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法学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协调机制 一行三会正文提纲:
一。国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探索
(一)国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现状
(二)国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情况
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二)监管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制约了监管效率的提高。
(三)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四)缺乏金融监管法律协调功能,监管成本较高。
(五)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六)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督管理存在利益冲突。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健全法制并明确监管协调机制的部门、职能、权利边界1.建立监管协调组织体系。
2.明确以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监管协调机制。
(二)加强内外协调以维护金融安全
1. 对内协调机制建设。
2. 对外协调机制建设。
(三)扩大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范围,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1.建立信息共享责任约束制度。
篇2
1.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分类法
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从理论方法来看,可以简单分为4大类:(1)综述性论文,即通过大量与论文题目相关材料的加工整理,系统分析、选择归纳、总结提炼,从而提出自己观点的。(2)评述性论文,即对作家作品或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和评析,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进行例证后得出自己观点。(3)调研报告性论文,即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论文。(4)教学探讨性论文主要适用于师范院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或有过教学实践的学生,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经验性总结并探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可分为:词汇语法类、日汉对比类、日本历史类、日本经济类、日本语教育教学类、日本文学评论文(作家作品评论文)以及日本社会热点型论文等。
2.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法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要体现日语专业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更要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学生所学的日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并能对四年所学的日语知识进行整体的归纳和归纳。
选题一方面以学生自身的兴趣为主,另一方面更要尽可能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尽可能反映日语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日本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社会以及军事等热点问题,选择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应考虑自身的日语基础、读写能力以及学院当前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和院外相关资源的可利用性等。课题可以是教师提供选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还可以是教师的科研任务,当然也包括与日语学科及日本研究相关单位委托的课题等。选题类型应多样化,要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日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用日语进行论文撰写的工作能力。题目一定要做到大小要适中,以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充分利用手头资源和相关老师提供的资源,经过努力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和写作任务。同时还要做到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中,工作量饱满,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撰写任务。日语专业的选题要体现时效性和多样性,不能只是单纯的日语语言和文法,要同时兼顾日本文学、文化、教育、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内容,保证一定的更新率及类型的多样性,相继年级的题目年更新率不得低于60%。这样方能体现日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学宗旨和目的。
3.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构法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大体上跟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一致,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一般而言,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由以下要素依序构成:封皮、目录、标题、诚信承诺书、日文摘要、日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以及脚注或尾注)、参考文献、谢辞、附录。
3.1 论文题名
要求: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要旨,符合题录、索引和检索编制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5个汉字(含假名),尽量不使用副标题。
3.2 正文基本结构
正文的基本机构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即普通意义上的一、二、三级标题。原则上一级结构不能低于三个,也就是说正文不能低于三章。
3.2.1 一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要旨,符合题录、索引和检索编制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5个汉字(含假名)。一级标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第X(使用阿拉伯数字)章 (两处空格,下同)XXXXXXX”,原则上不得少于三章,也就是一级标题不能少于三个。
3.2.2 二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含假名)。二级标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X.X(使用阿拉伯数字)XXXXXXX”。
3.2.3 三级标题
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含假名)。论文小节题及序号标示方法为:“X.X.X(使用阿拉伯数字)XXXXXXX”。为避免论文结构臃肿繁杂,论文原则上不使用四级标题。
