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制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采购制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绿色采购制度论文

篇1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1.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1.1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1.2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1.3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效益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一,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一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1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四个切入点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二,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四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2.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2.2.1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环境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一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2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环境信息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2.2.3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健全绿色采购评估和监督机制

政府绿色采购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关于改善公共采购的环境表现的议会倡议》中建议各国政府:①以符合成员国的竞争和其他相关国内政策,以及他们的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②采取具体步骤以确保将环境准则纳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当中:③提供合适的政策框架将环境要求和价格、性能等要求以其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中;④引入财政、预算和审计等手段来确保公共采购的政策和实践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⑤为参与公共采购和使用的政府人员,包括那些指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人员、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员提供信息、培训和技术支持;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工具,以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实行绿色公共采购;⑦传播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和鼓励绿色公共采购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利益;⑧建立相应的程序来确认符合绿色公共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⑨鼓励建立测量和追踪绿色公共采购进展和结果的指引;⑩评估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以确定它们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可见,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中,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购信息的获取和公开制度外,合适的政策框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为了实现政府绿色采购,采购人在做出采购决定前,必须考虑产品、服务或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比较不同产品、服务或工程在环保性能上的不同,评估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成本等环境因素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目前就缺乏对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鉴定及评价的制度,更未建立起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环境影响的档案和资料库。因此,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以及绿色采购的监督、报告和追踪系统上,并探索建立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订强化购买政策来推动绿色采购发展,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评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进展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③陈燕平.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领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循环经济与绿色营销战略研讨会材料.

②赵英民.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05.8.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200.

[2]何红锋.政府采购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6-186.

[3]王小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2000,(1):80-94.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67-02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速度缓慢,航运持续低迷,大量航运企业面临运力过剩的现状。船舶所有人的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很多船舶处于闲置状态。由于船舶闲置仍需耗费大量资金来保养和维护,对老旧、过剩的船舶进行拆解成为船舶所有人解决困境的一种可行措施,借此发展起来的拆船业日渐兴旺。然而,拆船业并没有因为拆解量的增加而迎来利润的爆发式增长,相反地,却出现了几乎全亏损的奇怪现象。而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看,拆船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符合“十二五”可持续发展规划所列条件,其前景和发展潜力不容小觑。研究我国拆船市场“有价无市”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利于我国拆船业的绿色发展。

一、建模目的

首先,分析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运行机制,对相关内外部因素进行简化与定量化,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物流供需双方的行为特征,获得我国拆船业亏损的原因,深化对环保与拆船业经济系统内部反馈结构、机制与其动态行为关系的研究与认识。

其次,探讨激发释放我国潜在拆船盈利的制度与政策因素,通过政策模拟实验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寻求政策改进的途径,为缓解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瓶颈提供理论和方法论依据。

二、系统的模型假设

我国拆船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且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错综复杂。为了突出研究目的,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问题与矛盾,论文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假设。

第一,主要考虑经济、贸易和金融对航运市场的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自然条件、突发状况、不确定因素等)的影响。影响我国拆船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消费水平、战争等等,很难将这些因素全部与我国拆船市场建立量化关系。基于研巧目的和尽量简化模型的考虑,忽略了其他较弱的不确定影响。

第二,环保投入的影响基于以下两点假设:一是环保投入每吨花费的金额越高,对于船东的吸引力越高,其市场份额越高,在此假设为每吨每花费100元,其对我国拆船业的市场份额就提高1%;二是假设环保投入作为拆解费用的主要部分。

第三,在我国拆船业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不考虑企业财务费用、运输费用、税费及劳动力费用的影响。

第四,模型假设平均废钢比、拆船所占废钢采购量比例、其他产业增长率等都是稳定的。这些因子都可能受到经济、政策环境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影响是很难量化的,论文出于简化模型考虑将其设为常数值。

三、系统的边界

通过对我国拆船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边界如图1。

四、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因果回路图

在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中,首先,在全球经济下,贸易量的增长必定引起海运需求量的增长。拆船作为调节在运运力的一种方式,间接决定了海运供给能力。通过对海运需求的预测,船东们结合自身的海运供给能力,决定了是否拆船,拆多少船。我国拆船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环境这个大背景。所以世界拆船量的多寡也影响了我国的拆解量。其次,绿色拆船对我国拆船业的发展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绿色拆船增加了拆船成本,降低了利润,这样就会导致拆船企业只能压低废船成交价格来保证利润,丧失了买船的竞争力。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以及航运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拆船业采用的绿色拆船作为一种环保,保护环境的拆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航运企业的认可和青睐。最后,作为我国拆船企业的下游市场――废钢市场,废钢的价格高低几乎直接决定了拆船企业的利润多少。

在明确了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之后,可得到系统的反馈回路如下。

第一,GDP粗钢需求废钢需求钢铁企业采购拆船企业生产废钢量拆船企业废钢库存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我国拆船业工业总产值。

第二,钢铁企业采购拆船企业生产废钢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我国拆船业工业总产值GDP粗钢需求废钢需求。

第三,我国拆船业工业总产值GDP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以上反馈回路,建立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因果回路图如图2所示。

五、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存量流量图

因果回路图分析的只是系统内部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果关系,揭示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即系统的内在结构,但却无法量化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且如状态变量的积累变化以及变化速率等都无法在因果回路图中体现。存量流量图则是在因果回路图的基础上,将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关系及要素自身的变化数量化、公式化,不仅揭示了各要素间因果作用的方向,更揭示了其作用的效应大小。

根据分析得出的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因果回路图,可以得出相应的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存量流量图。建立的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存量流量图如图3所示。

