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指导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指导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指导论文

篇1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3~lo岁,平均6.7岁。均为单侧损伤,病程离手术时间>24h有18例,24h~1周65例,1周以上3例。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C臂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分别纠正侧方和前方移位。复位满意后透视下闭合行克氏针内固定,自内外侧行2枚交叉克氏针或自外侧进2枚克氏针固定,注意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以石膏肘关节功能位外固定。

1.3结果

8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6例术后并发尺神经损伤,2例及时再次手术探查解除压迫后好转,4例症状较轻经保守治疗,随访皆恢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功能评定结果:优81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7.7%。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

取得患儿的信任,多鼓励、表扬患儿。还可利用看图片、玩积木、讲故事等方式让患儿听、看、触摸,以此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由于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因此,在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因为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消除家长的顾虑,增加信心,使其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与患儿家长建立协调、融洽的关系,可相应地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2.2患肢的有效保护

患儿入院时上肢只用夹板或石膏托初步固定,患儿生性好动,变动大,有进一步损伤血管神经的可能,故可在患肢屈肘位时用软枕垫起,使损伤组织处于无张力状态。搬动时用两手分别托住肩关节及肘关节,尽量不在患肢上使用止血带及输液,以免造成患肢缺血缺氧而影响功能的恢复。

2.3肿胀的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术前术后均要石膏固定于前臂中立位,屈肘60~90度……骨折伤后3~5d为肿胀的高峰期,因此,护理极为重要。骨折后和术后72h内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预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肢常规抬高15~20cm,必要时可抬高患肢30cm。一般2~4h巡视1次,必要时15~30min巡视1次,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石膏固定的松紧度是否合适,并用手指轻轻触压肿胀部位,检查局部张力大小。并注意患肢末端血循环及知觉变化,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本组有5例患者,肿胀明显,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抬高患肢30cm以上,并松解石膏,1d后肿胀减退明显。

2.4克氏针的护理

护理过程特别注意克氏针的保护,避免其脱落、感染。首先,在更换敷料时注意敷料的松紧度不要让纱布将克氏针挂掉,并注意仔细观察克氏针钉尾外露的长度,以及克氏针有无松动现象,尽量减少打开石膏托的次数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每次打开石膏托均要注意观察针眼处皮肤有无红肿、组织液渗出或痂下积脓,保持针眼引流通畅,有分泌物时尽量轻轻挤压双克氏针周围,使分泌物自然流出,预防针眼感染,直至1个月后拔除克氏针。另外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倾听其主诉,向其及家属讲解钉道护理不当可能带来的危害,嘱其不要擅自松解石膏托。

2.5血管、神经损伤的观察

在肘部,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均紧贴骨质下行,当发生骨折时,移位的骨折端易挤压刺伤(断)神经、血管或受压处理不及时,前臂肌肉缺血(主要是屈肌群)可造成坏死而纤维化,形成爪型畸形并出现手套形知觉减低区,发生缺血性肌挛缩。不但治疗困难,且预后极差必会造成终身残废。因此,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后当天应15~30rain巡视1次,倾听患儿及其家属主诉,密切观察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手指是否发绀、发凉、发麻,能否主动握拳、伸指、对指、夹指,被动伸直手指时,有无产生剧烈疼痛。72h内仍每2--.4h巡视1次。本组8例患儿,由于观察仔细、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神经功能均得完全恢复。

2.6饮食指导

术后患儿因疼痛及不能自主活动,可出现厌食或拒绝进饮食等现象,责任护士要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食谱,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应给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米粥、紫菜汤、新鲜蔬果等,少食刺激性及油腻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临床愈合,应给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高的食物,如骨头汤、瘦肉、虾皮等,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2.7功能锻炼

因患儿自控能力差,家长的配合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因此,在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应指导家长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各个步骤。术后使患儿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麻醉反应消失后就可行功能锻炼,即鼓励患儿做握拳、松拳、腕关节的屈伸、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及肩关节的提肩运动等肌肉及各关节的功能锻炼,禁止手法按摩及强力牵拉。正确的功能锻炼直接决定患儿骨折的愈合及康复程度,护士要耐心鼓励患儿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强调要以主动锻炼为主,告知患儿家长勿急于求成,也应防止患儿因怕痛而不配合功能锻炼。指导患儿家长予患儿趣味的引导方式,使患儿能够自主接受功能锻炼,每日锻炼4~5次,5~10min/次,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三、出院指导

因患儿住院时间短,出院时外固定尚未拔除,向患儿家长讲解出院后应让患儿坚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讲锻炼方法与注意事项。患儿出院后叮嘱按时回医院门诊拍片复查,讲解复查的重要性及延期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并嘱家长发现患儿有异常情况要及时电话咨询或带患儿至医院检查。告知术后3~4周门诊拔除克氏针,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去除石膏。指导患儿家长在患儿除去外固定物后,加强主动与被动的功能锻炼的同时,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肘关节及腕关节进行主动及被动的牵伸运动,松解关节内外粘连。

被动练习:固定上臂,即一手握持患儿前臂,幅度由小到大,以患儿耐受为度,活动5~lOrain,患儿适应后鼓励其主动伸屈肘关节,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每次10~15rain,3次/d。使用功能锻炼起始角度30~40度,以后每天增加5~10度……运动频率宜慢,以患儿耐受为宜。小儿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不能理解,且锻炼过程中不适有时难以忍受,因此,出院后督促尤为重要,应加强锻炼,逐渐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持久的关节粘连。确保康复护理的计划落实。

