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媒体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互动”原属社会学术语,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感官互动、情绪互动、理智互动等,现指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沃伦•韦弗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过程”。因此,设计师应该以互动性思维形态为导向,打破常规,关注受众情感心理,在创作中融入多感官、多动态、多材质的互动,从而带给受众全新的艺术形象。
(1)多感官
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心理感受与字体设计进行交流与互动,提高受众的存在感与参与感。设计者可以通过字体的色彩、形态、肌理等刺激人类大脑做出反应与回馈。在多感官交互设计中,央视三套《水墨篇》是一个成功案例,它以中国传统艺术水墨画为主要元素,用或浓或淡的墨汁幻化成种种意象,从山水、游鱼到雄伟峻拔的长城、鸟巢,串成了一幅意境高远充满动感的画面,使人目不暇接却又大气磅礴,营造了多感官互动的情感氛围。在屏幕触感技术设计中,苹果手机表现得尤为突出,它融合了多点触摸技术、传感器技术、虚拟体验技术等互动式手段,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典范。
(2)多动态
如今在许多领域中,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在使用电子媒介这一工具。它打破以往二维媒介的局限性,将文字应用到三维的巨大空间中,且以其独特的个性形式给空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三维的形象、动态的影像、插图和丰富的色彩会不断通过键盘、光笔组合在一起,也给字体设计带来了新鲜感和多样性。以网站字体为例,网站页面中的动态文字,主要以滚动、闪烁、渐变等方式强调文字的动态效果,对整体页面起到了活跃、点缀、引导、突出重点的作用,强调编排设计与视觉效果。此外,影视片头中字体扭曲、旋转、融合分散、集聚,形成精彩而刺激的动态影像,这些手法为动态字体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3)多材质
文字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其艺术形式与材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传统书法具有各种表现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刻石、碑刻、金石、纸本等载体的不同,可以说材料既是文字的载体,又是文字艺术本身。现代文字艺术设计的美感是在文字与材料两者的融合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艺术美因其应用的领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姿态。材料的视觉肌理就像色彩一样,让人产生情感,石头、木头、树皮等传统材料会使人联想一些古典的事物,产生一种朴实、自然、典雅的感觉;玻璃、钢铁、塑料等材料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印象和美感。
篇2
(三)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消息来传播的,一个人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并且,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自媒体的一般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而且,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就可以。
(五)人们在消息时,为了更清楚、更明白,除了文字,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具体,具有真实性。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两面性
(一)自媒体新闻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所以其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对每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意见。这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废话和个人的不满等。这写信息的存在使群众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三、新老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
(一)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闻事业,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两种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仅仅由新闻机构来传播。自媒体则是由每个人来传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先过滤再的形式,而自媒体则是先再过滤。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也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的传播。这不仅是加快了速度,更是扩大了范围。
(二)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是为了将它们好的部分留下来,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好地传播。自媒体要注意严格把关,营造好的网络环境,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才会发展得更好。
篇3
(二)拓展传统艺术设计的思维外延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给传统的艺术设计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促进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度变革,影响了每一个设计者的心理、环境和对象,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思维。传统艺术设计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不断在传承中谋求变革,运用更新的科技元素,实现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尤其是通过现代新媒体数字技术让作品更加彰显人性。创作手段的变革推动创作思维的拓展,创作思维的延伸又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推动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传统艺术设计手段的花样翻新
传统的艺术设计都是依靠纯手工绘制,借助常规的纸笔、规尺工具,通过勾形、渲染等方式手段设计艺术作品。所有的工序都沿着一个正向前延,不可逆转,更改设计异常繁琐,甚至需要重建,费工费料,效率低下。运用新媒体数字工具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手工,各种软件不断涌现,虚拟工具层出不穷,手段不断翻新,高仿真模拟,实现比传统艺术设计更加逼真的效果,根据需要能够快速修正和重新润色,有效克服了传统设计的不可延续性的弊端,实现构思、设计、修正、制作、使用的反复性和连贯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4
另一种情况是,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出现新变化,突出地显现为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合作。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对高科技的依赖,它要求完美地将艺术与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就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挑战,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知识学科的系统化,像达芬奇式的全才已被历史淹没。“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的分化过程,宗教———形而上学的宗教观被不断细分的专业领域和知识所取代。———伴随着现代社会剧烈的分化过程,———这一分化过程既给艺术家带来了限制,又给他们带来了自由。”