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业节能诊断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业节能诊断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业节能诊断工作计划

篇1

玉溪供电局按照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要求,成立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并设有专业岗位从事节约用电服务相关工作,在云南电网公司节约用电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为客户提供节能告知、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节能宣传等服务,同时可以依托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可研编制、融资、设备采购、监造管理、设备安装调试等服务。通过专业的节能服务,为客户排忧解难。

高效性

需求侧节能服务所专注于国内外最先进、最成熟的节能资讯,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同时,所推广的项目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及专业认可的节能产品和技术,节电效益较高,据统计节电效率一般为10%~40%。

低价性

需求侧节能服务为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向客户提供一系列节电服务,从客户节电效益及政府补贴中收回成本,再用于其他项目建设。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并且可以更快地降低能源成本,并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相关收益。

需求侧节能服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关口前移,主动告知客户节能

从源头上控制,做到节能从用电报装开始,用电报装是供电企业提供服务的第一环节,工作人员从接到新投资兴建的用电客户的用电申请开始,深入了解新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设备以及用电设施的技术性能,宣传“绿色环保”用电,为客户用电所想,建议用电客户采用节能型的配电变压器及其他节能用电设备。

提高科技运用水平,助推节能服务

加大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100 kVA及以上直供客户专变负控覆盖率达100%,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95%,并不断完善相关功能,充分发挥其对行业用电的分析预测作用;利用计量自动化管理系统监控客户负荷,对专用配变功率因数在0.9以下的客户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力调电费促使客户合理安排优化生产方式和技术升级改造;通过需求侧管理监测系统的应用,将客户节能诊断及节能改造信息及时录入系统,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实现节能业务的在线管理。

差异化服务,引导客户节能

结合实际用电情况,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开展节能服务。利用流动营业厅和宣传展板在广场、社区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展示,建设“电气化示范小区”引领社会节能;走进中、小学校以及高校开展以“小手牵大手”“节约用电,做生活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系列节能活动;乡镇供电所服务三农,制订农排设备检查计划,对农排设备,农村用户配电室、变压器、抽水机等进行检查并为当地农民讲解科学用电知识,倡导公众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把节能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制订大客户走访计划,定期开展客户走访,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搜集客户需求,同时为大客户免费开展节能诊断,举办客户节能交流培训,积极促成客户节能项目建设。

闭环管理,全过程开展节能服务

以往节能减排的需求侧管理模式,多为宣传加诊断,管理模式为单方向、不循环的运作模式,很难将节能服务效果落实到实处。玉溪供电局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了“前期调研―节能诊断―项目跟踪―项目支持―项目落地”的工作模式,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加强项目跟踪、加大节能技术咨询服务等节能服务工作,全过程开展节能服务。

前期调研分为客户沟通筛选、制订工作计划、告知客户三个方面的工作。

客户筛选和前期沟通:节能诊断的大客户选择的依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在节能咨询、节能培训、节能宣传等节能服务过程中发现的生产情况稳定,用电负荷稳定的目标客户;二是国家、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重点推广节能技术或设备所涉及的客户;三是主动提出有相关需求的客户。

初步确定节能诊断客户的范围后,由大客户经理采用现场走访或者电话回访的方式,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节能技术需求,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确定最终节能诊断客户名单,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

制订节能诊断计划:确定节能诊断客户名单后,通过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调取客户电费、电量信息,联系方式等,确定玉溪供电局以及八县公司节能诊断工作的责任人和工作时限,配合节能诊断小组开展节能诊断工作,协调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告知客户:在制订出节能诊断工作计划后,提前告知客户,并按计划开展诊断工作,如遇客户停产、检修等情况,及时滚动修编工作计划,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开展节能诊断服务

2012年以来组织筛选玉溪电网内有节能意愿及潜力的,共涉有色金属、普通工业、化工、水泥、黑色金属、酒店、医院、学校等行业的70家客户,制订节能诊断工作计划和安排,为客户免费实施节能诊断工作。

涉及行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煤矿、普通工业企业、水泥、医院、酒店、学校、商超、数据中心等。按照各个行业“分区实施、区域统筹、逐区完成”的原则进行诊断工作部署,每户平均诊断时间为两天,主要诊断内容包括企业合理用电评价(无功与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变压器节能、电机节能、照明节能、变频节能等)、合理用热评价、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利用、新能源利用)、电能替代其他能源和产品用电单耗评价等,报告编写和审核、意见反馈、行业数据汇总等工作。(分布统计情况见下图)

70家客户每年总用电量为33.17亿千瓦时,若客户采用节能措施的建议,可实现年节约电量2.97亿千瓦时,年节约费用约为1.52亿元,项目总投资约为3.66亿元,主要节能潜力见下图:

最终经过层层审核后形成统一、规范的节能诊断报告。

传递诊断结果,跟踪实施情况

通过举办“客户节能交流培训会议”,现场向客户交付了节电测试报告,并结合玉溪片区的节能测试报告内容,有针对性地向节能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大客户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目前较为常用的节能技术和方式。同时,玉溪供电局根据节能诊断报告的节能建议,积极与客户沟通交流、加强项目跟踪、加大节能技术咨询服务等节能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客户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

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在节能测试的基础上,选取节能潜力较好、投资回收周期较短的项目申报云南电网公司节约用电服务中心。待研究分析和批复后,针对节电项目内容与客户进行沟通和谈判,取得客户认可后,签订节能项目合同,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启动节电示范项目。

政企联动,推动节能项目落地

对于客户采纳节电建议后自主建设的节能项目,玉溪供电局还积极配合市工信委等主管部门参与可研评审工作,在项目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批复备案后,按照相关规定尽快为客户办理并网批复、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参与项目竣工验收,全过程引导和帮助客户节能。

需求侧节能服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企业管理取得效益

在办公区域的电源和用水点张贴节能宣传标牌,在机关各部室坚决执行“限塑令”,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灯具和办公设备。针对新购置设备情况,考虑设备功能的同时,必须强调节能功耗。如空调购置节能空调、生产及办公区电灯使用节能灯等。电梯使用严格按规定时间停运,上下班关闭电脑、电灯等电源,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同时,对本单位办公楼宇实施了绿色照明改造,通过实施项目可实现年节约电量44.95万千瓦时和年节约电费40.64万元。

完成国家需求侧考核指标

2012年,玉溪供电局完成节约电量3 328.8万千瓦时,节约电力0.796万千瓦;2013年完成需求侧节约电量3 253.407万千瓦时,节约电力0.876万千瓦,均达到云南电网公司分解下达的需求侧节约电力电量两个“千分之三”指标要求。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篇2

供电事业作为我市高水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综合工作计划是精细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1]。”面对新形势,有关部门虽然大力发展城市电网,把电网建设纳入市政府“三重”工程,计划年内建成投产主变容量80.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2.6km及配网项目一批,争取500kV纵江输变电、海丰电厂送出线路(东莞段)等重大项目,但供电网络的发展仍未能跟上城市用电的发展速度,而且,由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为供电网络的发展感带来诸多瓶颈。

1 当前我市线损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东莞从一个珠三角的小城市摇身一变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星罗棋布的制造业分布,对东莞的供电系统提出极高要求。随着现代工业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日俱增的供电需求、2 456km2内的电网扩张、用电量的急速增长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了我市日渐增长的供电线损率与严重的电力资源浪费。

目前我市线损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线损波动较大,预控能力不足。由于早期电网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及时、详细地记录变电站更换电能表、损失电量的参数,以及计量回路异常等情况;没有实地实时记录关口电量,为应付过关而捏造数据;未同时抄录售电电量与关口电量;欠缺良好的供、售电量实时跟踪能力;过快增长的负荷导致不断增加滞留电量;

二是网架结构单一,配置规划不善。变电站建设滞后于现代生产及市民供应需求,配网线路运行不科学,存在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问题,造成个别镇街出现供电线路过长等局面;不及时清理高损耗变压器,造成电能资源浪费;部分线路存在老化、破损等现象;

三是执法不到位,人员素质低下。我市整体供电系统工作人员素质良好,但仍有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存在。尤其在基层镇街,个别地区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消极心理,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抄表计划进行抄表,或者没有现场抄录电能表应抄的信息;在执行电网线损管理制度过程中,由于管辖地划分不清,出现管理流程不畅和责任推卸现象,造成时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四是不规范用电和窃电情况严重。一些用户为降低商业经营成本,擅自绕表接线,更换低压表箱,直接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线损率和经济利益。另外,由于供用电背后潜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一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窃电。由于我市常住及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窃电主体往往来路不明,其中不乏地方势力的介入,形成了极为隐蔽的买方和卖方市场,造成打击困难;

五是电器大增长率及用电浪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好转,各类电器产品快速增长,其中家用电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供电增长速度,再加上市民节约用电意识不足,造成资源的极大损耗。而且我市个别配网的无功补偿设备选择不合理和使用不当,造成供电系统电压波动增大,导致线损率持续升高,无法满足现代供电需求。

2 电能“开源节流”措施探讨

展望将来,我市必须通过完善电网结构、提升电网运行效益、提高供电质量、优化技术设备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克服线损带来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提高供电系统、供电电能质量水平和供电可靠性,降低电能消耗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尤为重要[2]。”

在减损方面,一是要积极开展线损分区管理工作。根据我市特色的市管镇行政区域特点,一是进一步梳理线损管理流程,设法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工作,将工作事项细化到个人,设立岗位责任承包制,以实际记录的工作表现参加年终工作考评。核实区域管理,进一步摸清低压损失电量的根源,制定更富针对性的降损计划;二是做好时段线损报告。要求工作人员在线损分析报告中认真做好次月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率等情况预测,确保线损管理数据的清晰可见,做到有据可查;强化线损上报、录入数据的管理,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确保有效完成线损率指标。供电系统将工作人员每月的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按月奖惩,并纳入年终工作考评中;三是加强电表计量管理。全面排查我市电表使用情况,全部更换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电能表,加大计量装置投入,提高精度,保证计量准确性;针对窃电现象,加大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改造,可采取表箱或专用计量柜安装电能表的方法进行防盗;根据实际电用情况安装不同电表,如一般家庭用户、企业用户使用380/220V低压用电设备,大企业、大工厂等用户使用高压计量箱,减少用电损耗。四是不定期开展用电普查活动。采取突击查与定期查、互查与自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查偷漏、查账卡、查倍率、查电表及接线。通过核查相关资料,检查对临时用电和常用电的管理,确保破旧电表及时更换,失灵电表及时校修,新换电表按时检测等要求。除此以外,工作人员还应通过现场监测用户电能表,核查电能表底数,检查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的变化,电能表接线等工作,来发现、消灭用电管理上的漏洞,并对用户进行定期和专项的用电稽查并提出改进意见,给予技术指导,尽快清除用电不安全因素。五是深入开展反窃电工作,对窃电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厉打击。供电系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

在错峰用电方面,要通过全力配合政府推动调峰认购工作,争取激活东莞休眠机组,截至今年,激活休眠机组后可增加电力供应77万kW,相当于可使广大用电客户每周错峰轮休减少一天。同时,电力部门还通过合理安排地方机组检修时间,确保机组在负荷低谷期间检修,优化停电检修计划等措施,多管齐下,尽力减少错峰。

