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彭仁海张国强陈瑞利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2007级学生是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56名学生,2008级和2009级学生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121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24.8%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意,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要,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急需改进;25.0%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满意;有50.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满意。2008级和2009级学生,仅有1.6%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11.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满意;而86.8%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非常满意,对遗传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三个年级对于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χ2=343.114,p=0.000),见表1。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看,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2%(80分及80分以上为优秀)。而2007级的及格率为94.41%(60及60分以上为及格),优秀率为50.64%。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2007级差异显著(χ2=67.036,p=0.000;χ2=212.840,p=0.000),见表2。
遗传学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很多内容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3,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影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比如用生动有趣的Flas演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图示动态化,较之用传统的采用口述配合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等方式来讲解其过程的教学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当前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现状[5-7],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在部分学生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运用设问、联想等方法刺激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与辩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8-10],变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形成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原因是什么?过去只是很朦胧的概念,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讲解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遗传规律和系谱特点,学生便豁然开朗,较容易地掌握隐性遗传的特点等知识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内容较易理解、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内容采用读书报告式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定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学习笔记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做口头报告等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相关的主题,提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通过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实验,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会。老师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相应增补,并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凝练主题和深化知识认识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
篇2
篇3
PBL教学模式最初于1956年被提出,1969年正式成型。1993年,PBL在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肯定,随后在西方许多国家推广开来。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开始采用PBL教学。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完全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香港大学医学院自1997年开始启用PBL教学,迄今为止,该校一半以上的医学教育都采用此法。1986年,PBL教学模式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倡领进入中国内地,并逐渐被内地医学高校认可。至今为止,全球约有1700多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等国际权威医学教育组织大力推荐。PBL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设计出相关问题,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将各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经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把学习设置到典型的、有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问题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将各基础学科及各系统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通过病例学习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训练学生良好的临床思路。PBL的教学理念将提出临床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抓住问题本质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教学组相比,PBL教学组课外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未来从事全科医学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有所增强,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提示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有文章表明PBL教学法在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精神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教育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教学的应用,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客观条件受限。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老年医学才刚开始起步,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及临床实习。在我国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多为选修课,往往不受学生们的重视,很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PBL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进行应用推广。其次,倘若学生们刚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对于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欠缺,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很难掌握这些知识连贯性、系统性。此外,我国医学院校一直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相对来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现阶段的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单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
篇4
1.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冷漠;公德和纪律意识淡漠,随意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公共场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为高等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2.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礼记•大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解。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实现人生更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充满正能量。
