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1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篇2

教学设计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片段教学的设计内容应控制在解决几个问题的范围之内。

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也是教师自己用的教学内容文本,还可以作为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依据之一。所以,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层次是不完全对等的。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明显区别:教案是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如何让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对片段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片段教学设计只是针对教材中某个章节内容的一部分来进行设计的,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与完整的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绝对照搬教学大纲或教参中所列的某章节的重难点。例如物理必修1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但是如果片段教学所指的范围仅限于概念和规律的探究,则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列为重点。又如,倘若不用照相机做为教具,教学难点就不是照相机曝光的时间问题了,所以片段教学设计既要考虑系统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具体指定的片段和所采用的媒体来设计并分析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缺乏用图表法和流程图表达设计方案的习惯

从本次参评的教学设计来看,采用图表法和流程图的比较少。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表面上是老师怕麻烦,想省时间,实际上是一些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被研究对象等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无法上升到用图表法和流程图来归纳展示。

其实,合理使用逻辑性设计的表格和流程图,教学过程条理性好,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归纳知识、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思维的过程中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便于展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设计意图,同时也便于更改补充。如能充分利用流程图,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以流程图为载体,进行合理化的教学设计,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强过程与方法教学。

此外,板书、板画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电脑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很多老师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对板书和板画却日益疏远起来,有的青年教师更是漠视了板书、板画,认为板书、板画已经落后于社会,应该退出课堂,电子课件可以完全替代板书板画了!

篇3

下面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例说明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自由落体的性质,了解重力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规律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启发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理解自由落体的含义及适用条件。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渗透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思想,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

牛顿管、铁片、纸片、钢球、刻度尺。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展示事实。学生:激发兴趣,形成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滴水、落石、落苹果、雨滴、跳伞等现象。

教师设问:这些现象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从高空到地面的运动形式。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运动形式。

演示:教师手中的球松手后下落。

教师设问:物体下落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力及空气阻力有关。

教师提问:不同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与什么有关?

(二)教师:引导自学,个别指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预知。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共同构思探究步骤,从而得出问题答案。此时,学生对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已有直观的认识,他们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如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或者也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自接提出与重力以及空气阻力有关。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且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指点,监督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避免有学生不动脑思考,或者不根据事实和经验而作凭空的无谓的猜想。

(三)教师:分解问题,方法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具体探究步骤:(1)用一张纸片和一个铁片实验,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2)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将其中的一个团成团,另一个不成团,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3)将两个纸片都团成团,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4)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使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这一步要求学生写出探究目的、探究仪器,并根据实验假设制定出探究步骤,设计如何记录探究结果。在学生制定完计划后,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操作,要分析自己的计划,小组间相互交流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

学生的设计方案往往不那么完整。部分学生会考虑实验不全面,不注意实验结果的纪录,他们没有考虑到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没能从整体上把握探究计划。教师要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设计方案,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启发性的建议。针对考虑实验不全面的学生,比如对没有想到实验(4)的学生提问:“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吗?”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时尤其要注意,因为学生受到认识心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是很全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提示卡,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整理到提示卡上,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发放提示卡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或者教师对一个小组进行指导时间过长,来不及兼顾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而且,教师可以适时检查学生对提示卡上的问题的思考结果,更好地对各小组进行调控和指导。

(四)教师:适时启发,适当点拨。学生: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针对重力,实验(1)结果:铁片下落得快。实验(2)结果:团成团的下落得快。通过实验(1)、(2)可以简单地说明物体的下落快慢和重力无关。针对空气阻力实验(3)同时落地、实验(4)两个钢球同时落地,通过实验(1)、(2)分析得出纸片比铁片和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纸片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比较大。通过实验(2)、(3)、(4)可分析得出当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理解,教师演示真空管实验,在真空管内,金属片、羽毛、小软木塞下落快慢相同,从而证明了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没有空气阻力时,它们的下落快慢相同。同时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做演示时要提到实验注意事项。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研究,从不同条件下得出不同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使学生确信:物体只受重力时不同质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五)教师:组织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尝试表达。

