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员工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员工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员工管理论文

篇1

(一)实行人本管理是符合医院现实的发展需要。医院作为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要求每位医护人员依靠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优质服务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每位具备这种能力的医护人员都是医院稀缺的宝贵资源,是医疗卫生行业难得的知识型员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才,人才是医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服务的对象成百上千,每位患者的病症情况又有不同。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不同病症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治疗和服务,有利于帮助患者加快治愈时间,利于间接宣传医院的良好声誉,对维持医院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行人本管理是满足新时期社会的要求。围绕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改革出台之后,医院针对服务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医疗卫生改革,要求每个医护人员把患者当成是服务的中心,围绕患者展开人性化的服务工作。然而出台鼓励的医疗政策与现实践行的结果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当前医院在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对医院员工进行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医疗卫生改革市场与政府监管机制不协调,出现医疗机构变相竞争逐利现象严重;医疗机构自身没有把发展内部服务管理与外部扩张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过度追求外延式发展;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时候,没有对自身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对患者的反馈与需求没有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和满足,缺失合理的人性化服务。当今新时期社会要求的是具有专业技术与优质服务的医疗队伍,继续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完善医院员工管理制度,促进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实行人本管理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资料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的人们对温饱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更多优质服务的需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医院员工能够进行运用创新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医院员工管理制度中引入人本管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人的角度出发,根据每个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化管理,助推医院管理体系向着创新化道路的发展。

三、如何把人本管理与医院员工管理相结合

(一)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医院管理层通过加强医院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打破职位产生的等级制度,加强医院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与各个阶层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身作则努力奋斗,给基层员工做出良好的工作榜样,调动各个员工的工作热情;针对员工的需求给予员工适当的人文关爱,与员工一起携手创建和谐的、人文氛围浓厚的医院环境。(二)完善医院人事制度与考核制度。完善医院人事制度,是进行人本管理的措施要求。这就要求在用人机制打破干部终身任职制度,打破干部垄断医院职位的严重局面,在社会上进行公开招聘人才,创造健康的医院用人制度。完善人事制度的渠道可以走群众路线,根据基层员工的要求,多多听取医院基层群众的声音,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制度完善。通过完善医院绩效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同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奖惩制度,鼓励员工多劳多得,投身广大的医疗工作事业。(三)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人本管理的中心是人,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同时要兼顾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强化员工的自我参与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现员工的个人需要,从而加强员工的内在责任感与人文价值观念。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员工的全面发展建设团结合作的队伍,从而保障医院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四)人本管理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在医院运用人本管理的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利于激发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全面增强医院对外的竞争力。在新时期须结合人本管理对医院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发挥管理与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也有自己的组织机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一般来说,企业在创办初期,股东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企业财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有多方面体现,主要包括企业股东出售股权、获得股利和股东分红等。其中企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股东持有的股票。股票价格在市场环境下,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市场上股票价格的高低反映出来。因此,股票价值对股东财富有着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股东的财富的重要影响。股票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决策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企业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而,合理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保持企业股价保持持续稳定,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篇2

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强度的问题,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强度。在主要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素质属于内部影响因素,而不同行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对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制度的影响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制定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中每个员工所必须遵守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企业的组织机构、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具体工作的流程规定等等。企业制度是企业做出的硬性规定,每个员工都根据企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素质的影响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各个要素的质量以及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素质定义的分析可知,这是质的概念而非量的概念,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只注重规模的发展,还要注意自身的内在质量。另外,企业素质的定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在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时,除了要分析各个要素的质量之外,还要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出来,并能够对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整合。在企业素质中,包括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素质。

(三)不同行业性质和特点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所拥有的行业性质和特点都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行业对企业管理强度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而且影响因素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不相同,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不同的行业中,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性质和特点来分析影响实现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因素。

(四)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也被称为组织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内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对企业制度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如果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和地位,将不利于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现,从而阻碍企业有效的实现管理,影响企业健康的发展。

篇3

(一)激励理论和双因素分析激励理论强调的是给员工带来满意感,而双因素理论中要点包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只能被消除,但不会带来满意感;激励因素能够给员工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的聚积容易使员工产生消极怠工、不合作的情绪,甚至会引发员工罢工、企业停产的可能,即使保健因素得到消解,再做其他的努力,也很难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意,消除保健因素仅仅是达到“没有不满意”的效果,并不意味着“满意”。因而,要提升员工的满意,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必须从激励因素着手。在员工的薪酬构成方面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体现的较为明显,如基本工资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是薪酬的基本组成部分,不能随意的更改变动,否则会削弱员工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而绩效、奖励一类的薪酬则属于激励因素,往往绩效奖励的多少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挂钩,可以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

(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构建

1.薪酬对于员工而言,不仅是劳动付出的回报,也是员工价值的体现,因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有时会超出其他因素,因而需要被重视起来。