此外,有关部门还必须充分做好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争取群众的支持。今年以来,为保证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我市供电局成立了节能服务中心,利用专业技术帮助企业改造耗电项目,向客户提供节能用电指导,免费为客户开展节能诊断;为客户提供专业节能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引导客户开展各项节能改造工作;举办节能技术推广会,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模式。活动开展以来,共召开69次客户座谈会,对597户工商业客户开展节电建议、节能诊断工作,完成了240家企业共24 500万千瓦时用电规模的工商业客户的节能诊断工作。通过各类活动,将节能减排的理念带给千家万户,从而全面提高市民的节约用电意识。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源自对能源问题的关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随着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和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在我国的深入推广,一些先进企业将节能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中,把能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开发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接受先进管理思想,采用系统的管理模式来提高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能源管理体系概念逐步形成、完善。

能源管理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地方能源管理系统的终端环节之一。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除了做好能源的利用规划、保证供应外,更需要做好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力求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上述目的的实现,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并实现能源方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2011年12月,国家12部门制定下发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第三部分“万家企业节能工作要求”的第三项内容明确提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万家企业要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丹麦、瑞典、爱尔兰等进行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陆续出台了一些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英国《能源管理体系要求》(BS EN16001-2009),美国《能源管理体系》(MSE2000),2005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丹麦《丹麦能源管理规范》(DS2430-2001),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瑞典《能源管理体系说明》(SS 627750-2003),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爱尔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393-2005)、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关注并组织编制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2011年,ISO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委员会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我国重视能源工作,研究能源管理标准较早,1995年国家了GB/T15584《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对我国工业企业加强能源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并组织专家进行系统研究,2009年我国出台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2009),目前我国正依据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对其进行修订,配套《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

三、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状况,特别是企业自身能源管理情况,依据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借鉴ISO90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等先进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能源管理体系。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框架

(二)能源管理体系核心思想

能源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采用其他管理体系普遍采用的、先进成熟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体系与质量、环境等其他管理体系相比,针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特点,强调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监视测量和控制,强调对用能设备运行参数的控制,强调建立和持续更新能源目标指标,注重能源绩效的评价和持续改进。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四个阶段:策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改进阶段(A)。

(一)体系策划

体系策划包括统一思想、领导决策,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宣传培训,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初始能源评审,识别评价能源使用,建立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职责分配与资源管理,策划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等十项工作,我公司自“十一五”以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节能工作,但没有实现对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及时化、系统化管理,下面根据公司能源管理现状建议体系策划阶段开展如下工作。

1.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公司需要在2012年公司修订完善的节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基础上,重新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体系建立实施工作的决策和协调,由公司董事长与能源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审议有关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重大决策,协调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工作小组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策划阶段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工作小组建议由具有企业管理经验、掌握能源管理制度、了解节能技术、有体系建设经验、有较强文字水平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从各相关职能单位抽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策划,负责联络各相关单位,提出初步方案,起草体系文件。

2.开展宣传培训。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公司的各个单位。在开展工作之前,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外聘老师对公司领导、中层干部、内审员及能源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内容、能源评审内容、公司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和初步计划等。宣传教育由工作小组负责,将建立实施体系的决策和意图传达到各单位,在公司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引起全体人员的重视并予以配合。在体系建立和实施初期,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体系建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及执行体系文件的重要性等。

3.制定工作计划。由工作小组编制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工作计划,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工作计划编制完成后报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进行实施。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能源管理体系工作计划如表1所示:

4.开展能源评审。能源评审是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企业对其本身的能源管理行为及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和分析的过程。近几年,由南车集团安排戚墅堰节能监测中心对我公司进行能源监测和能源诊断,但没有进行过能源评审,而且南方汇通正在重组,建议南方汇通重组工作完成后重新开展一次能源管理评审,首先要确定能源评审的范围,即确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边界,只要确定了范围,企业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应当包括在能源管理体系中。

公司目前的能源管理部门为建设装备部,能源管理人员配备相对较弱,建议请外部专家评审组为我公司进行能源评审,可以请戚墅堰节能监测中心或贵州的评审机构,同时,公司内部要组织相关精干力量,协助评审组工作。

能源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法律法规、能源管理现状和能源利用状况三个方面的评审。法律法规主要是识别评价收集与获取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情况,识别应遵守的具体条款和评价落实情况。能源管理现状主要是评价现有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落实情况,与标准要求的差距,各项操作的可操作性、适应性以及各规定间的系统性。能源利用状况主要是分析掌握目前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情况和控制现状、水平,发现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薄弱环节和节能潜力。能源评审结束后由评审机构为公司编制能源评审报告。工作小组将根据能源评审报告针对公司现状建立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

5.识别评价重要能源使用。识别能源使用是工作小组针对能源评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识别出影响公司能源利用各过程、环节能源消耗的原因和条件,根据能源使用的能源消耗和节能潜力大小,评价出重要能源

使用。

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公司能源基准,广泛收集标杆,针对能源评审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适用的工具,对产生能源浪费和能耗较高的用能设备设施进行深入系统的原因分析,找出造成能源浪费的根本原因,采取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节能改造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

公司主要消耗能源为电、工业液化石油气、氧气、压缩空气、水、煤油和汽油,识别时按照种类和车间进行识别即可,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逐条记录分析结果,并分类汇总。在评价重要能源使用时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能源使用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原因;改变重要能源使用的技术难度;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投资资金。

识别评价能源使用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识别能源使用要全面、系统并具有针对性;二是确定重要能源使用要按照程序、按步骤分类进行;三是对重要能源使用的排序应符合公司实际、切实可行。

6.建立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

(1)制定能源方针。能源方针应包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为能源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框架、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承诺以及与公司经营方针的协调。

制定能源方针时,首先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国家、省市等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方针,公司总的经营方针、理念和目标,能源评审结果内容,公司员工的节能意识,公司能源管理现状,计量监测设施配备和运行情况,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等。然后领导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确定公司能源方针。最后由公司董事长签署。

(2)制定能源目标、指标。2010年公司虽然开展了前方修造车系统单耗定额,但指标的制定不太科学,工作小组必须根据公司已经制定的能源方针,依据能源基准,对比能源标杆,综合分析公司当前的能源状况和节能潜力,确定能源目标,而且制定的目标、指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比如铸造事业部电炉钢单耗,目前的实际单耗与标杆差距太大,制定目标、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制定的指标如果责任单位通过努力达不到,反而达不到制定目标、指标的

目的。

7.职责分工与资源管理。

(1)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合理的职责分工与充足的能源管理人员配置是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能源管理职责目前由建设装备部归口管理,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如物料部采购、技术部工艺管理和计量管理、建设装备部设备管理、动力车间动能供应运行管理、储运部储存发放煤油、汽油、人力资源培训、企业文化部宣传等。因此,公司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在满足节能法律法规及《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职能和层次的人员,说明其在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运行中的位置和作用,并赋予职责和权限,特别是对于能源利用全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

(2)策划资源管理。提供适宜的资源支持,是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和资金。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节能意识、岗位能力评价和培训。公司通过建立、运行能源管理体系,采取宣传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提高员工认识,培养节能习惯和落实制度细化考核、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主动节能意识。公司应明确各岗位特别是关键能源管理岗位在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每年利用公司绩效考核平台通过技能、教育、培训和经验等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岗位能力评价,并通过采取培训等措施使其满足所需的能力。

设备设施主要指基础设施、能源计量器具和用能设备设施。设备设施的采购、使用、配置、维护保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能源利用效率。设备设施是公司用能的终端环节,消耗了绝大多数能源,因此,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条件下,加强了用能设备设施的节能管理,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对用能设备应实行全过程管理,即从技术部的工艺提出、设备设施选型、选择生产厂家、设备设施安装、投产使用、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技术改造到设备报废整个过程。

资金是能源管理体系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建议公司每年考虑一定资金确保体系的运行。

8.策划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在能源管理体系策划阶段,公司应利用能源评审过程中现有的管理机构、制度、职责权限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差距,对现有管理组织机构进行整合、调整或增加,明确职责、权限,策划各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在能源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位置及具体的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将策划结果以文件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形成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并依据体系文件定期检查、评价各岗位开展工作、活动的履行情况及效果。

9.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源管理体系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一样,需要编制体系文件。编制体系文件是公司建立和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公司达到能源目标、指标,实现能源方针,评价与改进体系,实现加强能源管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依据。公司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发现的问题、按照规定的程序评审和修订所编制的体系文件,以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相关记录等支持性文件。

(二)体系实施

策划阶段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体系的实施就是按照编制的体系文件要求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对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加以控制,从而实现能源管理的规范化、系

统化。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体系文件,培训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文件,监视测量和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

(三)体系检查

检查是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内部审核的手段进行。在此过程中,公司应检查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各部门是否履行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体系文件是否能够有效执行;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及采取的节能改进方案是否按照预定安排执行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检查公司遵守法规贯彻机制运转情况,评价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各个过程是否能够满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四)体系改进

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经常性、持续性的,主要通过管理评审的手段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在建立实施的任何阶段、任何活动和所有过程中,主要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改进。

五、建设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在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以现有管理为基础。

2.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动态的过程。

3.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应反映自身特点。

4.能源管理体系应融入公司其他管理体系。

5.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领导重视。

6.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防止“两张皮”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朱辉.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篇4

1.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钢铁企业已处于城市包围之中,其中有些钢铁企业还分布在省会和大中城市;钢铁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压力。“十二五”以来,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力度。党的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新的政策和标准,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关系到钢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近期全国大面积持续雾霾天气,又一次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提出警示。

2.钢铁企业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就要树立节能减排思想。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而钢铁企业在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过程余热、放散煤气、蒸汽等资源,这些资源放散到空气中就是废物,会危害环境,妥善利用完全可以作为清洁能源,降低生产流程中的动力成本。钢铁企业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就要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重要的决策指导原则,始终坚持选择先进、适用的环保、节能、节水技术措施,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措施包括: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高标准、高效率配置节能环保设施;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使切割渣、铁磷、除尘灰、高炉渣、钢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对大宗原料实现封闭运输、密闭储存,原料堆场设挡风抑尘防护网;二次能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全系统采用节水新工艺,废水资源化等。

3.钢铁企业近年来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

主要有:干熄焦(CDQ)余热发电机组、烧结烟气余热发电机组、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机组(TRT)、饱和蒸汽发电机组、低热值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CCPP);热电联产技术、空冷岛技术、变频调节技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城市污水回用、冷凝水的回收以及工业废水零排放工程;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烧结机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改燃气;能源监控中心项目;生态园林化工厂建设,等等。

4.对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管理建议。

随着钢铁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节能减排项目数量在增多,项目建设的步子在加快,对于将要实施的节能减排项目,为实现既定目标,笔者结合工程管理实践及经验,提出业主方节能减排项目管理的一些建议。

4.1重视项目决策和设计。

4.1.1由于建设项目投资的不可逆转性,投资建设项目决策对于项目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项目要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标准,要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并聘请钢铁领域或环保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要通过大量的调查、交流、对标、分析、研究,经过反复论证,确定项目建设方案,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

4.1.2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只有10%。很显然,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

4.2节能减排项目本身要倡导“绿色施工”。在节能减排项目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包括扬尘控制、噪音和振动控制,以及光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控制等)。实施“绿色施工”,在招标文件、合同文本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上,要明确相关要求和必须采取的措施,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并在施工过程加强管理和监督。

4.3坚持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

4.3.1项目进度管理。

4.3.1.1在工程建设的初期,通过编制网络进行工期优化,和全面掌握各项工作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对各施工项目工序、施工作业面进行合理安排,合理配置施工人员,缩短施工周期时间。

同时,在总体网络计划基础上,开展全面计划管理,即制定月度设计管理、质量管理、预算管理、结算管理、安全管理、设备供应、材料供应等工作计划。每月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则及时采取措施。

