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广播电视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广播电视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广播电视发展

篇1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就越蕴含着世界价值。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风格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性、提高针对性,以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提升传播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藏语大众传媒,保护藏族语言文化生态

因此,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对保护藏语语言文化生态和藏区方言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按藏语方言分类,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三大方言间的有较大的差异,而康巴藏语是四川藏区的基本交际语言。由于四川藏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又很少,该地区的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因此,四川藏区民族节目的设置必须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的原则,优先发展藏语大众传媒,增加藏语节目译制播出量,才能保证藏族民众听得懂、看得懂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为四川藏区的藏族群众服务,有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目前,四川在广播方面,四川电台民族频率已有50多年办台历史,藏语节目的播出时间逐年增加,较好地满足了藏区群众的收听需求;在电视方面,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2010年6月24日正式播出,受到了四川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办好这两套节目,十分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四川省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译制中心①开展日常节目及优秀影视剧的译制工作②,使四川藏区观众可以收看到更多优秀影视剧。

(二)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

突出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础。藏区广播电视节目设置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就地取材,紧紧抓住四川藏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特色与资源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节目品牌。四川藏区的特色资源中最能体现其吸引力的是它丰富秀丽、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神秘的人文资源,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势就必然在于反映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生态的专题片、纪录片、特色电视剧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专题片、纪录片等的魅力优势,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四川藏区群众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俗习惯,在接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节目时往往会倍感亲切。因此,开辟体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个性、地域特色和民族心理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取向,使广播电视节目为四川藏区群众喜闻乐见。

(三)创新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贴近性

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增强贴近性,着力反映四川藏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真实展现藏区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状态,才能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引起受众共鸣,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传播效果。一是要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改革创新,迅速、有效地抢占舆论宣传阵地。宣传报道要走出单一的时政宣传的运作模式,避免简单灌输宣传,而是与四川藏区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着力反映民愿、民声,说百姓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增强时政宣传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公信力,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达到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二是要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虽然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亮点,但是节目内容和形式总是停留在几个广为人知的“特色”资源上一味重复,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失去兴趣③。因此,必须不断创新节目形态,在大力办好新闻栏目的基础上,更多开办专题类节目、文艺娱乐节目,播放优秀影视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媒体活动。在节目内容上,可以开办旅游资讯类、生活服务类、教育讲座类、法制访谈类节目。三是要将民族文化元素、新的时代元素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使之在保留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跟上时代潮流,突出时代特色,展示四川藏区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发挥民族文化的持久渗透力,满足四川藏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四川藏区,丰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资金、人才、市场、技术资源等却较为匮乏,配置也不尽合理,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要在世界性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稳步发展,在网络风靡与新媒体冲击时代实现多元文化传播的发展战略,务必有效整合与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切实重视资金投入、人才打造和信息技术体系构建等工作。

(一)有效整合资金资源,构建多种融资渠道

广播电视是一个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更新换代快、运营维护难的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设备,就会大大降低其传播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四川藏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决定了其不能为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造成投入广播电视事业的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影响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成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据了解,虽然国家实施了“千乡电视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但投入四川藏区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十年,国家加大了对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四川藏区必须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合理整合和利用国家政策资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市场补充为辅,多渠道融资投入广播电视事业建设。首先,要利用政策的倾斜与关注,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提高其自我建设能力,促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除了政府拨款和单位自我投资外,要允许广播电视媒介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壮大广播电视的经济实力。从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的筹资体制必须打破系统垄断的格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吸纳资金,投入广播电视事业,以促进多元化的、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经营市场尽快形成。[1](P.14)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必须充分挖掘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市场资源,有效利用西部大开发所引进、所促成的资本,聚集社会资金,用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p#分页标题#e#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资源极度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川藏区经济落后、收入偏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外地的骨干人才不愿来,而本地的优秀人才又不愿回到当地,如此造成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严重流失。[2](P.137)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加强与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既保证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输送,也有利于提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人才素质。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建立人员定期培训机制,不断为从业人员“充电”,增强人才的实力和竞争力。三是大力开展人力资源交流。可以采取和其他发达省市广播电视机构合作的方法,“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借一些技术成熟的人才到藏区帮助和指导工作,也派人出去学习借鉴经验,努力培养藏区广播电视人才。在四川藏区,目前正在开展领导干部与省级部门及市州的“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应充分利用这一干部人事政策,加大广播电视领域干部的挂职交流力度。在既有藏语节目、又有汉语节目的媒体单位内部,也要加强藏汉语节目人才的交流使用,开展多岗锻炼,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④。