学生独自反思后,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学生当众表达的机会,让某组学生当众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其做出评价。这样,通过采取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探究报告(探究报告见附录),其内容应该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等。不要求学生用刻板的格式来写探究报告,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受到的启发、取得的经验教训等。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新要求。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物理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助于扩展物理学科的学习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努力钻研文本,不仅要熟悉所教的内容,还要深入地去剖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问题,自己在备课时是否都把这些备好、备透。在备课时尽管我们对教案、课件都经过多次认真修改,但常常会忽略备学生,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或者让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得出规律。比如在教学《力的合成》时,我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定则,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彻,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后来在备课时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此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且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由于认为学生基础较差,我只设计了一种计算方案,只请一位学生回答,结果他却说出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我经过短暂的反思后,立刻表扬了他,并让其他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如果有,哪一种最好?这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最后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通过比较,我们确定出了一种最好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复习了前面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问题的考虑不一定全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情景也不一定能预测周全,上完课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案,也常会发现很多问题,此时应及时地反思与整理,这样对教师本人的成长、教学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的反思

教学组织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五年多的教学工作,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里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脸上满是“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儿后,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我们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5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专门

列入一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列表说明探究要素和基本要求,所以大大加强了实验在物理

教学中的地位,同时也明确体现: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

、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新形式下,我们应该做好哪一

些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教学的进行呢?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高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做得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

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实践说明,这样有效。

一.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备课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应把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

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讨论或论证、实验结

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先行实现"探究"。

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时如何抓住实验探究的六环节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指导学生:(1)在这个实验中可能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这

些物理量?(3)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些物理量?(4)如何进行该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5)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还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6)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指导学生实验时做好"观察、操作、记录、分析讨论、整理"等环

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实验有效教学的要求。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的过程。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

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记录、线路的连接等,几乎

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马马虎虎、差不

多就行。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在实验中,规范操

作,正确地读数和记录数据,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取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

实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表格,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最后环节是实验后器材的归类和整理,很多的学生不重视,认为与考试无关,其实这是一个不可缺少和

不可忽视的环节,能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有始有终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其次,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生怕学物理,教师难教物理,因此搞好物理教学,教师面临了一种挑战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

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想学、爱学、才能

学好物理。接下来谈几点利用实验培养兴趣的体会。

1.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

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于是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

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在"平抛运动"这一节,讲到如何分解平抛运动时,课本上的实验

装置实验室没有配备,为了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和真实性,找来了两个乒乓球,用两只手各拿一球在同一

高度同时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听到两个球同时落地的声音。说明两个球落地时间相同,即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是相同的,就避免了书上得来终觉浅的灌输式教学,演示实

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开始活跃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2.加强学生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加深学生印象,促进有效教学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再单

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不变的教育对象,而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上要

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通过自己的头脑,围绕所学知识多思考,多提问题,大胆质疑、思

考和探究。在讲《离心现象》这一节时,让学生自己做人造墨水旋风,通过改变旋转速度,发现墨水的

状态不同。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墨水相对不动和墨水旋风现象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都动手做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体验中学习学生

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也变得积极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轻松,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

效果。

在新课程体系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教学的面目也将随之出现新的面貌

。作为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处处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

篇6

2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冲突设计的优势

笔者认为,物理课堂上利用冲突串联的课堂设计,至少有如下3点优势.

2.1冲突设计使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冲突设计可以作为课堂上知识点转换时的衔接内容,防止教学内容生硬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内容更流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让思维胜利过渡,消除思维惯性的影响.案例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课中由力的概念入手,首先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当要将内容转换到重力部分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粉笔盒与桌面发生了相互作用.”教师提问:“放在桌面的粉笔盒还受到什么力作用?”学生:“重力.”教师提问:“有重力说明粉笔盒与谁发生了相互作用?”学生明确:“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地球吸引粉笔盒体现出重力,粉笔盒也在吸引地球.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回顾力的概念的同时,引入了重力的产生原理.在这里“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与“地球与粉笔盒也有相互作用”两个概念所引发了认知冲突,成为引发学生下一步思考的关键.有时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几个冲突设计来串联整堂课,让课堂像讲故事一样起伏发展.

