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部师德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部师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部师德教育

篇1

2013年,教育部为教师划了十条“师德红线”,教师十种“越线”行为将受严惩!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于2013年底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个惩治师德失范问题的法规,其中划定了教师师德红线。《办法》指出,教师若有10类中的“触线”行为,将受到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等。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体罚学生的;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10个类别。本人对于“红线”这一概念的提出表示赞同与支持,但是觉得10个类别的“越线”行为并不都是很好界定,比如不公平评价、变相体罚等。

二、师德现状

1.过重的师德负担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道德有关和无关的行为在当下都有可能被冠上道德的名义,很多社会成员可以参与的事情,如果一旦介入教师,就会上纲上线,教师在生活中畏手畏脚,无奈带上道德的锁链。社会舆论对于师德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某一教师发生了某一行为只要一上电视,要么被冠上高尚的外衣,要么被套上师德滑坡的帽子。教师在承受日常工作的身心负担、履行师德规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同事、教育管理人员、家长和社会公共负责,总觉得人类兴旺、国家强盛的重担全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责任不仅多,而且过于沉重。

2.模糊的师德概念

教师需要依法执教,需要获取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才能从教,获取教师资格肯定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到底是什么,爱岗敬业之类的言辞绝对不能作为道德规范出现,即使改成爱生敬教也不合适。不否认很多职业在道德上有着普遍性,但是教师需要的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不可替代的规范,这样的规范才能符合教师自身的道德生成需要,被接受、被遵照,所以说我国的师德建设还没有促成本质,达不到专业化水准。

三、“师德”崇高的不合理

中华民族的传统师德是一种圣贤伦理、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就是崇高道德的象征,社会不断推崇师德,这对教师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导致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追求完美。

1.不公平的指向性

“人人皆可为尧舜”,意味着社会应当以崇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不管有无能力都应当达到最高标准的道德。如果真的都以这样的想法要求每一个人,对于教师需要坚守的规范,社会的每一名成员都应遵守。即使每个人都有成贤成能的可能,但是如果以最高道德、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似乎不是很合理。同理,以圣人的标准来衡量一名普通的教师或者社会成员,都会备感压力。

2.道德能力的差异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所有的能力都有差异,唯独在道德能力上是一样的,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是促进学生道德能力提高的途径。可是,学校教育想把每个人培养到同等水平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就如同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清华生”,同理,教师的道德能力也很难达到一致水平。

3.缺乏现实的操作性

2011年央视《走进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栏目所评出的十大最美教师,其中就有七位身患疾病,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不顾自己的身体坚守在岗位上,无怨无悔,一切只为学生着想。这是对还是错?是不是能够给予教师一些能够坚守的规范,让教师去追求而不是触碰。让教师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而不是追求梦一般的圣人标准。

四、“红线”的不足之处

1.“越线”界定困难

给中小学教师划出“师德红线”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自己给自己灌下迷魂汤。《办法》中第三条,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第六条,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这样的以“言”入罪不知道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难保教师的一句话就会触及职业道德的底线,就会变成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侮辱和歧视,是否孤立了学生,更是难以明确厘清。说到“身心伤害”,执行起来难度就更大。

2.“违法行为”不应出现在“红线”内

我国《刑法》对猥亵、学生有明确的罪刑规定。《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也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教师,经批评不改的予以解聘,对体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责。

3.保护教师批评教育的权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要教育好学生,教师需要一定的管理自。对学生不良行为采取的否定性制裁,是一种合理的他律手段。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中明确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将惩罚、变相惩罚与正常的批评教育加以区分,如何判断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没有加以说明,也无法加以明确区分。红线作为一种筹码来约束师德,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难以发挥师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处在一个动辄得咎的环境中,他最有可能选择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任不管。因此,对师德红线的划定需在更大的范围来考虑问题。

四、提升师德的建议

1.底线伦理――法律即底线

篇2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爱我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然而,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我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我为自己在黑夜的漫漫无际中看不见一丝阳光而苦恼,我为自己无心再单纯地对待每一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而羞愧。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两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爱我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愿作红烛,我甘为人梯,我愿在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耕坛。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

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教师——这个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

篇3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篇4

一、解读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乡村、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的教育体制,形成整体化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领域的城乡和谐发展、优质发展,并通过教育传承、分享和发展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其实质就是让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过程中,对于城市学校资源的优质化来讲,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其硬件条件(如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设备等)还是从软件设施(如教育信念、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农村教师的补充就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瓶颈。

