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商务礼仪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商务礼仪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商务礼仪论文

篇1

4、 参加宴请活动要有礼节。出席宴会应正点或提前二、三分钟抵达,告辞时要等主宾退席后才能退席。确实有事需提早退席,应向访问国主人道歉后悄悄离去。

5、 选择适当之称呼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一般在招呼上均称先生、女士和小姐。但要注意在招呼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时,要选用“阁下”或称呼其“职衔”方式。

篇2

当双方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谈判将进入发盘和还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用更具试探性的条件问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以修改我们的发盘。

条件问句(conditional question)由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和一个问句共同构成,这个问句可以是特殊问句也可以是普通问句。典型的条件问句有“What…if”,和“If…then”这两个句型。例如:“What would you do if we agree to a two-year contract?”及“If we modif your specifications, would you consider a larger order?”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条件问句有许多特殊优点。

(1)互作让步。用条件问句构成的发盘和提案是以对方接受我方条件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对方接受我方条件时,我方的发盘才成立,因此我们不会单方面受发盘的约束,也不会使任何一方作单方面的让步,只有各让一步,交易才能达成。

(2)获取信息。如果对方对我方用条件问句构成的发盘进行还盘,对方就会间接地、具体地、及时地向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例如:我方提议:“What if we agree to a two-year contract? Would you give us exclusive distribution rights in our territory?”对方回答:“We would be ready to give you exclusive rights porvided you agree to a three-year contract.”从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关心的是长期合作。新获得的信息对以后的谈判会很有帮助。

(3)寻求共同点。如果对方拒绝我们的条件,我们可以另换其它条件构成新的条件问句,向对方作出新的一轮发盘。对方也可用条件问句向我方还盘。双方继续磋商,互作让步,直至找到重要的共同点。 (4)代替“No”。在谈判中,如果直接向对方说“No”,对方会感到没面子,双方都会感到尴尬,谈判甚至会因此陷入僵局。如果我们用条件问句代替“No”,上述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例如:当对方提出我们不能同意的额外要求时,我们可用条件问句问对方:“Would you bewilling to meet the extra cost if we meet your additional requirements?”如果对方不愿支付额外费用,就拒绝了自己的要求,我们不会因此而失去对方的合作。

篇3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全面分析的同时,设法全面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最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最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最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最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最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最佳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最佳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永久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最后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参考资料]

1.吴洪刚:《成功让步的谈判艺术》,《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篇4

进行商务礼仪文化的培训

商务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所以学习商务礼仪不仅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企业公司应当真正重视起国际商务礼仪文化的普及与培训,对新进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商务礼仪文化的培训,这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建设与开展形式,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标准。

请专业人士来给员工进行国际商务礼仪文化的培训,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与凝聚力,也是为之后的商务活动中员工的交流交往表现提升层次,为公司与顾客及合作方的共赢创造氛围。

内部定期举行礼仪文化交流或比赛

除了必要的专业商务礼仪培训之外,公司还要定期举行内部文化交流,让新老员工一起交流商务活动中应当有的素养和应当注意的事项。这不仅仅加强了公司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公司有一个优良的工作氛围打下基础,更让员工加强对商务礼仪的掌握,通过模拟国际商务活动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加强自身商务礼仪素养,以更好应对商务交往活动,为自身和公司建树良好的形象,为日后的发展与合作创造良机。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人的仪容、仪表、说话方式与表情以及举止等都需要了解和注意,而手势对于中国人来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和运用。

手势是通过手和手指活动来传达信息的形式。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和信息,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内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手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微妙复杂。作为仪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应得到正确的使用。但是在商务活动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手势不宜多用。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人,对手势的了解程度都没有完全普及。所以,对国际商务礼仪中要尽量避免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手势交流,即使手势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但是在自己不明确了解并熟悉的情况下,手势是不建议多使用的,以免造成商务交流中的不好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商务交流双方的心情,而且有可能严重影响交流目的实现。

注意并尊重地域文化差异。一般来说,国际商务礼仪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礼仪文化,由于地域、过渡、习俗的不同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了解并注意、尊重这些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使用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恰当的手势,才能达到沟通教过,并不至于无事生非。

以上是笔者对公司如何重视和加强商务礼仪文化的培养以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的阐述,而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一些国际商务礼仪中常用的手势及其含义。

