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包风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小群.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陈宝国.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一、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以业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企业间的外包合作,各个供应链成员,在获取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集中精力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
设备维护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节省设备维护的成本或者提高设备维护的质量,将企业的设备维护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实力更强的专业设备维护公司,使企业能够专心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设备维护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企业设备维护的要求。企业要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综合利用社会的设备维护技术与资源,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设备维护服务、低成本的设备维护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细分,设备维护市场日趋成熟,设备维护外包必将成为企业未来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选择。
但是,设备维护外包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委托—”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对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设备维护外包中的“委托―”关系及风险分析
“委托―”关系是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关系,占有私有信息的一方为方,缺乏私有信息的一方为委托方。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中处于非均衡状态,就存在着“委托―”关系。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并结合设备维护外包的特点,在设备维护外包所体现的“委托―”关系中,设备维护外包企业尽管可以通过方的承诺、市场以及咨询公司对外包进行了解,但在外包实施之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对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设备维护外包企业与设备维护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实施设备维护外包的企业就是委托方,提供服务的企业就是方。
(一)设备维护外包的逆向选择
总体来说,设备维护的方比委托方更加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了能够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方会在不具备提供应有的服务质量或服务水平下,向委托方发出其适应外包的市场信号。方在签订合约之前,对真实的信息进行掩蔽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目的是为了诱使委托方作出错误的选择,以有利于获得自身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二)设备维护外包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根据自己的私有信息,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而委托方既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又不能作出事前的评价。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方的行为,如简化应有的部分服务流程、降低服务的标准,进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而且,由于设备维护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设备维护人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为赚取更多的利益反而会限制新技术的应用。这些行动都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方违反了合同,如果不被发现,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发现,就会要付出一定的赔偿和罚金。同时,委托方如果实施强大的监督力度,就能及时发现方的违反合同的情况,改变方的违规行为,保证设备维护的质量。但是,监督的力度越大,监督的成本就越高。如果不实施监督,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越大,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设备维护的委托方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
三、企业降低外包风险的措施
(一)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为了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委托方要降低外包业务中的监督成本。委托方应建立一套全面的外包考核评价体系,在实施设备维护外包前,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了解设备维护外包的市场信息,以及通过咨询、评价机构对方的资质、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等有全面地了解,从而选出服务水平好、服务质量高、信誉好的企业,就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企业未来的监督成本。
当委托方把自己的设备维护交由方管理之后,就失去了对设备的直接控制能力。如果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清时,就容易导致设备维护失控的风险。委托方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方签定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委托方就可以对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有利于对设备维护外包的事后评价,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方在设备维护外包服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限制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服务的标准等“败德行为”,从而就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
同时,依据公式②,委托方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能降低方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需要付出的成本与实际的服务成本的差值,就可以降低监督的概率,从而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通过价格补偿来加强对方的激励
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根据上面的公式①,如果方按照合同的标准提供服务的收益与实际的服务中的收益差值很大时,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减小。委托方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了服务时,要给予较高的激励,增大收益的差值,就可以减少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委托方应通过各种价格补偿来增加方“败德行为
与方就建立了一种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这种战略关系会增加方“败德行为”的机会成本,可以避免方的短期行为,促使方更加关注长期利益,从而为委托方提供高质量的设备维护。
2.对方的努力进行价格补偿。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当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了设备的维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时,委托方可以采取延长外包合同、企业利润的提成等激励措施,给方一定的价格补偿,调动方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
(三)建立基于过程的外包实时控制模式
篇3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 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 年,Muller 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 年, Chuanxu WangAmelia c.Regan 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在企业界,现 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 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 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 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 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
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
网络节省 20%~30%的成本。论文参考,风险评估。
2.3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 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 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 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 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 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
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 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 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 管理风险
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 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 信息风险
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 财务风险
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 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 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 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 市场风险
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
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
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
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 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 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 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其基本 步骤如下:
4.1 风险重要性判断
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 1),记为 ki。
篇4
自2007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强调大力开展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其中,物流外包是推动联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中小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下,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益和效率最大化。无论国家政策还是市场需求都给物流外包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物流外包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加上国内许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行业认识不全。研究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成为了必需。
1 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利益
1.1 我国物流外包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物流外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已有较多的学者对物流外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杨鹏(2000)在撰写的论文《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中阐述了物流外包的原因: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突破本企业资源瓶颈、促进柔性化管理、分散市场风险,阐述了影响物流外包的障碍因素:企业抵制变化、缺乏外包认识、害怕失去控制、物流外包业务自身有其复杂性等[2]。邓华、张雅维(2002)在其撰写的论文《企业物流外包利弊分析》中定性地分析了企业物流外包的作用,分析了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 [3]。王淑云(2004)在《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中从物流总成本的角度阐述了物流外包效益,文章认为:随着合作性关系的建立,关系性资产的形成,企业将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以更高的顾客服务水平以及更低的物流运作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销售[4]。
1.2 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外包的利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市场进一步开放,一些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有限的资源投放于某一专门业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因此发展物流外包是适应市场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良好选择。
(1)企业得到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业务流程繁琐,无法专注于核心业务,要想企业快速发展,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企业的物流系统与核心业务同步发展,但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到,采取物流外包,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需求,选取在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接物流业务,从而做到专项专管,改进服务质量,进而优化企业形象。
(2)提高中小企业营运效率,以低成本获得“外援”。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很难全面获得各方面人才。通过将物流外包,委托企业不仅可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需求得到相应的技术、人才,也即是以低成本提高了效率获得了外援。
(3)采用外包可以精简企业运营机构,管理更加方便有效。
企业无论是处于扩大期还是保守期, 用在运营中的资金不可能是无限的,通过物流外包除了节约资金和资本投入,也能取消企业运营中用于产品仓储、保存、运输等相关的管理组织,也即是精简了机构,使整个管理链复杂程度降低,促进企业管理更好更快发展。
(4)业务外包的同时也“外包”了部分风险。
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中小制造企业可以和预期简历合作关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起战略联盟,在把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商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运营风险,这对资金相对短缺、竞争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更利于无后顾之忧的开发新产品。
2 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物流外包作为中小制造企业集中资金发展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确实能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既有认为的失误,也有管理、技术的缺陷,总之,物流外包流程复杂,极易出现一些突况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应在物流外包初期或者说及时发现运作过程中的隐性风险,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小损失。
(1)制造企业内部组织抵制
随着物流外包范围的扩大,制造企业要对现有资源和资金进行重组,这对原有部门要进行整合,与物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会相应删减,利益被触动的部门对于物流外包多会反对或不合作,进而失去工作积极性,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抵触情绪对物流外包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2)外包公司选取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规模、资金等的限制,在选取与之合作的外包物流服务商时,更多的会考虑一些能够提供较低廉价格、口碑较好、服务覆盖网络能满足产品销售经营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选择局限性,并且选取过程中,人事工作难免出现纰漏,而造成所选服务商并非最优,不能起到互利共赢的作用。
(3)外包过程管理
委托方为了寻求甲方利益最大化,不得不随产品销售市场的变化而更改物流服务商,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不利于委托方关于物流外包的管理工作的实施。
另外,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自身局限,缺乏资源,在物流外包之后,很难组织专项人员对物流服务过程进行跟踪约束,对物流业务的控制能力薄弱,使企业对物流服务商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来说,不利中小企业的发展[5]。
(4)物流成本控制
由于制造企业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全面了解和对物流市场变动的合理预测,物流外包实施之前的财务预算分析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业务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费用[6]。因而导致物流外包的成本很模糊,往往物流外包运作结束后会发现其成本严重超支,企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物流外包企业也经常会忽略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谈判和起草合同时所需的费用,管理物流外包时所需要的费用,以及物流外包风险一旦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
3 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
(1)构建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机制[7]
为有效地防止外包风险的发生或减少外包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与体系,才能对外包风险进行有效防范[8]。
风险防范体系要从外包前的分析评估开始,聘请专业的物流顾问设计管理物流外包事项,明确合作双方的工作范围,把整个外包过程从组织、实施、跟踪到评估总结条理清晰的纳入风险防范管理当中。
(2)把握好物流业务外包的程度[9]
物流业务是多方面的,物流外包并非所有都是物流的全权外包,中小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将哪些物流业务进行外包还是将本企业的所有物流业务全盘委托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处理,不要不切实际的跟风。
(3)综合考量,选定长期合作的物流服务商
企业可以针对其物流管理业务的需求,综合分析物流服务商的运营能力、发展前景、信誉度等方面,选取适合与之长期合作的服务商,完善管理,使两者不仅是合作关系,更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承担管理风险[10]。
(4)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机制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委托企业对服务商的监控力度,使运输、存储以及客户意见等信息资源尽可能完整、高速反馈给双方。要设计并运行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减少管理费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和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杨鹏.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J].信息与电脑,2000(7):14―16.
