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篇1

小班 个别化学习 材料投放 有效策略

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对幼儿大脑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3-4岁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兴趣,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因此小班美工区学习材料投放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投放材料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有效,激发幼儿兴趣,这也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一、投放材料应体现主题性

目前,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难度较大,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不受幼儿的欢迎,美工区常常被忽略,因此为解决此种问题,小班美工区的材料的投放应根据活动主体进行更新和补充,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案例分析1:

某小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主题为《下雪啦》,让幼儿创作“小雪花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雪花样子的模版,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画棒,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为小雪花涂上不同颜色,开始孩子们对涂颜色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些实物,收集了许多有雪花图案的帽子和手套,并挂在了美工区的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观察,同时可以让幼儿进行试戴,我们发现这些实物的增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提供毛线、颜料、棉签以及皱纹纸等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套和帽子,并为帽子上的雪花图案进行上色,这时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手套和帽子完成之后,对帽子上的雪花图案涂上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这样不仅使幼儿完成了这次活动的任务,还加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材料投放应具有趣味性

小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缺乏丰富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班美工区材料应分层投放,同时应不断的增加和更换材料,从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2:

在《风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收集了许多废弃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应用到风车制作中,这样做不仅环保,还节省材料,刚开始所有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制作风车,但是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制作风车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补充和更新,如卡通电风扇、扇子等材料,让孩子做更多新奇的作品,并引导幼儿探索不同风车制作的过程,从而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三、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

(一)创设真实情境

活动真实情境的创设,对提高幼儿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突出,有趣、丰富的操作材料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游戏活动需要教师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并利用游戏材料组成一个连贯的游戏情节,增加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内容贴近生活

根据上海的《课程指南》的要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应贴近生活,活动内容应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等特点,由于幼儿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不足,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应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不应选择难度大、不易理解的活动主题,游戏中材料的选择也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

(三)提倡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

游戏需要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游戏经历,这样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效。

案例分析3: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小手掌大本事》中,幼儿对活动中印小手的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评价时,我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幼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小手做什么了”,幼儿回答:“印小手”,然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把小手印在哪里了啦?”,幼儿回答:“盘子上”,之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印在盘子上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花”,由于在活动之前我在纸上已经画好了一个盘子,并认为孩子们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就能说出用小手做成了花,孩子们的回答使我明白孩子们把印小手只当成一个游戏,并不是为装饰盘子。

【结 语】

总之,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懂得更多的道理,因此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应体现游戏的主题性、趣味性,同时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同时一切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真实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源于生活

1.幼儿自身的生活内容

教师应结合主题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和材料,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如,在“周围的人”主题下,我们利用教室储物柜创设了给朋友送“快递”的情境,关键经验是:感知空间方位概念,学习简单的推理判断。幼儿根据货物单上的提示,寻找朋友所在的柜子,并将朋友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类别正确放入。操作提示:层次一:根据提示卡的直接提示将货物分发到相应的“房间”里。层次二:根据提示卡间接提示分析其中线索将货物送进相应的“房间”。又如,“营养早餐”的区域,幼儿通过摆弄食物小样,体验制订早餐的乐趣,从而养成合理、科学的进餐习惯。中班后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穿衣打扮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是幼儿生活中每天必须面对的最为密切的内容,为了让幼儿满足装扮的需求,在“时装会”区域里我们投放了各种男女不同季节的时装书籍让幼儿通过剪、贴、拼装等方法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时装。这些基于生活而设计的情境,可以将幼儿的学习、游戏与其生活紧密相连,这既是生活又是学习,二者融合的活动充满着人文关怀,不仅推进了儿童的个体建构,更为儿童的游戏注入了新的意义。

2.幼儿家庭的生活内容

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庭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个别化活动的内容。如,“装配电池”:家里的时钟没电了;淋浴器内电池没了;赛车、电动玩具内电池用完了;家里新买了几个搁物架……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涉及幼儿,父母在更换电池、装配隔物架的过程中幼儿耳濡目染,通过主题“玩具总动员”“常用的工具”“周围的人”活动的开展幼儿更是产生了强烈的操作欲望,“装配电池”“装配笔”“装配架子”的活动油然而生。

3.社区中的生活内容

社区是幼儿天天可以接触到的外部环境,只要是与幼儿的生活有联系的,教师都可以从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素材。如,去“点心店”买东西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本身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背景和问题情境,通过基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启发孩子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以本班数学区材料的投入,全都是围绕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开展的,比如,“调查和统计朋友的生日”“乘地铁”“点心外卖”“电影院”等这些内容全部围绕生活实践,将数学的知识隐含其中,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会迁移运用了,我想:也许这才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宗旨。

