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总结

篇1

二、工作上首先在教学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很好地履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较好地完成了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好评。

篇2

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梯队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科学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督促其认真履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后管理理论的第三个阶段,是指借助组织文化的影响力进行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就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教师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管理。就教师考核来说,高校人力资源考核机制要从教师的特点出发,充分渗透文化管理的理念与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系统。

第一,教师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劳动重复程度低,付出难以测定,效果不易评价,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量不能简单地以定量的方式加以考核。

第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具有多元化功能:既可以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又可以专攻科研,抑或为人师表,弘扬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因此,考核体系应相应多元,保护和强化这些功能。

第三,高校教师自主性意识较高。教科研开展方式多样,教材选择、方法使用、进度安排、深度把握等均靠教师自主控制,所以高校教师考核政策应给予充分的自和自由度。

第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事业效益显现周期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考核,长期开发、提升与凝聚是根本目标。

第五,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欲望。通过教师考核,细致深入地为每一名高校教师度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是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综上,针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特点的特殊性,对其的考核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考核实施的过程、考核目标认识与结果运用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文化管理理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年度总结、民主评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法主观性过强,缺乏客观的、量化的考核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出真实成绩,考核结果大多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并且对优秀率规定了上限,这就存在大家“轮流坐庄”的现象,因此失去对教师应有的激励价值。

针对高校已开展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聘期绩效考核为成对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补充。但是,这一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1.考核标准随意、简单,缺乏科学性。比如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将师德、敬业精神等在内的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抛除在外,或者将所有指标都简单量化到考核系统中,缺乏科学性,在导向上很难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2.教师地位被动,缺乏主动参与。在制定绩效目标、绩效标准、进行绩效考核等过程中,教师置于被考核地位,形成与管理者的对立与冲突,产生对考核的抵触情绪。

3.重考核轻实现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中缺乏对教师工作过程的沟通、指导和帮助,教师往往不能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积极性受挫伤。

4.考核系统缺乏反馈环节。大部分学校反馈给教师本人的考核结果只是简单的优秀、合格、不合格,教师对这一结果的原因乃至提高绩效的努力方向与具体途径一无所知,显然,绩效考核制度就达不到其预期的目的,迷失本义。

5.考核结果未能得到合理应用。如果考核结果不与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薪酬等挂钩,就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久而久之,考核沦为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不抱有希望。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的年度考核还是如今的聘期绩效考核,都将考核等同于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奖惩轻发展,其根源是缺乏与绩效管理匹配的组织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关怀。因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立足于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仅是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绩效管理的深层目标,是基于高校的发展战略,通过教师与管理者持续、动态的不断沟通,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处置方法,在过程中影响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并使教师得到发展。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五个环节形成一个循环的动态的闭环系统。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看,绩效管理的这些环节是文化价值链,环环相扣,不仅是高校文化传递的纽带,更能反作用于绩效管理实施,提高教师绩效,最终促使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1.绩效计划环节。绩效管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参与高校战略目标的分解过程,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在整个制定过程中,伴随着强大的培训与沟通计划,使高校教师有机会了解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围绕发展方向所设置的各个维度,了解自身在学校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找到自己的定位。教师由此有了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同时,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作为教师工作的“指挥棒”,与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相对应,关键指标及其权重会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起着导向作用。在绩效管理中渗透“文化胜任力”的观念,即围绕高校核心价值观,制定关键行为准则,依据准则设定核心胜任力模型,并按照岗位要求设定高校不同序列岗位的专业胜任力,目的在于使高校的组织文化逐步深化、细化,落实到管理实务中,变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

2.绩效实施环节。它涵盖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是中层管理人员辅导下属以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沟通过程,教师与中层管理者就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潜在障碍与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等进行双向沟通。这一过程,是团队文化建立与传递的过程。高校部门的运作通常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如课题的研究、学科的建设,等等,因此,绩效管理的实施与指导环节,无疑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有助于教师工作达到更好的绩效水平。

3.绩效考核环节。绩效考核可以说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各高校目前主要开展的一项内容,受到学校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绩效考核方案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高校独有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目前,在考核组织形式上,普遍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即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级、下级、服务对象,包括本人一同参与进行考核,这样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师工作,提高考核的全面性,降低个体评价的差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确保信息反馈的有效性,避免考核过程流于形式,必须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宣传,使之理解和接受绩效管理,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并对绩效考核的相关政策、考核内容、标准和考核过程、方法等制度进行系统了解,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效参与绩效考核的过程,尽可能地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这样才能保证绩效管理在高校中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公开的绩效评价制度、透明的绩效标准,可以明确组织内的行为规则,有助于形成公正、公平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促进组织和谐发展。因此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师考核机制,对高校组织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绩效反馈环节。绩效考核结果是每个被考核者关心的焦点,但如果只是成为一纸结论而束之高阁,或者沦为奖惩分配的铁证,而没有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绩效管理将失去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培训等功能。在高校绩效考核后,中层管理者要将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听取教师的看法和意见。通过面对面、开诚布公的沟通,赋予教师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使教师客观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心悦诚服地接受考核结果,有的放矢地制订下一步的绩效计划和改进计划,对绩效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感同身受,在团队中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带动中间,营造和谐、合作、奋发的高校组织文化。同时,教师的意见有利于高校为下一步绩效管理方式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绩效管理在开发的组织文化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根据教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灵活调整绩效管理策略,开放灵活的高校管理文化在绩效管理的执行中应运而生。

5.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环节。一般说来,薪酬分配是绩效考核结果最普遍的应用。但在目前的高校薪酬制度下,教师考核结果仅在校内分配制度上有所体现。如上文所述,对教师群体而言,意义更深远的是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挖掘个人潜能,最终实现其个人价值。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看做是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高校管理者应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师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为他们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重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校实现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从年度考核到聘期绩效考核,再到绩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一个升华。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职业生涯与高校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自适应、自发展”能力,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开发与凝聚,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唯其如此,绩效管理才能深得民心,推动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人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

