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论文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论文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论文分析

篇1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应该永远铭刻着这两个人的名字:刚刚卸任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美国金融家尤伯罗思。萨马兰奇更新了奥运的理念,主张奥运会应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服务,将体育精神和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契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奥运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1984年以前的奥运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使举办国家或城市背上沉重的债务。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再靠政府拨款,而是靠出售电视转播权、收取广告费来经营,首次将商业操作介入奥运运营,尤伯罗思是本次运营的策划者和操作人。由于他的智慧和才干,本次奥运会不仅实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赢利(赢利2亿美元),并使奥运会由体育运动转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举世瞩目的大型社会经济活动而更加深得人心。以后电视转播权和TOP(顶级)赞助商计划相辅相成,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商业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和品牌竞争提供了更具挑战力的现代平台,从而使奥运赞助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竞争的热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奥运经济。”

体育营销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从体育产业方面来讲即如何更加深刻而有效地推进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使之逐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成为独立的运营体。而从企业方面来讲,即将体育活动和体育业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或形象背景,利用冠名、赞助等形式,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或树立企业形象,达到营销目的。现在,体育营销的观念已经深入全球各大经销商心中,体育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成为世界著名大企业关注的焦点,体育赛事也成为公认的品牌宣传的最好广告载体之一。

中国的体育营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时,仅有“健力宝”和“海鸥表”两家企业向代表团赞助了总额7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和实物。仅过十几年,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赞助总额已是1984年的100倍,这说明体育营销观念已经深得人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共鸣,许多厂商已经将促销主体由“明星广告”和“政府关系”转入体育营销。营销方式也已经多样化,由赞助、冠名等基本方式而发展为形象公关和产业连动,最典型的就是伊利集团,聘任田径明星刘翔担任“形象大使。”现代奥运已不仅限于体育赛场,而且也是大企业品牌和形象营销的决赛场。体育比赛尚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而对企业来说则纯粹是一场促销实力的“肉搏!”企业营销之争比体育比赛更加残酷。2008年的北京奥运,国际知名企业将借助奥运之机走进中国市场、塑造深得人心的品牌。面对强大攻势,中国企业恐怕抢得每一分利益都将十分艰辛,这就要需要中国企业充实实力,准确定位,借助奥运会,进行成功的体育营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总之,北京2008年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商机,也为众多企业构建了一个市场推广平台。

篇2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第一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综合因素为市场的作用,33年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0.756%减至0.524%,其每减少1%将促使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35%、0.12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仅仅刺激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4%、0.126%,这与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造成农业部门成本增加的压力过重,利润预期的减少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第三综合因素为自然制约条件,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减少1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将萎缩0.136%,短期减产0.12%;我们发现,受灾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灾害的负面影响被预防灾害与抗灾的日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33年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由150亿元增加至12387.6亿元,年均增长250.3%,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上增长0.133%和短期上增长0.114%。第五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技术,33年间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村中学师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长1%,长、短期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0.075%、0.057%。第六综合因素为人力资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仅使农业总产值长、短期上分别增长0.01%、0.022%,其贡献微弱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有关。

3政策启示

篇3

1.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越发国际化发展至今,温州的一些优质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等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如始创于1984年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温州当地一家最为知名的民营企业代表。该公司现有员工两万多名,下辖专业公司、2000多家国内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设有50多家销售机构,正泰集团是温州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民营企业。它不仅为所在国提供了劳动力就业的机会,还把国内一些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也带到了国外使得我国民企和国外企业有了零距离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解决我国与国外贸易纠纷的问题。

1.4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越加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刚起步阶段,由于当时政府主管部门“无为而治”,导致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脱序“。假、冒、骗”曾经是温州生产的小商品“标签”。此后温州民企痛定思痛,在温州市政府“质量立市”的号召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如今温州制造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共识。

2温州民营企业的劣势(Weakness)

