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康复训练论文

篇1

常规康复训练后血糖变化

55例前后对比的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但血糖、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等指标没有变化(P>0.05)。见表2。

篇2

恢复期 由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忧郁;而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脑卒中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康复训练中观察患者情绪表现,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给予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接受治疗,主动与其交谈,询问生活情况、治疗效果、对康复是否充满希望等,并耐心倾听家属意见,详细了解、分析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并给予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发现有妄想、幻觉的患者及时向医师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自杀倾向的重症患者,要检查患者有无收藏危险物品,加强巡视,做超前的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共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告知病情能治愈,但需要很长时间,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年轻患者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会顾虑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牵挂着老人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的成就,担心今后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常为此焦虑不安。所以,应把患者的心理活动跟其家属交流,让家属以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对家庭所遇困难的无奈,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拮据,消除其焦虑情绪的诱因。。

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病期病人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施护,善于疏导,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心理反应,如训练时摔倒、关节疼痛、卒中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法,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状况,尊重、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在1年~3年内逐步改善。请“老病人”给他们讲解恢复的过程,解开病人心中郁结,使病人摆脱烦恼,保持积极心态,要以宽宏、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只有心平气和才利于疾病康复,积极因人制宜实施心理护理。使病人积极主动进行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提高病人的恢复质量。

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进行护理培训。脑卒中病人恢复期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易使病人及其家属失去信心。要向他们讲解康复训练中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更顺利的完成康复训练。

促进病人与病人的沟通,振奋患者精神 鼓励患者与病友接触交谈,请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同时鼓励其他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以振奋偏瘫患者的精神。

讨论 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心理护理计划,发现各种阻碍训练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心理护理理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取得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的。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篇3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将全部患者按选择康复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52.7±13.5)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40例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39~68岁,平均(53.8±12.5)岁,其中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并且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病情稳定后,住院期间给予康复指导,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患者在家自行康复训练。

研究组患者进行三级康复训练。①发病稳定期即发病入院1个月内,经对症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一级康复护理,主要在神经内科进行,1次/d,30 min/次,辅助患者进行摆放,进行关节的主动或被动训练,床头抬高坐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咳痰等,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②恢复期即病后2~3个月进行二级康复护理,一般在医院康复病房进行,1~2次/d,40 min/次,主要康复护理内容包括指导患者进行卧位或坐位第 一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抗痉挛摆放,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训练范围逐渐增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然后逐步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床边坐立训练、坐站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待上述训练完成,患者身体状态稳定时,可在家属及器械辅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及步态纠正,同期尽量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如洗涮、穿脱衣、进食等;③维持期即病后4~6个月,患者出院进入社区或家庭后,由责任康复护士进行电话或上门康复指导,每两周1次;主要是监督指导患者按照二级护理的模式进行持续训练,指导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方法,同时进行适度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对患者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信心,使患者坚持完成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均采用QOL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主要考察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及总评分情况,采用四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4]。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QOL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但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50/10万,并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5]。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出现心理、认知或情感障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然而目前我国的康复体系还不完善,有调查研究显示,约7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自身希望进行进一步康复锻炼,但是缺乏相应的设施及专业指导,导致多数患者丧失了脑卒中后4~6个月这段最佳康复治疗时机[6]。脑卒中后三级康复体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康复理念,即早期在病房内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续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科进行二级康复护理,给予专业康复护理训练指导,出院后持续随访,利用社区或家庭条件,进行后续康复指导[7]。三级康复护理很好地保证了康复过程的延续性和专业性。

生活质量是反映患者生活状态综合指标,包括运动、心理、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指标,其中对脑卒中患者来说,运动能力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要指标。而三级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患者肢体运动协调能力进行反复强化训练第 一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并且保持训练的持续性,最终通过运动能力的改善,使患者尽量恢复自理能力,从而改变消极情绪及社会隔离感[8]。研究表明,三级康复体系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三级康复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及同期未进行三级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幅度最大。

综上所述,三级康复护理可辅助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扬,胡桂芳,周平,等.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 16(8):10-12.

[2] 赵淑慧,李玉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1):6-7,13.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

篇4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天后即明显缓解;2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次静脉注射,4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3.1 早期。可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主动充分的屈曲和伸直手的各关节,以减少肌腱粘连。术后第1天至1周的训练:行控制性保护性活动,患者戴着Kleinert Splint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的训练为主,即指导患者主动伸直手指,然后放松让橡皮条将手指被动屈曲,每小时完成5~10 个屈伸动作。在主动活动前,先被动屈曲活动1次,使关节活动开了,以后再主动活动。取下支具,护士一手使患手握拳,一手辅助患侧腕关节5次,以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位而发生僵直畸形。使患手腕关节及指间关节处于屈曲位,充分被动屈患指的掌指关节5~10次,然后患指主动伸掌关节5~10次。腕关节和掌指关节被动屈曲位,充分被动屈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5~10 次,然后让患者主动,被动伸指指间关节5~10次。活动时应适度。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的原则。术后2~3周的训练:每天坚持完成上述的动作,每个关节屈伸5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疼痛范围内,逐步增加屈肌腱活动范围。3周内白天必须穿戴,夜晚睡眠时去除橡皮筋的牵引。患者在此期间内不可以自主屈指活动,不能自行取下矫形器进行。

