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品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确定
农村公共产品是与农村私人产品相区别而存在的。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区别于农村私人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竞争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等。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主要包括:一是在性质上近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二是一般准公共产品,如农村高中(职高)教育、水利设施、医疗、乡村道路建设、文化馆等。三是在性质上近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电信、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等。后两类准公共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又可视为俱乐部产品,其特点是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其外部收益溢出的范围通常限于少数利益相关的受益人。根据公共产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公共产品通常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和社区性的公共产品。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层次公共产品本身特性的差异,决定了上述物品提供的目标指向不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主体也必然存在差异。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涉及三个基本参与者,即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吴金明,2004)。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公共产品,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机构或组织;生产者直接组织产品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志愿性组织或是消费者自身;安排者(也称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或选择物品的生产者。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志愿性组织,甚至于消费者自己。本文谈及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仅仅是指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即农村公共产品有谁来提供。
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中,通常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如果由市场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供给,必然会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必然要由政府承担。考虑某些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如消费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由私人供给可能更有效率。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那样,“一种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有公共部门来提供,也可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不是唯一的,从组织形态上看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社区和社会公众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实现这一局面取决于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以及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状态。就行为主体的能力而言,在一些有形公共物品生产上,私人组织的能力并不比政府逊色;在提供社区性公共物品方面,中央政府并不见得比社区自治组织更有效;在对行业进行管理时,政府也不见得比行业协会更有效。就政府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们不仅仅是管制与被管制、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还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或良性互动关系。之所以强调合作式的伙伴关系,是基于以往公共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不对称的关系格局而言的。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由生产者说了算,由此导致了不恰当的公共物品生产的高成本和过度生产”;但反其道而行之,即完全由消费者说了算,则会陷入另一种不对称关系之中,即公共管理主体的主动性和战略能力很难得到体现。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应依据公共产品的层次和特性,构建政府、农村社区、私人部门、非盈利性组织(也称第三部门)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结构。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供给主体方面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
(1)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参与者。现行体制下,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其表现为:1私人组织(包括企业)参与不够。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费变得不可能或者在经济上不划算。无论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还是布坎南提出的“俱乐部理论”,都强调了产权和效率之间的联系。因而,解决公共产品私人供给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公共产品的产权明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产权不明晰,产权残缺阻碍了私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最大的受益者——农民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供给的激励。由于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同其他多数人一样,都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能成为“免费搭车者”。2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滞后。第三部门通常是指区别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集合,是那些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其共同特征是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对多样、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公共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来负责供给,私人组织和第三部门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农村社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些年来,不少国家对政府、市场与社区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别是把传统政治学、行政学很少讨论的“社区”概念,视为设计未来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因素,由此,“社区主义”在欧美国家几乎已成为拓展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社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的社会自治领域”,对于解决社区性公共问题、自给社区性公共物品、实现社区性公共利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我国农村,由于乡镇政府职能向村级组织的渗透,村民委员会部分失去了应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权力的“准政府”,难以准确的表达农民的意愿,难以发挥自治组织在村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2)供给责任不清,供给主体错位。公共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主体。但在实际中,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1有关政府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上的缺位。与城市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的明显特征是纯公共产品少,准公共产品多,并且界限相对模糊,加之农村地域的分散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生产带有分散性,因而政府提供与否的收缩性较大。在我国,当涉及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务时,中央政府、各省、市、县及乡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确认、调整机制及分担标准等方面,缺乏一个明确有效的分担机制,随意性较大。例如,基础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都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资,但实际上这些供给责任推给了县乡政府以及村委会来负责。2乡镇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错位。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的缺位,乡政府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职能,支出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乡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设置过多,生产性支出处于萎靡状态,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3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供给过程中的困境。村委会是农村社区内的公共物品的组织者,但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乡镇政府经常利用政治权威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推卸给村委会,从而影响到村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中央与地方固有事权及支出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把本应由自己供给的公共物品,通过转移事权交由县乡政府和农村社区提供。由于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权的同时,并没有相应赋予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足够的预算资金,只能由农村基层政府和社区自行解决,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导致了农民负担过重。
[NextPage]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负面影响
(1)单靠政府提供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因财力限制和供给的强制性很难完全满足农户的有差异的公共产品需求,既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导致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的紧张。
(2)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过于单一,导致农民不堪重负。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政府筹集不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丧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发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渠道作用的情况下,其他供给渠道又没有形成,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集资兴建社会公益事业,加重了农民负担。
(3)单一、失衡的供给主体制度,使政府从供给机制上管死了一切,限制着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的参与,也给政府的供给部门提供了充分的寻租机会,最终导致城乡公共产品水平的巨大差距(马晓河、方松海,2005)。长期以来政府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政策,使有限的资源源源不断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相对独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农民上缴税费的方式自己来承担,而且公共产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产品,这对于农民和农村地区来讲,显然有失公平。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的制度安排
对上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的状况,必须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提供主体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在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重构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和多层次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1.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城乡一体化均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站在实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从根本上实现发展观的转变。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各项实践。摆脱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乡居民社会权益“天然有别”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国家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
2.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充分调动其他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各级政府可通过精心策划和宣传,以及提供补贴、奖励、直接委托或各种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引导、支持、鼓励、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参与,并积极引导、帮助、支持其他组织和个人形成一种稳定的或制度化的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定要对建成后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明晰产权关系,该属集体的就归集体,该属农民个人的就归农民个人,千万不能做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产权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只能由政府来界定。只要产权关系明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主体结构才能有效形成。
3.加快建立农村自主治理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
我国广大的农民普遍生活于分散的村落之中,实行村民自治更容易符合农村的村情民意和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更容易激发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热情。要让自治组织在农村公共产品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激活民间组织的各种积极作用,完善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强农民的汲取机制、共识机制、协调机制、表达机制、整合机制和利益再分配等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和管理者,走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正确之路。
4.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如上所述,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要实现城乡公共物品的统筹供给。大家普遍认同应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层次来确定各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在我国,由于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定,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相关制度法律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适应新形势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细化、完善并制定、出台新的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志冲。农村公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06)。
2.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07)。
篇2
2.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研究所将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授权给项目组,并以手续简化、过程追踪为原则,制定了批生产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产品质量/检验管理新办法包括以下几点:质量处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质量保证大纲指南》,检测中心负责编制《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检验要求》,项目组根据这2个文件制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的具体措施;项目组负责对产品的质量/检验信息加以记录,并形成分析报告,每月向质量处和检测中心汇报;项目组对产品出厂前发生的质量问题、出厂后发生的非批次性质量问题有处理权限;产品出厂后发生的批次性质量问题需要上报质量处,由项目组和质量处共同处理;检测中心可对产品进行抽检验证,并根据生产情况决定抽检验证是否与过程检验合并在一起进行。为保证批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对于生产过程中每个技术、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遵循“处理到位、举一反三”的工作思路,杜绝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3.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中小功率机电伺服产品存在型号多、工种多、小批量交叉生产的特点,借鉴离散型生产、流水线型生产和混合型生产的计划模式,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适合产品上述特点的动态生产计划新模式,如图1所示。计划/调度人员根据计划生产部下发的指令编制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并根据项目生产计划、周作业计划向库房管理人员出具产品配套明细表;计划/调度人员将正式的周作业计划下发给装配和调试人员执行,库房管理人员配合操作者执行生产计划。在有临时任务加入时,计划/调度人员需要对周作业计划进行适时调整,编制临时计划下发操作者执行;操作者及时反馈生产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计划/调度人员根据反映的问题对生产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与此同时,在进行动态生产计划调整过程中应根据工种间工时平衡原则实现车间的动态调度,确保生产线进行滚动生产。