4.幼儿生活中兴趣点内容

幼儿的生活内容取之不尽,重要的是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融入个别化活动中,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及求知欲。如,幼儿在生活中都喜欢气球,喜欢拿着气球抛接;喜欢吹气球;喜欢打气球的各种工具;喜欢它的爆炸声等,于是在科学区我们投放了各种打气球的工具、气球、扎结的绳子等,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打气用具、练习绕扎的技能,并能用气球美化环境。

5.满足幼儿个性需求的内容

现有的个别化游戏活动中,女生总显得很出挑,专门针对男孩子设计的,能让男孩引以为豪的却很少,针对班中男孩的表现,我开设了“玩具设计师”,这一区域,男孩非常喜欢。在这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玩具设计师”共分三个区域:加工、维修、展示。女孩遇到玩具损坏的情况,男孩就会很有底气地说:“这是我们男生干的事情,放心交给我吧!”于是,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工作。随着活动时间、经验的不断扩展;随着展示材料的不断成熟,男孩都有了一种自豪感:看我们男孩多聪明,能设计出这么多高超的玩具来。这个在生活中形成的区域活动,也让孩子真正融入到了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到了在生活实际中工作的分配和不同工种的作用,也让很多男孩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二、个别化学习材料取自生活

篇3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所要从事的生活自理行为大致分为三种,以下通过表格形式简单列出:

行为划分: 能完全自己的生活行为; 需要同伴间相互帮忙才能实施的生活行为; 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喝水、如厕、塞衣裤、穿脱衣裤、倒牛奶、擦脸、洗手、抹香香、整理仪表、盛饭、挂外套等 穿反穿衣、向上反折卷衣袖、叠被子、运动前垫毛巾、佩戴值日生标志、搬小桌子等 削铅笔、女孩梳头、清洗玩具、清洗消毒碗筷和杯子、晒被子、点眼药水、擦眼镜等

从“需要老师或保育员帮助完成的生活行为”的这一栏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有些生活行为幼儿是可以尝试学着自理的,就是用成人的话说,可能会比较“吃力”。于是我又将这些行为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安全隐患,不适合幼儿自理的;另一类则是有操作难度,但通过一定的锻炼依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或许,这也就对创设这类个别化生活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助周边可支持材料和信息

随着高科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身边的新事物也随之层出不穷。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生活小妙招”的节目,里面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着投放到幼儿的个别化生活区里去的。

案例1:“去渍小达人”

一次班级里开展美工活动,结果杰杰的记号笔由于漏墨水将崭新的袖套染上了两滴墨渍,活动后,当杰杰正准备脱下袖套塞进自己的小抽屉带回家让妈妈洗时,老师抓住这一问题的契机问孩子们:“怎么才能将记号笔的墨汁洗掉?”从孩子们的各种回答中,老师梳理总结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记号笔的墨汁是很难洗掉的。那天,班级生活区的一角,老师投放了“去渍小达人”的个别化材料架,规则提示:谁能找到祛除记号笔的墨汁的好方法,谁就能在“去渍小达人”的王冠上贴上自己的大头贴。之后的两三天里,幼儿们陆续带来了他们各自寻来的“好方法”:有的孩子带来了一小瓶淘米水,有的孩子提议向卫生老师借一次性酒精棉球来擦拭染上墨渍的地方,还有的孩子用小药瓶装来了粗盐和洗衣粉,说是爸爸在网上查到的好办法……

老师在个别化生活区的规则里提出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是让幼儿到生活中去找答案,虽然有些幼儿找来的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幼儿们一次又一次颇有兴致的尝试操作中,幼儿们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经验。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心理学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孩子智力活动的形成首先要有身体活动的表现,外在的身体动作可加速内在智力活动的发展。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所以在以上的个别化生活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所做的并不是改变孩子的决定,而是从孩子的决定中发现和找到教育的契机。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借助教室内有“有利地形”进行创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与合理化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是密切相关的。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妥善利用教室内的“有利地形”,才能使投放的游戏材料取得事倍功半的价值。

案例2:材料架“搬家”

