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合作营销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作营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合作营销论文

篇1

在市场启动阶段,公司可以与上下游厂商进行合作广告,把联合信息在同一时间、通过同一渠道向最终的目标顾客传播。如此,整合使用自身与上下游厂商的广告预算。在市场推广阶段,公司可以利用合作促销的形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促销费用的相互对接,节约促销的实际开支。

在公司与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合作营销中,可以非常显著地体现这一优势。著名的芯片厂商Intel公司,就曾经成功的运用合作广告策略为其新产品开路。Intel公司宣布,只要下游电脑厂商能在他们的广告中和产品上加上“IntelInside”的标识,Intel公司将支付其部分的广告费用。此合作广告政策一经宣布。Intel公司迅速获得了许多下游厂商的认可与订货。公司的386和486芯片也迅速占领市场。公司在支付一定合作广告费用的同时也获得了销售额和利润的成倍增长。

二、延展和嵌套品牌效应

合作营销可以实现产品品牌的延展,也可以实现公司产品品牌与其它公司品牌的嵌套与联合,从而增进公司的品牌竞争力。

公司与上下游厂商进行的合作营销,是一种纵向整合式的合作,可以使公司品牌在更大范围得到延展。通过选择与自身形象和品牌定位一致的上下游厂商,进行合作广告、联合传播等协同运作活动。在消费者的认知领域内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集合”,从而实现公司品牌的延展。

我国的家用电脑市场,因为充斥着大量的“水货”,电脑销售就更依赖于品牌感召力。因此,对于品牌电脑的营销来讲,就可以采用联合上下游品牌,塑造强强联合的品牌豪华阵容。例如:联想品牌电脑配上IntelInside标识,加上形象和信誉俱佳的“联想1+1”专卖店品牌,以及联合名牌主板厂商和其它零部件品牌,协同进行广告和其它市场推广活动,在消费者脑海里形成一个以联想品牌为首的强势品牌集合。同时,也通过品牌的协同传播,彻底打消消费者担心买到水货的疑虑,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公司也可以与(非)相关行业的其它厂商合作营销,这是一种横向联合式的合作营销,它往往能够取得一种珠联壁合的品牌效果。这种合作往往是以公司之间的战略业务联盟为基础,选择具有优势互补背景的公司进行合作营销,创立合作品牌。

在我国手机市场上。昔日的通信巨头爱立信与消费电子巨头索尼之间的品牌融合可称为合作品牌营销的典范。索尼和爱立信在手机业务上建立了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并且投资4000万欧元组建了索尼爱立信公司。由此诞生了“索尼爱立信”手机,两家公司的手机品牌进行了全面融合。索尼爱立信致力干将索尼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产品策划和设计专长、丰富的娱乐内容资源与爱立信在通信领域领先的科技和经验相结合,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附加价值。

三、巩固价值链成员关系

公司通过与上下游厂商的合作营销,彼此协同运作,维护稳定的关系,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内部的管理成本和信息交换成本,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合作各方之间的联盟关系。现代的市场竞争是速度的竞争,而速度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因此,信息是发展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零售商与分销商喜欢相互竞争,而链条内的相互竞争也必须依靠信息的快速获得和高效处理。因此,公司依靠对市场信息的成功收集和掌控,利用这一诱因加强价值链成员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过度竞争,就能维护和巩固各方的合作关系。

公司通过与下游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合作营销,使得公司销售人员向多职能化发展。销售员不仅仅是将产品卖给下一级厂商的销售代表,也是维系和加强与分销商关系的亲善大使。销售人员不再局限于将产品推到分销商的仓库里,而是要千方百计协助分销商和零售商卖出更多的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

四、实现跨行业交叉销售

公司与(非)相关行业建立合作促销关系,可以实现跨行业交叉销售。由于合作各方的市场定位一致,合作各方就锁定了相同的目标顾客群。基于此,公司通过与相关公司的合作,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客户特别是忠诚客户提供打包服务。通过交叉销售可以使客户获得更好的满足需求的打包服务,从而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和利益,也可以为公司带来销售增长。

篇2

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面对的生源市场与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的目标顾客群应锁定本科线以下的高中生,但由于合作院校的学费较一般高职要高出很多,因此会流失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考生,也形成了该类院校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竞争劣势。对于剩下的目标生源,还要以地理位置、消费者意愿、高中类型等变量将市场进行细分。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主要的目标市场是:(1)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内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出国深造的考生;(2)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的普通或私立高中、目的是希望尽快就业或继续升学出国深造的考生;(3)本科分数线以下、家庭收入良好、省外高中毕业生、希望借助求学机会留在本省的考生;(4)三类本科分数上下、希望通过就读合作高职院校直通国外大学的考生。

1.2就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本校学生优势等变量条件,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找出符合学校服务条件的目标市场或目标企业,进行有力的推荐宣传,进而利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与目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就业市场基础,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另外,对于继续求学的学生,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利用其优势与海外的合作院校或关系院校签订联合培养或优先录取协议,保障学生在升学尤其是海外升学这一方面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具有更大的优势。

