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案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大华公司总经理指示行政部季主任:查一下去年给锻接车间的“批复”件中规定他们今 年减少生产 WWll?6 组件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季主任吩咐文档室查找,结果管文档工作人 员查追了去年所有文件也未找到,仅查到锻接车间“要求减少生产 wwH 一 6 组件”的请示。 经工作人员回忆, 当时移交文书时, 就曾提出过未见“批复”件, 但时间一长, 也就不了了之。 因该文件最后一直未能查到,有关人员,包括办公室主任,都受到了应有的处分。
思考题: 上述文件失踪.问题出在哪一环节?
煮熟的鸭子为什么飞了
皇朝贸易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秘书李丽聪明能干, 在公司深受重用。 她经常与罗浪斯公 司的总经理秘书陈珍妮在一块游玩。 两家都进行皮革进出口贸易。 虽然两人的性格完全不一 样,李丽热情开朗,乐于助人,陈珍妮温柔沉静, 内向含蓄, 两人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一次闲聊时,陈珍妮说最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公司生意一直不佳,总经理急得茶饭 不思,并且常常把气出在她的身上。李丽说: “你也不要太在意,我们做秘书的要自己调节 心情。 我们公司的成绩倒不错, 我们经理在今天上午就签订了一个合作意向书, 有上千万元。 如果这笔生意做成,可以赚进一百多万元。我没法告诉你详细的情况。但这次谈判确实非常 顺利。 ”李丽一边说,一边沉浸在谈判成功的喜悦之中。 过了几天 ,李丽跟随总经理去白天鹅宾馆与德国某贸易代表团签定正式合同是,过了 约定的时间,还不见代表团的影子。后来德国某公司长驻中国的代表打来电话说:代表团已 于昨天回国, 就在昨天上午与贵市的罗浪斯公司签订了购货合同, 价格低于贵公司百分之十。 皇朝贸易公司上下都非常沮丧, 李丽更是懊恼无比, 她懊悔没有提醒总经理及时采取快 速行动,也责怪自己没有时时注意德国代表团的动向。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罗浪斯公司 是重样获取德国代表团的情报的?他们是如何抢走生意的?
思考题:
1、罗浪斯公司是怎样获得德国代表的购货合同的?
2、秘书与亲朋好友谈话或聊天时,是否可以不分场合,对象畅所欲言?
姜秘书错在哪里
某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罗经理将与英国客商史密斯谈一笔 20 万英镑的茶叶出口合同。姜 秘书做接待工作兼翻译。史密斯一进门,姜秘书马上引进会客室,罗经理已等在那里了,经 过一番简单的介绍,他们发现史密斯粗通中文,能听懂不少中国话。罗经理与史密斯寒暄的 时候, 姜秘书前去泡茶, 他用手从茶叶罐中搓了一撮乌龙茶放在茶杯内, 然后冲上水, 杯 把 子放在史密斯的面前。 罗经理和史密斯都看到了这一切,史密斯疑惑地问: “听说你们中国在加工碧螺春时, 姑娘们要用手沾着唾液把茶叶卷起来,是不是?”罗经理还未答话,姜秘书立即反应: “那 种茶叶样子特别好看,特别香呢! ”罗经理解释说: “不,不,不,几十年前是这种情况,但 现在茶叶的种植、采集、加工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口标准进行,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史 密斯说: “刚才那位小姐给我泡茶不是用手抓的吗……” 罗经理专题话题,引导史密斯到茶叶样品桌前,双方就和同事宜谈了起来,在价格问题 上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罗经理说: “我按最低价打九折给你。 ”史密斯沉思着, 姜秘书接口: “我们已经给你成本价了, 你应该接受了, 你连茶都没有喝一口, 怎么知道茶叶的质量呢?” 史密斯听了,耸耸肩,说了声抱歉,拔腿就走》 望着史密斯的背影, 罗经理冲着姜秘书一顿责备: “好好的一大把生意, 都让你给搅了! ” 姜秘书茫然不知所措: “经理,我不是一直在帮你吗?怎么会是我的错?”
思考题:
1.合同没有谈成,真是姜秘书的错吗?她错在哪里?
2.作为秘书兼翻译,姜秘书的角色意识应该是怎样的?
秘书素养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1.秘书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2.秘书实务案例题分析
3.成功的秘书案例
篇2
二、语言简练巧妙,读文、识字过渡自然
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我用随文识字法总会让整个教学流程断断续续,而肖老师的教学显得紧凑连贯:一个学生起来读完第一节后,肖老师夸:“这孩子真能干!可见他一点也不――(出示字卡:慌,生看后接读)”很自然地开始了对生字“慌”的学习,从读课文到夸奖,再到认识生字没有多余的语言,显得自然,学生也能结合感受来理解生字。她在设计读书环节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小节。”这是我们上课时常说的,肖老师是这样说的:“晚上谁出来了?(生回答:北极星)……就是这么一颗闪亮的北极星,课文写得可好啦!来读读。”学生个个都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心地读了起来。有了好奇和开心,也就有了兴趣,读书自然也会用心。
三、识字方法多样,分散于课文不枯燥
低年级识字是重点也是难点,总的来可以分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集中识字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无趣,但随文识字又不好把握时机。而这些问题在肖老师精心设计流程,运用多种方法后迎刃而解了。《要是你要野外迷了路》一课中要求认识的字有慌、针、忠、导、盏、稠、稀、积……,肖老师在设计时都分散于课文中,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一个个相机认识。比如“针”,是在课题中认识的,在学生合作理解课题后,师:“……这时我们最需要什么?(学生异口同声:指南针)”师拿出词卡,先指导学生读准针的翘舌音,再课件出示指南针图,“怎么记?”学生认真看图后说:“因为指南针是金属制的,所以是金字旁;针右部分的十字就像是有人在十字路中迷路了,用指南针来辨方向。”听到这,我们要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鼓掌,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精彩的回答,是因为老师了解了针字的特点,有意识设计的这种方法。我想每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之后都能认识 “针”字了,也知道了指南针的作用。认识“慌”时,老师在学生读完第一小节后夸:“这孩子真能干!可见他一点也不――(师拿出字卡慌,生接老师话尾读慌)”随后再引导学生多组词,理解“慌”跟心有关,所以是竖心旁。,学生组了词,认识了偏旁,还结合感受记住了生字。“导”字比较难认,肖老师激趣说:“这个生字可有意思了呢!”接着播放“导”字的演变过程及意思,还结合“向导”词语来理解。再如,肖老师在教学“稠”和“稀”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注意稠和稀(课件出示两句话和一棵树图),发现什么了?”生1:“稠和稀是反义词。”生2:“它们的偏旁都是禾字旁。”师:“古人发明这两个字时,这们跟禾苗间隔疏密有关,间隔远就稀,间隔近就密。”生3:“它们是形声字。”接着送进句子里读后看图再理解“稠”和“稀”,找它们的近义词。你看,对这两个生字的认识,先后用了记反义词,了解生字由来,利用形声字规律,看图对照理解,找近义词五种识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还会不认识生字吗?