二、城乡师资队伍的现状阐述

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表现在于教师的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不断扩大。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不仅凸显在师生平均教育支出和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均衡,同时还表现在城乡基础教育范围内的师资规划和编制上。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范围的教师教育发展,农村适龄儿童的锐减,及时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此阶段的城乡教育的差异性不强。当时的调查数据,正为此提供了数据依据,诸如: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9.49:1和18.38:1,城乡普通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15.76:1和16.08:1(农村地区甚至好于城市),城乡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分别是16.58:1和17.23:1。因此,可以看出,2007年的时候,我国的城乡教师在数量上以实现平衡。

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差距在师资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表现明显。2007年全国范围高中教师、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过关率已经分别达到90%、97%、99%。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的达标率差异不明显。但是高中阶段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事实上,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历标准提高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即农村教师所提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通过函授以及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自学考试来获取的,这将不可避免出现教师在获取学历的过程中的避难就易现象[1],而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学历教育也日渐衰退。此外,城乡高学历教师差异非常明显,也因此,更加加剧了城乡教师水平的差异。城乡小学高学历教师比例相差26.77%,普通初中高学历教师比例城乡相差36.01%,高中阶段高学历教师比例普遍偏低,但城乡差异仍然清晰可见。

三、农村教师的补充政策解析

针对农村教师补充的现状,各级政府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2006年起,教育部对聘用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等问题,开始进行大规模收编及清退工作;国家推出了“特岗计划”“顶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诸多措施对中西部农村教师欠缺问题予以解决;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国家推出了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针对薪酬待遇问题,绩效工资将向农村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终身从教[2]。对城乡教师流动问题,全国颁布了多种文件以解决此问题。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需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全国有90%以上的省份都推出了教师城乡交流政策,让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择优进城,实现师资城乡区域互动[3]。

然而,以上政策虽然颁布了,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与政策本来目标相差甚远或者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因此,这些政策都停于表面,流于形式,很多人只是形象地称为“红头文件”的走过场。在对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吸引优秀毕业生、出色人才、并且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并没有起实质性作用,只是暂时缓解了问题的发展,而农村教师的素质依旧偏低甚至出现了越来越低的惨淡局面。诸如关于西部教师补充的“特岗计划”、部署院校招收“免费师范生政策”、现有的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都是所有教师被动地接受,没有实现农村和城市教师发展的双赢,没有凸显他们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也因此,这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只是一份成型文件而已。

四、农村教师补充的可能解决策略

(一)拓展教师补充政策视域

近年来,我国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成效显著,全国各地通过支教、返聘、送教等多种形式,使农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有了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4]

然而,从客观上讲,在中国现实的教育语境下,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健全和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尤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背景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问题日益凸显。于是才有政府的政策挽救和帮扶。目前,仍然存在城市的教师资源过剩和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区域内矛盾。尤其在农村出现了更为奇异和怪诞的现象,即优秀的教师无法补充,而相比较差的教师又继续盘根于农村。于是,有专家学者指出,教师初次和再次分配,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既可以实现城市教师的合理配置又可以实现农村教师补充的有效性。

(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内容

第一,落实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甚至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城市教师。这是农村教师坚守岗位的物质保障。同时国家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满足农村教师的物质需求,形成比较优势。除此,还可设置多层次的农村教师荣誉称号。吸引更多地有志青年去农村从教,并建立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晋升制度,使得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更为切实和殷实。第二,适时修订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市教师编制的臃肿,农村教师尤其偏远山区教师稀少的现状,编制须向农村地区大力倾斜。有学者指出,农村教师的补充应当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教师编制。学校才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机构,教师编制要服从教育工作实际的要求,就应该以学校为单位核定[5]。第三,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完善合理适当的退出机制,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视角下,最棘手的是如何对待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研究专员解释,代课教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编制制度问题造成的民办教师、无编制师范院校毕业生等,第二类是部分偏远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语言、文化的隔阂等原因无法接纳来自外地的人员从教,从本地聘用受过教育的,还可以识字的人作为教师[6]。前者,却因农村教师编制紧张,教育部门可以制定流动补充机制,实现合同管理。其最终还是政府责任,因此,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必须惠顾。后者,应当适时保留,采用定向生源、城乡派遣等方法逐步对调。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提高核心在教师,难度和重点也在教师。在农村目前生源急剧下降、校舍合并加速的困境中,大范围内引进新教师,已经困难重重。因此,发觉现有教师潜力、提高现有教师素质成为当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和关键。一是以师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普及教育活动,号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为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心甘情愿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农村优秀教师。二是多方式培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视频等方式,为农村教师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解读现行的教育政策,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三是抓住特岗教师配置和城乡教师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校本培训,大幅度提高培训质量。尤其是要加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能力和践行能力,全方位深入地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和实施。

