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篇1

此外,本文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安徽省消防总队**高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博士、***硕士的热情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的通晓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篇2

为满足工业界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9年开始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以培养有别于传统学术硕士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德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1],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以及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特点[3]等,但鲜有学者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培养过程、专业认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其“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办学原则的确立及导师制、研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标志着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两级学位制度,硕士是第一级学位,该学位主要授予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以取得博士学位(Doktorgrad)。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cchulen)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自成立以来为工业界提供了大量高层次工程人才,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应用科学大学硕士学位(Diplomgrad FH),成为工程师,有独立从业资格。但德国特殊的二级学位制度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甚至被低估,因而其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改革迫在眉睫。德国于2010年全面引进学士―硕士新型学位制度,新型的硕士学位教育根据学业时间的长短分为“3+2”和“4+1”两种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硕士又可分为“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由此可见,改革之后德国工程硕士教育依然主要在应用科学大学内开展。

二、德国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招生要求为: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成绩优秀,12周的实际工作经验。。按要求应用科学大学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在毕业时需具备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学习传授工程新知识的能力、设计并监控开发操作设备的能力、掌握各种关键技能的能力等。

2、专业设置

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重点是工程科学,其通常是按照工程、技术甚至工艺领域来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其专业的设置与高校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例如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所在地造船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该校为满足当地需求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此外,为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德国一些应用科学大学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努力拓展了一批国际化专业。

3、师资力量

根据《德国教育总法》,及各个州相应的教育法规,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博士毕业;(2)有教学能力;(3)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可享受四年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假期,到校外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以了解工业领域最新动态,解决相关问题并更新相关知识。高校从工业界聘任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担任校内的兼职教授或讲师,以增强与工业界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4、课程体系

德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是“板块化”(Modularisierung),即在编排教学大纲时,将与同一专题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板块,每个板块可以由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组成,一个板块的跨度最多为两个学期[4]。按照规定,学生只有通过课程板块中的所有课程,才能获得该课程板块的学分。按规定,课程板块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总目标,这样就避免了改革前课程开设过于随意、目标不明确的弊端。

5、学分计算

应用科学大学引进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每学期的学业量化为30个学分,一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量,一个学期即相当于900个小时的学习量[5]。此外,应用科学大学还引入了相对成绩等级体系,即学生除获得按照德国成绩体系评定的成绩之外,还可以同时获得该成绩的相对等级证明。相对成绩等级共设五级,将该学生的成绩与本年度及上两个年度总体平均成绩相比较,成绩最好的10%评定为A级,A级以下的25%评定为B级,B级以下的30%为C级,C级以下的25%为D级,最后的10%为E级[9]。

6、实习要求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实习环节一般包括预实习、工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以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工程硕士的实习学时占据专业学习过程总学习的一半以上,其实习过程从项目制作I(课程设计)到项目制作II(创新设计),再到企业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7、毕业论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样体现出了重应用的特点。按规定毕业论文应能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同时,自2005年起.所有工程硕士毕业时均可获得文凭补充说明。该说明对学习内容、专业特色、文凭层次和高校体制等内容均附有详细介绍,更好地促进了国际文凭和学位的互认。

三、ASIIN专业认证

ASIIN是由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VDI倡导的,由各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权威科技协会、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及重要的工商业组织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机构,是德国唯一有资格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教育项目进行认证的机构。

1、机构设置

目前,ASIIN下设两个认证委员会和13个技术委员会(包括工程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的所有研究领域)。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和自然科学与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

2、认证程序及标准

ASIIN认证程序从被认证专业的申请开始,从专业自评到认证委员会的实地考察再到认证结果揭晓,大约需要3-4个月,其认证结果具有5年的有效期。在认证决议过程中,ASIIN保证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工业界及学生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参加以保证认证的公正性[6]具体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

四、启示

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尤其是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现实质等效。笔者近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随机访谈了若干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的工程硕士,发现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导致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关注每个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保证培养质量以至于很多工程硕士临近毕业却不知何去何从。2、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界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但当前工程硕士专业课设置太过浅显,学生在学完后仍不知如何与实践结合。3、企业参与不足。工程硕士从招生到毕业论文都是在高校的统一管理内进行,企业参与相对不足,这就造成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7]。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扩大,对教师的聘任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招聘教师时应将导师的工程背景纳入考察范围,不仅可以满足工程硕士培养在师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逐渐形成重视科研教学人员工程背景的氛围[8]。另一方面还应健全导师监督制度,采用激励政策或对教师课时、指导学生数、师生沟通、科研成果等方面有所规定。

