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现代政府建构的推动
后全能政府主要通过压制底层的政治参与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化解社会危机,保持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建设的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继续压制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会引发危机,而且也无助于以后的发展。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培育公民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促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推动现代型政府的建构。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在现代政治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地说政治参与的作用体现在约束政府、反映公民的意愿和教育公民。特别是教育公民的作用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公民由于长期受的压迫,缺少公民意识,对国家政治生活漠不关心。而“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提高了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公民个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政治效能感非常有帮助。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现代型政府来说也非常重要,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就无法顺利进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政府通过外包形式,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加入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说,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互动。在全能型政府状态下,国家吞没了社会,国家和社会没有分离,不存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在后全能政府时期,国家和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分离,呈现出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政府能和社会互动,并将自己不能承担的一部分职能移交给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建构现代性政府的一个重要步骤。当然,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时,会有所选择,会购买和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并会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能将一部分资源分给社会组织,这是帮助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发展,这对于社会力量仍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实属不易。中央在提出社会建设的方针之后,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制度化的机制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了制度化的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就会变成常态化的行为,有助于社会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为社会组织权力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机会,“社会组织的能力指的是其从事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形式内容的专业性能力、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社会组织的权力指是其在自我成长和发育的获得的空间大小,与政府对话的权力。”社会组织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获得对于参与公共事务非常有帮助,这有助于社会组织和政府进行对话,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和政府有了更多的沟通,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了动力,也为法治、责任、有限型政府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与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在中国政府转型分不开的,在从全能型、后全能型向法治、责任和有限型政府的转变过程中,政府必须把属于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把属于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多样化,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美国家的政府不仅社会管理经验丰富,而且资源雄厚。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美政府仍需借助社会力量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政府不仅经验不足,而且资源也相当有限,借助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否则政府就会陷入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数量单一、质量低下的窘境。中国现代型政府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后全能型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现代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物及提供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公共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创新,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契机。“公共服务社会化意味着政府向社会转移了一部分职能,那么政府就要把与这部分职能相对应的的权力也一同转移给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政府还权于社会,有权为有能提供了前提。政府在还权于社会的过程中转变自身职能。公共服务社会化要求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独断型向协作型转变。“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规则制定等手段,在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包括各种内资和外资)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协作的新局面。”
篇2
SNS,即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化网络服务),旨在为一群相互联系的人建立并反映其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社会网络软件或工具、为用户建立社会化的关系网络群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010年初,世界第一大社会化网络站点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用户已超过4亿。
1.1强化公关宣传
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研究已形成较完整体系,其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与媒体、筹款与营销、对外宣传等,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年轻人密度较高的社会化网络站点中,图书馆可利用此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树立起图书馆网络时代服务的新形象。国外不少图书馆都在Facebook和Myspace两大SNS站点拥有自己的主页,其中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的关注者数量高达4043人和1294人,是利用Facebook主页开展公关推广较为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利用Flickr开展PictureAustralia项目,鼓励社会大众通过上传照片的方式参与此项目,从而扩大了PictureAustralia项目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影响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利用Youtube(视频SNS网站)进行图书馆推广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图书馆的理念与服务,有效增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1.2完善参考咨询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9年统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总量从1996年的155336持续下滑到2008年的58763,仅为1996年的三分之一,0CLC2005年的报告也显示只有很少用户在查找信息时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站和参考咨询服务,SNS可在图书馆和用户间建立起直接关联,让参考咨询服务直接延伸到用户所在的地方,SNS的出现或可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带来新的契机。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在Faeebook上建立名为“MLibrary2.0faeebookgroup”的小组专门开展基于SNS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OCLC的志愿者图书馆员在SecondLife(SNS游戏网站)中的虚拟图书馆每日定时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其服务形式包括信息岛、阅读讨论会、创新用户教育等。这些案例展现了图书馆利用SNS完善参考咨询服务的前景。
1.3增进用户互动
美国布鲁克林大学图书馆的Myspace主页的日志更新频率较高,通过这些日志,宣传了图书馆现有的和即将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书展、艺术比赛、音乐鉴赏会等,让已是图书馆好友的学生们及时了解图书馆活动。上海图书馆在“豆瓣同城”中申请了“上图讲座”主办方的身份,通过豆瓣同城活动推广上海图书馆的讲座,现已有3472人长期关注该主办方。有意参加讲座活动的用户只需在豆瓣活动页面上点击“我要参加”,讲座开始前凭借豆瓣ID即可入场。于此同时,由于豆瓣同城活动的交互性很强,上海图书馆还能及时获得用户对讲座的信息反馈:通过“参加”和“感兴趣”的人数了解活动的受欢迎程度,通过活动论坛中的留言了解用户对讲座的满意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当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超过1亿。美国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利用Twitter向用户传播本馆重要新闻,例如图书馆相关活动与展览的通知,用户评选“我最喜欢的图书馆员”活动以及图书馆节假日开放时间变更等;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通过Twitter向用户各种图书馆相关信息,包括资料归还最后期限的温馨提示,数据库暂时无法使用的紧急通知和图书馆助理招聘信息;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的Twitter则更注重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相关服务和各种研讨班活动进行告知。