2.2冲突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冲突设计就像课堂导入内容一样,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如果能巧妙的设计成与旧知识的冲突,就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无尽的思索当中去.案例2:“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描述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的师生对话如下:教师:“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谁会下落得更快呢?”学生:“粉笔头下落快,纸巾下落慢.”教师拿起一张纸巾和粉笔头做同时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实验.教师:“是纸巾轻才下落得慢吗?”学生:讨论.教师:再把纸巾揉搓成纸团,重复第一次实验,“发现谁下落得更快呢?”学生:(观察)“几乎一样快.”教师:“物体下落的快慢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落体运动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利用学生已有固定认知与实验结果的冲突而引发的思考,有助于建立新的认知.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是思考的产物,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3:“弹力”一节课中,教师想让学生建立弹力产生原理的模型.教师:“(在中间架空的塑料尺上放置一个重锤)请同学们观察塑料尺的变化.”学生:“塑料尺中间凹陷下去了.”教师:“塑料尺的凹陷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甲:“重锤的重力.”学生乙:“重锤对塑料尺的压力.”教师:“谁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呢?”学生:“重锤对塑料尺有直接的作用.应该是重锤的压力使尺发生了弯曲.”教师:“那么弯曲的塑料尺对重锤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学生:“塑料尺对重锤的力就是支持力.”教师:“对,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这是塑料尺对重锤的支持力,那么尺的形变是力的结果呢,还是产生力的原因?”教师通过设计、引导,使学生产生两个平行的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2.3冲突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长时记忆从某个角度说,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在放学以后还能记得什么.怎样让学生记住重要的知识?认知学家认为,学生当时的思考和之后的记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中通过设计冲突也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案例4: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中速度与位移关系的公式应用范围的教学为例.教师:“(画过程图)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时间,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用位移公式来计算物体运动的位移.”教师:“(修改运动的过程图,出示例题).如果已知的是运动过程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还可以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吗?”学生:“可以先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再用位移公式来求出位移.”教师:“是的,我们可以用分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求出了一个中间量———时间.如果‘时间’这个中间量不是我们必须要的结果,是否可以选择放弃代入数据的步骤,而消去时间这个物理量呢?”学生:“可以进行公式的变形,把v=v0+at变形为t=(v-v0)/a,代入位移公式后,就可以整理得到一个不含时间的关系式,再代入数据.”教师:“你们整理得到的这个关系式,在以后遇到的类似情况中直接应用,是不是既直接又明了呢?如果可以,请大家整理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公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入不同已知条件是否都能求解位移这两种情况,从形成冲突,达到了如下3个目的:第一,完成了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第二,对速度位移公式有了一定的记忆;第三,明确了两个公式的应用范围.这些可能都是需要记忆的过程,通过引入冲突,通过一定的思考,对这个过程有了较为深层次的记忆,而不是毫不相关的独立记忆.这是我们引入冲突的一个重要目的.

3在物理课堂中引入怎样的冲突设计更有效

因为每一节课都只有40分钟,面对几十位学生的40分钟,你不得不反复地思考课堂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冲突的设计当然也不例外.从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对冲突设计要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

3.1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冲突设计的科学性在教育史上,有很多的教学流派,有很丰富的教学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他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他认为,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他提倡由“学习的促进者”来代替“教师”的角色.我们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能够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以及个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了解等基础上的,只有了解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提出希望和要求,从而设计出的冲突,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7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培养呢?本文我就谈一谈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中没有学生主动的思考,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活动。如何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呢?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先做一个小实验引入新课,教师那一张十元纸币放于手中准备让其自由下落。找学生上讲台来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准备捏住纸币,交待等老师松手后才能去捏,如果捏住钱就是他的了。学生跃跃欲试。但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是纸币从他的手指中央掉下。此时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看似挺简单的动作他们却拿不住呢?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2)利用物理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如力的分解的教学,我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物理教学比赛上一位老师的引入。他先让学生进行拔河游戏,取一结实的绳子,绳子的两端分别是男生,中间站一女生沿垂直于绳子的方向拉,会很轻松的把绳子拉弯,甚至把两边的男生拉过来。这个情景引起在场师生的兴趣。然后老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的知识并思考,若没有其它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这样促使了学生很好的思考。

(3)利用物理学史上的生动故事创设。例如讲解电容器时,可以介绍莱顿瓶的有趣故事。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诺莱特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的表演,他让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队伍全长达900英尺(约275米)。然后,诺莱特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莱顿瓶,让排尾的握瓶的引线。一瞬间,七百名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口瞪目呆,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人们展示了电的巨大威力。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持久、稳定的动力。