四、总结识字、读书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到呢?肖老师就善于总结识字和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后自己学会学习。在认识“针”后师总结:看图画是识字的好方法;在学习 “慌”后师总结:根据意思来记字是好方法;在引导练习读好长句子后师总结:抓住句子的主干,长长的句子也能读好。学生会在老师总结方法时加以识记,并能在下一次的学习中运用,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五、表扬语落在实处,学生获得真正成就感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也特别喜欢得到表扬,但表扬要落到实处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肖老师在本堂课做了很好的范例。学生独自读完一小节课文后,老师表扬:“这孩子真能干!”学生在总结出究竟谁会帮我们辨别方向后,老师夸他:“你说得真完整!”大部分学生认真默读完课文后,师说:“好多孩子都有收获了!”学生发现重新站队生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后,师称赞道:“你说得可清楚了!”这些表扬语都不是只停留在形式,而是落到了具体实处,真诚的表扬会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六、注意知识生成性,拓展学生知识面
课本知识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注意知识的生成性,在教学课文知识时延伸相关知识,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爱思考的能力。例如:肖老师在教学“导”字时提到学生熟悉的“向导”,在理解向导的同时理解“导向”,找到它们的联系,区别它们的不同。在学到太阳是向导时,虽然课文只提到了中午太阳和树影的关系,但是肖老师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拓展到早上和傍晚的太阳与树影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
篇3
第一,“案例分析”当然以案例的收集作为实际出发点.但是,除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学生做数学的真实过程”以外,笔者以为,我们又应在案例的分析上花更大的力气.因为,如果忽视了后一环节,那么,即使人们可以由所制作的录像获得一定的启示,诸如“难道我们的学生具有如此巨大的潜能?”“难道我们的学生连这些简单的数学都不懂?”等等;但这主要地仍只是一种即时的、素朴的反应,更是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相分离的.从而,即使我们积累起了众多的案例,但最终却很可能获得这样的结果:现场的演示引起了强烈的反映,人们纷纷做出各种各样的评论,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与深化,这些反映就始终是分散和零乱的,这样,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最后就很可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真正的启示或教益,另外一些人在当时可能领悟到了某些东西,但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强化,更由于所说的案例又“聚集在学生做数学上”,因此,这些认识也就往往不能在头脑中真正得到确立,更未能对改进实际教学产生持久、稳定的积极效果.
作为一个反例,笔者在此并愿提及以下的事实:在对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我曾参加过一个数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当被问及其所做的工作时,这位研究生展示了她所制作的近百盘(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录像带,并说:“这就是我的工作.”这些录像带的制作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但是,人们还是要问:“所有这些录像带又究竟说明了什么呢?”显然,如果我们不能对后者做出明确的说明,那么,单纯的数量积累就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相对于案例的收集而言,我们就应更加注意对于案例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就案例在教师培养活动中的应用而言,我们不能消极地期待教师会由观看录像等而在教学观念上发生迅速的转变,而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使之由一种自发的行为转变成为自觉的行为.
第二,从根本上说,我们之所以要深入地去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真实的思维活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去进行教学.也正因为此,笔者以为,我们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案例分析,主要地也就应当集中于如下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改进教学有什么启示?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可以联系王长沛教授在上海所演示的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三个小学生被要求解决如下的问题(凭记忆复述,因此不很准确):
一个抽屉中放有80个红色的小球,70个白色的小球,60个黑色的小球,50个兰色的小球.小球的外形完全相同.一个小孩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从抽屉中随意取出一些小球,问他至少要从中取出多少个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10对颜色相同的小球.
尽管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三个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包括相互合作,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学生中的确存在有巨大的潜能.
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可引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特别是,在充分承认学生具有创造性才能的同时,教师在此又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具体地说,笔者以为,在上述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积极的启发或引导作用,包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给予适当的启示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及在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以后帮助学生做出必要的总结,从而使之从不自觉的行为上升为自觉的行为,特别是在思维方法上更能有所收获. 转贴于
例如,上述问题的求解事实上包括了两个关键点:一是以5作为考虑的基本单位,二是应当考虑每次配对后的余数——只需要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可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
由录像可以看出,这三个学生事实上就是依据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但是,在此要强调的是,尽管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其中的关键点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因此,这就应当被看成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在所说的情况下应当帮助学生对解题过程做出认真的总结,以清楚地认识其中的关键点,从而也就可能在新的不同场合加以推广应用.
当然,后者并非是指教师在此应当直接去点明所说的关键点;与此相反,笔者以为,更为恰当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对原来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变形,借以启发学生建立起自觉的认识.例如,如果我们将问题变化为抽屉中放有五种或六种(而不是四种)颜色的小球,就可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第一个关键点,也即实现由不自觉行为的重要转变.
另外,与所演示的情况不同,如果教师所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况:尽管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却始终未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否首先解决较为容易的问题?即如至少要从中取出多少个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一对(而不是十对)颜色相同的小球?又至少要从中取出多少个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二对颜色相同的小球?事实上,在所演示的录像中,那三个学生也正是通过特殊化而发现了上述的两个关键点.从而,这也就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点,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在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以后,我们又应帮助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做出总结,即如加深对于“特殊化”这一方法的认识.
值得提及的是,王长沛教授在会上并曾提到以下的事实,即他的合作者曾要求高中学生求解同一个问题,而所得到的结果则是“完全出乎预料的”,即高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并不明显优于小学生.在笔者看来,这事实上也就清楚地表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忽视了这样一点,那么,即使他们曾经成功地解决了成千上万个问题,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笔者以为,以上的分析事实上也为我们深入地开展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这就是说,与所提及的“纯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情况的真实记录相对照,我们也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作案例,并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引出进一步的结论.