2.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党的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此,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参说:“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学生立宏志、担大任,形成肯担当、不屈不挠、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推及全社会,影响他人、成就事业。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立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3.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
3.1在师生中培树科学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但要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应把理工科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人文艺术的形象思维完美结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脑思维”模式,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思想观念、教学方式、职业素养等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应该就文化传承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人文艺术教育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艺术教育缺失等问题,学生即使有兴趣和潜力,也因缺乏正规引导而有所偏颇。制度和平台是重要保障。例如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即从制度层面和基本框架上给出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实现对人文艺术的启蒙,结合专业需求、围绕学生兴趣设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育人氛围。
篇5
在民歌中,不仅仅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历史以及精神风貌等记忆,同时也包含着民歌艺术的特有信息,因此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还是音乐创作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民歌具有独特的调式和特色音,但是在我国的音乐教学和演奏领域中,基本都使用十二平均律的律制,音乐作品中也是以西洋大小调式记谱整理为主,而且在民族记谱中还会有“”“”符号出现在音符旁边,表示在演唱中该音应该音高偏高或偏低,这样才能与作品的要求相符。但是在当前很多音乐作品中这样的标准符号却被替代为倚音,这是对民歌本身音调特色的曲解。民歌的体裁主要是对其作品内在形式方面的特征进行过多的考虑,也就是基本表现方法的当面的差异,在汉族民歌中,主要分为小调、山歌和号子。因为其体裁不同,民歌音乐的表现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其特点都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思想以及地域环境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其风格的形成也受地域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作为地方文化的结晶,民歌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方言烙印,甚至是对民歌身份加以表明的符号。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和演唱的时候,首先要求对民歌所述民族和地域信息进行辨识,其次再进行所涉及特性方言字词的表明,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将方言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紧密配合在一起,使得演唱与本土的演唱效果更为接近。而且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声乐的标准要以大众审美和接受度为准,但是教师水平和教学的不同,以及学生条件的不同,使得声乐演唱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运用方言进行演唱,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民族的独特性加以体现,进而展现出民歌的特点。而且在教学中,将民族代表的地域、人文和语言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更专业、更全面恰当的诠释民歌作品。而且声乐教育配备有专业的师资资源以及完善的课程设置方案,个别课程还能更集中的对民歌艺术进行教学,在这样传承的环境氛围中,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民歌演唱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对特定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特质进行系统、专业的了解并形成深刻认识,进而实现民歌的学与唱,这样不仅仅是对民歌艺术的传承,也是让学习者的情感更加丰富,扩展其视野,并体验到民歌的多元价值。
篇6
2.在面临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在
如果能够将传统地方艺术加入到高中美术课程当中,并加以推广,对原来旧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用新的模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加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身修养,还能够对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3.传统地方性艺术存在教育的价值
(1)传统地方艺术在造型要素和审美上存在价值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色彩的运用和造型是必须要学习的方面,在美术作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作品当中,经常能够看到传统艺术作品中对结构的对称性以及色彩的完美搭配,使得艺术品在造型和色彩两方面都配合的非常完美没有瑕疵。举例来说,浦江迎会中纸会表演中的喜剧人物,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是不同雕塑的人物性格,再比如说流传至今的浦江地区特有的板凳龙,通常一条板凳龙,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等各种民间工艺为一体,充满了艺术特色,不论是从颜色还是造型方面,都显现出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在艺术构思上的独到见解。还有浦江的剪纸艺术,剪出的图案和花纹构建了不同的图案,搭配了不同的形状。而这些艺术形式都在经历了数些年的改革创新之后显示出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地方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水平,这对学生美术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提升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地方传统艺术能够使学生激发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专属于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重视,弘扬传统艺术,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奇闻怪事等都包括在了民间艺术的范畴之内。在浦江迎会中纸会和人会的戏剧表演,将中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运用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传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在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上的独到见解和手法,还能够通过表现出来的传统故事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同时也宣扬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了正气,也提升了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的地方传统艺术的责任重担。
二、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
1.大量开展实践活动,搜集传统艺术素材
中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因此造就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在高中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却比较少,因此应该展开足够时间的课外调查和采集工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过实地的考察和悉心探索,能够将搜集上来的地方传统艺术进行整理整合,汇编成画集和书籍等出版或是进行展览,使全校同学进行交流和分析。在浦江地区附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浦江麦秆剪贴和浦江剪纸等传统地方性的艺术,并在实地考察的过程当中对刺绣和雕刻的技术传承和雕刻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和雕刻技巧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成立兴趣研究小组,使感兴趣的学生都参与到对于一种艺术手法的研究中去。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考察、浦江迎会起源发展和其中的关于美术学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在事件调查过后自己写下实践心得和体会,并学习其中的优秀节目,在学校师生面前表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各自的兴趣也带动了美术课堂的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
2.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新型教学方案
转变以前的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修养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定期设置考察课,在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古村落,例如江南第一家、嵩溪村开展学生写生教学,使得学生自己去研究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中的艺术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篇7