参考文献

篇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我们国家,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而迅速增加,估计大约全国有三千万患者,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不是单一原因,我们不细说,在临床上主要分四型,最常见得就是1型和2型,1型指的青少年,2型指的成人的患病,我们重点说一下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已经确诊的病人。

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三、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1饮食分配

(1)每日总热量摄入的原则

依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标准体重、实际体重、有无合并症及体力活动情况而定。

(2)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的计算法

标准体重=身高(cm)—110;

肥胖度(或消瘦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注: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体重不足,低于20%为消瘦。

(3)成人热量计算(按标准体重,而不是实际体重计算)

休息时:20—25卡/日/每公斤体重。

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25—30卡/日/每公斤体重。

中度体力劳动:30—35卡/日/每公斤体重。

重体力劳动:40卡/日/每公斤体重。

(4)总热量的营养分配

(4.1)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75%(平均60%);

(4.2)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无肾脏损害时)10%—20%;

(4.3)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

建议控制早、中、晚餐的量,三餐摄入量分别占总摄入量的比例:1/5、2/5、2/5。

2膳食举例

患者,男性,50岁,身高165cm,体重65kg,轻体力劳动者。空腹血糖7.8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6mmol/L。

假设该患者体重仍在理想体重范围:

(1)总热量计算

按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热量30卡计算,则每日所需总热量为1800卡。

(2)总热量分布

(2.1)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60%,则为1080卡,折合碳水化合物270g。

(2.2)蛋白质:按1.0g/kg计算,则为60g,折合热量240卡,占总热量的13%。

(2.3)脂肪:需要53g,约占总热量的27%。

因此,该患者每日应摄入碳水化合物270g,蛋白质60g,脂肪53g.。

(3)总热量的每餐分配情况

按三餐制,早、中、晚分别占1/5、2/5、2/5计算,则三餐的摄入热量分别为:

早餐:1800卡×1/5=36卡;

中餐:1800卡×2/5=720卡;

晚餐:1800卡×2/5=720卡。

(4)三餐膳食的热量组成

按照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原则,三餐膳食中热量的组成应大约为:

早餐:碳水化合物54g,蛋白质12g,脂肪12g;

中餐:碳水化合物108g,蛋白质24g,脂肪21g;

晚餐:与中餐相同。

(5)参照食物的分类,将各餐热量换算成相应的食物

(5.1)碳水化合物主要由主食中供给

如大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7%,则54g碳水化合物折合大米为70g。

(5.2)蛋白质主要从肉、蛋、奶类食品及主食中供给

如瘦猪肉含蛋白质为18%,吃50g瘦肉可提供约9g蛋白质。

(5.3)脂肪由烹调油及肉、鱼、奶、豆类食品中提供

如瘦猪肉中脂肪含量约为30%。患者应以植物油为主。

四、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糖尿病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之一。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糖尿病运动疗法应做“有氧运动”,每周3~5次。推荐运动有——快慢步行: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先快步行走5分钟,然后慢速行走(相当于散步)5分钟,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步行速度亦可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开始每天半小时即可,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1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室内运动:蹲下起立——开始每次做15~20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仰卧起坐——开始每次做5次,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次。床上运动: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适合体质较弱的患者。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以慢跑、跳绳、上楼梯、爬山、骑自行车、游泳、跳韵律操。

五、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选用一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及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艾汀等)。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等)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拜糖平等)。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病人。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病人。根据胰岛素的缺乏程度,每日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5级治疗方案胰岛素替代治疗(每日注射2~4次),停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六、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是种终身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但糖尿病是可以通过调节血糖饮食运动并加以药物及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而如何观察病情控制的情况就要教会病人怎样自我监测及自我监测的意义。

(一)化验血糖的意义

1反映出采血时的血糖水平。2诊断糖尿病的标准。3可以反映出糖尿病的程度。4直接反映糖尿病的变化规律。5可反馈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二)哪些患者应经常监测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2妊娠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患者。3当血糖大于12mmol/L或上两次血糖大于16.7mmol/L。

(三)操作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1采血前应嘱病人先用温水洗手并擦干以防止病人手部接触了过甜的东西影响血糖值。

2让采血的手指下垂10-15秒并用酒精消毒手指待干。

3在指端两侧部位采血(此部位神经末稍分部较少疼痛较轻。

4不涂血以免手上的油脂影响血糖值。

5避免触摸到试纸的测试区和采血区。

6避免检测时血糖仪发出生移动或倾斜。

(四)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了近期2-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

2一次的血糖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代表平时血糖控制良好。

篇3

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

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

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中医护理”,题目虽短,却不能反映文章主题。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题中数字,应尽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包括作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数字,例如“十二指肠”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数字。

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

二、署名

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

三、内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

篇4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应用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治疗。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影响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问题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篇5