2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优劣势分析

所谓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最初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对内部条件和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的有效工具,进而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及设计营销组合时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大量民办、中外合作以及传统高校进入市场抢占生源,竞争激烈,高校已逐渐认识到运用市场学理念经营学校的重要意义,而客观的自我评估、专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设计出市场营销组合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竞争优势、开拓出符合学校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但与企业单纯地对具体产品进行定位不同,高校不仅要对整体学院进行总体评估定位,还要为各个分院甚至各系部专业学科部署定位计划,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市场定位的复杂性。对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威胁主要指在所处领域中不利的因素和障碍,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行动,会导致办学机构发展停滞甚至失败退出市场。例如,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政府对其不重视的态度;获取的财政及政策上的支持相比本科院校越来越少等。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所遇到的机遇则是指在教学领域中给予此类院校机会,从而促进其竞争优势不断地发扬光大。例如,政府给予民办及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全球化的趋势提升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促使高校向职业化、国际化教育转型,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恰恰吻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一般选择在地理优美、经济发达或飞速发展的地区,可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等。综上分析出自身与外界赋予的条件后,可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影响大、直接、主要的因素排在前面,而间接、次要的因素则可以排在后面或忽略不计,从而完成对自身的定位评估工作。

3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营销组合的设计

与企业营销组合4ps(产品、定价、促销、分销)不同,对于高校主要生源市场来说,通常设计的营销组合变量包括七个要素:课程、费用、分销渠道、促销推广、教学过程、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下面主要分析前四个组成部分。

3.1课程策略

对于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及快速就业的特点;其次,要体现合作办学与普通高职院校的差别,即引入国际化先进教学课程体系;最后,在满足实践技能的同时,课程设计还要考虑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为继续升学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满足上述标准的要求,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制定满足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此外,利用合作办学的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的精品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合作办学的教学特色。课程应满足包括职业证书的考取、自学考试、获取学位等需求。要做到中西结合,在营造国际化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增强本校学生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以满足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市场的需求。

3.2学费定价策略

合作办学的学费一般会高出普通高职院校的一倍以上。该类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来自收入良好或较高的家庭,但学校在制定相关学费价格时,也应体现灵活性和优惠性,从而增加录取普通家庭学生的机会以及坚定目标客户群报考的信心。除了使用通常的差别定价即根据各个专业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多样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学生,例如:(1)报考奖励。对于在高考志愿中填报第一志愿或高分考生,给予学费的优惠或奖学金;(2)介绍费用或信息费用。对于介绍同学、朋友或亲戚报考本校并成功录取的个人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3)一次费优惠。学校可规定学生如果将三年的学费或两年一次齐会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项目吸引学习优秀但家庭条件一般的考生,以提高学校的生源素质。总之,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自身学校定位为原则,形成比较完善的收费体系及定价策略。

3.3促销策略

与普通产品促销不同,高等院校进行的促销活动要面对两个目标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也要所有区别。对于生源市场,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借助公共活动,如举办校庆、赞助公益事业、参加比赛或研讨会等,来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提升学校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争取更多的生源。对于就业市场,学校应注重本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推销,通过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去企业进行免费或低薪的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进而保证毕业生被企业录取的成功率。此外,学校还要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准毕业生开设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及行为规范。

3.4教学过程方法策略

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方式上可以引荐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刻板印象,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讨论、思考、发言的时间。另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每位教师负责几个学生,从入校开始一直到毕业,实施“一带到底”的政策,不光在学业上督促其学习,在生活上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思想领路人,引导学生充实、愉快地完成学业。

篇3

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误区,结合《营销策划》教学的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1.确保学生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正式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程的教学之前,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学习工作。具体做法如下:先通知学生本课程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学习并了解该方法;然后抽查作业完成情况,可以采用口头汇报的形式;最后,教师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经过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组织方法,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更要让他们理解身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要求:领取自己最具优势的学习任务,正确处理个体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合作、沟通意识。毕竟,“合作就是要追求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多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目标的途径是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2.简单任务演练在课程前期阶段,组织1~2次课堂“小组学习”。首先,教师确定的学习任务要相对简单。其次,在分组方法方面,第一次采用随机模式,直接按照课堂上的落坐位置,采用就近原则分组;第二次采用自愿原则,提醒学生课间根据自我意愿调整好座位,坐在同一区域的约6位同学为一组。简单任务演练的上述设计,目的是为了观察学生对该策略的理解情况,并识别有无需要帮助的同学;教师可根据简单任务演练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点评,并对后续教学环节做出微调,以保证正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取得好的效果。

3.培训小组长经过简单的任务演练和教师的调整,可以划分稳定的分组并选择小组长。教师需要对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培训主要是帮助组长们顺利履行其职责———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恰当分配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维持所在小组的学习效率,确保完成小组任务,并在课程结束时撰写小组的自评报告。

