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篇1

(一)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企业按照申报材料要求进行申报,提出审核意见后上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市、区)企业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年两化融合重点企业

(三)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地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动态跟踪和管理,加强督导和调度,优胜劣汰,并积极争取各方资金给予支持;及时发现、总结、上报典型经验和案例,探索本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模式。

(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加强指导和协调,分行业、区域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通过评估树立标杆,强化推广,引导企业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探索形成我市两化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五)已经成为河北省两化融合重点企业和示范企业的不再进行申报。

二、申报材料要求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经营情况、行业地位等)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情况及成效(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应用情况及成效,各环节综合集成应用及成效,以及信息化在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新兴生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等)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做法、特色和体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五)年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情况和2012年信息化工作安排。

1、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篇2

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是提升产品品位。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是优质产品的象征,发达国家市场对生态标志产品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增长需求,生态原产地产品能够赢得更大市场。二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态性和质量优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三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国际法律体系保护。四是提高通关速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贴有生态标志的产品出口通关便利化,在欧洲市场畅行无阻,售价高出普通产品20~30%。五是提升标准化水平,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直接与国际生态标签制度对接,帮助产品在破解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中赢得主动。按照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并具有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要求,目前,我市能够纳入符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特征的有:芒果、块菌、烟叶、阳光红酒、苴却砚、大田石榴、国胜茶叶、库区鱼类、米易早春蔬菜、桑葚、油底肉、枇杷、咖啡、黄草樱桃、红格脐橙、草莓、务本油桃等多个特色产品,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各县(区)、市级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梳理本地和主管行业优势产品,建立产品培育目录和信息库,有序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我市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我市特色产品扩大出口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工作目标

今年起,我市将阳光红酒、块菌、芒果、大田石榴、国胜茶叶、枇杷、苴却砚等7个产品作为首批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的产品,力争全市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资质1~2类。

四、申报条件和流程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相关规定及委托评定机构名单的通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请主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或者生产者。申请主体需向市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相应申报材料,领导小组办公室在5个工作日内反馈是否受理的意见。

(一)申报材料

1.《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请书》;

2.地方政府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确定产品范围证明文件,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的证明文件;

3.产品技术指标、相关标准;

4.生产或形成时所采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质量元素。

(二)申报流程

申报材料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并将初审结果报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办公室,对达到《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通则》、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要求的生态原产地产品,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授权申请主体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证书有效期到期后可根据相关条件申请延期审核。

五、保障措施

篇3

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正促使整个工业领域的业务发生变革。金融、医疗、电信等领域也已掀起新一轮业务变革,这些业务建设都迫切期望通过信息化实现改造提升。在总结中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十年来辉煌成绩的同时,信息系统集成行业还应当深刻了解当前行业振兴与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更需要以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为指引,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探寻新的发展方向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引导,交流信息化经验,推介信息技术成果,对中国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十年建设进行回顾和总结,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决定开展2009中国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与案例评选活动,并编制《2009中国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与案例汇编》。

篇4

二、主要目标

(一)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30项,带动全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120个。

(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

(三)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2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8家,带动5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

三、主要工作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创新载体。组织企业申报三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培训学习,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中心申报材料的质量,熟悉企业技术中心快报流程,能够准确及时地做好快报工作。积极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储备作为技术中心申报对象,完善以国家级认定企业为龙头、省级认定企业为骨干、市级认定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发挥典型带动。举办企业技术中心典型企业交流和培育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发挥优秀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交流优秀企业成功做法,组织县区和企业代表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其他平台。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共建实验室等其它研发机构建设,使各类研发机构竞相发展、整体推进。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开展示范认定。做好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排出一批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对象,着力打造一大批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电子商务类等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在六大重点产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将其两化融合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并在汇编中由两化融合专家进行分析点评,促进经验交流,推动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省市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资源,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布局,开展专题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专家行”等专题活动,探索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高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两化融合投入,加快信息化项目实施,促进行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四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引导和支持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CIO制度,配备专职首席信息官,充分发挥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发展中前瞻性和战略性方面的作用,推荐我市优秀企业专家参加省企业优秀首席信息官(CIO)评选。

篇5

(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

将镇土桥村建成的200亩设施蔬菜大棚,由村集体有偿租赁给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蔬菜种植大户、菜农种植,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先进的种植职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田园综合体蔬果乐园投入种植生产。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要求,做好镇办工作,督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出台2021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三)扶贫产业

1.落实2021年项目库申报工作,提前做好谋划,为2021年项目实施打下基础。2.做好2021年家庭种养殖补助摸排工作。

(四)田园综合体项目

结合城乡融合试点区工作,督导第三方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期工程,探索项目与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融合,与老百姓共享建设成果,持续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五)综合性屠宰场

在上桂村委会大池郑家村建设综合性屠宰场,用地150余亩,是猪牛羊屠宰、家禽批发加工的综合性屠宰场。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对项目做好设计方案,进行选址论证,报省政府批准征收,尽快起动征收供地。

三、农产品安全整治

1.开展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做好安全生产检查,督促要求相关企业及专业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春节期间,做好食品安全宣传,稳步推进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工作。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2.简化牲畜生产相关程序,帮助本地养殖场加快复产增养。做好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月中旬组织开展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治工作。3.谋划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前期准备工作。