2.在基本薪酬(保健因素)没有随意变动的情况下,加大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例,这样就使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联系,通过物质奖励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预防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如果将激励因素当成保健因素看待,就会失去激励的性质,如每月的奖金固定发放,长久下去员工会认为是理所当然,成了基本工资的一部分。

4.薪酬管理中的激励手段不仅停留在金钱上,应当事先薪酬管理激励的多样化,如表彰、信任和晋升等都可以作为激励手段,从多个方面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5.为员工创造出奉献与成就的环境,员工在自身的成长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激励,提升其归属感,当成就得到认可,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三)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从薪酬等级、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等方面确保内部、外部和个人的公平性,避免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从激励的期望与概率方面着手研究,实现激励利益的最大化。激励理论与期望理论的结合在薪酬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比较普遍,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激励理论中,员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其所获得的报酬的概率会相应增加,而其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的加强,因而将努力与绩效对应,绩效与奖酬对应,奖酬与个人的需求对应,则沟通了个人需求和工作努力之间的关系。努力与绩效对应,个体主观上认为努力是提高绩效的手段,当个体认为努力可以提升绩效的期望值,则会自发性的产生工作热情,而绩效的期望值既不能太低,影响员工的努力精神,也不能太高,削弱参与的积极性。绩效与奖酬对应,在取得一定的绩效之后,员工受到的奖励也会随之提升,努力与奖酬实现了转化,间接上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奖酬与个人需求的对应:个人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既有精神层面的成就感,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活需求,当奖酬兑现之后,个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都得到了兑现,提升了个体的满意度。此时,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并且在个体意识中形成了工作积极努力与个人需求提升的联系,强化了工作积极与薪酬提升的认识,有利于员工保持工作热情。

篇4

3.忠诚是相互的。忠诚者和与被忠诚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都要有所付出;而不是一方只付出,另一方只索取。

4.忠诚是态度和行为的统一。忠诚是忠诚者对被忠诚者的一种态度,同时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双方的努力,实现共同目标,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员工产生低忠诚度的理论剖析

1.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大体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需求就会越来越强,当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候,就会产生低忠诚度。

2.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影响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引发员工的低忠诚度。

3.按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分析。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当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就会产生低忠诚度。

4.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分析。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当员工认为目标价值高,但实现概率低;或者目标价值低,实现率低等情况出现时,就可能表现出低忠诚度。

三、低忠诚度员工的影响

(一)对员工本身的影响

1.感觉不到工作的乐趣。员工如果视工作为一种快乐,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低忠诚度员工甚至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仅仅为了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而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得不到提高,也不会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应付了事。

2.频繁地离职和跳槽。低忠诚度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不满意心理,只是由于条件不成熟或者没有机会,而留在在组织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

3.影响个人的发展。对于一个频繁离职换工作的人,组织管理者会认为其忠诚度不高,并会对员工的自身诚信产生怀疑,也会拒绝与该员工共同发展。低忠诚度员工会为此失去一些新的工作机会,影响个人发展。

(二)对组织的影响

1.造成组织人才队伍不稳定。根据博弈理论研究,工作能力强的职员更趋于跳槽,而跳槽的员工往往是低忠诚度员工,能力较强的离职员工会给剩下的员工发出错误信号,引起某种恐慌,加剧人才外流。同时,也造成一种对外的不良舆论影响,增大组织引进优秀人才的难度。

2.影响组织的正常发展。低忠诚度员工会影响组织的士气,导致组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减低;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怠工、不配合组织工作的开展、甚至制造散布谣言等行为,这将会破坏组织的正常发展。同时,由此造成的人才流失,导致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加大,影响组织效益。

四、低忠诚度员工的管理对策

1.把好招聘关,尽量“过滤”掉可能存在低忠诚度的求职者。招聘是员工忠诚度管理的第一站,是员工进入企业的“过滤器”,其“过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阶段忠诚度管理的难度。员工能力固然重要,但招聘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德为先”,首先要考虑一个人的品德、诚信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才是员工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个频繁换工作的人,其忠诚度建立的难度较大,组织在招聘中要预先排除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2.对低忠诚度员工进行的归类管理。笔者认为,组织中的低忠诚度员工可以分为绝对低忠诚度员工和相对低忠诚度员工。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的特点是:不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对组织“愿景”没有信心,留在组织中另有企图,为了得到自认为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包括组织的核心资料、机密等;在工作中表现为不服从管理、消极怠工、旷工、故意散播不利于组织的言论、打击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辞职,甚至挖组织“墙脚”,带走组织中的其他人才。相对低忠诚度员工的特点是对组织有不满,但这种“不满意”因素还没有达到让其离开组织的程度,或许是暂时离不开组织提供的待遇,或许是外部诱惑没有明显优于现有组织所提供的条件,或许是自身能力平平,不具备和组织谈判及跳槽的条件,这类员工没有强烈的跳槽意向,但在工作中出现按部就班、没有激情、应付工作、磨洋工等现象。