4.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根据《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既可以在课堂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课堂内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那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建立并维持较高水平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5.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跟踪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为了避免教师的权威身份影响学习小组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针对大学层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参加小组的学习。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不闻不问,任由学生自己去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推动,当学习小组出现困难时,教师还是应提供咨询和建议的。最后,教师需要对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估”,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留下宝贵的经验。

三、《营销策划》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合作点

尽管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合作点,但是,结合《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建议教师将合作点主要安排在两个方面:创意点和实践点。

篇4

在近代工业史上出现了多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会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是,据统计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有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最优融合与升华,其实质就是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新的企业组织中充分发挥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文化相碰撞必然会有冲突,因此并购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同时,由于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与实践比较晚,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归结出其中的几个显著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整合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的统称,泛指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本文所指的文化整合存在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ln,1984)。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兴起发展的,与企业创始人的品格、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

3、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磨合和新型文化的培育过程,对于并购中其他方面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影响,且文化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协同效应的大小。由于将原来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合成一个全新的企业,两种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必然在劳动人事、价值观念、经营模式、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文化冲突,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文化整合恰恰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

二、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冲突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文化整合无意识或认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无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软性化”的,只要并购双方将资产、技术、债务、产品等“硬性”的东西解决了,“软性”问题则不攻自破,文化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另一些实施国内并购的管理者则认为双方同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环境相同,企业管理方法、制度、员工工作氛围一致,并购双方就不会存在大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中的企业双方产生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行为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并购双方对文化冲突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并购的彻底失败。

2、对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认识不足

企业并购前,并购双方宴充分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明确并购双方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并购双方应列出各方的文化要点,提出对对方公司对待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期望,并找出各自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视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则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进行公司的变革,诸如: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人员的精简等,该阶段是双方文化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些企业实施文化整合时并未认识到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致使文化整合在并购中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当,往往实行先并购后整合的策略,这导致并购有时会因文化冲突的存在而难以进行。

3、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并购行为已经完成,但有些并购后的企业(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各自员工独立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仅仅是提出口号,制定文本规章却很少实施,缺乏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只强调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与创新而忽视精神文化整合与融合。

4、员工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领导者独断专行,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主动参与公司事务,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员工对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低认同,对新企业的各项措施的不理解。并购企业~些文化整合策略实施以后,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或不通畅,员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员工对文化整合策略的实施采取不支持、低配合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

5、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当

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注入式、渗透式、隔离式或破坏式,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企业的并购战略、并购双方规模的大小、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包容性、并购双方原有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等等,并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析判断具体采取那种方式。但实际中,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案例中,普遍采用注入式模式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这些并购企业认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被并购企业,企业员工也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形成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的状况,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加大文化整合难度。

6、缺乏创新性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些并购企业在未对目标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评估的前提下,模仿其他文化整合成功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整合方案。在此过程中,并购企业不考虑自身特性,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整合策略,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其所建立的文化整合方案轻创造,缺乏企业个性,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文化整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文化整合对策

1、注意文化整合的速度

并购中文化的整合不会是短期快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急,就会使员工感觉是并购企业在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但同时,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员工依然各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信仰,企业内部难免会出现冲突,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并购企业应找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选择适当的整合速度,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逐渐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2、将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并购全过程

文化整合应贯穿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首先,做好并购之前的企业文化调研工作。在企业并购前应进行文化调研,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状况,合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差异,让双方员工接受此次并购,并能互相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其次,制定适宜的文化整合策略并进行有效实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文化整合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并与员工积极沟通,使整合策略不仅存在于规章制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并购全过程中真正实施下去。再次,作好并购后的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购企业应建立危机意识,大力宣传新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认同、接受,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3、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参与文化整合的积极性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不断与企业员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积极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形成群体意识,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避免层层传达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文化整合措施,不断的去引导员工,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实施,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开展。

4、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

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在正式组织中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力求实现文化的整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不向非正式组织渗透企业文化,或灌输的企业文化受到非正式组织的抵制,往往会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5、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首先,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双方员工之间平等交流,逐渐磨合,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次,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整合理论,结合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诸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

6、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并购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模拟等。企业不光要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有效解除双方员工的文化障碍,加强每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两种不同文化能更好的融合,同时也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使领导者意识到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培训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思维灵活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改变一味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整合策略的做法,增强创新陛,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

7、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篇5

同时教师们应该集中培养初中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分派的教学任务一定是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达成目标的。因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组内成员们的通力合作,实现知识的了解、转化还有对知识的扩展。所以小组合作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融入进课堂之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高于付出的学习反馈。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忽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负责的一步一步的进行实施,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授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上应该形成一种阶梯式的教育方式,一步一步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学习课堂知识。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并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的成员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这种自学的方式,得出自己小组认为最为正确的答案,而后各个小组把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汇总起来,再以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最后把同学们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上报,由教师来一一解答。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同时教师也会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引导,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适时的进行提示,进而扩展学生们看问题的角度、加快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脚步。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尤为重要。在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基本的课堂问题,可以有效地加快课堂之上的教学进程,加速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吸收。

篇6

会话的一些准则在促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家Grice发现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对话的双方都假设了一些东西,都相信两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相互配合的,配合过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信念,这称之为合作原则(the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之下又有四条准则:量得准则、质的原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就是说话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另外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量,例如:

1.“WhathappenedtoJohn?”他出什么事了?