四、粮食生产安全

1.落实和管理好区级储备油任务,地方储备将取消动态储备,由地方政府掌握油权。2.代管好上级储备的粮食数量和质量。3.做好特殊时期的应急保障工作。4.协同发改做好申请辖区行业计划争取资金工作。5.做好辖区内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五、落实惠民政策

1.做好区早稻种植、生猪、农机购置等补贴资金发放。2.申报2021年农民培训工作任务指标,今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00人。

六、深化改革

1.完成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2.完成产权制度、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相关报表系统填报工作。3.研究部署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工作,对镇(办)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培训。

七、林业生态措施有力

1.全面完成人工造林100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主要山场安排在镇、、、村。2.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节活动,春节后,组织区领导班子和区直干部参加义务植树节活动,计划安排在镇村植树25亩。3.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三个确保”,具体要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和隐患排查,森林防火宣传,加强护林员管理督导。

八、全面推进林长制

篇6

2、扶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实施,鼓励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与草根社会组织主动去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参与公益。使社会组织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达到培育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社会组织,有效满足和解决社区服务需求“双赢”的目的。

3、整合服务资源,节约社会成本。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平台,把政府资助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整合各业务部门、街道的资源,并鼓励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创投项目这一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资源的参与。同时,通过实行项目化服务和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制度,促使接受捐助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高度重视财务配置、经营效益和长期公益目标的达成,切实提高公益慈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有效节约社会成本。

4、搭建实践平台,深化“三社联动”机制。通过社区服务创投项目将专职社工与承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有机联系起来,以服务社区群众,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的统筹整合、平台载体作用,社工的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作用,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撑、连接群众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

5、推动全民公益,激发社会创新。通过有效动员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逐步推动全民公益。同时,将“公益慈善”与“商业智慧”理念有效结合,改变传统被动的慈善公益理念和模式,创新性地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力量以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激发社会创新。

1、为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满足其各方面需要和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残、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独居和纯老家庭的结对关爱、心理关怀;老年人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维权和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

2、助残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残障人士康复;技能培训和就业;社会融入;残障人士家庭支持;残障人士文化娱乐团队建设等服务。

3、青少年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益智、素质拓展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孤残儿童的照料;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社区青少年帮教;课外教育;外来务工子弟的助学帮困等服务。

4、救助帮困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有利于满足其提升生活质量和综合发展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慈善救助;支出性贫困家庭的救助帮困;为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提供综合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

5、流动人口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各类服务项目。包括: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生活适应、婚恋家庭社会融合项目。

6、其他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有利于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服务项目。

创投项目要紧紧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组织设计并实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需求广泛性:项目所要回应的问题是多数社区或居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且项目所解决的社区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社区中尚未开展足够的相关公益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

2、体现公益性:项目目标清楚、公益特色鲜明,受益群体明确且直接受益人群不少于50人,有利于提升“三社联动”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3、理念创新性:针对社会需求,项目设计采用新的理念、新的运作模式、新的解决办法,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4、方案科学性:方案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活动设计科学、团队构建合理、经费预算精准、进度安排合理、评估标准科学,可行性、可复制性较强。

5、运行经济性:以最高的性价比来运行项目,项目的示范、拉动和放大效应明显。

6、具有成长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具有推广与复制价值。

7、项目普及性:项目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通过该项目提高公益组织和公益理念的社会影响力,从而进行推广。

经市、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或

者备案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优先。获得项目资格的备案社会组织在接收首批资助资金前应完成登记注册手续,否则取消项目资格。1、社会组织要依法登记注册,上年度年检合格或新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均无不良记录;备案组织无不良记录;

2、具备申请项目相关的设施和条件;

3、社会组织拥有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或项目所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的优先;

4、有自筹资金的项目优先;

5、评估等级在3A以上的社会组织优先。

公益项目实施地点以__市主城区为主。

1、参加公益创投征集申报活动的项目,必须符合公益创投规定的项目内容和政府相关政策导向;

2、在同一年度的项目征集活动中,一家社会组织最多只能获选两个项目。

1、资金扶持:市民政局将对最终认定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具体资助额度按照项目申报的公益服务支出资金预算,并经评估督导小组评审后予以确定, 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能力建设服务: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资助项目的实施成效。

公益创投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市民政局,承办单位为市民政局委托的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协办单位为区民政局,其职责分别为:

主办单位的主要职责:制订公益创投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进度;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证公益创投活动的开展;组织各大媒体开展宣传;落实获选项目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工作经费。

承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承办公益创投活动的策划设计、方案实施、获选项目资金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等,并为获选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培训。

协办单位的主要职责: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服务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协调街道、社区居委会落实具体公益创投项目;督促公益服务组织获选项目的落实。

公益服务创投的实施步骤,包括四个阶段:

1、公告。市民政局下发社区公益服务创投项目通知及方案,并通过网站、媒体,向社会公告,征集公益创投项目。

2、项目设计。各相关社会组织依据项目规定的范围、设计要求等,在当地街道、社区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具体项目的创意设计,形成项目申请书并上报。

3、项目初/: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各区民政局汇总材料后,对创投项目内容和申请资质等情况进行初审,将通过项目报送承办单位,市属社会组织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承办单位。上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书、社会组织登记(或备案)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对经初审不符合要求的,向其说明理由。总体符合要求但设计不够完善的项目可由承办单位负责指导申报单位在申报时间截止前修改完善并再度申报。

1、组织评审。对经初审符合要求的项目,由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材料、社会资助及组织能力、团队建设等情况进行评审,并确定获选项目。

