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英语基本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英语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英语基本知识

篇1

英语教师如果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思想政治因素,经常结合语言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money这个单词时,可给出以下例句:

Money is some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Can money make an old woman a beautiful lady?

学生对“金钱万能”观点的是非判断,在开心的大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苏联“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尤其是在初中,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妨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这种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教师健康的心理个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越是低年级,在这方面的表现越突出。有调查表明,初中生最受欢迎的是交流型教师,当师生能在一种愉快、融洽的民主氛围中教与学时,学生的情绪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师若想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等来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将会使学生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另外,英语学习不仅是对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有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反正无望考上大学,学习英语对他们毫无意义,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可想而知。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一种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性格,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能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针对不同语言材料的掌握、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育家们指出,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善于讲解清楚、有说服力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优秀教师的基础品质之一。我们知道,初中英语课上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但学生对英语知识由不知到知、由不理解到理解又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授知识的基础上,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特别是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有效地组织学生交往;具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力,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不能简单地在课堂上空谈大道理,而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结合进行,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及手段,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努力创造英语的学习氛围。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初中英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特别是专业基本功应当过硬,这是教好初中英语的先决条件之一。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发音和语调。这一点对英语启蒙教师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还应掌握流利的英语口语。

其次,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语汇知识和语法知识。中学英语课本中的单词量大约是2000多,语法知识大约是30多项。如果一个初中英语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仅仅局限在这个范围,实际教学时将会时时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应对英语语法有较系统地了解,注意英、汉两种语法系统的异同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初中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交际障碍。

篇2

具体说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够以事实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对待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教书育人;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把爱作为自身必备的一种职业能力,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学岗位、热爱学生,而不是仅仅作为挂在嘴边的口号;要有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这是从事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扎实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要有专业能力。

具体说要具备五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通过阅读吸纳各学科知识的营养,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成为全社会的榜样;二是教学能力,这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对所有教师而言,解读挖掘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是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常规技能,必须与时俱进。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三是反思能力。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应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反思,并通过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四是科研能力。教师从事科研,将是21世纪教师区别于以往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把教学的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五是社交能力。居于首位的应当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受学生喜爱欢迎的老师。当今的教师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要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要协调好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三、要树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毋庸讳言,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方向,亦是归宿。

四、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

篇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立法研究”(编号:2015SDJK001),主持人:王川;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中高本衔接的探索与实践”(编号:粤教规函[2015]9号),主持人:孟源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43-06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落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重要指示,必须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既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需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近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背景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就在此背景下产生,是许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探索的教育实践。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理论基础

对中高本衔接的理性实践进行理论基础探讨,可以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哲学的价值论可以讨论衔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以从职业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等角度来思考中高本衔接的认识论,即如何衔接的问题。尽管很多学者对理论抱着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理论具有对事物普遍的解释意义,可以用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1]。

(一)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论

价值概念本质上是以人及其所涉及的关系为中心的。价值概念体现了与人相关的特征,我们只有在与人的关系中才能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2]。作为客体的中高职衔接与作为中高职教育价值主体的人构成了一对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范畴。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是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论。价值论讨论的是事物存在的合法性证明,其中包括内在本体价值和外在工具价值[3]。中高职衔接的内在本体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外在工具价值在于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多元立交人才培养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类型。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积累了关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职业文化。传统普通教育的内容承载不了生活世界的所有智慧。尤其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尽可能地从各种可能的维度和方式来认识生活和社会活动。所有的社会活动和个体生活经验,都可以形成并拥有属于自身的意义范畴和话语体系。这些信息和价值无法通过单一、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学科知识来传承。所以,随着社会结构的丰富和活动的细化,教育活动的分化也是必然现象。在古代社会,职业教育被极其忽视,甚至还不属于教育的范畴。当今社会,一方面由于对个体发展权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政府和公众关心的教育主题,甚至与普通教育有了平等的对话权。2014年开始的600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已有130多所高校提出试点申请,甚至“211”、“985”名校也可以转型,这是最好的例证。当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类型时,追求自身独立的结构体系便成为理所当然。比如当前正建设得如火如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是追求横向上的普职沟通,另一方面就是追求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研究生的纵向衔接,从而构建职业教育的自身体系。这不但有利于职教学生的个体教育选择权的公平性,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正是中高职衔接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可以说它的衔接效果决定了整个职教体系的稳定性和质量。如果说现代职教体系是纵横贯通的立交桥,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墩。

(二)中高职衔接的职业带理论支撑

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是西方国家用来表示工业职业领域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规格特点、动态演变及相应教育等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H・W・French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以工业领域为例,按照职业性质、工作对象和管理范围,将技术人才划分为技术工人(Craftsman)、技术员(Technician)和工程师(Engineer)三个系列。三个系列在本专业职业领域有其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每个系列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结构的要求有差别:技术工人侧重于操作技能,工程师主要是理论知识,而技术员则在技能操作和理论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见图1)[4]。

