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分析从事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后发现如下现状和特点:1) 教材落后,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不适应,不贴近专业;3)传统的教学手段没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4)学时少,以致教学信息量不足和技能训练时间少;5) 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一,致使教师教学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如何面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针对以上现状和特点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及做法。

1 教材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快,使大多数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常常无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过时落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因要经过一段时间,使部分知识内容落后于实际一年以上,为了使教材及教学内容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保持最新性和先进性,应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最新教材或编写实用教材,为此,我校一般在两到三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编写,及时了解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情况,更新计算机的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落后没能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或教学途经上灵活运用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内容,无论教材出版时间多快,都无法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硬件一致,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太平洋电脑网站(.

[3] 范彬.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4] 刘薇.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5] 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8).

篇2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篇3

1.1 认识误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因此,某些学校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其次,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这些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各高校普遍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压缩,甚至有些院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取消;反映在学生方面就是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什么都会,根本不用上这门课程。

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素养,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中,为学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基础,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很多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努力消除这些片面认识对教学的影响。

1.2 学生“差异性”对教学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因此,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学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更好地组织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薄弱

目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我们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所有的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引入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要注意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性,应该结合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采用所有专业学的方式,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这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了也与专业学习和工作没有关系。

1.4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大多只涉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完感觉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5 教师教育经历和考核机制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大学中的教师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养,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应必备的知识,所以大多存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够深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T作的教师大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教学钻研,二是与目前大学的考核机制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有关,有时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科研较差而导致考核不合格,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2.1 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意义,克服片面认识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突出课程对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精选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对于机械、材料、冶金专业的学生,通过冷弯成型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自发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对于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对课程的片面认识,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该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等软件的扫盲”这样的观念。学校可以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他们到该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参观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学校对课程的重视。

2.2 开展“分层次分类”教学,克服“差异性”影响,紧密结合专业组织教学

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采用上机形式,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并最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 学内容。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Word、Excel、PPT等基本软件应用。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专业开展“分类”教学。首先要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师积极和各学院专业授课老师交流,每个老师和自己所讲授的学生专业形成对应关系,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授课内容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工设艺设类专业,可以设置Photoshop、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内容;对于人文语言类专业,可设置Dreamweaver网页设计类内容;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设置Protel等电子设计软件内容。

2.3 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人手,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广度优先”为原则,降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层次过深、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网络传输介质、IP地址、常用网络交换设备、常用网络接入方式和常见网络应用,如www、FTP、Email等,避免对TCP/IP协议、子网分配、网关配置等较难理解的内容的深入讲解。

此外,从教学方法人手,教师应熟悉多种教学技能,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紧张有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二进制时,采用和二进制紧密相关的通过多张数字表猜数字的游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Word操作练习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练习主题,比如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生活等,要求使用多种文字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图片和艺术字设置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手,投入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用亲切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和谐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加强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积极参加高教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积极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组织的教学交流论坛,开展对外教学交流,在校内开展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当前考核“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在考核机制上向基础课授课教师倾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投入时间,努力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结语

篇4

3.计算机本科专业科研实践学期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4.中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5.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问题

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7.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0.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11.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12.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1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5.关于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解决对策 

17.面向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的研究 

18.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应用技术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刍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

20.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23.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24.计算机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25.计算机本科教育引入微软院校IT课程的思考

26.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数学素养培养研究 

27.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8.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9.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介绍 

31.计算机本科双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与学校学科特长相融合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3.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本科教学模式探讨

34.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5.基于大类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36.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8.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体现

39.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40.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 

41.虚拟实验室环境下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42.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43.普通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网络控制实验的研究 

4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计算机教育中数理逻辑课程改革浅析

50.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51.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52.计算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的设计 

53.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之比较

54.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55.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

56.计算机本科电子商务课程启发实践式教学方法

57.非计算机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59.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60.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61.财经类高等学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

62.基于课程地图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

63.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考

6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5.基于CDIO培养模式在计算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研究

66.计算机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 

67.高校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68.我校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69.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70.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71.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 

7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7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就业为导向

74.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5.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指导

76.美国高校计算机工程本科课程设置特色分析

77.以竞赛为驱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7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虚拟仿真器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82.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83.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84.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85.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7.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