“Hewasfinedfivehundreddollars.”他被罚五百美元。

被罚五百美元是对提问的回答,如果“他”其实不仅被罚五百美元,还有三个月的监禁,那么这句话的回答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又如当你在国外学习,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拿上一杯酒,作自我介绍时:

2.“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

3.“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withawonderfulsalary,unmarried.”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收入颇丰,未婚。

例句(2)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恰当的进行了介绍,而例句(3)介绍已有多余成分,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同样在人员促销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如果介绍过于冗长,信息过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心里,认为介绍过于夸张,而不想购买,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倾听一些无用信息。例如:雅芳有限公司的促销人员在介绍其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时是这样介绍的:“雅芳公司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a),日本配方,特别适合东方人肤质(b),具有清凉和调节双重功效(c),含天然薄荷成分,清凉舒爽,清新宜人(d),泡沫丰富细腻,适合各种肌肤使用(e)。”一句话包含了五条信息a.品名,b.出产商,c.功效,d.新产品特色,e.所适合消费群。此五项信息是买者最关心的主要信息,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如果再添加信息,如将功效在详细化,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地址等等全部都加上,信息过于嗦,买者没有耐心再听下去,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会使大家由于厌烦而离开,再比如有这样一则广告:

4.Pepsi-colahitsthespot

Twelvefullounces,that’salot

Twiceasmuchforanickel,too

Pepsi-colaisthedrinkforyou.

此广告只有四个短句,却极具说服力,将品名、质量、重量、价格全部包容。虽然简短却让顾客明白Itisagoodbargain.信息清楚,明确,而且短小精悍,这些就是对量准则的很好应用。

质的原则是让我们说实话,说话要有证据,要真心,如果我们说,“Thisisaniceroom.”等于说,“Ibelieveitisaniceroom.”也就是说,说了这句话就不能反回去说“Thisisaniceroom,infact,thisisnotaniceroom.”这就是自我矛盾。但是人们说话时并不是经常说真话的,明显的一种情况叫无害的谎话,英文叫whitelie。有些情况,虽然是明火执仗的谎言,但对方相信你是要和我做真诚的交流,那么我认为你不是要故意骗我,而是要表达其它意思,所以这种信任,这种信念,这种相信对方跟你配合的信念,迫使着自己对这样一个明显撒谎的话作出解释,还有时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故意夸张其词或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这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flout),但却产生一种所谓会话的含蓄(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s)的效果。

在促销中,要注意调节遵守质的原则还是违反质的原则,从而使效果更好。如在广告中分有硬卖型与软卖型两类,硬卖型要客观说理,陈列数据,此时一定要遵守质的准则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夸大其词。但是在软卖型广告中则可轻松,幽默运用修辞,此时可以违反质的准则,产生会话含蓄效果。例如:

5.Lightasabreeze,softasacloud(clothes).

6.She’sgotastyleallherown,hersmilecouldbeatupanation,herfragrancecapturedacountry.(perfume)

7.Theworldisshrinking.(magzine)

很明显这些例句都是对质的原则的违反,但却让读者,消费者回味无穷,令人深思,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拿例(5)来说,衣服不一定轻如微风,柔若浮云,但这种比喻却生动的将布料穿在身上的舒适感展现出来,将一种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有时在说话中说得不相关是非常难的,即使说话不相关,别人也认为你说得是相关的,这就是相关准则。比方说,你同一办公室的人丢了钥匙,他非常着急,到处找,他问你,“Haveyouseenmykey?”你回答,“Itisaniceday,isn’tit?”这是绝不相关的。但是对方还是认为你说的是相关的,他就认为你是故意不理他,“是不是你把我的钥匙藏起来了?”又如A和B在说话,A说,“IdothinkMrs.Jenkim’snepewisanoldwindbag,don’you?”B说,“Oh,lovelyweatherforMarch,isn’tit?”B为什么说这个话呢?这个话显然不相关,但在当时也可能是相关的,比如说B当时看见MrsJenkim’snepew从后面走过来了,听B的这个话就等于说,“Shutup”,别再说了,后面有耳朵。我们平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别人故意不相关的时候,明显不相关的时候,你仍然能听到弦外之音,听出他的意思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在与顾客交流中运用此法则。如果客户对你推销、建议的产品特征提出反对意见,就可以运用此法则。如:8.“Idoneedacarthatisverysafeformyfamily,butyoursarenot.”

9.“Youhavetoldmethatyouandyourfamilyneedacarthatisspacious,reliable,durableecnomicandhowdoyoulikeourcars?”

