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研究生的传统培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式教学,具体表现在小班上课,获得导师亲身指导,以公开为答辩前提条件等。扩招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学上的平衡,教学资源出现了匮乏。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导师、教室等),研究资源(经费、课题等),从而导致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2.1硬件资源
导师人均需要指导的研究生数目增多,原来一个导师带领2-3个研究生,现在则需要带8-10个研究生。教室资源的限制,则使得某些专业还在进行100多人的大班教育。实验室资源的限制,使得学生们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做实验,从而只能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
2.2研究资源
近年来,高校的科研经费和课题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其速度却远低于研究生的扩招速度。高校的许多实验室因为经费缺乏,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不能支撑足够的课题,失去了原有的研究性。
2.3质量下降
经过上述资源的限制,研究生的教育基本就出现了“严进宽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扩招甚至不能保证“严进”。这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入学“3+1”考试的单一化,使得本科阶段的基础型学习不重要,学生只要把考试所需的部分专业知识熟悉即可。基础不扎实的跨学科研究生以及时间不充裕的在职研究生的存在,给传统的研究生优质教育带来了难度,甚至出现了教师为保证整体进度而降低研究生教学深度的情况,使研究生课程的信息量不够饱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科研热情,从整体上降低了学校以及学院名声,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资源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因而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不能显性的转化为对学生有利的教学资源,而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情同时又决定了研究生扩招的必要性。因而,想要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而当下最大的机遇来源,就是互联网。
3.1信息共享
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信息的流动。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以往学生从导师处才能获得的信息,现在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就能得到。以往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现在从在线教育课堂就能学到。每周的课程分为多个视频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通常为10分钟左右。>多种形式的课程作业及评价方式。作业类型包括视频、图片、类型等。>固定的模块测验及灵活的评分策略。这种在线课程如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的呢?首先,既然是在线教育,那么信息就被记录了下来,在这里就是视频的方式,这种教学视频再传播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老师们无需再回到三尺讲台就能够桃李满天下。其次,课程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第三,在线课程体现了互联网一贯的“众筹”色彩。例如学生们可以互批作业,因为是多对多互批作业,所以批改质量得到保证,免去了老师们的工作;学生们可以在论坛进行激烈讨论等等。
3.2团队作战
以前的研究生精英式教育中,往往是一个学生研究一个课题,导师从中起指导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产生了爆炸,即便没有扩招,原有的精英式教育也会出现问题,那就是知识的爆炸使得一个人往往很难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研究生的扩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那就是研究生团队作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等。如果多个人之间形成一种信息分享的良好机制,那么很多问题可以自行解决而无需咨询导师,这时,导师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在关键问题方向上给予指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导师的工作量,并且提高了效率。
3.3制度变革
以上两点就是本文对互联网思维解决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初步探析。简要概括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之前这句话也曾提出,不过其所指受众是学校和导师,是希望学校和导师提高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本文的认识不同,“以学生为中心”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来解决教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那么相对应的,应该有以下几种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学分保证,建立与在线教育平台的合作制度,并制定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学生培养制度。承认在线教育平台的学分。小组科研制,明确指定科研小组的划分,明确科研小组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由导师分配给每个小组相应的研究型课题,允许多人以相同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毕业标准统一化、严格化,主要是用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的问题,扩招所带来的生源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以及小组科研制带来的吃“大锅饭”的问题。
篇2
2.行业前景玄机暗藏,体系构建十分必要
水果行业前景趋势日益呈现多样化,这成为水果电商发展的有力推动。基于互联网思维下水果电商的核心便是品牌营销,因此构建相应的营销体系十分之必要。产品与服务、口碑与热度是构建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无论为果源的供应商或是中间商,首先应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尤其是配送环节作为水果电商的难点,需要保证水果送达顾客手中时的新鲜度。其次,提供个性化的售前与售后服务,根据顾客特征提供相应产品,根据售后反馈进行调整这是之后品牌体系构建时,提升口碑与热度的保障。
二、互联网思维下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发展现状
1.经营思维深化变革,水果行业急需转型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凭借迅捷和方便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新的技术投入传统行业、电子商务从B2B、B2C到O2O的模式演化,对经营思维从营销观念、思考方式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形成新的挑战。面对经营思维深化,水果行业的转型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果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其利润低、劳动量大,在国内的营销水平一直处于较低层次,但其市场前景发展极为可观。然而水果行业的局限性、传统行业内外制约因素对于其发展必将是巨大的阻碍,这也正是水果行业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机会所在。