2、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在设置专业,安排课程时应与当地工业界实际需求相联系,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有利于满足当地对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突出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行业特色。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高校一方面可为工程硕士打好工程理论基础,并提供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可从企业单位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以此进一步解决工程硕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并为工程硕士提供就业保障。

4、完善专业认证与质量保证体系

组建一个既能负责各工程专业的认证,又能参与国际交流的权威认证机构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当务之急。当然认证不仅是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应是高校和工业界合作的反馈过程。此外,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也应坚持周期性的评估工作,坚持评估工作的定期化和制度化,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认证和的业化和国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美、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1-62.

[2] 徐玮,付莹莹,刘颖君.中德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33-134.

[3] 曾 攀,吴振一,刘惠琴,等.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61-87.

[4] Wasser I: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3rd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J].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September,2004.

[5]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57-64.

篇3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m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篇4

2、加强了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具体来说,法学本科论文写作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和选择题目一样重要,有时仅仅从名气和一些外在的东西作为选择的标准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应当以是否严格作为标准,因为这样的教授,因为他们更有效率,而且更看重你的研究。

(2)确定题目,进行开题。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向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报告你选择的题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你做了哪些准备,比如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文章,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你对自己论文写作的总体安排和进度。指导教师或者开题委员会回你就所拟写的题目提出各种意见,支持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改进的意见等等。

按照现在不少老师的要求,在正式写作之前,是先要搜集资料和撰写提纲的,因为对于指导老师来说,判定一个学生的论文到底能够写道什么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你搜集到了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没有好的米是一定做不出味道好的米饭的,另一个就是要看你的论文的提纲如何安排布局,这个论文提纲包含了你的论文的结构和主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所以至关重要。

篇5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调查对象至今共有工程硕士毕业生74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23人,男女比例2.2:1,处于工科院系较正常水平。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当年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5.7%、91.3%。单从就业率一项数据上看,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然而,对四年就业数据进行分析,较为深层次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1.1 就业质量长期处于中等水平

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硕士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该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小企业占据比例较大,62.1%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往中小企业,去往行业知名企业人数所占比例不大。自2014年以后,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人数有逐步上升趋势,对此特别对2015年、2016年去往国企及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这两年去往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去往中国电信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这与两年该企业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扩大招聘需求有直接关系,且该院去往中国电信毕业生往往去往的地区多为竞争较为薄弱的三、四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远城区。

由于民族高校整体水平不靠前、社会认可度不高,民族高校在我国高校排名中往往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民族高校排名甚至靠后,社会上尚存民族高校学生就是“能歌善舞之流”的说法,甚至于有的地方不知民族高校有工程硕士专业,怀疑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至于对民族高校培养的工程硕士毕业生素质也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导致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外因。

对于企业来讲,知名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意味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能动性、较大的可塑性,因此一般企业更愿意招收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往往来自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或者优质的本科生,对于广大考研大军来说,民族高校往往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甚至于民族高校自身的本科生也多将母校作为调剂对象。

1.2 专业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2013年至2015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践能力需加强”、“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等字句频繁出现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希望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具体项目实际操作培养是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对学院改进工程硕士培养提到最多的建议。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主要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工程实践,这与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滞后有直接联系。我国大多数民族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有的民族高校尚没有设立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即使有设置的,其基地管理运行都存在较多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强化进而融会贯通。较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具体项目的实际执行经验,多采取在理想环境下简单的算法模拟完成导师给予课题,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这部分学生在企业招聘笔试环节通常能够顺利过关,但是在企业面试环节,其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本文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也不乏优质就业人员,2013年至2016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进入行业知名企业直属公司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这部分毕业生进行走访发现,这部分学生其共同点是在研究生期间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借助导师引荐到相关企业进行真实实习实践,实地参与企业的某一项目完成。此外,这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由于这部分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这些企业对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也有所改观。由此可以看到专业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在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不显著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围绕这一目的来看,目前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还不够明显。从研究对象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来看,由于该校地处湖北,毕业生就业分布比较多的几个地区仍然是湖北、深圳、上海、北京。从地区上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与一般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没有显著区别,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或者就业地区与少数民族相关,但从毕业生求职意向以及最终入职情况来看,民族高校工程硕士毕业生仍然更倾向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或者大企业。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去往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占总体就业比例24.3%,而其中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相关单位不到一半,这也就是说该院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最终大多数人没有为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服务。当然,本文的这种服务并不包含到广义的服务,比如业余民族文化的宣传,单指从事与少数民族服务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性的工作。

