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创新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篇2
一、创新投入能力
(一)资金投入能力和创新人才投入能力
根据年鉴,2011年徐州市小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0.29%,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的0.72%,中小型企业数据整合在一起后其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的比重是0.42%。对比数据显示,2010年创新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76%,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0.93%。①这说明差距还是很大的。年鉴还显示,一共314家规模以上中型企业就有240家兴办了研究机构。300多家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中有90位博士人才,占总人员的2.24%,486位硕士人才,占总人员的12.11%,2307位本科人才,占总人员的57.5%。2000多家小型企业研发机构的人才配置与此基本相同。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非常相似,总体上看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初级人才占的比重又过大,与科研要求不适应。
(二)创新设备投入能力等
年鉴显示,截止2011年底,徐州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研发仪器与设备资产总额共计182783万元。虽然绝对量较大,但研发设备能力水平不高。中型企业仪器与设备资产占总资产的2.1%,小型企业仪器与设备资产占总资产的0.42%。年鉴还显示徐州市规模以上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获取投入能力为0.002,小型企业为0.0004,显而易见,徐州市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和获取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但“我国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获取投入效率普遍较低。”[1]这说明,作为企业的一种普遍弱势,中小企业更明显。不过,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发现,当前徐州市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多的采用了技术改造的方式,在技术改造方面投入的经费较多。
二、创新产出能力
(一)新产品产出能力
年鉴显示,截止2011年底,徐州市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共开发新产品860项,新产品产值合计1366913万元,即136.69亿元。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为0.053,即新产品产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3%,小型企业的新产品产出能力为0.018,即新产品产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总体上看新产品产出能力不足。但如果从研发经费投入和新产品产出直接的关系发现,新产品产出是研发经费投入的6倍,成果非常喜人。这说明,虽然新产品产出得绝对量和所占比例都不大,但是投入产出比合理,通过一定的引导,可以调动中小企业增加投入的决心。
(二)专利产出能力
年鉴显示,截止2011年底,徐州市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申请专利4合计1335项。其中技术含量高的是562项,小型企业竟然多于中型企业,说明小型企业当中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徐州市有规模以上中型企业314家,规模以上小型企业2415家。平均每一家中型企业申请专利2.85项,拥有发明专利0.53项,平均每一家小型企业申请专利0.21项,拥有发明专利0.16项。这些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小改进、小创新上,讲求实用,能够迅速地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也显露出整体创新层次不高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徐州市2011年中小企业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企业高素质人才严重匾乏;创新设备投入和技术投入能力不高;创新产出能力差,技术创新层次不高。对比江苏省总的情况,截止到2010年,“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2]这表明徐州市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徐州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基础薄弱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要做出大量的努力。政府要在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企业则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创新工作以及人才作用的看法与认识,自觉主动地加大创新工作投入,注重人才借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华海岭.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获取投入效率的DEA分析[J].科研管理2011(04)
篇3
一、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组织简单、发展较快。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其次,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经营,主要是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根本目的而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掌控,经营者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第三,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当前,有些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二) 选择特定目标市场,专业化经营、协作化发展。由于自身规模小,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特定目标市场,专注于特定产品领域。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中,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而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批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技术创新速度快。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规模化、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等特长,但是中小企业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同时,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进行研发和进行市场开发,在电子产品、新型材料、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著名的大公司如联想、华为、微软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资金少、筹资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国内学者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融资渠道窄,目前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比例低且很少提供长期信贷;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很难获得长期债务资金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存在创业条件难、准入时间长、生存周期短等普遍性现象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3、管理本身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成本、财务、质量等基础性的管理要加强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问题,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存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企业,也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这些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企业在这些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使中小企业在法制和诚信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而又有更大量的企业创建,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
三、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根据创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需要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创造持续融资条件和能力。
1、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的多少是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当前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因此,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能够持续性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将是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贴近市场、接近顾客的有利条件,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进入那些被大企业所放弃或忽略的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灵活高效的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定目标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占有那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成为行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通过企业集群化,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规模产业”,从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并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上来自市场管理方向的创新,是获得融资方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管理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私营企业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调整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构建新型组织结构,有效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降低甚至于能控制经营风险,弱化各种不利因素,增强活力,则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获得持续性投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大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不能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通过基于持续融资视角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A] .2011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C],2012年.