88.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及写作的影响——以计算机本科二年级学生为例

89.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华尔兹”

90.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1.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

92.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93.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9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以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95.计算机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对策略

9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

98.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99.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100.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初探  

101.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关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10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104.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06.敏捷开发模式在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7.高职设置四年制技术本科的研究与探索——以长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108.大学本科开设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的探讨

109.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以《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为例

110.教育转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1.计算机本科职业化教育引进与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112.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初探

114.应用型本科涉农院校计算机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

115.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17.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118.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119.就业导向下的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篇5

一、丰富教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看似简单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难免会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这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兴趣产生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上的教辅资料,以及丰富资料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兴趣推动作用下,产生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数制与数制间的转换”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实践的动力,为学生展示了进制转换形式的密码游戏资料。学生对利用数制转换方式设置密码的做法非常感兴趣,就对集中注意力学习了“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以及“十进制”之间互相转换的方法。在学习进行数制转换学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展示了“算式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等。学生有了丰富的例子作为参考,并有密码设置游戏作为练习题目,学习动力得到彻底的激发,对数制转换方法进行了高效的学习,并以密码设置游戏角度出发,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实践

不少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的态度,是喜欢上课,却不喜欢学习知识。追根究底,是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哪怕是课堂上的学习目标。这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效率提升不利。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采用科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目标,提升积极主动实践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演示文稿制作的知识时,为了避免学生“眼高于顶”,在课堂上进行高效实践,运用了任务驱动教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教师自身自作的演示文稿成品,让学生看到演示文稿中图文混排、动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此时,教师课堂学习任务。学生带着兴趣和目标,积极进行了课堂实践学习。教师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实现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途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篇6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7

一 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办公工具已经走进了各行各业,计算机知识也成为现代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新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第二课堂,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1]。

2、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的大学为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但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所有专业而言毫无区别,其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都是完全相同的[2]。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大学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而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统一课程内容、学进度的阶段。这种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无法在教学上同时照顾到基础差和基础好的两类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的情况下也很难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各自专业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目前的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就会使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了却用处不大,而对专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又学不到毕业论文范文。例如,学习文学专业的学生希望学习office软件,并熟练掌握,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希望学习三维设计软件,但学校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并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多媒体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音、图像、影片等功能完全被忽略,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的内容放大,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简直就成了一潭死水,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往往是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基础属于基础课,大多数学校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上课学生人数较多,老师无法照顾每个学生,致使学生上课时出现逃课、睡觉、聊天、看杂书现象,实验课时学生打游戏、看电影。造成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

三 针对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向

1、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计算机基础内容

由于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做铺垫,学习此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对计算机及相关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教师在讲授时应精讲与计算机专业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培养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重点讲授与学生专业联系相对紧密的内容。

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从教学大纲开始。在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编写出适应本校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非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两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每年都要对大纲进行修订,以便使教学内容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现代化。其次,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选择不同的教材,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转变教学理念

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计算机教学要从讲授知识到转变到讲授学习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及课本上知识的上机实验,教学中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热情及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

其次,从传授知识转到传授学习方法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再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第二课堂,能够使用计算机做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编辑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明信片,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明信片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注重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

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精讲,就是主要讲清课程的重点和基础知识,不必面面俱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多练,即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必须在练习中培养。精讲多练教学方法中,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上机实验是重要环节。计算机基础理论课讲授时,应按知识单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做到精讲,教学效果生动直观,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明确指出同学应该会做什么,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练习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安排较多的上机课,让每位同学认真地做每个实验,彻底改变眼高手低的学习弊端毕业论文范文。

4、注重第二课堂教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加强课外实践,提高动手能力。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巩固和提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网页设计比赛、计算机知识抢答大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切实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成立计算机课余学习兴趣小组、开设计算机辅修班、成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重视特色教材建设,保证计算机基础的特设教学 教材不仅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课程体系的直接反映和教学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6、加强师资建设第二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效果与教师队伍素质是紧密相连的,优秀的教师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建设好一支师资队伍,应采取以下做法:

(1)有计划地将青年教师送出去培养。这样既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形成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自学。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言传身教,形成一种老中新结合的传帮带体系,保证和稳定教学梯队的合理性[4]。

(3)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研究经验。每年都会组织基础教师及实验教师参加省或全国的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会议,并积极撰写论文和教材。

