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有效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篇2
2.有效的教学方法
沟通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则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我们以行为作为导向,可以把教学法分为: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调研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与模拟教学法等等。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法可以在工程力学类、机械类课程中充分地或更好地运用。许多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理论的内涵。此法也比较多地应用于化学类、物理类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被大量地运用。据笔者的经验,在商业管理、经济、法律、思政类的课程中使用效果较好。同时,个人认为把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与模拟教学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案例和角色模拟以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效果更佳。引导文教学法比较适合于语文、哲学、思政类的教学,比如通过引用某个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故事等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进而导入要讲解的具体的理论知识。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和最佳效果。因此,有时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和备课。
3.双重重视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既要重视效率又要重视过程。完善的过程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外在形式,没有完善的过程就是有缺陷的课堂教学。但是在保证过程的同时我们要求效率,没有效率的过程再完美也都是一种摆设。若是一味追求效率不管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要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就行,那么对学生来说即使是取得了学习的成效,但是他们的身心也是痛苦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失败的教学。因为虽然学生暂时在这个知识点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很有可能却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这个是更加糟糕的一件事情。另外若是一味地追求过程,形式上很活泼或者说教学过程很完善,学生也很有兴趣,但是下课之后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是失败、无效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在追求完善的过程的同时追求教学的最终效率,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求真务实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这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却是大实话。因为我们的教学一旦脱离实际情况,所有的努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的,只有求真并且务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求真务实,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课堂教学。技校的学生是经过统考的层层选拔之后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这些学科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有待改善和提高。针对这样的一群学生,“老汤老药”学生是没有兴趣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否则对牛弹琴就是白费苦心。我们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社出版的《新模式英语》,这本教材实际上是非常实用的一本教材。它由描述国外各个生活场景的内容组成,语言地道,内容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只要学生能够耐心学,学好之后基本上可以在国外生活自如了。但是,对于技校的学生来说要求掌握的词汇量还是有点大的。因此要注意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事情。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不流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课堂教学中要能突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述列举的各种教学法中,笔者根据技校英语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最多的是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与模拟法。通常在一个TeamProject中,笔者会指导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再让学生根据团队中每人的分工来合作准备好本小组的项目(任务),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支持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在项目教学法中结合使用角色扮演与模拟的教学法会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新模式英语》中的Unit3—Lesson5根据教学任务,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一个项目:将整个班级分成4个组,每组学生自己分工,要求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个百货商店的平面图、陈列架;并设计买卖过程的语言交流内容;使用自己设计的道具并分角色扮演salespersonandcustomer来模拟在国外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通常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模拟法会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三步实践和评估中来完成。如笔者在《新模式英语》Unit3—Lesson5中的安排(见下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到指导、控制时间、回答突发问题并在每组学生的表演后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要对每组的表演进行打分来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总评成绩之一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内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
篇3
一、课堂教学内容应体现情感性,与学习素养培养相结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状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在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作为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首要条件和标准,将情感素养培养渗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促进良好学习价值观的养成.
如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新知教学模式,不就教材讲内容,而是将情感素养培养融入到新知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设置“我国运载火箭升空”、“远洋巨轮航洋运输”等实际问题情境,培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使学生带着情感参与教学活动.又如在数列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学科生活性,设置“某工厂去年产值为a,计划在5年内每年比上一年产值增长10%,从今年起五年内这个工厂的总产值是多少?”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实问题解答活动,增强对学好数列知识现实意义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
二、案例教学活动应体现能力性,与学习能力目标相结合
问题:在ABC中,sinA+cosA=22,AC=2,AB=3,求tanA的值和ABC的面积.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三角函数问题课讲解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所设置的一道典型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答方法及策略过程中,得出了用“先解三角方程,求出∠A的值”、“由sinA+cosA计算它的对偶关系式sinA+cosA的值”两种方法进行解答的思路,此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其解题过程略.
