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体现生命意义的人性化教育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最直接体现。教师的关怀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端正他们的医药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与情感,以达到建构关怀能力的目标。因此,要实现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高度职业道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前提。只有教育者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人文关怀。

(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医药行业是以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服务对象的特殊行业,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把人文关怀精神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相结合,强调在医药工作中服务他人和尊重患者的认知,通过换位思考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生命关怀的讨论提高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了解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职业实践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三)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高校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念,使之形关怀理念。医药行业是关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在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专业课中加入人文关怀教育;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强化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走访调查医药企业,了解医药事业发展前景;通过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通过在专业实习中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敬业精神。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始终,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实践和专业学习的开展,又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是面向医药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认知和职业行为的手段。在职业道德评价上,应与多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适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除了由职业道德课程任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进行考评外,还要积极尝试其他的实践性考核方式,如论文、实习单位的职业道德评价、社会实践总结评价等,赋予这些评价方式不同的分值比例,最后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此外,医药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能够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显著,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学生。

篇2

(二)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标准个人化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标准来束缚另一群人。在问及“你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32.37%的学生回答“清闲舒适”,63.43%的学生认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能开除90后的学生在追求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们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上,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当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有何选择”,48.67%的学生回答“尽量两种利益趋同”、10.67%学生回答“视情形而定”。这也表明,他们虽然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但一旦发生了违背公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又是暧昧的。(三)组织纪律性不够,行为方式情绪化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对上课迟到你怎么看”时,58.8%的学生认为“迟到总比旷课好”,仅有9.7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在回答“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时,有65.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30.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26%的人认为“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形象”。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都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推崇时尚,思想前卫,喜张扬、好独立、爱自由,追求感性满足,行为方式情绪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造成艺术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三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先天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简单,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时间越来越短暂,社会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时性和面对面的局面,缺乏辨别力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状况,并且受到深深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高职类专科学校中,由于很多学校因为社会需求,艺术设计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加上艺术设计大环境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一般比较优越,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开放化,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兴趣爱好广泛,学生特长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较淡薄,造成很多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追求享受,消费观念大胆并且习惯于以眼前利益的实现,代替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还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引导,实践育人,将新媒体的运用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独立空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展示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整合。要避免学生沉溺新媒体娱乐不可自拔,就需要将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投身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通过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悟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丰富,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建立职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测评,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开展心理、求职、政策、创业等个性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耐挫心。为学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等。同时还应包括授课方式上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分阶段的引导式教学手段的设计,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现场实践等等。

四、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加强职业道德引导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多项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分项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项目活动,也在致力于把每个分项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动。用“团队文化节”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用励志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访谈类活动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用“世界日”为同学们普及节日知识,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一)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制作了多块宣传画,在学校学生公寓,进行德育引导。

(二)选出学院内获得重大比赛奖项或者有特殊表现的同学,制作访谈节目。把有代表意义的现场采访片段和访谈节目制作成视频到微博、人人等学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大范围传播,让同学们相互转帖、跟帖,以便我们扩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实的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为切入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法拍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励志微视频,拍摄各种大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制作成类似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短片,上传到学院人人网公共主页、学院微博平台、学校贴吧等,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目前已经拍摄六个短片。

篇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份本科生的就业率为83%。今后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如下:

1.学生毕业数量的急剧增长与现有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影响大学生就业

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01年的大学毕业生是115万,2002年为145万,增长为26%,2003年猛增到21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为46.2%,200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280万比2003年增长了犯%,加上去年还有近70万毕业生尚未就业,2004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将接近350万人。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从而产生供求矛盾。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产生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2.学生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近年来有些专业就业形势看好,毕业生选择余地很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受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很多招聘会上,都能看到公开贴出的“只限男生”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大学生的专业限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3.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高门槛”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联系。据相关媒体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和能力要求提高,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洽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将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忽视了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定位,还要掌握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

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随意性大,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作好择业准备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4.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多多