2导医护士心理素质

医院门诊分诊导医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其护理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导医护士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医护士是医院门诊的“窗口”,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病人,需要及时准确的对病人病情进行判断与导诊,因此必须重视导医护士的心理素质对工作的影响。导医护士心理素质包括注意力、应变力、认识能力、思维反应能力等。导医护士不可将私人情绪带到工作过程中,避免因个人情绪影响护患关系。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或突发性事件时,应保持冷静、沉着、准确、迅速的处理,不可慌乱的执行导医,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医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不慌不忙,沉着应对。面对较为难处理的患者及家属,换位思考,文明用语,努力拉近医患关系,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有效的就诊服务[4]。此外,导医护士可加强自我心理控制能力,通过学习心理学、行为医学等知识,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控制心理波动,提高面对危急重症患者或突发事件时处理能力,锻炼自己注意力、应变力、思维应变能力等。

篇6

西方主流思想家尤其是自由主义者主张:在多元文化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惟有以价值中立为基础、效率为导向才是公共行政的发展逻辑。他们辩护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的“事实与价值两分”之单纯自然科学主义思维模式是保证行政发展唯一可行的方向。换言之,只有以价值中立的形式超脱伦理道德甚至一切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纠缠,才符合行政的发展逻辑,才能实践最有效的行政治理和赢取合法性。然而,这样的发展逻辑在价值问题上的缄默不语无法解决多元竞争的冲突,更是无法论证行政本身的合法性。行政与其说需要目的性价值,毋宁更是需要道德辩护。而我们所要探讨的主题与此关切:公共行政为何游离道德公共行政如何回归道德的目的性价值辩护?

一、溯源:公共行政的发展为何游离道德

公共行政对道德的诉求是在对官僚制甚至是传统行政发展逻辑的批判中获得肯定的。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传统行政机械化的发展逻辑使政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在此境遇下,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皆以否定官僚制为政府重构的前提。换言之,是要通过这一批判性的否定为政府再造重塑地基。然而,对官僚制的否定,即使逻辑地符合公共行政对道德的诉求,却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行政发展逻辑。在这一问题上,麦金太尔引领了我们的视线。他认为,现代行政发展的逻辑有一鲜明的脉络:始于启蒙时代的政治理想,中经社会改良者的抱负以及管理者的合理性证明,直至技术官僚的实践。麦金太尔所描绘的是行政发展的显性图景,然其背后却潜藏这样的论断:考据现代公共行政与道德的分离无可避免地让我们回归启蒙时代,思索先哲的政治理想,而这探究的立足点恰恰就在于政治领域。

行政实践并非与行政学的创立者们所想象的与政治全然无涉,而是扎根于政治与道德领域。即使是行政学的创立者们以“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一二分法作为行政学的方法论开端也难以否认:行政须以政治为先导,隐藏在行政背后的政治、道德是论证行政的目的性价值的必要条件。如此说来,从政治领域抽离出来讨论行政和道德的分离问题,作为现代探讨行政问题的普遍方式,尽管可以探讨得细致入微,却未必比近代的思维习惯更为高屋建瓴。由此,探寻“公共行政的发展为何游离道德”这一命题须回归源头,分析政治与道德分离这一行政游离道德的前提。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行政是政治作为实践性的学科在技术操作上的应有之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阐释,政治关乎城邦这一“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在传统意义上,行政本身也包含追求至善这一本性。然而随着政治与道德的分离,现代行政催生以来便消逝了这种本性,此时行政在名义上已摆脱了政治。著名的解释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曾断言:政治与伦理的分离具有明晰的路线图,经过始于马基雅维利、中经卢梭、近到尼采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的连续冲击,西方政治哲学及其传统已在三次危机中难以挽回地衰落。古希腊所塑造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本身是向善的,政治或者是行政本身就在于实践这种至善,所追求的价值就在于城邦的道德,道德与政治并没有被严格区分,而且两者相互纠结、支撑与印证。然而,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釜底抽薪:“当马基雅维利以政治权力取代政治美德、卢梭以自由(权利)作为政治原则、尼采用权力意志取代国家政治本身时,在古老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古希腊哲贤的‘爱智’冒险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哲学,便开始从‘权力政治学’向‘自由(权利)政治学’——经过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政治学’和洛克的‘财产政治学’的预制——最后到‘权力意志政治学’的蜕变。”

按照施特劳斯的诊断,政治游离道德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主要由“三次现代性浪潮”的冲击所导致。然而,冲击后的行政还要有能够实行价值中立、提高效率的实践性或环境性契机。政党分肥制便为之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威尔逊的行政“价值中立”原则便是针对当时美国的“政党分肥制”,为了一劳永逸地摆脱其纠缠所做出的设置。他以完全超脱道德、政治甚至是法律领域的“事务性”来描述行政管理的领域,“它与政治的领域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在大多数问题上,它甚至与宪法研究方面那种争议甚多的场面也迥然不同。”恰是服从于解决“政党分肥制”这一具体问题的“价值中立”原则与韦伯的“官僚制”相结合,把道德价值从公共行政领域中彻底剔除。

由此,现代行政发展逻辑在历次的思潮碰撞中,在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理论抑或假象:行政与道德全然无涉。它试图逻辑周延地表明:效率是价值中立的必然结果,而要实现效率,惟有寻求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价值中立。

二、问题:现代行政逻辑与道德之间

行政摆脱了道德、行政学脱离政治而产生毋宁是现代性事件,经过与道德的决裂以及机械论科层制的发展,公共行政尝试依据科学和技术路线寻求自身发展逻辑的理性化,逐渐构建起自己的逻辑体系。然而正当现代行政构造起自足的技术体系,准备摆脱道德飞跃发展的时候,道德的问题却又紧紧地纠缠着它,使之返回始发点。道德问题犹如现代行政背负的“原罪”,即使他们妄图遗弃,却又总是悄然复归。这一“原罪”,便成为新公共行政运动及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政府再造的突破点。尽管它们的努力无法超脱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甚至恰恰表现了官僚制总体实现的结局,但阐明了行政逻辑的显性危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迫使我们回到现代行政发展逻辑链的始发点——价值中立的问题上回复这样的追问:行政能不能彻底脱离道德的范畴?易言之,超道德的行政是否可能?