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等基本知识,着重考查运算能力,是一道三角的基础试题.”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向学生提出:“试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解法比较简单呢?”这样,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在此引导学生进入到发散思维活动中.
上述问题教学活动进程中,教师将问题教学与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探析、辨析思考等活动,不仅对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有效掌握,同时还实现了良好学习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与新课标提出了“以生为本”理念,“能力培养目标”相统一.
篇4
二、做研究型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研究型的教师是对教师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也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研究”听起来是搞科研,搞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的事,可事实上作为一线教师更有研究的必要,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通常,教师个体自主研究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读书学习
首先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阅读经典作品及文史书籍,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是为了明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生在这一学段应该具备的知识储量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对教材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
2、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的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然后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成为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三、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以前我们总认为要预想学生会说什么话。其实不然,备学生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应该学到什么,想学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给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善于把有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2、上有“语文味”,有生成的课
(1)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好多课,都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不错,但是当我们试图模仿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时,却觉得别扭,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得心应手。
(2)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活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徒有形式的活动,既没有语文知识的获得,也没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有“语文味”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活动都应该是为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3)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际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课堂当前的学习气氛,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有生成的课才是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是好课。
篇5
如果说,过去我们理解“学生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还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研究。一句话,就是要把“研究”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历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本节课学生的研究活动看似进行而实际是教师示范,学生成了看客,顶多是一个操作工,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研究者:一是课程设计本身导致本节课课堂教学容量太大,教师因为瞻前顾后,没能对教材进行大胆在取舍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二是教师过份低估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过分估计了学生可能遇到研究的难度。一句话,教师没能在学生研究这方面做适切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方面打了折扣。
二、有效教学设计:科学提炼“核心问题”是关键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美斯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问题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而“核心问题”则是指中心问题,是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中最具思维价值的、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的成功提炼有利于学生清晰学习目标、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发展思考力,以纲举目张之势,推动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地前进。教师怎样才能提炼出数学核心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关键。还是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一节课听下来,与会老师虽然感到课堂容量很大,但课程推进的脉络非常清楚:猜一猜,初步估计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间的关系;数一数,粗略验证猜想;拼一拼,实现从圆到长方形的转化;算一算,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课堂进行的如此清晰呢?在该备课组的执教反思中,我听出了他们在设计该课时准确提炼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知道圆的面积,可以把圆转化为什么?如何转化?转化后又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笔者以为,正是教学围绕着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才使得学生顺利掌握了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并且为学生研究平面圆形面积的方法做了主动的整理、固化,为一类知识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篇6
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导入课题,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如何设计板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有细节的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课堂细节的问题。
