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于校方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即进一步考査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着论文纽到的删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査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对于答辩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盘彻底弄懂弄通。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4‘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在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为他们分组,每小组再选择三到四名答辩老师,答辩结束后又专门的老师负责成绩汇总,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过程。
(二)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
毕业论文答辩有问有答的形式,近些年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现状及毕业生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难度大、任务量重。我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答辩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还是人工为主,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费时、费力、低效。有些高校毕业生参加答辩的时间仅有3到4分钟,这大大影响了答辩质量,对毕业生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但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人工管理是无法实现的。
二、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纷纷推行形式多样的自动化管理方式,但在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上自动化的程度还相当低,要改善目前的管理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探索一种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借助计算机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答辩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在一种相对宽松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完成。作为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埋的一种积极探索,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应运而生,它是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自动化管理的一种有效补充。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介绍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基于C/S结构,采用微软最新推出的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SQLServer2000数据库,在VisualBasic6.0+AD0+SQLServer2000^式下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每名毕业生在系统中录入自己的个人详细信息,然后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单击“确认”后就会显示抽中或未抽中,使学生对是否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抽取后,在数据库中存有的事务曰志便于教师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管理,并形成打印成报表。
(二)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特点
1、面向四个层次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面向学生用户,面向教师用户,面向操作人员,面向维护人员四个层次,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自动化管理。
2、界面风格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人们应用计算机的习惯,采用极为友好,易懂易用的界面设计,使整个系统界面美观,使用方便,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降低了对使用者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3、易于操作和维护
用户在通过安全认证后,可直接在后台进行操作,管理维护员只需在本地机上进行修改,极大的减少了系统操作和维护的工作量,缓解了工作量和系统维护的矛盾。
4、网络安全技术
毕业论文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毕业生的信息都是相对保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采用比较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身份验证的形式,采用口令,权限控制等手段,充分保证了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阻止各种非法人侵和恶意的破坏。
5、精密的数据算法
通过模块结合相互结合的方式使系统各个功能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对毕业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结合参加论文答辩毕业生的数量,对抽取比例进行任意修改,达到了学生抽中的比例可以随意调整的目的。
(三)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功能模块
1、学生登陆模块:毕业生将个人详细信息录入到系统中,确认信息无误后开始抽取。
2、学生抽取模块:学生抽取模块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点击“开始抽取”按钮后,进行抽取,单击“停止”按钮确认结果,将抽取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
3、管理员登陆:管理员对数据库内的学生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另外管理员可以对抽取比例进行修改。
4、报表打印模块:形成结果后,学生可直接打印,为是否参加答辩做好准备。
(四)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的优势
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在国内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上,属于科技上的创新,对毕业生的管理将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在现有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完全胜任的情况下产生的,实现了学生的随机抽取,教师的统一管理。
三、推广价值及其意义所在
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企业级数据库为手段的,既先进又高效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它的出现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吸收新的技术和教学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手段,尤其在更新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管理手段,方便教师对毕业生的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c/S的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随机抽取系统将对高校的毕业生论文答辩管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答辩管理模式将被完全颠覆,这一先进的模式将彻底取代传统意义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在各种类型的大学、高等职业院校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篇2
(三)公共关系学能够培养毕业生诚信的品质公共关系课程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坚持诚信的原则,抱着坦诚的心态寻找工作,避免影响自身的择业和最终的就业。随着现代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注重自己给招聘企业的留下的印象,因而在招聘过程中通过阐明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担任过的职务来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有很多人自己本身没有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自己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添加了这些东西,给招聘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公共关系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杜绝这种行为,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培训,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诚信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诚信迟早会被拆穿,让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秉承诚信的理念,以自己的真实能力获得公司的青睐。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一)公共关系学能够提高毕业生的礼仪素质礼仪培训是公共关系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它包含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不卑不亢、人际交往中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场合等方面。通过进行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为人处世知识,在面对择业的过程中能够以周备的礼仪获得招聘公司的青睐,从而获得面试的成功。
