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猫钓鱼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猫钓鱼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猫钓鱼教案

篇1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字词。

2.自由读全文,回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二、新授:

(一)根据质疑情况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读一读。

(2)提示:这句话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板画)

(3)看图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运用语言)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花猫开始钓着鱼了吗?为什么呢?自由读二、三自段。

(2)看图理解小花猫是怎样钓鱼的。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小花猫为什么钓不着鱼。(4)小花猫的心情怎样?(板书:没钓着)

3.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想:猫妈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你理解这两句话吗?(再次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怎么能钓着鱼呢?”、“钓鱼就钓鱼”、“三心二意”等词句。(板书:三心二意)

(4)指导朗读,体会猫妈妈的话的含义。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六、七自然段,分组讨论。

(2)看投影,理解怎样做是一心一意钓鱼。(板书:一心一意)

(3)看图,理解“钓着了一条大鱼”(师板书:钓着了。板画:一条大鱼)

(4)指导有语气的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想:小花猫开始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又钓着鱼了?

(三)学习按要求说一句话:

1.看黑板上的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出示例句。

2.按要求说句子。()在河边钓鱼。

()在河边()。

()在()()。

3.判断句子的正误,理解什么是通顺的句子。

我在河边划船。(X)

4.同桌交流造句。

三、总结全课:

你喜欢这节语文课吗?为什么?(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10.小猫钓鱼

三心二意钓不着

一心一意钓着了

图片板画

第三课时

教学任务:

1.读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指导书写。

篇2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有,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

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0020__004005

006007008009010

0010020__004005

0010020__004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点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四、课堂练习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点评: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探究活动

与众不同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集体交流.

篇3

二、素材的选择和加工要有利于知识点的需要

素材的选择和加工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点的需要。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干扰因素,需要教者在课前预设中考虑并及时调整。课件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

《统计》这一课,如果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数量,由于饼干数量多,又是随机出现的,加之统计的数据过多,因此很多学生最后的记录并不一致。由于饼干数量的任意增加,使得教学不能及时将重点放在对各种记录方法的交流上。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1)作好操作准备。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记录数据,因此在观看动画前就应明确观看目的,并就记录方法作简单的讨论。看完动画,记录完成后,汇报时可再将记录方法进行小结。

(2)提醒学生注意协作分工。在教学本环节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一个同学报,一个同学记录,既分工合作,又不至于记录时手忙脚乱,记不完整。

(3)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我在制作课件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播放过快,会使学生记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第一遍播放动画时,采用原速,第二遍要求学生记录时,我将播放速率调整为原来的50%,这样学生完全可以将数据完整记录下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下面我就将这个环节的设计呈现出来。

课堂实录(节选)

机灵的小猴听说我们这里有水果吃,也赶过来了,我们就将水果送给小猴吃,好不好?(第一次播放动画)

师:小猴子吃了哪几种水果呢?

生:苹果、桃子、梨子。

师:那么你们知道小猴子每种水果各吃了多少个呢?

生:不知道,数不清楚……

师:为什么会数不清楚呢?

生:水果太多了。

师:看来,单靠一个人数不过来,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都能很清楚地数出每种水果多少个?(留给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一下。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分工数。(怎么分工)

我们小组每个人数一种水果。

师:小组分工数图形这倒是一个好主意。看来你还真会合作学习。还有不同的分工方法吗?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小朋友报,另一个小朋友记。

师:那么你们准备怎样记呢?谁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先将这三种水果画下来,然后每掉下来一 个水果,就在相应的水果下面用符号做一个记号。

师:可以用哪些符号呢?