篇3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篇4

高校教师分级聘任考核是岗位聘用制度的关键环节,关系着高校全局的战略发展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和引导着教师对教学、科研的价值取向,也是检验聘用工作实效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立科学而又适宜的教师分级聘任考核评价体系,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教师分级聘任考核的内容

高校教师分级聘任考核是聘后的管理工作,考核是聘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分级聘任考核是指根据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职责的不同,结合各类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级分类考核。主要分为专业技术岗考核、管理岗考核、工勤岗考核。

(一)专业技术岗考核分为教师岗、其他专业技术岗。教师岗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专业技术岗基本要求和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其他专业技术岗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岗位基本要求和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效果等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

(二)管理岗考核的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岗位基本要求和德、能、勤、绩、廉的现实表现。“德”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品德修养,全局观念、民主作风、服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规章制度情况等;“能”:主要考核教学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及分析总结能力,学习及创新能力,通过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来体现;“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出勤情况等;“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与贡献,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工作创新情况等;“廉”主要考核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情况等。

(三)工勤岗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岗位基本要求和工作表现、工作绩效、责任意识、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内容。

二、当前高校教师分级聘任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高校教师工作具有长期、复杂、难以量化等特点,长久以来对教师绩效考评很难制定一个客观、科学的体系。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客观、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通常还是每年要求教师填写“考核表”,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往往流于形式。

(二)高校对绩效考核的目标不够明确。绩效考核是高校引导教师个人工作目标与高校总体发展目标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以学校整体发展定位和目标为基础。目前,很多高校对绩效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是将学校发展目标逐层分解进行考核,而是简单地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考核,这样难以引导教师的行为趋向学校的发展目标。

(三)对教师的考核偏重科研成果,导致教学科研工作失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多以量化评价指标为主,如论文的数量、级别、被引用次数,科研项目的数量、等级、经费等。这种重科研成果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考核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高校的岗位分为教学岗、科研岗、管理岗、工勤岗等,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专业要求等不尽相同。但在当前的考核中,对待不同岗位的人员没有分类考评,而是采取“一刀切”的考评办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专业特长,这很不合理的。

(五)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反馈与运用。许多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后不重视反馈环节,未能将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考核结果也没有在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奖惩中运用,无法起到激励作用,达不到绩效考核预期目标。

三、关于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分级聘任考核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等各种指标综合融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二)考核体系应系统、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的同时,客观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考核教学、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进一步考核成果的质量。

(三)绩效考核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创新,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考核的周期可适当延长,适度由年度考核向中期考核、聘期考核转变,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由以量定性向质量兼顾评价转变,不片面以数、研究课题数、获奖数等作为评价指标,克服学术浮躁的行为,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长期研究和创新性研究。

(四)绩效考核应采取分层分类考核的办法。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差异、岗位特性和主观能动性,考核指标或权重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强度等而有所区别。分层分类考核有利于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特色,发挥个性和特长,促进个人发展。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道德 问题 对策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

编辑整理本文。

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5 

篇6

随着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关于教师的绩效和绩效管理成了热门话题,如何衡量高校教师的绩效和进行教师绩效管理成了各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

关于绩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判断标准上看,绩效可以从工作结果来理解,也可以从工作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但在实践中,绩效反映的是员工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方式实践某种结果的过程。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与员工就工作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的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因此,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效果。

绩效管理的程序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等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最终实现组织和员工的绩效改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绩效管理就必须是一个持续沟通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工作结果,更要重视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现状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的绩效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上,贯彻落实1995年人事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集中对教师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绩效考核也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模式,一般是年底考核前,公布考核方案,确定考核等级和优秀比例,然后分部门贯彻执行。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统一按照“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1]。

考核方式以描述性的定性考核为主,一般以部门或学院为单位进行,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考核等次按教职工人数的比例进行切块。考核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德、能、勤、绩的自我简单陈述,相当于一次无关紧要的个人年终小结。从形式上看,通常就是每位老师填写一页部门年度考核登记表。考核程序不规范,考核一般按总人数划定优秀比例,但“优秀”轮流坐庄、“谁需要让给谁”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考核过程中,一方面,评价人员更多地凭人情及印象对被考评者进行评估,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评估者的评级经验与技能、思想水平与修养等都会影响考评结果,使得评价结果产生居中、偏紧、偏松等主观偏向。再者,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由于个人目的会倾向于对那些上课管得不严、考试容易通过的教师打高分,而这个分数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教师在绩效考核上的基本方法依然是以“一张表格、一次述职、一个分数、一张选票”的模式进行的。

“一张表”指的是年底考核的一张表格。按照《规定》,高校教师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来进行陈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在“一张表”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述职。“一次述职”是指在考核前,由被考核人就一年来的工作和业绩进行一次述职,让全体教职员工或考核组的成员,了解被考核人一年来的工作业绩。“一个分数”是指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由考核人对被考核人进行打分,主要有学生打分、领导打分、同行打分、督导打分等,然后加权汇总,作为考核依据。关于考核结果严格按照规定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于15%比例的优秀,一般是通过“一张选票”来确定,就是对于被考核的教职员工进行民主投票,选出年度优秀人员。

三、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同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组成。绩效考核只是这个系统里的一个部分,二者无论从概念,还是从实际意义上都各不相同。但在现实中,不少高校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重点是对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而忽视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绩效辅导等诸方面。

(二)忽视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计划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共同确定教师在考核期内应该完成什么样工作以及达到什么样程度的过程,是绩效管理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现在高校一般情况下没有具体的绩效计划,更没有双方协商考核期内的工作和工作完成的目标以及标准。往往就是学期初发一张教学任务书,规定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对于这些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什么程度算优秀没有一个质的规定。

