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能建筑理解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能建筑理解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能建筑理解论文

篇1

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主体。他们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参与工程实施的单位往往多达几十家,其承担的工作各不相同,就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实施中大致涉及到以下几方:建设方、设计方、系统集成方(弱电系统总/分承包方)、工程总承包方、工程建设监理方。以上各方在工程实施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传统的建设工程相比,对参与工程的各方而言,无论其工作程序、内容、与其它各方的协调等都有所不同。为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职责和界面,将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各方归纳为:建设方、设计方和系统集成方。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包括以下几点,见表1。

三方在工程中的职责和范围表1

对象

工作职责和范围

建设方

落实施工前的有关前期工作,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明确需求,落实建设资金,制订工程时间目标,安排落实各项计划,协调各种关系,组织实施直至竣工验收,接收管理。

设计方

总体负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设计规范和业主的需求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及有关文件编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平衡各工种设计问题,解决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及有关问题,参与竣工验收工作。

集成方

依据与业主签订的总包合同,根据业主的总体工程时间目标,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施工规范,依据设计所提供的土建、结构、水、风、电设计图及有关技术参数,制定详细的节点计划时间表、系统深化设计、设备供货、组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协调各分包的施工、组织竣工验收,向业主提供竣工资料、系统培训、保修期内的维护和保修。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系统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范围,其设计、施工和安装等也朝着系统多、技术新和管理难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这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一个临时组合体,他们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不管是质量,还是进度,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系见图1。

注:合同关系协调关系

图1三方在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图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因素见表2。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2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各方的职责技术界面划分

为了保证智能建筑工程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对工程实施的各阶段的分析,除小型和技术要求简单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按以下8个阶段进行:

(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

(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

(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

(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试运行;

(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

(8)建筑智能化系统保修及维护。

以下将工程各方的职责及相关工作的界面划分及其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2.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阶段

建设方组织专家、顾问、设计方在建筑扩初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方案规划设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等。

2.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阶段(见表3)

初步设计阶段的职责及主要工作表3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书或招标文件编制

设计方

智能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2.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阶段(见表4)

在这一阶段,系统深化设计工作主要由集成方来完成。集成方按照招标书的要求,根据设计方完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进行系统深化设计。

集成方提供的深化设计,应由设计方来审定是否符合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则进入建设方和集成方的合同签署;如果不符,集成方应对深化设计作出修正。以上工作应循环进行,直至全部相符,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深化设计阶段各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4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阶段

2.4.1施工前的准备

在完成上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建设方与集成方可签订弱电工程总包合同,并可转入工程施工阶段,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如期按质完成,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如表5所示)。

施工前各方职责及工作内容表5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监督、检查集成方工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②协调设计方和集成方的系统深化设计③认定集成方提出的工程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设备安装、验收方法;隐蔽工程验收计划和方法;设计更改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等④参与工程所需关键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或分包商选择的谈判并予以确认⑤提供和保证现场施工条件

设计方

①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所完成的系统深化设计②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提出的施工有关制度,如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流程、设计更改制度等

集成方

①完成系统深化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②完成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等的制订③完成设备、子系统和系统测试、验收程序、方法

设计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弱电工程管线施工图的设计审查和签署

建设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按照总包合同的规定,完成子系统分承包方的供应商的选择,并完成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

2.4.2施工阶段(如表6所示)

在工程施工阶段,上述各方的职责表明,相关各方在施工中有许多的接口或交叉。其技术接口就是设计文件、施工文件和安装验收文件。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设计更改流程和设计更改的各方权限。

施工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6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协调设计方、建筑总包方、集成方和监理方在工程实施中的配合②监督和检查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③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验收④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⑤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⑥协助质监部门,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⑦参与设备的安装验收

集成方

①全面组织和协调弱电工程的施工②组织进场设备和材料的验收③组织对设备安装现场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④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完成隐蔽工程的质监验收⑥完成设备的安装验收

工程总包方

①按照弱电工程设备施工图,完成弱电管线的安装②提供弱电大型设备的吊装条件和工具

工程监理方

①监督和检查弱电施工质量②参与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③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④组织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⑥组织设备的安装验收

图2表示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各方的关联。特别是涉及设计更改及其确认,应在工程施工以前就作出规定,一般来说,应由集成方进行设计修改,由设计方认可修改,由建设方和监理方批准修改。

2.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阶段(如表7所示)

调试阶段各方的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7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对系统的试用②审查准备接收的各种文档③准备接收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人员,建立相应组织④组织对系统的全面测试

集成方

①实施并完成系统集成联调工作②完成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③准备并完成系统验收和移交的各种文档④系统提交建设方进行试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参与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②参与系统试运行后的全面测试

2.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诫运行阶段(如表8所示)

试运行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8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参与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②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初验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完成试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初验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的初验③组织实施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文件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2.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阶段(如表9所示)

竣工验收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9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验收②提交系统试运行记录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文件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验收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验收③系统移交建设方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2.8建筑智能化系统维护及保修阶段(如表10所示)

维护及保修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10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系统日常运行②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③定期完成系统使用情况分析和系统应用效果统计④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规划⑤进行系统维护成本及其产生效益的分析

设计方

①定期回访用户,听取用户的意见②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检查设计效果

集成方

①按服务承诺提供系统维护和故障处理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②进行系统使用情况的分析、故障情况的分析,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建议意见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及其深度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文件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即方案、设计、实施、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记录和依据,其中部分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全面综合研究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技术关键、实施要点以及工程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相关各方互提技术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提出有关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阶段技术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文件编制的管理,在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要求。它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工程和一般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技术文件的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有关行业和工程建筑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和当地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有关行业的工作程序。

本研究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和"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建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内容及其深度要求体系,该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工程各阶段互提技术文件表;

篇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人员,材料设备的管理,更要综合考虑到整个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施工环境,施工安全控制,因此,也对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探究,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智能化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定位不清晰。大多数设计院不重视或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层面上,提不出智能化建筑切合实际的明确需求,根本就谈不上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整体设计的理念还不强,在设计时只强调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应用,较多呈现出电子、自动化、通信技术产品及其功能的简单集合与堆砌的设计倾向,在设计智能化建筑时没有一种整体考虑的思想。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往往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尚未选型、订货,所以土建设计图纸往往没有照顾到智能系统,或者仅凭过去经验考虑,造成弱电管线预埋遗漏,电缆通道较小或没有等现象。所以设计满足不了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2.2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管理不善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2.3 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在某地区的一次抽查中发现,合格的 BA 系统不足六成; 某地技术监督局 2009 年对 10幢智能大楼布线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较好的仅占 20%。系统集成商遗留给物业管理公司的问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管理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已受到硬件设备的更新费用和软件技术的提供渠道的双重限制。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