3.2 中期。术后第4~6 周训练:取下支具,患指主动完成轻微主动手指屈曲练习,总主动活动度不超过30 度。每分钟5 次,连续25 分钟。此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上午、下午、晚上各进行一个单元的被动活动锻炼,如借助各种器械:分指器,哑铃,皮球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手的功能,如穿衣,系扣,使筷子等都可以锻炼。训练结束后仍需支架保护。此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和活动恢复程度,取下支具,进行指屈肌腱进式,无阻力训练,手指屈伸至指间关节最大活动范围,但不能手指过伸或用力握拳。分别进行指深指浅屈肌腱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外固定解除后,进行患指的主动,被动活动,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直至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3.3 晚期。术后第7~12周训练:开始可不在应用支架保护,手指与手腕可自由主动活动,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性和渐进性的抗阻训练,如对掌,对指训练,握力器训练等。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此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去除支具,进一步恢复肌肉力量的训练,作大力的抗阻运动。如用力提取重物,握拳等。每次训练40分钟,每日2次。利用不同的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晶华:《手外伤术后的康复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2] 陶泉:《手部损伤康复》,[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唏群、吴继明、、丁为民:《特殊人群断肢(指)再植的临床观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篇5

1.为什么伤口周围出现“麻木感”或者“过电样”窜痛?

这是由于支配手术切口外侧皮肤的神经皮支再生所致,当神经再生过程中冲破瘢痕时,就会产生“窜电样”疼痛感觉。上述症状不影响患者的日常起居和康复训练的进行,往往半年后自行消失。

2.为什么患膝关节有肿胀和发热的感觉?多长时间会消失呢?

术后6~10个月内,患膝关节常有低度发热症状,这是由于身体对假体的反应或者功能训练过程中膝关节活动刺激引起的炎症所致。这种炎症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但是也具有红、肿、热、痛等特点;少量关节积液有利于关节活动时发挥作用。上述症状可以逐渐消失,恢复正常。如果患膝有明显的肿胀、发热、发红或者积液时应当引起注意,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判断是否有术后晚期感染存在。

3.为什么晚上患膝有疼痛或者酸胀,早晨起床时有发僵的感觉?

术后康复过程中,随着训练强度和频率的增加,一些患者可出现夜间患膝关节的酸痛,早晨起床时膝关节活动发僵,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出现在白天较大的活动量后。这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疼痛程度与患者术前膝关节的功能状态有关,膝关节及功能评分降低,因训练引起的疼痛可能就越明显。如果白天活动及锻炼较为剧烈,晚饭后可以口服一片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使用外用镇痛抗炎药,抑制软组织水肿和疼痛。

在排除其它并发症的基础上,患者应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通过积极练习,达到最佳的功能康复。

4.为什么膝关节术后活动过程中常有“咯啦声”?

这种声音一般是由于新安装的假体周围软组织仍然松弛,肌肉无力,缺乏足够的力量维持平衡。假体在术后的活动过程中,特别是髌骨与股骨髁假体间有碰撞时,就会出现上述响声。这种响声很少伴有临床症状,但会引起患者的心情紧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软组织自身修复平衡之后,这些病人关节活动的咯啦现象会逐渐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症状非常明显时应向医生咨询。

篇6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7月~11月留置鼻饲管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用药量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材料 本试验采取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YZB/苏0818-2010鼻饲管,(商品名:复尔凯鼻饲管),规格CH14-10。

1.2.2分组 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1.2.3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 30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见表1。

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患者不通过任何训练,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给予拔除鼻饲管,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2次/d,7d为1疗程,1疗程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可拔除鼻饲管,但如洼田饮水试验仍为3~5级,进入下一疗程,直至达到拔除指征,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将两组鼻饲管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1.2.4训练过程 :坐位或半坐卧位;条件:病情稳定适合训练;时间:餐前;练习部位及方法。

1.2.4.1下颌练习 ①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s,然后放松;②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维持5s,然后放松。

1.2.4.2腮部练习 紧闭嘴唇,鼓腮,维持5s,放松,再作将空气快速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重复做5~10次。

1.2.4.3唇部练习 咬紧牙齿,说"yi"",然后拢起嘴唇,说"wu",轮流重复5~10次。

1.2.4.4舌练习 舌向前、左、右、上、下各个方向主动运动,或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被动运动。

1.2.4.5咀嚼练习 做咀嚼动作,重复10次。

1.2.4.6冷刺激 可将棉签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将冰凉后地棉签至于患者口内前咽弓处平稳地垂直方向摩擦4~5次,然后做一次吞咽动作。以上动作可顺序重复训练,2次/d,30min/次,7d为1疗程。

2 研究结论

通过5个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效果判断,总结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见表2。

将上面表格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对比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3 体会

随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做好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成为现今许多医疗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易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吞咽功能训练,使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转或恢复,鼻饲管留置时间缩短,实现尽早拔除鼻饲管,达到自理,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正规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翠,张智.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胃管留置时间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3).

[2]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08.

[3]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8).

[4]王学仕,张利鹏.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9(z1).

[5]甘敏,李良飞,林木兰.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 30(15).