与国有企业相比,温州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资金的筹集还是在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引发老板跑路的现象在温州时有所闻。同时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居高不下,因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停产或关闭了事。自2011年4月以来,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而且关停倒闭企业从个别现象向群体蔓延,引发了所谓“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在温州,民间借贷之风盛行是与当下银根紧缩、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有关。温州传统的民间借贷一般基于一定的血缘、亲缘、情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发生,交易行为或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但是因其交易频率高、交易主体多而呈高度分散性;民间借贷常处于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交易双方通常不愿意公开而使其具有隐蔽性。往往难以追踪到交易的源头。目前温州有1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只有46家是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改变了温州的金融生态格局,出现了以“金融三乱”为特征的民间借贷乱象。由于不少民间借贷处于非法状态,于是各种非法集资、恶意逃债、暴力讨债事件屡有发生。一批涉足民间借贷的温州民营企业和担保公司为此扎堆倒闭,企业老板因不能偿债或潜逃或自杀,企业关门、员工失业等社会问题频发。

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自金融危机以来,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局,实质上是近几年大量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投入到炒房、炒矿、炒钱(放贷)等虚拟经济中,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后劲乏力,实体产业空心化。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成为一大亮点。在温州,有数据显示,在全市经济比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9.5%、工业产值占95.5%、上缴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首先要实现精耕细作,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温州本土品牌美誉度;其次要以提升存量、发展增量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品牌建设和渠道经营,加速走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再次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转换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最后在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化危为机,在逆境中成长,在洗礼中蜕变,要一如既往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企业。

4温州民营企业的危机(Threats)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上扬,这就意味着出口成本增加,如果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变,成本增加则出口利润降低,这将会削弱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抑制出口。而温州的民营企业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对其出口业务的影响首当其冲。由于大部分在温民营企业的规模不大其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口受到冲击,企业就不敢接长期订单,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利润下降。此外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与国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频繁发生,涉及行业面越来越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温州民营外贸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补贴、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贸易摩擦,给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出差和加班,工作压力又大,且员工福利不到位,导致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企业为了留人,只能依靠加薪和增加福利等物质刺激,最终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增。另外民营企业的出口风险不断加大。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使得国外客户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他们寻找各种理由推迟付款甚至拒付货款。一旦企业遇到合同纠纷,就会面临外方拒付的风险,使得本来资金不厚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篇4

国家制定的微观经济政策、规定的制度加上市场的宏观调控决定着企业金融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从侧面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那么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讨论:1、企业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紧锣密鼓的相融合,企业的生产范围大规模地呈现上升趋势,这就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经济的竞争能力,给中国提供了强大的企业发展的资本,间接地降低了企业金融的风险。2、企业金融业的发展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企业金融的生存概率有了一定的前提与保障。企业金融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还能够逐步地对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进而促使金融机构稳步前行。3、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经济效益,企业与金融业快速地实现彼此的交融与互利互助。企业与金融业的有利结合在一起,互帮互助,它们之间实现了共同协作发展,自然就降低了风险与资源的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调节力度的不断完善,为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各种各样的市场形式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企业金融的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与之紧密联系的企业金融和政策方针以及一些制度还不够好,所以,我国企业金融的危机(风险)自然不可避免。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金融的风险具体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1、企业金融使得金融市场混乱不堪,由于一些不法交易的进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减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金融的发展在企业与金融机构先协作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关系到各种不同的企业经济和金融业的范畴,规模大了,不正当交易伺机而动,这都使得风险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会一起金融市场的混乱。2、企业金融促使一些企业盲目的追求前进的步伐,不能够做到稳中求胜。在企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盲目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使得企业的资源分散开来,那么企业的主要业务就会受到冲击,也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好,这样就得不偿失。在企业金融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与各行业的分工没有做到各尽其职,增加了企业金融的风险,无疑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

四、企业金融的防范策略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金融的风险与潜在的危机,我国需要针对此做出几点解决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1、企业金融需要加快发展的脚步,不断地改善经济体制与制度的规定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加快加大内部监管的力度并且逐步地完善社会制度,才能对企业金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我国应加大对不正当交易的打击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金融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对金融机构与企业实行分工明确,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二为一,共同为促进企业金融的发展而努力。