(三)整合传输技术格局,奠定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业的传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技术建设发展,尤其是传输技术比全国大部分地区要落后一些,发展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对传输技术格局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1.有线网络整合有线网络整合主要是解决管理体系的整合、数字电视平台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以改变条块分割、利益割据、各自为阵的状况。四川藏区的有线网络整合要吸收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在按照四川省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结合藏区的自身特点推进。如推广数字电视平台,要根据藏区广播电视人口总覆盖率低、推广数字电视难度大的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特别注重合理协调网络整合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保护各方利益,充分调动藏区各级有线网络运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三网融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⑤试点。“三网融合”中一个有效可行的措施是手机电视,也可以说这是产业融合的先行军。[3](P.253)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化功能结构的手机电视:一种是通过地面微波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以“点对面”的方式看电视的DMB手机电视,目前开发出来的主要有公交、的士、地铁和户外大屏等,就藏区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似乎较为遥远⑥。另一种是采用DVB-H技术标准,主要单独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号传输,以3G多媒体手机为终端、以“点对点”模式看电视的手机电视。这一模式受限于3G手机电视在移动通讯网络中需要相当大的带宽条件,在彻底解决带宽的技术瓶颈之前,它只能提供中小数据流量的个性化手机视听服务。不过,随着带宽技术的发展,这在四川藏区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三网融合”对全国广播电视行业都是一个新领域,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行业要树立战略眼光,及早制定发展规划,逐步解决现实困难,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从而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潮流,推进藏区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此外,目前四川省正在开展全省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前期规划。在规划中,应该将四川藏区一并考虑,超前谋划、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三、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的合理布局

四川藏区地处横断山系之中,境内山峰高耸,山高水急路险,河谷纵横幽深。复杂的地理环境给该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带来了重重困难。并且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游牧民又经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流动,广播电视事业布局点多面广。针对四川藏区的特殊地理情况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构建城镇、农牧区、远牧点三个层次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使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合理布局,最有效地发挥其效用,解决四川藏区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难题。

(一)城镇:以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为主

在四川藏区经济条件好的城镇和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城镇地区地形条件较好,有利于铺设光纤电缆,且花费不致太高,而且人口密度较高,有利于维持有线电视网的运行。其二,有线电视具有节目容量大、节目质量高、可选择性强等优点,并且有线电视网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及互动化迈进,有助于提高藏区城镇及其近郊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再次,有线电视一般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好,受众对于收费电视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此外,随着我国“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广播电视事业向产业化发展转型,在藏区城镇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媒体,可以开发视频点播、图文信息等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增值业务,提高广播电视的经营创收能力,开辟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新平台和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农区及牧民定居点:普及卫星电视等相应设施

篇2

1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容量只有24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在网络传媒中,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也是传播信息者,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节目、栏目,赢得更多受众。

2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近些年,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要想减少损失,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当前,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国家标准GY/T156建议,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在整个制作环节中,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所以,对音频的质量来说,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是取长补短,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电视与手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网络电视领先,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数字电视占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因此,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篇4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广播电视媒体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探寻一条适合当今时展的新路子。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信息传播实效性更强。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是各大媒体工作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接收需要特殊的接收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这些设备功能单一,携带不够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各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出现,其能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加上接收信息的终端是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携带方便的设备,打破时空限制,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前社会的新闻热点。为弥补广播电视媒体传达率低这一不足,实现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明智之举。其二,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受众,是各大媒体追求的重点,但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广播媒体因信息接收设备容易操作,信息方式较为单一,即只是通过声音,因此,受众多是老年人。电视媒体虽然受众群体较为广泛,但一些年轻人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观看电视,导致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对电视媒体而言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青年人值得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平台在信息传播范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受众几乎涵盖所有人群。一些忙于工作的青年人也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信息,信息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广播电视媒体也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其三,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信息技术下的新媒体平台较广播电视媒体更具活力,主要是因其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与受众及时互动,给广大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广播电视媒体只是将信息单一的传达给受众,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吸引受众,也应注重将广播电视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合。

2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条件分析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两个媒体的融合,还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有着良好条件。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基础设置完善,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内容生产上有着绝对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尤其电视媒体为保证节目质量,提升节目播出效果,向节目的高清方向发展,实现融合发展后,可给受众提供更多新颖的节目形式。另外,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给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出现,给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如虎鱼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的旗下官方网站,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平台,与广播电视资源共享,共同播出新制作的节目。内容有新闻、新疆歌舞、探险、考古、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视剧、电视栏目等,目前浏览量位于新疆同类网站前三甲,同时在全国省级电视台官网中位列第十位,为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软件支撑。另外,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手机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终端,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8亿大关。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通过新媒体平台可方便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大,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有效挖掘潜在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与知名度。

3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稳步、快速发展,应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尤其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与布局,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3.1重视广电融合

广播与电视媒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薄弱点,为促进其以后更好的发展,应做好两种媒体的融合。首先,做好资源融合。广播媒体信息播出形式为“声音”,而且电视媒体信息播出方式较为宽泛,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能够配合图片、视频等内容。两种媒体融合时不断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传播工作效率。如针对电视节目,广播媒体可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播出。针对广播节目,电视媒体则可通过一定的包装,如真人扮演、图片展示、视频回放等形式,向观众展现。如在虎鱼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播出节目等。其次,做好人才融合。人才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重要方面,即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分别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做指导,确保播出的资源内容符合各自媒体特点的同时,更容易吸引受众。最后,做好信息渠道融合。为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实效性,可实现信息渠道的融合,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广泛、及时地采集、播放相关信息。