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不显著还表现在工程硕士毕业生本身对民族概念的缺乏,由于当初进入民族高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实属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这部分研究生自入校到最后毕业都缺乏学校归属感,对于民族高校的意义也仅仅限于“少数民族比较多”这种简单的理解。

2 解决对策与建议

2.1 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塑造民族高校研究生形象

民族高校应该加大研究生招生中对优质生源的奖励力度,大力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打好招生“广告”,提高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知晓度。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展现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优势面,加强与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盟友高校的联盟优势,提升形象。同时严把入口,对于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面试时严格做到宁缺毋滥,将真正愿意学的生源迎进来,将混文凭的生源拒之门外。

2.2 紧抓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

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制胜点。建议民族高校根据各自专业实际需求,与相关企业,特e是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将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列入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基地应该是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①民族高校可以到其他高校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学习其基地建设经验,再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应该是以项目为主导,民族高校工程硕士导师与对应基地导师之间有项目作为桥梁,并加强交流沟通,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如周报、中期考核等,以保证工程硕士实习实践的切实有效。

2.3 进行特色培养,彰显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特色

从培养环节入手,提升民族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课程方面增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课程,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民族高校社会责任及存在意义,激发研究生民族责任意识;生活中向研究生展现民族风土人情,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热爱少数民族,提升研究生民族归属感。

项目合作上,政府及高校应进行牵头,鼓励研究生导师增强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将解决民族地区实际问题作为项目进行合作,并带领研究生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发展成为长期交流合作平台。

在就业指导方面,设立民族企业或民族地区专场招聘会,集中提供服务少数民族或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信息,欢迎并支持相关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特别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硕士,鼓励他们回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

3 总结与展望

篇6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篇7

一、背景

作为一种重要的在职学历培养制度及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在职工程硕士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为增强科技实力、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欧美各国普遍加大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就我国而言,从培养高质量工程领域人才出发,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肩负的艰巨任务。

1.文献综述

一是关于外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Patricia D. Galloway(2007)对比研究了日、法、新、美等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认为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技术,兼顾全球化、伦理、公共政策教育等[2]。翁勇南等(2009)研究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并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3]。章丽萍等(2012)研究了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态势,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应朝着解决全球问题快速响应、对传统边界大胆挑战、对创新创业全力推动等方面推进[1]。

二是关于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廖文婕(2010)认为我国现有专业学位培养存在优秀教材与案例缺乏、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法,建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吴盾等(2014)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在职工程硕士产学研联合基地的构想[5]。魏剑锋(2014)指出当前多数学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和培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特色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6]。

2.研究思路

一是通过文献整理法搜索国内外权威的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访谈调研提纲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通过实地访谈D高校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家以获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与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为制定改进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支撑。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1.文献整理

通过查阅Elsevier、CNKI等国际、国内权威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等5方面,列入表1第1-5行。

表1 文献梳理出的问题

序号 (1)问题 (2)问题细节

(1) 学习方式 进校不离岗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教材质量

(3) 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导师关系

(4)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5) 宏观管理 质量控制、服务管理

2.访谈调研

(1)访谈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择D大学研究生院、学院2个层面的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这些专家不仅长期负责学校、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一线工作,且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其他院校的培养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实践经验丰富、可靠。

由此可见,上述专家选取既涵盖学校层面、又涵盖学院层面,且长期从事一线工作,具有显著的权威性。

(2)访谈提纲的制定。根据表1所列的通过查询文献整理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共6条,列入表2第1列。

为深入收集信息、避免信息遗漏,本研究制定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6,如表2第6行所示。

三、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

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能满足人们在不离职、不断绝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学历的要求,但造成了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的问题。访谈发现,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生活等因素,很多在职硕士进校学习和校外学习的投入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类似部分学生因工作地点较远而不得不住宿宾馆、出差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课时计划而重修等现象极为常见。特别对于学位论文,其选题、资料查阅、导师指导等环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由于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而不得不将毕业期限一拖再拖。

此外,工学矛盾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在职工程硕士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和节假日,教务员在培养计划设计、课程编排必须全盘考虑学生、教师的时间,难度较大,而一旦有变则必须重新制定并逐人通知。

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

专家普遍认为,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应该区别于全日制硕士,应针对企业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能够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要尽量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并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访谈发现当前在职工程硕士的专业课程普遍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较差。专业课程主要沿袭全日制硕士培养计划,照搬照抄现有的教学课程,学术性较强而实用性不足。