显然,价值中立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并非没有价值立场,而是为了确保自身的价值及效率性,“超越于包括道德伦理、宗教和其他一切非政治文化价值之外的独立性,”l4追寻中立性的立场。从行政本身的建构来说,这样的立场始终是难以存在,因为行政本身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应用问题,而这正是由行政的意图和手段所决定的。行政的目的并非单纯机械性地分配资源,其作用本身潜涵着价值性的目的或关怀。尽管政府通过援引其之为社会变化的管理者的科学能力及纯粹的技术,来证明其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方式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共行政所面临的是包括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所产生的难题,单纯依靠简单的技术能否解决价值冲突上的问题已是不言而喻。单纯追求效率和中立价值的技术操作始终无法越过难以精确衡量隐性价值这一鸿沟,功利主义的困境深刻地表明了这个难题。因此,针对这一难题,法默尔不无义愤地说:“人在这种形式的合理性(为效率追求技术)中当然可以获益,但要以抛弃实质的合理性为代价。”_5因此,他建议我们应该摆脱这种困境,从后现代性而非现代性的心灵模式思考公共行政。然而,这种现代普遍理性主义规范论的视角只注意到了行政作为一种非人格的组织化、效率化的治理方式的外在特征,却忽略行政作为社会组织化生活方式的内在价值特征和精神特性。

诚然,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的弊端不仅仅在于先天道德论证的缺失,其具体运作机制上也反映出超道德行政的谎言。行政的体制的建构以及行政机制效能的发挥都有赖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参与和实践,也就不可能实现全体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共同认同和实践承诺。每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人,不会在无强迫压力的情况下认同和承诺任何外在于他自己意志认同的制度约束或规范限制。在公民对约束自己自由意志的行政机制的认同过程中,个人的理性判断和价值筛选起着关键的作用,解决不了这个关键因素,行政效率也无从谈起。然而,问题在于个体存在着差异,而且道德上的差异甚于生理上的区别。作为公民的个体在政治参与的实际进程时,不可能完全摆脱不同家庭教育、和道德理想的影响。恰好相反,这些差异巨大的非政治的因素常常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意识和主张,乃至他们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行动。在这样的矛盾中,单纯依靠技术显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毫无效率可言。

如果在现代行政的逻辑中,以价值中立为出发点,仅仅为了追求科学能力的优越感和效率的提升,以单纯的手段或技术来理解行政,而与正义与非正义、善或恶、美德、至善等道德问题全然无涉,那么行政本身也难以证明其合法性和基本的效率优越。

三、回归:公共行政的道德价值性辩护

若缺少道德的价值向度,或者过度强调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而追求行政的道德无涉,那么行政的正当合法性也就成为问题。

如果我们把行政界定为以行政机关为主体,运用公共权力所实践的具有强烈组织性能的治理活动,那么公共行政如何回归道德的目的性价值辩护这一追问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如何建构、论证行政权力及其运用方式的道德正当性及合理性基础,实践行政行为的道德准则,实现其价值层面上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纯粹的价值中立以及效率不可取的境域中应该遵循一种什么导向?由行政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需求探寻,这导向毋宁是公共行政中的正义。转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篇明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行政领域。作为一种制度,首要的便是在纷繁复杂的价值冲突中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获得公众的认可及同意,赢得合法性基础。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在获得合法性方面暴露了自己的缺陷,因为合法性的奠定和维护除了依靠政府单纯的价值中立和效率之外,更多地基于政治制度本身内蕴的理性和人们对它的信念,“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因此,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包含着对政治秩序有效维持这一合理性评价和道德性评价中的实质正义。而正义正是合法性的内在动因。以合法性的结构视之,管理者和公众是合法性的结构载体,两者不是纯粹的单维构建,而是具有回应性的,共同使合法性呈现动态发展过程。并且随着公众价值的多元性、精神特性的差异化扩大,公民更多的是在现代民主法则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利益来评价政治及行政,因此对公众回应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能否赢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关键因素,而这种需求最根本的是对正义的诉求。

然而,正义要成为现代行政的新导向还必须满足这样的事实:行政虽然不能以单纯的效率为导向,但是却不能缺乏效率。以正义原则为导向是否会降低行政效率?换言之,正义导向是否排斥效率?恰恰相反,正义导向之中涵盖着最大的效率追求。“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的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通过对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和基本尊严的保证,通过必要的社会调节和调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至少可以缓解,进而可以减少社会潜在的动荡因素。”社会成员之间价值观等非政治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统一的观念整合人们的思想难以达成,重要的是应付这些非政治因素的渗透所采取的方式。行政的正义导向能够为公众提供平等地表达社会诉求、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在行政体系自身中呼唤出有效率的行动,而且能够在它的管理对象那里,即在整个社会中激发出存在于社会成员之中的整合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因此,正义的导向消弭了社会矛盾,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极大地激励他们的主动J眭和积极性,使政府在获得最佳的社会秩序的同时,政府从日常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极大地解放出来,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呼唤出高效率。