3.2注重台网融合

台网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技术准备,稳步推动台网融合工作,不断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台网融合时,首先,做好网络平台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很多节目与网络上播放的节目形式有所不同,为更好地实现台网融合,广播电视媒体应做好融合网络平台研究,认真分析网络平台受众群体特点,掌握其喜爱的节目形式,融合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融合工作,我国堪称电视节目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离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可考虑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研发制作的节目。其次,及时调整节目形式。结合不同网络平台节目播出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优化。如针对电视节目,可将节目时间适当裁剪,更适合在网络平台播放。对于广播节目可转化为文字在微博等平台等。最后,为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广播电视媒体应与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交费、续费工作的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开通相关权限,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播出效果。

3.3做好新媒体融合

篇5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轻易、价格低廉的特征;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难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和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碰到的主要新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碰到的新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碰到的新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新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猜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碰到的新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重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摘要: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和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非凡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新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碰到的新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新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办法。OFDM的基本原理是摘要: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假如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征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征如下摘要: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篇6

一、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通常而言,从干扰的来源方面来看,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自然条件的干扰、故障设备的干扰、电磁干扰、邻星干扰以及人为干扰等等,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自然条件的干扰

对于自然条件的干扰而言,其主要包括了日凌、雨雪衰等的干扰,对于日凌干扰而言,如今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进行避免,通常是卫星公司提前将各地日凌时间进行通知,使用户提前进行准备,对于地球站而言,可对天线的口径进行增大或提高接收的灵敏度,以最大程度地缩短干扰的持续时间,对于雨衰所引起接收信号的恶化过程其实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可对上行链路的雨衰损耗进行补偿,或是将下行链路的雨衰备余量准备充足,以降低因雨衰干扰所带来的损失。

2.故障设备的干扰

对于故障设备的干扰而言,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地面设备故障所引起的干扰,二是卫星故障所引起的干扰两种类型。对于后者而言可通过及时进行备份器件的切换来予以解决,若严重时可进行转星或进行转发器的更换予以解决。对于地面设备故障所带来的干扰则可求助卫星公司进行干扰源的排查,或是确保相应系统和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屏蔽效果,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扰所带来的影响。

3.电磁干扰

对于电磁干扰而言,其主要包括了雷达信号以及微波中继信号等的干扰,因此,对于此类干扰而言,可通过对电磁进行检测,对频率进行协调以及电磁屏蔽等方法来予以解决。

4.邻近卫星的干扰

对于邻近卫星的干扰而且,其主要包括了邻近卫星的上行以及下行两种干扰,通常而言,上行干扰需要借助卫星公司进行邻星运营商的协调方可解决,而对于下行干扰则需要通过地球站进行天线指向的调整,对万向图进行性能方面的改善,以及降低邻星的上行功率予以解决。

5.人为干扰

对于人为干扰而言,其主要包括了人为失误,同极或反极化以及恶意等干扰类型,对于人为失误而言,通常是可避免的,即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制定一个全面的故障处理预案,同时不断进行系统智能化水平的增强即可避免。而对于同极化干扰而言,可借助卫星公司来及时制止并纠正用户的超频范围以及超功率使用予以解决。反极化干扰则可在天线上星之前或者迁移之后,要求用户进行极化调整,同时对其上行功率进行严格控制来解决。对于恶意干扰而言,可对卫星转发器进行增益档的降低,或者加大上行功率来实现对非法信号的压制,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抗干扰新型卫星的研发,以彻底杜绝恶意干扰现象的发生。

二、信号传播的抗干扰技术

对于如今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抗干扰技术而言,多数针对的是那些非法信号对广播电视卫星所带来的干扰,相关人员在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抗干扰技术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组合和选择,以下重点对集中关键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

1.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对于信号压制技术而言,其主要包括了如下方法:一是通过高强度上行信号的使用,实现转发器输入信干比的增强,以防止非法信号的干扰;二是采用低增益转发器,注意选足转发器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小值,为增强其抗干扰能力,应尽可能将转发器设置在低增益档进行工作。三是采用MCPC上行信号,尽可能不要使用单路单载波信号,以防止转发器进行多载波输入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输入补偿的状态,同时还应尽可能降低用户射频信号的功率强度。各用户应合用多路单载波信号,以实现用户射频信号功率强度最大程度的增强。

2.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对于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而言,其包括了许多方法,例如上行通过固足赋形波束进行接收,对于接收天线固足赋形波束而言,应仅仅进行设有合法上行站地区的覆盖,且对于那些有可能会有干扰产生的地区则不用覆盖。此外,对于固足赋形波束的服务区而言,其边缘的滚降率必须够大,这样方可减弱邻近区域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再如,上行通过可变赋形波束进行接收,根据预先所设定可避开各区干扰源多种赋形波束对卫星的接收天线进行设计,在使用的过程中,若所用的赋形波束受到或可能受到干扰时,可将星上接收天线的可变赋形波束进行变更,转变为另一种能够避开干扰的赋形波束进行工作,这样即实现了抗干扰的目的。