[3]邓华,张雅维.企业物流外包的利弊分析[M].江苏商论,2002(8):20-22.
[4]王淑云.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08).
[5]刘兴华.中小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分析与防范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宋晓漪.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现代营销,2011,11(2).
[7]宋明明.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报告,2011,8(1).
篇5
V=C1×P1+C2×P2
其中,V是接包商的风险;C1是未达预期盈利所导致的损失;P1是接包方未达到预期盈利的可能性;C2是发包商不满意所导致的损失;P2是发包商不满意的可能性。
一 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分析框架
根据企业的接包过程和企业接包的风险来源,我们拟订接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综合分析框架(见表1):
接包过程有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两个阶段:战略决策主要包括是否愿意提供服务外包和承接什么业务的服务外包。我们假定一般情况下,接包企业都是愿意提供外包服务的,所以战略风险着重分析企业接包项目的战略选择。具体实施分为合同签订和合同执行两个阶段。
接包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是从构成企业服务外包微观系统因素入手,其因素有:发包商、承包商、发(接)包项目、承包商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易过程和外部环境。
将接包过程和接包企业的风险来源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表1所示的接包企业服务外包风险综合分析框架。
二 接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具体风险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框架,下面我们将对接包企业的风险展开具体分析:
1.源于接包项目的战略风险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的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种类繁多,如果企业不加选择地承接服务项目,或者承接了与企业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服务外包,那么,企业有可能因为服务质量的下降而失去市场机会,甚至拖垮整个企业。而且发包项目自身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和问题。因此,对拟接包项目分析要如表2所示:
第一,接包的项目本身是有问题的或残破不堪的流程或活动。有问题的项目外包只是将问题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表2象限2的项目可能是接包企业单方根本就无法解决的“死问题”。
第二,接包的项目中含有国家法律不允许或违反行业规定的内容。比如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流程中,许多跨国医药公司将医学实验流程发包给我国的医药科研院所,但并不是所有的医学实验我国法律都是允许的,因此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
第三,接包的项目是会影响顾客(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活动。表2中象限1的项目由于直接影响到顾客的购买决策活动,一旦顾客投诉或拒绝购买,项目就面临被“招回”的风险。
第四,接包项目所需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高。项目所需的资产专用性很高,接包企业要进行知识、技术、设备等专项投资,这些投资如果只能在单一客户服务中使用,会造成规模不经济,还会形成资产被锁定,从而导致接包商对发包商的依赖,丧失议价能力。项目的执行如需要接―发包商之间经常面对面或远程磋商、交流,交易频率很高,会产生高昂的商务旅行、咨询费用,从而增加接包商的成本,导致财务风险。
2.源于发包商的风险
合同签订中源于发包商的风险有以下四点:一是在签订合同前,发包商未给项目足够的关注,对业务外包带来的商业价值估计不足;二是发包企业管理层在把某个业务功能外包之前,发包商的期望没有清楚地让接包商了解;没有给出明确的项目说明,外包项目的必要条件和规范不明确,也没有建立好衡量绩效的基准线;三是发包企业将业务外包之前,没有让内部员工了解其意义,内部支持形同虚设;四是发包企业对外包的成本估计不足,只愿接受最低的投标价格。
合同执行中源于发包商的风险有以下六点一是在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中发包商缺乏适当的项目管理,缺乏对接包商的有效沟通、反馈、监督、激励;二是在服务外包合作的早期磨合阶段,也就是项目的转移过渡期,发包商没有分配优秀的职员参与合作工作,或分配的成员缺乏外包经验,必备的技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三是发包商不在预先确定的时间内及时付款;四是发包商在合约期间变更项目范畴;五是项目执行中,发包商参与外包项目合作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影响项目进行的进度;六是发包商以各种理由终止合同,导致接包活动彻底失败。
*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编号:10CGYD24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源于接包商自身的风险
合同签订中源于接包商的风险有以下五点:一是接包商对接包的成本估计不足,尤其是隐含的协调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估计不足,报价过低,导致财务风险;二是接包商不十分了解发包商的技术环境和技术能力,因此不知道该流程细节要求以及发包商来的原流程运作;三是接包商没有充分参与外包合同的讨论、制定,未弄清楚发包商的需求,未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急于签约,这样会造成合同风险;四是接包企业规模偏小,影响接单能力,也无法产生规模经济;五是接包企业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影响企业利润,也无法树立整体品牌形象。
合同执行中源于接包商的风险以下五点:一是接包商缺乏成功完成接包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与作风,导致接包商交付质量无法满足业主的期望,影响自身声誉和后续接包;二是接包商人员流动大。这样会造成项目进度受到影响,对于某些机密性较强的外包项目,容易引发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三是接包商缺乏相应的外包经验,不能与发包商进行项目知识的有效传递,导致发包的业务不能与发包企业其他业务流程很好连接;四是接包商可能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五是接包商可能存在“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不积极主动与发包商进行知识、技术、进度的沟通,和发包商之间的关系不甚愉快。
4.源于发―接包商交易过程的风险
合同签订中源于发―接包商交易过程的风险有以下四点。一是发―接包商对合同文本术语理解偏差;二是签订的合同不够完备,合同缺乏相关责任义务和惩罚的规定;三是合同缺乏灵活性和激励性;四是合同是否指定第三方监管不明确。
合同执行中源于发―接包商交易过程的风险有两点。一是发―接包企业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二是由于文化、语言上的障碍导致发-接包商沟通困难,或沟通过的问题遭曲解。
5.源于外部环境的风险
一是由于发包国由于经济、政治或自然环境的巨变,造成外包政策变动和发包需求的不稳定;二是来自其他接包国激烈的竞争;三是来自汇率的剧烈波动。
三 接包企业的风险防范
接包企业应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阶段和五个风险来源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防范和规避,其总的思路是:充分的准备、严密的合同设计和有力的监控。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1.源于接包项目的风险规避
第一,对拟接包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接包商应就拟接包的项目与发包商充分的探讨,了解完成该项目所需的专有知识、技术、设备,行业或法律规范,尤其是该项目在原发包企业内部运营或实施的状况,预期达到的结果以及是否与顾客购买决策密切相关的活动。此外,还要了解该项目的市场报价、竞争者状况等。
第二,对拟接包项目进行重点选择。首先,对于拟接包的项目要按照表图2进行认真分析,四个象限对号入座。象限1和2的活动项目接包企业不适合接包,象限3和象限4应该是接包企业重点选择的项目;其次,对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高的项目要谨慎接包。对于资产专用较高的项目,接包企业在拟接包前,一定要和客户达成长期外包协议或者要求发包企业共同投资,业务结束后,资产按一定比例折旧由发包企业购买。对于交易频率高的项目,要加强项目管理,合理节省交易费用,并在报价中加上可能的交易费用。
第三,对项目与企业内外部因素进行匹配分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胜。企业在了解了拟接包的项目,并进行重点选择之后,还要对企业的人员构成、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固定资产规模、社会声誉、组织文化、历史负担等,通过与项目进行匹配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罗列,还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项目―企业内外部因素匹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同于别的企业的战略基础。通过匹配分析,将项目的特征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客观评估,确实不适合自己做的项目要敢于放弃。
2.源于发包商的风险规避
接包商遭遇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发包商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多数情况下,接包商由于掌握了外包业务所需的专门技术,积累了比客户更多外包实践经验,更有可能评估外包风险,有能力制定降低风险的策略。不过,接包商能否主动帮助客户减少客户风险,还与他在交易中所处的地位有关。接包商主导源于发包商的风险规避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积极主动地与发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术伙伴关系在本质上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基于任务式的,其目主要是降低成本。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间长期合作的一种关系,接包商不仅仅是帮发包商降低成本,还帮其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效率。接包企业应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的诚意,恪守各项承诺,并通过自身优质高效的服务获得对方的信任,使其愿意与自己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合同签订前,与发包商充分讨论沟通,科学估计外包的商业价值。发包企业为什么要考虑外包?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就贸然行动,只会增加失败的机会。因此,承包企业在正式签订合同前,与发包企业充分的讨论、沟通,可以澄清这一问题。
将外包的商业价值进行罗列,弄清楚这一问题,发包企业可以有目的的制定外包计划,接包企业可以尽早明确外包商的需求,评价自身实力早做准备,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第三,合同签订前,与发包商仔细核算,科学估计外包成本。发包商的外包成本包括前期调研、决策成本、与接包商协商谈判、合同拟订的应付账款成本和合同变更成本、项目移交成本等,如果这些成本加起来大于内置成本,如果外包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省成本,就不应该外包。
接包商的接包成本除了与发包商协商谈判成本、新增设备的购置成本、人员工资福利成本、售后服务成本,还有很大一笔成本就是与发包方的人员往来,隐藏的交易成本。
双方只有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仔细核算,对各自的成本构成有了较为科学的估算之后,才能合理的报价和出价,签订双赢合同。
第四,建议合作双方派员共建外包项目管理委员会。发包商可建议合作双方派员共建外包项目管理委员会,并且建议对方指定一名外包项目经理,全程跟踪或参与外包项目。这样可以避免双方疏于对项目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员工对该项目的支持造成的风险。
第五,建议合作双方建立外包知识管理体系。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和传递,有助于将双方企业雇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的个人经验、向第三方学习的新知识、个别员工掌握的知识等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将个人的知识变为组织的知识。这样也会避免因为关键核心员工的流失,关键的知识、技术也随之流失无存,给接―发包商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为项目的转移节省时间,降低交易费用。
3.源于接包商自身的风险规避
第一,树立全程风险管理观念以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在接包的前期阶段,接包企业一定要详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询问项目难点及项目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服务项目的难度进行客观的评估。另外,接包企业要在专业技术人员及职工内开展广泛的调研,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软、硬件情况,以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服务项目的接包能力及运营项目的盈利能力。在服务项目的运营阶段,接包企业要将风险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这样,在服务项目生产的整个周期中,才能够广泛的听取意见与建议,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接包企业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建立和完善风险事故的记录与统计分析,这是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的原始数据依据;二是采用适合于接包企业的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
第二,对发包商进行评估。对发包商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估发包商对该业务流程的了解程度、服务质量考核方法,发包商的商业信誉、规模以及财务状况等,前者关系到实施过程中发包商的满意度以及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后者在于评估发包商能否及时并积极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以及报酬问题。