很明显(9)句并没有正面回答(8)的问题,(8)句说的安全问题,而(9)句却巧妙的引出了车的其他性能,以及顾客其他要求,言外之意是您并没有提出安全问题,而且我们的车除了安全之外还有如此多的优点,您为何不考虑一下呢?聪明的顾客当然会明白其中的暗含。这样不仅避免了和顾客正面冲突,还可以把讨论引向其他方面而避免谈论商家本身或许存在的弱点。

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特别是要避免含糊,避免歧义,要简短,要有条理,一般说如果有这么一句话:

10.JohnhitBillandBillhitJohn.

那么别人就认为John先打了Bill,然后Bill打了John,这就叫对方坚决相信你是按照顺序井井有条说话。

方式准则的语言要求,也恰恰是促销中广告语言的要求,也是促销人员应掌握的语言技巧。比如说推销人员在电话预约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开头两句抓住顾客,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拒绝。在电话一开头要留给顾客一个持久的印象,因此,越清楚简明越好。人们对如何使用他们的钱没有兴趣,他们想知道的是“Whatprofitscanyougiveme?”所以要通过电话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必须一开头就告诉他们该产品的好处,然后想办法见面,如:

11.“殷博士,今天我们打电话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您约个时间,详细地向您介绍我们的理财服务如何帮助您的资产增值。”

只一句话就抓住了对方的注意力,因为作为businessman,谁又不想多赚钱呢?又如一些广告也是寥寥几字就可牢牢吸引顾客,因为这些广告以消费为导向,而且又精炼、清晰、目的明确如:

12.Newlyformulatedmedicinetoothpaste,newexperience.

13.Freshupwith7-up.

14.Putonthispaste,itcandispelwind,relievepain.

这就是Grice的合作原则在促销中的作用,但是语言千变万化,博大精深,而且商业活动又要经历各种场合,接触各类人物,所以需要与其他原则合作,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圆满的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时违反合作原则,同时产生各种含义,大家又都可以理解。语言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而促销也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复杂、最富技巧也最风险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谁能够把握促销原理,灵活运用促销策略和方法,谁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宁建新陈观亚:实用广告英语[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篇7

从英语教学本身来讲,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步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师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入手,逐一制定实施重点。1、听说教学中的应用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先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与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英语的听与说是双向互动行为,依赖的小组间的相互帮助和交流,以此增加英语交流的信心,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安排学生在语言、单词、发音、句子等方面,进行对话训练、听写单词、阅读课文等相关训练,组内相互帮助纠正发音、批改听写的单词,最后由教师统一考核验收。2、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阅读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的是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例如对词汇量的掌握、理解分析能力、阅读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定小组任务。针对理解分析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课文前,让学生分组学习新单词、找到重点句、概括每段大意,然后让各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修改、归纳和汇报。通过相互启发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阅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学生阅读过程出现的焦虑感,建立学生阅读学习的信心。3、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高职英语课堂在写作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教师命题、小组讨论结构、各自独立写作、组内相互批改、教师点评几个步骤开展。通过组内学生的讨论,能够加深学生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不同的创作思路,相互阅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语法知识、加强词汇和句子的运用。教师对组内的作文进行点评,有助于组内学生相互学习、纠正错误。总之小组合作练习写作既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写作能力和改错能力,又增加了小组的协作能力。

篇8

一、以提高兴趣为原则开展对话

小学生作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做人态度和原则,鉴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作文对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小学生作文有成人化倾向,且内容、写法等趋于同化,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以后的做人处事态度。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提高兴趣为原则,鼓励小学生说出真心话,而不是写出套话甚至假话。在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他们真心交谈,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尊重和鼓励,从而让他们能够渐渐敞开心扉、表露出童心和童趣。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写关于雾的小短文时,一个学生说到“这雾好浓啊,好像是老天爷打了一个大喷嚏”,这句话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和童趣,有的说是玉皇大帝的洗澡蒸汽、有的说是王母娘娘的胭脂粉散了一地,等等。这样透着灵气的语句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想象力自然就提高了,语言也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少了很多匠气。

二、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生开展对话

小学生的作文是最简单的写作,这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内容需要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和对话,让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不让他们觉得受到挫折。一是在写什么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想象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将他们外化,使得这些生活内容能够被表述出来。二是在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多鼓励,让他们不断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不能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要求过高而不知道该怎么写。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铺设“对话”的平台,建设“对话”的课堂,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篇9

1学生行为参与流于形式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难以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迅速转变,导致老师和学生陷入只要课上随意加入学生的行为参与便是合作学习这样的误区。小组合作学习被当成传统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行为参与流于形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安排和插入“小组合作”,学生被动地配合和消极地参与“小组合作”。

2学生情感参与程度不均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主要来自情感因素的推动,其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实际合作学习中,小组内成员的情感状态有明显的差别。有的同学内向胆小,有的同学消极懒惰,还有的同学缺乏兴趣,他们都不敢或不愿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承担被分配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依赖。与其相反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兴趣,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他们与组内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并主动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情感参与程度不均易导致小组内的同学出现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