[4]分化过程带来的限制主要是指艺术家很难做到“跨行”或“跨领域”进行艺术创作,“自由”则主要是指艺术家可以像其他专业领域里的人一样封闭在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从事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则要求超越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细分所带来的“限制”与“自由”,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艺术实践,这潜在地昭示着新媒体艺术家必须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运用于具体艺术实践中。这何以能够?面对这样的现实,艺术家们认识到通常单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很难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不同于架上艺术和雕塑艺术可以由艺术家独立完成。对于许多新媒体艺术家来说,要想将其艺术构思和创意借助于最新的媒体技术表达出来,就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当然,与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发人员的合作往往是实现其艺术构思与创意的最佳选择。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一语中的地指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完成。”[5]在当代新媒体艺术实践中,这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意味着有多个作者,这不可避免地消解传统意义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作者身份及其权力,作者隐退于创作权的分解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有人甚至提出“主要创作者”[3]191的概念,认为作者已不是作品独一无二的创作者,作品是作者与其他参与者/互动者共同完成的,只不过,他是“主要创作者”。这表征着作者权的衰微———作者的权威地位被众多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打破与分享。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
传统艺术形成了一套艺术语言系统和创作方法,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形态和样式相匹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与体验、审美理想和审美准则。但摄影技术和机械复制技术动摇了传统艺术美学的根基,将艺术与媒介材质的问题提上议程。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极简主义、立体主义和激浪主义等艺术流派尝试将各种新的艺术媒材用于艺术创作,打破传统艺术的媒材限制,探讨艺术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及其意义,倡导用科学技术来创造和理解艺术及其世界,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相异的艺术趣味,向人们展示运用各种新媒材进行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开阔了人们的艺术视野。20世纪60年代,白南准率先使用电视和录像进行艺术创作。此后,实验电影、实验录像、实验摄影等纷纷利用电子影像进行艺术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模拟信号和电子信号为基础的影像艺术。利用影像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设备进行艺术实践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倾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互动技术、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三维视觉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媒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特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新工具和新媒材,尤其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的真实世界。新媒体技术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和媒材进入艺术领域,更重要的是从外形到内核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赋予其一种技术上的魅力和优越性,更彰显了新媒体艺术实践的一种非物质的造型基质和审美维度。
在传统艺术实践中,艺术家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物质性材料来表达情感、传达生命体验,通过艺术形象、审美意象、艺术形式等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生命体验和丰富情感以“物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实现对自己创造力的发现与肯定,确证自己的存在。从创作媒材的介质意义上说,物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笔者称这个过程为创作媒材的“物象化”过程,它是一个“以物载象,以象通意”的过程,这是现代艺术之前的艺术(包括部分现代艺术)主要的创作方式和媒材运用方式。进入20世纪中期,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使艺术创作媒材发生变化,它突破以传统创作媒材为根基的物质层而以影像形式作为其基本构成,这种影像形式包括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以及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影像,主要体现在录像艺术、实验摄影、多媒融合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和远程通信艺术等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影像就是媒材”[6],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像作为媒介,主要是指电子和数字成像技术制作的可复制图像,随着电影、电视及其派生技术而出现的包括电影、电视、录像等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主控和传播的图像。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摄影、电影、电视、录像、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都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艺术类型。”[7]笔者倾向于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影像化”与“数字化”划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影像化”主要指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影像化”的初级形式。它作为活动影像是以电子传输和存储的模拟信号和光信号处理产生的影像,以像素为基本单位。
这种电子影像媒材是早期新媒体艺术家普遍运用的创作媒材和表达手段,它依赖于摄像、录像、电视和其它相关设备,存在于光学图像与电子图像之中而脱离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而存在。“数字化”主要指数字影像及其相关技术和设备。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语言(二进制)的发展,数字影像成为新媒材和新工具。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影像化”的高级阶段,它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艺术创作的主要媒材。这种“数字化”的影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比特”(bit)作为信息载体和传播内容,以二进制数据(即0和1)为基本单位,运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前所未有的数字影像。这种全新的影像生成方式与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关于艺术形式的别样图景。许多网络艺术作品与虚拟现实作品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影像的非物质性即虚拟性特征。以“比特”为其基本单位的数字技术引发了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化倾向,凭借着“比特”的超强融合能力和数字技术及其相关元素/设备的运用“,数字化”影像作为创作媒材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够完成对物质世界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对非物质世界的表现———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的“虚拟世界”,将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推向一个非物质的世界:“数字的现实从根本上是间离物质的现实的”[8]。在这个非物质的世界里,所有一切都是由数字运算形成的图像符号系统。它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和“表现现实”,甚至不再需要拥有物理的真实,而是通过数字化产生或者追求虚拟存在的真实。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各种数字影像记录设备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作品,这已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潮流。