篇4
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创新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石油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组成部分,正确地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缺陷,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石油企业
的发展步入新的境界。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即突破墨守成规,开辟新路径。著名管理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此后,施姆克勒及随后的冯・希伯尔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弗里曼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将创新理论发展为一个体系。
艾米顿于1998年在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首先提出企业创新能力并定义为: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Burgelma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D.L.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我国的学者魏江、顾声乐和汪应洛等也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简而言之,企业创新能力即企业实施创新行为的系统能力,它包括企业的内外环境、硬软件设施、管理体制、营销理念等,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支持、实现企业的创新。
纵观现有研究,虽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这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一致的观点或统一的方法体系,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因而对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值得商榷。因此,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即以石油企业为例,尝试着构建一套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二、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水平,使企业找出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有重点地加以改善。对创新能力强的方面,继续促进创新能力,保持相对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持续发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自身的特点和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2、实用性原则。指标设计必须便于企业管理者进行指标分析比较,使评价真实有效。
3、导向性原则。指标设计应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增长为目的,使评价指标有着明确的导向性。
4、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进行评价需要以数据支撑,因此指标体系必需通俗易懂,方便采集数据,能够较为准确地完成评估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银行和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发展前景时提供量化的依据。
5、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内容复杂,需要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
(二)指标体系分析
在以往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公司的特点,笔者构建了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整套指标体系由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施
(一)方法遴选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为了系统地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全面准确地对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学者周萍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如其中的企业技术存货分析法中存货的概念是静态的,它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间的技术状况。为了定量分析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结合数学中的评价方法另辟蹊径。
在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模糊数学、德尔菲法、神经网络法、数据包络法以及灰色评估方法等十分常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石油企业一般规模很大,指标体系复杂,各项数据也十分繁多,且许多指标难以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往往需要人们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即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思想如下:
1、确定因素的权重。首先,对于主因素集A={a1,a2,a3,a4},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的权重向量W={w1,w2,w3,w4},且 wi=1。然后根据指标体系将各主因素分解成若干个子因素集:a1={a11,a12,a13,a14},a2={a21,a22,a23},a3={a31,a32,a33},a4={a41,a42},对各子因素集采用同样方法确定各子因素的权重向量。
2、确定评语的等级。根据调查和统计整理,并借鉴国际相关资料或经验,规定按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为评价结论,评语集为X={X1,X2,X3,X4,X5},赋值界点为85、75、65、55。
3、确定隶属度矩阵。采用线性插值等方法,确定从W到X的模糊判断矩阵Ri=(rkj)s×m,其中k∈(1,s),j∈(1,m),rkj表示各子因素指标aik对于第j级评语X的隶属度,这里m=5。
4、计算评判向量。对各子因素指标aik的判断矩阵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ai对于X的评判向量Bi=wi。Ri=(bi1,bi2,…,bim),其中“。”可采用Zadeh算子(∨,∧)或者广义算子(,?茚)等方法,然后记R=(Bi)n×m=(bij)n×m,这里n=4,再进行运算得到A对于X的评判向量B=W。R=(b1,b2,…,bm)。
5、求解综合量分进行评价。可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每个评语等级赋值,赋值变量A'j可选择与评语等级相关的指标,根据公式A= A'jbj bj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判断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归属很强、较强、一般、弱、较弱五个等级中某个等级。
(三)评价模型的实施
1、为了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主观性,有必要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首先,针对每项评价指标,请有关专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并将其作为基本标准,把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或机构,多方位地收集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小组应包括与石油企业联系密切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金融工作人员、石油企业家或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家。评价者应当了解石油企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国内外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企业曾亲自考察过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应当公正客观。
3、应把定量结果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地观察评价对象,要科学地建立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档案,在档案中不仅包括评价结论,还要包括有关原始数据资料。
4、应加强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调整。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石油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竞争力,所以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让他们适时进行调整。
5、对评价结果加以有效地利用和处理,并与贷款、投资、政府的扶持相挂钩,将其制度化,达到石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激励石油企业不断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油价并轨、石油企业重组上市,石油企业已进入了以创新求生存发展的新时期,我国企业实力的增长的动力以“技术引进”转向与技术创新并重。然而我国石油企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论从管理还是技术两个方面都制约着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石油企业的创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油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目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来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霞.石油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增强[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1).