1.4构建专业社区
2004年,美国费城大学PaulJ.Gutman图书馆馆长StevenBell和宾州州立大学贝克斯分校图书馆的技术馆员JohnShank共同建立了BlendedLibrarian网络学习社区。该社区旨在营造一个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使成员可以通过虚拟得到职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2009年底,成员总数接近4000人,是较成熟的图情专业人员社区。ALA、SecondLifelibrarian借助NING平台创建图书馆社区,还有以图书馆2.0和青少年图书馆为主题的各种社区,社区成员可在其中展开学术及工作讨论。国内图情界建立SNS社区——书社会,基于UeenterHome构建,面向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图书馆、对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友兴趣的友人开放的社,成员达到855人。在书社会中,成员可通过各种SNS应用业内信息、开展学术讨论、发起相关投票等。
2图书馆发展SNS模式
随着SNS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各领域的应用程度加深,按照构建SNS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三种模式:直接加入,积极引进以及自主开发SNS模式。
2.1直接加入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加入现有社会化网络站点。例如,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丹麦图书馆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都拥有自己的Myspace主页,其中美国图书馆协会已有6655个好友。。国内也有很多图书馆加入SNS站点: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在豆瓣网建立了豆瓣小组,其中多个小组图书馆的成员达到数百人,首都图书馆的小组成员高达2663人。图书馆加入社会化网络站点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站点的网络工具,操作简单且易于维护,是增强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一条有效途径。
2.2积极引进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的第二种途径是主动引进SNS技术,包括添加社会化软件和SNS应用。社会化软件是指那些可以支持远程交流与合作,并可供用户添加和使用各种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工具,包括诸如Wi-ki、Tag、Blog等Web2.O应用和较早的IM、邮件列表等工具;SNS应用是指社会化网络站点所支持的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普遍比较简单实用,一般通过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到SNS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不仅开发了自己的标签(Tag)系统,允许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添加标签,还研发了可嵌入IE和Firefox浏览器的图书馆工具条插件,此外还利用社会化软件提供在线辅导小组、即时信息和在线聊天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可接人豆瓣API的OPAC馆藏查询的应用程序,安装了此应用程序的用户在浏览豆瓣上任何一本图书时,这本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便直接显示在用户所浏览的豆瓣页面中,告知用户该图书可通过图书馆渠道获取。
2.3自主开发SNS模式
图书馆发展SNS较高级的模式是自主开发SNS服务,此模式的开展建立在图书馆社会化软件服务有一定用户量的基础之上,利用SNS相关功能来强化用户与图书馆间和用户之间的关联性,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形成黏性。2007年,美国AnnAnbor地区图书馆以利用Drupal开源代码开发出社会化的OPAC,用户可对馆藏图书进行加标签、打分和评论的操作。此外,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个人空间并开放了添加评论、导入日志和添加RSS订阅等功能,这些已具备了SNS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图书馆自主开发SNS的雏形。重庆大学图书馆研发了ADLIB2.O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空间,有文档库、共享库、图片库、私家藏书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个人书斋。个人书斋是集个性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个性化空间为一体的社会化网络系统,旨在将图书馆所有服务整合为一体,是国内图书馆自主开发的SNS先例。
3图书馆SNS发展策略
3.1准确定位图书馆SNS服务
首先,图书馆应对发展SNS服务进行必要性分析。图书馆开展SNS服务的前提是存在大量图书馆用户或潜在用户认同并使用SNS,而实际上部分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并不符合这一前提条件。这样的图书馆应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发展SNS服务,否则很可能造成既浪费资源又收效甚微的结果。有条件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或其他形式调查本馆用户对SNS服务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有必要发展图书馆SNS;其次,图书馆发展SNS服务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发展SNS服务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本馆实际情况和借鉴其他图书馆发展SNS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SNS服务发展计划,从而保障图书馆SNS服务能持续、顺利且有效地开展。美国学者Ja.SOBSokoloff在考察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时指出,该校图书馆的SNS主页中有太多图书馆网站的链接而欠缺SNS特色,这样的Facebook主页只是图书馆网站附庸,没有充分利用SNS站点吸引用户及潜在用户的优势,可见图书馆SNS服务特色是关键。
3.2图书馆SNS模式选择策略
篇3
2、网上诉求做到及时快捷、公开透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非紧急救助服务部门构建在互联网、手机等上的反映问题平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的网上诉求方式非常便捷,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建立了基于现代网络平台的反映问题渠道。通过信息化不仅使群众反映诉求方便简单,而且投诉内容和处理结果更为公开透明、及时快捷。更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区域动态,辅助决策。基于其他信息化手段的诉求方式也为提升政府服务提供了渠道。我区搭建“随手拍、随时报、随时发”公众服务平台(手机彩信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目前已正式运行,公众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随时反映身边问题,这拉近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
(二)以信息化手段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联合执法的成效。在联合执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门众多,监管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的交流传递,不能够了解到上级和各相关地区的监管信息资源,不能够建立管理信息网络,就不能够保障联合执法取得满意的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合肥包河工业区骆岗街道城管办积极与区城管局联系,引来“数字化城市管理智能定位通信系统”,快捷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数字城管”是近几年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融合gis、gprs、gps于一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利用独立的街道、居(村)二级网格,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合考核数据录入、分类、存档、工作趋势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二级数字化指挥中心平台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与公安、综治部门联系,监控并网,资源、信息共享。
(三)以信息化手段化解社会风险
政府建立信息、收集民意和舆论引导的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风险。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造成难以忽视的巨大社会影响,国家积极提倡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平台,发展以互动为基础的舆论监测和引导措施。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说,要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
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发展微博为公众提供“微服务”。微博聚集了强大的媒体功能和社交功能,是与公众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交流会上,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加开放自信地开微博、用好微博。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政府官员微博是官民直接交流的全新平台。2011年10月人民网舆情观察室在论坛上了首份微博政民互动案例报告,其中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名列“十大官员微博”榜首,微博粉丝过百万。蔡奇在微博中不仅时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在“7.23”动车事故中,蔡奇更是一连更新30余条微博直至深夜,以及时、坦诚、公开的发声,在网上弥漫的一片质疑与不满的情绪中,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理解与好评。
(四)以信息化手段促进部门工作效率
海淀区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在多年的工作中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整合政府资源、全方面提供服务、全天候提供咨询,推动信息资源整合、聚合和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关村热线“96181”,形成集咨询、投诉、服务为一体的群
众及企业诉求受理平台,建立全新的政府服务体系,实现“热线惠民”、“热线兴业”、“热线强政”。通过建立监督、评介、考核等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推进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一)以信息化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基层信息化采集体系,应对人户分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人、财、物在快速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急骤增多。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的产物。