职业带是一个既分区域又连续的职业分布模型。图1中的斜线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了一个比重划分:上方表示操作技能,下方表示理论知识。分布带中的职业种类所占的知识和技能的比重显示: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所占比重要求高,对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小;工程师对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要求高,对操作技能所占比重要求低;居于这两种人才类型之间的技术员,则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有比较高的比重要求。

关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和结构的划分,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职业带理论来划分社会的职业人才类型还不够精准。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社会,跨界合作成为时代要求,各类职业人才的内涵不断交叉渗透,表现在职业带上就是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重叠区域不断增加。虽然职业带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它按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需比重来把人才进行分类,尤其是在基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广泛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和理论总结,这点是迄今为止得到广泛认同的。从借鉴理论来服务于职业教育研究的角度,职业带理论还是比较合理的人才分类理论,有利于实现教育实践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这一逻辑关系是肯定存在的。

职业带理论不仅仅限于对技术型人才的分类,其核心的设计思路是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维度,将人才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这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可以借此理论来区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异同;其次,可以明确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分。此理论中的三个系列思想支持了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甚至到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层级划分,有利于明确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明确中职和高职教育阶段的层级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中高职衔接的可能性就在于两个教育阶段的内在发展性,从技术工人到技术员甚至再到工程师,这其中的发展逻辑是两个教育阶段在衔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尤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等方面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中高职衔接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类学习的层次性,是指学习经过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家把这种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的规律称为学习的准备性原则,即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新学习的准备性。学习的准备性原则认为:人的认知学习呈等级性或累积性规律,即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或技能是学习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先决条件[5]。同样,职业能力的获得也需要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职培养的技术工人在知识结构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进一步提升的必要准备。尽管目前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可能不如后者。但是他们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比高中毕业强,并且多数学生对未来同一个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的理解也更成熟。这是他们今后在高职阶段获得快速提升和发展的良好优势。

另外,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该理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6]。人在理解新事物时,会运用已有的图式去同化它,从而达到认识的平衡。中职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早,对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运用已有的心理图式去同化新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说中职生的职业性特点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强,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更容易从职业要求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路径

中高本一体化框架下的衔接首先包括学制衔接,即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三个学段的学生在升学通道上的上中下衔接,还包括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衔接、课程体系的延续性衔接。一体化框架是指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实现系统化设计,即从个体发展、职业成长和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考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又体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层次阶段性。这种一体化框架的设计为进一步实现学制上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质量保障。

(一)学制衔接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招生考试入学高职,高职毕业生通过转段选拔考核入学本科院校进行学习。目前正在进行的中职-高职-本科衔接试点在学制上一般包括三种模式:首先是中职与高职衔接,即中高职“3+2”培养模式;其次是高职与本科衔接,包括高职-本科“3+2”培养模式和高本协同的“2+2”培养模式。中职高职衔接是指高职与对口中职建立联系,选取对应专业,采用五年一体化的“3+2”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展开教学,即学生先在中职学习三年、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后参加高职院校转段选拔考试,通过后在高职继续学年,并取得相应的专科毕业证书。高职-本科“3+2”培养模式是指采用高职学习三年、本科学习两年的“3+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的第六学期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组织的高职升为本科的转段选拔考核,达到要求者将进入本科院校继续2年的本科阶段学习,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合格者则在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后毕业就业。高本协同的“2+2”培养模式是高职本科协同培养,以本科高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学制四年,本科与高职院校分段培养。高职与试点本科院校按照协同培养的原则,通过实施“2+2”培养模式,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即本科院校的大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年,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学生,可获得试点本科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7]。

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以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是到专科层次就截止了。初等职教、中等职教到高等职教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绝大多数职教学生几乎没有升学的机会和意识。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始要求职业教育重心上移,中等职业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升学和为高一级职业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时,中职学校职教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培养目标衔接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的方向性指引,决定了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要求。这个三个方面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实现职教体系内不同学段培养目标之间的合理定位和分层,避免各学段培养目标重叠或断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在实践层面,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各自设定,三个学段一般没有进行整体设计,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容易出现断层或重叠的情况。职业教育是针对工作过程体系和职业岗位的教育类型,需要对社会的各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不同的技能操作性、技术技能型以及设计创新复合型人才。中职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则培养专家级的技术技能人才[8]。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职业岗位的低中高层次,更应包含职业的发展阶段和路径。在目前中高本一体化框架衔接实践中,合作院校通过举行职业能力分析会,从职业发展的岗位要求出发,分别定位三个学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既明确区分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不同层次,又做到在系统思维下的一体化设计。三个层次的明确定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的可能性。

(三)课程衔接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衔接。开发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是设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时,要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职业成长的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系统本身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关联性,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确定课程体系,从而确保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框架下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教育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目前开展试点专业的课程开发一般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通过对相应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该职业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岗位能力,再根据岗位能力转换并开发出相应学段的专业课程。或者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形成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再列举、分析和归纳不同职业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转换出不同学段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得到的课程是从职业岗位要求的角度,形成从中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课程,该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特点及建议

广东省目前多数的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衔接存在一些共性特点,比如在升学通道上的错位衔接和高职本科之间资源共享性的双向衔接。产生这些共性特点的原因一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制约与路径借鉴,二是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特征和政策导向。笔者对此衔接进行了一些思考,相应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特点