2、郭向阳,和元丽,姚润亚,孙庆生.石油多种经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石油,2002(6).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新华出版社,1998.
5、董岗,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4(9).
6、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
7、周萍.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8).
篇5
创新能力一部分来源于先天,一部分来源于后天培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培养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组织是人的组织,企业应该把培养与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产生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概括说来,包括以下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一、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
企业既然鼓励创新,首先,要在组织内营造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不断强调创新对组织及个人的重要性,在技术、观念、管理、市场、产品等多个方面,培养员工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员工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潜力,积极参与创新。
其次,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不断优化物质环境,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场所,这样能有效防止由于工作压力和单调乏味而造成员工的疲劳,保证员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维持创新的活力。微软很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微软总部园区非常漂亮,碧草如茵,所有办公场所都在绿树掩映中,办公室内员工可以随意布置,养鱼、养花、摆放健身器材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办公场所到处都挂有风格迥异的画或摆放着稀奇古怪的艺术品。这一切,外表看似松弛闲散,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服务的:保障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因为很多奇思妙想往往都是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只有让员工工作在舒适的、少一些束缚的环境下,才会有最强的创意。
再次,企业须重视员工的建议,为员工提供平等沟通和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现在的知识型团队中,不是强调等级关系,而是需要更多的专业分工。要获得绩效,团队内部的充分沟通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员工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企业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员工提出的每一个新的想法和建议,安排相关的综合讨论和分析等,让员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新思想能引起公司的重视,能得到公司的欢迎。即使建议被最终拒绝,也是在公司广泛征求民意,全面探讨、认真考虑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被忽视或盲目轻率地拒绝。这样,员工才有激情创新,创新思维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二、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机会
企业培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员工掌握创新思维规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研究发现,尽管不少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不少培训,但是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关课程却不多。其实,对于那些还没有发挥出创新潜力的人来说,通过培训来学会如何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能力培训可采用许多种方法。除了可利用讲座或录像向员工传授创新技能外,企业可以从团队建设入手。一个团队的成员如果存在心理上的相互戒备、缺乏安全感,就会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而阻碍了创造性的发挥。所以企业可以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培养员工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游戏活动,既有助于解除各种戒备心理,增进人际之间的合作友好,又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激发了员工创意的产生。二是冒险性学习,又可称为户外拓展训练。其中包括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在锻炼过程中,为员工提供一种困境,要求员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体验,可使得员工认识自我,改变墨守成规的行为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除了这两种训练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方法给员工提供更多有助于激发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使自己保住饭碗。但是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因此,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激励。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动态激励机制,从多方面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首先,为保障员工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企业必须要提供财力上的支持,将员工创新成效与物质回报挂钩,对员工的合理化创新予以重奖,同时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紧密联系,优秀者将享受到晋升、加薪的待遇,为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得人尽其才。
其次,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中管理层的职责。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激励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尤为重要。管理者需要在了解员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感情投资,多与员工进行情感的交流,安慰鼓励员工。并且通过适度的授权,赋予员工更大的信任和责任意识,适时给予工作反馈和帮助,促使员工能够学会自我控制,努力克服困难,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创新的积极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客观评价江苏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将不同的相关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指标:R&D相当GDP比重,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D的人数,每百万人口中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并按这些指标从《江苏统计年鉴》上获取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软件,对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记原始数据为X=(Xij)nxp其中Xij为i地区第j变量的原始数据。记(X’ij)n×p为标准化的数据表;X’ij=(Xij-_Xij)/σj;(i=1,2,…,
L,…,n;j=1,2,…,L,…,p)。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能力中科技投入产出的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 j)