(四)制定长期流动的规划

政府尤其当地教育部门应针对农村现实状况制定一个长期的教师补充规划。遵循“以县”为单位,根据县级当前教师编制、学生和教师流失数量、乡镇财政状况、县域学校的布局规划、教师年龄结构、学科分层因素等,合理制定农村教师补充政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充裕的教师数量和质量,是保证分配足额与合理的基本条件。其次,出台教师补充的总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对农村教师的补充与稳定要通过制订规范性文件,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教师补充的条件、程序、方式、渠道以公文的形式确立。最后,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为杜绝教师补充过程中“人情”、“关系”等个人因素的介入,应明确人事、教育、计划等行政部门在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工作中的职责,使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在运行中,更加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把人才用到急需的岗位。

参考文献:

[1]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

[2]周济.推行绩效工资吸引更多人到农村任教[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3]叶忠,王海英.教师城乡交流的成本收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2).

篇5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业绩观,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逐步建立“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在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以及生活等八个方面的素养。对照指导意见,以往机械量化的评价方式明显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师能轻师德、重教师比赛轻学生成长的倾向,难以评出真正的“名师”。

原因之二:“名师”的帽子未必有利于“名师”的成长。由于评比常常有年龄限制,一些青年教师仅仅通过一次比赛就被罩上了“名师”的光环,很容易飘飘然继而被荣誉所压垮;有的“教而优则仕”,转而从事陌生的管理工作,不能扬其所长;还有的尝到当“名师”的甜头之后,开始将精力集中到名利之上,既荒废了业务,也荒废耽误了学生。

原因之三:依靠“评比”产生的“名师”未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评比”的目的在于立标杆、树典型,而某些学校却在实行了绩效管理之后,照搬企业管理的经验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与工资待遇挂钩,却没考虑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无法量化;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更无法量化。因此,这样的“评比”产生的“名师”也难以带出一支真正优秀的教师团队。

2009年国务院下文要求逐批取消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并对中央机关和教育部门的“评比”采取“限期保留”的措施。但离开了“评比”这个指挥棒,我们靠什么来考核、评价并引领教师团队?

我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必须致力于团队精神的培育,实现教师个体利益与团体利益的统一,才能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

一、营造民主氛围,构建优秀团队骨架

学校要改革用人机制,营造民主氛围;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制定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深入人心;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各班要配备责任心强、具有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充分赋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利;各部门要及时化解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凝聚力,减少“内耗”。

二、培育校园文化,打造教师精神家园

这里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显性文化),还包括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隐性文化)。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起全体教师认同的价值体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师生的家园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大力弘扬服从大局、互相信任、团结协作、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创新评价机制,激励重心转向团队

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业绩观,重点建立“阳光评价”机制,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育人业绩。具体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将激励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团队上来,扩大奖励面,提高奖励的公正性、有效性、发展性;二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增加定性评价的比重;三是学校评价与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从制度上引导教师关注学校集体的利益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促进教师团队的健康成长。

四、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合作的平台,提供合作的机会,营造合作的氛围,促进包括人力、物资、资金、信息在内的资源有效利用,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专长,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合作活动,如专题合作(围绕某一主题、某一问题、某一课题展开)、学科合作(以学科组为主)、级组合作(年级内各科任之间)、综合合作(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家校合作等,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效率、体验成功。

五、改革培训模式,构建立体成长体系

要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师德修养、教材研究、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班队活动、教育技术等内容的专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阅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操作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总结反思相结合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六、强化科研意识,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篇6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可谓操碎了心。孩子每一次分数的浮动,都牵动父母紧张的神经。但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无论你多么呕心沥血,多么全力以赴,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配合父母的“宏伟计划”,像犯犟的水牛,任你鞭子狠劲儿抽,就是原地不动,就是不愿读书,让父母无能为力。

女儿出生那年,我刚考上研究生,在异地求学。后来女儿开始识字,我就给她写信,起初非常简单:“贝贝,爸爸想你。”女儿把我写给她的信当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

随着我写给她的信越来越长,她认的字也越来越多了,很自然地,在这个读信的过程中,女儿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家长就不用那么操心了。所以到后来,我们夫妻两个不用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反倒要监督她多休息、多锻炼身体。从监督孩子学习到监督孩子休息,这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那时候,很多学校请我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我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我这么说并不是故弄玄虚,我所讲的“不教育”,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了。

包括女儿的婚姻也是这样,我还真没有催过婚,因为我们家女儿主意大得很。女儿大一的时候寄来一张照片,我跟她妈一看,怎么两个人?那小子还公然把手搁她腰上面!后来弄清楚了,是她男朋友,我就向女儿表示祝贺。