生:“”“√”“・”……

第二次播放动画。记录完成后,学生汇报。

我们再来看看小猴子的统计结果。(点击课件)

篇4

2015~2016年第二学期是我工作的第二年,进入到了执教研究课的阶段。我选择了文本较长的《猴子种果树》一课作为执教研究课的题目,特意“为难”一下自己。长文本的故事带来的最大挑战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克服的难题: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复述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故事讲下来,同时还要让学生随文穿插识字并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新学的字。另外,我对倾听教学很有兴趣,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多种类型的听力游戏,很想在实际上课时检验一下这些设计是否有效。然而,在准备这节研究课的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一稿“理想化”“大容量”的教案经过两次试讲后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如何在理念与实践经验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也就是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

我试讲了两次《猴子种果树》一课。第一次试讲时,诵读词串之前先做了有规律的听写:一共四组词语,每组四个。每组词语只读一遍,要求把一组词语听完、记清楚再默写,不是听一个词语写一个词语。训练的意图在于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有规律的记忆方法以及听的专注力。这次试讲,我发现听写词串进行得比较困难,一共16个词语,写出词语最多的学生也只写了12个,以前没接触过这种训练的学生显得很吃力。有些学生的情绪甚至受到影响,最明显的是,有一个学生因为听记不下来,当场就哭了。另外,听写加上修改的时间总计达到12分钟还要多,挤占了部分练写生字的时间。

所以,第二次试讲我就放弃了听写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每一组词串都是同一类词语,因此,我引导学生归纳、说出这组词语都是“什么”。比如: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语都叫“农谚”,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这几条农谚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农谚”就是……课后,听课的老师指出:从量表来看,读词串部分用时达到11分钟,然而却没点明读词串与记忆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反复读这些词串。学生分段讲故事时,能看出还是有学生对农谚的顺序和表示“没有耐心”的词语混淆不清,或是记错先后顺序,或是复述第二、第三次对话时还用第一次对话中的语句。也就是说,学生讲故事并不那么准确、流利。

第二次试讲结束后,我还是有些担心是否能够在40分钟内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把故事完整讲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想,关键要抓住故事里出现的“农谚”,在读词串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记清楚这些农谚的先后顺序,越往后数字越小,种果树要花的时间越短。让我稍有信心的是,听课的老师反馈说,我的教学语言变得简洁了许多,不再有重复或者较难理解的话语了,而且讲故事的语言(包括范读的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我希望能够在研究课上完整地呈现自己对听、说、读、写教学的想法,看看这些想法是否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所以,我也设计了第二课时:(学生)完整讲故事――(教师)找出语言训练点,(学生)练习仿说――看动画片《小猫钓鱼》(56秒),用《猴子种果树》中重复出现的语言结构以及词语来改写动画片中的片段。第一次试讲时,我给学生介绍了用三个或多个对话回合展开故事的好处和方法,然后让学生为《小猫钓鱼》补写。但在学生实际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本身就不行。一是没有注意到《猴子种果树》里的句子可以迁移到自己的片段里;二是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每个对话回合里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没耐心”的意思,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的对话中却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我发现这两点问题的根源在于我没有点明故事原文用词的丰富性,也没有引导学生注意仿照原文。

篇5

2、能用let’spractise一项中的内容对本课的句型进行替换练习。

3、能听说读写单词good,and,eleven;能听说读写句子what’snineandtwo?it’seleven.

教学重点:

听说读写“四会”掌握单词good,and,eleven及句子what’snineandtwo?it’seleven.

教学难点:

句子结构:what’s…and…?it’s…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猫头饰一个。

3、写有加法算式的卡片6张。

教学步骤与方法:

ⅰ.warmingupexercise(热身活动)

singanenglishsong(唱英语歌曲)

音乐响起,多媒体出现画面──运用视频影像播放的卡通动物、歌词,师生互拍手共唱歌曲“weallclaphandstogether”。

ⅱ.revision(复习)

revisionofthenumerals(复习数词)

t:well.we’velearnedsomenumerals.let’sreview.

多媒体屏幕出现一手持红旗的男孩面向13只动物(企鹅与12生肖依次排列)在森林里的画面。

t:pleaselookatyourscreens.herearethirteenfriends.nowpayattentiontotheorder.

鼠标点小男孩,小男孩发令:let’scountfromzerototwelve.