(二)公共关系学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之间公共交往行为的学科,是在对人类活动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规律进行的总结,是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的培训,能够使其掌握人类活动的规律,从而对其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进行指导,使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能够为工作目的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公共关系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在各类型公司关系和利益复杂化的环境下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公司的不断发展。
篇3
1.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
在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蔚业制度下,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大体表现为日下三种:第一、踌躇满志型。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社会需要币创,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争着接受同一个毕业生的情况,比较容易就业,因而她们对走向社会充满信。第二、无优无虑型。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因家庭条件好,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在求程中,一切由父母亲朋包办,对就业无需自己多作努力。这一类学生对走向社会并不感到多大的压力。第三、仿徨无奈型。既表现平平,也无依赖的社会关系的学生,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单位,容易产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仿徨心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的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翻而势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谋职业。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了拿流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留在大城市的又不愿意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去。他们认为那些地方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或者设备条件不优越,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最需要大学生的恰恰是刃巡边远地区。(2)力求和名利两全。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名和利的驱动,在谋求职业时,过多考滤其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行业或者工种是否有社会声望、是否受社会青睐、或者是否有权势地位,以及职业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的高低、工资、奖金的多少等等,故而把目光紧紧地盯住公检法、财政金融等国明奇部门,大专院校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而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3)求职时受专业至上,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齐头并进,对专业的喜好多处于压抑状态,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强烈的自我塑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在大学多专业、多学科设置的环境中,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在某一学利方面的专长和爱好,在毕业时希望能从事本专业工作,故而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应当指出,这种择业观本无可非议,但死守专业不放、不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新就业形势,就不可取了。这样会使自己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4)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正确分析形势,客观估计自我,降低过高的择业期望值,既不盲目追求实惠,也不盲目放弃专业,以社会利益为重,从社会需要出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尽其用。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界撇向社会推销自己
于目前人刁市场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也未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当个人卫!嗯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时,大学生必须在逐步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会推销自己。首先要确立崇高的人生己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其次要调整自我。毕业要值双寸社会现实,适应新的就机制,进行自我凿卜,自我调整。要弄清自己的择业优势在哪儿、有何专长、爱好和专业技能、可胜任胭陛工作等。要根据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既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暴自:弃。再次要转变观念淤淞推销自己。拿的计划分配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机制的新变化。或认定所学的专业不作任何改变,或是“坐”“等”“靠”。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刘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减少厂些小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白嵘言求则大幅度增加。作为当前的毕坦主,应把眼乡舫交远,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销自己,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第四培养多层次就业观。在今天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州,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第二、第三次就业已不是日么稀奇事去那种“终身制”的观念仍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求职就要找个铁饭碗。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刹牛下,铁饭碗,已被扣破。为此,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多层次就业观才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传统又见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4强化毕业生教育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就业机制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4.1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高校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综合能力、知识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靠长期的培养教育。因此,毕业生就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毕业阶段,应该从新生人学时就着手进行,只有把日常的非智力因素和毕业学年的具林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把毕业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到毕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以及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己,把自我价值融合到相会价值中去,实现发展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从单纯的“知识型”向“智能型”、“创造型”发展,引导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通才,以满足侧勺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2加强又七粉学生择业过程的管理。“双向选择”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自主择业,,同样需要国家就业政策的制约、学校的参与、指导。事实上,每年国家都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宏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定。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校,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我们延边大学医学部作为省属医学院校,主要是面向省内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其就业方针应符合本省的具体政策,对诸如定向生、自费生等实行分门另楼的调控。再则,社会上人才市场由于主力机构不尽相同,有省、州、市政府机构的,有用人单位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这就给毕业生择业造成不便或混乱。这些都需要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管理,给予指导。为此,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就业政策,还要收集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就业动态,向毕业生传递就业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概率。
篇4
一、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常出现的法律问题