p×p,不妨设R=X′X。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输出变量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方差百分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输出的数据中有2个较大的特征值,它们的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信息贡献率)达到94.994,因此原来4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有两个主成分反映,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便可以了。根据输出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成分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可以说是由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和变量X4确定,对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变量X4的解释程度分别达到85.5%、95.8%、80.1%和91.1%;主成分2主要由变量X1和变量X3确定,对变量X1和变量X3的解释程度分别为50%和
54.6%。根据因子成分矩阵,从而有:F1=0.855X1+0.958X2
+0.801X3+0.911X4,F2=-0.5X1-0.255X2+0.546X3+0.258X4。最后,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江苏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表。从排名结果来看,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对提高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文献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专利成果转化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形成高速、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重视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篇7
一、拓宽思路。实施管理创新组合
企业需要拓展当前的创新战略,把注意力从产品、服务创新延伸到运营和业务模式领域创新。这并不是对创新途径的简单选择,而要设计并实施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有创新组合。不容否认,产品和服务创新仍然是创新组合的关键要素。中国企业的创新重点放在改进或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扩大产品线,或者通过改进服务寻求边际增长。放眼全球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企业则倾向于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更注重渠道创新,比如运用网络拓展新客户。当然,重要的不是变革的范围,而是变革所带来的价值,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秘诀,企业需要在实施管理创新组合方面更具雄心壮志。
二、设计与众不同的业务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亚太地区的业务模式与发达经济国家的业务模式差异巨大。发达经济国家中,大型垂直整合的企业比比皆是,这是由高昂的交易成本所决定的,而亚太地区大多是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则呈现更明显的网络模式的特征。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国的许多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分布式的价值链中开展业务。贸易壁垒日渐消除时,交易成本低和劳动力廉价造就了中国企业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机采用类似的业务模式后,这种业务模式的独特性日渐消失。目前,需要探寻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方式和领域,考虑更大胆的创新做法,如与竞争对手协作,以便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互利的格局;或者外包非核心的运营业务,以创建战略性价格。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价值链中那片尚未有人开展创新的领域。
三、融合业务与技术,激发创新潜能
纵观国内外企业成功案例,不难发现:成功的创新企业能够让技术战略有效地支持业务目标,他们不只是简单地把技术视作企业业务的战略助推器,而是帮助企业改变战略环境、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成功融合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有5个共同特征:其一,不断管理并修正企业战略,以便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二,预见变化并规划新技术对业务造成的影响;其三,开发、寻求、管理多样化的技术能力组合;其四,围绕客户需要解决疑问,确定技术和新的业务模式;其五,将技术视为企业战略实现的核心要素。过去,许多企业都成功地采取了快速跟进战略,即新产品或技术取得成功后,企业马上进入该领域,分享创新的蛋糕。然而,随着技术周期越来越短,最佳投入回报期也随之缩短,快速跟进战略或许不再那么有效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预测技术趋势和周期。为此,企业应该尽快着手培养这种持续辨别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并调整业务战略,使之适应技术对市场的影响。
四、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协同创新
成功的创新企业积极开展协作,以提高运营的灵活性、速度和竞争力。一流的协作企业致力于变革其文化和工作方式,不仅从企业内部推动价值创造,而是推动众多的业务合作伙伴一起创造价值。他们对整体业务策略和组织予以调整,以利于开展广泛的合作。
企业应该确定需要实现内部资源互补的协作领域。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和企业的所有组成部分,然后分析哪些部分带来了战略价值,哪些部分没有,并分析在哪些部分中企业拥有战略优势。之后,从行业生态系统中,审慎遴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通过规范的联盟管理和流程,分配专门的资源,有效管理这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以便从协作中获取最大价值。
五、积极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文化的关键要素包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议并纠正错误的意愿,探索新想法的自由及与他人协作的愿望。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并非常重视团队文化的价值。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坚定承诺。早在2002年,TCL集团CEO李东生就意识到企业文化变革创新的重要性,并发表了著名的《变革创新宣言书》。但过去的几年里,TCL因为过于追求财务绩效,而无暇推进文化变革与创新,集团内出现了不少小团队和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言行,致使企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国际化经营推进艰难。2006年,TCL集团启动了新一轮的企业文化变革创新活动,并根据集团未来的增长目标,重新拟定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李东生指出:“我们要开展一轮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文化变革创新活动,这是决定我们企业兴衰的头等大事。”像TCL那样,拟定明确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步骤。除此之外,高层管理者还应当考虑,这种企业文化是否能够与整个公司的创新战略相配合,反过来,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要支持企业文化的形成。
六、建立创新的绩效管理机制
篇8
一、技术工程的商人
华为不仅以技术领先,而且追求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华为早期也如此。但是在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项目。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
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后来者,华为明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所以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为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O万元的奖励。华为已经在国内外设了多个技术研发点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不片面地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如今,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三、管理也需要创新