3.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

对于此技术而言,其主要是进行上行信号频率的改变来实现抗干扰的目的,即当星上转发器收到干扰信号的时候,转发器以控制信号为依据及时对接收频率进行改变,以防止进行干扰信号的接收。同时,地面上行站也应改变发射频率,这样方可确保转发器能够继续进行合法上行信号的接收和转发。

4.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

此技术包括许多方法,如上行地球站进行直接序列扩频装置,同星上转发器直接序列的解扩装置相对应,这样通过装置的直接序列的扩频性能可以直接抑制其他的干扰信号。再如对地球站的上行信号进行某一种编码的加密处理,并在星上的转发器上进行相应处理装置的安装,这样卫星即可对所输入信号进行解调与识别,从而有效阻断了非法信号的干扰。

三、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趋势与对策

1.播出频率、频道和播出时间不断增加。广播电视频率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从而使电视播出频道急剧增加,从原来的三、四个频道发展到二、三十个(国外有的系统已发展到一百多个电视频道)。每天每个频道的节目播出时间也从原来的3、4个小时迅速增加到17、18个小时,有些电视台甚至24小时连续滚动播出。

2.播控系统、传输系统日趋复杂。随着播出频率、频道的迅猛增加,以前那种单一的、相对独立的单频道播出方式已不能适应,为此出现了相对复杂的、有单频道播出系统和总控制室系统相结合的、调度相对灵活的综合性播控系统。这种系统,不仅有规模庞大的视音频切换矩阵,更有功能齐全的诸如同步机、制式转换器等周边设备。

3.传输系统容量迅速增加、传输手段多样化。广播电视的覆盖与传输系统的发展关系密切。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出现了卫星传输手段、光缆传输手段、数字压缩手段等等。这些手段的出现,解决了以前传输容量小、传输覆盖面小的问题,从而为大面积的广播电视覆盖、多通道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提供了有效的“绿色通道”。

4.发射系统的固体化。中短波、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射在我国是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在我国这些发射系统以前都具有设备庞大、功耗大、效率低、设备老、改造周期又长、维护困难等缺点。所以发射系统这一广播电视维护岗位相对而言既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故障风险大(容易出大故障)的岗位,又是播出关中的最后一关。

篇7

广播电视不仅承载着当代的审美文化,而且其发展也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不断改变。广播电视,其作为大众传媒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取消其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质;广播电视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于大众为己任的。但是,就广播电视的传播发展而言,其在建设当代的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作用。广播传媒作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宣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也有着其巨大的影响力。

一、 广播电视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一)新闻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新闻类节目的发展,首先是从80年代的《新闻联播》开始的,《新闻联播》的政治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主要是传达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方针、号召、指令的。

而在90年代,创建的《东方时空》,则开辟了电视新闻的另一种形式,其用老百姓的视角,去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而2003年以后,为了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新闻宣传要实现“三贴近”的原则,在全国各家电视台中,都踊跃出了许多百姓成了民生新闻中主角的新栏目,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等。特别是在齐鲁电视台开办的的《啦呱》节目,更是把方言、评书、相声、快板等各种曲艺形式穿插到了传统的新闻播报中,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

(二)影视剧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大概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了前期20多年的探索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

早期的电视剧,主要是讴歌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党的伟大等爱国主义精神。像《党救活了他》这部电视剧,虽然制作较为的粗糙,但是其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意义。同时期的电视剧还有《生活的赞歌》、《红色的火焰》等。

广播电视中的影视剧作品,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那部《蹉跎岁月》,剧中的电视演员,用其高超的的表演技能,真实再现了当时那一代人的生活情况,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唤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那一段记忆,在其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现如今再谈及这部电视剧,我想有些人还是会记忆犹新的,由此可见,一部好的电视剧,带给电视观众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同时,在观众记忆中的深刻印象,也刚好说明了电视剧是如何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

电视剧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了刻画,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生活乃至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等,借用这些无形的东西,去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此来影响大众的审美。

二、 广播电视在建设当代审美文化中的职责

(一) 必须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现阶段,在通过我国的电视媒体传播的各种各样信息里,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最高的追求,就是:公正、及时、准确和全面。

我国国内的广播电视,一方面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反映着社会上面的主流舆论,来满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另一方面其又是一个宣传机构,维护政府和执政党主流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政府对国内媒体的政治要求,使其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中,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广播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方面,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天里,都有好几亿的观众,在收看着电视节目,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

在当代的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国民现在已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上的消费,他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也越累越重视了。现如今,面对如此紧张的现代生活,我们大家十分地希望,可以在消费娱乐活动时,摆脱现实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困苦,以及缓解工作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上所提供的音像制品、影视艺术、通俗文化等艺术形式,就为我们这群在现代生活压力下紧张着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上所传承的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同时给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上的商业广告、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等,挤占了原本高雅艺术的传播空间。更有甚者,目前有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其收视率,迎合大众的口味,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呈现出一种低级趣味的艺术形态。

因此,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坚持其健康的娱乐方向,引导着大众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的任务,将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随着广播电视的传播与发展,其必须在培养当代审美文化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和坚持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播”与“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5).