4.不合格品管理新措施在不合格品管理实践中,研究所建立了以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为核心的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种类及处理方法为以下几点:当出现系统产品不满足顾客任务书或技术协议规定的要求时,由质量/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审理单,技术人员填写质疑单、超差单、技术通知单等,并按照现行流程进行办理;当出现单机或元件产品不满足技术规范或任务书规定的要求时,可由操作者、质量/检验人员等填写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技术人员根据该处理单编制技术通知单或外协产品真迹电报,签署完整后下发执行,并按照简化流程进行处理。按照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来解决不合格产品问题的具体流程为:操作者负责填写问题描述并上报质量/检验人员,由其负责通知技术人员处理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技术人员再填写问题名称、问题定位、处理措施并举一反三,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批问题处理措施及相关单据填写的正确性,计划/调度人员负责落实产品问题的处理及填写处理结果,并将填写完整的处理单交给质量/检验人员归档,从而实现对故障产品或不合格品的闭环控制。项目组安排质量/检验人员每季度对产品装调过程问题处理单进行统计分类,组织技术人员和操作者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进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篇3
1.总成本水平分析
从总体上讲,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我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以上(见表1)。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和阿根廷的1.2-1.3倍。我国油料作物(如油菜籽)的生产成本高达2.81元/公斤,是加拿大的3倍多。我国每公斤棉花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只高5%左右,但如果考虑到棉花的质量差别和收获方式(美国棉花是一次性收获,单产比我国低很多),成本差距要更大一些。在所研究的主要农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我国籼稻每公斤生产成本高于亚洲主要生产国家(如泰国),但与美国和阿根廷的粳稻生产成本相比,中国粳稻每公斤生产成本较低(1.14元/公斤),比美国(2.04元/公斤)低4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呢?下面从构成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具体项目(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等费用以及税收和成本外支出)做进一步分析,试图找出成本差距的具体原因。
2.各项成本费用水平分析
(1)化肥农药费用:每公斤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化肥农药费用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每公斤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生产成本中,我国的化肥农药费用都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表1)。我国农作物单产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产出的道路。降低物质投入固然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直接途径,但这样必然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下降,最终不一定能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要减少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最有效的途径是降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2)机械费用: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尽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每单位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却不低。虽然美国的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比我们高的多,但由于美国小麦生产规模大、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品机械费用同我们的基本相似,均在0.20-0.21元/公斤(见表1)。我国其它农作物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水平同国外相比总体上讲处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能得以扩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机械费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3)土地费用:从理论上讲,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的支出应当是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料限制,表1中我国的土地费用仅包括集体机动田对个人的土地承包费用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转包费用,这同其它国家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数据是不可比的。这意味着如果能测算出我国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我国农作物生产成本要比表1中列出的要高。
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随着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的发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土地的机会成本将会不断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农村调查,农村每亩土地(耕地)转包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因此,从这一点讲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土地费用要高于其它国家,只是在我国目前的农作物产品成本核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11997-98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作物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
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小麦中国0.290.210.030.460.050.080.181.31
美国0.220.200.260.070.080.000.291.12
加拿大0.200.170.020.060.000.120.56
法国0.040.050.040.060.000.120.35
阿根廷-0.91
玉米中国0.220.090.010.430.030.060.100.94
美国0.180.260.210.080.020.000.140.88
法国0.040.070.030.070.000.160.45
阿根廷-0.79
大豆中国0.220.200.040.930.100.200.322.03
美国0.250.480.550.140.050.000.301.76
阿根廷-1.51
油菜籽中国0.520.170.031.520.140.200.222.81
加拿大0.380.260.030.080.060.000.110.92
长绒棉中国4.091.980.422.960.280.993.3914.11
美国2.964.711.611.880.400.001.7513.45
籼稻中国0.160.090.010.430.050.100.161.01
泰国0.170.140.000.220.000.060.59
粳稻中国0.230.180.050.410.050.080.151.14
美国0.350.530.390.180.100.000.492.04
资料来源及说明:中国成本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它国家均来自相应国家的农业部和农业研究单位。中国生产成本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费仅为承包费;美国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包括保险费;加拿大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春小麦成本数据;法国为1997年成本数据,无税收;加拿大油菜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Argentine和Transgen两个油菜品种的平均数;阿根廷为1995年成本数据。中国籼稻和粳稻为1998年成本数据,泰国为1998年雨季籼稻成本数据。人民币与外汇换算均按官方汇率计算,下同。
(4)活劳动费用: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数量富裕的国家,劳动力使用的机会成本要比其它发达国家低。然而与人们观念不同的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却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棉花和稻谷外,我国每公斤产品活劳动费用都是其它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其中,我国每公斤油菜籽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为1.52元/公斤,是加拿大(仅为0.06元/公斤)的19倍!可以说我国许多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劳动费用太高而导致的。这意味着,如果农业生产规模不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提高,劳动力投入难以减少,那么,单位产品的劳动力费用将会不断上升,这是另一个难以逆转的增长趋势。同时,由于劳动工资总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上升,这种局面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一般来说,我国活劳动投入的优势,只有在机械难以替代人工的农产品生产中才能发挥出来,如棉花、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等。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5)税收和成本外支出:成本外支出是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有的概念,而且从1994年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每公斤农产品生产成本中的税收与其它国家相当,但如果加上成本外支出,就远大于其它国家。我国的农作物产品生产不但实际负担较重,而且各农作物产品间差异较大,其中棉花的成本外支出最高为每亩67元,其次为稻谷的成本支出每亩为29元,这两种作物的成本外支出约占总成本的8%左右。对我国农产品的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和成本外支出分析,有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作物税负不高,对生产成本影响不大。农业税是按照税法来征收的。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8%,但农业各税仅占国家总税收的4.3%.另外从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的农业税的比例均在5%以下。
第二、成本外支出大是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外支出包括村提留费、乡统筹费、两工支出和其它成本外支出,这是我国特有而其它国家没有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低成本外支出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降低农林特产税率,将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征收农业特产税,税率从8—31%不等。在这些农林特产中有些产品(如园艺产品)是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因此这些产品农林特产税率的偏高,将降低它们的出口竞争能力。
第四,取消成本外支出,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比较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到岸价和扣除成本外支出后的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不难发现,在扣除成本外支出后,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批发价,虽然高于进口到岸价,但已非常接近,除大豆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只有8-11%的差距。
(二)农作物生产成本结构
根据表1可以得到农作物产品成本结构信息。从成本结构看,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对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分析,可得到如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活劳动成本比例较大
我国农作物中的活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为:棉花(21%)、小麦(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以及油菜(54%),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6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仅为9%左右。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机械成本比例较大(比我国高出1—2倍),但是劳动力和机械成本两者相加的结果,我国这6种农产品生产成本仍比美国和加拿大高20%以上。同时不难看出,我国活劳动投入成本有增长的趋势(主要是劳动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要减少我国活劳动投入比例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作物生产活劳动投入却呈下降的趋势。这样一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就会变成活劳动费用比例太高的劣势。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活劳动投入和机械化投入替代过程中,劳动力多的优势实际上已经变成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二,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大
税收不是影响我国农作物产品成本主要原因,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与其它国家差异不大。但相比之下,成本外支出对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较大,在大部分农作物产品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0%左右。这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截然不同,因为大多数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农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们不但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还有农业产品生产补贴(如法国)。
第三,机械费用和土地费用比例低于其它国家
我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虽有差异,但大致在10-20%之间。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麦外,其它作物却明显低于对比国家。土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低,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列入成本的核算内容。
二、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生猪生产成本分析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中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最大行业。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近70%,1998年我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5%,美国、荷兰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因此我们对这几个国家的生猪生产成本做一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还是专业户饲养,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均低于美国。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生产成本在1998年为8—9元,而美国同期则为11元,我国生猪实际饲养成本比美国要低23%左右,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生产成本就更低了,只有美国生猪饲养成本的64%.同荷兰相比,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也有一定的优势。
表21998年主要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水平的国际比较
畜产品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的投入成本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重1公斤生产成本
活劳动仔畜机械税收精料粗料其它
生猪中国:
平均0.992.330.450.044.490.450.368.987.3
农户1.622.050.340.053.420.770.268.557.1
专业户0.682.200.340.004.480.250.518.457.0
大中城市:
平均0.711.990.210.013.400.350.437.097.1
专业户0.521.950.130.013.380.200.336.506.4
美国1.430.552.640.224.070.111.9811.0011.0
荷兰1.320.701.140.004.210.091.328.77
肉鸡中国:
全国平均0.281.120.210.004.530.010.776.97-
专业户0.271.130.130.004.510.010.536.63-
大中城市:0.00
平均0.211.060.140.004.960.000.717.08-
专业户0.211.040.140.005.010.000.496.96-
美国-2.57-5.84-荷兰0.421.350.780.003.960.000.577.08-
鸡蛋中国:
平均0.180.880.180.004.240.010.415.89-
专业户0.220.710.110.004.070.010.275.43-
美国-3.17-5.20-
荷兰0.751.230.890.003.500.000.486.86-
数据来源:中国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来自美国农业部数据库,荷兰数据来自Arjan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umber1,February,2000.生猪增重成本=[总成本-仔猪成本+仔猪购进重×(仔猪购进价-育肥猪出售价)]/(育肥猪出栏重-仔猪重)。大中城市为中国的大中城市。
根据表2可以计算出各国生猪饲养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在成本结构上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我国仔猪成本占较大比例(25%以上),美国仔猪成本仅占5%.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成本范围,计算每公斤增重成本。从每公斤增重成本看,我国生猪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更加明显地低于美国和荷兰,分别低34%和18%.我国的生猪饲养成本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农作物成本比较的结论迥然不同,我国生猪生产成本低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生猪生产的活劳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除了农户饲养外(农户的劳动力成本是被高估的),劳动力成本在我国仅占8-10%,而美国和荷兰则达13-15%.