六、主要系统方程

由上文得到的我国拆船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存量流量图,借助于Vensim软件可知,模型的主要系统方程如下。

篇3

1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提出于80年代并兴起于90年代,肯·毕提(Kempeattie)于1992年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中提到:“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要,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绿色营销在传统营销强调“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更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社会环境压力,并在兼顾于此的同时,注重于从中寻找市场机会。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2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注重绿色营销己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实行绿色营销己形成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但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碍,使得我国绿色营销的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普及和推广绿色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未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意识在绿色消费意识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个体消费者会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直接关联不大而不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消极逃避,甚至继续破坏。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是绿色产品。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2.2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绿色需求程度不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30%以上的消费者声称很在意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少能达到3%,有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30:3综合症,这一综合症使得目前绿色消费市场有曲高和寡之憾。

2.3资金、技术制约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重速度,轻效率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产量增长,环境保护成为次要因素,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以“资源无价”为前题,导致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淡漠。许多企业在决策中普遍存在着环保意识差,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现象,他们只关注直接的近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利益,其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2.4环境保护法律急待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强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3]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三项: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企业资金、技术的短缺;消费者意识的弱化。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正好是影响和决定绿色营销运作模式的三种主要力量。

3结论——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现阶段应该实施以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因为,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消费者绿色意识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依靠政府的力量,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可以起到迅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商业环境。实施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3.1清理改革现行制度及规范为了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政治传统进行重新构造和改革,很有必要。急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3.1.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和制度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之中,通过计算环境资产和环境折旧,逐步完善绿色GDP统计制度和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克服GDP拜物教。

3.1.2改革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定价方法政府应主持修订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定价方法,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地反映到企业经营成本之中。

3.2利用政策及法律,加大对企业的控制,支持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规范企业行为,如开征环境税、包装税、排污权交易等;还应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企业营销活动的负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内部化,从而走上绿色营销之路。

3.3教育消费者,培育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我国现有的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少和环境体系脆弱的现状决定了要倡导和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行为。目前我国除了对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置费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环境税费。今后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消费环节开征垃圾税、生态税,对商品包装(包括像废旧电池这样的商品)实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对水、电等由国家管制定价的资源性商品实行递增型定价。

3.3.2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要在全体公民中倡导和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可持续消费观和消费文化。[5]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教育,在新闻媒体和社区建立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宣传窗口,大力支持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监督的作用。

篇4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d one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在市场机制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式的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实现环保设施运营的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1.我国环保设备运行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建设起了许多环境保护设施,然而大多数污水处理设施沿用的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管理模式: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费用并运营管理。因此,环保设施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环保设施的前期运行管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执行“三同时”政策,即环保设施与生产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治理方案定得合理,工艺路线正确,设备选型适当,能给后续的设备管理带来极大便利,就需要选择效率高、能耗低、投资省、占地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治理方案。

环保治理方案设计时,应结合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及现场情况,突出设计工艺的先进性、合理及安全性,在设备选型中,应注意选择通用性,便于加工采购。在工程验收时,应做好验收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以备查阅。

3. 建立健全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

3.1环保经济责任制

企业应将环保设施纳入生产经营管理的轨道,达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时运转、同时检修、同时维护的“三同时”原则,这就要求企业把环保设施的管理纳入指标化考核的范畴,实行环保经济责任制,即把环境设施运行指标同生产指标一起进行考核,将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好坏同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做到有奖有罚,奖优罚劣,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奖罚制度。

3.2经费保证

当生产设备运转时,环保设施必须运行,生产设备维护和检修时,环保设施要有检修计划和备品备件,这就要求企业在资金计划上形成制度,保证环保设施运行经费的到位,以保证环保设施备品备件供应费用及检修维护费用。

3.3管理制度的建立

明确环保设施的管理职责,做到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制定一系列环保设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有关环保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后,按制度要求,将设备维护、保养、检查及管理责任和指标从部门、车间、班组到每个人层层落实,每台设备、仪器、仪表、阀门都有专人负责检查维护。操作人员必须按制度的规定使用、检查和维护设备,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巡回检查等原始记录。

3.4制度落实

对制定的制度进行检查落实、考核,保证环保设施管理按制度进行。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主要指标运行达标情况;

2)规章制度、规程是否执行;

3)设备是否闲置不用;

4)设备坏了是否及时维修或保养;

5)运转记录是否真实。

4.实施“操维合一”,推进设备点检工作

为实现操维合一,全员设备管理切实有效地推进设备点检工作,要健全生产作业班岗位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生产作业班专业维修人员的定期及动态点检,机电液专业精密点检,形成三位一体的点检网络。

设备科作为设备管理职能部门,应建立较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点检作业指导书,制定点检基准和规范的点检程序,对主要设备编制了岗位日常点检表、专业点检表,运用新的诊断技术和劣化理论掌握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收集检测数据,跟踪分析这些状态数据,作好记录以推算出最佳的维修时间,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5. 推行“四化"模式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5.1完善绿色生产体系,实现设备管理的程序化

首先是在日常工作中,从夯实l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SE 管理体系入手,将岗位责任制、各种设备、设施的操作使用规程、生产人员的现场作业步骤等49项内容整理汇总,对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完成时限、效果等都作出硬性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 炼,形成 “工作按程序,程序出效率”的良好局面。加强关键要害部位管理,制进一步规范职工现 场设备操作水平和防范能力。

其次是以绿色生产四步法为重点,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要求, 细分绿色等级,通过绿色生产分析,查找每台设备的安全隐患风险 点、清洁生产控制点,讨论、制定并实施具体可行的绿色防护措施。