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分手了,我又向女儿表示祝贺,希望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女儿是自己买房把自己嫁了。

我只教女儿感兴趣的东西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便开始往孩子稚嫩的生命里填灌各种知识,什么兴趣班、培优班悉数报上,大有“头可断,孩子不能不趁早教育”的架势。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类做法却值得商榷。现在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成王败寇。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然忘掉了。父母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教育本该以人为本,那么首先我们得望子成人才对,能把孩子教育成人才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成人的四大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我的真实标准就是不说假话;善良的底线就是恻隐之心;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加重要;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

我不赞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难懂的东西教给他,比如背唐诗、背元素周期表什么的。我觉得这样做简直是对孩子天性的无情摧残。

我从来没让女儿背诵过唐诗,我教她的东西一定都是她感兴趣的。这样学起来,女儿感觉既轻松又有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像一剂毒药,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

在我看来,考核你是不是好家长的标准就是:你的孩子快乐吗?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你永远赔不起。

我只给女儿提供指导性意见

孩子一路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高考无疑是很关键的一步,上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去学……相信每位家长对此都不敢等闲视之。我同样遇到过此类问题,但我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为孩子制定“四项原则”,然后放手让孩子去翱翔。

篇7

现在的家长懂得一些法律法规常识,他们维权意识都很强,这说明我们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平心而论,绝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都很配合学校工作。但不容置否,也有极少数家长,平常根本不过问自己小孩的在校表现,一旦自己小孩在校严重违纪,将其喊到学校来配合教育,他们所表现的态度并不是配合,而是庇护,尽量推卸责任,指责教师教育方法不妥。他们有的动辄断章取义地搬出一些法律法规条文来教训人,有的还公开侮辱老师。对其小孩的违纪行为说成是“不懂事”,是教师思想教育没做好。更有甚者,个别家长与班主任发生误会和争执,他们不是直接找学校校长反映问题,而是直接向县、市教育部门“告状”,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向教师施压,问题才可解决。这学期刚开学时,我校有一个女班主任检查学生暑假作业,发现一个经常拖欠作业的学生又没完成作业,于是责令其补做好,第二天再报名。这本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说不上有什么过错。可没想到的是,这学生家长不与班主任沟通,想办法教育好自己的小孩,而是跑到县教育局“告状”,说班主任找借口拒收他小孩,他小孩有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样过分解读法律法规,并扣上一顶拒收学生读书的“大帽子”,我们的班主任受得了吗?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以后还能要求他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吗?如果因此受到上级领导批评,我们的老师还敢严格要求这样的学生吗?尽管这样的家长是极少数,但他们的行为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过度强调学生巩固率,老师怕留不住学生,不敢批评教育

笔者清楚记得:前些年,我县为了迎接省级“普九”合格验收,上至乡镇干部,下至初中教师,全体动员下乡到各村镇劝学,力保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劝学对象大多是贫困生及少数厌学者,劝学难度可想而知。那时乡、镇政府部门对贫困生没有具体的专项帮扶资金,也没有现在的国家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对于贫困生所缺学杂费和生活费,都是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担垫付。一学期下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学生分担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人均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那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不敢向贫困学生追讨所欠费用的,更不敢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因为,这类学生大多自卑,心理压力大,很难安心学习。如果他们中途自动辍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要面临上级下达的学生巩固率达98%的压力。巩固率达不了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除了挨上级的批评,还要受到学校的罚款处理。

“普九”本是好政策,但具体落实下来,我们的教师却遭到如此的尴尬处境。政策不配套,没有专项的帮扶资金,而又过分强调巩固率,只能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三、一些学生被宠坏了,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越来越娇贵,这些独生子许多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任性的坏脾气。上学后,表现出自私、独处、任性,不能吃一点苦,也不能接受一下挫折的考验,凡事以我为中心,一不顺心就大闹一场,甚至出走、跳楼、自残。发生这样的事,在学校已是屡见不鲜。而一旦发生这样的极端事件,当事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家长不依不饶,舆论穷追不舍,教育主管部门严肃处理。不仅教师身心受到摧残,而且要承担轻则赔偿、行政处分,重则降级降职、开除公职的严重后果。面对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教师想批评教育也不敢了。