“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在技术研发组织和创新管理方面,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至今,华为将从lBM引入的IPD项目集成管理经过优化后,逐渐固化为华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基本战略,形成华为规范化的技术创新流程。宋柳平认为(《标准生活》),华为的标准战略以“金字塔”形式展示出来。最底层是跟踪,跟踪最新标准进展,保证产品开发与标准的制定同步;然后是防守,参与标准制定形成与友商间专利交叉许可地位;接下来则是突破,争取主导和影响重要领域的标准进展;最顶层也是最值得称道的是分享,技术领先的同时,开拓并分享新的规模市场。
四、紧抓关键领域
华为在无线接入、光传输、光接入、移动核心网等领域,收获多个销售量的第一。这多个“第一”是华为技术创新的成果。2009年华为在上述领域的出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现在华为在ALLIP方面已取得包括终端、固网和线接人、骨干网接入、核心网和最上层的软件应用等技术领域和市场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在无线接入网领域中,华为业界首创的SingleRAN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帮助运营商减少无线接入和基站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建起能够对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传送网、核心网等方面都坚持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篇9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26日
一、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专业服务企业属于对客户提供专业建议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包括会计、工程、管理咨询和法律服务等领域。专业服务企业属于新兴服务产业,主要通过在专业知识领域的独特优势,为客户企业提供知识型、智慧型专业服务,涉足的主要领域有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方面,在社会综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专业服务的发展,对于专业服务企业的成长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研究主要围绕专业服务企业的成长,从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本、组织外部的客户及社会网络,以及组织战略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Doucet(1999)认为专业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他的客户,保留关键雇员能大大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了公司的估值。而Biong(2011)认为外部客户与同专业服务企业的员工过于紧密的联系,会造成对专业服务企业的威胁。刘顺忠(2011)认为由于专业服务企业所涉及服务的特点,企业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服务创新。目前,国内还鲜有文献对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专业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政府及社会组织等企业关系网络、企业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及创新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地识别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对关键因素分析,结合企业调研实际和专家访谈,探索性地提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策略。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收集。鉴于目前专业服务企业研究文献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专业服务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等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的实践调研访谈,分析整理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题项并完成初步调查问卷,采用头脑风暴法及咨询专业服务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完善。本文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工程技术、金融、医疗、广告公司、研发机构等专业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邮寄问卷及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查阅国内外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管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典型专业服务企业的专家进行咨询。初步确定39个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题项。(表1)上述39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排除影响小的因素,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此39个因素进行降维。总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74分,有效率94%。
效度和信度分析:主要使用KMO值来检验问卷的效度,分析题项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20.0计算Cronbach's Alpha值为0.961。通常Cronbach's Alpha的数值在0.7以上,认为具有较好的信度,因此39个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可靠性较高。KMO的统计量为0.639,巴特勒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05,说明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素提取:本研究主要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提出变量的公共因子。选择公共因子的条件是特征值大于1.0。在此基础上,使用最大变异的方法对公共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所有共同度大于0.6,因子载荷大于0.5的因子得到保留。(表2,基于篇幅,只保留符合条件的题项)
结合上述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对照前述各题项,我们可以分别将提取的6个因子进行命名,分别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科研院所、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三个因素归纳为企业关系网络。另外,三个因子可以分别命名为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文化,同样我们进一步将这三个因素归纳为企业创新管理。
(三)概念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图1)该模型包括2个外生潜变量、1个内生潜在变量和9个观测变量。其中,创新能力用专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来评价。除此之外,还有9个残差变量,残差变量是保证模型的检验过程能成立。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H2: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管理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H3: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对企业创新管理具有显著作用。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按照影响因素的内容,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编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分,有效率95%。整理上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数据,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利用SPSS20.0对概念模型的3个潜在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管理网络、企业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能力Cronbachs α的数值在0.9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问卷的设计项目和测量表是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经过专家的论证,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因此结构效度的检验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利用amos21.0软件对三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期获得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整体模型指标均良好,说明各量表具备较好的效度。