篇8

近年来,现代康复治疗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是为康复医学发展的绝佳时机,加之我院各级领导对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又恰逢我院新病房大楼开诊,对康复医学科的硬件装备,人员配备,管理、教学和医疗质量安全保障,均提出较高要求。为此,更鞭策我们在科室建设、诊治水平、医德医风、科研创新、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上不断发展,现制定2014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着力建设康复科病房、规范发展康复科病房管理

请求院部成立康复病区,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装潢留置康复训练治疗大厅,面积200平方米左右,设置床位20张,按照康复科标准装潢病区。加强住院部病人管理,实行有康复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

二、人才引进,培养

我科现有医师5人,其中理疗医师一名,医师严重缺编,请求院部至少安排二名医师,一至二名治疗师上岗,以维持病区正常运行。现有医师建议院部安排到省立医院康复科依次参观学习一个月,主要针对神经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学习。

三、医疗器械配备

请求院部购置康复训练器材一套,大概20至30万左右,现有理疗器械破旧不堪,部分更新如腰椎牵引床,超短波,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大概至少10万左右。(可行性报告附采购申请后)

四、康复护理

建议院部安排最小护理单元,5人,或者固定2至3人,白班,夜班由中医科护理部代值。

五、内部管理,横向联系

1.安排医生定期到其他科室查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指导相关科室医师开需要的康复治疗项目,指导本科人员制定康复计划及实施。本科医师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适应证,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

2.有计划对本科医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3.全面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吞咽障碍治疗,拓展脑损伤、脑瘫、骨折术后功能康复。

4.在院内外宣传康复项目特点治疗效果提高社会各界康复意识。通过病人及时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正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

5.对疑难病人进行科内讨论,以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康复医疗技术水平。

6.劳务酬金实行二级分配,以工作量为主,结合岗位工作、职称、病人满意度综合考虑

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将科室工作做得更好、使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医疗质量逐渐提高,特订计划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在医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科人员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认真贯彻执行,坚持“九不准”,积极参加院内外一切政治活动,坚持政治学习。

2、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继续发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争取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服务态度,一切为了病人,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疾苦,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业务、人才培养方面

1、开展门诊诊疗工作,争取住院人数达到40人,收入达到380万。 2.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加强与ICU、骨外科、其他科室的合作;

3、拟开展穴位贴敷、脐疗、足心疗治疗中风后遗症、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肩周炎、慢性胃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熏洗治疗肢体运动障碍,突出中医特色; 4.有计划对本科医师、治疗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

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5、加强人才培养,拟派三名治疗师和两名护士先后到省级康复医学科参加康复进修学习。拟增加1名内科研究生,三名康复治疗师,可以从在本院实习的学生中挑选,还可以从外面招聘,申请一名有经验的针灸治疗师,开展中医治疗项目。鼓励现有治疗师考康复治疗师证,争取人人有证;

6.按照诊疗方案进行,及时完成临床路径;

7、鼓励开展新项目新疗法,鼓励科研及论文撰写。将其作为评先的条件之一。争取2项科研立项,2篇论文在国家级杂志发表; 8.利用万名医师下乡村和网络、电台,做好科室宣传;

9.新院建成后,三年后,在充分利用60张床基础上,争取达到80张床,争取再引进四名研究生,一名康复专业,一名内科专业,一名骨科专业,一名针灸专业,十名康复治疗师,康复科分成三个单元:卒中单元、骨关节病单元、内科病单元(老年病康复),康复治疗师也分成三组,有计划地向这个方向培养。

三、综合治理方面

加强综合管理,按规定及标准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做好医疗安全工作,搞好室内、外卫生,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营造良好就医环境,继续做群众满意医院,配合医院的中心工作顺利进行.

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3

近年来,现代康复治疗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是为康复医学发展的绝佳时机,加之我院各级领导对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康复病区成立,开张大吉,病房供不应求,对康复医学科的硬件装备,人员配备,管理、教学和医疗质量安全保障,均提出较高要求。为此,更鞭策我们在科室建设、诊治水平、医德医风、科研创新、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上不断发展,现制定2015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着力建设康复科病房、规范发展康复科病房管理

康复病区已经成立,按照卫生部国家标准装潢,焕然一新,装潢留置康复训练治疗大厅,面积八十平方米左右,设置床位二十张,目前床位供不应求,开张大吉,采购器械最迟三月份到位。按照规范病区管理,加强核心制度学习和执行,完善三级查房,加强住院部病人管理,实行有康复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

二、人才引进,培养

我科现有医师五人,其中理疗医师一名,门诊上班一名,病房三名医师,无法正常排班,严重缺编,存在严重医疗隐患,请求院部至

少安排二名医师,一至二名治疗师上岗,以维持病区正常运行。此十万火急!现有医师建议院部安排到上级医院康复科依次参观学习一个月,主要针对神经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学习。或者请上级医院医师过来传帮带。

三、医疗器械配备

现有采购计划院部已通过,估计争取春节前安装测试使用完毕,暂时以器械公司培训为主,所有医师必须熟知操作,完全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专人保管,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医疗需要,逐步添置被动训练器械.。

四、关于医保

加强住院病人床位管理,严格实行病人离院请消假制度,避免医保查房,堵住医保漏洞。及时书写病历,病程记录,规范用药。

五、内部管理,横向联系

1.安排医生定期到其他科室查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指导相关科室医师开需要的康复治疗项目,指导本科人员制定康复计划及实施。本科医师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适应证,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

2.有计划对本科医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

疗技术水平。

3.全面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吞咽障碍治疗,拓展脑损伤、脑瘫、骨折术后功能康复。

