煤炭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分为煤炭资源消耗成本、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煤炭替代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环境改善成本、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2)指出环境成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矿井开采年限、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3)根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及原则,指出主要采用生命周期法,并具体分析了实施步骤,提出了控制措施。

(4)最后,分析了目前山西焦煤集团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得出了山西焦煤集团应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并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接着将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对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秉祥.基于 ABC 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篇8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引导人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2.环境成本控制。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又称为环境降级成本,既包含为保护环境而实际已支付的价值,又包含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补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而且要充分补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环境成本控制则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对生产经营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

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环境成本控制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将彻底被终结,企业终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将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运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可行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构建,从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到各地生态工业园、循环城市的建设,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成本控制在循环经济中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环境会计和成本控制理论及实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也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由于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导致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成本控制,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再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很少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更没有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甚至把环境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2.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仅限于内部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企业是否承担相关费用为标准,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成本。目前,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大多数企业只考虑内部环境成本,而忽视外部环境成本,使得企业成本费用没有得以完整体现。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要内化到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去。

3.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环境会计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出台,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许多困难。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收入、支出的核算并没有单独入账,而是将其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中。例如:将排污费、绿化费等环境成本费用反映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对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等,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不能得以体现,从而不便于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4.环境成本控制方式和方法落后。

目前,企业更多地是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问题,主要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动机是应对政府环境管制,控制措施通常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采取的,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运营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环境恢复成本和资源再生成本,严重影响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就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加以应用,其适用性还有待考究,也缺乏创新性。

5.环境成本控制主体缺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职工只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成本控制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成本控制失去如此庞大的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其实,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并不只是企业,而应是包括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化的控制主体,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控制成效。

6.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也没有包括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评价,环境负面信息也未达到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差,经营者很难真正关心环境问题,不会主动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7.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且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的披露目前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大部分企业只对环境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内容不全。而且,已披露的信息大多也只报喜不报忧,多数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披露。另外,不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否、披露多少、披露方式等均不同,使得环境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1.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变消极被动控制为积极主动控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律法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会计不断发展,人们会意识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危害巨大,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将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绿色,生产经营是否环保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争取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关注环境问题,对待环境成本控制的态度将由现在的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

2.扩大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推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从时空范围上,拓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时间上,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向上追溯至原材料采购,向下延伸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其处置;空间上,既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又包括外部环境成本,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计量研究,将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内部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致力于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建立超前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事前侧重产品工艺生态设计,事中侧重清洁生产,事后则主要体现为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谋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改进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与方法。

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从生态效率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到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控制的重心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具体方法上,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在运用生命周期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等。

5.明确环境成本控制主体。

一方面,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控制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对污染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业处以巨额罚款或被市场所淘汰,提倡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人人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

6.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尤为关键。借助评价机制可以发现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率。7.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及其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等有关法规,为企业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充分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8.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加大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企业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和废弃资源的再回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总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应从多方入手,积极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

篇9

一、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

通常,企业只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产品,并将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而产品使用是用户的事,废弃淘汰后的处理或回收则是社会的事,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产品使用期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由社会承担,不会追溯到生产厂家,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共同关心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同时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才能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不足。作为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之一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将绿色经营的理念带给企业,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设计、研制、生产、供货、使用、直到废弃后拆卸回收或处理处置,以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它将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可行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强调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到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中,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由以下五方面主要内容组成:

(1)绿色材料设计。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材料应符合能够自然分解、不加任何涂镀、加工中污染最小、报废后污染最小等条件。

(2)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它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表面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目前,我国企业中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可行的绿色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绿色工艺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创新、实施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

(3)绿色包装设计。包装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包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储存、消费、使用的各个过程,以及在消费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普遍的就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6亿多吨,其中60%难以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包装废弃物约占总量的1/3。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包装成为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包装结构技术研发、包装废物回收处理等技术。

