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1.2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3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方案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3.2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3.3种植背景树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4花卉种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3.5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6绿化景观植物层次分明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3.7种植其他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篇2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 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 黎华寿 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 《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 文常春 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9 -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篇3
济南以泉多而闻名,泉水是济南市的重要水源和旅游资源。整洁秀美的河道环境能充分体现泉水的价值。济南主城区的河流主要有广场东沟、广场西沟、兴济河、工商河等65条河道,均排入小清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河道整治的力度未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河道断面窄,河内淤积严重,部分河道未砌护岸,不能满足河道防洪的要求,给防汛造成极大的压力,河流的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态功能和运输功能等遭到严重影响]。河道整治势在必行,广场东沟是其中重要的整治河道之一。
广场东沟位于济南南部,北靠金鸡岭,东临西姑山。周边用地以高档居住社区与学院为主。由于该段河道位于济南市城区的上游,南北高差92米,现状坡度大,水流急,给下游城区的防洪设施造成极大的压力。另外,水质差、河道淤积、河道景观与周边不协调等问题突出。根据周边用地规划情况,未来河道周边人气将剧增,对河道的环境景观要求将会大大提高,河道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二、广场东沟整治设计思路
针对广场东沟存在的河道内垃圾、防洪、水质污染、挡墙危旧、生态差的问题,根据提出的广场东沟生态治理的目标,对防洪工程、景观工程等进行设计。
1、治理目标
对河道排污口实施截污,同时完善河道周边雨污水管网,确保雨污分流。
清除河道淤泥及垃圾等杂物,修砌护岸,打通瓶颈,确保行洪畅通和河道清洁。
建设古坊及拦水坝,确保行洪,保证河道下游城区安全。
引水补源,确保河道水景观。
沿河适当造景绿化,节点生态治理,打造沿河宜居环境带,带动周边的发展。
2、设计范围
本次研究范围南起金鸡岭,北至经十路,全长4.2公里。
3、设计原则
(1)依据济南市排水规划,改善广场东沟河道的环境质量,力求获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2)依据工程学、景观学、生态学多学科支持,进行河道环境的总体改造,建设滨水绿带,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带。
(3)景观方案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并遵循“美观实用、经济合理、管理简单”的原则。
(4)河道景观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建立一种低能耗的河道水质管理模式。
4、设计内容
针对广场东沟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主要考虑防洪工程、景观工程设计。
4.1防洪工程
广场东沟隶属西泺河河系,执行五十年一遇标准,入南圩子壕河口流量为137m3/s。根据《济南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08年版),采用汇流计算的方法,计算广场东沟防洪数据,主要进行谷坊及拦水坝设计研究。
谷坊及拦水坝的作用:起到缓蓄、消峰、防洪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山洪对下游城市的威胁;同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砂在谷坊前沉积下来,水流从溢流口溢出后集中进行消能;由于降低了流速和冲刷能力,从而防止了沟底下切和沟壁坍塌,有效地减小了山洪的破坏力和含砂量。
4.2景观工程设计
广场东沟景观工程范围南起舜耕路桥北至经十路桥,全长780米,本段河道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木栈道建设、河道绿化和局部节点设计三方面。
4.2.1木栈道设计
根据广场东沟现状,为给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设计考虑在马鞍山路至经十一路之间设置木栈道。木栈道上部使用50*50塑木龙骨支撑,高度为6cm。上铺5cm塑木板,下部为10cm水泥板结构。
4.2.2绿化设计
1、设计构思:增加河道内水生植物栽植,强化沿线节点、绿地的绿量,丰富季相景观。
(1)河道种植槽的水生植物栽植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和湿地植物构成。
(2)沿线挡墙上栽植蔷薇以及迎春弱化河道的硬质感,单位入口等节点形成组团绿化,点植景石、景观树,形成视线焦点。
(3)滨河绿地保留现状乔木,局部补种,加大绿量。下方增加地被花卉,丰富季相景观。
2、绿化配植设计:
根据植物的色彩、尺度、质感、季相变化以及生态习性,乔、灌、草有机搭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创造舒适宜人的四时绿化景观。
挡墙处种植蔷薇、迎春,通过悬垂枝条弱化岸线;河道内可保持景观水位的位置,选用黄菖蒲、千屈菜、水葱、睡莲等形成滨水植物景观;河道内季节性区域,选择千屈菜、芦苇、红蓼等,同时保证旱雨两季的景观效果;沿线绿化以雪松、银杏等乔木为主体树种,种植银杏、红叶李、红枫、花石榴等植物,搭配大花金鸡菊、三七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滨水绿地景观[33]。
3、植物栽植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在不影响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提供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满足视觉功能要求的同时,提供良好的遮荫效果。
(2)生态性原则: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将喜阳、耐旱树种栽植于高处,耐荫树种适当栽植于林下。
(3)艺术性原则:
栽植过程中把握"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原则,使植物景观富有情趣。
(4)施工中可根据实际购买情况及地物位置对苗木进行适当调整或避让[34]。
4.2.3电视台主入口节点设计
电视台沿河桥下停车场严重阻碍了河道行洪断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取消此处停车场,同时,为了满足济南电视台主入口的景观需求特改造为景观节点。
篇4
一、河道整治与河道管理的主要内容
进行河道整治的前提是掌握河道的演变规律。在此条件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主流的位置,以期改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进而调整河床冲淤部位。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其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要求,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具体来说就是使河岸洲滩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我国的河道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年前就有禹疏九河,导流入海的传说,而在在明代则形成了“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论,该理论具有创见性和科学性,被后人广泛流传。
所谓河道管理是对河道进行管理,包括江河、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等。它以防洪抗灾、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借助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来实现。了解河道的相关情况是进行河道管理工作之前的必备条件。对于平面形态较顺直的单一性河道,它的弯曲系数不大,长度也不长,抗冲性很强的物质通常会出现在其受构造控制的地段。;另外,它的两岸会出现交错的边滩,纵向上表现为深槽与浅滩互相交替。在演变特征上,沙质河床的边滩会逐渐向下游移动,会导致河床发生周期性展宽。河道管理工作很关键,它的工作质量对后期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近几年,国家实行土地复垦政策,并拨专款来贯彻这一政策,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无视损毁土地地理条件,更不用说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公然违反自然规律围河造田,盲目实施移民搬迁,强行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一度向河道内延伸,这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加快了河流沼泽化进程,地表径流调蓄也越来越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逐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2、土地利用粗放,沙化速度加快