因此,现代公共行政应该抛弃以往的逻辑,以正义为导向。然而,以平等、正义为主张的新公共行政或新公共服务并不能真正实现正义,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对新公共行政追求正义的困境做出了很贴切的诊断:“仅仅进行机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改变观点’,对当前治理模式的基础本身提出质疑,即使这些基础已经为长期的习惯所肯定。”ll。。这实际上是一个大胆的结论,意味着公共行政也和人类的治理一样处在根本的转型之中,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行政正义导向的内在需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这实质上潜藏着这样的论断:正义毋宁是制度的正义。以此推之,行政的正义毋宁是行政制度的正义,实现行政正义导向的关键在于行政制度本身。

篇7

二、讨论

1.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备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备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用思维导图编写的教案,除首页外,只有一张图,结构简洁,步骤流畅,从而提高教案质量。内科护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直观性很差,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缺乏整体联系。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把许多复杂的内容以清晰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内容变得井井有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

2.思维导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教给学生,在预习或复习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学生不再被动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促使学生制作适合自己学习的导图,学生会时不时有些新发现,提高了其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次调查显示,13%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58%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总体上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乐于接受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不是用单一的纸质文字形式传递。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调查中,发现69%的学生对内科护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从成绩分析来看,试验班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平均分。

4.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思维导图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从一个中心问题出发,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形式进行发散,然后在纸上或电脑上以外显的方式构造出来,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学习者可无限次地将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得以重现,并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交流,进而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新的灵感思维。因此,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高职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这正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篇8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中药冷了应该煮沸,待其温了再服用,不可加至半温时就服用。

(4)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下棋、写字、画画、听歌曲等。

(5)家庭氧疗:每日至少吸氧15h,并应告知患者吸氧的流量,如何湿化以及用氧安全的注意事项,如防震、防油、防火、防热等。家里有条件者,可去海滨及林区疗养,以获得清静、湿润,促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可缓解患者缺氧、气急等症状,告诫患者不宜去海拔高、空气稀薄、血压低的高山地区,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6)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四肢发凉、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咳嗽无力时,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引流,帮助排痰,同时加强口腔护理。②呼吸困难、紫绀时,可取半卧位,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2.施护要点。

(1)痰热郁肺证:病室温度宜偏低,衣服不宜过暖,汗多者应及时擦汗更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之品,可配食枇杷叶粥、鲜芦根粥等以助清热化痰;痰多者注意排痰,可服竹沥水、川贝粉等以化痰清热。

(2)痰浊阻肺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暖、阳光充足、干燥通风;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甜食、油腻食物,除食柑橘、萝卜、苹果外,可用陈皮、麦冬泡水代茶饮,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免伤脾生痰。

3.并发症的护理。

(1)窒息:观察咳嗽咳痰的变化,详细记录痰液的性质和量;对痰液排出困难者,鼓励多饮水或雾化吸入,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病人突然出现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应及时吸痰,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褥疮:保持床整、干燥、无碎屑,发现潮湿及时更换;卧床患者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可帮助病人每2h翻身1次;在易发褥疮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可用红花酒,每日按摩骨骼隆突处2~3次;可卧气垫床。

4.康复指导。

篇9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篇10

1.2方法

采用candela公司提供的配备有动态冷却装置的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对痤疮治疗的作用机理是对引发的皮脂腺进行热损伤照射,系统喷射致冷剂以保护表皮,从而使副作用最小化[1]。治疗所选能量密度为9-11J/cm2,平均10.5J/cm2,光斑直径6mm,致冷喷射时间为20ms,脉冲宽度210ms,疗程间隔为三至四周,治疗次数2~5次不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30例痤疮治疗部位皮脂分泌明显减少,治疗部位的痤疮数明显减少,在治疗结束后的6-12周内,真皮热疗对每位患者均有所见效,而且多数患者的病灶得以消失,并且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相当安全,但是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水肿和红斑。

2.2不良反应

激光治疗后所有患者局部均出现暂时性红斑、水肿,并于24h内消退,同时患者术中有不同程度疼痛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3.护理

根据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的特点,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仔细的护理评估,确定各自的护理方案,采取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治疗前

3.1.1患者经临床医生确诊后,向患者详细解释激光治疗的原理、过程、达到的效果,签署知情同意书。

3.1.2建立病例,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皮肤类型、皮损特点,拍摄治疗前照片。

3.1.3协助患者清洁治疗部位皮肤,一定彻底清除皮肤表面的护肤护肤品和化妆品,用灭菌注射用水消毒。

3.1.4协助患者佩戴护目镜,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

3.2治疗中

3.2.1患者平卧,根据其皮肤类型选择治疗参数在没有皮损的小区域做光斑测试,一般用单脉冲测试(不超过5个),观察一分钟如出现月牙形或圆形白丘疹或水疱表明表皮灼伤,应定时治疗;如果没有上述现象方可继续治疗。

3.2.2操作者应将操作手柄垂直并紧压于患者皮肤,以防制冷剂从测距仪下端流向周围皮肤,减弱其对表皮的保护作用。

3.2.3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参数。

3.2.4测距仪在治疗中会结霜,应及时用无菌纱布擦试。

3.3治疗后

3.3.1治疗结束后应拍摄治疗后照片。

3.3.2治疗结束后应让患者在治疗室观察15~30分钟后方可离开。

3.3.3治疗结束后应告诉患者避免搔抓治疗部位,避免日晒,避免使用其它刺激性物质,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3.4健康宣教