2.品牌战略智能进化,互动体验平台欠缺
传统思维中强调的品质与功能已不具影响力,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品牌战略着重塑造与创新,通过品牌定位、顾客价值链创新、搭建体验平台来转化品牌在原有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忠诚度的战略管理,以此巩固品牌资产。水果行业具有复杂性,成为供应商的门槛低且数量多、行业内竞争力强大。因而定位于品牌营销的方式将是未来突破发展的趋势。然而即便采用新的销售模式注重顾客维护,但能够主动通过品牌传播的方式在线下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的是少之又少,对于水果行业电商的特殊性在平台搭建上更是难上加难。
3.全网营销生态发展,传播方式联动变化
在互联网思维对于粉丝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指导之下,将品牌规划和推广、产品规划和开发、营销策划及顾客关系维护等系列内容有效整合,形成完整、和谐的生态发展。水果行业因其在保鲜、物流等方面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全面电子商务,目前仍属于蓝海之中的突破性增长业务,势必倾向全网营销发展。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变并诱发的新媒体、新技术、新工具不断迭代并推陈出新,品牌的传播更具弹性化、人性化与互动性,其方式也是从粗糙的一对多变成精准一对一的传播投入,尤其体现为近几年微商发展这一方向。
三、互联网思维下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构建方式
1.塑造数据开放平台,整合生态性价值链
互联网创新更趋开放与平台化,平台不仅为盈利,更为数据搜集与品牌宣传。水果消费是一种偏好消费,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匹配以便实现精准营销。创新水果售卖形式,用价值创新的视角转换资源,塑造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方能提供持久竞争力。以往企业平台的塑造更趋于封闭,而构建生态价值链的水果行业运营体系,打破传统企业的束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价值共鸣,以便于扩大企业资深影响力。其理性价值在于极致,也就是打造极致的顾客体验,而感性价值在于互动,使消费者由满意到忠诚,把握价值链的上游,整合企业资源,进而实现生态性的蓝图。
2.品牌战略差异规划,跨界联盟同求发展
当前认牌购买已成为一种趋势,故水果行业不仅需要品牌,更需要依托互联网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互联网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企业应当使品牌拥有更多的思想和思维,将无形化为有形的可记忆、易传播的符号,才能使消费者形成实在的感知。当今是一个联盟合作的年代,依据两个企业占有不同的战略性资源,交换或联合彼此的互利资源,联合开展营销活动。如水果行业可与餐饮行业等合作,学会借势,依托社会热点传播品牌运动,让自己的品牌迅速成长,激起社会和市场的多元化反应。
3.强化用户体验经济,全网整合营销传播
营销角度的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水果行业应当精准把握社群行为的思维。互联网使有形的水果虚拟化,故强化网民对产品的体验尤为重要。当前产品体验正往娱乐化、故事化、生动化发展,企业应当善于利用以微信、微博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让用户在即刻及时的感知中塑造品牌信赖。整合营销强调一致性传播策略,通过管理品牌接触点建立独特价值的DNA,使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传播者,使水果行业依靠网民的主动传播实现信息铺陈,一款手游、一则故事即可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交织与交流。
篇3
思想决定我们的行动,而观念决定我们的命运,在江苏、上海、湖南等多个广电媒体纷纷及时地调整思路,各自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与内容生产优势,在迅速地进行着产业拓展的时节,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仍然受传统思维上的制约,没有将财力、物力、人力等有效地应用在产业的发展上。对于产业重视上的不足,以及缺乏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方法,导致了文化产业的落后。
(二)缺乏人才
文化产业有着其独特的发展与经营的规律,这需要有能与之相匹配的经营管理型人才、产业技术型人才与文化创意型人才。在当今互联网的语境下,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新兴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之高,只有详细地了解了这些技术,并且能够较为娴熟地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统领整个文化产品的生产、策划、营销和研发,才能够在社会激烈的角逐中取得胜利。
(三)机制上的障碍
完全发挥人才的作用,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态。在当今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广电媒体的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迅速地增长,这使得广电媒体整体上的受众的规模在逐渐减少,广告增速也在持续地减慢,媒体支撑也是后继乏力。另外一方面,乐视、优酷、百度、腾讯等正在发展成为“一体共生”。他们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对整个广电媒体进行蚕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制与体制的障碍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近些年来,像马东、王利芬等一大批业界内的精英都选择辞职并且转投到新的媒体,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传统的媒体在机制与体制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
二、亟需思维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在软实力上的重点组成部分,一种文化的力量,是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之中。大力发展整个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早已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为了推进文化产业的进步发展,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多种措施、政策,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但这相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显得远远不够。
在当今互联网的语境之下,文化消费的基本内容与形式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都希望能享受到更多丰富多彩的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现今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与传播媒体的主体,广电媒体应当在思维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以达到人们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相互呼应,而这种变革的内容涉及到生产方式、终端产品以及产业的主体三个层面。在这里我们将它概括为三个关系:商品与作品的关系,生产与创作的关系,企业与事业的关系。