随着城市居住问题的恶化,土地无序的开发、布局零散、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致使垃圾在河道两岸成堆,价值空间无序使得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大大下降;一些单位盲目开展现代化建设,肆意将城市边缘的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高层建筑,其后果就是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商业区。随着植被的减少,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绿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沙尘在城市中肆掠,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
3、群众的保护意识差
河道污染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俨然已经把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不仅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更重要的是诱发各种疾病。虽然卫生、环保相关单位一直致力宣传,但工作被动,且长期以来工作一直难有进展,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致使使河道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重。
4、河道水质恶化
随着工业加速发展及城市化程度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而城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道,城市内河水质严重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除传统污染源外,河道水体还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江岸边倾倒和堆置的固体垃圾,通航河道内船舶泄漏的油类污染物,排放的废弃物,以及河道淤泥二次污染等。城市河道一方面面临着入河排污量增加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河道污染类型也日趋繁杂,增加了河道水质保护和管理的难度。
三、河道管理存在的生态治理建议
1、加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体系的管理
对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的河道方案。如若不然不仅不能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且还会劳民伤财。所以要本着兴利的原则,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会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然后确定主流河道,并加以引导。接着修改弯曲河道为顺直河道,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河道工程的渗透、冲刷还是稳定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进而做到对河道的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还要报到乙级以上设计部门审核,经建设单位初审,报项目法人审批。
2、建立健全河道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
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河道治理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自动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保证其正常运行。
(1)保障运行经费
第一,要想河道治理信息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该计划的实施而被解放大批的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第二,水务自动化系统设施本身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筑物建完后风吹雨淋都不怕,它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
第三,其信息化特有的更新升级快、运行特有的持续性决定了它会比传统的治理方案需要更多的运行经费做支撑的。倘若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无法更新升级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设施。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套全面、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自动化乃至信息化在河道管理中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3、加强生态建设
由于生态的破坏,历史上曾今烜赫一时的楼兰古城转眼灰飞烟灭。同样在21 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环境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的河道,倘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水环境的保护。关于河道生态问题,人们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良好的结果,比较常用的就是裁弯取直进行河道改造,但是莱茵河的改造不能不让人们深思,不科学、不全面的河道改造只会适当其反。现如今,人们又不断地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来进行河堤的修建,然而在日本就有人提倡用木桩、卵石等天然的材料进行修建,并且命名为“生态河堤”。我国专家最近也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因为洪水可以补给地下河水,冲刷河槽。除以上方式以外,还可以积极地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这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4、远程监控
对于河道的重要区段,要加强管理,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技术直接对河道进行远程监控和录像。分析监控录像的结果,对可能引起河道污染的因素,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有俊 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流健康的思路与对策[期刊论文]-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7(02)
篇5
Key words: city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Jiangbei district of Ningbo city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 引言
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从古至今,人类傍水而居。水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生存、制约城市的发展、更体现着城市的人文风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城市水资源的核心体现,城市内河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城市内河是指流经本市城镇规划区,依照法律授权由市、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河流。城市内河是城市的经络与血脉,由城市内河水陆边际延展形成的带形水岸空间是市民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是一个城市最具灵性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内河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缺乏对内河生态和景观的整体考虑,忽视城市内河的休憩功能和人文内涵,未充分挖掘城市内河作为城市黄金地段的价值。因此,在城市内河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强化内河在保持城市生态、调节城区微气候的作用,更应起到塑造城市景观、营造宜人滨水空间、传承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内河景观专项规划为例,探讨在内河整治中如何合理的改善河流环境、实现其生态、景观和人文的价值和意义。
2 区域背景
