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学导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学导论论文

篇1

1.积极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与舞蹈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众多,如何切实的将其联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就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其运用到课程上去。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其一,态度改变理论,从改变学生对待舞蹈教学的态度做起,倡导先苦后甜的舞蹈态度,促进学生舞蹈学习态度的端正;其二,罗森塔尔效应,不断调整教师自我对于学生的期望,以此去感染学生的舞蹈学习,从而使得学生恢复信心,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2.不断提高舞蹈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的过程界定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元认知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认知活动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等的自我调节和规划。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课下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实现对于舞蹈动作的回忆;其二,强化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知过程的领会,实现其对于舞蹈动作的自我理解;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监控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动作的协调性;其四,切实抓好教学重点,积极传授给学生学习技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五,不要过多的干预到学生的自己的观点中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引导者和聆听者的身份。

3.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培养

冰山理论认为,意志力是无形的人性锻炼,处于水面下部分,而水面上的部分始于物化的教学过程。这就揭示了舞蹈教学具备意志力培养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实时的在舞蹈课程中加强节奏,延长时间,增加学生的体力消耗,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演出活动,在此过程中尝试失利的滋味,以培养学生的性格。

4.注重舞蹈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培养目标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这往往需要舞蹈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创作潜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扩宽其涉猎领域,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其二,鼓励学生做一位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乐于体验,善于捕捉现象的人,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其三,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其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其四,避免单方面的关注于某一种舞蹈,可以积极去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为开展思路,实现创新奠定素材基础;其五,坚持逆反原则,移植原则和群体原则,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5.将合作意识纳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

合作,无论是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实现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融合,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各种,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信任联系,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其二,严格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其三,注重激励学生的团队荣誉感,进一步激发起合作意识,使得形成合力,以最大化的发挥合作团队的创意。

篇2

篇3

根据个人才市场、机构的权威数据统计,在近些年及以后很长时间内,对外贸易人才将是最抢手的,也是薪酬较高的职业群。据了解,目前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其月薪在5000-6000左右,这些外贸类工作地点也一般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另越来越多人垂涎三尺。但是,根据规定,这些考试的报考条件都只需要具有中专学历即可。

外销员/国际商务师是指在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对外,谈判、签定合同等。只要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既可报考,国际商务专业中专在校生和其他专业大专、大学本科在校生也可报名。由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及环球职业教育在线(edu24ol.com)共同组织的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考试辅导随时欢迎您免费试听。

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具有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环球职业教育在线(edu24ol.com)报检员考试辅导由覃珍珍老师主讲,覃老师熟悉经贸类各种资格考试,并从事多年全国外贸类资格考试辅导工作,其专业化、科学化辅导模式让考生考试无忧!

单证员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报考条件只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便可。为规范国际商务单证行业的相关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国际商务单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环球职业教育在线聘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硕士曹琛老师精心制作单证员考试辅导课程,对历年的真题进行分析讲解,对今年考试内容进行预测,为参加考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目前该课程免费试听已经开通。

环球职业教育在线的学员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点播课件进行学习,避免时间、精力金钱的多重浪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充分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学员自付费之日起,直至当期考试结束两周关闭,打破了常规面授只能听一次的局限。高科技的网络课堂,优秀的师资队伍,勤奋的努力学习,您不想考过都难。

篇4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篇5

了解了小J的情况以后,我深深地震动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家庭,没有母亲关爱的女孩会怎样成长,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将怎样面对她今后的人生。我对自己说,我一定得帮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辅导的方案:帮助小J建立自信,培养她自强自立的能力,教她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方法,学着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的权利和乐趣。