2、报送审批。确定备选项目后报主办单位审批。

3、社会公示。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4、项目确定。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获选项目。

5、项目优化。承办单位根据创投要求和评审小组意见,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优化,以使项目计划书更加合理、严谨,项目预算科学、准确。

1、组织签订合同。市民政局、__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与创投获选项目承接方签订三方合同,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2、进行资金拨付。市民政局根据签订合同,确定资助资金。资金根据项目阶段性实施情况等进行拨付。

3、督促项目实施。由市民政局与承办单位共同组建督导团队,重点针对项目实施理念、专业技能、资源拓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项目质量。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承办单位每季度以书面方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评估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定向捐助团体和个人、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1、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

2、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评估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创投活动进行全面总

结,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承办单位及获选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篇7

全院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5项,198篇,出版及参编教材、著作40本,发明技术专利19项。师生获奖上,本年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国家级39人次,再次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双赛引领促发展,本年度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技工教育领域代表师生发展水平最高层次的两个大赛,学院成绩斐然,在山东省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谋新篇,打开教师大赛新局面,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学院斩获文化艺术与综合类、工业综合与农业类两个一等奖,服务类三等奖,刷新参加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最好成绩。久久为功破难题,开启世赛发展新格局,在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派参加烹饪(西餐)、光电技术、木工、美容、餐厅服务及餐厅服务(国赛精选)6个项目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3名选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也是我院历史上首次一次性荣获3个全国技术能手;同时,我院选派的5名世赛选手,有4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占选手总数的80%,战绩辉煌,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以项目促发展,高职进程更进一步,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年底,学院以“高职攻坚”行动作为年度发展任务,组建高职项目小组,完成《xx学院高职申报材料》、《xx学院创新发展“一校一案”方案》等材料,主动对接教育厅,上交《申报转设高职的基本情况》表格。2020年12月,《x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支持XX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我院高职申报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在高职项目引领下,学院教学工作对标高端,蓄力启航。

其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本年度引导专业群以“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对接”为核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面提升学院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统筹各专业完成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组织了专业研讨会,各院系迅速走出去,到重点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展开专业调研30余次,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专业发展报告,在我院专业建设上,属首次。

其二,筑牢品牌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对于4个品牌专业,6个特色专业及1个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了验收及中期汇报工作。以验收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篇8

一是做好固定资产投资促进。1-6月区本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6亿元、增长1.4%,完成全年计划51.9%;全区域(包括__、__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7.9亿元,增长2.9%,完成全年计划51.6%。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6月全区9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统计投资8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实现戚家山化工码头、算山码头增建原油罐、台塑聚乙烯醋酸乙烯酯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东方海底电缆、__生产项目、__环境提升工程等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40个前期项目推进有序,其中中宅矿石码头二期、__东方二期、雪佛龙油添加剂等8个项目有明显进展。

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半年政府投资项目已有13个项目顺利开工,16个项目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40.1%。

四是深化企业投资审批服务。上半年,共核准、备案企业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70.7亿元;技改项目46个,总投资21.6亿元。__四大环保项目、模具园区三个重点项目、海越丙烯球罐扩建项目、华夏一品梯级与门锁项目等重大项目均顺利获批。

一是2015年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形成初稿;2014年度第一批兑现工作已完成,争取7月底前全部兑现完成。预计全年新增产值超十亿元企业可超过2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超过10家、“小升规”企业可超过35家。

二是推荐海天、凯耀、安信、海迈克等6家企业项目通过国家级、市级试点示范审核。完成《__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工作方案》,申报材料已由市经信委审查后上报工信部。大碶基地获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是积极推进总投资达9.2亿元的43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上半年全区软件收入同比增长30%,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

四是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上半年,__职高实训基地扩建工程获中央专项资金补助600万元;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7DCT项目获中央2015年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预算内投资1亿元。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上半年共新摸排节能、节水项目103个,预计可年节能20万吨标煤。安排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1家,组织宝新公司等4家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淘汰13台铝壳无磁轭中频电炉,完成柴桥1家落后砖窑关停,推进8家铸造企业申报行业准入。完成腾龙精线6MW光伏项目的并网发电。

二是推进宜民生宜居建设。1-6月共投入资金33.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1.2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44.2%和52.8%。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区、数字地理等项目建设,宽带和移动信号网络已覆盖全区,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60G,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

三是推进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任务。完成全区7.03万户农户的政策性住房保险和财产附加险工作,总保费140.6万元,做到应保农户的全覆盖。上半年共为70户农民提供了房屋财产险理赔,合计理赔额度18万元。

四是统筹重点领域改革。起草《__区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草案)》;已形成《2015年__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草案)》。

五是强化价格调控和检查。完成各类涉案物品价格鉴定165多件,鉴定总值365万元。受理价格咨询、举报投诉44件,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 起。

一是推进轨道及铁路建设。1号线二期建设全线实现轨通。

二是做好管线政策处理。抓好10条重点管线工程的协调和政策处理工作,总长140.8公里,新建铁塔27基;其中220KV新邬输电线路工程于5月份提前竣工。

1、突出参谋职能。计划9月底全面完成“十三五”各专项规划工作,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研究,着手开展1-2个重点课题研究。

2、突出项目管理。对部分重点、难点项目一查到底,促进有效投资,加强__技术改造、海越二期等项目前期推进工作;做好台塑EVA、吉利春晓整车二期、吉利7DCT等在建20亿以上产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