三、非线性叙事和超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
提出新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意味着存在线性叙事方式。线性叙事方式是传统艺术的主要叙事方式,它以印刷文化文本逻辑为基础,倚重的是作为逻辑与理性记号的意义链,形成的是一个稳定的、不可改变的作品结构和形态,表征为“线性文本”,它呈线性递进,即使是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和意识流片段、偶尔出现的倒叙和插叙等都不会对基础性的线性结构造成较大改变,不会影响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或结构和意义,其终极目标是艺术作品结构或形态的稳定性和意义的确定性。接受者只能按照作品展开顺序按部就班地连续阅读,沿着时间的直线进程加以欣赏。以“影像”为创作媒材建构的影像文化则使人们的审美习惯从线性文本转向观看的非线性文本。有人早就预言:“视觉和声音对现代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各种影响所引起的冲击,非线性逻辑必将占着优势。”[9]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书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10]。影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表达逻辑进行改写并导致对传统艺术叙事方式的颠覆。“新媒体艺术对叙事的开放恰恰是把叙事作为游戏空间的特征,它是能动的,充满可能性语言的游戏,从而可以重组现实、割裂现实,重新调整事物的关系和意义。这样的叙事性将会有助于人们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解生活。新媒体艺术希望用更互动、更具想象的方式重新建构叙事。”[11]新媒体艺术建构的这种叙事方式就是非线性叙事,它有效地解构线性叙事之传统,表现出与传统艺术叙事之不同特质,正如罗伊•阿斯科特所指出的那样:“(新媒体———笔者注)艺术不再是线性事件,它不再强调和谐、完整、明确,它也没有一定顺序,或是最终完成。相反,它是开放性的,易变,短暂,具有试验性、虚拟性。艺术是主动形成而不是被动形成的,它强调其过程,具有偶然性。这些变化系统的技术,完成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超越身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了语言局限,战胜了自我与身份识别……我们不用担心或害怕新技术会导致性质相同、统一的和迟缓的文化”[12]。
这种非线性是多元的、任意的和不确定的,它通过解散、打乱、重组、链接、跳跃,由不同路径或多路径进入作品引起作品之内容和意义发生变化,表现出一种起伏断续、无序的“碎片化”状态以突破传统线性叙事之连续不断和有序,重视叙事的语义空间性,通过建立链接叙事,组成具有“超文本”性质的不稳定的、易于变化的、开放的叙事空间结构。在这个空间里,审美主体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学识修养和思维方式来选择某种方式进入作品之中参与作品的形态及意义建构。在新媒体艺术中,网络艺术凸显非线性叙事特征。网络艺术采用网状结构组织信息,形成一个多路径、多渠道、多维度的时空结构。接受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知识结构甚至是喜好对作品情节进行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可随意从电子文本的这一点跳跃到另一点,从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从这一边点击链接到另一边,可由多种路径介入作品引起作品形态之变化,不同的进入路径会导致不同的艺术欣赏结果和审美感受。曹斐的《链》,宋冬的《非线性叙事:电梯》,邱志杰的《推背图》,张培力的《进食》,汪建伟的《连接》等对此都进行了有力的诠释。这种非线性叙事得以大展身手离不开数字影像非线性编辑技术的支持。非线性编辑使新媒体艺术的编辑可以随意进行,自由地实现跳跃式剪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与表达方式。
篇5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数字化媒介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虚拟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渗入更加全面,其产生的舞台审美效果也是更加明显,给观众一种极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虚拟现实建构,即利用计算机虚构一个仿若现实的环境,利用现代计算机手段对人的感官进行突破,使人在虚拟环境中感知真实的世界。现代虚拟现实构建手段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表现新形式之一,它利用三维软件根据舞蹈表演需要,创造出一个与舞蹈情景相吻合的虚拟现实,然后借助投影仪等将这些影像投射在舞台上,并根据舞蹈艺术家的动作随时调整虚拟画面,使整个舞蹈情景更加立体逼真。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现实——比如说舞蹈动作,与虚拟——比如说舞蹈情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利用虚实交接,创造出一种深层的沉浸感,借助这种意境对观众的情感进行升华。
(三)交互技术舞蹈艺术的展现
空间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之下,从以前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舞台、剧场等搬到了电脑、电视、手机等可随意移动的荧幕之上,打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变得便捷易于获取。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消费,人民已不再仅将自己对于舞蹈艺术的欣赏放在观看上,参与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舞蹈艺术的新需求之一。交互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与舞蹈艺术有关的所有参与者,比如舞蹈设计家、表演者、参与者、观众等都可以随时参与其中,我们将这种有交互技术参与的舞蹈艺术形式称为交互式舞蹈。交互式舞蹈借助现代计算机手段,在虚拟空间将真实舞蹈者与高科技配置下的虚拟身体实现感官与动作上的交融,实现两个身体上的对话。
篇6
新媒体环境下,各方面的信息纷繁复杂,难以对其进行精确的判断与筛选,以至于酒店所想要传达的营销信息往往被一些垃圾信息所覆盖,无法第一时间传输到消费者的视野当中,难以实现预期的营销效果。同时,不同的信息传播者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也不同,其在新媒体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不排除诋毁同行的可能性存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酒店在面对高度透明化的信息传播环境时,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消费者,想要产生理想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此,酒店需要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最全面、最客观、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行宣传时,酒店需要掌握话语权,设置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话题以供讨论,为酒店打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2互动性
新媒体为酒店搭建了快速便捷的营销与交流平台,其与生俱来的互动性有助于酒店及时而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第一时间做出市场反应,抢占消费者资源。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酒店的各方面服务信息,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消费选择。与传统的单向营销沟通方法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性更加人性化,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酒店与消费者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的主要内容是酒店的服务、价格、环境信息等,而消费者也将自身的意见与需求反馈给酒店,并对酒店的服务进行点评。酒店与消费者在新媒体之下的互动,其本质就是对自身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把握好这一环节,酒店的知名度会大增。