1.升学通道的错位衔接。对衔接路径的选择一直是个难点问题,无论是中职与高职的“3+2”分段衔接或“一体化无缝衔接”,还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2”分段衔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等三方,都存在着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或实习实训程序的“错位”情况,即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无缝”“平滑”“一体化”地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的自主招生考试,重点是关注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掌握和职业发展潜能,考试形式虽然是笔试与面试结合,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还是略显薄弱,即使进入高职学习,与通过普通高考招生入学的其他学生比较,在继续深造方面,即进一步升入理论学习占较大比重的本科学习阶段,可持续发展性略逊一筹。相对而言,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高职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有比较大的学习潜力,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专升本转段考核,并很快适应和胜任本科阶段学习任务。

经过对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衔接、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当前完全的一体化无缝衔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无论何种专业,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就业方向、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都很难一一对位。其原因一是三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二是衔接的“节点”即入学考试存在着政策上的障碍,三是每个阶段毕业生的升学或就业的意愿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一个中职生“衔接”进入高职后,又能够平滑地“衔接”进入本科。实践中更多的现象是要么中高职衔接,要么高职本科衔接。现实的这种衔接模式是一种错位衔接,即在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学段的学制上分为两段,即中高职衔接和高职-本科衔接,而不是从中职升入高职再升入本科。其中,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主要是面向就业进行培养,进行高职-本科衔接的生源是通过高考普通招生。一体化框架下的错位衔接是当前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现实路径。

在高等教育招生入学政策没有突破性改革之时,两个入学资格“节点”,即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和专升本考试是“一体化无缝衔接”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无论中职学校毕业生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如果不经过入学考试,现行政策是不允许的。这就造成了这种衔接的错位性特点,其本质在于中高职衔接与本科无关,学生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高职本科的衔接仅仅是从高职开始,和中职无关。在学制上的错位衔接,决定了中职学生要想升本会很困难。也就是说,从教育制度上来说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由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的升学通道,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涯发展的可能性。

2.资源共享的逆向衔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应用型本科“3+2”培养模式和“2+2”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衔接的两种模式,可以称为双向衔接。其中,第一种“3+2”是一种正向衔接,即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是高职的个别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向上的衔接。另一种是逆向衔接,即学生完成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职学习。这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2+2”模式,又可以称为“一体贯通式衔接”,指以本科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收学生,学制为四年[7],学生入学前两年在本科院校学习,从第三学年开始到高职院校继续学年,毕业时获得本科院校的学士学位。

这种形式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是从本科到高职的逆向衔接,目的是实现高职与本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这种逆向衔接打破了原来思维中的定势,即只能向高一级学校衔接的认知,高层次学校可以向低层次学校衔接,只不过这种衔接的重点更集中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

就高职本科协同培养的衔接特点而言,由于本科教学导向是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的普适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往往或多或少容易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忽视,这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生产过程中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有较大影响。采取本科院校大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年时间,毕业时获得原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两种通道都是为了整合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既有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这里要明确双向衔接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既独立又能够良好衔接。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错位性和双向性特点见图2。

(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思考

1.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升学通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其目的是搭建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其中的中高职衔接不仅包括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还应包括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因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满足各层次各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从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甚至到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要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尤其是中职生的发展空间,应该尽可能实行中职毕业可以升入高职,经过高职学习还可以再升入本科学习的贯通培养制度。

现阶段的中职升入高职后没有合理通道升入本科的状况需要改变。首先是高职针对从中职升入高职的生源培养目标,既要面向职业岗位,培养职业技能,还要考虑学生的再教育潜力的开发,为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奠定课程、学习能力的基础。其次是改革本科院校的招生制度,放宽招生渠道,对于没有直接合作关系的高职毕业生也给予入学考试机会,建立常规的面向所有高职毕业生的招生录取制度,从而真正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有机衔接。

2.巩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的合作基础。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两种衔接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各自的吸引力略有差异。因为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人才的利益基础各自不同。在正向衔接中,一般一所本科院校面对多数高职院校试点合作,其招生规模有所限制,所以高职院校提供的生源要面临竞争,高职毕业生要升入本科院校需要经过本科院校的转段考核,并且有一定的淘汰率。逆向衔接中,本科自己招生,高职只是提供后面两年的教育资源,毕业生属于本科院校的人才输出。这样导致高职院校的动力不足,容易产生为人作嫁衣的不平衡感。所以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双方都有合作需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双方之间协同培养的合作利益进行平衡,合理关照双方的利益诉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型本科要真正转型为职业教育,包括培养模式、招生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的改变。本科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考虑针对不同生源的教学要求。针对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和高职毕业生设计个性化、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合作院校应具有开放、长远的合作视野。无论是“3+2”还是“2+2”模式,合作的目的是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为了创新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合作经验,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总结目前正普遍探索的中高职衔接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有人曾将职业教育研究的内容“有什么用”分为“求真(理论功用)、求善和求用(实践功用)”三种[9]。本文就是在“求用”上试图为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与中高职衔接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8.