3.1 合理的智能建筑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基础

智能建筑设计方案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有的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

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 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 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为技术而技术”和“技术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一点应该成为称职的专业工程师的必要素质。

3.2 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完善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与规范,加强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与迫切性,已受到工程界与政府主管部门高度的重视。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电业等行业管理,技术涉及自控、通信、计算机、电子、传感器、机械等领域,因而此项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与组织,否则不可能具有权威性,同时在工作进度上也没有保证。

笔者认为可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主要框架,梳理出有关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施工、验收等工作所必须的标准与规范内容,查对目前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是否已满足使用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在近期组织完成相应的修改。如果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中某些内容空缺,而近期又无法完成编制或修改,那么在分析研究确认后可将国际通用的成熟、先进的标准与规范先等同或等效地使用,即使如此,也应有权威部门给予正式认可,公布于众。

3.3建立新型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国内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非常缺乏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使得我国难以确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需要很多专业的施工人员的努力,要求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吸取世界先进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根据中国的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套相应的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3.4 改善人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四、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是社会经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工程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需要专业人才管理,总体上对智能化建筑可以概括:政策是基础、设计是龙头、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参考文献:

篇3

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住宅小区都已智能化。任何新事物从出现到认识都有个过程,一旦被人们认识了,很快就会引起一股热潮,当热过了头的就要适当冷一下,要去重新认识一下,否则会热过了头就会生病,智能建筑也一样。

1. 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90年代就建成了不少智能建筑,但据资料介绍及实践接触的情况,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至今真正达到并运行正常的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

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些系统处于停运状态;一些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人为手动控制。。达到自动运行及实现经济效益的工程简直寥寥无几。

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设计不合理的原因,有验收程序不规范及培训工作不完善的原因,有供货商的售后服务问题(产品质量与维修费用高问题,或者产品已更新换代无法匹配问题)及产品功能设计缺陷原因,有施工单位施工工艺粗糙的原因,有期物业企业服务技术含量偏低的原因,有使用人素质偏低不会使用等等原因。

只有在近几年来人们注意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并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在合同中都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情况才有好转。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足,加上一些开发商的不切实际的宣传,以及智能系统后期运行的等等现况,就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也对智能建筑运行发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形成负面的作用。

2. 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建筑中正常投运率低,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市场经济情况下能化建筑标准如何制订,制订出来以后又如何去执行,这是一个新问题。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筑面积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这些都需要去论证,但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来的标准规范,就要能在全国建筑范围内都适用。笔者人为其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所以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3. 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何制定,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咨询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制的专家学者,他们介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对建筑其他专业来讲,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规范,如电气、消防、计算机、接地等专业的规范,智能建筑物的设计首先必须要遵守上述规范,否则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在现有国家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的情况下,然后再进行补充或修订,认真论证,再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智能建筑设计规范。

4. 针对智能建筑目前现状建议采取的措施

4.1客观独立的市场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在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或拆迁安置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工程建设的环节中,由专业顾问公司进行需求分析。顾问公司通过编制技术规格书规定系统技术性能,对产品选择和实施方案具有否决权但对产品不具备推荐权。。

在合理的工程实施架构里,顾问、设计的角色与承建商、集成商的角色一定要分开。如果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家公司完成,就有可能引起方案偏向乙方和在工程实施中产生偏向乙方和工程变更。从而很难产生有利于客户的需求分析,容易引起“求高、求全”的浪费。

4.2 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方案设计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的方案。现实中,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要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假设建筑师和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公司,实践证明其配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建设部专门发文,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

4.3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重点

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但就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言应是弱电总承包这种模式。如果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由弱电总承包商对整个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弱电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的,他们会不断跟踪新技术,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4.4完善的售后服务、培训工作、物业管理是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在实践工作中,经常发现弱电总承包商简单应付的培训后,拿了钱就找不到人,或者找到人以设备免保期结束为由不派人维修,再加上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人员频繁更换造成使用维护无法连续,以致现在大多的智能建筑不智能。笔者建议我们政府的主管部门及开发商要在工程合同中的售后服务予以更多细节的捆绑,如免保无条件终身合理有偿维修,要让更多施工单位与供货商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5.结束语

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也非常快,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有些公司与大专院校也开发出国产的楼字自动化系统,但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推广与应用造成较大影响,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与专家工作委员会的足够重视,并给予大胆而必要的扶持,为楼宇智能化系统早日实现国产化生产以及智能建筑“智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文凯. 弱电总包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及思索.智能建筑,2000,10 .

篇4

引言

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诸多弱电系统,各子系统间交叉渗透、相互关联是智能建筑集成控制的显著特征。为实现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最优化组合,需要构建集成管理平台,使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和协调联动。

目前建筑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环境参数采集控制的自动化上,其智能化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各子系统间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不能协作完成任务,当目标发生冲突时,也没有相应的协调机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智能建筑集成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Agent技术的智能性和动态性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Agent技术概述

1.1关于Agent

Agent是人工智能和对象实体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是指一个具有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反应能力和预动能力的软硬件系统,可以视为在特定环境下能感知环境,并能灵活自主地运行的,以实现一系列设计目标的、自主的计算实体或程序。Agent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具有对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混合式Agent结构为例,主要由决策与智能控制模块,信息处理模块,执行模块,环境感知模块,通信模块,任务与承诺表和知识库等组成,如图1所示。

图1Agent的基本结构

从应用的角度,Agent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自主性。Agent能自行控制其状态与行为,能在没有人和外部程序介入时自行运作。这是Agent其区别于过程、对象的最根本的属性。

(2)社会性。即通信能力,指Agent能用通信语言与其他实体交换信息、相互作用。

(3)协同性。指Agent间能相互协同完成复杂的任务或协商执行某类活动。

(4)感知能力与反应性。指Agent能够检测所监控的对象状态,接收识别系统中其他Agent发来的信息,并能根据环境变化采取类似于直觉和反射的行为。

(5)学习性。指Agent能从自身的经历,所处的周围环境和与其他Agent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

1.2 多Agent系统MAS

一个Agent能够独立的完成某项任务,但由于其能力有限,某些情况下必然需要多个Agent协同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MAS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Agent组成的系统, 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拓展。