为了应对人户分离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实有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知道“房子里住什么人”,邻里之间要知道,政府的服务部门也要了解。这也是建设“熟人社会”的条件之一。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管理人户分离人员居住房屋租赁,保证他们享有相关民生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户籍人口实际居住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证信息采集来源单一准确,而且有助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社区街道加强各类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2、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和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这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的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也是目前大力提倡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柱之一。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目的是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3、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化,卫生信息化成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药费用,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另外,信息化手段不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提升了卫生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统筹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注重集约化建设。
1、在云技术支撑下,推动建立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云中心。充分考虑各基层单位的共性需求,推动区域内的社会管理领域共性平台——社会管理云中心建设,在区级集中建设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为保障信息安全,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集中存储社会管理信息资源。通过项目技术审查等手段推动区级社会管理云中心的应用,提高软硬件设施、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篇4
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其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全体公民具有同等权利共同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服务。然而,在现阶段是否真的能够共同享有?公共服务指的是哪些?应当指出,由于我国公民所处地域不同,享有的公共服务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化,而是在承认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适度差异的基础上,分别享有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内容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供过程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现阶段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我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是指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
我国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目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大致统一的公共服务。表1通过整理1996-2007年各地区有关数据,以各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权数,分别计算出各年份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的三个指标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数和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标准差,将之除以各年份对应指标的全国平均数,得出各指标1996-2007年的标准离差率,分析我国近年来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状况。
表1中,从数据的横向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相差较大,标准离差率大部分都在0.5以上,各地区的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数相差最小,标准离差率都在0.3以下,各地区的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比较适中,大都在0.4左右。从数据的纵向分析,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张数的标准离差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15岁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的比重的标准离差率则变化不稳定,2000年和2007年的标准离差率超过了0.5,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人均教育经费标准离差率比较均匀,1998-2005年标准离差率都超过了0.5,2001年高达0.7264,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更为完善,各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不断缩小,但是现阶段各地区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差异仍然是较大的。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一)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大部分是地区性公共服务,所以必须合理调节各地区的财力,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能够利用利益诱导机制,但是各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是绝对的。因而只有依靠政府调节才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各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必须有充足的财力作为保证,因此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调节各政府间财政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二)纵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比较分析
各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与其财政能力息息相关,以人均财力作为衡量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本文整理1996-2007年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离差率,如表2所示。其中人均财政收入的标准离差率代表转移支付前各地区公共财政能力的不平衡程度,人均财政总收入标准离差率代表中央对地方补助后地区间公共财政能力的差异程度,人均财政支出的标准离差率代表各地区间总转移支付后财政能力的差异程度。通过以上三个标准离差率的数据分析我国现阶段纵向及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
根据表2数据,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比较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总收入的标准离差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而且缩小的程度越来越大,但2003年反而扩大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
人均财政收入标准离差率大多在0.8以上,说明我国各地区初始收入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人均财政支出较人均财政收入的标准离差率小,说明在整体转移支付制度下,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是不断缩小的,而且数据表示,总的转移支付使各地区的公共财政能力差异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但是各地区在接受总转移支付以后,财政能力的差异仍然超过了0.5。转移支付对于改变我国各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作用比较小,即平均缩小差异的28%,最高也仅为37.2%。
最后一列数据可看出,由于中央加强了对地区的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中央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在整个转移支付制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我国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果比较好,而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比较小,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创新[J].财贸经济,2002(6)
篇5
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下社区建设社会化。
1.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合义
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含义有二,一为社区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即社区成员,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图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二为社区建设必须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社区建设就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强化社区的功能,发展社区的事业,它在开辟财源、兴办项目、组建队伍、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需由社会办和社会管,单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它生存的基础,单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它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支持。从社区建设适应社会需要与依靠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即服务于社会和依靠于社会的结合,社区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社会化之路。