在个别化生活区“我给玩具洗个澡”的材料及场景创设中,原先出于对采光和晾晒玩具便利的考虑,此游戏区设在了教室阳台处,但当孩子们第一次操作的时候,老师发现让孩子们清洗玩具会用到水,而教室的地面一旦被来回“运输”湿漉漉玩具的孩子们滴到了水滴,无疑会给孩子们的走动造成安全隐患,而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性远超出采光和晾晒玩具的便利性,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这组材料投放的位置,将这一游戏区改设到了盥洗室门口最靠近水池的地方。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地面湿滑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问题,又缩短了在该游戏中需要尝试不同清洁材料为玩具清洗的幼儿来回取放材料的“路程”,让孩子在有限的个别化学习时间里更专注于与材料的互动。

三、遵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投放有活力的生活个别化学习材料

教师只有在生活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操作学习的质量,确保目标的达成。而了解和把握幼儿已有经验和在生活区中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

案例3:“百变造型”的启示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到了大班下学期,老师在班级中创设了“百变造型”的个别化生活区。刚开始的时候,幼儿按老师提供的步骤图,反复练习着“一把抓”的马尾梳法,“百宝箱”里的工具幼儿也只是用到橡皮筋和梳子。然而,在几次失败和成功之后,幼儿们显然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马尾梳法,也就是说马尾梳法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对生活实践经验的需要,于是“百宝箱”中的其他物品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有弹簧的发夹、有珠饰的塑料绳,螺旋形的软陶棒等,有孩子问“这是怎么玩的?”“他们能把你的发型变得更特别”老师神秘的说。于是女孩们又开始了对新发型的创新和挑战,一开始的成败是必须的,游戏讲评时,头发被同伴梳得乱糟糟的女孩抱怨到“难看死了,我再也不要做实验品了”,于是在讲评后整理物品时,细心的女孩们发现“百宝箱”里多了两个可供练习梳头的娃娃,第二天,大家发现那个抱怨“再也不要做实验品”的女孩,依旧忙碌地出现在了百变造型屋中。终于,孩子们借助老师提供的“特别工具”创造了各种与众不同发新发型。老师则一一给孩子们的创新拍照留念,冲印出的新发型小册子供孩子们以后的创新作为灵感。

面对市场上不断能看到、买到的发饰新品,女孩们跃跃欲试。作为老师,也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操作经验水平,有层次地投放梳头的工具材料和发饰。“教师在后”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无所事事,而是要做更多的事先准备工作,预设孩子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神经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觉上的刺激,导致幼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四、在落实主题活动目标的同时,开展相关的生活个别化活动

自二期课改以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较原先的分科教学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了,因此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教师,开展任何主题活动之前都会详尽接读主题书上的主题目标,包括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开展的个别化学习生活区域的创设,也应让孩子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生活区中的“幸运中国结”既让幼儿了解了中国绳结文化的多种形式,又能通过熟悉不同中国结的制作方法,萌发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美的心。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生活区中老师利用废旧台历投放的“做笔套”步骤,让渴望上小学的大班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在生活区中体验一下小学生要做的事。

因此,老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如果能更多得跳出自己的视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儿需要怎样的活动(游戏)过程和结果”这类问题,将会更多地观察和发现能让幼儿痴迷热衷的活动(游戏)形式。

篇4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是指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那么“学习品质”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呢?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有了兴趣,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学习动机。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我们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也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保证其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景化的个别化学习环境

教师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设计、提供,引发幼儿在情景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并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年龄越小,情景性越强。在小班“钓鱼” 的区域中,我让幼儿根据大小、形状、数量各不相同的小鱼进行影子配对的同时,融入了钓鱼的场景,从简单的操作摆弄到“钓鱼”、“晒鱼杆”的游戏情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此项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升。

对于大班而言,应创设更为接近社会场景的学习情景。如我针对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但生活自理能力较为欠缺的现状,结合幼小衔接的主题,模拟了小学的社会环境,有黑板、有课桌,其中的学习内容有整理书包、削铅笔、佩戴绿领巾和队长标志、梳头等,从而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2、把握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即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标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正确把握孩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投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孩子真正内化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

如:在我们中班的数活动区域中有这样一项内容――“智勇大冲关”,即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了不同的、需要闯关的关卡,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从第1关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有规则排列的物体进行数数,答案正确后进入第2关――重叠物品的数数,并最终闯过4关后,成为“智勇大冲关”的获胜者。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物品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孩子的挑战也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且层层递进的学习材料,将简单枯燥的数数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坚持性强的幼儿,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4-6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1、给幼儿明确的任务