此外,当前培养计划还缺乏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课程,例如生态科技类、管理类、经济类等课程,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无法全面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能力。

3.教师专业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在职硕士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工程领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且能够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课程教学。但由于国内各高校侧重教师的科研学术考核,偏重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使任职教师对在职工程硕士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对在职硕士的关注较少。例如,访谈发现许多工程硕士点没有安排专职教师,计划课程的任课老师经常更换,而老师也往往使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同的课件。

师生关系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与指导。一方面,很多在职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职硕士进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在周末,与指导教师休息时间冲突,而日常指导教师需要在科研和全日制学生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在职硕士一般无法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只好选择性地“被忽视”。当学生培养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这种问题往往会造成师生矛盾,老师和学生彼此有意见,对学校管理部门也有意见。

4.学位论文选题难、缺乏有效指导

在职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要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既有一定创新性,又要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访谈发现选题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一大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选题,对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的了解较少,无法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也缺少相应的经费和时间保证。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还往往无法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多数校外导师流于形式,学生只好寄希望予校内导师。而如上文所言,校内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对其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要求指导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无所是从、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

5.质量把控不严,服务管理难度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的关键在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招生、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而就目前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简单地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视为创收项目,存在盲目扩大招生、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设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日常管理也松懈。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松散,缺乏认同感。访谈中有专家反映,很多学生希望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希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更贴合其在职学习实际、更人性化一些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专家意见,建议按以下几点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

1.多举措并用缓解工学矛盾

“进校不离岗”导致的工学矛盾无法从根本克服,但可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点、人性化课程及重修编排等方法加以缓解。例如,对校企联合培养或学员分布密度大的地区,可以建立校外教学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计划制定、课程编排考虑不同专业的交叉补充,可设置替代课程等;有条件的可建立课程视频资料库,为因事致使课堂缺勤的学生提供补习渠道。

2.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交叉性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必修课要注重实用性和学校特色,增加生产实践和工程案例,选修课则可考虑增设部分学科交叉以及经管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与完善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料库,为加大案例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认识提供支撑;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通过研讨、案例教学、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等。

3.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改善师生关系

师资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对科研与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应进行培训并保证稳定性,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尽量安排授课,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完善双导师培养制度,加强企业导师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导师的作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一是要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二是要多渠道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也尽量让在职硕士融入导师的日常工作。

4.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选题难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工作共同发掘选题方向,并通过开题报告会,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实践性、研究深度及可行性;要强化论文事中环节管理,重点检查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进度是否达到要求,以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建议建立学位论文指导记录手册,分阶段地记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情况的监督,保证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落入实处。

5.提升质量控制与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关键环节,通过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认可度的“双赢”;通过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加强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联谊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21-28.

[2]Patricia D. Galloway. Proposal for a Master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The 21st-Century Engineer- 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ASCE Press,2008,99-120.

[3]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篇8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9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上海交通大学

要求字数:4000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银行业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放松管制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银行利润率下降,在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突出,银行等行业遭受失败的后果,也忙着处理与非的问题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的教育。

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墨西哥银行风险问题已悄然出现。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更侧重于。特别是作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公布,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银行也开始逐步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标准。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新企业信贷管理系统的分析

2.1 现存问题的分析

2.2 系统的目标与建设原则

2.3 数据抓取相关技术

2.3.1 数据清洗

2.3.2 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

2.3.3 重复记录检测技术

2.4 已有贷款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评价

2.4.1 a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

2.4.2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建立

2.5 系统实现技术

2.5.1 web2.0体系结构

2.5.2 .net fw4.0体系结构与最新技术

2.5.3 ado.net技术概述

2.5.4 asp.net mvc3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概述

3.1.1 设计思路

3.1.2 现有数据库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

3.2.2 企业信誉度评级管理设计

3.3 基于核心词的重复数据检测模型构建设计

3.3.1 模型概述

3.3.2 主要流程

3.4 银行信贷风险模型的建立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建立

3.4本章小结

4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详细设计

4.1.1 功能结构

4.1.2 关键流程序列图

4.1.3 详细流程设计举例

4.1.4 详细数据结构

4.2 数据抽取部分的实现

4.2.1 样例数据抽取

4.2.2 构建企业名称的特征属性表

4.2.3 字典表的构建

4.2.4 程序实现

篇10

2009年3月,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自此开始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相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更侧重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教育,强调和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训练[1,2]。因此,工程实践环节是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2013年4月和11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相继推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两个文件,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改革。