(4)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例如高中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直接讲解原理学生可能会误以为初中的重复。教学时可以先介绍两组演示实验,待测电阻用接近电流表内阻或电压表内阻的,分别出示外接法和内接法的电路图。分别让学生现场做实验,计算结果。两组形成强烈差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思。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每种接法中所测物理量都是绝对准确吗?测什么样的电阻这种接法才相对准确?这样学生自然就抓住了本质:即实际的电表大多是非理想化的。

二、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书上的我也能看会,就是一拿到题目我就不知如何下手。”我也经常碰到有的学生上课听课也非常认真,作业、课外练习也做得非常整齐规范及时。就是一考试就担心,一谈到物理学习就说难。我也经常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经常找一些有此困惑的学生谈话交流。我想或许看过魔术表演,杂技表演,球类比赛的人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懂别人表演容易,研究规则技巧也不难,但要想自己表演的与别人一样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亲身经历,把知识、规律、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要对老师、书本形成太多的依赖,更不要做课外资料对着参考答案一旦不会就翻看答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认知体系,而认知体系是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后建构和完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思考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在研究落体运动规律时,教师若不做任何实验,按照课本照本宣科,也能得出结论,但学生没有得到任何体验,对结论的理解就不会深,甚至持怀疑态度。

三、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层层进行有效启发

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善于提出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调用头脑中的知识背景,与新问题发生联系,通过概念和规律做出推理和判断,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探究、形成结果。学生会对收获有强烈的满足感。例如第八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安徽省滁州中学胡忠国老师《力的合成》的教学,教学流程设计非常新颖,层层进行有效启发。大致如下:

(1)一开始提出:怎样感知力?学生思考后得出:找力的作用效果。

(2)视频1:两位女同学与一位男同学分别拉拉力器。视频2: 四位女同学与一位男同学分别推汽车使其运动。寻找合力与分力怎样才能等效?

(3)猜想:力的合成有什么规律?先故意进行错误的引导:算术法则。怎么验证这个法则正确与否?学生自然考虑到设计实验。

(4)逐步引导实验的设计方案:方向、作用点、大小怎么记录等等?

(5)演示分力结束时,故意让实验失误,水桶中的水泼了一些,合力得不到了,怎么办?自然过渡到学生自主探究,非常震撼。

(6)学生实验、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这节课课堂上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因此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

一、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我在讲解《自由落体》这一节时,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把学生全部带到实验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我在旁边只作引导,经检验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面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容易出现雷同,缺少个性,因而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探究精神,他们便有了学习的钥匙,思维就长了翅膀,自主学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过程,有时候我会故意将某一个知识点讲错,然后假装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借这个机会对他提出口头表扬,鼓励大家在科学上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

四、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比如上习题课时,我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这些到台上来的学生每人必须有一份亲自备好的教案,学生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力争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篇9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过程。假如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初步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按照笔者的理解,这里所说的“预先设定”是指教师的教案,而“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就是指要把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变成过程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课堂”。

二、高中物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物理教学的生成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以学生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及思考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按照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物理教学活动而获得成功的过程。物理教学中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物理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物理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的预设,才会有丰富的精彩的生成。没有预设的物理教案的准备,我们的物理课堂追求必然是空中楼阁。物理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随时生成相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应该是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高效的新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根据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热学中向学生讲解低温的获得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在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设计等。

比如在学习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运动的例子。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教师再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揭示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通过演示实验,例如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这两个分运动的规律,最后再合成。并进一步探讨出在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且初速为零,与以前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吻合。由此猜测竖直方向分运动可能为自由落体运动。

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四、使调整贯穿过程,使预设融入生成

物理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在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有的预设未曾顾及到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有的预设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力不从心;有的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物理课堂的教学缺乏张力。无论遇到上述的哪种情况,都需要对预设进行调整,使物理课堂发生根本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参与意识更强,使以推理为重点的物理思维训练、以类比为重点的物理思维训练、以实验为重点的物理探究能力训练、以形象或抽象为重点的物理内涵感悟都得到动态的生长。使抽象内容得到直观理解,具体形象内容得到抽象概括,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