在绩效计划阶段,绩效目标设置没有与各高校发展战略相联系,教师没有参与绩效目标的制定,没有体现教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没有对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与考核标准、考核周期、考核者等进行确定,没有明确校方和教师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缺乏管理者和教师就绩效计划进行的深入沟通。

(三)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

按照《规定》,事业单位考核的指标应该以德、能、勤、绩等方面为指标来进行考核,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又重视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指标的考核,造成考核指标的两张皮,没有能完全融合。另一方面,考核的指标和标准没有区分度,所有教师都是一样的指标,都用一个标准。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教师、不同的教师职务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职要求,教师的考核是对每位教师履行职务职责的情况分别进行考查和评价。

(四)缺乏必要的持续的绩效沟通

高校的绩效管理不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绩效辅导。无论是在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在履行工作职责中,缺乏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多是由校方领导确定教师的绩效原则和目标,并非是经过双方交流沟通之后来制定。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也只是关注教师绩效考核成绩是否合格等,而没有和教师共同就绩效计划的制定及内容实施是否恰当、合理展开探讨[3]。

因此在实际中,绩效的目标是学校制定的,对于教师能不能完成及在完成过程中有没有困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帮助,容易造成部分教师由于外界条件等发生变化而完不成既定任务的情况。

(五)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客观

在考核方法的运用上,往往采用打分制,有学生给教师打分,教研室或督导给教师打分,最后是系领导打分等。打分含有情绪化、偏好、人情成分等,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随意性的打分游戏已经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孙媛媛,2013)。周茜等也认为,(打分)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考核标准做依据,考核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专家、学生及单位负责人在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凭经验、印象来判断的情况,个人的人际关系、情绪化的东西及功利性的一些非正常因素也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评价者所做出的评价难免是主观、片面的[4]。

(六)考核结果不反馈

部分高校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后,除了公布考核等次以外,具体的考核信息往往束之高阁,缺乏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致使被考核者不知道具体问题和原因,也不明确今后整改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能够起到通过绩效管理提高教师绩效水平的目的。有些院校并不把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只是院系的相关部门掌握,最多只反映给院系一级领导。有时甚至教师本人对考评结果也不清楚。

四、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与管理者关注绩效考核不关注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关。缺乏对高校教师的岗位分析,导致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相近,考核指标雷同,考核标准相差无几是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时,一方面要突出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另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教师工作的行为和结果。所以,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岗位分析与评价

要想解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不同等级的高校教师岗位进行详细的分析。岗位分析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关键一环。《美国心理学会标准》(1985)指出:“工作分析为确定职务内容提供了主要依据。”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岗位分析,是确定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的前提条件。

现在各高校都在推行岗位聘用制度,有必要对各类教师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劳动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便制定出不同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评估的依据。只有明确了岗位的信息、职责任务等,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二)构建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对教师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绩效管理系统。在绩效计划阶段,构建基于岗位职责和任务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明确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的目标任务和标准。在履行绩效计划时,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绩效进行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止考核期结束时完不成既定任务。在约定的考核期结束后,管理者对教师完成的计划情况进行公正地评价,并且进行深入面谈反馈,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

(三)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

如果属于同一类别同一等级岗位,完成的岗位任务和职责应该是相同的,考核的指标和标准也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科研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实行人本管理,不宜“一刀切”。如果科研项目在一个考核周期内无法完成的,可以根据实际,延长考核周期。

当然,在实际中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灵活选择考核方法,比如实行过程考核、分项考核、分阶段考核等。

(四)发展性原则

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对教师在考核期间内在本岗位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那些岗位贡献大的和优点突出的要及时进行激励,对于不足的要分析原因、正确引导,提高工作能力和绩效,一切本着以教师的发展为原则。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绩效管理使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一方面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认识上存在偏颇,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对教师岗位的分析,引发了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水平,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设计,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让教师和高校共同创造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马明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

信息化,2012,(12):113-114.

[2] 徐蔡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文史资料,2009,(6):167-168.

[3] 石然.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华章,2013,(9):157.

篇7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XX—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27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XX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XX年1月4日我院召开XX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七)外联工作。完成3位台籍教师及6位外籍教师的出入境管理、专家证办理等外事工作。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资科

(一)完成了收集、核实各部门考勤及相关资料(假条、新进及离职员工信息表、后勤各种情况报表)核发全院教职工工资的工作;

(二)完成了专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工作(包括上课课时费、公选课时费、重修课时费、实验课时费等)。

篇8

1. 师资引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发展。为此,我们先后赴南京、上海、西安、宁波、北京、武汉等地参加10次重大招聘活动。XX年共收到应聘材料XX余份,应聘电子邮件2800余封。对于博士、教授递交的应聘材料,实行档案登记、跟踪制度。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全年上报省人事厅、劳动厅调动材料22人,签定就业协议57人,发商调函45份;接收毕业生57人,调入34人。为了迎接XX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人事处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XX年阶段性师资引进人数分配工作,并根据学院的师资需求进行了信息的编制、招聘现场和上网工作。

2. 人才培养类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的考核工作和XX年度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人选与重点资助人选的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重点资助人员校内配套经费的落实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省人事厅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配套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教育厅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和高校访问学者的报送工作;布置完成XX年度包氏奖学金的申报工作。所有人才培养类项目的使用经费审核。

3. 教职工各类进修。做好在职博士的申请、政审、签约和经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7人取得博士学位,31人考取定向或委培博士。做好在职博士后的审批、签约和保证金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4人申请做在职博士后(其中国外1人)。做好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研究生课程、业务学习和学历提高等的申请、审批和学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其他进修32人次。