第三,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规范接包行为。企业家主导的行业协会的成立,规范行业行为,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防止接包企业的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其次避免接包企业“漫天要价”,吓走发包商;其次,对接包企业的行业自律、服务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提高服务外包的总体水平,打造“中国服务”的整体品牌;再次,促进接包企业甚至是互为竞争对手的接包企业,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虚拟组织等形式,协调合作,共同提供外包服务;最后,游说服务外包管理机构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确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条件,建立离岸服务外包风险基金,增强接包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接包企业自身要做大做强或做专做精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有条件的接包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或虚拟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有些中小企业暂时无法做大,可以通过走专业化道路做专做精以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第五,接包企业要注意学习相关法律,注重了解发包方文化。接包商作为外包业务的承接主体,注重学习相关的法律,有利于在合同中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促使自己积极主动的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外包合同,不违约。
接包企业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解发包方、发包企业的文化,将有助于自己在接包过程中更好得了解对方的需求,避免交流障碍,节省交易费用,也有助于和对方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
第六,接包企业要和职员签订保密协定,并留住核心成员。接包企业要和参与服务外包项目的员工签订保密协定,严防关键技术和客户信息、资料泄密,从而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和信誉受损。同时,对核心成员加强柔性管理,提高他们对组织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留住核心成员,这样即可避免信息和技术的泄密的风险,又可避免核心人力资源的流失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还可节省招聘新员工及对新员工培训的费用等。
4.源于交易过程的风险防范
第一,签订基于服务水平协议的双赢服务外包合同。由于服务外包需要提供的服务具有无形性,为了减少发包商与接包商之间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落差,双方拟订一个完整的服务水平协议(SLA;SERVICE-LEVEL AGREEMEN),这是整个外包合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份有效的SLA必须整合两种元素:服务元素与管理元素。它通常包括如下条款:协议的目的、协议的主体、协议有效期、服务范围、限定条件、服务等级目标、服务等级指标、奖励条款、处罚条款、例外情况、质量报告、服务争端的解决流程。这些条款在防范交易过程的风险作用如图1所示:
第二,对服务水平协定中的概念进行验证。在谈订任何外包交易之前,对基于服务水平协议的合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关键术语或概念要进行验证,这个概念验证的程序要从纸上验证进入实体验证阶段,既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示范,以便双方充分理解其含义和要求,达成一致。
第三,双方保证及时沟通。由于外包的不确定性,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企业的需求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变革和业务的需要有所变化,服务商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标准服务。这时,双方就需要及时沟通,共同协商来解决。
第四,外包领导小组定期会晤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发包经理全职投入承包工作小组,及时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易风险。合同签订前双方高层主管及核心技术人员组成的外包领导小组定期会晤,对工作进展定期检查,汇报、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5.源于外部环境的风险规避
第一,接包市场多元化,接包业务多样化。接包市场多元化,接包业务多样化,可以有效应对发包国外包政策变动,外包需求剧烈波动,给接包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
首先,离岸接包市场要多元化.既要巩固已形成本国比较优势的日韩市场,又要努力开拓欧美市场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改变接包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步建立起接包市场多元化的总体格局;其次,高度重视承接本土服务外包战略。我们在鼓励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承接本土服务外包,这样不仅可以规避来自发包国经济、政治或自然环境的巨变造成外包市场需求剧烈波动的风险,还可以规避接包国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导致其经济脆弱性加大的风险,以及汇率波动的风险;最后,接包业务多样化战略。接包业务多样化,就是说我们既要做ITO,也要做BPO,还要做KPO,不断向外包价值链高端延伸。
第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结构调整与同业有序竞争。接包企业通过加强战略管理、结构调整与同业有序竞争,形成整体国家整体竞争优势,才能应对其他接包国激烈的竞争。
有一定实力的接包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迅速扩大规模、夺取市场份额、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那些目前还没有实力“做大做强”的企业,也要进行战略管理,依靠国内强大的市场需求,进入某一个垂直细分市场,“做精做强”,并积极推行质量体系认证,使企业的业务水准得到一个世界范围的认可。此外,接包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接包行为,形成有序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竞争,增强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第三,采用多种方式规避汇率风险。首先,采用行业整体发展战略。对于外包企业来说,“联盟”或“集团”的成立实际上就是一种应对汇率风险的战略;其次,扩大国内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再次,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形成高端服务外包产业链;最后,企业合理地对结算货币进行管理,正确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美〕多明主兹.企业外包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张云川.IT服务外包及其执行过程风险规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宋丽丽.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研究―东道国和承接方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李计广.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战略选择―风险及其规避[J].经济管理,2008(10)
[5]王雅薇.IT外包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及控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于强.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20)
[7]规范外包流程.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8]宋寒、但斌、张旭梅.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风险与对策[J].软科学,2010(10)
篇6
一、IT外包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企业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一个现代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必需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
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企业需要的是IT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持和运用IT系统的结果,而不是IT系统过程本身。同时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在IT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的日常开支,缩减管理成本,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中,而将辅的业务、非核心的业务则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士来承担,以获得更高的整体运营效率。所以企业常把IT系统的建设过程交给IT专业公司,自己控制结果,IT外包服务正成为现代企业对IT系统的必然选择。
二、IT外包服务中的风险分析
IT外包服务的实质就是企业和IT服务商之间的一种“委托-”关系,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等问题,加之市场及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实施IT外包过程中存在种种风险。完全避开或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充分分析和掌握风险的来源、产生条件、性质及其发生规律,从而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IT外包,通常必须经历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和评估,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以及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等阶段。在整个IT外包服务过程中都充满着风险。
1.需求不明、规划不周带来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目的不明、定位不准,将会导致系统实施后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有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了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透彻地分析自己的IT需求,仅仅做一个粗略的规划就引入IT外包服务商来上系统,在系统建设上一味追求于大而全、功能完整、一步到位的方案,结果适得其反,需求不一定得到满足,同时还会增加企业的投入和运行成本,这些都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潜在的风险。
由于企业IT系统开发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有一定风险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企业IT系统的建立要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对企业管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根据IT技术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在弄清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一个好的系统规划,可以促进IT应用的深入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保证用户的需求得以充分的满足,信息资源得以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同时还能降低IT系统的投入成本,减少IT系统建设的风险。
2.服务商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IT外包服务商,是IT外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除考虑价格因素外,更应对外包商的整体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IT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等),以及对外包商以前的客户做深入的调查与核实。合作伙伴选择不当,会增加额外的协调费用,不能保质、按时完成系统所带来风险费用。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结合IT外包业务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用外包商。
3.外包协议签订不缜密带来的风险
外包服务商选定以后,就应该制定尽可能详细周密的外包协议,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对方的行为。通过外包协议的签订,可以明确企业和IT外包服务商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协议签订以后,双方就要严格履行协议中约定的义务并享受协议中约定的权利。IT外包协议不同于其它合同,签约双方都应本着“双赢”的思想,并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才能避免在签约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4.项目实施中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
IT系统实施需要甲乙双方良好的合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方和用户知识背景的差异,在最大化自身利益思想的驱动下,可能导致项目实施控制不力,尤其是项目质量难以保证,而导致最终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常会引发实施风险。为有效地控制IT外包风险,除企业自身需要预防以外,监管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有效控制风险。为此,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管制度,引导IT外包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正常开展。
三、IT外包风险的动态管理
1.动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IT外包风险,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企业要想获取预期利润,必须正确地评估进而努力控制IT外包风险。目前常用的风险管理是非动态的,一般是把控制过程按照项目的进行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这种解决方法针对性强,但是缺乏弹性。
动态风险管理就是将单一的决策问题多阶段化以求回避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即是说把整个过程按时间、空间等指标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出决策,其目标是使整个过程的效果最优化。采用动态风险管理可以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IT外包是一个多阶段决策过程