(4)严把教师关,对青年教师,要经过助课、带实验、上习题课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锻炼方可走上讲台授课。通过严格的把关,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能快速地胜任教学工作。

四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在大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在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因材施,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170

[2]冯阿芳.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3]李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4)

篇8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8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组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及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并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愈来愈依赖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各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当然,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和更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一切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课题改革研究组对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其他院校在进行相关的改革,他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能力,思想活跃但基础不够扎实、比较浮躁,我们有必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

旧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们的求知欲,2004年初计算机学院领导决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改革,其改革目标包括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教师队伍的重新整合、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3 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针对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广泛征求各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制定出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初步方案。该方案本着以应用为主,按照不同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要求,重功能、轻原理――以外特性为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课程体系。我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计算机实用基础

我们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实用基础”,并完全改为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 软件基础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我们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B。同时,我们还绑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我们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 硬件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 其他选修课

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大的选课范围与学习空间,我们鼓励教师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了Java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页编程基础和单片机技术等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相应增加了实践课时,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学时所占比例为25%~40%。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断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

我们的主要生源来自北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有基础,但不够扎实的特点,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电子课件自学,安排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并对学生进行上机考核。学生们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更主动、更方便实用的学习环境。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考核;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上机学习和教师辅导完成学习。目前我们引进了自动考试系统,我们打算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利用该系统进行摸底,凡达标的学生自动获得该课程学分;没有通过摸底考试的学生需经过自学和再次考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引进自动考试系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考核评分的主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员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高效性。另外,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大纲,增加一些实用的计算机操作,如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在Office Word的学习中增加科技论文的编辑和排版等内容。

相对其他师资队伍比较强的院校来讲,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紧缺,单独组织新的、完整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队伍确实力不从心。学校原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由学院公共课学科部承担,教学大纲陈旧以及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力量,解散了原有的公共课学科部,由软件学科部和硬件学科部等共同承担,让更多的具有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从事基础教学,从而提高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

在制定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各个学科部组建了相应的课程研究小组,他们对新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初步完成了新的教学大纲的制定。

5 深化教改,任重道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仅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计算机领域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赶上时代的发展,其教学改革必定是一个长期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把握计算机领域和应用计算机的各种发展动向,了解计算机应用的供需关系。

在前期的教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承担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承担着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任务,那么,我们的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区分计算机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让教师们认识到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单单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的压缩和简化,让每位教师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各个细节。

另外,由于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学生希望我们能够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所以,我们应鼓励教师开设更多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则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应用基础教学和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而第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青年教师的培训等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入调查研究,群策群力,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本文获“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A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of Computer Experim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YANG Guo-wen

(Yibin University, Yibin 644007,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developing local econom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goals of fostering talents by computer experiments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also puts forward several basic teaching methods of computer experiemtns, which aim at foster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mutiple and practical qualifications, according to basic situations in Yibin University.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computer;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随着社会地方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对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标志,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性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是我院地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是当前我校的办学宗旨。为实现“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学校凝练了 “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一”就是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二”就是把握好两大关键环节: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三”就是培育学生三项素养: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四”就是发展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为实现“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宗旨,学校提出了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三个服务层次,并提出为地方发展提供四大支撑:即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的发展思路。 为了实现我院提出的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计算机专业信息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笔者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1 验证性实验教学

验证性实验教学法是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实验课程是以验证性为主,目的是验证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性、逻辑性、实践性,强调理论实践的重要性,是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之间相对独立而有机的结合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囊括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它起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的通用性、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基础知识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基础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深入浅出的指导方法,并安排学生难度适中、操作方便并普遍适用的实验,使学生尽快深入、扩展、系统撑握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计算机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维护法和使用方法、应用基本技能与编程技能,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数据结果整理等基本能力。

3 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多门专业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法。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归类梯次训练逐步深化的要求,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时代性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把实验内容相近或类别相同的实验进行重新组合,如把平面设计、网页静态设计、网页动态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与C++,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将分散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实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融会贯通等方法,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