一、寻找学生身边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本质,不是纯粹知识的罗列,而是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从学生的名字里找细节。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小故事。一个班级有45个同学就会有45个不同主人、不同寓意、不会重复的身边小故事。这些故事由同学自己讲,讲自己的故事,人人会讲,人人爱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加深彼此了解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又不长。我在自己的课堂上,每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同学轮流介绍自己的名字,每次2名同学,加上老师的点评,一次3分钟左右,很受同学欢迎。这个细节的有效把握,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独有的生命活力。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叫“陈黄劢”,他这样介绍自己:我的母亲姓陈,父亲姓黄,父亲很尊重母亲,让我随了母姓,劢是努力的意思。我的父母希望我努力学习,努力做事,努力做人,所以给我起名“陈黄劢。”听了他的故事,我作了这样的点评:“你的父亲很开明,你的家庭很和睦,老师相信你在父母的帮助下,再加上你自己的努力,你一定能够成功。伴随着你的优秀,你们一家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堂就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2.从学生的回答里找细节。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预设时,往往就是教师应该把握的细节,切不可因为不在自己的预设中而不了了之论文格式。有一位教师在讲《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买彩票中奖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学生1:“全部捐献给国家。”学生2:“部分捐献给国家,部分自己买房、买车。”学生3:“我用它讨老婆。”(全班大笑)学生3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外,游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及时抓住这个细节,不顾学生反映,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不了了之。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及时抓住引发全班大笑的回答,用一种轻松平和的表情对这些青春萌动的孩子这样来引导:“大家不要笑,讨老婆对一个男生来说的确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是吗?”然后再来回应学生3:“你很开放,也比较早熟,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你还不懂女人。你知道一个好女人最想嫁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吗?这个问题老师希望全班的男生都能够回去做一个思考。”这个“笑话”不就变成了一种生动的“激励”教学资源了吗。
3.从学生的问题里找细节。我在上粤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建立新友谊》一课前,了解到孩子们经过几周的一起学习生活,在同学的人际关系上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上课前,我提早给同学布置了一项写信作业“把你无处说的烦恼告诉我,好吗?”老师承诺绝对保密课堂教学,但会用恰当的方式一定让你的“心锁”打开。作业批阅后,我遴选了几位烦恼最大的同学作为上课的素材,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用“XX同学,你知道同学对你有什么意见?有哪些看法?你想知道吗?”“ZZ同学,你愿意把你对XX同学的看法当面告诉他吗?”“XX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感受你现在有什么新想法吗?”的问答方式,采用“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手段,巧妙地将他们的烦恼融入课堂教学中。这节课有一位副班长是流着眼泪上完课的。显然,她的烦恼经过这节课后终于释然了。我作为思品课的老师,通过这节课也获得了学生极大的信任。
二、捕捉生成的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亮点”。我在扬州教育学院附中听过一位老师上《畅想青春》一课。老师先让学生根据 26 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在小组交流探究过程中,她发现一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只乌龟,以为他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提醒他要认真。讨论结束后,老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这时,刚才画乌龟的同学也举起了手。老师犹豫片刻后请他上了讲台。他在黑板上画起了乌龟!老师有些失望,学生在窃窃私语。等他画后老师问:“你认为青春只是一只乌龟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安详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我们的青春。”听着学生诗一般的话,这时老师也忘情地说:“老师也愿意做这只健康有活力的乌龟。”
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本案例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能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注意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我看过这样的课例片段论文格式。课题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师列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老师讲得生动感人,情到之处不禁问道:“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在城市生活还是去边远的农村从教?”没想到座位上有学生竟然响亮的回答:“我会留在城市!”老师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课堂教学,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他将这个“误点”有效地纳入课堂教学,把持“留在城市”“选择农村”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结果课堂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达成了共识:选择城市或是农村,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的意义关键是看在哪里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关键是看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当学生的“误点”出现时,教师能够及时抓住 “误点”这个细节,通过辩论达到了共赢的结果,使课堂避免陷入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篇7
二、学习情境有效,利于活跃学生思维
1、借助问题创设情境。“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代数式“8a+2ab+5ab-9a-7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刚接触代数式的学生感到万分诧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教师将代数式化简得到-a时,学生发出了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的重要。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3、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良好的人文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教师要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其次,教学要有平等、民主的互动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三、 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讲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数学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四、 课堂教学评价科学化,利于刺激课堂效益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调控手段,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心智,拓展其思维;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二、有效使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篇9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篇10
[案例一]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
师:动物学校举行了5分钟口算比赛,小狗算了75道题,小猫算了66道题,小兔算了68道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表扬谁?为什么?
生:我是老师的话,我会表扬小狗,因为小狗算得最多。
师:说得真好,刚才这位小朋友通过比较知道小狗算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寥寥数语,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几句话就把今天的学习目标给揭示了,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给激发了,把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这样的导入,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 关注学习经验――学习新知有效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就新知而教学,不管新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常常出现格格不入,启而不发的课堂现象。所以,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新课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
[案例二]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是这样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直在研究乘法口诀,已经学了几的乘法口诀?
生:1到5的乘法口诀。
师:1的几句?