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做事有始有终,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明确学习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完成此项任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给与任务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年龄的幼儿,以任务提示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但是任务提示不是教师主观设置的,而要从观察、了解孩子出发。在大班刚开始创设“我心目中的小学”建构区域的时候,我们投放了各种各样的小学图片,也提供了各种塑料拼搭玩具和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但是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强,使其任意建构,作品摆放无序,空间布局也不太合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及时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我们和孩子一起规划设计了“心目中的小学”,并增加了“设计图纸”。投放之后孩子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建构,没过几天小学的面貌就开始发生变化,一栋栋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棵棵的大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明显提升,可见任务的设置增强了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意识,为幼儿能够专注学习,并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但是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任务意识相对欠缺,如果采用简单的告知学习任务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为了帮助小年龄幼儿明确学习任务,并能坚持完成,此时就应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例如在我们小班《小花园》的主题中,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可以和幼儿互动的环境――美丽的花园场景中唯独缺失的是色彩缤纷的花朵和各种可以装饰花朵所需要使用的工具,而这样的环境所隐含的任务就是需要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如蜡笔画、棉签画、蔬菜拓印、剪剪贴贴等对花朵进行美化和装饰。这样幼儿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并明确在这项学习活动中自己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当幼儿完成作品后,这样的环境更能将幼儿的作品加以呈现,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幼儿坚持完成此项任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欣赏幼儿、鼓励幼儿

欣赏和鼓励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成功和快乐是培养孩子学习坚持性的最大动力,对塑造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我们每个教师都会采用欣赏和鼓励的方法。但是当我们面对不成功的幼儿时,教师如何运用欣赏和鼓励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我们可以欣赏他探索的态度、鼓励他勇于挑战、激发他再一次尝试的欲望等等。如:幼儿在玩“多米诺骨牌”的过程中遭受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孩子在摆放多米诺骨牌时的专注力、可以从摆放骨牌的数量上给予肯定,也可以从他与同伴合作的角度予以表扬,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如骨牌摆放的距离、骨牌转弯时的摆放角度、以及在摆放时的一些小小的技巧等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建立,让其不轻言放弃,并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坚持完成任务后的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欣赏幼儿、鼓励幼儿的同时,我们采用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而不一定局限用语言表现。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的一个拥抱、一次,对年龄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给与鼓励的一种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同时孩子也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欣赏和鼓励中坚持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方法交给孩子,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和发现,最终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能力。

1、培养合理安排的意识

学会合理安排,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幼儿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也为今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在我们大班《幼儿园的一天》教学过程中,孩子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共同商讨几点起床,用多长时间洗漱、吃饭;离园回家后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几点睡觉等,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安排作息,养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在周末时候,我又引导孩子开始制定双休日计划。在计划制定时让孩子说一说,记录一下想做哪些事情,比如看书、画画、购物、玩玩具、看动画片、散步、看望爷爷奶奶等等,并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分享交流的环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分享他们制定的计划,并有意识地引导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安排自己的作息,而在孩子安排的作息时间表里,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2、丰富自主学习的方法

篇5

一、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基本内涵

区角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角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区角活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1.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许多年以来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目标模式为导向,且主要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来落实教育任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因而在某些教师的观念中,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就成了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虽然集体性教育活动的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以其作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如由于过分强调活动结果而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或灌输给幼儿;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学生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一味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没有真正重视到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也没有配合儿童的差异去调整教育方式。可见,仅靠集体性教育活动形式来实施课程和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重任极有局限的。

区角活动是对原有课程组织形式的一种拓展,它能够为每个幼儿提供更个别化、更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年龄的差异、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还包括在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成长经验、家庭背景等许多方面,因此,教育的实施就必须遵循儿童的特点和差异,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以幼儿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保证幼儿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和符合其学习兴趣、需要以及更个别化的指导的前提下,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2.平衡课程的内容体系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围绕着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诸方面发展的中心,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内容综合体现于教育活动的实施之中。与集体性教育活动相比,区角活动具有环境开放、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且更注重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性和幼儿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对参与区角活动的每个幼儿来说,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发展速度和工作节奏展开学习并积累个体经验,也可以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与同伴和群体分享交流,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关联性、有序性,共同获得成长。因此,区角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上,都可以与很多活动相互承接,尤其体现在一些需要幼儿自作、探索、发现的内容体系,它无疑可以起到弥补和平衡的作用。如当前幼儿园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改变了过去分科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的教育内容组织方式,而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于主题的整体背景中,让幼儿在情境性活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学习、拓展和运用数学知识点,者无疑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区角活动对于幼儿及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1.主体参与,有利于促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角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在一个半封闭的屏障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摆弄、操作、探索,通过实践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经验与感受。此外,区角活动还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特性,它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在空间上,允许每个幼儿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内自由走动、自主选择区角;在时间上,允许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活动,既可以完成若干种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也可以同样的学习材料和内容通过若干次活动来操作,这正是幼儿充分享受自主和促进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篇6