四、教育理念发生偏离,教师不想批评学生

现在我们一再强调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和教师就片面理解这一点,一味地强调过密的师生关系,迎合学生的欢心,丢弃了过去那种宽严相济的传统教育方法。现在是只宽不严了,师生关系演化为没有原则的朋友关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也不想去批评教育了。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老师应有的标准,光知道“授业”,不懂得“传道”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都发生了问题。事实上,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在于老师是严是爱,而在于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学生犯了错误时,就该严肃批评,帮其认识错误,避免重犯。否则,如果教师将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姑息迁就,则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篇8

1、责令书面检查并全校通报批评。

2、对其进行为期X个月的师德培训,年度师德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3、(金钱类处罚或与某考核挂钩)

4、X年内不得担任班主任、不得参加各类评先评优、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不得聘任高一级岗位。

请我校广大教师从上述问题中吸取教训,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切实落实好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端正教育观念,遵守师德规范,自觉抵制、严肃纠正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要严格落实治理有偿补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治理有偿补课高压态势,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紧盯寒暑假、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力量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对群众反映、检查发现的有偿补课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对有偿补课问题实行“一案双查”,不仅要严肃追究违规教师的责任,还要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个人及主管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对违规聘用在职教师的校外培训机构,上报市教体局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篇9

王平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近况,我如实反映了孩子的一些问题,没想到她大为惊讶,在电话那头竟然轻轻抽泣起来。原来,王平小学时是一位积极上进、刻苦认真的学生,一至六年级一直都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是父母心中的“乖乖仔”。升入初中后,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表现消极,课后行为有偏差,老师从他身上根本找不到“优秀的影子”。王平的母亲在电话里沉默了很长时间,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最后,她还是对我说了一些关于王平的事。

这位母亲早就预感到王平有问题,周末放学回家后不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言行中也总是在敷衍父母。有一次王平说:“妈妈,我想想上小学的时候真傻,只知道学习,不知道玩……”她当时就感到心里一震,却没有认真作出反应,只是说了一句:“不学习才傻呢!”然而,让这位母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孩子的话是真心话。同样,作为班主任发现王平有问题的时候,我也不相信升学记录上很优秀的学生不仅上课时走神,还在课余打闹欺负小同学。为此,我联系过王平的父亲,就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行了交流。家长开始还冷静地和我分析教育孩子的办法,可是等到与王平见面时,家长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当面就训斥起孩子来,并威胁回家再“收拾”他。糟糕的是,王平父亲的后续教育竟不了了之,甚至连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都没跟王平的妈妈说。这样的会面我认为是不成功的,王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经过调查反思,我认为在王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几个原因。第一,作为老师,我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没有与家长做好沟通,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介绍一些适合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作为家长,王平的母亲不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心存侥幸,缺乏教育意识,而王平的父亲则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缺乏长期考虑;第三,调查的事实证明,家庭不和是王平“叛逆”行为的直接诱因,父母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真正造成“王平问题”的主因是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形式,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方面,家庭环境、父母行为、生活习性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是父母给予的,是以亲情为基础的成长指南,是以爱为主题的心灵感悟,一旦缺失只能遗憾。既然找到了“王平问题”的原因,转化工作也就有了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班主任,我很关注王平这个有些特殊的学生,认为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作为家长,王平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成长,似乎也尽到了家长的责任。王平为什么还会成为一名后进生呢?反思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面对情况复杂的学生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能缺失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来自生活点滴的教育,是来自父母无私的情感教育,是不能缺失的爱的教育。我期待通过家校良好的沟通,王平的父母会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营造爱的家园,以亲情温暖王平年少的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篇10

我国在德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由此可见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德育也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落脚点。但是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与桎梏,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甚微,甚至是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也让我们的德育工作陷入了被动与困境之中,那么如何来扭转这种态势,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或者说是回归到我们本真的德育工作中来,讲显的至关重要。

1 德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的现象,就是说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说教”、“灌输”,忽视了德育的引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学生的自我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由于这种简单的说教与灌输,导致了班级管理者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让我们的整个学校教育陷入了被动地位。具体分析为:

1.1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

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 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1.2德育实施的范围“窄化”

这里所说的窄化是指学校的德育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眼里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事,与任课老师关系不大,或者说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致使很多的老师把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分开。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老师个人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造成的,其实也有很深刻的社会环境因素。由于现在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对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关注度很高,特别是在一个家庭中长辈对他们的关注转变成了溺爱与宠溺,致使他们这一代人很多形成了很大的独立性也可以说是个性张扬,也可以说是自尊自大的性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与自己周围世界或是周围环境的性格实际上是缺失的性格。这种缺失的性格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硬是教育的压迫,他们很难适应,也很难和与持有传统教育理念的老师合拍,在不经意间,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上现代教育法律法规对这一新的情况无法覆盖,也让教师在保护自己生存的理念中学会了“苟且偷生”,对待学生是能管则管不能管就放任的局面。致使德育出现了形式上的外进内松,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任课老师都出现了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这种德育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因为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班主任等外界的压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的就说过:“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2 摒弃德育工作中“说教”的意义