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全程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毕业工作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学校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2.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补充。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篇4

2.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信息

学生参与就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是衡量学生求职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就业信息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信息需要就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加以了解: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包括全国毕业生人数及各个地区的就业需求情况、学生所学专业在社会行业内的需求情况、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等。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向学生传达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各项政策,有利于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顺利成功完成创业活动。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管理规定。相关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等为规范就业市场和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都会出台一些相应的管理规定。学生了解这些管理规定,有利于他们有序地展开求职行动,有效地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在求职途径方面,高校毕业生大都没有经验,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应对,通过就业指导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多种求职途径,准备求职应对措施。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通过教学指导而增加,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学生们求职成功的机会。在求职技巧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学生可以学习求职信的写作、简历的设计与制作、面试的技巧、自荐的方法、求职过程中的礼仪等相关知识与技巧,这些内容是其他课程教学中所没有的,对学生求职面试十分重要。传授这些技巧对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在求职“实战”中“如鱼得水”,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从容应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篇5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市场化转化,加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造成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派专人联系用人单位,跑就业市场等促进就业工作,一批批用人单位来到高校进行选拔人才,但结果往往是“高兴而来”却“扫兴而去”,单位招不到学生,学生想去的单位却没来招聘。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主就业意识差,矛盾心理驱使他们患得患失,不能从个人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就业定位模糊,在迷茫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从而导致“供需脱节”。

2.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同感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在致力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很多的教师也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很多的大学生并不认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教师也只是“空谈家”,指导教师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有任何的帮助和改变。

(二)高校造成的原因分析

1.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脱节。在走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时,有很多学生反映初到工作岗位时,大学所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脱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给尽快适应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急,用人单位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同时,高校也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不出去而着急。可能这其中与很多限制的因素使得高校不能为之,但是,如果高校不能忍痛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革,最终,不但不利于大学生找到市场需求的适合的工作,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本身在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和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国外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而在我国,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或是实践经验不足。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教学内容就必须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科学有效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知识的更新,真正起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逐步推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可挖掘潜力,在选择毕业生时学历已不是主要衡量标准,在注重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人才。

(三)将就业指导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能力是就业竞争的砝码。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耐挫能力、执行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拓展训练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入学教育

这一阶段为就业启蒙期,主要是学习意识和就业意识的培养。刚刚进人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从学生一人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融入就业教育。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帮助新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新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新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阶段――大学四年教育

1.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人生的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1)要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因此,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吸收什么”,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最终使大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方面夯实基础,还要在素质能力方面进行拓展,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2)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会存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表现。因此,要坚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适应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要鼓励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紧密相连,还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二学位、选修课,以及其他相关技能的学习,不能盲从,也不能只立足个人爱好,而不考虑社会需求。

2.阶段性的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指导教师要根据四年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指导,重点是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职业。对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要重点进行政策指导以及心理辅导。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素质,分析解决影响因素,明确创业准备流程,最终确定创业目标。

(三)第三阶段――离校教育

要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安心本职,虚心学习,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完成好第一项任务,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同行的关系;教育他们面对机遇要敢于抢抓,面对困难要充满信心,面对挫折要意志坚强,面对批评要正确对待,面对赞扬要化作激励,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

四、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师生建立信任是前提

就业指导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实实在在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人性化指导是基础

人性化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性修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个机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三)个性化指导是关键

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实问题

(1)就目前而言,就业指导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的模式。据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80人以上教学班占65%,60人以上80人以下教学班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占10%,基本上没有30人以下的教学班。在这种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往往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造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开展,也就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往往采用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强调知识的单向传播,最多配以一些新媒w使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环境交流与互动的能力,传播媒介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经过学生的自我内化和自我整合才可能获得实质效果。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走出困境的对策