师生齐数数:0~12;12~0。(同时多媒体屏幕上13只动物依次跳跃一下排好队)

iii.presentationofanewlesson(引入新课)

t:nowlet’slearnsth.new.thenewlesson:lesson5

多媒体屏幕出现女孩吹气泡画面,每个气泡中分别写有本课学习内容“句型,会话,‘四会’词句,小韵文,游戏练习”。教师介绍主菜单用法,学生跟多媒体说课题,教师相机板书:lesson5.

1.teachingthedrills.(句型教学)

教师借助手势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1)多媒体屏幕进入“句型”部分,出现句型内容。

t:pleaselookatthedrills.thesearethedrillswe’regoingtolearn.

a.教师指“9+2=?”,学生看屏幕演示并听录音后跟录音说2~3遍。

b.教师指“5+3=?”,学生以同样方法学说,教师正音。

c.学生运用多媒体自学其余4个内容。

2)教师发送多媒体屏幕,采用抢说、男女生互问互答等形式进行自学情况检测。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由同学互帮纠正或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说出正确句子。教师以不同的英语词句给予表扬、鼓励。

3)小游戏:

a.t:pleaselook,listenandanswer.

教师出示手指4~5次(速度逐渐加快),让生抢答。

t:what’sone/two/five/…andfour/three/nine/…?

s1:it’s…s2:it’s…s3:it’s…

b.t:well.pleaselookandsay.

教师出示手指3~4次(由慢到快),学生抢说。

s1:what’soneandone?it’stwo.

t:verygood.

s2:…

2、teachingthenewdialogue.(会话教学)

t:let’slearnthedialoguetogether.

1)屏幕出现会话图,教师介绍图意,然后播放会话录音一遍(同时显现会话图中人物、卡通动物表演及会话字幕。)

2)教师就会话图向生提问,学生作出回答,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会话内容。

3)学生运用多媒体听、读会话。

4)学生看书齐读会话,同桌2人操练。

5)actthedialogue.(学生上来表演会话)

第一组学生:一人戴小猫头饰,另一人手持“1+2=?”、“5+6=?”卡片,扮演角色表演。

第二、三组学生:以实际情况(学生名字),分别手持卡片“2+8=?”、“6+9=?”、“4+7=?”、“11+5=?”仿照会话表演。

师生以语言、鼓掌予以表扬鼓励。

3、teachingfour-skillwordsandsentences.(学习“四会”词、句)

1)学生运用多媒体自学“四会”单词“good,and,eleven”及句子“what’snineandtwo?it’seleven.”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教师发送屏幕,逐一指三个“四会”词,学生以自愿及开火车形式起立说、拼读单词(必要时教师正音)。

b.小组竞赛形式读出“四会”句子。

3)教师领学生读“四会”词、句一遍,学生练习书写(请5名学生板演)。

t:pleaselookattheblackboard.

师生讲评黑板上写的字、句,教师重点说明:句子开头单词的首字母应大写;疑问句句末用“?”。

4)学生齐读“四会”词、句一遍。

4、小结:由学生说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及重点部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ⅳ.interestingactivities.(兴趣活动)

1)learntosaytherhyme.(学习小韵文)

a.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中欣赏小韵文。

b.学生说出小韵文大意。

c.学生点击新单词,按出示的音标自学生词。

d.学生运用多媒体逐句跟读。

e.师生边拍手打节奏边说小韵文。

2)reinforcementexercises.(巩固练习)

多媒体屏幕出现“games!”

本部分共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游戏练习题,学生每做对一大题,屏幕左边的热气球就会逐步向太阳靠近。游戏练习操作中,可点“help”了解游戏规则和操作方法;点“back”返回主菜单自主选择,再次学习。

t:nowlet’sseewhowillcomeoutfirst.areyouready?

ss:yes.

t:ok.begin!