宁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发源地,也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城市中水网交织,步移见水。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是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江北以作为宁波对外商业遗址区而知名,在宁波的工业化时期外国殖民地沿甬江岸边分布。该区处于宁波市的三大河流交汇处,这些干系河流又与各乡镇河流相通、构成网络,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利体系,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内河景观发展条件。
分析总结场地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a、区域缺乏连贯性的开放空间系统;b、城市沿河缺乏代表性的开放空间;c、河道沿岸绿化地段缺乏清晰功能定位,未能与用地功能产生互动关系;d、大量沿河工业用地对地块造成一定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景观质素更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e、缺乏区域城市形象,尤其沿河道的建筑及桥梁。江北区作为宁波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为了配合城市发展需要,其内河周边景观的综合治理就愈加迫切和重要。
3 规划总体策略
3.1 主题理念
重现场地历史文脉---结合宁波市的文化历史,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在对景观和水体治理的同时,融入桥文化、吴越文化、水乡文化,将江浙灿烂的人文文化赋予各种景观元素之中,使整个河道网络成为一个成为极具文化气息的生态走廊。
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通过对河道景观空间功能的改造设计,增加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空间,并在设计中将健康休闲生活文化融入设计的细节中,使居民能真正享受到健康休闲生活的乐趣。
生态为本与科技创新---遵循生态低碳思想,保证水系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将高新科技引入到河道两岸景观各个细节中,使人们在河岸漫步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2 规划目标
以河网生态基底保护为基础,以“天人合一、生态江北”为宗旨,逐步改善内河水质和景观环境,合理规划,有序建设。以“再造一个新宁波”为共同目标,建设江北新城,努力创建生态新城和东方水城相结合的新型人居环境。
3.3 规划原则
a、以水为主线,再现传统江南风光的滨水人文风景区,打造区域内的1小时水乡漫步区;b、围绕水质、水量、水岸交接带、滨水坡地、水的“印迹”、水的寓意联想等展开景观格局与富有文化意义的规划;c、利用当代科技,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呼应,碧水、青山、荷塘、柳林,构画出一幅现代江南园林的画卷;d、利用宁波市江北区整体城市规划为指导性起点,强化未来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e、重新考虑河道两岸的景观绿化处理方式,增强绿地与周边建筑及交通系统的关系;f、结合两岸用地性质、空间层次和交通综合考虑,增加两岸的互动交流;g、通过营造小环境的水乡特色来强化宁波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
4 规划设计构思
图1景观布局
Graph 1 Landscape layout
4.1 区域景观布局
规划采取“中和”的方法,提出主干河道和一般河道分级控制的思路,即通过划定主干河道蓝线保证城区河网总体格局和通过控制区块水面率保证河网的水面总量。河网景观以“双核四心、一横两纵、纵横穿插”为主体结构,通过对景观有机联合的规划布局,展现具有特色的景点、轴线、分区等序列,体现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城市景观。根据江北区的总体规划、区域地块的用地性质、河网分布现状、文物古迹等将江北区分为六大景观区域:江北核心河道景观区、湾头滨水河道景观区、文教街道河道景观区、新型居住河道景观区、江北新城河道景观区、校园文化河道景观区(见图1)。每个景观分区都以主干河道景观为主线,形成树枝状、井字形、环状等形式的区域河网景观布局,主次分明,景观分级。每条河道具体设置景观节点,从区域整体宏观景观到河道节点微观景观,层层展现河道景观特色。规划深度做到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分区到节点,无论主次河道,均作出相应规划指引,能为下一步的景观设计工作带来定向性的引导。
4.2 河道景观结构
景观规划中,依附余姚江和甬江滨河绿带、江北星湖休闲生态核心,创造以三横三纵的江北新城网状水系为主,多网络交错互融的河道景观体系。
河道两侧滨水空间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在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公众营造一个娱乐、游憩和教育的开放空间体系。河道两侧的绿化带按景观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控制(见图2)。
图2 景观结构
Graph 2 Landscape structure
4.3 岸线规划
a、滨水绿带规划
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游人创造和维护一个融娱乐、休闲和教育为一体的开放空间体系。滨水空间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有利载体。规划以河流沿岸的河滩、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点、线、面结合,形成景观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园体系。
b、驳岸设计
城市河道的横断面和驳岸的形式往往会影响内河的景观。驳岸设计原则:1)减少刚性结构,美化生态环境;2)保证河道稳定,降低资源消耗;3)调整水位范围,合理配植绿化;4)保持生态水土,运用生态材料;5)考虑亲水活动,合理安排空间。
景观规划中,把江北区河道现状按驳岸形式和环境氛围的综合要素进行归纳分类,分为:硬质直立式河岸河道、自然缓坡式河岸河道、混合景观式河岸河道、水乡风情式河岸河道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内河,反映不同的景观效果,控制同类内河景观的发展方向。
硬质直立式河岸---现状硬质直立式河岸河道多为毛石砌筑、条石砌筑、混凝土砌筑等,岸壁整齐简洁,岸边多为种植垂钓植物作绿化景观,且未设河岸栏杆(见图3)。由于直立式驳岸长距离的布置会显得呆板无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而通过竖向设计,在相隔适当的距离后要布置亲水平台、广场、栈道等各种设施,以缓和单一形式驳岸带来的乏味感,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
图3 立式驳岸
Graph 3 Vertical bulkhead
自然缓坡式河岸---现状自然缓坡式河岸河道多为原生态自然放坡,部分河道已利用生态袋施工修复,也有自然置石放坡驳岸的造法,通过采用植物固土或水生植物护岸的形式来保护河堤及生态(见图4)。以垂钓植物或草坪为主,其与水面的关系明显。
图4 自然式驳岸
Graph 4 Natural bulkhead
混合景观式河岸---现状混合景观式河岸河道多为大型内河,内河长度较长,经过地块较多,因用地和周边区域发展的需要,形成既有自然又有硬质驳岸的河岸。采用天然材料护底,如生态袋、网格石笼或松木桩等;人工种植带护坡种植植被,多层次结合,巩固护岸(见图5)。局部地方,再采用钢筋混凝土、木平台等做法,确保亲水观景功能,又作防洪需要。
图5 混合式驳岸
Graph 5 Hybrid bulkhead
水乡风情式河岸---现状水乡风情式河岸河道一般流域经过村落民居,故两岸多为硬质驳岸。因两岸以旧民居村落建筑为主,具有传统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色。对内河两岸景观进行改造,进一步营造水乡风情的河道景观效果。水乡风情式河岸,主要以保护或还原传统民居出户河道的景观形式,为居民提供出户即能赏景的需求,保持城市江南局部传统生活气息,多为三级景观河道。
4.4 植物景观设计
河道植物设计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兼顾河道的自然条件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涝的具体要求。在设计使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并尽量保留原生植物。
植物设计构思以“生态、林荫、柔和”为核心,营造层次丰富、色彩绚丽的生态景观廊道。生态的绿色的空间环境,乡土植物自然布置,并尽量贴近原生植物景观;由相对简单的植物品种组成,相对规则的林下休憩空间,营造简洁大方、气氛轻松的植物景观;结合水之飘逸轻灵的特性,多用飘逸摇曳感的植物,营造欢快灵动雅致的植物景观。河道景观必将与城市景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设计尤为关注“景观与植物的生长”,将河道景观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周边景观体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
5 结语
城市内河景观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更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其规划设计应面向最终使用者--市民,兼顾景观效果、历史人文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并充分发掘场地自身优势,使内河景观对城市发展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建华.谈城市滨河景观特色塑造策略和方法[J].山西建筑,2011,12: 186-187.