篇9

预计1-6月份规模工业总产值下降3.9%,其中当月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增加值下降1.2%左右,其中当月增长4.5%左右。

(二)工业投资完成情况。1-5月份工业投资下降6.6%,较1-4月份收窄7.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9.4%,较1-4月份回落166.5百分点。

预计1-6月份工业投资增长3%,技改投资增长13%。

(三)规模企业培育情况。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重点工业项目16个,其中续建项目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7个,总投资61.1亿元,预计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9个续建项目中,生物科技、溪龙环保科技、盛美诺生物、奇扬智能科技、味知轩食品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饮品设备安装完毕,计划6月底试生产;完美生物科技正在安装设备,计划8月份试生产。

(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研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重点骨干企业装备技术进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校,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全区企业已拥有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7家。

(三)企业培育成效凸显。初步摸排,生物科技、生物科技、饮品等13家企业计划纳入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培育范围,预计全年完成产值8.8亿元以上。其中,口口丫食品已于2月份纳规;奇扬电子、生物科技、生物、溪龙环保科技4家企业将于上半年升规,预计全年完成产值2.5亿元以上;味知轩食品正在按照规模企业要求准备上报材料,计划7月份升规;完美生物、、盛美诺生物、苏太太食品、德兰和创5家企业计划8月份申报纳规,预计全年完成产值4.5亿元以上;东莞华厦自动化、中电锂驰科技2家企业计划10月份申报纳规,预计全年完成产值1亿元以上。

(四)复工复产全面落实。疫情发生后,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复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有序做好全区企业复工复业的通知》《关于科学防控疫情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对允许提前复工企业范围、复工满足条件、复工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制定《企业复工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区四大班子领导、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包保责任制,按照企业类型和防疫工作准备情况,制定企业分批复工计划。成立由区经信局牵头,区卫健委、区应急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区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业工作专班,负责指导督查企业复工复业。积极帮助荣丰食品、和兴源电子等30多家企业联系购买防疫口罩、额温枪、喷雾器等医用防控物资,积极筹措8万多只口罩陆续发放给淮矿股份、思朗包装等急需口罩的复工企业。帮助宇奇电子、金富士食品、思朗食品等企业招工600余人。制定印发《区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战胜疫情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企业用工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

截至2月25日,全区64家规模工业企业已全面复工,复工率100%。是全市第一个完成规模企业全复工的县区。截至5月底,规模企业复产率100%,产能恢复率98%以上。

(五)企业帮扶扎实开展。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认真做好集中月活动及推进周活动的计划安排,建立了包保联系企业工作机制,全面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认真宣传和解读中央、省、市、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多方面了解企业运营、项目建设、政策落实、要素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共走访调研企业150家次,召开了各类宣讲会及座谈会5次,印发政策汇编1000余册,收集办结问题42件。针对企业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要素需求,积极搭建要素对接平台。组织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接会等人才招聘会20次,参会企业900多家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352人。成功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引导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通过税融通业务贷款项目,为65家企业融资约2亿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全区工业企业传统型、粗放型居多,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抗风险能力差,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短期内贡献不明显。二是在企业规模上,企业产值规模和税收贡献小,综合效益低下,目前全区6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家左右;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5家左右,淮矿集团、供电公司、华润燃气三家企业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过大(85%左右)全区缺少成长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支撑。三是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差,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发投入和技术研发的应用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缓慢,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少一批行业内的“单打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四是在发展环境上,受能源、原材料、物流、人工等要素成本提高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加大生产经营风险。企业招工难、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难以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在当前国内外疫情持续及贸易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加快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健全工业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个领导、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重点项目调度台帐,紧盯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关键环节,在要素保障上加力,在序时进度上加压,加快乐相科技、幻境科技VR项目入驻源创客科技小镇,推动裕维鑫达、大川电路板等5个PCB电路板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确保食品产业园上半年建成投产,完美生物科技、东莞华厦锂电池、中电锂驰科技8月份建成投产。

二是突出抓好精准招商。树牢招商“生命线”意识,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加大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基地招商、中介招商力度,重点引进龙头企业、牵引项目、高新技术、战略资本,承接食品制造、信息产业领域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着力招引落地一批能够强链、补链、延链、建链的优质项目,力争全年引进落地协议投资额超亿元工业项目6个以上。

三是突出抓好规模培育。建立完善新建投产企业培育库,落实区、开发区领导分级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推进,紧盯竣工投产、营业收入、申报材料等重点环节,促使企业加强生产经营,扩大销售市场,如实申报纳税,确保味知轩食品、饮品、完美生物、苏太太食品等符合条件的企业第一时间申报纳规。积极筛选年营业收入1000-2000万元的优质小微企业进入“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强辅导扶持,确保达到规模标准。

篇10

打造高效便民服务平台

1.规范和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进“一门”通办。制定实施《XXXX未划转行政许可事项进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大厅集中办理实施方案》,按照“应尽必尽”的工作原则,对我县承担的所有审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将83项未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审批事项以进驻和代办的形式到大厅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相对集中率为96.5%,走在了全区前列。将交通违章处理类、道路运输管理类、人才服务类事项进驻到政务大厅办理,新增工作窗口12个,创新建立“互联网+公安”办事大厅1个。