3.不同类别的低忠诚度员工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一是对于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组织应该通过平时考核和员工反映等途径,及时发现绝对低忠诚度员工,并及时处理,尽早切断其和组织的联系,并要做好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离职后的安抚工作,防止其带走公司的相关人才;还要建立组织的保密机制,建立行业互利同盟,这样才可能逐步杜绝这类员工的破坏行为。二是对于相对低忠诚度员工,要加强沟通协调工作,了解其产生“不满意感”的原因,在组织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员工感觉到公平,感受到被尊重,解开其心结,提升其忠诚度。

篇5

企业是员工获得物质报酬、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员工在企业工作,企业就有责任用优秀的文化教育和引导员工,使企业文化的内涵、精髓变成员工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并转化成生产力。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是无形融于有形的过程,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领导的表率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在其中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根据企业和员工的特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定期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研讨和培训,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将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树立正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培养强烈的使命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心同德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营业绩。

二、尊重员工的权利,提升员工的主体意识

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天然禀赋与企业其他生产要素有本质的区别,管理者必须要抛弃以人为成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的元素,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尊重员工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员工自身的要求也是现代管理的要求。

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体现在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发展的愿景、规划要让员工清楚地知晓,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决策要让员工参与;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注意倾听员工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员工的创新理念整合到企业发展的统一战略之中;给予员工关怀、理解,注重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需求,根据员工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进行管理;不轻易放弃员工,及时消除消极情感,经常鼓励员工去取得成功;诚心诚意地表扬员工,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激发其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为企业作出贡献。

尊重员工的权利,是保证员工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尊重员工的权利一要体现在实行民主化管理,坚持民主化管理,深化民主化管理,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既维护员工的自尊心又增强员工的士气;二要体现在给予员工合理的劳动报酬,承认和肯定员工的劳动价值,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为员工更好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三要体现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训员工,将他们训练成有专长的人,更好地发挥其潜质实现自身价值。

对人的心灵和人格的关注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会把企业视作自己成长的家园,心系企业关心企业;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能真正做到心情愉悦、不遗余力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企业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维护企业的利益,增强凝聚力,形成企业合力,增强竞争力。

三、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成功的机会

企业是员工发展和成长的平台,而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又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员工就是雇佣劳动者,而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要树立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的理念。管理者要着力将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深造、培训的机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不同要求设立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提高分析问题、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通过专业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更好地掌握科学生产经营的方法,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素质培训,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个人成功于团队成功之中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培训培养员工不断学习的态度,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不学习就会落伍,落伍就会被淘汰的市场法则。

人人都期望得到信任和赏识,对员工最好的信任和奖赏莫过于重用。企业培养员工为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进步创造了条件,重用员工则是在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企业发展。

权利赋予一个人有时是一种最小的成本,又是一种最有效的成本。企业要建立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经营机制,给员工提供发挥潜力施展才能的机会;管理者要独具慧眼根据员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给其一定的职位、责任、压力,让他在生产管理实践中展示各种潜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稳定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企业可以通过薪酬差距、职务提升,真正让工作表现好、技能高同时又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与赏识,起到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企业对员工的重用会让员工感受到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对企业充满信心,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平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为企业作出贡献。

美国思科公司的成功秘诀是值得借鉴的:员工的成长是企业成长的最好推动力,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

企业真正的资源是人,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而其他的物质都是死的因素。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应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开发和利用人的能动性,将企业第一要素的能力转化为有效的商品和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征国:新生产力论.人民出版社,2003。

篇6

在企业中,知识型人才主要从事创造性工作。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运用智慧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而这种特性也表现在工作环境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工作气氛,其不愿受制于物,甚至无法接受上司的遥控指挥。

2.拥有相应的专业特长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

知识型人才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比一般员工更高的个人素质,例如: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等。

3.创新性及骄傲性

创新是知识型人才的重要特征。知识型员工之所以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并不是因为其掌握了某些高端知识,而是他们具有利用知识不断创新的能力。其在工作中发挥个人灵感和资质,应对各种突况,推动技术的进步,使企业产品不断更新。因其具有这样的特殊技能,往往对上司以及同僚都产生不同影响,使其在某一特长领域崇拜其个人权威。

4.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流动性

知识型员工在金钱需要中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强烈的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也因其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好是适应能力。一旦现在的工作,缺乏充分的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他们就会把目标转向其他公司,寻找新的机会。

