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管理重要性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重要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管理重要性论文

篇1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二、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篇2

一、建设和谐税收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税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税收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征管筹集财政收入,参与社会收人分配,可以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可以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等。因此,和谐税收建设得如何,税收征纳关系怎样,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

(二)建设和谐税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税收事业与税务人员全面发展等问题。税收事业的全面发展,必然涉及和谐税收问题。

(三)建设和谐税收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发展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树立起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基层建设;推行以能定级、以岗定责、岗能匹配、绩酬挂钩、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单位税务人员能级管理,构建起科学的税收质量管理体系。

二、建设和谐税收的内涵

(一)公正执法。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税收政策,落实好国家制定的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发展、救灾防疫等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切实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销售农产品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既不“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也不能有税不收。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办事,避免因税收执法不当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诚信服务。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健康良好的征纳关系。坚持税法公开、透明,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税,促使市场主体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平等竞争,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最优。方便纳税人办税,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履行纳税义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为纳税人提供法制、公平、高效的税收环境。

(三)科学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征管工作,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实现税收管理制度的标准化。按照精确、细致、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税收管理基础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

(四)廉洁奉公。坚持廉政教育先行,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深化税收改革,完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为反腐倡廉提供制度保证。加强监督制约,规范税收权力正确行使,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团结奋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使和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成为税务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从严治队.推行能级管理.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税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规范管理、团结协作的税收文化,形成团结奋进的税收工作氛围。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税务干部队伍,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建设和谐税收的举措

(一)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助推经济发展。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支持社会进步。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涉农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就业、收人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四是依法组织税收收人。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人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

(二)推进依法治税,营造法治公平竞争环境。一是严格税收执法。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完善税收执法岗责体系,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加大评议考核和奖惩力度。积极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三是严厉查处偷税、骗税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维护社会正义。

篇3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会集一起,而且还有国外的学生。由于他们生活地区不同,生活习惯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还有学生们各自的生活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别。那么物业公司在实施管理时,注意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生活习惯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安全、方便、温馨的学习和居住环境。这样学生在生活上就消除了后顾之忧,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之中。也有效地维护了校园的稳定。

2.具体的工作水平决定物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很多,各基层单位均成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进行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目前国内现有的物业公司又没有能力承担的了一个学校的物业管理,那么各院、系的物业只能承包给不同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这些公司在校内自然就以比拼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工作成果来争得生存、发展的空间。物业公司一定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学校内的老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他们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目的是学习,他们正处在青年时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需求也广阔。教师对物业公司的要求相对简单一些,如:教室干净整齐,多媒体、音响和照明有保障,他们的办公区域卫生好,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被别人干扰。物业管理工作是对学校内的基本设施:楼宇房屋,即: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和寝室进行必要的服务管理,这些都和学生和教职员的生活紧密相连。那一家公司管理的好与差,学生们通过实际生活内容和比较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院系在聘请物业公司时要广泛的听取学生们的具体意见,作为对物业公司的论证和取舍现有物业公司的重要参考意见。

高等院校的物业管理工作目标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工作环境,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信誉,用优质的服务工作稳定、开拓和经营市场。这样才能赢得在学校广阔的生存空间。

物业公司要健全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队伍

高等院校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公司是由:服务、经营到管理三个工作方面组成了一个管理工程。他们的工作重点首先体现在为学生服务;其次体现在为教学科研服务;再其次体现在为教职员服务。这是物业公司在学校参与具体事务管理工作的要素和宗旨。

篇4

2.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投资,再或者以信托的方式进行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各种有价证券的收益及利率变化,适时买卖,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而造成资金的损失。

3.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顺利的生产和经营,就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来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严格遵照我国国民经济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进行,做好现金管理以及结算管理等金融管理工作,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使企业经营不顺畅,产品滞销、物资积压,或者证券投资失利等,甚至出现企业亏损或者倒闭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要增强企业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按照保险要求的方式进行管理,当然保险管理又是金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主要措施

1.企业的金融管理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和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企业的收款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因此企业的贷款回收应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比如在一些食品类的企业应该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科,并招聘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明确责权利务,观察其资金的债务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的比例,检查其流通自己的运转是否正常运行。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分析表,将企业负债超过信用期的原因以及将要采用的回收方式都写清楚,坚持稳健的原则。