3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贫乏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主要表现在讨论时不能很好地倾听同伴的意见、缺乏小组间需要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意识、缺乏提建议和接纳别人意见的意识。

二、提高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因此,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a.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b.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小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类型不同,小组的成员也会不断调整,这样使全班同学都有成为自己合作伙伴的机会,使小组的合作内涵更广,使学生随时愿意与同学合作。我们可以采取均衡性、分层型和自住型的分组办法。

2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文化学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英语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只有合适的学习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共同进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授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找出本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课堂活动目标,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个人独有并有待分享的内容等。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任务;也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成歌谣;绕口令;谜语;小故事等;让学生更热心参与合作学习。

3给予充分时间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确实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到语言现象、语音规律的,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操练和表演,而不是当学生们的合作刚刚开始,思维刚刚活跃,表演、合作、讨论活动就浅尝辄止。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点知识,实在地多提高一点水平,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引领者”的作用,随时观察合作小组的表现,引导优等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完成合作任务,帮助学困生克服消极情绪,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地与他人合作;促进全体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4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合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运用合作互动理论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断向他们灌输“合作教学”的思想,并且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尽量做到要求具体明确,指令清楚,使学生具备“合作”的思想和技能,为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而且使小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

5评价要能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适时、恰当的评价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要注重对合作小组的团队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而不是对小组中个体的孤立评价。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将海棠.论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D].硕士,上海师范大学,2006.

篇10

在信息技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体现为: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分为三层,再从高、中、低各层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各类学生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异质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经评价反馈提高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方法。

例如,进行打字练习时,由于这项任务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由于学生间的语言更容易贴近,相互间更能沟通,所以在练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打字水平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组长,巡视检查组内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好,可在组内与组间开展竞赛,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组内的竞争,促使高层次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成为组中的“强者”;组间的竞争,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这就使得高层次的学生努力帮助低层次的学生,低层次的学生为了不拉本组的后腿而抓紧训练,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巧妙地利用合作的方式把竞争的压力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优化了竞争意识,这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在上机辅导时的压力。

再如《图画程序绘制图形》一课中,为了达到了解图画程序的基本功能和掌握绘制图形的一般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可以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让基础较好的同学任组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检查、督促、帮助以及主导小组学习进程的角色。为了完成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地完成本节课的练习。布置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色彩精美的由图形构成的画面。如果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有些困难,而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先让擅长构思的同学设计主题,后根据所选主题,让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版面设计,余下的学生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小组人员将各自的内容通过网上邻居将它们组合为一张搭配合理的由图形组成的图画,最后大家再提出意见修改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课堂的进程,创设竞争的气氛,最后评比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的优点

1、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能够达成较高的认知目标:列入布鲁姆等级内的那些认知技能(如包括分析和评价一定的材料的那些认知技能)和加涅提出的认知策略学习,常常由于采用某种小组讨论方法而获得有效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能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讨论问题和交换意见。

2、增强了能力和竞争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各个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

为了在一个集体或社会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人际关系技能,利用需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实例说明,学生们在离开中学或大学的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要求他们同其他人紧密合作。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包括领导、行政管理和委派代表方面的一些技能;对其一些人来说,这可能要包括与群众打交道所的社会技能。此外,小组方法还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理想方法,而且采用许许多多的模拟和一些活动都会有助于发展这种人际关系。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加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学习方式上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不仅需要有理性层面的认识,还要具有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掌握开发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应对策略。

1、分组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合作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则会使得各小组的人数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很突出,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这样的合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是形式上的合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爱好特长、性格、性别、学习快慢程度、能力倾向、学习水平变化等,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2、学生参与态度问题的消极及应对策略

小组学习方法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要求参加者们积极合作方能成功。然而,有些情况下这种合作可能不会出现。例如:学生们不愿参加,因为他们觉得这会浪费实践或他们怕参加;不愿承担小组学习要求的非常实际的个人义务,因为他们觉得在自己还不具备那些必要的技能,也不想在自己的同学面前“显露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今的时代充满竞争,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将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帮助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给个体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最好机会,以及学习如何在群体中保持个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绝好机会,也给个体提供了学习如何利用小组的优势完成自己任务的机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远程合作,使每个成员能够真正从小组学习中得到信任和激励,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李其龙,张可创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篇11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积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⑤这一信息,给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转型提供了最新依据。

地方新闻院校开始大力引进业务型师资。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过于“传媒人士进课堂”。这里的进课堂是指让传媒业界的人士担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职教师,从事常规性教学活动。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应尊重学生意愿。为此,本课题组对在校新闻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外来师资意向的问卷调查,对专职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豫东南某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该学院有过“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尝试,应属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对象。该学院共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后文简称为新闻、播音、编导)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学生数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体学生人数为1557人。由于总体取样规模太大,故抽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每个专业和年级随机抽取15%的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查共调查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已有的“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措施的认同情况。