3全球性
新媒体下的酒店营销范围得到了扩大,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均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酒店的相关服务信息。新媒体下酒店的营销市场是全球性的,其目标客户可在全球的范围之内寻找,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方,酒店的影响范围得以扩大。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的酒店行业发展非常快,利用媒体如微博、微信、视频等,酒店市场营销载体的丰富所带来的直观效果就是酒店主动权的增强,酒店的营销业务自此走向立体化与多样化,产品与服务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新媒体营销的成本较低,拉高了酒店用于市场营销资金的性价比,节约了酒店的营销成本,持续性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实施也成为了可能。
二、新媒体下酒店的正确营销策略
许多消费者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是网络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较,他们更愿意接触快捷而方便的新媒体。传统手机也被智能手机取而代之,线上活动以及网络购物等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新媒体将会是未来营销市场的主流趋势,酒店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1利用酒店官网进行推广
酒店官网推广的优点包括投资低、回报高等,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营销模式,有助于提高酒店的品牌知名度。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酒店却并未能认识到利用酒店官网进行推广的重要性,其官方网站仅仅是极其简单的形象展示窗口,再加上技术维护人员的缺乏,无法实现定期更新,电子商务的开发与应用更是无从谈起,导致酒店的品牌价值一直无法得到质的提升。酒店官方网站作为性价比非常高的营销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酒店服务信息的时效性。因此,酒店的经营者可将OTA的部分预订份额转移到官网之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在线直线营销方案,将直接预订作为行动方案的最高准则。如:制定一份合理的奖励方案,以酒店官网为载体进行营销推广,为长期以来一直惠顾酒店的客户提供奖励,奖励的形式可以是免费早餐、房型升级、纪念礼品等,也可以在酒店的前台位置粘贴宣传单,以吸引顾客通过官网进行预订,最大限度地发挥酒店官网的营销价值。
2与团购网站建立合作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中,团购可谓无处不在,团购网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糯米网”、“拉手网”、“美团网”等类型的团购网站比比皆是,这些团购网站作为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的焦点场所,具有不容忽视的营销作用。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的消费选择逐渐倾向于网络团购,酒店与团购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可借助团购网站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并及时对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宏观调控客流量,在客流量大的时候,可采用选择性让利的策略,以起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酒店与团购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其营销策略可概括为“旺减淡加”,即在旺季的时候,适当削减团购的优惠,而在淡季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增加团购的优惠。然而,酒店团购仅仅是一种辅的营销渠道,营销市场的主流仍然是OTA,因此酒店营销人员需要在团购、分销、直销三者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积极拓展酒店的营销渠道。与团购网站建立合作关系的酒店营销策略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7天酒店”、“如家酒店”等大型经济型酒店,很好地利用了团购网站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而非直接通过团购进行销售,培养了诸多的潜在性客户,等同于打通了一条获取客户的新通道,有助于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
3微信营销
微信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已经超过4亿人。当前,酒店行业对微信这一社交平台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尚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微信进行酒店营销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商旅客户而言,移动互联网应用是其必备品,酒店可通过微信与客户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将酒店的各方面信息向客户传达,包括服务范围、价格、优惠等内容,而客户也可以通过微信,将自身的想法以及诉求反馈给酒店,这对于酒店与客户双方均有益处的,无论是初次预订,还是二次预订都可以通过微信顺利完成,省了诸多不必要的环节,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起到包揽“回头客”的营销目的。酒店可以通过微信建设比较成熟的会员奖励机制,如渠道折扣、积分奖励等,以此来提高酒店官方微信账号的活跃度,积攒更多的人气,培养潜在的客户,同时也可以借此来维护会员客户的忠诚度。早在2012年,国内部分酒店正式开启微信客户订房服务,这对于我国的整个酒店行业是一次重要的启发,尤其是节假日,微信营销渠道所能为酒店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诸多先前培养的潜在客户此时均变成了现实的客户,酒店的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4微博营销
除了微信,微博同样是国内主流的网络社交平台,酒店通过微博进行营销的核心作用在于把酒店最新推出的产品以及服务的相关信息及时地传达给人们,以培养潜在的客户。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快速知道酒店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无论是客房预订,还是宴会预定均可以通过微博直接完成。微博营销与其他新媒体营销渠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可以自由地对酒店在微博上所的信息进行评论与转发,而酒店也可以对潜在客户心存的疑惑进行详细的解答,并向其推荐合适的服务。酒店利用微博进行营销,能更好地利用名人的知名度资源。例如我国某大型连锁酒店与国内某知名的电视栏目组确定合作关系,酒店长期为电视栏目组的成员提供食宿,而电视栏目组也授权酒店方使用自己的品牌与商标进行营销推广,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酒店的官方微博粉丝大幅度增长,酒店所的信息也获得了数万次的评论与转发,收到了预期的营销效果。酒店还可以在微博营销的传播促销功能上集中力量,通过关注粉丝的信息反馈,酒店可及时对自身的不足做出改进,将微博作为营销工具与管理工具的结合体,所能产生的营销价值非常大。
篇7
二、文学杂志的数字化生存:搭建自有阅读平台与作为优质内容提供商的平衡
目前,文学杂志在互联网生存策略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作为各大网络阅读平台的内容提供方。传统文学杂志应该逐步摆脱单纯内容提供商的尴尬地位,尝试运营自有平台,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学杂志搭建小说阅读平台作为文学杂志的数字化生存策略,是基于目前互联网小说阅读的现状提供的三个前提:
1、网络文学阅读经过十年发展,用户对内容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网络文学付费用户比例的逐年提升,这一事实可预期,用户对于所购买的文学阅读内容的品质要求必然也在逐步提高。针对小说而言,大多数的文学阅读网站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即内容同质化和快餐化现象史无前例的严重。小说阅读的本质决定其无法长时间保持低端运行,这也将成为促成文学网站尤其是小说阅读转型升级的因子。