篇9

一、 设计思想方法

活泼可爱的米菲小兔是低年段智障孩子的好朋友,教学活动首先由“小兔过生日”的情境导入,能很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兔爸爸邀请我们去吃饭,通过和兔爸爸问好这一礼貌环节导出今天的训练内容――/ba/这个音。接下来在小兔家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喝酸奶”、“拔萝卜”的亲子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ba/音被诱导出来并得到巩固。最后的小结部分,把/ba/这个音放在“我们帮兔爸爸拔了八个萝卜”这句话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 康复目标、重难点

1.通过对捏法、进食治疗法等康复手法提高孩子唇肌张力。通过微笑、亲吻微笑、发“泊”等活动促进孩子唇的自主运动。

2.通过演示、实践操作康复手法,学生唇肌力得到提高,学生家长能掌握促进学生唇自主运动的方法。

3.通过亲子课堂体验,学生家长能学会相应的康复技能,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该技能促进学生言语康复。

三、 课程资源准备

康复设备:言语语言综合训练仪

康复用具:浓稠酸奶、浅勺、不同粗细的吸管、一次性手套、海洋球、压舌板

教学用具:仿真萝卜、萝卜地

四、 教与学的过程

1. 情境导入:今天是小兔生日,我们一起去他家做客吧!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童话激趣。】

2. 前测:小兔家到了“叮咚叮咚……”看,谁来给我们开门啦――

让我们向兔爸爸打个招呼吧!(出示卡片/ba/)

我们这样说――/ba/说3遍

家长记录前测数据。

【设计意图:有效前测,为接下来开展的康复训练提供指引。】

过渡:刚才小朋友说得不清楚,别担心,让霍老师来帮帮你!

请小朋友和家长像我们这样做。

3.提高唇肌力:

1)对捏法

示范解说:家长将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孩子的人中两侧,轻轻对捏,并向前拉伸;同时孩子做微笑动作。重复数次。注意用唇微笑,不能用头后仰来做微笑动作。

【设计意图:对捏法训练,提高学生唇肌力。通过对家长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获得康复训练的同时家长学会了方法。】

过渡:小朋友表现得真好!兔爸爸请我们喝酸奶呢!

你们平时怎么喝酸奶的呢?小朋友们,平时喝酸奶的工具兔爸爸都为我们准备好了,这是――杯子、小勺、吸管

请家长看好,我们这样给孩子喝:

2)进食法

①杯子进食

师示范解说:让孩子头部保持在适当、舒适的位置,将杯子里的浓稠酸奶缓慢送入嘴里,让酸奶碰到孩子的上唇,用嘴唇喝杯子里的浓稠酸奶,冷液体的刺激会使上唇向下收缩。

【设计意图:冰酸奶刺激孩子上唇,提高孩子唇感知觉,促进上唇回缩。】

②勺子进食

师示范解说:家长与孩子面对面而坐。用相对浅点的勺子盛着酸奶,水平地放进嘴里;当勺子进入嘴后,用勺子底部轻轻地向下按压舌体,使上唇下拉,维持5秒后,再把勺子抽出来,抽出来时也要水平拿出。

【设计意图:要求孩子用上唇包住浓稠的冰酸奶,多次进食,进行唇闭合训练,提高唇肌力。】

③吸管进食

师示范解说:家长首先用中号吸管给学生尝试吸取。教师强调,如果学生能轻松用中号吸管吸出酸奶,可以用细的吸管强化训练;如果不能,则换用粗吸管,鼓励吸取,遇到困难则使用前面几节课学过的手法强化训练。提醒孩子只能用双唇包住吸管,不能用牙齿咬住吸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唇闭合程度不同,让孩子取用不同粗细程度吸管喝酸奶,家长近距离关注,并提醒孩子注意双唇用力,不同粗细的吸管适应关注孩子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要求。】

4.唇强化和运动训练

1)微笑

【设计意图:要求孩子微笑保持5秒,家长近距离观察孩子展唇运动是否充分,及时纠正,提高孩子唇肌力。】

2)亲吻微笑

【设计意图:唇部圆展交替运动训练,促进孩子唇自主活动,提高孩子唇肌力,为孩子正确发/ba/音做准备。】

3)发出声音“泊”(6组)

【设计意图:提高孩子唇部肌力训练,帮助学生从口部运动自然过渡到发声。】

5. 亲子运动

1)家长扮演萝卜,学生用力拔的同时发/ba/

请大家看好,我们这样做:家长是一个大萝卜,小朋友要用力把“萝卜”拔出怼T谟昧Φ耐时说:/a/-/ba/

让我们开始“拔萝卜”吧!

【设计意图:重复练习,强化发音/ba/。粗大运动训练,锻炼学生手臂肌肉运动,增强孩子体能。家长和孩子在角色扮演时提醒孩子用力的同时发音。】

2)拔萝卜比赛

兔爸爸要带小朋友们去他的菜园啦,不过他有个要求,当你拔出大萝卜时,请你大声说/ba/,如果你拔出的是个小萝卜,请你这样说/ba/。好啦,现在和妈妈一起拔萝卜吧!

【设计意图:重复练习,强化孩子发音,帮助孩子从“用力”发音过渡到“自然”发音。通过将言语音量大小与相应的萝卜相结合,从而使孩子理解大小的物体,并控制自己言语的响度。】

6.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在小兔家干了什么?(拔萝卜)拔了几个(8个)。时间不早了,我们跟兔爸爸说再见吧!