IT外包过程可分成企业内部的需求分析和评估,服务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以及对合同进行实施和监管等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要做出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在多阶段决策问题中,各个阶段采取的决策,一般来说是和时间有关的,每个阶段的决策既依赖于当前的状态,又影响到以后过程的发展,所以各阶段应该选取不同的决策,整个过程的活动策略和效果也就不同。不论过去阶段的状态是何种形式,目前的决策都必须以当前状态为决策依据,来考虑下一步的活动。IT外包过程的风险状态就由过去转移到现在面临的风险状态。面临的风险发生了迁移,进入到新的风险控制循环,即形成了风险的“迁移效应”。
3.IT外包风险动态管理模型
风险(Risk)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R=P*C,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C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后果。即是说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负偏离的综合。IT外包风险,是指IT外包工程实施结果相对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即企业IT外包预期收益的变动程度。
IT外包是一个动态随机过程,即使给定了第k段的状态xk和决策uk(xk),第k+1段的状态也不能完全确定,而是一个随机变量,只知道其概率分布,其系统状态的转移规律具有马尔可夫性质。IT外包可分为N(N=4)阶段,设第阶段不利事件转移到第j阶段发生的概率为,应有
其中表示系统在第阶段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P=为不利事件发生的转移矩阵。又设第阶段不利事件转移到第j阶段发生时所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负偏离记为。这种随着不利事件转移可产生一系列的偏差,称C=为偏差矩阵。
下面考虑系统经过一阶段后的总期望偏差。记r()为第阶段的一次转移的期望偏差,则有:
=1,2,…,N
称Q=[r(1),r(2),…,r(N)]为一次转移的期望偏差向量。记为系统由第i阶段经过n次转移之后的总期望偏差,则有:
=1,2,…,N
称=[,,…,]为n次转移的总期望偏差向量。对P=和C=定义乘法:
PC=
则有:
=PC=
=,n=1,2,…,N
=
在此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某一状态下选用不同的决策能够改变相应的不利事件发生的转移矩阵和偏差矩阵,产生了动态随机系统求最优策略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用“值迭代法”来求IT外包过程总期望偏差最小化(即风险最小化)。
设m(1m)表示IT外包的阶段数;表示当前处于状态为,下一步以种决策方式转移到状态j的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表示系统初始状态为,采用最优策略时的总期望偏差最小值。则有如下方程:
=m=2,…,N
=
利用上述的值迭代法,可以算出IT外包过程中当前所处的状态,经过任意次转移后应采取怎样的最优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总期望偏差值,这样有利于IT外包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正确决策,从而可以使每一个阶段目标实现最优化,直至整个IT外包过程最优,真正地可以实现将风险迁移,降低风险的危害,力争让风险“小事化了”。
四、结论
IT外包在我国起步较晚,企业IT应用水平还不够高,IT外包市场还未成熟,因而IT外包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各阶段所存在的风险还很大。因此,企业在实施IT外包过程中应全面调查和评估IT应用的现状和需求,评价和确定IT应用的具体方案,制定企业IT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建立IT外包各阶段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从而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消除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1 Boehm,B,B.W.,Software Risk Management[J]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Los Alamitos,California,1989
篇7
A Systematic Masterpiece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Review of Library Outsourcing
Zhang Xuemei
AbstractThis paper objectively comments the good features and deficiencies of Library Outsourcing which was the first book about the area of outsourcing written by Chen Xinjie. Library Outsourcing is a book which thoroughly stat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 which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framework of library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irculation. This book has a good system and front view. It provides the sufficient argument about library outsourcing and has an active meaning i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outsourcing.
KeywordsLibrary management. Business outsourcing. Book review.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分布及其演变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3CTQ003)研究成果。
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图书馆陈新洁所著的《图书馆业务外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在图书馆业务外包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部著作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专门论述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专著,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图书出版上的空白。《图书馆业务外包》全书9章,5个附录,约16万字,所形成的思想、提出的思路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参考价值,值得一读。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构建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论体系
目前,业务外包已深入到图书馆各工作环节中,图书馆开展业务外包的领域比较广泛,但相关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研究理论成果极少,造成了一种研究缺失。至今为止的相关研究,在理论设计上多集中在关注图书馆业务外包现状以及采编业务外包上,对图书馆其它业务的外包如图书馆外包的风险、质量、标准评价等实证研究不够深入。
《图书馆业务外包》一书内容系统完整,布局合理,层次清晰,文笔严谨。它从理论高度上系统阐述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管理的九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概况,详细地阐述了其起源、内涵、特点、外包的内容;对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优势和风险进行了归纳总结;从管理视角论述了外包决策及在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管理;全面探讨了业务外包各个方面的理论支撑、风险控制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规避书商和外包商不合理行为;详尽而全面地论述了采访、编目、流通、信息技术、后勤物业等当前图书馆外包所开展的所有业务,涵盖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范围较广;最后将合同管理纳入到外包理论中予以阐述。通读该书后即可窥见当代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发展现状,明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深层理论和实际操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具有时代感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外包工作理论成果的总结。从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不难发现,其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是图书馆业务外包,内容涵盖了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业务外包控制与评价考核、图书馆各业务的外包内容等等。在该书的各章节中,凡涉及我国目前图书馆界已经开展的具体业务外包的操作环节,均通过实际案例予以阐述。如文献资源采购业务外包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异地外包的图书外部加工沟通指导案例。编目业务外包以实际案例讲解了到馆图书数量及质量控制与评价、图书外部加工质量控制与评价、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等内容。流通业务外包及后勤物业外包也有相应的详细案例阐述。另外,在附录中作者根据图书馆外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供了图书馆业务外包规律和注意事项,为图书馆业务外包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使图书馆成功开展业务外包活动。该书重视应用性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在同性质的图书馆理论书籍中并不多见,因此对图书馆外包工作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3学术上创新,建立了管理决定外包成功这一理念
《图书馆业务外包》一书首次为图书馆业务外包过程的各环节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学术理论上具有创新性。首次归纳总结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经济性、监管性、艺术性、科技性和协调性等特点。该书还将图书馆业务外包风险理论予以升华,提出规避风险的种种策略。该书在图书馆业务外包各环节具体操作过程中,创新性地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考核,从而使得开展业务外包的图书馆能准确掌握业务外包的全过程,取得预期效益。
创新性地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理论。目前有关图书馆信息技术外包这一理论国内尚无专家学者集中探讨。随着信息技术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商业活动,许多企业将信息技术外包作为管理信息资源的方式[1]。《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外包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各个领域开始加入信息技术外包的行业[2]。在图书馆外包已经兴起的今天,信息技术外包将成为图书馆外包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对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创新性地构建了图书馆流通业务外包的理论框架。图书馆流通外包具有可操作和可实现性。而这一最具有可实现性的流通外包在我国尚未大面积开展,许多图书馆跃跃欲试,却迟迟没有实施,这是为什么呢?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操作是重要的原因。而该书则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这对图书馆界来讲是一大喜事。据笔者所知,此书一出,已引起不少图书馆界同行对此书中所阐述的流通外包理论极度关注。
创新性地指出管理是决定外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作者视野中,外包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的不作为,而是更加强调审核验收的管理功能。管理使外包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图书馆每一项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该书都有详细明确的阐述。如文献资源采购业务外包一章中,通过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建立对书商的评价考核制度等措施来成功实施业务外包管理。总之,在整本书中管理的理念贯穿了业务外包的每一步骤,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图书馆业务外包这一现代管理方法已经开始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书的出版使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提升了其理论高度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认识到外包给图书馆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巨大风险,需要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依据业务外包理论,探索研究有效控制外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从而达到业务外包成功这一最终目的。
当然,作为一本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作,《图书馆业务外包》还存在需要充实并完善的地方:其一,应补充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理论及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的内容。其二,应在附录中收集更全面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相关的范文、范本,这将会更有益于图书馆业务外包工作的开展。其三,增加数据库建设外包理论。数据库建设是关系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知识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图书馆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严重不足,为保证将科技论文、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及具有特色的馆藏建成数据库,外包是图书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该书加入这部分内容将充实外包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1 ]Tanriverdi H, Konana P, Ge L. The Choice of Sourcing Mechanisms for Business Processes[J].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2007,18(3):280-299.