痤疮的发病与情绪、饮食、心理状态、感染、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护理,才可以预防痤疮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其并发症。

3.4.1应保持乐观的情绪,建立充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4.2应注意日常饮食,适当限制油、辣、甜等食物的摄入。

3.4.3应注意多饮水(白开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3.4.4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4.5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抵抗力。

3.4.6应合理使用化妆品,禁忌使用油性化妆品。

3.4.7应注意防晒,同时尽量减少汗腺分泌量。

篇11

西方主流思想家尤其是自由主义者主张:在多元文化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惟有以价值中立为基础、效率为导向才是公共行政的发展逻辑。他们辩护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的“事实与价值两分”之单纯自然科学主义思维模式是保证行政发展唯一可行的方向。换言之,只有以价值中立的形式超脱伦理道德甚至一切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纠缠,才符合行政的发展逻辑,才能实践最有效的行政治理和赢取合法性。然而,这样的发展逻辑在价值问题上的缄默不语无法解决多元竞争的冲突,更是无法论证行政本身的合法性。行政与其说需要目的性价值,毋宁更是需要道德辩护。而我们所要探讨的主题与此关切:公共行政为何游离道德公共行政如何回归道德的目的性价值辩护?

一、溯源:公共行政的发展为何游离道德

公共行政对道德的诉求是在对官僚制甚至是传统行政发展逻辑的批判中获得肯定的。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传统行政机械化的发展逻辑使政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在此境遇下,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皆以否定官僚制为政府重构的前提。换言之,是要通过这一批判性的否定为政府再造重塑地基。然而,对官僚制的否定,即使逻辑地符合公共行政对道德的诉求,却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行政发展逻辑。在这一问题上,麦金太尔引领了我们的视线。他认为,现代行政发展的逻辑有一鲜明的脉络:始于启蒙时代的政治理想,中经社会改良者的抱负以及管理者的合理性证明,直至技术官僚的实践。麦金太尔所描绘的是行政发展的显性图景,然其背后却潜藏这样的论断:考据现代公共行政与道德的分离无可避免地让我们回归启蒙时代,思索先哲的政治理想,而这探究的立足点恰恰就在于政治领域。

行政实践并非与行政学的创立者们所想象的与政治全然无涉,而是扎根于政治与道德领域。即使是行政学的创立者们以“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一二分法作为行政学的方法论开端也难以否认:行政须以政治为先导,隐藏在行政背后的政治、道德是论证行政的目的性价值的必要条件。如此说来,从政治领域抽离出来讨论行政和道德的分离问题,作为现代探讨行政问题的普遍方式,尽管可以探讨得细致入微,却未必比近代的思维习惯更为高屋建瓴。由此,探寻“公共行政的发展为何游离道德”这一命题须回归源头,分析政治与道德分离这一行政游离道德的前提。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行政是政治作为实践性的学科在技术操作上的应有之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阐释,政治关乎城邦这一“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在传统意义上,行政本身也包含追求至善这一本性。然而随着政治与道德的分离,现代行政催生以来便消逝了这种本性,此时行政在名义上已摆脱了政治。著名的解释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曾断言:政治与伦理的分离具有明晰的路线图,经过始于马基雅维利、中经卢梭、近到尼采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的连续冲击,西方政治哲学及其传统已在三次危机中难以挽回地衰落。古希腊所塑造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本身是向善的,政治或者是行政本身就在于实践这种至善,所追求的价值就在于城邦的道德,道德与政治并没有被严格区分,而且两者相互纠结、支撑与印证。然而,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釜底抽薪:“当马基雅维利以政治权力取代政治美德、卢梭以自由(权利)作为政治原则、尼采用权力意志取代国家政治本身时,在古老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古希腊哲贤的‘爱智’冒险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哲学,便开始从‘权力政治学’向‘自由(权利)政治学’——经过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政治学’和洛克的‘财产政治学’的预制——最后到‘权力意志政治学’的蜕变。”

按照施特劳斯的诊断,政治游离道德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主要由“三次现代性浪潮”的冲击所导致。然而,冲击后的行政还要有能够实行价值中立、提高效率的实践性或环境性契机。政党分肥制便为之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威尔逊的行政“价值中立”原则便是针对当时美国的“政党分肥制”,为了一劳永逸地摆脱其纠缠所做出的设置。他以完全超脱道德、政治甚至是法律领域的“事务性”来描述行政管理的领域,“它与政治的领域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在大多数问题上,它甚至与宪法研究方面那种争议甚多的场面也迥然不同。”恰是服从于解决“政党分肥制”这一具体问题的“价值中立”原则与韦伯的“官僚制”相结合,把道德价值从公共行政领域中彻底剔除。

由此,现代行政发展逻辑在历次的思潮碰撞中,在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理论抑或假象:行政与道德全然无涉。它试图逻辑周延地表明:效率是价值中立的必然结果,而要实现效率,惟有寻求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价值中立。

二、问题:现代行政逻辑与道德之间

行政摆脱了道德、行政学脱离政治而产生毋宁是现代性事件,经过与道德的决裂以及机械论科层制的发展,公共行政尝试依据科学和技术路线寻求自身发展逻辑的理性化,逐渐构建起自己的逻辑体系。然而正当现代行政构造起自足的技术体系,准备摆脱道德飞跃发展的时候,道德的问题却又紧紧地纠缠着它,使之返回始发点。道德问题犹如现代行政背负的“原罪”,即使他们妄图遗弃,却又总是悄然复归。这一“原罪”,便成为新公共行政运动及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政府再造的突破点。尽管它们的努力无法超脱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甚至恰恰表现了官僚制总体实现的结局,但阐明了行政逻辑的显性危机。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迫使我们回到现代行政发展逻辑链的始发点——价值中立的问题上回复这样的追问:行政能不能彻底脱离道德的范畴?易言之,超道德的行政是否可能?