2.社区建设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
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社区建设工作除要发动社区群众以外,还须动员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包揽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工作面向社会,面对群众,凡是围绕社区而开展的工作,无论其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均包括在社区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是多样化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论文参考网。所谓群众性,是指社区建设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由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通过互助,自己动手办起来的,并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管理形式,其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政府的职责是扶持,而不是包办。只有群众的参与,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地发展。由此可见,由于社区建设有着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必然会推动社区建设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网。
3.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表现
社区建设社会化包括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工作生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它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它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客体也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从广义而言,社区内全体成员都一身二任,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决定了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2.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论文参考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基层管理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基层管理机构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政府或者它派出机构的负责人,社区内各单位、团体的负责人,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代表,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宏观管理的社会化,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机构,也是由各种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在对社区建设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团体的协作配合。由此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3.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离不开相应的财力、物力作基础,从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笔费用将是很大的,仅靠政府独家包揽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4.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方法
篇6
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研究时间、期刊及高频关键词对国内近十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加以总结。
2研究概况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6―2015年国内图书馆有关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好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10日,以“信息服务”为关键词,并以“图书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论文25 562篇。
21 文献年代分析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反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06―2015年间的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年代分布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每年的发文总量都在2000篇以上,2007―2012年每年的发文量更是在2500篇以上。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8年是2006―2015年间图书馆信息服务发文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以后逐年递减。
22 文献来源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分布特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指引阅读方向,为论文的搜集和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检索到的25 562篇论文进行统计,通过表2将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
由表2可以看出,这40种期刊大多数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期刊,其中有13种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通过图2可以看出,2007―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核心论文数量不足当年发文总量的20。由此可见,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研究论文的质量不高。
为了确定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我们采用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数量计算法,[JP]该法是1990年由埃格提出来的。即P=2ln(eE?Y),P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本例中P=21n(17818×2259),取整数为16。即处于核心区域的期刊有16种,分别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等,这16种期刊共刊载论文9 975篇,占论文总数的39,其中有6种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这16种期刊可以认为是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23 高频关键词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简单地归纳出2006―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是近十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另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环境等作为信息服务的载体,也广泛受到作者们的青睐。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的精神栖息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中,将高校图书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邱越秀、李珊、牛淑会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罩写嬖诘奈侍饨?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邱越秀[1]认为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最基本的保证是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李珊[2]认为不能仅靠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对信息服务进行深化开发,将信息情报服务的开展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将专业化服务深入到院系。
张白影、万文娟、李丕仕、王姝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服务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3]。皮维宁[4]等通过调研重庆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环境,提出了拓宽服务范围、扩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智力资源、合理开发校友资源等措施。朱雷等[5]应用专家评分法构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和质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李佳等[6]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王维佳、王茜、彭立伟、陈健等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王维佳[7]提出多维度留学生信息服务方式,即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设计和服务质量反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开展符合留学生需求特征的信息服务工作。王茜、陈鹤阳[8]提出提高对留学生信息服务的重视度、使用电子网络解决借还书难题、针对留学生需求特点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开展追踪服务等留学生信息服务的保障措施。
3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近十年许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此方面研究在2007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曹晶[9]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当前用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宁淑华[10]提出配备优秀的信息人才、搞好信息增值服务、发展集成化服务、加快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
彭春林[11]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各类数据库利用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学科服务、用户教育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1)互动式服务内容成为主体;2)图书馆与读者地位渐趋平等;3)联合服务逐渐增加;4)一站式服务更能满足读者需要;5)重视知识服务。