4.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1)论文标题页即扉页按各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扉页统一格式排印。根据《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不含中日文摘要及参考文献)。
(2)用A4(高297mm,宽210mm)规格输出印制,上、下页边距为26mm,左右页边距为29mm,每版800字左右。从引论部分开始设页眉“XX大学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居中或者右对齐,字号为宋体小五号。日文摘要页脚为“Ⅰ”,中文摘要页脚为“Ⅱ”,从引论部分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设页脚,从“1”开始连续计码至论文结束。页眉距边界15mm,页脚距边界17.5mm。
(3)论文分一级标题排印,一级标题置于新起页页首,即一级标题必须重新起页另写。二级标题与三级节标题不可置于页末。
(4)论文一级标题用黑体三号居中排印,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左起排印,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左起排印。
(5)论文正文用MS Mincho小四号排印,每段段首缩进一个假名或汉字。
(6)论文正文及各级标题行间距一律采用固定值22磅,字间距一律采用标准模式。
(7)论文正文中所引文献超过100字者独立成段,首行行首缩进四个假名或汉字,其它各行行首缩进两个假名或汉字,各行行尾均缩进两个假名或汉字;用“仿宋_GB2312五号”排印;前后各空一行。
(8)正文参考文献(图、表、公式除外)一律采用“插入引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编号格式①、②、③……”的形式排印。
(9)文末“参考文献”部分的撰写规范:论文整个参考文献按日文在前,中文在后顺序排列。文献可分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等。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序号加“[ ]”左顶格表示,如[1],[2],[3]…,每一参考文献条目均以“.”结束。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原则上不少于15条,其中日文文献不得少于5条。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即可。
5.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的写作法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符合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要求,观点正确,语言规范,内容充实,论据充分,结构严谨,结论正确。
5.1 引论的写作法
引论是整篇论文的缘起部分,用来提出研究要求,引出本论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和启示,起到启下和开篇的重要作用。引论的写作要求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切忌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大篇幅地论述该选题的历史渊薮和个人的研究过程。而应该紧扣选题,一切为选题主旨服务。
引论部分不分段落,常用一段式结构,其长度可依照本论部分的篇幅而定,一般为整个篇章的5%左右。引论部分不应插入图表和其他文本资料,是纯文字性的论述,对整个篇章起到提起和引领的作用。
5.2 本论的写作法
本论是整个论文的核心,是整个篇章的灵魂所在,论文所要展现的阶段性、创造性成果皆在本论部分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本论要做到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例证可靠、引用权威、论证有力、宗旨明确、文句严谨、结构缜密。在该部分的论证过程中,引用部分采取脚注形式,一定要明确引用内容的真实来源,引证、引述处皆须注明详细出处。本论一般分为三个章节或四个章节,也可根据论述需求适当增加章节。每个一级结构下面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二级结构。重点章节必须至少得包含三个以上的二级结构,这一章节下的二级结构至少得有两个含得有三级结构,同时三级结构不能少于两个,这才是规范而严谨的结构模式。本论的论证方法可归纳为以下6种:
5.3 结论的写作法
结论是反映整个篇章最终主旨的结尾部分,是在文中通过论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后所得到的观点和见解,是整篇论文的最终结构,是对整篇论文的全局性的总结,并不是本论部分各级标题所体现的观点的简单重复和堆积,是作者在进行大量充分的论证后,在本论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并再次明确自己的选题,具体回答选题所设定的问题是否已经论证清楚。 结论的写作一般都采用“直接归纳法”,直接把自己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开宗明义的提出,进一步诠释自己的逻辑归属,从而达到撰写目的的完成和擢升。
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压轴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集中反映和综合评估。通过毕业论文把四年来的所学所得所思进行总结性、原创性的诠释和演绎。从选题到收集资料,从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的写作,从摘要到参考文献等都有着明确而详细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一线经验,进行了经验性铺成的详细论述,希望对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起到提点和指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2]金锦珠:《日语文章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 版。第298页。
篇3
2、答辩教师怎么提问
一般情况下,因为我们的毕业论文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对症下药”型的,所以答辩老师的提问往往是从论文核心概念、问题、原因、对策四个方面来提问的。当然也有一些答辩教师惯于从议论文的角度提问,主要包括你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用什么论据支撑核心观点?你用什么方式进行论证?一般情况下,就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要多于从论文形式进行提问,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对答辩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技能操作难点分析
3、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怎么回答
篇4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各种能力外,也是衡量整个教学环节的质量乃至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对高等院校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如何克服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和模糊性问题成为解决毕业论文质量评价难题的关键之所在。
1 研究背景