5.2强化全过程控制。实现设备运行的精细化

生产过程控制是为确保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直接或间接 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生产过 程的分析,诊断和监控。通过实施“三精细”,即精细管理、精细维护 和精细操作,不断优化生产运行,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行的执行质量。

按照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要求,以“看、听、摸、闻、测”五诊法抓好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做到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解决。同时,加强网上数据应用分析,中控室的操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控制探头,监控各大厂房和设备的生产运行情况,协调各岗位快速反应、和谐运行。

5.3严格执行QHSE管理体系。实现设备本质的安全化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令》,使职工生产活动始终受控制度和规范。为使每台设备安全平稳运行,通过五诊法抓好设备状态监控,严格做好设备周检和月检工作,每周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每月对每台设备进行打分、汇总,力争实现“五个到位”,即责任到位、点检到位、到位、清洁到位、分析到位。

5.4实施点检预防维修制.实现设备维护的效能化

以加强设备管理为突破点,将“把设备当成工艺品”理念融进各个环节,促进了设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重视设备基础管理。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即分为A、B、C三类。对于A类设备实行点检定修管理,设备的修理采用主动维修和预知状态维修:对于B、C类设备,在确保生产的前提下,采用预防维修或事后维修的方式。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按照流程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对设备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和优化,运行效率高。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设备档案、管理台账等管理,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适时进行优化、修订和完善,通过动态管理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维修为基础,强化设备运行管理。首先是狠抓设备的点检维修和预知维修。设备点检定期维修制是全员维修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次是强化设备管理创新。现代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设备管理就是经营设备,要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树立全员“把每台设备当成工艺品”的观念,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

结语:强环保设施管理,充分发挥环保设施的作用,通过全过程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落实,就能够管理好环保设施,确保环保设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篇5

引言[1]。其中,传统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佛大学Adolf A.Bberle以及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等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高效率的使用资源,以增加利润为主要目的[2];Oliver Sheldon和E Merrick Dodd等人认为企业既有盈利功能,又要承担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服务功能[3];在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公益二元企业目标[4];我国学者卢代富从法律角度认为,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约化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共识[6]。1999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号召公司遵守的社会责任中,就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

2 海尔集团概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截止2009年底,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企业文化论文,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经发展为大规模的跨国集团企业。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5.1%,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以10.4%和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另外,海尔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

3 海尔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加强海尔家电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再循环利用。家电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包括资源获取、生产领域、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图1。通过物质流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把握物质消耗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节约、循环利用等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降低各环

图1 海尔家电生命周期全

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角贯彻“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清洁生产思路,2008年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低碳模式转型,表1,海尔通过建立ISO14000清洁生产验收,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表1 近年来海尔清洁

时间

进展

2003-2004年

下属的能源动力公司和家用空调事业试点清洁生产

2005年

制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有质保公司牵头在全集团内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2006年

海尔企业部29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7年

海尔企业部34个事业部一次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优秀率达到90%

2008年

海尔国内40个事业部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009年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 2008 年5 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并对公开内容、方式以及奖励方式等做了说明,为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尔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企业环境报告书》,从环境管理、环境目标、环境绩效、物质流分析等方面将相关的环境信息真实地传达给社会,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管理等背景信息,环境报告的编

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52 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企业文化论文,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 425 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最多的家电企业中国。2008 年 12 月 31 日,《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2009 年 1月1 日实施,这是国内首次以地方标准的形式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行为。《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

3.3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11]。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技术引进、抓住市场机遇,自主创新所贡献的成分较小。现在,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目前海尔正在着手两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作为奥运史上唯一成套白电赞助商,海尔响应这一理念,在

3.4 逐年增加环保投资,优

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对于环境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12],企业环保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海尔在环境管理方面投资 38 万元,在污染防治方面投资623 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 355万元,其中环保配套投资500万元,改善工艺设备资金350万元。环境管理投资主要是定期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组织的各种环保培训,掌握最

综上所述,企业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微观主体。海尔集团向世界展示了其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不断加强环境管理,降低环境负荷有重要的意义。海尔在推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污染物减排、环境友好产品开发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成功典范,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案例支撑。

新环保政策和环保动态;聘请专家对内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环保培训;督促员工学习政策法规和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环保配套投资、日常监测费、废气排放费等。节能降耗方面投资主要是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节能降耗宣传费用等。

化环保投资流向

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环保。在节能方面,南海意库项目的整体方案比同类建筑节能 70%,其中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为其贡献了40%的节能效果。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指环境管理创新,海尔较早的确立了提高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全体员工的环境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论文,在积极推进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基础上,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全面打造绿色海尔,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面打造绿色海尔

环境报告书的原则、基本要点、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指标等级,从企业概况、环境管理、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等 6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海尔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更好的推广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篇6

新年伊始,丰田汽车的“召回门”事件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近期最是热门的经济大事。一直被视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丰田所创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模式更是成为众多企业所学习和追随的经典标杆。它建立的供应链采购模式更是为后来者所效仿,成为行业品质管理的典范。一曲三折之后的丰田事件,让人们开始冷静思考:企业在实行严格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后,如何处理与供应商的合作,如何保证供应商的物料供应质量。