(学生自行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师机监看个别学生的屏幕,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a.checkspelling.(屏幕:“投篮”依次将本课“四会”词good,and,eleven的字母分别分布在各篮球上,听音%26lt;任意听几遍%26gt;选出单词的字母。如选对字母,该球上的字母就留在篮板上,否则篮球消失。)

b.checks

entenceformation.(屏幕:“小猫钓鱼”录音依次说what’snineandtwo?it’seleven.学生将写在鱼身上的如上单词捞起,挂在绳子上;如捞错,鱼即游走。)c.checklisteningcomprehension.(屏幕:课堂练习的听力部分:听音排序号如选对,每题有“√”符号并配有鼓励的音乐;如错,则序号回到原位。)

d.correctmistakes.(屏幕:共4小题。学生每改对一题,弹簧人即下压一层;学生做错时,出现青蛙思考的图画,直到弹簧人复原。)

弹簧人复原后,持一面写有“win!”的红旗乘热气球飞向太空,进入“空中英语教室”(设有大量英语学习内容)自由学习。

篇6

我校是今年秋季9月份开始启动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使用的是北师大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短短3个多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积极投身于课改的过程中,饱尝了甘甜与艰辛。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喜人的变化。教师教得舒畅,学生学得快乐,我们在探索中求取课改的真谛。

一、观念的探索——求新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确立,潜能能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都将关系到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让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师的体内,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了“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五个机会” “创设四种氛围”。

“实现两个转变”是: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注重数学知识技能为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教育观。

“提供五个机会”是: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组织丰富的数学游戏活动,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适时组织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尊重学生,给学生展示算法多样化的机会;注重联系生活,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创设四个氛围”是:民主和谐的氛围,生活数学的氛围,大胆创新的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

为了使教师的观念尽快转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训措施。

培训对象多元:参与课改的数学教师(一年级教师)、非参与课改数学教师(二、三年级数学教师)、以及家长和领导。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我们除学校内部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还积极利用家长会、校园网、报纸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课改思想,求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配合。

培训内容广泛: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新教材分析、信息技术等。课改培训特别注重新理念转变和体验,使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互动,帮助教师比较顺利地步入实验轨道。

培训形式多样:有专家报告(李一鸣专家的《新标准、新教材、新观念》;有专题讲座(王永教授的《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解读》与《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分析》);与专家对话;案例教学;论文、经验交流;说课评课;课题研究;上网学习等。

观念的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幸福是伴随着阵痛而来的。我们在一次次碰撞中醒悟,一次次受伤中站起来,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路也越走越宽了。

二、课堂教学的探索——求活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观念融

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1、跳出来——鼓励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我们过去把教材视为,

《圣经》,教材上的东西都要讲,在严格遵循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灵性与创造性磨灭了。课程改革,强调老师要有自主意识,教材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使用,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重构。如:在教学《摘果子》这一课,教师就创造性地将情景图动态化,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提着小篮子亲自表演摘果子,并可自主选择摘的个数,列出不同的减法算式,学生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了减法的含义。这样处理教材,达到情、知、趣的有机统一,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沉下去——沉下心来,走进学生,深入钻研教材。在实施新

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为了加强研究,我们采取集体备课形式,由一人写出简案,再由个人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共享的简案进行修改补充,突出个人备课的详案。在集体备课中,大家带着问题而来,带着多种答案而归,没有预先准备的系统发言,更没有权威性的结论,只感到有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个人修改教案过程中,又能深入研究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也突出了教师的个人风格。

3、打开门——开放课堂,随时推门听课,加强沟通和研究。除开

展每人一节精品课的展示活动,我们还倡导互听推门课。在相互沟通中,大家共同研究,互相吸收,共同进步。如一位教师在上《左右》这节课时编了一首儿歌: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学中玩,玩中学,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4、关起门——上完课后,认真写课后反思。《标准》重视教师对

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我们每篇教案后面都专设一栏写课后反思,并进行课后反思征文比赛。现摘录几位老师的课后反思,“在学生看图说话的时候,从小孩子的眼里可以看到一个无垠的童话般的世界,我由衷地感受到当今的小孩们具有无穷的创造力。”“新教材的新理念的实质大概在于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当好一个合格的导演和观众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当问到你怎样知道铅笔和橡皮谁轻谁重的时候,刘声震同学提出将两样东西同时扔下,谁先落地谁就重一些。暂且不管这其中的科学的严密性,几岁的小孩子涉及了这么深奥的科学思考,不能不让人惊叹!”。