2.规范企业的预算以及编制的工作。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一切活动,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预算编制问题重视。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比如调查取证,预算编制的基础必须要有客观的依据,要真实有效。二是一旦预算编制做好就不能随意的更改调整,如果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修改,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进行调整,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三是对于一些虚报或者谎报预算的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绝不姑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公平公正、透明以及中立的立场进行,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四是预算要尽可能详细地记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的考核,还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形成对下属部门的约束,从而调高企业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

3.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水平。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财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积极推广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不仅是企业探索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措施,而且是目前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的改革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精细化的管理引入企业的管理中,摆脱传统企业管理中复杂的工作量,将财务人员你的主要工作重心转向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为企业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4.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确定将要购货单位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以及资金运行状况、社会担保能力和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等,并对这些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等级的划分,作为下次经济往来的参考,防止盲目的信任与赊销,杜绝贷款的流失。

篇5

根据COSO(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赞助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ningOrganisationoftheTreadywayCommission的英文缩写由美国会计协会、国家管理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财务执行官协会等机构设立,并独立于这五个机构而存在。)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内部管理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个风险环节的处置和干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风险管理过程,渗透到人民银行方方面面的业务处理过程,涉及到各级人民银行和人民银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岗位人员。COSO于1992年公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5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程序、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2004年COSO总结公司治理最优实践,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包括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确定、事件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站在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将先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部纳入,使内部控制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1.风险环节分析中的作用

为了规范内审人员对组织控制中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评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本准则对风险管理的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有助于内审人员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并能够帮助组织建立并实施适当、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在风险环节分析活动中,各级人民银行的工作目标、战略部署、计划安排要合理地反映外部环境、可使用资源,要考虑到存在的主要风险。内审部门需要对中央银行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控制人员逐步减少,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各大系统的成功上线和职能部门的应用系统上线运行,虽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但也给管理者和监督部门制造了更多的风险隐患,内审人员要分析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才能进一步考虑组织机构的风险的变化和控制是否与形势变化相符,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管理层的审计报告中供行领导决策时参考。

2.风险环节识别和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风险识别就是能辨别出有可能发生的、影响单位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事项(情况),即所有的风险。然后对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影响(损失)程度,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风险环节识别活动中,识别新型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是摆在中央银行内审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中央银行的管理层要识别内外部环境中所有的风险环节,不论大小都不能遗漏,保证风险轮廓勾勒的完整性。除了做个别风险分析,还要考虑同时发生某些风险的情况。内审人员可以采用通用的风险分析法,识别单位本身的风险和重要合作者带来的风险。内审人员还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及时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比如,上级主管可以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较高,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在控制范围之内,内审人员由于特有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来评价风险,提供专业意见。

3.风险反应和控制中的作用

了解了风险的重要程度后,中央银行的各级管理层应迅速做出“反应”,决定是否接受风险、避免风险,还是减轻风险。对于中央银行完全不能接受的风险,比如违法违规经营的风险,一般是避免这种风险,即放弃带来这个风险的工作计划或行动安排,因为任何风险控制的措施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某些风险在中央银行各业务部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单位可以接受,不必再采取额外的措施。其他的风险有相对的风险回报,单位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减轻风险的措施,才能将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预先希望的回报。减轻风险的措施包括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内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另一方的风险。如果另一方不能接受该风险,则这种风险控制的措施是无效的。一般说来,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都要测试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也是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

4.控制活动和风险信息沟通

篇6

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施工企业迈向新世纪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到位的财务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施工企业对市场信息作灵敏反应,并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得到优化的配置。通过对施工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实现最大收益。这样必须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计量、计算、分析和控制,财务管理职能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并调整和改进各种方法适应和满足这种要求。

1.2企业经营决策需要依靠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预测等一系列的环节和活动,而企业经营决策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现实中,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系统是以决策为主的计划体系与组织为主的协调体系和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之间的耦联,并要求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等功能。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1.3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施工企业目标的需要施工企业发展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虽然形式上变成了公司制,有经理、董事会、监事会,表面上三权分立,但在实际中,产权依然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徒有其表。制度的缺陷,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2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大家都在谈“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就少了。许多企业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抓工程任务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2.3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不清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施工企业未能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样会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同时也会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失去应有的监督,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4进账收入依据不充分施工企业对在建工程进度结算往往仅以工程进度统计报表为依据,由于其他基础资料的缺乏,特别是建设单位认可资料的缺少,使施工企业的月度结算、年度结算不确定因数大增,从而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认定,从根本上受到质疑。