生:1句,一一得一。
师:2的几句?
生:2的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师:3的几句?
生1:一三得三
生2:二三得六
生3:三三得九
师:4的口诀我们四大组一组说一句哦。
第一组:一四得四
第二组:二四得八
第三组:三四十二
第四组:四四十六
师:按顺序不稀奇,打乱了你还会吗?
师:出示5×4
生:四五二十
师:出示3×5
生:三五十五……
师:研究了1到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研究6的乘法口诀。我们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生:从一六得六开始……
教者首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诀练习,有个人回答,有开火车回答,有大组回答,有顺序回答,有打乱了顺序回答,更重要的是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6的乘法口诀探究中去,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这样的新知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3 精选操作材料 ――动手实践有效
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新知识必须凭借动手操作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材料的准备时必须精心、有效地选择,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案例三]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选择动手操作材料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四边形,但五边形、六边形在生活中很少见,你们能不能用桌上准备的纸、剪刀、小棒、水彩笔、直尺、钉子板、牛筋创造出五边形与六边形呢?
生:(异口同声)会。
师:很好,开始创造吧!
生:全体学生动手、动脑认真专注地创造五边形与六边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1:我用5根小棒搭了一个五边形。
生2: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六边形。
生3:我用剪刀和纸剪了一个五边形。
生4:我只用一张纸折了一个五边形。
生5:我用钉子板与牛筋围了一个六边形。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动手动脑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创造方法源自教师的精心、有效的预设、选择,教师不预设、不选择这么多材料,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这么多的方法,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的小孩子呢?这节课在第一次上时忘了让学生准备直尺,所以,效果就没第二次好,因为学生画出来的五边形、六边形的边都是弯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特点,精心、有效地为学生选择动手操作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效果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4 采用激励语言――课堂评价有效
合适的精彩的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能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但也不能泛滥),因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最有效。
[案例四]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采用、选择激励评价语言的。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最少能分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能分3个三角形,那六边形最少能分几个三角形?为什么?
生1:4个,因为边数多1,三角形的个数也多1。
师:发现得很好,那十边形最少分几个呢?(学生无语)我相信二(4)班的小朋友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秘密、方法!
生2: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
师:你太聪明了,老师奖励你2颗智慧星。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其实这个秘密我们还要在以后更高的年级学习,要知道三角形的个数只要把边数减2就行了。
孩子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来源于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源于教师为之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语言,来源于教师充分给孩子表述的机会,来源于教师平时注重呵护创新的幼苗。其实上述案例中的孩子,他的思维之所以非常活跃独特,是因为他平时一直备受老师的喜欢,上课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合适的、有效的表扬鼓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5 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有效
学生学完新知识后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有效的练习,学生才会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新知识后必须有效设计课堂练习活动。 [案例五]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活动。
师:谁会用今天学的知识猜猜老师有几本练习本?
师操作:2本2本拿,共拿了6次,共几本?
生:二六十二
师操作:4本4本拿,共拿了3次,共几本?
生:三四十二
师:有几种方法解决问题啊?
生:两种。
篇11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1.发展优等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因此主要目标是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提高中等生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中等生,他们的进步与否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做更深入的思考,人数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因此主要目标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而且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因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主要目标。
四、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点、基本计算技能,重视情感目标,以维持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努力方向。
2.分层授课
(1)课堂提问要分层
在课堂有效教学中,提问的质量决定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也就是打破那种齐声回答或解疑均由班内少数“优秀生”承包的局面。
(2)课堂评价要分层
评价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分层评价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目的依然是鼓励,也就是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善于运用“表扬式”评价肯定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3)课堂训练要分层
篇12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提供教学活动反馈信息的途径,具有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而管理,则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 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见附表)。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2.1 了解学生的需要。
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 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 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篇13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SHAPE\*MERGEFORMAT
图1图2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
(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X
…
20
21
22
23
24
…
y
…
…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