(五)运行结果。利用Amos21.0进行模型分析后得到路径系数。(表3)表3中路径系数为标准化路径系数,从表中可知假设H1、H2、H3均成立,C.R的范围分别为3.625、4.367、6.054(p
三、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本文通过构建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提炼分析影响专业服务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与归集,结合对专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加强专业服务企业关系网络创新建设。企业网络指由多个企业主体以及其间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形态。专业服务企业网络成员包括行业协会、客户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由于专业服务企业需要为客户企业提供高度定制的专业服务或解决方案,因此作为专业服务企业本身来讲,除自身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应注重搜寻和吸收外部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专业服务企业扩宽外部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渠道,除了通过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服务中创新吸收行业经验和知识积累之外,还需要同行业协会、政府科研院所等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有效更新专业知识,为客户企业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优势。
(二)重视专业服务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由于专业服务企业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的特殊性,因此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服务创新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构建有效的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创新管理制度等多渠道搭建良好的创新管理环境,提升员工服务创新能力,从而从企业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对于专业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在于加强专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建立面向客户服务、以技术中心为主题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并完善运行机制。
(三)加大专业服务企业创新投入。在创新投入方面,专业服务企业主要需要在人才培养、创新激励等方面加强投入。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专业服务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高端专业服务人才欠缺成为影响专业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而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用于创新投入保障。
(四)加强专业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服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型企业,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专业服务,如为客户企业提供专业研发咨询、信息化解决方案、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更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因此,专业服务企业需要在自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技术改进与改造等方面加强投入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二、对提高新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乡市公共创新平台、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人才和机构比较缺乏,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工业设计平台等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面向科技创业型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检索和科技查新服务、科技项目申报服务、风险投资机构服务、资金担保服务等一整套的服务机制有待建立健全。(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乡市的科技人才队伍,一是人才总量偏小;二是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偏少;三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明显优势。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流失比较严重。新乡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总量还是占总人口比例,都比郑州、洛阳要低,总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人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新乡市各地区中,长垣、卫辉两地的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强,对科技创新工作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产学研合作较多,工作开展较好,新产品开发和科技项目较多,争取各级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拨款也较多。而其他地区的企业,相对来说创新投入的资金不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够强,新产品开发和高水平科技项目不多,争取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拨款支持也较少。新乡高新开发区科技工作基础不强,不少指标位次还比较靠后。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不够突出,对全市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有待提升,与周边城市高新区相比差距明显。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高新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人,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更加积极地进入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投资领域。
篇12
宝钢李海平:坚持精品战略
1978年12月23日,中国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开工建设。一期是日本冶炼技术装备和管理,二期是西方的轧钢自动化技术装备。宝钢的建成投产,使中国钢铁生产水平和国际钢铁业的先进水平缩短了近20年的差距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宝钢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从引进先进技术阶段向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的转变,目前正走进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新阶段。
坚定不移地实施技术领先战略。通过宝钢建设、生产和研发的实践,出台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系统策划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建设“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大技术创新子体系,培育“统筹策划”等十大体系能力。
坚持精品和差异化战略,让技术创新始终成为宝钢的核心竞争力。是宝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满足集团公司钢铁板块业务整合、多元产业发展,打造相适应的技术协同能力:支撑三个转型发展,建设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体系:选择产业关键、前瞻、共性技术作为切入口,打造行业技术基础平台,弥补市场功能缺陷、加速技术扩散、支持企业创新,有力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唐钢王新东:环境是企业的生命线