从饲养方式上看,我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成本更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农户散养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20%,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活劳动计价方式在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之间没有区别。这同实际情况有出入,因为农户散养投入的劳动多为家务劳动余下的劳动时间,其劳动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农户散养成本还要进一步降低10%左右。
那么,为什么如此具有优势的生猪饲养行业,我国的猪肉出口却赶不上加拿大、欧盟和美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被许多国家认定为疫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来改变生产结构,如果没有解决好动物卫生检疫和疾病防治监测等问题,增加的畜产品若不能促进出口增加,那么,畜产品生产的扩大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二)禽、蛋生产成本分析
禽肉和禽蛋生产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据第二位,因此,禽肉和禽蛋生产成本的高低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禽、蛋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在成本水平上,我国禽产品生产成本与美国和荷兰没有大的差异,高于美国但低于荷兰。第二,在成本结构上,最重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饲料消耗占成本的比例上,从表2可以算出,我国禽产品生产精饲料成本比例较大,大约在65-70%左右,而美国仅为44%、荷兰是56%.第三,我国禽肉和禽蛋生产的饲料转化率较低,如荷兰1999年禽蛋生产饲料的转化率为2左右,而我国在2.5-3之间。
(三)主要结论
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总体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基本原因是:第一,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较低;第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相对困难(相对农作物而言)使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第三,如果提高饲料转化系数,降低饲料成本,畜产品生产成本会更低一些;第四,相对于农作物生产,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少;第五,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对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亦即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可望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继续下降;第六,畜产品是非耕地占用型产品,相对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三、水果和蔬菜价格及成本的国际比较
由于难以获得较完整的国外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资料,因此对水果和蔬菜采用了两种比较分析方法。一是对主要水果和蔬菜国内外价格进行比较;二是从以上产品中选出一种(柑桔)对其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园艺作物是除水稻和畜产品之外的我国另一重要的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园艺作物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0%到70%(表3)。对水果来讲,除香蕉之外(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0-30%),国内市场批发价格比出口离岸价格低的程度依次为梨(30-50%),桔柑(30%左右)和苹果(表3)。
我国大部分蔬菜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大蒜、洋葱、鲜姜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100%.萝卜、土豆和蕃茄的价格也远低于其出口离岸价。在1995-199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大约在20%到70%之间(表3)。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园艺作物产品价格较低的原因,下面我们以柑桔为例,对形成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表4列出了我国和美国柑桔生产成本水平及相应成本项目。抛开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的柑桔生产成本要低于美国,大约是美国的生产成本的30%.
我国柑桔生产具有优势,其基本原因有:第一,美国活劳动费用比例不比我国的少。第二,尽管美国柑桔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活劳动费用相对也较多。第三,我国柑桔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相对较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园艺作物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作物,机械化难以大幅度替代劳动力的投入。
表3水果和蔬菜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与出口离岸价及价格的名义保护率
年份国内水果批发价
国内蔬菜批发价
苹果桔柑梨香蕉
土豆萝卜蕃茄
国内批发价(元/吨)
1995467121102570337011008802030
199830872190184032709806301490
出口离岸价(元/吨)
1995347235294206-162026182543
19983138236925742778114822361873
名义保护率(%)
199535-40-39
-32-66-20
1998-2-8-2918-15-72-20
资源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8和199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关进出口数据等。名义保护率=[(国内批发价-出口离岸价)/出口离岸价]×100.
表4柑桔生产成本(元/公斤)的国际比较
年份国家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
生产成本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它
1997中国0.190.020.000.290.030.010.080.62
美国0.041.060.000.520.140.000.171.93
1998中国0.270.030.340.050.030.080.84
美国0.051.170.000.790.170.000.212.38
资料来源:美国来自1999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UCCooperativeExtension.美国1997年成本为加州南海岸成本数据;美国1998年成本为加州圣地亚哥成本数据。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柑桔质量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柑桔是有机产品,农药使用量几乎等于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基本衡量指标,而且是能否达到出口质量标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水果和蔬菜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分析的主要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人机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我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我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比较优势较明显。总的来讲,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第一,生产规模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费用较高;第二,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高。
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是入世后我们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四条政策建议。
(一)增加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世界上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所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可有效地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减少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
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较多,是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农户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0.4公顷,而美国和加拿大的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几千公顷。这意味着在单位产品物化成本相同情况下,中国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40-60%)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占总成本10%左右)。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使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大户转包,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活劳动费用的有效途径。
(三)取消或降低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
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名义税负不足5%,但有些农林特产税和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是一项较重的实际负担。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约占生产成本的10%左右,而有些农林特产的税负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这一点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为其它国家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有政府补贴。因此,取消成本外支出、降低农林特产税率,是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适当进口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
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只有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产品如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的生产成本较低。而且从我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结构看,饲料消耗占较大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和荷兰。因此,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降低饲料成本。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饲料价格也较高。为此,适当进口便宜的饲料粮,降低饲料成本,对进一步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畜产品出口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1.Moya,P.F.,D.DaweandD.Pabale,2000,ReversingTrendsofDecliningProductivityProjectDatabase,SocialSciencesDivision,IRRI.
2.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o.1,Feb.2000.
3.UCCooperativeExtension,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1999.