小朋友们会谁说了吗?请对妈妈说3遍,妈妈做好后测记录。

7.后测

发音/ba/(三遍)

【设计意图:后测记录数据,前后对比,便于监控训练效果。】

8.小结:三位小朋友存在不同程度的唇运动障碍,康复训练不仅能在课堂上进行,家庭训练也很重要,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康复建议,请家长回去后对照训练,家校同训,孩子的康复训练效果会更好。

五、 家庭康复指导

1. 平时喝酸奶时请家长留意孩子习惯,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强化训练。

2. 在平时与孩子交流时,强化/ba/的构音语音训练,根据孩子掌握情况逐步提高词语难度。

3. 建议家长多与孩子做体能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孩子的体能,为言语语言训练提供保障。

六、 反思

参与本课活动的有3名学生,其中1名唐氏综合症儿童,1名脑瘫儿童、1名聋童(已植入人工耳蜗),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还有3名家长。本课通过亲子课堂体验,让学生家长掌握相应的康复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家长已经掌握了一些康复技能,能坚持在家做训练的家庭中孩子进步较显著。

参考文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 年龄5~21岁,平均14.5岁,5~9岁5例,10~15岁15例,15岁以上18例,均为双侧病变。病史:均有臀部注射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坐或蹲下时双腿呈蛙式状,髋关节屈髋内收内旋功能严重障碍,臀部肌肉明显萎缩。X线片示全部患者均存在胸腰椎后凸畸形,骨盆明显后倾,长转子与髂嵴距离变短。?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作外后侧纵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向后分离皮瓣,达臀大肌后部,向前稍分离皮瓣,与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间切开阔筋膜,向下至臀大肌止点,于止点处切断臀大肌,提起臀大肌肌腱,再向上向内切断臀大肌筋膜,矫正臀肌挛缩部分,松解后冲洗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将臀大肌止点缝至大粗隆上,缝合皮下皮肤。同样的方法,行对侧臀肌松解术。?

1.3 康复训练?

1.3.1 术前教育 本组患者因疾病而影响行走及下蹲,易形成内向自卑心理,希望通过手术改变症状,因而对手术期望很高,同时伴有手术恐惧感,怕疼痛等心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务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耐心细致地进行安慰,取得信任,以通俗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疼痛的护理,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1.3.2 术前适应训练 训练患者俯卧位并配合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及便器的正确使用。同时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目的,鼓励其做好术后坚持功能康复锻炼的思想准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1.3.3 术后康复训练[3]?

1.3.3.1 护理术后给予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固定屈髋屈膝位,屈髋60°,屈膝30°,膝下垫软枕,保持中立位以减轻疼痛,防止挛缩的肌肉再次粘连和血肿的发生。此类手术范围大,切断组织多,易损伤臀部血管神经,所以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活动情况,以排除坐骨神经损伤。 ?

1.3.3.2 伤口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反折,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引流量较多,应考虑到切口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为了减少术后出血,可以在切口使用沙袋压迫止血。24 h引流量<50 ml时可拔除引流管。?

1.3.3.3 床上功能锻炼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活动足趾及下肢肌肉。注意臀部肌肉群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等张收缩练习,15~20 min/次,4~5次/d,术后1周指导患者在床上行髋关节屈曲内收练习,用双手协助使双膝紧贴腹壁。刚开始时单替进行,达到双膝同时屈曲并拢贴向腹壁,双下肢屈曲侧卧位,双侧重复进行,使膝关节能紧贴床面。?

1.3.3.4 行走功能锻炼 术后第2~3天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扶着床栏杆双膝并拢,或以绷带将双膝缠绕进行下蹲的练习,下蹲时足跟要着地,腰背部要挺直,动作需缓慢,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性的锻炼,开始时只要求屈髋20°~30°,练习10~20下/次,每天3~4次,以后每天增加下蹲的次数和角度,逐渐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进行一字步训练法:患者抬头挺胸,双上肢向前平伸,护士牵住其双手,嘱患者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避免下肢外展外旋、内收活动髋关节[4],刚开始时一般15~20 min/次,3~4次/d,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适当增减训练次数和时间,并注意患者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及给予时纠正。术后1周除坚持以上功能锻炼外,同时练习翘二郎腿训练,翘二郎腿坐立时,使腰坐直,翘起的大腿后方紧密接触对侧大腿前方,以达到臀肌收缩和髋关节活动的目的。术后2周指导患者爬楼梯运动。?

1.3.3.5 出院后功能锻炼 由于本组病例住院时间不可能太长,出院时要特别强调回家继续做一些功能锻炼,还要在术后1个月指导患者进行跑步跳绳原地跳跃动作,协调髋关节功能,促进恢复。术后2~3个月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行走摆臀,双下肢前屈后伸交替练习,纠正术前不正确的步态姿势。这些康复练习至少维持3~6个月。?

2 结果?

38例均进行手术,其中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结果驼背与骨盆后倾消失33例(96%),步态基本恢复正常27例(84%),轻度摇摆步态9例(13%)。与手术前相比,平均屈髋功能改善93°(正常平均为135°,改善68.9%)。在屈髋90°时平均内收功能改善76°。全部患者术后功能改善自觉满意。?

3 小结?