篇4
分析:
(1)与上级沟通。“不要随便敲上司的门”,虽然上司是给资源我们的那个人,但是,不可以遇到任何事情都去找上司来解决方案,招员工进公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的。遇到麻烦事去找上司的时候,即使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要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上司才可以给资源去解决问题。
(2)同级之间的沟通。
① 心态要放好,态度要端正。既然是去求别人帮忙的,姿态就应该放低一点,不要觉得销售部是给公司直接创造价值的,财务部就应该按销售部的要求来做。小郭在这个案例里面态度表现很好。他开始就摆明自己的态度:我是来寻求帮忙的。
②在得到帮助的时候不要忘记表示自己的感激。小郭在得到应许之后,就提出请林姐去吃晚餐的邀请。即使当时林姐没有立刻答应小郭,小郭,可以继续请林姐吃饭,期望在饭桌上能让林姐答应这次的请求。假设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小郭也不能跟财务部闹翻,如果闹翻了,下次更难沟通。
③平常在公司应该注意跟各个同事之间进行良好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在案例中可以看出,小郭平常跟财务部的人交情不错。财务部的人认可小郭的为人处事,在不违背公司大原则的情况下帮个忙不是什么大问题。假如换成一个没什么交情也不认识的同事,结果就很难说了。
篇5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3.在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诱发需求,探索新知
第一步:设置疑惑,诱发统计需求。
师:瞧!米妮今天请客,她想给每位客人准备一块饼干。看!这个模具可以做出什么形状的饼干?
谈话:米妮决定问问她的客人们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仔细听,你能不能帮米妮统计出每种形状的饼干各要准备多少块?(播放录音)
师:你们统计出来了吗?(生:没有!)是啊!那么多的电话,我们光靠耳朵听,确实有点难!我们该怎么做,就能帮米妮统计出来呢?(生交流后板书:记)用你喜欢的方法帮米妮来记录一下。
【情境的创设为新知探索营造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统计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该怎么办呢?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需求。】
第二步:汇报交流,优化统计方法。
展示作业纸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即清楚又方便?(学生交流)
追问:我想问大家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既然小朋友觉得画√即清楚又方便,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记录一次。(再次记录,反馈交流)
小结: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记录方法。(板书:画√)
【学生是在探索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实践操作、分析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中检验各自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优化统计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又能促进数学思考。】
第三步:整理成表,展示统计结果。
师:一般记录后,我们会整理成一张表格,你会填这样的表吗?(出示表格)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是啊!为了一眼看出需要几个,我们用画√的方法记录后,还要把结果数出来填在下面的表格里面。(板书:填)
二、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师:米妮还邀请我们一起玩抛圆片的游戏呢!
出示游戏规则,让学生讨论活动中注意事项。
【统计“抛圆片”的练习,教师用随机出现的形式呈现圆片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以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方法作记录。并通过让学生说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例如:活动的时候声音要轻轻的,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的督促者,管理者。】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活动(1)
师:现在我们来组织一次模拟的投飞镖比赛,大家进行统计,看谁统计得又快又好。(出示活动说明,交流反馈)
活动(2)
师: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可多了,你最喜欢参加哪种比赛?在小组里作调查,先用画“∨”的方法记录调查结果,再填写下表。”(出示活动说明,交流反馈)
【对教材拓展补充的素材“投飞镖”、“体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愉快的统计练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四、课堂小结,提高升华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来统计下哪组小朋友获得的星星最多!
【把评价手段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将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米妮在家请客做饼干的故事情境,把静止的三角形、圆、正方形,嫁接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各种形状的饼干上,创设的故事情境不仅让孩子们能直观的看图形,还能听图形。当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激发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绪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灵感涌动的空间。学生每一种方法的产生,伴着彼此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为学生带来无尽的成功体验。
2.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有趣的”这一感受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更要贯穿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本节课中,当学生用以前学的统计方法无法解决问题,这时,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
篇6
传统的课程设计总是以章、节、点的方式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首先就得考虑教学进度和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分析,所以单科课程的案例教学往往是针对知识点的虚拟案例教学,主要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数据及内容往往较少。而在投资案例分析课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案例了解一个综合的体系,这个体系中可能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甚至于这些知识点是跨越了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单科课程的。比如我们在一个国际投资案例分析中涉及到了投资市场选择对企业影响的体系,这个体系下又包含了企业的资金筹措、股票波动、公司经营管理结构等等知识点。案例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动态性的把握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二)操作性
如前文所说,单科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多地采用虚拟数据或者节选数据,只要满足知识点的体现就可以了,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案例中来。而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园地,案例的选取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感兴趣并发生共鸣。在上讨论课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阅读、思考,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实地调查、收集准备必要的信息资料,认真分析案例,充分准备教师布置的分析讨论题。上案例讨论课时按照教师事先制订的讨论计划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前做总结,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既要有自己的观点,又要综合他人的观点。案例分析的拓展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讨论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投资案例分析课程开设以来,通过近四年的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我们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一套教学案例库多媒体材料,并实际运用于课程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案例的关联度不足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投资案例分析这种专门设置的案例教学课程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独立的给出一个又一个案例,然后依据案例的内容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没有过多的去考虑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我这里所指的关联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整体的关联性,即各个案例之间在宏观甚至中观企业背景上的关联;二是细节上的关联性,即各个案例在数据上的关联。