4.国家物价局等,《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7-2000年。
篇4
“只属于你的个性色彩,不用张扬,也可以很有个性;不用言语,已经让你怦然心动”。也许只有西门子才能说出这样不可复制的话,达到这样的物人合一之境界,时尚中蕴含着前卫的科技,温雅中展露着不凡的个性,西门子经典设计的冰箱、洗衣机不知感动了多少消费者。
同样中国家电的海尔也每年以几百个专利设计的家电精品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消费者,“小小神童”的小巧玲珑、准确个性定位,“双王子”的大气、大度、简约,“探路者”的外观创新与探索,工业设计融入了海尔家电的血液,因此创新不断刷新,市场不断扩大。我们还知道家电经典设计的许多,冰柜大王澳柯玛,中国变频空调领先者海信,飞利浦、灿坤小家电,联想、IBM、戴尔电脑,LG、三星、松下彩电……正是经典的设计才赋予了家电之骨肉、之灵魂、之个性、之精彩。
家电设计的魅力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设计才会有不断的市场和不断的利润。大家也许还记得TCL曾推出一款可更换面板的“百变星”电视,TCL由此赚足了利润为后来的资本积累做铺垫;康佳彩电推出的14英寸“七彩小画仙”,以其缤纷的色彩和前卫的造型,利润竟超过21英寸彩电。海尔以其不断的满足客户的要求、不断的创新设计而占领了国人不敢问津的美、德市场,除了管理之外,设计的创新是海尔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篇5
首先,它具有全球信息传播性。在INTERNER中你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个人和企业交换信息,从中获得你所需要的消息。针对问题进行讨论;INTERNET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的特点,企业可通过网络寻找市场进行产品调查带来方便。其次,它的方便快捷性。与传统媒介相比可以方便的在网上寻找所要的资料。它的速度极快并突破了空间所造成的壁垒,千离之外犹如眼前。NTERNET更加解放人,无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人更加自由。从体力上,INTERNET替代了交通工具,再不必长途跋涉。从思想上,你可以在INTERNET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发表平时不能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言论。
INTERNET在商业中的运用也有了新的突破,它推动了经济,从企业来讲,加强了信息的交互能力,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具有实时监控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将企业的产品,服务的信息传达也消费者,使其达到充分的沟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消费者满意度。企业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消费信息的收集,并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运输,销售中得到最大的实惠。利用生产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和实时监控达到准确定位和减少库存。在消费终端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总而言之,INTERNET使企业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约。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坐在家中享受INTERNET带来的便利,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大的显示,使我们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在如今这个时代个性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人们都希望与众不同,因为人类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地位得到实现和提高的欲望。
产品设计的作用
产品设计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逐步转移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从装饰,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到设计的转变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单一的美学问题转移到设计战略的问题,从单一学科转移到综合边缘学科。传统的产品设计也称造型设计,它使产品的机械结构更适合人的视觉要求,它解决了机与机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寻找如何更贴近与消费者,并开始把消费者称为上帝,在竞争中同时也带动了产品设计的发展,它开始突破造型的局限性,设计的角度开始从以企业为本转移到以消费者为本,并逐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产品设计的宗旨,在企业,产品设计从孤立的独立作业成为需要众多部门众多专业人员配合的项目,并在品的生命周期中得到拉长。产品开发期到被淘汰期需要经历四个过程,而产品设计从以前的以产品开发期为主逐步被延续到产品被完全淘汰(从开发性的产品设计到改良性的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与企业的意义
产品设计从解决产品造型美学发展到解决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它担任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一过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产品设计也将产品更加人性化,为企业产品扩大需求,为企业增加效益。产品设计的性质不但解决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内部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时促使企业许多部门沟通,创造工作团队,这样使整个企业形成了一致的目标。并有了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产品与消费者的联合)形成了从市场营销--设计--原料采购--生产作业管理等方面协调一致,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使产品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
产品设计对消费者的意义
产品设计使消费者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为产品增加附加值,它更加尊重理解消费者,并将其心中的愿望转化为现实,好的产品设计不仅仅从功能上使消费者满意,并且它所蕴涵设计的意义使消费者的心灵得到享受。他使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朋友,操作时使你不再感到机器的冷酷,不再感到它给你带来的单调。产品设计给你带来的是一种使用的乐趣。好的产品设计带来希望,它勇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解决人的不足,使人更加接近于自然,如绿色产品和无障碍设计。消费者在产品设计时代得到了解放,并逐步从对现实生活的需要转移到自我个性的追求。现今的消费者是最挑剔的,由于产品供大于求的变化,使消费者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企业却不能高高居上,他们更希望成为消费者的朋友,随着历史的发展,个性化人性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建立在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再也不必为温饱问题而忙碌。物质生活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个人体现和自我主义不断扩张,追求时尚、新事物成为生活的主题。人们的消费观从理性消费转移到感性消费,在这个阶段,消费者的权益变得很大,因为产品充裕,竞争激烈,产品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中年人,因为年轻人追求新事物,中年人注重生活,从而有他们的需求向老年,少年儿童这边延伸,消费个性化使得市场更加细分,产品定位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的共性越来越少。企业对市场定位变得不知所措,因此形式迫使企业需要更加机动,反应更加灵敏,从而迫使产品设计承担起新的使命,应付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心理。INTERNET时代赋予产品设计新的生命,
产品设计与INTERNET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产品设计与INTERNET联合的必要性取决于消费行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消费行为变化结果中已经提到消费者已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他们的权利变得空前强大,市场定位变得越来越细,种种原因要求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以最大的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选择,使达到较高的满意度(所以企业形象CIS转向CS)消费者的自主意识也在急剧增长,他们需要自我设计,把自我设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正所谓自我满足。但因缺乏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所以需要有产品设计师辅助和引导其完成所需要的产品。总之,企业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有所发展,必然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有较高的协调和反应能力,这需要缩短企业与消费者间隔(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而解决这一问题正需要产品设计和INTERNET的联合。INTERNET技术逐渐成熟,利用网络进行生活和商务已成为现实,而现在只需要发掘和利用其潜能,网上购物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主要的一种购物形式,而实地购买将成为一种休闲方式,是一种娱乐。INTERNET应用普及化需要更高速的网络速度,电子商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目前网速已经从56K提高到100MB或1000MB,使得图象和影视传播更加高速,加强了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增加,加上电子货币和网络安全的有效保障,使人们享受网络的快捷。产品设计经过几时年的发展,设计水平越来越成熟,产品设计已成为一门设计战略,它的理论日益完善,在如今网络和消费个性化时代产品设计必有的放矢。一方面产品设计辅助工具越来越先进,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早已为INTERNET与产品设计的联合打下基础。
产品设计与INTERNET联合的框架
产品设计与INTERNET联合必将带动消费,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增加企业效益。这需要有技术上的成熟,设计师的创造力和企业内外部的协调,这三者决定了产品设计与INTERNET联合的效果。
首先,INTERNET作为一种交互方式的媒体,它是消费者愿望表达的工具,消费者产生需要,并在脑中形成产品概念,然后INTERNET来收集所需产品的目录,而INTERNET作为媒介是将消费者对需求产品的形象与现实产品符合的工具,在INTERNET与产品设计联合的时期提高消费满意度,INTERNET必然将在作为媒体的这一角色中发挥它作为电子商务所必备的性能,它必须有较高的网速,这样才能将产品图象和影视广告通过网络传达给消费者。因为企业的效率和速度给消费者带来满意,不然INTERNET作为一种购物媒介变得毫无意义,电子货币的成熟,消费是消费者付出货币得到商品的一种过程。支付手段是网络消费的一部分,这需要网络安全和金融系统的协调配合,同时网络安全是这一支付手段的保障,INTERNET作为一种交互的媒体,它必须高速、便捷、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是产品设计与INTERNET的联合达到较高的水平。其次,如果说INTERNET和计算机制造是硬件,那么设计师的素质则是这一联合的软件,这种联合的高度协调的情况下,需要设计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设计思维、用不停止的创造力,还要有相互沟通的合作精神。再次,企业的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是企业外部营销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建立和完善企业形象,建立相应的产品品牌系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产品网站,加强网站广告力度,需要在著名的网站搜索引擎上建立目录。因为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品牌的信赖度会明显提高,这主要依赖企业形象。2,做好企业与配送、原料供应单位的协调,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达到合理、高效的配送和供应,减少库存,减少生产成本,如果本企业是虚拟公司,那么还需做好公司与工厂的配合,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协调沟通,在INTERNET与产品设计联合的条件下,通过INTERNET这种互动媒体加强产品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协调。
INTERNET与产品设计的联合框架:
1.站通过INTERNET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收集所需要的产品信息。寻求能提供它所需要服务的网站。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向消费者宣传其产品,消费者通过企业建立的交互界面对已有产品进行评论,计算机将这些数据存入数据库,产品设计师可以以这种形式取得对产品的开发和采集方向的数据并得到未来产品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产品设计师应用这种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做市场调查和对产品信息的统计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公司对已生产出来的电器类产品增加网络远程监控功能。产品设计师在这种监控下得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通过特定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将这些问题变为一种改进的可能性,或备未来设计之用。
2.品设计师将产品以摸块的形式存入数据库,这些模块具有相互组合的可能性,消费者进入企业产品网站,可对这些模块进行重新组合,达到心目中所需的产品,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模块组合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传入客户服务中心,将这数据转为产品生产数据,转化为现实产品。NIKE公司已经通过网络对其运动鞋对其产品进行自动组合,不过目前只是在色彩搭配和面料搭配上,并无设计其他核心功能。
3.INTERNET作为互动媒体设计师在网上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接受其意图,将概念转化为设计,生产出产品,这种形式类似于手工作坊,可作为高要求的产品的订购。象DELL公司通过电话或INTERNET进行订购,他们对电脑硬件进行模块化组合,这种销售形式提高了消费满意度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三种联合的共性,它们都是以INTERNET作为互动媒体,将消费者与企业营销部门和产品设计部门达成一致协议,通过可行性模块的新组合形成各自所追求的理想产品。这种交互是建立在较高生产成本较低营销成本的基础上,是计算机时代的一种特有能力。所有的一切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与处理,加上INTERNET的普及形成了让消费者满意的结果,三种联合的个性。第一种,较为简单,对生产成本较低企业收益较大。第二种,需要设计师预先设计好产品模块,并且各种模块具有组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这种形式是以设计师为主动的,引导消费者并将消费要进行自我设计,达到接近所需要的目的,这种模块的组合形式,首先,需要有周密的调查,把握产品需求和发展趋势,对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者的价格接受能力进行充分分析然后产品设计师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几种创造理念,并将这些意念转化为为特定消费群设计的几种可能性模块(这里所讲的模块是具有一定功能部件或者个性造型色彩的部件)让消费者自行组合,这种方法在电脑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只是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去引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水平还没有达到较高的程度,这个领域比较优秀的是DELL和NIKE。DELL公司自它的出现以来一直以电话订购作为销售渠道,进行营销,它没有将INTERNET与产品设计进行有效的组合,NIKE公司在某些国家的网站通过FLASH交互网页对产品进行自我组合,类似于自助餐,通过电子付款和产品配送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是在计算机与网络的控制之下使企业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第三种,是一种较为高级,工作量最大的联合形式,它具有高成本高利润的特点,是一种最原始的类似于手工作坊的形式,但它所要完成的产品也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而这些设计是针对一些国际大客户,企业需要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支持,因此完成这种订购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具有较高灵活性的团队,他们配合良好。
以上为INTERNET和产品设计联合的几种形式,它们具有共同的运行模式.