篇10

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地理解、领会和运用知识,或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精美的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笔者是学校听课组成员,每周学校组织听两节课,经观察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只管自己讲,平铺直叙,不提―个问题,“满堂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着听着就昏昏欲睡;有的课堂设问较少,设问问题往往相对简单,难的怕拔太高,简单的还较为保险,大多都是重复、模糊的提问,甚至不经过学生思考就快速的给出答案。提问难度和频率把握不住,因此大多课堂提问都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导致如下的学生反馈:“我听得懂课上老师讲的,可是一拿到题就发蒙或者老是算不对”。由此可见,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情况不尽如意,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课堂提问的意义认识不够

课堂提问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提问类型单一,大部分问题主要集中在记忆性问题(如公式、概念、规律等),也有部分理解性问题及应用性问题,而发散性问题在提问中少之甚少,也就是说,目前课堂提问大多数停留在一些低水平的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其中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答案开放、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任何的挖掘,课堂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缺乏技巧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发现出来的,教师应通过问题的指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获得新知识。高质量的提问源于教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及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问,发挥其课堂效率的独特作用。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肤浅,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用“是”或“不是”就可回答,相反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只能老师自问自答或个别学生代答,失去提问的意义。 问题抛出后,缺乏耐心的等待与评价

教师问题抛出后,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重复问题,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或自问自答,根本不考虑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思考后才能做出反应。有位美国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等待3秒,这样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失去价值,学生思维更是毫无提升。

2 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教学过程是一个质疑、释疑的双边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创设适当、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汇聚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一个准确的恰到好处的度。如果任课教师一直延续现在这种程度较简单,重复性的或是复杂难度过高的设问,学生们或是会觉得枯燥、或是会觉得大而空,摸不着边际,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恐怕会被挫伤,甚至是不增反降。因此,课堂设问要把握住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即费一番力气能找到正确答案的原则。

2.1课堂提问所遵循的原则

2.1.1提问设计,抓住重点且准确把握难易程度

提问设计发挥作用,设问要能抓住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且在提问时任课教师要准确的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各位任课教师一定不能再放弃主干而抓住细枝来做文章。而难易程度上,任课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把握难度,来设问。

2.1.2提问设计,注重连贯性

提问设计发挥作用,设问还要注重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一堂效果良好的课,必然是在各环节的设计上既能做到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又要做到整体连贯。课堂设问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自然也是要注重连贯的。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

2.1.3提问设计,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问设计要发挥作用,设问还应能照顾到班上大部分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某种角度来说,设问的这个原则与准确把握设问难度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要在设问时尽量避免提过于简单和过难的问题。但是,又是有所不同的。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也是要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精选提问对象。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这么做的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吸引尽量多的学生都积极进行思考,促使每个学生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2.1.4 提问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引导入门,有趣的提问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2.2 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技巧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教师应慎重考虑每一次提问的目的和意义,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内容反复推敲、精心设问,并拟定好所提问题的顺序、提问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对策略等。尤其要认真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即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还可在知识的疑难点上提问,或在发散的思维点上提问。

2.3 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技巧

2.3.1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顺序性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如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时,教师尤其要注意一个个小问题之间的坡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解决大问题。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时”一节时,笔者设计了问题串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a) (b)

图1:

问题1: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电路,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学生能设计出如图1中所示的(a)、(b) 电路)]

问题2:已知被测电阻阻值,比较你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分析原因。

问题3:为什么采用图1(a)的学生测量值都偏小,采用图1(b)的学生测量值都偏大?重新分析原因(提示:电压表、电流表都是实际电表)

问题4:何时采用图1(a)的电路能使系统误差较小,何时采用图1(b )的电路能使系统误差较小?

问题5:你能重新设计出电路来消除系统误差吗?

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运用层层递进的推理性问题创造一种紧追不舍的气氛,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3.2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学生受到启发后能不断地生成新问题。比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在学生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公式后,进行如下提问.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物(多媒体展示)----上海金茂大厦,你知道它的高度吗?请设计一个实验估测楼房的高度。

生1:太阳出的时候量出影子的长度,利用几何方法计算。

师2:很好,利用的是数学方法,有用物理方法的吗?

生2:根据气体压强与高度一一对应的关系,利用气压计改成高度计。

师:把气压计改成高度计,非常有创意,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3:利用今天学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只需测出时间,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师:你用什么方法测时间呢?

生:两位同学约定在同一时间,一位同学在楼顶放球,另一位同学在楼下开始计时,球落地结束时计时,球落地的时间为t2-t1 .