鼓掌:频率恰当的鼓掌,往往有赞许、鼓励、祝贺、欢迎之意。切忌过大声音或过快频率拍手的鼓掌形式。这样不仅达不到鼓掌的预期效果,而且会给人一种不悦的感觉。

握拳:拇指在四指之外地攥紧拳头,有进攻、自卫等意思,有时也会有愤怒的情绪表达。

用食指指人:在大多数国家中伸出食指都不雅观,有指责人和教训人的意思。

用食指指天:多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

竖起食指压唇:提醒他人安静。

背过手在身后:常常昭示着一种权威和权力;也可表示一个人的紧张和不安;若背手在身后的同时低头踱步,则也表示在思考。

塔尖式手势:双手食指相对,其他手指相缠,表示自信:但若身体有后仰,则体现了高傲,不宜多用。

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多有敌意的暗示;也有自我放松或袖手旁观的意思。

伸出大拇指向上:有夸赞和支持之意,在欧美国家也有招呼出租车之意,但澳大利亚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使用时需注意对象。

伸出食指和中指:形成一个V的形状,有欣喜和成功之意。

拇指尖和食指尖相连:其他手指呈舒展状,表示OK,有好、顺利、平安的意思:这个手势在日本代表钱,而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里则被看作是下流侮辱性的手势。

与人握手:见面、告别、慰问、感激乃至表达歉意,都可以用握手的手势。但要注意的是,地位高的人或者作为客人的人应先伸手,地位低的人或者主任后伸手。和人握手时,也只需3-5秒即可。通常,世界惯例都是用右手和人握手。但在一些国家,见面礼不仅仅只是握手,如在日本与韩国、意大利,会并行鞠躬;在法国会拥抱并贴脸颊,荷兰人会轻吻左右脸颊三次,而中东阿拉伯女士都不参与社交不握手。

摆弄手指:在商务活动中,切忌摆弄手指,如活动关节或用关节出声音等,这种手势往往会给人一种心不在焉或无聊的感觉。

手插口袋里:切忌手插口袋,这是不尊敬、不尽力的意思。

请:一只手掌心向上摆平向外伸出,或两只手同时掌心向上并向同一方向伸出,代表着“请坐、请往这边走”的意思。

传物递物:双手托物,稍微曲臂呈上。如若是有尖利的一方,则要将尖锐的一方面向自己,正面朝上。接物时目视对方,用双手接过,起身站立,不快速接物。

在商务办公桌或餐桌上:身体靠近桌子,尽量挺直上身,将双手放在桌子上时,可以分开、叠放或相握,但不要将胳膊支起来或是一只手在桌上、一只手在桌子下。

进行商务展示:可以将物品高举至双眼处,也可以将物品举至不高过眼睛、不低于胸部的区域,这适用于他人看清展示之物。

招手:向近距离的人打招呼时,可以伸出右手,五指自然并拢,抬起小臂适当频率的挥动;距离较远时,可适当加大挥动幅度。但切忌商务活动中和上级招手。

交换名片:由卑者递给尊者名片,由客人递给主人名片。递名片要双手奉上,名片正面朝上。

篇5

商务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的学习,只有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就会在国际商务沟通过程中产生障碍,甚至会影响商务活动的成败。文化和商务英语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

1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一起的,语言是影响和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天然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受文化制约,我们只有了解西方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才能准确、有效的使用这种语言。文化一词包含着很多种意思,如道德、法律、风俗、宗教等等,在这当中包含了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语言行为规范及语言使用规则。所有这些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衍生了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国家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商务交往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不同的礼仪习惯。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中方人员喜欢给对方敬烟、劝酒以表示礼貌热情。这种做法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是不受欢迎的,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良好的业务关系的建立,反而会造成双方尴尬的场面。在谈判风格上,各国商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在谈判时总是开门见山,能直接向对方表露出热烈的情绪;英国人则很绅士,讲究修养与风度,甚至有些高傲;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商务谈判上,还体现在外事接待、商务宴请、信函写作、营销产品等各个和商务有关的领域。商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以期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2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双重嵌入的意义

商务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教学,更多的表现为将语言、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及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商务活动的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证明,文化因素导致的误解对人际关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比纯粹由语言造成的误解大得多,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双重嵌入具有重要意义。

2.1 跨文化意识嵌入的意义

学习英语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提高人们在商务情景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各行各业的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跨文化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多。同时,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的同时,文化隔阂却在不断扩大,各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行为准则、词汇内涵、思维方式和语篇组织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如果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就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削弱商务合作的经济效益。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实现商务交流这一交际目的,就需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含义和价值观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懂国际商务规则、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2 商务文化意识嵌入的意义