高校毕业生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一来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彻底,造成了现在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带着国家干部身份;二来对高校毕业生又实行“自主择业”政策,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要和非高校毕业生的劳动者一样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由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因此他们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会常出现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混淆就业协议(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下同)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的主管部门统一制订。它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就业计划的依据,是进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同时也是进行劳动统计的重要依据。高校派遣毕业生的依据也是就业协议,即学校发给毕业生就业协议(三方协议),分别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执一份。毕业生凭就业协议办理就业报到,户口,档案转移等相关手续。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这与就业协议有着莫大的区别。很多毕业生签了就业协议就认为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等到他们去单位报到上班后,即使用人单位不另外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在意,这隐埋着法律风险。还有,就业协议书是格式化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待遇,福利,工作时间,环境等都不会约定得很详细,有时候用人单位就口头承诺,而毕业生就信以为真,没有把这些承诺固定在劳动合同条文中,同样也留下了法律风险。
(二)用人单位滥用实习期与试用期
实习期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期间,一般是3—6个月不等,这属于学校的正常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这时候的大学生并非合格的劳动者。而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为了考察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给劳动者一段时间表现的期间,这属于劳动合同期间的一部分。由于实习期属于教学环节一部分,所以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不会按照正式劳动者给予实习生待遇。而由于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期间,所以用人单位必须给予劳动报酬,给予的标准是不低于约定工资的80%或同等岗位最低档工资,并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正是这两者存在在巨大差别,所以很多的企业和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后,要求毕业生能尽快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数月不等),实习期过即进入试用期。甚至有的企业将试用期当实习期用,恶意变相地克扣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侵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误解合同期限与劳动者的辞职权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国的劳动合同分为三大类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在我国实践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常态,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般会与用人单位签订3—5年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毕业生就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提前离开用人单位就是违约,违约就应当支付违约金,如此一来毕业生在选择是否签约时会出现摇摆不定情况,甚至由于误解而丧失了绝佳的就业机会。殊不知,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有自由的辞职权(试用期提前3天通知,正式期提前30天通知即可),也就是说合同期限与劳动者的辞职权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二、正确认识劳动合同,积极防范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直接明确劳动关系和相关权利义务的协议,正确认识和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规范的人事关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作为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劳动合同能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正确认识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从法律性质上看,它属于民事合同范畴,遵循主体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具体而言,就业协议属于预约民事合同,也即它是约定将来毕业生毕业后愿意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一种意向,遵循《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它的效力始于三方签章,终于毕业生到单位报到之时。而劳动合同确定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是从用工之日起算(也就是劳动者报到上班之日),劳动合同遵循的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因此两者在法律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对两者法律性质的混淆最大的问题在于违约金条款。由于就业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签订就业协议时往往有一个补充协议,约定:若毕业生不按时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即视为违约,要支付给用人单位违约金方能办理相关手续(违约金数额一般是1—2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则规定劳动合同只有下面两种情况能约定违约金:提供专项技术培训并约定服务期和保守商业秘密的竞业限制。除此外规定违约金条款的无效。而如果把就业协议当成劳动合同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存在支付违约金的危险。
(二)正确理解试用期与实习期的区别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约定的一个期限。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的约定有着严格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并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实习期是在校生到企业接受实践教学的期限,属于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不属于劳动的范畴,在校生不属于合格的劳动者,因此企业可以不给报酬。为避免企业滥用实习期和试用期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最好能在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中明确。
(三)正确认识劳动者辞职权
篇5
(二)公益市场
公益市场一般指的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就业市场,政府部门通过主办这种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择业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好的落实国家和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公益市场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公益市场一般分为省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主办的相关就业市场和其他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就业市场。另外,教育部、人事部门等相关部委也会参与公益市场的主办工作。
(三)社会市场
社会市场是指通过包含省市县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在内的社会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它们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各种类型人才就业需求的非公益性就业市场。不仅如此,社会市场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就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务员和教师等的考核,进入军队,毕业生自发寻找就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就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都属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市场。社会市场的就业途径形式多样化,也有其相应优势,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校园、公益和社会市场都属于有形市场,而现在网络市场是一种新的逐步发展开来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这也是无形市场的主要模式。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更是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网络市场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是其他就业市场的依托,而且其他就业市场形式也离不开网络市场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主要特点
(一)校园市场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校园就业市场的局限性