让小J建立自信,是辅导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J对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们的谈话她都显得非常紧张。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她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同学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以后,小J在我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紧张,开始跟我讲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讲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恼。我趁机开导她,教她体谅妈妈的艰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为了帮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一些锻炼能力,培养她自信的机会。我让她做小卫生员,负责检查班级同学的个人卫生,有时让她帮着收发本子等。在这样的工作中,给她创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学交往的机会。小J在这些工作中逐步变得开朗起来,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在班级里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给好多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但是居然有好多学生不敢自荐。在自荐人数不足的情况下,我在班级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J居然也鼓起勇气,参与了自荐,她自荐担任小队长。面对她的自荐,我非常犹豫。我知道,写自荐对小J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真的让她担任队干部,我自己会面对很多压力,她能不能开展工作?队员能否配合她进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败,有可能就意味着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费,小J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给她这个机会,对她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真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给她这个机会。我觉得,无论对她还是对我,或许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这件事做好了,她会找到自信,那么,或许可以影响她的人生态度,对她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让她担任小队长之前,我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肯定了她自荐行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贺,相信她能够做好小队长工作,告诉她无论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老师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一定会全力支持帮助她。同时还让她领悟到,做队干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赶上,自己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老师也一定会帮助她。

在她担任小队长的过程中,我经常密切注视她的工作,适时地给她以一些指导。指导她如何做好常规的小队工作,如卫生值日工作,队员个人卫生,备忘录的检查,并指导她怎样开展一些小队活动。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引导她在学习上多下工夫。

篇6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况

参加测试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体验,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与相关研究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女大学生羞怯研究结果十分相近,没有表现出国内女大学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此外,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整体上相近,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前的羞怯感(SHS)没有显著性差异,t=-0.23,p=0.792>0.05,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此外,将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SHS)进行整体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23,p=0.000<0.01,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显地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1.28,p=0.323>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羞怯感并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对个案样本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时,部分学生在部分维度上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但这可能只是偶发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响.说明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状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实验组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羞怯感比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的降低,t=-6.47,p=0.000<0.01.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假设高度吻合,实验数据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将“改善羞怯”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其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并没有遇到“学生反感”之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评教中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上给予了高分.

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两组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3),整体上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70,p=0.000<0.01,实验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降低12.79,而对照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师执教的2个组,在其它条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学生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显著性特征,可以认为这是实验组教学加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

3讨论

选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的研究设计只是为了在保证样本符合研究条件的同时,使实验更方便和有效(课程的强约束力、稳定的时间和场地,确保了实验样本预定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验发现,这种实验教学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三大天然的优势,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①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们都属于健康范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使其结合不易出现排异性反应;

②两者都是一个教育、引导、帮助的过程,但区别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私教、训练等,它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

③身体活动、游戏等本身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而诸如“勇敢”、“坚强”、“合作”等心理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思想上重视、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必修课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还必须依靠更广泛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服务育人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学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整合有限的校园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体育课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而信任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较适合的主题.为了避免霍桑效应,保持体育选项课程的自然性,课程计划在体育教师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完成,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调整.但体育教师毕竟不是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少心理辅导的临场判断、分析和专业手段,后期研究我们拟通过由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设小班公选课,在选课说明中公布课程性质和形式,选取现实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后续研究.此外,作为心理干预实践,本研究在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搭配和协同等方面还存在局限,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4结论

1)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与改善女大学生羞怯呈正相关,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篇7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8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篇9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10

对普高生来说,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舞蹈老师的一举一动,如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句话对课堂氛围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有着多种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担任着导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老师要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取决于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舞蹈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地转换角色,改变角色的单一性与权威性,亲近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当学生有了进步和出现积极情绪时,要马上予以鼓励,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三)课程内容的开发: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心理学可以挖掘学生对舞蹈的原始兴趣,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体验融入课程中。以剧目课为例,在排练舞蹈前,老师带学生们观察剧目中的形象,亲身感受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还可以观看电影与书籍,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看不到的、经历不到的事物,并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用这种观察和体验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很好的融入角色当中。

篇11

作者:宋煜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技能型实验、专业应用型实验以及综合创新型实验3个不同类型和层次,摸索适当的比例组合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基础技能型实验针对经典的基础技能型实验,引导学生认真地预习准备,深入掌握基本测试和操作技能,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和动手操作,理解规范操作程序设定的意义和原因,而不是仅仅机械地记忆操作流程。在这部分实验内容中,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和良好的实验室习惯,让他们可以熟练运用实践技能,为其他实验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基础技能型实验课程的考评体系,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1],教师应全程跟踪学生实验过程,而不是仅仅简单地根据事后的书面实验报告进行打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正确规范的操作过程演化出的结果才是可信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质疑并及时予以引导讨论和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操作规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自主地用规范要求自己的操作。