(一)商品与作品的关系
互联网的思维主要原则是“用户至上”。在创作者的心中,能否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这关乎到产品的属性问题,也是商品与作品的分水岭。对于作品来说,是否有人会购买,可不可以传播都不重要,而商品则是相反,商品具有能够应用的功能,是文化产品的外在应用形态。例如:电视节目的播出首先是作品,是许多电视人努力创作的、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转化为商品,只有那些能够满足大众的需要,且能够完成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的一些作品才能够变成商品。作品要强调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但商品却必须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作品只有在具备了商品的属性时,才能够发生买卖,进而形成利润。
(二)生产与创作的关系
创作是整个产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但是只有能够批量化的一些创作才能形成足够的生产规模,不能形成生产规模的一些创作,也就不能产业化。创作的发生往往追求个性,而生产却更重视其共性。综艺节目在创作中的一些“模式”,或者说“流程”,就是这些节目能够完成批量生产的主要元素。
(三)企业与事业的关系
电视台、电台等作为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新闻媒体的阵地,必须坚持住事业体制,坚持以新闻的宣传为主体,坚持其公益性。其次,电视台或电台中经营的部分,又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完善产业化经营。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进行内容创新、平台拓展、技术升级,也需要对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传播体系做出较为深刻的完善和调整。
三、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下的创新模式
(一)在传播渠道上的创新
一云多屏,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却是2014年在广电行业中的一个热门词汇。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愈发普及,我们看电视的方法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于受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个人电脑的冲击,电视机开机率已经大为降低。而客厅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核心的区域,正在受到PC、PAD、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疯狂的蚕食。即使电视节目再怎么好看,也难以扭转当代年轻人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转身按下鼠标或者捧起触摸屏的趋势。坐观自己的影响力在逐渐收缩,传统的广电媒体除了反击没有其他的选择,其服务范围必须由电视机逐步延伸到手机、PAD、电脑等终端,从而实现一云多屏。
(二)在经营板块上的创新
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跨界竞争与融合的立体多元化已是必然之势,不同行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经营互相渗透,而终端客户的争夺之战成为了当下竞争的焦点。2014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3家国内的互联网络巨头都不约而同地在整个文化产业方面发起了一系列投资和并购,触角涉及到了视频、手游、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电影电视领域等相关文化产业衍生的方方面面。而面对各大互联网巨头强力的“跨界打劫”行为,广电文化产业自然也要借势而动,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武装自己,并重新去思考整个文化产品的业务形态、服务模式和生产流程。
(三)在运营机制上的创新
篇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数字化生存》[1]一书,预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短短数年间,预言成为现实。数字化出版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的冲击。《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指出:“尽管传媒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媒介产品已经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 [2]。报纸遭遇的是“断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也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2005―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3]。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等大中型网络期刊收录平台。网络期刊平台突破了传统期刊在时间、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为学术论文的传播、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弊端,甚至威胁到学术期刊的生存。首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及传播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运作模式的编辑提出挑战。尤为关键的是,作者和读者对于学术论文的传播均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工具及传播技术都有些陌生,在满足读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数字期刊平台将传统期刊肢解,作为身份特征的封面、栏目、风格等不复存在。
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读者无需向学术期刊支付费用,即可通过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等。自媒体出现后,作者可以绕开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户都可以对论文进行更改和“二次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似乎无需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便能实现互动,传统学术期刊信息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学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说,数字化时代将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带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前景更不容乐观。一旦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在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传统学术期刊这艘“老船”恐怕将迅速沉没。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编辑,是否得弃船逃生?
