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学教研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教研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教研论文

篇1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篇2

以学为中心,不是没有课堂结构安排,而是从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以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才能有效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会调整一些教学环节,但更多的是找到了一种“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多学”的方法,安排这样的环节,更多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学,支持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成长。

篇3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篇4

二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一名教师只有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1.表达能力;2.教态;3.说好普通话的能力;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热爱学生。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密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

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因为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相交的直线。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来教师一定要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可是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长方形中。接下来学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是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把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放在一起认识呢?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包含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又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还可以画一个示意图。而这节课教师只讲了这三种图形都是四边形,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教师只有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和严密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复习一道判断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的题,教师出示的题目是“判断出直角”,这话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应该说,“判断下面每个角,哪个是直角?”

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没有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话就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没用的话,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没有关系的话,请不要说,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就40分钟啊!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有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鞠孟贤老师,在讲“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她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间接条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藏”来代替,她说:“这里还有一个条件,藏起来了,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调动起来了,他们都想自己找出来。

再如教师在讲“小数的性质”这节课中,教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去过商店买过学习用品吗?”一句话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因为买学习用品和他们的生活太贴近了。教师接着说:“文具盒5元,圆珠笔1元6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有两种不同的写法:5元,5.00元;1.6元,1.60元。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的加之亲切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全班学生都盯着教师想知道为什么。

我们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说的话很多,而且重复的话很多,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只有个别几个“好”学生才有发言的机会,全班学生没有动起来,所以课堂气氛沉闷。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获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来,那么可以让学生前后桌讨论一下,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课堂气氛绝不会沉闷了。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428÷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数学了。”“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有很多教师愿意把学生分为好学生、中等学生和差学生,这是从学习成绩来分的。但是,我们最好不要这样分,这样会伤他们自尊心的。我们不妨这样分:对学习有兴趣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但比较听话,老师让我学,我就学,被动学习的学生;再就是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和被动学习的学生,有时会对学习采取冷漠的态度,教师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温暖这些冷漠的心,让他们逐渐解冻,恢复活力。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得非常好!”“李聪,今天表现得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学生没有优点,怎么表扬他呢?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应该及时的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如上课时,当你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让他回答,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确,进步很大。”还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发言,即使他回答错了,你也要鼓励他,“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问题回答正确。”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当然非常高兴,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会认真的听课,积极的发言,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会很快地提高。

五、教学语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克服方言

有的教师一定要问:又不是语文课,数学课为什么还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呢?我省有的地区普遍有地方口语,就是平翘舌分不清。如:14,他们发“十市”。我国很早以前就提倡说普通话,这里说的普通话是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到南方一些省市听课,老师和学生们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且都很标准。我省有几个地区有地方口语,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说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发音是否准确,也标志着教师的业务水平。发音不够准确的教师,可以查字典,请教发音准确的教师,师生之间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发言时,如果发音不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及时纠正。

六、教师自然得体的教态是无声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态一般是指,教师的外表、说话的表情以及说话的语调等等。

教师的教态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要求教师表情亲切,语调适中。教师笑盈盈地面庞,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辽源第一实验小学吴敏老师的教态就是非常自然的,她的声音也非常美,听她讲课就是一种享受。而且她和学生的感情也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敢想敢说,他们不害怕老师,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还有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陈晓梅老师,她的教态也非常自然得体。

篇5

“研学后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预学和教师后教的过程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对一些美术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了结果,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沙湾的景点,并总结和画出景点的突出特色,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时,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不关心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这就会使学生感觉只要从网上或书上查到相关的信息就能完成作业,就不用去实地观察了,这样的心态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研学后教”就是让学生通过预学的阶段锻炼自己的自学、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关心也就会让学生有忽视过程的心理,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后教”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还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思路给与肯定和表扬。在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思路和探究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讲述,这样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独特探究方法学习,注意探究的不足之处。

3“.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对评价和引导不够重视

“研学后教”中“研学”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知识,是一种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研学后教”的理念就是以学生预学为主,教师的后教为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合理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仅仅是学生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会使评价过于片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而对学习充满信心,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路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和美术作品,这样就能使学生注重各个环节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鼓励,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6

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

教师讲得少了,自己的负担减轻了,上课也轻松了。

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调、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做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平方差公式”这节内容时,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笔者就问学生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笔者接着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