MAS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研究领域,吸取了众多学科的内容,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它可以从Agent的通信协调、调度管理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特性,从而进一步理解系统的社会行为。因此,MAS能够很好地模拟现实世界。 Agent成员不同于子程序或是过程、函数,其目标和行为是相对独立。Agent之间的交互通过信息传递进行实现。MAS具有传统分布、并发问题求解的优点,同时具有复杂的交互模式,能够满足多控制节点的分布式系统的需要。

1.3 Agent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基于Agent 的结构提供了柔性、可变性和鲁棒性,适用于解决一些动态、不确定和分布式的问题。将Agent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相比其他控制系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系统的问题处理过程具有智能性,各Agent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进行交互,如何处理。其次,由于各Agent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系统的可靠性相比现有控制系统大大提高。最后,Agent技术可以使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可以增加信息处理,并在系统中注册,从而实现多个协同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

基于MAS的智能建筑集成管理模型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必须要集先进与实用于一体,能够实现对建筑集成系统状态的全面监控和资源的管理与共享,使整个建筑的各功能模块协调运作,同时具有安全性与高效性。

智能建筑的控制子系统通常包括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车库系统,安保系统,广播系统等。要实现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管理,关键在于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知识的完全复用,从而体现其智能性。结合Agent技术,将各子系统设计为一个Agent组,各个执行器作为相对独立的Agent,同时设计相应的协调控制Agent,并建立通信合作机制以实现各子系统功能的提升以及系统的智能监控与管理。本文提出的基于MAS的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基于MAS的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结构

该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结构分为四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执行层,管理层,协调控制层和人机交互层。各层内容与功能分析如下:

执行层――主要包括消防Agent组,安保Agent组,车库Agent组,给排水Agent组,建筑设备Agent组和办公设备Agent组等。各Agent组与现场环境交互,主要负责系统各子问题的并行处理。

管理层――主要包括安防Agent,应急Agent,节能Agent和环境Agent等。负责对系统需求进行整合,实际控制下级黑板Agent,完成信息,并能够对问题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估。

协调控制层――包括一个协调控制Agent。完成实际的控制决策,具有核心作用。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问题解决的流程图;能够实现参数的动态优化与修改,为各子系统分配子任务;控制下级黑板Agent,完成信息。

界面管理层――包括一个界面管理Agent。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介入用户需求与问题,并呈现问题处理过程的相关信息。

将每个子系统封装成一个Agent组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对事件的响应速度。Agent组内一般结构如图3所示。以照明系统为例,执行器是系统中的所有灯具,需求则体现在节能方面,环境方面和舒适度方面。

图3Agent组的一般结构

基于黑板结构的Agent通信机制

通信协作是多个Agent共同顺利地完成任务的关键。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协作机制,如合同网和黑板系统等,本文提出的集成管理结构是基于黑板系统的。

3.1 关于黑板

黑板的最初实现是在Hearsay语音理解课题,以后逐渐抽象成一个问题求解模型。它将求解模型的知识表示成独立松散的知识源,利用这些知识源实现问题的协同求解。黑板模型中的知识源相对独立,其精度可调,而且黑板的层次划分使抽象技术得以实现。因此,黑板机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问题求解模型,得到广泛应用。

MAS中,黑板是一个全局数据库,用于存放原始数据、问题求解过程中的部分解及完整解。黑板上信息被划分成若干个层次,较高层次上的信息可以视为较低层次信息的综合抽象。黑板上的信息必须采用各个Agent都能理解的语言,而且信息只能由知识源来增加、删除和修改。黑板是知识源通讯和相互作用的媒介。

3.2 冲突协调机制

在开放的多Agent 环境下,由于存在着不同种类Agent的信念、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且都要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化,因此Agent之间很容易出现冲突,而且冲突的表现纷繁复杂,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基于MAS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在处理相对复杂的问题时,各低层Agent之间的联动过程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冲突协调机制,提高整体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次设计的冲突协调机制如图4所示。设有冲突诊断功能,对系统运作状态进行监视,若存在冲突,首先在各子系统内部调整相关Agent的动作规划,如果冲突解决则结束,否则由相关的管理层Agent进行协商,最后由协调Agent求出相对最优解。

图4Agent冲突协调机制

结束语

Agent技术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使系统具有联动性、智能性和自学习性。但目前Agent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的研究仅停留在规划和方案论证阶段,如何将其与现有的智能建筑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其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提高建筑物智能化,还需要对智能建筑Agent通信语言、各Agent间协商策略和Agent的运行支撑平台等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琴,程大章. 多Agent技术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的应用. 低压电器. 2008.

[2]蒋鹏,王波. 多Agent系统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 2005.

[3]孙喁喁. 基于黑板的多Agent智能决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篇5

我校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能建筑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根据建筑类院校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智能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设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建设部评为首批重点学科,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被评为建设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强化自动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

一、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与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优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技术专业特色

根据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控制理论模块、建筑电气模块、建筑智能化模块等,这些特色课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体现了多技术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术是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多技术、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合理、有机结合。

(三)重视科技实践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将学生科技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科技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筑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的有机结构。知识结构为: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建筑技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增加了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技术概论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充分体现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大量选做实验,也可以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撰写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实验内容更好衔接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在专业实验课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规范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到设计院、企业等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辽宁省名列前茅。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校现有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与系统实(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验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基地等,还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设有:建筑供配电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家居智能化实验室、智能建筑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先进。

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考察指导,受到高度评价。通过多年实践,本中心实验教学系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现了体现学科特点和实际工程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完成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科研及创新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校外设有实习基地,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环境。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期的考验,转型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同类院校、职业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完成转变,顺利度过转型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提出“基于分类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类培养为背景,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成技术型、工程型、研究性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多方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实施对象,明确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开发、设计能力,能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校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尤其对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和建筑类院校特点,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

课程体系在基础培养方面体现厚、实,专业培养方面体现宽、新,即培养科学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应用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以整体优化为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智能建筑技术特色,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开设了建筑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概论、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同时加大了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CAD集中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充分体现注重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专业特点、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时展需求的特点。

2.健全实践教学体制。在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CAD集中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活动等。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将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特色鲜明。