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的目的是松解、切断影响髋关节运动的瘢疤组织,解除其对关节活动的束缚。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长期持之以恒的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锻炼按计划进行,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本组患者年龄较小,因此,住院期间应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术后应指导患者早期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一方面可以改善挛缩带周围正常组织的伸展、舒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手术后瘢疤组织粘连,以免术后在原痉挛带位置广泛形成新的瘢疤组织,从而影响髋关节运动的恢复,而长期功能锻炼可以巩固手术效果。本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小,进行训练时需加倍耐心,如果在早期功能锻炼期间,患儿因疼痛而拒绝练习或练习强度不够,这时应向患儿和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重症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配合有效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合作,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2.1电针疗法:取百合、大椎、风府、曲池、足三里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取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洗、昆仑

痉挛瘫: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哑门

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针刺得气后用GP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患者的肌肉随着电针频率有规律的轻微抖动,留针2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次,治疗一个月至半年。

天冷可在治疗仓内进行(治疗仓为凸隆木制物内装多组灯泡,可调控温度、保暖、促进血液循环).

2.2推拿:1前臂部操作,患者坐位,术者位于患侧,由手部至至腕部、肘部,做轻手法按揉,推拿手法,重点按揉手三阴经合穴。术者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另一手控制住患肢肘关节,对患肢前臂屈肌进行拉伸活动2-3次,要求患者手掌同时呈背伸无痛位,每次拉伸持续20-30S,施术时间10min.

2 肩部操作,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另一手由肘部向肩部方向进行滚法操作,力量由轻而略重,并适当轻柔被动活动肩关节(外展、屈伸、后伸、内外旋等)范围由小到大无痛为度,适当按揉剪前,天宗,肩中俞,中府,肩髃等穴,施术时间15min.

3 患者下肢按摩、推拿……

3烤电 用仙鹤牌TDP磁谱仪对患者进行局部照射,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营养,促进功能恢复,时间20min,每日一次。

4 康复训练 主要进行上下肢的功能训练。包括主、被动运动,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医师每日指导患者康复训练1次,每次30min,每周五次。

5 头皮电针 针刺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通电,拿着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边走边治疗,由家人扶着。

6 讨论

百会为足太阳,手足少阳,组厥阴与督脉之会,能补神益智,疏通脑络,协调百脉,主头风中风,言语蹇涩,口噤不开,半身不遂。

大椎是足三阳与督脉之会,可调节阳经气血,风府、曲池、足三里等,可促进受伤神经元的恢复,醒脑开窍,疏通气血,平衡阴阳。

头皮电针:运动区、感觉区,它对应大脑下面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而颞叶皮质于记忆、学习等有密切关系。其部位又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中风患者偏瘫,其病位在脑。取偏瘫肢体对侧,可以疏通肝胆经之气,平息肝风,鼓舞少阳生发之机,主治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发音障碍,流口水,颈项痛,耳鸣……

通过电针机械刺激,造成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脑血液供应,加强脑内侧支循环建立,从而促进轴突出芽,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的生成。临床实践表明,脑卒中患者,经过及时的规范的中西医治疗,在恢复期经过及时的,规范的电针与推拿,烤电,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改善中风后偏瘫胡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显示了中医针灸治疗本病后遗症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篇12

脑梗塞是临床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8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200/100万,每年死于脑梗死的患者则高达130万[1]。存活者中,也有7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种残疾[2]。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遗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为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意味着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可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存在着脑梗塞患者及家属对肢体功能锻炼缺乏正确认知,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直接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否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MRI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神志清楚的脑梗塞患者,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表示愿意参加本论文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5±11.6岁;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8±11.8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只做早期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认知行为干预。

1.2.1 干预方法

1.2.1.1 认知行为干预

1.2.1.1.1 认知干预 ①个体心理教育: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倾听患者诉说其痛苦和委屈,了解患者在学习、工作、恋爱及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应对方式、情绪反应以及对本病的感受和认识,同患者一起讨论症状与自己认识之间的关系,让患者逐步找出自己错误的认知,并布置家庭作业,以强化认知概念,最终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②团体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脑梗塞相关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让患者互相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1.2 行为干预

1.2.1.1.2.1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以防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脑梗塞患者若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不再进展,则在发病后24h就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关节活动,病情严重者可选择在患者渡过危险期后的1周进行。①翻身、按摩:指导并督促患者家属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变换为仰卧位侧卧位半俯卧位,交替更换。在变动后,应及时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同时用足托防止足下垂。并做好家属的交接班。给患侧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压疮。②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操作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运动的幅度从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旋,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及内旋,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同时教患者将自己的健腿置于患腿之下,沿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③在床上活动瘫痪肢体: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鼓励其锻炼患肢,如把手挪到胸前,用手擦脸,反复屈伸肘关节。用健身球练手指的屈伸关节,恢复手指的肌力、灵活度、协调性。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

1.2.1.1.2.2 床旁肢体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立行走。①自我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或协助患肢被动活动;患肢主动运动是用意志支配发生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翻身或移动身体时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②坐起训练:由于病人长期卧位全身状态不佳,突然坐起可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为避免上述症状发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床头角度由30°开始,每天增加5°-10°到80°为止,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③立位训练:先使患者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并多次重复至最后徒手站立;由坐位自己起立时,起立时先俯身向前,然后挺直躯干;两下肢分开先健侧后患侧轮流支持体重,基本稳定后,即可转入步行训练。④行走训练:患腿肌力已达IV级时,可开始用步行辅助器训练步行,护理人员训练患者站立行走时要站在其的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患侧下肢向前行走,并可用绷带系于患者足部用健手将患肢前拉。

1.2.1.2 发放宣传资料 包括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诱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治疗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手法、护理要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内容。