4.3.1.2 在工程建设中期,针对项目已经全面开工,作业交叉点多的实际,合理确定施工顺序、合理划分施工场地,加强对主要设备、施工材料、机具进场的安排与控制。按合同约定、预算审核与监理、业主方项目管理机构确认的项量完成情况,有序安排工程进度款的审批,确保工程进展稳定。

4.3.1.3在工程建设后期,重点抓好尾项工程的处理与工程结算工作,定期梳理工程尾工项目清单,确定尾工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及质量要求,并严格落实。

4.3.2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通过对承包内容、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订和履行,业主和承包商可以在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可以规范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4.3.3加强重大施工方案管理。重大施工方案也属于安全专项方案,报价时要作为施工专项措施费单列,业主需予以认可;施工图方案审查时,施工承包商与业主方共同审大施工方案,或者聘请专家参与论证;业主方项目管理机构、监理和施工承包商要共同抓好重大施工方案的组织实施;对涉及重大施工方案的相关资料要按相应规定整理立卷,与竣工资料一起移交业主归档,以利于指导今后类似工程施工。

4.3.4对施工承包商分包队伍的管理。首先,要做好对分包内容及分包队伍资质的审核。其次,对于工程分包队伍,同样要求其制定质量保证体系,特别要求其自检、自查体系运行的有效。第三,要建立业主、监理,施工承包商及分包队伍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明确业主、监理,施工承包商及分包队伍的质量管理责任。第四,要针对项目总体质量目标,动态跟踪、检查分包队伍确保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4.3.5做好对业主方项目管理机构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4.3.5.1工程项目绩效是工程项目实施活动和过程的结果。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工程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和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实施情况和管理者成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地综合判断,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项目管理的好坏和管理的努力程度,有时亦称为项目跟踪评价或中间评价。

4.3.5.2业主方项目经理部是业主方项目管理机构,受项目业主委托负责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确认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成果,改进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使项目经理部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以持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3.5.3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内容一般分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设计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造价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从项目经理部成立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完毕分阶段或定期评价检查。

4.3.6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可以考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一个好的选择。

篇5

1 橡胶塑料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橡胶塑料机械发展到目前的水平,表面上都认为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国不等于强国。因此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是今后我国橡胶塑料机械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我国橡胶塑料机械产业发展之必然。十年间,我国橡胶机械实现跳跃式发展,目前我国橡胶机械销售收入占全球橡胶机械的1/3多,确定了世界橡胶机械大国地位。连续9年总销售收入位居世界第一,在2013年度全球橡胶机械30强中,我国有15家橡胶机械企业榜上有名。形成了大批骨干企业,门类齐全的橡胶机械体系分布在九大区域,世界橡胶机械中心正在向我国转移。

1.1 橡胶机械

目前,我国橡胶机械需求已达全球的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橡胶机械最大市场。预测2015年我国橡胶机械市场占全球50%以上。橡胶机械的发展目标是:①摆脱单一的仿造模仿,走独立自主创新的道路;②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加高端产品的竞争力如:硫化机将向液压硫化机方向发展,密炼机向强力化、变速化和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型设备向高效、高精度、高自动化程度发展,上辅机系统向高效、均匀性、环保及安全、专家故障诊断和智能化配料输送系统发展。③开发和推广更多节能环保型橡胶机械,为橡塑行业节能减排作贡献。④新品实现产业化。

1.2 塑料机械

要使我国的塑机水平尽快与世界接轨,单纯地靠引进国外技术是不行的,必须从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入手,改变计算机等产业快速扩展。与之相适应,塑料机械生产企业已打破了原来大部分局限于轻工、机械及化工系统的格局,迅速在各个工业系统及军工和乡镇企业中蓬勃兴起。

1.3 产品竞争力

我国塑料机械产品的功能价格比尚可,基本上能供给国内塑料原料加工与塑料制品加工、成型所需的一般技术装备。行业重点企业取得了多项自主化产品的突我国塑料机械水平的落后局面,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发国产塑料机械的核心技术,提高其技术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塑料原料和制品生产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小富即安,能活就行。现在业内缺乏精密的大型注塑机、复合和大型中空成型机,缺乏微电子技术在塑料机械上的应用开发。而这些高端产品和控制技术都需要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合资、合作,继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品及工艺和设备来发展我国的塑机,提高技术水平。这样不仅有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全行业向社会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1.4 行业标准化工作

我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工作将以制定安全、节能、环保、重要产品和新产品标准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我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体系,促进我国橡胶塑料机械向安全、节能、精密等高端机械发展,促进我国由橡胶塑料机械大国向橡胶机械强国的转型。

2 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现状

2.1 橡胶塑料机械国内标准现状

现有归口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102项,共计138项,其中橡塑通用机械:共25项标准,其中国标19项、行标6项;橡胶专用机械:共72项标准,其中国标16项、行标56项;塑料专用机械:共41项标准,其中国标1项,行标40项。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12783橡胶塑料机械产品型号的分类,目前在橡胶塑料机械标准中已完成了量大面广产品的制定工作,如轮胎加工机械、塑料注射成型机械、挤出机械等,但对于很多橡胶和塑料制品类加工设备、翻修、回收机械及试验机械标准还有待于加速制标工作,一些产品标准缺少相应的方法标准与之配套,因此,今后需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产品标准的覆盖面。目前我们针对废旧橡胶塑料回收与再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完成对部分企业废轮胎、废塑料工业连续化裂解生产线的调研。

橡胶塑料机械专业已经制定12项产品安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橡胶塑料压延机、密闭式炼胶机炼塑机、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挤出机及挤出生产线、成型机械和粉碎设备等橡胶塑料通用加工设备中极为重要的产品。其中6个标准为等同采用;4个标准为修改采用;2个标准为非等效采用。

2013年橡胶塑料机械专业实现了我国橡胶塑料机械能耗相关标准零的突破,制定了GB/T30200-2013《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能耗检测方法》。

2.2 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TC71对口ISO/TC270塑料和橡胶机械技术委员会,ISO/TC270是2012年7月成立的,秘书处设在意大利标准化协会UNI,共有14个P成员和5个O成员。中国为P成员,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为其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由全国橡胶塑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其具体的工作。

ISO/TC270正在制定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安全要求国际标准,共有8个成员国参与此项工作。此项国际标准由德国负责起草,德国的BerndN?tel先生为工作组的召集人。我国为参与国并注册了ISO专家参加此项工作。

在国外发达国家中,CEN/TC145是比较权威的制定橡胶塑料机械标准方面的技术组织。

SAC/TC71也与其建立了联系,并转化了其12项标准为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为接近CEN/TC145标准的技术水平。

2.3 本领域相关标准的实施情况

目前,本领域的标准在成规模的企业里基本上得到了实施。但由于部分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理念较为落后,缺乏对安全生产的认知,盲目的追求生产效率,盲目的降低采购成本,标准实施监督的缺失与不完善等因素,本领域的标准在橡胶塑料机械领域全面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标委会秘书处也将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积极引导企业执行本领域的相关标准。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在标准的实施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执法者有法可依,在标准的实施监督方面加大力度。

3 工作计划

3.1 标准制修订工作

2015年的标准计划项目10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分别为《废橡胶废塑料裂解油化成套生产装备》、《橡胶塑料机械用电磁加热节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橡胶塑料挤出机能耗检测方法》、《橡胶塑料加压式捏炼机》;化工行业标准3项,分别为《工程机械轮胎成型机》、《工程机械轮胎胎面胶自动缠绕机》、《胶片冷却机》;机械行业标准3项,分别为《塑料成型模具温度控制机》、《塑料成型模具用冷水机》、《转轮式塑料干燥机》。

3.2 跟踪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标准发展动态

篇6

(二)做深、做透运行分析。通过进一步完善落实联系企业制度和经济综合信息网络联席会议制度,保持和企业、部门的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掌握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经济分析的方式方法,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高质量完成一季度和半年度经济运行分析。

(三)完善课题管理制度,统筹规划修编工作。一是严格课题管理程序。明确了课题的申报、确定、实施、评奖等各个环节,使之更规范严谨。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允许科室、自由组合的课题组或个人自行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三是强化课题成果的宣传和优秀课题的申报。完成了对20*年的优秀课题成果汇编。积极参加省、市发改委的优秀课题申报,分别向省、市发改委申报了3篇和5篇优秀课题。四是组织区级各部门*年以来的规划编制的摸底调查,形成《规划管理办法》(初稿),为规范规划管理夯实了基础。五是编制完成了《*区中型水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初稿、卫生分预案的初稿。委托宁波国际投资咨询公司进行《*区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等。

(四)努力提升《*经济》办刊质量。一是抓制度建设。拟定了《*经济》编委会内部考核和奖励办法(试行稿);建立并完善《编委会内部编辑工作流程》、《编委会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二是抓队伍建设。分别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和培养敬业精神等方面着手,共组织编委提高会2次,开设信息写作、编务理论等方面的提高培训3次,与媒体互动活动1次,考察调研活动4次。

二、科学调度,统筹平衡,投资管理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强。

(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把好项目审批关。一是做好20*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和资金平衡工作。通过充分论证,形成我区今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141项,区实事工程8项,重点工程31项。二是规范制度,严格程序。全面推行工程项目代建制度。严格执行《*区公共建设服务中心工程项目代建管理暂行办法》,今年在下达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同时,明确了进入公建中心代建的项目。妥善安排责任单位的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所有重大项目实施定期督查、一月一报、一季一监督制。加强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建立新开工项目确认和检查制度,牵头组织对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逐个上门现场核查,定期对500-3000万元新开工项目进行上门现场核实抽查。三是把好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关。继续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开工报告审查制度。今年还重点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事中管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调整建设内容、造价概算等事项进行了严格评审。

(二)把握项目准入门槛,加快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下达实施第一批项目计划(9个),其中高技术产业化专项1项,重大装备制造专项2项,自主品牌实施产业化专项6项。二是加大对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项目概算造价和工程招投标管理。充分发挥造价办职能,严格工程造价审查,加大对社会造价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和节约使用。起草了《*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暂行工作规程》(初稿)。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四)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在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首接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程窗口”建设,我局窗口1-12月共受理项目470个,4次被评为优胜服务窗口。

(五)切实履行“中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做好“中提升”战略任务的责任分解和进度督促工作。上半年重点做好浙洽会“中提升”专场项目推介工作,精心筛选、包装了8个项目进行推介,得到了市“中提升”办公室的肯定。

三、加强联动,狠抓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一)继续做好重点工程的申报工作。下达20*年重点工程、重大前期项目的投资计划和形象进度计划,确定25个区重点前期项目。积极做好省、市重点工程的包装、申报和协调工作。通过努力,宁波市姚江东排*段整治工程(一、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220KV殿跟输变电工程、宁波大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二醋酸纤维素及醋酐项目五个项目被列入或重新列入省重点工程。

(二)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目标管理。确定了20*年度*区重点、前期项目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对项目按提前完成、按期完成和进度滞后进行分类,为项目的重点推进打下基础。

(三)在三个层次上加强项目的协调和联动。一是加强与市发改委等上级部门的上下联动;二是加强与区级部门的左右联动,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对所有新建项目从用地预审、项目审批、用地指标等各个环节予以大力配合,协助业主单位解决具体困难;三是加强对具体项目的协调,对项目单位在项目审批和前期工作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对110KV前方变路由走向、北区污水处理厂排污管与新泓口围垦之间的关系、化工区主管廊与宏远路北拓工程之间的矛盾、LG管道迁移问题、韩国爱敬、荷兰阿克苏项目报批等事宜进行了协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优化结构,集约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科学编制20*年全区工业经济指导性计划,牵头制定出台有关工业经济扶持方面的政策。