我国是有名的生产制造业大国,各门各类中小企业数十万家之多,尤以东南沿海地区明显,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由于商品丰富、品种齐全,加之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成本低廉,吸引着众多跨国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相应的商品采购中心。加强对我国中小供应商的管理,已成为跨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二、现有全球采购环境下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跨国企业凭借庞大的采购品种、数量,且我国供应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屡屡笑在最后,成为最大的赢家,获利颇丰。渐渐地,与我国供应商形成了一种合作性竞争关系,这对我国供应商的危害极大,伤及企业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作关系扭曲,合约更多的是建立在供应商微薄利润之上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供需双方达成供应链采购的合作中,供应商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妥协而不是“双赢”。虽然也形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是建立在供应商巨大利润损失的基础之上,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供应商更多的实施薄利多销策略。靠着这种微薄的利润增长,不要说应付企业进行更高水平的现代技术项目改造,更不要说企业进行长远的战略投资,这只能使供应商长久的停留在生存阶段。

从合作方角度分析,暂时的巨大利益所产生的关系必将是阶段性的,供应商的不间断选择注定会提高采购成本。这种扭曲的合作关系,使得互惠互利成为空话,对于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来说都是不健康的,这种供应商管理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

(二)双方合作更多的是突出货物因素,过于强调价格,而不是相关综合服务

基于国内物流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公司或跨国公司更愿意自己处理更多的物流服务。因此,他们愈加关注合同的标的――货物,包括货物的品种、数量、规格等,以及应该提供的包装、装运、保险等。过分强调价格,对衔接双方一体化运作的综合服务,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信誉、柔性生产、精益化生产等,都很少予以关注。对于双方来讲,重要的是――供应商按合同要求的形式提供标准化的相应产品,而采购方只要在规定日期接收对应数量、质量的货物就行,至于相关的综合服务则是附加的、无关紧要的。

(三)合作企业没有全面、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交易信息之外的交流很少

在采购商主导的合作模式下,由于采购对象的品种庞杂,这些大型集团只会大致的了解基本的供应商企业情况,诸如: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现代设备情况、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规章制度等。基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出于异地信息安全的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技术信息没有真正实现共享。采购商更关注的是供应商产品供应的相关问题,而像供应商问卷调查表中涉及的财务、人员、销售、组织、过程等,了解甚少;对于供应商,更没有精力去了解合作方的相关情况。这样,若采购方因某种原因提出变动的需求,供应商很难进行恰当的配合调整,做出柔性的处理。

(四)单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易导致供应商安于现状

跨国公司在面向进行招标采购时,出于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考量,对供应商的选择,过于强调价格因素。正是由于这种低价策略,让采购商对供应商的绩效考评就相对简化,更加注重所需物质的质量、数量、装运等基本承诺的完成程度。供应商在加班加点的完成数量庞大的订单时,一方面要督促车间生产恰当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安排物流保证货物及时提供给客户,这样,容易满足于自身创造的成绩。它就不会花费大量财力、人力进行生产流程优化和完善,也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定未来战略的规划。

三、改善当前采购环境,实施有效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短期的竞合关系使跨国企业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长远来看,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一体化的供应链发展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互惠双赢的战略同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改善现行操作模式,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供应商绩效考核与评价,促使其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在现有采购环境下,跨国企业更多的关注价格与质量因素,对供应商的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就大多集中在经济指标、质量指标方面。由于支持、配合、服务指标没有明确的可量化衡量方式,操作起来比较难,一般较少涉及。我们可以从质量、供应、经济等指标入手,建立相应的量化衡量体系,这样衡量供应商的支持、配合、服务时,也就有了相应标准。通过建立这种全方位的衡量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供应商不断改进企业生产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其优化相应生产流程,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完善的绩效考核与评价,能让供应商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改善供应商巡视制度,协助并规范供应商的精益生产和发展。在经历过沃尔玛、家乐福等在中国的“血汗工厂”事件之后,跨国企业应该积极改善过去简化的年度供应商巡视制度,帮助规范合作供应商的生产与经营管理,以改善现存的日夜加班做法。其中,培训和技术支持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措施。一般的我国供应商大多是中小公司,对它们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对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非常重要。这样,一方面供应商可以获得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可以得到其供应商更有力的配合,也有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长远来看,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而无害的。

第三,实施全面的企业信息沟通与共享平台,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与协商。交流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而信息共享可促进彼此间相互信任,只要双方的有着一致的利益与奋斗目标,构建信息和经验的共享平台必将惠及长远。在对供应商进行细致考核后,跨国企业应该消除地域与种族的偏见,逐步实现合作双方的基本信息共享。供应商的信息连接着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信息的传递汇集而成的信息流能使得相关企业实现管理上的无缝连接,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与运营。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弱化信息传递的扭曲现象,还可以消减牛鞭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借助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也有利于相关企业间的协作,利用早期供应商参与模式调动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邀请伙伴供应商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以更好、更早地推出相应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第四,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建立互信双赢的分利模式。供应商是企业成功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提供了物资保证。要保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就要建立公平、互惠的分配原则。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供应商为跨国企业分担了整个供应链运作的相关成本,提升了整体协作、配合的管理水平,为供应链集体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分享因此而带来的收益;或是给予增加进货量、价格优惠等,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或是通过管理输出模式对供应商进行技术援助和培训,为供应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另外,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与供应商一起为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努力,共同开拓新的市场,不仅在产品和服务开发上,还可创新出更有效的分销和供应渠道。