2.5财务风险意识不强施工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行业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施工企业由于工程工期长,成本管理、控制链长,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在实际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

2.6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但纵观施工企业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财务管理的企业屈指可数,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水平较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财务核算”而不是在从事“财务管理”,使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部门的预测,决策作用发挥有限,财务信息的不及时,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3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3.1建立起合理的体系要树立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观念。要将组织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本上具有可控性的单位确定为责任成本单位,同时也要按照企业规模、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级管理,使成本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以责、权、利为中心的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

3.2进行绩效评价为使成本责任明确,财务部门应把各单位的成本费用分为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费用两部分。对可控制费用核实指标,承包到各部门,纳入经济责任考核。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讲成本、管理全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财务人员要定期写出成本分析报告,用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水平,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不仅能使成本费用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也能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竞争意识,共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计提办法、大修管理、购建及使用管理等。只要企业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事,就不会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从而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3.4建立责任会计控制中心责任会计控制是以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指标、实施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建立责任会计控制中心,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不仅有利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耗费和贯彻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而且还有利于将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同各责任层的经营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子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5加强施工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施工企业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制定了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务制度后,重要的是要有一批“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财务人员保证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及时、完整、准确的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

3.6完善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债权债务管理制度,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即要严把合同签订关,严格按合同法办事;同时要认真履行合同条款,确保合同赋予的权利。企业的财会部门应建立详细的债权债务备查簿,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对于长期拖欠的债权,要注意保持债权的法律时效。

3.7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施工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盈利的关键点。主要包括:①人工费的控制,要严格控制人工费,就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的减少或缩短某些工程日用工数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②材料费的控制。对材料用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和健全各项材料物资的消耗定额,健全原始记录,严格计量、验收、领料退料制度,保证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采购供应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途中损耗和途中费用;③机械费的控制。通过合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尽量减少施工中消耗的机械台班量,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

4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为进一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代管理意义。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实施财务战略,更好地为企业竞争发展创造条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迈向新世纪的必由之路。

篇7

一、中小型药店药品仓库管理的现状

对于药品仓库的管理对于中小型药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药品的库存直接影响到销售和进货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药店的现金流和利润。但是现在中小型药店的药品仓库管理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目前,中小型药店的药品库存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药店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不高,没有达到一个药品管理人员应有的水品。这就导致了在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对药品的进货没有严格的把控,在没有深入了解药品的特性,价格主要功能疗效的情况下,很难保障进货药品的质量。另外在对药品的特性没有充足的了解的情况下,对于药品的保存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以及在出售药品时不能给顾客以很好的指导。

第二是储存成本较高,对于中小型药店来说,其药品仓库管理成本较高,对于药品的储存成本没有做好良好的控制。随着药店进的药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以及不同药品的需求量的不同还有每种药品的储存要求不同,这些都使得药店的储存药品的成本在提高。对于中小型药店来说,这些成本的支出直接影响到利润。

第三是对于药品仓库中药品的保管问题。在中小型药店中,一般其仓库保管的药品比较多,但是不同的药品对保存条件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光,热,以及湿度等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一般的中小型药店很难做到分类管理,这样就给药品的保存带来一定的隐患,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疗效。

第四是没有制定有效的订货批量。中小型药店受到其销售量的影响,对于进货量的控制比较难把握,这样药店就不容易制定出有效的订货量。这也是影响中小型药店药品仓库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中小型药店药品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药品储存成本的控制问题。对于药品的储存成本,这是必不可少的成本,但是对于成本的控制还是需要做一定的优化。现阶段药品仓库的建设需要考虑到药品的特性,比如是片剂还是针剂或者是其他的药品,通过对药品的特性的良好把我,合理规划储存,尽量把药品储存的成本控制起来。

第二是中小型药店药品的保管问题。在药品保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又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等对药品的影响。在贮存中还要注意药品的颜色变化、出厂时间的长短、包装的好坏、药品的剂型等方面。此外,应特别注意糖衣片、有效期、不稳定药品、注射剂等,因为这些药品的保管直接会影响到药品的疗效。对于药品的保管应该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以加强对药品的保护,使得消费者拿到的药品是质量良好的药品。