[2]潘自勉.在价值与规范之间[J].哲学研究,2005(1):88-92.

[3]徐宏伟.我国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意义、问题与应然进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0-74.

[4]肖凤翔,董显辉.系统论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10-15.

[5]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27.

[6]明洁.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对基础教育概念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25-26.

篇4

高职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比较广泛。而在物流中英语的理解和沟通,能够促进物流管理的优化。在高职物流专业中实施“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在此模式的教学下,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完善和分析。

一、授课方式的研究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任务明确、小组行动、成果展示、多元评价。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有三个特征:第一,必须实行分组教学;第二,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活动时间必须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前面一定要诊断,后面一定要鉴定,以此确定有效性。教师掌握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形无神也可以;第二阶段,有形有神固然好;第三阶段,无形有神成自然。神指的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即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做学合一。

二、教学内容选取方式

物流R凳且桓鼋徊娓丛拥难Э疲涉及管理、经济、工程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任职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极高。而在英语翻译这一方面应该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首先应该考虑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范围,其次根据适用范围明确英语类型。当然在物流专业中仓储管理、采购环节、配送运输过程等都会有英语的使用,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英语使用情况和职位的英语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适应岗位的专职英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组织

在物流专业中,英语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中基础英语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英语知识包括日常交流、简单物品辨别、单词记忆等。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是物流综合素质所必备的一项。其中专业英语包括较为复杂的英语沟通和理解,在采购环节中的英语沟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中的英语沟通、规划和配送管理中的英语沟通等。

四、教学方法的研究

由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复杂性,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能,需要抓住中心环节进行加强。那么在英语翻译方面,也应该注重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通过“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物流专业的综合素质。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进行能力发展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物流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定英语翻译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形式可以以学习任务、课外活动或者是学习项目等多种形式存在。但是在教学之前需将本次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以投影展示、任务单等形式向学生下达,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英语学习的重点,为学生今后听课、小组讨论活动以及相关资料的查找提供基础。

(二)角色扮演法

教师以投影像和下达任务单等形式提供在物流工作流程中各个操作环节的英文素材,让学生通过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场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真实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中首先应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以视频播放、真实案例、讲故事、问问题等多种方式表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去。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有着共通之处。教师通过举出实际的物流案例,通过分析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英语使用,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分析整个过程中的英语使用和处理。以便于在教学中学生抓准重点,进行自我综合物流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高职物流专业是目前国内高职专业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基本物流专业素质不高。为了积极地改善这一教学现象,引入“五环四步”本位教学,能够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培养。本文主要根据“五环四步”教学理念,分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篇5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在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专业英语的知识,采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让基础英语自然衔接专业英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顺利适应大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简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职英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专家学者的不断探讨下,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适合高职英语教学,尤其适用于基础英语衔接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环四步”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这五个教学环节,“四步”指的是“布置任务、分组行动、展示成果和多元评价”这四个步骤。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授课时间不能多于三分之一。在教学前要“诊断”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后必须鉴定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本位”强调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正适合为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不少问题。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进入大学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放弃英语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本来学习基础英语的时候就困难重重,专业英语突然又增加了大量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学生难以逾越这个鸿沟。只有进行教学改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将专业英语逐渐渗透到基础英语中才能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五环四步”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让学生强化基础英语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且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法,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专业知识内容。

1.对应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要有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来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都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以一张卷子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既关注学习成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专业英语,评价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形成性评价能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一张考卷无法考出来的。

2.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成员互相了解,因此,组内互评也要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次,还要有自我评价,也就是自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找到自信,学生在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反省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安排学生进行组间互评,对其他小组出现的问题予以指正,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他小组在完成任务中的优点。

3.学期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也要改变试卷上试题的设计,尽量运用灵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试题也要尽量贴近专业情境,有针对性的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要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物流专业词汇和知识,可以使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而“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6

1 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普遍问题

(1)基础英语知识体现不足。目前大部分初中英语教材在进行编写时,往往过于注重强调格局的系统性,强调让学生在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中学习知识,忽略了基本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式等的讲授。

(2)对以往教材的成功经验吸取不足。新课改以来,各种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对以往英语教材在编写中的成功经验加以重视,出现了一种一味强调创新理念和形式的现象。诚然,创新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式有利于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也应该看到以往教材的成功之处并且加以吸收利用。

(3)以往的英语教材存在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主导性不强、为了学习而学习的问题,而且旧的英语教材中,语言比较缺少生活化,显得比较生硬,对于语法的讲解教条化,不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等。以上这些都是新课改以后对传统英语教材批评的方面。然而,我们还应该考虑,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初中英语课程,与真实的口头交际是存在区别的,地道的英语也不可能完全贴合中国人的实际生活。

(4)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在呈现的内容上减少了基本知识的含量,更多的是通俗化、卡通化的插图等。重视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好的,但是不能忽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够本末倒置。