祛除说教,进行新型的德育教育,可以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篇11

人才竞争是国际间国力竞争的核心。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中提出: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物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而在培养和聚齐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是教师。纲要(第十七章五十一条)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只有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中也提到:“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西部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面对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向西看”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长中,肩负着培养出一批外语+专业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重担。而要承担起这一重担,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 必须进行“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

二、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要想参与国际事务,取得话语权,就得能较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熟练并流畅地用英语陈述自己的观点。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也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在西部地区,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10年9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次“中阿经贸论坛”博览会。在这样一个中阿新丝绸之路展示的盛会,中西社会经济、文化的集汇交融的时刻,不同肤色的人们通过英语(和阿拉伯语)相互交流、沟通。对外交流与合作离不开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离不开大批懂专业的英语(和阿语)人才。而在培养这些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英语教师,其自身的内涵发展便成为硬道理。高要求的发展使得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挑战一: 课程论的理念及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属于通识教育(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出有“厚德博学,虚心从善”态度的、有“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胸怀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是要把“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及为人类服务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基础阶段,进行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在提高阶段,要开设拓展课程。而且,大学英语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要主动与本校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大学英语课程将由通识教育转变为ESP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趋势和可能。对于西部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中阿经贸论坛的大环境下,除了自身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法律与贸易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学习阿拉伯语和了解阿拉伯文化,拓宽人文视野,深厚人文情怀,以适应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需求。

挑战二:TEFL环境下教师的关键作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环境下的作用,主要是外语语言输入来源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维系着,正确语言学习方法的倡导者,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辅导员和引导者,同时也是适当语言学习资料的筛选者。高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能力确定合适的语言教学目标,确定适度的教学内容 ,选择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要想起到这样的关键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平时要了解外语教学理论,除了958钻研二语习得理论外,还要主动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有跨文化比较的意识。

挑战三: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当今的信息时代,语言学习资料丰富多样,发达的互联网又给学生提供了随时查阅资料的快捷与方便。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唯一解释人以及唯一的传递者,而是需要成为在信息时代依然受学生依赖和尊敬的“答疑解惑”者。比如,英语教师若能向学生推荐在互联网上的哈佛大学的公开课的某个课程并与学生同步观看并借助于微信,电子邮件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和成果或能回答学生就2013年“两会”期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孙宁的某句英语翻译提出的问题时(哪怕是一个短语的翻译)并与学生就“中国梦”进行讨论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答疑解惑”的形象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挑战四:ESP课程下的挑战

ESP课程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课程。它的精髓就是满足不同类型英语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工程技术文献用英语写成,但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资料。大学英语在“要主动与本校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这一新的目标下,大学英语教师承担ESP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势在必行。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在扎实自己的英、汉语文的基本功的同时,还得有目的学习一些法律、经济、旅游、商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培养服务于像中阿经贸论坛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的人才需求。同时,对ESP 的深度研究并运用它来重塑高等院校特殊用途英语的课程设计,对于培养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救”式内涵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教授总结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六大问题:1.重“知识”轻“识知”: 缺乏个人思想表达、交流和反思知识的机会。2.重“课程” 轻“过程”:缺乏进行教学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机会。3.重“方法”轻“策略”:缺乏从具体策略行为中归纳有效教学特点。4.重“科研”轻“教研”:缺乏将教研纳入和推动“科研”的有效机制。5.重“传授”轻“协商”: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流的方法和手段。6. 重“指导”轻“建构”:缺乏与其他教师或学生的互动性反思和团队建设。

从韩刚教授总结的这六大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师现在更多的是“拿来用”,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去“知道”,仅仅将所学到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在思想表达中缺乏自己的思考,从而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而缺乏提供给学生构建知识的机会。至于与其他教师的互动性反思,则显得更加薄弱,因为大学英语教师(其实是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都各自为阵,交流的机会较少,更别说互动性反思了。这六个问题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的主要因素。