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许骏提出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方法,将针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抽查与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质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了面向过程与面向结果相结合的评价[2];余嘉元等在建立包含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技术路线等10个涉及论文写作全过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方法[3];也有学者实现了AHP和FCE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方法[4]。除了传统的学校评价、主管部门评价等方式外,第三方评价也成为解决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5]。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运用直接打分法、加权求和法、经验评估法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却普遍存在着操作性难,主观性太强等不可避免的缺点。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效解决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该方法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质量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与研究能力、成果的创新水平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5],其评价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选题质量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第一步,它将决定论文工作是否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般可从专业相关性、选题难度、、可行性、应用价值、选题范围、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考察。
(2)能力水平
能力水平是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从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知识水平三大方面进行考察。
(3)成果质量
成果质量指标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是论文成果的一种评价。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所构成:①成果水平;②写作能力;③论文规范。
3 毕业论文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3.1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大都难以定量的特点,本研究采用AHP法求指标权重[6]:
(1)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结构中,比较其对于准则的重要程度,将比较结果按重要程度以1至9级进行量化标度,构成判断矩阵。以一级指标为例,一级指标a=(a1, a2, a3),其判断矩阵A={bij},i, j=1, 2, 3,bij=ai/aj。本文综合几位教授意见及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采用Saaty的1-9标度法给出bij,得到判断矩阵A。
(2)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a。[Wa,λ]=eig(A)
Wa=( 0.1460,0.8540,0.4994 ),λ=3.0246。
(3)一致性检验
通过两因素比较得到的两两比较矩阵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得到一些不一致性的结论,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才能进一步进行分析,一般我们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CR)进行检验:CR=CI/RI。当CR≤0.1 时,两两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当CR>0.1 时,两两比较矩阵应做适当修正。
本文中,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0212
(4)求指标a的权重
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a,得到指标a的权重Wa=(0.0974,0.5696,0.3330)。
(5)重复步骤(1)至(4),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
设B是指标a中第i个指标对应的下一级指标b的判断矩阵,指标b由m个指标组成。Wb(j)是矩阵B的第j个特征向量,则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Wa。按[Wb λ]=eig(A)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结果:Wb=(0.2123,0.3993,0.2123,0.0644,0.8016,0.8600)λ=6.1995。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b,Wb’=(0.1160,0.2182,0.1160,0.0352,0.0446,0.4700),由于选题质量a1=0.0974,则Wb(a1)=(0.0113,0.0213,0.0113,0.0034,0.0043,0.0458)。同理可得到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各个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 毕业论文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1)获得模糊评价矩阵方法
首先,制定论文质量的评语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假设共有W名评审委员,对第Xij项指标因素合计有kijt个人在第t个评语上划“√”,那么可以认为整个评审委员会对该评价对象企业在第Xij项指标因素的评价中划“√”的概率(第Xij项指标因素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即频率分布)为rijt=kijt/w。根据评审委员在该项指标因素的5个评语划“√”的频率统计数据,可以写成一个单项指标评价的行向量,即:
Rij=(rij1,rij2,…,rij5)=(kij1/w,kij2/w,…,kij5/w)
其中rijt表示某指艘蛩夭慵吨械牡ij个因素xij在第t个评语上的频率分布,一般将其归一化,使之满足。
由此可以得到某一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i=(Ri1,Ri2,…,Rit。)。
如可得到c1,c2这两个指标模糊评价矩阵:
获得b1b2b3b5b6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同理,对所有外层的指标用到的模糊评价矩阵都可通过该方法获得。
(2)数据处理
将指标因素权重向量A和与其相对应的指标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其中B=AR,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当得出下一层级的综合评价Bi后,把Bi归一化得到Bi’,以作为上一层级指标因素的单因素评价,于是得到上一层级的模糊评价矩阵,进而可以求得此层级的综合评价结果[7]。类似地,可逐级计算,最终得出毕业论文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以指标b4为例,它的下一层级指标为c1,c2。
(3)计算综合评价值
为了更好更直观的表现某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可以将评语集数量化。对于评语集引入百分制,显然,评语集中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这5个等级的分数重心依次为:95、85、75、65、55,于是可用算出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得分。
从而,我们可以确定这篇论文的得分为79.9095。
4 结束语
针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性过大、随意性太强的问题,本文在建立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科学评价。该方法全面考虑了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充分体现评价因素和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张晓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5,(33):151-152.