(二)继续完善区域经济运行预警和监测体系。新建各镇(街道)每月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销售前100位工业企业情况通报制度,每月一次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进行调研和分析。加强经济微观动态监测,着重发现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深层次问题,以更好把握经济形势。

(三)大力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一是完成了创新成长型企业的筛选工作,确定20家入选企业。二是对财政资金通过担保公司放量运作,使得20家企业共获得6000万元(每家300万元)的担保贷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扎实开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一是确定了20*年第一批(17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名单,并督促示范企业确定审核机构。二是开展清洁生产培训班,共有25家企业,近80人参加培训班。三开展了节能宣传月系列活动。四是组织了省电器推广工作。积极推进节能项目实施。五是推进重点能耗企业节能诊断工作。组织节能专家组和合同能源投资管理单位对我区高能耗企业进行“节能诊断”。全年完成对31家3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诊断,效果明显。

(五)组织好各类培训工作。围绕市经委对我区的培训考核目标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要求开展了清洁生产、ISO14000、成长型中小企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EMBA)、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培训班等共12期,培训学员412人。继续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制定20*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三电办”职责,努力降低供电不足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损失。积极开展市场整顿和市场拓展。牵头制定我区20*年市场整顿方案。高质量完成各类展销任务等。

五、依法行政,关注民生,价格调控的杠杆作用逐步体现。

(一)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一是在全市率先实行收费许可证网上公示。公示内容涵盖收费项目、计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极大地提高了收费透明度和方便了企业和群众查询。二是会同区国土分局核定征收集体土地拆迁补偿费用;核定餐橱垃圾收集运输费、住宅小区前期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重新核定招宝山风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蛟川书院学生住宿费标准;会同区住房委员会调整公有住房销售价格和租金;审核停车场收费标准等。三是开展涉农、涉企收费、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物业收费等各类专项检查。坚持价格巡查制度。继续开展节日市场价格检查。不断探索市场价格监管方式,拓展价格监督检查空间。对城镇纳入全市大网和农村的自来水价格进行常态化监管。做好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工作。继续整治价格欺诈行为。健全价格举报工作制度,着力打造12358品牌工程。截止12月底,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5件,经济制裁总额28.55万元,处理群众价格投诉举报23件,已办结23件,办结率100%。

2、加强成本监审,完善价格预警。一是搞好价格监测和成本监审工作,建立新的采价网点。开展了拆迁服务成本、招宝山风景区运营成本监审,为价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巩固和完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干预机制。继续做好企业收费负担监测工作和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审验工作。加强对热点价格问题的监测和分析。对市场价格走势坚持季度分析报告,及时掌握成品油、粮食、农资、液化气以及钢材、水泥等事关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商品价格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开拓价格认证各项业务。一是继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概算审核。今年1-12月,工程造价概算送审额59465万元,核减7002万元,核减率11.77%,促进了工程造价保廉体系的建设,有效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二是稳步发展咨询新业务。三是积极开拓鉴证评估业务。进一步提高涉案和车损、保险、法院等评估业务水平;增强了拆迁赔偿评估业务,进一步加大政府项目的服务力度。

六、拓宽领域,协调推进,经济技术协作任务有效落实。

(一)扩大品牌效应,积极推进与定海的山海协作工程。1-11月共组织高层互访4次。确定了总帮扶资金达55万元的4个政府帮扶项目和1个总投资为1亿元的生产性项目。落实12个单位与定海3个社区的结对任务,并落实结对资金39万元。

(二)拓宽协作领域,努力开展与衢州的资源与产业合作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摸底调研。广泛征求各镇(街道)及有关企业对如何开展与衢州资源与产业合作工作意见,发放对外投资意向表50余份,掌握企业到衢州投资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组织*区与衢州市资源与产业合作洽谈会,全面推进了两地间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多方努力,今年我区与衢州方签订协议投资3.95亿元,完成实际投资1.6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市考核任务。

(三)积极参加市协作办组织的接轨上海、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的各项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外省市来甬的各类投资推介会15次;参加上海名医专家宁波行活动;组织1家企业参加哈洽会。充分利用区企业家协会的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寻找商机、向外拓展。

七、有效疏导,妥善应对,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一)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工作。做好摩士集团与市发改委、市证监会的衔接沟通,密切关注和服务摩士集团的上市工作。加大服务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企业参加上市及股份制改造的知识培训。

(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会同中介机构、国资办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业国司的转制资产的界定、转制的形式、资产评估等方案。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目前,工业国司原经营者按评估价成功摘牌。

(三)开展关于加快我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前期调研。

(四)认真处理各类改革遗留问题,按照政策妥善处理来信来访的接待和答复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八、强化效能,提升形象,和谐型机关创建成果得到巩固。

(一)加强党建工作,着力提高战斗力。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内监督。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党内监督九项制度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的规定,将人事、财务、工程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等重大事务分别由各自的班子成员负责。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继续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廉政短信每周送”活动。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积极发挥机关支部党建工作示范点的辐射力,围绕济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坚持人尽其材原则,合理优化调整科室人员配置。落实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制度,探索建立能岗适应的干部调配机制。

(二)大力推进作风建设,着力提高执行力。始终贯彻区委、区政府“真抓实干促落实”的要求,努力把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目标落到实处。一是走近矛盾,破解难题。今年我局主要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调研出台中小成长型企业的扶持政策,搭建公共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在扎实推进领导下基层,围绕中心工作抓落实。以“工作落实推进月”活动为契机,局长和班子成员以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帮助指导工作,密切与基层的联系。在4月份“工作落实推进月”期间,局长、一名副调研员和一名科长分别参加了区巡回服务组和驻街道工作组,局长随巡回服务组多次到基层进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两名驻街道工作组的同志积极协助指导街道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和重大工程项目在活动中得以顺利推进,如骆霞线道路拓宽、临俞工业区污水管网规划等工程项目在工作组的协调配合下,得到了明显的推进和落实。三是注重为民办实事。重视抓好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逐项清理,并严格按区里要求撤并设立了行政许可科。积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窗口)”。

篇7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量也呈不断增长的势头,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港口贸易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港口作为重要的贸易交易地,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各港口为了有效地提高其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大型机电设备的引进工作,而且所引进的机电设备也开始趋向于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对于港口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大量的、先进的机电设备管理的引入,也对港口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各港口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管理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在引进大量的先进机电设备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港口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确保机电设备能够高效运转,与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1港口设备管理的主要方针分析

对港口设备的管理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通过新技术对陈旧设备进行改造,将设备的技术含量有效提高。将设备管理维修人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有效提高,以及对先进设备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推进,将故障诊断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在设备管理当中。港口设备管理要能积极促进生产发展,对设备管理体制改革要和时展相契合,积极进行创新完善,构建适合实际应用的约束以及激励机制。充分重视对港口生产以及设备管理间的辩证关系良好处理,将设备的保养工作计划按照严格标准加以实施。

2机电设备维修方式分类

①维修预防。维修预防是在时间上属于最早的一种方式,机电设备在设计时如果不下功夫,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影响设备运行故障率,维修预防的目的就是在设计阶段把维修性问题充分思考在内,杜绝不必要的维修;

②事后维修。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已经有故障出现,然后针对性进行修理。在设备运行时,可以进行故障隐患的查找,但并不是任何隐患都能找清,很多时候是出现故障才发现问题,这种维修方式也是生产中多见的;

③改善维修。改善维修(技术改造)是根据生产需要,而非设备故障,结合工艺和技术,改正设备的先天缺陷和先天不足。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设备的先进性随之下降,改造能够提高其先进性,提高设备稳定等。随着技术发展,设备的改造潜力越来越大,技术改造使设备更完善。

3港口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机电设备管理意识薄弱。港口企业在当前港口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这就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用过程中的机电设备安全系数较低,容易出现故障,甚至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②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港口航道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不合理和不健全两方面的问题:有些制度本身不具有实用性,形同虚设;有些需要通过制度来约束的地方却缺乏相应的制度;

③港口机电设备重修理轻改造。当前的港口发展过程中,为了努力提高生产能力,机电设备往往长时间的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再加之缺乏必要的维护,对于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会对运行带来影响的小故障则视而不见,积攒到无法运行时进行一起修理。而且在对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对机电设备改造的力度不够,机电设备的性能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且也无法有效的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4加强港口机电设备管理的对策

4.1及时转变管理理念

港口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就要从管理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在各个行业的管理模式上都进行着转变,港口设备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时展需求,在管理的理念上及时转变,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对设备管理的观念及时性改善,要从设备的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购买安全使用等层面着手实施,将设备的管理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制定设备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障设备应用的经济效益提高。在对设备的购置以及修理和改造等层面,要充分重视效益以及质量和节能层面的评价,多方面的对比才能选择良好设备。

4.2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

港口设备管理工作实施,需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高素质专业设备管理人才,才能将管理的效率水平得以提高。在当前的发展中,港口设备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技术分工也愈来愈细化,这些对技术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以及管理经验,从而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对新设备的应用熟练化掌握,需要在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上进行强化,提高其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从基础工作上进行强化,才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4.3建立设备维护检修制度

检修制度中,具体的检修工作分为两类:①问题检修,指设备操作人员及检查人员在设备运行中发现问题,影响正常生产而开展针对性的检修。②计划性的检修,指根据设备寿命、运转规律等预防设备故障而开展的检修。维护管理制度应该充分将设备使用说明书的内容融入其中,根据说明书中要求或其它随机文件要求制定定期检修计划,并将此制度化。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把全部的设备运行档案整理、分析,根据设备运行规律,制定出月度、季度、年度设备检修计划。在生产中,自然地把设备故障应排在最前处理,制度对此通常非常明确,而计划检修则需要更多关注,才能把计划检修的作用发挥完全。

5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港口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就要从多方面充分重视,保障设备管理工作有秩序以及有质量的得以落实。港口机电设备管理是综合性的内容,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届时将会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希望此次研究分析能有助于实际设备的管理,为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棋.浅论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4,17:178.

[2]顾婷婷.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12:205~206.

[3]柏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262.