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具有独立自主的特征。他们已不再是普通的受雇员工,而是以知识资本的投入成为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不能以简单的雇佣关系来定义他们与企业的关系。显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不适应他们。根据其具有如上的特征,针对其特征可以有如下的管理策略:

1.充分发挥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对其有灵活的管理与激励方式

企业应重视对知识型员工工作的自主性的授权。通过授权保障其创新工作的进度,满足其对资金物质以及人员上的要求。建立起自我管理的团队形式,一方面提高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满足了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同时企业应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他们能在既定的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下,最大限度自由自主的完成任务。企业同时应注意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式。据调查,2008年,上海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的原因,比重最高的是福利与薪水,而其次是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的个人成长、业务成就等离不开金钱的刺激、领导者的激励以及同僚的认可。所以其激励模式不应单调的为金钱福利,更要主动对其心理上的激励,使其拥有成就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赋予其一定的管理决策权

给予知识型员工对其参与业务的决策权,可以充分表达企业对其的尊重和信任。知识型员工因其具有专业的知识,往往对其参与业务有着独特的见解,对解决问题具有成熟的思路,他们一旦参与决策,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据日本与美国公司统计让知识型员工参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可以提高50%以上,甚至提高一倍至几倍。

3.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工业时代时期,对于社会分工明确,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员工们看不到个人的贡献,缺乏对于自己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认识。不同于工业时代,在信息时代,工作部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产品,而是一个生产许多产品与对产品不断改进的过程。在生产某种产品的过程中,把产品放入员工的想象和知识中去获得更大的视野。员工们对于产品是生产过程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能掌握最终的产品,这样员工们能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最终产品,可通过自己的认识、技能、想象力对其进行改进。这样的过程就犹如员工与产品之间的平等对话。由于员工清楚的知道其生产过程,这样更激励其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篇7

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四大制度,分别是日常管理制度、工作绩效激励制度、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通过这四种制度,能够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进而实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2.1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针对员工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应当要求每位员工认真按照日常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结合自身本职工作特性,积极主动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能动作用。同时,日常管理制度也明确规定了对企业员工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手段与问题处理条约,系统化的制定了员工管理的基本流程,保证了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的正常有序开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比如传统的员工管理方式,主要依靠人员视察、工作记录审核等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元素的应用,大大的提升了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效率,也更好的发挥了员工的个人作用。

2.2工作绩效激励制度

工作绩效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员工管理工作时,必须重点考虑到的问题,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员工工作意识的转变,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某些员工对本职工作感到了厌烦,无法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日常生产。因此,通过工作绩效激励制度的建立,对国有企业中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精神与物质上的表彰,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日常生产效率的提升。工作绩效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员工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激励,员工更加需求对自身本职工作的肯定,怎样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激励制度已成为重中之重。

2.3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

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分别阐述的是员工个人素质与员工工作意识这两个方面:员工个人素质教育是对员工素质进行普遍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国有企业的文化定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个人素质的需求,进而促进员工在日常工作上取得工作效率的突破;员工工作意识教育,则是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上出现的消极怠工等情况,进行思想意识教育,使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肯定自我工作价值,提升员工的工作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素质与意识教育制度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在国有企业中的个人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将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热情作用到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过程中,是国有企业要想实现产能突破的必要管理制度。

2.4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

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同样是针对员工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进行培训的制度,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新兴产品的出现,这就要求员工不能总是停留在固定的生产知识与工作技能上,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本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加快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与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要通过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循序引导与政策鼓励,使员工意识到知识与技能完善的重要性,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技能。另外,国有企业在引入新人才、新员工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知识审查,确保进入企业的每位员工具有在相关工作岗位上的专业能力,防止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

篇8

3.追求民主、平等、尊重。改革开放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新生代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较大,加之现代社会的良好教育,使他们非常重视对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一旦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自由、不被尊重,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反抗,甚至离开组织。

4.创新性强。伴随着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生代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可以迅速从网络获取大量各方面的信息、资讯,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够迅速整合所学、所知完成创新过程。

二、新生代员工职场特点

1.团队意识薄弱,协作性差。由于其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使得新生代员工在工作中更愿做的是表现自我而不是倾听建议、配合他人工作,不同于上一代员工的强烈的集体意识、荣誉感,他们更关注个体目标的实现,缺乏团队意识,往往对部门、组织的目标不太关心,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2.沟通能力差———以虚拟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较少。新生代员工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宅,他们习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虚拟世界交流,不愿在现实世界中与人打交道。他们的直来直往式的沟通方式,往往让上一代员工和管理者们很难适应,沟通困难。

3.淡化权威和权力。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下,使新生代员工对组织中传统上的等级观念不太认同。他们没有上一代的严格等级观念,面对上级、领导仍然可以侃侃而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们更愿意与上级建立起一种朋友、伙伴式的关系,而不是壁垒分明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不迷信领导权威,更愿意挑战权威、表现自己。