第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实施绿色化供应商管理。在经历过这些年的巨大环境变化,经济与自然的协调所构成的绿色发展观必将成为所有企业的基础观念,供应商管理的绿色化也会成为新的环境要求。跨国企业更是肩负着多层重大的社会责任,要彻底改变企业生存的环境状况,应该从采购源头开始,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整合在其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统一的环境目标,借助合理的激励机制,采用技术培训与信息共享等手段,将供应商纳入企业的环境管理范围,要求供应商不断评估和降低其环境成本,并通过环保导向的采购政策来影响其环境行为和获利能力,形成了迎合全球工业生态化趋势的绿色化供应商管理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华语信息化的进程提速,使企业面临着不断压缩成本、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等巨大压力。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竞争力,这只有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增加企业竞争力。因此,在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尤其重要。只有摈弃成见、开诚布公地与供应商分利,跨国企业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供应链整体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肖萍华.S跨国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探讨[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5-22.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篇8

一、研究的意义

从市场的角度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施工企业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为社会提供质量优、工期短、成本低、功能完善的工程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中领先并赢得效益和发展,这迫使建筑企业不仅要在理念上创新,树立绿色的成本观念,而且在经营中必须推行绿色施工,开发绿色产品,争取绿色认证,使生产和服务达到国际环境管理标准。

从战略的高度看,在建筑业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应重视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规划及设计阶段,建筑施工阶段也应该是重视的一个阶段。这是由于建筑施工自身具有的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从而使项目施工过程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施工企业文明施工的重要标志和追求的目标。

就施工企业而言,要控制成本风险,首先要树立建立在价值工程基础上的绿色成本意识。其次,施工企业必然要选择绿色施工这种以资源的高效利润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施工模式作为施工技术发展的支撑点,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推广绿色施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绿色施工还存在一些问题:

1.1绿色管理的意识和知识的加强。

1.2建立系统科学的绿色施工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行政监管体系。

1.3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的建立。

1.4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认识不足

(2)经济原因

(3)制度措施原因

(4)企业管理水平低、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企业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随意性、依赖性强,而制度化、规范化差,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导致成本上升,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三、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继绿色建筑在建筑学领域研究和实施普及之后,伴随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由结构工程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结构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出的绿色系列理念和方法。

“绿色施工”依据“四节一保”的理念,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改进传统管理思路,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在工程施工阶段利用经济可靠的施工方案,创新施工技术,改革传统施工工艺并发掘使用新材料,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为控制成本服务,降低工程成本,以实现成本控制最终目标---提高利润。

四、绿色施工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有关绿色施工、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将绿色施工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使得企业以价值工程为指导思想,成本控制为目标,绿色施工为具体的实施方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1、绿色施工、价值工程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融合

施工项目的成本简单地说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消耗费用的总和。控制成本费用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的管理活动,即管理、经济、技术三者与成本控制成函数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成本=F(管理、技术、经济)

2、绿色施工在成本控制中的实践方法

就成本控制而言,由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同时也决定了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成本本身。实践表明,追求极限的成本思想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不是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工期、并确保工程质量。因此,通过绿色施工方案的实施,价值工程活动在实施成本控制中可取得的很好的成果。

就绿色施工而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场地、机具、材料、后勤设施等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等。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成本,就要从施工投入的劳动力、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等方面入手,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因此,企业通过寻找非绿色施工的影响要素作为降低施工成本技术措施的为突破口,对不同的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作业流程施工影响、危险源等不同对象进行划分,来确定相应的绿色施工方案和措施。

3、遵循减物质化生产原则

减物质化生产原则是循环经济要求的“3R原则”,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包括:(1) "Reduce"(减量化)原则。是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人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2)"Reuse"(再使用)原则。是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并且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长期使用。(3) "Recycle"(循环再生利用)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五、绿色施工管理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取得的成果

总的来说,绿色施工在成本控制中取得的成果分为两个方面:功能的提高和费用的降低。具体如下:

1.功能提高。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

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与环境的关系图5-1所示:

图5-1生产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2.成本的降低。由于绿色施工可以缩短工期,有效利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给建筑者带来投资方面的经济效益。建筑者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以及实施科学管理可以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减少施工现场破坏、土石方的挖运和人工系统的安装,降低现场清理费用;通过监测耗水量、在有可能的场合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降低水费;通过拆除废料的重新利用,降低填埋场的额外收费和运输费;通过更仔细的采购以及资源和材料的重新利用,降低材料费;减少由于恶劣的室内空气品质引起的雇员健康问题等。很多情况下,由于绿色施工被局限在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等目的,通常要求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或需要调整施工作业时间,因此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一些节水节电措施如果没有系统长期的采用,则由于其节约的费用可能低于其投入而得不到应用。要使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就要遵循以上的是原则和方法,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六、用价值工程进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根据前述功能与成本的关系,要实现项目的价值地提高,其中有两种方式更有利于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①功能略有下降或不变,成本大幅度下降。②成本虽略有提高,但功能却大幅度的提高,伴随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而带来的无形效益是意想不到的。提高项目的价值系数的步骤如下:

1.确定价值分析的对象。

2.绘制功能系统图。

3.计算功能系数。

4.计算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5.确定改进对象,制定改进措施。

七、结 论

绿色施工涉及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目前,项目总承包制度和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是我国施工企业推行绿色施工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研究绿色施工、价值工程、成本控制各自以及三者融合后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实施绿色施工在短期内给企业自身带来效益是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环境和法律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在长远战略层面的效益是在提高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得到结论如下:

(1)推行绿色施工有助于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及最高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项目的目标,消除企业观望的态度,促进企业系统实施绿色施工。

(2)进行了绿色施工概念的定位分析,找出了绿色施工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理念,还要以控制成本为目的和出发点。

篇9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在北京顺利召开,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根据报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污染排放物、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它既包括正向物流的绿色化管理,又包括逆向物流的绿色化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绿色物流系统一体化管理。由绿色物流的定义可见,逆向物流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发现不足,找出研究及发展方向显得尤为迫切。