(4)产品回收设计。产品回收设计是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如美国柯达公司目前销售最好的和赢利最大的照相机就是一种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照相机,这一款式的照相机的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次数多达10次。日本三浦株式会社设计生产的雷达、航空产品,其部分零部件采用稀有金属制作,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当昂贵,而这些零件又不易磨损,当整机淘汰后,这些零件仍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过去公司对这些零部件的淘汰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废弃,而现在公司在设计这些零件时,注意到它们的通用性,产品报废后,由公司回收零部件。

(5)产品使用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为了让产品易回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原材料使用的设计、能源和水的使用设计以及可拆卸设计等。

二、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衍生的许多产品和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

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它包括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料管理模块和销售模块等绿色设计过程。

首先,财务管理模块是绿色ERP系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与环境成本控制关系也最为密切。不论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ERP中的财务处理组件都可以一步步帮助企业提高其财务水平。因为ERP软件中的财务功能是与企业的所有业务领域和所有地理区域紧密相连的。同时,财务模块更紧密地同其他所有ERP模块相联系,从物料管理到人力资源,到生产控制,以消除不必要的重复过程。只要将数据一次性输入系统,ERP系统就可以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大部分的ERP系统的财务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核算等);控制(日常成本控制、活动成本、生产成本计算、可行性分析);投资管理(投资计划,预算,控制、折旧预算,计算);资产管理(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基金管理);企业控制(有效信息的管理、商业规划和预算、利润中心核算)等内容。

其次,生产控制模块。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在生产控制模块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体现了对环境成本的过程控制思想。这表明绿色制造覆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是基于数据库及其数据交换标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绿色制造的内容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问题,主要是“五绿”问题的集成,即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其中绿色设计是关键,绿色设计理念既要用于产品的设计,也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设计,要做到3R(Reduce,Reuse和Recycle)。此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均应尽可能节约资源和节省能源。

再次,物料管理模块用来优化采购供应系统,其核心内容为绿色采购。通过对准确的供货量的管理,自动估算采购量,这样可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的管理成本。该模块有较好的发票确认和库存记账系统,实现了与财务模块的集成。绿色采购是企业在采购行为中考虑环境因素,通过减少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即企业内部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各种材料和零部件以及供应商,同时包括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如生产获得权威认证的绿色产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最后,营销控制模块的环境成本控制要求贯彻绿色营销的理念。ERP的绿色营销系统由绿色营销决策子系统、绿色营销实施子系统和绿色营销评估反馈子系统构成。绿色营销决策子系统主要负责收集整理绿色信息,制定企业绿色营销计划;绿色营销实施子系统在决策子系统制定的绿色营销计划的指导下,具体落实绿色营销的组合策略,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绿色价格的制定、绿色促销方式的选择直到绿色渠道的建立,最终目的是获取国际通行的绿色标识;绿色营销评估反馈子系统负责对绿色营销实施子系统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并找出不足之处,形成报告反馈给决策部门。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篇10

(三)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环境成本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企业加强对自身的治理控制,必将带动企业整体水平的增强,实现企业的盈利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更为我国的产业转型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操作程序,是为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出一份力,也是为全人类的环境治理问题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

(一)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过于简单。企业对环境的治理只针对末端环节,没考虑生产中整体阶段的治理,忽略对环境成本的事前预防,以致形成过于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环境问题的治理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加之企业重视更多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导致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同时政府的奖惩制度没有强化,令企业对环境问题采取淡化模式的态度对待。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只注重于对污染排放的控制,没有从根本上严格要求企业。导致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自觉的控制意识,没有建立优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四)企业对于事后的治理费用很高。只注重事后处置过程,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企业在产品研发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所以事后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很高,整体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政府及环保部门:宏观指导与监督控制。(1)加快拟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改革制度。政府要规范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标准,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借助国力的强制性手段,利用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规划。(2)制定相适应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政府要完善专门的针对环境的会计准则,尤其重视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定恰当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企业的自觉环保意识。(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在加强对环境成本信息管制的同时,还要通过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指标,调节环境制度,激励企业的长久发展。