案例教学本来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案例之间失去了关联性,虽然也能够用于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要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没有整体的关联性,学生就必须针对每一个独立的案例去了解案例的背景,阅读大量的背景材料,到了最后迷惑于材料之中而无法找到研究分析的重点。其次,没有细节上的关联性,学生就每个案例独立的进行了分析计算,虽然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加强了理解,但除此以外再无拓展,不利于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
在投资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能够针对给出的案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或推导出结论,但是出于教学效率的需要,我们主要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或一般规律。但一般并不代表全部。很多学生往往对于问题的思考容易单一化,不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建议和认识,对于同一个结果或者结论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把案例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没有把教学所要体现的效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
(三)案例教学带有了更多的考试元素
投资案例分析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其他的案例教学方式,需要以一定的考核方式来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出题考试、提交学习报告、分组讨论综合测评等若干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始终会把学习和考核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学生为了考核而学习的不良学习思想。不利于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层次上接受投资案例分析课程。
三、投资案例分析课程今后的教学设想
结合前文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我认为今后我们的投资案例分析课程
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加强教学使用案例间的关联性
在维持案例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分析提示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教学案例能够更加系统化。初步的构想可以以一家企业作为模型,考察这家企业的投资活动,从中凝结案例用于教学。这样,能够使得案例有大致统一的背景元素,在数据上又能够前后呼应,加之由浅入深的课程教学设计,相信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加强案例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可后自己利用案例加强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加强未知结果案例的使用
过去我们往往选择一些已经有了结果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不可否认这样的案例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理论体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影响了学生参与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积极性。现在Internet无所不在,学生只要上网就能够把这样的案例查得清清楚楚,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论也早就明了于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就没有什么必要了,我们只要提供学生网址就好了。因此,我认为在专门的案例教学课程中应当适时地采用一些正在发生并且还没有显现出结果的案例。这样,学生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强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展开自由思想的翅膀,自己主动的预测结果,并随时关心案例标的的动态发展过程,将来在课堂之外去对比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测的异同,进而回归到对理论的研究,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我们案例教学由实证模式走向规范模式的目的。
(三)创新投资案例分析课程考核方式
如上所说,综合性关联性的案例和适时动态未知结果的案例选择必然要求我们在对应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想像投资案例分析这样的课程进行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该放在其次,而应该把学生的参与性和表现性作为考核的重点。原因很简单,知识点都是他们已经学习过的课程中应当考核过得,案例课程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考察他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是否到位,而是考虑加强学生在投资领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所以,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的考核不妨考虑直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对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性、在对立观点辩论的表现性、对分组讨论结果的贡献程度、对案例的拓展研究等等方面做出评价,然后综合加权给出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考核意见和成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刺激同学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要只为了考试而学习。
当然,以上都只是我个人对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一点粗浅想法,很多内容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践和完善。有什么不对之处,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篇7
一、具体的诉讼请求
当民法应用于实践时,开始的情况总是一方要求另一方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一方只要声明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情形是很少的。例如,一方要求另一方偿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一方要求所有权的转移或对缺损货物进行维修。仅仅要求声明一份合同的有效性只是例外。
二、法律根据
中国法律是成文法体系,法律根据是成文法或合同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要满足法律要求,法治的管理就意味着每一个诉讼请求都要依法判决。依法提出的诉讼请求,其根据可以是成文法或协议。审议诉讼请求时,若没有参考法律根据则构成了对法治原则的违背。
为诉讼请求寻找法律根据并不总是容易的。并非法律中的每项规定都一定代表一个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法律根据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将一定法律后果与事实情况联系起来,如“如果……,则有权或可以……”。而法律还包括纯粹定义、描述性或介绍性条款,他们不是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例如《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是定义性条款。而《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条款中法律后果“不承担民事责任”和事实要素“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就联系起来,后加的部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法律后果进行了限制,这是法律根据。
一个法律根据就构成一个抽象的诉讼请求(“如果……,生产商要承担民事责任”),在具体案例中就会引出一个具体的诉讼请求(“A公司向B公司索赔”)。
三、“归入”的技术
为了检验一方对另一方的诉讼请求是否存在,首先要提出以下问题:谁基于什么理由向谁要求什么?该项请求的法律基础是什么?如果在合同或成文法中找到了诉讼请求的根据,这些事实就被“归入”了,换句话说,即符合了这个根据的每一个前提。因此,这些“归入”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诉讼请求的抽象法律条款与具体案例事实的比较。“归入”所隐含的意思就是政府为其管理下的法律关系各方设立抽象的规则,具体的案例在解决时要将这些抽象规则与相关事实进行比较。
四、解释,法官量决
成功“归入”总是假设成文法的确切内容是被清楚了解的。如果法律使用者发现成文法的内容不能被清楚了解或发现法律有漏洞,其一般并不会自己填补漏洞,而是要求有能力的更权威的机构来提供官方解释。在中国,法律解释有三种途径: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解释;国务院或其部委进行行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司法解释。最多见的是司法解释。不论解释如何,法律使用者还有空间运用自己的判断来定义不完整的标准或是评价事实。解释与量决是案例研究中总会碰到的。例如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但“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以及“不可克服”本身是未经定义的说法,因此最终只能由法官决定一项事实究竟是否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多数时候,法院可以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没有对错之分。
五、应适用的法律
是指适用中国法律还是外国法律的问题。
案例的解决方案
一、阅读并整理案件的事实
第一次先通读案件的事实,对案件有个大概的印象,而不要在第一次阅读后即急于追踪解决具体问题。再一次阅读案件事实,决定哪些是主要问题并给出初步意见。将事实加以整理系统化。找出当事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关系。
二、对诉讼请求加以区分
分三步:
1、提出“谁向谁根据什么法律提出什么请求?”