(1)坚持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创新的突破口。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由教师将课堂讲到底、学生被动听到底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多种感官的充分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感知,动脑思维,从而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和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主体的角色,主动获取与就业相关的有效资料和信息,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2)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才能让每一节就业指导课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喜爱、认同和期待的课程。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借用幻灯机、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工具,将较为枯燥的就业指导课知识以搭配解说文字的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增强课程讲授内容的趣味性和讲授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看到主题鲜明、图文并茂、信息突出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则大为提高。实效性是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选择最有用的课程内容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地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最实用的技能。例如在课堂上可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与指导,增加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针对未来的职业目标来明确当前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而对于即将走上谋求职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就业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能强化则是十分实用的教学内容,这将直接解决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需要,帮助学生走出求职的误区。

(3)坚持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是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各种途径,适当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师资专业技能,从而降低班级人数,形成小班教学,但此举潜力有限,供挖掘的空间不大;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引用有效的、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探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在多维互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图文并茂、音像兼具的方式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板书文字,听得到声音;运用典型案例,以分析、讨论等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去观察、思考现实问题,将枯燥的就业指导课知识寓于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找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讲解的主题通常是关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多维互动模式,扩大了师生互动的空间,拓宽了师生的互动途径,丰富了师生互动内容。每位学生在每次就业指导课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等多维互动,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互动。首先,网络交流方式是最便捷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QQ群、微信、微博等新的网络工具,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其次,让学生与职场精英直接面对面。邀请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各类行业的CEO等与学生直接见面,通过报告会、讲座、座谈等方式,让他们直接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可以设计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让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各类行业CEO 作为招聘的考试官,让学生在参与求职的模拟面试中,在与优秀校友等人员近距离互动交流接触中,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篇7

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功能与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以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主而开展的。注重的是解决燃眉之急,认为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工作、追求较高的就业率,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和高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2、严重缺乏一批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育者必须对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的掌握,这是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的关键。所以,高校应重视这一环节。

3、就业指导对结果较为重视、忽视了过程教育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通常是以“技能速成班”与“政策形势宣讲班”为主。其实,其应该是一个教育过程,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时,高校应积极的设置相关的就业指导课,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对社会上的职业情况与自身的职业倾向加以全面的了解,然后,给予其相应的技巧指导,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会正确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过,这一就业指导严重缺乏一套规范性、系统性的体系。

4、就业指导不具备有效性与针对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通常采用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决定着讲课内容,范围十分窄、所采用的手段不够先进、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二、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及其措施

1、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其一,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就业指导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属于核心部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不能只注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指导择业,还必须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的引导,以此将学生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对就业期望值加以调整,这样,他们才能够正确的定位,才能够树立起基层意识,自觉的参与到生产第一线。

2、构建高校就业信息网、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构建就业信息网,能够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跨地区与跨时空的全新服务方式,同时,还为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就业信息网已经代替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成为了关键的载体以及良好的沟通平台。由于高校就业信息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及较大的信息处理量特征,因此,要求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学经验,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学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

3、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属于系统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必须时刻以毕业生为中心来开展。所以,在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第一步要做的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与系统性加以全面的考虑,这一指导并不是说当学生即将毕业时而进行的临时辅导,而是要在学生进入高校求学过程中指导他们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以及职业心理;第二步要做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摒弃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个人兴趣,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让学生在懂得学习与对社会需求关心的同时,还要对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进行一番深刻的感悟,以合理的规划出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从而持续良好的全面发展。由于年级不同,所以,就业指导课程所注重的方向也不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根据具体的职业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与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及自我激励有着一定的关系,应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争取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4、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极其的复杂,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应有计划的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或者加强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通过这些方式将就业指导员的政策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全面提高,确保其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激励考核机制,编制出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办法与考核细则,确立目标责任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从而使得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如果做到了这几点,那么,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获得较好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应积极的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各种有效的指导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率,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金旭.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篇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职院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对于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坚持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方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高职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的特点

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反映出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思想特点。

1、思想活跃,观念超前,是非评判能力比较薄弱。高职学生大都是80或90后,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开放的环境和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来源灵通,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和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随大流,人云亦云、“重义气”,对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清楚,往往凭义气办事,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