33 服务创新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此方面研究在2008年到达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李金秀[12]指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理论来源是图书馆学新老五律;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数字图书馆理论及实践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发展的动力。
莫子峰和杨秀英都同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创新。莫子峰[13]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首先要做到树立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多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多渠道信息服务;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在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杨秀英[14]则是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对网络信息检索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1)将人才策略应用到高校的图书馆中;2)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个性化检索模式;3)改变原有的复杂性信息检索;4)改革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形式。刘淑玲[15]也提出了几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模式:1)科学技术查新服务;2)面向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创新服务;3)用户信息培训模式。张玲[16]介绍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
34 个性化服务
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联合会的图书馆专家将“个性化服务”列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大趋势[17],随后在我国也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2010年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以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周灵威[18]汇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不同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用户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服务效率与服务反馈问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李昕[19]在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1)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转变服务理念;2)数据库查询服务;3)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4)建立特色数据库,深度细分定题服务;5)设立参考馆员制度。
黄孝群、王园、覃熙、袁红梅等从高校的领域研究了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黄孝群[20]认为,个性化服务中的实时交互咨询、信息推送、馆际互借、定题跟踪服务等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王园[21]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1)加强馆员素质建设,建立学科馆员制;2)利用计算机协同技术,支撑个性化信息服务;3)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研究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积极引导用户需求。覃熙等[22]和袁红梅[23]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构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出参考意见。
35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指定一些具有这一?W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馆馆员,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从此,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国内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已取得一定成绩,并且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CNKI的数据显示,该领域的期刊论文数量在2012年最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篇7
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现状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运行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为主题对相关期刊、图书、报纸、论文等进行检索,时间范围从1980年1月到2016年3月,共检索出相关论文865篇。
在被检索到的论文中,刘宇等从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两个层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必要性,认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雷菊霞等认为,无论是政策导向、社会舆论、资源优势,还是在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高校图书馆具有责无旁贷的作用,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帕提曼在其研究中列举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其中包括观念障碍、定位障碍、管理制度障碍、文献资源障碍、人力资源障碍、知识产权障碍;丁学淑等从政策法规、传统思想、动力机制、激励体制、条块分割、文献资源、成本增长、馆舍设备和人力技术九个角度对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因素或困难进行系统剖析。为了推进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业界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服务的模式和方法也进行了研究。许军林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技术、服务优势,通过图书馆联盟服务、专题服务、知识服务等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宫平等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定位为政府智囊团、企业情报源、社会教育中心和文化休闲中心,最终形成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多种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6所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它们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广州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市人民政府政务管理办公室等机关单位,合作创建的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崭新模式,营造了广州大学服务政府的合作平台;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基于专题合作开展了社会化服务模式;江苏大学图书馆依托“企业型”的服务模式进行社会服务。另外,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等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推动社会化服务树立了榜样。
截至2016年3月1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艺术院校图书馆和社会化服务为主题进行搜索,结果只有2条,分别是李小戈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问题探析》和晋征的《论艺术院校图书馆的专业特色及社会化服务功能建设》。文章分别论证了艺术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开展服务可能面临的困难,但研究缺乏完整性,没有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没有明确指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2.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可行性分析
2.1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础
艺术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艺术专业馆藏资源,包括艺术专业的画册、乐谱以及相关理论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形式的艺术作品已占有较大比例,如:绘画、书法、雕塑、摄影等作品,以及各种载体的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等声像资料。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不仅可以给学校教育提供教学资料,还能丰富市民大众的休闲娱乐生活,帮助社会上的艺术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创作。而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往往缺乏这个领域的专业性资源,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2.2秀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保障
艺术院校是艺术人才的聚集地,有学生、教师、研究人员以及艺术客座讲师,图书馆可以利用专业人才优势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首先,图书馆可以收集他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在丰富图书馆馆藏的同时,还可以用于社会展览、演出、放映等。其次,图书馆可以建立地方性的“艺术人才库”,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为社会上的艺术爱好者以及从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提供信息咨询,达到陶冶艺术情操、传递研究热点和分享前沿动态的目的。
2.3大量的社会需求是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源泉
目前,社会大众对普及型艺术文献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他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方面,市民对艺术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摄影、音乐、舞蹈、绘画等文献资料(主要指期刊)感兴趣,而图书馆开展的摄影讲座、字画展览往往也会得到市民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每个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艺术科研院所、艺术产业园、艺术协会等也较为密集,而这些单位和公司的从业人员对艺术专业方面的资源有着明确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和更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由此可见,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受众群,有利于艺术院校图书馆利用其核心资源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服务。