4. 完成“西湖学者”的评审、聘任工作;推荐批准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育优秀工作者1人;推荐报批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省优秀博士后3人。

(二)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 组织申报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职称工作的部署及时起草下发了关于我校XX年度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组织实施。 XX年共组织88人参加的教育理论培训和考核;办理86人参加XX年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培训报名手续、征订考试用书;组织90人教工计算机培训班。办理了职称申报的审核、论文(着、成果)送审回收、评审材料的多次打印装订。并办理了会计、经济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2. 组织评审工作。做好了各级评审组织的组建、报批与上级评审组织人员的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推荐等各项工作。XX年共申报正高职23人,其中11人评审通过;共申报副高职55人,其中37人评审通过(3人申报高级会计师在评审中);受理申报中初职95人,其中88人评审通过(含初定、转定)。作好技术工人考工升级的报名、审核以及聘任工作。

3.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全年两次进行了高校教师资格的受理、审核、评定、上报、制证工作。上半年评审了178人,下半年评审了49人。并组织54人参加普通话测试培训和考核。

4. 协助省人事厅做好全省高级经济师计算机测评工作。>

(三) 劳动人事工作

1、 机构调整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全校93个教学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并对全校教学、实验等专业技术机构近100名负责人进行了重新聘任。并对机构调整做必要的人员分流和安置工作。

2、 各类考核工作。参与院内部门工作年度考核;组织教师、学生对直接服务部门的考核工作;组织教师对二级学院(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组织全院各类人员年度考核(不含中层干部);组织教师晋升职务量化考评工作

3、 核发工资、补贴工作。认真做好新进学校90位教职工的工资确定和209位职务职称变动人员工资的变动工作,做好全校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学生管理费的分配计算、发放工作;做好XX年度考核基础上的增发一个月工资工作以及204位教职工二年一次的正常晋升工资工作,完成更名大学奖励和年终教职工津贴调整工作。完成48位引进教职工的租房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完成190余名临时工人员指标审核、工资的确定、计算发放工作以及下沙补贴、学生专职辅导员等各种津贴的计算发放工作。

4、 信息档案工作。完成省教育厅、财政厅和西湖区统计局所需的各种干部报表、工资报表、劳动年报等各类报表,以及各部门有关人事方面的各种花名册、数据、报表,及时做好人事数据的更新、调整变动工作,认真做好全校教职工人员名册的编制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档案的接收、审核和归档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聘用合同的签定、鉴证、续签和管理工作。

5、 校内调动及退休工作。及时办理各类人员进出、退休、延长退休、内退退养的手续,做好包括政法培训中心在内的学校教职工的分流、转岗、校内调动工作,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工作。为搞活校内用人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杭州商学院人员流动管理办法》直接管理校内各类流动人员,并认真细致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

6、 社会保险工作。在财务处的协助下,完成了XX年度全校教职工的个人工资总额的确定工作,协助杭州市就业局做好对我校教职工失业保险金的认定工作,协助省医保中心对XX年度全校教职工医保个人帐务进行结算。完满完成省医保中心对我校教职工XX年度工资额的稽核审查工作,极大地维护了学校和全校教职工个人的利益。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规定,认真作好全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及时做好新进新出学校的教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增减、变更工作。

7、 学校更名配套工作。及时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校徽、工作证的制作和换发工作。

8、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办理全校教职工的请假、销假、探亲手续和收入证明、部分男教工的子女参加医疗统筹的资格审查工作以及生活困难职工的生活补助,XX年度共补助69人次,计3.14万元。钱虽少,体现了学校对困难教职工的关怀。教职工去世时代表学校前去慰问、告别,已故教职工的丧葬费、抚恤费以及遗属补助的发放工作;

(四) 其他工作

1、 召开XX年度新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茶话会。

2、 全校副处以上、副高以上人员出入境基本情况的录入、报备工作。一般教职工公派出国的政审工作。

3、 推荐中央、省级高级专家信息库人选。

4、 做好教工校园卡的申领登记、联系和发放工作,其中新办校园卡95人。

二、 主要工作亮点

1、 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校党委的安排,由人事处起草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如在网上公示各部门的总结、调整考评指标权重等,使考评工作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对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起草“学院工作年度考评办法”,供校领导审议。力求将考评结果与津贴挂钩,以奖励为主,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作用。

2、 提高透明度。人事处的各项工作,均与全校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操作规范、透明,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在人事处职责范围内,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职称评审、工资津贴标准等,严格按制度和程序执行。对于需要评审的工作,公开评审条件、评审对象、评审程序,每次评审均请校纪委现场监督,评审结果上网或张贴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3、 力求公平。11月份提交校领导审议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学院津贴调整方案”等,力求体现公平,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制定尽可能准确、合理。

4、 关心教职工生活。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人事处对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教职工收入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提出了岗位津贴和教学津贴等的调整方案和经费测算。

篇9

一、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价值的应然分析

(一)具有评价功能

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的社会组织,高校教师既是培养高级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主体。但由于高校教职工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而,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办学主体作用,就必须首先认识和了解他们,而要认识和了解他们,就必须接近他们、考核他们。所谓“知人善任”,“知人”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考核,才能真正了解教职工,知其人之长短,然后才能扬其长、避其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其专长和积极性。而开展教职工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行、行为态度、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判断其与岗位要求是否相称。从而为教职工的聘任、奖惩、辞退、晋升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具有激励功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对于高等学校的教职工而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这一群体的主导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确保有关政策按时到位,并把考核结果充分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去,应用于学校教职工的聘用、培训、调配、晋升、奖惩中去,真正建立任人唯贤、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能够深入持久地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把广大教职工的行为目标真正导向到学校的总体发展和自身的持续进步上来,从而添补年终考核绩效管理目的不准确、指标体系欠科学的纰漏,为学校绩效管理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有导向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出,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当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更好的实施目标管理。高校教职工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年度考核不仅能够及时反馈教职工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而且还能够给他们提供一面镜子,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明白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长处,主动地改善不足,进而促使其整体工作绩效进一步提高。从这一层面来看,年度考核在教职工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明显的。此外,年度考核的导向作用还能够促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经常性地获得具有推动作用的额外动力或理论指导,以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创新意识。例如教职工在权威性杂志上公开、取得某项科研成果、参与正面积极的活动,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位或是有某方面的先进事迹等,通过在年度考核中体现,并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能够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教职工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