2 初中英语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概述

英语教材编制人员在对教材进行编制时,首先要细致化和具体化地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所学内容,确定出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最后,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确定教师应该运用何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总的来说,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所涉及的就是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应从课程目标、编写理论、基本知识、方法理论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完成听、说、读、写这些基本任务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理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每一本英语教材都应该体现和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对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各个重要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是教材编写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成的主要工作,与此同时,编写人员也不能忽视构建教材知识体系中其他更深层次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相关政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还要综合考虑学生总体情况以及个体差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及最新的教研成果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对影响教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才能构建出越来越完整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初中英语知识体系。

一般来讲,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开放的,这是因为英语的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英语教材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变化不断对体系内的组成要素进行调整和排列。另外,英语的教学是整个学校课程教学总体的一部分,英语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同样涉及到了认知、理解、记忆等等的活动,而且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这一门语言,不光需要学习语言知识,其他科目的某些内容对与学习英语也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在构建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时,还需要考虑这方面的特性。

3 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做法思考

3.1 核心基础知识的分类 (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44页)

在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时,由于英语课程的内容与英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是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初中英语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细化分解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基础性知识由于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两大类。基础英语知识的工具性表现在英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作为个体进行思考的工具;另外,英语也是个人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或者职业技能所需要掌握的工具性知识;同时,英语也是人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需要掌握的一门语言;所以,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都是具备工具性质的。人文性基础知识则包括情感以及文化上的比较和认同、价值观的比较等等。

3.2 教材内容的有效体现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了主题板块、课文和课堂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

英语教材分主题板块的理念是从国外兴起的,在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主题来进行区分,比如有语法知识、口语表达、听力练习等等不同的主题。目前我国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按照主题板块的形式来进行的,比如人教版的初中二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为了“天气”、“度假”、“流行文化”等几个主题,这种呈现方式使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练习题在设计时应该考虑联系的密度以及强度,以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

3.3 重视和明确教材目标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41-02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要培养符合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的学生,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又给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养。由此而知,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就像医生、律师一样,每个行业都有其各自的专业素养。笔者根据在德州某农村中学实习一学期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1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也相继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师也紧跟学校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就目前的教育实践而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尤其是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思想观念滞后,教育信息化能力欠缺 应试教育对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产生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对新鲜事物从心底持一种怀疑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不愿去尝试、创新。就目前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实践而言,还是延续以前的以教为主、满堂灌输、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最终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内的理论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够熟练使用挂图、投影、幻灯、电子白板等教育信息化工具。由于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思想上和观念上怀疑甚至排斥教育信息化,认为应用信息化的工具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浪费时间,故没有拿出时间或者精力去学习并提升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必备的能力。

理论知识不足,教学功底薄弱 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跨学科教学,以前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过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更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专业能力方面,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较差,听、说、读、写能力低下,在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等方面不能游刃有余。

缺乏发展意识,对本专业的前景不闻不问 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现状和今后的专业发展缺少清晰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重复一样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完成每天的课时数,完成学校要求的及格率、优秀率等,就已经很满足了,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习,停滞不前。久而久之,教师就会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也可以说没有意识去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整天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中,安于现状,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识,得过且过,失去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具有的积极进取性。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自学充电、充实完善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继续充实、完善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自主学习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系统学习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理论,了解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设定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的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更是对中学英语教师语言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借助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充实、完善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中英文化的异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此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订阅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期刊、报纸,收听、收看广播,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本专业在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动态,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

观摩反思、切磋交流 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能够促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比较缓慢,较快速的方法就是教师集体的帮助与促进。英语教师要重视向同行学习,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与交流。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交流设计思路和教学心得,切磋设计方案等。这些活动均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且都是可以在本校内部就能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之处。如果想要学习校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想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教学建议,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录像,或者通过信息化的工具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不出校门就可以得到想要获取的信息或知识。与专家之间的学术研讨,为英语教师与有关专家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在观摩教学录像或亲自参加观摩研讨会时,要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选取某个角度作为切入口,注意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进行案例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明确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最后写出观摩心得。

实战演练、总结反思 在有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后,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信息化教学媒体,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总结和反思,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专业素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此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英语专业技能大赛,做到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自身的优点和成就,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双重目的。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开发者。所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将自己视为研究型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不断发现问题,对有价值的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恰当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友华,熊林江.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93-94.

篇8

一、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的比较

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指对相应语言进行有效的运用,使使用语言的人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成功运用语言,达到对交际语言进行解释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初中的英语教科书中有非常多的真实语境,创设这些语境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师生进行良好的英语交流,另外,在中考中,也设置了一些测试英语对话能力题目,有的省份号增加了在语境中进行实践的实际问题,这就增大了初中英语的教学难度。但从客观上讲,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积极运用用于进行交流的能力。

最近一些年,一些学者仔细研究了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找到提高学生运用第二语言能力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学者把学模式主要划分为显性教学模式和隐形教学模式两种。显性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提供运用语言的相应知识;隐性教学模式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示例、交际活动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促使学生可以属性相应语言知识的基本规则。通过相应的研究实践证明,巧妙运用相应语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通过隐性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则,利用显性教学,则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组织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积极运用两种教学牧师,形成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互动,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的互动策略