专业应用型实验“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设计适当的专业应用型实验课程十分重要。教师应结合制药企业一线生产实际,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需要,选取适当的药剂制备和检验项目作为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从查阅分析相关资料、选择教材中合适的实验方法、讨论遇到的相关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验证,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尝试回答问题,从而达到巩固实验基础技能和理论知识,熟悉今后工作实际环境,培养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学的大部分对象今后都将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课程设计中充分照顾他们的心理需要,能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片剂常见的片型有普通片与缓释片,采用辅料与质检项目有所不同,因而在实验中让学生用茶碱为模型药物选用合适的辅料制这两种片剂,并依据所学知识制订常规质检项目,学生在比较中对普通片与缓释片的相关知识及异同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与思考。对于专业应用型实验课程的考评规则,除了考查学生规范操作的实验室基本技能要求外,应着重考察实验全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查阅运用资料和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前两类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方向或专业热门方向,精心选取有充分扩展性和应用前景的课题,作为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教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自己正在深入研究或者曾经深入思考过的方向,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创新思考和学生共同砥砺,开展头脑风暴,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团队的合作和比较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自主选择课题路线和实验方案,在实际制备和检测过程中自行验证设计思路并做相应调整;鼓励学生使用前沿新技术、新剂型和新的制备工艺,在全开放式的环境下允许失败,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作多方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扮演平等的讨论者,以及关键之处的推手,引导而不包办,让学生激活创新意识,完整地体验整个研究流程。综合创新型实验的考评体系,对最终实验报告不作过高要求,重在考核整个研究过程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每个阶段的讨论小结及方案设计,分析判断,调整进程,均应留下完整的书面记录,教师根据全过程的完整记录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鼓励学生创新的角度出发,对于有合理思考、实验和判断的试错过程也应打高分,而不是仅仅看是否得到完美的所需结果。通过以上改革,整合了学生的知识框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实现培养现代化的药剂学创新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篇12

1.1 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1.2 非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1.3 外因导致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2.心理辅导策略

2.1 克服消极心理。

2.1.1 克服戒备心理。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1.2 克服自卑心理。教师需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2.1.3 克服逆反心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一点,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2.2 增强自信心 。

2.2.1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劝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跌倒处站起来,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

2.2.2 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己。高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缺乏自信心,上课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把自己定位在"旁观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把自己定位在"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相信"学困生"。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篇13

学生干部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干部管理为高校的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管理工作,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精神方面心理文化的指导占主导地位,其中,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和其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的引入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本文在阐述心理文化指导中心理契约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引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侧重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提出建议。

一、概述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学术界研究定义: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为达到共同成长发展而达成的无形约定,具体包括个人有所奉献与组织期望有所获取之间的配合、组织有所提供与个人期望之间的一种配合。学生干部管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同一层次的管理,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建立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硬性的规章制度并不适应于学生干部管理体系,而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更适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管理者都逐渐认识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契约理念的内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将其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其一,心理契约能够与现有的硬性规章制度相互补充。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之中,过于硬性的规章制度、条文款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缺乏内在的人心关怀的印象。采用心理契约的方式,依靠一种内在的、心理层次上的管理途径,是学生干部将其个人的目标与学校共同目标结合起来的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使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因此,将完善的外在的规则制度与心理契约有机结合势必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其二,在心理文化的指导下,更能够使学生接受管理,并激发自身的动力。心理契约能够针对学生干部个性的心理需求进行管理,并以此文基础对学生的一些期望与需求予以满足,从而从内在上激发起学生进行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充满自信地去做好学校给予的工作任务,积极进取。其强调的是以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并以这一回报促进自身更加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素质提升与学校对学生管理的管理要求的统一。

二、当前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心理文化的发展进步,高校管理的原有规章式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而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管理理念才是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创新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从动机的角度讲,许多学生在加入学生干部队伍时所抱有的动机各有不同。一些同学加入学生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即组织能力、办事能力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另一些同学的加入则是单纯为了帮助同学、服务同学;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加入学生会是为了在入党、评比、保研、就业以及公务员等考试时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优势。[1]正是由于工作动机的不同,致使一些学生在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后,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都会有所降低,同时,经过换届选举又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便会选择不进则退和逃避,极易造成学生干部责任心的降低,流动性变大。

