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班分类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班分类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班分类教案

篇1

Fixed bite- plate and stainless steel wire bending T-loops correction of Class I deep overbite malocclusion inpatients

TIAN Mei-yu1,ZHANG Jing1,QIAN Hong1,CHEN Xue-peng2,DUAN Yin-zhong1

(1.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 School of Stomat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anxi,China;2. The Affiliated Dental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pattern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eatments ofpatients with deep overbite.MethodsEighteenpatients with skeletal and dental overbite were treated consecutively with fixed bite- plate and stainless steel wire bending T-loops for torque control. The pre- and post-treatment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SPSS 15.0 soft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ResultsFavorable overjet and overbite relation,Class I molar relationship.The satisfied occlusion relationships wereachieved.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skeletal patter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ntrus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and proclining of the lower incisors.ConclusionBite-plate for corrected overbite combined with stainless steel wire bending T-loop for torque control w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correction of deep overbite in young adults.

Key words:deep overbite in adult;bite plate;cephalometrics

前牙深覆牙合是临床常见且具有一定治疗难度的垂直向错牙合畸形[1]。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包括不同矫治方法的疗效预测,不同年龄阶段疗效的比较等。当患者处于生长发育期时,具有骨改建的潜力,深覆牙合的矫治相对较容易,但对于成人骨骼发育基本完成,没有生长潜力的情况下,增加了矫治深覆牙合的难度[2]。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深覆牙合矫治的难点和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来源于2000~2009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门诊。安氏Ⅰ类成人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0~30岁,均为非拔牙病例。先在石膏模型上制作平面导板,试戴合适后,粘结固定平导,在前牙区做缓冲,防止前牙唇倾,打开咬合至上下后牙间距约4mm,待咬合基本打开后开始粘结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使用关闭曲加台阶关闭间隙同时继续整平Spee曲,从而更有利于切牙的压入,或使用反Spee曲保持已经打开的咬合,并继续整平下颌Spee曲。注意转矩的使用,尽可能防止下切牙唇倾。疗程平均约2年。保持器制作前牙区平导,维持打开的咬合,以达到最后的稳定。

1.2分析方法:所有头颅侧位片均由同一台头颅定位仪拍摄。头影测量参考点由同一位医师确定。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

2结果

2.1骨性分析结果:上下颌骨矢状向SNA(°)、SNB(°)、AN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垂直向变化GoGn-SN(°)、ANS-Me(mm) 无统计学意义。

2.2牙性分析结果:上下前牙的唇倾度U1-NA(°)、U1-NA(mm)、L1-NB(°)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的垂直向高度L1-SN(mm)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上前牙、上下后牙的垂直向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2.3软组织变化:Ls-E(mm),Li-E(mm)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2.4 典型病例如图1~2。

4讨论

成人深覆牙合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及牙周健康,也是正畸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打开咬合纠正牙合曲线是纠正成人深覆牙合的关键。近年来,不同的矫治技术已经被用来整平Spee曲线,包括后倾弯、摇椅弓、平面导板等。在打开咬合,整平Spee曲线的过程中常用的有3种方法:①绝对压低前牙;②相对压低,借助垂直生长为后牙提供萌长空间,同时防止前牙萌出;③伸长后牙[3-4]。在成人缺少生长潜力的情况下,很难通过相对压低、伸长后牙的方法来解决深覆牙合。因而有研究表明成人压低前牙显然是解决患者深覆牙合的最佳方案。

4.1对颌骨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生长期儿童,矫治深覆牙合过程中磨牙伸长4.7mm,下颌平面角未有改变,在成人深覆牙合患者中,磨牙伸长1.3mm,下颌将顺时针旋转,不能维持原有的下颌平面角。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成人深覆牙合的矫治中通过磨牙伸长,增加下面高来打开咬合是不稳定的[5]。本研究结果表明矫治结束后下颌平面角发生轻度后下旋转,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2对牙、牙槽骨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在下颌是通过压低前牙、唇倾下前牙来整平深Spee曲线(见表1)。在整平Spee曲线过程中我们早期使用了固定平面导板,在不影响患者美观的情况下,起到了压低唇倾下前牙的作用,缩短了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时间。在成人Ⅰ类深覆牙合患者中,常会发生上前牙唇倾,前牙间存在扇形散隙,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同时关闭前牙扇形散隙有利于改善牙周受力环境和切导的重建。有研究表明上下切牙间角度的增加是深覆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复发的主要原因[6],于是在上颌内收过程中,我们使用了0.018mm×0.025mm方丝“T”型曲,内收间隙的过程中尽可能控制上前牙的唇倾度,并维持已经打开的咬合,使深覆牙合的矫正更加稳定。下颌使用反Spee曲线继续打开咬合,它产生一个压入的力在切牙阻抗中心的前部,可能会引起切牙唇倾,我们最好在前牙区使用转矩,尽可能控制下切牙的唇倾度。

4.3对面部软组织的影响:在成人深覆牙合的矫治过程中,对面部软组织的改变亦有明显的改变(见表1)。深覆牙合患者往往具有异常肌动力平衡,固定平面导板的戴用,充分利用患者的肌功能活力,使面部肌肉形成一个新的功能类型,有利于矫治后的稳定。

4.4矫治结束后的保持器:我们采用前牙区放置微型平面导板的方式来防止复发,使矫治疗效更为稳定。

总之,大量研究表明深覆牙合的复发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7-8],对于成人深覆牙合矫治的研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2]AnaMaria Munoz .Correction of a Class II deep overbite skeletal and dental asymmetric malocclusion in anpati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7(5):611-617.

[3]Parker CD,Nanda RS,Currier GF.Skeletal and den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deep bite malocclus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5,107(4):382-393.

[4]William R. Proffit,Henry W. Fields,Jr.et al.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3rd ed Edition.Mosby, Inc2000:228.

[5]Gary Engel,Gary Cornforth, Damerell, J Met al. Treatment of deep-bite cases[J].Am J Orthod,1980,77(1):1-13.

[6]Chen YJ,Yao CC,Chang HF.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skeletal deep overbite and Class II division 2 malocclusion in anpati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4,126(3):371-378.