2、现实题材的小说仍然相对受到追捧。目前的情况是,在很多大型的垂直文学阅读网站中很难读到现实题材的小说,数量少、品质低;
3、目前网络小说阅读给人的印象总体仍然停留在“怪力乱神”的低端局面中,高端品质感受的小说阅读网站难举一二。2014年起,《中篇小说选刊》开始搭建自己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其品牌定位为严肃文学的小说阅读门户。其特征表现为题材多样化、作者专业化、阅读品质化、网站垂直化。平台以提供现实题材为基准的多样化小说,坚持提供精品小说阅读的思路。以区别现有小说阅读网站作品杂乱、品质无保证的现状;平台作者均为专业作者,除一批已在读者中有超级影响的作家外,侧重向70、80年代的相对成熟的作家作品倾斜。尤其是一批自带粉丝群的年轻作家群体,应该是重点发展的对象。除内容质量的高品质以外,整体的阅读体验也需要高品质化。更为重要的是,做好搭建自有阅读平台与作为优质内容提供商的工作之前,传统文学杂志还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认真处理作品的数字版权签约问题。据笔者了解,现有的文学期刊并没有与作者签订符合法律规范的数字版权协议,而这将是制约文学期刊互联网生存的重大瓶颈。
篇8
产生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环境和市场开始产生变化,因此传播模式也将随着变化,像一些利用大众的传媒方式就能够获得最为广泛的广告覆盖。不过,随着如今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普及,所进行的的传播模式和环节开始发生急剧的转变,其所使用的传媒方式以及传播的规律也开始产生变化,这是一种传播模式上的转型,发展至今已经能够结合多种元素和方法来进行信息方面的传播。像传统的传播方式一般都是有点及面的进行传播的方式,不过新媒介形式下的传播则更要灵活得多,因为新媒介的传播是以一种扩散性的传播方式。而且从传播和接收性的时间上来看还是一种同步传播的模式,扩展性非常强。而且新媒介背景下的传播方式由于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较大容量的储存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在不断的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当中满足其猎奇求新的心理需要,同时激发人们进行沟通的情绪。另外,相对传统媒介的强制性的吸引注意力,新媒介的受众还能具有更加广泛的权利,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决定自身是否要进一步去了解相关的广告内容。最后是针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新媒体下的户外广告设计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主要表现在综合的去感受受众们的心理刺激,而且这样有着非常丰富且清晰的视听效果,还能很好的刺激受众自觉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1.2广告的表现
形式产生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技术已经实现了声图文的三者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其综合表现为文字、图形以及声音等等都可以在一个电子的空间内以数字的节流形式进行传播,像许多的公益广告,都是以这种形式来进行传播的,通过一些真实的图文,配合一些临场时的生效,从而营造出当时的情景,使人不自禁的深陷其中,从而实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2新媒体时代下的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特点
广告形式上的特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户外广告互动创意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有:(1)高技术化的特点,根据以往的历史发展表明,科学的发明以及相关技术的革新对于户外广告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新技术的产生促进传播技术的改善,而先进的传播技术也成功的成为如今市场竞争中也有力的竞争砝码。同时,新技术的提升对于互动性的创意广告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以最新型的媒体形式来对其作出体现,这样就能是的广告的形式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2)与受众群体互动化的特点,很多消费者比较关心一些产品对于自身的美好体验的感觉,而且那种美好体验的感觉对于消费者来说绝对是无法进行复制的,具体来说应该是一种消费者与广告活动间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将受众群体进行引导,参与活动当中的体验活动,这也是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互动形式对于受众群体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一般受众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参与。只是对其进行品牌方面的了解而并非对其进行强制性的灌输信息,所以这种互动的形式,能够使得广告活动的商业性质在受众群体心中变得不再那么强烈,使得受众群体能够以娱乐的心态去参与其中。(3)促进情感化的特点,在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对于信息科技的研究,从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发展和体现。为此,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情感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促使两者达到平衡。而在广告宣传的活动当中,消费者是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的,因此就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对于情感方面的述求,也成了如今发挥广告宣传效果的主线。所以,广告要想获得良好的宣传和沟通效果就必须注重情感方面的真挚与饱满的迸发性,不可以虚假来应对。
在如今的很多户外广告里面,都有着相关的动画以及声音的加入,极大的拓展了人们感官方面的渠道,从而进一步的增强了人们情感以及心理方面的感受。动态趋向于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时代下的户外广告如今已从单一性质的媒介发展到了多方面性质的媒介,从而实现了二维平面向着三维空间的发展,从一些静态的发展表现为动态的表现方式,在如今的信息传播类的广告当中已经成功的结合了多项元素的相互融合,这就使得户外广告开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桎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广告效果。在这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时代中,所作出的传播行为必须以受众群体为标准,必须尽可能去满足和了解受众的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既满足受众的需求,又满足市场方面的需求。所以户外广告互动创意形式需要从消费者的行为差异当中找到一些共同的消费心理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1)了解受众在心理上产生的变化,户外广告的目标主要在于将一些广告的信息传达给相关的受众,这样才能促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消费心理,从而达到从心理上驱使受众进行消费的行为。不过,前提是只有受众理解并接受了广告内的信息才能影响其消费心理,能够明显的区分出传统的消费者购买心理及行为。(2)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在这个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当中,所面对的都是那些具有一定选择能力的受众群体,所以产品的服务和运作都必须围绕着消费者为核心来运转。而户外广告的成功正是因为抓住了手受众们的主要心理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些情感上的体验,甚至是对其梦想的展望,从而更好的引导受众们进行选择和替换自己的产品,并最终获得满足的过程。因此户外广告互动创意是根据受众的心理素质来制定的,其主要表现在:(1)因为受众长时间的对一些传统广告表示不满,因此激发了其某些特定的需求,而这些特定的需求是传统的广告无法满足的,需要某些必要的因素才能达到。(2)广告方面的设计和人员应当深入的了解受众方面的需求,并提供相关的满足其需求的商品,做好受众对商品的欲望和看法的控制,从而找出怎样去满足受众的方式。(3)户外广告创意需要提前为受众建立起一个获得满足的的人的形象,这样才能使得受众充分的感受到这种方式确实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对受众来说具有有利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新媒体时代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现状和问题