4.职业需求多样化。一方面,与上一代人相比较,成长中的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新生代们基本没有吃过苦,更愿意享受生活,享受现代社会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种种方便与快捷,而这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致使他们非常重视物质报酬。同时,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加大,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结婚、成家后不得不面对2+4的供养模式,较大的生活压力也迫使他们对物质报酬尤为关注。此外,新生代们往往把物质报酬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子,用所获工资报酬的多少来完成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同时,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他们有着比上一代员工更高的要求,普遍要求舒适的工作环境、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便捷的办公地点等。另一方面,新生代员工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个人期望较高,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渴望获得来自同事、上级的肯定、赞赏,希望组织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宽广的职业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其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同时,他们讨厌单调、枯燥、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希望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办公环境,讨厌制度、规章的束缚,希望能够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享受工作而不是成为工作的奴隶。

5.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们,较之上一代员工都是“技术达人”,他们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网页、论坛、视频网站等进行学习,高效又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可以在上下班途中及家中进行学习。开放性的思维也使得他们不容易受制于传统的固化思维方式,往往在工作中愿意采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三、提升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有效策略

1.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由于新生代员工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一旦发现组织与其期望相悖,很容易就会选择离开组织,因而在招聘环节,组织就应该关注新生代员工的这一独特性,把好招聘关。首先在招募环节,应该充分组织和岗位的相关信息,如企业文化、薪资待遇、岗位职责、对任职人的要求等,使其对组织和岗位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确保企业提供的条件满足个体的初步心理期望,避免进入企业后再发现与自己的期望相悖,从而影响绩效甚至最后离开企业。其次,在选拔环节,组织和应聘者会有多次近距离接触,组织需要进一步地向应聘者展示企业发展前景和近期、未来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的要求,避免与应聘者的期望不一致。同时,组织除了关注应聘者的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地了解其价值观、薪资福利要求等,看是否与组织一致,提升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

2.企业内部建立起PDCA的绩效管理体系。基于新生代员工自我意识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集体意识的情况,我认为在组织内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提高组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首先,把组织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员工参与、上下协商的方式,建立起考核期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使员工既能认同自己的目标,又可以使其个人目标与部门、组织紧密相联。其次,在绩效实施阶段,管理者针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和标准进行检查、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员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对员工绩效信息的收集,形成文档,为接下来的考核奠定基础。再次,利用绩效信息记录文档完成对员工的考核,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并将考核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考核与奖惩挂钩,如:薪资调整、职位调整等。最后,绩效反馈和改进阶段。管理者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总结成功、失败之处,进一步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通过这个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把漠视集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生代员工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上,可以按照部门、团队的绩效考核结果结合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各占一定的权重,再进行奖惩,使部门的绩效与员工个体的利益紧密相联,迫使新生代员工们,不得不关注部门、团队的绩效,帮助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参与管理。针对新生代员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管理中,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进行参与管理来适应新生代员工的这种特点。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可以改变工作的单调、枯燥,使工作具有新意。工作丰富化,纵向上增加岗位职责,进行充分授权,使员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能够独立选择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为其提供创新的空间,使工作具有挑战性,可以充分调动新生代员工工作积极性。

4.有效激励。针对新生代员工多样化的职业需求,在组织内部应该实行多元激励,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既有短期激励,又有长期激励。物质激励方面。首先在薪酬水平上,由于新生代员工普遍比较重视物质报酬、追求平等,组织需要结合市场同类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与岗位工作及个人能力、绩效相适应的薪酬水平,同时,注意随员工岗位及能力、绩效改变进行调整,使组织的薪酬支付水平与新生代员工的用薪酬衡量个体能力的价值观念相吻合。其次在奖金上,设置针对个体及团队的奖励性报酬。设置创新奖,鼓励新生代员工在技术、流程、成本等方面的创新,肯定其能力。设置团队绩效奖金,按照个体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值计发奖金,使新生代员工既重视个体的绩效提升,又能够与他人协作带动团队绩效提高。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要对新生代员工的成绩多加肯定、表扬,满足其爱表现、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精神层需求,使其能够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尽可能满足其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要求,设置相对宽松的办公环境,允许新生代员工按照自己的喜好装点办公环境,设置茶水间(提供各种饮料、水果、点心,配置冰箱、微波炉等)、休息室等。

篇9

3.企业整体冗员与生产一线岗位缺员。企业整体冗员和结构性缺员主要体现在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超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缺员。这些缺员大部是靠人事的方式来解决。为补充人员,直接造成了外聘用工数量的增多,更导致了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

二、针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个企业的和谐,重在基层和基础,其根本在于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企业必须要从基层和基础以及基本功抓起,采取培训和考核以及激励等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