对于毕业生而言,校园市场是其就业的主要平台,通过校园市场,无论是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校园市场都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为集中直接的途径。同时,校园市场是高校自身主办的,它的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能够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方向,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中更有效率,在毕业生的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此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通过校园市场招聘人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岗位需要等来决定招聘内容,对于招聘更为方便高效,节省了招聘所需。而毕业生的就业应聘也会方便直接,也能节省其就业成本,校园市场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高效的。当然,毕业生就业的校园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性,校园市场的就业局限于本校的市场范围,对于专业性太强的高校来说,因为它的就业招聘和信息等都是在本校的的主要专业之间开展活动,不利于毕业生多方向就业和开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而且因为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会有合作,很多时候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在这些固定在该校开展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言,也是一种限制。
(二)公益市场
1.政府支持。
国务院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年都会专门召开会议和发出文件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由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各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大范围、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寻找工作。
2.示范指导。
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的公益性、示范性作用,除了提供就业服务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外,还应在宏观上示范、指导校园市场、网络市场及社会市场的人才招聘工作。
(三)社会市场
1.范围广泛,持续性强。
社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参与众多的重要市场模式,这种市场的特点是广泛的就业范围、就业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
2.面向社会,竞争激烈。
各省、市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社会人才服务等机构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及之后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给高校毕业生,不过这些市场都是面向全社会开放,使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环境,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招人时要求应聘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3.适应市场,长期辅助。由于社会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形式,所以能够满足社会多变的需求,并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旁协助其余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竞争环境。
(四)网络市场
1.及时便捷、覆盖面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单位、机构和个人认可和通过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等网络服务寻求人才和工作,目前网络招聘会、网上考核、远程面试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良好,网络市场的特点是效率和质量都较高。
2.存在安全隐患。
虽然网络市场的效率较高,但也存在信息安全和真实性等隐患,要加强安全保密及资质认定工作,将审核标准规范化和统一化。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既保护供求双方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创造出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安全可靠的网络就业环境。
三、努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发展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供求平衡机制
政府应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营造自组有序的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虽然毕业生的供需也受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某种调控作用影响,但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甚至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决不能任由高校毕业生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调节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各行业间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严重失衡,为了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必须将目前行业间的相互封闭情况加以改变,分享人才信息,所以我国一定要尽早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向社会各界定期公布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率提高。然后是行政调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避免了市场存在的盲目性以及局限性,适当控制毕业生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其供求达到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结构,并进行中长期人才规划,以人才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学校、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招生规模进行安排,将社会总供求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二)尊重知识与人,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没有统一的模型,因而问题就被复杂化了,所以教育成本,直接经济效益,当地工资水平,间接经济效益等等因素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内,然后对基本价格进行估算,以此为基础,再因实际情况调整。
(三)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之下的规范市场
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竞争的特点规定为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开展文明合理的竞争,促使社会生产力和谐发展。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拟定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并以此来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行全国统一规定。加强监管毕业生就业市场,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行为的出现,维护市场秩序,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
(四)鼓励先进
建立以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的激励机制,保护个人利益。首先参与激励,就是如同浪花与大海一样将个人并入到组织当中,与组织融为一体,以组织的利益为目标,作为一个主人翁为组织的事业奉献自己。此机制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使工作效率和个体意志得到提升,自我价值随之得到升华。其次是工作激励,促使人们以增加工作量的形式把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最后是环境激励,即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之中逐渐改变生存环境进而优化环境。
篇6
(三)信息服务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不满意的高校毕业生占72.20%。通过访谈得知,由于高校毕业生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取足量的就业信息。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传播量较少,且时效性较强。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就业信息仅限于内部,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现象。
(四)支付信息成本意愿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搜集信息成本和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成本[7]。调查结果表明,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和400元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2.66%、32.16%、24.37%、10.05%和10.86%。可见,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近90%)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400元以下。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就业信息具有目的性、变化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征。高校毕业生作为集中就业的特殊群体,要求各类就业信息传播及时、准确、可靠。调查发现,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信息传播时效方面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毕业前必须落实接收单位,才能够确保毕业后及时就业。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招聘应届毕业生,且设定了时间限制,这给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如果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再核实,极易导致信息失效。