篇8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在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改革也取得了十分大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大的便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只有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更好的广播电视效果。

1.1更新认识不充分

我国的广电部门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十分重视,一直在强调安全播出的作用,也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各个地方广播电视中心也会重视安全播出,但是却没有对安全播出技术进行足够的重视。部分地方领导只是将安全播出作为最重要的,觉得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内容安全播出即可,只要能完成相应的效果就行,所以一直使用传统的安全播出技术,让员工不用考虑其他因素,只要保证播出效果就好。没有及时的吸取最新的安全播出技术,也不愿意规定专门的人员,投入资金去开发新的技术。不重视技术的更新,没有组织员工进行交流、培训等工作,员工无法掌握新技术,对自身的安全播出产生影响。

1.2缺乏系统的标准

虽然国家针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制定了相关规定,对安全播出的管理、维护等都进行了实际的规划,但是由于广播电视行业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的范围也比较广,环节也比较多,所以对整个安全播出技术不可能完全涉及,会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足。而且我国的广播电视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很多的部门都没有成型,部门员工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所以无法准确地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没有办法针对安全播出技术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控系统,实行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所以造成安全播出技术的整体建设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3存在区域性不同

虽然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由广电总局领导,但是下面分布着很多家不同的地方单位。单位的数量较多,人员素质也不相同,每一个单位之间都存在差异,而且实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形成了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由于每一个单位的整体建设不同,单位的大小、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等都不相同,所以安全播出技术的使用在每一个区域也是不同的。国家对不同区域的资金分配,资金使用情况也会产生差异。单位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是安全播出技术无法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因素。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科技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也会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技术带来一定的影响,更多的现代化先进技术会被融合到安全播出技术中,促进整个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下面对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讨论。

2.1对传统技术进行更新

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单位不但要将电视内容安全播出作为一个目标,而且要重视起来安全播出技术得发展。单位的领导要积极的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变原来的观念,提高自身对安全播出技术以及现代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及时的将传统落后的技术进行改进。不但要保证播出的效果良好,也要将具体的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准则。同时,要加强对安全播出技术的资金投入,及时的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还要抽取自己部门的精英人才,寻找一些爱学习、具有相关能力的工作人员,去探索更好的安全播出技术。各个地方单位要增加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更多的部门人员讨论的机会和平台,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比较好的单位。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购进更多的现代设备,将单位内部的安全播出技术不断更新,使广播电视的质量更好,播出更安全。

2.2信息技术的融合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并且逐渐的趋于稳定,开始被更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也近一步提升了电视广播的质量,创造了一个更清新、更智能的广播电视。另外,对于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将会融合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广播电视形式,实现不同平台的播出模式。现代移动通信也是一个热点,很多的人开始在一些智能产品上观看广播电视,这也将会是广播电视的一个跨越性发展阶段,可以更好的提高其安全性,降低灾害、事故等为广播电视传输中带来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好的观看广播电视。

2.3智能分析技术的使用

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会涉及很多的步骤,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等,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而且要保证同时并且准确的传输,如果这个过程没有一个准确、有效的分析,对这些相关数据实现整合,那么数据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数据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智能分析技术是现今比较热门的一个技术,可以对需要的数据自动的进行采集,同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将要播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预测,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让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将整个数据、信息更加完善,传输更加正确的数据,实现更好的播出内容和效果。

3结语

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广播电视的安全、准确播出是及其重要的。安全播出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项目,安全播出技术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的内容。所以必须对安全播出技术进行重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播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耀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214.

篇9

首先,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容量迅速增加、传输手段多样化。广播电视的覆盖与传输系统的发展关系密切。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出现了卫星传输手段、光缆传输手段、数字压缩手段等等。这些手段的出现,解决了以前传输容量小、传输覆盖面小的问题,从而为大面积的广播电视覆盖、多通道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提供了有效的绿色通道。

其次,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的固体化。中短波、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射在我国是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在我国这些发射系统以前都具有设备庞大、功耗大、效率低、设备老、改造周期又长、维护困难等缺点。所以发射系统这一广播电视维护岗位相对而言既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故障风险大的岗位,又是播出关中的最后一关。