毫无疑问,时代迫切需要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新的职业定位。
篇5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
我校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将实践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总结自身专业特点与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兼顾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分层次”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即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专业研究认知实习、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在内的专业综合实习,和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展适量科学研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独立专业实践活动。“多模块”是指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和课外实践活动四个平行模块。
在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活动层次及实践教学模块中,对于学有余力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打破原有实践教学层次通过参与到高级别的实践活动,或重点加强特定实践教学模块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专业教学、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了将课内、课外科技实践的无缝链接及校内、校外时空资源的覆盖,使学生得到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我校通过以下四步逐渐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扩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并相继出台了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本科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办法、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提高教学实验室开放程度。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求所有专业实验课程都要开出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较好地满足了全校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科技竞赛等需求。基础化学、基础物理等实验室(中心)及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承担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项目,各重点实验室老师还须承担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三,强化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各院(系)每项教学实习均有实纲,且有较固定的实习时间和相对稳定的单位、地点或地区,并对实习的各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与规定,各类实习均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同时,支持教师积极编写实习指导书,出版实习教材,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各院(系)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特色,形成了形式灵活、风格各异的实习与社会实践特色。
第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实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等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充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学校通过实施本科生学科竞赛“推动计划”、出台相应奖励办法等方式推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第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保障和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综合性实习基地建设,为进一步探索实习共享的实习教学模式提供实证研究的平台;加强综合性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支持机制建设,加大统筹管理和建设力度。
三、结束语
篇6
1.1 大力开发在线数字教育产品
开展在线数字教育有多种模式,目前以平台+资源+服务模式为主。“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商可以和高校图书馆合作,共同创建在线数字教育平台,数字出版商负责后续技术支持和平台维护,还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云平台。资源方面,数字出版商可提供丰富的通识类在线数字教育产品,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在校学生的学科、专业等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特色教育,甚至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量身定做某一课程。服务方面,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全程化的服务,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监控,互动答疑,课中测验,课后作业,考试评分,教学反馈等,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教学反馈,评价在线教育产品的优劣,从而优化产品,提高质量。开发在线数字教育产品,有了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建设,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产品的开发方向,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
1.2 数字化教材的出版和利用
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目前,数字化教材的出版和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内容上,数字化教材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载体形态上,数字化教材利用各类电子终端设备阅读,资源存储容量更大,便携性好,相比传统纸质教材,节约资源。在教材内容形式上,数字化教材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师生间互动分享。在教材修订上,数字化教材修订更加方便,可不定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创新和共享。“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数字出版机构共同出版专业相关的数字化教程,并充分加以利用,以帮助用户进行更好的学习。
1.3 校内学术资源汇集出版
高校及高校图书馆作为开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教育场所,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这些独特的学术资源提供给数字出版商,与数字出版商合作,完成校内学术资源汇集出版。具体来说,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资源入手。
1.3.1 收集现有资源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中,高校产生了大量的学术信息资源,如高校教师出版的教材、专著,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生的学位论文,科研团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的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等。这些信息资源一部分收录在商业数据库中,一部分存储在学校的档案管理机构,剩余部分就分散在作者手中不能被其他同行加以利用,失去了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高校图书馆可以对这些学术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分类整理,进行统一格式的数字化处理,与数字出版机构合作,建立高校机构知识数据库平台,通过平台向用户提供现有资源,供用户进行浏览、搜索和下载,从而促进知识数据的交流传播和再利用,使师生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和智力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1.3.2 汇集校友资源