篇6
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参考文献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篇7
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 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 参考文献
[1] 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篇8
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特点和环境现状
1.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特征
(1)水文及特征:受山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山地河流具有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 流速快、 汇流历时短而水量集中、流量与水位变幅很大且季节性明显等主要水文特征。其主要形态特征是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等。河流的断面形态往往呈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两岸坡度陡峻;河谷内出现一级或多级一般较为狭窄的河流阶地,易引起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山地河流特殊的水文和形态特征,使河流生态极其敏感、脆弱,给河流生态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2)物质特征:由于山地城市地势起伏大,河流水环境中物质的季节差异性比较大。在丰水期,河道的径流量大,河道内污染物浓度比较低,但悬浮物较多;而在枯水期,河道径流量小,河道内污染物浓度相对比较高。当河道内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就会对河流的水环境产生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影响河流的生态稳定性。这种物质特征客观上需要对河流的合理需水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水资源的涵养、引入来改善。
(3)功能特征:山地城市特殊的山城风貌,常具备山、城、水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河流在其中不仅承担了重要的景观功能,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在生态上山地河流具有净化环境功能,具有废物收纳、降解和更新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防洪排涝等方面有着基础的作用;在社会文化上,山地河流因其良好的景观条件,具有友好服务功能,承载着城市大众的景观娱乐、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活动。
1.2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环境现状
山地河流不仅具有极大的景观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在开发进程中,由于对河流资源盲目的开发,对自然生态不够尊重的态度,造成了目前河流污染严重、生境破坏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人工界面代替原来河流沿岸的透水性界面,自然河道被截弯取直,沿岸景观和植被遭到破坏,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环境恶化。设计中刻意追求平面规则美和形态美,讲究人工构图效果而漠视自然形态,河流沿线自然要素的形态和格局被修改,破坏了河流地带生境特点,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为控制洪水采取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堤、筑坝,甚至是对河流的改道等方式,改变了河流的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导致河岸自身的调节功能减弱,反而降低了河道蓄洪排洪功能。因此,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被严重削弱,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被极大降低,山地城市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人居环境。
2 次级河流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策略
2.1 基地概况
苦溪河为长江南岸一级支流,全长约25.17km,发源于巴南区鹿角场,从茶园新区西南入境后转向北穿越茶园新区,在广阳岛附近汇入长江。现状河流呈树枝状分布,以苦溪河为主骨架,有跳蹬河、梨子园河、拦马河三条支流,其上游分别有雷家桥、百步梯、木耳厂等多个水库。
苦溪河所在的茶园新区规划面积约50km2、人口约50 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部,地处铜锣山脉以东,北临长江,南接樵坪山,西邻南山,东靠明月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新区基地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南面和东面分别有集中的工业用地分布。新区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对改道后的河道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生态恢复,但在系统的规划中,城市用地、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等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比较严重,有待修正和提高。
2.2 苦溪河分段生态分析
苦溪河具有典型的山地河流特征,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全河段平均坡降为4.85%,最大坡降为54.76%。最大坡降位于胜利桥段。而根据河段的坡降与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条件,苦溪河河流 生态环境大致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上游段长6.8km,汇流多且密,洪水易发性高,河道较平直,河面落差约89米,地形局部落差大,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中游段全长约6.1km,河道曲折,河床落差在10m左右,水位变化小,全段基本为平流,水体污染多为长生桥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而且经过镇中心的河岸多被渠化,割断了河流与岸边的生态交换通道;下游段全长约6.4km,河床落差在30m左右,为典型的弯曲型河流,河床自然蜿蜓曲折,坡降较大,有明显的凹、凸岸之分,岸线以自然驳岸为主,基本没有人工渠化,植被覆盖以自然植被覆盖为主,几乎没有建设用地。
苦溪河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局部由于水质污染、裁弯取直、渠化等原因,生态受到了破坏,在景观规划中,需保留下游良好的生境,恢复和重建上游和中游被破坏的河流生境。
3 基于防灾减灾与雨水利用的景观生态处理方法
3.1 基于防灾减灾的景观生态处理
(1)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水利设施
城市人工硬质界面雨水渗透性差,在暴雨期无法有效滞留雨水,增大了地表径流,增加河道防洪压力;在干旱期无法涵养水源,导致河道水量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沿河道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滨河绿地、湿地、雨水花园等,有效管理雨水,减少洪水危害,改善水质,重建湿地生物生境,重塑河流生态环境。同时,在河流上游合理建设水坝、水库、湿地,调蓄水量,减少洪水危害。
(2)根据河道特征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洪减灾策略
苦溪河全河段水文特征与河流形态不同,汇水体系与坡降差别较大,水量和水流差别也很大,因此在洪汛期,排洪抗涝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对河流进行分段处理,针对每段不同的特征进行景观处理,有的放矢,尽可能减轻甚至消除洪水的不良影响。上游坡降大、易发生洪水,可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在洪泛区设计人工湿地,在汛期排涝泄洪,在旱季涵养水源。中游河道曲折,坡降不大,水流较平缓,防洪压力较小。结合现状地形与汇水线,设计人工景观水系。既能服务于周围城市居民,又能成为洪汛期的补充泄洪河道,同时也可以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坡降大,防洪压力较大。在规划中,梳理汇水线,并设计绿地保护汇水线,延缓暴雨汇入主河道时间,减少河道瞬时最高流量,降低洪水灾害的发生。
3.2 基于雨水资源利用的景观处理
从用地不同界面来分,规划区内用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硬质界面为主的用地,例如道路、立交桥、广场等;第二类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例如居住区、科技园、商业区等;第三类是绿化为主的用地,例如公园、苗圃、水体等。根据不同界面具有不同的渗透性,采用不同的雨水收集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与河流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第一类用地以大面积硬质界面为主,雨水不易渗透性差,地表径流大。为促进雨水下渗, 减少雨水直接排放,应尽可能使用透水地面,道路绿地尽可能设计为下凹绿地, 使周边地表径流雨水首先进入绿地下渗, 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由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排放,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第二类用地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既要考虑促进硬质地面雨水的渗透,又可利用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因此,营造一系列人工水体和湿地形成的“雨水园”,经过“雨水园”的渗滤与收集,解决雨水排放与净化问题。“雨水园”既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第三类用地是绿化为主的用地,渗透性较好,地表径流较小。尽可能保护与优化原有植被与生态环境,增强其净化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对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工修复,设计滞留池与人工湿地,使其逐渐还原形成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环境, 提升其收集雨水,净化雨水的能力。
3.3 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山地河流树枝状的河道分布于城市的各功能区,如能在规划前期阶段就将河道生态绿地与城市开放空间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开放体系建设有着积极地意义。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即是以低碳出行网络串接规划区内的绿地及河流,形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空间体系,并使得人们能够尽量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轮滑等低碳出行的方式通往城市各功能区。这种河道生态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互动,结合绿色通行系统、城市功能圈、公共设施等三方面的措施,对于重庆市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意义十分重大。
(1)根据山地城市的特点,建立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