二、动力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动力领域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服务社会,旨在培养服务于水电行业特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乙级及以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水电工程施工单位、水电动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公司、水力发电厂和水电动力设备研究与开发等大中型企业,从事大中型水电站动力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泵站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设备研发与制造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培养,探索制定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实践环节内容

在实践环节内容设计上,主要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此,结合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认识实践”、“项目实践”、“岗位见习实践”和“工程实践”等实践内容。学生在校期间要求不少于40%以上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且工程硕士学位答辩的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论文选题都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1)认识实践。本实践环节时间为4周,实践内容包括设计施工模块、运行管理模块、设备制造模块和水电站自动化模块四个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校内外导师情况选择任意两个模块进行实习,并在此基础上与校内外导师小组共同研究工程项目。通过认识实践,制定适合工程硕士个性培养的培养计划。

(2)项目实践。本实践环节是根据学生在上一阶段实习确定所选项目内容与要求,完成项目选修课程,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了解熟悉项目,积极参与与项目相关的各项工作,完成项目实习任务。通过10周项目实践,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选定,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岗位见习实践。本实践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企业中担任中级技术负责人或车间主任助理,使其熟悉水电项目及泵站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工程管理工作;参与水电运行有关规程、制度的编制;掌握数学、计算机、工程图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在水电站运行维护等环节中的应用等。通过14周的岗位见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4)工程实践。本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承担水电项目及泵站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工程管理工作,准确进行设备故障及事故分析处理,具有阅读复杂机械图样的能力,能够正确选用工程材料,具有主要零件加工检修工艺流程的制定与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通过14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完成工程设计或论文写作。

2.实践考核要求

(1)实结(或学位论文)题目必须结合实习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真题真做”,内容充实。选题具体要求可根据实习具体情况进行。

(2)实习需要单独评定成绩,学生返校后,将根据在实习单位完成的实习考勤、实习报告,实习现场鉴定考试和返校后的实习理论考试、实习答辩等综合确定实习成绩,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随同下一届学生重新完成实习或设计任务合格后补发毕业证书。

3.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

(1)改进专业学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大力加强企业工程师参与理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强调以职业能力导向为本。教学工作将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开展,广泛推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项目课题为支撑、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并创新性地推进企业工程师参与理论教学。动力工程领域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三门理论课程,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企业完成课程任务,为研究生将来从事毕业论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推进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领域加快和完善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案例体系。

(2)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并要求研究生的实践内容和企事业单位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既能够提供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实践场所,又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实际需求。为此,动力工程领域充分利用学校与相关水电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已在相关水利水电设计院所(如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水电厂运行管理公司(如江西中电投峡江发电有限公司)和水电设备生产企业(江西赣发集团有限公司)建立12个校外实践基地,以确保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进而保障专业实践质量。

(3)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更好地增强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对毕业后所就岗位的适应性,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注重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参考注册师、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开设一些用于获得职业资质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证、学位证的基础上再拿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持“三证”毕业。

三、实践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学生通过不同实践环节,在实际选题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真正将企业生产实际与课题有效结合,实践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岗位见习实践,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作用非常大,实践内容和最终实践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南昌工程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满足了水电行业人才的特定需求,具有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延明,向智男,葛瑞明,陈小平,朱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0-33.

篇11

关键词:VI设计;色彩;标准色 

1 色彩与VI设计 

VI全称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VI视觉设计,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1]。为了更加有力的传播企业理念、树立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人们往往要充分做好VI设计,施行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随着VI设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想在这方面赢得优势,就不得不对影响作品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在VI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在传递作品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寄托着设计者的精神情感。因为对生活经验、记忆或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总会将映入眼帘的色彩和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称之为色彩的联想。人们在日常的消费中往往离不开对色彩的联想,尤其是在卖服装,工艺品、装饰品和其他需要展现外观的商品时,必定会从商品的色彩上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联想[2]。消费者对色彩的联想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如果能够将色彩对人各种联想和心理作用恰到其处的应用到VI设计中的话,将对作品的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色彩的功能上看,色彩主要有识别与符号的功能,从识别功能看,其实就是同一双方的认知过程,使得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和外界对色彩的认知达到基本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粉红色”时就会认为这是粉红色而不是其他什么“粉紫”或“紫红”色。这就是我们对色彩的认知。从色彩的符号功能来看,色彩在本身情感属性上就是一种符号的表现,不同的色彩具备不同的符号意义,而受众对不同的色彩同样会有不同的认知[3]。色彩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识别性,一个好的VI作品甚至会让人一看到和作品有着相同的颜色的事物就能立刻联想到作品本身,这就对作品的传播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标准色与校园VI设计 