据笔者对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师们设计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精心设置的区域活动结构化程度过高,因而无人问津;许多冠以游戏名称的活动内容因为玩法和结果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和方法,因而常常遭遇“一次性”的命运;有些活动规定玩法,因而制约了一部分善于用动触觉学习的幼儿的热情,使他们丧失了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用经验和体验自主感的机会……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时并没有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经验水平、需要、学习方式等,也即只关注了自己要教的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只关注了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此,那些活动必然被幼儿判定为“不好玩”,“门庭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如果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是“计划经济”,那么个别化学习活动就好比幼儿(买方)居主动地位的“市场经济”,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摆脱“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低效和尴尬,只有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加强“可玩性”研究。因为很多时候,幼儿对活动的认可往往与可玩性有关,而与教师寄予的厚望和投入的大量精力、财力无关。

“玩”是幼儿最直接的动机意向,但在意向朝意图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幼儿在玩乐中主动学习的强有力因素。由于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因此,教师需思考什么诱因能促使幼儿想学、爱学?该怎样呈现学习内容?怎样才能将幼儿的玩乐需要与活动的可玩性设计结合起来,以提升个别化学习效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认为“可玩性”是个别化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属性,是能否实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经过实践和提炼,我们梳理出“可玩性”的主要特征为:能玩、爱玩、耐玩、会玩。“能玩”是指让人能“玩”得起来,材料有趣,玩法简明易懂,能引发玩兴。“爱玩”是指让人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耐玩”是指让人有持续探索的兴致,能反复体会,过程不重复,结果不唯一,具有连续性进程。“会玩”是指让人有自信,肯钻研,能积极想办法掌握玩法,增长智慧。我们希望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化为“能玩”的学玩具,激发幼儿“爱玩”的动机和热情,在无限可能的过程中玩了又玩(“耐玩”)、保持好奇心,更期待幼儿伴随对快乐的追求而巧思“会玩”,叩开智慧之门。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实践

(一)材料“能玩”才能引导幼儿“会玩”

例:猜猜乐*

目的:

学习细致观察。

会辨别图片的相关特征并提问。

运用排除法缩小目标范围,确定猜测对象。

原先的设计:

材料:分别画有各种人、事、物的图片一箱,大图表一张,图表上的物品与箱子里图片上的物品相同(如图一)。

玩法:两人合作,幼儿甲从箱子中任意取一张图片,让幼儿乙猜测是什么,幼儿乙看着大图表,根据事物特征对幼儿甲进行提问,最终锁定猜测对象,幼儿甲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你问我答的“猜猜乐”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较为普遍,该幼儿园原先设计的大图表上的人、事、物随意排列,没有规律可言。试图根据图片的相关特征进行提问的幼儿往往无从下手,有时只好随意提问,而回答的幼儿也只好随意作答。活动存在着过程的不可检测和矛盾症结不明的问题,猜不出的原因可能是一方说错,也可能是另一方猜错,结果往往不欢而散,严重影响幼儿的玩兴。

可玩性设计:

游戏中,猜者要从几十张人、事、物图片中尽快猜出对方摸出的图卡内容,确实不易。为了使活动能玩转起来,教师投放了一份按类排列的辅底卡。幼儿渐渐发现这个工具不仅能提示自己有效提问,还可通过划去整行(一类)的方法快速从大类上予以排除。如“是交通工具吗”“是水果吗”等,通过提问、排除,很快确定类别(如人物),再从锁定的类别中依据特征一一提问,划掉不符合的内容。如“这个人物戴帽子吗?是穿白衣服的吗?是打针的护士吗”,最后成功猜出目标。在观察、思考、排除等过程中,幼儿不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懂得了如何提问(①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②提问要能一下子排除多一点的内容。③所猜测的目标范围越来越小时,提问应越加具体,指向应更加明确)。同时,这种方法也使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得以形象地展开,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说得清。

总之,教师提供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应体现“能玩”的特性。教师应潜心挖掘和开发材料的价值,遵循幼儿认知的规律,使学习过程具体形象、轻松愉快。幼儿只有感觉到“能玩”,才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探索,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爱玩”才能通向“会玩”

例:造高楼*

目的:

学习10以内的口头加减运算。

探索搭建方法与垒高的关系。

原先的设计:

材料:

1.有1~10数字的牌两套,红色、黑色各10张。

2.小瓶子若干,置于筐中。

3.大、小地垫放置如图二。

玩法:

两名幼儿先每人随机摸10张牌,每次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最先算出正确答案的幼儿即可获得一个小瓶子。若先说出答案的一方算错,下一次对方可优先获得计算的机会。两人得到的瓶子数量相等时,即可在地垫上比赛造高楼。

结合10以内加减运算的练习,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游戏的特点,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对,实属“家常菜”。但由于原先的设计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了同一要求,不少计算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回避这类活动。

可玩性设计:

首先,赢建筑材料。两位幼儿相对而坐,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谁先说出正确得数便可得一个小瓶。待全部算完,得瓶少者可在同伴帮助下运用数数的方法或借助珠子演示的方法,修正之前的口头运算结果,争取获得同样多的小瓶。

接着,在赢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造高楼。两名幼儿在地垫上比赛用瓶子搭建高楼,看谁搭得高。前一轮竞赛落后者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中因垒得快、造得高而成为胜利者。

因此,该可玩性个别化学习活动兼顾了不同学习风格及学习速度幼儿的特点,体现了同伴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让游戏变得更有乐趣和更有意义,在每一次操作中,幼儿既能在自己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提高自信心。

(三)过程“耐玩”才能走向“会玩”

例:动物棋*

目的:在游戏中积累等量代换的经验。

原先的设计:

棋类游戏和主题活动结合是常见的操作形式。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常引导幼儿运用走棋规则和有关动物的知识经验开展下“动物棋”的活动。通常的玩法是,两人轮流掷骰子,骰子掷到几就走几格,相应的棋格上写着可以得到几个××动物,或可以减掉几个××动物,或可以吃掉对手的几个××动物,等等。但事实上,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按路径走棋、比多少的简单玩法,他们对此难以产生持续尝试和挑战的兴趣。

可玩性设计:

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热衷“大富翁”游戏,于是自制了可不断置换动物的“动物棋”,具体玩法是:两至三人合作,每人拥有一只“兔子”作为棋子,轮流掷骰子,并根据掷出的数字从起点顺时针走棋,根据所处位置的标识指示可得到相应的“动物”。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规则用一定数量的“小动物”换取相对应的“大动物”,最后先换得“马”者为胜(如图三)。其规则是:累计走棋过程中得到的小动物数量,只要达到规定量就能换取更大的动物。如:2兔=1狗,2狗=1羊,3羊=1猪,3猪=1马……每一次成果的兑换,既是前一轮的胜绩,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以,幼儿在如此的“等量代换”游戏中,会不知疲倦地走棋、比较、换算……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篇7

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巧。数学核心经验是幼儿在这一年龄发展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它们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宜性、前瞻性的特点。核心经验是综合了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儿童数学领域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基础上梳理出来的,涵盖了《指南》中的数学学习要求,这样完整的框架结构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来计划早期数学教学。

观念认识引导实践,如何理解核心经验特点及轨迹,如何运用核心经验框架去架构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我们以中班阶段幼儿为例,通过有效规划和开展一日活动中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探索,形成我们的思路和有效策略。

策略一:理清数学核心经验,绘制中班幼儿数学学习发展指引

理清核心经验是帮助教师明白“教什么”的关键,是确定适宜的教育内容、形式的重要指导。我们借鉴了美国儿童发展评价权威、艾里克森研究院院长山姆・麦索尔斯的《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中发展指引的制定思路,对幼儿数学学习领域进行学习与发展指引的规划。表一中《指南》数学目标“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来说明本策略的思路。我们依据这条目标进行了核心经验的梳理,“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主要涉及到计数和数符号中四个核心经验要点,然后针对这四条要点,理出了在中班段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如中班段是能排除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计数,有多种数数的方式,10以内的计数能力,用数字命名物体的“多少”等,最后对概念技能分析了学期初、学期末、学年末三个阶段的表现期望,形成了关于这条目标下的幼儿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指引。

我们以《指南》为依据和参照,对目标中涉及到的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等数学内容主题的核心经验及中班段的概念与技巧进行整体梳理,再根据每条核心经验分析出在中班段的三个阶段的发展期望,从而绘制出了中班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目标指引。

当教师们经历了这样的梳理过程,对整个中班的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有了整体的建构,对于中班阶段幼儿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数学概念以及如何去评价和促进幼儿学习行为有了认知,也就具备了课程规划的依据与自信。

策略二:规划区域活动内容,确保数学核心经验学习机会

依据指引规划区域活动的数学学习的内容,譬如什么区域,什么材料,什么活动、实现什么样的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作好预设规划,让每一条幼儿核心经验的学习和发展都能有相应的机会得以实现。以玩具区(数学区域)为例,我们分析和规划玩具区涉及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了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模式、量的比较排序、图形拼合等活动内容,在材料、活动形式及材料投放时间上做出建议。(具体见表二)