[2] 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余嘉元,汪存友.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4):230-232.
[4] 李敦东.基于AHP-FCE的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79-82.
篇5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经出台了的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为此,本文在阐述了超期羁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一些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关键词] 超期羁押 概念 危害性 原因 对策
前 言
一, 超期羁押的界定
二,超期羁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羁押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
(二)超期羁押严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实现
(三)超期羁押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诉讼成本
(四)超期羁押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三,超期羁押形成的原因
(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仍较为严重
(二)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刑事诉讼目的而忽视了人权保障目的
(三)立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救济机制
(五)落后的侦查手段和模式的制约
四, 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1,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2,转变"重惩罚,轻人权"的观念
(二)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
1,完善《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羁押的规定
2,完善《国家赔偿法》中关于超期羁押发生后的国家赔偿的规定
(三)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
1,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2,建立超期羁押的救济程序
3,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结束语
注释
篇6
⑤深圳市交通\输委员会官网:,作者于2017-2-11访问.
[5]民间资本介入公共自行车遇难题政府未考虑.载于南海网,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于2017-2-2访问.
[8]王慧峰.共享单车的喜与忧.人民政协报,2017-2-7(第三版).
[9]王菲予.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论文:11.
[10]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7
(二)“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形成和确立的。因此,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法学院系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就业指导重要载体的“法律文化节”活动,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文化价值的导向来看,“法律文化节”是指通过举办一些带有法律职业因素的节目和活动使高校法学院系的法科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产生一种认同,进而实现对法科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构建良好的法律职业文化氛围,对法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理智地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三)“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增强就业信心
法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充足的就业信心则是法科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法律文化节”可以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使就业指导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就业指导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法律文化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提前体验法律职业,让学生感受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尽早做好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文化节”让法科学生对未来的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他们为这一职业奋斗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二“、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
本文认为“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拟法庭审判赛
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使法科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所在。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法科学生可以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职业性质。具体而言,高校法学院系的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选择程序较为完善的刑事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是某个法学院中几个班级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也可以是多个法学院法科学生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
(二)法科学生演讲赛
卓越的法科学生应当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讲比赛是培养法科学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径。“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科学生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可以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演讲能力的法科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可以为法科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律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法科学生演讲赛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与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学生之间的比赛。培养法科学生演讲的才能,不仅应当鼓励法科学生参加不同高校法学院系之间的演讲比赛,而且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英语类演讲比赛。因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节”演讲比赛中可以设置法科学生的英语类演讲比赛。
(三)法科学生辩论赛
2007年,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企事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中将“有效的口头沟通”排在毕业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把握和职业发展。善辩是优秀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自古以来,律师就有“讼师”名号。在现代社会,律师行业也有“铁嘴铜牙”的职业形象。“法律文化节”中应当有辩论赛这一活动内容。一般而言,法科学生辩论赛应该以社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为辩题。辩论赛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法科学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非法科学生模式。为了促进地区高校之间法学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学高教园区内法学院系之间的法科学生辩论赛模式。
篇8