现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很多学校都采用了隐形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打下比较牢固的英语学习基础,从而促进高中英语的学习。另外,运用隐形教学模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初中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水平,所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恰当的运用隐性和显性教学互动策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或者模拟具有真实性的语境。初中生通过隐性教学学到相应的语言运用知识以后,英语教师要及时创设或者模拟比较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如可以利用英文电影、录像、录音、阅读材料等方式进行,从而让学生有效体验英语的运用环境,深刻了解一定语境中相应英语的表达形式及规则。英语教师要有效的提供一些具有典型性、全面性的运用语言信息,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掌握。

2、充分提供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机会。在组织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听说能力的机会。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将所有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让学生按照相应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深刻理解英语的形式及规则;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电影,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有关方面的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单词及语法。采用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结合的策略,不光能够有效的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初中生就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3、有效解决学生们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知识问题,教师要注意及时同学生沟通,有效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演和汇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运用上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就要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对学生出现的毛病或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而在沟通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态度,选择比较委婉、灵活、诚恳的语言,这样学生才更乐于接受。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解释的时候,必须清晰明确,强化重点知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帮助。

教授所有的语言,几乎都要遵循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互动的策略,因为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有其是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初中英语具有一定的自身独特性,同高中英语及大学英语相比而言,这阶段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简单,重点要培养的是初中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学习初中英语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初中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认真观察、合作交流等实现英语学习的目的,达到相应教学的目标,因而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初中英语教师就要巧妙的将隐性教学模式和显性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贪玩,而且认知水平方面还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在组织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利用显性教学方式,积极创设出比较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从而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另外,教师必须注意显性教学模式和隐性教学模式的互动策略,这样不光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篇9

一、英语知识

外语知识是任何外语学习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也一样需要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是语言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初中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少不了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这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一样,素质教育下的英语知识学习也分为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这三大部分。但与传统英语教育不同的是,在素质教育观下的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硬性”的英语知识,还注重对英语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把“死”的英语知识“活”用起来;在语音上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发音;在语法上,能顺利地用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日常的口语交际;在词汇上,要求学生在识记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突破原有的基本词汇量,并能在读和写中灵活、准确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英语还更为注意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话题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学会英语的交际功能,包括问候、告别、感性、介绍等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包括我国和英语使用国家的日常起居生活、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环境人文等方面,并能区分中外话题交流的不同特点。

二、外语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容易把学生打造成“高分低能”的应试高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看、读和写,而忽视英语这门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即说这项交际功能,而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还是个“哑巴”英语。而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英语的教学在注重基本的看、读和写的能力时,还把交际的功能带入其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进行口头表达,并正确掌握英语交际的使用技巧,进行日常的交流。

除了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的听、读、说、写这4项基本技能,初中英语素质教育还考虑开发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主动自觉地争取和巩固英语的学习机会和成果,并能自主自觉地解决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提升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和要求之一,也是现代学生学习现代英语的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全面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初中英语教育,很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兴趣就是他们是否能学好英语的最关键因素了。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育,不把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放在首位,而是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基础。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从多方面下手。首先,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超强的英语实用能力,能以一个“模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丰富的英语知识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快乐英语”为教学的核心,比如,在讲到日常交际行为时,可以把东西方的各种礼仪进行对照,区分其差异,然后采用学生分组演示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对话和表演中学习语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

当然,在兴趣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会端正,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所谓“Attitude is everything”,有了良好端正的态度,学习英语就不是压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此外,在情感因素方面,英语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即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并针对性格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外向的学生则可以注重发展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对内向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发展其书面语言研究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不同的学生能力在英语素质教育下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要全面推行初中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把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研究透,才能进一步分析得出素质教育下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1.教学目标不明确。初中英语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依旧采用“满堂灌”与“教师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语言教学灵活性强、开放的学科本质,也违背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本位”的实现与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本宗旨,限制了初中英语教学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步伐。

2.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意识落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政策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理解不清,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计划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意识,再加上初中英语是中考考核的重要科目,教师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词组与语法知识,既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既有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等)调整教学方式与学习计划,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与平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教学理念落后,英语教学实用性差。从整体上看,初中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英语教材为主线,课外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英语教学使用性不强,使初中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与“傀儡”,既忽视了英语教学灵活性强、实用性强的学科本质,也难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二、加强与推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1.树立“学生本位”教学原则,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初中英语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政策的主要阵地,为了促使初中英语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就必须要推行“学生本位”的教学原则,全面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针对性。首先,教师要定期举行一些小测试,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英语学习的不足;其次,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前提下,要注重创设主题教学情境,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集初中生英语学习注意力,诸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对“南航事件”的认识,既增加了学生对时事英语基本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来,凸显初中英语“学生本位”教学价值的实现。

篇11

初中英语教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者,对于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工作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在内容制定,疑难点设置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应当充分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可以说,初中英语教师是掌握初中生学习情况的第一见证人,也是初中生英语学习进步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这些都使得初中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材编写工作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当更加明确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材编写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把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真正融入到教材编写中来,这样才能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有的放矢,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真正的英语学习从来都是建立在对知识点确切掌握基础上的,对于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一样。有鉴于此,应当深刻认识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断探讨如何使其在教学编写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初中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材编写中的优势