篇2

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又哭又闹,他们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吗?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时进行美术活动,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呢?……我接过以前的美术教案后,一直在思考。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我面对的是一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该怎样入手呢?选择哪些内容比较合适呢?在我教小班美术的这几学年里,我一边实践,一边不断反思,究竟怎样才算“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

一、充分的准备是美术教学的有效保障

1、进行有关知识准备,提高美术方面的能力

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幼儿在我满满的一桶水里取到一杯水,我利用节假日学习了《儿童绘画成功施教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早期教育》(美术版)等有关书籍,特别仔细阅读了小班美术教学的有关内容,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认识。通过学习,我在小班的这一年美术教学中底气十足。如:在小班开展第一次绘画活动《颜色妙妙妙》时,孩子刚入园不久,哭闹声还此起彼伏。我利用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盒油画棒,我问幼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引出这是“奇妙的小画笔”,并告诉幼儿:老师用它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我边讲边顺手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上的画纸上画着,我一连画了几样物品,活动室里不知什么时候没有了哭声,一个个宝宝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画……通过这次绘画活动,我发现幼儿很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边画边讲,有的则相反。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完以前的小班美术教案,我发现这些教案确实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但我觉得内容的选择上有点偏,很多活动都是围绕“色”开展的,有的涂色,有的用色,有的玩色……这些活动对于处在涂鸦期、象征期的孩子来说能激发和保持兴趣吗?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吗?我又该换掉哪些内容呢?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我很快找到了了答案:爱涂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常常会在美术活动中表达内心的心情和对美术的感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孩子所喜欢的”……有了理论支持,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显得理直气壮了许多,我决定选择各种类型的美术形式穿插安排:绘画、涂色、手工、泥工、拓印、手指点画、喷刷画等,其中绘画的次数比其他形式安排得略多。通过这一学年的实践,我发现我没有错,我班的孩子美术兴趣越来越高,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做到了“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3、反复推敲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指引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最后要达到的要求,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依据,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活动目标必须制定得明晰合理,并具有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我选择小班美术教学内容前,学习了有关书籍,并考虑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小班孩子,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符合我班现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精心开展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见识,我常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中外名家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3、技能的传授有必要

小班孩子虽然有绘画兴趣和热情,可是他们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少,他们如果再缺少绘画技能的话,就会无从下手。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我没有传授绘画技能前,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也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是喊:“老师,宝宝不会画!”……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一旦幼儿掌握了绘画技能,他们就会忙得不亦乐乎。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1)、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2)、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二则、说课稿:会说话的标志

活动来源:

此次活动选材于人教版学前班社会领域《各种各样的标志》。标志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纲要中提到:“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

目标分析:

为了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此次活动,我制定了下面几个目标:

认知目标:

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

过程分析:

总述:

基本流程:

以游戏《开汽车》导题――自由探索,认识标志――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标志归类――幼儿自主贴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学方法有:讨论法、知识迁移法、游戏法、观察法等。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

分述:

一、通过游戏《开汽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探索兴趣。

1、游戏《开汽车》幼儿随着音乐开汽车进入进入活动室,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问:老师没说话,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欢快的游戏音乐,活泼有趣的游戏内容,使幼儿情绪愉快地投入活动,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教育思考,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

二、自由探索,认识标志

1、幼儿自由选择标志图,观察并相互交流讨论标志上的内容与所表示的意思。老师巡回倾听,引导幼儿观察。

2、利用幻灯片展示所有的标志图。让幼儿集体观察,并请个别幼儿找出刚才自己手里的标志,说说自己对图片意思的理解。(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孩子创设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初步理解认识标志,对孩子对标志的理解,我不及时评价对错,而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幼儿自己去发现。使幼儿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进入到下一环节。)

三、看情景图片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志。

第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正在爬栏杆,然后提出问题:我们该告诉图上的小孩什么?你手里有适合贴在这儿的的标志吗?

第二幅图是:小朋友取开水喝的场景。针对此图,我设计的的问题是: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需要怎样提醒她呢?用个什么标志贴在这儿合适呢?

2、利用幼儿选择的这两种标志,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标志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先教幼儿认识标志再解释标志,而是引导幼儿通过逆向思维来认识区别标志,即让幼儿先看情景图片,然后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标志,从观察形象直观的情景图片到找出抽象的相应标志,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深刻地理解认识标志。在引导幼儿观察两种标志的不同时,我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引导幼儿自己去细致观察,最终发现,发展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

四、标志归类

学前班的幼儿,逻辑思维已初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此环节的设计,会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1、标志分类,集体感知每一类标志的特点:这些标志是什么形状的?有些什么颜色呢?初步建立类概念。

2、引出禁止标志和警告标志的概念。

3、介绍禁止标志。观察并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会是禁止我们做些什么呢?你们在哪儿见过这种标志呢?(这些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扩展,整理幼儿的经验。在幼儿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并与幼儿一起得出每一种标志的规范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4、警示标志的方法同上。

5、迁移学习经验,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幼儿园哪些东西,哪些地方会有危险,什么样的标志适合贴在哪儿?

五、结束活动

以游戏活动《争当小卫士》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最后由教师带着这些小卫士,把适合的安全标志贴到教室和幼儿园的一些危险物体或地方,来保护我们其它小朋友的安全。主要引导幼儿能能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次活动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六、预设效果

此次活动,希望能充分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并掌握各种标志符号,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诣在通过两项目标的达成,促使孩子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教育。

三则、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轻和响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幼儿食品)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宝宝食品)一边。

③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教师检查,纠正。

4、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四则、美术活动:《泡泡画》说课稿

小一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泡泡画》。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熟悉又喜爱的游戏,吹泡泡不仅有趣,而且新奇。特别是在太阳底下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颜色丰富多彩。我选择并设计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贴近小班幼儿生活的“泡泡画”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蘸蘸、吹吹、按按的过程中,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能,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巩固对红、橙、绿三种常见颜色的认识,感受色彩的美。2、技能目标:大胆选色,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3、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活动重点: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注意卫生,体验活动的快乐。活动的难点: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巧。活动的准备:(详见活动设计的准备)。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本活动准备既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与参与,如在活动前让幼儿玩玩吹泡泡的游戏,也注重教具的实用性与作画工具的合理性。如选用的吹泡泡的工具,是特别长的吸管──这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可使幼儿避免吸入泡泡水,使用更安全。画纸是每组一张,这样可以避免幼儿间的画纸被挡住,而且更能让幼儿在活动操作中大胆地操作,不用担心会吹出纸外。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1、情景教学法: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小鱼吹泡泡”这样的情景,让幼儿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活动中去。2、观察法:在活动开始时,请幼儿仔细观察泡泡水的颜色。通过观察,使幼儿对颜色进行辨别。3、提问法:对幼儿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1、多种感官参与法。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吹一吹、按一按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对泡泡形状、颜色的知识体验。2、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吹泡泡作画,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泡泡画的技能。操作法对幼儿学习美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布卢姆提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一个上来示范吹泡泡的女孩在后来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说活动程序