1.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是人的潜能是不会自然发挥出来的。所以,为了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去激励员工,一方面,可达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2.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非常重要。对此,各企业可就实施以差异化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增效管理,除以上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和严格的奖惩之外,还可以设置差异化岗位,从而构建员工责任体系,进一步夯实职责;要对理念建设予以重视,以企业精神统领员工行为;对员工进行差异化培训等。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从正面教育入手。

(1)为了坚定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则必须要抓好政策理论教育。组织全体职工通过教育培训、党课、网上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育职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形势。重点引导职工提高对其工作理论和工作责任的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效益意识,从而增强其工作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2)为了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法制纪律教育。对此,企业可针对其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时常遇到各类法律问题的实际,采取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法律原文与案例剖析相结合、正面学习榜样与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把守法用法、依法治企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所谓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就是指:具有科学依据的、能够覆盖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达到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受到制约和激励,并且能起到激起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现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国家的物资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相对报酬和绝对报酬双方面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对员工的公平性和维持企业内部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其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则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形成一个规矩,供大家共同去遵守,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利益。公平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发展的一个基础,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可见,在企业中,为了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公平科学的管理制度极为重要。企业在制定综合绩效考核体时,可针对其项目可相应制定本单位的考核办法,并分解到工段、班组。为了使整个考核体系能够科学且有效运作,企业在对考核指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将历年的资料放在一起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比较,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举办员工讨论会,听取员工各种的建议,做到集思广义,对所制定的每一个考核的指标进行认真地确定。对于通过现场标定的指标,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会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其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指标是很容易被考核单位所接受的,其职工的反应也好,所以,这种指标的执行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4.企业内部沟通有效的企业沟通不但会提高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的业绩得到提高,从而是业绩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沟通问题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企业有必要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企业要适当的创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作为员工,也要适当的与企业进行互动,从而使企业的组织周边绩效得到提高。

5.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那么,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观念也要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现实证明,说教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任务产量指标上去了,但经济效果却不然。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的,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管理目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

篇10

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企业管理课题。优秀人才总是跳槽而去,平庸的员工总是赖着不走。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矛盾:如何解决员工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薪酬的相对稳定。因为员工随时都可能在企业中成长而薪酬不可能紧紧相随,没有人会总是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而个人财富过大可能产生副作用,激励过度却可能让人不思进取。在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面对企业员工欲望后面的永恒难题,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和分配机制,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

现实社会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分配。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所以如果你的员工对你的分配制度不以为然或者觉得理所当然,那么你的分配制度一定是失败的;而没有达到激励效果的分配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害。

毋庸置疑,企业成员都想得到而又不可能都得到最大化的企业所拥有的分配资源,将这些资源优先分配经成绩优异的员工,是必然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最大的工资、福利的回报。有的企业虽然给骨干员工以极其丰厚的工资待遇,但是他们并不满意,反而愿意到别的工资、福利相对低的单位去,这就是因为后者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协和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思想有魅力的企业家。在中兴的实践看来,解决人才激励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员工待遇的一部分。 1、企业社会美誉度是员工得到的文化待遇。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必然产生良好社会社会美誉度,这会给每个员工带来许多无形的益处。比如中兴通讯的招聘门槛高,外界印象是非常难进入,而你一旦进入成为其中一员,首先你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有一种自豪感,自信心很强,工作是愉快而充实。同时社会也对你另眼相看;当你选择流动,中兴品牌背景又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砝码;有的企业招聘,只需要看中兴员工的工作牌就可以直接进入。有的公司为了挖人,在中兴各个研发基地对面租间房号称研究所,主要"研究项目"是如何挖中兴的骨干员工,主要工作是每天给中兴员工打电话。中兴公司员工在深圳买房,大多地产商都自发给予几个百分点的折扣,事实上,公司从未出面去协调,为什么愿意给折扣?因为中兴人的购买力影响大,市场调节本身起了主导作用。

2、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积累是宝贵的个人竞争资本。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有些经验甚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你只有深入其境,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经验的获得,远远无法用金钱的尺度去衡量,将使你终生受益。全国各大重点院校累计为中兴输送了10000多名高素质人才,同时中兴也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有出国深造的,有自己创业的,也有在公司末尾淘汰但换个环境又成为其他公司骨干的,等等,许多员工离开中兴时都是留着眼泪道别,因为他感到在中兴收获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企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中兴一直强调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文化是员工的一种隐性收入。每年投入给员工的培训经费几千万元,员工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始终具有很强的时代竞争力。

篇11

3.知识型员工有专业实力。知识型员工不仅更具创造力与自主性,同时更具专业实力。大学教育已逐渐深入于千家万户之中,大学中有各形各色的教育,可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如此的大环正为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知识型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氛围中已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可快速而有效地学会新的知识,其专业实力主要表现于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所谓学海无涯,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而学历即便不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全部条件,也必定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之一。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方能具备的,由此便构成知识型员工的专业优势。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运用