四、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式学习与发展

1.要肯于学习,善于学习。 教师首先是出色的学习者,教师应优于学生或其它的从业者的学习。但长期的教学生涯已使大部分教师不善于学习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自己专业基本功上下功夫,主动阅读原版英文书籍,英语报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词汇的英语表达法,并将所获得的信息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对象、任务 、语言教学特点的分析上下功夫,在语言教学中的心理学上仔细琢磨,要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作为英语教师,还要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的多种因素,要有文化意识,学习过程意识。第三,为满足服务地方的需求,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由通识课程(EGP)向特殊用途课程(ESP)转变的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所以,教师善于学习,肯于学习,在”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2.要根据特点来学习。教师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其特点是:实践性、社会性、 反思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实践环节,在遇到问题时,多思考,多与同事甚至是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式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抓住一切机会向同事、同行学习,拜名师为师,拜同行为师。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成长的。比如,教师要多参加一些专题培训和专家讲座,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聆听专家的建议。并用这些新的教育理论来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思想。交流学习的机会都是汲取别人长处、提升自我能力、内化自己教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机会。在这样的内涵式学习中,教师的发展可谓事半功倍。

3.参与教改,教中学,学中发展。大学外语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要学做教学科研。要学会聚焦问题,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学习有科研的前沿意识。建立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师团队,这样,教师在一起就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有互相交流与分享经验的愿望,有同事之间的支持和鼓励,有了互动反思的基础。教师要积极参与教改,教中学,做中学。科研会使一个教师完成从“教书匠”到科研人员转变,也是教师内涵式学习与发展的核心。

4.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英语教师内涵学习和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要多读书。多读英语专业的原版书籍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书籍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拓宽视野,阅读升华境界。在补充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多思考、多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并提笔写文章,从写小文章开始,逐渐积累升华。最终,开阔的视野,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会给教师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教师保持竞争力注入了足够的正能量。正如(苏轼《和董传留别》)所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之,在面临来自社会、自身和学生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时,西部大学英语教师要有紧迫感,必须进行"自救"式内涵学习与发展,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服务地方的浪潮中有所作为,为本地区培养出英语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第一条.

[4]文秋芳.关于“立足质量,提升外语教师竞争力”[R],在全国高校发展学术论坛上的讲座. 2012.4.

篇12

别林斯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一、在观察中感知美

美,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在平凡中,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充分地感知它的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现代作家刘白羽先生曾经说过:“要学会观察生活,要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尔基形容契诃夫的眼睛像镜头,我们就要锻炼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才行。”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时机。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利用彩色挂图、投影、录像等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多方面作出辨析和判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并由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发出内心的赞叹,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在总体上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教师在执教《花钟》时,应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出现的各种花及花钟的样子的录像,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从总体上感受花的美丽、花钟的神奇。由于创设了审美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吸引,进入美的境界。

二、在实践中发现美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语文课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法国著名的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语文课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倾听小草的诉说,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现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如《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的欢乐的情景,写得很美。但学生不一定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就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先组织了一次放风筝的活动,然后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结合课件,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起舞,或互相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三、在比较中鉴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美的事物,也有丑的事物。语文课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善与恶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两次的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坚硬、鄙视他人的铁罐与谦虚、礼貌、大度的陶罐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陶罐与铁罐的优缺点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篇13

为切实提升我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021年我省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及国家级培训。现就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和内容

(一)国家级培训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培训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项目和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项目。待公开遴选项目承办基地后,于秋季学期内实施,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省级培训

1.骨干教师培训

(1)专业课教师培训。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不含技工学校,下同)专业课教师,原则上以非“双师型”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以专业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等为主。

(2)公共基础课教师培训。培训对象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师。培训内容以师德修养、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教学指导等为主。

2.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培训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内容以中职班主任角色定位、班级建设管理艺术、建班育人的知识与技能等为主。

二、培训方式和时间

培训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级培训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每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其中网络研修学时一般不超过30%);省级培训中的专业课教师培训每期时间不少于160学时(其中实习实训和网络研修时间分别40学时左右),公共课和德育课教师培训每期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其中网络研修时间40学时左右),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每期时间不少于80学时。

三、培训经费

培训经费(含师资费、资料费、网络研修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设备租赁费等)从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及国家级培训经费中列支;参加培训往返交通费由所在单位按规定报销。

省教育厅将根据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各省辖市承担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予以“以奖代补”,财政奖补资金要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各省辖市要配套相关培训经费。

各省辖市、各培训基地要严格经费管理,落实经费审计和预决算制度,严格经费报销,确保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培训基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参训教师收取额外费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相关要求,厉行勤俭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培训要求

(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省辖市、各培训基地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按照疫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培训工作。要科学研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举措,切实维护培训学员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加强培训管理。各省辖市、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8〕797号)、《**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和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参照上述文件执行)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年度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7〕8号)文件规定的项目实施指南,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要求,制定2021年度**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完成培训任务。各省辖市、各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需经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和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备案核准后方可实施。