商务文化主要包括商务价值观念、商务伦理道德、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节与礼仪、商务语言交际及非语言因素等,还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宗教文化、企业文化、饮食、传媒、娱乐、经营、营销等多方面。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商务文化因素往往渗透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如果缺乏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就会因为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影响商务交流的成功。因此,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

3 双重嵌入的具体策略

3.1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嵌入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跨文化意识的嵌入,使学生了解东西方商业环境下的文化差异,能够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1)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

在组织教学中只有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因此,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客观分析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比较、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达到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目的。

(2)采取多种途径、方式、方法,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电视以及英文原版电影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隋;通过设置语言情景模拟,塑造仿真英语环境,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场合情景中的内涵及所表达的内心感情,增强学生的交际角色意识;在课外,开展一系列围绕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性地去看待跨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价值观等方面的材料,有意识地实行“文化渗透”。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选用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3)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让学生区分中英思维模式的区别。汉语思维重直觉,比较忽视逻辑的形式论证,属螺旋型模式;英语则重视个体思维、逻辑思维,是直线型模式。其次,在教学中坚持规范、准确地使用英语授课,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在平时的教与学环节中要最大限度地用英语去理解,用英语去思考,用英语去实现。再次,授课教师在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精心设置问题和情景,启发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跳出汉语的思维习惯,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思维并进行英语交流的习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训练英语的语感,不断拓展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

3.2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嵌入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因此,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应该注重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嵌入和渗透,跨越商务文化的障碍。

(1)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商务文化素养。

教师要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商业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国家基本的商务文化知识,并且熟知我们母语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商务英语教师既要精通商务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 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有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行业知识背景,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复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从文化角度来考虑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修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商务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技能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

(2)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懂得商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法律法规、了解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特点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而避免文化冲突、跨越文化交流障碍,是国际商务交往活动顺利展开的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课外指导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的课外书籍,多看英文原版电影,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直观的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商务行为和商务礼仪等相关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潜意识的逐步获得文化感知能力。另外,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仿、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强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

(3)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国际商务活动实践。寻找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去观摩一些具体、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在真正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学习、观察、体会各种商务价值观念、商务礼仪、交际习俗,增长对商务文化的感性认识。学校还可以与一些外企公司合作,让学生去公司实习、培训,实地接触不同的国际商务人士和他们的文化,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所学的各种商务知识,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加深对商务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达到交流的目的。因而,商务英语的教学就必须导入商务文化知识,要增强国际商务交往的有效性,避免中西方文化误解和冲突。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双重嵌入,两者是浑然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能严格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将语言、商务知识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需求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c]//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篇6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篇7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学生发展、管理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会通、融合,以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学术研究融合、中外学生融合,并具体体现在中外学校共建专业、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中外课程相兼互补、学术研究交叉融合、学生活动中西荟萃等方面。

一、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国际商务专业,首先面临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大量国际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国际商务人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情况,以及国际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位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工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别课程或个别资源的融合,因此,应从专业人手构建系统化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好语言基础阶段。刚入学的本科中国学生,通过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平台,按照学生志愿加英语成绩选拔的原则,组建英语实验班,即国际商务班的培育班级;国际交流学院按照一定的语言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二阶段为夯实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段为1—3学期。这一阶段以双语课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开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英语能力。在第3学期结束时,按照英语成绩和学分绩点并参照学生志愿,选拔进入国际商务班的学生,组建国际商务班。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4—6学期,这一阶段开设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全英文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商务礼仪等专业限选课程。该阶段,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比例达到85%,并为学生提供赴中国香港或其他地区国际企业实习实践、赴海外游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2+2等合作项目的机会。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后的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开阔了视野,教学团队中的中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融合的中外学生。为满足中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为统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一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双语和全英文专业课融会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统一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实践资源共享,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中外学生共同赴韩国LG电子进行专业实践等。三是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学术讲座,并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通过中外学生的融合,近两年来,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中国学生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工商管理普通班,2009年高出10.6个百分点;2010年高出23.68个百分点;融合培养后,国际商务班赴国外交流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在外企就业的学生2008年前为零,2008年以后陆续在国际型企业就业或在一般企业中从事外向型工作。2011年,学生先后在美国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IBM(中国)、外企服务集团、克莱蒙德高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及就业。融合前,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英语考核专业课程;融合后,实现了用英语考核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下成长的一批优秀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外合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留学生也受益匪浅,其语言能力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篇8