总之INTERNET和产品设计的联合,为产品设计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加快了从设计到销售的过程,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使顾客更满意。它们的联合是产品设计史上又一亮丽一笔。推动了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篇6
2、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他在东南亚一带旅行,途中他看见人们排着长队进入小木屋体验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预言,未来的经济可能转型为体验经济。
那么什么是体验经济呢?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文中所言,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那么什么又是体验设计呢?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诸如“我去过那里,我做过那个”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3、体验
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但是,体验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围。《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故事,子贡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翁正在抱瓮汲水浇地,问他为何不用桔槔,用力少而见效多。而老翁答道: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由此呈现出中国古人朴素的体验意识,习惯于对自身的体悟,工作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体验个人存在的“剧场”。
“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派恩语)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主体并不是凭空臆造体验,而是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之下所体现,它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主观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对于同一客体,不同主体会产生体验的差异性。体验是以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时间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同一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情感,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产生相应的视知觉、情绪、思维、关联、行动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必然影响体验活动。
作为“道具”的产品在设计中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层次表现为:首先是在消费体验识别和设计编码阶段,一方面,是设计师主体对消费者客体的体验识别。“瞽者无以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必须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作充分、准确的体验识别。另一方面,设计师对物的属性的体验识别,这是定位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的基础。我国书画家对于制砚的石材天然品性的揣摩,比如讲究端石的细腻,鲁石的嫩润等,无不包含着对宇宙万物中生命之气的仰慕和感性把握。其次是,在设计解码和体验市场化过程中,消费者主体对于产品客体的解码和体验。
正如伟大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所言:“掌握精湛钢琴演奏技巧的秘诀是——不要碰到旁边的琴键。”同理,完美的产品设计同样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准确体验。
4、作为“道具”的产品设计特征
(1)、游戏化、娱乐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个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娱乐性、游戏化正是人们本性回归的体现,是人们日益追求一种休闲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娱乐不仅是一种最古老的体验之一,而且在当今是一种更高级的、最普遍的体验。首先是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日本经济大约20%由电子游戏产生,该产业在韩国的产值达200亿美元。其次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设计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化的、不确定的设计风格日益影响着产品设计。最后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技术。产品由三维实体到平面图像,屏幕化、图像化显示了娱乐、游戏倾向。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娱乐性、游戏化是产品的普遍特征。
(2)、人性化、互动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工业化初期,人们关注产品的物理功能,引发了后来的“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初次涉及人性化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才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更本不存在创造或发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顺应或选择一个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的个性的问题。只有在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的需求才是高度的人性化,甚至是单独的、纯个人性的精神层面。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表现为:一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定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低层次的物理功能需求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功能需求,产品的差异性、人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大规模定制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了优质价廉、充满人性的产品。三维摸拟技术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基础,位于美国加州的视算科技公司的“虚拟实境中心”能够随时处理信息、三维空间立体模拟产品,工程师与顾客在其中可以无止境地尝试、试验产品设计。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的DIY(doityourself)。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模块化的产品部件,按自己的需要组合。撇开个人电脑的组装不说,2000年,伊莱克斯特设插式可换门板,并配有多种材质和颜色的搁架,使冰箱的面板、内部配件均可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更换。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最高层面上的参与、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3)、非物质化、虚无性。
《理由》杂志编辑威吉利亚-波斯特尔指出:“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大量的财富不以实物的形式而存在。”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服务以及经济提供物,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化、体验化的非物质特征是其重要属性。
产品的非物质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从超薄到微型再到隐型。美国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齿轮、连杆组件的宽度不超过100微米。同时微型化技术带来设计观念的变化,“形式追随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二是从三维到平面。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网络信息技术。消费者是利用自身与屏幕图像的对话来体验产品。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因素的强化,使它向非物质化状态渐近。
正如马克-第亚尼所说: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人类社会正处在由高度发达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过渡,形式的非物质化,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的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近。
(4)、情感化、纯精神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克-第亚尼语),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消费者是根据感性和意向来选择商品,社会已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体验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
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题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产生感悟人的三个情感体验阶段。一是物境状态。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加强产品的感知化。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就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为使产品更具有体验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强顾客与产品相互交流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必须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突出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听觉方面,对汽车开、关门声音的体验设计,在视觉方面,显示器由超平到纯平再到等离子等等。二是情境状态。
一方面是人对产品的关爱情境,另一方面是产品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爱情境。物品具有自身的灵魂,它的价值符号是拥有者身份、地位以及权利的象征。人与产品之间必然会形成互动的关爱情境。在产品设计系统中,我们来体会LG企业给予消费者意外惊喜,其售后服务中,企业随时电话关注对你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一分独特的消费体验,企业就是从小处深深地感化着顾客,吸引着顾客。三是更高层次的意境状态。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在体验经济时代,应追求“意在设计先”,设计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良好主题,寻求和谐的道具、布景,创造感人肺腑的剧场,产出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价值。
5、结论
产品设计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内在反映,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环境为“布景”,创造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令人深思的独特体验价值,它必然导致设计文化的变革。在当下深入研究体验经济的思想、体验设计及其产品设计特征,促进中外设计交互作用,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召唤,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篇7
一、存货管理的方法
(一)存货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公司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很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如在超市,高档皮货、珠宝首饰、名烟名酒、家用电器、家具、摩托车、大型健身器械等A类商品的品种数量并不很多,但价值额却相当大;大众化的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布匹、文具用具等B类商品品种数量比较多,但价值额相对A类商品要小得多;至于各种小百货,如针线、纽扣、化妆品、日常卫生用品及其他日杂用品等C类商品品种数量则非常多,单位价值却很小。一般而言,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
(二)经济订货量模型(EOQ)。所谓EOQ,即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它利用数学的方法求得在一定时期内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订货批量[2]。典型的存货订货规模就是估算出适度的订货规模,使得成本实现最小化。从EOQ模型的推导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保持恰当的订货规模,才能使总成本降低。因此,EOQ不提倡小批量订货。
(三)保持适当的存货周转率。一个公司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存货的流动性对公司的流动比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存货的流动性的分析很重要。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公司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它影响到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是整个公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公司的变现能力。
(四)准时生产制(JIT)。准时生产方式是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研究和开始实施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一种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准则。其中心思想是寻求、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浪费的一切根源和任何不产生附加价值的活动,实现这一思想的控制方法和原则是:将必要的材料,以正确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生产系统如果真正运行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状态下,它的库存就被减至最小的程度,因此,JIT又被简而言之成“零库存”管理[3]。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知道JIT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是使库存最小化的生产系统,即消除一切只增加成本,而不向产品中增加价值的过程。
二、存货管理方法的应用
本文从分析安徽某公司存货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导致存货管理出现问题的内外部原因,并提出优化存货管理的策略。
(一)公司存货管理的现状