2.构建“无差别”审批大厅,推进“一窗”通办。将行政审批服务局划分为前台受理、后台审批、行政管理三个模块,合并各科室职能,打造“工厂化”服务流程。优化调整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布局,梳理市场准入、工程建设、社会事务、农林水务4类审批服务事项,推动税务局窗口、不动产窗口、公证处窗口实行综合受理,不断简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材料,106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不动产一契税一不动产”三窗联办模式,纳税人在办理不动产业务时,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套资料,

30分钟就能办结契税和不动产业务,解决了群众“两边跑,两边等”的问题,经验做法被人民网推广宣传。

3.开展“三减一提升”工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对进驻政务大厅的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进行逐项梳理论证,通过“三减”工作,申报材料数量由1342个减少到1050个, 办理时限由法定办结时限3042个工作日减少到1653个工作日, 办理环节由1191个减少到900个, 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梳理审批服务事项申办材料及各类证明,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证明及时取消。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1.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优势。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围绕创建阳光高效的政务环境、便捷优质的服务环境、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守信践诺的诚信环境、功能完善的要素环境、清白亲近的政商关系等7个方面,推进创新行政审批模式、拓宽企业公共服务、畅通政商沟通渠道等27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激发市场活力,构建诚实守信、风清气正、公平正义、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制定落实《XXXX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损害营商环境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健全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投诉、举报、奖惩及巡察暗访等制度,对于破坏营商环境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2.积极发挥“6+X” 部门会商机制作用。针对企业在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的用地、建设许可办理等重点问题,县发改局不断加强部门联动,规范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建立项目信息交换机制,破解行政许可环节中制约项目推进的瓶颈,确保项目手续审批有效衔接,缩短项目审批时长,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3.压缩审批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根据自治区《关于营商环境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认真开展调研,要求涉及事项的相关部门全面梳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力做好落实工作。一是梳理企业办理规划

选址流程,精简前置材料,将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需要的6项材料压缩至3项,办理环节和办理时限严格按照文件执行。二是在项目规划报审阶段,调整办件程序,由原来串联办理调整为并联办理。对于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急需开工项目等特殊项目及时汇报沟通,随时召开程序性会议审查及时研究企业规划和用地事项。需上级自然资源及公共资源交易部门审批的事项,及时转呈,主动为服务单位牵线搭桥,指派专人全程跟踪无偿服务。三是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的环境评价办理流程,及时掌握重点建设项目相关信息,主动服务项目前期工作,避免项目在环评阶段走弯路、误时机,尽可能让企业在审批之前心中有数、准备充分,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环评服务。四是简化企业投资程序。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由企业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申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不齐全的办结时限由原有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4个工作日。政府投资1500万元以下项目建设方案不再进行概算审核。

4.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到园区办理。由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制定《XXXX审批局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两个园区办理的实施方案》,在园区建立审批大厅1个,抽调4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厅开展审批,审批事项涉及企业登记、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夜问施工审批等28项与企业相关的审批事项。同时结合《XXXX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起草完成待审议)园区企业可选择代办的方式,在园区提交申请材料,工作人员全程代办,帮助企业解决办证中遇到的困难,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5.探索推进园区区域评估工作。由园区管委会牵头,分项细化园区入园企业需要的评估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完成,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气候论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案、地价评估方案等。下一步,将积板推进园区区域评估成果转化,对进入区域、符合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适用条件的单体建设项目,实现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的共享,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6.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以审批服务管理局为主体,全面推进“证照分离”“一照一码”“多证合一” 改革工作,实现了“23证合一”。大力推行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设置“电子营业执照登记自助区4处,做到全程电子化和“不见面”审批。树立“店小二”工作理念,继续推进“保姆式”代办。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全程帮办。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基本控制在86天,企业投资项目在90天办结,积极引进企业征信、中国银行、刻章,环评消防房屋质检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开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1.积极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以及抽查事项清单,建立随机抽查对象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组织完成对金融、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环保、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企业的定向抽查工作,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

2.创新行政审批模式。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XXXX进一步减审批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环节整合、审批材料压缩,创新“互联网+”“并联+”审批新模式,促进全程电子化审批,最短时间完成审批全过程。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3.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坚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和重点建设项目县处级领导包抓制度,建立“突出以商招商、 探索委托招商、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开展蹲点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 个团队、一抓到底”,项目牵头单位、项目落地单位、项目并联单位一条龙全程代办制。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

批权限下放的针对性有所欠缺,导联企业和群众对“放管服”改革成效感受不明显,比如投共建设项目审批,要经过立项审批。

土地报批、规划审查等,整个审批过程还是很长。二是网审平台“线上”与“线下”审批融合不到位。

目前大厅办事窗口审批平台有22套专网,自治区“政务云”系统上线虽已将各类审批事项统一整合到“一张网”办理,但个别部门仍然强调专网的特殊性,

系统互不兼容,导致窗口受理办件时同样的信息需要录入多次,证照信息不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三是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窗口中

介服务机构服务意识不强,业务不熟悉,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造成企业、群众多次往返。这些问题和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表明了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职能转变上,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五、下一步建议

(一)统筹布局,加快构筑政务超市。

一是大力推行联合评审。

加快推动联合评审、联合踏勘、联合测试,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等,推行施工许可图“多图联审”、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多评合一”。二是提升代办服务水平。围绕县直、园区、乡镇形成代办服务体系,加强代办人员培训,提升代办队伍素质,积极推行“超前代办、全程代办”等代办帮办方式,为投资者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保姆式”服务。三是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以开展的空间规划(多现合一)改革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核理、精简和优化建设项目申批及涉及的公共服务、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实现建设项目审批方式新转变。针对重大建设项目,由审批服务管理局组织发改、自然资源、