在我国,英语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服务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于是出现了如洋泾浜英语等专门用于商业活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间的文化差异却成为跨国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可以说,文化差异会渗透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整个活动的结果,因此,跨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的商务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势头正劲。然而,大多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虽涉及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但偏重单纯、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识,缺乏国内与国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完全胜任跨国商务活动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传授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设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顺利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目标。同时,遵循应用语言学的原则,将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及英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融入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真正将语言技能应用于实践中。

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技能,如谈判、书写信函等,英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如阅读、修辞等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突出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涵盖商务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商务活动定的英语表达方式。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活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等相关教材也应在选用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用题材多样,涵盖商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全英文授课,营造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商务活动氛围,将商务知识传授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尽快适应国外商务活动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寻找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实践,消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谈判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很少接触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意识不强,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言学基础等。此后,将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转为在商务活动中实际操作的能力,增设商务环境下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训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报告、商务会议、国际营销和企业管理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上进一步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前进修所开设的课程,提高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在跨国贸易中的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初步具备跨国商务谈判的素质;其次,教师应集体研究如何构建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讨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备课,探索出更能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和数据库等资源,实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软件,发挥网络的作用,营造真实而生动的商务活动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园内外可建立相应的实训体系。在校内,可创立模拟跨国商务活动中心,借鉴真实的跨国商务谈判案例,安排学生扮演谈判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语,亲自参与客户接待、商务参会、商务礼仪活动策划等,教师陪同指导,以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积极与进行跨国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全面的跨国商务活动,切实体会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素质。其次,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复合评价机制。教师可以依托课堂,随时下达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主题任务,并记录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交际性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商务知识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结语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同时兼顾实训体系的建立及评价体系的形成。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及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也保证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运作,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为真正的跨国商务活动扫除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篇10

对我省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调查后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在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目标尚不明确。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综合性专业,但受传统英语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影响,学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上不清晰,对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胜任力还不清楚,对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明确的认识。2.实践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学校实践课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课程自行安排,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课程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某一项技能,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现代职场对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3.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多采用课程作业或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实践训练、团队合作、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导致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对自身的语言和业务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设备同质化现象明显。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验室和培训室普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我省外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也不足。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和普通类英语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训室,多采用“模拟公司在线+计算机+软件”的模式模拟国际商务交易过程,缺乏真实的商务交易中复杂、多变、灵活的因素和信息,导致商务英语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效果不佳。5.复合型师资力量不足。地方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翻译专业毕业,缺乏商务教育背景,实际授课中难免重视英语语言教学,轻视商务能力技能的训练,使得一些商务课程变成了英语翻译课,教学方向稍有偏差。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教学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延伸,其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论认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动手能力、产生投身实践工作的兴趣和愿望。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互为支撑,共同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层次水平,实践教学体系反映定位于应用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规格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的特色性环节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志性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应与课程教学体系居于同等重要地位,两者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双轨性特征。实践教学体系应贯穿于本科四年教学全过程,应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出发,最终归结于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养成教育。依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选取切实管用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形式组成各个教学环节,科学设定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位次、学时、学分,使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按照一定秩序和内在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并且与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互为呼应,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和运行流程。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认知逻辑顺序,可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素质拓展实践。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其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方式包括环境模拟演练、计算机应用训练、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沟通能力训练等。2.课程教学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包括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学年论文等。3.专业综合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方式包括专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外,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层次还可以划分出创新性实践,其内容包括学生科研及发明项目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训练及各类专业竞赛项目训练等。该层次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于实践教学体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指向性要求体现在其他实践教学层次中。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1.语言技能。“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变体。”[1]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是商务活动中的一种工具,它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商科学科的不同特点,重视大一、大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认真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设计可行的训练方法,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2.商务技能。商务技能是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大二开始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比如国际贸易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和国际金融等商科课程。通过模拟真实的“商务活动场景”,系统化地设计真实的商务活动过程,让学生系统地熟悉掌握工作流程,例如如何写商务信函,如何开展商务谈判,如何签订和履行商务合同,如何使用国际收支以及如何处理纠纷和索赔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商业事务中受益。3.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交际的载体。在商业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协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应该通过开设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国际商务交际、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业文化和公共演讲等实践类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国家、认识社会,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除了要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开阔的胸怀。这些技能和态度可以在有关政治、军事、社会和创新培训项目中获得。5.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每一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应安排学生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将每一项技能进行整合。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参观、认知、体验、实践等条件和场所,这对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形成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都要求学生必须经过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并且选题都应该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应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在实践性课程方面,重视商务课程与英语课程的衔接、巩固和拓展,既注重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商务职业修养、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实践任务,选择合适的实训内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训练形式。精心设计商务活动场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本、图像或计算机、动漫相关业务培训项目。通过模拟各种商务场景,例如国际社交活动、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商务会议,让学生建立学习任务,了解如何使用业务知识分析和解决业务问题,提高其听、说、读、写等沟通能力和技巧。2.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场所)建设。按照“真实场景、实境教学”的标准,努力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商务英语模拟实训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2]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的流程,提高他们国际商务业务能力。通过帮助学生成立国际贸易公司,让学生直接参与商业交易,学生的专业培训成绩取决于其真实的商业业绩,让学生分享营销利润,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积极性,有助于其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市场、客户和程序,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方针推动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按照“数量够用、质量合格”的目标加快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专业技术人才力度,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训中的骨干作用,制定激励政策推动学校没有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通过到企业接受培训或挂职锻炼,形成胜任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训的能力。[1]在继续实行“双师型”教师评定工作的同时,试行将既能胜任课程教学,又能胜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教师评定为“双岗型”教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使其意识到不能胜任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4.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实施有效监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使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安排。实习实训教学要根据实习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应具体明确实习实训目的、要求、时间、地点、内容等,使学生熟悉商务英语专业工作过程,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建立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课程设计要求。5.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配套,逐步形成高校自有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教材建设可以采取购入、自编、合编等多种渠道进行,近些年国内职业教育领域(中专、高职高专)、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领域出版了很多诸如实训教材、模拟教材、行业实务等教学用书,可以在教材建设中广为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11