(二)信息服务内容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首先急需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对行业发展前景信息需求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再次是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而对就业维权方面的信息关注度相对较低。但目前多数就业信息内容仅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这既不利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三)信息传播方向方面就业信息传播应该是双向的,用人单位可向求职者招聘信息,求职者也可向用人单位求职信息。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多为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招聘信息,高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的极少。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及时向用人单位传播了本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专业等信息,但仍难以代替高校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愿。
(四)信息传播组织方面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组织既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还有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等。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校毕业生比较信任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传播的就业信息;而因互联网、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和小刊小报等传播的虚假就业信息曾给初涉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较少得到高校毕业生的信任。
(五)信息传播媒介方面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普遍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伪难辨,部分就业信息随意夸大用人单位实力,误导、甚至欺骗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一些非法传销组织、诈骗集团等也参与到互联网就业信息传播之中,直接侵害了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部分社会中介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利用高校毕业生急于就业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特征,也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形式进行不法活动。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措施
就业信息服务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谁先获得就业信息,谁就占据了就业的主动地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需要针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拓展信息传播途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及时关注学校的各类就业信息,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宣讲会等,不断增加就业信息传播总量;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优化平台设计,方便高校毕业生获取各类就业创业信息;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中来,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其覆盖面;有关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开发新的就业信息传播媒介,不断拓展就业信息传播途径。
(二)丰富就业信息内容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内容越丰富,求职视野就越开阔。就业信息利用的越好,就业成功率就越高。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丰富就业信息内容,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扶植政策、就业维权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信息的传播,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政府应规定国有垄断企业招聘信息必须公开,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实行公平、公开竞争。
(三)提升信息服务效率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引导大学生养成平时关注就业信息的习惯,善于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不断增加就业信息的积累量;学校相关部门应教育大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和利用就业信息的各种技巧,增强辨析能力,及时处理获取的就业信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应经常保持和亲朋好友、本专业学长(学姐)的联系,学习他们获取就业信息、分析就业信息的经验,并能够通过他们获取新的就业信息。在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的时刻,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及时组织他们登录各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网获取就业信息,合理地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报纸媒体等渠道的就业信息。
篇7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有关数据表明,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量从2002年的134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448万人,同时期研究生教育毕业生从8.1万人增长到31万人。毕业生数量在5年间增长了三倍多。而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数量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幅,这点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1)基本状态描述
由于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因素极为复杂,完全揭示它们对供求的影响并不容易,在此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仅设定市场工资率是影响供求的唯一因素,则供给S和需求D都是工资率的函数。
图中,横轴代表就业L,纵轴代表工资率W,D为企业需求毕业生曲线,S为毕业生供给曲线。当工资率为We时,以We作为供给价格的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能够实现就业,以We作为需求价格的企业能够雇用到所需劳动力,此时,供给的决策主体获得最大效用;需求方满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形成一种相对静止、稳定的状态。此时,E为均衡点,由此形成的We和L为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
(2)弹性大小的确定
劳动力需求量(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称为需求(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需求(供给)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反向关系,因此需求弹性为负。劳动力供给量与工资率呈正向关系,其为正值。由于劳动力需求曲线都是在同一市场上无数企业需求曲线的叠加,有的企业对毕业生需求多,有的需求少,因此叠加后其曲线较为平缓。2.经济学分析
(1)起薪点下降
劳动力需求D与劳动力供给S共同决定均衡工资We,均衡就业量为L。在工资率不变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制约变化会引起劳动力供给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现假定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基本均衡的。由于受到高校连年扩招的影响,使得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发生移动。但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无大幅度增加,表现为基本稳定,因此,假定需求不发生变化。此时,均衡工资We已经不再是均衡的了,在We水平下,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在需求和供给的作用下,特别是对就业机会的竞争条件下,会导致工资率W从We开始下降,在D和S1相交的E1点供求重新处于均衡,A点沿曲线S1向左下,E点沿需求曲线向右下运动,供求的运动趋向于均衡点E1形成新的均衡。由此,新的工资W1小于We,表现为起薪点的下降。
(2)就业率基本稳定下的就业量增加