“十二五”唐钢确立了“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发展方针和“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唐钢以绿色转型、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和资源配置方式转型为重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努力颠覆传统的生产组织和市场营销模式,着力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以低碳绿色、贴近市场、运行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的生产经营和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逆势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践行“环境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以实现循环经济“四个零”为目标,以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企业典范为抓手,通过完善的能源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城市型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之路,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
近年来,唐钢通过深入推进“转变生产组织模式、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转变市场营销模式、提升产品创效能力”的“两转变、两提升”,构建以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再造、能源高效利用、循环发展、产品升级换代和全面对接市场为特征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成功开发了9大系列37个钢种。转型升级成为钢铁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由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的集约化发展转变;由只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一业为主、适度多元转变;由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逐步向原始发明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转变。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提升,推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中信泰富谢蔚:高附加值特殊钢是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高品质特殊钢(含高温合金)是指具有更高性能、更长寿命、环境友好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品种,代表了特殊钢材料的发展方向,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关键武器型号、促进节能减排和相关应用领域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高品质特殊钢能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高品质产品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航空航天、能源、现代交通、机械等领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商飞、燃气轮机等国家战略项目对高品质特殊钢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钢行业在产业链延伸、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培育企业的利基(Niche)产品,适应下游产业包括新兴领域(如页岩气)快速发展需要,在关键应用领域沿产业链下游延伸,由传统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南车唐克林:科技创新为核心
南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构筑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体系的九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依靠经验管理到通过产品数据流程管理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两维设计为主到广泛运用三维设计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主要依赖现场实物试验向仿真计算与现场实物试验相结合的转变:四是实现了从内部设计制造环节管理延伸到供应链管理的转变,有的子公司已开始实施管理向客户端的延伸:五是实现知识管理向集中、显性、共享管理的转变:六是实现了产品可靠性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的转变:七是实现了试验验证体系向系统规划、全面提升、资源共享的转变:八是实现从注重单一产品研发到注重产品技术平台研发的转变:九是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
实现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中国跨入国际轨道交通装备领先企业行列,带动了钢铁、机械、电子等60多个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地铁车辆80%以上采用了南车自主化的牵引系统,彻底改变了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中国一汽应善强:汽车上高强钢应用比例扩大
篇13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是指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的方式。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整体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其构成要素各不相同。从国内外有关研究来看,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艾米顿(1998)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由创造力、转化力和商业化力组成。Burgelman和M.A.Maidigue(1998)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Seven Muller(1988)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技术能力、技术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魏江、许庆瑞(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黄玉俊(1993)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林平凡(2002)从创新资源的要素入手,指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将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激励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舒辉(2003)提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可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侯先荣、吴奕湖(2003)从企业创新的基本性质角度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支持创新战略实现的系统整体功能,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家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组成。
以上表述,是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的能力。我们同时可以看出,正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识角度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不能盲目、单纯地从某一角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做出界定,要从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过程等多角度,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1、企业创新的内涵、性质、内容及过程。从创新的内涵来看,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造,因为发明的目的是新技术的创造或改造,并不一定带来商业价值或经济利益,而创造仅仅是产生思想或主意的过程,而创新是筛选、提炼和实施这些思想或主意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创新的目的是以包含发明、创造为其重要内容的新思想、新方法向实用转化并最终能为自己或间接为客户创造显著价值的、各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