高等院校自建立以来,经过历届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大量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位校友在毕业以后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取得卓越的成就,创造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高校应与数字出版商合作,共同建立校友信息平台,收集高校教职工以及海内外校友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如出版著作,发表期刊文献,自传,日记,手稿,历史照片,获奖证书,声像资料等,根据文献类型或校友年级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在校友信息平台中加以展示,供海内外校友以及在校师生浏览阅读,使校友的科研成果得以更好的保存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广大校友凝聚力,更好地宣传高校校园文化。
1.3.3 创建特色馆藏资源
由于学校建立时期和建校地点的不同,每个高校图书馆都建有特色馆藏,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国民时期图书期刊资源,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巴蜀文化特色资源等。高校图书馆可充分挖掘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与数字出版机构合作,对本馆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出版,经过组织和整理后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数据库。建立高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本馆特色资源,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这些资源的影响,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数字出版协同合作的保障措施
2.1 依据“互联网+”思维,建立“图书馆+”思维
“互联网+”思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封闭性,主动连结事物,从多方面完成对接资源。依靠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事物之间孤立的状态,实现事物间的相互交流和互通,使各项事物均达到开放性的状态。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图书馆+”思维,大胆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转换思维视角,建立多思路,多方向,多维度的思维特征,与数字出版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合作,完成和其他领域的跨界交流与互助。
2.2 建立统一数据格式标准,方便数据维护管理
篇7
概念为什么还有“级别”一说,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样呢?其实,概念的“级别”不同于官员的级别,它代表的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来判断科学革命进步程度的“内核-保护带”标准。经验之谈有其优点,就是贴近实践、甚至实战,但缺点在于“见小”,它很难超越具体公司的商业招术,在个人发财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处,不能成为人们大范围配置社会资源的共同知识。互联网在理论上、政策上目前还很边缘化,与缺乏硬核不无关系。
篇8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 展速度之迅猛 应用之广泛 影响之深远
【本页关键词】写 中国写作网 中国论文写作网 应用文写作
【正文】
一、网络资源教育的重要性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只是近十年的事情, 但它的发展速度之迅猛, 应用之广泛, 影响之深远, 是历史上任何应用技术望尘莫及的。网络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今天的网络已成为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就教育而言, 网络与其他传媒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是传与授的平台。互联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正在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网络是一种开放的, 欣欣向荣的媒体, 它给现代教育以新的观念、新的样式, 它所提供的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和多媒体教材, 提高了教育的适应性。另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也是一个教育资源紧缺的国家, 而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构架, 享用新的科技成就的便利。
二、网络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教育, 因此, 如何充分和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网络资源教育环境中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即是实现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 自己有主见地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主动的反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 做到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 获得基本知识, 学得基本技能。这种学习方法, 从根本上克服了保姆式、灌输式等传统教育思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种种弊端, 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学会”到“会学”,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根本转变。下文针对于此, 谈谈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三、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对策( 1) 问题: 过分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交流替代了师生的传统交流方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有三种交互形式: 即师生与计算机交互, 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互, 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互。教师在实施时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而忽视了后两种交互, 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地变成间接进行了。对策: 教师要一分为二看待网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轻易放弃师生间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 要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慎用和善用网络交流。( 2) 问题: 学生对网上信息照单收进, 缺乏深度思维。由于计算机传递信息节奏快、容量大, 所以执教老师往往利用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 第一步理解并分解课堂总任务, 第二步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分任务, 第三步上网搜索资料自主学习, 最后安排学生集体汇报讨论共同完成总任务。学生的大量时间都花在看屏幕和操作鼠标上。多媒体画面频频变换, 学生目不暇接, 但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或仅仅是浅表性的, 这种教学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对策: 教师在上课前, 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 恰当取舍材料, 并且使所保留的材料本身具有启发性,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网络信息创设问题情景, 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活跃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自身潜能和学习积极性, 让网络最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文章来源】/article/66/321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9