二、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现状的实然评估

(一)对考核工作的认识不够明确

部分高等学校在规章或办法中确立的指导思想尚不十分明确,对年度考核工作意义的认识不十分清晰,一些学校的认识尚停留在初始阶段。认为年度考核是人事管理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对学校各类人员的管理,正确评价高校教职工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这一指导思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忽略了考核工作在依法治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导致许多教职工忽视年度考核工作,认为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缺少考核工作的主体意识,仅仅把考核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不是作为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认真总结。一些中层干部也认为,年度考核工作是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对教职工进行人事管理的手段,甚而认为年度考核是学校对教职工的监控手段,与各院系无关,从而形成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走过场的情形,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考核过程的监控不够全面

以法规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年度考核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和考核责任制等配套制度,加强对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监督,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既有法可依,又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法制化的基础,也是使高校领导或高校内部各部门的领导克服、主观主义,依法管理教职工的重要保证。但一些高校或高校内部某些部门的领导在对教职工进行管理时,因考核制度还不十分完善,考核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考核程序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性与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对那些不按规定进行年度考核的单位或领导缺乏应有的规范与约束。

(三)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

考核结果的使用是考核工作的延伸,同时也是考核的落脚点和生命力之所在。搞好考核结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出考核的权威性。只有把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等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各部门高度重视考核工作,自觉研究探讨优化考核的办法和措施,使各级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重视考核的每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减少“评优”失真的现象。但从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考核结果的使用机制很不完善,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等关系不大,即使有关系,也大多是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

三、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的制定要创新

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践工作中,建立尽可能客观、公正、合理、科学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既是整个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更是

确保考核工作质量的关键。但就大多数高校现行的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来看,普遍存在线条太粗的问题,德、能、勤、绩四大项考核内容的具体分解不够科学合理,往往是定性标准多,缺乏定量标准,对工作量、工作质量没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带有相当的片面性,既不能进行同系列的纵向比较,也不能作为各系列间的横向比较,达不到奖优惩劣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时,考核标准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没有区别对待。教职工中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工勤等不同岗位和高级、中级、初级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许多高校对他们的考核却用一样的标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而,创新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实践中,首先应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及自身特点制定岗位责任目标,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科学合理地分解到每个工作岗位,做到既明确所应履行的职责,又要有量化硬指标,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岗位职责是每个教职工应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也是年度考核的基本内容,岗位不同其职责任务也不同,年度考核也就有了不同的起点,体现了考核的公正性。其次把德、能、勤、绩四大项考核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性质,按不同加权系数制订定量标准,体现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再次要根据学校近、长期规划,制定工作岗位职责以外的加、减分标准,使只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没有加分者不能得到优秀档次的分数,以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最后要经过试行,调整定量标准及各项的分数,以根据考核标准,全校教职工能有20%左右的优秀率为最佳方案。

(二)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法的选择要创新

当前,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的实践中,还没有找到一种适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考核办法,虽然几年前一些管理者就提出了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如何结合,一些指标如何量化等问题都仍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大多数学校仍以“民主评议”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的主要方法:一是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由行政领导根据民意测验来确定职工的考核等次;二是采取投票或打分的方法,即在考评会上,进行书面表决或打分,打分主要凭考评者的经验和对被考评者的感性认识,得票多、打分高者即为“公论”所评出的“优秀”。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考核出职工的等次,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往往出现过松或过紧的现象。过松,即过于笼统,个人述职泛泛而谈,评议打分松松垮垮;过紧即过分依赖民主评议,甚至以民主评议来决定考核等级。这就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笔者认为,要进一步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的可操作性,在方法选择上就应实现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是从整体上把握,综合衡量被考核者总体执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定量是运用工作任务的数量、失误率的高低、出勤率的高下、出思路与出创新的多寡等较为明确的数据形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定量分析,从量上相对精确地反映被考核者一年来的工作业绩情况。二是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察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的日常情况,平时的积累是产生年度考核结果的业绩依据,因此,抓住平时考核也就为年度考核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准确记录。三是要坚持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偏重于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公开考察等方式,动态考核则主要是针对考核对象进行实地的、跟踪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的考核,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评定。

(三)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过程的监控要创新

篇10

1 应用目标管理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1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工作目标,并在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调查研究表明,完成工作目标的最大动力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管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将教师应完成的工作分解、细化,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公平地实行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最终达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1.2 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管理者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会制定相应的教学和业务考核目标来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积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达到目标的条件,比如,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1.3 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教师都会有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并希望得到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的机会。目标管理有效地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业绩目标进行了挂钩,使教师在完成学校业绩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和发展。

1.4 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双向沟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将重点放在和教师沟通和听取教师反馈意见上,做到经常性的与教师沟通。同时,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也应该认真解读和理解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在遇到问题、矛盾和冲突时,应主动与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和反馈,共同促进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1.5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学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引入目标管理来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将教师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密切结合的绩效管理方式,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的缺失

2.1 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偏离了真正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考核而考核,作为管理者只关注考核的结果,而不关注考核的过程,更忽略了考核真正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2.2 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岗位职责是绩效考核的标准,这需要通过岗位分析来明确。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岗位分析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这就导致岗位职责的界定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同时,考核指标的运用也多为定性指标,很少用到定量指标,这样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无法达到考核的目标。