标准色是指企业在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时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者一组色彩系统,应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和心理反应,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点[3]。标准色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科学化、差别化、系统化。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本身生活经历、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色彩迸发联想和抽象的感情,因而标准色的运用还需注意两点:要注意色彩自身所含的特性,使其较好的结合设计理念,防止产生较大偏差;其次在应用标准色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与一些风俗习惯发生冲突。比如在法国人们不喜欢绿色,因为纳粹军服也是绿色的,容易产生联想。由于法国在举行葬礼时有铺撒绿叶的习俗,所以他们很忌讳用绿色的地毯。所以在做各种设计之前,必须按照各种特征,充分发挥色彩的功用,标准色选用则要尽可能单纯、简明,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以小见大,从而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校园VI的设计也可以通过标准色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和传递学校的价值理念。 

3 项目中色彩的具体应用 

在以我校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对校园VI设计中的色彩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斟酌和讨论,包括讨论了校徽、名片、明信片、信封、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的色彩的选择和设定。 

3.1 校徽色彩的选定 

校徽的再设计与标准色设定是校园VI设计的核心,因为校徽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经过项目组再设计后的校徽增添了代表我校特色的元素,与原母体学校校徽进行了区分,主体仍然与原母体学校校徽一样采用圆造型,保留了上半部分的简约地球符号,象征学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下半部则用南国商学院的简称SCBC进行合理抽象化形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与广外的关联性又体现了我校的独立性。原校徽主体以中蓝色为基调,背景为白色,简约明快,寓意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中英文校名为红色,醒目突出,体现热情、智慧与活力。再设计后的校徽保留了原校徽的红色,用红色作为此次校徽的标准色,寓意传承和创新,加之临近我校20周年校庆,从古至今,每逢佳节喜事人们都会选用有关红色的各式东西加以装饰来表达对喜事的喜悦之情。红色不但表达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快之情,更是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恒久的喜庆气息也正从这象征传统吉祥的红色中传递开来。因此在校徽设计上内部整体都采用红色,字体则选择了和大红对比鲜明的黑色,代表着学校对办学的严谨态度。再设计后的校徽与原校徽如图1。 

3.2 色彩应用的心得 

在此次项目中还有明信片,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在色彩的选定和搭配上需要仔细讨论。就明信片而言,小组成员共设计了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风景写实风,另一种是动漫风。风景写实顾名思义是以风景为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色彩选择中还是以此次项目标准色红色为主。动漫风明信片的色彩则会丰富许多。在此次项目中如果换用其他标准色也不是不可,之前也有考虑过,色彩有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所以无论选用何种颜色,都是应该以正确传递该VI设计的理念为前提。其次再在创新方面考虑。在以我校为例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其实也可以继续以原来的校徽颜色蓝色为标准色来继续进行其他VI设计。为此,小组也进行过多次对比讨论,将各种设计方案放置校内公众号,让同学们来进行投票选择。大概是校庆临近带来的喜庆氛围使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红色调的校徽,最后综合投票结果票选出了此次项目的再设计校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是最明显的外化表现,起到对物体的渲染作用,不止在校园VI设计,在其他任何VI设计中作为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都应给予慎重考虑。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的巨大的魅力和功用,在选择标准色的过程中必须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效应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忌讳或风俗习惯,避免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篇12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篇13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以前的政府财政独立负担转变为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共同负担,即由政府、个人等共同负担高等教育经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1995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学杂费为800元左右。其后几年,高等教育收费涨幅很大,到2004年,全国高校生均学杂费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4年大学需要4万多元。这种大幅度上涨的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高校向家长或学生收费的基本理由是高等教育能够带来个人收益。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否能够给个人带来收益、带来多少收益?目前个人承担了多少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否能够弥补个人成本?