显然,价值中立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并非没有价值立场,而是为了确保自身的价值及效率性,“超越于包括道德伦理、宗教和其他一切非政治文化价值之外的独立性,”l4追寻中立性的立场。从行政本身的建构来说,这样的立场始终是难以存在,因为行政本身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应用问题,而这正是由行政的意图和手段所决定的。行政的目的并非单纯机械性地分配资源,其作用本身潜涵着价值性的目的或关怀。尽管政府通过援引其之为社会变化的管理者的科学能力及纯粹的技术,来证明其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方式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共行政所面临的是包括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所产生的难题,单纯依靠简单的技术能否解决价值冲突上的问题已是不言而喻。单纯追求效率和中立价值的技术操作始终无法越过难以精确衡量隐性价值这一鸿沟,功利主义的困境深刻地表明了这个难题。因此,针对这一难题,法默尔不无义愤地说:“人在这种形式的合理性(为效率追求技术)中当然可以获益,但要以抛弃实质的合理性为代价。”_5因此,他建议我们应该摆脱这种困境,从后现代性而非现代性的心灵模式思考公共行政。然而,这种现代普遍理性主义规范论的视角只注意到了行政作为一种非人格的组织化、效率化的治理方式的外在特征,却忽略行政作为社会组织化生活方式的内在价值特征和精神特性。

诚然,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的弊端不仅仅在于先天道德论证的缺失,其具体运作机制上也反映出超道德行政的谎言。行政的体制的建构以及行政机制效能的发挥都有赖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参与和实践,也就不可能实现全体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共同认同和实践承诺。每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人,不会在无强迫压力的情况下认同和承诺任何外在于他自己意志认同的制度约束或规范限制。在公民对约束自己自由意志的行政机制的认同过程中,个人的理性判断和价值筛选起着关键的作用,解决不了这个关键因素,行政效率也无从谈起。然而,问题在于个体存在着差异,而且道德上的差异甚于生理上的区别。作为公民的个体在政治参与的实际进程时,不可能完全摆脱不同家庭教育、和道德理想的影响。恰好相反,这些差异巨大的非政治的因素常常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意识和主张,乃至他们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行动。在这样的矛盾中,单纯依靠技术显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毫无效率可言。

如果在现代行政的逻辑中,以价值中立为出发点,仅仅为了追求科学能力的优越感和效率的提升,以单纯的手段或技术来理解行政,而与正义与非正义、善或恶、美德、至善等道德问题全然无涉,那么行政本身也难以证明其合法性和基本的效率优越。

三、回归:公共行政的道德价值性辩护

若缺少道德的价值向度,或者过度强调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而追求行政的道德无涉,那么行政的正当合法性也就成为问题。

如果我们把行政界定为以行政机关为主体,运用公共权力所实践的具有强烈组织性能的治理活动,那么公共行政如何回归道德的目的性价值辩护这一追问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如何建构、论证行政权力及其运用方式的道德正当性及合理性基础,实践行政行为的道德准则,实现其价值层面上的意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纯粹的价值中立以及效率不可取的境域中应该遵循一种什么导向?由行政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需求探寻,这导向毋宁是公共行政中的正义。转贴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篇明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行政领域。作为一种制度,首要的便是在纷繁复杂的价值冲突中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获得公众的认可及同意,赢得合法性基础。现代行政的发展逻辑在获得合法性方面暴露了自己的缺陷,因为合法性的奠定和维护除了依靠政府单纯的价值中立和效率之外,更多地基于政治制度本身内蕴的理性和人们对它的信念,“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因此,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包含着对政治秩序有效维持这一合理性评价和道德性评价中的实质正义。而正义正是合法性的内在动因。以合法性的结构视之,管理者和公众是合法性的结构载体,两者不是纯粹的单维构建,而是具有回应性的,共同使合法性呈现动态发展过程。并且随着公众价值的多元性、精神特性的差异化扩大,公民更多的是在现代民主法则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利益来评价政治及行政,因此对公众回应需求的满足程度成为能否赢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关键因素,而这种需求最根本的是对正义的诉求。

然而,正义要成为现代行政的新导向还必须满足这样的事实:行政虽然不能以单纯的效率为导向,但是却不能缺乏效率。以正义原则为导向是否会降低行政效率?换言之,正义导向是否排斥效率?恰恰相反,正义导向之中涵盖着最大的效率追求。“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的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通过对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和基本尊严的保证,通过必要的社会调节和调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至少可以缓解,进而可以减少社会潜在的动荡因素。”社会成员之间价值观等非政治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统一的观念整合人们的思想难以达成,重要的是应付这些非政治因素的渗透所采取的方式。行政的正义导向能够为公众提供平等地表达社会诉求、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在行政体系自身中呼唤出有效率的行动,而且能够在它的管理对象那里,即在整个社会中激发出存在于社会成员之中的整合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因此,正义的导向消弭了社会矛盾,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极大地激励他们的主动J眭和积极性,使政府在获得最佳的社会秩序的同时,政府从日常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极大地解放出来,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呼唤出高效率。