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后一位同学利用了今天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个方案虽小,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一种物理思想:那就是物理量之间可以通过实验来相互转化。例如:楼房高度难测量,可以通过测时间来转化(板书)。反过来,如果时间难测,可以通过测什么来转化?

生:位移

师:(板书)课前的小实验测定反应时间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把小游戏的书签换成尺子,如果参与游戏的同学抓住了尺子,请问尺子下落的时间跟人的反应时间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因此测定反应时间只需测出谁的时间就可以?

生:尺子的下落时间。

师:但尺子下落很快,不方便测,怎么办?

生:先读出位移,通过计算得出对应的时间。

上述实例中,教师所提问题有很好的启发诱导性,能拓展学生思路,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提问时机的切入技巧

教师应该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因为合适时机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提问时机要抓住三点:(1)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如引入新课时提问。(2)学生的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如突破难点时提问。(3)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实践表明,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疏通和理顺学生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另外提出问题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课堂留白,才会有更好的课堂反应,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2.5提问对象的选择技巧

提出问题必须由学生来回答,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才有价值或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才符合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是:(1)记忆性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如引入新课前复习旧知识时,用到某个公式时,用到某个规律时。(2)理解、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生回答。如怎样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中等生可能很快回答出来,而对于一个差生来说可能很难回答。(3)起点高、灵活性强的应用性问题选择中上等的学生回答。例如:在电学实验中,为什么在伏安法测小电珠电阻实验中,电压不同,所测的电阻也不同?这类问题灵活性强,只有中等偏上的学生能领悟。(4)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回答。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一般难以做到。例如学习了电学中的串联与并联电路,让同学们设计一个“一灯多处控制电路(楼梯中的电灯可以在楼上与楼下控制)”再如:从电学的角度分析电磁炉的工作原理等等。

2.6 对学生回答结果的处理技巧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为什么这个是对的?”“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能否给大家证明一下?”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的,教师应巧妙处理,可进行正确引导,解释说明,加以提示,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再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还要肯定学生的答案在哪种情况下是合理的,能欣赏和尊重学生,最后给学生思考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与学生交流结束后,应对学生进行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师生互动的起点,课堂提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技巧,设计出精美的提问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精美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愿教师们能问出“学问”,问出“精彩”,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立,宋乃庆 .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潘漫漫,赵保钢,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提问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探讨[J] 物理教学探讨,2009,(2):8

篇11

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手持着并不“完美”的教材,教师就必须合理地对物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材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更主动,各方面能力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利于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能更好地满足物理新课程理念。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有一次开发,也有二次开发。学生上课时所用的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制的教材,把这个编制的过程可以称为一次开发。而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首次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也可以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调整,还能对教科书后的习题进行取舍修改,甚至还能补充一些相关内容。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评估他们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根据学生的当前状态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期望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可以理解为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它是教材二次开发时经常遵循的指南。好的策略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笔者以设计原则为根本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体验,认为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有以下几条。

2.1 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了解未知。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物理课很多时间都用在习题的解答上,如果将新课教学也变成习题教学的话,学生心理会产生厌烦情绪。如在“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上,教材是直接给出一个例题,旨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发现压力比重力大(小),然后总结提出超(失)重现象。如图1所示,假如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一个水瓶从一定高度释放,会发现在下降过程当中并没有水漏出来,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实验现象的同时,心里带着疑虑:明明瓶子是漏的啊,怎么水没有滴出来?此时,在学生们渴求知道原因的状态下,教师稍一点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会觉得越来越有趣。

在课堂上,除了教材中编入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师还能增加一些趣味性更浓、效果更好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做实验麻烦,我们完全可以用讲述或者播放视频的方法替代。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新课程改革明确告诉我们: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们的演示配合操作,才能真正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2.2 用生活实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脱离了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而物理就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物理就像无源之水,最终是会枯竭的。所以,在二次开发物理教材时,要多挖掘生活实例。手边的事物、周围熟悉的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例如:教材中有关静摩擦力的定义中“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句话,如何去理解呢?运动趋势是看不见的,如何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这抽象的“相对运动趋势”呢?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常用的物品:塑料瓶,筷子,一把米(如图2)。把筷子插入大米,轻轻地就可以用筷子把装满大米的瓶子拎起来。瓶子相对筷子有下滑的趋势,所以就能够根据状态分析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中还可以用橡皮和刻度尺来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用绳子和钢珠来演示圆周运动;用水和玻璃观察光的色散……。通过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两者密切相关。而且选用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利用探究欲望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记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二次开发教材应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法―探索问题这一流程来完成学习。在此学习的过程中,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运动。学生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验――重的物体应该下落得更快。要消除这一误区,笔者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原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感知规律:小实验――取大小相同的纸片和硬币,在相同的高度同时释放,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1:硬币下落得快。