当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提升法学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向和重点。根据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文化环境作用的研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法律人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就业文化往往不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所以就业文化往往不受高校重视。其实,加强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创新就业文化形式,是推动我国法学教育发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提升法科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就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就业文化是高校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就业理念总和。就业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就业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高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对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高品位的校园就业文化体现着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长期感染和熏陶下,校园就业文化能够使大学应届毕业生淡泊名利,响应国家“先就业、后择业”的政策。高校校园文化还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在校大学生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目标。因此,推动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的重要载体,是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形式。
二、“法律文化节”的功能分析
(一)“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法律职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精英职业”。因此,需要高等院校法学院系培养出高素质的精英式法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重智商、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改变。高等院校中法学院系沦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培训班”,绝大多数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本科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判断高校法学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追求司法考试通过率的当代,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被普遍忽视。事实上,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提升。
“法律文化节”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学生才华的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法律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法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培养法科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具有过硬法律知识和技能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
(二)“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形成和确立的。因此,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法学院系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就业指导重要载体的“法律文化节”活动,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从文化价值的导向来看,“法律文化节”是指通过举办一些带有法律职业因素的节目和活动使高校法学院系的法科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法律职业产生一种认同,进而实现对法科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全面塑造的目的。因此,构建良好的法律职业文化氛围,对法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理智地确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三)“法律文化节”有利于法科学生增强就业信心
法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充足的就业信心则是法科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法律文化节”可以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使就业指导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就业指导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法律文化节”这一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提前体验法律职业,让学生感受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尽早做好从事法律职业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文化节”让法科学生对未来的法律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他们为这一职业奋斗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
三、“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
本文认为“法律文化节”的内容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拟法庭审判赛
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可以让法科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就能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使法科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所在。通过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法科学生可以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职业性质。
具体而言,高校法学院系的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选择程序较为完善的刑事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模拟法庭审判赛可以是某个法学院中几个班级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也可以是多个法学院法科学生之间的模拟法庭审判比赛。
(二)法科学生演讲赛
卓越的法科学生应当具有一流的口才,而演讲比赛是培养法科学生口才能力的最佳途径。“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科学生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可以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演讲能力的法科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可以为法科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律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法科学生演讲赛的形式可以是采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与同一高校中其他院系学生之间的比赛。培养法科学生演讲的才能,不仅应当鼓励法科学生参加不同高校法学院系之间的演讲比赛,而且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英语类演讲比赛。因为,卓越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法律文化节”演讲比赛中可以设置法科学生的英语类演讲比赛。
(三)法科学生辩论赛
2007年,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企事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报告》中将“有效的口头沟通”排在毕业生五大能力之首。因此,大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把握和职业发展。善辩是优秀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自古以来,律师就有“讼师”名号。在现代社会,律师行业也有“铁嘴铜牙”的职业形象。“法律文化节”中应当有辩论赛这一活动内容。
一般而言,法科学生辩论赛应该以社会中的热点法律问题为辩题。辩论赛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法科学生模式,也可以采取法科学生对赛非法科学生模式。为了促进地区高校之间法学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取大学高教园区内法学院系之间的法科学生辩论赛模式。
(四)法学论文写作赛
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法律人才,除了具备演讲和辩论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目前,很多法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因此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往往失去较好的工作机会。
为了培养法科学生的写作能力,“法律文化节”的内容中应当包含法学论文写作比赛。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可以由法学专业老师担任评委,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奖。法科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文化节期间的论文比赛以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训练,在他们毕业时就掌握了较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论文写作经验的积累,法科学生在参加各类企事业招聘时就能从容应对。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大学生就业文化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6):75.