再次,广播电视系统的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当今世界已变成计算机的世界,计算机技术无孔不入。广播电视领域传统的那种模拟硬件,早已被计算机技术改变得面目全非。计算机已渗透到广播电视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广播播出模式也被计算机网络传输自动播出系统所取代。广播电视部门应该根据新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研究好、掌握好、使用好、维护好这些新技术下诞生的新设备,使这一绿色通道不但始终不间断,而且质量越来越高,是从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尽快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最后,系统的数字化、多功能化。广播电视的发展轨迹,由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这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在广播从模拟向数字转变的过渡期,播控系统、传输系统、发射系统都要逐步地实现数字化,三大系统的设备也将逐步地进行更换和改造。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效的数字压缩技术、信道附加信息传输技术也迅速发展,从而使一条传输通道的传输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传输的内容越来越多。多声道传输技术、图文电视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等等也相继发展起来,使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其一,广播电视全面实施数字化。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拄术的发展方向:一是,数字电视的推进首先从卫星和有线电视开始切入。二是,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的制式。三是,实现数字声音电视广播。选择一些大中城市开展数字声音广播单频网的试验和应用,以确定我国地面数字声音广播的标准和频段,达到利于移动接收。采用国际上DRM标准进行数字短波广播和中波广播试验,逐步推进中、短波波段发射机从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四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泛采用数字技术以提高广播节目的制播质量。

其二,广播电视网络化加快进程。一是,在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建立集节目信号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体的网络系统。二是,尽快全面实现国家.省级干线网和地方有线电视分配网的互联互通,建立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三是,继续完善以HFC接人为主的有线电视分配网改造。推进分配网向数字化、双向化发展实现光节点到城市到楼,乡村到村。四是,建立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平台和传输平台开展付费和交互式业务。五是,推进音视频广播上网络,以方便人们获得相关的音视频信息。

其三,建立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建立以国家广电总局检测台为主体,地方观测台为补充,本地与远程遥控相互结合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同时,注意实现监测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对地面有线、无线、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外台对华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我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同时,对于违规操作广播电视单位进行严厉的惩罚与约束,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的效率与口碑。

其四,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推进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广电总局在做十五规划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路,即以扩大覆盖为重点。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所以要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将广播电视送到每家每户是广电行业的责任。广电事业建设的重点在于覆盖,覆盖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加强覆盖,提高覆盖率应是广播电视技术的为了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国际广播的实力,利用卫星广播、网上广播、设立海外广播发射基地等等方式,实现我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的全球覆盖,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总之,广播电视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构建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在信息迅速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人员需要把握好时代进步的契机,不断发展与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广播电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日渐多样性、独特性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与个性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平台,更是为人们更多精神需求的发掘提供了途径。

参考文献:

[1]史萍.广播电视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

[2]方兴,苏勇,杜啸岚.卫星数字传输与微波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3

[3]张军,张浩,杨晓宏.广播电视技术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4

篇10

一、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网络化的监测体系

各地市使用不同功率的发射机组,因此决定了它的覆盖区域要求有不同的覆盖网实现。省台节目覆盖由省属发射台和地方台发射台组成覆盖网。要了解本地广播电视覆盖效果,要与相邻的省市监测台站为补充的广播电视监测网,把监测数据集整理得到其效果资料。省台节目覆盖情况要依靠省属监测台和地(市)监测站组成的省广播电视网,对效果不好的频率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广播电视覆盖面。

除了固定的监测外,还需要有流动监测,通过流动监测核查发射台的覆盖区、发射台的理论地波服务区是可能的覆盖区,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覆盖区。人为的噪扰,相邻发射台同、临频干扰都会影响覆盖区范围,只有地波服务区中场强大于或等于该台的覆盖区。流动监测的目的就是看覆盖服务区内是否有电气干扰,有无高层建筑物,确定各方向获得可用场强,将所有测量方向的服务距离的端点连接起来,便是该台的实际覆盖区,将各地市级监测信号通省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络汇集在省监测台,在省广播电视监测台建立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现代广播电视监测网络系统。

二、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

据调查我国还有1.5亿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些人群主要分散在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地热复杂,居住分散,要让这些人能听到、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就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地形平坦的,而人口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采取多路微波分配(MMDS)的方式对接收下来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转发,其接收方式最好是在用户进行个体接收,买一台下变频接收机,直接接收行政村所转发的MMDS所转送的各套广播电视节目。也可在村屯,用一台MMDS接收机将收到的节目再用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发射机转发,供农民用普通电视机和调频收音机接收。

三、推进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迅速走向数字时代,电视技术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新系统和新技术。在节目制作方面,从普通的模拟复合到模拟分量,到数字分量,压缩数字分量,还出现了非线性编辑网络,虚拟演播室等。在转输方面,不仅演播室到发射台的传输采用了数字方式,卫星电视广播也主要采用数字方式。这样我们就要建立反应快捷、准确、高效的以中央直属监测台为主体,地方监测台为补充,本地与远程遥控相绳索合的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要采用微机集散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监视和控制的设备较多,功能强大,能实现无信号的报警和记录,信号的自动切换,设备的故障报警和记录,信号的自动切换,设备的故障报警和故障分析,设备的自动倒换,自动抄表,远程微波机房的遥测遥控,在发生运行故障时,能自动通BP机提示值班人员,从而做到无人值班,有人留守。