二、对现代艺术运用传统图案进行创新性设计的教学研究
学习传统图案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前人的装饰规律,而且要在认识规律之后学会寻找素材,融入传统艺术灵魂,拓展图形设计的能力,进行再生性创造,最终实现古典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融合。在传统图案教学中,
第一,让学生认知传统图案的内涵与价值,
篇8
1.家庭结构的调整变化,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明显缩微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颁布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个大家庭多为三代、四世同堂,大院里子孙们和长辈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聆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说书等;随着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孩子多和父母(三口之家)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舅及其子女分开生活,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孩子们很少能聆听长辈讲述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一天多在学校,仅有一定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又常常被宠爱,想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不情愿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爷爷奶奶也就不再强求对其传授;一些中青年父母即使有点儿闲暇时间也感兴趣于现代时髦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史诗、歌谣等传统文化既缺乏主动从长辈中习得的意识,又缺乏积极给后代传授的意识,导致文化断链现象;计划生育带来家庭成员锐减,也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像以前大家庭成员相互间立体的、纵横向的相处家庭社会关系,更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
2.学校教育的集中作用,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大为削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子女在学校随着学习升级、知识增长、学习外语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比重不断加大;家长又为子女升学、出国、工作等考虑,将其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让他们全封闭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精英文化,学生很少有在家乡、在家里接受本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笔者2010年7月在兵团八师133团维吾尔族居多的9连、7连调研时了解到:这两个连队距团部3-5公里,多年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该团民族中学教育(设在9连,含小学)逐渐由盛到衰,2007年秋季开学,团教育中心将各年级总共仅有的40余名小学生最后并入团校。之后,7连、9连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要到团部去上,维吾尔族儿童、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时空大为减少。
现在,民族地区(牧区)的民族教育随着寄宿制、内初班、内高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子女送入寄宿制、内初高班或民汉合校甚至汉校上学,鉴于长期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现实,一些民族学生渐渐生疏母语。这样,子女与家长、家乡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而,减少了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
3.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一旦这一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沿海到边疆、城市到乡村,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艺人一般将独有的技艺传给自家后人,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发展;现在,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愈来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热衷于流行、通俗、牛仔、摇滚等现代派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关注网络媒体的现代化信息。而对传统生活方式认为简单老套,不赶时潮,对古老的讲故事、聆听歌谣等家庭、家族教育不再感兴趣,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陶艺等技艺绝活也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子女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之有些家长一味“崇洋”或认为传统老土,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较为困难。一方水土要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在这方水土滋润下创造了适宜的本土文化,并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而家庭教育正是体现本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上述分析了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此针对共性问题,认真思考、探讨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与保护的共同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
1.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技之长、多才多艺的家长都是非遗家庭教育传承与保护主体,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激励作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教子带徒传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保护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为非遗家庭教育营造传承环境氛围,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1)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体系下,持续地、一贯制地确定相应层级的传承人(家庭教育传承人),对他(她)们掌握和传承的独特的娴熟技艺给予认同和认可,赋予相应层级的传承人荣誉称号和权利。
(2)从物质、精神上有权享用国家、地方政府赋予传承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荣誉称号,享有发展自己所特有的非遗的权利。
(3)有权将自己所特有的技艺、技术传给后人,向子女、学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若场所、基础设施等不足、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4)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非遗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学术研究等活动,贡献给社会,或取得相应的报酬,以带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发展。
(5)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扶持传承人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技高艺精、传承队伍规模和贡献大小等实行分级保护,动态管理,褒奖杰出传承人。建立以国家级、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传承人为传承主体的家庭教育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津贴的形式给予传承人资金资助,确保其生活无忧,使其安心从事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命名方式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还要及时掌握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及时跟传承人耐心的解释与说明,和传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传承人的信任,让传承人全神贯注地从事非遗的教育传承工作。
2.传承人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履行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传承人在享有政府给予特殊补贴、荣誉称号、传帮带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积极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1)传承人应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自觉行为,设法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状态,走向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传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非遗某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特长。
(2)传承人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着既要守望精神家园,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神,敢于继承、创新和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及其在现代社会延展的生命力量。