我们针对积木区、美工区区域中可能的数学活动和材料进行了同样的规划,这样的规划确保全部核心经验在区域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指导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数学学习进行事前规划,并开展适当的过程辅助。

策略三:紧扣数学核心经验的课堂学习进度,跟进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由于受幼儿的心理和思维发展所限,幼儿在数学学习上的渐进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这种渐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当个别的,与具体情景有关的规则和技能的习得所组成的,也就是说以某个数学概念、技能或知识为目标的课堂学习活动难以独立支持幼儿渐进性的学习与发展历程。因此,需要通过幼儿个别化学习、小组互动式的区域游戏活动等形式去更好地支持幼儿数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以每个核心经验点为基础实施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材料会在数学活动区中跟进。优质的数学教育是教师让儿童在材料操作中,从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潜在的数学点并尝试去评论与延伸自己有关的思考。

篇8

【Key words】Test anxiety; cau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4【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49-02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

二、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小孩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主观因素。

①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②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③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④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二)客观因素。

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试卷越难越易产生。

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考试焦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患者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许多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

三、高中生防治考试焦虑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考试焦虑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应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地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达不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指导考生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考试焦虑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4、自我教育的培养。

由于心理品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而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品质。

(二)学生方面。

1、适合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是常常让学生苦恼和矛盾的事。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对学习材料的意义(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价值上给予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未知数,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事件,而应该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

3、考前作好知识准备,和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在心里对自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篇9

3、“他们的学习行为出乎我的预料,我就着急了。”于是,孩子在教师给予的环境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师的牵制,无法主动处理学习材料,成为环境的奴隶。

4、“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形下,能自主学习。”于是,孩子在老师一厢情愿的环境中,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心事重重地自主学习。

至此,我们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仅仅是一句口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活动中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发展主体性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应明确,“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幼儿的发展,”如何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发展,如何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学习,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比之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在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参与活动,不断尝试,体验着成功和快乐,而且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学习,便于教师灵活指导,也便于幼儿自主地向同伴学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设想为幼儿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让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具有开放的时间、开放的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教师也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和策略,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每位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在班内建构开放性区域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开放性、互动的环境,提供层次性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的创设。活动区最需要的是创设能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的自主性。

(一)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考虑区域环境的美观性、教育性、操作性、层进性、情境性等原则,还要考虑区域中的人文环境,即区域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在此,我们侧重从人文环境来设置区域,控制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分离,考虑各活动区之间的相互关联,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我们可以把教室创设成自己班里的科学发现室,成为孩子们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还有一些需要利用和思考的设施。

1、图书角: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能解答的,这就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进行解决,而孩子们查找资料有很多局限性,教师则需要给她们设置一个图书角,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查阅的书籍,画册,图书,还可以设置电脑。另外,还可以让她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放到我们的图书角,这对于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自然角:自然角里可以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小植物,供孩子们进行观察、研究,种植、饲养的品种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换。比如说,孩子们对蜗牛有兴趣,并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一些特征,生活习性等知识时,我们可以在自然角中养几只蜗牛;想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就可以在自然角中放几颗种子,给它们提供发芽的调件,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3、动手角:以往的各种活动中,老师拿出来许多操作材料及工具,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操作,等下课时就收起来了,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把老师提供的每一项操作都做了一遍,可有些孩子却只做了一到两项,其它的往往看都没来得及看,更谈不上研究了。设置了动手角,老师可以把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一一陈列出来,这样活动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结束,探究活动可以延续至课外,不仅给了孩子更多的观察,操作机会,还提高了材料的使用率。