1.满足客户所需。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客户常常被定义为购买企业产品的人群,而实际上产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客户也可延伸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而言,企业的灵魂与胜利的关键之一在于其所具备的人才优势,而知识型员工无疑是企业中的首要人才,也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首要客户。由此,企业想要赢取价值,就十分有必要满足客户,也就是知识型员工的所需。基于东方管理学中的“人为为人”视角,即企业的管理者应“人为地”“为员工”,想员工所想,肯定员工的价值而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

2.服从社会舆论。管理者一直是权威的象征,与员工之间无形的形成或深或浅的距离感。在东方管理学视角中,管理者与员工是平等的,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增强或维护其权威性而“仗势欺人”,使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相反地,因知识型员工创造性、自主性与专业性等自身及从事工作的特点,管理者应给员工更多的空间和尊重,以服从知识与权威同等价值的社会舆论。以此强化知识的作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与归属感,使知识成为主导力量,使员工能发挥自身实力,进而为稳步企业的发展。

3.突破传统模式。所谓传统模式,是指由管理者“发号施令”,而后员工“响应号召”的呆板模式,显然此种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故此而来的便是突破传统的集中西方智慧、融过往精髓展未来风向的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与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合理联系,始于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多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传统工作已渐渐可以被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所完成,知识型员工与电脑的主要差异即在于创造力,电脑多为程式化的数据运算等,而人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是电脑尚难模仿的。同时,人具有情感又需要尊重,具有属于自身的意识想法。东方管理学正是基于人的特点与优势,将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与东方管理学相运用,用有别传统的方式获得胜利。

篇12

进入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建立在泰罗科学治理原则基础之上的、以增加物质财富为最终目的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在被以精益生产和灵敏制造为代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相对于传统工业的金字塔型组织治理模式,精益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企业的每一个体都是创造性的个体。为此,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型技能性转变。因为:1、劳动者操作的机床设备和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其变化提升之快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迅速跟上形势,实现由一般的劳动操作向知识型技能型的操作转变。2、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去粗放型的简单操作的企业组织形式,早已向着集约的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过渡。企业集团化结成了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和并行关系,其组织结构属于网络结构,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以建设学习型企业和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员工代替了传统的企业和员工。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技能。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知识型技能型的人才。当前,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发展,企业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等,使员工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以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人员间的多方面的协作,也更需要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劳动组织的变革,要求员工必须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二、对技能型员工和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正确认识

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能力,一般表现为实际的操作技术。技能是实践训练的结果。企业一般把熟练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统称为技能型人才,把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或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称为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基层班组中占有很大比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工人相比,除了具备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事故处理能力,能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还要能够组织或作为骨干积极开展班组技术革新活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意识中,技术工人的身份仅仅是工人,其作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故而其待遇较差,也很容易受企业改革改制的冲击。而知识型、技能型工人则不然,比如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熟练的数控工和模具工,常常被企业重金招聘,而且不少企业重金也难以招聘到,由于技能型工人比较紧缺,所以才有了企业对技能型员工的呼唤。

三、培养技能型员工的措施

培养技能型员工要结合不同班组所担负的科研生产任务及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杜绝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有序推进,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

1、强化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员工技能培训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理论上首先弄懂,才有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因此,搞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型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员工在今后实际生产活动中运用理论,对实际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是员工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这是一项既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严密组织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培训部门应对所有技能性岗位展开培训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分类,力争做到技能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清楚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员工系统的培训计划。

3、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班组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导师带徒这一机制,为进入班组的新员工选配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技术骨干做师傅。通过一对一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工作技术。

篇13

职场妒忌,作为一种“讨厌的情绪”,或许是因为它被看作是社会禁忌,所以往往被组织成员和学者超合理化和忽视。这种社会的不可接受性也使职场妒忌比其他组织情绪更隐蔽。当前有关职场妒忌成因的探讨都是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相对剥夺和自尊维护模型(Self-esteemmaintenance[SEM];Tesser,1988)。每个模型都为职场妒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解释,但由于组织生活既是不确定的,又是竞争性的,因而这两点都会引发争取满足自我评价和提高的社会比较。组织环境中的大量工作情形,例如晋升,以小组或团队为基础的工作设计,加薪,奖金,绩效考评等都可能会引发社会比较,造成员工之间的妒忌,进而导致许多破坏性后果(Duffy&Shaw,2000)。首先,组织的许多员工进行着紧密而频繁的互动,并且相互依存程度很高。因此,这些工作便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比较。其次,当代组织往往采用基于“客观”的绩效考评,而事实上,组织设计和使用这一暗含妒忌诱导的绩效考评系统通常是为了激励员工获得更好的绩效。再次,许多人在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合理的报酬或奖励。因此,职场妒忌也就应运而生。