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由沿河道串联城市生态绿心的主要道路、城市中心次级绿色便捷通道与居住组团间城市支路相连接形成。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而且通过道路系统的构建,整合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形成以河流生境为骨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绿色通行系统的主体架构通过沿滨河主要道路的构建,将城市公共服务带、城市重要公园、风景区等城市绿地连接形成。同时,依托河流廊道的生态结构,将河流汇水区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和生态湿地等城市重要生态绿心整合形成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游憩的场所。城市中心次级便捷通道以城市中心为核心,串联城市中心区公园、休闲商业、商务办公区域的绿地形成,是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二级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居民提供快速交通,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居住组团为单位,通过城市支路串联各个社区绿地及各组团内重要的配套设施附属绿地,形成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三级系统,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也为居民提供健身康体的场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根据河道不同自然水文条件,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
河流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布局。通过分析与整合苦溪河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结合城市不同分区的功能需求,设计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形成城市生态安全保障,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结合河道下游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城市自然风貌区,作为城市生态中心,设计为自然休闲圈。让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和户外休闲活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生态保护。
基于河道中游段已形成的城镇聚落与良好的水文条件,形成城市中心,设计为都市活力圈。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同时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道舒适休闲的人文风景。
结合河道中上游段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城镇聚落,形成城市居住组团,设计为社区生活圈。配套建设学校、图书馆、社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康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并为居民的日常活动提供安全优美的步行空间。
(3)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现人性化关怀
在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不仅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满足居民生活与发展的直接需求。根据三个“城市功能圈”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不同公共服务类型:自然休闲圈以提供游憩服务为主,辅助安排餐饮、住宿等服务。都市活力圈,以提供休闲文化娱乐和大型商业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健身康体、餐饮、住宿等服务。社区生活圈以提供居民医疗、教育、健身康体和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商业服务、餐饮、住宿等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成为绿色通行系统与三大“城市功能圈”的重要补充,让居民在出行、休闲娱乐与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城市居民乐享生活的愿望。
4 结语
苦溪河生态规划是山地次级河流生态规划的一次探讨和实践,通过融合水利、生态、景观等多学科理论,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生态系统连续、景观优美、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婷.硕士论文.山地城镇河流地带适应性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9:39-54
[2] 付永川, 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2007,35( 18):5535- 5536,5596
[3] 姜文超,饶碧华,张智,张勤.山地城市河流健康内涵及评价[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6,6:104-107
[4] 朱颖,王浩,孙新旺.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规划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09,23(4):133
[5] 李孝坤,三峡库区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 水资源保护,2005,9:66- 69
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论文参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参考。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 (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 (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论文参考。
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朱党生,王超,程晓冰.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及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10
Keywords: ecological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river ecological riverbank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而长期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胁迫。传统的河道施工方法,对天然河流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自然河流渠道化、横断面呈规则几何型、河床材料硬质化、筑坝等水利工程导致的非连续化等。破坏了河流原有的天然和生态特性,生态河道的概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态河道,是以修复受损河道为目的,通过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形成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不仅包括结构稳定等水力学内涵,还包括生态健康、生态安全、景观协调等生态学内涵。
2 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对河道生态整治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河流水体污染严重的事实,在河道整治生态水工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方面,研发了一些生态型护岸技术和产品,如开建设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生物格栅等,并提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生物膜处理、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修复受污染水体[1-3]。
也有学者从河岸边坡的角度对河流治理进行了探索[4-6],王超、王沛芳[7]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中的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构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河道断面的基本形式,生态河床构建和修复的手段,生态型护岸的种类、具体结构形式及新型生态型材料。万勇[8]通过生态型护岸在观澜河综合整治中的应用,论述了生态护岸的结构、形式、材料选取与水力条件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分析了生态型护岸的特点和应用原则。
近几年各地媒体相应出现了有关生态河道治理的报道,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绍兴护城河以及苏州金鸡湖等国内治河的成功范例,均是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有机结合的实现。
3 研究实例
3.1研究概况
上海市闵行区三友河位于浦江高科技园区中部,北起立跃路,南至友谊河。三友河居于浦东片水利分片中间偏西位置,北连周浦塘干河,南通友谊河,在水系分片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拟整治的三友河河段水系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拟整治的三友河河道段水系位置图
三友河河道整治工程是以解决河道达到规划要求(规划河口宽30.0~42.0m,目前拟整治河段河口宽约20m左右),同时能改善沿河周边环境为目的的水利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拓宽河道,使水流通畅,提高整个水系的排涝蓄洪能力,为浦东片防洪除涝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较大程度地改善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当地景观;做到河道整齐,水清岸绿,与工业区高起点的要求相适宜。
3.2河道断面布置
考虑到河道生态性要求等,仅有对水流冲刷部位及桥梁的上下游连接段采用一部分硬质结构挡墙,其余均按生态河道进行考虑。沿河道水面线附近采用生态石笼护岸的挡土结构,水下及吴淞高程2.80m以上均采用土坡边坡断面,人工修坡。吴淞高程2.80m以上坡面上种植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设计河口宽33.00~42.00m,河底宽8.00~14.00m,河底高程-0.50m。边坡采用1:2.5。
该方案断面生态性较好,挡土护坡,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河道岸线,施工方便,将来的河道管理也非常方便。此断面适合于城市化地区的河道,虽然增加了部分工程造价,但为将来河道的管理维护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而本设计方案中采用此断面形式。
3.3河道护岸设计
为满足现代城镇对景观及生态河道的要求,充分体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特点,本实例护岸设计采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护砌结构,通过方案比选,选择生态石笼护岸结构。基础采用20cm厚碎石铺垫,分上下两层垒砌石笼体,石笼宽0.75m,高0.75m,石笼长度方向尺寸根据施工能力及市场上采购的材料来确定。下层采用两箱石笼结构体并列,上层基层采用一箱石笼结构体压顶。石笼施工时横纵向均要求骑缝垒砌。石笼结构体顶吴淞高程为2.80m。吴淞高程2.80m设1:2.5的土坡,土坡上种植绿化。水下河床也采用1:2.5的土坡。
该种护岸能适应于地基基础不是很好的河段。能解决底板前局部冲刷问题,也能解决墙后水平压差作用下而影响到临河土坡等安全的问题。护岸施工时进行河道开挖,待河道开挖完成后再进行护岸结构的施工。采用生态石笼护岸,结构及施工极其简易,生态性极好,与钢筋混凝土L墙(仿木式装饰)、M10浆砌块石结构相比,生态性好,施工进度快。
3.4 植物生态修复
结合生态断面和生态护岸工程技术,考虑到水土保持,净化水质,建设环境的生态需求。沿河道护岸岸边、坡面及坡顶均采用便于管理的麦冬作为地被植物,点缀瓜子黄杨及柳树和香樟树等。水生植物则种植黄菖蒲、玉婵花、水葱等,以达到地被全覆盖,避免水土流失,兼顾景观要求。
4 结语
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要在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只重视防洪抗旱的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就上海而言,作为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城市,在城镇河道整治设计施工中,应该有更生态更经济的方案。使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要求和保证岸坡结构稳定的前提下,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做到既保证河道的稳定、满足河道行洪排涝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能力,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
[1]周德培,张俊云.植物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2003,7-11.