5、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与

情感整合。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强整合。如,我们《前后》这一课里的数学故事,当学生津津有味的讲着兔子和乌龟比赛爬山的故事,学生说:“……,乌龟落后了,乌龟想了一个办法,将头一缩,滚下山去,乌龟又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多么精彩!将数学的思维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教强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加以整合。在讲《轻重》这课时,当学生手上拿着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反复掂来掂去时,你说这不是在获取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获得到了生活的体验吗?另外我们重视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除每节课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我们还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上机操作,达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如,进行数学电脑口算比赛,过五关斩六将等。

三、管理的探索——求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革都要有严格的管理作保证,我们也

制订了一系列要求,使实验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的,做有规则,为实验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使课改实验落到实处。

吃透三本:《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使教师尽快熟悉课改指导思想,规范教学。

苦练三功:教材教法功、信息技术应用功、教育科研基本功。

落实三培训:市教研培训(参加3次);教研组内培训(每周一次),外出培训(骨干教师赴湖南长沙学习一次)。

上好三课: 观摩课、 精品课、推门课。

评选三优:论文评优、精品课评优、课后反思评优。

四、评价的探索——求发展

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查,也是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价?教师行为如何评价?这些都是课改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评价方式多样。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以前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

为多种评价方式。除常用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 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口试(如讲数学故事等)、电脑口算过关(上机操作,及时评价)、操作实践(整理书桌等)、 学科活动(数学迷宫等)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多种评价方式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才能,

2、评价结果形式多种。每月对每位学生本月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

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以分数和评语的方式同时呈现。分数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察,评语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原则是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以等级和口头评价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3、评价标准多层。为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激励评价,我们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每次考试准备两套不同层次的试卷,给在第一次考试中不满意自己成绩的学生第二次考试的机会,采取自主选择的方式。通过这个改革,学生就可以通过第二次考试获得信心,充分体会乐考,学生从害怕考试到喜欢考试。这种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改革措施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前进着。虽然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但教师们已渐渐学会在评价他人以及审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五、课改成果扫描

课程改革虽然实施短短的三个月,但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你会

发现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无论是我们的课堂,还是我们校园等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去扫描几个精彩的镜头:

篇7

(一)学期开始宏观看

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是拟定教学计划前的首要工作。从教以来,可以说北师大版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教师用书,就如同一位专家在时刻给我们做具体指导。因此,每学期我都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中的教材编写说明、各单元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重点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片段,特别是教师用书后的学段教材内容结构。这样我就可以对一学期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围绕这本教材应教些什么,怎么教,教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二)单元课时微观看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理解和钻研教材,特别要注重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几年的实践使我深感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教学中很值得深究,因为教材中间的“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及每一道习题等都有技能目标蕴涵在内,值得教师仔细琢磨,我觉得这比写教案重要得多。

(三)结合实际细准备

教师对教材“再创造”,就要吃透教材,拟定好方案,认真地进行师生的课前准备,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包括背景材料、实践材料、课件等;二是高效实用地设计好课堂活动,哪些要讲解、哪些要讨论、哪些需学生动手、哪些需小组合作、哪些需教师演示、哪些需现场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

二、课堂教学重实效

(一)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兴趣程度不同,将决定学生学习的优劣。如果学生对某种知识发生兴趣,他便可以较为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产生愉快的情绪,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

1.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活泼、紧张的森林运动会,在运动会里为小动物们加油、喝彩,看哪个小动物跑得快,猜一猜小动物们比赛名次的前后,学生如置身于童话世界里学习。教学“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教师可以模拟设计成全班同学去旅游,寻找旅游过程的乘车、租房、买票等数学问题,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

2.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趣中练,在赛中增拼劲。在乐中长才干。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如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3.应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设计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体时,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有时还要动手拆分、拼组,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位置”,可现场体验;教学“对称图形”,可以让学生剪制、拼组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来;教学“购物”知识,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互动互助的教学方法,确实符合了儿童好动而又好学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学出成效。