从这3年的趋势平均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2007年3月以前上升较快,之后略有下降,再呈缓慢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公司发展,存货的增长速度高于公司资产的增长速度。以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表示的存货周转率,可以揭示存货变现的能力,该比率越大,意味着存货转换为收入的时间越短,变现能力越强。而以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表示的存货周转率,则可以反映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该比率越大意味着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公司管理存货的能力越强。表中这两项数据均呈现较快上升趋势,说明公司越来越重视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但2007年前三个季度存货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各季度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第一季度的数值下滑太快,其存货的周转情况差强人意,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及其销售出现问题,唯独第四季度各项指标较好,说明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的迹象。
(二)公司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公司内部因素
(1)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对存货本质的认识缺陷,使得公司的存货大量积压。大量的存货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存货也是公司的一项“负债”,公司应尽可能地以较低的存货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2)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公司的库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供、产、销各部门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要么公司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使之失去市场机会,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
(3)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存货的监管效率低下。公司内部没有制定关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使制定了也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使之不能有效地运行。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中的可能性。
(4)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公司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其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
(5)存货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存货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公司相关部门及其上、下游公司。公司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核算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时甚至会误导公司的采购与生产活动,造成存货的脱销或者积压。
(6)没有将存货管理与物流管理相结合,导致公司存货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公司往往以库存静态管理为中心,忽略了存货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只局限于库存满足生产或销售需要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或者原材料。
2.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公司外部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人民银行总行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致使各银行的执行利率随之上升,加之各方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一些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资金利率风险,便大量囤积原材料,形成了较多的存货。
(2)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价格指数(PPI)居高不下,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公司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存货的安全库存量,并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
(3)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也会增加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公司常因销售预测不准,造成已被淘汰的产品以及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大量积压。
(三)优化公司存货管理的策略
1.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度。应做好销售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公司在进行销售预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销售预测进行修正,并让经销商参与整个预测流程,发挥经销商更接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优势,以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2.对存货进行分类管理。公司存货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所有存货不分巨细地严加管理。因此,公司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10%~1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B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20%~30%,金额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C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60%~6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在此基础上,公司应重点抓好A类存货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存货管理战略,严格控制该类存货的数量,提高其周转的速度。
3.优化和改良公司的生产运作流程。在优化和改良的过程中,公司需要分析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哪些是无效的作业流程,哪些是能够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作业流程,进而消除无效的流程。在简化生产流程的同时,公司还应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使生产线上各个作业流程的时间趋于一致,实现生产线的同步生产。
4.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公司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通过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存货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分明,并保证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杜绝现象的发生。其次,建立并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公司应建立完整的供应商档案,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资质等级、信誉及价格等情况,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制止不良存货的发生。第三,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存货盘点制度,实施盘点控制。公司应对存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清查,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为公司的存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5.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公司可以让供应商参与公司的存货管理,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向供应商公布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根据公司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来组织安排发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存货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存货的资金占用[4]。
6.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公司应该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公司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
7.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优化存货管理除了需要公司管理层改变经营理念、重视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外,还应该让公司的采购、仓库、财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均参与到存货的管理中,共享存货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在整合的过程中,公司应当将存货管理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强调公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公司存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现阶段公司存货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物流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一定会成为精达股份公司存货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服务。
JIT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甚至消除从原材料的投入到产成品的产出的全过程中的存货,建立起平滑而更有效的生产流程。在准时生产制下,产品完工正好是要运输给顾客的时候,同样原材料到达生产工序时正好是该工序开始准备生产之时。没有任何不需要的材料被采购入库,没有任何不需要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所有的存货都在生产线上,因此,将存货降到最低,实现零存货是准时制的目标之一。
JIT的运用给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收益,它不仅提高了存货管理效率——节省存货资金的占用和仓储空间的占用,以及与之相关的保管人员的减少等等,还减少了由于存货资金的占用而减少的资本成本支出。最关键的是它是消除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无价值增值的活动和耗费,即消除一切浪费,最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5]。
因此,JIT这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一定会成为精达股份公司存货管理的发展趋势。但精达股份公司实施JIT存货库存管理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全社会科技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基础。
(2)企业之间的真诚密切协作是有利环境。
(3)强调全面性预防维护,实施ITT必须鼓励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廷丽.JIT与零库存[J].兰州学刊,2004,(6).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位的上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甚至是“情感的交流”,这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与盲点,大多数企业以引进为主,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模仿,造成设计理念上的失衡与同类型产品的同化。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系统进行分析,有利于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已渗透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产品循环体系,要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经济、人文、社会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致力于人类生命环境的改善与发展,使产品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工艺,以最省的用料在短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即以最低的成本费用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设计要涉及到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销售,是以经济性作为保障的。当产品的综合质量好而价格过高时,大部分消费者不敢问津;当产品价格低、质量差时更不会赢得消费者。因此,如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取利益和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双向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工业设计融合运用价值工程的新的理念。