[2]应聪慧,韩玉玲.浅论植物措施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5,9(5):49-53
[3]李睿华,管运涛,何苗.河岸混合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现场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
l(6):60-64
[4]吴义锋,吕锡武,陈杨辉等,生态护砌改善河道水质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1):6.
[5]夏继红,严忠民.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2004(3):1.
篇11
1概况
辽宁普兰市鞍子河景观带贯穿于城区东西发展轴,全长7000m,平均宽度60m。沿岸已有及正在建设的项目有:老店街地段改造,亿城御景湾,西班牙印象等。景观带的设计需要充分挖掘普兰市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全力打造一个及景观、旅游、休闲人文、生态、防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滨河公园。景观带设计内容包括道路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盐地改造设计等。设计步骤为:景观构思――景观规划――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本文只探讨规划和设计,重点放在景观设计上。鞍子河景观带鸟瞰图见图1所示
2景观规划
整个景观带分为“一曲五韵”、“一河五带”将鞍子河全程分为五个景观带:千年孕育、吐叶萌芽、开支展业、花开千年、莲开结果。景观规划图2所示:
1)千年孕育――鞍子河畔,郊野闲欢:结合场地原有的生态基底,设计运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提升成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大公园,保留滨水带的芦苇、白茅、狗尾草等乡土种群,另外,针对普兰店冬季色彩平淡,少视觉亮点等问题,特设计“古莲生态岛”,寓意古莲孕育的过程。
2)吐叶萌芽――老城新意,源之文蕴:①设计利用河道内现有水草淤泥,稍作改造,变为人工湿地,沿河岸四周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可淹没的大台阶、休闲平台和水上栈道。②为保证重要节点枯水期水量丰沛,特分段设计了蓄水造景的跌水大坝,另设多出40公分高的景观溪涧小矮坝,分段截流形成小的蓄水塘。
3)开支展业――亲水之滨,欢庆连欣:设计清除场地内现有的盐碱淤泥,在河道内重设可淹没的亲水休闲散步道,打破人与河的隔离。
4)花开千年――水上莲城,价值连城:①设计打破原有的硬质堤坝,顺势结合轻轨造一含苞待放的水上莲花――水上莲城。②景观细部也处处体现“水上莲城“概念,几何抽象化的莲图案结合了休闲平台、广场、水上漂浮种植槽、连桥、景观大树阵等。③拓宽的亲水开放空间、景观化的防洪设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5)莲开结果――滨海休闲,莲开千年:漂浮的古莲子种植箱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利用潮涨潮落来变换景观,更不受盐碱地的影响。
3鞍子河景观带景观具体设计
3.1道路设计
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沿河两岸都有自行车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使本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都很好的场所。木栈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湿地,使得河道胜似公园,成为漫步者的天堂。道路设计规划图见图3所示:
1)散步道(自行车):东西向环线布局,为曲线林荫步道,同时也是视线观景通道,散步道结合地形、浅谈、草坡和水面等蜿蜒起伏,随空间的移换而收放自如,重点突出空间的营造和感官的不同体验。
2)河底折线栈道:由木栈道和钢板构成,穿越于湿地和滩岛之间,形式与材料的对比,空间的穿越,它连接多个景观节点,使步行其上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
3)探险路网:没有设置固定的路网,只随地形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地块主要分布在河流浅谈、沙地和密林草地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人的喜好而综合考虑。
4)滨河休闲散步道:与自然而多变岸线相结合,营构一条栈桥式休闲步道,紧邻河岸,体验变化多样的河岸景观和生物群落。
5)滨海休闲散步道:路网主要以几条几何曲线的大波浪穿插结合,联络各个主题不一的娱乐节点总体上考量与海的大尺度和谐,以营造出空旷、大气的氛围,交通流线较方便、自由,可谓四通八达的游览路径。
3.2绿化设计
绿化以水系和树林为基质,提供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利用植物围合空间为人们提供生动的户外休闲空间。同时通过连续的滨河步道和自行车环路构成线性植物景观廊道。
3.2.1植物配置原则
以保留和保护原有植物为主要原则,优先选用乡土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对场地进行梳理,增加耐碱水生植物和抵抗能强的树种。在植物选择上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普兰店的气候特点,配置上着重考虑冬季景观,在常绿树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观干、观果植物增加冬季园林景致变化。绿环设计规划图见图4所示:
1)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原则:注重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注重植物景观构成要素的单体与群体效果,利用植物色彩、质感、形状,以及味道的变化来创造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植物在时序景观上的变化。
2)文化内涵和经济原则:植物配置、绿化造型应展现普兰店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精神内涵。以低维护和少成本的原则,选用耐修剪和好养护的植物品种,同时将果树和经济作物引入景观造景中,兼顾自然美观与经济型。
3.2.2种植规划
1)郊野生态恢复带:通过设计手法和植物种植创造出滨河特有的芦苇、草滩、蒲翠花语和原始柳林的天然秀美景观。乔木有落羽杉、金丝柳、水杉、枫杨等,灌木有木芙蓉、紫藤、女贞、冬青等,地被有爬山虎、玉簪、桔梗马、蛇莓等,水生有荷花、水蜡烛、千屈菜、芦苇等。
2)老城记忆改造带:模块化的种植,追求天然生态、简约的景观效果,将人的视线引入工业记忆园中,看不尽郁郁葱葱数不尽的繁华翠景。乔木有水杉、合欢、厚朴、构树等,灌木有紫叶小劈、金叶女贞、南天竺、西府海棠等,地被有金边景带、萱草、须芒草、马等,水生有荷花、香蒲、芦苇、水葱等。
3)新城开发提升带:乡土树种与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布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美好景观。乔木有榆树、枫杨、紫穗槐、水杉等,灌木有迎春、木槿、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铺地柏、狗尾草、大油芒、银边草等,水生有荷花、香蒲、黄花鸢尾、水葱等。
4)水上莲城滨水带:以大面积的荷花和水生植物来营造诗情画意般的心灵共鸣。注重人水和谐,突出现代、大气的景观效果。乔木有法国梧桐、银杏、合欢、香柏等,灌木有月季、紫叶李、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红花酢浆草、鼠尾草、大花马齿苋、细叶芒等,水生荷花、千屈菜、黄菖蒲、再立花等。