篇8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service outsourcing;risks;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171-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包业务也加快了发展速度。自90年代商业银行服务外包业务开始发展至今,目前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1]。然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基本限于IT服务外包,另外后勤服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外包业务,业务形式单一。同时,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受制于体制弊端、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尚待完善的法律监管等,其服务外包业务在开始后便出现了一个外包业务面狭窄和发展缓慢的状态。
《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监管实体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实施原由受监管实体进行的业务活动。”[2]目前,针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可归结为定性和定量为主两大类。定性研究着重分析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类型和相关对策建议,而定量分析更多侧重于风险评价与度量。
定性研究方面:曹淑艳[3]分析了常见的四大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并认为四大风险主要来源于:外包合同、商业银行业务变更、银行机密信息外泄、产生依赖性。陈福明[4]针对金融服务外包中存在的外包失败风险、外包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风险、信息不对称诱发的道德风险等提出了:提升自我防范、外包商信用评级、完善配套法律框架、利用合同控制外包风险、改善法律制度环境的五大策略。曾康霖[5]认为在外包过程中有3个环节需要注意,即选择外包业务、选择外包商、管理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并对健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定量研究方面:蒋欢[6]运用战略风险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对具体风险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此进行风险管理。J·P·Morgan[7]运用风险值测定法,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分为5个等级。通过定量化的调查,对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具体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各项指标的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以此控制风险。刘小军等[8]建立了基于完全信息的金融服务外包静态博弈模型,强调了完善金融服务外包配套法律框架及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对控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重要性。江畅等[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终根据所得的风险与绩效的相关性数据,确定主要风险,进行风险管理。
综合以上文献可见,由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起步较晚,且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方面以定性研究居多,且多是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归纳的十种风险进行研究的;定量研究虽较为严谨,但对风险的测量结果仍然难以准确量化,对实际的服务外包活动的参考作用有限;同时,已有研究对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鲜有涉及,而成功的金融服务外包需达到战略、战术、运营、人员等多方面的融合,其风险管理必将涉及内部治理层面。本文基于不同的风险来源对风险进行分类,进而探讨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机构内部治理进行风险防范与管理。
1 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主要风险来源
巴塞尔联合论坛在《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中将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风险归纳为以下十种: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退包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履约风险,监管障碍风险,集中和系统性风险。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了银行业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对各国对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的界定有着深刻影响。然而,存在的弊端是,巴塞尔协议是从监管者角度定义三大风险的内容的,因此更多地满足了监管当局的实际需要,但不能完全满足银行自身对风险管理的需求。笔者根据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的不同来源,总结出存在于商业银行服务外包中的主要风险,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来自银行的主要风险:战略风险。它是指银行在决定是否要开展服务外包及选择服务外包内容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具体引起该风险的因素有:商业银行未准确定位合适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商业银行与外包商的战略目标不一致,商业银行对外包商的了解、检查和监控不力等。
来源于外包商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履约风险。操作风险是外包商因技术故障、操作差错、内控不严导致客户资料保密性受损或无充足的财力来完成外包工作。信用风险是主要由外包商信誉不佳或者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外生性风险。履约风险是外包商完成服务外包的能力强弱在银行服务外包执行阶段存在的风险。
来源于双方交互过程的主要风险:合规风险,退包风险。合规风险是指在服务外包的制定、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因子包括合同条款的准确度(对归责等情况说明准确)、合同条款的完善度(对违约情况等说明完善)等。退包风险是指银行综合考虑评估后决定中断外包服务的风险,具体风险因子包括继续外包的成本增加、外包商违约中断等。
来源于外部环境的主要风险:监管障碍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监管障碍风险是指由于国家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金融服务外包的各交易环节或其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银行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相关金融服务外包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银行在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具体包括债务国政治、经济、金融及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可能给债权国金融机构权益造成损失的风险等。
2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规避与管理对策
2.1 完善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内部治理
2.1.1 识别最合适的金融外包业务 识别最合适外包的业务,确定自身业务经营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应结合自身机构的现状,包括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自身业务水平等,综合考虑银行信息安全、外包商信誉等风险因素,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业务进行外包,在保证信息安全、外包商与银行自身都保持正常运作的状况下,求得利益最大化。
2.1.2 合理地选择服务商 外包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服务商的选择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来说至关重要。服务外包决策者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对外包商信用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评级,做出最优选择。此外,加强与外包商的沟通,使其能正确理解了商业银行的需求,同时管理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通过对商业银行与供应商关系的有效管理,同时充分考虑到外包商的利益,促进金融机构与外包商结成稳固的、有弹性的伙伴关系,达到双赢。
2.1.3 设立专门的服务外包监管委员会 COSO的报告、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及相关文献指出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三者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前提,而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嵌合关系,而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二者相互制衡。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应加大风险管理的力度,成立专门的服务外包监管委员会,同时,让董事会了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质量信息,以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
服务外包监管委员会应明确其自身的以下职责:分析外包环境,识别风险因素;对外包商信誉、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对服务外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求在源头上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掌握与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的法律条文,保障自身的权益;随时掌握市场的相关信息,并以此及时对外包服务策略进行调整。
2.2 加强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在实施服务外包中,不仅受自身特殊性和内部环境影响,外部环境也将在外包服务中产生关键风险,阻碍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在本文对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风险分析可以了解到,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是两个主要外部影响风险,下文将具体对这两项风险提出相关规避对策和建议。
2.2.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外包过程中,金融机构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提供给外包服务商开发、运行和管理,其间外包服务商及其员工有获准接触金融机构秘密及机密资料的权力,这样金融机构的商业秘密及其相关信息就极有可能会泄漏给竞争对手,从而使金融机构面临着战略泄漏和知识产权纠纷风险。以欧盟为例,其于1995年通过了《个人数据资料处理和自由转移的命令》(即95指令),使得欧盟会员国纷纷按照该指令对个人资料保护立法进行修订[10]。鉴于此,笔者认为,国内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信息泄露、合同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等事件,具体需要做到:对商业银行信息资料保密做出具体、严格的规定,如加大泄露信息人员的具体刑责处罚力度,防止银行内部和外包商违背职业道德,泄露信息造成双方物质和声誉的损失;完善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相关《合同法》规定,使银行能够在如服务质量标准、外包执行程序、款项支付、知识产权规定、后续合同延续等合同内容引起纠纷时受具体的法规保护。
2.2.2 建立安全网络并建立危机处理机构 从上文的风险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也将面临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家风险:由于债务国政治、经济、金融及社会环境等发生变化,以至其不愿意或无力偿还债权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国际结算款项,或使投资收益无法汇回国内,而给债权国金融机构权益造成损失的风险[10]。因此,面对在外包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突发、偶发事件,如造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国家应采取适当的财政措施,同时建立一个危机处理机构,帮助银行度过危机。上文的内部控制对策中提到,相关部门应掌握市场的实时信息,这不仅仅可以帮助管理者随时做出外包服务的决策,还可以辅助国家危机处理部门提前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此外,国家应提出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外包商双方培训内部人员的风险管理、风险应对技能。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防范风险的同时,相关部门更应该培训能够处理风险、面对风险的人才,配合相关培训机构,共同改善金融服务外包的整体环境。
3 结束语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虽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也会带来失败。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服务外包的风险防范与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商业银行服务外包中存在的风险的不同来源,对风险进行了分类,进而将责任归集,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在服务外包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责任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应通过识别最合适的的外包业务、选择信誉度高、技术水平高的外包商来做出最有利于银行发展及盈利的战略决策,同时建立银行内部的服务外包监管委员会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因素进行全要素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及时传达风险管理的质量信息给银行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同时,本文对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外部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安全网络并建立危机处理机构以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氛围。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应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紧密联合,使商业银行和外包商能够相互制衡同时互利共赢,这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庭辉.加快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考[J].新金融,2011,(7):60-63.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中文摘要)[N].李文龙编译.金融时报,2004-10-26(4).
[3]曹淑艳,张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风险监管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43-47.
[4]陈福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风险和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10,(06):52-53.
[5]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20-25.
[6]蒋欢.金融服务外包及其风险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7-37.
[7]吴国新,李元旭.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度量与规避[J].国际金融,2010,(4):48-53.