在均衡工资率下降过程中,均衡就业量也从L变动到L1,均衡就业量得到了增加。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虽然面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大增的双重挑战,“十五”期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稳定在70%以上。2005年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2.6%。应该看到,在毕业生数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数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3)毕业生就业供给曲线弹性的变化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各类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近几年,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毕业生们也在逐步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并定位自己,对初次就业的薪酬期望值已经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另外,随着博士、硕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近几年也出现了博士生挤压硕士生、硕士生挤压本科生的就业现象。因此,由于毕业生自身内部原因以及外部等原因的综合作用,整个毕业生就业供给曲线必将表现的平缓,如图所示,S移动到S2。
(4)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校别、地域、性别、文凭或证书等方面的歧视现象,究其原因是存在利益考虑。比如女性毕业生在婚育期间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工作。而企业在此期间不能降低她们的工资待遇标准,而且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关系,为此不得不进行暂时性的调整。相比之下,招用男性毕业生就会省去时间和资金成本。
(5)政府作用的体现
出于对各自收益成本的考虑,毕业生对预期薪酬的降低速度要迟缓于企业起薪点的降低速度,二者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如图所示,此时We是毕业生调整后的薪酬期望值,在毕业生就业供给曲线弹性发生变化的同时,由于受到人力资本投资作用的影响,毕业生预期薪酬的期望值基本维持在We不变,此时毕业生供给量为L3,而企业需求不发生变化时,企业需求量为L,两者之间就会造成L—L3的就业缺口,使得毕业生大量出现失业。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就业调整,使企业扩大需求量,使企业需求曲线从D移动到D1,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研究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毕业生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做好自我定位。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用人信息需求、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完整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加大对影响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工作。
2.政府部门应该做好政策的贯彻、修订与完善工作
(1)就业政策的贯彻与完善。在进一步落实完善当前毕业生有关就业政策的同时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部门以及各级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有关毕业生就业规定进行修订完善。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安全阀。对暂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险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日益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大学生的价值。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当今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篇8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就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强化其人才培养意识,严格其人才培养标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学习和参考德国的双师型师资建设经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师人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职业院校享誉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其职业院校中,其兼职教师数量要远远高于专职教师,很多教师都来自企业,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具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性职业教师,他们大多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能够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特点,业务素质过硬。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级人才队伍建设时,可以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采取“内引外培,专兼合用”的办法,一是积极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担任教师,并负责实训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选派一批优秀的骨干级教学人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活动,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更多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由培训部组织,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科研人员到该院培训教师,经学校和企业考核合格后获得“内训师”的资格证,这些“内训师”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双师型”的紧缺,是“双师型”教师的必要补充;三是聘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短时期内可能引不进来,引进多了对学校也不经济、更不划算。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些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做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任务。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同体”
篇9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思想矛盾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仍相对滞后,规模和带动兢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就业期望与企业用工产生冲突的时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另辟就业蹊径,进行自主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而言,一定要正确权衡继续深造、就业与自主创业之间的关系,理性地进行自主创业。如何才能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笔者建议大学生们应当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什么样的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目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取舍。
2.培养学生们的正确创业意识与品质。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科学认识,同时这也是高校毕业大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之前,必修课之一。自主创业对象,即变幻莫测市场,因此虽然自主创业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能力和意志,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却以影响学业等多种风险为代价。比如,很多高校毕业大学生只是单纯的凭借着所谓的兴趣、热情甚至是跟风,选择自主创业,实际上对自己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市场并未看清楚、不甚了解草率创业,只能迎来失败的结构,甚至遍体鳞伤。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毕业大学生们在自主创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认识到高校毕业创业利、弊,真正了解自己的实例和条件,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自主创业做SWOT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还要再自主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热情、冲动或者跟风而投入到自主创业之中。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激情,更要有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所以,在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上,高校毕业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
3.营造社会环境氛围。
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并非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除家庭、学校外,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加强关注,给以大力支持。基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而言,政府在提供社会支持上大有可为,社会环境支持的改善应当从“硬件”、“软件”方面入手。对于“硬件"而言,其要求政府将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场所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纳入到预算体系之中;“软件"环境创造,要求从创业政策、法律、教育以及市场商业环境条件方面,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毕业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社会环境条件的完善,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且还要落实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自主创业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有必要考虑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影响和学校范围限制的特殊性,与家庭、学校联手开展宣传和进行管理。例如,政府将家庭和学校的创业教育纳入创业支持体系,以社区和学校为依托,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善有利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构建。