篇5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6

一.引言

我国政府采购自1996年试点运行至今,采购制度不断健全,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采购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文献大多都是定性研究而且深度不够,仅少数学者运用博弈理论对政府采购作经济学分析,如张雷宝(2002)对政府采购监管作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彭文兵等(2003)通过收益矩阵博弈分析了政府采购中寻租的形成过程及其外溢效应;王宏(2006)通过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采购制度的变迁,王宏(2007)还用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优化;后小仙(2007)对监管部门、采购方、供应商三方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反寻租目标体系。但这些论证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进行博弈

分析。本文尝试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政府采购中监管部门和采购方的行为选择,强调动态性,找出影响博弈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变量,并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政府采购寻租监管的三方模型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本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委托机制、监督体制、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权利干预经济、监管缺失等情形经济论文,这些将会产生权力寻租。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包括设租与寻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是指采购方利用权力对采购全过程进行控制,人为设置障碍,进而营造获得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与条件;政府采购中的寻租是指供应商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供应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动[2]。政府采购的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开支扩大,纳税人负担加重;导致行业垄断,阻碍技术创新;影响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导致寻租供应商与非寻租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滋生集体腐败乃至行业腐败[2]论文下载。

政府采购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多方行为主体,下面以监管部门、供应商、采购方这三方设立博弈模型,模型的假设如下:

1.假设监管部门不与采购方和供应商寻租,供应商和采购方可以选择寻租和不寻租两种行为策略。

2.假设采购方接受委托购买一批商品A,A的市场价值为V;实际的采购价格为Y;供应商行贿金额为R;监管部门的稽查成本为C;监管部门证实违规成功的概率为p,证实违规失败的概率:(1-p),其中证实违规成功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采购方的处罚为KR,对供应商的处罚为L(Y-V),其中K、L为惩罚系数;一般情况下Y-V-R>0。

3.各博弈主体的收益分别是[3]:

(1)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供应商的行贿成本或采购人员收益R和寻租者收益(Y-V)独立于模型之外,本文假设R,(Y-V)为固定值。

(2)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但不成功,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C。

(3)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且成功,对采购方收益R处以K倍罚款,对寻租者收益Y-V处以L倍罚款,则三者支付分别为:-(K-1)R,-(L-1)(Y-V)-R,KR+L(Y-V)-C。

(4)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0。

(5)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经济论文,-C。

在上述假设之下,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

 

 

 

监管部门稽查

监管部门不稽查

 

 

证实违规成功p

证实违规失败 1-p

寻租

采购方

-(K-1)R

R

R

供应商

-(L-1)(Y-V)-R

Y-V-R

Y-V-R

监管部门

KR+L(Y-V)-C

-(Y-V)-C

-(Y-V)

不寻租

采购方

供应商

篇7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8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的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国外的经济辐射理论

国外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主流理论有以下几种:

1.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最早于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把国民经济看作是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松巴特认为空间极化不仅会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它一产生,就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沿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由单个、静态的点成为一个空间的量,因而具有了动态的性质。

3.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三、国内的经济辐射理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国内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987年,陈田首先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他认为:城市经济影响区是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1993年,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提出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也就是某一大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化或化的地区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

2002年,胡序威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即为与中心市保持便捷通勤联系,或城市功能由中心市向外扩散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其地域范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

2003年,孙娟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范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范围进行叠加划分出南京都市圈的范围。

四、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研究得到了我国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对该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外,他们的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理论方面转向实证方面。

1.开放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考虑了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的物质、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及其相互间的影响。

学者周旭霞将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辐射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她借鉴了对外贸易乘数的研究方法,在两国模型中,推演了一国对另一国经济辐射强度的数学计算方法。(具体推演步骤见参考文献原文)。

学者周旭霞先假设只存在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然后根据本国和外国的国民收支供需均衡方程,将本国和外国的消费函数和进口函数代入方程,在根据本国的出口即外国的进口、本国的进口即外国的出口这个默认条件,整理出本国对外国经济辐射强度计算公式:

h为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辐射强度,m为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s为本国的边际储蓄倾向,m*为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s*为外国的边际储蓄倾向。