实验教学以“实验+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素质为目标,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根据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自主研学的现代教学模式确定模块功能,根据模块功能确定实验项目。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引进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将实验分成:基础理论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研究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置建筑供配电及照明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智能建筑技术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设计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点,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中,通过智能建筑工程实例设计,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建筑供配电》课程为例。该课程中期配有实验,采用天煌厂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试验台,针对继电保护等内容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继电保护等工作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束后配有实习,让学生亲自给配电柜安装和接线,使学生直观了解供配电的原理和组成。实习结束后配有课程设计,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在条件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民用住宅的照明、插座、供配电设计和防雷设计等内容,每人一题,真题真做,以答辩的形式结束验收。

充分利用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专业实训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设立多种的学生自主实验项目和研究项目,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深化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类课程为例,课堂上除了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大作业,针对教学内容中某一重点内容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独立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展开深入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原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鼓励教师通过开放式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对学生实行分阶段教学效果评估,每学期通过几个阶段进行评估,形式不拘泥于笔试,可以是PPT报告、大作业(小论文或小设计)或口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着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地方高校应打破传统的师资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才能无限大开发学生潜力。

5.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对建筑类高校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参加项目申请过程、设计实际工程项目、参与工程验收、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推广等形式,逐步使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广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根据建筑类学校特点,我校建立了校内变电所和开闭所为实践教学基地,与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鹏博士网络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之中,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篇7

布线系统是整个网络工程的通信基础,是弱电系统的核心工程,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布线技术逐渐显现出他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传统布线工程中各种不同的设施布线是分别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每种应用自成体系。出现故障后将难以排查,难以维护管理。同时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出现使得传统布线系统无法对新生应用提供充足的支持。标准化综合布线应运而生,综合布线将各种应用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灵活性更强,适用各种不同应用需求。一次布线可以支持语音、传真、数据传输、影像传输等应用。近年来智能建筑占新开工建筑的比例已达3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攀升。智能建筑的持续火热使得综合布线相关技术人才十分紧缺,高职高专院校以前一直是这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随着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单纯强调高技能型的职业教育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学历创新型复合人才更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培养高学历的创新性复合型综合布线人才也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需求。

二、本科综合布线教学特点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通信、材料、建筑施工等多学科的课程,当前由于标准化施工是整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生命和保障,也导致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标准实施而轻视对标准背后综合布线的理论研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同,其教学侧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现阶段各学校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包括很多本科院校都停留在综合布线施工技术、技能层面。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如何对标准贯彻、执行,而对综合布线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背后的通信原理讲解甚少。这样必然导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同质化。无法真正体现出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特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综合布线课程中综合布线技术本科教学过程中引入通信等理论知识。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关于通信理论的著作和论文普遍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本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也并未设置综合布线相关先导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通信理论难度更大,因此在综合布线教学实践中很少应用。对于通信理论的应用价值和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可行性值得研究和关注。

三、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中通信电缆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线施工中不规范的操作将影响日后的网络传输性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遵照国标操作就要从线缆的传输特性以及信号分析入手。只有对信号和信道特性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日后才能胜任线缆认证、工程验收和故障诊断等工作。涉及信号和信道传输特性的通信知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综合布线理论课教学的应用

传输介质和信道传输特性在综合布线理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如何以信号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的以及局域网信号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信道特性,和各种参数的意义。局域网中双绞线传输的主要是数字基带信号,这种离散信号的特点是富含多种频率分量。根据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双绞线的带宽必须大于信号的带宽,否则,信号频率域上将受限。基带信号在频率域的失真将导致时域上波形的失真,波形的失真可能导致接受端接受数据错误或引起误操作。 所以信号和传输介质的选择必须带宽匹配,对信道传输特性的测量分析也要在全频率域内进行。衰减、串扰等参数也是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许多时候对信道进行特性分析要使用高频、长线、微波波导、天线等通信理论。可以看出通信理论在综合布线理论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综合布线理论教学应注意有选择地、适当地引入通信理论。多做定性文字语言分析,少一些定量的数学分析,适当引入一些数学推导。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主要分为网络工程布线设计与规划、综合布线施工技术、综合布线工程测试验收及故障检测、维护等几个部分。施工技术和故障检测是实验教学重点。综合布线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线缆的故障检测、故障类型判断、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复等要大量应用通信知识。

运用通信知识通过对故障线路的测量结果对比和故障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综合布线标准的理解。运用通信原理可以快速定位、排除故障。比如生产环境中不注意对线路的保护通常会因暴力施工导致信道传输线路特性改变,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双绞线铺设时常会挤压变形,甚至导线断裂。在实验中测量一条双绞线施工铺设前后对比,通过fluke线缆认证测试仪测试的结果可以分析高、低、中频率域内信号的衰减程度,可以诊断出包带开裂、线缆张力、绞距偏大等故障。通过信号延时参数可以诊断出长度不一致的故障。实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要测量双绞线的串扰,根据高频信号、通信原理可知交变信号会产生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干扰到相邻线对就形成了串扰。通过对双绞线串扰的测量也可以诊断线缆故障。串扰基本可以通过双绞线的绞结来加以限制。局域网双绞线制作过程中四对芯线的绞距均应完全不相同,而且彼此之间不应该出现可能在若干个绞距后重复对齐的现象。挤压和拉力过大导致线缆绞距突变导致串扰变大的故障。同时导线阻抗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波阻不连续引起功率反射,回波损耗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对信号的学习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解读测试参数,更有利于故障诊断和排除。

四、总结

综合布线教学过程中大量涉信号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综合布线施工验收等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各种故障及时定位排除。在综合布线课程中应适量引入通信、信号等相关课程理论,是综合布线本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黎连业,陈光辉.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或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等,虽然提法不同,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对其将成为21 世纪建筑设计主流的认识也是趋同的。但是,要成为建筑师的行动,不仅涉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解决很多认识上的、技术上的,以及建设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想法,以期进一步引起建

筑师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其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从内容到方法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在实施上的差距就更大。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中提出的。对可持续发展,不能仅用几个环境指标来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态系统规律上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可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也已逐步地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极其深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更是影响巨大。比如近几年北京地区每年建筑开复工面积就达到近亿平方米,每年竣工2000多万平方米,这种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才能做到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因此,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繁荣建筑创作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分类众说纷纭,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对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六方面的观点: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和整体的设计观,并没有提出某项确切的技术支撑。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以绿色建筑体系为设计目标的技术手法都应包括在其内。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建筑师多年实践出发,建筑创作与绿色设计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出发:

一是强调因地制宜, 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传统与文脉。在项目的规划与总图设计阶段,选址和保护周围环境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当地历史和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在城市规划阶段,生态控制论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规划的质量。在设计阶段,无论是生物