(三)确保培训质量。各培训基地一是要优先从国内知名专家、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专家库成员中遴选授课教师,同时要遴选培训基地及合作企业中水平高、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优秀师资和专业骨干,共同组成培训师资团队,确保培训质量。二是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完善训前调研和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三是要确保网络研修质量,网络研修要设置工匠精神教育、“双创”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基础知识等网络课程供教师学习,研修重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专家引领、交流研讨、成果展示,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四是要科学规划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要突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贯彻、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双岗”教师培训能力提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重点内容。五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专业课教师培训基地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企业实践方案,避免培训与企业实践脱节。六是要积极组织受训教师参加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七是要做好学员的后勤服务,为学员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八是要妥善保存学员考核资料,及时录入学员培训成绩,为实现教师信息大数据管理提供依据。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组对各培训基地和各省辖市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视导,视导的结果将作为今后培训任务分配及经费安排的主要依据。

(四)严肃培训纪律。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均应修满规定的学时,原则上不准请假。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全部“网络研修”课程学习及集中面授阶段请假超过2天者,不予结业;对报名却无故不参加培训或严重违反培训纪律者,取消该教师5年内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等各类培训的资格。报名学员完成研修任务、经考核合格的,颁发由省教育厅印制的培训结业证书。各培训基地按照20%的比例择优评选优秀学员,由培训基地统一印制并发放优秀学员证书。

五、培训组织和报名

(一)国家级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任务

《**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中职)省级培训计划分解表(省级培训基地)》中带“*”的专业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培训对象为中职教师。参训学员于6月  7日至13日登录教育部 “师资培训管理系统”(202.113.245.38:8280/train/ ),选择培训基地和培训项目,并填写项目验证码(验证码2021HNZGZXJ)完成网上注册和报名。个人所有填报内容要详细、准确、规范,网上报名时要认真阅读报名须知和流程,严格按照指定的培训专业填报,不得擅自修改项目或专业。项目办审核参训学员资格后,培训基地管理员随时登录系统,复核学员参训资格,对不符合培训资格要求或因故不能参训的学员,协商学员所属地教育局或学校,重新选派相同专业且符合参训条件的其他学员参加培训。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及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组织该项目报名工作时,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报名情况一并汇总填写报名回执(见附件7),在备注栏注明是“国培项目”。

(二)各培训基地承担的省级培训任务

1.中职培训任务。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及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要组织各有关单位根据《**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中职)省级培训计划分解表(省级培训基地)》(见附件1)和《2021年**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任务分配表》(见附件4)的安排,按计划分配指标组织中职教师和班主任参加省级培训。

2.高职培训任务。各高等职业学校根据《**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高职)省级培训计划表(省级培训基地)》(见附件2)安排,结合学校师资培训工作规划,组织推荐参训教师预报名;项目办将根据计划名额、预报名情况以及各院校相应的专业规模等确定最终参训名单。

3.报名程序

(1)骨干教师培训报名程序。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及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参训教师的报名工作,填写报名回执汇总表(见附件7),于6月13日前将加盖公章后的电子版(PDF版)发送至指定邮箱**@126.com,并组织参训教师于6月7日至13日期间登录“**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vae.ha.cn)”的“网上办事”栏目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进行报名。网上报名完成后,审核通过的参训教师(报名系统反馈通知到本人)应按时到指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各专业的培训时间、地点见附件5)。

(2)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报名程序。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及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参训班主任的报名工作,填写报名信息汇总表(见附件8),于6月13日前将电子版(Word版和加盖公章后的PDF版)发送至指定邮箱(**@163.com),并组织参训班主任于6月7日至13日期间登录“**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a.cn)”的“网上办事”栏目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进行报名。报名完成后,审核通过的参训人员应按时到指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培训班次时间、地点见附件6)。

(三)各地承担的省级培训任务

在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教育局申请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审核,确定了2021年由各地承担的省级培训任务(任务分解表见附件3)。各地承担的省级培训项目由各地教育局自行开展,纳入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整体规划。

(四)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审核备案

各培训基地及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教育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和本通知要求,制定承担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模板见附件9),于6月11日前提交项目办审核备案,并按照审核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备案通过后方可施行。

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联系人:

骨干教师项目办联系人:

中职班主任培训联系人:

(网上报名等相关问题请分别拨打骨干教师项目办或中职班主任培训联系电话咨询)

 

附件:1.**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中职)省级培训计划分解表(省级培训基地)

2.**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高职)省级培训计划表(省级培训基地)

3.各省辖市承担的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分解表

4.2021年**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任务分配表

5.**省2021年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信息统计表

6.**省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