篇8

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根据风险体系PDCA原则,开展2014年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完成作业、设备、电网、环境与职业健康的风险评估,共评出作业风险660条,可接受风险419条,低风险237条,中风险4条。加大纠查力度,按照纠查工作计划对各生产部门及施工队进行现场安全生产纠察,1至6月进行纠查127场次,共检查595项,违章率为3.1%,整改率100%。及时开展安全大检查,对重要用户医院、煤矿、工业园区等检查覆盖率达100%,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整改率达100%。开展6月安全月活动,在各供电所开展“双盲”演练,在办公室大楼开展火灾逃生应急疏散演练,在各乡镇发放宣传围裙2000条、宣传手提袋2000个、宣传笔4000支、安全宣传画册1万余册。完成____项目观摩会保供电工作。开展两个“专项整治”,35kV输电线路跳闸次数共2次,同比下降80%;10kV配电线路跳闸次数共16次,比下降15.8%;配变无损坏。完成规范化台区53台涉及表点905个、户数1239户的整改工作。

(二)营销管理与优质服务

一是做好电费风险控制,加强电费回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电费回收形势严峻,特别是上半年永诚公司出现了巨额欠费。为确保经营成果颗粒归仓,重点关注大客户电费回收,设置专人跟踪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共同催收。二是强化客户停电时间管理。为确保客户停电时间指标的可控管理,将指标进行分解,加大过程分析管控力度,定期召开月度停电平衡会,测算预安排停电时间,推行“先算后停”的管理模式,客户平均停电时间 11.4082 小时/户,同比降低29.66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及降损管理。积极落实节能减排,开展“绿色行动”,在“3.15”和 6月节能宣传周上街开展节能咨询,发放宣传资料2300册。主动上门服务,对1户工商业客户节能诊断。2014年上半年节约电量完成75万千瓦时,完成计划的44.69%。四是努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有针对地制定客户满意度提升工作措施,对客户满意度测评模块进行全面分析,提升措施由原来33项增加至86项,均得到落实,实施率100%。全力推进电费非现金缴费,截止到6月30日,与银行签订代扣电费户数占居民总户数的71.9%,代扣率占居民总电费的48.2%。五是继续开展居民零散新装“一日通”工作,缩短居民客户报装时间。截止至6月,受理高压单电源31户,平均总时长18个工作日,较去年缩短 2个工作日;典型设计应36 起,月应用率从年初的60%提升至6月的100%;对专变客户及居民零散客户进行100回访,满意率高达100%。六是加快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至6月底,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覆盖率100%,在线率100%;小水电覆盖率100%,在线率100%;预计今年实施项目为500台配变监测终端,500台负控终端,实施完工后,终端数据覆盖率将有所提高,配变监测终端覆盖率达到60%,负控终端覆盖率达到100%。七是加强用电检查与稽查管理。截止至6月底追补电费59.5万元(包括违窃、基本电费、稽查追补电费),提前完成安顺局下达的30万元的指标。组织开展了一年期“零电量”客户清理核查等工作,目前正在清理核查阶段。八是加强服务“5个100工程”建设,定期走访“5个100工程”,及时为园区开展电力服务,完成中小企业孵化园10kV线路架设工作,共架设10kV线路总长1786米,15米电杆35基。

(三)电网建设

____电网2014年10kV及以下电网建设计划总投资1970.5__万元,共11个项目,已开工5个,完成投资725.8666万元。根据市局里程碑进度计划,完成业主项目部2014年电网项目二级进度计划的编制,组织施工单位完成三级进度计划的编制。完成2014年4个10kV及以下项目施工图会审。完成示范台

区台架变材料上报。组织设计单位完成2014年10kV及以下储备项目可研设计,并取得可研批复,批复资金2767万元。完成2012年续建项目实物验收,组织中介单位开展竣工结算审核。完成2011年至2013年110千伏及以下投运项目拆旧物资的清理和统计上报。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面完成基建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及电子化移交资料编制。完成2015年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需求的填报。按照已取得可研批复项目情况,上报需求项目总投资1625万元。配合设计单位完成110kV花江输变电工程设计工作,并已取得设计批复。完成2014年小康电配套项目明细及示范点情况的上报。定期开展施工质量检查,共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检查10次,WHS抽检点181个,抽检合格点数181个,WHS合格率100%。(四)党建工作

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上半年,共针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出来的11个方面问题和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行业突出问题进行了整改和安排,共完成教育活动群众反映问题整改4项,突出问题专项整改3项,其余9项正在按计划进行整改,对聚焦“”和“行风”的45项文件进行了清理,27份沿用网、省公司规定,修订不适合文件9份,新建缺失文件1份。二是加强二级党支部管理。制定了《____供电局二级党支部管理手册》,加强对二级党支部工作的日常管理,确保基础工作扎实、规范有效,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三是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心组学习和早会为主要学习载体,深入开展对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网、省公司和市局“两会”精神、重要讲话精神、《之江新语》、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案例等内容学习,共组织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参加学习200人次,组织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专题警示教育片13场次,参加观看员工500余人次,书记讲党课1次。四是积极开展先锋工程,提高党支部和党员的服务能力。完成了2014年度党员公开承诺书的签定,并按承诺、亮诺要求将相关资料公开上墙。完善党员示范供电所和党员示范台区管理,对61个党员示范台区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帮教育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对上关镇三合村开展了挂村帮扶工作,上半年,共走访群众400余人,解决群众困难2件,投入资金2万余元。六积极组织开展“创先路、党旗红”系列主题活动。按照要求,组织队伍参加安顺供电局组织的“创先路、党旗红”唱红歌比赛和和广场舞比赛,并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两支广场舞队伍分别取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红歌比赛取得三等奖)。七全面推进“两个创建”。拟定下发了《____供电局2014年“两个创建”推进方案》,建立了重点岗位通用廉洁风险库,完善了供电所廉洁风险库。

(五)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继续深化“安全是福”安全文化建设,以断桥供电所申报南方电网公司班组安全文化示范点为契机,不断深化“安全是福”安全文化建设和推广,在特色中做亮点。在断桥供电所“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是一家”的班组信条下,提炼顶云供电所“禁酒令”班组安全文化信条。制定了2014年共同家园建设工作计划,目前,已在12个基层站所建立了职工书屋,新购书籍700余册,书柜、书桌10套,解决了顶云供电所职工宿舍物品配置,其他站所相关物资正在解决过程。充分利用“我与书记面对面”、520员工关爱等活动,畅通员工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上半年书记下基层开展活动共15次,共收集到员工诉求69件,处理49件,开展“520员工关爱”日活动5起,共慰问员工90人次,完成小组案例5个,辅导案例20个。完成省级文明单位的申报工作,并通过了市文明办的验评,省文明办将于下半年进行验评。

(六)人资管理与教育培训

根据贵州电网公司2014年高校毕业生选聘计划要求,招聘高校毕业生6人,与局签定就业协议书共有5 名;按照贵州电网公司2014年人力资源部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定员测算与核定工作;组织开展2014年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用配置预算;根据局干部管理规定,经组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程序,将4名符合条件人员拟任到中层副职管理岗位工作;根据公司设岗定编工作要求,组织各部门开展部门岗位责任书签定和岗位说明书编制;组织开展部门组织绩效考评工作,按照上级下达业绩指标及重点任务和年初职代会工作目标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制定部门季度组织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并兑现季度绩效工资;组织133人技能员工开展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培训工作,对各个专业技能题库理论模拟考试三次,每个专业技能题库实操练训组织两次及以上,参培人数562人·次,参培率达100%,考试及格率达66.3%。

一是电费代扣方面,与信用社无接口,导致进度缓慢。

二是我局大客户永城公司生产不稳定,完成市局下达的电量指标任务难度较大。

三是现在的违章建筑比较多,特别是在农村建房方面,不与电力部门协调,即在电力线路下违章建设,在农忙季节也出现私拉乱接的现象,导致安全隐患形势严峻。

四是根据原电监会《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电监安全43号文)和南方电网公司《重要客户等级划分标准》要求,我局高度重视重要电力客户的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一年来多次开展重要电力客户的供用电安全检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督促客户按标准配置供电电源和自备应急电源。目前仍有2户重要电力客户(____县医院住院部、____自来水公司),供电电源配置不满足配置标准(单电源),供电可靠性较差,存在随时中断供电

的安全风险;有3户重要电力客户(下哨煤矿、大田坝煤矿、上寨煤矿)自备应急电源不满足配置标准,一旦失去外部供电电源,其自身重要保安负荷无任何保障。一着力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传递机制。认真抓好风险体系建设达“3钻”工作,按照达“3钻”方案,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工作,确保9月份达“3钻”外审工作如期完成。加强现场纠察,确保现场违章率低于5%。

篇9

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在这种产业形态下,企业从传统以加工组装产品为中心逐渐向基于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相比,服务型具有三重特征。

一是集成性。在传统生产制造模式下,企业仅专注于产业链很短的一个环节,生产制造的是有形的产品。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产品的生产日益融入更多的服务要素,产品和服务以各种形式融合、打包,工业产品的生产者也由单纯的产品提供商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内容的“产品一服务包”提供商转变,Vandermerwe和Rada两人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服务化的过程,就是制造企业综合集成了产品设计、研发、安装、维护、支持、服务等多项内容,向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的过程。结合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srstem,pss)的概念,并按照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其分为基于产品的服务、基于方案的服务、面向功能的服务和面向效用的服务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反映了无形的服务在有形的产品中逐渐渗透集成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是增值性。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服务型制造的特性在于将单纯的产品价值链延伸至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和解决方案、零售和分销、维修和支持、安装和运行服务、产品报废和回收等服务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是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本身也是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大大拓展了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空间,构成了服务型制造价值增值的重要来源。

三是创新性。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模式更多地关注产品层面的创新,服务型制造是一种面向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和产品层面,还涉及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如芬兰2005年开始部署的创新制造(SISU2010)、创新服务(SeIve)、创新运营模式(Concept of Operations)三项工作计划,欧盟提出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欧洲制造”、以及“知识为基础的工厂”等均体现了服务型制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重视创新、引导和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服务型制造的基本特征。

为何要发展服务型制造

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的兴起,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竞争,逐渐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和非价格因素的竞争,由规模经济为焦点的竞争转向范围经济和协同经济的竞争。服务型制造通过开展集成性、个性化的服务业务,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差异化、高附加值、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我国多数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凭借低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只有从单纯的加工组装型模式加快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丰富内涵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重塑新优势。

拓展制造业价值新空间,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质量效益不高。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1%,比2000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甚至超过4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较低的原因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与制造业价值链条较短,增值性和可扩展性不够有关。目前在制造业发达国家,基于产品的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高于产品本身所创造的价值。

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较低,服务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超过20%;就净利润而言,81%的企业服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企业的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基本在10%-20%间徘徊。以上数据差异表明加快我国制造服务化转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是引导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有效途径。

培育新型产业形态,打造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调整更迭,增长动力与比较优势转换重塑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型制造涌现出了个性化定制、专业服务外包、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远程诊断、在线维护、电子商务等众多新型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创新活跃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

专业化:拓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业优势的制造企业,逐步依托自身资源和核心优势发展面向行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积极鼓励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通过进一步充实研发团队、促进产学研协同、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研发等多种途径强化研发与设计能力,确立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对外开展专业的研发与设计服务。对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其立足产品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测试、检验、计量,以及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支持其由传统设备制造企业向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平台服务企业转型。

协同化:推广制造业流程外包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推动的产业组织模式变革,使得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益化,由单个制造企业从事全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的模式已变得不再必要。更多的企业选择了专注于自身的优势生产活动,并将制造流程的某一环节外包给其他服务性生产企业,通过企业间更紧密的分工协作方式完成零部件生产、加工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反应速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制造流程外包和协同生产模式下,企业之间互为服务性生产企业,在动态协作中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协同制造网络。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发展零部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协同设计和制造模式,实现分散的制造和服务资源的整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集成化: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集成、融合的结果,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是以制造企业价值链延伸为重点,提升制造企业的综合集成与服务能力,由产品提供商向产品与服务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应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以及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鼓励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产品和设备提供、系统安装与调试、故障诊断、运行维护等制造延伸服务。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程、成套设备设计安装、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智能化:推动传统服务模式向智能服务转型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应用,基于智能制造产品、系统和装备的智能服务模式将日益普及。2014年3月,德国国家工程院在继“工业4.0”报告之后,又了“智能服务世界2025”,其目的旨在使德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的提供者。根据该报告的测算,2015年全球约有150亿产品连入互联网,到2020年,预计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00亿。目前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领先企业正在积极推动智能装备联网,以便获得智能服务所需的智能装备运行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能服务奠定基础,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应顺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系统、工厂等与互联网数字平台对接等基础工作,积极构建智能服务创新平台,开展在线支持、分析诊断等智能服务,探索基于海量数据的制造模式创新和基于产品数据的服务模式创新。