(3)传承人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保护好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4)传承人身体力行下应积极走出去,热心参加自己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传习展演等公益活动,开拓眼界,带徒传艺,培养新传承人。
篇9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国际上不仅仅有着“礼仪之邦”的赞美和赞誉,并且那些古代经典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知书达礼”以及“礼尚往来”等都没有离不开“礼”这个字。从历史中古代时期人们在见面时会进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头的举动就这可以看出这些特征。而目前我们的当今社会人们也会在见面时候使用握手问好,或者是相互拥抱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突出反应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字。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这些行为不会成为生活交际中的多余现象,而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关心他人、相互谦让善于合作、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这些也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关于礼仪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刚刚出生到开始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关于礼仪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种行为应该遵守的行为习惯还是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学生应该有的礼貌,长大工作后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单位对待上级和下属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与其他公司人员交流时候应该做到的并且可以为别人对自己带来好感的行为。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和我国的国际形式来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是不可胜数的。不仅仅是古代智慧对于儿童启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普遍接受的四书五经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兄长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事项和伦理要求,在学堂里对于教书先生和同窗同学之间的礼仪,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应该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当严格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这些礼仪的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礼仪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规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没有客观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长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点。这些不仅仅是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于人的影响,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合乎规范的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充满和谐的社会才会给人工作和进步的动力。
在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我国古代不仅仅在书籍中体现,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在社会风气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启蒙小故事。包括最为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都深受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推崇。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在孔融幼年的时期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非常聪明的天赋,而且在生活礼仪上还表现出来了注重兄弟之间的礼仪以及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还是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让出好的物品表达自己内心的关爱。通过这些历史上一直代代流传的故事不仅让当今社会的人民越来越感受到了礼仪的教育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那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所蕴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关注与深思的。
二、我国目前社会对于礼仪教学的态度的表现
目前我国对于礼仪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不仅仅在学校里可以听到关于礼仪的课程和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规范,同时在企业和工作单位也有关于礼仪课程的培训学习,尤其是一些涉外单位和外资企业,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的课程讲解。可见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会对于礼仪方面进行学习和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社会和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培养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今天,对于今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会导致为了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以及和睦的状态的形成和构建。相反,即使经济的水平还不太发达,有了礼仪,有了道德和和谐的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会给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三、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倡导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成了许多院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很多院校在平时的运营指导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礼仪教育成为了众多学校关于德育工作中开展中的主旋律。现在社会上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就受到了过多呵护和来自家长的溺爱。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仅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体谅其他人,有时候还在一些事情上体现除了缺乏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礼仪教育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有机的结合,或者仅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和教学工作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曾经辉煌灿烂过,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还需要,然而在礼仪的教学管理和内容之中,不应该再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传入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倡导在生活中的国际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之中满足国际的礼仪规范,而不是通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国际礼仪只是礼仪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否,怎么样进行保留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然而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上的体现,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方面,并没有使这些文化层面的传统进入到课堂的关键部分。对于礼仪这个比较新同时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学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的。面对着目前需要沟通和交流并且这些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特征,进行或许国际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学习是特别有必要的,但是这个部分仅仅是礼仪教学的一个分支。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自己中国对于各国的吸引,许多的外国友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礼仪上的体现都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仅仅无法向外国的朋友介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堪和尴尬。
四、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新思路