篇11

一、煤炭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组成,最早出现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煤炭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煤炭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煤炭企业未能完成环境目标而采取的其他成本。很多欧美国家对于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往往将煤炭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对于煤炭环境成本并不单独运算,而是将由于环境问题所投入和支出的费用,纳入到其他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当中。从当前我国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来看,我国将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的:资源成本费用;排污费用;地面塌陷赔偿费用;耕地占用费用;植被绿化费用;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管理费用;村庄迁移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费用。从这些煤炭环境成本构成要素中,我们可以看出,煤炭的生产运输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枯竭以及环境破坏的过程。煤炭环境成本不仅仅包括煤炭本身的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其他费用。

二、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有着更高质量的要求与期望。近几年来,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越来越多,他们的环境保护范围越来越广,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自然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之间的问题,进而实现其协调发展。在这些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当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政府不仅仅是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而且还是环境破坏物品的提供者,在这里政府有着双重的矛盾角色。各地政府为了进一步治理保护环境,成立了环保治理技术委员会,极大地推动着煤炭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我国,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资源消耗量越大,则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就越严重。这样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支出也就越多。但是,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要求,使得社会对于煤炭环境破坏的约束越来越多,加上国家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直接使得我国煤炭开采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无论是从煤炭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对于生态环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环境成本也就越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煤炭环境成本就会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科学技术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大型采煤机、挖掘机等先进的煤矿开采设备,加上放顶式、垮落式等先进的开采技术,使得煤炭的开采量急剧增加。另外,新开采设备和新开采技术的出现,使得煤炭开采深度也是不断加深,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得国家、社会以及煤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生态环境的处理力度。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例如新的环境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技术的运用,直接降低了煤炭环境成本。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煤炭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通过开展环境预评价,对于煤炭企业降低环境成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环境预评价过程中,煤炭企业需要考虑到整个煤炭生产流程,根据煤炭环境成本支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生产方案,将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通过环境预评价来降低煤炭环境成本支出,是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的,仅靠煤炭企业单个部门的资源与能力是无法办到的。环境预评价需要建立在煤炭企业各个部门以及煤炭企业与其他国家部门信息合作的基础上的,通过优化设计生产流程、减少环境维护成本、降低环境损失成本,最终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得到控制。

2、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指的是煤炭企业在实际施工作业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把握住实际作业中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根据实际煤炭环境成本的动因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煤炭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控制,不仅仅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消除不必要的作业,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作业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煤炭环境成本,为煤炭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与效益。为此,煤炭企业在作业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善作业计划以及作业程序,选择最低环境成本的作业策略,使得煤炭作业更具有实际价值,保持煤炭企业最佳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这是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另一主要策略,这一举措主要是从煤炭产品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讲的。要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就要从产品的材料获取――材料加工与设计――产品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评价,使污染预防和资源控制贯穿于产品生命各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总结:

综合上述,煤炭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准确的计算产品成本,更应该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前提下,由政府干预的方式来加以指导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动性。尽管我国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煤炭环境控制以及煤炭企业效益。为此,深入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创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是今后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眉.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1(04)

[2]李翠平.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2010(34)

[3]李小鸽.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中国海洋大学,2010(12)

[4]孙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篇1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08-01

一、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一)低碳经济

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3年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在我国,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最早涉及“低碳经济”问题。由于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加之技术水平有限,我国已成为高碳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大国。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00亿元以上,并且该损失值每年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二)环境成本

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及分类,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可以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将环境成本界定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处理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本文认为: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包括:企业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支出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主要由预防污染支出、维护环境支出、治理环境支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等项目组成。