[2] 蒋毅.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就业[J].理论月刊,2005,(12):180.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就是为社会、国家培养法律人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趋于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与实施,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会更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会适用法律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创新创业背景下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出一辙。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16条第2款又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理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当前,我国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仍专注于书本和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法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适于创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我国现行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了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及其教育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专业口径过窄,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符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必须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高校;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两种不同的定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呈“哑铃型”形。研究型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应用型高校实用主义过于强烈,忽略了法学理论学习。因此,以往的法学人才要么掌握大量的法学基本原理等理论,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么是对照法条,生搬硬套解决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样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国著名普通民办通高等学校黄河科技学院的“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契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二)法学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高校内所学的知识都要付诸于实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学人才一般以下几种类型,培养每类人员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一是推动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学学科发展人才。这部分人才要求最高,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向前能深刻理解法学发展历史,向后能预测法学的发展方向,横向能了解国外的法制现状,发现国内法学的不足,提出新的问题。这部分人多数在高等学院或者研究机构中。二是肩负着法学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这部分人不仅要掌握法学的理论及技能,更重要的要掌握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三是用自己的法学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经济技术发展的广大司法战线一线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公安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员以及其他法律服务人员。
(三)创新法学人才与创业法学人才的论述
如果把创新创业分开来看,创新法学人才应是上述的第一类,能推动国家法制建设和法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更像是律师或者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人员。但是,把两者合起来并非如此,法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是要求并非是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学术大家,也不是只会生搬硬套法条的法律工人,创新创业背景需要的法学人才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学生,能科学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能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在利用自己的技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法学内容或者服务方式有所改变或创新。可见,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问题和原来并无矛盾,创新创业适合于各位类型的学校。
另外,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学生是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多的共性,例如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等。但是,这些大学生由于天生的性格不同,生长环境的差异还是表现出来很多个性的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喜欢钻研,进行理论研究;有些喜欢动,实践能力强。教学方法要结合这些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通常把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分为研究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上讲,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分类并不准确。从根本上讲,不管那一类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要参加工作,把所学的法学知识付诸于实践,都要应用。不同的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现实司法实务问题,有的是解决法学的理论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都是应用型的。因此基于这个角度本文把大学分为法学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法学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有高层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一般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实人才没有高低之分,仅是分工不同,因此笔者把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分为理论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解决理论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
(一)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法学高校在学生中间通常有这种“四大天王、五大政法”之说。四大天王指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五大政法是指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如果从办学的综合实力来讲,这类院校更有可能培养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如果从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说,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适合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理论问题和司法实务问题,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解决理论问题人才所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这类学生大学毕业后主要以继续学习,考研究生为主。
1.教师的选用。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纵向上,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对于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精通掌握,法学研究方法等都要掌握;二是在横向上不要你掌握过多的不同的部门法,但是就本部门法你要涉略群书,国内外该部门法的历史、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部门法的不同的流派等等;三是这部分教师还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发现司法实务问题背后存在理论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对教材要求较高,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具有深度。专业课教材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要具有广泛性,能涉及不同学派的观点。可以推荐一些专著作为选修教材,如刑法学中贝卡利亚著的《犯罪与刑罚》。这本书200年前撰写的,现在该专著中的很多理论、观点仍是新颖,有些观点再过200年也不落后。
3.课程的设置。由于理论应用型人才解决理论问题,因此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时理论课时应该更多一些,实践课时相对少一些。对于这类学生应把毕业论为主要课程,严格要求。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毕业前进行总结性、研究性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综合训练。
4.教学方法。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讲授法为主,多加研讨。例如,新生研讨课是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法学难点、疑点经过研讨学习的更为透彻,而且在研讨中还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技术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1.教师的选用。教师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尤其是专业课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律师执业资格证。这类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司法实务上的诉讼或者非诉业务都要熟悉。同时,要具有一个能把法律和法律问题相结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应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要紧密结合国家司法部指定的司法考试用书。由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说法律学的再好,如果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没有资格从事法律实务的。