1 逆向物流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如下:

1.1 逆向物流概念的描述

通过查询资料可以发现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一词最早是由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的一份报告中提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再加工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1];罗杰斯和提蓬兰柯(1998)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定义: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率的物料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2];詹姆斯·斯多克在1998年发表了《逆向物流方案的制定、执行与应用》,从企业物流角度和工程物流角度分别作了定义,前者的定义是:物流在产品回收、资源减量化、再循环、物料替代与再利用、废料处理以及整修、修理和再制造等方面的作用;后者的定义是:为了在整个闭环供应链中更有利润,而在整个企业中应用最好的物流工程和管理方法的一个系统的业务模式[3];菊池康也(1999)在谈到物流范围时明确提到物流不仅包括销售物流,而且也包括采购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并且正在向生产物流扩展,他特别主张把废弃物物流列入物流领域,原因是其处理属于一种经济行为[4];Giuntini和Andel涉及逆向物流的各种形式、重要性、趋势及相应的功能,同时还描述了逆向物流的构成[5]。

1.2 逆向物流实践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描述

国外关于逆向物流的企业实践方面主要理论研究有:Cairncross(1992)论述了欧洲环境法规对在欧盟开展业务的企业的影响,并对企业如何有效应对法规压力提出建议[6];1998年Edward J.Marien以面临环保法案巨大压力的油漆工业为例,提出采取“减源(source-reduction)”策略作为竞争战略,将逆向物流管理作为潜在的战略武器[7];Curt Barry(2003)论述了公司在决策逆向物流管理模式时应首先考虑的八个方面[8];2004年Shams Rahman总结了澳大利亚的逆向物流管理状况,以卷的调查方式证明了WCL模型中“定位”(positioning)和“评估”(measurement)两个项目与逆向物流管理的强相关性[9];在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实务的层面,宝马汽车提供了建立逆向物流循环利用体系的框架,即生产过程中废料的回收利用、下游零件回收利用、下游汽车回收等[10]。

逆向物流的开展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国外在博弈论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及相应结局。豪尔绍尼(John C.Harsanyi)在他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辞中这样定义博弈论的:“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态中理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11]。Wermer Leinfellner and Eckehart Kohler(1998)主要论述了博弈动态等主要涉及与演化理论相关的一般微分方程,并介绍其优点:时间上连续;适合很多问题;一般微分方程比循环公式容易操作;较容易推导出分析结果[12]。博弈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为研究逆向物流主体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1.3 国外推进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逆向物流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政府管制方面已经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来规范逆向物流市场。主要有:

德国政府于2002年3月批准了一项《旧汽车法》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汽车生产厂商和进口商有义务回收报废车辆。而对于消费环节的废弃物回收则由市政公司统一负责;欧盟电子废弃物管理法于2002年10月11日获得批准,全称《欧洲会议和欧盟理事会报废电器电子设备指令》,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生产活动中;日本政府为了鼓励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减少浪费,从2001年2月开始实施《家用电器再循环法》,该法规定家电的生产企业、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家电回收再利用的义务;美国环保局认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者延伸制度。政府更倾向于利用市场的力量实施生产者延伸制度,并支持各州政府探索废旧家电的各种管理途径[13]。

2 国内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在国内无论是在物流理论界还是在物流业界对于逆向物流这个崭新的课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2.1 逆向物流概念的描述

我国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本世纪初逆向物流有关概念描述才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柳健(2002)认为:逆向物流是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用户)到产品的来源点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种类型[14];赵黎明、王迈等(2002)则把逆向物流定义为反向物流,主要是已用产品或材料的再度使用过程;包括收集、分类、已用产品或材料的再处理和分配[15];胡继灵、方青(2004)认为:逆向物流是指为了重新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的目的,而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下游的消费一端返回上游的生产一端的过程[16];魏洁、李军(2005)在总结概括逆向物流概念的同时详细阐述了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17];陈洪容、司瑞红、陈琪(2006)根据逆向物流的内涵、分类和构成,论述逆向物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析逆向物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逆向物流管理策略[18]。

2.2 逆向物流实践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描述

我国逆向物流的研究刚起步,逆向物流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国内关于逆向物流企业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甘永辉、甘卫华和宋庆泽(2004)认为组织逆向物流,应立足于政府制度安排,对现有物流体制进行改革,构建逆向物流恢复链[19]。朱远(2004)研究重点置于逆向物流的效应分析和推进策略两个方面,意在构筑一个基本理论框架,为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活动提供理论解释和策略指导[20]。王云儿(2004)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构建逆向物流的经济意义,提出了两种构建模型。第一个模型考虑在现有正向物流基础上构建逆向物流,第二个模型则对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综合考虑,两个模型均采用混合整数规划,目标是费用最小化[21]。洪志生、张春霞、苏时鹏(2006)认为逆向物流系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主要有政府、企业、回收站和公众消费者等四个主体与废弃物、绿色技术两个客体组成。价格机制失灵是造成整个逆向物流系统缺乏组织能力[22]。

逆向物流的开展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向盛斌(2001)以博弈分析确定,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政府管制对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3]。汪传旭(2003)运用博弈理论和有关数学工具提出逆向物流的动态博弈分析模型,为逆向物流双方采取合理策略,取得最优逆向物流效益提供了参考[24]。贾小玫、冉净斐(2005)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无制度安排下的再生物流和废弃物流的博弈模型和有制度安排下的再生物流和废弃物流的博弈模型,并总结出制度安排下的一般逆向物流博弈模型[25]。李英(2005)利用博弈工具分析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中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得出了促使企业有积极性建立逆向物流系统、政府有积极性管制,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才能最终造福于民[26]。覃艳华、曹细玉(2006)认为企业是否实施逆向物流实际上是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针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进行博弈分析[27]。