5)莲开千年滨海带:以趣味化树阵、规划化排列种植方式为主,挑选耐盐碱植物和树型挺拔的油松、银杏、国槐等相互搭配,营造出一个视野开阔、景观迷人的海滨与了景观区。乔木有油松、银杏、国槐、复叶槭等,灌木有海滨木槿、女贞、金叶连翘、月季等,地被有铺地柏、小檗、金边景带、萱草等,水生有千屈菜、黄花鸢尾、水蓼、芦苇等。
3.3水体设计
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将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筑坝、改道使河岸的地下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也随之下降。河道设计效果图参见图5。
生态驳岸是指“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还对水文、生物过程有一定的促进功能。
1)亲水平台(可淹没):利用原有硬质护坡,结合内河设计亲水平台,阶梯式的休闲平台可随着雨季和干枯季的水位变化而满足不同需求,无论是丰水期还是干枯期,水木台都可以提供游人一个亲近水体、观鱼戏水,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2)亲水式大台阶(可淹没)弱化城市与河道的硬线条,拉近城市与鞍子河之间的距离感,让鞍子河与周边用地更加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即可观大河向东流之磅礴,又可守小河潺潺之恬静。
3)跌落花阶(组合堤坝):用丰富的植物台阶弱化原有的硬质堤坝,减少硬质护坡给人的生硬感,突出生态、自然,找回丢失的人性化设计。
4)水上木栈道(可淹没):强化河道两侧互动联系,既结合原有滩涂,在河道内,在滩涂上结合设计可淹没栈道,丰富空间体验,提升环境氛围,是适应水位高差变化,提供休闲的号去处。
篇12
Key word: center of cities in JiangNan;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determinant
1.引言
自秦诞生繁华至今的江南一直以水闻名,城内城外的棋盘式水系纵横交错,当街浣衣,小桥流水成为无数江南人的回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时代迁徙,城市的河道也逐渐从本来的运输、商市、清洁等功能转向景观生态功能。主流河道在景观基础设施的改造下成为滨水景观,而数不清的支流却沦为市中心鸡肋式的水系,甚至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面临被填埋的命运[1]。
面对如此命运,面对将历史厚重的市中心水系视而不见的城市和城市人群,我们不禁疑惑,造成江南市中心水系凭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那亟待发现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
关于合理地研究河道本身,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立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手法。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近5年(2010-1014)的河道评价标准规范及论文共54篇。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适宜本研究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河道形态、可达度、视觉景观条件、区位条件、存在感[2-6]五大因子量化评价标;以及最常见具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指标权重法,叠加法与量化法[7-10]等因子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最合理化的研究结论,笔者首先筛选出贯穿全文的5个代表性江南中心河道样本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江南市中心水系的景观现状(以消极现状为主)进行分析,通过将样本河道套入评价模型,我们得出一系列基本因子,二次分析后得出最终的影响要素。而通过将最终影响要素套入现有的市中心河道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了现有方案的不合理性M而提出了本文的合理化的解决理论。其中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部分使用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佐以量化分析以及SD分析法。
2.代表性研究样本的选择
江南地区河道星罗棋布,为了高效合理地得出调研结论,我们决定选择5个最具代表性的河道样本贯穿全文的分析。结合引言以及对于“地理均好性”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尺:历史,河道区位与城市地理位置。
首先是历史。所选择的河道必须是具有历史文化性[11-13]。江南城市中心的河道大多由来已久,文化氛围浓厚,将其轻易填埋改道是有悖于历史道德的。但任其废弃更是有碍于城市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河道结构的江南水系景观已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棘手处;其次是区位。所选择的河道必须位于市中心。依水建郭是古代选城择址的传统方法,这就使得如今的城区市中心的规划中避不开水系的干扰,许多细小支流在废弃后仍旧遗留在城区,成为了城市政府发展规划的棘手处;最后是城市地理位置。五个河道的城市应该均匀分布与江南地区的版图范围内,以体现均好性,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效果。
结合以上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江苏地区最终选择了常州采菱河、秦淮河青溪、苏州干将河、无锡梁溪河与扬州玉带河这五条河道。
3.江南中心河道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江南中心河道现状
首先是水质。样本河道的水质问题[14]有:1、水体富营养化,河内藻类横生,浓绿,恶绿,违背江南常景;2、水体直接被污染,生活用水、未处理雨水、交通污水、工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3、生活垃圾大面积覆盖河面;其次是河岸。样本河道的护坡形式都是相似的。我们在江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河道斜相切裹上简单的覆土,植上灌木乔木;有的直接以石质围河,下设行道供人行走河岸被植被隐藏在快速车道边;最后是护坡[15]。建国以来河水与人的分离过程完全体现在河岸的分离过程上。几十年建设中河岸向两侧推移并且架设了围栏,人为的加大了河面与行道面的高差,使道路脱离河面。
3.2江南中心河道成因分析
3.2.1 分析手法
首先将5条代表性河道样本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进行全方位的因子量化分析。其次量化后将单元们交叉比较,剔除个别要素,得到普遍性要素。最终将普遍性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最终的决定性因子。
3.2.2 因子评价模型
1)河道形态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江南市中心河道的代表形态(平均值法)。其中宽度为10米,深度为3米,岸道宽度为5米,岸道高差为5米。
2)可达度
测量单元都是1小时内以200米为计量的河道段;量化范围均为-3―3,参与性等级与河岸行道沟通中-3表示最少量,3表示最高量;河面与行道高差中-3表示7米,3表示0米。
3)区位条件
区位离河道越远则分数越高(毗邻、可视、不可视三种距离),分别对应得分1、2、3分,若河道区域内无该区位,则记为0分。在此分数上,再乘上四个区位的影响力分数,最后相加即为总分。
总得分能够表现周边区位条件对河道的影响力。
4)视觉景观条件