住建、环保等多部门,采用联席会议方式,建立初审办理、一站式服务、联合审批、限时办结、全方位监管的联审联办新机制。

(二)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加快构建政务服务“_

张网”,推进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大力推动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综合运用,促进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平台功能,真正做到让民众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可以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办事手续。

(三)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队伍建设。

篇11

由此可见,教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可使教师不断跟踪专业发展方向,及时掌握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从而使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

因此,如何确定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组织和进行教科研工作,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学,引导教学,是一个值得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相对滞后,大大限制了高职教育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因此,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十分必要。

1.工作重点不明确,职业特色不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重点有所偏颇,这主要表现在:重成果,轻研究;重学术,轻转化;重个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团体协作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些偏向造成了片面地追求功利和个人目的,既与高职院校特色不协调,又不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科研基础薄弱,管理意识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科研工作还很薄弱。一是教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少院校教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多由教务处兼管,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二是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的管理较为随意;三是大部分教科研管理人员是新手,“缺乏教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和经验,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高职教科研管理‘管什么’、‘怎么管’、‘如何才能管得好’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教科研工作在某些方面与教学脱节。

3.科研队伍薄弱,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使得教师对教科研工作有心无力,缺乏主动性与广泛参与性,从而导致教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科研工作难以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连年扩招,高职院校的大量资金都需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学校用于教科研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有较多的增加,从而导致可用于教科研的支持经费较少,这也严重制约了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4.科研成果转化少,科研效益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较多地是注重对教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这种情况造成了高职教师只关心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了当地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研究成果被堆放在学校里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成果不能被及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造成高职高专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企业的发展急需创新科技力量的加入,然而现实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大量研究成果无法转化,束之高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曾经说过,“上海交大的教师申请专利每年都在1000项以上,可这其中只有不到l0%的专利转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

二、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对策——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虽为民办高职院校,但一直以来对教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文件精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2005学年正式启动校内的教研教改申报和研究工作。经过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的研究和发展,共有80个课题获得立项,其中77项课题经过研究,最终顺利结题。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为落实文件精神,2007-2008学年的教研教改项目的申报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共申报了27个项目,其中2个重大项目,同时还申报了2008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并获得了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重点研究项目的立项。

2008-200年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共有25个项目。

2009-2010年继续推行教学改革,将教研教改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新一轮重点建设专业打包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专业的建设,资助经费包含在重点建设专业配套资金中。另一部份属于非打包建设的普通教研教改项目,共有48个项目。继续深化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研究等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岭南学院自身特色的打造,例如国学教育、阳光工程等等。并且增加了一项自筹资金研究的类别。

2010-2011学年教研教改立项项目53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20项,纳入重点专业建设的项目16项,省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下设委托及子项目12项。学院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鉴于此,学院在2010年首次启动了科研立项的工作,共有14个项目。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但是也是巨大的一步。

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对策

①统筹经费管理。对于民办院校而言,经费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但由于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并把教科研经费预算纳入全校经费预算之内,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这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学校还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申报横向课题,以争取外来资助经费,同时也保证配套经费的专项使用。

②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定激励为主的教科研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和顺利完成,为此,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把教科研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将其与教师的自身利益挂钩,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同时,每学年还对教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二级学院予以相应奖励。

③管理制度规范。制度是工作的规范和保证,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制就不完善。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工作,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教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科研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为教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过这几年的教研教改研究工作,很多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参与到教研教改的研究工作中去,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之余,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成果是显著的。但是也能从中看到,教研教改工作还是和其他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例如研究的内容重复的比较多,在申报书内容的填写上还很不规范,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等等。另外,教师由于日常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相对投入的精力比较少,最后导致结题时研究的质量不高,因此很多课题在外申报省级、市级课题的时候,能够获得立项的寥寥无几。

三、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的思考

1.加强培训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体,要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从高校聘请一些建树丰富的科研专家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讲授课题申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从企业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讲解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运用新工艺进行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突破口。

2.提高研究质量,加快成果转化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完善过程管理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环节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认识,善于总结和思考,要精于管理业务,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吃透各类学术规范、政策要求、标准等,要积极关注行业领域内的前沿信息,不断加强对项目过程的协调管理能力,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一枚,徐敏.以研致用提升高职教育科研水平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10(5):73-74.

[2]梁海燕.深化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职能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8(22):78-80.

篇12

但是,受条件的限制,目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领域,《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尚未受到重视,绝大多数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对理论化的法律条文的讲解和对一些假定数据的演绎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实践问题涉及甚少。学生即使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也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重视《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强化《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其必要性。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税法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税法》课程的教与学应该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一)税法规范的技术性

虽然《税法》并不属于教育部要求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必须开设的14门主干课程,但是将《税法》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的学校越来越多,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开设《税法》课程情况的调查,近几年选修《税法》课程的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不过,不管是主讲教师还是选修《税法》的学生,都普遍认为《税法》比其他课程难,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税法规范的技术性。由于税法规范既要确保税收收入,又要与私法秩序保持协调;既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又要体现出适度的调控,使得税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税法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税收实体法中,税法根据税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税种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二是表现在税收程序法中,从纯粹技术的角度分析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进而设计相应的法律制度。税法的技术性特征不仅导致税收诉讼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也增加了学习税法的难度。如果单纯通过课堂讲授,描述技术性规范中所涉及的一些会计核算材料就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把税法中的技术性规范与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来加深对规范的理解,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认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税法规范的技术性要求学习税法要重视实践。