2、区分有关各方:C提出对A的诉讼请求……;C提出对B的诉讼请求。
3、区分诉讼请求的目标:C提出要求A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C提出要求A归还财产的诉讼请求。
三、找出法律基础
1、适用哪国法律。
2、哪部法律或条款其法律后果与原告的诉讼请求相对应(例如在原告要求违约赔偿时不要去找损害赔偿的诉讼根据)。
3、如果一个诉讼请求有多个适用的法律根据,要考察每一个。
4、“归入”:将法律根据的抽象前提与案件的具体事实比较。
四、异议
如果所有事实都能成功地包含在合同或成文法中,该诉讼请求即可存在。下一步就是考虑对手是否能够针对该诉讼请求提出异议,因为这会完全阻止该诉讼请求的提出,随后破坏该请求,或至少阻止其执行。一旦提出异议,无论是合同异议还是法律异议,其每一个前提都要被考虑是否被事实支持。
篇8
于是,我演练了一遍,但是在这当中,我并没有直接讲出自己的动机,而是采取了委婉的方式,说自己当时的大脑不是很清晰。我认为这样讲话不会那么尖锐,听起来会舒服一点。而鼠标则认为,如果不直接讲出自己的动机,则会造成对方理解的错误,把双方的沟通带往错误的方向,造成彼此都困扰。同时,如果我们不去遮掩,而是坦诚对待那些非善意的动机时,遇到类似的动机时,我们才有更好的调整机会。接着,鼠标又引导我分析出,我在这个案例中,沟通方式其实是表达情感,而不是传递信息。因为我是要传达内心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去解释当时我为什么那样做。 于是,在经过这样的分析梳理后,我们认为,双赢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这样子的,并且演练了一遍。
亲爱的邻居,那天下午,我正在午休的时候,听到有敲门声。我极不情愿地起床开了门,当时我右手扶着门,左手扶着门框,透过一点门缝跟你说话。我想赶紧打发你走,自己就能继续午休。但是当你站在门口告诉我,你弟弟那里有一桶油,要提过来给我。我很感动。我看到你是想要和我建立友好的关系,你希望得到接纳和友好的回应。所以当我关上门回到床上继续午休的时候,我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和愧疚。我很后悔,我当时应该打开门,让你进屋里讲话才是。不好意思啊!现在我之所以这么坦诚地把我当时的动机告诉你,是想表达我的歉意,同时也希望和你做友好的邻居。
虽然没有分析之前,我也清楚地知道我们双方的动机和需求,但是做了分析梳理之后,我对这样类似的沟通更加清晰通透了。特别是,我想到有时候经常会因为没有及时管理好语言,而说了一些错误的话,甚至后悔莫及的话,过后几秒才反应过来。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分析的案例是非常有价值的,我非常期待能通过实际的运用,让沟通受益。
商务谈判双赢案例分析02在一笔大宗交易中失去焦点
记得在我担任房地产公司总裁时,我的公司曾经打算购买加利福尼亚锡格纳尔希尔(Signal Hill)的一块地皮。那块地上大约有18栋大楼,每栋大楼有4个单元。这块地皮的所有者是一群不动产投资商,他们的报价是180万美元,但我知道,公司要盈利,就一定要把价格压到一个远低于180万美元的水平。这时一家不动产经纪公司提出可以帮我购买这块地皮,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他们代我提交第一次报价,这样如果经纪公司无法和那些不动产投资商达成共识,我还可以找上门去和他们直接谈判。看得出来,那位经纪人非常不情愿,他认为120万美元的报价确实太低了,比投资商们的报价整整低了60万美元,可我最终还是尝试一下。然后他就去了。这时他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战术性错误:他不应该去见投资商,而应该让投资商来见他,因为当你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谈判时,你会感觉有更多的控制权。
几个小时后,这位经纪人回来了,我问他:情况怎么样?
可怕,简直太可怕了。他告诉我,我去了一间大会议室,所有的投资商都来审读我的报价单。他们还带来了律师、会计师,还有他们的经纪人。我本来打算先私下里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可一看到我提出了120万美元的报价,他们马上说,等等。你出的价比我们的报价低60万美元?这简直是对我们的侮辱。然后他们就站起身来,咆哮着冲出了会议室。
我问他:还发生了其他事情吗?
他说:嗯,有几个人走到门口又停下了,他们说,最低150万美元,不能再低了。简直太可怕了。千万不要再让我提出那么低的报价了。
我说:等等。你是说,就在5分钟的时间里,你就已经成功地把价格降低了30万美元,难道你觉得这样的结果还不能让人满意吗?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谈判过程中,人们总是很容易被对方的行为所影响,而不是集中精力思考当前的问题。你很难想象一名全职的专业谈判高手,比如说国际谈判专家,会因为对方的一些挑衅行为而勃然大怒或者是终止谈判。他可能会愤然离席,但那只是一个谈判技巧。
你能想象这样一幕场景吗?
一名一流的武器谈判专家回到白宫,美国总统劈头就问:你在这里干什么?我觉得你应该在日内瓦和俄罗斯人谈判。
嗯,是的,总统先生。我确实去了日内瓦,可那些家伙太嚣张了。我们根本无法相信这些人,他们根本不会信守自己的承诺,他们的做法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所以我只好终止了谈判。优势谈判高手永远不会作出这样的事情。他们总是就事论事,集中精力思考眼前的问题,而不是对方的人格。他们总是在想:和一个小时、昨天或是上个星期相比,我们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
篇9
篇10
教师:在前面咱们学习了数列的哪些知识点?回忆一下。
学生: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定义、性质定理、求和公式(学生一一列举)。
教师:等比数列呢?
学生: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学生一一说明)。
教师:那么,想一想今天咱们该学什么呢?
学生: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抛出今天的主题)。
教师:数列的前n项的和该怎样表示呢?你能写出来吗?
学生:Sn=a1+a2+…+an ①
教师:我们今天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如何体现等比数列的特征呢?
学生:……
教师:对等比数列而言,我们学过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我们能否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Sn=a1+a2+…+an进行突破?
学生:Sn=a1+a1q+a1q2+…+a1qn-1 ②
教师:说一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我利用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等差数列之前一般是怎样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的?
学生:我们一般是通过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教师:很好,那么,想一想,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怎样的?
学生: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为同一常数,像这样的数列就叫等比数列。
教师:能否把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表达式?
教师:刚才王世杰同学用通项公式表示了Sn,那么我现在想体现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呢?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Sn=a1+a1q+a2q+…+an-1q ③
教师:上述两个式子均可以表示Sn,而②式是用两个基本量表示,但它会随着n的不断增大,次数不断升高,③式虽然比较复杂,但它体现了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今天就从它出发来研究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教师:前面我们说过,要研究一个数列,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是要消去若干项,得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式子,研究一下①、③两个式子,③式较①式而言,消去了an.
教师:回忆一下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可行吗?
学生:自主研究,不行!
教师:如何消项?在哪儿我们还学习过数列前n项和的结论呢?
学生:……
教师:提醒一下,an与Sn之间的关系。
学生:当n=1时,a1=S1,当n≥2时,an=Sn-Sn-1.
教师:对于an=Sn-Sn-1而言,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方程的话,要求Sn,只要求出an,Sn-1
在③式中有Sn-1吗?
学生:Sn=a1+a1q+a2q+…+an-1q中的前n-1项和,即(a1+a1q+a2q+…+an-2q)
教师:找到了,可行吗?Sn=Sn-1+an,我们只要把该式中的Sn-1用Sn替换掉,用接方程的思想把Sn解出来即可。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思路试试看,行吗?
学生:不行!
教师:③式中还有Sn-1吗?提示:Sn-1=a1+a2+…+an-1.