3.1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现状
我国的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水平正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趋势,不过与国外的创意广告相比仍然较为落后,通常表现在一些户外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达的方式仍然较为落后和单一,其广告的看板一般都是使用一些喷绘以及霓虹灯等材料来进行制作,这就使得其表现力和创新的力度完全不够,无法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气,总体来看不够出彩。不过随着城市形态的形成对于户外广告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希望其既能表达城市的形象,也能协调好与城市间的环境,这些要求一般是广告行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所共同制定好的目标。
3.2户外广告互动创意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户外广告互动创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其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占用,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不应只做出对资源的占有行为,还需在广告的创意方面做出努力,这种只关注形势而忽视内在的行为,根本难以看出内在的创意,即使是成功了也只是暂时的。所以,就需要主要两点,第一,要对广告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凸显广告创意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能充分的呗消费者接受并选择。第二,要有独特的技术标准,最好是建立起一项知识产权,这是解决新媒体发展中所遇问题的关键手段。(2)受众方面的抵触心理,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有一部分的由于其具有强制性介入的因素,不过这种介入对于如今越来越尊重个人隐私的受众群体来说,所推送的信息过多则会引起受众群众的强烈反感。所以,户外广告创意在进行商业化考虑的同时也需要消除一些新媒体当中被受众群体们所排斥的因素,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广告信息的传播阶段内。
4新媒体时代下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发展策略
创意和策略是一个优秀广告人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一般广告的效果不佳的原因大部分的原因还是由于广告的创意不足的缘故。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广告也的发展竞争已经愈演愈烈,标新立异、消除用户对于广告的抵触成为如今广告能够顺利传播的关键,以下针对这个问题作出讨论。
4.1实现心理上的影响
户外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促进消费者进行相关的消费行为,但是如何激起消费者的需要、满足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才能促使其产生购买的欲望、广告方面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有效的打动受众等等,这些问题也随着产生。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要求广告人准确的去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消费价值观,并对找出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点,这样就可以抓住该商品被关注点,从而将其变成商品的有效卖点,这样的卖点就能有效的打动受众。户外广告互动创意的心理影响策略一般体现在受众群体的兴趣、态度、动机以及价值观念上,这样就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产生想要选择和参与的观念。而这种参与的方式也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个方面。主动参与,主动参与就是引导和激发受众的内心渴望,这就需要掌握几个关键的心理要点:第一,要短时间内了解到受众的心理兴趣趋向了。第二,要成功的勾起受众的好奇心理。第三,则是引导参与进来。这三点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好受众的兴趣,这就需要通过前期的一些调查进行,通常都需要一些突破常规的创意方法,这才能成功的吸引受众的好奇心。
4.2影响生理上的需求
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一般是指一些感官上的感受,像五大感官的直接感受。因此广告设计师也可抓住这几点来进行设计并运用与互动性创意广告当中,不过,目前一般是从嗅觉、视觉和触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视觉影响,视觉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官,通常表现在画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可以通过空间、材料、肌理以及形状等一系列元素来进行处理,最新的则是突破了二维的画面想着三维以及多维的方向进行转换,大大的提高了视觉上的效果。第二,触觉影响,触觉是人们对于外界的一切所产生最真实的感觉,运用在广告方面能够给受众带来无法复制的真实感受和真实体验。第三,嗅觉影响,嗅觉方面的成功影响能够较为有效的将受众的被动感受转化为去主动的体验,像一些以香味来进行的广告,通常都能使得人们难以忘记那种香味,而且在广告的活动过程中受众也会自觉的靠近香味来源,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给消费者以做直观的体验。
4.3情景互动的方式
情景互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使得出现的情景更加容易受到受众们的接受,所以在互动式户外广告当中需要格外的关注受众们的反应,最好是准确的抓住受众们的心理,这样才能将一些情景策略运用得当。如今很多的广告项目都已经实现了情景互动的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都是给受众营造出了一个能够被受众们所接受的、未曾体验的、全新的场景,从而触动受众的内心,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情景互动的创意需要注意到这种创意与单方向的创意不同,它所强调的一般都是接受的参与,然后再调动起内心的感受,形成两者接受和传达上的互动行为。而且对于一般性的广告创意更具空间内的氛围营造,能够促使受众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构成了一个感染十足的创意空间。
篇9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篇10
段鹏博士在其著作《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提出:“所谓传播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新闻传播学中的媒介一般指狭义的媒介.“新”,一般用来描述与传统的、旧的、落后的不同的、更先进的、新近出现的事物.童兵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提出:“传播媒介有时也称媒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化而产生出的一批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获得发展的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
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Video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Media)一词.新媒体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种特定的媒介,而是对为适应信息传播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批媒介的统称.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其一,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下的网络媒体;其二,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技术下的新电视媒体(为了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这些新型的电视媒体称为“新电视媒体”);其三,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WAP手机、手机电视等手机技术下的手机媒体.
