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美术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媒体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在学校里能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篇2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传递外,还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精神品质的培养。既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就要充分的重视小组活动,进而重视小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就目前来看,小组成员合作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考虑问题可能更加周全,体现了高校课堂的效率,同时会贯穿到整节课,不管哪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意识。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既然是高校课堂,那么不同的课业内容也就要有相应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美术学科教学,尽量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精彩。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研读学生和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来补充我们的教学,同时敢于创新,可以领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体会“美”的内涵,体验我们美术课堂的魅力,进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四、情境创设,角色转换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就在于课堂缺乏以引力,而究其根源就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教与学产生了脱节,所以吸引学生进而展现美术课堂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比需要注意创设情境。
篇3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现结合我多年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出若干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具体措施及方法供大家借鉴和探讨。
1.充分引用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入课堂
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仅要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资源的存在,更应组织学生们去当地参观实践,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如在我省的湘绣、石、铜官釉下彩陶器等是全国著名的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去参观棕草制品、花灯戏等,这给学生们带来的感染力和艺术冲击力是在课本及课堂上的图片和描述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可给孩子们带来自豪感和优越感。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孩子们勇于参与其中,充分地尝试和创造,在实践中认识到民间美术中饱含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2.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间美术资源的宝库收纳着异常丰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洗涤,变得愈发熠熠生辉。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讲解某种民间美术时,一定要对其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及人文等条件进行诠释,因为不同的地域以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对学生了解及赏析作品是极为必要的,另外,也是丰富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对民间艺术背景及文化了解的同时,也就了解了当地的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一件精美的美术作品都有它的内涵和灵魂,也正是这些因素构架起了一个优秀的作品。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作品,如捏泥人、皮影等,这些都可以利用简单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切身感受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及内涵。
篇4
一、运用多媒体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在小学美术中,电脑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美术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识图能力、绘画能力。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虽然运用多媒体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但我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改革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及其它教学手段的使用。精心设计电教软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鼠标一点,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于是我运用了PowerPoint辅助教学。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乐曲,推出“远航的大船”五个字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轮船”的绘画中。
在讲《折剪鱼的纹样》一课时,本课的难点是在于折剪一条鱼的方法步骤。于是,我课前先把折剪鱼的整个过程录好。录像中讲一步,我剪一步并贴在黑板上。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较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听得不仅不烦,还很清楚。达到了激情引趣,趣中施教,教中有乐,乐中启智。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审教于美,美中育人、自由创作、巩固技巧。
而我在教学《撕贴面具》这一课,则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撕贴面具》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太阳和人》这一课,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朔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而且我认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低年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引用电教媒体教学要更科学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对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软件的开发,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现在所想到的还有以下一些:
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篇5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操作性很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实现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
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方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本人把这一堂美术创作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研究;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五步进行,自认为在本课中是比较理想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来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出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于是再进一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绘画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长一点,短一点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作画者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美的欲望。
第二步发现探索研究。找到创造美的途径。教师不妨用1--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绘画技巧。
篇6
1.多媒体环境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前景
多媒体应用数学教学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资源技术优势搭建数学教学平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做定格分析,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难点顺利突破。
1.1多媒体在目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时至今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学校中的课程和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
1.2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能把声音、图像、音响、动画等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尤其是用于辅助教学,可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
2.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效率最大化
2.1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依托的“一快黑板+一根粉笔+一本课本”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各种条件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历和阅历限制,对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无法想象和理解,从而制约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快速提高。化抽象为形象:几何案例一教材分析。《投影与视图》这一章节要求以分析实际例子为背景,通过简单立体图形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经历画图、识图等过程,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操作:对于“投影”,同学们就在熟悉不过了,所谓“投影”指的是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面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形成一个物体的影子的因素除这个物体外,还需要有照射光线和形成影子的地方,这就是投影线和投影面。太阳光的照射以及灯光的照射形象的对投影进行了分类,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演示太阳光对古代计时器日冕照射的运动轨迹,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平行投影,而且也让学生增长了关于科普常识方面的知识,一举两得。对于“视图”,以往传统教学的借助黑板与模型显然无法模拟出几何体的立体图形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便可充分利用计算机工具模拟出图形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以及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抽象的空间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化繁杂为简单:代数案例二—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用计算机能制作电子表格(spreadsheet),利用电子表格可以进行数据计算。例如,计算当X=163,Y=235时,求式子的值,我们可以在电子表格中,分别在单元格A1和B1中输入163和235(即X和Y的值),然后在C1中输入“=A1^2*2+B1*3”(“^”表示乘方,“*”表示乘号),计算机就会算出的值,并自动填入C1。
2.2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练习资源,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得效益最优化。
化静态为动态:案例三—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计算机制图软件利用“描点”的方法画图不但能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图像,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并能帮助我们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进一步画出较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只有我们为教学提供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导向,教学才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3.1盲目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设计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上课时只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要是一味追求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将多媒体运用不当,效果会全然相反。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复杂,过多的使用动画、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有些课件,忽略了字体的大小、颜色与背景之间的反差,使得在电脑上能看清楚的内容在屏幕上模糊不清,影响其教学效果。