2.3 考核等级分布无弹性

在对教师考核上,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根据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考核,没有体现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按照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进行考核,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的名额分配都会参照单位编制人数实行强制分布,优秀的指标按15%的比例,不合格的指标按10%的比例分配给各个考核单位,这样,就会出现绩效突出单位的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表现良好的教师也可能因为此名额分配比例被强制评为不合格,这样势必会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从而失去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的激励作用。

2.4 考核过程有失公平

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核时采取每年优秀“轮流坐庄”的做法,有的则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这些考核过程看似有“人情味儿”,但实际却有损考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丧失了目标管理考核应起到的作用,使得真正优秀的教师工作热情受到了打压,有失公平,达不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特别是当考核结果逐渐成为评聘职称、晋升职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后,这样进行考核更是违反了公平理论,其结果适得其反。

2.5 考核过程缺乏沟通与反馈

在考核过程中不重视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是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执行绩效考核时的普遍做法,往往一个新的考核办法出台后,没有过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其理解和解读文件精神,这样就会出现教师对考核办法的理念和导向缺乏理解。特别是在考核过后,考核者通常没有和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也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了。

3 基于目标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的管理对策

3.1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立

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就是目标的设立。湖北商贸学院全面引入目标管理,学院院长代表学校和各部门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签订,代表着学院的工作目标更明确,责任更具体,也代表着各单位、各部门的郑重承诺。在目标责任书中,突出了考核指标的明确性,尽可能将目标量化为具体数据,如对完成具体工作时限的要求,只有明确地确定完成时间或日期才能对各项目标进行监控和评价。

3.2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需要将整个学校的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学院、各个教研室和各个教师身上,当每个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自己的分解目标之后,整个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以湖北商贸学院为例,学校的总体目标明确之后,各学院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对学校的总体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者,包括各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然后各个教师再按照各学院、各教研室的目标要求,制订各自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3.3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实施与监控

目标分解之后,管理者需要实时关注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认真检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偏差。所以,落实是关键。在目标落实上,需要强化措施手段,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要预见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湖北商贸学院的目标责任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会利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监控目标实施过程中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人和事,深入沟通,纠正偏差。

3.4 目标考核与奖惩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起点,目标完成情况是目标考核的终结。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湖北商贸学院,目标考核的最终形式是年终考核,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评价工作组,分学院、分部门,按签订的责任书逐项考核,逐项打分。之后,再按各单位考核的等次,由学校办公会决定,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优秀指标,也就是优秀百分比。考核结果确定之后,学校会对优秀部门、优秀个人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学院与学院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执行的标准是一致的,同时也是科学、合理的。

3.5 信息沟通与反馈

在目标管理体系中,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取大量的信息是设立目标的依据,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与转换,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湖北商贸学院非常重视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每双周的周二下午定为校领导接待日,所有教职工,包括学生在有问题和情况要反映时,都可以在这天下午和校方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志政.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赵秀荣.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5).

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1年省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JSJG200)、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XGGB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24-02

我国学者借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结合我国国情,把我国高校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1]教学型大学以本专科教学为工作中心,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随着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功运用,教育界也开始在教师管理中逐步摸索运用。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与管理者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并使教师得到发展的循环活动。[2]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组成。本文所说的高校教师专指在教育一线从事教学任务的人员。

一、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型高校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没有将之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效考核只是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绩效考核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难以体现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目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沿用的仍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R.W Tyler)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3]其指标选取多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主要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些内容涵盖面广,但具体指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与教学型高校强调的“要把教师的发展重点定位在课程与教学上,建立一个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相背离。[4]

3.绩效指标选取重视硬指标忽视软指标

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从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教师的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内容来看,都包含了一定的“硬指标”和“软指标”要素。通常,“硬指标”比较容易量化,但是“软指标”尤其是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难以进行量化。很多教学型高校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时,更多地侧重于对教师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的考核,忽视甚至完全漠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好具体量化的指标。

4.绩效考核程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普通教师缺乏参与的路径

很多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制定,很少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对制度的出台、政策的制定知之甚少。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往往造成教师和管理者之间认识上的分歧,甚至误解和抵触,使绩效管理最终难以真正起到提高教师的工作业绩及其教学、科研能力的作用。

5.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结果应用缺失

很多教学型高校在进行完例行公事般的年度考核后,就把考核的结果直接交给有关部门保管,除了有限的几个优秀名额之外,其他教师的考核结果一概是合格。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管理者甚少与每个教师个体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来帮助教师个体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考核结果只是作为确定薪酬、奖惩等的依据。

二、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1.目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国家对大学分类指导基础上科学定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认为大学的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四是学术。[5]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教学是教学型高校最经常、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高校的工作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做好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学校发展规划。高校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

2.观念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绩效管理的理念

首先,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能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能力。其次,教学型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绩效管理的理念,让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绩效考核,更是每位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高。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6]

3.组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国内外成功绩效管理的经验,绩效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任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检查与修改,对有争议的绩效考核结果有最终裁决权等。第二,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由人事处处长任主任,绩效管理专家和绩效考评专职人员任成员的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学校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并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跟踪,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绩效管理的经验等。第三,成立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与有经验的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在本部门内进行绩效管理的宣传、发动工作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绩效管理办公室汇报绩效考评的结果及出现的问题。[7]

4.制度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制定出明确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考核周期制度。对教学绩效应该每个月考核一次,科研绩效考核时间可以每年一次小考核,两年或三年一次大考核。二是有效的绩效沟通和面谈制度。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诊断、辅导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来抓,及时将绩效改进计划贯彻落实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中。三是完善的绩效培训制度。学校绩效管理办公室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部,与一些没有达到业绩要求的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完善的绩效投诉制度。绩效投诉制度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及时、公平、公正和有效的解决,为营造民主、和谐、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氛围提供保障。[8]