在得出该公式之后,该学者分别计算了中国对香港、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辐射强度。

另外,学者陈正伟在《总部经济辐射力的统计测定方法》一文中对经济辐射强度也作了研究。该学者定义总部经济辐射能力(外向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此基础上,该学者选取了10项指标来反映总部经济辐射能力:单位分布辐射力、全部业务收入辐射力、资本运营辐射力、负债辐射力、资产辐射力、税收效应辐射力、就业岗位贡献辐射力、要素贡献辐射力、国民经济辐射力、技术进步辐射力(指标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原文),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在研究时,都考虑了研究对象与外部的联系。根据学者周旭霞的研究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研究。因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该方法运用于地区之间的研究,如何使二元的研究变成多元的研究,如何选取地区的指标,如何定义计算经济辐射强度的公式。

学者陈正伟的研究方法与学者周旭霞的相比,更适用于地区经济辐射强度的研究。但是,根据他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其计算结果的意义比较宽泛,只是笼统地让人知道该经济体的经济辐射强度是多少数值,并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指标数据仅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未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地区物质、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情况。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个研究对象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把该结果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经济辐射强度或经济辐射半径。

例如,学者高丽娜在《泛长三角核心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的界定》一文中,首先选定年末总人口、年末就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GDP、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预算内收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这1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将该数值代入经济辐射半径计算公式,算出了综合经济实排名前五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

文章《小城镇经济辐射区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与高丽娜的研究方法大致相似,亦是先选定了非农人口比重、农村非农产值比重、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比重、农村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小城镇财政收入、人均乡镇企业收入、劳动力转移比重、电话门数/百人、初中文化所占比重10项指标,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重庆大足县22个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将这22个综合经济实力数据代入有关公式,计算得出该22个小城镇的经济辐射半径。

由以上两则例子看出,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选定的各项指标数据只是描述研究对象自身的特征,数据并不涉及研究对象与外部的联系情况。因此,笔者将这类研究方法定义为封闭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笔者建议,在进行有关经济辐射问题研究时,应选取相当数量的与外部有联系的指标,这样做将能使最终的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和准确。

篇9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且赋税越高,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11

考虑如下模型:

Y=f(BC)f′>0(1)

该式中,Y表示GNP,BC表示资本输入额,f(·)表示Y由BC决定。但BC并非直接决定各国的生产力水平(Y),直接决定Y的是资本存量(设其为K),即:

Y=f(K)f′>0(2)

K(本期值)可以用K[,-1](上期值)、d(折旧率)、I(本期投资)表示:

K=(1-d)K[,-1]+I(3)

其中,I随着海外资本流入的增加而增加:

I=f(BC)=f′>0(4)

综观(2)~(4)式,可以看出,BC通过I、K决定Y。也就是说,(1)式的关系可以分解为(2)~(4)式的关系。不过,还要附加其它解释变量加以具体推算。例如,在(2)式中,除了考虑K,还要以人口N(劳动力的替代变量)为解释变量,运用C-D型生产函数加以推算;再如,在(4)式中,分别以S、ME、CD代表国内总储蓄、军事支出、关税,则有:

I=f(S+BC),ME/Y,CD/Y)

f(S+BC)>0,f(ME/Y)<0,f(CD/Y)<0(5)

在该式中,之所以将(S+BC)、而不是将BC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是因为投资是国内投资供给与来自国外的投资(资本输入)之和(在此,直接投资也包含在BC中)。将ME/Y,CD/Y作为解释变量的理由,将在本部分的第3小节中说明。

2.关于工资水平与国际资本移动的模型

设利润率为π,由于资本向利润率高的落后国家移动,故:

BC=f(π)f′>0(6)

又因为,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的稀缺程度、地价(PL)、工资水平(W)、原料价格(PM),故:

π=f(K,PL,W,PM)f[,K]<0,f[,PL]<0,f[,W]<0,f[,PM]<0(7)

把(7)式代入(6)式,得:

BC=f(K,PL,W,PM)f[,K]<0,f[,PL]<0,f[,W]<0,f[,PM]<0(8)