家庭电视购物(简称家购)发源于美国,成长在韩国,早在10年前其销售额就占到美国零售总额的8%。韩国家购节目更是火爆,泡菜、大米的销量占到了总销量的10%。中国台湾家购曾创下1分钟卖出1.5辆车、38秒卖出价值12万台币的一克拉钻石、42分钟内销售20000斤芒果的纪录。电视购物可以令一个不知名的产品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产生数千张的销售订单,创造令人瞠目结舌的销售神话。
中国的家庭电视购物是以电视台作为运营主体的购物频道,是产品销售的一个平台,是一个无店铺的空中超市。多产品、多品牌、大众化是现代电视购物的基础,以快乐购物为例,其产品供应商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索尼、LG等著名品牌,同时也包括众多中小企业的大众化生活化家居商品,商品品种多达数千个。购物频道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寓购于教,播出方式采用现场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由于商品品种多、大众化贴近生活、厂家直销价格优惠,因此,电视购物频道一开播就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其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不可否认,国内的家庭购物频道发展到今天,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以长沙广达网络为例,就有快乐购物、嘉丽购物、中视购物等11家购物频道,除了台标不一,卖的商品、节目形式大同小异,难以区隔。观众们眼花缭乱,分不清谁是谁,也看不到特色,购买欲望也在淡化。加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价格更低廉的商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家庭电视购物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国内家庭电视购物行业增长率逐年下降。业内人士呼吁互联网转型的声音不绝于耳,企业转型,三屏合一,探索020之路,注重移动互联网等等,方兴未艾。但笔者认为,互联网转型也好,互联网思维也好,都不能脱离商品为王这个基本规律。如何在选择商品上取得突破,应该是家庭电视购物突破重围、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二、不以低价取胜
电视购物没有门面,没有商品展示厅,只有荧屏上演示,即便是24小时不间断、365天不打烊,以快乐购物为例,按照40分钟一档节目,满打满算一天也只能售卖36个商品。考虑到重播和深夜休息的因素,一天24小时大约只能不重复销售18个商品,若每天有30%的新品率,一年365天不会超过2000个商品,比起网上商城动辄上万的商品,数量上实在没有可比性。由于运营模式的区别,电视购物在价格上也比不过购物网站,没必要在这个方面去与之竞争。
以美国塔吉特商店为例,其价格低于商场高于超市,顾客可以在里面买到新颖时尚的产品,甚至是知名品牌的优质产品,商店布置讲究,购物环境舒适,尤其是服务到位,客户体验很好。在美国拥有一大批忠实顾客,与强大的跨国零售巨鳄沃尔玛分庭抗礼不落下风。电视购物也可以做成一个精品店,商品买手可以从成千上万种商品中挑选新颖、时尚、性价比高的商品加以组合,引领消费时尚,引导观众的购买倾向;同时注重货真价实,花大力气提高服务水准,坚持下去,完全可以吸引、培养注重品质的忠实顾客。
三、创造顾客需要
篇10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篇11
1 正确看待传媒转型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不是对记者进行了音视频培训、建立了网站,就能称得上全媒体转型;也不是借用了一些新媒体技术,就能称得上媒介融合[2]。《重庆时报》虽然推出时报网,但几乎照搬报纸内容,新闻点击率均不超过一百,多数新闻只有十余人点击,且几乎没有网友评论。与门户网站相比,《重庆时报》时报网没能吸引网民读者群。2012年3月,《重庆时报》开设腾讯微博,2015年2月2日,《重庆时报》则关闭了腾讯微博。从已推送的新闻看,腾讯微博的关注度、评论度偏低。微博平台、时报网遭受的冷遇让转型陷入僵局。因此,拥有互联网思维是转型的第一步。传统的“内容为王”,把新媒体视作工具的转型方式无法取得成功。
2 用户为王,内容并重
互联网思维,即要以用户为王,郭全中认为媒体转型必须从“人和信息的分离”转型为“人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而实现人和信息的互动关键是要在整体理念、内容编排、版式设计等各个方面全面重视用户体验,使读者和受众愿意互动、方便互动和良性互动[3]。但即使是用户为王,也不能忽视内容。2012年年底,默多克抱有极大期望的iPad报纸“The Daily”宣布停办。有研究者分析,“The Daily”的失败恰恰是缘于内容缺乏吸引力[4]。与时报微博平台相比,微信平台的推送则在内容上做出较大改变。时报微信中推送的文章多为生活服务类信息,写作文体随意,符合新媒体使用者的阅读习惯,用“标题党”吸引读者眼球,与时报微博相较,阅读量极大提升。但是大量的生活服务类信息,挤压了新闻的空间,免费论文下载也忽视了《重庆时报》作为报纸的本质属性。同样是传统媒体推出的微信平台,澎湃新闻的阅读量却是《重庆时报》微信平台的数倍。澎湃新闻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但在叙述手法和遣词造句上采用了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方式。诱人的标题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但要凝聚一批长期的读者却需要丰富可靠的内容。
3 以互联网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
与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虽然活力不足,但享有政策上的支持和线下深度覆盖资源。因此,在转型时期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互联网媒体虽然使人人都能成为采访者,形成交互的双向传播模式,但也为网络谣言提供了良好的发酵条件。而传统媒体往往成为辟谣的最佳利器。政府的支持是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障。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逐步衰落,将主要战场定位为传统媒体无异于“旧瓶装新酒”。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和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用户,若不改变着力点,传统媒体的转型就无法成功转型。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必须以互联网为主体,并发挥自身优势。
4 多元化的商业道路
《重庆时报》目前的转型的主要战场仍是新闻媒体,产业链单一。单一的产业模式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我国媒体“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形式,要保证媒体的正常运转与长足的发展,传媒集团必须走多元的商业化道路。目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通过收购传统媒体完成“倒融合”,浙报传媒用32亿人民币收购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不仅提升了浙报传媒的市值,也弥补了传统媒体低利润率的问题。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收购新媒体企业,扩宽自己的商业道路,通过其他产业的运营模式带活经济。
参考文献
[1]梁益畅.传统媒体转型,顺势而为是关键[J].中国记者,2014(3):39.
篇1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篇13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重视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案例模式,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监管,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版)。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第四章p2p网贷,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第六章大数据金融,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声、光、色,更强烈地刺激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
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日新月异,如何精挑细选,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在选修本课程前,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