(二)牢抓“双基”,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的精华,落实在课堂上突出反映在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上,每一堂课都至少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学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及直观教具、或利用课件、或亲身体验,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巧用手段,化解难点

难点没有突破,可以说课堂没有升华。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形成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2.变革教学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并通过与传统技术的联合与互补,有效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给方法,学会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举例验证、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篇8

二、要适应孩子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需要。教师工作的对象就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教师是外因,孩子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孩子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知识需求。几十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这样做的。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有一个适应的学习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孩子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这些孩子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孩子大脑里产生许多疑问,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恢复孩子高度的求知欲和学习信心,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去探求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让孩子动口

小孩子既天真又活泼、爱说、好问,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对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就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问下去。这就是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共性,为所有的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每堂课力争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孩子能说的教师尽可能不说,孩子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提,孩子能解答的问题,首先研究讨论,然后让孩子自己解答。就这样充分发挥孩子“动口说话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特意做了一个活动角,展示角的变化,让孩子观察得知角的开口变大、变小,它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化,教师提示孩子准确地回答出角的概念。最后推出角的大小跟张开角度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一结论。

四、让孩子动手

我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得出,一些孩子听的多,丢的也多,看的多,忘记也多。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做了,效果就好多了。孩子的思维是从理性到感性,然后到认识实践。手是脑的老师,“书读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的快,认识的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

篇9

(一)课程内容中隐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缺失西方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长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1〕这说明,文化有客观的文化,也有主观的文化。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古莱德•克鲁克洪提出了一种文化类型,即隐形文化。他认为,隐形文化是被视为本身的属性并且竭力保持不变的东西,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妙的自我意识之外,人们才能从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寻找、关注隐形文化及其奥妙。主观性、内在性是课程文化的根本特征。幼儿园课程内容中折射出的隐形文化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忽视,这种文化犹如海上的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使得行船人(教师)难以直觉它的存在,因而潜在着更大的危险。例如,故事《多嘴的八哥鸟》要求幼儿做一个“别人说话认真听、不插嘴、不多事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孩子;《小猫钓鱼》教育幼儿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小猴子下山》教育幼儿不要因顾此失彼而最终一无所有,故事隐含着“守住所有的,不要冒险”……这些故事都是以成人的单一价值观对孩子进行道德教化。为什么对八哥鸟的“热心”视而不见?为什么一定要泯灭小猫“爱玩”的天性?为什么一定要扭曲小猴子如儿童般“顽皮”的本性以及充满冒险、敢于选择的精神?“这些儿童语言故事注重道德教化及单一价值的传授,忽视多元选择、生活事实及儿童的亲在性,体现了对成人的崇拜及对权威的认同。”〔2〕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前喻型”文化倾向,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和创新。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造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隐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缺失。

(二)课程内容剥离了幼儿的“生活世界”,造成儿童文化的缺失儿童文化是指儿童所特有的和共有的思想方法、心理特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等,是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观的文化。儿童文化诠释了儿童的生命价值和活动方式。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然而,现实教育中为了追求幼儿适应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幼儿园课程往往指向知识世界,剥离了幼儿的生长家园——论文格式—“生活世界”。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对此表现出深恶痛绝:“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国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枯燥死了,只好偷偷翻开第一页,看那‘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斗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3〕直到现在,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依然是被纯化过的以知识世界为核心的,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让孩子去适应教材。幼儿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心体验被严重地分离了。黑板上挂着两幅图,一幅是稻穗,一幅是棉花。老师指着稻穗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朋友有的说是狗尾草,有的沉默着答不上来。老师说:“这是稻穗,跟我说:稻穗。”然后指着问:“这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是玫瑰花,有的说是水仙花。老师说:“这是棉花,跟我说:棉花。”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的内容与现代城市幼儿的生活相距甚远,不能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因而这样的课程内容难以让幼儿获得认知的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对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忽视,使课程内容难以让幼儿接受。课程内容的儿童文化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游戏精神的缺失。儿童的童话、涂鸦、梦想、好奇、夸张、顽皮、科学探索、泛灵主义、天马行空的发问,甚至一言一行,都蕴含和洋溢着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灵魂与内核。当课程内容仍然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的时候,游戏精神缺失,儿童的童年就消逝了。当孩子们忙碌于经文的背诵、识字、算术、背英语,疲于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的奔波时,儿童的文化已经慢慢消失了。