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激增,2005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2006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随着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声音:上大学真的有用吗?。要解决这个疑问,也必须解决上述的几个问题。

本文将在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研究方案拟定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也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就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培养每一位大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资源。它主要包含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学费以及学杂费(包括住宿费)、交通通讯费、书籍文具费以及由上学带来的其他任何额外生活支出。但在个人支出的费用中,奖学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学金必须从个人成本中扣除,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购买资源力量的转移,并未真正使用某些资源,因此不含有任何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收益。它主要由机会成本、隐形成本、风险成本等组成。

接下来将以一个案例来说明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的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有一部分是受教育者本人获得的,这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投 1

资的个人收益。而高等教育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个人直接收益和个人间接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获得的种种好处。这一部分将首先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一般关系,再具体介绍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直接收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大学本科教育的接受者还可以获得种种货币以外的好处。具体表现有:获得孜孜以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受教育者个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心理收益。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在企业当中,对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在此,本文主要借鉴企业当中的财务评价方法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简单介绍四种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经济效益的测度方法,分别是教育收益成本比值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收入函数法。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这里主要引用上海财经大学于2001年暑假进行的两次调查结果中的数据,对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成本收益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

四、计划安排

2

参考文献

[1] 杨林.就业还是就学家庭因素对毕业生选择影响的成本-收益函数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07):34-36

[2] 申家龙.农村职业教育的个人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50-52

[3] 冯梅,马宁莉.基于成本收益数学模型的个人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1-63

[4] 赵海利.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J].财经论丛, 2003(1):43-47

[5] 张屈征,曾乐元,王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及其成本收益关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3):74-77

[6] 安雪慧.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计量方法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96-100

[7]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报告,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实证研究[J],2002

[8] 于谨凯 单春红.博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2):67-69

[9] 彭显琪 宋小敏.从个人高教成本收益模型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54-57

[10] 曾建权.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龙岩师专学报,2001(1):14-16

[11] 胡玲琳.关于教育收费与个人教育投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5-7

[12] 何光瑶.洪荧教育投资收益率计量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 1998(2):54-58

[13] 赖德胜.中国教育收益率枯算: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资料,1997(9):28-29

[14]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0-134

[15] 向洪、李向前.教育资本[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3-51

[16] M卡诺依编著,闵维方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118

[17] 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62

[18]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8-102

[19]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196

[20]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崔维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3-162

[21] 阎达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9:48-61

[2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驾驭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3-169

[23] 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三民书局印行,1984:71-79

[24] 国家统计局编.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5] 毛樟龙.《高等教育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15-20

[26] 李宏艳.《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6-24

3

[27] 龙舟.《中国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23-37

[28] 周群英.《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13-24

[29] 徐爱萍.《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31-42

[30] 罗刚强.《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一以教育投资为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0:15-23

[31] WalshJR. 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5:255-279.

[32] Byron,R and Manaloto. Return to educ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04:12-23

[33] Ronald G Ehrenberg. Econometric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9-37

[34] D. Bruce John ston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st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4:403-410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收益法开题报告篇二 学位级别:博士 硕士 ■工程硕士

学 号: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名称: 项目管理

所在学院: 经管学院 开题报告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注意:本表基本情况及报告正文由研究生本人填写,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5000字。

格式要求:正文文字部分为5号宋体、单倍行间距排版,A4纸双面打印装订。

开题报告评价部分分别由指导教师及专家组书写。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一周之内将报告原件交

院(所)研究生教学秘书处。

一、基本情况

报 告 正 文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航空运输服务企业逐渐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后勤基建领域的投资金额不断扩大,日益凸现出其对公司发展运营的重要性。就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来讲,为满足庞大的行政人员办公和空勤人员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需求,究竟是购买、租用、还是投资新建写字楼、住宿酒店,是摆在经营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即将通过规划的大背景前提下,这笔基础设施投资因其数额较大,考虑其在时间价值上与企业发展存在的的函数关系变得非常有意义。如果该项投资测算得准确、宏观控制得高效,不仅会因办公和餐饮住宿场所的投入使用直接给企业带来后勤费用的节省,而且也会因固定资产的升值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中,企业希望能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技术,测算出合理的办公和餐饮住宿使用需求,依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措施来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本文正是运用项目投资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析先后逻辑关系,采取资金时间价值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构建科学的项目投资模型,并通过项目施工前预控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项目建设投资目标的完成。

本文研究的内容对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的基建项目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供其他基地航空公司近年在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1)有利于确保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按公司发展需求完成任务,避免投资浪费。通过对影响工程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在投资控制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投资按计划进行,从而确保工程按合同要求完工,为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有利于降低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控制上的应用可以实现公司对自用基建投资的组合与合理优化,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从侧面降低项目建筑成本,实现成本目标,完成决策阶段、乃至整个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控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测算与控制研究,总结项目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同类型工程相关管理经验,并且通过运筹学方法建立基地航空公司普遍碰到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时间的线性模型,将企业由服务效益型向综合管理技术型转变,合理高效的利用投资,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为35% - 75% , 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影响工程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 ~ 25%。由此可见, 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既是项目投