3.2按照自己的预想过分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多媒体课件是制作成PPT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掌握键盘上的方向键就可以翻页,点鼠标就可以进行超链接,完全可以按照预想较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记笔记。如果在播放课件时未掌握好节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多媒体工具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求,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结论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在各地的实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篇7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篇8
这个“空间”哪里来呢?这个空间要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为基础,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另一方面,作业设计的内容要“宽”、要求要“活”。作业内容要相对宽泛一些,不要布置一些过于狭窄的创作主题,主题要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的空间,让“一千个学生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如湘版美术教材中《星空》的创作,如果教师布置“用染纸法创作一幅星空的图片,其中要包括月亮、流星、卫星,以蓝色为主色调……”这样的作业就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创作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探讨星空的故事、分析星空的美丽、对深邃的星空进行无比的遐想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彩笔、撒盐、吹色、油色吸附、染纸、电脑作画等多种方法,表达自己对星空的理解、情感与想象等”,这样的作业就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的作业就能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智慧与情感出来。
2.自由的思维,个性的提升
有了自主的空间以后,教师不能够让这个空间成为学生“随意性”的自留地,没有教师的激发与引导的空间是盲目的、低效的。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室外观察等多种手段,通过激发讨论、鼓励发言、讲述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让思维与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化学生对作业主题的理解。
思维的引导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规律,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但体验深刻,他们的思维不深刻但是大胆而叛逆,教师的引导要顺应学生思维特点,既要防止学生思维“跑调”,也要防止思维“堵塞”。在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讲解与示范必须是有限度的。在课堂布置作业之前,我们会围绕作业的主题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与学生一起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不要让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思维的桎梏。同时,教师的示范必须保持“低调”,防止成为学生模仿的唯一“指标”。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维去示范,善于鼓励学生互相示范,善于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与做法。这样,学生创作过程才能够成为个性的激发过程。
二、经验与情感,个性化作业的灵魂
学生的个性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不同的成长经验与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的激发是个性化作业的灵魂,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学生灵魂的表达。所以,初中美术个性化作业的生成要诞生在学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情之中,这样的作业才是真正的个性化。
1.经验是个性的起点
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建立在其成长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要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个性的经验,引导他们对经验进行进一步发掘、体验、升华,激发出创作的智慧,赋予作品生活的灵感。那么,这个经验如何在作业中被发掘、体验与升华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表达自己的经验,交流各自的经验,来一次课堂“生活经验的头脑风暴”。例如:湖南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绿洲》,学生对于绿色、沙漠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而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表达欲望,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绿”的理解,绿色与沙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经历等,这样的过程既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向美术表达过度的过程。
其次,要善于带来学生体验生活。可以通过室外参观、校外写生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校外生活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创作的灵感与基础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教师示范讲解等途径,把生活知识与经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同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效果。
2.情感是个性的本质
篇9
1.激发兴趣,创造氛围
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它能清晰形象地显示美术的图画,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得到知识,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状。如在讲《小鸟找家》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首先打开录音机播放小鸟的叫声,同时,屏幕中出现了一只正在哭泣的小鸟。我于是借机问:“小鸟为什么哭得这样的伤心,小朋友你 们想知道吗?”学生们一口同声的回答到:“想!”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听故事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融进故事情节中。
2.开阔视野,激发创作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眼前,比单听老师讲,构图要新,题材要奇,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效果要好很多。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83%,听觉11%,触觉 3%、味觉2%、嗅觉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在上〈热带鱼〉这节课时用电脑出示各种鱼图,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强调自己创作,可以任意想象鱼的形状、颜色等。通过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造型的创造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导”和“学”的最佳组合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千方百计使学生自学得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相互默契,积极配合,最佳结合形式教学合力才能使教 学理想的进行。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环节能促使教与学的共振,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最佳结合。如在〈美丽的花伞〉一课,我有目的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组合的步骤分析,认识规律,并找出规律。课件的介入,使学生如同教师的设计引导,主动动脑 ,思考,完成本课的重难点。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出来。
篇10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2.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3.1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篇11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篇12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在传统的只靠粉笔,黑板和讲解的教学环境下,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真正魅力,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把现代科技引进课堂优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易学、乐学. 兴趣是学习的本原性动力,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自觉、及至自主。语文课的教学,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教师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多媒体计算机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的应运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和学生生活范围和知识面的制约,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可感性,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知识,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特定情境结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在语文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对学生理解、记忆表达等能力的训练效果远远优于传统教学。只有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选择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应用得舒适、适当,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
3.2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 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以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着手,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3
一、要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良好的感觉,学校最好能配合教师改善欣赏学习的环境—建立欣赏室,加强气氛或设计环境以切合主题。在进行美术欣赏时,最好能打破传统的坐座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观赏作品,及更接近教师,随时进行讨论,在舒适及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言。结合欣赏内容,可在户外进行,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或其他植物油画作品时,可在校内的植物园和花园进行,或安排户外写生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兴趣。当然最理想的地方是到展览馆或画廊去欣赏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真迹,使学生能感受到展品的气派。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觉及兴趣。久而久之,便建立起学生欣赏美术的习惯,逐渐加强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及自学的态度。
二、美术教师要考虑欣赏环境,在提供的美术欣赏资料中,担当一个极重要的导演及编剧的角色。原因是要把资料安排得井井有条,主次分明,主题及重心适合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及地方教学资源,可提供当地的本地区的乡土美术作品或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时,最好按课时计划要求,配合学校艺术活动,加强教学目的及环境因素,使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举办“艺术长廊”专刊形式,可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撰写小论文,自行设计及安排专刊形式,及一切布置的工作,均由学生负责,由此,加深学生的投入感与合作性。这样,能培养学生收集的兴趣及习惯。事实上,学校的美术欣赏范围不应局限于教材里的名画、工艺品或名家的作品,大自然的风光和一些日常生活可接触的物品,如:天地,山洒,树木,服饰,建筑,生活用品等 ,均可作欣赏的对象。只要在老师有计划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分析及欣赏其中优美的地方,才能使美术欣赏更生活化,更趣味化,在小学美术欣赏资料中,学生自己所画的作品,是最适合作为学生欣赏的对象,主要是有些现代画比较抽象,内容意志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欣赏接近自己年纪的作品,便好容易吸收,容易引起讨论及共鸣,并且,更有鼓励及激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