学生:把式子Sn=a1+a1q+a2q+…+an-1q中的后n-1项的q都提取出来,就有Sn-1了,即Sn=a1+q(a1+a2+…+an-1)=a1+qSn-1.
教师:那你们利用解方程的思想试试看,可行吗?
(学生上黑板进行演示,得到Sn=■)
教师:注意这儿的q≠1,那么如果q=1,怎么办?
学生:当q=1时,数列是常数列。
教师:如何求常数列前n项的和呢?
学生:Sn=na1.
学生:a1,q,an,Sn.
教师:对于这四个量,我们可以消去某些量吗?
学生:可以,消去an.
教师:那你们试试看。
教师:我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我们在哪里找到Sn-1的?
学生:是把Sn=a1+a1q+a2q+…+an-1q中的后n-1项中q提取出来的。
教师:那么提取q就类似于我们四则运算中的除法,既然除法可行,那么它的逆运算――乘法可以吗?
教师:你可以把式子Sn=a1+a2+…+an两边都同时乘以q,试试看,你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qSn=a1q+a2q+…+an-1q+anq=a2+a3+a4+…+an+an+1 ④
教师: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可以消项吗?
以上是这堂课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错位相减法)的一个过程,先谈谈备课的过程。在接到这个课题后,笔者前前后后经过了4次备课,就这4次备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开始笔者也想从实例出发(象棋与麦粒的故事: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引入概念,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教学情境,而教学情境设置又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后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此情境中出发,抛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同时发现在利用情境引入的时候,对于Sn=1+2+22+…+263这个式子,为什么在左右两边乘以2,感觉有点突兀,因此进行了后面的几次备课。在备课组老师的建议下,想在上课中有点新意,所以本节课在导入的时候,在这里做了尝试,没有用实例进行导入,而是能否从学科内部进行导入,重点想在数学的本质或数学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挖掘他们的潜能。就直接问学生咱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接下来要学习什么?既简单又实效!继而想到我们这节课上的课题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而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前n项的和,能否就从这儿出发,把Sn当成一个未知数去求,其实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错位相减法”如何引出该知识点。在后面的备课过程中,主要是对“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节点”。一开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为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能较熟练地应用等比数列前项求和公式。后来发现此目标应做及时调整,把“较熟练的应用”改为“简单应用”,公式的探究与探求,对于学生而言,高中三年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机会,错过了就错过了,再也得不到了。而公式的应用以后的机会将会很多,所以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公式的探究上!
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反思、归纳等能力。在备课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重点在类比,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等差数列,接着是等比数列。很多的研究方法以及问题的产生,前面都有了一个参照,所以在备课中想到能否让学生自己从等差数列中类比到等比数列,为了突出探究的过程以及原理的产生,原来的2个例题变为1个例题,同样笔者也把当时备的练习删去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量的话,不在乎少几个练习。当时笔者把“错位相减法”定为重难点,后来经过商量认为,既然是难点,我们本节课可以不提,留到后面上习题课的时候见到了再提,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接触过,虽然上课没有讲过“错位相减法”,但在后面学生一点便知。
在最后的一次备课过程中,把问题串进行了调整,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去预设一下学生的答案。在导公式的过程这一环节中的想法特别多,目前对于等比数列而言,我们只学过了定义、通项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一些研究方法,如何带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慢慢研究探索。因此后来想到就利用数列前n项的和Sn的特点进行点拨。
上完本节课后,笔者有几点想法:
1.学生本人的体验、感受、感悟,教师千万不能轻易把它拿掉!教师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设置些合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体验!
2.引入的有效性,不一定每一堂课都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篇11
一男性患者,28岁,两月前因近视新验配一副眼镜,配镜处方为OD:-3.00DS,OS:-.3.50DS,双眼远视力1.0,近视力1.0,但看书时,大概20分钟左右会出现眼酸、眼胀、头晕、头痛现象,此时不能再坚持看书,两月来一直被此问题困扰,找不到原因,我给患者做检查,检查主要包括两部分,患者的眼镜和患者的眼球。
1 检查
1.1 裂隙灯下检查患者眼球
2 问题分析
2.1 造成矫正过度性近视常见有两种情况
1)年龄较小的近视患者,他们还处在假性近视阶段或-1.00DS以内的低度近视,在没有消除睫状肌调节麻痹(散瞳)的情况下,根据电脑验光数据直接配镜。事实上,正常屈光状态的人戴上轻度近视镜片也能增加视力的敏感度,觉得提高了视力,可是这种做法对戴镜者是不利的。
2)配镜者误认为矫正视力越高眼镜质量越好,眼镜验配企业迁就配镜者的要求而盲目增加度数,往往造成矫正过度,甚至有个别配镜者,虽然有近视伴近视散光,但在试镜时不能接受或一时没有合适度数的近视散光片,而改用单纯近视度数来替代,这样戴镜时间一长,这些替代的近视度数被固定下,在每次换镜时保留并且递增。
2.2 矫正过度性近视的危害
2.2.1 过矫造成眼睛不适
一副合适的近视镜,可以将落在视网膜前面的物像,恰好后移到视网膜之上,这样才能矫正近视和提高视力。然而过矫的近视镜则可以把落在视网膜前面的物像后移到网膜的后面,造成了人为的远视状态,这时落在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成像。但是,在我们的眼睛里,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调节系统,依靠睫状肌的收缩,晶状体的膨胀,又可以将落到视网膜后面的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之上,这样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视力(当然这种调节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但如果长时间的过度调节,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收缩和充血状态,进而发生调节痉挛,常会使眼睛感到憋胀、酸困、疲劳和疼痛,甚至导致头胀、头闷、头痛,少数人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健忘、失眠等全身症状,犹如神经衰弱那样。不少孩子由于所配眼镜度数的不恰当,还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2.2.2 促进近视的发展