当然,要想更好地发挥这块小天地的作用,科学发现室应有不断的内容,材料加以充实,并做好有序的管理,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提供层次性材料,并适时更换、丰富活动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生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这种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科学活动的材料就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而且操作简便,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激发了幼儿对材料探索的动机。如在实验“哪辆车开的快”中,操作材料——小汽车,是幼儿熟悉及喜欢的,幼儿知道如何的操作,在我们介绍了小汽车及用三种不同材料制作成的车道(毛巾布、绒布、的确良布)后,幼儿通过对小汽车的反复操作,终于发现了因三种车道材料的光滑、粗糙程度不一样,而造成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事实上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开的速度不一样,从而对三种材料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对小汽车的喜爱,使幼儿对材料产生操作动机,进而形成探索操作的过程。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别针的绿豆、赤豆、黄豆,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我提供各种塑料板、木版、纸板等,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制物品在这些板上“站力”、或“移动”‘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如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起来,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1、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而这些辅助材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当作垃圾扔掉的东西,如各种纸盒,海绵,木块,塑料块,磁铁,瓶子,注射器,铁块等。孩子们在进行物体沉浮的探究时就能很好的利用它们。此外,还能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的材料,使它们变废为宝,制成各种活动材料,如塑料袋可以做成降落伞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是安全的、卫生的、简便的,都可以用来做区域角的材料,在我们的宣传下,我们的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现在有些家长经常把家里的一些旧包装盒、旧瓶子等作为材料送到幼儿园,以供幼儿操作。如在科学探索区,我们就投放大量的家长带来的废旧材料:如塑料袋、木块、各种小石头、泡沫块、磁铁、纽扣等,这些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又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2、让一种材料有多种功能,使幼儿学会创造。

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幼儿有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例如在美工区,我先准备了手工纸、报纸、宣纸、吹塑纸,让幼儿看看、摸摸、撕撕、剪剪,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纸的特征、用途,然后欣赏各种纸制品,最后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有的剪纸,有的团纸印画,有的染纸,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

3、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

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被固定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益智区中,我们投入了一些拼图材料,一开始,小朋友们参与拼图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活动,益智区中总是挤满了人,可过了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对这些“老面孔”逐渐失去了兴趣,益智区中的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见,活动区中的材料应不断更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空间的安全性、方便性与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性

中班孩子虽然已有参加区域活动的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况且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们经常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因此,在设置区域时,我们首先考虑到安排的场地空间是否安全,是否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是否会互相干扰,能否保证光线、色彩、温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等。针对这些思考,我们在活动室的四周、窗户处、午睡室的中间,室外走廊等处安排了数学、美工、益智、建构、生活等活动区,由于空间的开放,既便于幼儿自由进出这些固定的区域,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与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的自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益智区的走迷宫活动,还学会了自己设计迷宫,把自己设计的迷宫让同伴走。这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绘画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大带小、小学大的开放的活动形式

即为让中班幼儿尽快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有时,我们可采用让大班幼儿帮带中班幼儿的形式,以提供榜样示范,建立跨班级间的开放关系。例如:在户外活动时,让大班幼儿和我们中班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中班幼儿学会了许多新的玩法,胆子也比以前大了许多。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往往会因碰到困难,造成情绪不稳定,而放弃活动,此时教师可以帮助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建议,在为幼儿指明活动方向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如在活动“打气球”中,幼儿因小手肌肉发展不完善,双手配合不太协调,难以一个将气球皮套在气筒嘴上,而想放弃活动。在此时,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你要以请一个朋友和你一起试一试,一个拿打气筒,另一个来套气球皮,试试看!”幼儿通过合作终于完成打气的过程,虽然,幼儿是在教师语言的帮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取得的,让幼儿在接受教师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

1、以游戏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经验。

2、以实验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经验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难易适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使操作简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幼儿的好奇心,造成幼儿期待的心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探索的经验。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客观现实的大环境,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其积极地发生作用,从而建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积极的评价与交流提升幼儿探索的愿望。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幼儿往往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活动后都有成功感。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材料是往往受材料的吸引或对操作过程感兴趣,沉溺与一个活动区中,通过交流分享,可以是孩子们关注所有的活动区;通过展示其他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结果,可促使幼儿幼儿对活动区的积极情感。

在区域活动中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你真棒”,“坚持了,你就胜利了”“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等。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年的观察与指导,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独立自制力、行为目的性、交往能力、创造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篇10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

二、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小孩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主观因素

①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②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③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④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二)客观因素

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试卷越难越易产生。

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考试焦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患者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许多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

三、高中生防治学业焦虑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学业焦虑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应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地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达不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指导考生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考试焦虑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4、自我教育的培养

由于心理品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而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品质。

(二)学生方面

1、适合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是常常让学生苦恼和矛盾的事。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对学习材料的意义(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价值上给予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未知数,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事件,而应该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

3、考前作好知识准备,和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在心里对自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3)复习考试时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研究表明,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焦虑情绪会明显减轻

(4)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计划管理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人对确定的东西、掌握得住的东西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慌乱,可以避免忙乱。所以做计划需要注意事先安排好什么时间做什么、做多少;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急迫的事;留出应急和补救时间;计划的复习量要适当。

大多数考试焦虑学生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好转的。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有的要进行长期训练。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