5.技术层面,构建科学的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1)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确定应实现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普通教师广泛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这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应有之义,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由师德、教学、科研、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以及个人规划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在一级指标下再设定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

(2)持续不断的绩效辅导。绩效辅导又称绩效执行,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涵盖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贯穿于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在绩效辅导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可以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为了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高校管理者要随时收集教师绩效有关数据,定期进行相关绩效原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为下一阶段公正评价教师的业绩水平提供依据。

(3)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在绩效周期结束后,管理者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对教师工作绩效给予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和总结,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考核两个方面。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对指标进行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分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在考核时应尽量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考核结果客观、真实。

(4)及时的绩效反馈面谈与重要的绩效改进。绩效反馈是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过程。通过绩效反馈,管理者与教师能就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对绩效考核结果达成共识,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而修改制订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实现教师个人的不断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改进与导入,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教师进行绩效反馈的目的。传统的教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依据,而教师绩效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及绩效的持续改进与发展。所以,绩效改进与导入工作的成功与否,是绩效管理系统是否发挥功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毓龙,樊来耀,秦荣.美国高等学校卡内基分类法的新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36-39.

[2]刘诚芳.现代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刘春惠.泰勒课程评价模式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8.

[4]尹明明.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3):79.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篇12

1 教师评价体系的历史溯源

1.1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之久远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市民代表定期到学校巡访,并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各种基于效率的教师评价体系开始在学校普遍出现,到7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美学校都拥有了正式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阶段对教师的评价都是总结性的(summative),由校长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判,并据此对教师进行留任或免职。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从评价过程中得不到任何信息与反馈,从而导致这种评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其主观性,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与不屑。

1.2 现代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兴起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评价,被称为教师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formative),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出奖惩决定,而是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绩效确定其个人的发展目标,从而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2 中国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中国的教师评价体系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1970s至1990s

第一阶段的高校教师评价,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此为合格评价阶段。考核的重点是工作量。教育部 1981 年《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提出了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的试行办法,以此为标志,教师工作量制度成为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这种评价体系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罚;

第二,评价标准抽象化,并主要依靠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价;

第三,无论是否适用,将评价标准一律量化;

第四,评价主体为学校管理者如校长,而不是学生、同事或专家。

这一阶段考核的特点是在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各高校采取大致相同的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考核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整体平衡性,考核指标缺乏客观性、准确性,考核结果对比性差,分辨率低,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2.2 第二阶段――1990s至今

第二阶段的高校教师评价,始于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教直[1992]37号文件),其中第22条指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工资法规和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前提下,有权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分配办法和津贴标准”。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对院系工资总额包干的制度,同时开始探索推行与津贴分配密切挂钩的评价办法。在1998年以后逐步推广实施的岗位津贴制度,明确提出需要具有说服力的合理的分配依据,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促进了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的。这种评价体系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职称的晋升和津贴的分配;

第二,评价标准与方式多样化;

第三,淡化量化指标,提出数量与质量并重;

第四,评价主体扩展为包括学校管理者、学生、同事、专家等。

这种评价模式的优点是不完全与量化的考核结果挂钩,将竞争激励的重点放到对质量的要求上来,不再关心教师业绩的排序如何,从而降低了考核的竞争性,易于教师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缺点是岗位责任书如不细化很难达到考核的效果。

3 中国高校教师评价模型

在摒弃了主观性的总结性评价方法后,第二阶段各个高校普遍开展了形成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伴随高校办学自的扩大,国家各部委在模式和方法上不进行统一管理,于是教师评价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常见的教师评价模型有:

3.1 基于职责的评价模型(Duties-Based Evaluation)

基于职责的评价建立在工作的特定任务和要求基础之上。该模型有效地将教师评价与教师职业特点联系起来。优点是可以满足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合理要求,同时也避免了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可能导致的评价不公问题。缺点是,一方面,在明确职责评价范围时难以达成一致。高校教师职责众多,社会、企业、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又各不相同,这使得用职责来评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其次,教师各种职责的权衡问题。教师的各种职责也必然存在轻重程度之分,评价的时候也必然考虑各种职责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而如何确定权重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3.2 末位淘汰模型(Elimination of the Last Persons Method)

这种模型最早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先使用,90年代引入中国高校。末位淘汰模型简单明了。通过设定评价标准,将教师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的比例在5%左右。不合格者则被淘汰,或者调离岗位或者进行学习。但是其缺点同样一目了然。一是,在众多高校中尤其是重点高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优秀合格的,无法找到不合格者;二是,在中国高校的特殊环境下,即使有不合格者,也难以被最后认定。这使得在这种模型下,所有的教师评价结果都几乎相同,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在实践中,还有一些模型在各个高校中使用,例如教师特质模型(Teacher Trait Model),过程取向模型(Process-Oriented Model),基于目标的评价(Goals-Based Evaluation),教师发展模型(Faculty Development Model)等等。

4 基于胜任特征(Competency Assessment)的外语教师评价体系探索

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下,哪种模型都有其局限性及不足。尤其针对各个高校中的外语教师而言,即使比较适合绝大部分其它学科、专业教师的模型,仍然不适用于外语教师。这是因为在高校中,外语教师的身份比较特殊,可以概括为:第一,学生公共性。授课对象不局限于某个专业某个学院,而是全校学生。第二,授课通识性。外语尤其是英语对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是一致的。第三,知识传授性。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授课,师生交流、互动,而不需要实验实习等方式。这就使得外语教师与本校其他教师在很多方面有很大不同,而与其它高校的外语教师则很类似。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外语教师评价体系,正是为了找到一个适合高校外语教师的评价模型。