3.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路径研究
艺术院校图书馆只有不断探索向社会开放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路径,才能推动艺术资源回归社会,进而实现艺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见图1)。
3.1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社会化服务理念
艺术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离不开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因此,全馆上下应解放思想、革故鼎新,即遵循社会需求将服务延伸到校外,促进优质的艺术资源与社会大众共享。一方面,院校领导和图书馆领导需要对图书馆服务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以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和服务手段,树立与时俱进的社会化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应加强学习并树立社会化服务意识,主动对社会人群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要尽快投身于社会化服务当中。
3.2共建共享打造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3.2.1“校地合作”模式。即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地方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模式。该模式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地方政府、地方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和专题服务;政府机关要向艺术院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如: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曾在政府经费的支持下先后建设了“江苏当代音乐名家数据库”“昆曲音视频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这种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设,不仅是图书馆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同时也是政府对地方艺术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更是对国家艺术宝库的贡献。
3.2.2“校企合作”模式。即艺术院校图书馆利用自身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和知识服务,同时尽可能地从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合作模式。艺术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全从公益性角度强调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难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因此,需要从利益上探索艺术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图书馆应与当地的艺术产业园、艺术培训机构、演出集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自身资源与社会服务完美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联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2.3“校会合作”模式。即艺术院校图书馆通过与行业协会、学会之问的合作,提供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如: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以大连医学会医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向全市各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信息服务。艺术院校图书馆应与当地的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戏曲社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文献授权和传递等方式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2.4“图书馆联盟”模式。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与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并阐述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措施。南京艺术学院与金陵图书馆两家单位就曾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了“诗意南京”展览、“音乐与生活”讲座及朗读培训等活动,形成了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为市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
3.3通过多元化途径丰富社会化服务形式
3.3.1开展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目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大多已面向校外读者开展了该类型的服务。传统的文献借阅是艺术院校图书馆最容易开展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图书馆只要将馆藏图书、期刊等文献对社会开放即可。
3.3.2利用现代化技术提供信息服务。艺术院校图书馆应以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媒介,如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以各种定项服务的形式,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信息服务,这是艺术院校图书馆_展社会化服务的普遍模式。如:广州大学图书馆的新闻媒体服务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实现服务手段的延伸和拓展,为市民读者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艺术类信息服务。
篇8
地方性高校常常是指由省级或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主的高等院校。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研究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内容首先应该准确界定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涵与内容。一般来说,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地方性高校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所有职能,而狭义的仅指地方性高校除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外,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信息和资源等优势,以满足当地社会直接的、现实的需要为目的,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并解决现实问题,包括承担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各种信息咨询工作与社会服务等等。狭义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成为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重点强调地方性高校为社会作出更为直接的服务贡献,具有其独特意义,发挥知识、人才、资源更大价值的意义——高等学校的知识、人才、资源在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是指评价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充分程度,重点在于评价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地方性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地方性高校维持其存在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特征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不仅具有一般高校社会服务的普通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其特殊性。
1.社会性
地方性高校发展受到社会制约,尤其是当地社会经济的制约,因此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要以满足当地社会现实需要为目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往往会带来一定收益,但其基本属性是社会效益,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中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2.广泛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最初以满足当地现实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扩展到为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不同类型的地方性高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广泛性,应该包括对政治服务、经济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绩效进行评价。