总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设计以“向小鱼学习吹泡泡”为中心主题,以教师的示范幼儿练习为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流程是:出示范画导入介绍作画工具(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师幼合作示范(蘸颜料吹泡泡按泡泡)幼儿分组练习活动评价(展示幼儿的泡泡画,请爸爸妈妈观赏)。(具体的活动程序见活动教案)

四、说反思

情景创设的导入很能吸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在看教师绘画的时候,幼儿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小班幼儿对于吹泡泡很感兴趣,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能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由此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积累相关的绘画经验,让幼儿对美术课产生喜爱之情。活动中,以师幼合作的形式来示范泡泡画的制作,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热情。可是,活动中我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居然忘了向孩子们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间,只能吹,不能吸,还有就是忘了为孩子们准备湿的擦手布了。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五则、健康活动教案:小鸡捉虫

目标:

1、发展幼儿快速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

准备:母鸡、狐狸头饰各1个、小鸡头饰若干、“虫子”若干、录音机、磁带、“小鸡家”“狐狸家”的场景。

过程: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1、鸡妈妈带幼儿在“老母鸡”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活动场地,音乐停止,鸡妈妈说:“鸡妈妈我真能干,看看我今天生下了哪个蛋宝宝!”幼儿随即蹲下做蛋宝宝,老师巡视。

2、鸡妈妈边巡视边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脑袋!”(带幼儿活动头部)

3、鸡妈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翅膀!”(带幼儿活动肩、臂部)

4、鸡妈妈又问:“宝宝、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跳出蛋壳了!”(带幼儿活动腰、腿部)

5、鸡妈妈问:“谁知道我们出去玩时应该怎样走?”(引导幼儿说出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并进行队列练习)

二、中间部分(跑的动作练习)

1、鸡妈妈:“宝宝们越来越棒,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小鸡捉虫(模仿捉虫的动作),如果在找虫时遇见了大狐狸,我们可要赶快跑回家里。”

2、练习快速跑的动作,提示幼儿要快速前后摆臂。

3、带鸡宝宝到树林里找虫吃,遇到狐狸后快速跑回家里。

4、在家里巡查有没有丢失的小鸡,并同宝宝一同商量救同伴的方法。

5、带宝宝一起去救同伴,要求:轻轻跑出去躲到大树后面,等妈妈把同伴救出后一起快速跑回家,同事注意不要撞到同伴。

6、鸡妈妈再次带宝宝捉小虫,捉到后把它快速带回家,可别让狐狸给抓走。

7、回到家中分享食物。

三、结束部分:

带鸡宝宝做整理活动,带回活动室休息。

六则、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两只老虎

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韵律活动兴趣。

2、让幼儿体验边唱歌边做动作的快乐。

准备

1、幼儿已会唱《两只老虎》的歌曲。

2、多媒体课件、老虎胸饰、录音机、磁带。

过程

1、幼儿戴好胸饰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你们这些小老虎真可爱,我知道你们还会唱《两只老虎》的歌呢,你们愿意唱给我听听吗?

(2)师幼一起演唱。

2、引导幼儿逐句创编动作。

小老虎你们喜欢跳舞吗?那我们今天就来跳《两只老虎》的舞好吗?可是我还不会跳呢!怎么办呀?那我们今天就一起为《两只老虎》的歌编一些好看的动作,

(1)想一想“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可以做什么动作?(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2)我知道小老虎有很多本领,现在请你把跑的本领做给我看看。那“跑得快,跑得快,”我们怎么做?除了往前跑还可以怎么跑?(请个别幼儿示范不同的方法,然后集体做)

(3)这两只老虎长得很奇怪的,你知道哪里很奇怪吗?(教师可提示:它们一只没有什么?还有一只没有什么?)那,没有眼睛怎么做?没有尾巴呢?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4)这两只老虎长得真的很奇怪,那歌曲里的“真奇怪,真奇怪,”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我们一起来学学。

3、完整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表演

集体表演:我们编了这么多动作,那我们一起连起来跳一遍好吗?

个别表演:谁还会用不同的动作来跳一遍?我们用他的动作也来跳一遍好不好?

(2)创设情境,用不同的动作完整表演两遍

小老虎真能干会跳舞了,妈妈现在带你们去几个好玩的地方跳好不好?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草地)请你们用最喜欢的动作来表演一下!

5、创编歌词及动作

(1)两只奇怪的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那如果还有两只奇怪的老虎,你猜它们会没有什么?(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演唱创编的歌词边做动作。

篇4

教师通过撰写以个别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及时积累转化学生人格或教会某个方面知识的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案例的教训,精心设计适用于某一主题的谈话记录卡,以求得谈话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所获信息的真实全面性。设计家访记录卡,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家庭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在家表现、兴趣爱好以及典型性格特征形成的潜在原因,解释相关任务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以达成教育共识。学习论是描述性的,教学论是处方性的,有效实施个别教育的前提是全面准确的教育诊断。

系统的个别诊断包括教师诊断系统、智力诊断系统、管理子系统、素质子系统、气质性格诊断系统、学科能力诊断系统、学科成绩诊断系统和定性评价系统。要尽量使用量化诊断,但限于农村小班的条件,学生诊断以培养教师的学情意识和日常教学诊断为主,如作业诊断、课堂提问和观察诊断等,像IQ智商测量和RV推理能力测量目前还无法有效实施,观察测量结果的处理也以计算均值、比例和频数为主,对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其他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应结合计算机技术逐渐学习掌握。教师要把诊断结果当作教育的第一资源有效使用,譬如撰写嵌入式差异性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补救教学,利用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开发出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来推演序列化的技能目标,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使用一些便于灵活操作、具有针对性且能获得即时效果的个别教育诊断技术,如填概念图、画树状图、完成V形图、设计思维导图、利用KWL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使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出的矩阵分析法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学习方式,利用思维环技术了解学生的态度倾向性。在编制前测和后测试卷时,教师应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范例性分析,确保纳入评价范围的知识、技能是真正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

篇5

0123-02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可能完全依赖教育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幼儿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获取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方法又不可能完全照搬使用。因此,幼儿园应当立足本园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建立问题本位、教师本位的多元化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即时教研、专题教研等。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将教研活动常态化,建立了教研奖励机制,主要开展了问题式教研、听评课式教研、主题式教研、集体备课式教研、专题式教研等教研活动。从实施效果来看,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问题式教研