1.初中英语教师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亲历者。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实现其教学目的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亦即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材编写中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初中生,同时初中英语教师也可以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找到其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这是教材编写相长的真正含义。在教材编写相长的教育教材编写规律上,初中英语教师一直是初中生学习的监督者与见证者,也就是说,只有初中英语教师最了解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初中生学习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的教学实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初中英语教师作为初中生学习的参与者,能够真正把握初中生学习的真实状态与具体情况,初中英语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初中生的学习的状态过程中才能够对初中生的学习进行进一步地指导与改进,这是初中英语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学习指导的优势所在。此外,从教育规律上而言,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深层地了解了初中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对教材编写提供更有裨益建议或者对策。作为初中生英语学习的亲历者,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最有发言权,也最有把握能够把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说清楚,这是任何教材编写主体都不具备的,只有初中英语教师作为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参与者、亲历者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使得教材编写更加符合教育教材编写规律。

2.初中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初中生学习的薄弱之处。课堂提问,俨然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把初中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反馈到初中英语教师那里,实际上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最初目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充分地实现迁移策略,就必须把课堂提问充分地考虑进来。首先,要向初中生提问一些关于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直接以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直接问初中生“你吃饭了吗”,看初中生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答案。实际上,这看似简单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考量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真正程度,初中生在思考自己的答案的过程中,总是会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英语的答案。所以,这种信息反馈过程,就是将初中生的学习成果反映到初中英语教师那里的基本途径。其次,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考虑到初中生的不同文化信仰。换言之,课堂提问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要始终把尊重初中生的文化信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因为在对崴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面对的是世界各个地方的初中生,而每一个地域的初中生总是会有自己的不同的文化信仰,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提问的问题,能够把尊重初中生的文化信仰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渐塑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秩序。最后,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程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把提问的问题与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程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英语的含义的真正迁移,因为,往往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很多情况下在没有理解初中生的学习程度的情况下就对初中生进行提问,既不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真正提高,也不利于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的真正提高,这种迁移^程实际上是失败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3.初中英语教师能够在对初中生布置学习任务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足之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授课过程中,对初中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任务主要依靠初中生自己来完成,初中英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即是任务教学法。但把任务型教学方法具体到迁移策略之中,又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特点。首先,必须在任务型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到不同语境教学之下,初中英语教师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初中生在这些不同语言环境之中完成一些基本的课堂对话,实际上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能够完成一种语言文化的迁移,因为初中生往往在语言对话中需要把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而表达语言的过程就是初中生思考如何表达的过程。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思考中完成语言的迁移。其次,初中生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之中,一定要学会转换语言思维。具体来说,初中生要学会把自己母语环境下的语言思维逐渐转移到英语环境之下,实际上,只有初中生完成这种语言思维转换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师的迁移策略也就实现了,初中生也能够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完成语言思维的转变。

三、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材编写中发挥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初中生综合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上已述及,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材编写中,不能培养初中生实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主要的原因在于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材编写过程中,只注重初中生表层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其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要想在实际的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真正培养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把对英语的文化因素的教材编写作用调动起来,初中生只有明确英语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明白英语教材编写的实际目的,以及英语学习的根本原因。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引导初中生去思考英语背后的文化因素,真正明白一个汉字所形成、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中,文化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初中生理解英语背后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初中生对英语的领悟能力。不培养初中生对英语的不领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培养初中生的真正的英语综合能力。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要把初中生的挺熟读写能力同步重视起来,在以往的初中英语教材编写中过于重视初中生的“写”的能力,忽视了初中生其他的英语能力,这就在形式上使得初中生不能真正理解英语背后的真正的寓意,仅仅停留在对英语的浅层理解之中,对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施起来。

2.初中英Z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材编写方式。每一种教材编写方式从根本上来说,都有属于其本身的优点,这就是说,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每一个教材编写方式优点的发挥,使每一个教材编写方式都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才能实际上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的英语能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直接法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直接法指的是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能够以直观的方式、直接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初中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通常直接法指的是,初中英语教师更加注重与初中生的英语互动以及英语交流,往往来说,在这种教材编写方式之下,初中生与初中英语教师就能实现相应的以及良性的英语互动模式。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要运用任务型教材编写方法在初中英语教材编写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为初中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让初中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为重点,实际上任务型教学方法就是在逐步引导初中生自主思考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充分对其英语文化的思考实现一种自主式学习,达到相应的英语文化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目的。

3.逐步改革初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评估方式。从现有的教材编写方式以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评估方式上来看,过于注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卷面”能力。在初中生学习结束之后,仅仅对其进行一定的卷面测试就对初中生的英语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初中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逐渐改变这种评估方式,必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其一、初中英语教师要把初中生平时进行课堂英语互动的成绩计入初中生的成绩之列,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教师不仅仅把初中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其学习能力的评判标准,更加要注意初中生的平时的课堂参与能力以及课堂表现能力,一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从来不是一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额,必须高度重视各个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二、强化初中英语教师的文化教材编写意识,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文化教材编写能力,前已述及,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要改革卷面考察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加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的英语能力,只有初中英语教师真正把初中生的综合的英语能力培养起来,才能在实际上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形成。逐步把平时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及英语文化讨论环节的表现计入初中生成绩,是今后初中英语教材编写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英.初中英语教材现状及改革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6, (21).