第三是关于药品的采购问题。中小型药店的销售量是难以预测的,另外加之库存量,这样就造成了进货量的难于把控的问题。另外一个反面是相关人员对于药品的不了解,容易进假药,这些对于中小型药店的药品仓库管理都是不利的。

第四是对中小型药店的药品成本和利润的控制问题。由于中小型药店的库存量和进货当中存在的问题,就导致其利润和成本的控制出现问题,不利于药店利润的提高。

三、针对中小型药店药品仓库管理问题的对策讨论

中小型药店根据其特点,在库存管理当中的问题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解决库存的问题才能保证中小型药店的良好发展。

第一,应该合理的减少储存成本,更加合理的备药。做到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又能使药品使用的相关成本最低。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药店的进货量,保证现金的充足。通过合理的备药,还可以保证药品的生产日期,使消费者拿到的药品质量也有保障。另外,也便于仓库对药品的管理。

第二,药品仓库应按药品的功效和剂型分类进行管理。仓库内所有药品都应附有详细的出入库和有效期登记表。每月及时进行盘点,理清药品的情况,可以保证仓库管理的有序,同时也利于对进货的把控。药品的管理一定要做到清晰,有明细信息,这样才能做到精细化的管理。

第三,降低物流成本。在进货时,物流成本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现在随着燃料的涨价,物流运输费用也在水涨船高。中小型药店在进货时,要注意物流成本的控制,同时还要注意从仓库到药店的物流成本,这里面还要准备注意运输的时间的控制,时间成本也是一项高昂的成本。对于药店缺少的药品要及时供给,保障药店的销售。

第四,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药店以及药品和药品仓库的管理人员,都需要提高药品管理方面的知识。管理人员是直接接触这些药品的,只有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保证药店的良好运行。要加强药品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国家强制执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店要切实贯彻这个管理规范,加强对药品仓库的管理。

四、结语

在中小型药店的经营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让消费者满意,以此为出发点才能保证各项措施的实行,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药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中小型药店也能有一定的立足之地。另外,中小型药店要严格去实施GSP这一规范,从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对药店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小型社会药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随着国家强制执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小型药店通过实施这一规范一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王安乐;库存管理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应用[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周宏;订货点决策模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1期

[3] 熊燕,龙飞;论我国现代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凯马特的失败与沃尔玛的成功得到的启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4期

[4] 张安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过程.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5)

[5]王树军 潘继富 周升飞.浅谈药品经营企业如何实施GSP管理.中国药业,2006,15(13)

篇8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篇9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篇10

正文:

一、企业文化内涵及其作用

1 企业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文物、文明、知识、文献而言,某种特殊人群自觉形成的观念与方式。它包罗万象,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是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总和。其核心内容为: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根据这定义,企业文化的特点为:独立性、自觉性、当时性、变化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企业文化更准确的理解,要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个层次是其物质文化层,它是外面显现出来的部分。包括产品包装和外观,企业标识以及企业环境。它是其他两个层次的基础,通过这层次,可以反映出员工的理想,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的价值观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层,它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准则,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关系、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等;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和企业价值观念。它是全体员工的一个精神支柱。在它形成过程中,高层领导起关键作用。

2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凝聚力。据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结论,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留住人才,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与公司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目标。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很难产生归属感,只有暂时栖身的感觉,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会立马离开,给公司带来损失。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好的文化,能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可以服从集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2) 企业文化能够起到剂的作用。企业的制度规定,很教条化,严格而苛刻。而企业文化在规范员工方面,可以更加灵活。有时都不需要制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员工能够自觉去做,而不是靠约束。起到了缓和制度与人之间的作用。这缓解了管理者的压力,也使工作更具有弹性。

3) 企业文化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对每位员工,还是整个企业都具有导向作用。其具体表现在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每个企业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标准对每位员工进行指导,保证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和市场导向始终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这样能够起到及时纠正的作用。