气候设计,还是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策略,都强调应用被动设计的方法,用以解决建筑节能和建筑通风。已有研究文章系统的说明了这种被动式设计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比如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护的材料与色彩等。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

二是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1999 年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单体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周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就是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进行技术选择。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按欧洲智能集团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资源。这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主动式设计方法,尽管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评估,经济上还是可行的。当然,很多常规技术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材料、设备从产地到建筑工地的运输及施工中的污染与能耗,这些将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据。

谈到建筑创作,建筑界的讨论往往只热衷于建筑形式、哲学、文化与美学的法则,却很少涉及建筑科学和技术问题。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创作绝非孤立存在,现代建筑最大的发展就是现代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思维又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体现生态的美学价值。绿色设计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亲合,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的引入,又能够使人们体验充满智力的感受。

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思考

1.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与提倡和宣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的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接受。但是,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20届国际建协对建筑教育的讨论指出,过去学校的建筑教育,对引导学生在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方面倾注极大的精力,现在,应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于执业的建筑师,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师的注册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已经将《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废弃追求奢侈豪华,提倡节能、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市场各方主体去营建绿色建筑,推动建

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建设研究,找了北京两家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历时4 年,设计付出很大,但是开发商以种种理由,一个实际工程都没得到落实。原因就是开发商急功近利,经济不合算而不去为之,建筑师则无能为力。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FIDIC)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根据我国设计体制下人力资源及实际承接任务的现状,当前有实力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在改革中积极向此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PM)或工程项目管理(PMC)方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发挥建筑师对工程的控制作用,这将会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总之,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篇9

目前,我国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将建筑业与采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称为第二产业。1 但在计算建筑业的总产值、利润、税金、就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等指标中, 又不包含勘察、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的数据,这是将建筑业与施工企业简单等同的结果。而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建筑企业正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时期,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了激发建筑业企业活力,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一、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

我国房地产业呈现迅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型产业,由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旁侧、后续效应的作用,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与房地业发展的势头相悖,建筑业企业的低利润率和建筑产品价格的低附加值,使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在全产业中仍处于低端区位。这种现实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掣肘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设法提高建筑产品价格的附加值,创新传统建筑企业的经营理念,变单纯建筑业为创意性建筑业,变单纯的土木水泥工程为创意、创生物质性工程。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处于微笑曲线低沿的产业链条低端的制造和组装职能,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微笑曲线翘起来的两头的是研发领域的专利和技术优势以及行销领域的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职能。单纯的传统建筑业就处在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下段。

服务业研究领域的国外专家Kim等认为:企业围绕产品并超越产品本身的界限所提供的服务可实现产品的增值,服务是企业实现利润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2 现代管理学中的生命周期成本法(LCC, Life一Cycle Costing)就是对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进行全面管理。这一管理理论运用于建筑管理当中就应该将建筑业的成本核算范围进行扩展,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想、策划、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施工、使用、保修、后评价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这种高协调性的管理活动必须依靠融合第三产业性质的综合建筑业企业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传统建筑业的生产建设理念和职能是不可能达到的。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BIM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建设技术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四维甚至五维地模拟实际施工,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对将来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解决。但是,实际要想广泛运用到工程项目中,也必须拥有综合性的建筑企业基础,否则企业与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局部利益无法协调配合,资源无法达到共享。桂兴刚等提出,国内咨询设计企业向工程公司转变是一种趋势,设计院将业务前后延伸,横向整合,从而实现价值链上由“点”到“线”的转变。尹为民提出在建筑业,“最佳价值需要靠一种设计、供应和施工等元素之间的最优组合来创造”,而这正是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才能达成的。

二、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时代需求

建筑活动总体包括早期的建筑投资决策咨询,建设准备阶段的招投标,建设实施阶段的勘察设计,建筑工程的全面施工,工程验收与保修,终结阶段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后评价。这一系列工程活动中的业务展开往往都因处于同一产业链条内,并且围绕同一对象——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业务服务。而单纯将其中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实际上等于刨除了工程建设程序中绝大部分的工作,这是不符合范围经济客观规律的,是建筑业处在产业链条的下端而作茧自缚,使建筑业的产能和发展空间都受到极大限制,对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历史的见证人,是时代的艺术品,是精神的寄托物,是个性的张扬者,是品位的表达者。现代建筑产品的多样化、建筑技术的不断更新、建筑材料的不断提升、建筑市场的空前竞争、业主的需求变化、感性消费和定制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业企业必须由单纯施工向第三产业属性的方向融合。如果不是这样,建筑业就会被淘汰为单纯的由体力支撑的工匠集合地。建筑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更新能力就会被遏制,建筑企业就会沦落为为其他企业打工的地位。这是建筑从业者和建筑企业不愿看到的一幕。即使一个有长期建筑历史和雄厚实力的建筑企业也有可能竞争不过一个县乡建筑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束缚,不善于将产业链条延伸,不善于改革建筑业的传统业态,不善于企业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功能定位创新。

实际上多年以来,建筑业业务领域向纵深发展已经是大趋势,也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我国发达地区建筑企业早已经开始转型。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筑业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施展才华的启迪和实践经验。现代建设工程管理领域,总分包模式、快速路径法、CM模式、EPC模式为建筑业企业由单纯施工向咨询、管理、服务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面向建筑行业服务的BIM(建筑信息模型)、4c技术,为信息时代中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想要摆脱建筑业作为单纯劳动密集型产业、低产值利润率、低产品附加值的现状,实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