在我们的模型中,首先,忽略了4个解释变量中的K和PM,这样做的理由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同,在二战后的现代世界,原料在国际间的移动极其容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过剩”的资本产出的产品如果能够出口,也就无所谓“过剩”。在每天24小时开放的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由“国际价格”决定,同样,产品价格也完全国际化了。因此,在思考当代资本输出时,至少是在直接投资一方,企业完全可以去往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以此为前提决定是否输出资本。企业决策是否投资的主要依据只是使其设备运转的成本——工资的高低。这是因为,虽然资本的国际移动十分容易,但劳动力移动十分困难。(由于劳动力再生产必须在长期中进行,其体制,譬如至少是学校教育制度不可能在国家之间移动。)我们从日本向“四小龙”、东盟诸国、中国等低工资国家或地区大量输出资本这一现象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K、PM从(7)和(8)中忽略掉。

在实际推算过程中,我们还进一步省略了PL(工资作为各国工资之比,在与美国、日本有关的方程式中还加进了日本的利息率),这不仅是因为适当的PL值难以得到,还因为PL和W都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说明。也就是说,如果以Y/N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则:

PL=f(Y/N)f′>0

W=f(Y/N)f′>0(9)

PL、W的变动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里,W可以作为PL的替代变量使用。

3.关于经济实力与政治变量的模型

以下,对于国际间的政治摩擦建立有关方程式。因为关税政策与军事支出作为比较数据较容易入手,因此,这一工作将围绕它们进行。

首先,对直接决定各国市场分割程度的保护关税(CD)来说,以BP表示贸易收支,一般地:

CD/Y=f(BP/Y)f′<0(10)

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出口竞争力强弱、因而可以通过贸易不平衡的程度(BP对GDP之比)测量。其变化(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导致各国政府围绕与瓜分市场有关的政治变量(在上式中是CD与GDP之比)的斗争。

接着,我们就军事支出(ME)建立了方程式:

ME/Y=f(该国的GPD/某外国的GDP)(11)

在此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右边的解释变量直接表现出了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而经济不平衡发展又带来了军事势力的消长,ME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进一步说来,经济实力的相对提高必然要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必须加强对外谈判能力或军事力量。尤其是,(9)式左边,我们采用了GDP对军事支出的负担率,而不用(该国的ME/某外国的ME),读者对此应该尤为关注:这个方程式显示出“大国”(经济力量相对强大)具有强化军事力量的欲望或军国主义倾向。实际上,日、美、东盟三方都能够用这个方程式推算。只有1969年以前的日本不能采用这个函数式推算(由于统计的适用性太差)。这是因为,1969年以前,国际社会抑制日本军备的能力很强(实际上,二战后直到1969年,日本军费开支在GDP中的比率存在下降的趋向)。

尚需对(10)和(11)式说明的是,(10)式中引发CD提高的是经济竞争力下降,而(11)式中增加ME的压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加大。这看上去是不对称的。关于这一点,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因具体情况不同和两个方程式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并非如此。提高CD是阻止它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防御性措施,而增加ME是干预它国政策的进攻性措施。这都是由“非对称性”引起的。

4.政治变量对经济变量的反作用

以上看到的政治反应都是基于本国资本的利害作出的。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意图未必能够实现,有时甚至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P·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一书中就主张,大国军事支出的不断增加是妨碍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就引起了与(11)式阐述的“大国欲望”相反的效果。如果着眼于经济增长最终是由投资积累引起的,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在(5)式中将(ME/Y)作为投资的解释变量。假定f[,ME/Y]<0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二、环太平洋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意义

在本部分,我们将对上面建立起来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其理论意义。

1、“不均衡发展”模型的表现

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进行了多种尝试,在此,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将重点放在“不平衡发展”的表现能力上。首先,请看表1,这是对环太平洋诸国(或地区)从1995年到2025年期间以5年为一个阶段的实际增长率的预测(以美元计价)。由于这个预测是在1998年初即亚洲金融危机深化期间进行的,因此,有人评价这个预测结果“过于乐观”,但是,总的看来,其后的发展证明这一预测大致是正确的。包括该预测期间在内,1950年后的约75年间,如果以线段表示各国、各地区以美元计价的高速增长时期,其结果如图1。如图1所示,不管哪个国家或地区,肯定会有30~50年间左右的高速增长时期,所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只不过是高速增长时期在它们之间的移动。