[1-2]资的首要环节, 也是影响建设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成熟市场,投资者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价值有很多方法,包括:销售比较法、总租金乘数法、直接资本化法、收入支出法和贴现现金流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其中直接资本

[3-4]化法和贴现现金流法是国际成熟房地产市场(如美国)普遍采用的。而国外工程建设领域进行投资

决策比较权威的方法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它的原理是以工程项目从拟建开始到项目报废终结全部生命周期内总的周期成本最小为评判标准,从各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项目决策。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 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

成本(使用成本) 费用, 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8]国内企业进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主要采取财务评价的方法与原理。财务评价方法是应用资金时间

价值原理,采用折现方式,把建设期总造价和未来运营期总成本按预先确定的折现率换算成当期的

[9]投入资金,再按照一定的评判标准, 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会计制

度、税收法规和价格体系下, 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编制财务报表和计算评价指标, 进行财

[10-11]务能力分析, 据此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财务评价时涉及的基础数据很多。 按其

作用分为计算用数据和参数以及判别(基准) 参数。计算用数据和参数又分为初级数据和派生数据

[12-14]。初级数据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定或由相关人员提供的。如产品产量、人员工资、折旧及各种费用、各种汇率、利率等。判别参数是用于判别项目效益是否满足要求的基准参数,如基准收益率、基准投资回收期、基准投资利润率等。这类基准参数决定着项目效益的判断, 是项目取

[15-18]舍的依据。就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来说,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将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理论、方法的变化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金流贴现(DCF) 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树和Monte Carlo 模拟方法,我们称之为传统的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方法;第二阶段是随着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并由Myers(1977)首次将其用于实物投资决策而形成的实物期

[19-20]权方法; 第三阶段为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它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 对包含

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方法, 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其基本依据是扩展的净现值最大化, 考虑竞争性企业的行为后, 投资项目价值将下降, 不确定条件下竞争的投资项目价值可以表示为: 投资项目价值= 传统净现值+ 实物期权价值- 竞争的影响。影响投资项目价值的因素主要有3 个: 项目未来收入的现金流( NPV) , 投资机会的价值( 即所说的实物期权的价值) , 竞争者之间的交互博弈作用对项

[21-22]目投资价值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投资决策的分析已经逐步向综合性、动态化发

展。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陈武于2011年在企业投资决策方法中就运用了四维决策框架体系。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中,四个维度分别为投资项目的特征、市场竞争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23-24]企业自身的特征。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 首先项目本身必须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目

标; 其次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能够有效地容纳该投资项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再次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允许项目的实施和存在, 最后它还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同时企业自身还必须具备相应

[25-26]的投资实力。只有在这些条件依次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要求。

对民航机场区域而言,它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航空运输的规模和水平。 同时也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机场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根据国外统计, 投资于民用机场建设, 机场本身的经济效

[27-29]益和社会效益之比至少为1:10,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比值可能大大高于此数。因此,

[30]在机场区域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上,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民经济分析和社会评价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行政及空勤自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属于民航机场区域总图规划中的一部分。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是2010年新开航的民用航空公司,目前行政办公和后勤住宿场所租用在其他航空公司的基地内,每年的租赁综合成本约1400万元。在北京市正在规划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部分基地航空公司不久即将迁建的大背景下,新兴的航空公司面对着投资额巨大的基础设施究竟是该继续租赁、去购买还是新建的决策问题。针对此问题,以上投资决策测算方式要么过于宏观,要么是仅着重讨论客观的工程经济和财务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的主观因素。本文在时间价值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决策论对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对主观意见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5-7]

2、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研究内容:

(1)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当前公司发展预测、项目需求测算进行阐述,为本论文

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分析: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决策阶段可能影响项目投资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为该工程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3)项目投资收益的分析:通过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的收益测算,采取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和运筹学决策论,提供了可供比较的收益测算。

(4)项目投资计划的控制管理:对北京首都航空基地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控制,并且提出了项目投资控制中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原则。

研究目标:

(1)根据使用需求测算,探讨项目在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对在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项目投资进行决策分析和管控。

(2)通过对项目投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现代航空企业自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管控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案例。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和运筹学决策论测算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决策。

(2)运用精细化管控思想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思路:

(1)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基地工程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该工程项目投资方向进行测算,并运用运筹学相关理论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