微机集散衬时监控系统主要由AMS-825DB-T一体化工作站(值班机),IPC-610控机(事务机)和研华ADAM系列数据采集控制模块组成。ADAM系列模块是一种内置微处理器,传感器智能化设备,它通过PS-485通讯协议发送或接收ASCII码格式的命令,每种型号的模块命令集由近10条指令组成,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讯都以ASCII码实现,这就意味着ADAM模块能以任何高级语言编程,微机集散实时监控系统功能多为安全播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德泽.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世界广播电视,2004.4

[2]矫英杰.基于网络数字广播电视质量实时监测系统.硅谷,2011.9

篇11

二、规划建设方式

1、抓好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更新摄、录、编设备,增强节目生产能力,完善台内数字化网络结构体系。摄像设备达到广播级高清、数字化要求。采编播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开展高清晰电视的制作,完成广播电视中心技术系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演播室、广播电视编辑室、配音室、播出机房和节目储存管理系统的设备建设等,实现全台网络化、数字化,实现高清晰度广播电视节目播出。

2、改造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心机房,改造后的中心机房设备主要提供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电视节目等高清、标清公共服务节目,地面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基本达到现有模拟电视覆盖水平,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基本普及,更多的中央、本省、本地农业科教类电视节目等其他电视节目进入地面电视频道,通过高、标清方式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套高质量的节目,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改造后,现在的地面模拟电视信号停止播出,地面电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战略转型。改造后,使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心机房功能完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3、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市地方节目“全覆盖”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完善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广播电视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市地方节目“全覆盖”。

4、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广播“村村响”和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十三五”期间完成资源整合,实现城区应急广播体系网络化。完善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实现城乡广播电视一体化,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

5、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安全保障和质量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机制,充实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措施手段,加强应对演练,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和破坏行为,强化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不间断、高质量、经济安全”的运行和维护方针,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自动化程度,完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技术维护规范,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和安全播出水平。

6、努力实现广电网“双向”、“智能”、“综合”目标,同时探索与通讯、互联网等三网业务融合,基本实现全县光缆“村村通”,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总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有线和无线传输覆盖,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提高边缘村庄广播电视覆盖,力争使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100%。

7、推进县广播电视新媒体系统建设。建设好县广播电视新媒体系统,使群众随时可登陆网站浏览县广播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使新媒体系统充分发挥广电节目优势,建成县最大的在线视听音像资料库,同时在网站上提供广播电视的办事指南、节目预告等服务内容,开设网页与观众听众直接沟通,听取意见、收集信息,为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调整、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报道水平提供参考。要完善广播电视网上宣传、评论队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篇1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从最初的事业化发展转向产业化。

首先其发展带动了我国影视产业,为电视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广播电视作为当前主流的媒体,广告就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来源。

因此,较好地发展广播电视可以给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前景。

二、我国城乡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初期

由于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广泛需求,广播电视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就应运而生。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成立,其名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命名为中央电视台[1]。我国广播电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最终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完善体系和机制的机构。

(二)稳步发展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起步较早,但是在发展中速度十分缓慢,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认识不高。198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这在电视的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春晚一经播出,我国电视的覆盖率就有显著升高,而春晚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三)市场激烈竞争阶段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台竞争逐渐激烈。数据显示,于1958年成立的上海电视台率先在1979年开始受理广告业务,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的电视广告收入高达200亿,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要占全部广告收入的1/4[2]。

三、我国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发展趋势

(一)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广播电视也逐渐步入全新的时代,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设备开始趋于数字化、自动化和多元化。

在当前的发展中我国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方式已经从原来的中短波无线发射技术转向现在的数字化无线调频技术、移动多媒体融合技术、手机广播电视覆盖技术、有线电视覆盖技术等,真正做到广播电视无缝覆盖,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破坏行为带来有力的控制和打击。

例如我国政府在近年来开始在各个农村地区实施的“村村通”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的农民朋友通过广播电视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相关的技术,提高生活质量,而该政策的实施就是将有线数字电视在农村地区进行普及。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首先是将图像及声音信号从电视台发出,经数字压缩和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然后通过卫星、有线电缆或是地面无线广播等方式传送,最终有数字电视接收之后经解调和解码等处理还原成图像或声音。

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数字化进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及信息安全带来了更深层的保障,同时也加强了国家政策的有效宣传,更有利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良好沟通。

(二)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已经实现了有线、地面、卫星直播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系统。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向全光网路的方向迈进,全光网络包括光交互技术、光节点技术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与互联网的使用相融合。

未来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必将与网络技术融合,结合网络的全流程制播一体化、无纸化和无带化的先进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节目质量和工作效率。届时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将会大大提速。

(三)对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结合给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上升空间。这种形式的产生为我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合并、整合分散实体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成功摆脱了我国一直以来“内挤外压”的局面。城乡广播电视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当前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只坐在家中沙发上,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掌握实事动态或是娱乐新闻。广播电视目前的发展状况已经达到通过网络信号以直播或是其他形式来展现给观众,大大提高了便捷性和实用性。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已经逐渐呈现智能化的趋势,互交电视和流媒体广播的诞生就是建立在这种形势下,该种信息的覆盖方式正处在研究人员的实验阶段且前景十分可观,在我国未来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的发展中,必定会得到广泛应用[3]。