针对是否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问题,223份问卷中,选“是”、“否”、“说不清”的人数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8%、16.1%、17.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有无必要在今后继续采取这一措施的问题, 223人中,186人认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认为有必要,占13.9%,6人认为没必要,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的继续实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性调查学生意向。

首先,学生们更欢迎业务型的师资。不同专业期待人数比例从40.5%以上到80.3%,远远多于对理论型和兼有型师资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关注教师业务技能人数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远高于对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再次,学生更倾向于来自正规媒体或是与媒体相关专业如传媒公司师资,期待人数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们主要期望传媒人士主讲专业业务课,各专业期待人数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学形式上,55%以上的学生期望教师长期、定期授课,并“按正常课表进行”,85.6%的学生渴望走出传统课堂,去户外、实验室和传媒人士单位学习和锻炼,尤其是播音和编导等技能性需求更强的专业。

三、访谈结果

调研者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进行评价,从中看出了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反馈

一是传媒人士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学子表示,许多外聘教师确实业务技能很强,但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把握等方面不如专职教师,这些新闻业务技能外的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课安排不尽合理。同一门课程,在校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共同担任,课时安排对半或几几开。有学生反映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出现内容重复或遗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授课思路不一致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三是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够。

四是主讲课程开放性和前瞻性不够。传媒人士所授内容多为面向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摄等,而关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的课程太少,无法契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五是授课内容拘泥业务本身。学生们普遍对手把手地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感到满意,而不少学生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想获知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等现实内容。

2、在校专职教师和新闻院校管理人员反馈

其一,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严肃的事情,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相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专职教师在上岗前都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经过教师资格的认定,走上讲台前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实习和见习等诸多环节的考核和评估。而传媒人士进课堂之时,则放宽了其教学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标准。

其二,专职教师表示,外来教师往往来去匆匆,与之交流探讨机会较少,合作授课之前磨合不够,确有割裂课程体系之实。

其三,不少专职教师坦言,外来师资的课时薪酬远高于专职教师,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管理人员在访谈中的态度则比较乐观。整体上,院方对自身采取的“传媒人士进课堂”这一措施表示满意,认为其确实适合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学生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客观存在,这一措施还在“试水”阶段,属于弥补业务型师资的应急措施,下一步将建立相关制度,纾解各类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媒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结论

1、不拘一格遴选师资

首先,校方应摒弃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层次、高学历、高资历)师资的虚荣心,着眼于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级媒体。让这些在高校周边地区传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对地方的媒介发展状况、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传媒人士走进地方高校新闻学课堂,更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实在的贡献。其次,不能局限于从正统媒体遴选师资。所谓正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等正规媒体。当下,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日益兴盛、新媒体如日中天,许多业务精、技能强的人士都隐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这些师资,更能把握新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脉搏,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不能单方面强调技能型师资。新闻行业既有产业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这要求我国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以社会为导向。要根据我国新闻行业“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宗旨来培养人才。因此,在引进业务型师资时,要综合考察传媒人士的技能、职业理念、职业作风等多个因素,为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树立榜样。

2、课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课时间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大部分传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闻业务,来高校授课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要避免和高校的课程安排相冲突。需要传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沟通,也应征求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课程时间安排更科学,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课内容应更加体系化。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在合作授课前应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分工明确,所授业务与相关理论要结合得更紧密,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再次是授课方式应更加灵活。教师既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课录像进行播放,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授课,甚至让学生去传媒人士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篇12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教学环境的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又被其左右的一个群体。因此,社会信息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二、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改革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如今,我们的管理者─━班主任,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学生不知如何去管理"。因为以往,班主任对小学生小到扫把如何拿,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得管,并且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听从其安排和布置,唯恐照顾不周。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再用一种封闭性的观点和办法对学生简单地说"不"与"是"或"可以"与"不可以",收效是甚微的。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那么当然需要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创新。因为21世纪的世界主题是知识创新,它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所谓传统教育理念的断裂,是指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要扬弃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教育的几个千年死结。)教育要面向未来,唯有学会创造才是最佳出路。如果我们挖掘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那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本着眼点是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而要想学生全面发展,还必须向社区方向发展。

三、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1、 学生对交往的需要

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学生的交往圈。社区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2、 学生对环境的需要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繁杂、更大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得到有利的发展。

3、 学生对情感的需要

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现在的孩子并不是首先接受周围人的叮嘱、辅导、说教,而是先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这种说教是令人振奋、愉悦、有帮助、有关心感的,他们往往会积极的接受。反之就会消极地接受,从而影响人的活动。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孩子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

4、 学生对求知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因而,班主任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求知,这样才能使他们坚强地立足于竞争极强的社会中,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班主任工作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者中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班主任极其微小的一言一行有时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还有将近2/3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光在校内,走出校门也同样。社区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例如,利用社区力量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各种辅导或指导。春天─━放风筝的季节到了,我班就联合社区组织了一次怎样制作风筝的活动,学生们在玩玩做做中学会了不少知识。