篇9
在当今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需求个性化的环境下,企业很难在所有业务上都保持竞争优势,他们必须要集中资源和精力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将自己的非重要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来经营已经是一个潮流。
二、影响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因素
(一)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市场竞争中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纲领,是企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物流业务外包时,应对比自营和外包哪个更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发展,哪个更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并为客户提供更令其满意的服务。
(二)企业规模。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源有限,资金较少,生产的变动性大,无力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自营物流的建设,同时还面临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风险和内部员工的抵制。此时,企业为把资源用于主要的核心的业务上,就适宜把物流管理交给外包专业物流公司。相反,规模较大的公司则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采用物流业务自营的模式,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果物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可以采取自营方式,保持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生产时,为了避免企业资源和精力分散,企业一般会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外包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以集中精力提升企业核心的生产能力。
(四)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可以对自营成本和外包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如果自营成本高于外包成本则采用外包形式,反之,则采用自营形式。这是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进行物流外包决策的方法。
三、中小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策略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实施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若是盲目从事外包,企业经济效益不但不会获得改善,反而会更加恶化。因此企业若想充分发挥物流外包的优势,必须谨慎、有系统地实施外包。
(一) 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确定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的前提。如果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以将其外包给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慎重选择物流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
企业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流程:①市场调研和评估。在明确自身物流需求的基础上,从供应市场中识别与筛选供应商并对他们进行规划能力、管理状况、战略导向、运输能力、仓储能力、信息技术支持能力、服务水平、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项目调研评估。②确定选择范围。在评估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些具有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具有企业所外包业务相关运营经验的、具有业务集中控制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作为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范围。③确定最终物流服务供应商。对这个范围中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进一步的更具体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外包伙伴。④实地考察了解物流供应商的具体工作状况,并确保每一个物流设备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三) 物流外包活动的监督、控制与考核
对外包伙伴及其活动进行合理监控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中小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业务外包商合作过程中,既要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同时也应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实时监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共同制定物流作业流程、编制操作指引、确定信息渠道都是很好的监控方法。不能认为物流业务外包了,一切物流活动就完全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也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的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没有物流信息及时交流,就无法快速沟通供需,与第三方物流的信息交流也无法在速度上满足物流外包的要求。为此,要实现物流外包就要建立与第三方物流对接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以期快速响应需求,满足客户的准时化需要。
但是,信息共享也会带来信息风险。信息风险是构成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避免潜在的信息风险, 合作双方一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或者EDI技术减少信息传导过程中的扭曲,改进物流运作方案缩短外包链。另一方面,合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签订互相保密协议,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树立“双赢”的理念
企业应充分考虑外包服务商的利益,做到资源共享,与外包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久,才能使双方真正获益。如果仅着眼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甚至做出损坏物流服务商的行为,将会使公司陷入频发冲突和争议之中,最终必将破坏合作关系,也损坏自身利益。在消费需求变化越来越迅速、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企业要想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获得其经营价值链中每一个相关环节的有力支撑。因此,只有合作,才能增强整个价值链体系的价值,使每个企业真正实现长久的获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注:本论文是与莱芜市兴业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的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第三方服务商签订合同,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或全部工作交由第三方服务机构完成,企业支付薪金的一种交易方式。外包后,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杨务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外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与承包方即建立了民事法律关系,确切地讲,人力资源外包是一种承揽关系。
一般来说,一些技术性和事务性的工作可以选择外包,这些工作具有不涉及企业机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经常性特征。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来看,它涉及到职位需求分析、工作分析、招聘、筛选、培训、绩效考评、员工意见调查、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员工意见调查、福利薪酬等大多数的工作都可以外包,公司低层人员招聘需求最多,也最繁杂,这种业务可以外包;国家法定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事务性的工作也可外包。而关于公司文化建设、关系协调、激励和留住人才之类的核工作不能也很难外包。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分析
民营企业在外包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外包前的风险,如外包动机不明确、外包商选择不当等;第二种是外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企业机密文件、信息的泄露、内部员工抵触情绪的产生等;第三种是外包后的风险,诸如如何对外包商进行监督控制等问题。
(一)外包动机不明确
民营企业要外包人力资源,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将项目外包,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哪些项目要外包并且该如何选择哪些外包商等。外包动机不明确,必然使得诸多风险产生。如一些民营企业在进行外包项目时,忽视了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的真正原因,反而将考虑重点放在了“经济性”和“效率性”上,盲目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因此在外包商的选择上,过度关注外包价格,忽视了服务质量,最终导致外包效果不理想。
(二)外包商选择不当
外包商提供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后管理质量,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外包商的选择甚为重要,因此企业对于这一关键性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加之市场需求巨大,因此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外包商,如一些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但是这些外包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高低不等,外包服务又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加之企业对外包商的信息不了解,使得企业难以掌握外包商的背景、提供服务的水平等,而往往真实的服务质量必须在外包过程中才能够详细并且确切地进行分析。
(三)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比较迟才出现,目前国内的市场还比较不成熟,外包商之间还存在着无序化、不规范化、诚信缺失的竞争,同时相应的规范化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在外包中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向外包商提供本企业的相关信息,而其中一部分是属于商业机密,如企业战略、管理现状等,-旦这些信息被不慎透露出去,势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监控措施来保障外包工作的顺利和切实展开,因此企业在外包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切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来自内部员工的风险
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员工的风险。企业员工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敏感性极高,外包项目势必会侵害到一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比如在对一些机构部门进行裁减后,要辞退部分员工等,这必然会使员工愤怒,产生抵触甚至反对情绪。如果企业对这些员工的归属和利益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对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而且也极易使利益遭受侵害的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给企业带来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五)存在着对外包商进行监督控制的风险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项目进行外包,可以使得企业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然而由于外包商和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委托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虽然双方之间签订了相关的合约,但是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外包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风险。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尽管民营企业在外包人力资源中存在着诸多风险,但是如果能够采取合适的防范风险对策,民营企业就能够借助外包更好地发展本企业。针对以上外包风险,主要有以下防范对策。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为了进一步明确外包动机,企业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外包决策。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包业务并不意味着企业完全可以放手,企业应该成立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外包决策、外包项目计划书以及外包商的选择标准等;第二,明确需要外包的职能。对于高价值、高独特性的项目企业就不应该外包,必须自己消化;而对于一些标准化和日常性的活动则应该外包,以帮助企业培育并且加强核竞争力的培育;第三,在制定外包决策的过程中,在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宗旨,保障人力资源外包有明确的动机。
(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由于企业和外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策,因此企业在选择的过程中极易产生风险。所以民营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首先,应当重视外包商的服务质量、公司信誉和企业文化,它们直接影响到外包工作的完成情况甚至企业的发展状况。一旦外包商将企业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势必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其次,根据企业所列的外包商标准,将选择标准着重放在公司资质、服务质量、专业技能、服务经验、职业道德和服务宗旨等,据此列举出选择对象,企业内负责外包业务的相关机构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分析信息,根据具体资料详细地分析所列举的外包商;再次,在与外包商合作中,要提前制定详细并且明确化的合约。明确合约的基础、内容、外包职能、外包商所提供的服务水准、预算成本、外包时间、合约终止等相关内容,从而确保双方的顺利合作。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进一步规范外包市场,建立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国家尽快制定并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明确企业、外包商以及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从而为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规范化的法律基础。对于外包服务价格的指导线进行统一的制定,督促外包商严格要求自己,提供诚信化的服务质量。为了预防道德风险的产生,民营企业应重视与外包商之间制定明确化、规范化的合同文本,在制定合同文本时,除了企业自身内部人员外,也必须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参与合同制定,预防法律问题的发生,从而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企业经营风险最小化。超级秘书网
篇11
一、外包
外包主要指的是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甚至开始包括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企业,它们将整个生产活动进行价值链分解,主要致力于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等价值增值较高的核心部分工作,而将附加值低的直接生产环节对外承包出去,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并集中精力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高。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要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使企业在不进行厂房和设各等绿地投资的情况下低成本地扩大生产能力,也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资本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厂房设备等资本投资扩大到自己的统一组织和调配之中,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外包已经成为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正如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企业外包对企业造成很多风险。外包不是一贴万能药,不管是对于发包企业还是承包企业,外包都存在很多潜在风险。
二、企业外包的风险
对于承包企业来说,外包的风险主要就是创新能办的下降。而对于发包企业来说,风险主要有:
(一)控制力风险