2、个体意识强,但自我控制力较差。高职学生本能的个体意识的膨胀,表现为更注重个人发展,关注个人的荣誉,忽视他人、集体利益,甚至把社会、他人与自我对立起来。不愿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往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上依赖老师的督促。

3、情绪浮燥,逆反心理较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阶段初期,在这个阶段当中生理发展超前于心理发展。他们活动范围广,遇到问题较多,但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其活动的范围不相适应,因而出现急燥、不严谨的情况,在待人接物中与正常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因高考失误,有强烈的失落感,心态不平衡,总认为是被迫到高职院校来的,看不上学校、看不上老师、看不上同学,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

4、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大多数还是缺乏对社会的真正了解,缺乏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张扬、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利益至上,这些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目标定位的差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学生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特别要树立学好职业技术、 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2、心理素质的不同。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要么有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有相互歧视心理,要么有逆反心理,调皮、不受管教、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3、学生层次的不同。目前,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降低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情绪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坚定完成学业的信心。应当激励他们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

4、社会认知度的不同。社会对高职有些偏见,不仅不利于高职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他们往往也对自己认识不足,或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影响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有利于进取、平等、竞争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社会风气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冲击。

1、现行的学校德育有的存在实质和形式上问题的。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有的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摘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论文格式,创新。论文格式,创新。

2、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论文格式,创新。论文格式,创新。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论文格式,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

3、教导太过狭义。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有的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三、高职院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能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员工,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及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都要注意“言传身教”。同时,注意调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要使多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达到“双师”标准,要鼓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

2、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职业素质,应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创新素质等等。这些素质直接制约和决定着职业能力的水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加强学生的与从事各种职业有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教育。

3、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贴近学生心灵。教育专家提倡“ 蹲下来与学生说话”是很有道理的。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 逐个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进行特色化的教育。论文格式,创新。

4、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实际出发,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虚功实做, 虚实结合,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帮助正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5、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其关注兴趣,拓宽心理教育渠道。还应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自主开展自身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等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高职学生自律组织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理论上的宣传,思想上的疏导,又把思想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为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排忧解难,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爱心,这样才会大大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号召力。

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要认真坚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学校实际,不断在理念、载体和方式等方面改进创新。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重点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1、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为高职生的创新、实践、成人、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广大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环境,应对日趋激烈的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2、建构以班级活动为模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及班级之间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要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文艺竞赛、体育竞赛,开展班际交流活动或研讨会、举行班际联欢或座谈,展示班级整体形象,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建构坚实稳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①以校园文化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良好途径。②以网络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网络,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使网络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③以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生的主要交流场所由教室转向公寓或宿舍,公寓或宿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休息之地,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认识到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作用, 在实践中完善的,应该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学生只有在进行实习、实践过程中真正承担岗位任务,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角色的变化,适应职业环境,才能把这种职业习惯逐渐地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识水平。要更新观念、倡导学校道德教育开放的精神、倡导学校道德民主作风。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发挥学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语:科学发展观下,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通过多样化、开放式的灵活性教学,使得思想政治工件既有理性的启迪,又有实践的思考,只有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经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要求的高职政治思想教育新体系,开创高职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积极地探索真的为社会与学生所需要地道德教育社会,道德规范,努力培养新世纪所欢迎的道德新人。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时俱进,努力改进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遂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 .(4):31-32.

[2]丁娜,郭玉刚.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6 . (5) 58~59 .