长期的调节紧张会发生调节痉挛,加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双眼长期处于集合(双眼看近时间内移动)状态,眼外肌对眼球具有一定的压迫作用,会使眼压升高,久而久之,就会促使眼球壁扩张,眼轴延长,无疑将使近视度数增加。这一点,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危害更是明显。
2.3 近视儿童长期佩带欠矫眼镜的危害
近视欠矫是指佩带比应有度数低的眼镜,这样会使近视儿童的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小于1.0)。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尚不稳定,须有清晰的视觉及正确的用眼习惯来维持其功能稳定的发育。配戴欠矫的近视眼镜会让孩子不能得到清晰的视觉,从而视觉不能得到应有的发育,并且使其看近时用比正常少的调节力及集合力,长此以往会造成其双眼视功能下降,并引发视疲劳,近视增长加快等问题。近年来,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近视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据估计,到2020年,近视将影响25亿人,近视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视觉2020”行动中,要求改善消除的五类眼病之一。
大量调查资料显示近视在学龄儿童中呈高患病率状态,而我国青少年近视处在国际第二位高发。矫治近视最安全可靠的方法仍是及时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家长在给儿童配镜过程中,常在度数足矫或欠矫(眼镜度数与事实相符或配小于真实度数的眼镜)的问题上产生疑问。选择哪种方式配戴眼镜,如何能控制近视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一位视光师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中国,验光师过去给近视儿童验配时,验光时给予浅一些度数,即欠矫处方,他们认为与全矫度数相比较,欠矫的眼镜更容易被近视儿童和家长接受,近视的度数似乎与以往相比能涨幅小一些,近年看来该观点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支持而且从近视理论上看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
近视的离焦假说认为视网膜模糊像会刺激眼球产生某些调控眼球生长的因子,继而使眼轴不恰当增长,失去与眼球屈光力协调匹配的精确性,导致近视发生发展。欠矫后的眼睛,其视网膜上成的也是模糊像,因此符合离焦假说。
青少年近视应得到及时、恰当的矫正,如遇试镜不适而低矫配镜者,也应尽快(2~3个月)把矫正眼镜调整到正常视力,以免因欠矫而产生对眼屈光度和眼位的不良影响。视光师一定要说服多数家长,改变其“近视度数会越戴越加深”的错误观点,为保护青少年视力尽职、尽责。
2.4 解决办法
(1)儿童及青少年配镜,最好采用散瞳检影验光。散瞳可以使调节和调节痉挛消除,从而避免过矫。
(2)矫正视力不必要求过高:戴镜矫正视力一般不应超过1.0,而以0.8左右能看清上课时的黑板字为宜,千万不能一味地满足戴镜儿童自己的要求,他们往往希望戴镜的视力越清楚越好。
(3)把好试镜处方关:配镜前的试镜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要有充分的试戴时间,一般应超过半小时。试镜要做到“四看”和“多动”。“四看”即看远、看近、看天、看地;“多动”即戴上试镜片要走一走、动一动、上下台阶、活动活动,扭扭头部、适应适应,认真地体会和观察,直到确实没有感觉任何不适之后,再处方配镜。
(4)不要在市场上随意购买近视成品镜,因为市场上的成品镜往往都是双眼度数相等且没有散光的镜片,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容易发生不足或过矫。
(5)向矫正视力要求过高的配镜者做好解释,坚持配镜原则和职业道德,不迁就对配镜者有害的要求,对已经是矫正过度性的近视者,在每次换镜时适当减低矫正视力,逐步接近正常的应配度数;对有需要配镜的散光者,尽可能以相应的散光片予以矫正,不可用近视度数替代散光度数。
篇12
1、为满足备自投装置要求改造110kV电压并列回路
我公司110kV高资变电站采用两线带两变,内桥接线的主接线方式,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置了进线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考虑到备自投装置的接线要求和简化一次电气元件的配置的目的,主接线采用只配置进线三相PT,没有母线PT的接线方式,并配置了电压并列装置,母线电压由进线电压经过重动回路生成。该变电站采用的是烟台东方电子DF3000系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为DF3382,110kV电压并列装置为DF3384。
在变电所基建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110kV电压并列回路的设计与备自投装置的要求冲突,我们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试验,对原电压并列回路作了一些改动。
1.1 第一种改动方案
对于DF3382备自投装置,无论是进行备投还是桥备投,该装置投入运行的前提条件均要两个进线PT必须处于运行位置,即7015、7025处于合位。而对于DF3384电压并列装置,其并列回路由700、7001、7002、7015、7025的接点控制(7015、7025的常闭接点并联后串入并列回路中),电压回路要实现并列,7015、7025两者当中必须要有一个处于分位(这样是防止两只电压互感器一次并联时二次再并列)。这就产生了根本的冲突,必须改动,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后提出了一种方案:将并列装置中7015、7025接点两侧的端子短接,让并列回路只由700与7001、7002控制。
我们用试验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将开关与闸刀置于与实际运行相同的状态,用试验仪给装置通入与实际运行时相符的模拟电压量与电流量。
(1)将701、700置于合位,并合上7011、7013、7021 、7023、7001、7002闸刀,702处于分位,7015、7025处于合位。
(2)在110kV 1PT、2PT端子箱空开下端加上三相全电压(空开断开),此时,通过DF3384装置的重动回路和电压并列回路的动作,110kVⅠ段、Ⅱ段母线均有电压,备投装置满足进线备投方式充电条件而充电。
(3)此时撤去加在1PT端子箱空开下端的电压,备投装置满足动作条件,先跳开701,701跳开后再合上702,Ⅰ段、Ⅱ段母线恢复三相全电压,试验成功。同样,701对702备投与桥备投方式均试验成功,说明110kV电压回路符合要求。
1.2 第二种改动方案
在再次试验过程中,因工作人员疏忽,在应合上给2PT加电压装置的电源开关时,误合了702开关,造成给1PT加电压的装置的电压熔丝熔断。经分析是给1PT加电压的装置输出的电压经2PT的重动回路串入了给2PT加电压的装置引起的,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分析了实际运行时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及后果。
若处于下列运行状态:#1进线通过701、700带#1主变、#2主变运行。若此时,#2进线不带电,而2PT处于运行位置,而702处于热备用状态,若发生702误合闸或偷合闸,将造成1PT的电压对2PT反充电引起1PT二次熔丝熔断或空开跳开,使110kV电压回路失压,可能造成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使计量失去电压,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为避免这种可能情况出现,我们否决了第一种改动方案,经过仔细的分析后,提出了另一种修改方案:在电压并列回路中,用701、702开关的常闭接点代替7015、7025闸刀的常闭接点。
对这种方案,不仅针对几种备投方式通过试验验证了110kV电压并列回路符合要求,而且分析并验证了可能发生的各种运行状态下该电压回路均能正常工作。由此得出结论:第二种改动方案是可行的。
2、对线路保护无法合开关A相且现场无任何告警情况的分析与处理
2.1 现象
2009年7月, 220kV雩横变电所220kV雩谏2921线路保护新上验收,出现220kV雩谏2921开关A相合不上的现象,而且装置无任何告警信息。
2.2 处理过程