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易使企业失去对于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控制,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确定性。K—Mart通过把大部分物流作业外包出去,短期内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却丧失了对物流的控制,而使公司总成本大幅度上升,最终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落败。发包企业若选择单一外包提供商,虽然交易成本低,但是易让外包提供商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削弱发包方的控制力;若选择多个外包提供商,包方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内耗,从而恶化外包关系,增加外包管理成本。由于外包企业法人的有限理性(即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将造成两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首先,既然理性是有限的,那么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保持超然的客观性。企业可能受限于管理层的知识和个人背景,而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其次,契约的不完善性。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企业不可能搜集到所有与外包契约安排相关的信息,更不可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变化,从而无法在签订契约前把这些变化讨论清楚,写入契约条款中。契约的不确定性既增加了外包的事后成本,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选择承包商阶段,企业与承包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承包商可能出于私利,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或刻意向企业提供虚假、歪曲的信息以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这种外包业务发生前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问题,即企业可能放弃优质的承包商而错选较差的承包商,从而造成外包收益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
(二)安全性风险
企业外包使其他组织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敏感的企业信息和资料,造成商业机密的泄漏,增加了安全性风险。合作企业若不愿信息共享,则外包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会产生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信息不对称。但信息共享又会增加企业风险成本,企业可能会由于服务供应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产生信息泄漏风险。尤其是在研发外包战略中,随着研发能力越来越强,技术开发利润率萎缩,外包提供商很有可能独立地开发产品,成为外包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外包企业也有可能因日益依赖外包提供商的技术创新,而失去自己的创新动力。
(三)情绪资本方面的问题
其一,业务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职能部门的业务及员工的生存产生影响,如被外包的业务部门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所取代,一些员工可能被解雇,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威胁感。这种危机意识作为双刃剑,既能促使员工加强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却又易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与责任感。企业决定将哪些业务外包以及如何外包,都会给员工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不稳定的状态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其对企业的贡献度:另一方面,不安定的情绪会影响团队合作,给人员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可能遭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从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这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其二,就消费者而言,如果企业将过多的环节外包出去,会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使其对产品或服务的可靠性产生怀疑,降低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四)文化融合方面的问题
在外包战略尤其是全球外包战略中,文化差异可能使企业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从权利分配角度看,企业文化分为四类:权利导向型文化、角色导向型文化、任务导向型文化与员工导向型文化。在外包过程中,发包方与承包方的企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管理风格和行政制度也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观取向也不相同,合作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随处可见,会给文化整合带来困难,增加避免文化冲突所需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外包合作中,双方企业合作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尽管外包的风险客观存在,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外包这一个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好武器。企业只要在外包前的决策以及外包后的监督中下足功夫,就可以降低风险。
三、外包风险的控制
要减少企业在业务外包战略中的风险和损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企业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外包的目的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精力来发展核心专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能力。企业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业务环节进行慎重评估,发现自身的薄弱和优势所在,还要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了解其优劣势,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把收集的信息由专业人士进行分析,筛选出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核心业务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应该外包的。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核心业务外包将导致创新能力的降低和来自供应商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绩效的降低。这样对企业是一种资源浪费,企业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对非核心业务而言,也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外包,将来可能成为重要利润来源的业务就不应该外包。IBM在20世纪80年代把操作系统和处理芯片外包给了微软和Intel,造就了IT界的两个巨人,而自己却遭受了10年业绩下滑的痛苦。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外包那些将来的利润源,可能会导致企业将来利涧的下降甚至被竞争者淘汰出局。此外,企业如果忽视了本身核心能力的培育,那么则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发展核心竞争力应考虑两个方面问题,即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作为核心能力重要载体的人才培养与激励问题。
其次,制定有效的契约,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引起的外部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决定对业务进行外包后,需要对市场上的承包商进行充分调查,并制定契约。事前调查是企业所有后续活动的基础。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了解承包商更多的信息。企业在调查成本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信息调查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外包业务的成败。充分的调查之后,还要设定契约,契约作为外包双方的主要约束条件,对外包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契约设计可以帮助企业甄别高效承包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承包商努力完成外包业务。外包与传统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用协作合同来取代产权合一。因此外包合同的谈判、订立与实施是整个外包操作成败的关键之一,需认真评估外部企业的履约信誉,严把合同关,谨防合同陷阱。在履约过程中,要加强对履约情况的监督控制,做好过程跟踪计划,阶段性评估计划。不但如此,还要谨防承包企业的转包。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企业,而外部企业又偷偷把业务外包出去,从中牟取中间差价。这种行为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转包会造成信息不明、泡沫膨胀、操作失控等不良影响。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要在协作合同内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下来,并标注违约责任。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易成本的下降,各国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国外包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而关于跨国外包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服务外包,尤其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金融服务外包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界定为10项: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国家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等,国内学者吴更仁(2007)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分为6类,唐柳(2009)通过对金融服务外包内外部环境分析,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人力风险归为内部风险,而系统风险、技术风险等归为外部风险。而且他还构建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管理框架。唐柳(2010)又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重要度,进一步设计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模糊评价体制。
二、理论模型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机构利用外包商来完成原属于自身的业务活动,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金融服务外包中,金融机构作为委托商,而接包机构作为商,接包机构主要集中在IT、人力资源培训以及薪酬管理等方面。委托理论框架旨在寻求在委托模式下委托者与者之间的最优解。由于人和委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而“道德风险”作为一种博弈,便是来观察委托者和者的战略选择,并预期其行动结果。
契约关系:我们讨论委托人和人契约,记人报酬是产出的线性函数,如记报酬为:
Y为假设价格不变的外包中间服务,X代表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越高,人努力成本越大,获得收益越小。而委托人的收益与服务质量成正比,不妨令:
其中a>0,假定人委托人都是风险中性的,并且委托商会设定一个x标准,低于x标准,将不予以支付商报酬y,比如银行IT系统出错的概率,要是月超过3%,则认定外包服务商不合标准,终止合作或者请求给予赔偿。因此,商会使服务尽量压低在x标准,这样才可以使其收益最大,而委托商自然希望服务质量越高越好,因此可以设定激励机制,比如每月出错率低于1%,将给予商一定的金额补贴,所以由此得出的商与委托商之间行动的选择便取决于双方的博弈,任一方都期望自身所获利益极大化,假定双方都是风险中性者,冯诺依曼在1944年证明了此博弈的最优解是委托人得益尽可能高,人得益一定,委托人与人得益之和尽可能高,两种情况下,委托人人采取同一行动。这一思想在1979年Shavell在论文中得以证明。即人的边际成本等于该行动对总得益的边际期望收益,也称作“固定得益下的最优解”。
三、理论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常见业务风险:信息技术外包风险、不良贷款外包风险、呼叫中心外包风险、机密信息泄露风险、银行的信用卡外包风险等。
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外包风险一直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涉及面广而且影响巨大,IT信息系统失控会导致金融机构业务不能展开从而损害公司声誉,而且随着外包业务的扩大,金融机构将越来越依赖外部的IT供应商,这将会使金融机构渐渐丧失在外包过程中的议价能力,降低了服务的灵活性,一旦IT供应商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损失和风险,而且IT供应商一旦无法准确理解金融机构的意图,或者IT供应商人员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
不良贷款外包风险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于因为消费者和企业导致的不良贷款,一般会通过外包方式承包给第三方清收机构,而第三方在清收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清收方可能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与客户对账等,造成资金流失,更重要的是清收方需要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料,这样容易造成资料泄露,引起风险。
呼叫中心外包。金融机构与客户需要建立及时全面的沟通服务,受理客户咨询、信息查询、投诉等,因此呼叫中心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至关重要,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呼叫中心外包已经发展成趋势,金融机构将呼叫中心专业化外包出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同时存在风险,如客户资料或者隐私外泄,客户通过呼叫中心将自己的金融信息如银行密码之类的,如果被呼叫中心泄露出去,将会产生极大的风险,对金融机构产生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机密信息泄露风险,此处主要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自己的部分信息给予承包方予以开发和管理,而外包商包括他们的很多员工便会获得金融机构的很多机密信息,这样一旦金融机构的商业信息泄露,将会导致金融机构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的丧失,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要慎之又慎。
信用卡外包风险。很多商业银行将信用卡业务外包,这会产生极大的风险,2009年监管部门已经叫停信用卡外包,但是近几年又有复苏的迹象。央行严厉打击信用卡外包,但同时允许银行采取自建营销队伍的方式进行信用卡发卡营销,这相当于让信用卡外包“曲线复活”。信用卡外包对很多中小银行来讲,外包的成本优势会比较明显,但是同时也会产生较大风险,因此,响应央行规定,制止信用卡外包,与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息息相关的。
四、对策建议
如何处理好金融服务外包产生的风险,并激励承包方尽最大努力去完成金融机构服务外包项目,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要慎重选择外包商,在选择外包商之前要对承包方进行多方面信誉考察及调研,然后签订严密的外包合同并在执行过程中给予严格的监管。选择承包方要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有一定的承包经验等,避免因外包方不合适导致的沉没成本问题,而且要帮承包商熟悉金融业务,建立良好的沟通团队,制定完善的与承包商之间的奖惩机制,对于承包商的外包服务制定严格的考评标准,并据此给予承包商经济上的奖励与惩戒,将外包服务质量与承包商的经济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外包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专门建立一个风险评估监管部门来应对外包风险,以及建立防止风险措施,在人力资本方面与外包商进行良好的沟通,对公司内部员工与外包商对接的人进行培训,使他们认清外包应有的风险,然后将风险管理作为公司的一项重大业务予以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重视,提高监管力度与风险应对力度。
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依托“效率工资”理论,首先给予商以高的报酬,将会提高其员工的积极性与公司的发展,从而间接提高商对金融机构外包服务的质量。其次,委托商金融机构很难完全监督商的外包服务,因此高的奖励措施将会诱导企业加倍努力去提高服务质量。此理论基于外包市场是完全的,如果企业在金融机构获取的奖励与其他任一企业没任何区别的话,那么他们对丢失金融机构的这份订单便不会有太多的恐惧和担心,因而也就没有动力去提高服务质量,谋求长期合作。金融机构给予企业劳动者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外包的业务更多的是偏向技术密集型的IT服务,这就对接包企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减少道德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外包带来的风险。
五、小结
金融机构要在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与风险控制防范方面做出权衡,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份额还比较小,发展空间很大,因此政府应该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知识产权以及合同保护方面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全面监控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帮助金融机构统筹规划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全面权衡金融服务外包利益与风险,尽快地使我国的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纳入全球金融发展体系,在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为金融服务外包构建一个安全平稳的环境,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我国金融市场。而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国内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元旭、吴晨:《银行业务外包问题初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2]刘景江、刘桂华:《浅论我国企业外包的障碍与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3]张秋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现状及风险监管》,《浙江金融》2008年第10期.