价值工程VE(ValueEngineering)是工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应用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独特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分析,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可靠性等各个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分配各种原材料,探求和采用新的、成本低的变体,节约各种物化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与成本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构筑了价值工程的基本框架,为提高产品价值的终极目的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高,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了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现有的生产及技术条件下,提高功能与降低成本具有二元对立性。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时间段内,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和谐格局。但科学技术是一个流变的概念,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种表面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谐格局会随之而改变,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技术较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里,功能与成本的系数比高于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工业设计师应遵循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尽可能的满足二者的动态平衡,建立成本及功能的共同的精神指归——“以人为目的”,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人,旨在通过生产技术手段把人的创造思维转变为实体的产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探讨产品所蕴含的人性化设计观念和根植于时代特性和地理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产品更合乎人性,使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更为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人性的意义就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合乎时展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产品与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产品内涵的延续。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现代设计师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物质材料,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来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够把握社会文化结构需求的趋势与变迁,使相应的产品与之相契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1人性化设计观念
人性化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设计应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地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类生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正是人类总体设计上的失衡,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了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恶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2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都对产品设计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文化价值。因此,设计应符合文化的时代及全球信息化的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3、产品设计中彰显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作为“工具”,已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象征物。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转化中,产品作为设计师思维物化的产物,作为传达给受众的一种使用符号,使得设计活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了纵向联系和横向承接的作用。无数的设计实践证明,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有着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
3.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在获得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相互疏离。甚至西方国家在20世纪还推出了“有计划的废止”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在设计上竭尽所能,不断推陈出新,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来刺激消费,创造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最终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今日全球性问题,使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大量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大量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产品创新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准则已深入人心,环保消费已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几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设计理念,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交互。
3.2科学技术的物化
任何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技术基础的总和,以及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品设计的全面更新,引导产品创新跨向新的平台,而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又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二者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但是,人类要接受这一种巨大的资源,把这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设计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巨额的资本投入,都需要经过这“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与制造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使设计观念和设计语言进一步演进,使艺术畅想进一步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使人类的创造、想象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综上所述,站在价值系统的角度研究产品设计有助于综合的考虑设计、制造与生产等各个周期的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社会因素,促使新生代的设计师在理性层次上思考产品创新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更能引起使用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2系统功能在分析了我院的仓库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子模块。对上述的系统模块中主要的模块进行简要说明。
(1)入库管理模块:入库产品信息的录入及入库单打印。
(2)库存管理模块:库存信息的查询,产品的入库和出库数量及金额情况。
(3)出库管理模块:产品出库信息、产品出库记录查询、产品退货信息和退货记录查询。
(4)统计报表模块:产品的入库、出库和退货统计、打印及信息的导出。
(5)系统设置模块(a)基本信息设置:设置添加产品后是否打印,查询时每页显示的记录数,入库出库一次可以添加多少产品,员工是否可以查看自己的操作记录。(b)员工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员工的信息,可以查看员工的详细信息。添加员工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该员工具有本系统中哪些模块及子模块的操作权限。可以通过筛选部门查找员工。(c)员工部门管理:添加、修改、删除部门信息。(d)部门管理:入库产品所属部门的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部门信息。(e)产品大类管理:添加、修改、删除产品的大类信息。(f)产品小类管理:添加、修改、删除产品的小类信息。(g)系统登录日志:查询管理登录系统人员情况,包括登录的用户名、时间和登录的IP地址。
二.系统功能实现
1产品入库子模块
产品入库子模块的功能分已有产品入库、新产品入库及打印入库产品信息。可以添加产品的数量、选择入库产品的部门、产品的供应商、入库时间、经办人及产品的备注等信息,具体信息如图二所示。
2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
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主要是用于查询产品入库的记录信息、打印入库信息的报表、修改入库产品信息和删除入库产品信息的记录。产品信息查询的主界面如图三所示。查找入库产品信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条件搭配进行搜索。
(1)按时间段查询入库产品信息。
(2)按时间段及产品所属部门查询入库产品信息。
(3)按时间段、部门及产品信息的某个字段进行查询。通过上面的不同条件组合可以得到产品的信息,包括入库编号、入库时间、经办人、供应商、入库数量、入库产品的金额及具体的入库产品的信息。
3退回公司子模块
当产品已经入库后,出库前发现产品出现了问题或想更换或退货,这时就需要使用退回公司子模块处理。通过该模块选择已入库的想要退货的产品信息,输入产品的数量、价格、所属部门、供应商,以及添加备注等相关信息后,就可以退货,并打印退货产品信息。本系统实现了图一的所有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入库管理模块的产品入库、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和退回公司子模块。
三.系统运行效果
本系统于2011年12月上线应用至今,运行状态良好,效果显著。
(1)降低用工成本。应用本系统后只需一个人就可以进行库房产品的入库、出库、盘点等管理工作,不再需要人工记账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减少了3个管理人员,并减少了账本等材料的使用。
(2)提高查询速度。通过本系统只需要、输入查询条件,就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库房产品信息。工作效率是人工查找速度的十倍以上。
(3)降低工作误差。人工统计库房产品信息可能出现错误,而通过使用本系统可以迅速准确的统计库房产品的数量,不会出现错误,为下一次的产品采购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篇10
在此之前,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已开始受到越来越沉重的冲击与挑战。
尽管文化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范式早已经衰微,但放眼整个20世纪中国,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却基本上一直是设计界的主流和理论界的共识。直到今天在设计院校的课堂上,几乎任何一部《设计概论》教材都会专门设置章节来讲授“功能”之于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功能的强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反之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加上过去设计界总是受到建筑界“形式追随功能”等等宏大口号的影响,天然地把“功能”的对立面设定为“形式”,并且赋予了“形式”一词“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等方面的联想,因此“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理论更是“得道多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其实从几个方面早已开始不知不觉地暴露出自身的局限。
首先是来自于情感方面的质疑。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的一部过时的畅销书《日用品的设计(DesignofEverydayThings,请不要误译为“每一天的设计”)》被冠以《设计心理学》的中文书名被中信出版社引进,更是曾经激发了不少人对于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认同。直到今天,这本书还被很多设计者和决策者奉为圭臬。2006年的另外一部有关网页设计的畅销书《Don’tMakeMeThink》就仍应该看作是此一学术范式之内的著作。尽管事实上《设计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早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在上个世纪提出的这种忽视人类审美情感的极端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在新书《情感化设计——为什么我们喜欢或讨厌日用品(EmotionalDesign:WhyWeLoveorHateEverydayThings)》(中译本由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引进)中,诺曼竟一反常态地承认,自己写作《设计心理学》的时候,片面地重视了功能主义设计理论而低估了“情感”在设计中可能产生的作用。
其次是对功能主义忽视审美教育、甚至误导公众审美的焦虑。进入21世纪以来,几则《脑白金》的广告,让无论审美教育程度高低的人都不得安宁,为此,还曾经发生过上海市民要求停播低俗广告、“脑白金”的企业负责人甚至还曾经当面为广告的低劣水准道歉,并保证日后更改。结果后来的“脑白金”广告依然有恃无恐,才让人明白这种“道歉”不过是一种“做秀”的公关手段。其创意构思不说也罢。然而,似乎市场在与所有人开了一个玩笑:尽管广告创意低速龌龊,但“脑白金”产品的市场销量却是一路飙升。一时间,在“销售额是检验广告成败的唯一标准!”等等“硬道理”的裹挟之下,人们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几乎无法辩驳的“功能主义广告理论”,甚至开始习惯于接受“脑白金”乃至其他跟风的“低俗广告”。“功能主义”开始和它的追随者们展现了其自身“悖论”的一面。眼下,中国的一批优秀的专业设计师审美素养与社会大众接受水平的“落差”已经越来越凸现为一个双方争论乃至误解的焦点问题。的确有很多迎合市场的设计师放弃专业品位而无条件地顺从甲方意志,但作为设计师,恐怕不应忘记一种对社会大众进行审美教育的艰巨的使命。
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也是与上文中我们所说到的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大众化设计教育理念联系在一起的。的确,可以说这种源自包豪斯的理念是走在“设计”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正途上,并且也是近年来国内设计教育大幅度扩招之后所必需及时调整适应的市场导向。设计与纯艺术不同,相比较“纯艺术”,设计更多的可说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业,如果说受众是设计师的衣食父母恐怕并不例外。脱离大众和市场的设计教育恐怕连毕业生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但这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我们都不应该走向极端;任何一种外来的教育理念,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由于设计体制和设计组织长期以来处于“缺席”的状态,至今没有一个能够维系起全国设计师的行业组织,因而“设计”行业在社会上没有以一种团结一致的形象发挥积极的作用,设计师不但缺乏公信力也缺乏职业认同。在很多人看来,“设计师”只是一种缺乏社会地位、为自己服务的“小工”。并且与欧美国家受众审美教育程度不同,如上所述,中国的甲方和公众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于美和真正的创意的理解与接受,相当一部分人敢于毫无顾忌地用自己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审美观念干涉设计师的创作独立性。——在这种社会对于设计行业的认知、接受现状中,倘若设计理论从业者再进一步用一种“平民化的、民主的设计立场”影响公众和圈外人士对于“设计”行业认知的话,无法保证这不会进一步助长国内各级甲方和公众自以为是的心理,从而对国内尚未成熟的设计行业带来更大的伤害。