因此,现代公共行政应该抛弃以往的逻辑,以正义为导向。然而,以平等、正义为主张的新公共行政或新公共服务并不能真正实现正义,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对新公共行政追求正义的困境做出了很贴切的诊断:“仅仅进行机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改变观点’,对当前治理模式的基础本身提出质疑,即使这些基础已经为长期的习惯所肯定。”ll。。这实际上是一个大胆的结论,意味着公共行政也和人类的治理一样处在根本的转型之中,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行政正义导向的内在需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这实质上潜藏着这样的论断:正义毋宁是制度的正义。以此推之,行政的正义毋宁是行政制度的正义,实现行政正义导向的关键在于行政制度本身。

篇12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篇13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煤矿都是在地下进行生产的,只有极少说是进行露天开采的。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有八成以上的煤矿开采需要在地下进行,此种类型的开采需要井工在井下作业,同时需要共在地表下开掘出大量的巷道,这样才能便于采煤和运输作业的高效运行。但是,因为地下矿井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工人作业的施工环境也比较恶劣,所以必须搞好煤矿的掘进支护和围岩的稳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水平。因而,我们积极地探索关于煤矿掘进支护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矿掘进支护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工作的可持续。

一、当前煤矿掘进支护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的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其巷道的布置也出现了多个方向的发展,并针对当前巷道支护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如下:

1)在巷道的层位方面,要求永久性的巷道完成从岩巷到煤巷的过渡与发展,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工人的掘进速度,同时还要缩短建井的周期;

2)在巷道的断面大小和形状方面,要求拱形断面完成向矩形断面过渡与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掘进的速度,以及断面的利用率,便于实现采煤工作面的迅速推进。同时,小断面发展到大断面才能满足一些高开采强度和大型采掘设备的开采要求;

3)在回采巷道的数量方面,要求其由单巷布置转变为多巷布置,这样才能满足大型矿井的通风、运输和高瓦斯矿井的一些要求;

4)在巷道的赋存条件方面来看,要求埋深从浅部逐渐完成向深部的过渡与发展,并要求其从适应简单的地质条件中完成向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开采要求过渡。

除此之外,现在常用的一些锚杆为快硬水泥锚杆、端部锚固的树脂锚杆、管缝式的锚杆、钢丝绳砂浆锚杆和机械锚固锚杆等。但是,这些锚杆的刚度和支护强度都比较低,而且从支护原理上来说,依旧是被动型的支护,所以只能满足那些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煤矿开采要求,无法适应复杂条件要求的煤矿开采工作。所以,为了解决当今掘进支护问题,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煤矿掘进技术,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开发出具有高预应力和高强力的掘进支护技术。

二、应对煤矿掘进支护技术难题的策略

1、采用吊环式的前探梁

可以用三根吊挂的前探支架作为临时的支护。前探梁则可以采用11#的矿用工字钢或是 型的钢制作,其长度要长干3m,并且用吊环进行固定。中间位置的一根要沿着巷道的中线进行布置,而两侧的前探梁要和中间那根相距lm。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每根前探梁都要至少有2个固定的点。而且前探梁和迎头端面的距也要小于或是等于0.3m。在前探梁的上方使用一些专用的木契、构木和方木等。还要保证吊环强度和前探梁的强度相匹配。这样,上吊环锚杆就要留40mm――100mm的丝扣来保证其牢固程度。所有工作完成后再前移前探梁。

2、在吊链的时候采用前探梁

可以用三根吊挂的前探支架作为临时的支护。前探梁可以采用型的钢制作,其长度一定要大干3.5m,并用吊环对其进行固定。中间的那根依旧沿巷道的中线进行布置,而两侧的前探梁要和中间那根相距大概1.0m到1.2m之间,同时,每根前探梁都至少有2个固定的点。前探梁和迎头端面的距离也不能大于0.3m。同时超前支护和两帮的距离也不能不超过0.3m。在架设之前,要做好敲帮问顶的工作,对浮矸活石进行清理,然后才能对前探梁进行前移。这些工作都要在完好的临时支护或是永久支护当中进行,杜绝空顶作业的出现。其迎头的10m范围之内,必须对棚使用联棚器来加固其连锁,一般每架棚都要使用两个联棚器,其位置大概距离底板lm左右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联棚器使不上的话,就要用铁镢子对其进行加固。

3、采用单体柱配 型的钢前探梁

可以采用 型的钢制前探梁,其长度不得小3.5m,然后用外注式的单体液压支柱对其进行支设。同时,每两条前探梁之间的距离大约为lm,而每根前探梁都不能少于3个单体的液压支柱。除此之外,前探梁和迎头端面的距离也不能大干0.3m。在前探梁的上方使用一些专用木楔、穿杆和方木等,并要求超前支护和两帮的端面距离小于0.3m。同样的,在架设之前要敲帮问顶,对浮矸活石进行清理,再把前探梁进行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