2.3 国内推进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

在政府方面,虽然提倡“绿色”、“环保”,但只注重绿色设计、包装等技术方面的工作,并未真正看到逆向物流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也没有从政策方面对企业实施逆向物流进行很好的管制。而企业界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回收机制,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逆向物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逆向物流的内在价值,只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因此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任重道远。

3 既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在逆向物流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逆向物流是一个极为复杂,但是实践意义又非常重大的领域,先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逆向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而缺乏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剖析,尤其是缺乏对逆向物流概念框架以及信息体系的研究。概念框架研究不深入,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实施障碍、促使它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所需底层支撑设施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全面认识,将会出现研究内容不全面和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从而阻碍逆向物流的顺利开展。而不开展逆向物流信息体系研究,面对业务环节众多、信息流动错综复杂的逆向物流环境,企业将难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且层次关系分明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也就无法对逆向物流各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第二,从当前的逆向物流管理的理论文献可以发现,影响逆向物流活动的开展原因之一就是利益的分配问题,逆向物流活动实际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社会利益平衡是逆向物流研究探讨的难点之一。

第三,政府在逆向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管制作用,如何从政策立法、制度、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是逆向物流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4 结 论

今后,逆向物流的研究重点应是完善逆向物流的理论研究体系、搭建逆向物流的概念框架、构建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使作为逆向物流的主体之一——企业能够切实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政府应发挥逆向物流的导向作用,积极扶持逆向物流,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者不仅是绿色逆向物流的倡导者,而且是逆向物流的督导者。消费者不仅要树立逆向物流的理念,还要有支持逆向物流发展的行为,从而推动逆向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De Brito M P, Dekker R.. A Framework for Rverse Logistics[C] //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 2003.

[2] Rogers, D, S. and Tibben-Lembke R. Sgoing Backward: reverse logistics trend and practices[M]. 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 Pittsburgh, PA, 1999.

[3] Stock, J. R.. Reverse Logistics. White Paper[R]. Council of Logisitcs Management, Oak Book, IL, 1992:2-67.

[4](日)菊池康也. 物流管理[M]. 丁立言,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Giuntini, R. and Andel, T.. Adverce with reverse logistics[J].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rt1, 1995,36(2):73-77.

[6] Cairncross F.. How Europer's Companies Position to Recycl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70(3-5):35-45.

[7] Marine E J.. Reverse Logistics as Competitive Stratig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1998(6):46-49.

[8] Barry C.. How to develop a reverse logistics strategy[J]. Catalog Sucess Magazine, 2003(12):23-31.

[9] Rahman S. Reverse Logisitcs. Insitute of Transport Studies[D].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2004.

[10] 世界资源研究所.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M].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 黄涛. 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2] Werner Leinfellner, Eckehat Kohler. Game Theory, Experience, Rationality[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211-243.

[13] 许颖. 基于环境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博弈分析[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 柳健. 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11-13.

[15] 赵黎明,王迈,王刚. 电子商务对反向物流的影响[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2-5.

[16] 胡继灵,方青. 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J]. 物流技术,2005(6):86-88.

[17] 魏洁,李军. 实施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及效应分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6):86-88.

[18] 陈洪容,司瑞红,陈琪. 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及管理探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37-39.

[19] 甘永辉,甘卫华,宋庆泽. 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恢复链分析[J]. 南吕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48.

[20] 朱远. 逆向物流:效应分析与推进策略[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1] 王云儿. 对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的探讨[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2] 洪志生,张春霞,苏时鹏. 逆向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J]. 物流技术,2006(3):62-65.

[23] 向盛斌. 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J]. 物流技术,2001(1):44-45.

[24] 汪传旭. 逆向物流动态博弈分析模型[J]. 中国航海,2003(4):78-81.

篇10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篇11

1 概述

绿色物流指为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兼顾环境、资源与经济平衡发展。为实现企业绿色物流良好发展,一套系统匹配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指企业实施物流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支持绿色物流实现的各种成分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关键突破口,是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2 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2.1 绿色物流文化制度体系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制定绿色物流制度,加强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制定出适合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物流规章制定,培养和谐的绿色物流文化。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是实施绿色物流有效保证。在实施全过程中,发挥全体智慧,制定绿色物流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自有绿色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绿色物流长期造血。

(2)组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高级、重点、普及”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各企业在培训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对企所属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参加绿色物流HSE培训。对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注重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从而使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2.2 绿色物流管理控制方法

(1)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

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绿色物流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浪费因素、污染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使系统绿色物流最优化方案。比如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在设备、设施或系统进行试验或使用之前,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的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风险评价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潜在和显在的危险得以控制。采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生产物流的安全,使物流能够高效连续地运行,同时使生产物流的成本最低化,并营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环境,其本质上是在实现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2)全过程的控制。

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开展物流活动时不局限在控制具体环节,而是从源头到结尾实现全过程控制。绿色物流管理并不在乎单个企业的“绿色化管理”,更主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企业必须确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在企业内部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从整体上优化才能保证绿色物流的连贯性实施。

(3)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法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重要环节、关键环节采取重点控制,以实现各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通过对绿色物流关键点重点控制,实现对绿色物流全局控制。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易错位置是考虑关键点的主要对象。控制点涉及物资采购、储存、保管、运输、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从全局着眼确立控制关键点,采取必要制度措施,才能有效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充分分析实施关键点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保证实施质量,企业应组织定期检查,报送自查报表,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各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动态调整控制管理策略,充分保证关键点控制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并且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PDCA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以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其系统目标。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使绿色物流管理更高效、更优化。