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法是指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教学法。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讲授实验课程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采用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课题形式,自主选择课题,自行设计实验课题研究方案,自主拟定技术路线,并应用各种实验方法与手段,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并以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以后从事工作中,为自己搞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5 计算机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考核法是针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习后,对他们的实验学习成绩、学习效果、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测试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标准我们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采用五级记分制: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第二种是采取百分制:90分以上为优秀,90以下至80分为良好,70分左右为中等,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可分为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比可占总分的60%,期末考试成绩可占总分40%。考核的办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课出勤时率、基本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自主实验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指实验项目内容提前完成或按时完成,并有正确理解或创新思想;第二指实验项目能基本完成任务,能够正确地独立操作和理解程序,回答问题基本正确。第三指实验项目内容完成稍晚,能够大体说明实验编程过程,操作或编程方法基本正确,但问题回答不够全面。第四指实验项目完成时间滞后,不能独立操作和编程,对实验程序解释不清楚。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采取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

6 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

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是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空余时间灵活掌握实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的表现方法有三种。第一、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将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实验相结合,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将自主安排与统筹安排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能力。第二、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安装计算机实验模拟、仿真学习软件,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验的学习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力。第三、成业计算机专业业余爱好组,实验室给予必要的平台支持,专业指导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们可根据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自主创新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将向社会横向服务的任务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既不但掌握了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解决了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好坏和教学方法的对与否对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和摸索出一套我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提出一些浮浅的体会,希望能为同行们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9-122,125. 

[2] 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6: 38-40. 

[3] 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篇12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再也无法离开计算机及其应用,社会各行业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越来越紧密,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2]。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积累丰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是将来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这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相适应。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我院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师资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条件还不够理想,再加上入校学生素质差参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上不是很理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2.1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院是新办本科院校,生源与学生素质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城镇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对计算机有较好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穷家庭或偏远地区,不少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对计算机只是一知半解;一部分学生自认为上二本高校是高考失利而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自暴自弃;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整日玩游戏或睡觉,无所事事。

另外,我们还看到,实践课的到课率、课堂纪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要比上理论课高。我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实践课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积累经验,以备将来求职和工作之需,他们认为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他们将来工作用处不大。

2.2教师的现状

在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部分系部领导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无技术含量,对任课老师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会打字、会用Windows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甚至有个别教师耻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事。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这门课只不过就是让学生打打字,学习Windows和Office而已,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脑培训班没有什么差别。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因为每年入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而且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锐减,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刚入校时的满腔激情被这种现状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没有专业课深入,但涉及面广而泛,几乎涉及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仅从这点来看,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工作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能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教学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几年下来没有外出进修和学习,也没有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在专业方面孤陋寡闻,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陈年旧事,课堂一潭死水,这自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而专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仅仅4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不得不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想以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充数;有些是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工作压力小,承担该课程可以轻松应付;有些青年教师暂时还不能承担专业课程,就被安排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当练兵;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一些偏执落后的思维观念等原因,可以想象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多混乱。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少教师采用应试教学模式。理论课上,教师要么念经式讲授,要么讲解如何应付考试;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要么放任学生上网玩游戏,要么练习考试题库中的习题。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虽然可以顺利通过省等级考试,但等到毕业时,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求职简历排版基本都不规范,甚至需要请别人代劳,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学生和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肤浅。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城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叠,而且其深度与广度并不比中学增加多少,这让那些自认为是计算机高手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也不过如此,只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更新版,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2.4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单一,一考定胜负,也就是只要通过了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可以了,无论平时学习认真不认真,实际学习效果好不好,平时考核成绩都没有计入在这门课的总评成绩当中。

显然,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因为有前面提到的应试教学,再加不少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不少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只要考前奋斗一个月甚至一两周就可以了。而且事实上,那些因为这样做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就更深信不疑了,他们又会将这种“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于是,任课老师平时的考核在学生面前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根本不能约束学生,这样严重削弱了任课老师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3.1改进教学方式

要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身客观条件和教学目标。对于像我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差,纯粹的理论教学必定行不通,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明显与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不符。我们认为可以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简要介绍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发展方向,以及当前计算机的常见应用技术,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并不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工具,而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工具,学会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是学好他们相关专业技术必备的条件之一;实践课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的,特别是与实际应用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魅力,激发他们想学和爱学计算机的激情。

要做到这一点,任课老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那些想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填补教学工作量空缺的,拿计算机基础课程来练兵的,以及其他一些有不负责任想法的教师应该坚决不让他们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