(三)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同,忽视生成的课程内容生成课程内容一般是指“师幼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儿童的需要、兴趣的观察及所做的价值判断不断生成课程活动、不断调整课程计划,以及师幼共同建构课程的内容”。〔4〕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主体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地表现出其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常常是出乎成人意料的。而教师往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同,忽视生成的课程内容。例如,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风和云彩”,老师让小朋友观看多媒体演示后,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老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动了起来,似乎在验证那个幼儿的说法,纷纷议论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老师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老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从活动来看,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内容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且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完全可以调整课程计划和活动过程,建构新的课程内容。然而,幼儿园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只重视“教案”、“计划”,关注“预成内容”,忽视“生成内容”;不把儿童看作是发现者,而看作是灌输对象。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在塑造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无法实现幼儿潜在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对课程实施中生成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关注和价值判断、选择。

(四)综合课程内容如“文化拼盘”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儿童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由于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是整体的、总体的,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经验的“整合”。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如《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实际上就是某种程度的综合。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紧密的,它所反映的文化绝对不是“拼盘”式的简单相加。然而,由于综合的形式与教师以学科为本的理念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为综合而综合”。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的活动拼凑成综合教育活动,而丝毫不考虑这些不同内容、形式和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课程俨然成了“文化拼盘”。例如,一个“风筝”的主题,就是由和风筝有关的各科活动综合而成的:认识风筝、学做风筝、唱风筝的歌、放风筝……而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仍能看到分科教学的“影子”。甚至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也要想方设法体现学科的综合。例如,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认识树叶”活动中,不仅要让孩子观察树叶、说树叶的特征,还要数树叶、画树叶……在热热闹闹、走马观花的形式的繁华背后,一些本应落实的学科目标却再也看不见了。难道综合仅仅是一种形式吗?它不仅仅是一种活动形式,更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活动综合的依据不是其他,正是活动所反映的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整体性。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构建

(一)关注幼儿园课程内容中蕴涵的儿童文化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课程内容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信仰。目前,幼儿园的许多童话、故事、儿歌都是从成人的立场和视角看待世界和问题,缺乏对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和思考。儿童的“缺席”和成人的“在场”使得这些课程内容只是充当教化的工具,背离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功能。这必然带来对儿童灵性的扼杀,造成童趣的湮没和道德的虚伪。课程内容应该包含着多种价值选择,而不是单纯地把成人的“传统的”价值标准灌输给儿童。这些内容应该是充满童趣的、优美的、充满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的,而不是暴力的、残忍的、无视生命价值的、粗俗的。这些内容应体现着儿童的文化,是诗性的、热情的、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不可预期的、体现了游戏精神的;而不是被化压制和剥夺,只剩下理性、冷静、重复、功利性。教师要关注、尊重、理解、接纳儿童文化,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是成人之父。”对成人来说,应该向儿童学习,用儿童的方式思考问题。福禄贝尔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斯霞老师说得多好:“我所有成功的秘诀是童心和爱心。”观照和呵护儿童的游戏精神,架构免遭成人逻辑与理性标准过分侵扰的文化屏障,确保幼儿园课程内容蕴涵着儿童文化,应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时代使命。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有效的。”〔5〕生活世界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创造、可体验的世界。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只有那些能够实现的、适当的以幼儿的活动和经验过程加以呈现的文化,才能进入幼儿的生活世界。因此,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内容具有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纲要》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征:“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兴趣是幼论文格式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幼儿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天生爱探究,许许多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包含着我们所要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杜威指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给予他的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觉的统一性和背景。”〔6〕注重与幼儿生活联系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关注幼儿以往的经验,幼儿园课程内容必须有幼儿经验的参与才能进入幼儿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提出了可能。