测量单元都是总长200米的河段,量化范围均为-3―3。在垃圾与污水两项中,-3表示大于等于10的级数,3表示无垃圾或排水口;河道治理中,-3表示两者都未治理,3表示治理均非常成功;河岸植被中,-3表示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25%的概率,3表示50%的覆盖率。
5)存在感3-4分为存在感最低档,即存在感基本为0;1-3分为负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负面情绪;4-7分为正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正面情绪。
3.2.3 深度原因分析
我们将剔除与简化后的代表元素列出,包括区位、形态、视觉景观条件、可达度、存在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结合因子评价模型的评价,我们将五大元素结合我们的目的进行进一步分类。
1)河道内核:包括区位与形态两个方面。这两个元素像是坐标轴显示出每条河道属于自身的语言和个性,生长历程。为了重唤历史景观,我们应该在不改变河道内核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2)河道修饰:包括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两个方面。成功的修饰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是非废弃,即视觉条件上不属于污染性景观;第二是观赏,即视觉条件优秀,但不可达也不能为人使用;第三是参与,即是人们可达的优秀景观。也是本文的最终诉求。
3)河道诉求:即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重唤历史景观的目的不谋而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河道内核为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设计控制和底线,河道修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式的出发点与主方向,河道诉求为我们的解决方式提出了最初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改造的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即为“河道修饰”――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
4.影响因子的确立
4.1 视觉景观条件
通过我们针对江南城市的走访调研,论文查阅[16-18],案例整理,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市中心支流河道处理方法出发点都是改善视觉景观条件。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河水治理和河岸治理。
4.1.1 河水治理――以扬州玉带河为例
扬州玉带河河水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打捞河水内垃圾,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我们将该河道分为AB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原因在于AB两河道相接,都处于扬州市市中心,曾经都是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河道,在同期都进行了河水治理。不同的是A段还进行了亲水改造,而B段则未做处理。
根据AB河道周边区位环境及污染程度对两个河道治理之前与之后进行打分,比较出两个河道在治理后的区别。其中,负分越多则表示污染越严重;正分越多则表示环境越好。污染量最少为0。
河水治理劣势有包括:1)无法改善河水自我清洁能力。简单的污水治理只是通人工将污水清洁,河水无法通过流动进行自我清洁,使得清洁的速度跟不上河水的污染速度;2)水体污染反复。污水治理不能够一次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不断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反复出现;3)河岸污染得不到解决。铺满垃圾、架满排水管道的河岸则没有任何改善。河岸上的垃圾则会再次污染河水,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4)市民监督力度不够。河道与周边市民相互隔离,市民无法监督河道的污染情况,河道无法作为市民生活中的优质景观,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垃圾场”。
4.1.2河岸治理――以南京青溪为例
包括青溪在内的大部分江南城市护岸改造,大多选择将河水与岸贴面处进行砖石加固,至多岸坡上加围树池达到遮蔽绿化的目的。都是河岸退让的过程,如下图,伴随城市发展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岸边逐渐退让并远离河水两旁设围栏。在A段,水质较为干净与此举有很大关系。B段后人流大于车流,水质较差,护岸改造难以彻底。
河岸治理劣势包括:1)水质状况糟糕。河岸改造之后,A段成效明显,但是B段水质仍旧浑浊不堪,河中依然有大量垃圾污物。我们将河道套用评价模型中的水质一项进行评价:
综合 A段: (-3)*1+(-2)*2+3+0=-4
B段: (-3)*2+(-2)*1+(-2)+(-1)=-11
可河岸改造的方式维护水体是有自身局限性。江南地区的水系大多亲人,社区功用多,护岸改造的方式在很多水系实地情况下是收效甚微的;2)河道存在感依旧低下。下表为青溪A B护岸治理后的情况对比:
观察数据可知虽然景观品质略有上升,但是水系的亲近感没有变化。其中B段的参与性等级是大于A段的,所以总体上看,未必护岸改造后A段的水系公用大于B段。所以河岸改造方式未能根本上解决河水景观问题;3)水体污染反复。从调研看,A段改造后,水体洁净大于从前,但是排除了部分生活垃圾的影响,许多其他因素仍在污染水质,所以后期对于水体的保护还是需要成本投入,并且仅以河岸改造,河体自身的洁污能力欠差,难以水质良性循环。
4.1.3 视觉景观条件总结
河水与河岸治理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都以一个共同的缺点:人无法与水系接触,产生亲近感,提升河道的存在感。河道治理不仅仅只从河水治理和护岸改造入手。若无人的参与,就真正改善喝水的景观问题,提高河道利用率,提升河道的存在感。
4.2 可达度
排除了视觉景观因子的影响,就只剩下可达度这一影响因子。可达度意味着增加人亲近河道本身的机会,也就是鼓励人们参与河道自身的活动。具体对于可达度如何提升存在感的研究会在《引人治水:一种基于公众可达性的江南市中心河道改造方案》中具体阐述。
5.结论
面对即将末路于城市街巷的江南支流水系,我们要做的是更新而不是遗弃。强硬的将其规避隐藏,效果会适得其反。每个城市都曾对这些河道做过决心不同的改造,文中已有赘述。可以看到手法大多重复而单调。无论是河水治理还是河岸改造都难以达到以往的河岸风景。
从历史关系上看,虽然河道与社会公用,河道与城址的关系都有过断层,有过分裂,但是河水与居民的关系却一直牵连。历史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关注与参与热度,决定了水系河道的兴与衰。所以为了历史河道盛景的重现,为了水质可以持续、自然、健康、自发的流动,我们所采用的环城跑道使岸景还是亲水近水的河岸游憩走廊,都是对拉近人与河道的距离,提升人在河水的参与度所做的努力。
篇13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避免只考虑工程、专业本身的要求,应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公路施工期间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即可消失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营运期间对穿越村屯的路段应设置严禁鸣笛标志,学校附近尤其应注意噪声的影响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