4) 企业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每位员工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满足了员工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员工也不断成长,为完善自我、奋发进取而努力。激烈文化的恰当运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5) 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好的企业文化就如优良的土壤,积累着丰富的营养培育新的幼苗。文化促进和谐,好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更舒适,更积极的工作坏境,这样为员工创新创造有利的温床。创新就是竞争力,企业管理是为了企业更有竞争力,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1.目标一致性。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塑造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而这些目标的体现都是企业实现效益不可或缺的品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激发出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最大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组织运用实现最佳组织绩效,发挥员工潜能的最大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最多的剩余价值。

2.主体一致性。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靠人来起作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建立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通过人的智力因素才能实现。二者的实现途径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企业文化,无法实现最优绩效;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无法有力展现。

3.相互促进性。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不可交易性、难以复制性使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动态性,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优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断优化完善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优化又能改进企业文化的整体氛围。

三、目前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1.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中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运行流程中存在企业文化作用的缺失。主要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脱钩。如在企业招聘前往往对招聘对象的整体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大;在招聘中缺少对招聘对象的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在员工的考核中重业绩指标,缺少德育评价;在员工薪酬指标上,沿袭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而缺少激励机制的制定并有力执行。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不明显。

我国大多数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长期以来重管理轻文化的思想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是流于口号就是形式主义。国际一流企业非常重视“全员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基于以人为本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建立企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深受重视,从而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主动权。没有以全体员工智力发挥为保证的企业文化的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3.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约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活动一般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由于对企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企业往往将企业文化当作门面,企业文化建设多用于宣传和为领导服务,不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尤其没能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如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归书记管,企业经营活动归经理管。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二者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活动两层皮。这就导致企业文化只是“新瓶老酒”应付差事,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我行我素照旧办事。

四、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有效举措

1.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

注重培育体现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作风等特质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准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对于以规章制度、服务守则为载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形准则”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纵观世界500 强,其成功都离不开独特的“无形准则”推动“有形准则”的贯彻实施。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招聘、教育、培训、考核中渗透企业文化内涵,既可以为企业招揽、培育人才,又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半功倍, 更能彰显企业的凝聚力与活力。

2. 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定实施,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融合,必须在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缺少企业价值观、信念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没有灵魂的。企业在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民主决策、全员参与的作用,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每名员工的共同使命和集体责任, 这直接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实施的科学性、能动性和可操作性,也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 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随着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员工荣誉感与责任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运行开启了方便之门。重视广大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必然会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 这不仅可以营造全体员工工作中“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而且可以有效实行责任追究,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服务效能,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

五、结语

一个民族生存下来的根本就是认同感,而认同感的产生更离不开共同的文化。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逐渐提升。只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加深,才会产生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个企业的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篇11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一)共识性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共识性,是指必须要在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上,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共识性。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往往参差不齐,追求与信奉的文化理想比较多元化,观念更是不尽相同。企业在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必须要把企业文化中的“共识”一一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序列中来,使各方基于共识的认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二)独特性

毫无疑问,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企业在经营阶段潜移默化的一种形成,以此,也就解释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所具备的独特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成员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化形象,而企业又是由个体构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已经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可以直接体现企业领导层的意识,抑或说是企业团体和个人的意识。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其独特性。

(三)稳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如上述所提,是按照企业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形成的,更是多是代表一种企业的信念而存在,因此,企业文化有着相当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则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员工也产生“稳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特定的某种经营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并不会出现轻易的发规模去留的问题。当然,任何事物并非是处于永恒的稳定状态,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架构上的转变,故而,企业对此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同理,在较好的维续企业文化的稳定属性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保证建设工作的变革性。

二、完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

高效的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也无法离开制度化的统一。企业制度的功能便在于组织、统一企业的内部的全部力量作为前提,而所谓制度,正是企业所有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并落实到行为规范的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发展的一系列行为之下,创设统一机制,而基于这种机制可以达到员工管理、自我约束以及推动企业所有员工能够更加自觉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协调了企业实现健康,这也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分子,确保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实力的发展壮大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在于企业管理层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扎实的知识技能,企业员工相较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能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毋庸置疑,高素质人才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平也就更强,企业发展势头也就越好。学习型的企业文化组织的创设本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育这种人才,进而拓展学习团队,强化员工的综合素质,让企业的发展目标、即企业文化的共同性,获得全部员工的认可。企业管理层可以建设学习型的企业及其团队,教育与培训员工的新知识更新,养成创造力的思维,在内部更一档动员每一个员工养成主动学习、时刻学习的学习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还可以非常有效的提升所在组织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需要使员工深知:“只要自己表现的好,就会有好的发展。”另外,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可构建激励机制,以加强员工的意志,提高对学习的热情,鼓励员工尽可能地通过一切条件衍伸自身价值。学习型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可很好地帮助员工提高综合技能,拓展其思维空间,最终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做强企业品牌建设