从创新的性质来看,综合性和系统性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活动既有观念的创新,又有技术的完善;既有产品的研制,又有资源的开发;既有科技生产的管理,又有市场的开拓。它既是一个技术行为,又是一个经济行为。因此,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创新的系统性表现在创新的结构层次、功能等方面的整体性以及创新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从结构上看,企业创新包括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研制、开发,最后到市场实现,由多个相关环节和层次构成。它们既有技术认识范畴,又有技术应用范畴,还有技术经济范畴。这些环节的层次和功能各不相同。此外,创新与其环境存在着相关性,受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细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熊彼特(1912)提出的关于创新的定义中,包含了产品、工序、组织、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杨洁(1999)指出,企业创新是包括观念、技术、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创新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梁士伦(2003)认为,企业创新的内容是包括产权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创新体系。
从创新的过程来看,白波(2001)认为企业创新过程是受利润的驱使,为了提升其竞争力,经过市场、产品、工艺、原材料及管理创新的一种内在联系的运动过程。他在研究传统的五种企业创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整体创新模型(如下图所示)。黑体表示创新过程的逻辑序列,其下则表示创新过程的具体路线。
整体创新过程模型表明企业的创新过程应该从市场开始,也就是从销售阶段开始,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确定销售网络,组织生产,决定采取何种工艺,需要什么技术和如何获取技术。由于企业的大小和所属的行业不同,不同时期面临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导致企业创新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企业创新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来看,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要靠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则要靠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生产方法、原材料、组织、经营、管理创新的支撑。
2、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系统应该是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能力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
制度创新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方式等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人力、物力、技术等在质和量上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以上这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企业能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管理创新的开展,通过技术创新过程管理,能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创新;其次,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果只能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来分配,对技术创新中的各个关键角色来说,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服从于现有的制度,而一旦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他们对创新成果利益诉求时,他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从而使得技术创新在现有制度下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当技术创新发展达到现有制度的极限之后,客观上要求制度创新,为下一轮的技术创新打好制度基础;同时,技术创新也为本次的制度创新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这些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全体员工。例如,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包括经营管理阶层的各级经理人员,劳动者阶层的工人、科技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市场需求、计划干预、商品竞争、科技推动所构成的外部压力能否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企业活动主体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否带来个人物质经济利益和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利益能否到位,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制度创新应该为创新的主体提供一种将个人利益和企业目标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在这种安排下得到相应的利益,从而拥有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
(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力保障。首先,管理创新是一种创造新的资源整合范式的动态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形成有效的科学管理,它同技术一起构成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组合。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使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经营机构、执行机构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及生产者之间明确的相互机理和相互制衡关系,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立技术创新的决策与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由在独立于企业外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中进行逐渐演变为企业内部进行,即为促进技术创新内在化体系的建立与开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还受到创新主体能力、行为方式、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细节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提高现有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其次,任何一种新的企业制度的建立,都是一次市场和企业的边界的重新界定和企业内部产权体系的重新安排。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特点
1、系统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既然作为一个系统就必须自始至终地把它作为系统对待,它的整体能力决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发生了协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非加和关系。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应该是能够把各类创新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使企业整体发挥出创新能力的功能。
2、可度量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应表现为一定的具体形式。能力的大小应是可度量的。这样,有利于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界定,在制定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同时使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创新型企业创新工作走向规范化。
3、动态性。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时间性的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充分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林迎星:创新激励――驱动知识经济的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