篇9

某职业高校曾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企业的人才职业素质期望进行深入调研,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后发现:①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总体状态令人担忧,择业观和价值观趋向于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②只有建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才具备被提拔的前提条件;③“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高职毕业生亟待提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基本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必须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就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而且普遍存在“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2008年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实习就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这些毕业生到服装厂实习不到一个月就纷纷离职,离职的原因是工作条件过于艰苦、对实习工资不满意,还有的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在团队协作方面,现在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团队意识,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此外,制作虚假简历和虚假成绩单的现象十分普遍,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建设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也刺激和诱发了大学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 

 2.教育产业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地方学校把多招学生、扩大办学规模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之中冲淡了职业道德教育。 

 3.教师素质制约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其实是一本活教材,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中职合并而成的,原有师资的素质和水平、教学观念和能力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4.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据调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观念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就给他们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种种道德缺失行为留下了隐患。 

 上述原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致使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偏低,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呼吁:“学生找工作时需要上的第一课就是职业道德课。” 

 

 四、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形成较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各部门应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对在校学生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加快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其次,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职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应该选取典型案例加强理论的论证,这样才会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设置情景,加强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最后,要多和企业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3.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规范教育入手,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常规管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知荣辱、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就业岗位状况的需要,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也是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影响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职业指导所处的职业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宏观就业政策及相关行业政策对职业指导的影响以及高校自身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自身的建设,如自身工作能力、工作水平、职业素养等;还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如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辅导、课堂教授、交流讨论等辅导形式及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入学前及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其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应该包含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能单靠职业指导起作用。但是,专注于提升职业素养的职业指导工作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重要性

目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重视。同时,作为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时注重的往往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的提升和认知层面的指导以及就业政策解读等等,对于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

事实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考虑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一些基本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发展潜力等。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虽能满足企业专业要求却不能胜任岗位,更有很多应聘者最终因为工作态度等非业务原因无法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较高职业素养的应聘者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快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们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迫切的社会任务。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与以往我们理解的职业素质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职业素养更强调职业人在整个职业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与作风、基本修养等。

笔者认为现代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要树立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怨天尤人,不迷失方向,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第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熟练业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顾全大局,做事认真专注,懂得责任比职责更重要,有职业信誉等。第三,要懂得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体,能代表职业身份等。第四,要具备现代职业精神:乐观、向上、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要胜不骄、败不馁,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第五,应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能知晓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考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

如何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开展职业指导

首先,建立“层级内化指导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单纯的形式上的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有所提升,因此应该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笔者曾参与过应用心理学“内化效应”建立“层级内化模式”以干预学生的研究,因此提出尝试将此模式应用到职业道德的指导教育过程中。内化,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层级内化,即把内化过程按照一定认知规律有计划地分步进行。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将内化过程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学生心中根植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一观念与学生思想中的固有弱点共存,并形成一对矛盾。起初,根植的正确观念可能处于劣势等级,然而我们通过心理学手段,不断扶植这一正确观念,使之与固有弱点形成对抗。这里谈到的第一步心理手段包括感知、自尊、暗示、模仿、迁移。具体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形态,同时告知学生若未形成此目标的后果及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产生驱动力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二步,运用条件反射原理等心理学操作手段,使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以强化,形成优势等级,进而内化为人格中的一部分。主要应用手段是社会感染。例如在校园中制造一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氛围,树立一些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等。

其次,搭建优质资源及活动交流平台,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两个有效途径。第一,多读书,多积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汲取知识的途径,告诉学生应该看什么,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另外,职业指导工作者也应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引导同学们共享优质资源,进行经验分享等等。第二,参与各种文化相关活动。一些对文化的理解在碰撞中可以得到激发和深化,从而使大学生得到素养层面的提升。职业指导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各项活动,比如一些人文知识竞赛、商务礼仪常识宣讲、传统文化讲座等等,寓教于乐,拓展平台,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更确切地说,是学习“间接知识”。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研究资料表明:我们能够记住10%的阅读信息,20%的听觉信息,30%的视觉信息,50%的视觉和听觉信息,70%的表达信息,90%的行为信息。因此,通过亲身体验而得的才是“直接知识”。的19条“挺经”之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可见对实干精神、躬亲实践的注重与倡导。