(三)环境成本控制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从产品的设计到废弃物处置的生产全过程,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生产状态,许多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差,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环境成本信息,难度非常大。许多企业现在并没有感觉到不披露环境信息对自身的影响和压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实行的是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传统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上,环境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主要采用“事后处理”法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在原材料投入、生产、消费等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并未有效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始终处于被动弥补环境损失的地步,使得企业的环境成本提高,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企业一般将环境成本与其他成本混合在一起进行控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定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思路

(一)强化环境成本控制观念,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

在企业范围内大力推行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使企业员工广泛地参与到环境成本控制活动中来,并认识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本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必要时可以将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范围内推广。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有助于把具体的环境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个人,更便于找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对现有情况进行改进。

(二)健全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

事前预防就是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充分评估产品未来可能的环境成本支出,并纳入成本预算系统,然后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和可行性分析,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

事中监控就是在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阶段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以达到减少环境成本的目的。在原材料供应阶段,尽可能选用无毒害材料,污染小的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在产品加工制造阶段,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在生产排放废弃物之前就尽可能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在产品销售使用阶段,选择环保、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并且严格设计,使包装最小化。

事后处理是指企业在环境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和弥补的行为。当环境污染发生后,企业必须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消除其环境影响,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保持产品乃至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公众声誉。企业应从全局出发,将事前规划、事中监管和事后控制有效结合起来,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组合。

(三)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篇13

环境成本研究是一个同时兼及宏观和微观的范畴。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难得到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准确的定义。而且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的角度去认识、界定环境成本的提法很少。

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内涵,本文认为在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中应体现如下观念:企业作为生态经济链上的一个节点,其环境成本应该反映企业对整个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既包括目前会计领域可识别、计量的支出,又包括不能有效估量的环境影响及资源损失;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范围,企业从中索取的资源、环境要素和从各种渠道释放到生态环境中的物质都应该属于计量范围;企业虽然达标排放但仍对环境产生负面作用,在会计处理上这部分环境成本被低估或未被计量(各个国家的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总的来看。发达国家要严格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标准要宽松一些)。还应该明确一点,除企业之外。其余经济单位或居民也能够造成环境成本,只不过数量较少。

二、环境成本的构成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降级费用和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一)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二)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存量,需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寻找替代品、对矿产品进行深加]_=等,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三)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生态资源降级费用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难以进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四)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又可分为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生态资源支出、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分析

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没有必要为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公众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具体表现为:

1 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也于1995年制定了2000年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经营导向”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

2 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3 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经营利润降低。主要表现在:(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做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平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减量化方法

环境成本的减量化控制必须从整个生命周期考虑,进行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并结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协作优势。统筹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 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的减量化

(1)原材料、能源的3R处理。进入工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能量在使用、再循环过程中发生降级。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而且其末端废物还需要消耗其他的能量或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只有减少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再利用才能真正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压力。降低环境成本。原材料、能量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质量,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很有必要。另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意味着企业将会再产生一定的清理成本,但废弃物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

(2)预测未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变化,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企业应该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应用价值工程技术分析产品结构、功能,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3)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或罚款成本。

(4)建立企业内部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这项措施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在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等方面实施控制,监控企业产生环境影响的全过程。

(5)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中心。在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事前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事后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事中己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在产品成本和制造费用中跟踪环境支出,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控制环境支出。

另外,企业还可以从建立绿色愿景、建立绿色学习型组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减少环境影响,增加收益。

2 企业间协作构建减量化链

(1)绿色供应链。按照“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的合作,改变原材料的供货需求,减少浪费和废物产生: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改进不合理的地方,降低内耗;延伸企业责任,解决消费者使用产品后的回收处理难题。

(2)为环境而设计。产品设计时首先考虑降低物料消耗、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减少健康安全风险、生物降解等。可以遵循环境设计准则。重点解决:质量功能开发、材料选择设计、面向制造与装配设计、面向拆卸的设计、面向回收的设计,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环境效益最优。

3 工业生态系统的协同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