(三)课程内容的预设与生成要有机融合只重视预设忽视生成的活动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幼儿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创意。真实的教学活动并非预设不变,不一定按照教师设计的“轨道”前进。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幼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幼儿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活动,他们是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是文化的创造者。当活动中幼儿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涌而出时,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尊重生成。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首先,活动方案的设计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要设计大致的探索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给予一定的弹性,给幼儿留有广阔的生成空间。其次,巧用动态资源,运用教学智慧。教学活动中的任何动态资源,如果没有恰当使用,没有匠心独运,最终还是会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在活动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丰富多彩,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四)关注不同领域课程内容的文化整合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一方面,幼儿园应围绕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直接接触的、整体的体验,将课程内容综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等,并关注内容的动态生成性。另一方面,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是全面的、启蒙性的,身体的、认知的、社会的、艺术的等方面的内容应纵横有序地交织在一起,以保证提供给儿童的各方面经验是平衡的。各领域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综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的全面完整性,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兼顾幼儿园学科的各个领域;二是指课程内容各部分间的融合,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之间兼容性要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为了防止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似“拼盘”,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抉择上要有理性的思考,不可“一刀切”。如不同课程内容之间需要整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恢复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一些固有联系,将某些内容还原成整体的、联系的状态,并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34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3

〔3〕鲁迅.朝花夕拾.鲁迅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54

篇10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兼顾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的多元文化。音乐新课程标注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主观意识,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这是新时教育标准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以单一授课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做法,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独有的教学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有所收获,更好的体验音乐的色彩和美感。

一、愉快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音乐课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授者,更多的是引导着,这实际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创新律动学习等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快外,同时把注意放在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积极调动自己的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愉快教学法的特点与功效

1.愉快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 愉快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个别学生,它不是针对某一类或者是某一个学生制定的学习方法。这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特点,愉快教学意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变音乐教学中的“要我唱”为“我要唱”。

其次,要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教与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活动。教师的教起主要作用,教师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以老师的指导为方向,在这里,学生就起着一定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再次,成功的教学方法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使课堂教学愉快,而没有得到切实的教学效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愉快教学法。

最后,愉快教学法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在其结构和顺序展开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积极作用。

2.愉快教学法的功效

大量的实验都证明:心情愉快时感知是比较敏锐的,记忆比较牢固,思维也比较活跃。赞科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属于情感艺术,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愉快的情绪能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情感。如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音乐,一定能更快更好的获得音乐知识,使音乐教学获得成功。

三、如何实施愉快教学法

小学生学多从兴趣出发,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对老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就会和外的集中,孩子们就会用表情和眼神向老师传递信息。这时老师就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总结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法。例如:直观教具,彩色画面,电教手段等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又如运用比赛,游戏,竞争,讨论等方法也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良好的示范。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给学生带来亲切愉快之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法实施的过程。教法是为教学服务的。先进的教学就像一座桥梁,教师的作用在于架桥,并让孩子顺利过桥。

四、愉快教学法的步骤与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愉快教学法的三步骤

1.引趣,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来诱发和引导学生的学生对当前所进行的活动的认识,并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兴趣的第一步。

2.激趣,指在引趣的基础上,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的深入引发起来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以教学的艺术性创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把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成课堂中的兴奋点。

3.增趣,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得乐—学中乐“。比如,《小猫钓鱼》这一课,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游戏,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教师在愉快教学中的影响

1.给学生一个真诚的笑脸

为了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感情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互爱,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给学生一个“爱”字

老师的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进而把这种感情迁移到音乐学习中。在这个良好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更积极,记忆也就更深刻,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要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感受能力不一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音乐上具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作特殊辅导,培养其兴趣爱好。

六、结论

总之,音乐教学的方法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愉快教学法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把它利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的愉快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把愉快教学法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以便于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