1.2.1.3 家庭成员的教育 在康复治疗当中,我们要关注家庭的心理康复。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看法及行为则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理解,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要素。因此,家庭成员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家人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尽情倾诉,暴露出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患者痛苦和症状的所在,另一方面使患者体会到家人的关心,使其感觉每交流一次就多一个精神支柱。②家人对患者要适当给予帮助如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在这些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患者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③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养成患者依赖心理,重塑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并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家属,使其帮助患者遵从教育计划,协助患者做好早期的康复训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1.3 评价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评分方法。②肌力:每日观察记录患者的肌力并记录。肌力评定采用0-5六级肌力评定法。③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的比较采用行乘列联表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干预组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4,标准差为8.01,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83,标准差为7.59,两组患者的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以往大多数教育只局限在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指导,而忽略对患者认知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患者在功能锻炼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就不能主动而有序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影响康复效果。

3.1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脑梗塞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主动配合肢体功能锻炼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有关疾病知识的讲授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护理人员的演示使患者知道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明确了康复训练目的,所以患者及家属能早期、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知识宣教使患者知道如何变换;行为演示与强化策略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正确率,即讲授后要求患者反复演示学到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并且不定时的进行检查,予以正性鼓励,不断强化,从而确保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减轻患者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自卑、自责和内疚等对待疾病的不良态度,主动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2 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认知行为干预能满足患者对病情的信息需求,消除患者对病情的不确定感,帮助减轻由于缺乏信息而导致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入手,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之充分认识到过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对患者的预后是没有帮助的,使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梗塞在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切不可忽视,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脑梗塞的肢体功能锻炼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5]。康复治疗在脑梗塞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即误用综合征或废用综合征的形成,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肌力和功能独立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9-10.

[2] 石丽.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84-85.

篇13

1.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

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12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8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比2006年的统计数据高25%。我国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自闭症,以后逐渐增多,但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自闭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自闭症儿童[1]。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自闭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面对如此庞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启发

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由此可见,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

3.自闭症儿童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较晚,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针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为残联办的康复中心、民办训练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开设的训练班,还有少数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学习。对于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缺乏专业的训练机构,能追踪到的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而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开设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课程,没有提供适合自闭症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康复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5]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重要声明。自闭症儿童接受适合的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发展点。

二、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同时兼收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多重障碍儿童等的特殊学校。最近5年内,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明显增多,总数达40余名。学校按照儿童的生理年龄将自闭症儿童安置到相应的智障儿童班级中,每班为1~4名自闭症儿童。目前,学校对其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保育为主,大多给予自闭症儿童一定的生活照顾,并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康复。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和教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大多参考借鉴培智学校低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培智学校里探索一套适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及运行方式是符合自闭症儿童的需要,也是培智学校自身发展和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目标的界定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以自闭症儿童为核心,根据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等理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生活适应、主动交往等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落后领域的发挥,对自闭症儿童的缺陷进行补偿与康复;最大可能地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与操作

1.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操作途径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开展是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补偿训练三种途径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所进行的班级授课;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编成小组,进行康复活动;个别补偿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弱势领域进行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见图1)。

2.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程序

(1)组织学习,开展培训

由学校康复中心自闭症研究小组的专业教师对负责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及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制订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计划、拟订长、短期目标,如何处理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生活自理训练和社交活动,以及教育自闭症儿童一般的原则和方法措施等。

(2)调查访谈,收集资料

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家长访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学校自行设计的《学生入学资料表》对自闭症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排行、主要照顾者、居住环境、父母关系等)、健康情形(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等)、之前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等向家长做详细的调查。

借鉴王梅、张俊芝编著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中的《家庭养育态度调查表》,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与方法、家庭训练中儿童的配合程度等信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自行设计教师访谈表,在教育康复前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情况,包括有无情绪行为问题,能否遵守规则,是否喜欢模仿同伴,能否运用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快乐、愤怒、害怕),说话时有无目光对视、能否回应别人的问话,有无主动语言,完成任务时有无自豪感,课间是否和同学一起游戏等。

(3)八个领域,全面评估

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2004)是学校引进的,由台北财团法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编制。此评估工具适用于各种障碍的儿童,题目内容兼具发展性和功能性。评估手册以0-6岁儿童正常发展为设计基础,用观察、直接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了解残疾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共由913个项目组成,可对儿童的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及休闲娱乐八个领域的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时采用五级记分法:完全独立完成4分,75%独立完成3分,50%独立完成2分,25%独立完成1分,完全不会0分。评估由参与过一年以上专业训练且有较长时间与自闭症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相处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评估。评估结束后,教师将发展领域的测评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准确了解儿童在每个领域各技能群的发展差异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见图2)。

(4)多方参与,共同研判

评估结束后,召开由评量师、康复训练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人员及家长参加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研判会。根据研究小组人员的共同讨论,分析儿童能力发展的优、弱势和各领域发展情况,初步拟订出一学期的教育康复目标。

(5)确立目标,制定方案

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特殊需要,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自闭症儿童一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确立IEP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每位儿童的IEP中的目标按类别进行汇总,选取合适的方法与措施,拟订教学方案、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教育康复活动的设计,为实施教学和康复训练做准备。