问题式教研是指教师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同时针对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式教研的基本流程是:发现幼儿一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场提出问题―教师发表个人看法―共同讨论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实施应用。

例如,在检查班级半日活动中,研究人员发现,各班在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幼儿年龄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要分楼层观摩各班幼儿的早操情况,并将各楼层、各班幼儿做室内垫上操的情形拍摄成视频,然后教师集体观看视频,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幼儿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如何组织幼儿拿垫子,幼儿脱下的鞋子如何摆放,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等问题。教师在观看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在做室内垫操操视频时,要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们要总结教学经验,比如:组织幼儿将垫子分颜色归类并摆放整齐;不同楼层的活动场地的桌子的摆放也应当不同,在不同的教室,幼儿的排队、站位也不同。在解决了不同楼层、不同班级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教师再按照给出的解决方案重新设计教学,再次组织幼儿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

南方的夏季比较长,而开展户外活动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依据南方气候的特点指导幼儿开展户外活动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根据所在班级的地理方位确定早上9:40―10:40这个时间段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由一位教师对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进行拍照和汇总。在集中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先看相片,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把自己对本楼层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进行汇总,由一位教师代表发言。根据讨论结果,教研组要求每一位教师设计3个适合所带班级开展户外活动的方案,可以从幼儿的走、跑、跳、平衡、钻爬、攀登等方面进行考虑。教研组将教师们设计的方案进行汇总后共同分享,并由一位教师进行体育器械的统筹安排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安排。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解决了幼儿园如何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开展户外活动这一难题。

二、主题式教研

主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幼儿园在实施主题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其基本操作是:明确主题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实践操作。

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幼儿园正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班级区域环境建设”。由于教师对本班教室墙面的布置、区角材料的投放、班级物品的摆放等都有自己的做法,而教师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教师们就“环境布置”进行专题研讨,提出存在的问题:①班级环境创设的要点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创设班级墙面环境的)。你是如何考虑墙面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除了主题墙饰,你所带的班级还布置了那些非主题墙饰?为什么?②教室环境创设图片分享: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操作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标识。③教室的墙面设计和区角材料投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较少参与教室墙面的布置活动;材料的投放不方便幼儿的操作;没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材料的投放,如大班仅仅是水果的展示,局限于幼儿认识水果,不注重投放材料的多样性;投放的材料过多,摆放过于密集;角色区域材料投放凌乱。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共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区角材料摆放方面,小班要注重生活版块材料的投放,如扣扣子、拉拉链、肌肉动作发展材料的投放、角色区域材料的投放,还要注意班级固定材料的摆放,区分最底层、上层、中间层,材料投放不宜过多,如在认知区域放4―6样材料为宜,并在一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投放角色区域的材料。此外,教师们还对下一阶段教室墙面创设、区角材料投放等进行设计,比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来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有阶段性,便于幼儿参与活动。通过围绕主题进行教研,教师们对区域材料的投放更有针对性,对主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集体备课式教研

集体备课式教研是指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其基本流程是:对上一阶段的教研情况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组织实施。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开展的课题研究主题是《语言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小班、中班、大班选择的研究内容各有不同。教师们通过绘本、故事、诗歌等学习活动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探索出了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学活动零碎且缺乏系统性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在备课时间,教师们集中在一起,教研组长首先总结一段时间内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然后由教师分别提出在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需要研讨的重点问题,同时传阅教师们设计的教案,指出教案设计是否合理,针对教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经集体讨论后确定教学方案,并应用于教学或游戏活动中。比如,在大班,教师们针对“如何提高故事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一位教师首先对教案中的“如何设计问题”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如针对故事的要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讲述故事的顺序等进行提问。在分析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们围绕这位教师提出“如何设计问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该教师的教案设计进行点评,给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教师在开展故事教学活动时明确提问的针对性,使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专题式教研

专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幼儿在园生活中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具体做法是:确定研讨的专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给出对策―实施应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8-02

一、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集中表现及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自我服务情况,时时可见到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

1、午餐环节

在用餐环节中,小班新生的以上现象尤为普遍,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源自家长的无限宠爱和不正确的教养心态。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家中长辈尤为宠爱,往往是亲自喂养,许多家长抱着只要孩子能将饭吃完,喂喂也无所谓的心态。第二、孩子在家长们长期的不正确教养方式下,久而久之于无形中被剥夺自己动手用餐的习惯,独立用餐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2、午睡环节

午睡环节中,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事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失去自己穿脱衣裤的权力和意识。依赖性越来越强,认为应该由长辈帮忙。第二、许多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将衣裤脱下后折叠好并放在固定位置的意识和习惯。第三、小班新生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穿脱衣裤时解纽扣、拉拉链等环节对于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讲确实具有一定挑战。

3、盥洗环节

盥洗环节中,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入园前,没有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的意识,故而,大部分新生不会也不懂得用正确的“六部洗手法”。第二、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穿着美观,往往为孩子购买牛仔裤、打底裤等比较紧的裤子,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便由家长包办,而缺乏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大小便的意识。

二、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家园合作是前提

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教育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专家讲座与班级家长会――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

小班新生九月入园的第二周,邀请专家来园对所有小班家长进行相关讲座,通过专家在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解说,帮助和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第三周由每位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班级家长会,在会上,再次进行强化。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还可以根据开学以来的三周对幼儿观察的情况进行相关反馈,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离开家庭后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提供更有效的现实依据。

(2)个别家访――促进父母和祖辈之间教养观念的统一。

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帮助祖辈和父母之间在教养观念上进行有效统一。实践中,部分家庭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有着非常大的分歧,这不仅导致家庭中矛盾的时常产生,而且对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老师可以进每家每户,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家访,真实描述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对爷爷奶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角度进行沟通,从而帮助父母和祖辈之间形成一致的教养观念。

(3)多途径、多维度的有效沟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沟通、网上沟通。选择什么方法则可以根据每位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每天亲自由父母来接孩子的家长,可以采取当面沟通的形式;对于祖辈接送比较多的家长,建议电话沟通;对于经常喜欢网上沟通的80后家长,老师也不妨采取网上沟通。

2、儿歌教学是途径

为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开展了《以儿歌教学为途径,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为以下策略颇为有效。