篇11
2、适用范围
本营销理论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综合产业各单位
3、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指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而波兹等学者又提出: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一理论主要依据产品进入市场后在不同时期的销售量变化。那么依据产品所处的不同时期可以开展不同的营销策略便是营销的工作原则。
4、管理体系和职责
4.1管理体系
XX公司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分为两级
公司市场营销部是公司营销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各有关发电分公司、控股公司市场营销部门或分管市场营销工作的部门是公司系统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二级职能部门。
4.2职责
在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提出:做好营销工作的三项任务。
4.2.1确定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需求。
(1)通过对国内外市场中,产品的发展动态和用户的调查的分析研究,,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质量对比等,科学推测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量;
(2)能够准确推断出产品销售和需要地区。这点对确定服务或产品的数量、质量等级、价格浮动和投放时间很重要。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当地消费水平差异,那么不同的销售地区,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
(3)通过市场需要或合同的评审,给出用户需要,这包括用户隐含期望和倾向的估计。对企业自主开发产品,要对产品设计书进行慎重的评审。对合同产品应开展合同评审。
4.2.2提出产品建议书。
营销职能包括能够向企业提出正式的产品要求说明以及提纲。调研后应该及时将以下问题向公司汇报。
(1)国内外相关产品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对质量信息的归纳和分析;
(2)能够提出攻关项目,与此同时能够分析其投入生产的可能性大小;
(3)对于新产品所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以及对新产品的全面构想,包括产品性能、感官特性、安装布局或配合要求、包装、应执行的标准或法规等;
(3)给出公司营销目标战略研究,企业品牌的发展定位、目标规划和实施,承担企业中长远的形象规划和实施。
5、工作要求和程序
5.1工作要求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市场信誉度、美誉度。
(2)依靠市场驱动,把握顾客视角,挖掘产品价值。
(3)依托优质服务,密切客户关系,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5.2工作程序
依据产品的不同时期工作程序有所侧重,开展不同的营销办法。针对产品投入期营销策略:投入期的营销目标是提高产品试用率和创造产品知名度,而不是考虑盈利问题。成长期的营销策略:成长期是市场对产品快速接受和利润快速提高的时期。所以营销目标是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成熟期的营销策略:成熟期的特点主要是产品销售量达到最大,利润高,竞争对手稳中有降。营销目标是保护市场份额和争取最大利润。衰退期的营销策略该阶段的特点体现为销售量急剧下降,利润跌落,竞争对手减少。营销目标转为压缩开支,榨取剩余品牌价值。
通过基本的营销工作程序
5.2.1预算程序:营销人员根据市场信息填写预算申请单。经市场部值班经理审阅,将预算申请单及相关资料与技术部、事业部沟通后,交与服务中心经理。
5.2.2合同评审程序:服务中心经理将合同评审表和成本单上交,经营销部责任评审人、事业部责任评审人、服务部责任评审人审议。若通过则交给市场部。否则退给营销人员。
5.2.3内部合同下达程序:值班经理填写内部合同(3份),营销人员签字。并上报给产品经理,经产品经理审查通过后再经事业部经理签字。再由值班经理下发材料。
5.2.4合同管理程序:营销人员转交合同正本两份,分别给财务科长和产品经理。
5.2.5合同执行情况检查与监督:值班经理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沟通,确定合同的执行情况。
5.2.6发货程序:营销人员将客户产品需求和汇款情况汇报给服务中心值班经理。服务中心值班经理通知生管科长和制造厂长来确定完工时间,并反馈给值班经理。值班经理下达发货通知,生管科长和制造厂长将发货明细移交给值班经理,值班经理下达发货单和出门证,由产品经理签字,库管员签字,财务不盖章,值班经理转交给送货人。
5.2.7顾客信息反馈程序:信息接收人通知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将相关单据交给生管科和技检科,由后面两个部门进行售后服务。
5.2.8回款程序:值班经理根据合同进行程度和月计划,通知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将回款情况,资金等交给值班经理,然后交给出纳,最后反馈给总经理。
篇12
产品语义学实际上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研究对象是文字语言,产品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图形、图象与型态,与文字语言相对可称之为图形语言。我们现在都知道产品的形态、构造、色彩、材料等要素构成了它所特有的符号系统,从整体视觉感受到每个构成局部的细节,通过这个记号系统,设计师传达出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赋予产品以新的生命;通过这套符号系统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属性和它的使用操作方法,它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产品语义学的提出曾对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提高设计品质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各种信息急剧膨胀近于泛滥的形势下,产品存在的社会背景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本身必须与之相适应,设计也随之调整。产品设计必须重新审视其发展的方向,语义学也应给以更有效的回应,在提高人-机沟通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差距,产品语义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着一些难题有待解决,比如:语义传达的准确性与消费要求个性化的矛盾,同类产品操作指示系统由不同符号体系构成造成的混乱和矛盾;追求寓意的丰富降低功能性而走向形式主义等。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完全的标准化带来准确的表意性,却缺乏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照;完全的个性化充分的满足了个体的精神需求,但从事物的整体来看会造成沟通的困难,带来极大的不便;所示,不同品牌的手机有着不同的操作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更换不同品牌的手机时,必须重新熟悉它的各种功能和操作软件系统:它的菜单结构、图形含义、文字输入方法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这里,个性的要求与手机使用的通用性形成矛盾,我们面临着选择。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台式电话、打印机、洗衣机、电视机、各种电器的遥控器等很多产品上,如果真的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将拥有100件以上的大小电器产品,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人们将如何面对这些机器呢。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身边的产品,就不难发现标准化与所谓个性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例如电话机的标准化部分与非标准化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电话机只有0-9#*是被标准化了的符号,它保证了电话的基本功能的实现,是任何人都会操作的。这是标准化带给我们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厂家又表现出各自的不同个性:多功能、丰富多彩的装饰、夸张的造型,多数是华而不实的多余物。每个厂家有各自的一套想法,大量的"个性化"的符号只有仔细阅读厚厚的说明书才能操作,这时个性化带给我们麻烦的例子之一,设计者和生产者应该反思,应该如何把握标准化和个性化在产品中的度。一直以来语义学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着笼统、概念、个体性强等弊病,一个产品设计中语义因素的确定依赖于设计师个人或个别企业对产品语义的认知理解程度,而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个体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其适应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强调个性的时代,如何有效的组织设计产品的符号系统使之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使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语义学的概念出发,之所以引用语言学的概念说明图形语言其与文字语言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担负着将人的头脑中抽象的思维尽量准确的传递到另外一些头脑中的任务,但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汉文字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进化,才由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过度到今天的汉字,它有相对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善于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和逻辑关系,可依赖视觉和听觉来传播;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是图形语言,没有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如果单个的图形或形态代表的符号作为产品语义的字和词的话,符号又因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得出不同的意义,这就给设计提出了问题。图形语义在产品设计中有意识的应用毕竟还是非常短的时间,与文字语言根本无法相比,仅仅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丰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对于人-机沟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语义学必然也必须进一步发展。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比较完善的记号系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用到产品语义的研究与应用当中。文字语言的组成可分为名词性和修饰限定性两大部分,我想是否可以将产品符号系统同样进行分类处理的设想:就是将产品记号系统中的符号按不同的表达功能分成不同的性质,相当于文字语言中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在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其在表达上的形式要求也不同,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比例关系。
篇13
1.3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体现,在研发、生产、流通、供应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做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在每个程序中都要做到非常合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一直都是依赖某个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导致无法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判,使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
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方向
2.1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所需的资源要不断的完善。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境方面要做到非常的整洁,对厂区的地面、路面以及运输工具等也要做到非常的干净,避免对药品生产进行污染。对厂房还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必须按照详细的书面操作规程来进行,对厂房也要进行清洁和消毒。质量控制实验室要和生产区分开,避免出现混淆和交叉污染的现象。对生物样品和放射性特殊物品进行实验的时候要做到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设备使用的敏感度也要进行控制,避免受到静电、震动、潮湿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最后,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清洁,避免设备成为影响药品质量的污染源。
2.2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评估质量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风险的判断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对质量风险产生的经验教训要进行归纳、分析,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也要进行提高,为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害的识别、对危害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信息进行识别时,对产生风险的根源也要进行查找,做好质量风险前瞻管理。
2.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的职能进行履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相关活动要进行参与,对相关的文件也要进行审核。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也要进行规定,按照相关的程序分配到具体的某个人。企业对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也要进行明确,同时,避免出现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对质量授权的独立职责进行履行,避免受到其他人员的影响。药品生产的质量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并且对日常管理工作也要进行重视。为了能够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负责人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生产管理负责人在专业素质方面要达到要求,同时,要受过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企业在对人员的职责明确之后,也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时不能出现盲目培训的情况,要和岗位的要求相适应。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药品的质量,对相关的法规也要进行了解,保证培训的效果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