生2:硬币做直线运动,纸片做曲线运动。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为什么硬币下落得快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充满自信地回答)因为硬币比纸片重。

师:真的是这样吗?有不同意见的吗?

探究:初始条件――实验对象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如表1所示。

实验结论: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似乎跟形状有关。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吗?

最后,通过真空管进行演示实验,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内放着重量、体积、形状毫无规律的羽毛、硬币、小铁块等,实验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同时落地的。

通过上述这些探究性小实验,帮助同学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学生以后在处理问题上提供帮助。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突破了常规的上课模式,把教材的演示实验修改设计成了探究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感知―探究―发现矛盾―探究―解决,能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看出本教材开发设计的有效性

2.4 利用题目变式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变式就是指不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析事物所处的环境或者分析事物对其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改变事物的其他属性,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理这门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高,且基本上每一节物理课都避免不了解题。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就要对这些习题进行挑选、补充和整合。下面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为例,从教材“问题与练习”中一个比较简单的物理情境出发,通过改变一些条件进行设问,来锻炼学生的全面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质量M=3 kg的物块,在大小F=16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37°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取g=10 m/s2 ,sin37°=0.6,cos37°=0.799。求:拉力F作用2 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将这道题巧妙地变化相关条件来设计问题,可以将几乎所有的动力学知识融贯起来:

变式1:如果拉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还能滑行多远?

变式2:如果拉力作用2 s后撤去,?^续滑行0.6 m后滑上一个倾角为37°的斜面,并继续上滑0.2 m,求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变式3:上面的变式中可以求物体滑动到最高点的时间。

篇12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目标上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地探索。

下面我结合物理教学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大家共同探讨。

1.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科学素质的因素,物理教学就能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因素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行为和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审美观,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等。

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最重要的因素,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已具备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思维,自觉形成科学意识,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院士强调:“一切希望寄托于青少年,只有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由此可见,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教师更应肩负责任,增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1挖掘教材,提炼内涵。

物理教材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梳理教材中每一章节、每一单元和整个教材所涉及的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因素,提炼出每一节、每一单元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物理教学中有的课型可能会体现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有的课型则突出某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某种科学精神,甚至有的课型有着多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比如教师在自由落体课型教学中,就要把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审美有机结合。

1.2精心设计,科学渗透。

经过整合教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在教案中明确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并在教学中把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科学渗透。

比如在自由落体课型中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加以充分地体现,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实现目标铺路搭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比较真空管中羽毛与铁片和实际操作中粉笔头与纸片、粉笔头与纸团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和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提供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然后提出问题: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着哪些科学态度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1.3领悟真谛,体验精髓。

物理学中蕴含着科学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务实创新、锐意进取、追求真理、遵循规律、揭示奥秘、敢为人先、服从真理、协作奉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加以诠释和充分地体现和有机地结合,逐渐启迪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体验素质教育的精髓。

上述提出的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探讨,领悟真谛,体验精髓,从而培养学生求实进取、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

1.4方法灵活,效果显著。

物理教学要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采取专题辩论、讲座恳谈、创设情景、模拟再现、设疑探究、操作验证、承载信息、交流感悟、体验生活、联系实际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拓展,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做文章,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地运用科学素质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保障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学生技能的培训。

物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心”转移到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上,注重解决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关的具体问题,突出时代感,在学中用,用中学。例如在讲折射现象时,教师可让学生解释雨过天晴后天空为什么出现彩虹,以及解释海市蜃楼;讲电功,教师可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电能的计算,电费的计算;讲动能时联系风力发电,等等。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实验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