3.职场妒忌的后果

职场妒忌会深入一个人的职业身份。Vidaillet(2006)认为职场妒忌会触及“谁是专业的,他们想成为谁,他们认为自己是谁和他们没有成为谁”的感受。人们评价自己在组织中的职业身份是通过评估他们从组织中收到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得来。职场妒忌会产生很多后果,本质上典型地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睦。体验到妒忌感的员工要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初,他们可能会对仅仅基于一种对职业身份的预期威胁而表示怀疑。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可能会通过收集额外信息来了解更多关于这种威胁的事实。一旦怀疑得到证实,他们可能会采取措施以消除这种威胁。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试图诋毁被他们妒忌的同事。而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职场妒忌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会导致过度的压力,并且渐渐破坏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而如果这些反应措施不能够消除这种威胁,将会导致负性情绪持续下去,而未能得到解决的强烈的妒忌感会导致员工的愤怒情绪,这种愤怒情绪会促使员工做出破坏性或暴力性的行为,这些行为也有可能是蓄意的。此外,这种负性情绪的后果还可能会导致员工之间的工作离职,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离职的员工也许是管理者最为重视的。

4.职场妒忌的应对策略

毋庸置疑,职场妒忌会对组织带来很多不利的消极影响,为了建设性的应对职场妒忌所产生的严重消极后果,管理者必须采取行动并且实施针对以下目标的手段:

4.1招聘求职者时要考虑其情感成熟度

在一项研究中,确定了一些个体天生就会更加倾向于体验到负性情感。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职场妒忌的产生,管理者必须试图努力去辨识出求职者在工作应征中潜在的性格问题。改善选拔工作的一个方法是询问求职者关于之前的工作经历,以此来确定其在工作中是否有过消极体验的经历。考量求职者对于未来可能持有的消极态度的一个指标是这个人对于先前的职位以及与过去主管和同事们的关系所持有的态度。另外,在录用时可以参考一些具体问题来判断一个求职者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并且能够以一种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分担团队中成员的不信任和责备。如果求职者表达出对于先前同事的敌意,那么就有可能探查出其产生妒忌的倾向性。一些推荐问题如下:“在你先前的工作职位中有没有一些情况或者在哪些地方你觉得自己没有被公平对待?”“在提供绩效薪酬和晋升机会方面,你的管理者是否能够公平对待?”“跟我讲述一下你曾被不公正对待的具体情况以及你当时的反应如何”。

4.2推动团队合作及参与性管理

长期以来,许多社会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竞争的环境是“滋生各种病态情感的温床”。在组织中引入基于市场的竞争系统增强了员工与同事之间对于薪酬进行比较的趋势,从而也为职场妒忌的产生埋下了隐患。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团队文化中,员工必须协同合作来完成组织目标,因而团队合作可以作为管理竞争系统的功能的异常方面一个很有力的工具。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竞争是对组织有益的,但是严重的竞争往往会引发同事之间的妒忌感。因此团队能够借助合作来融合和协调个人能力,进而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积极关系而不是通过对集体目标的聚焦关注而激起员工的威胁感和不安全感。团队合作重要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命令性的工作轮换的原则。如果员工从一个工作调换到另一个工作,久而久之,他们将不会形成对这个特殊职位的拥有感,也不太可能会将同事视为对他们个人幸福感的威胁,从而能够避免职场妒忌的产生。

4.3实施一个支持合作的激励制度

组织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作的控制系统来管理职场中的妒忌,包括一个恰当的激励制度。这个制度应该依靠客观标准而不是对绩效的主观性测量。此外,以群组为基础的薪酬奖励(尤其是那些包括奖金和利润分享的奖励),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努力合作。这样的激励制度有助于提升员工之间的一种观念,即相比于将同事视为获得奖励的竞争对手,他们会将对方视为其获得奖励的潜在助手。随着与特定技能的掌握密切相关的报酬的提高,技能薪酬也可以被用来对抗负性情绪。此外,一个人的工资在这样的系统中是否值得被提升的判断往往是基于同事对其胜任力的评价。

4.4鼓励开放式的交流。

预防职场妒忌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通过创设一个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与管理者或同事轻松自在的交流和相处。为了减少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处距离感,管理者应当参与到这种开放政策中来。另外,部门或分公司应该对经理和下属定期举行工作例会,鼓励大家都来讨论任何问题,包括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方式给员工提供了表达意见以及对他们可能会体验到的压力来源进行讨论的机会。因为此项策略鼓励所有的员工参与,所以它同时也传达了一个所认可的公平的标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员工妒忌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