附图

附图

2.透过国际资本移动看国际相互依存关系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我们的模型还显示出其它种种饶有趣味的结果。表现国际相互依存关系是该模型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表2中显示了:1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其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积累增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GDP的影响。

附图

我们来看一下受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由表中可知,除了极少数外,该影响大都为正。这表明,“过剩”的资本会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导致他国(地区)流入该国(地区)的资本减少或者该国(地区)资本向他国流出扩大。因此,本模型中的这个机制会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是日本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成果的活动。这一“转移”尽管对日本来说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停滞”,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却意味着经济发展。只要上述国际相互依存关系存在,日本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分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

3.生产率提高对他国(或地区)的影响

下面的表3显示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率提高对其它国家或地区GDP带来的影响。

附图

篇12

注:表1、表2均引自《中国证券报》2000年3月3日18版。

西部地区本身资金积累尚且不足,然而在资金追逐利润的情况下,一部分西部资金通过银行间融资体系流向收益高而且安全的东部,另外一部分资金又通过资本市场上购买东部大量的证券等方式流向东部。资金逆流的“虹吸效应”使得西部资金“贫血”更为严重。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额资金,然而传统的融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西部发展的资金缺口。如果单纯依靠西部地区的自身资金积累或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都是不现实的。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明显增加。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能源、原材料及其他资源产品的全球性生产过剩,使西部地区寄希望于凭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依靠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设想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脆弱与恶化,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工业化水平扩张模式存在的条件不复存在,从而大大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西部大开发依靠改革释放动力的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必须着手解决一些迫切的全局问题,如解决再就业,确保经济增长,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国防等发展难题。中央财政收支更为紧张,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2%下降至1995年的10.7%,2000年这一比例也仅为15%。近年来,国家所直接掌握的预算内资金已经十分有限,财政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28.1%下降为1996年的2.7%,2000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占6.4%。国家财政收入回旋余地小,国家主要财政目标指向被迫调整,用于支持西部开发的能力因而受到限制,即使国家把其所掌握的全部资金投向西部地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西部地区若仍抱着“等、靠、要”的固有思想,企图依靠中央政府大规模投资启动西部地区经济是不切实际的。

2、西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

西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资本要素的积累和流入,而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关键取决于资本要素在西部收益率的高低,资金收益率的提高相应会带动技术、人才的流入。目前西部地区由于本身不能克服的区位劣势以及历史遗留的经济弱势,难以吸引资本流入。

要加快西部经济增长,解决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西部地区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依靠市场机制,培育资本市场,采取多方位、灵活有效的融资方式和渠道,通过国家资金的注入,以“四两拨千斤”,启动并诱导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社会资金,使之流向西部地区,从而带动西部经济腾飞。

(一)通过对西部财政税收的扶持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适时提高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比例,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将财政资金集中于一些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益的项目,比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要充分发挥先导性投资作为“领头羊”的作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后续的资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

1.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东部地区的资金向西部转移。允许西部实行差别税率制,对符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度高、带动外部效应强的投资给予税率优惠。税收返回的政策,以扶持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或者通过一部分财政资金以财政贴息、财政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公共设施投资,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创造能与东部地区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弥补市场缺失,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本利润率,增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向西扩散创造条件。

2.发行长期性西部开发特别国债,保持西部经济增长。可以考虑中央赋予西部地区省一级政府一定的融资权限,以省级财政为担保,发行区域性中长期建设债券,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用于能源交通基础建设、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将一部分储蓄直接转为有效需求,发挥更好的财政扩张效应,保持经济增长,还可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在西部地区或全国发行多种形式的彩票募集资金,为西部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发行方式,加大返还比例,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以支持西部大型重点工程建设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使西部经济的增长有后劲。