(1)教研团队为力量,精心汇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儿歌集》。

基于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所在园小班教研组团队老师的力量,针对性地汇编了《儿歌集》。操作过程中,以省编幼儿用书为主要参考用书,结合《教师资料手册》等专业书籍,同时请组内文学功底较强的老师作为领头人,多次筛选、精心汇编了《儿歌集》。

(2)多种途径为载体,有效落实儿歌教学。

借用教研平台,指定《儿歌集》中的几首,进行集体教学观摩研讨。将《儿歌集》中的其中几首,以一学期为单位,请小班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教研形式可以是“一课多研”,也可以是“同课异构”。例如笔者所在园的小班教研组以儿歌《穿衣服》为教学内容,请3为老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每位老师针对该教学题材,结合班级幼儿具体情况设计了教案并进行教学展示。

借用游戏功能,将所教儿歌进行有效巩固。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情境性的游戏往往能牢牢吸引小班新生的眼球。在儿歌教学后,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儿歌进行巩固。例如:小班区域游戏《娃娃家》中,教师提供了娃娃和几件衣服,请幼儿当成妈妈,为娃娃穿衣服,边穿边念儿歌。教师只需要在旁边做同样游戏,吸引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

3、实践操作是关键

(1)生活环节是平台,切实给予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儿歌集》教学一一落实的同时,幼儿自己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环节,一一引导幼儿边念边做。比如:引导幼儿正确为自己洗手,在幼儿进盥洗室前,教师用情景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听、念《洗手歌》,边念边引导幼儿做相关动作。

随后分组请幼儿进盥洗室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因为在记忆特点上属于短时记忆,刚刚做的动作,在真正操作的时候未必能一一落实,这就需要保育员老师或者配班老师在旁提醒,可以是语言提醒,也可以是请幼儿模仿的形式进行落实。

篇7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形势下,小班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好教学规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激情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在课前教案预设中,教师就要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规划好,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保障学生学习新知时间的情况下,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交流。

在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热情能够感染学生的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排除干扰,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全心全意地安排课时、做好教学规划,带着饱满的激情进入课堂,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是形成师生有效交流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每个学生在智力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耐心地对待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基础好的学生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加指导、正面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识的三角形进行情境创设。“同学们,今天早晨三角形把自己一条边落在了家里,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制定多元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时,首先应该对班里的学生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测验、观察、家访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比例最好是1 ∶ 2 ∶ 1。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备课,使课堂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教师在把握整体教学规划的同时,要对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A组学生来说,目标要定的稍微高一点,让他们努力一下就能够触及目标;对于基础稍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最基础的课程内容。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练习。对于A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独立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B组的中等生,教师在帮助其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对于C组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要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主。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都向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掌握扎实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开发。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也要进行分层设置。采用A、B、C三组不同的试题标准和题目来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情况,分别计算成绩。这样三组试题难易有别,分数差别不大,极大地维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也激发了优等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三、创设情境,提供学习交流空间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重说的特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以说促思”。教师还应该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敢于质疑,及时提出问题,并和教师共同讨论探究,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教学目的。另外小组合作方式也为学生“以说促思”提供了交流空间。小组讨论、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相互有差异的学生思想互补,学习其他组员身上的优秀之处。这弥补了师生交流的不足,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索。这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大有益处,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每3人1组,每人1张相同大小的纸,分别折出1/2、1/4、1/8,并用不同颜色填涂,然后观察它们各自在纸上涂色面积的大小。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这3个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组经过操作、讨论后派代表进行表述。这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又促进了学生间相互启发,积极探索和思考。教师把小组合作与小班化教学形式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之间互补、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数学小班化要注意做好教学规划,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农村学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高等学校的扩招趋势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进行授课。但是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课堂参加度低等因素,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效仿国外大学的做法,尝试将小班教学引入高等教育。

一、大班教学的弊端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大班教学采用的教室都是固定座位的教室,这样就限制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座位的排列方式更适合“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其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少,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且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大班教学上课的学生较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更多的是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就导致了教学只照顾到了部分学生,另一部分学生将被忽视。

3.不利于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教学效果差。在大班教学中,由于教室大,学生人数多,导致坐在后排的同学听不清讲课内容,看不清板书,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后排的同学无法和教师进行语言和眼神的有效交流,这使得课堂更容易出现玩手机、聊天、睡觉等现象[1]。

4.缺少考核压力,部分学生应付了事。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平时课堂没有有效的方式来约束学生,同时也没有很好的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多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主,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非常严重,课后作业抄袭应付,直到考前才会临时抱佛脚,对待考试成绩也是“及格万岁”的态度。

5.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大班教室由于人数多、通风差,教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空气污浊,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容易产生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2]。

二、小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以往的大班教学不同,小班教学强调的是实现师生身份的互换。教师应该贴近学生,充分与学生展开互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进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状态[3]。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态交流、尝试体验、动手实践等方式,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因材施教。由于班级人数少,师生交流互动多,教师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备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上课时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进行差异化教学[4]。由于小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同学,由于教师的关注,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在情感上获得归属感,从而减少了消极情绪的产生。

3.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可以摆脱由维持课堂纪律、考勤、批改作业等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师生的交流更加频繁,思想碰撞增多。一方面,能够激发出教师的灵感去钻研符合小班教育的教学艺术[5],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的科研工作受到启发,进而发挥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6]。

三、实施小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能力欠缺。由大班教学转变为小班教学,教师的投入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小班教学需要广泛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这要求导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前的教案整理、课后的教学反思等方面。但是由于现在高校教师在上课之余,普遍都有很重的科研任务,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另外,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并不是十分清楚如何开着小班教学。

2.教室资源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都是大班教学,教室也更适合大班教学的使用,如果全面推行小班教学,势必要增加教室投入,新建或者改建教室。但是这一投入较大,很多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

四、现阶段小班教学的实施方案

1.改变教学理念,加大保障力度。小班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首先就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更需要老师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课堂把控能力、班级讨论组织能力等。同时,小班教学的开展要求有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有合适的教室用于小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增加教学的软、硬件投入,比如新建教学楼,对已有教室进行改造,提高研讨教室的比例等。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明确角色定位,让其掌握实施小班教学的技巧。此外,还要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引进师资,为小班教学创造条件。

2.采用“渐进式”实施方案。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小班教学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考虑采取“渐进式”实施方案:①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主要完成的是理论课程的讲解,主要内容集中在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把握课程重点和教学难点。小班讨论作为大班教学的补充和提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着重培养。②大班与小班并行教学,在基础课进行大班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体现系统性、层次性和重点性,在专业课进行小班教学,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3.针对师生制定多元化小班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生方面,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显然与小班教学的宗旨不符,应该在平时的课堂表现、研讨记录、实验报告、课题测验等方面加以评判,并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在老师方面,由于小班教学需要教师在数量和精力上对教学更加的投入,但是目前高校中的普遍情况是教师的工作量直接与选课人数挂钩,这就要求制定新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教师投入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来。

小班教学既保留了教育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突出了教学的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开展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小班教学,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军莉.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61-164.