篇13
【绪论】
一、企业物流系统
学者王耀球等(2010)给物流所下的定义,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物流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企业的物流系统高晓亮等(2008)提出,是指供应链中企业内部的物品流动,是对企业生产物料的运输、装卸、包装、保管、信息及配送服务的统称。企业物流是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和驱动力,在企业内伴随着供应、营销渠道,对货物、服务和相关的信息从供应商到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流通和储存,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王耀球等(2009)提出期刊网,加入世贸后,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物流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主要事项,物流的发展已列入中国“十五”规划之一,在不断增加政府的资源、企业物流的资源,以及中国对外开放,增加国外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中国物流的效益。叶海虹(2009)指出,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所形成的加工、检验、搬运、储存、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企业物流的有效发展更是离不开企业物流系统的完善和健全,宋 周等(2007)提出,企业物流系统,是指由参与了企业的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所有物流要素,为了实现企业物流目标而形成的整体。蔡定萍(2006)认为,所谓物流系统是指由多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单元结合起来,以物资为工作对象,以完成物资实体流动为目的的有机结合体。
企业要建立并运行适应社会市场的具有现代技术和信息处理性能的物流系统,魏国梁(2003)提出,必然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和费用消耗, 因而企业在构建物流系统前, 应对拟建立的物流系统所具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这也是企业对拟建物流系统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估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物流系统完备,企业为减少自身成本可以考虑将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宋周等(2007)企业物流系统边界的扩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企业物流系统的内涵,并且也使得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从而增强理论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物流外包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姚建明(2010)指出,企业的发展必须整合外部资源, 而物流业务外包( Logistics Outsourcing)是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今, 物流作为企业生产与服务主业之外的第三方利用资源, 日益显示出其在提升企业综合运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物流外包的发展是必然的,MICHAE lJ(2006)认为,人们逐步认识到将物流业务外包给3PL(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是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0)提到,2004年到2010年间, 我国3PL规模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3%, 多数企业选择了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进行综合物流业务的外包。那么众多学者也提出了发展物流外包的原因, 如: RAZZAQUEM A(1998) 物流外包可以减少资产投入;DAUGHERTY P J(1996)降低投资及运作风险;LAARHOVEN P V(2000)灵活应对全球贸易的复杂性;SKJOETT-LARSEN T.(2000)增加物流运作的灵活性RAO K;YOUNG R R(1994)技术进步为物流外包带来了可能的和便利的条件。
总结来看,Mohammed和Chang( 1998)曾对物流外包的动因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包括商业全球化、技术发展、第三方服务的功能、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均被认为是影响物流外包的主要动因。但是期刊网,对于物流外包发展的风险,我国张纪海(2008)指出有主管部门潜在的风险:决策风险、监管风险;动员物流外包商潜在的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安全风险。对此,刘怡君等(2008)指出,其中还有公司战略机密泄露的风险;合作的依赖风险;客户关系风险;物流供应商的不确定性风险;委托――关系所固有的风险。
三、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的评估与选择
孙磊等(2009)提出,由于承包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承包商便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任玉珑等(2007)指出,但现实中, 看重当前利益的承包商往往更倾向于实施负向行为, 他们几乎不会考虑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仅希望在当前的工程中通过实施严重的负向行为获取超额利润, 然后退出行业。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的评估与选择,对于企业即业主或承包商,Jin wang (2009)指出,从设计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给出了用于业主评估的一些指标,包括信用度、后续项目的数量、业主对承包商的喜好和业主项目管理水平。沈维贺(2008)指出,不同行业、企业的产品需求和不同环境下的承包商的评价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建立承包商的评价标准时,不外乎都涉及承包商的业绩、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选择承包商的评价标准,并按此标准来选择承包商。Kometa S T(1996)认为,其实, 沿着另外一个方向, 站在承包商角度, 结合自身特点, 科学地评价和选择最佳的业主作为自己业务项目的甲方, 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完成, 同样非常重要。廖良才等(2010)指出,第一类问题是在进行项目投标可行性研究时所做的业主评估。第二类问题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所进行的业主评估。为了避免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成本和风险, 一般来说, 任何单位都希望与一些信得过的单位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三类问题是对公司作一般性评价时所做的业主评估。具体的评估如下图,
图 1 : 业主评估问题的评估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廖良才,2010)
企业为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翁心刚(2008)指出,从单纯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向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客户价值转化,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化,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对承包商的评估和选择,沈维贺(2008)又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①承包商自身:价值取向,参与改进主动性,公司规模,技术背景。②业绩评价:成本分析期刊网,交货质量,运输质量,企业信誉,企业发展前景。③业务结构:技术合作,人事简况,财务状况,设备状况,制造/生产状况,产品范围。④企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此,他提出承包商选择与评价注意事项,如下图2.
图2: 评价体系树状图 资料来源:(沈维贺 2008)
同时,企业在选择自己承包商时一定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是诚信,王耀球等(2010)提出,物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综合素质、财务指标、管理指标、竞争力指标、信用记录指标等方面。梁静(2009)提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包失控的顾虑主要集中在物流能力、业务流程、内部机密、物流质量及用户满意度5个方面(图 3)。
(内部机密)(内部机密) (内部机密)
(物流业务)(满意度)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满意度)
a.自营物流 b.物流外包
图 3 :企业物流所待控因素 资料来源:(梁静 2009)
可见,企业对承包商的评估是有依据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好选择值得深究。孙磊等(2009)提出层次变权综合决策模型和综合变权决策模型,其中,层次变权综合决策模型是指因业主的某种要求,需要对某些影响因素进行激励,即它们的权重应随着状态值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业主又对某些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均衡性要求,即这些因素的权重应随着状态值的增大而有所减少。从该模型中企业可以找到自己评估承包商的方式。
四.研究总结
企业物流外包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一类分支,其发展方兴未艾,但越来越多的企业物流外包选择强强联合,且在选择各自的合作伙伴时显得非常慎重,因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好坏不仅关系但企业自身物流运转的好坏,而且可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不可大意期刊网,这一点基本成为物流系统委外的企业的共识,然而,时至今日,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方法仍十分有限,且多定性的泛泛而谈,不十分明晰,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法就少之又少了,所以研究制定量化的便于操作的企业物流系统委外承包商评估与选择的标准方案就显得较有必要可十分迫切,为此,研究方法的制定很重要,采用可行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结论其通用性、可操作性如何?也值得关注,所以,后续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学术的价值,而且更有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研究得出便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接受并采用的评估与选择的方法应该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珏,郑翔.简述我国铁路物流产业政策体系[J].物流技术,2010,9(224).
[2]、王耀球,韦桂丽.物流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增级[J].流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增级, 2010,29(2).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R].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88- 113.
[4]、叶海虹,罗国勋,梁德丰,刘春艳.企业物流系统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新西部,2009.第2期.
[5]、孙磊,刘国买,殷乃芳.承包商选择的层次变权多因素决策[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6(7).
[6]、翁心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中国物流事业[J]. 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6期.
[7]、梁静.物流外包中的多边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 物流外包中的多边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2009,3(28).
[8]、廖良才,David Carmichael. 基于云理论和效用理论的评估方法及其在业主评估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2010,8(28).
[9]、LAARHOVENP V, BERGLUND M, PETERSM.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Europe Five Years Later[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 5): 425- 442.
[10]、MICHAE lJM, CRA IG R C.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Third PartyLogistics[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2006, 45( 2): 23- 38.
[11]、SKJOETT-LARSEN T. Third Party Logistics from anInterorganizational Point o f View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2) : 112-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