3.地域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是地方性高校利用学校特殊的条件和优势,在区域社会中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人才培养上,地方性高校主要是为所在地区培养(培训)人才,生源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大部分毕业生去向也在本地。地方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也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联系密切。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上,地方性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深入研究,着力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基于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4.多样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是面向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需求内容是多样性的,需求层次也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在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地方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地方性高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供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个体意义上来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服务地域范围、内容和形式上可能有所差别。总之,当今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发展变化主要特点表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日趋多样化: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高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通过鉴定科研合同承担校外政府和企业事业科研项目、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相互支持;提供各种咨询;兴办合资企业;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设施;等等。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多样性特征。 转贴于 三、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原则
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本身的特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应该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目的是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大小,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完善、发展与提升。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和规范,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还缺少必要的条件,加强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工作,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对评价目的有一致的认识。自评是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评则是通过他人和外在的比较、鼓励和导向,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日趋完善。
2.质与量相结合原则
量能反映一定的质,而量是质的基础,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要想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在考虑量的同时,还要注重质的提高。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每年出了不少科技成果、论文专著,总量上来讲是提高不少,但真正能结合社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成果不多,最后也只有束之高阁;社会服务内容丰富但不扎实细致;高校物质资源不少,但社会利用率不高;等等。
3.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
评价是自我建设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严格有效的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提出提升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要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有一些特征、属性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则需要进行定量评价;另外一些特征、属性则不具有明确的数量,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则需要定性评价;利用专家咨询来确定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四、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篇9
一、服务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高校图书馆要成为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场所,构筑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其服务对象必然由“师生读者”扩展到“社会读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要求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有自身优势
(一)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资源极其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数千余所,高校图书馆目前总藏书量已达5亿册以上;从文献类型看,除了收藏有大量的图书期刊等传统型文献外,还有大量的电子读物。这些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人才优势
各高校图书馆都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大批高、中级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三)技术优势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都以中国教育网为依托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建立联机数据库、图书目录库、地址目录库、科学实验数据库、网络信息中心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社会化思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社会化的思想。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要转变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观念,把高校图书馆看作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二是整个社会都把高校图书馆看作一种可供每个人利用的资源,主动地去利用图书馆,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社会化思想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的思想基础,树立良好的社会化思想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顺利实现其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化。
(二)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管理高校图书馆
1、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信息资源结构,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馆藏体系。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既要考虑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符合社会化要求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2、可以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教学辅助单位,它为高校提供无偿服务。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开展适当的有偿服务,适应市场运作的要求。
3、打破现行人员管理体制。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就要引进人才竞争机制,让工作人员面对市场,认识和理解市场,做到高校图书馆人员能出能进,工作岗位能上能下,按市场要求进行合理的人才配置。
4、建立合理的考核和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和评估委员会,按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按工作绩效进行分配,实施奖勤罚懒的原则,调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适应力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按照通用的标准进行建设,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既能适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让社会普通公众很方便快捷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
(四)实行联合协作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实行全面开放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社会化,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共同融入社会这个大信息系统。联合协作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方便高校图书馆吸收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经验,让高校图书馆方便地进入社会信息服务市场。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主次和先后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遵循“立足本校,服务地方”的原则,首先确保满足本院校读者的需求,然后在这个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而不能顾此失彼,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则会影响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开展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服务类型,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明确社会化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系统性、精确性的特点,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既是强劲的动力又是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把人性化服务作为工作的先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为读者服务的桥梁,加快多载体资源建设,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外语水平高、事业心强的创新型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
总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也基本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打破传统的服务局限,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把信息服务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华.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篇10
篇11
[1]邬苍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侯晓霞.论高职开设涉老照护和管理类专业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2.