[2]李桂荣,陈玉娟.高校教学班级规模适度性的追问与探析-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3-8.

[3]望军,贾碧,邸永江.高校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利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223-224.

[4]王晓宏.高校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6.

[5]刘径言.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构想与可能途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4):119-123.

[6]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2):32-3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all-Class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LI Xiang,WU Yun-qiu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篇9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无法落实课程目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这些年,我们构建了清晰科学的教师团队培训网络,把科组长队伍建设视为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经常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如骨干教师跟岗交流、各学科教师外出听课取经、教导处组织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师”等论坛活动,让每位教师在分享交流中得到提高。玫瑰科组长专业水平较高,引领能力强,是一支能独当一面的科组长队伍。教师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使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相结合,达成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抓好教师团队培养

下放管理权到各教研组,以科组为基础单位,充分发挥科组长的引领作用。抓好科组和备课组建设,每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后都由科组长及时组织科组教师进行反馈交流。每学期.学校教导处都组织“培养可持续发展教师”科组长论坛活动,让学校的各位科组长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提高。

(二)变检查为指导,变检查为引领

1.每周对学校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在学校OA网上进行反馈,对于特别好的做法或不足之处在教师例会上重点强调。

2.加强课堂教学校本研修,预期达到以下目标:让教师掌握“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案例剖析模式;大幅提高我校教师的“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让“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积累一些具有本土特色、有一定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集教、学、研于一体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研究模式。

根据以上目标,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亦师亦友亦伙伴”案例剖析模式是指以“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教学设计、研课、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三个环节为一个整体的模式运作机制,组织好这一模式的落实开展。

(2)关注“时效”“情感”“重构”三个维度,结合学科及任教班级的特点构建各科各班凸显“生成”“互动”的“亦师亦友亦伙伴”教学设计研究。

(3)以“研课”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一师同课异班同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一师同课同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众师同课异班异设计教学后反思研究。

(4)以“课堂评价项目的设计与思考”为策略的“亦师亦友亦伙伴”研究:反思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自评);欣赏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评他);批判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评价自己);品鉴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引领式评价项目设计与思考(专家、学校主管评价教师)。

在本研究中,重点是结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构建关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亦师亦友亦伙伴”课堂,研究出轻负高质的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测量,并找出教师构建与优化“备课与教案生成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内部机制。

(三)重视“送出去,请进来”,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科组长带头认真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在教师例会上分享学习成果,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亮点。近几年,玫瑰与深村、藻绵、河宕、高明更合、千禧小学和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等组成了联校,在联校教研中,从阅读、习作指导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们为高效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四)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种教学、学生竞赛活动整合到教师团队培养工作中来。我们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不仅要自身素质高,更重要的是能把培养学生和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结合起来。任何一次比赛,教导处都带领科组长在赛前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训练时扎实到位,赛后及时小结,以达到玫瑰师生“一次竞赛,一次提升”的目标。

二、亦友,尊重学生,当好孩子的知心人

打造孩子喜欢的学习平台,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每学期我们都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项目有:音乐科组的舞蹈队、合唱队、古筝队;美术科组的丝网花制作小组和绘画制作小组;数学科组的育苗杯小组;语文科组的小主持人小组;体育科组的田径队、毽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科学科组的科技发明小组;信息科组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编程小组、足球机器人小组及电脑制作活动小组。各年级还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阅读、书法、剪纸、英语课本剧等活动小组。教师用心耕耘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收获不断,效果显著。

(一)打破常规的课堂模式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构筑“活动化”“儿童化”的课堂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困惑和收获,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小结等。在实践时教师也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和认同每一名孩子。做到“真情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最爱

1.开学初领任务。分派也好、抓阄也好,一个班负责一个课时的内容,每个单元的新课内容分下来,剩下的自由认领,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不唯书”、常质疑的好习惯。 2.提前一周备课。提前一周做课件(高年段)、试教,每个小班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不耽误学习。

3.课堂气氛活跃,容量大。课堂上,讲课的“小老师“头头是道,播放课件的人得意无比,因为课件中的图片漂亮、内容丰富、音乐动听,还不时会有抢答、小班竞赛、上台展示等环节,听课的人特别专心,课上,“小老师”根本不用强调纪律。

4.每节课结束后都有小结,有反思。每堂课总会留下几分钟,要么教师小结,要么大家评议。表扬做得好的,指出做得不够的,提出改进意见。

(三)把学生喜爱的综合性学习更好地落到实处

关于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以后都是以独立的单元呈现的。因为有小班,所以每一次综合性学习都会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值得珍藏的东西。

1.“遨游汉字王国”课程:各小班制定活动计划,到街头找错别字,办手抄报,搜集谜语、歇后语等资料,最后形成活动展示汇报课。

2.“轻叩诗歌的大门”课程:经过一轮学习后,我们请每个小班出一本综合诗集,包括对诗歌的分类搜集、赏析、创作等,很有意义。

3.“难忘小学生活”活动:以小班为单位回顾小学生活,包括照片、文字、习作等,形成一本书。

我们的“真情实意爱学生”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喜爱学生,更是深层次的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习得”。教师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是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选择学生喜欢的切人方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唤醒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亦伙伴,教学相长,让师生受益终身

篇10

一、当前农村乡镇学区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动下,农村乡镇学区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程度不同地加强。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教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为了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乡镇学区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政治、业务学习,教研活动,考勤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装订成册藏在抽屉里,打印成文挂在墙壁上。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便于操作,就形同虚设;二是教学督查流于形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反思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乡镇学区年年进行教学督查,但是多年来,不少的教师抄《教案集》;有少数教师盲目下载、照搬现成教案;有个别教师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的现象却从未根除;三是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热情不高。集中体现在有的教师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有的教师不愿意参加讨论学习。

二、加强和改进乡镇学区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针对农村乡镇学区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教学工作既看过程又重绩效的原则,经过多年在乡镇学区工作的实践经验,我摸索到一套比较有效的常规管理规程。概括起来可归纳为确定目标、检查督促、分类指导、考核考评、定期总结等五个层面。 (1)确定目标