篇12

二、小学与初中英语衔接的方式、方法

小学与初中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的衔接形式上要因地制宜,方法上以实用为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方法进行。

1.小学与初中教师要相互了解教材内容

教师备课时要备教材,在小学与初中衔接处老师应该延伸所备的范围,小学教师应该知道初中从什么开始学,初中教师应该知道小学学什么。

平时我们上课都采用一个基本套路:即课前检查,学习新课,布置作业。这样环环相扣,一个阶段下来每一课每一单元以至整个课程都形成一个链条。我们强调衔接就是让小学的老师把眼光放到初一的高度,引导学生摸索英语的内在联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让初一的老师把眼光放回到小学,看看他们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什么学得多,什么学得少、。组织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讲授时口下有数。小学已经讲透彻的,一带而过,属于深化型的或全新型的知识则要重点讲解,反复训练。

相互了解教材内容是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中最简单的形式。从衔接来看,这种内容的衔接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2.小学与初中教师要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备课时要备学生,衔接点上的老师要见面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系统巩固,重点提高,才有利于初中教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如果说相互了解教材内容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的话,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则是为了调整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小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到了系统复习阶段应加强同初中教师之间的联系,把思路放开阔一点。让学生在学习零碎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补课,强调从最基本知识抓起,让他们听得懂、能接受。对于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尤其要加以指导,督促他们学好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能力的培养,学好课内知识,适当延伸部分初中相关内容,让他们吃得饱。

初一教师更应该加强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对所接学生力争熟悉情况,摸好底子,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所用的方法及努力程度,掌握他们的智力情况,这将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贯彻落实,直接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

3.初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调整

小学阶段的学生听觉敏锐,模仿能力强,心理障碍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具有较强的语感,给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法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2)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3)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简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学生进入初中,随着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①仍以培养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阶段仍是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克服不利因素,要多采用直观教具,配合听说训练,做到动静结合。比如:可多采用如对话、看图说话、表演、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

②对基本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严格的训练,着重得提高听说能力。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主,授课时间短,不可能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全面的要求。从初一起,教师应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全面练习,这四方面紧密相联,互为一体。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读”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它三个方面,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造成英语学习的“聋哑症”。但全面训练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在这四个方面平均用力。根据第二语习得规律,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用来记录口语,属于第二性的。鉴于此,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

篇13

近年来,传统的“填鸭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运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为了弥补缺陷,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满足了英语教师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活动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故事及表演比赛等手段创设情节,使得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英语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活动创设情境是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帮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单词接龙、绕口令等游戏;根据所学内容,编写剧本并上台演义;进行猜谜语游戏比赛;进行演讲比赛等。教师设置这些比赛的活动,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初三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元旦晚会。教师要提前与学生沟通关于晚会的主题、大致内容等。主题可以选择英语相关的研究,可以是歌舞剧,也可以是短剧。提前一周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在这一周里,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准备晚会内容。在晚会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展现了自身的表演才能和组织才能。

二、创设生活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实际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和英语学习的距离。尤其是这些年,社会上对英语的专业性、应用性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促使教师不得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英语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句型“How can I get to ...”的时候,在教授学生该句型的基本知识之后,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知识掌握。教师可以提供很多相关的对话模板,比如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o go...,Walk...,Then...,When ...Walk...,You’ll see...”等。在众多模板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不仅是按照模板,也要适当地扩展思维空间,回答教师的问题。关于这个生活情境的设置,很容易让学生回忆,原因是与学生每天所做的事是一样的,所以在回答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都很积极,也使得课堂氛围提升至最高点。所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更加透彻。

三、创设实物情境

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日常所见的实物创设相关教学内容的情景。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是处于比较好动的年龄,注意力极易失散,自控能力差,对于抽象的实物接受能力较弱。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化实物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实物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抽象化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内容,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巩固知识。

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教学单词“broken”时,可以找到一些废旧的、不需要的实物,当场做示范,弄坏这个实物,弄坏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单词的具体含义,并不要求教师非要把实物弄坏或者彻底弄坏。当学生被我的举动吓到的同时,也真正了解“broken”单词的真正含义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示数量的短语也可以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比如,“a cup of”可以拿来一杯水作为示范;“a pair of”可以借用一个拐杖来作为示范;“a piece of”可以拿来一张白纸作为示范来呈现具体情境。

在进行实物创设情境时,也需要教师借助语言的表述,来烘托角色的扮演,使得英语课堂学习的氛围更加和谐、轻松、愉快,也使得教师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门逐渐的打开,英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英语也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之一。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并且学校也逐渐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注,普遍提升师资水平,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并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综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