1.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礼仪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将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话。学校要在行动上落实,并且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的教学结合的重视,将传统文化课纳入礼仪教学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礼仪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一是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教学的知识点,充分的发挥礼仪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结合礼仪专业知识讲授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时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部分试讲,进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作用的评估,最后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将这些手段作为礼仪课程必修课有益的补充;三是要进行多层面和多形式的举办将中外礼仪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于礼仪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加强礼仪教学方法改革,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在十的报告中进一步的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也要求在进行记忆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时刻充分整合与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对学生开展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开辟网络教育方面的新兴阵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礼仪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有效的时间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积极开展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的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4.加强礼仪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篇10
医家自古重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的根本,源于医者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由感恩转化为以自身医术回馈患者、社会的行动。近些年,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不当行为严重伤害了患者利益、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这些不正之风折射出当代医务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已经淡漠。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对尚处于象牙塔中的医学生也有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异化,甚至形成了“学医成本高,学成大把捞”的心态。对于未来将要承担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医学生而言,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许多院校将感恩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但许多医学院校并未真正认清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感恩教育开展还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是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感恩教育内容空洞。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所承载的内涵,应该是与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道德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人为地将之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使感恩教育成为了一座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这导致感恩教育在推行的时候,架势十足却缺乏充实内容,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其次是对感恩教育的外延理解过窄,导致感恩教育缺乏特色和创新。感恩教育既然与传统道德融为一体,其内涵异常丰富,因而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重点着眼于“孝道”这一外延。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能仅限于家庭中的“孝”、而应扩大到社会中的“仁”,这一点却被许多医学院校忽略了。这导致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缺乏医学教育独有的特色,对当前医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偏差也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医学院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能仅仅从学科的角度把感恩教育当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篇章,还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它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去,使之成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医学生身上固有的人文气质的一部分。只有解决了感恩教育从学科向文化的认识转变,才能够真正解决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渠道
既然对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执行,则医学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文化传播渠道,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沉浸于德能一体的医学教育与文化氛围中。与普通院校相比,医学院校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以下特有的文化传播渠道,来开展医学生感恩教育。
1.特殊的课堂传播渠道
除与其他院校一样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辟章节讲解感恩教育以外,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特殊课堂教育形式展开感恩文化的传播。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和其他院校不同的课堂环境,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室、实训中心等。利用这些专业课程的课堂环境,开展关于生命、关于健康、关于仁爱的感恩教育,既符合医学生的对文化信息的注意焦点,又与他们即将担当的社会角色有密切联系,比被纯理论架空的感恩教育更易被医学生所接受。
2.特殊的课外传播渠道
(1)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
医学院校往往配备有与医学相关的场馆设施,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学馆就是一个极具医学专业特色场馆。安排新生参观生命科学馆是我校近几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融入到此类参观中,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建立起“感恩生命”的意识,不仅是新生入学的感恩第一课,也对之后在校接受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盘活医学场馆设施的感恩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如果仅仅重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场馆布置中包含的医学人文价值,这些场馆设施便沦为了冷而硬的技术与标本展示。
(2)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各校高度重视,“三进三同”、“六个一”等实践活动,都涵盖了感恩与回馈的内涵。一些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注意将医学院校的特色与活动相结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达成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意义。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长,才能保证活动落到实处、发挥意义。以“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我校思想政治教学部结合本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区位特点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社会调查方面,选择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等一系列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主题;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定街头义诊、义务理疗、义务护理等不同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使医学生在感恩社会的认识下回馈社会、施恩于人,又能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但富有教育意义也是他们所乐意参加的。
(3)重视环境育人对感恩教育的推动
培育包括感恩文化在内的医学人文精神,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在人文的氛围中深化感恩教育。从“独善其身”的寝室文化打造和校园绿植的维护保养、到“兼善天下”的环保行动,都可以是感恩自然的教育内容。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更是为医学院校的环境打造提供了许多素材,这些环境打造,以小品、绿化、景观、建筑为载体,可以对医学生感恩教育起到全方位浸润的功效。