其二,从外部约束机制来看,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中尚未形成稳定的规则制度。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大多是由一些缺乏一定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生组成,且现行规章制度不足以对学生组织形成约束,致使学生干部间很难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更谈不上学生工作效率的提升。一些学生干部在参加学生工作初期能够保持一定时期的积极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易出现责任心下降、做事武断、推诿他人等现象。

其三,从激励的角度讲,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不足对学生干部给予有效的激励。一方面现有激励机制较多的是从正面的角度对学生干部进行激励,即褒奖,但却缺少对学生干部某些方面的批判教育。另一方面过分依靠物质激励而忽视内在发展型激励的手段,已难以保证选择干部的持久的积极性。在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激励制度功利化以及缺乏明确的实施者定位等都已成为导致难以对学生干部实施真正激励的阻碍因素。[2]

其四,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即学生干部个人对于学校这一组织的分享与组织的获取以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配合。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以及个人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参与到学生工作之中从心理契约角度讲是期望得到来自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们的认可以及尊重、期望获得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期望在自身成长和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机会等等。但当前现在来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学生

干部管理体系建设在构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时,将心理契约理念引入其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干部的个人潜能,更能增强学生干部团队的整体凝聚力。目前,将心理契约应用于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如何运用心理契约的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团队文化,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学生干部个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团队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学生干部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团队文化,形成具体可见的学生干部团队。[3]如在高校团委学生干部、体育部、心理部等等,应当结合自身部门的特点,构建特色的团队文化,如体育部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加强体育锻炼”等,并将其作为个人发展以及团队发展的缘由。使学生干部在进行学生工作时,能够始终以这样一种愿景来督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由以往的单纯地适应工作转变成为创造性工作。

(二)构建管理体系时应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

管理者在确定学生干部团队的目标时应当采用动态测评的方法,即及时与学生干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对目标的准确性予以分析,对原有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整,避免后期学生干部自身的期望与需要未受到学生团队的足够重视和吸收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契约违背感的出现。[4]因此,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应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这就要求从管理者的角度讲,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管理的随机反馈和阶段反馈,积极实现与学生干部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从学生干部的角度讲,应当注重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只有通过学生干部内部的检查与监督以及与管理者、团队成员间的有效的沟通、反馈和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维护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

(三)注重提升学生干部的成就需要,实现成就需要与激励措施有机结合

在学生干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将注重将提升学生成就需要的因素考虑到体系的完善之中,使学生干部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干部团队之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为学校做出贡献对于自身成就的实现的重要意义。同时,管理体系应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等。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其一,对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岗位责任予以明确。当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岗位责任意识,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

其二,学生管理体系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权利,在责任范围内行使其相应的权利,主导自己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干部创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平台。

其三,学校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意识,逐渐树立起以学生成就需要为导向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激励机制,同时不断地创新激励方法,使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更具活力。此外,应转变传统以成就、业绩、考勤为主的激励原则,将个人对于团队的贡献程度以及学生干部个体的进步程度作为一项激励的原则,发挥其维护管理者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心理契约的重要作用。[5]

(四)注重心理品质培养,增强学生干部自信

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更应注重物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结合以及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的结合。在学生干部工作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应注重从精神的角度给予学生干部激励。如当学生干部在进行学生工作时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教师应当注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静心对待事件,明辨是非,使其通过一些挫折能够具有一定抗压能力和逐渐树立起责任感;当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获得了突出的业绩的时候,学校作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的管理者应当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反之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单纯注重褒奖而对其不足的方面不闻不问,逐渐使学生干部培养起积极乐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进而逐渐形成自信、乐观、执著、开拓等心理品质。

四、小结

心理契约是心理文化指导下的一个新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层次上的管理途径。心理契约理念的内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因此,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心理契约更适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其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对于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学生干部应在心理文化的指导下,培养起积极乐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将心理契约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构建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1]刘毓敏.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5).

[2]杨湘涛,朱新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