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及时跟进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态势,了解和学习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应用技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还要大力建设和壮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毕竟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利用教学团队的力量,可更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团队共同研讨设计,综合利用每个团队成员的观点与经验,以多维角度来设计实践案例,使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学内容,要尽力避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复,若有雷同的可以跳过,或者简要介绍,或者增加深度和广度,总之,要让学生对该课程保持一种新鲜感,保持他们学习的激情。

3.2改进考核方式

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全面,最起码要将平时考核成绩计算在综合成绩之中。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就应该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的成绩在这门课的综合成绩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建议,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的计算可按以下方式计算:

综合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省等级考试成绩×50%+实践成绩×40%

对于这样的考核方式,我想应试教学必定行不通,学生也必然不敢以“考前奋斗一两周”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

另外,在实践考核中,要严防抄袭,并对涉及抄袭的双方要给予严厉打击。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实验报告和作品中添加有关学生自己的信息,比如学号和姓名作为水印、标题和记号等标志,并以此标志来鉴别是否存在抄袭,这样可以加大抄袭的难度;如果一旦发现抄袭,抄袭双方均按零分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威慑那想抄袭或让别人抄袭的学生,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3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要求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任课老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按章节来安排任课老师,每一章节的教学均安排那些最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承担。这样,各个教师便可以更深入钻研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不会出现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象。

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密切跟进最新技术和应用,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争取更多机会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3.4培养梯队人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根本没办法详细指导和管理几十个学生。这就需要培养梯队人才。我们的经验是将每个专业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8名学生,然后选派若干位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学生担任各小组的组长,任课老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这些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对这些组长作简短培训,上课后由这些组长去详细指导他们各自组的成员,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进行监督和个别辅导。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3.4.1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习气氛比较轻松。

3.4.2组长手把手地指导,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小,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4.3通过各组长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聊天和玩游戏的现象大幅减少。

3.4.4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不断增强,心情也会变得舒畅愉快。

4.结语

根据教学经验和调研分析,我们对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学习与锻炼,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和经验,用自身的技术与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努力培养大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家军,陈俊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0,(12).

篇13

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颠覆,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空间,较之传统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自主的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更好的效果。网络这个能力者为我们翻转课堂保驾护航,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来讲,翻转课堂混合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势不可挡。

1大学计算机学科性质

大学计算机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思维,对网络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维护技术,根据需要进行中小型网络应用程序创作。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深度和难度的课程。新世纪,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互联网同水电,交通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以及综合国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推进工业繁荣,工业的繁荣有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属性原理,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探索和创新能力,运用强大的网络推出新概念和新技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2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课程分类多,而且更新速度快。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理论会被老师讲解,但是学生鲜有实际操作,这样就造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如果理论只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很好,而且这样的教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也无法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翻转课堂模式进入大学计算机教学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在大约十年前,北美的一些学校提出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录音等方式自学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与同学讨论,与教师讨论,适当练习来熟练掌握知识。翻转课堂被视为一个教育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反响甚好,为广大学生接受欢迎。把翻转课堂迎进我们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翻转课堂的颠覆,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步调。一、精心制作教育视频。学生要自学的前提是要有自学的资源,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录制好教育视频。视频时长要合理,质量要高,疑点难点要重点讲解。教学视频的质量优劣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兴趣。二、在线练习题要合理,及时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做练习题,学生可以检验自学成果,也可以发现自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只能通过练习题。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太难,容易打击学生自学兴趣,太容易,学生洋洋得意,容易浮躁。三、提供配套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必要时,同样需要提供资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四、督促学生课前学习。以上说的几点要点能取得良好功效的基础是学生会进行自主课前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前根本就了解将要学的知识,那么这会导致我们的翻转课堂教学失败。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除了硬性强制要求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提供的线上学习资源质量要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翻转课堂带来的良好效益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翻转课堂丰富的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使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也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大突破。翻转课堂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在课前已经先学习了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要再花时间在简单的理论讲解上,教师可以挑出学生遇到疑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提升。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手把手教学,亲近指导学生操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加强了师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翻转课堂打破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线上教学资源的永久性减轻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弥补不足。翻转课堂让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翻转课堂要求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翻转课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一定的难度,翻转课堂的推广是对我们传统教学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