3.课程的设置。相对于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课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要占到30%―40%。毕业论文以设计为主,解决司法中实际问题。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所学法律知识,提高其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可以借鉴美国的“法律诊所”人才培养的模式。所谓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顾名思义,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人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这种诊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培养法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法律服务的一种模式,能在学习中实现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
总之,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力量配备、教材选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等着手,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促进法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更多的、适合于创新创业的法律人才。
篇10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篇11
金融危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王中杰
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朱沛雨
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机制研究关冠军,任保奎
高校艺术生文化素养问题刍议曲辉
高校研究性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陈安军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评析杨彩霞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系统的构建李光理
高校社团建设与"三型"校园建设孙美晖
激发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几点心思考王晓亮
黑龙江大学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策略张学成
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路径研究康渝生
21世纪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变革于玉宏
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艾政文
"绿色教育"理念下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丽丽,史琳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王会
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子微,蔡文伯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姚丽丽
美国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经验郑敏
对高校研究性教学之认同模式、特点与要求李芳,周爱珍
省属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汪怀远,宋华
试论传播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姜德锋
商科院校法学本科商法学课程体系的个性设计胡艳香,陈蓉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韩晓云,赵辉,李秀凉
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构想郑颖慧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张小洪,吕莉萍
哲学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赵海峰,罗跃军,王志军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惠丽,吴玲
高职院校宝玉石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张博
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应用探讨靳利军,蔡岩松
自编案例竞赛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伦蕊
CDIO模式下SAPFI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商秀娟,陈美娜,赵玉欣
高校学生诚信品质发展性评价标准探讨——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夏天,吴钢
论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评估机制邱哲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肖云,孙晓锦,XiaoYun,SunXiaojin
从大学"啃老族"再论职业生涯规划王彬洁
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王春梅,WangChunmei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兰健,杨磊
关于完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若干反思曾雄军,ZengXiongjun
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及其控制黄丽霞,李建军
略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朱欣
教学型大学教学秘书激励因素分析——基于某教学型医药院校教学秘书的问卷调查罗娇艳
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初探杜亚琳,马鸿艳
以评估为契机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徐嘉,杜学元,XuJia,DuXueyuan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合理化设计教军章,何颖,JiaoJunzhang,Heying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冷场"局面的应对张晓峰,ZhangXiaofeng
情境模拟方法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应用袁洪英,段绪柱,YuanHongying,DuanXuzhu
"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冯林,郑薇薇,FenLin,ZhenWeiwei
实现教材观转型破解原理概论教学难题詹宏伟,ZhanHongwei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探索马丽枝
司法考试体制下法科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胡东,哈书菊,HuDong,HaShuju
试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祝晓燕HtTp://
由一次探索性实践所引发的大学英语教学省思程京艳
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效果实证分析刘晓光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内容匹配的研究王胜奎,徐光辉,王家军
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戴长雷,孙思淼
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红梅,LiuHongmei
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模式的探索谷真研
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的效果评估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祝治国
诚信教育: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倪丽娟,NiLijuan
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杨艳茹,林萍,YangYanru,LinPing
新时期高校党校教学内容初探高文祥
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宋大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丁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初探刘峥
传统文化的汲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庞海波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载体探索徐群,李娟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吕慧
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黄晓梅,岩磊,HuangXiaomei,YanLei
ESP理论下我国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宗雪萍,俞惠,ZongXueping,YuHui
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庆利赢
略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刘昱,陈友华,LiuYu,ChenYouhua
高校学生课外管理教育问题及对策邓雪妍,DengXueyan
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王磊
坚持重点课程建设改革实践教学贾铁军,JiaTiejun
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探新于啸,张喜海,孙红敏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黄昕,李晓衡,高征难
大学生学习方法变革探析张美萍,闯垒,韩
从党史发展角度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问题苑芳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崔艳娟,徐晓飞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慧,涂道伍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王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讨崔红丽,CuiHongli
工科类高校公共选修课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周祖鹏,李雷梅
高校经济学教学模式探析郑伟东
篇12
一次,我与月照禅师同往拜访周汝昌先生。周先生翻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月照和尚写经集》,对内文的书法和前面的白描插页大加赞赏。周老是书法的行家,曾经出版过关于书法学问的很多专著和论文,他的书法也是独具风骨,提按自如,沉着痛快。周先生注重线条的质量,他指着月照禅师画的白描,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说是足以“比类前修,开宗立派”。讲到中国书画线条的力度,周先生滔滔不绝,阐释里面的深层次的审美欣赏问题,他说这种造型艺术的方法,很高明,不是一般外行能摸门的。