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特征从人的品质和能力层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潜在的深层次能力特征。胜任特征是能够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

胜任特征的评价方法,一是,预测工作绩效的测验要采用的效标样本,即比较那些在工作中绩效优秀的人和绩效普通的人;二是,确定引起优秀组和普通组绩效优劣之差异的个人特征。其前提就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以它为基础而确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且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正是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真实地反映教师的综合工作表现。让工作表现好的教师及时得到回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绩效不够理想的教师,根据考核标准以及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培训或其它方式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绩效,达到学生、学校对教师的期望。

5 结束语

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外语教师评价模型,其目的就是建立起既以工作为中心又以人为中心的高校教师行为管理评价方式,科学、合理的对教师进行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作满意度,实施高层次激励,组织文化建设,以最终实现国家对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13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1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愿望强烈

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时基本要求都是博士毕业,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是:年轻有活力,富有工作激情,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初入教学和科研岗位,对各项工作都有极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愿意学习钻研,同时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思维,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在工作之初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高的积极性。然而,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职称级别低,工资津贴偏低,收入不高,且大多处于婚育期,住房及家庭物质生活需求大,其收入往往不能满足青年教师的各项生活需要,家庭经济压力大,因此在高校内部,青年教师都无奈地以“青椒”来戏称自己。基于此,高校青年教师为减轻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各类压力,亟须在职业和专业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奖励,很大程度上促使青年教师有很强烈的发展愿望。

2

具有明显的发展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师资的现实情况,青年教师在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之初,就要承担繁重的各类教学任务,很多人还要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及学业教育。一方面,急需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入职之初,均与所在高校签订了聘任合同,面临着艰巨的科研任务以及考核的压力。有的还要兼职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承担着一些社会性事务,其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多样性。青年教师能否胜任教学与科研工作,由于个人的学习能力、钻研态度及外界支持条件的不同,显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

3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中功利化思想严重

高校青年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目前社会上的物质化、功利化思想等负面因素也逐渐影响到了高等院校,再加上物质生活需要与收入低之间的矛盾,部分青年教师的物质欲望强烈,学术观念淡薄,在个人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思想。有些青年教师鉴于就业形势严峻,迫于就业压力,本着高校教师工作稳定、名声好听的原则,才在高校就职,将高校教师职业仅视为谋生手段,对高等教育工作本身就缺乏足够的热情,入职后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强,个人职业发展意愿低,发展态度消极,专业发展上缺乏规划和设计,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自己学校的整体发展漠不关心,不利于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而另一种广泛存在于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功利化思想,是部分青年教师将自身职称晋级设定为“唯一及终极目标”,因为职称晋升代表着收入的增加以及其他利益的获得。因此这些人在评上高级职称后,便失去了发展动力,缺乏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追求。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高校对青年教师发展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的考核制度现在大致分为两类: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年度考核工作一般用来评价教职工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其结果一般作为教职工工资晋升和绩效津贴分配的重要依据;聘期考核工作是综合评价教职工岗位聘期内履行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岗位匹配度情况,其结果是续聘、解聘和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岗位聘用的基础。但高校的年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将教师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不能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聘期考核制度、评价机制还很不健全,青年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因为本身的工作时间以及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往往不能参与自身相关的各项激励政策的制订过程,缺乏话语权。同时限于学校或学院本身发展状况以及青年教师发展起步阶段的约束,在聘期考核中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往往很难实现低职高聘,相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特点, 现行激励机制的物质激励仍然是不够的。

2

缺乏完善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评价制度

合理的评价制度能激发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热情,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则恰恰相反,会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发展热情,降低其发展动力,成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以及高校整体持续发展的障碍。而现阶段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也是主要考虑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发表文章的多少,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定中几乎很少考核,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缺乏合理的评价制度,相比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难以有量化的指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很难得到被大家认可的评价。同时部分高校中对于科研能力的评价制度,未能考虑青年教师科学研究领域的不同,评价制度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3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虽然都具有博士学位,但大多非师范类高校毕业,除入校之初接受统一的教学理论知识培训外,基本没有接受过其他的教学技能教育,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不可或缺。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高等教育工作的适应性,还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高校教学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虽然目前高校都普遍开展实施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且将培训设定为聘任上岗的必修内容,但大多数培训均流于形式,老生常谈,无太多实质性内容,不能激起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热情,达不到促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培训目标。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

1建立高校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要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高校应制订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激励制度,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要从大多数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的各类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有益于其发展的教学科研环境,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经费倾斜支持,使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帮助青年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起步阶段,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要制订切合高校自身实际的青年教师激励制度,并不断完善,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增加青年教师的话语权,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通过低职高聘、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方式,以满足其渴望被承认、能力能够得到体现的发展意愿。

2

建立有益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高校必须建立有益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实行教学、科研兼顾的评价考核标准,在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上,改变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内容,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只有将教学和科研考核同时兼顾到,防止青年教师均弃教学搞科研,才能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更加合理的评价,高校青年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评价考核主体应该多元化的,要确定多元化的评价考核主体,且各主体评价所占的比例合适,包括专家、学校领导、同行、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等,但作为高校里的任课教师,对于他们的评价还是应该以有效的学生评价为主。

3

完善培训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中,针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攻读学位、青年教师导师制、企业实训等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线继续教育也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培训的新形式。但是目前高校青年培训制度还不尽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必须在照顾青年教师的个性需求、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设置青年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时,要坚持教学和科研兼顾的原则,培训不仅要有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容,也要有加强教学技能的相关内容。科研相关培训时要注意选取先进的专业知识及最新的研究动态,让青年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最新的研究结果,不断地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一定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实际经验,区分不同的培训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重视培训效果评价,评价是教师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要构建有效的培训评价体系,对受训青年教师进行及时监督,以保证职业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吴 坚.职业生涯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