协作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来源于协作式学习理论,协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最早是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走上了系统化的道路,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协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指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黄荣怀.2003)另外,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更需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对实践的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好学生,更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合作,从而能够更加快的适应社会。协作式学习就是针对高职学生在要求较高的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在教的同时,能够不断让学生通过小组式的协作,把所学的东西得到运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根据教育部要求,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从“产学研结合”到“任务驱动”,无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外贸分院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在就业方面多从事市场开拓等职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和该门课程的特点,主要采用协作式教学进行教授。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分析课程特点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特点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特别是地处浙江的大量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国际,参与国际竞争。这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知识的操作性人才,并且要求他们能够不怕吃苦,能够深入一线,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成功开拓市场,而高等职业院校则是培养中小企业所需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需要教给学生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让他们能够进行实际运用,因此,高职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需要体现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基础性人才,学生需具有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操作性专门人才。所学习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礼仪与谈判等,除了能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外,还需要具有很好的沟通的能力。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数量的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开拓能力,因此要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善于表达和表现自己,能够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由于高职专业是作为第三批高考生进行录取,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的能力是稍逊于本科学生,但是高职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要比本科学生更活跃,因此,在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了解他们的特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因此针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采用协作式教学更能够适应他们的学习状况。

三、国际市场营销协作式授课方式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主要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九章内容,从国际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的引入、市场调研、环境分析、营销策略的选择到最后的营销组合的运用,除了第一章偏重于理论知识外,其余各章都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大部分章节都可以采用协作式教学方式。在采用协作式教学的过程中,一般的授课过程如下:

下面就以品牌策略这节来阐述协作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1、首先通过海尔品牌的国际推广案例,给让大家了解品牌的概念及重要性

2、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知识,了解本节内容的知识,如什么是品牌,品牌有哪些内容构成,品牌的含义,品牌如何设计,在做国际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何种策略进行品牌推广,另外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注意些什么方面。

3、接下来让大家针对海尔的品牌进行内容的核对和讨论,了解海尔品牌在整体设计和推广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采用了什么策略,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4、在大家讨论过之后,教师进行内容的讲授,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针对海尔品牌运用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案例分析,贯穿讲授本节知识点,同时让大家反思和改进自己在分析中的不足点。

5、知识点学习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所学习的品牌知识,针对嘉兴某公司的服装,在出口到印尼的过程中进行品牌的设计、推广。同时,教师要求配以漂亮的图片、PPT甚至品牌推广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演绎,只要是本小组同学认为该种形式最能够诠释该品牌的内涵。