笔墨可以养生,可以寄托情怀。周老写字,是业余时间从事的,而且,多是写自己的诗词。他兴趣一来,曾经一鼓作气写了一百多首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诗,后来出版成册,成为大家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参考书。才气大,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但只能一一拿来,坦然处之。书法,周先生只能偶尔为之,但却可以借机转移视线,颐养性灵,化为一个获取健康的契机。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王昱在《东庄论画》也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大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很多从事书法的,只是爱好,当然也可以,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是遗憾,同时,因为不懂,就兴趣不能持续下去,不能获得深层次的。对于从事艺术的,越是内行,兴趣就越大,创造力被激发,气象被蒙养,走向良性循环的大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此才能不疲。不疲,更多的意义还不在于身体上,而在于精神上;精神不疲惫,再反过来作用于身体,使之不疲惫、不衰老,就是健康。健康,是身心的合一,其中精神的因素占大部分。艺术行为,表现为精神的运动与创作,所以能陶情、养生,非为无由。
月照禅师精通禅学,所画白描释道人物是正宗的禅画一路,对于这一点,周汝昌先生给以充分肯定。谈到禅,周老别具慧心,并有自己的独到心得。静坐,是参禅;写字,也是参禅;而神思与作文,更是参禅。在自己的床上,周先生摆满了各种佛像、玉石小摆件,他侧身养神,毫无挂碍,一派自在。慎独,息心,静坐,默想,卧游,周先生可以与古今贤达对话,开始精神的逍遥之游;此时,精神与物质冥合在一起,在瞬间,实现永恒。
篇1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才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赖于人才的供给。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大规模地增加,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行列。在90年代初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少,录取的人数也较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46.4万,到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5.0万,2007年达到最高峰128.2万,虽然2008年有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如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培养机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这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整体视角探视。从整体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低,研究生的数量较少,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的形式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只是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逐渐发展成MBA、工程硕士、EMBA、专业硕士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的研究生体制并没有将这些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加以区分,授课教师、课程的选择等方式几乎都差不多,这没有体现出各自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必然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是将众多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作为营利的工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招收的学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对后续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局部视角探视。从局部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科设置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很多过去工科见长或者理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为了实现综合性高校的目标,纷纷建立新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在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过去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齐全,但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暴露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填鸭式”教育,所有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结构,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落伍,并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3)在培养体制上,中国的研究生体制表现为“严进宽出”,本科生毕业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达到要求并通过差额面试就可以进人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招生仅仅依靠文化课知识就决定学生能否入学,限制了很多有着优秀专业知识学生的培养。几年前,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美术系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发现某学生绘画功底很强,发展潜力巨大,可因为英语成绩不能达到要求,就是不能入学。其实,为使某些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课的成绩来决定能否取得入学资格。其二,研究生进入大学后,都是按照所学专业课程的分数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试卷则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评定,使得学生仅仅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同时,“严进宽出”使得不合格、不努力学习的研究生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之下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随之变大。
(4)在学制上,现在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硕”和“小硕”。3年制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设置相对充足,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以上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三年级上学期11月份左右进行预答辩,下学期正式答辩;如果将学制改为2年,学习的时间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都大大缩短,更多的学生为了在更短的年限内完成学业,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浅显的研究题目,不对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5)在生源上,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每年有几百万之多,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极为艰难,被迫走上“独木桥”——考取研究生,这也使得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目标发生了偏离。
(6)在导师制度上,现在研究生数量很多,而导师却很少。一些导师带着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根本无暇指导。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却也带着硕士生,在学习上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尽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在培养规划上,对于学术型硕士、MBA、EM-BA、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等不同的研究生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类型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 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研究生专业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医学、理工科等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进行细分,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学和法学、法学和政治学等,不应把专业划分过细,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单一学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片面性,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应该逐渐从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列的发展模式。
3. 在教学方式上,应对每种研究生类型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然后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等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要放下架子,贴近学员的生活,作学员的知心朋友,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要以“诚”为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向学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学员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都说出来,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将谈话式、讨论式、即问即答式等改为开放式的双向交流的、鼓励引导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求真向善的效果。要改革当前“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紧密贴近学员学习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员个性及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
4. 在培养体制上,研究生招生应该逐步改变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多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对于考核机制,要打破以分数考核的制度,采取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5. 在学制上,前文指出我国现在有“大硕”和“小硕”之分,但是他们在招生时都是按照学术型进行招生,只是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学制。目前,国家出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进行招生,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一种解决学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行学制的弹性制,采取学分制度,只要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课程安排、毕业答辩、实习等方面,也要增加灵活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