三、建筑业企业向第三产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在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服务性活动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多年探索实践表明,建筑业的服务化趋势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在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作为建筑实体的筑造者——业务单一的施工企业,其利润空间实际上越来越小。房地产公司对建筑流程的了解和掌控,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施工企业工程款一再被拖欠,信息的公开化等都使得建筑业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对发展战略有所改变。于是被划出建筑业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就加入到建筑企业活动中来,从而导致了建筑业的服务化。建筑业的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建筑业领域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制造业的内生型服务化”。6 例如,为工程实施过程中因主体过多而造成的合同纠纷、进度无法搭接、信息无法共享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式。这种模式满足了客户对基建服务多功能组合的市场需求,在工程中已多有应用。比如,让对于建设流程较为生疏的一类业主省心省力的“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是建筑企业依靠其综合型业务能力赢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也正是目前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简化了合同管理,使得复杂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由多则几十个主体少则十几个主体,变为简单的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对于不善于合同管理的业主来说,在其层面上的第一个层次的合同关系直接同综合建筑企业进行,简单、直接。而下一个层面上较为复杂的合同管理则由对建筑业务熟练、善于实施管理的建筑企业来完成,使得合同管理更为有序、有效,更能为建筑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从信息共享的角度分析,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同时为业主进行前期投资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作为同时为一个建筑产品服务的企业,就可以消除各环节之间的壁垒,消除局部利益的限制,将同一产品对象的信息从源头向各个工作过程输入,通过各环节加工再输出更多更新的产品信息,这对于建筑工程中控制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进度工期,都有巨大的帮助,对于实现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设计质量、施工质量、检查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工期的索赔、进度的搭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是由于被并入建筑领域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建筑业的服务化,被称之为“制造业的外延型服务化”。在建筑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中对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可以总结为: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施工及安装。缺失了经营环节的单纯施工安装,其产品价格在目前清单与定额相结合的时期受到定额的限制,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其主导原则就是“确定量、市场价、竞争费”。这种计价模式原本是引入充分竞争后形成的价格机制。但引入国内使用中,本应该将建筑工程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价格和管理费用全部放开,由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偏差。并且作为清单计价的基础——企业定额,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有形成,结果是清单与定额相结合,实际还是依赖定额报价,使施工企业合法利润受到很大挤占。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又实行低价中标,没有经营过程,单纯地以低价作为唯一竞争手段,是建筑业利润低下的重要原因。建筑业制造的主要商品——房屋及构筑物,在建设法规层面规定质量必须起码是合格的,招标方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选择价格最低的投标单位,建筑企业的应得利润实际上被转移给了建设业主。另外材料费在当今建筑市场上变数也非常大。订立合同后,建材价格大幅度涨价,在现有的调价规定中,调价公式中权重数可由承发包双方进行协商后调整,这又使得处于强势地位的发包方有了降低风险的渠道。针对上述的建筑业企业产品价格的形成缺陷,如果允许建筑业将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的经营业务范围拓展,将其产值利润率提高到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就可以极大增加建筑产业的实力。

从以上两种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的融合模式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对现代建筑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启迪:

1.建筑业不仅要制造,也要学会产品和市场经营开拓

例如,对于建设流程极为熟悉的建筑企业获得一定的资格资质之后,可通过建设开发再进行生产,这时其产品可以作为商品(商品房、设施)来销售,也可以作为资产来经营。类似于一般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产业属性的认识和定位,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转变,必将对建筑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方式、增长方式、价值增值以及提高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等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研究解决建筑业产品的价格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实际上这些类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活动对于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出能力,改善客户关系,拓展经营空间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大影响。

2.建筑业不仅要生存发展,还要善于实现和新兴产业的融合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硬件产品的软件化,表现在产出结果方面的是产业融合现象,主要是指在建筑业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比如,随着人们追求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综合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智能建筑,它是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从而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要实现它就必须拥有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综合利用现代计算机、控制、通信和图形显示技术,即4C技术。这是单纯施工企业无法达成的。目前建筑智能化业务一般通过承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方式开展,使建筑行业依附于与其有着紧密关系的新兴行业,在四个要素当中只能完成结构这一个部分。这使得其中大部分决定性环节是由通讯技术公司、机电安装企业和物业公司完成。有资料表明:预计2015年国内建筑行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66,597亿元,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316.4亿元。这对于建筑业企业发展是一个广大空间。建筑业企业需要将建筑、结构、机电和控制系统、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结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系统高度融合才能够实现。这种智能建筑最终在控制、操作和应用性的软件系统的投入甚至会高于建筑实体本身。建筑企业就能够跳出目前低利润率、行业恶性竞争的桎梏,改变企业模式,变成真正能够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强者。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建筑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是时代需求,也是建筑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良好方式。为此,我国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建筑业向第三产业积极融合,取消各种建筑业业务领域的范围规定;在相关税收以及统计计算中,应从建筑业的新时代特点出发,制定支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及统计计算新方法,使得建筑业能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现增添持续的活力。

引文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2-24.

2 Kim W Chan,Mauborgne Renee.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97,75(1):103-112.

3 孟森. 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建设[J].2012(10).

4 桂兴刚.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思考[J].工程建设发展研究,2009(5):86-87.

5 尹为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4).

篇10

0.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过度开发和废弃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地球资源、地球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性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严重的障碍和威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与材料的关系,开展绿色材料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从而实现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材料科学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具有环境协调性和自适应性的绿色混凝土应运而生。

1.绿色混凝土的定义

吴中伟院士较早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的概念。GHPC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①更多的节约孰料水泥,减少环境污染;②更多地掺加以工业废渣为主的活性细掺料;③更大地发挥高性能优势,减少水泥和混凝土的用量。

对绿色混凝土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绿色混凝土应具有比传统混凝土更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以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和有害物质的从低排放,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绿色”的涵义可理解为: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环境,更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衡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且能满足其需要。

2.如何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

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总的来说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2.1大量利用工业废料,降低水泥用量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煤矸石、硅灰等具有潜在的化学活性,可以部分替代水泥,并且可以制备性能更优越的混凝土。这样不仅节约了矿山资源,降低了水泥生产总能耗,而且也有利于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利用工业废渣作混凝土中的活性矿物掺合料是实现混凝土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工业废渣数量庞大,仅粉煤灰每年将产出近2亿吨,而煤矸石目前堆放总量已超过30亿吨,活性矿物掺合料作为廉价的辅助胶凝材料却赋予混凝土许多优良的性能,如提高强度、密实度和工作性,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降低孔隙率,增强对腐蚀介质的抵抗力,延长混凝土的耐久性等。大量使用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活性掺合料,可以在保持水泥孰料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混凝土的需求,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发挥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

提高混凝土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也是混凝土绿色化的途径之一。论文参考网。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可以减小建筑结构的截面积或结构体积,减少混凝土用量,从而节约水泥、砂、石等混凝土原材料的用量。工作性能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振捣器的使用,降低环境噪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以延长结构物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节约维修和重建费用,减少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消耗。