2.1网络媒体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因而将其称为“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以目前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为基础和载体的,有时,国内也将其称为“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又译为“因特网”或“英特网”,其全名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就是每一个节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是人类传播领域里的实质性变革.
因特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避免核战时通信瘫痪而开发的计算机“ARPANET",这个网络的使用者最初被严格控制为有关从事国防科研的科学家.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还开发了极其简单的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才开始爆炸性普及.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到1998年,互联网已经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超过947万台的计算机主机,用户超过1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和互联网发生联系.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同月22日22点55分在北京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OvertheGreatWall,WecanreacheachcornerontheWorld),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加人互联网.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提出把中国纳人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我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IP连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的主服务器设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加人互联网工程.1995年,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壕海威公司,中国的普通百姓才开始使用互联网.至今,互联网进人普通家庭仅12年时间,但互联网工程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2000年末,我国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产业能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2.2新电视媒体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Nipkow)发明了一种机械式的圆盘扫描盘,并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为现代电视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世纪初,电子电视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26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克·贝尔德(J"L"Baird)利用尼普科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画面传送和接收的完整组合试验.1962年7月,电视图像首次越过大西洋.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首创了“地球村”(TheGlobalVillage)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上的珍域,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成为一个村庄.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近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电视在中国出现于1958年.那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开始试验播送节目,同年9月20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电视”,在今天应该是属于传统媒体的,但是随着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数字信号处理的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衍生出了属于新媒体的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型的传播形式.
数字电视是21世纪广电领域中引领人们享受现代数字化生活的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和接受中,使用模拟方式的叫模拟电视;而在电视信号的获取、产生、处理、传输、接受和存贮的过程中均使用数字方式的电视叫数字电视.一般而言,数字电视系统是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或者经过纪录媒体传播的视听系统.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传输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受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1999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决定,组织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并把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列人国家“十五”计划的十二项重点项目中.电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更是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的播出.
数字电视的发展在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日常收视习惯,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和激烈的竞争.今后几年,数字电视在中国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移动电视”作为新电视媒体的一种,其发展之迅速,依然让人始料不及.移动电视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得到应用.我国内地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大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上海文广集团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移动电视业务.一个中型城市公交车达2000至5000辆,2003年我国私人轿车数量突破1000万辆,2003年全国列车年运载量达13亿、2007年将达17.6亿、2020年更有望达4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受众群,广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的第二次复兴.然而,移动电视的出现,注定了我国广播业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也注定了广播业将很难再有如此巨大的辉煌,这份辉煌将属于移动电视.
篇11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学生更多的选择在网络与社交平台上进行娱乐活动,究其原因,网络与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内容以及较高的时效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由此入手,校园活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提高校园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将学生由单纯的参与线上活动向线下活动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线上宣传可以节约学校的宣传经费,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校园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在推进无纸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促进学校师生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
三、当前校园无纸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繁多,兼容性差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校内的活动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官方平台(校园门户网)、电信运营商平台(飞信等)、网络社区(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QQ、人人等)、校园手机客户端(微校园、PU平台)等。众多的平台各有特色,依托的资源不同,功能差异明显,技术上难以兼容。用户群各有侧重,往往校园信息在某一平台时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使得信息效率低。
(二)活动信息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开放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校园信息的主要依靠同学们自发地转发传播。除了学校的官网由学校网络中心负责管理维护之外,其他平台很难做到实时监管。因此对于某些不规范、不真实信息的监管上存在漏洞,有时候会引起信息的误解和负面信息的过度放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性差,对于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众多的平台丰富了师生的联系途径,同时也给信息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诸如个人资料、成绩、就业资料等信息通过同学间的转发与上传,极易导致信息外泄,从而侵犯到相关学生的隐私。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由于技术更新快,校园信息平台更新频繁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客户端与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近年来,江苏大学共启用5种信息平台。然而在某一平台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又推出其他平台,两者存在功能冲突或者重复,导致相关部门和学生对于平台的定位不清,平台的普及率因此受到影响。平台的频繁更新也使得其相应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校园内信息共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在相关软件购买维护方面的费用浪费。
(五)相关校园客户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好的反馈机制
据调查,学校的校园客户端建设多依托于外部的网络公司,而网络公司由于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平台功能设计过于单一,使得平台交付之后无法全面满足师生的要求。而师生的实际需求无法通过直接渠道有效的反馈给开发者。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学生对于平台使用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开发忽略了一些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的同学对于校园活动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四、以无纸化为目标的校园网络与新媒体应用问题解决方案
(一)整合各种平台资源,促进平台高效运行
现今校园内各种不同的信息平台共存,要充分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在信息过程中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不同优势。分析各平台用户群差异,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滥发信息。研究平台间的兼容通道,促进不同平台间信息传递与转发,融合平台差异。
(二)完善校园活动信息审核机制
建立从上到下的审核机制,选拔各级信息审核员,形成信息审核体系,监控校园信息的流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不规范现象。学校要建立信息应急机制,对于不真实信息及时纠正,对于网络谣言予以打击。校园活动从立项到开展过程中的所有线上宣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审核,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