(二)税法内容的综合性

从内容看,税法是由实体法、程序法、争讼法等构成的综合法律体系。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仅由实体性规范规定,而且也离不开程序性规范。税法中的程序性规范所起的作用与其他程序性规范不同,税法中的程序性规范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基础,离开了程序性规范,实体性规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就无法实现。而程序性规范中包含很多操作性的内容,通过税务实践更容易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纳税申报、税收征收、稽查及筹划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甚至无法完全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来完成。

(三)税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

与法学体系中的其他部门法相比,税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税法本来就是与严密的会计核算融合在一起的,税法的条文尤其是税收实体法的条文主要就是关于应纳税额的会计核算的规定。税法不同于刑法、民法等传统部门法之处就在于,传统部门法主要规范的是法律事件的质的规定性,而税法主要规范的是应纳税金的量的确定。质的规定性依赖于对事件本质特征的判段,属于定性分析,量的确定则依赖于对事物数量方面的会计核算,属于定量分析,分析的基础包括各种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纳税资料。因此,税法的教学离开会计核算就是空中楼阁,《税法》课程的设计,应将应纳税金的确定建立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但是,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仅仅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解释税法的具体条文,然后要求学生以会计核算材料和数据为基础确定应纳税额,学生通常不具备正确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如何处理会计信息,然后再根据税法规范确定纳税义务。

(四)税法较强的应用性

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税法是以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为中心,以流转税法、资源税法、所得和收益税法、财产和行为税法、特定目的税法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履行纳税义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税法的基础理论与具体知识,依照税法的规定做出涉税安排,并同时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才能避免税法风险。所以,税法规范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日常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不仅仅是处理纠纷的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非讼业务需求迅速增加,为法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领域。但是,要当好企业的纳税顾问,防范企业的涉税风险,必须经过实践操作方面的训练,才具备用税法规范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的能力。所以,税法较强的应用性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强化《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

随着税收法治的推进和纳税人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涉税诉讼案件数量将大幅攀升,税法规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税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实践中,不管是涉税案件还是涉税非讼业务都大幅增加,客观上需要更多熟悉税法、能够处理涉税事务的法律人才。因此,各高校法学专业应重视《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能从事实际操作的实践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多年《税法》课程的教学经验,以下几种途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例题模拟实践教学

所谓例题模拟实践教学,就是把具体的纳税申报材料由老师通过例题和作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讲解例题和完成作业两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纳税信息的处理、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等环节的具体问题。

例题模拟实践教学的优点在于成本低,主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例题和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受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一般只能选择揭示税法理论某些知识点的典型例题,不可能太复杂,而反映税务处理实务的综合性题目只能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外完成。

采用例题模拟教学,关键是要选择适当的模拟材料,既不能将某个纳税人某个时期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纳税资料不加处理、简单地照抄照搬,也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主讲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材料,一方面要突出税法理论上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操作性,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与会计相关课程配套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如果法学专业学生有条件选修会计相关课程,可以要求选修《税法》课程的学生先选修会计相关课程,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上,再学习《税法》。

将《税法》课程与会计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会计相关课程中,初步认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主要税种纳税申报表的构成和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抵扣联、关税完税凭证等税收凭证,让学生获得一些税收活动方面的感性知识,并能将税务处理与会计信息处理联系起来,对《税法》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

(三)协助经营单位进行申报纳税

在老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从应纳税额计算到税务处理再到纳税申报整个过程,即根据老师提供的经营业务情况计算应纳税额,根据计算的应纳税额进行税务处理,根据账簿记录填写纳税申报表。虽然这样的过程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与到经营单位协助申报纳税相比,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不同于老师为了强化税法中的某些知识点而做出的有针对性设计,很容易在税法中找到解决的依据。要解决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学生必须学会查找一些专门的文件,尤其是要关注最新的规定,可以提高学生查找税法规范性文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协助经营单位完成纳税申报,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从经营活动到纳税申报的全过程,既强化了实体规范的运用,又实际履行了程序性的义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到专业机构实习

除了经营单位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和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专业机构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弥补老师实务经验不足的缺陷。不仅如此,在这些专业机构中,学生除了完成应纳税额的核算,还有机会接触到税收领域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假票据和税收筹划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核、监督能力和税收筹划能力,这些都是在其他实践环节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将专业人员请进课堂

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税收实务人员、税法官员请进课堂,通过专题讲座和完成部分章节的课堂讲授等形式,提出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税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税法的兴趣。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税收法治建设的推进,税务实践对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税务实践的需要,必须通过强化《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述几种途径各有优势,也都存在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如协助经营单位进行申报纳税和到专业机构实习两种途径必须借助于相关机构的配合,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数量也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尝试。

参考文献:

篇13

1考核评估方法的机制比较

本研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的考核验收制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见表1),以上考核验收办法的机制有共性,也存在差别。首先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验收内容大相径庭。验收形式基本包括试点单位申请验收、提交相关材料,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材料,审核通过的再提交组织单位,由组织单位组织验收会,召集相关评审专家,专家听取试点单位汇报或审核材料,提出验收意见或对照考核评分表进行打分,会后现场考核,得出最终得分,或由组织单位复核相关材料,对复核通过的单位进行网上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通过验收,未按时提交自查报告的试点单位确定为不通过验收。通过验收的试点单位,可继续享受试点单位在投资、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等。但是对于验收后续要求,涉及内容很少,只有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规定了试点后还将对试点合格单位进行跟踪考核,对不符合标准或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做出了要求;并对获得“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证书有效期届满的单位开展试点的复查,经复查合格的试点单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换发“服务标准化单位”证书。

2现行考核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现行考核评估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本研究专门设计了针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方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主要包括考核评估方案的组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过程管理、事后推广和监督等6个方面。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包括组织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地方质检部门以及承担试点工作的单位,主要涉及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河南、湖南、广西、江西、天津、湖北和山西共11个省的质监部门及试点企业、园区,样本量共59个。从2014年10月开始,至2014年12月结束。从修订需求方面来看(如图1所示),调查发现29%的被调查者试点单位认为需要修订方案的部分内容,如考核评估的内容、结论和后续要求以及程序等。38%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内容;35%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的结论和后续要求;19%认为需要修订考核评估的程序。从考核评估方案的组成来看,78%的单位认为方案除了现有的5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过程控制、目标实现、事后推广和监督等。过程控制包括专家对试点单位进行不定期考核,并及时给予指导等,同时试点单位之间应有线上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和线下的现场交流,便于汲取各试点单位之所长,更好开展后续的试点工作。事后监督和推广包括验收后的总结提升、各试点单位的优势互补、树立循环经济标杆等。对于适用对象,81%的单位认为园区和企业适用同一个考核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从考核评估内容来看(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多数认为需要修改先进标准的采用情况、工作模式的改进、相关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估、标准信息服务质量等评分项;几乎所有单位认为加分项是必要的,一半认为可以修改加分项的内容;23%的单位认为考核指标的内容中存在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质量”“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工作模式”“信息服务的次数”“对标准信息平台的服务方式”“标准贯彻率”和“标准覆盖率”。从考核评估程序来看(如图3所示),调查发现91%的单位希望通过地方质检局组织申报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多数单位希望的验收方式是国家标准委委托专家和地方质检部门完成验收,74%的单位认为有从试点转为示范的愿望,并希望考核合格后,被直接授予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少数希望经过专家评审为优秀的试点单位授予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从试点成效及技术支持需求方面来看(如图4所示),86%的试点单位都认为通过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建设成果。71%认为通过试点建设工作,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健全、完善;57%认为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取得较大改进。多数都希望从国家层面获得技术支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循环经济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考核评估政策建议调查结果

24%的单位对目前实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政策提出了建议,具体如下:(1)加强互动:为方便跟进各试点的进度,增强企业或单位的执行能力,为从事该试点建设工作的各企业负责人创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建议将试点工作的验收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访活动,将各试点单位的优势共享,有目的地组织考察行业标杆、循环经济标杆;而不是单纯地就某个企业闭门式的参考评估方案,单纯地照本宣科,毕竟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的现阶段,先进的理念及创新的工作思路最重要,其次才是企业的特色。(2)模式推广:目前实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政策在标准化工作模式、标准化基础性工作、宣传及贯彻应用、循环经济标准信息平台、加分项等方面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规定了考核的要求。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事后推广以及总结提升工作未提出考核要求,建议增加相关的考核规定。(3)体系融合:目前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理解还不全面,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与企业标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对于两个标准化之间该如何有机地结合,不能相互影响,建议循环经济标准化应该关注企业取得的效果,过程控制应发挥企业自主选择的模式。(4)多元支持:试点过程中,有专家不定时对企业的试点效果进行考评,并及时给予指导;各方面材料主要以数据说话。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扶持。(5)交流培训:尽快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有组织进行循环经济标准化培训,使企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完善。希望能组织一些更深入的参观、培训,加强交流。对《考核评估方案》部分内容需进行修订,考核评估政策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系管理。(6)信息平台:循环经济试点最好由试点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申报为好,以便于监督和管理;循环经济宜在省级或国家级层面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不便。期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之间可以有线上的标准信息平台交流与线下的现场交流两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目标实现与事后推广。

4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评估机制改进研究

本研究认为,在原有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应该增加考核评估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宽进严出、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量评价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评估的对象没有变化,仍然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为了更好地衡量试点项目成效,本研究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进行了改进,取消了加分项。新指标体系由项目目标、项目措施、项目绩效三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项目目标30分、项目措施30分、项目绩效40分,总分共100分,项目目标包括资源能源消耗控制目标、废物循环利用目标、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标准制定目标和国家标准贯彻率共五项二级指标组成;项目措施包括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管理工作、资金保障、标准化机构和工作人员、标准化宣传、标准化培训、工作模式创新和年度总结报告提交共8项二级指标;项目绩效包括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循环经济标准贯彻实施和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共5项二级指标。同时,本研究对考核评估工作程序也做了部分改进,主要是验收方式的改变,由原来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逐个组织专家组到现场验收,改为委托地方质检部门组织开展验收,同时增加“随机抽查复核”机制,成立抽查复核组,由国家标准委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报送的材料进行抽查复核,根据考核评估分数和抽查复核结论最终确定考核评估等级。考核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见表2)。考核评估合格及以上的试点单位,一经发现申报材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视情节做出书面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证书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