篇12
1、大众体育兴起引发的体育社会化的到来
美国总统克林顿宣称“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20世纪的后20年西方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家健康的目光投向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勃然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第二个奥林匹克运动”。到目前为止,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推行了大众体育发展计划。我国政府于199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作为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跨世纪的健康工程,旨在“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当今世界大众体育发展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体育大众化,其二是体育社会化。体育社会化通俗理解为“体育面向社会,全社会都兴办体育。”这个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的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而我国多年在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下,开始逐步由国家调控向依托社会转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办体育的成份将有所增加,全民参与体育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社会化包括组织领导的社会化、经费来源的社会化、场地设施的社会化、活动方式的社会化、宣传鼓动的社会化。
2、高校体育的新特点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社会体育形态进人大学校园,社会体育新兴的体育项目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新的热点。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大学生体育开始流向社会。高校体育场馆在向学生开展有偿服务的同时,开始向社会有偿开放。社会体育的管理形态开始进入校园,打开围墙、服务社会,构建体育培训、健身、康复、医疗等中心成为高校体育新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成为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社会体育场馆开始为大学生提供有组织或廉价、快捷的有偿服务。社会体育组织、各种俱乐部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的各种体育培训上。余暇体育成为大学生体育一种新的时尚,娱乐体育成为大学生的时尚。大学生大量的体育信息来源于社会和宣传媒体。社区体育开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块重要阵地,学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日渐突出。
3、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
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有如下几个途径。
(1)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 693个,全国高等院校共有体育场馆12 762个,占全国共有体育场馆总数的2.73%。其中体育场178个,体育馆(含房)1 347个,各种训练场10 384个。如何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优势、挖掘潜力、打开围墙,为社会体育服务,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课题。
(2)组织管理的社会化。建立为社会参加者服务的各种体育服务机构与组织,如社会体育健身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体疗康复中心等;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体育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服务产业;为大学生建立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中介机构,提供廉价和快捷的体育服务;通过与社区组织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
(3)教学内容的社会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在保持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的基础上,坚持与社会体育接轨。其课程的设置应坚持面向社会大众体育,考虑从业后社会体育的需求,应掌握1—2项大众体育健身方法,养成习惯,增强意识。同时,还要兼顾竞技体育项目设置,办好具有本院校特色的高水平队。目前世界各国有2/3的大学已取消了体育必修课的规定,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减少必修课的成份,增加选修项目。
篇13
1.社交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社交媒体的原始技术是web2.0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与网络相关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技术实现公司组织机构、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络,用户可以达到创建、交流、消费等目的。Wikipedia网站上对于社交媒体是这样定义的:社交媒体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和网络平台,用户借此来实现创作、交流彼此观点和意见。相较于一般常见的社会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可以让用户享有自己的创作权及言论自由权,自由进行各种编辑创作工作,并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可以以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今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十分众多,诸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支付宝、微信、QQ等。国外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据奥美中国对社交媒体类别进行的研究,社交媒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专业社交网络(professional SNS);移动聊天(Mobile Chat);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线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图片分享(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Video Sharing);知识问答(Q&A);百科知识(Wikis);在线音乐(Online Music);签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特点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基础,通过社交媒体企业需求或企业产品信息,从而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企业社交媒体营销通主要有以下特点:
2.1自媒体化
企业的客户不再只是局限于受众群体,客户同样可以参与产品的营销。
2.2互动化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
2.3全媒体化
企业、客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描述、营销。
2.4信任化
社交媒体特有的性质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
2.5关联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社交媒体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
3.企业社交媒体营销的实际应用
3.1展示企业品牌
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在营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口碑传播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广告,而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广告的信息,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来自亲朋好友的推荐。当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晒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觉得很好的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大多数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会去进行购买或尝试。所以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广泛展示企业品牌、营销企业产品或服务。
3.2 创建忠实用户群
企业可以依靠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槟勘昕突Т罱ㄒ桓龉餐的交流平台,即忠实用户群,使目标客户群能够从中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比如企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企业动态、生活小贴士等信息内容。从而企业可与目标客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企业相关消息。忠实用户群的创建有助于企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
3.3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社交媒体平台使得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更为透明化,客户可以对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及时改正和产品升级优化,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4 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企业中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不可能离开社交媒体的帮助。每个销售人员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
3.5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广告费用的投入是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宣传必不可少的,而通过社交媒体软文、广告等信息内容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因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结语
社交媒体由于平台的广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约性等优势特点,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最便捷的基础。因此,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会以社交媒体营销作为营销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淼.社会化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的双重挑战[J].新闻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莱登.强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制胜的关键[M].魏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邹立清.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下的营销变革[J].科学科技社会,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