精益化:强化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服务型制造不仅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也是依托服务要素,增加服务投入,实现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产品成本压缩的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丰田、通用等国际领先企业精益管理的经验,强化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降本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生产提供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加强信息技术在优化企业生产组织、采购运输、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流程的综合运用。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零部件网上订购、实时补货、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流程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促进供应链协同与优化管理,实现精益生产。

定制化:客户深度参与的个性化产品定制

定制化生产是指制造企业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柔性化生产线为依托,将客户的个性需求融人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定制服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个性化定制体现了客户的深度参与,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应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精准反映用户需求,吸纳用户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增强客户体验,围绕产品外观、材料、功能等开展精准营销,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网络化:基于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网络化制造

网络化制造这里指制造企业聚焦于核心技术和品牌,通过整合制造资源,外包生产加工环节,形成生产制造网络,而自身发展成为轻资产的产品和综合服务提供商。网络化制造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服务,而是制造企业强化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等,构建包括供应商、加盟商、分销商与企业自身的产业链联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

我们需要怎么做

营造宽松环境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新业态或新模式,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业务调整、流程再造,还涉及更多外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在市场准人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相应的审批手续。另外,制造企业目前开展服务业还缺少一些服务资质,对服务化转型初期的制造企业,建议在涉及相关服务资质方面,能够允许相关企业之间开展适当的合作,或给予企业必要的培训,帮助企业破除转型的瓶颈。在企业享受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方面,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支持。

加强公共服务

技术创新是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涉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支持。建议以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功能区,整合汇聚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资源,为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其在研发、设计、试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夯实基础设施

目前全球领先企业的服务型制造已经进入智能服务阶段。对我国的多数企业来讲,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领域尚属于建设初期,夯实基础是关键。基于工业“物联网”和“务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高水平智能服务的前提,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结合重点行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同时,着力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资源,研究开发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基础平台架构,提高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技术支撑水平。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篇10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自国网总部到省公司、地市公司再到县级供电企业的4级统计管理体系,这不仅意味着统计工作对谋划电网整体布局的重要参考价值,而且更加明确了县级供电企业作为统计工作的末端、源头,肩负着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1.2加强全过程统计管理是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

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统计管理大致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没有有效的组织措施来明确职能分工,而从事统计的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兼职甚至仅仅充当着一名数据填报员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统计数据的及运用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对于统计数据的一致性缺乏明确要求,数据上报存在“数出多门”的现象。二是统计分析质量不尽人意。统计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加减汇总,或是填几张报表完事,而是需要统计人员对其加以挖掘、剖析,为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就目前而言,县级供电企业统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3强化统计分析的延伸应用是大数据时代下精益规范管理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统计工作,仅仅是着眼于本单位、本年度、本区域,意识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统计分析结论的参考价值不高。归根结底,这都源于统计应用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健全。就更深层次而言,统计工作不应仅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还应结合各兄弟单位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并结合历年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对,以提高数据分析质量,助力企业精益管理。但目前县级供电企业统计成果的应用仍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广泛推广使用。

2县级供电企业统计全过程管理主要做法

2.1建立健全专业协同、整合有力的工作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统计管理质量,国网衡南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牵头人的领导小组,由分管电网规划、建设的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工作开展。公司统计工作办公室设在发展建设部,设立专职统计专责一名,具体负责“大规划、大建设、大检修、大运行、大营销”各专业数据的收集、整合、比对、分析及应用。除此之外,为强化各数据管理部门的协同性,该公司还明确:营销部、运检部、调控中心各设统计兼责1名,对口发展建设部,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流转;在衡阳地区率先建立健全数据发言人制度,明确各部门数据统计、填报、核对等工作由各部门统计人员一口对外,以内部规范的形式强化了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质量,也在客观上避免了数据多头填报和数据失真、混乱的管理差错。

2.2持续规范运转可靠、流向清晰的标准化统计工作流程

(1)以“集”代“收”,资源整合。数据收集是统计工作最基础环节。数据来源涉及到生产管理、营销管控、电能质量监测、用电采集、地县调一体化以及配网大数据平台等多个系统,原先由统计专责向相关部门挨个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已无法满足目前统计工作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县级供电企业基础数据的“集”约化管理,各业务部门统计兼责每月定期报送数据,数据的出口须经业务部门主任及分管领导审核,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2)由“表”及“里”,挖掘本质。目前县级供电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旧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生产型”统计,这种统计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对一些基础数据的需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出统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国网衡南县供电公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深层次统计分析工作,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运用图表工具智能化数据处理过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建立数据波动趋势模版,高效率地完成从零散数据到直观图表的转化;三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数据直观性和美观性,缩短数据转化成有效信息的周期。由“生产型”统计模式向“经营型”统计模式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统计数据的管理价值,一定程度上为公司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保障。

2.3强化对统计分析的成果应用

为企业建言献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是统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着力点。在统计工作中,国网衡南县供电公司科学合理地运用生产经营数据信息和分析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以诊断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查摆提升空间;以有关数据分析作为支撑,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解决工作难题;总结、积累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念。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决策中的参谋作用。

3县级供电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创新的成效

3.1为电网科学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县级供电企业统计工作涵盖了县域内各行业用电量、供电量、售电量、供电负荷、设备运行等生产经营指标。而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缜密分析,可以从客观上判断县域电网存在的供电“卡脖子”、电网N-1通过率低、单线单变、10千伏联系薄弱、“低电压”等电网结构的“病症”之所在。国网衡南县供电公司以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预判功能为抓手,一改以往“现用现统计”的数据使用模式,将统计工作前置于电网建设工作的最前端,有计划、有部署地结合当前供电结构、供用电需求等问题开展数据收集、整合、比对、分析、归纳等系列工作,有效实现了“摸清家底、找准症结”的管理预期,统计工作的前瞻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而在实践工作中,该公司通过利用《35千伏变电设备明细》《10~110千伏线路最高负荷统计》《县域行业用电分类》等统计报表,深入分析县域电网现状、县域用电市场走势,针对县域内老旧10千伏线路极多、城镇和农村新增配电容量需求差异大等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加符合地区电网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配电网建设、改造建议,如:遵循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以新建为主、改造为辅,明确过渡期建设改造方案,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10千伏目标网架。如此规划,一来可以避免短期内重复建设,满足各层级间的协调配合、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时间上的合理过渡,二来也可以切实解决以往“重设备、轻网架”问题,实现规划与建设、运行的协调统一,最终符合配电网与输电网之间的负荷转移和相互支援,构建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电网结构的规划预期,实现“满足用电需求、保障可靠供电、提高运行效率”3个方面的管理突破。

3.2为精益规范管理提供动态监控

县级供电企业统计工作能如实反映售电量、线损率、售电均价、业扩报装、电网发展投入、节能减排等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通过对指标的深入分析,及时发现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为指导计划编制与调整(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充分体现统计动态监控、落实闭环的管理职能。以强化售电量分析充分释放市场增量。统计管理从售电行业结构、电压等级、区域性质、售电均价、同比环比增长(减少)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全年售电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解比较,并按月份进行细化监控。加大对工业园区、大用电量客户的及时走访、跟踪服务,有效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增供促销。以强化线损分析有力助益高损台区整治。充分发挥统计数据连续性和完整性好的优势,提供长时间跨度、准确、完备的线损统计数据,满足线损管理人员的分析需要,提高线损分析工作效率,为定点清理高损线路和高损台区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结合外部数据,通过关联分析,查找出高损台区的共性问题,从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选取降损策略,制定降损措施,编制降损规划,取得了较好的降损效果。2016年以来,提出整改措施100余起,高损台区降至目标值的达到了192台;农电台区线损率下降3.38个百分点,全公司少损电量达265.59万千瓦时;督导用电秩序整治工作计划50项,直接经济效益达11.8万元。

篇11

一、      以现场诊断为主要手段的班组优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2009年,针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局把“卷烟上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卷烟工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卷烟工业企业各层级协同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建设和基础管理。卷烟工厂作为基层单位,由于队伍庞大、资源集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质量、成本、效率和安全控制中心。为深入推进卷烟上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局在行业开展创建“优秀卷烟工厂”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基层管理、增强基层活力,努力促进基层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员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企业凝聚力显著增强,为构建和谐烟草、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局创建优秀卷烟工厂标准,“优秀卷烟工厂”要具有较为明显的现代工厂特征,拥有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科学合理的管控机制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现代技术、现念和现代管理手段得到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的基础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一套适应工厂发展的机制和能力;产品质量、工艺、物耗和节能减排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积极加强团队建设,企业内部稳定和谐,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但从毕节卷烟厂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经过近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基础,但是,从整体形势上看,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断层现象较为明显;

(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三)职工年龄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四)工厂活力明显不足;

(五)创新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六)危机意识和敬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增强;

(七)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八)一些效率指标、节能减排、工艺质量管理、物料消耗等相关指标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以上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工厂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素质和班组对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的执行力和执行效率,促进全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达到优秀卷烟工厂各项标准。

二、以现场诊断为主要手段的班组优化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内涵

企业管理诊断“4D”法(Depict-Detect-Design-Do)不同于传统的管理。传统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始于计划,在PDCA(Plan-Do-Check-Action)之间循环;而“4D”始于问题,从情景呈现、因果解析,到方案选择、行动达成,“4D”(Depict-Detect-Design-Do)更为注重的是“预防作用”和“前瞻作用”。

运用管理诊断4D法,可以让工厂在管理诊断中迅速找到企业问题所在,开出调理平衡、相济互补的速效良方出来。毕节卷烟厂以现场诊断为主要手段的班组优化管理的内涵是:

    (Depict)呈现。根据企业现状,看管理情况是否理想,看工序服务是否优质,看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看企业文化是否优良,看基层执行是否到位,看高层决策是否正确。将企业现存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类,使存在的问题更加聚焦。

    (Detect)解析。听取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对存在问题的反映,明确哪些问题是表层反映,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因子。找出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因母,便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Design)选择。根据工厂现有的人、财、物、权、信息、时间、智慧、软硬环境的资源,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选择有价值且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力争一次解决好一个问题。

(Do)达成。明确任务主题与问题目标,对问题目标进行空间排序、对解决问题所要执行的事件进行时间排序,投入相应的组织资源,监控事件过程,纠正与实际问题目标的偏差,总结巩固成果,并与新的目标任务接轨。

(二)其主要做法有:

1、调研诊断的前期准备工作

(1)设计管理诊断流程

对照现代企业班组管理要求,结合我厂实际,按照“查找短板”的调研思路,针对车间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查找我厂现行班组管理与先进企业的差距,并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见图1)

 

诊断设计阶段

 

信息调研阶段

 

报告撰写阶段

   

报告提交阶段

任务

任务内容

方法工具

最终结果

信息收集

问卷设 计

提纲设 计

问卷调查

调研分 析

访谈调 查

信息分析

撰写报 告

报  告

提  交

 

收集班组内部资料

班组访谈

诊断问卷设计

班组访谈提纲设计

班组组织管理诊断

班组人力资源管理诊断

班组现状诊断

班组组织管理分析

班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班组现状诊断

 

报告修改

报告提交

跟踪验证

资料收集

一对一访谈

班组成员问卷调查

现场跟踪

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

现场观察

问题汇总

研讨修改

模型分析

数据统计

最终分析

报告提交

 

班组内部信息

分析问卷

访谈内容提纲

访谈信息、

问卷信息、

现场调查信息汇总

班组诊断

报告初稿

形成最终诊断报告

报 告

验 证

图1 管理诊断流程图

(2)制订工作计划,拟定诊断设计方案。

本阶段,对调研工作进行前期的筹划和部署,成立了以企业管理科为主,生产管理科、设备信息技术科等相关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根据调研方案,采用早、中、夜班轮换全程跟踪的方式,共采用三个月的时间展开调研。调研前对调研人员进行了调研内容分工,并对调研过程中的相关重点事项提出了调研要求。