(5)应急补救控制。

应急预案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事故应急补救控制,要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可能造成的对周边地区人员及财产的危害,制定应急补救控制,应本着自救与社会援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储备、依托的单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及事故应急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发生突发事故时的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事故抢险救援的组织、环境污染的紧急处理、危险区的划定及隔离警戒措施、人群的撤离疏散以及环境应急监测的组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启用和环境的恢

--------------------------------------------------------------------------------

复等预警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应分级控制、重点控制、明确责任、各施其职。平时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到各级指挥者、生产现场的操作者、应急救援人员人人能够熟练掌握,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2.3 绿色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

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自发性等错误出现。绿色化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要求。物流功能贯穿多个行业、部门,环节之间,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很难保证其各个部分有效衔接,这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带来环境破坏,增加货物中途损失概率,迫使物流费用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对此,从标准化入手,政府部门创造条件,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制定汽车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一套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将有效保证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企业方面则可积极建立自己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服务产品在策划、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废弃品的回收、再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跟踪反馈评价,在实施下一个绿色物流循环PDCA开始时,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以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内控主管部门坚持对本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自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符合事项,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一套绿色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的运营状况监控分析,以找到改进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2.5 绿色物流管理激励体系建设

为促进绿色物流活动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政府应大力支持,搭建政企合作绿色物流激励体系。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从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对物流系统资源能源消耗、污染超标实施严格惩罚措施,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流活动予以充分鼓励,借助政策补贴,比如对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清洁能源以及积极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引导绿色物流企业参与政府物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政府支持和鼓励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动力之一。绿色物流的成功实施也必将造福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是保证绿色物流实施的动力源泉。对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觉激励的绿色物流激励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语

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制度文化、教育培训、预防、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反馈评价等多方面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全面建设,确保防止非绿色物流活动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与节约的有效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3.

[2]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04,(12):3032.

篇12

二、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病人。

门诊药房是药剂科直接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如何方便病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药房工作的重点。随着月份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我科通过将中心药房与急诊药房合并、岗位人员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住院病人及急诊病人24小时的药品供应,保障了急诊流程的正常运作。月份,医院为站所的医保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安排站所病人在住院部挂号看病交费后再前往门诊药房取药,为避免病人在住院部及门诊部间来回奔波,我科主动将站所病人取药的工作任务改由急诊药房承担,让站所病人真正享受到“一条龙”服务,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合理设置窗口、机动配备人员等,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改变了取药排队、取药难等现象,为病人提供方便。

三、坚决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临床用药供应。

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了购进药品的质量,并密切联系临床,及时了解各科药品需求动态及掌握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药品供应信息通知至临床科室,保证了临床药品的及时供应。

四、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为了加强药品在购进验收、在库养护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我科成立了药品质量监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科内工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并督促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每月日全科召开质控会议,由质控员将检查结果汇总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质控小组成员督促整改。为了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根据市药监局发关于《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出我院《药品验收质量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质量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标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相继实施,从而有效保证了我院药品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且减少了医院因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

五、做好每月药品盘点,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每月末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药品盘点,为保证盘点数据的准确性,盘点工作尽量安排在临近下班时间及班后。为保证信息系统药品运行数据的准确性,三番四次地与信息中心、财务部、软件公司等沟通,力求完善信息系统,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年月,我科在实行门诊处方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新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每周定期委派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等,进一步加强了全院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有效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七、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转为主动服务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到临床收集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发现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时,协助临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工作并查找原因,如与药品质量有关的,及时更换厂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可疑必报”的原则,督促临床主动填报不良反应报告,我科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网报工作。

篇13

二、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病人。

门诊药房是药剂科直接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如何方便病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药房工作的重点。随着月份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我科通过将中心药房与急诊药房合并、岗位人员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住院病人及急诊病人24小时的药品供应,保障了急诊流程的正常运作。月份,医院为站所的医保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安排站所病人在住院部挂号看病交费后再前往门诊药房取药,为避免病人在住院部及门诊部间来回奔波,我科主动将站所病人取药的工作任务改由急诊药房承担,让站所病人真正享受到“一条龙”服务,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合理设置窗口、机动配备人员等,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改变了取药排队、取药难等现象,为病人提供方便。

三、坚决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临床用药供应。

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保证了购进药品的质量,并密切联系临床,及时了解各科药品需求动态及掌握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药品供应信息通知至临床科室,保证了临床药品的及时供应。

四、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为了加强药品在购进验收、在库养护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我科成立了药品质量监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科内工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并督促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每月28日全科召开质控会议,由质控员将检查结果汇总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质控小组成员督促整改。为了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根据广州市药监局发关于《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制定出我院《药品验收质量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质量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标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相继实施,从而有效保证了我院药品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且减少了医院因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

五、做好每月药品盘点,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每月末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药品盘点,为保证盘点数据的准确性,盘点工作尽量安排在临近下班时间及班后。为保证信息系统药品运行数据的准确性,三番四次地与信息中心、财务部、软件公司等沟通,力求完善信息系统,协助财务部做好药品经济核算工作。

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年月,我科在实行门诊处方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新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每周定期委派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等,进一步加强了全院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有效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七、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转为主动服务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到临床收集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发现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时,协助临床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工作并查找原因,如与药品质量有关的,及时更换厂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可疑必报”的原则,督促临床主动填报不良反应报告,我科及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网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