再次合220kV雩谏2921开关,证实确实是A相合不上。然后根据图纸所示操作回路图逐步查找,发现在合闸过程中,A相合闸回路中一个接点BW1(13,14)未闭合。然后查找接点BW1(13,14)没闭合的原因,发现2921开关弹簧储能接点的重动电源正电端子由于施工时没能拧紧而松动,造成虽然弹簧已储能,但因为没有正电使得BW重动继电器不动作,从而BW1(13,14)接点不闭合,所以导致开关A相合不上。经过紧固松动的正电端子,解决了该问题,开关可以成功合闸。
2.3 进一步分析
表面问题已经处理,但在整个过程中,保护装置未报“控制回路断线”告警,经过认真分析,判定是由于TWJ继电器直接接在负电上没有串在合闸控制回路中(即将P、P1直接相连,P、P2未连接),所以没能报出控制回路断线。经过与本地设计部门联系,采取了进一步的改动,增加220kV开关合闸监视回路,将TWJ线圈负极接到合闸回路中(即将P、P2直接相连,断开P、P1的连接),实现对合闸回路监视,这样就能在合闸回路断线时报控制回路断线,从而避免出现开关无法合闸或影响保护正确动作的现象,以提高开关运行可靠性。
3、对线路保护电压切换回路故障引起的思考
3.1案例及现象
2006年7月,官塘变电所运行人员将试验结束的220KV正母电压互感器恢复运行,运行人员首先合上正母电压互感器的一次隔离开关,在合二次电压总开关ZKK时,运行中的付母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总开关跳开,造成运行中的220KV保护失去电压。继保人员到现场后发现,当时一次运行方式为所有220KV出线开关、旁路开关、主变开关均运行在付母线,母联开关在断开状态,正母线为空母线,电压二次回路并未联络,只有220KV付母二次有电压。但继保人员用万用表测量220KV正母A相有电压,大小与付母A相电压相同。继保人员初步判断220KV正付母A相电压通过某个220KV间隔的电压切换继电器接点联络了。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认220KV官谏线2557开关保护的电压切换继电器1YQJ的A相接点粘死接通,当2557开关倒到付母运行时,电压切换继电器2YQJ励磁,接点接通,导致220KV正付母A相电压联络,致使运行中的付母二次电压向停运的正母电压互感器一次侧反充电,造成运行中的付母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总开关跳开。在更换了2557开关保护的电压切换插件后,一切就恢复了正常。
3.2对案例的思考
篇13
这起“钓鱼执法”案件之所以能成为全社会舆论的焦点,并能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反映了行政违法的典型,更因为这一行为背后暗含了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等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孙中界事件”的争议焦点
从这起案件发生、处理过程,以及当事人各方的反映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评价中可以看出,这起案件中值得关注的法律争议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该案中行政执法人员是否违反法律正当程序;(2)行政执法中存在钓鱼式取证的原因;(3)公权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实现合法性控制。
二、“钓鱼执法”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执法经济”的利益驱动。
在“钓鱼执法”可以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个别执法部门与执法人员变相的向社会扩充相应的群众执法力量,引诱守法公民产生违法意图,然后执法部门把所设圈套作为当事人违法犯罪的证据,从而看似合法的获取利益,案件中的孙中界有苦说不出,不知如何申诉。
(二)制度原因――行政执法行为缺乏法律规制、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
就像孙中界事件中,执法人员为了追求执法效率,采取引诱手段的行政执法行为,是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原因――非法营运取证难。
现实生活中的非法营运,交易手段隐蔽多样、乘客与非法营运人进行串通、并且在缺乏第三方佐证等复杂情况下进行调查取证,加之执法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执法人员单凭乘客证言,难以对非法营运人做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擅自从事非法营运的违法认定。
三、由孙中界事件引发的思考
(一)打击“执法经济”, 斩断利益链条。
行政执法的本质目的是进行社会管理服务人民而并不是获取利益,它不应演变为政府创收的一种新模式。故此,笔者认为执法利益数额大、获取的方式还比较容易是非常有可能产生非法行政的。所以以立法形式废除“行政罚款按比例返还制度”是必要的,从而有效终结政府与执法人员的“黑色利益链条”。并从根源上遏制这种“执法经济”,以杜绝“钓鱼执法”现象的出现。
(二)完善行政执法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
博登海默说过“法律的进步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而不论这种权力是私人权力还是政府权力。”也就是说,任何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权限内行事,不得有逾越法律的特权。行政权的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再“无所不能”的权利,却会更容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钓鱼执法”的大面积出现就凸显了这方面的缺陷。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
要彻底整治"钓鱼执法"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并且对执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具体而言:首先要强化监察机关和政府法制部门的法定监督职能,更多地以法制监督建议书的方式,指导督促行政法部门改进工作;然后是加强司法监督,尊重司法机关的权威,行政机关要认真应对行政诉讼并履行生效判决;此外还要重视舆论媒体监督的作用,营造一个畅通、高效的反映渠道,从而社会整体的监督与行政权联系起来。
(四)建立特殊行政执法行为的“秘密调查”机制。
1、明确“秘密调查”在行政执法中的合法地位、要件与程序。
在法律上对行政领域“秘密调查”进行规定,明确“秘密调查”合法地位就意味着行政机关具有行使此种公权力的资格。所以,为防止公权力被滥用以致造成公民权益的损害,立法过程中尽量考虑到能否对“秘密调查”的适合范围、要件、程序等重要因素进行法律规制。
2、明确非法秘密调查在行政执法中的法律后果。
“秘密调查”是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外部行政行为,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外,还应当对其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证据的证明能力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行政主体不但要对其使用“秘密调查”手段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还要证明其执法程序是正当程序,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及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总之,笔者相信只要从法律方面对行政主体的执法手段、执法方式和程序进行科学缜密规范,对公权力运行过程进行有效全面的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就很难出现权力异化,类似孙中界事件的“钓鱼执法”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公共行政行为就能够在既定轨道上稳健运行。但法治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治的实现还需要公众法治意识的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等等要素的合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