(3)设计调研方式,实施现场调研。

通过对调研方式的设计,采用现场跟踪、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分别选择一车间虹霓制丝线三个生产班组、二车间六个生产班组、三车间锅炉运行二个班组、空压一个班组共计12个班组,占三个车间23个班组的52.2%,分别承担了制丝、卷制包装、锅炉运行及气(汽)供给等工作,在班组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班组基本情况“呈现”(Depict)

根据调研中所收集的数据,分别对班组长及班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如下(调研基础数据见附件一及附件二):

(1)班组长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

所调研班组长平均年龄为41.2岁, 具备一定的工作及管理经验,但班组长的年龄结构偏大,思维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很难激发创新意愿,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精细化发展的需要。

学历结构: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班组长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所占比例为66.67%,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33.33%。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在接受和掌握新的管理知识方面会产生相应难度,管理中仍大多沿用经验式的工作方法。

技能结构:

班组长中拥有技师及高级工均有5人,分别占总数的41.67%,另有两人未进行技能等级鉴定。在全厂获得技师资格的7人中,班组长占71.4%。

任职年限

序号

任职年限

人数

比例

1

<5年

0%

2

5-10年(含10年)

3

25%

3

10-15年(含15年)

2

16.7%

4

>15年

7

53.3%

班组长任职年限5年以下的0人;5-10年(含10年)的有3人,占总数的25%;任职年限10-15年(含15年)有2人,占总数的16.7%;任职年限大于10年以上的7人,占总人数的53.3%。因此,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源。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及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在所调研的班组长中,个人素质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但不能完全满足我厂生产管理方面的需要,与先进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过相关管理知识的深入培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2)班组人员基本情况

在进行班组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时,调研人员根据班组长直接管辖(或直接记录考勤)的人员范围进行相关的统计,因此,一车间不含维修工(电工)、卫生工、安全值班员、空调工、领料员及送丝工,二车间不含办公室直接记勤人员、三车间锅炉运行班不含劳务工。

年龄结构: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所调研的12个班组共530人中,35岁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82.4%,年龄结构相对偏大,自我要求进步的意愿不强。

学历结构:

12个班组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7.9%,高中、中专及经过技术学校培训的人员有227人,占总人数的52.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11人,占总人数的39.8%,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时难度较大,已不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对其进行要求时,可能产生抵触心理。

技能结构:

技师人数为7人,占总人数的1.3%,其中,有5人为班组长,操作工仅为2人,只占总人数的0.37%,比例较小;初级工及未获证人员占总人数的71%,占总人数的比例过大,专业技术知识欠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技能鉴定工作已经开展近十年的情况下,中级及以下技能等级人员比例过大,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员工比例偏低,说明班组员工在对自身技能等级提升方面的要求不强,积极性普遍不高,参与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不强,从而导致员工技能水平结构不合理,在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日渐加大的今天,我厂员工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必须加以引导,打通员工的成长通道,使班组员工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

3、现场调研情况及诊断“解析”(Detect)

当企业存在问题时,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诊治”,任其拖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管理者一旦发现问题,就应当立刻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调研小组围绕班组实际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对三个车间进行现场跟班调研,积极搜集相关班组管理信息,准确把握管理现状,揭示班组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

现场跟踪及诊断分析主要针对班组长对班组员工的管理、作业计划、员工对工艺标准的执行情况、产品质量管理情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对有关的制度、流程及规定的执行情况以及班组民主管理情况,通过采取现场查看、与班组长、员工交谈等方式进行。

班组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班组长管理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班组的运转效率。然而通过调研发现,我厂班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采用表格形式进行罗列,现将各车间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如下:

(1)班组管理幅度较大、层级不清。由于一二车间班组的人数都较多,其中,二车间二工段B班甚至多达七十三人,并且,在调研中发现,班组长直接管理到每一个岗位及班组成员,什么都管,包括生产、质量、成本、安全、设备、现场以及人员等各个环节,当机台出现故障时,班组长甚至直接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管理过程繁杂,管理幅度较大,班组管理的层级不清,凭班组长一人的精力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混乱、失效。类似情况在三个车间班组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2)班组管理目标不清晰。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企业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必须通过班组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在班组管理中,班组长应根据班组的实际情况,科学设定班组的工作目标,包括生产、质量、安全、设备、成本及其他相关指标,并据此拟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层层落实,以作为企业目标体系的支撑性环节,并纳入班组绩效管理。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车间进行指标分解到班组后,班组仅仅针对本班生产任务等指标进行管理,仅仅对生产任务等进行了简单的再分解细化,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质量、安全、现场、设备及班组建设等均没有设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值。

(3)班组长及班组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执行效率相对较低。由于班组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任务繁重,因此,班组应成立“班组管理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合理设置管理权限,明确信息沟通渠道。团队成员根据班组生产情况不定期进行岗位巡查和督促,实施有效管理。但是,从对各个班组的跟踪情况来看,在生产过程中,职工中有违反劳动纪律、制度规定、甚至有违反工艺纪律等各种等情况,班组管理人员在巡查过程中未进行有效的督促整改,反映出班组长或班组管理人员在巡查和督促过程中未实施管理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各班组的执行效率上有待提高。

(4)班组制度执行力不到位。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流程、标准等应得到有效执行。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班组在工艺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执行率及执行效率均有待提高。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班组长管理层级过多、管理幅度过大,造成班组长未能对班组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对班组职工进行有效的督促和检查,同时,班组长怠于管理也是直接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

(5)班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调研期间通过查看记录,与职工访谈发现,虹霓线三个班组中仅有一条设备改进的职工建议,并已被采用,其它班组活动记录中未能体现出相应的职工建议或意见。班组职工在工作遇到难点问题时就是向班组报告了事,钻研少、攻关少,拿不出具体解决办法,班组未能有效组织职工积极开展QC活动等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在质量、安全、设备等专业管理上,班组缺乏创新的活力和手段,绝大部分班组缺乏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可以看出,班组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班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6)班组管理基础管理较为薄弱,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大多数班组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忽视班组管理和基础资料的建立。特别当生产任务繁重时,此问题尤为突出。有的班组对管理过程的记录控制、资料收集等工作在及时性、规范性上有待加强,在班组民主管理方面,从民管代表的产生、履职及考核,到民主管理的全过程均有形式主义的现象,很多时候班组长有家长式甚至粗暴式的管理情况,作风生硬,班组员工民主意识及团队凝聚力不强,对团队及企业的感情不够,学习技术及专业技能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7)班组学习形式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员工对自身要求不高。

在班组学习中,学习形式单一,在利用开会进行学习时,也只是进行文件精神的宣贯,基本上没有进行业务知识上的学习,但企业最需要的是员工业务知识得到提升。在学习的内容传达上,班长将学习内容告之机长,但是机长并没有将学习内容传达给机台上的具体操作人员,这是在学习内容的传达上不到位。同时,对于学习记录也带有应付检查工作的心态,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以上这些情况造成员工在班组学习中形成一种被动的心态,导致学习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8)员工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危机感。

在调查过程中,当机台上的操作人员发现有不合格产品的时候,员工心里想到的仅仅是赶产量和被考核,而并没有认识到,当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会对企业品牌形象产生消极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效益和职工效益。类似的情况在其它方面也不同存在,反映出员工缺乏据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经过调查,各班组均采用手工记录,且记录的内容有限,这种记录方式造成记录数据较为凌乱,也不全面,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导致生产中产生的很多数据不能进行追溯,更不能进行分析和运用。

4、问卷调查情况

为尽量保证班组调研内容的全面真实,调研报告做到客观有效,从而为厂部全面掌握我厂班组管理现状和下一步的科学管理、切实加强“两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企业管理科拟定了班组调研问卷,问卷共包含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工作(产品)质量、班组管理、班组创新能力等方面设计了33个题目,按三个车间每个班组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从操作工、维修工(电工)及后勤人员中随机选取10个不同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填写,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填写。

从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及组织过程来看,班组对厂部类似于班组调研等活动的重视程度及参与激情不高,职工对调研活动也漠不关心,认为只是走走过程。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填写人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及随意性,对问卷填写的缺乏严肃性,导致问卷填写结果的前后逻辑混乱,自相矛盾。如有的职工在对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满意度不高,但对班长的整体能力评价为满意,造成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我厂班组建设的真实情况,有违问卷调查的初衷。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我厂班组建设中的管理缺陷及职工对企业的热情度、对配合厂部开展一些活动的认真态度不够,直接体现出我厂基层职工的思想素质差距及班组管理中努力方向。有鉴于此,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不进行深入分析和甄别。

5、诊断措施“选择”(Design)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组作为企业中最小的生产组织和重要的构成细胞,其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一旦失去了坚固的基础,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发挥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班组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壮大,争创优秀卷烟工厂的有效载体。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必须建设好基础,只有理顺了班组这个载体,充分发挥班组的基层作用,企业的基础才能够稳固,基础稳固了企业才能够快速发展。其次,班组是企业孕育、培养、发现各类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是企业职工锤炼提高、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班组成员不但要提高对班组建设意义的认识水平,而且要自觉地投身到班组建设中去,想企业之所想、想班组之所需,从内心激发和树立抓好班组建设的决心、信心,上下统一思想、认识,齐心协力,不断解决班组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才能为企业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此外,班组建设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前提。只有班组建设的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2)努力实践,积极构建毕烟特色班组管理型模式

现代企业班组管理均强调特色文化,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各自班组实际,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在充实和完善班组长的入职要求和建立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同时,针对班组不同的工作内容,科学设置班组管理幅度与层级,明确管理职责与权限,加强监督检查,着重过程控制,总结不同的控制方法,强化对班组成员的管理,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宜班组特点的管控方法,做到优质、高效、安全、和谐生产。

按照以上管理思路,针对我厂实际情况,结合先进企业班组管理的标杆模型,我厂班组管理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制定严密的班组长能力评价机制和进出机制。作为班组长,在企业中充当的是联系领导与职工的桥梁,通过履行好职责,积极做好表率,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班组充满活力。因此,对班组长的业务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在班组长的理论学识素养、爱岗敬业精神、业务技能水平、管理控制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及对职工的亲和感染能力等方面拟定严格的标准和进出机制,并严格考核落实。

科学的班组管理幅度和层级设置。由于班组的管理涉及到对人和物、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过程控制较为复杂,包括生产、质量、成本、安全、设备、现场等各个环节,凭班组长一人的精力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应该针对班组管理现状,科学的设置班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管理学原理,一个管理人员最佳的管理幅度12人左右,管理层级在3级,所实施的管理才能取得最有效管理效果。鉴于此,调研组针对车间班组实际拟定班组管理流程以供领导或车间(部门)参考:

值班长

组长(工段长)或机长

工艺质量自检员

设备管理员

现场及安全管理 员

成本管理员(保管员)

机台其他人员等

质量相关事 宜

卫生工等

内保人员等

物资送料工、领料人

设备相关事 宜

   清晰的管理职责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确定以后,应该各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进一步的界定和明确,杜绝工作上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保证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明确的工作目标。贸易巨子J·C·宾尼说过:“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凡的职员。”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在我们班组管理中,应该根据班组的职责要求及工作实际,明确班组管理的目标,建立班组目标体系,并据此进行月度分解和逐层分解落实,是每个员工都能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一次次不断鞭策和激励员工为之努力。