6、通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之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每个小组都在课堂上对自己所设计的品牌进行了演绎,小组通过歌曲、小品、情景剧等的形式对其品牌进行诠释,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小组都获得了其他同学的掌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教师进行总结,首先对大家所做的功课表示肯定,漂亮的PPT,新颖的表现形式都是非常值得表扬,但是在整体的表现中,还是有些需要进行改进的,首先,大家资料都准备非常充分,但是表现的还是不够,也就是说营销的能力还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其次,整体的配合,大家在用不同的形式在诠释自己的品牌的时候,配合不是很默契,还是需要改进的;另外,PPT和表演形式的配合不到位,没有根据表演形式来做自己的PPT。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同时,在品牌的设计中,形式相对单一,想象力不够,需要进一步开拓思维,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且给同学们展示导入案例海尔品牌在国际市场推广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差距,从而在下次能够做的更好。

四、协作式教学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优劣势

优势:首先,嘉职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作为高考中第三批的录取生,学习成绩相对一般,但同学们活跃度相对很高,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动手能力较强,协作式教学恰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这一特点;其次,高职院校现在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嘉职院的口号就是“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因此,协作式教学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再次,协作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符合了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最后,作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以后是需要进入商业领域,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市场开拓,而协作式教学方法在学校就开始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能够使同学们在进入学校之后能够更加顺利的适应社会。

劣势:协作式教学是需要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踊跃发言。但是,同学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参加的踊跃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大部分同学通过协作式教学得到锻炼的同时,还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充分的参与和发挥。因此,协作式教学不能够照顾到所有的同学;同时由于课时所限,同学们一般都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协作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促进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协作式教学,能够让同学们主动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在该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同学们学会实践和反思,改进自己,并且学会欣赏和学习别人优点。有利于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励同学们积极进取,形成一个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贵芹 张志坤 杨开诚. 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2(4)

2 黄彦. 国际商务专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J]. 教学研究,2007(9)

篇12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精英教育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大众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应按照应用型体系来进行建设或设置。

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推荐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国际贸易业务人员职业类别分为国际贸易业务运营类、单证类、财会类和翻译类四种,并对各职业类别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资质要求和管理机制。该“标准”不仅为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也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应用型本科是将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相比高职教育,它培养的人才又有更高的学历层次。“模块化”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基于“标准”构建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按照“标准”中职业资质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培养方向应具备专业化、实践性与应用型的特征。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该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以下4个模块。

1.基础能力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主要培养以下能力和素质:

(1)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思修、毛邓、形势与政策等。

(2)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育,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大学体育等。

(3)心理素质与自律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和抗压、受挫能力,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

(4)语言及人际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课程或活动主要有:大学英语、各种讲座及社团活动等。

(5)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拥有高度的安全与环保意识。设置的课程或活动主要有:消防演练、环保讲座等。

(6)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经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具备将经济问题量化为数学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经济学、经济数学等。

2.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模块以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兼顾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能力有:

(1)商务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信息的获取、与客户及对手有效沟通、商务谈判、理解国际商务文化、现代商务礼仪、化解矛盾与危机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

(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外贸英语函电建立业务关系、获取订单、进行交易磋商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读写、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

3.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以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主要目标是力求符合“标准”国际贸易职业资质管理中的岗位要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1)国际贸易单证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交易磋商、订立外贸合同、信用证及外贸单证阅读翻译与缮制能力,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等。

(2)办理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及物流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为进出口货物选择合理运输方式、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货物运输的能力,为进出口货物合理投保的能力,报关报检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精通国际物流业务、具有国际物流运作组织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海运运输实务、国际空运运输实务、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关与报检实务等。

(3)国际(外贸)结算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具备出口退税及相关核算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会计学、外贸会计等。

(4)外贸跟单能力。使学生具备根据外贸订单对货物从生产到出运进行全程跟踪的能力,包括寻找客户、设定目标、传播信息、推销产品、提供服务、收集信息、分配产品及承担各类单证的运转,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

(5)营销策划及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的能力及客户管理等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等。

(6)电子商务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及运营特点,具备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网络营销、网络运营及电子商务创业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工作实战等。

(7)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寻找客户、贸易磋商、签订合同的能力,组织履约、报关报检、制单装运、核销退税、处理争议,办理进出口实务操作和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的课程有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等。

4.专业提升及拓展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型较强的特点,因而需要精简理论课程,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可探索性的对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本科课程(如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等)进行“改革试水”,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缩减教学课时,并转换教学方式,如采取讲座、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论文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部分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及英语水平,开设双语选修课。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训练,最终形成“零距离”就业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应用、重视实践的特点。

三、结语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国际贸易业务分类和资质管理》标准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体现了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建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