(6)选择内容,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康复和一对一的个别补偿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级一起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由各学科教师执教,教学内容是借鉴智障儿童的课程进行选择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以及简单劳动技能教育等。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儿童单独编组,针对其共同的发展需求所进行的康复活动,内容主要有可视音乐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是指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缺陷进行的一对一的补偿训练,需要单列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模仿、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等。小组康复活动和个别训练课由专业的康复训练师负责实施(见图3)。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发展目标对其中的训练内容进行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康复训练师密切配合,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创设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情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进行个别训练的同时,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体需要开展教学,做到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与个别训练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师要与康复训练师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做到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步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此外,教师每月一次反思,反思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反思学生参与配合情况及影响因素,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学生是否有进步。任课教师、康复训练师和班主任随时记录学生教育康复情况,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或更换训练方法。其中,集体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5%左右,小组康复的课时约占15%,个别训练的课时约占20%。

(7)个性课表,落实到位

自闭症儿童的个性需求决定了彼此教育康复内容的迥异,从而导致课表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一班一课表”为“一生一课表”。同一教学时间,有的自闭症儿童在参加集体教学,有的在参加个别训练,彼此是不同的。在制定课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集体课表,又要考虑儿童的个别需求,还要兼顾到训练师、任课教师的课时安排情况。课表完成以后,安排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接手负责,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下面以晨晨同学为例,介绍自闭症儿童个性课表的具体设计过程。

鉴于晨晨领域的评估结果(感官知觉独立表现程度:53%,粗大动作独立表现程度:73%,精细动作:60%,沟通:20%,认知:13%,社会适应:34%,生活自理:33%,休闲娱乐:20%),发现其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方面发展较好,认知与沟通、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和休闲娱乐方面发展较弱。因此,晨晨需加强社会适应、生活自理、休闲娱乐、沟通与认知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可通过生活语文课、生活数学课、生活适应课、劳动技能课、实践活动课等实现。而晨晨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较好,可适当减少与此相对应的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的课时,而减下来的课时用来做个别训练。根据晨晨所在班级一(2)班的一周课程安排,结合晨晨的能力发展需要,制定晨晨的课程计划表和课程安排表(见表1、表2)。

(8)效果评价,调整计划

教育康复实施一学期后,再次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儿童进行学期末评量。通过对比前后评估的结果,发现儿童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访谈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经过教育康复后的进步情况和发展变化,总结教育康复的经验得失,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与计划,补充新的教育内容,为下阶段的教育康复活动奠定基础。

综合上面所述,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流程表示如下(见图4)。

3.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合作模式

建立包括医学专家、教育专家、班主任、学科教师、康复训练师以及家长多方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见图5)。

为打造学校一支专业化的自闭症教育康复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康复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经常性的报告和讲座,并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自闭症的专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校内将组织康复教师开展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研讨会。通过聆听报告、公开研讨、观点争鸣,经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此带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是否参与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活动中来。在研究过程中,邀请家长加入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让有条件陪读的家长随堂听课,学习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技巧;对于其他家长则发放“一日训练反馈本”,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儿童在校参加集体教学、康复训练的情况,并布置相应的家庭训练作业,要求家长督促指导儿童巩固练习;与此同时,制作、整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手册发给家长学习。通过学校的教育康复和家长开展的家庭训练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4.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环境创设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特点。布置环境时应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用清晰的界限划定出多个功能区域。在教学环境中,应划分出学习区、休闲区、教具学具区、小组活动区、生活区、多媒体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可用文字标出或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别。教学区桌椅摆放整齐,以便于自闭症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五、效果与思考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课程内容,包括集体教学的课程内容、小组康复活动内容、个别训练的项目领域和内容;实践了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训练的三种教育康复形式;总结出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的基本程序;尝试了专家、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模式;创设出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开展的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环境;撰写出若干篇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案例和论文;参加研究的自闭症儿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儿童学习参与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由课程的小部分参与转变为课程的全面参与;自闭症儿童个体弱势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证明了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变有正面影响。研究结束后的访谈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对教育康复过程与结果满意,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康复后,其认知、运动、行为、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教育康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自身发展水平、障碍程度、家长配合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间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明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简述如下。

1.自闭症儿童学龄前训练与学龄期教育脱节

就目前在我校就学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在入学前多在医院或康复机构接受过1-3年的康复训练。他们在医疗、康复机构已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如何沿用以前康复评估工具,以前康复方法哪些效果比较好、哪些无效?这些问题都无从知晓,教师只能从家长的口述中获得零散不全的信息。由此,往往会出现重复性训练,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前、后教师教法不同也会导致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重新适应。学龄前康复训练和学龄期教育相脱节,使自闭症儿童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康复,这个问题随着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增多而日益凸显。

2.有效选择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任何一个自闭症儿童身上往往都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一的疗法往往不能全面帮助自闭症儿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自闭症儿童要实施综合治疗。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繁多,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育、关键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行为疗法、自然疗法、视觉教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而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大,适合某位儿童的干预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自闭症儿童。在教育康复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主要的治疗技术和辅助的干预方法同时并用,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性特点,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技术,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

3.开发、挖掘家长资源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能取得成效,离不开任课教师、班主任、康复训练师的勇于实践和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应继续鼓励并引导家长参与到自闭症教育康复工作中。家长参与到教育康复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情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教育康复活动得以延续和保持,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学校可购置专业书籍,发放给家长阅读,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安排教师与家庭结对,鼓励教师定期到自闭症儿童家里做义务的指导和咨询,协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对于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很有见地的“专家型”家长,学校可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座,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