快捷的职工学习成长通道。学习是开展工作的不竭动力,也是班组创新的力量源泉,更是职工快速成长的通道。班组应根据生产工作实际,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制定有效的激励学习机制,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快速打通职工成长的快捷通道。

扎实的管理基础。管理是一项活动,就要求有记录,有基础数据台账,有报表等,作为产品的可追溯、班组和职工绩效的奖惩依据,同时,对大量产生的数据应妥善保存,管理符合相关要求。对此,应立足于现状,做好本职工作。

(3)加强标杆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班组建设工作

班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和标准会随着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更新。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总结班组建设的成绩与不足。开展标杆班组建设工作,是解决班组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标等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认真、扎实、全面地落实班组建设任务。在车间内部积极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的评比和各种活动,在班组与班组之间、机台与机台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通过对比,形成标杆,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解决问题,建立一种激励、竞争氛围,促成相互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杜绝时松时紧的工作思路和各种搞形式、搞突击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分配来提高班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班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将班组建设工作分解、落实到班组的每个成员身上,实行责任考核,使班组建设目标明确、激励有效,从而提高班组整体水平,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大幅提高班组建设的水平。

(4)搞好班组文化建设

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且是在基层建设中的重点。建设学习型企业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石是班组。因此,努力建设学习型班组是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创建“学习型班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班组思想文化。其包括班组成员必须学习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健全的班组文化必须具备的内容。二是班组技术文化,也就是技术知识。在抓好员工的职业素质方面,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技能、素质培训班、测评考试或技术比武,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任何一个班组的工作中都会存在技术难题,遇到技术难题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合力攻关。这些都应该属于班组技术文化的范畴,如QC小组活动,小改小革的“五小”活动等都是一种技术文化。三是安全文化。班组要圆满完成车间确定的生产方针目标,实现生产安全,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搞好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要做到点滴积累,形成系统。  

通过开展班组文化建设,促使班组成员明白工作的意义,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践行“负责任、重执行、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和谐团队,不断提炼、总结具有班组特色的管理文化,创造高效、卓越的班组。

6、报告验证

通过调研和诊断,最后形成书面调研报告。为保证此次班组现状诊断报告的客观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调研组邀请了各车间值班长、职工代表及科室主办科员以上相关管理干部60人,对诊断报告进行评价。

报告验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按照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设计了8道题,其中,评价人员在认真审阅诊断报告后,对问卷问题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现将评价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从上表看出,邀请评价人员在车间工作年限平均在14.5年,对车间的班组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和见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总的评价情况来看,对本报告的认同度较高,调研诊断报告描述的现状比较客观、公正,对下一步的班组管理能起到参考作用。

7、明确任务主题与问题目标,分步实施(Do)

在经过以上的现状直观反映、调研分析诊断、改进措施提出及调研报告验证的措施后,按照管理诊断“4D法”中关于“选择”和“达成”的要求,首先按照创建优秀卷烟工厂的总体目标对班组管理目标进行了明确,将班组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形成班组涵盖产量、质量、安全、设备、成本、现场及班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目标管理体系,同时,成立了厂部班组管理改进工作领导小组,为班组管理的不断改进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厂部对班组管理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车间的主导作用和班组自身管理的主体作用。在厂部的指导下,车间进行了相关的班组管理制度及流程的梳理和制修订工作,进一步细化班组管理目标。同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班组长进行了考核和选拨,车间指导新选拨的班组长着手成立了班组管理团队,明确各管理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细化目标责任,纳入月度绩效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考核,落实奖惩。

在月度的督促检查中,车间着重对班组的目标完成情况、班组管理情况及班组自身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着力强调班组管理的主体作用。厂部着重加强车间对班组的的管理、督促、检查、考核方面的检查和考核,同时,针对车间和管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积极指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强化车间对班组管理的主导作用。

在日常的班组管理活动中,各班组积极按照“对标”和“贯标”的要求,不断加强班组管理,夯实班组管理基础,强调班组执行力和执行效率。自从班组管理委员会(以下称班管会)成立以来,各管理成员按照工作目标,从产量、质量、设备、现场、安全等各方面各尽其责,进一步夯实了我厂管理基础,推动各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以现场诊断为主要手段的班组优化管理的实施的效果

通过管理诊断“四D”法的实施,班组的团队凝聚力、号召力不断提升,职工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执行力和执行效率大幅度提升,工厂发展的关键指标得到切实提高。

(一)团队管理方面

班组管理基础不断夯实,班组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提升,职工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班组执行力明显提升,班组活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各班组职工队伍保持稳定,工艺执行率100%,无违反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及劳动纪律等相关要求的情况发生,三个班组获得贵州省优秀QC小组荣誉称号。2011年,一车间虹霓B班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光荣称号。获得技师以上技术等级人数2011年比2010年提高50%。

(二)工厂关键指标完成情况方面

篇12

随着福建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领域,福建在光学晶体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其中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医药领域,福建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行业,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今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从2005至2009年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到19%、24%和37%,但这些产业在我省高新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小,2009年分别仅为5.53%、3.26%和3.22%。而且,我省高新产业主要聚集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等地市产值较低,不少新兴产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雷同性,尚未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把要素和资源优先转移到最有前途的产业中去,使其潜力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的。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当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1)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建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福建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要特别重视产业化的可行性,关注各个新兴产业所处的成长周期,选择产业需求迫切、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舍弃虽技术高端,但产业化可行性较低的项目。通过编制《目录》,对于潜力很大的项目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抢先占领行业高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通过指定详细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到支撑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后予以保证。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实施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或下调地价等用地优惠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协调机制。省里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抓跟踪研究,及时发现,确定方向,统筹规划,引导扶持,做好产业定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2、完善投入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具有需求大、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传统产业更高的市场风险,现有的一般资本市场很难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要求。应着力转变目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尽快完成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创立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兴产业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积极发展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使其规模逐步达到20亿元。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吸引各方资金500亿元至1000亿元,在省内建立50只左右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辅导,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后备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成果转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4)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建立和健全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信贷服务体系,着力发挥科技银行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信贷专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的作用。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应大力支持争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信托公司努力开发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信托产品;工业债权基金的发行实现常态化,努力为我省新兴企业增加债权融资渠道。

(6)建立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对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财政按其年度担保额16%予以补偿,并可以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加强对担保、再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建立一套适合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考核办法。

3、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应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

(2)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超前部署、长期积累,将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重点核心技术,注重配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强化各级政府对R&D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R&D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

(4)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4、促进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1)大力扶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大企业的政策举措,使之成为我省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新兴中小企业。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3)持续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基地以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鼓励企业向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集中,因企业异地整体搬迁而对企业原所在地财源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两地财政部门协商,以搬迁时前一年该企业入库税收为基数,由上级财政部门核算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企业原所在地的财政利益。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的基地内兴办企业园区,以年租制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租约期最长可达50年;企业园区属于外部公共大配套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4)积极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把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投资动向与我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编制既能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能与外商需求相吻合的招商选资项目。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福建投资办厂及建立研发中心。

(5)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研发投入较多、缺乏规模经济,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加上不少产品(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用,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因此必须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产品的示范工程,将示范工程检验的产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推广,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6)大力促进闽台新兴产业对接。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台湾当局连续推出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旅游观光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六大新兴产业表现为向服务业倾斜、相互关联性、主要依托大陆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从产业链整合、延长上推进闽台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合作制造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应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共同制定产业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全球标准,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链和新经济增长点。

5、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抓紧落实福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实施人才开发和培养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在努力培养本地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指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要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2)实施“企业博士创新” 计划。积极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篇13

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国也有较多企业提出了要进入世界500强的发展目标。对传统工业企业而言,集团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是提高竞争力、加快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的运行模式。国际工程机械大公司如卡特彼勒、小松等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投资决策、利润和成本中心的三个层次的内部运行管理体制。企业集团作为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形成以产权关系为联结纽带、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是快速发展的基础。徐工集团实行集团化运行体制的发展模式,走在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在1989年组建之初,就将三个核心主机产品企业和一个科研开发机构取消法人成立集团公司,通过产品协作配套等关系控制其他基础零部件企业,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后,形成了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职责明确、层次分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集团化的运行体制。

母公司是集团的战略规划和投资中心。研究制定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战略性投资,从事资本运作,行使集中的、全局的、综合性的管理职能。

产业子公司是集团的利润中心。母公司以控股、参股等形式,控制和指导子公司的发展。子公司在集团的统一规划下,负责各自产业、产品范围内的发展规划、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营销等。

产业子公司的下属工厂是集团的成本中心。主要职责是组织产品生产、成本控制、质量保证等。

通过企业组织体制的改造,完善和发展了徐工集团内部工程机械主机和基础件协调发展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巩固提高了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基础件产品的外配套率达到30-80%。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必须不断创新。目前我们的企业管理,属于传统式的、工业化经济的管理模式,新知识、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变革企业管理方法创造了条件。

管理观念上创新。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在新经济时代加强管理必须要观念上创新,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变革传统的工业化的管理。对我们国有企业而言,我们要在突出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强化纪律和制度约束的基础上,突出和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突出有个性的人在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激励和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员工创造信任和激励的环境,培养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促进企业持续进步。

管理目标上创新。从传统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逐步向追求用户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步发展的目标转变。树立用户成功的管理思想,体现了企业思维观念的转变,“用户至上、用户是上帝”等口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利益更应成为致力于建成国际化企业所承担的责任。

管理制度上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徐工集团在已建立的国内29个办事处和130多个营销网点的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将营销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各办事处、营销网点与公司总部、各产品生产厂相连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产品开发信息、产品维修信息、质量反馈信息等,及时决策,快速瓜反应,占领市场,满足需求。大力推行和实施预算计划管理制度。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是预算,预算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编制的,工作计划是为实现预算而订的。推行这一制度,就是严格制度管理,形成严谨、透明、井然有序的运营秩序,防止“人治”和“管理漏洞”。徐工集团推行的预算计划管理包括生产经营物流的过程管理,如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生产作业计划等;反映生产经营信息流的要素管理,如理财、人力资源和资本性支出计划等。

管理工具上创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着手建设企业电子化管理基础工程。徐工集团已开始全面推进CIMS工程建设,正实施ERP系统,并参与建设列为国家863项目的中国首家“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工程”----淮海食品城电子商务工程,涉足于网络工程建设与应用,为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作准备。

第三,科技开发制度创新。

产品技术水平是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存在的主要差距,建立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体系,是替代进口,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石。徐工集团1993年经国家经贸委、国家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认定首批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来,建立了包含技术中心、子(分)公司研究所、子(分)公司工艺研究部门的纵向三个层次、横向有联系的矩阵式科技开发体系。

技术中心是集团科技开发体系的核心。负责超前性、关键性、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零部件及整机性能实验及试验研究,全新门类产品的研究、规划与开发等,孵化新产品、新技术,以技术带动资本,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将逐步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结构振动疲劳试验室、液压试验室、传动试验室和电子试验室等,目前已开发出一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33%以上。

各子(分)公司研究所是集团科技开发体系的主体。徐工集团共10个二级开发机构,按照集团统一的产品战略分工开发属于自己领域范围的产品,主要是现有产品及相邻产品的研究、更新、改造和提高。二级开发机构在技术中心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结合,引进技术、智力和创新开发,使公司20%以上的产品已达到了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子(分)公司的工艺研究部门是集团科技开发体系的基础。为实现设计意图和保证产品质量,进行工艺、工装设计的研究及验证,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徐工集团推广应用了数控下料设备、机器人焊接、柔性加工、无气高压喷涂、快速夹具等新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制造水平和质量水平。

第四,运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