篇10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思想破臼除窠各行各业都能创造价值,“蓝领”与“白领”不一定就泾渭分明,各职业形态彼此融合。初入职场,身居普通职位在所难免,历经磨炼,才能够脱颖而出。所以,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有正确的定位,心态端正。吕坤所说的“待机若死,乘机若矢”,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二)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比如德国,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我国,应该效法先进国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三、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展望
现在全球一村化,英语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优势。毕业生要看到希望,不好高骛远,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1.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对英语要求并非太高,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限专业,或者纵有限制,也相对宽松。但是,如今竞争激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公务员招考中涉及的英语专业职位有外交、外贸、海关总署、对外友协和海事局、体育局等诸多部门。
2.教师。性格温和,不急不躁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教育行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个行业尤其适合女学生。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收入稳定,假期时间宽裕。据统计,各大院校的英语方面的教育精英都是英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另外,教学课改新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所以,反应敏捷,细心认真、懂得心理学的毕业生可以在这个行业大显身手。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机构超过七万家,英语市场培训总值逾两百亿,超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由于竞争激烈,英语教学机构对师资力量颇为重视,四处“挖掘”优秀教师。只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毕业生走到哪里都备受欢迎,在任何地方都可任意驰骋。
3.翻译人员。有口译与笔译两种,依个人的擅长而选择。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较多,包括国家机关、银行、保险公司、科研、海关边检、涉外金融机构、学校、旅游、新闻出版、外资企业、高级宾馆酒店、商务管理公司等单位,从事英语记者、教学、涉外公关、翻译、英语编辑和研究等工作。如果选择同声传译的工作,则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各种组合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个行业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适合反应敏捷,才华横溢、口才奇佳、思维迅速的年轻人。至于笔译,在要求质量的基础上,速度要给予保证。翻译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求翻译者不仅仅具备英汉专业知识,懂得传播知识,还要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从合格的翻译到优秀的翻译家,可谓是征途漫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接轨以后,国际化步伐加快,进一步的改革促使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骤增,所以翻译专业就业的前景喜人。
4.业务员。也适合女性选择,做文秘与普通的职员。现在外企一般要到CET6,严格者要到TEM8。外企的特点是注重口语表达的能力,看交际水平的高低。这样的人才反应敏捷,思维发达,善于维护关系、创建人脉和争取客户。
篇11
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同时也具备相对较好的研究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研究获得较高的起点。例如,有的教师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撰写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4]。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5,6]。作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取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实现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基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大力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越发显得重要。纵观近五年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也确实在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针对当地特色经济桑蚕种养的需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预防、桑蚕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当地政府为解决喀斯特地貌的农民生境问题而提倡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方针,有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开展了核桃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4根据就业意向选题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出选题方向,这一点也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出发点。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对某一就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本科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增设了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需求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如技术操作、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对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食品发酵行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甘蔗糖蜜发酵产谷胱甘肽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产酶工艺优化”、“黑蒜加工过程中各种有效成分变化”等相关选题;针对酿酒行业的学生需求开设了“酒曲中优势菌种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酒曲中霉菌的筛选及糖化霉能力的测定”等选题,通过相关的研究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技术核心与工业流程,使之能较快胜任毕业后的企业工作。
5根据考研方向选题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毕业后能从事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就读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在优先考虑范围,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导师,都不会乐意去招一个没有一点动手能力没有一点研究基础与经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招进来指导困难,很难有突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率,在学生自身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尽量为学生开设跟其考研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加强他们在动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养。例如针对考研方向为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及“家蚕肠道组织RNA提取方法比较及RT-PCR检验”等选题;针对考研方向为生态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则有“重金属耐受菌株的筛选及其潜在生物修复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几种不同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及“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论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础,提高了研究生复试的通过概率。
6根据兴趣爱好及专长自主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出发点。研究者一旦对某个事物发生了兴趣,它就会被该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兴趣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不可忽视因素。这一类选题相对选择范围较宽泛,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选题方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看看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对这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然后根据阅读文献的感想与教师多次沟通确认可行后再撰写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实验研究。因为是带着问题与兴趣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选题学生往往完成得较好。因选题范围宽泛,在此不一一罗列。