班主任工作怎样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一、 树立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建立制度保证

很多小学生都明白在学校要成为一名好学生,就应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主动、活泼、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家庭、社区中,或许由于儿童的天性或许由于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家长平日的娇生惯养,从而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不太明白。学生在校内不会毫无顾忌地往地上丢纸屑,而出了校门便会。正如大部分家长所说的,现在的孩子只有在学校里才是最乖、最听话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启发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孩子还必须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制度保证,做到尊老敬老、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然后带孩子走向社区,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应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孩子的认识速度是很快的,他们在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后,便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班主任发现在很多社区中存在着居住在楼房的居民一门关进、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每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关系愈加淡薄。于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我们小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做些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按小队或区域等不同单位,组成服务小队、护绿小队等去居民区进行服务,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而且小公民的自豪感情绪也得到满足。

二、结合学校与社区,共同策划,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有少先队大队部,社区有学生活动室,但常常各管各,当结合学校与社区,队部与活动室联系,由学生参与社区少先队基地、大队部,共同策划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而且为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班主任也可以请居民干部来学校,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作诸如"小朋友应为社区争创市级文明小区做贡献"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体验出自己在社区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公民职责的表现。也可以请居委会干部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小朋友讲述在社区中该怎样做的具体要求,使学生们懂得学校、社会和社区教育对他们的希望是一致的,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负责,争做强者的意识。

三、共同落实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挖掘闪光点

篇13

首先,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应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创新、服务精神为根本目标。反思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真正的公民责任感。由此,笔者等教师提出运用服务性学习理论,来指导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

服务性学习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思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教学或学习的理论。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NSEE)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2]。

而《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日常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要求等基础上,培养在现实社会中可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为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而服务。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好这门课,可以提高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以“应用文有何用处?能为什么服务?”为问题,可以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诸如借钱要写借条,找工作要写求职信,举办活动要写计划、通知,开店经营要先作市场调查,经济合作要订协议,表彰先进要写通报等等。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在课程性质上就可以定义《应用文写作》为一门非常实用、非常具有参与性和服务性的课程。

其次,笔者也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发现适合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任务分析法同样适合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通过社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再根据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质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近年来已经在制造、机械工业等领域的课程开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笔者以为,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可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改革,其最主要的原因为:

1.从课程性质上看,《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经验及策略的过程性知识。姜大源认为很多课程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很多专业课程属于第二类课程,适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开发[3]。而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的写作更多地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的规律、经验和方法,它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是属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所以笔者以为是适合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进行开发的。

2.应用文写作本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带有文本程式性、工作流程性等特点,可以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都很明确的工作。如果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项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完全具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典型的步骤。例:如果布置给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项培训任务(模拟某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涉及到计划(培训计划制定)、会议纪要(开会商议如何进行员工岗前培训)、请示(经费等方面)、函(委托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合同(和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通知、总结、简报消息等文书的写作,这项典型的工作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解为子项目,即上述各项文书的写作。教师布置每一项写作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后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行动起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

另外,职业教育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为专业服务。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一要求,笔者以为应用文写作课也应重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用为准绳,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本课程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改革正好体现了为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服务的思路。

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和典型任务分析这两个想法,笔者曾尝试对笔者所在学院的会展专业学生进行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对《应用文写作》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改革。笔者于开学初拟订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计划表,如下所示:

这样,本课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模糊情景相结合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两项大工作:即招聘求职工作(基础工作)和会议展览活动工作(专业工作)。一项是典型的基础工作,可以涉及各个专业,体现基础课程的特色;另一项是典型的专业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社会行业对本专业领域的要求,设计专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会展专业的展览活动、人力资源专业的培训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及推广活动等。典型工作任务和环境的设计可以回避传统情景式教学中情景不连贯、不典型的缺点,用现实工作中连贯、典型的任务情景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

而每一项典型写作任务又可以按照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这里以布置给会展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旅游产品展览会为例,分析这项工作中调查报告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在本课程的工作评价这一项中,笔者采用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构成如下:

结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合一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一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施这样的开发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1.是否每次课都应当有“服务性任务”,而不存在单纯的讲授课?笔者等教师知道,工作任务驱动并不能排除理论、知识(尽管它是隐含在任务之中的),也不排除讲授。那么,一定量的的讲授教学安排是围绕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的,还是围绕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来设计?

2.“典型任务”是否足够典型?能不能足以涵盖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虽然都知道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应用,而且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师不可能在校期间教会学生所有知识和能力,但教师还是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安排,行政公文的写作中只涉及到通知、请示、会议纪要、函,知识和能力点是否典型呢?应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怎样典型的工作任务?

3.服务性学习中的“服务”是否应该有一个实施的落脚点?比如说为学院的某个部门服务(写作通知、方案、海报等)、为学院附近的社区服务(作社会调查等)。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但需要建立真正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

这里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专家的指正。

注释:

[1]沈成林.浅论如何加强高校高职教育的应用文写作教学[J]科技资讯,2006,(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