篇11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不同职业会有不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但以上基本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是各种职业道德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因此各院校在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鉴定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对55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5.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7.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高职生同样如此,这能不让人担忧吗?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得很好,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缺乏敬业素养。我们曾对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某专业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有3个人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3个人觉得工作条件过于艰苦,两个人拒绝公司去外地工作的要求,1个人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流问题,但至少说明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品格。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有的招聘单位收到的学生自荐表中,在“任职”一栏中填写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的竟高达十余人;在“政治面貌”一栏中一个班有竟50%以上填写了“党员”;制作虚假成绩的情况也很多,一些毕业生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不及格的科目修改成及格,低分的科目改成高分等等;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目前,有部分已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不顾个人诚信,随时擅自违约,使用人单位对该校的学生在诚信感上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呢?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到目前为止,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大学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就业指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使学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了“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了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3.2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大比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开展技能竞赛,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通过各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应切实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能迅速适应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需求,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使原本模糊的职业技能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学生知道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在本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篇12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6学生从人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篇13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种诚信专业,这种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体现了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和鉴证者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职业诚信缺失尤其是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

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有属性,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不仅体现上述功能,而且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职业要求。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就是将诚信教育、专业教育与专业素质目标要求融合到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服务之中,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1.会计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是:“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说明美国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素质包括具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后者则指学生将来成为会计类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专业人才的全面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应围绕这一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确立一种“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学思想,同时应根据这个行业的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的品格。可见,会计诚信教育不仅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会计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会计之父潘序伦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为校训,将会计诚信教育融入立信会计教育始终,开创了中国会计诚信教育之先河。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队伍的后备军,多角度地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但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学生将“诚信为本”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对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3.会计诚信教育有利于会计队伍健康发展。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多方利益,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工作者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要受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约束,而且要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亦越高。高校会计教学应把会计诚信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范畴,使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从事会计工作,以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

其一,高校会计教育重技能轻诚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政治课、思想道德课的种类和课时也明显增加,但高校“德育低效”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不在于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数目和比重,而在于没有将德育教育内容与目标要求和人文、社会及会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其二,我国高校评估侧重于考察或考核学校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产出等指标,以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及优秀率、毕业生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忽视学校道德教育及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其三,会计诚信要求未纳入会计职(执)业考试和会计后续教育的体系之中。我国会计职(执)业考试大纲和会计后续教育注重会计实务操作及相关技能考核,而缺乏会计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内容。

三、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将教书与育人结合。

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健全人格培养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学生确立“坚持诚信为本,推崇操守为重”的职业思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其在高校所受到的专业教育,所接受的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和敬业精神,让学生感受敬业、勤勉认真的师风,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教学之中。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初期,接受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搜集大量资料,改革教学内容,找准知识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每一个知识点中蕴涵的职业道德因素。会计诚信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教师从会计诚信认识、会计诚信信念、会计诚信意志和会计诚信习惯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培养,使学生提高会计诚信认识、树立会计诚信信念、坚定会计诚信意志、形成会计诚信习惯;会计诚信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半途而废;会计诚信教育的渐进性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予以穿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中加深对会计诚信的认识。

3.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

会计诚信教育应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是指大学生毕业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的工作阶段和后续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以及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成效的反馈。为培养一个诚信会计人,只进行某一阶段的教育是不够的。会计岗位的变更、职位的升迁,需要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诚信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在不同的岗位实现自律。为充实高校的诚信教育内容,可邀请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本校毕业生重返校园,采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以真人真事宣扬会计诚信理念。高校也可对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行信息跟踪,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应、历届毕业生职业状况,客观评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育质量,以利于进一步优化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4.会计诚信教育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在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全校师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以环境渲染的形式更好地进行会计诚信教育。诚信环境的营造关系到高校的校风问题。诚信一旦在整个学校建立起来,新生入学后就可迅速接受诚信理念,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也会更有效、更持久。应积极探索和开展更多的诚信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补充,以拓展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可尝试建立一套《大学生诚信档案》用以全面、及时、详细地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为了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它可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在毕业求职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诚信兴企,失信败企。无论是会计行业,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塑造“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幸.刍议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经济论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