篇1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依据。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评价体现了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水平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能展示出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学术水平,能显示出某一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水平。毕业论文(设计)极有可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结合,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因此,毕业论文(设计)应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
1 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1.1 成立组织机构,职责明确
教务处作为校级主管部门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组织检查、监督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相关问题。
1.2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开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鼓励学生选做有创新特色的课题。可结合科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习问题进行研究,或进行实验课程研究、设计和改进。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创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1.3 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及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应包括确定课题、调查实习、调查研究、查阅和整理资料、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撰写等各个环节。学校应制定相关规定和撰写规范,并认真检查和监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个撰写过程,作好记录。
1.4 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与答辨
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完成后,应将其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工作小组安排评阅专家评定,经指导教师和评阅专家通过后,方能参加答辨。
1.5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答辨后,综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专家评定成绩、答辨小组评定成绩。各部分成绩根据各校实际规定分值比例。答辨工作结束后,答辨委员会在全面综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记。
1.6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及资料归档
各学院要认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并做好记录,答辨结束后,要及时认真总结,开展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自评,不断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质量。
学生论文辨结束后,学院不但要将论文纸质稿按顺序装订成册,统一归档保管,还要保存好学生论文的电子版本,以方便数据的统计,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2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识
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认识。要让教师、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成果、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形式,也是体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选题的准确与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水平,避免选题过大或过小。选题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到答辨必须有工作记录。
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础
近几年,高校大量扩招,而校内资源设备没有及时扩建,在此学生进入实验的机会受限,从整体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因此,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学生在毕业论文前对能对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毕文论文(设计)时再将内容带进实验、工厂,做起论文来就轻松得多,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2.4 调整学生就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之间的冲突
有的学校学生的就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都集中在第八学期,这给学生带来不少的压力,也影响到了其成效。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把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稍提前一学期,在实习的同时也可以完成论文写作的初稿。
2.5 改革创新答辨时间
改变集中答辨的形式。学生可申请提前或延期答辨,以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6 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答辨程序
答辨小组组长根据学院有关要求,认真组织本组学生的论文答辨工作,确保答辨效果。
篇13
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学习、研究分析、实践运行,借鉴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和现代管理的先进理念,建立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毕业设计设计质量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是以戴明循环(PDCA循环)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PDCA是一种持续改进的一种方法,通过制定明确的毕业设计管理目标和计划(Plan),按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去实施(Do),对目标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Check),通过检查后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行动方案和控制方法(Action)四个基本过程构成的PDCA循环,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毕业设计的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改进与提高四个主要环节。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由毕业设计制度和质量标准系统、毕业设计过程运行系统、毕业设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毕业设计反馈与调控系统和毕业设计资源保障系统六个部分组成。毕业设计制度和质量标准系统主要由毕业设计教学文件、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各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标准等方面组成;毕业设计过程运行系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目标实现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手段,是各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集合;毕业设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是对毕业设计学生、指导教师、课题、论文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过程的集合,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和处理系统,学生联系导师,导师追踪学生,对获得的毕业设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与统计,获得定性的结论和定量的数据,从而达到及时了解和描述毕业设计质量状态的目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是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毕业设计反馈与调控系统是掌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各因数在教学管理中的基本状况的组织系统;毕业设计资源保障系统是由指导教师队伍管理、毕业设计经费、顶岗实习企业、就业去向的管理、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组成。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组织和队伍是毕业设计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应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督导室、实践教学中心和系部具体组织质量保障日常工作,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管理模式,校内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和管理,校外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和监控,按照戴明循环(PDCA循环)管理理论和方法,及时制定目标和任务计划,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收集并反馈信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对毕业设计内容及问题进行改进梳理,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