(4)强化社会文化对感恩教育的支撑
篇11
传统音乐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表现在传统音乐的体系律制方面,属于“三律并用”的体制,据相关资料地记载,古琴一般使用的是纯律,琵琶和阮一般采用的是平均律,而签上则采用的是三分的损益律,这三种音乐的律制在长时间中是同时存在的;其次是在传统音乐的体系中,音阶与节拍也有属于自己十分独特的特征,音阶一般采用五声性的旋法加以调式音阶,律动主要包括了均分律动和非均分的律动这两种,在结合与不规则的使用中,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节奏与节拍、整散结合与戏曲中的坐唱念打、紧拉慢唱的方式;最后是在记谱法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记号与符号将曲子的中高低、强弱以及长短等内容表现出来,如其中工尺谱在多次更改之后仍沿用至今,从而使得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得以长期的保存与发展。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因其有着非常深厚的艺术传统而更多地呈现了人的“心灵状态”,这种优秀的音乐里渗透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国度的人文精神,并酿就了温良醇厚的中华民风。因此,把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一代代音乐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更重视欧洲音乐文化体系的教学,这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职声乐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传统音乐方面的感悟能力,也让高职学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部分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传统文化,同时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2、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以前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识谱唱歌或是简单的音乐欣赏为主,声乐教育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考入大学之前大多只通过集中短期培训参加艺考。并且高职院校学生因接触欧洲西洋唱法晚及不习惯西洋风格声乐作品的音列组合,因此很多学生难以正确掌握古典音乐的精髓,声乐水平得不到提高,对于声乐的学习也逐渐丧失信心。如果能将学生从小就习惯聆听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之中,学生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比如把当地优秀的民歌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当地民歌唱法中的精华用于演唱技法训练,因从小的视听习惯,学生就更容易学会。
3、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优秀的音乐文化,因其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反复冲刷却没被淹没反而得以传承至今,足以说明传统音乐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是几千年音乐文化沉淀的精品。同时,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经过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传承和不断改良,不仅音色丰富,其内容也带有中国某个时期的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能够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如今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到这些文化自带的魅力,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创作能力。
三、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措施
1、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传统音乐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还要注重学生情感上的培养,让高职学生热爱中国的传统音乐,同时也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只有学生重视并热爱,才能主动去学习。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之前,先带领学生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例如作品的来源、创作背景,以及发展背景,学生对这部作品了解的越深入,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产生了兴趣,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声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方式,如果声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单一古板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沉闷的环境下自然不能学好声乐。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历史特色,且包含的内容丰富,因此,高院校的声乐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传统音乐这一特色,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例如,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利用当今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播放中国的传统音乐,比如播放不同中国乐器演奏的同一作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全身心感受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可以通过举办表演唱比赛、公开课、课堂音乐会、音非榫熬绲刃问剑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上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与学生一起针对某一个传统音乐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传统音乐文化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传递和表达。
3、重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演唱的技能技巧,掌握演绎一定难度声乐作品的能力,更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声乐学习之中提高自身的声乐造诣和音乐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的声乐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在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上的培养,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提升音乐感知能力。而传统的音乐文化,则会对学生这方面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感知音乐的美,学会在作品中去寻找美、体验美和发现美。声乐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声乐老师也应该具有很高且全面的专业素质,如果声乐老师没有深厚而全面的音乐素养,也就很难将传统音乐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声乐教师不光要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上全面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热爱各地民歌、小调、说唱及戏曲的音乐,学习它们的演唱技巧,热爱古琴、古筝、二胡、笛萧、唢呐等民族器乐的传情达意方式。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声乐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只有声乐教师提升了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基石,而声乐艺术又是现代音乐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促进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璐.浅析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7)
篇12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篇13
在新技术不断创新、新思维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进一步适应和把握融合发展新常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大象出版社(其前身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就非常注重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在出版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大象出版社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数字教育产品生态圈,打造了多种产品体系。这些产品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除传统教辅图书外的高附加值服务圈0 2016年11月,大象出版社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郑州)重点实验室;2016年12月,“大象e课”被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主办方授予“出版与教育行业创新融合品牌”荣誉称号。进入新时代,出版业跨入融合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出版社应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提升传统教育出版的服务价值。 二、教育出版融合发展重在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