(二)开放西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在金融方面,国家必须改变货币资金配置的不平衡状态和金融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应考虑对西部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开放西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1.强化信贷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方便。在西部中心城市建立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成立西部开发银行,统一组织经营西部大开发所需的投资项目,信贷融资等银行业务。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投入。将筹集到的资金作为重大基础的资本金,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配套资金,以及支持私营、个体等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

放宽投资领域,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尤其要充分利用BOT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这两种国际上通行的融资手段,使企业融入到国际资本大市场,学习国外市场先进的资本运营理念和管理手段与经验,加快国内外信息市场沟通的步伐,提高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外资从事农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配套资金、经营权、外方控股权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东部地区的“三资”企业“西进”。这对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些西进企业往往是所在产业的技术领先者。他们为西部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直接促进所投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技术扩散对当地的国内企业起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越多,那么引入的资金也会越多。入世后,央行在市场准入限制上应向西部倾斜。目前西部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应对西部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加大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若干中心城市设立外资银行。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西进”,使其享有相当甚至高于沪、粤的金融政策。

设立国家西部开发专项基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占主要部分,各省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划分不同等级确立出资比例。将专项基金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的投资补贴,以弥补市场失效。

3.建议实行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赋予西部区域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对存贷款利率也可允许有适当幅度的浮动。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利率应有别于东部地区,使其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为了增强西部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可适当调低中央银行对西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同时对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优惠,提高其贷款积极性,支持西部企业建设。

4.加速培育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具有资本聚集的功能,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适合大规模的西部经济开发和建设。首先,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扩大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西部地区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在规范运作,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力争更多的公司上市。当地政府必须树立新思维,舍得“靓女先嫁”,把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规范化企业推荐上市,而不能像过去一样以企业脱贫解困为目的“圈钱”。而且,应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支持现有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营,通过产权、股权、债权等交易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将固有资产尽快退出并变现,并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通过创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示范效应,以增强国内外资金进入西部的信心和吸引力,同时也为自己及其他西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形成“双赢”局面。其次,鼓励高科技风险企业在创业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体系健全、资金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机构,能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经费支持和服务,促进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加大西部企业的科技化,提升其竞争力。对于一些外向经济程度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可以认真遴选,积极推向海外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等。一些规模较小、改制规范,但暂时不够交易所上市资格的股票,可创造条件,争取在区域内证券交易中心开展柜台业务,安排区域内尚未公开上市的股票进行柜台交易,活跃本地的资本市场。第三,建议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开辟期货市场交易所。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大量的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急待开发和利用,西部期货交易所的运行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因此可考虑在资源主要集散地建立期货交易所。如在昆明成立中国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在乌鲁木齐成立棉花期货交易所。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期货市场的扶持,培育实力雄厚的期货经纪公司,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回避或分散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达到锁定收入成本、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发挥其作为物资、信息集散地的幅射功能,加快商品物资流通,促进区内外经济循环,稳定与发展社会经济。第四,为扶持高科技风险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地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尤其要大力发展以股权方式直接投资的中外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资金不足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特别是中外产业投资基金是实现科技产业化和加强基础产业的有效途径。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日显重要,是加快基础产业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的强劲助推器。中外合作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通过规范、透明的市场化操作吸引国内外社会闲置资金,分散市场投资风险,还可以向企业注入资金,将企业从巨额债务中解脱出来,按照市场机制塑造新型投融资主体,改变以前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的软约束投资方式,因而有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结论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地区间差距的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投资推动性经济,保持着“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良好态势。资本的积累对整体经济的增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金匮乏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资本不断积累和流入的过程。当然,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以及重视人力资本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还离不开技术、人才、知识等的相关因素的推动。但是,这些生产要素最终都要归结为资本收益的高低。资金收益率提高会相应带动技术、人才收益率上升,吸引技术和人才要素。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就会将经济增长的列车推上持续增长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管理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材料和人员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设备和人为因素,因此要使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建筑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其对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内容没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运维工作,重点管理的内容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各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设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维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及时性。伴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价管理加强的措施