2.3使用再生骨料和人造骨料

混凝土制备过程还将消耗大量砂石。若以每吨水泥生产混凝土时消耗6~10t砂石材料计,我国每年将生产砂石材料48~80亿吨。全球已面临优质砂石材料短缺的问题,我国不少城市亦将远距离运送砂石材料。同时,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垃圾生产的废弃混凝土约为1360万吨,新建房屋产生的废弃混凝土约为4000万吨,大部分是送到废料堆积场堆埋。因此实现再生骨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废弃混凝土加工的骨料取决其洁净度和坚实度,这与其来源和加工技术有关。利用预制场和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剩余混凝土加工的骨料通常比较干净;来源于拆除的路面或水工结构的废弃混凝土,需筛分去除粉粒。许多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表明:废弃混凝土相当于粗骨料的颗粒可以用来替代天然骨料,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是前者作为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至少是后者的2/3。论文参考网。拆除建筑物是的废弃混凝土比较难处理,因为常混有其他杂物。论文参考网。与拆除时的分选相结合,这类废弃物可以分门别类地回收和再生,效果较好。

2.4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为了使混凝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通过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形状或构造等的设计,使其具有降低环境负荷的能力。例如通过控制混凝土的空隙特征和空隙率,可使混凝土具有不同的性能,如良好的透水性、吸音性能、蓄热性能、吸附气体性能等。通过对混凝土性能和色彩的设计,使混凝土能与植物和谐共生,这类混凝土包括植物适应型生态混凝土、海洋生物适应型生态混凝土和淡水生物适应型混凝土,以及净化水质生态混凝土等。

2.5提高混凝土的机敏性,使居住环境更安全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如交通系统、办公场所、居住社区等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混凝土材料作为各项建筑的基础,其智能化的研究和开发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诊断混凝土、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的相继出现,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敏混凝土的特点是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实现自适应控制、调整和修复材料。机敏混凝土材料与智能建筑相结合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环境。

3.结语

绿色混凝土材料在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负荷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实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绿色混凝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不过,现在我们离绿色混凝土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我们从以上介绍的五个方面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篇11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广义的,是建立在无线传感器的基础上实现的,主要起到对火灾、安保、电力等进行实时监控的作用。通过无线传感器对相关数亿的采集与监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运算和判断,实现楼宇各种功能的自动控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在现代军事、特殊环境监测、智能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该系统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WLAN)等无线通信网络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类似于传统Ad-hoe网络,没有基站设备支持,自组织、自管理的多跳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Ad-Hoe网络应用在传感器技术中的一种具有动态拓扑结构的组织网络。

1、自组织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备自组织能力;

2、自管理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备自管理能力;

3、网络规模大,分布密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多于传统Ad-hoc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并且分布密度大;

4、网络节点易出错: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较之传统Ad-hoe网络中的节点更容易出错;

5、单个节点能力较弱: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十分有限,无法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存储;

6、节点间广播式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采用广播方式通信,而传统Ad-hoe网络大都采用点对点通信;

7、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与数据为中心的含义指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时,通常只关心整个任务的执行情况,用户在使用网络查询事件时,只关心是否获得了所需的数据,不关心数据是由哪个节点发来。

二、硬件选型设计

传感器是楼宇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人体的皮肤和神经系统,负责对环境的整体感知,其中温度和烟雾是楼宇监控的主要监测对象。

2.1温度传感器

楼宇室内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选择瑞士盛世瑞恩传感器公司SHT10,用它采集各点位温度,将这些数据通过显示单元直观显示给用户,让人们可以知道实时的楼内温度,空调系统则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自动的对室内温度进行自动调节,以达到人们舒适与节能的目的。SHT10包括电源和地共有四只管脚。DATA负责串行数据发送,与处理芯片cc2430连接,进行数据传送,SCK是串行时钟连接,与处理芯片连接进行时钟同步。布线时需要0.1μF的去耦电容接在电源和地间,DATA线接外部上拉电阻,芯片结构见图2-1。

图2-1SHT10电路连接图

在楼宇监控平台中,还有一种基于感应人体温度的红外探测器CH-718。从生物学角度看,有恒定体温的人体会发出波长比较固定的红外线,如果感应到该波段红外线,红外探测器就会发出信号。红外探测器CH-718在楼宇安保系统中用于监测人员的活动,从而对重要区域进行监视,确保人员物资的安全。下面是CH-718的技术参数。

红外探测器CH-718功耗很低,输出电压和处理芯片CC2430相匹配。触发方式可以配置,方便后续应用。

2.2烟雾传感器

我们选择烟雾传感器HIS07监测烟雾,它是离子式的,工作稳定可靠,广泛运用于消防报警中。离子感烟探测方式中,内电离室是密封的,烟雾进不去,当没有烟雾时离子能到达对面电极,内、外电离室电压、电流平衡;有烟雾进入外电离室,烟雾阻挡了离子到达对面电极,外电离室电场失去平衡,报警器探测到后发出警报。HIS07输出电压是5v和CC2430不匹配,采用电阻分压来解决。

串口主要是调试和与上位机通信。楼宇平台工作时,只有协调器需要串口模块。为了设计的统一性,所有的节点都有串口。CC2430具有UART模块,工作电压是3V。计算机串口标准是RS232,逻辑1的电平是-3到-15伏,逻辑0的电平是3到15伏。电平需要转换,采用MAX3232芯片实现。电路连接见图2-2。

图2-2MAX3232电路图

从前面模块的介绍知道,所需供电电压是9V(烟雾和红外传感器)和3V(其余模块)。9V电压还可以给充电模块供电,为锂电池充电,电池输出8.4伏电压可以在无市电时给9V的模块供电。电池充电采用TI公司的BQ24105模块,支持自动休眠降低功耗,还具备LED指示灯表示充电完成的情况。电路连接见图2-3。

图2-3电池充电模块电路

9V电压可以用DC/DC芯片降压到3V,这样外部只需要输入9V就足够了。当用220V交流电时,用市面上很常见的适配器就可以获得稳定的9V电压。电池和市电的切换用二极管就可以简单无缝切换。至于DC/DC芯片我们可以采用TPS62111,电压调节到需要的3.3V。电路连接见图2-4。

图2-4DC/DC电压转换模块

2.3处理芯片

CC2430是TI公司首选的传感器网络处理芯片。功耗小,有完善的软件支持和参考方案。内核是Intel8051,支持汇编和C语言编程,开发者都比较熟悉,还有对应的开发工具。高频电路部分集成在芯片内部,不需要太多高频硬件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选择其作为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平台。

三、软件设计

楼宇监控上层平台用于和无线传感器节点通信,监控节点所在房间区域的温度、湿度,是否有可疑人员闯入,是否有火灾发生。温度、湿度信息会存储到数据库,用曲线等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连接状况也会反映出来。系统软件功能如下:

(1)连接协调器节点的串口,可与其良好通信,接收整个网络的汇总信息,发送控制信息。

(2)从收到的原始数据中解析出可理解的信息,然后更新界面上各节点、各房间的温度、湿度、红外、烟雾信息。

(3)节点在软件中的位置可以调整,按照每个房间节点的位置和号码进行设置。也就是将地理信息和节点绑定,在界面中可以直观的看到。不同的房间可以载入各自的房间平面图,更方便节点的摆放。

(4)实时的更新网络拓扑图,能看到网络中每个节点是怎么连接的,入网和退网都能如实的反映。

(5)检测到报警信息,包括红外、烟雾和高温情况,及时的报警;特别是有人闯入和发生火灾,需要让管理员及时发现,在界面上有直观的图片及文字显示,还能发出报警声。

(6)连接数据库,把解析好的信息存储起来。可以查询历史数据,能以曲线图方式直观表示其变化状况。发生报警的信息也会专门记录在库。各种数据能进行汇总,报告如平均温度等信息。

四、结语

楼宇监控是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智能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智能化建筑中,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它的无线传输方式、低功耗、组网容易等特性给楼宇监控领域带来新的动力。而且无线传感器组成的楼宇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易于扩展与升级,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维护和巡检成本,给用户及维修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篇12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它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使拆除废弃物尽可能再循环利用或在短期内自然降解。

2、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少费多用”做好了必须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3、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要

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适用”强调的是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和浪费。高效使用资源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比如智能建筑,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智能的手段使建筑在系统、功能、使用上提高效率。

4、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业再也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不然,将会在建筑领域再次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危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二、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设计过程中多方合作

相对传统建筑的先行设计过程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更具有全方位综合性,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绿色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而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或称研究性技术组合;在实际运行方面,绿色建筑则主要建立在现有的成熟和经济合理的技术之上,亦即实用性技术组合。只有通过各学科的交流合作,才能解决关键性发技术问题。虽然客户与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使之尽早掌握方案中的可持续性因素,但仍需要注意强化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施工者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面对绿色设计带来的新技术的挑战,更要贯彻系统化、整体化、团队化的设计观念。绿色设计团队应该包括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设计师、开发商、物业商、施工者,以及使用者。

2、绿色建筑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资源消耗到环境影响方面远远达不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修建的住房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单纯追求数量盲目建房,有很多住宅因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或者质量较差而无人居住,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各类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有了较大改进,也出现了不少智能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建筑本身更趋向于满足人的舒适性、观赏性要求。此时,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出台,但相关法律规划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绿色建筑的几点对策

1、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

在绿色建筑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建设,对新技术、新绿色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没有资金只是纸上谈兵。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想方设法筹措开发绿色建筑的资金,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可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或减少营业税等,不断研究探索绿色建筑的发展基金,采取多元化筹措绿色建筑资金,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为加快促进绿色建筑提供资金保障。

2、积极推广绿色施工,强化施工管理

营造绿色建筑,积极推广绿色施工。只有通过施工全过程的控制,改革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废物的生产和排放,促进现场施工与环境相协调。在管理上应有环保绿色意识贯彻到各个环节中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根据施工工地的用地环境,制订相应的环保措施,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应选用有利于环保的,如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在进度安排上,尽量排除深夜施工,以免对周围居民造成滋扰,影响居民夜间休息。技术交底阶段,先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然后由管理人员对操作层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整体环保意识,增加员工对环保的承担与参与。施工阶段,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如海报和绿色宣传的贴纸,要求操作人员严格地按已制定的环保措施进行操作。鼓励操作人员节约水、节约材料,注重机械设备的保养,注意施工现场的清洁,文明施工,不制造人为噪声。施工过程中,把绿色环保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注重质量安全,又重视绿色环保,质量绿色两不误。工程完工时,污水排放、管道布设,装修材料的环保技术措施,是否达到要求,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验收。

四、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2.48%。在建筑能耗中,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7%。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1、发展绿色建筑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通过就地取材来节约建筑的运输成本;通过使用各种节能墙体材料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通过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通过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来达到降低建筑成本及降低环境成本的作用。

2、绿色建筑极大的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使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又为加速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随着建筑业对各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的需要,GRC板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被研发出,而传统的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就会逐渐被淘汰。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绿色建筑

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建筑住宅建设最高效、最少量的使用资源;使各种公共设施能够在二次运用的循环中发挥最有效,启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绿色建筑工程。

4、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

目前建筑能耗的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的绿色住宅小区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告诫人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

参考文献:[1]张庆和绿色建筑节能方式探讨陕西建筑2012.6

篇13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对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极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是行业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的特点与困难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一,该教学方法打破了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教育,如何进行,怎样进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其二,教育者如何投入太多的精力解决搜集项目、策划教学、施教过程均须重新探讨,大量工作的投入给教育者带来去多麻烦,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其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培养得是技术人员,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案例来保障教学,而教学设备不充足,项目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其

四、缺乏真正的双师教师。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双师证书,并未有过实践的经验;部分确实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不再有接触实践的机会,对行业发展也逐渐疏远。而学校又缺乏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由于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无法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制约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采取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制度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内涵——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优质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步发展,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既注重理论知识动手操作相结合,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专业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师除具有教师职业资格以外,还应具有电气的行业高级或以上岗位技能证书,也就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之举。例如: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提倡教师实训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行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早日成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在系部成立项目教学专委会,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分工,成立课题组,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辅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课题组根据方案确定施教方法及教学任务。

2.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项目教学法的实行,需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开发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顺利开展课程的必要条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采用项目教学法老师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他们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一页一页的讲义或工作页。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开发项目教材,要按照智能楼宇行业的发展和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教学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争创品牌课程。

3.建立较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原始的专业考试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水平,可将学生的作业情况、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模块成绩确定为:综合理论测验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实训成绩三者的综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4.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学生在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已具有了从事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使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顶岗工作,还需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中进行磨炼,这时,学生可到相应的企业中进行就业前实训,通过实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企业中的熟练技术工人可参与到学校的实训中,通过手把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弥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欠缺。

四、保障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专业,加强与大中型相关企业(如建筑行业、高校、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共建联合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作业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2.面向岗位群培养毕业生面向有关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建筑行业、制造行业、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工作,楼宇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筑供电照明设计、施工、维护工作;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安装和维护;楼宇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销售和维护从事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以及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实验技术工作。故在培养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分成模块,适应不同岗位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