现代管理思想认为:目标是管理的核心,没有目标便没有管理。乡(镇) 学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对全乡(镇)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基础,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优势和不足,正确估价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既不可过高,也不能太低。只有把目标控制在“跳起来摸得着”的限度内,才可以达到鼓励的作用;(3)要有观念性目标和指控性目标。观念性目标是教学的总体目标,指控性目标是与观念性目标相适应的具体指标,如每年的中考升学目标,初中毕业会考“及格率”目标,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目标等;(4)全乡(镇)总体目标之下应有分类目标,如不同类别的学校的目标,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目标,不同职称的教师的目标等;(5)要规定一套易操作、易考评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考核制度和细则。

(2)检查督促

检查督促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监督与推进,是教学管理的中继环节。(1)做好目标的宣传工作。把确定目标的依据、实现目标任务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等明确地向校长、教师讲清楚,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大家齐心协力地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2)根据检查的具体目的和条件开展检查。要坚持对每位教学人员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检查记载,如查教案、听课,召开学生课代表座谈会,查作业批改,查相互听课笔记,查学校教研活动情况,查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资料等;(3)及时反馈。把通过实事求是检查得来的真实可靠的材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向被检查的学校和个人及时反馈,指明优缺点及努力的方向。同时,领导者要善于在检查中发现自己决策中的错误,并作出调整。

(3)分类指导

农村乡(镇) 学区所辖学校类别多,有附设初中、完小、教学点。在授课形式上,有平行班、单班、复式班。在师资力量及教师负担量上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必须分类进行,指导时要重视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指导教师苦练内功,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如近三年来,我们每学期组织中小学毕业班任课教师开展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组织复式班代课教师开展复式教学的教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目标教学教研活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专题教研活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指导教师苦练内功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三字一话一画”的练习和比赛,开展优质课、优秀教案、论文的评选活动,使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

(4)考核考评

教学工作的考核要在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和绩效并重的基础上进行。我们从德、勤、量、质、绩五方面对每位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考评。德,主要是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勤,主要是出勤。量,主要是周任课时、作业量。质,主要是平时教学过程的质量,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教研活动、个人的教学计划、总结等。绩,主要是参加统一考试时每位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考核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所区别。工作量方面对毕业班教师,多课头任课教师,大班额的教师,非毕业班教师,只任一门课的教师,小班额的教师有所区别。考核结果要作为奖惩、评优选先、职务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篇11

目前,关于“小班化教学”,教育界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外教学实践和我国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表明: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数在18-35人之间为宜。同时,小班化不仅是指班级人数的减少,还有提高学生享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高班级指导的高效性。王华丽提出:小班化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

所以,“小班”是一种比“大班”更好的班级配置,它强调的不仅是缩小班级规模,更关键的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基础上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更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并且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 《食品营养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2.1 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目光关注

行为学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是28名学生左右,超过这个范围,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人数控制在不多于35人,能够确保教师和学生的眼神互动和目光交流。而大班化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而忽视绝大多数成绩中等的学生。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可以防止在大班化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忽视的现象。

2.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能突破传统“注入式”授课方式的弊端,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8]。小班化教学更便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与思考的氛围里,学生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扩大信息量。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3 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是靠自己摸索而获得有限的课堂管理经验。面对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一一点名,学生缺课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玩手机等不专心听课现象也难以杜绝。而在小班化教学时,课堂管理显得较为容易,教师可以不耗费太多精力就能进行学生考勤,还可以轻松观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

2.4 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实施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在课堂上,鉴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回答任何一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展开辩论或探讨,充分显示平等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3 《食品营养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3.1 问题式教学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提前给出问题,随后通过指导学生查文献、专著、课本,到图书馆及网络上寻找答案;将班级学生分成5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角色互换式教学

针对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同食物的成分、不同人群的营养等基础知识,选取“营养缺乏病的预防和改善”专题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将班级学生分成5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种营养素进行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PPT课件形式,最终推举一人进行约8分钟的课件演示讲解,并组织该组成员回答班上同学问题,每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式的教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自信心。

3.3 情境体验式教学

营养调查是研究人群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包括膳食调查、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营养水平实验室检查。营养调查的顺利完成需要调查人在熟练掌握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综合运用。结合食品营养学实训教学,安排学生去扬州市新城花园幼儿园开展学龄前儿童的营养调查,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习并掌握知识,掌握营养调查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幼儿园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为幼儿园进一步开展科学的营养配餐提供参考依据。

3.4 自我案例式教学

膳食调查和分析评价是食品营养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在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学习后,要求每位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针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按照膳食调查方法记录自己个人五天的早餐、中餐、晚餐的状况,进行营养素的统计和计算,并对自身膳食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书写完整的膳食调查与分析报告,按照主动自愿的原则选取8名同学进行全班的交流,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自我案例式的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体现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增加专业认同度,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3.5 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结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将学生的课后的大量空余时间利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后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随着《食品营养学》网络课程(网址:http://211.65.8.7/shx/spyy/)的建设完成和开放,教学空间得以极大的延伸。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首先,在助学园地篇中,学生可以轻松查阅到教学课件、课程教案、教学视频、课后习题、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其次,拓展资料篇中,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专业行业的技术资料、标准规范和专业书籍。第三,在技能鉴定篇中,学生能够查阅到大量的营养师考证的培训资料,为其考证提供了广泛的资源信息。第四,在科研教改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这样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并使之与课堂讲授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形成文字加电子、静态与动态、课堂与课外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个别学生积极性不够

小班化教学中,很多任务的布置和完成,都是以小组来进行,每组有5位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只是跟着同组的同学后面混。针对此现象,在每组任务完成的考核时,根据同学完成任务的贡献度进行差别评分,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4.2 学生感觉压力大

大班教学时,由于人数多,所以任务都是由部分学生自愿去完成,任务的考核只是作为一个附加分值。而在小班化教学中,任务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而每项任务都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少学生反映由于上课时间排布较满,加上课外作业等,业余时间不多,完成任务的压力较大。针对此,在教学中适时进行了一些调整,精简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地设置一些任务。

篇12

1.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之上。但是,目前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着大量“照搬”别人教案的现象。组织教学时照本宣科,内容选择不一定适合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集体教学要能发挥优势,首先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教材上的教案并不是教师拿来就用的,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教案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兴趣,是否需要调整,在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方法策略方面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反思检验。教师在做中学,最终知道怎么设计教案。