企业品牌的一大重要特性就在于其具有很好的识别功能。而这个功能通常都可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换言之,即在客户在购买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价值;企业品牌有着很强的专用权。品牌的建设能够很好地遏制不法组织对企业商品的产品侵权与不合理竞争;企业品牌具有口碑效益。人类社会中,一般民众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某样商品只要大家都认为它好,就会觉得它好。企业的品牌建设同样是这样,好的企业品牌能够极好地吸引客源,加强商品的知名度。能够肯定的是,提高企业品牌建设有利于产品质量的强化,也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这也是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一项无形资本。而任何企业只要是要维护自身的品牌文化,就必定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不断创新,以加强产品、服务的水平保证市场优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优质建设,是企业在长时间的生产、经营、发展中所汇聚起来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并详尽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管理及竞争力的重要性,旨在为国内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篇12

安全一直是制约着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的关注度往往较高,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因而必须在不断意识安全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所占的地位,分析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因此,以下就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1.建筑施工中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之所以一再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安全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益受损,而且还会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加强安全管理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以及促进建筑事业发展并向国际市场靠拢的根本。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安全管理都具有十分强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施工安全管理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其出现的问题在不断的变化,这些安全问题的出现,对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和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保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就必须对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才能更好地采取应对之道予以应对。

2.1纸上谈兵,安全管理成效低下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虽然施工企业充分意识到了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仍在不断的发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即使执行也大打折扣,往往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例如挂在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往往形同虚设,而正是由于执行力不足,导致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发生。

2.2安全管理预案策划不全面

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由一套健全的安全管理预案为其支撑。但是就目前来看,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预案制定过程中往往顾虑不周而顾此失彼,导致很多本应通过预案就能避免的事故发生,加上安全管理预案策划时往往只注重如何降低自身的资金投入,导致安全预案在执行时的执行效果不佳。而如果执行力跟不上,管理预案所取得的效果将会变得更小。加上施工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

2.3施工环境的影响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现代建筑工程往往以高层建筑为主,而近些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整个施工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因素和施工项目自身的危险系数较高,这就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在不断的加大,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上高层建筑施工的危险系数较大,所以对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4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技能有限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象以施工人员为主,一旦施工安全事故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人员安全管理不到位,尤其是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以自身的经验进行,而不同的建筑项目施工的安全系数不同,加上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技能有限,难以严格按照建筑安全施工规范流程进行施工,极大的影响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2]。

3.关于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探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应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务必将各项安全管理决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决策,尤其现有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不折不扣的将其落到实处。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落实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和警示标语,同时应针对建筑工程实际,对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确保各项施工任务安全高效的运行。

3.2考虑周密,科学合理的制定全面性较强的安全管理预案

鉴于安全管理预案在整个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当施工企业取得工程项目建设权之后,就应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践经验,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同时确保所制定的预案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但是所指定的预案应随着施工进度的变化而调整,对施工预案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确保整个建筑工程安全高效的完成。

3.3尽可能地降低各种因素对施工环境的影响

施工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工程能否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影响施工环境的因素较多,所以必须针对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确保整个施工任务安全高效的进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对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施工企业应尽可能地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施工,同时应对天气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合理的安排施工任务和进度计划,以降低天气对施工带来的影响。而为了加强对施工环境的保护,施工企业势必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施工企业应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先进的好工艺技术,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施工安全管理的投资,以确保安全管理投资力度不会削弱,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3.4加强培训,着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

鉴于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技能有限的现状,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不断强化施工全员的安全意识,在意识到加强安全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意识到自身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通过安全培训,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及时的应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同时能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对于能够及时排除的隐患应及时的排除,若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将安全隐患及时的排除,则应及时的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给上一级安全管理机构或部门,并一道将各种安全隐患及时的排除。同时还应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管理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并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尤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3]。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在意识到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认真分析和总结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篇13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 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 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 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 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 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2〕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6(4).

〔3〕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谢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