(三)对不同信息实行相应的安全把控,确保信息安全
对校园信息进行分级,编写信息安全守则,严格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在上传,哪些信息不可以上传。确保内部文件、学生档案、论文材料等信息不外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严格控制校内信息平台的登录、访问权限,启用IP、用户名的多种认证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四)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反馈机制,保证平台建设与学生需求相对接
在校内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调研,了解师生对平台功能的不同需求。邀请各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在已启用的某一较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功能扩展,既稳定了用户群又节约了学校的经费资源。在后期管理方面,信息中心定期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案和效率。
(五)制定校园信息守则,促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健康、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建立一个成熟高效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活动的无纸化,离不开学校的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学校应该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基础,编制校园信息守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平台活动打造成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交流的沃土。在校园活动的推广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对于当代社会信息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师生的更好发展。
篇12
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按部就班的固定教材学习,普遍体育动作指导,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等内容,毫无新意,学生毫无学习热情。新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等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们更愿意用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工具体会社会的变化发展以及获取信息。以电脑、手机等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的适时出现,使体育教学有了新的发展。设置观看体育节目的课程安排,增强学生的运动热情当前通过手机、网络媒体观看体育节目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将观看体育节目考虑在教学计划之内,并且通过多媒体网络组织学生观看直播转播节目。以课堂的形式观看体育节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从体育节目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主动投身到运动锻炼中去。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媒体体育报道的评论教师为学生搭建评论和交流的平台,组织网络热门体育信息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是面对面与教师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表引导性的评论,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新闻、正面回应体育赛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评论体育报道,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评论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直播提供场地和条件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他们不满足于观看重播或者是转播,但这些赛事比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NBA等世界性的比赛,由于存在地域和时间差异,直播时间和效果会受到很大限制。新传媒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又使体育赛事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大大缩减,体育院校应为实时直播体育赛事提供夜间场馆开放,允许学生们观看直播,并且将其加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不会因为熬夜看比赛而影响学习,还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媒体以其号召力逐渐将体育运动融入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响亮的品牌之一,政府通过新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运动健身意识增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广泛传播,民众通过新媒体交流体育知识和健身经验,号召全民健身实践,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运动场所、时间的不受限制广场舞的兴起是新媒体时代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广场舞将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完美结合到一起,新媒体出现将小范围的娱乐活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引领了全民健身的一股热潮,使全民健身不再受运动场所的限制,空地、公园、广场等都成为了健身锻炼的场所。这种配合音乐的广场舞又成了一种宣传,工作之后走入公园或自家小区,跟着音乐节奏随时随地进入运动状态,达到健身的效果。
体育指导人员的共享以往的运动健身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体育运动的健身效果不明显,新媒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体育信息的传播更能够指导健身实践,使每个人可以通过媒体的指导,自助运动健身。竞技体育的专业教练员、运动员或者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学生都可以录制运动健身的视频,公布在网上,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或者下载免费观看,这样不仅能保证健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可以增加学习效率,避免时间的浪费。体育项目的丰富完善以往人们的思维局限在游泳、跑步、球类运动、健美操等这些运动健身项目上,认为这样的项目才是运动健身项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知识得到极大的丰富,媒体宣传力和号召力使全民健身不仅仅局限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上。除了广场舞和排舞大受欢迎以外,网络健身馆的出现也是新媒体时代引领全面健身的重要方式。网络健身馆具体是通过互联网运用三维动作视觉识别跟踪技术,与个人运动特点相结合,加入娱乐元素进行个性化的健身项目设计,通过网络在线互动参加运动健身项目。这种运动方式不仅科学环保、经济便利。此外,牵珑球或是室内壁球是网络媒体出现后受到大家关注的,作为室内球类运动,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家,一边观看网络视频一边学习,无需专业人员指导。
篇13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其他移动设备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录并且上传,使新闻获得传播,这样,新闻就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新闻传播主体多样性带来的优势在于,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迅速得到传播、新闻记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进行深度报道以及使新闻传播的成本降低等。同时,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还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认同感增强,因为见证者和了解新闻来龙去脉的人在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显得更加的真实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是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等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专门开设自媒体版块,可命名为“亲历者说”等,用来作为网友新闻的阵地。同时,设置相应的负责该版块的新闻编辑,对有价值的、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进行核实和追踪报道,予以在其他相应版块,以供对严肃的新闻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阅读。在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核实之后,可以对新闻的第一者进行适当的奖励等,以鼓励更多的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鼓励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为了刺激读者,一些新闻机构开始使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观点偏激、内容严重失真的新闻。这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要想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以促使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只受到一些偏激的言论的刺激。首先,记者和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对国家发展有一定作用的新闻,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逸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其次,记者对于新闻的报道要有深度。新闻的深度体现在,对于新闻的挖掘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思考、能够影响人们的实际行为、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真实的社会。[3]因此,记者应该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要坚持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背后的原因、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如此,新闻才算完成了其使命,记者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
(三)新闻要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新闻量上升的同时,给人们造成的是一种阅读负担,使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时,一定要使新闻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尽量缩短读者对新闻进行筛选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者的忠诚。首先,新闻需要进行分类,可以将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种类、新闻发生的时间等来进行分类,便于读者进行新闻的筛选,并且供读者进行分类订阅,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阅读。其次,新闻应该尽量清晰简洁。在新闻的页面,可以采用标题罗列的方式来向读者展示各种新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点击标题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最后,在新闻的内容页底端,附上新闻专题以及相关性较强的新闻的链接,供有阅读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所以,新闻应该是标题内容页相关专题、相似新闻链接的模式来进行,这样,读者能够方便地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有效地节省了阅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