2.没有分析活动内容是否适合集体教学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不应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是,我国幼儿园有太多的教学活动是采用集体教学中“传授”的方式进行,而国外的幼儿园90%的活动都是在区域中进行的。我们忽略了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互动体验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集体教学,例如小班的数学:认识颜色、学习分类、认识1和许多、学习一一对应等等,这些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上集体活动?能不能用小组的、个别化的形式?能不能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我建构?能不能放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学习?例如:认识颜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颜色的玩具:学习分类——可以放在每天餐后的放碗、放碟子、放勺子的时候进行;学习一一对应——可以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学习将玩具和标识相对应: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可以在每天晨间点名的时候进行:学习开锁——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

3.没有真正挖掘出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集体教学的功能是:整理归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提升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如果教师在活动前缺少思考,目标定位不恰当,没有真正挖掘其核心价值而随意地进行集体教学,会大大影响集体活动的效率。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音乐、体育和语言等学科都是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如何抓住每次集体教学的核心价值,发挥集体教学的功能呢?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次集体活动能够提升孩子哪些经验?拓展哪些知识?

(2)这次集体活动有哪些价值?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3)如何根据其核心价值来设计本次活动?

根据思考,我们再做相应的设计和组织,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活动的功能。

二、《指南》对设计和教学活动给予的帮助

《指南》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指引我们更加科学地组织实施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那么,《指南》对我们设计和教学活动时到底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1)《指南》详细列举了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对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方面提供了指引,为观察了解幼儿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教师再根据了解到的幼儿已有经验设计适应集体教学的内容,以符合本班孩子的需要,

(2)《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建议。利于教师全面看待各个目标,关注目标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确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区分目标的难易程度,最终确定本班幼儿应该实现的目标。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18

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大班化教育的诸多弊端,小班化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普及推广。其影响扩大到全国中小学,其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来自一线的实践报告渐增,不过,相较于普通教育,“小班化”教学在中职专业课教育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开展。本文抛砖引玉,以笔者单位为例,试述“小班化”教学在中职校机电专业课中的应用。

一、基本情况

1班级介绍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的两个机电专业班,包括2012级机电对口单招班30人,2012级机电就业班30人。笔者从2012年秋季学生入学开始到今年学生毕业为止,利用三年时间对这两个班进行了追踪研究。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组,入学成绩前6名的学生分别担任这6个组的组长,剩下的24名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分成6组,便于后面的分层教学。即每组由4名组员(其代号分别为1、2、3、4号)加一位组长5人组成。

2.教室布置

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方阵式排位,每个方正5人U型排位,破除单兵作战,突出组长带领下的团队协作。教室配置了触摸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

二、“小班化”教学在机电专业课中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专业基础课《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为例

1.课前学思结合,大胆探索

授课教师分析学情,了解本次授课对象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据学情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随后,对课本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并以任务的形式对所学项目进行整合,编写教案、学习任务书、制作课件和微课,打包上传至学习资源平台;根据学生QQ群里提交的任务书以及疑难问题反馈的填写情况,课上微调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登陆资源库平台,下载本次课的任务资源包,根据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自主根据微课内容完成任务,并填写学案中的任务书。利用班级QQ群,将学案中的作业提交给教师,并将疑问一并提交。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任务书的填写情况也能有效反馈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为教师的具体任务实施提供依据。

2.课中知行并重,突出实践

(1)情境导入(5-7分钟)。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内容较为简单,可以分别由6个不同组的4号学生提出。接下来由每组的3号学生对问题进行抢答,答不出来的就作为本次课的探究任务,引起学习兴趣,很快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要学习的任务上,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任务分析(5-8分钟)。形成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据此指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体现三维目标与教学大纲上目标的差异:三维目标不仅要求习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要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技能和技巧。

(3)任务实施(20-30分钟)。由两个任务构成。任务一,所涉内容较简单,在预习环节基本能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再交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清问题思路,加深理解。此时,可以随机抽一组的2号学生对知识进行讲解,由组长进行点评,指出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关键点、易错点,并据此出一道题,到台上用实物展示台进行讲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组学生或教师给予解答。任务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完成一些任务,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这次课里,分析液压系统时,笔者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小组分工,先利用fluidsim 液压仿真软件设计各功能的液压回路。回路功能一步步增加,直到最后达到所用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原理图也就出来了。然后由每个小组的1号学生进行展示、剖析、辩论自己组的设计成果优势在哪,组长进行点评,教师补充总结。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这个过程中,组长充当教师助手的角色,每位组员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只作引导者,鼓励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答案。

(4) 任务评价(20-25分钟)。

有效评价是教师检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1+X”的评价策略,即显性加隐性的评价,通过每组4号组员“问一问”开动脑筋,3号组员“抢一下”展示自我,2号组员“讲一讲”学以致用,1号组员“辩一辩”肯定自我,组长“评一评”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通过以上的隐性评价培养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合作、创新等意识,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上交的任务书及学生的在线测试完成显性评价。在问、答、讲、辩、评等环节切实达到评价的多元化和准确性,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保证。

(5)总结归纳(8-10分钟)。

学生谈收获,比如“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还想深入了解哪些知识”等,进一步完善学习任务书并上传至资源学习平台进行交流。有疑问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平台对照课件和微课反复学习,还可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直到解惑。

(6)知识拓展(5-10分钟)。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设置几个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体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的追求。

3.课后学以致用,积极创新

紧扣本项目的主题,播放《我爱发明――液压双缸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布置拓展任务(两题选一题,)要求学生从生活、生产实践、使用物品的方便性、特殊使用人群等领域中寻找发明创造的点子。

(1)设计一个能完成3种基本功能以上的液压传动系统,让学生理解发明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信心。

(2)根据已学知识,网上搜索、设计起重机液压系统,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三、“小班化”教学的成效

2012级两个机电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三年学习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3年来,两个班级学生在学校的各项竞赛中都名列前茅。技能中级工考核全员通过,成绩优、良率达4/5;市普通车工、数控车工、钳工技能大赛多人次获二等奖、三等奖。对口班在技能单招考试中全员通过分数线,平均分比去年高10分;对口单招考试中,机电专业综合成绩全市排名第一,比全市平均分高39.1分;其中1人被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录取,其他学生都被统招专科院校录取。就业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根据反馈,在技能、纪律、素质方面都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

笔者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对机电专业课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尝试,实验证明,“小班化”完全适合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并确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进一步努力,必将探寻到一种更科学有效的中职“小班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