四、对城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面覆盖的建议

(一)对高山无线发射台的建设与规划

当前,通过我国对广播电视信号台站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原本在六、七十年代规划建设的高山无线覆盖台站现在基本能够恢复使用。在当时规划建设的台站主要功能包括两项,分别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和信号传输。但是由于建设的地区普遍离城市比较远,所以高山台站无线信号即使实现了覆盖也无法做到无缝全面覆盖。

对此我国应该针对高山无线台站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其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的卫星信号覆盖系统和全国应急信号覆盖系统的建设,适当增加一部分中小型功率智能发射台站,利用当前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先进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设备使没有信号覆盖的盲区得到信号的有效覆盖,使我国城乡所有地区的人们都可以使用我国自主发射的无线电波。

(二)对全国广播电视应急系统的策划与建立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从我国2010年青海突然发生的大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中可以看到,广播电视系统进行重建的过程十分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或是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存在很大的威胁性、毁灭性和不确定性,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广播电视系统对人们的实用性、重要性、便捷性和经济性。

因此,针对我国这种自然灾害多发的国情及现状,建议大力整治和重新规划全国广播电视应急系统,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需求,并且做好地方信息的有效发送。

五、总结

我国在未来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的发展上必定会跟随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改变和更新现有的技术,真正实现将广播电视的信号做到无缝覆盖,给人们带来切实的利益和便捷。

参考文献

篇13

作为一级新闻舆论监督部门,县级广播电视被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层光环罩住,其中的绝大多数员工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系统深层次的生存危机。如县级台在资源、人才、环境等各方面与中央、省级台相比有较大差距、专业人才的匾乏等危机,由于历年当前的市场运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些年来出台的有关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系列政策等,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发展陷入某种程度上的瓶颈。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现在正面临着一种计划经济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的顽固挑战。广播电视事业的高端部分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沿着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方针大刀阔斧的改制。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首先面临的却是一场与传统顽固观念的思想斗争。现实中,许多地方的县级广播电视大多贪稳怕变、安于现状,毫无创新的热情和才情,工作年复一年无丝毫建树,这种作风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县级广播电视在大好形势面前又将错失发展与壮大的良机,只得还是在收入相对减少、设备严重老化、科技含量偏低的无奈之中艰难走过,进而日渐被逼入生存的危机边缘。

其次是受众资源的严重流失。县级广播电视创办初期,本地新闻受众受先睹为快心理的驱使,容易聚集在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之下。换言之,新闻的接近性使县级级广播电视能够拥有相对数量的新闻受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受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资讯需求的扩大,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接近性优势就被国家、省级大媒体新闻的共时性取代。节目题材的相对狭窄,受众定位的自由空间小等原因让地方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县级广播电视关注的只能是与当地范围内切实相关的节目素材,其重大性远不比中央台和省会广播电视,因此可供观众选择的新闻题材相对要少。

再次是现有设备落后和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县级广播电视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采编、播出硬件设备都比较落后,导致无法创品牌、创精品。广播电视是一个重科技、重人才、重装备的行业。相比之下,中央台、省会广播电视除了在基本设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外,还拥有直播车、摄像摇臂、航空拍摄等重型设备和科技含量很高的器材。摄录、编辑、制作、演播室、信号发射等的差异从技术和装备上严重制约了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在视觉上的精美程度。另外就是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县广播电视的收入主要由电视广告、有线电视收视费、部分财政拨款和少量其他业务收入构成。受众资源的流失,导致收视率和收听率降低,录播设备的老化,导致节目质量的直接下滑。这都将直接导致县级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2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探讨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应该不仅普遍具有本区区域内满足“本土化”新闻舆论与其他经济、文化等信息传播需求的特定功能与作用,还要根据县级“三化”的需要进行更具贴近性、及时性、针对性的服务,将优势补充中央与省市一级广播电视传媒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传达的地方,并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建设就更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与实干精神,要重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县级广播电视低成本高效率提供的发展空间。另外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有幸面对数字技术普及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黄金时代,更要加强创建优质网络硬件,占领最佳赢利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广播电视日益呈现出“技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频道专业化,媒体集团化”的趋势。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的有线电视网络开发建设上的要求,大力拓展基层有线电视网络市场,继续延伸网络,扩大入户率,增加城乡有效覆盖,彻底改变有线电视网络分散、乡镇分割、产权不一、粗放经营的局面。

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改进县级广播电视播报的内容与形式,要注重传播内容上的本地化,作为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县级广播广播电视主要优势就是地方新闻、地方服务。这是一块其他综合实力再怎么强大的广播电视也无法取代的阵地。因此作为我国政治构架下的基层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在于突出本地化。突出本地化就是要与当地县级受众文化品位、文化习惯、文化认同相当的内容作为播报主流内容,同时借用国际媒体市场对节目从包装到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和环节惯用的手法精心运作,让本地化节目既在本地得到充分传播,也在更广阔的地域得到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