2.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竞赛和各种课外活动,加强科学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有机的渗透。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如制作科技模型、航模等,把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加强高科技和前沿科学知识的渗透,比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2.3让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性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综合,然后作出判断推理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在解决综合性计算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探究从未知问题出发借助定义、定理、规律等寻找已知条件,再由已知条件回到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能够通过高效、快捷的方法解题的途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参与,自行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制作,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4使学生自觉形成科学意识,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学生的科学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地形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也播下了一颗传承科学文化的种子,教师必须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植于学生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逐渐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2.5鞭策学生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物理学中教学设计的采纳,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执行过程,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实验设计,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课改,提出新颖的观点,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在尝试中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拓展。同时,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仅凭单一的课程无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使各学科间相互协调,才能保障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懈地探索。

篇13

1. 学习兴趣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内动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发生的深层次的根源来自于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的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对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欠缺的中学生来说,学习的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之一。新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只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兴趣不仅决定学习活动能否开始也制约着学习活动能否坚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物理难学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知识基础,要让学生能听懂,在逐步加深拔高,这样学生学有收获,尝到甜头,才会乐学,注意力才会集中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对于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养成不好的学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学习的知识目标细化,将一个问题分为几个台阶性的小问题,降低认知难度,重视和强化基础,使学生能听懂,学会。同时还应加强演示实验,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教学中注意结合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讨论如何使帆船逆风也能行驶的问题,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可联系我国的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及发展前景。学习《向心力》一节时可演示和分析杂技表演中的“水流星”,“飞车走壁”及公园游乐设施中的“翻滚过山车…‘摩天轮…’大魔盘”所用到的力学知识。在《超重和失重》一节分析公园游乐设施中的“阿拉伯飞毯”包含的力学原理。在《动量定理》一节的学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小鸟撞飞机的惊险事件和“蹦极”运动中的力学……。当学生在单元测验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会巩固学习兴趣,更会将注意力更加牢固的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来。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和个人人格魅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还很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你的周围来。

2. 重视新课的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要在课章的起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学中就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一开始就要牢牢地抓住学生地注意力。以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入,或以一个惊险的实验,或以一个趣味话题,趣味实验引入……。例如《动量定理》一节引入新课时可做如下的实验:让四位同学扯住一张床单的四角,再让全班推举一个力气最大的学生用力将一只生鸡蛋往床单上摔,能否摔破?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鸡蛋上,带着好奇和疑问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出示一把直尺,问学生“尺子有什作用?”学生回答“测长度”。教师提出:你们知道尺子还可以测时间吗?……学生会非常惊讶,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尺子还能测时间的问题中来,教师马上引入正题:学了自由落体的知识,你就会明白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保持学生的注意至关重要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听课习惯养成对保持注意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高一入学一开始就要狠抓听课习惯。教师从学习高中物理的第一课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课前的准备要充分,听课的坐姿端正,眼睛要始终跟着老师,这样的听课习惯一旦养成,习惯成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形成了动力定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长久的保持。听课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付出耐心和信心,毕竟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以严谨求实的教风也会带动学生勤奋踏实的学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4.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教师的“导”的实质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学习上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细化教学目标,课掌教学中要艺术地揭示教学目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目标教学法就是在课前揭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目标明确,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明确的心理指向,注意力才会自始至终集中在目标的实现上。也可以先创造学习的情境,再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地提出学习目标,要让目标引导学生,当注意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时,教学目标就充分发挥了导向功能。

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多个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比起单纯的讲解更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将一些动态变化过程,微小的变化过程,微观的无法用实验来演示的过程借助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吸引和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简谐运动》和《机械波》时可用课件直观地模拟出振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的动态变化过程,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波的干涉过程。又如《布朗运动》可用课件模拟演示,将看不见微观粒子的运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高考的复习课中使用课件,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保持学生的注意,提高复习的效率,比起传统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变化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保持学生的注意也非常重要:或讨论、或提问、或小组竞赛、或自学、或学生上台讲课、或猜物理谜语、或表演物理短剧,物理晚会等等……。如遇到下午的课,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则宜采用多演示实验,多增加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多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的教学方法。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在课掌教学中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教师要以满怀的激情,精神抖擞,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会用眼睛“说话”,用目光“罩住”全体学生,随时留意和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用对学生高度的负责和真诚的关怀去营造和谐愉快的课掌气氛。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开启心扉产生并对本学科保持盎然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