2.1采取新的体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价管理的不断优化,其中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造价相关体制和机制,对于部门的分工和内部协同工作充分明确,制约相关违规现象,强化相关机构管理,并且完善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制化原则和合同的规范,实现造价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实施

在工程项目中,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项目中,除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施工示意图的描述之外,我们还要准确处理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杜绝后期施工过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过损耗,减少资源浪费。项目部应严格劳务合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变更的管理,对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劳务合同计量数量严格区分清单数量和变更数量,并按程序逐级签认。项目部应严格非劳务分包合同承包内容的物资、机械设备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确材料设备、机械台班耗用标准和奖惩规定,严格计量控制,对超耗、超用的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项目部应严格零星用工和计日工管理,对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内容的临时用工严禁另行计价;临时用工和计日工不得超过合同或内控标准。项目部要严格执行劳务合同不预付工程款的管理规定;中期付款要严格先计价后付款的原则,且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验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扣除质量保证金额度控制。质量保证金根据合同约定返还。

2.3风险预控

各相关部门根据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及形象进度、现场条件等因素引起相应的工程数量变化,对相关成本因素和工程数量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确认各成本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以外变化数量,提交总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审批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相应调整责任数量台账。风险管理与创收增效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部应充分辨识、分析工程数量变化潜在风险,组织开展工程数量风险防范预控管理,制定增收创效等风险防范方案并严格执行。加强施工各环节成本的预测预控。所谓的风险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有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控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手段,另外风险监控也是一项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充分研究和了解进行科学的管理,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从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具体的措施包括,细化施工方案,通过预测,能够找到真正费用控制点。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环节施工前,项目部根据内控成本及工程进度预测施工部位及相应的实物量,通过预算确定收入。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做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预测预控。

2.4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从建筑工程决策阶段到工程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阶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价的业务活动。相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深、系统性较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可审计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涵盖了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应积极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创新

工程经济管理创新对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对此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亟待解决,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相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最终推动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磊.浅析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2]孙正茂.浅谈建筑造价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1,12.

[3]王昂.浅谈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14,02.

工程经济分析论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这样就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中工程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这样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提升工程的效益,促使建筑行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剧,建筑企业要向稳定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一)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这样就促使建筑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并且还要很多环节的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性,针对这样的现状,有一些部门不知道怎样去管理。同时因为没有相对严格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促使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从而就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导致很多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二)对工程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核算经常被忽视,许多建筑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它们认为只主要重视施工进度和水平,这样就促使核算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而就促使核算的结果不够准确。

(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1、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因为很多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并且素质水平比较低,这样就造成工程管理很难得到实施,也不能够科学有顺序的开展,从而就严重影响了管理的质量。

2、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作为监理人员起着监督、控制等重要作用,但是有一些监理人员没有很强的责任性,这样奇偶造成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了采用劣质的材料充当优质的材料,以及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从而就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理的作用。

3、施工人员是施工的主体,其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服从企业的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就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

(四)具有多方的矛盾性针对建筑工程,其是由业主、监理、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等共同完成的,但是由于利益的关系,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倘若不对这些矛盾进行认真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三、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管理机制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在优化管理机制的时候,其一,全面性,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各个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的利益,这样就能保证管理机制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同时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才能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其二,有效性,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定的制度的标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才能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也能够有效的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

(二)加强监管部门的管理

1、在进行建筑工程审批的时候,要对其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没有效果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对转化职能引起关注,从而才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共同存在和发展。

2、作为监管部门,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兵器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充分的落实。

3、必须要强化加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监管的质量。

(三)重视工程核算,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核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并且还要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四)提高管理人员、被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和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首先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它的综合素质,从而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

(五)积极协调管理中各方矛盾

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首先作为有关的单位在管理之前要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各个参与工程建设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这样才能减少今后的矛盾。然后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责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还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以及与有关单位的配合,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各个单位应该尽量多的组织员工一起学习,或者开展联谊活动,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就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各个单位要保持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协调工作事宜,调动好够工作的氛围,也确保各个单位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就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继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减少矛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促使管理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一定要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改善,从而就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促使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