学生顿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四、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也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是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体验教学,顾名思义肯定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在教师进行完口头讲解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了。陶行知先生所谓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大概就是如此。只有在实践动手之后,才能检验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比如我们在学习时分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钟模型,在上课的时候使用。制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上前看看是否需要帮助。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对于时分秒的认识也就大大提高了。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时分秒的教学,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处理能力,从而促进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帮助学生相互合作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只有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互动,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对话,让学生不受到双方角色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有时候在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中会得到一些匪夷所思但是确实行之有效的想法,这正是体验教育的可贵之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往往可以使得原本并不完善的个人认识或者个体经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相互之间的通力合作可以帮助每一个人都构建出一套完善扎实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变得更加轻松方便而高效,可谓一举多得。

篇8

一、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实施的疑虑

疑虑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9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内容通过综合处理及其再交互,编制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生动逼真、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世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减少教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多媒体教学在我们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的运用并不是很广,大多数的数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的步履如此艰难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1.没有充分考虑到怎样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故难以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本人就这两方面谈一下对多媒体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中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

1.掌握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科成功经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限制了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影视资料和音乐,不可能一面分析数学问题,一面播放音乐,也不可能来一个从黑板到屏幕的大搬家。事实上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证明、解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示范教学过程,同时数学是一个相对完备、封闭的王国、对数学定义来不得半点拓宽,对定理来不得半点变动。

2.找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契机

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了解多媒体技术进入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做授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选择最佳组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总之做好多媒体与数学的整合工作的前提是数学教师走进计算机领域,学生、教师的同努力,才能将整合工作做好。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数学教育的特殊基本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但它在数学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其优势却不象其它学科那样明显,辅助数学教学的初期人们自然引用了“课本搬家”和“题库”式的数学教育软件,虽然增加了一些动画,但这类软件的作用与课本和习题集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表现出十分勉强。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我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高一数学的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功能,认为传统的“课本搬家”,“题库”,“美丽的画面和声音”,“人为安排的交互界面”都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的魅力,要进一步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利用计算机创设出一个赋有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对教学概念、定义的理解,对新知识的探索,挖掘数学的内涵,增强计算能力等方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切入点。高一代数重点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分步骤分层次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函数的图象。①按定义作出函数的图象。②完善所作的图象(并验证在定义域内函数图象的正确性)。③由图象归纳出函数的性质。④验证、分析在定义域的临界点附近的函数状态。⑤从已作出的图象中能否挖掘出新的知识点,或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内涵。

例如:对于幂函数的图象的变化,当a>0时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并且无论a在大于0的范围内怎样变化,它的图象都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和横坐标纵坐标都等于1的点。当a<0图象的变化,这个时候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是减函数,并且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1,1)点。当a<0时,图象在第一象限内向上与Y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我们知道教科书上在介绍幂函数时是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讨论的,那么为什么a≠0呢?。当a=0的情况,这时图象已退化成一条平行于X轴,且在X轴上方一个单位的一条直线。同样可以通过改a的值,看出当a=1时幂函数y=xa的图象实际上就是Y=X这条直线。这些图象的变化都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很好的完成。对于学生,一方面从多媒体的演示,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将现实的环境虚拟到课堂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动画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种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还有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演变。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

3.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目前有一种是过分夸大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的倾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完全离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与粉笔与黑板再见,整节课不顾学生的素质,完全采用多媒体技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直到下课,教师除了讲解,就是点击鼠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现代教育的优势。我认为这是有片面性的看法,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应优势互补。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师,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要来个优势互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具体处理。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作图,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示范,必要的计算训练也是不可少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它的独特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运用知识方面也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先进的模式,特别它的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电影、图表等多种方式出现。

在计算机引入数学课之后,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是时候一定不要勉强使用,好比我们上立体几何课时用的模型,该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下来。

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等等

二.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

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教师在适度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探讨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教学观。

2.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时也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一一点击逐一展现,这样的话教师就成了播音员和讲解员。课程自然也不会具有艺术性,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新课标脱轨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其中学生是整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全部过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时至今日,随高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它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多媒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篇10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在进一步求轨迹方程时,学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但化简却遇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5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7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篇11

2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价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3课堂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语言也可以与表情相结合。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体验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可以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然而,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任何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适时恰当穿插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成材先成人”的道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挥语言的功能做好育人这一职责。

篇12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篇13

1、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正确区分情景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计算而教,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那么,计算课要不要情景,怎样用情景,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我认为,计算教学需要情景,更要合理使用情景。如: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有这样一个情景。(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能吗?这块计算内容,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设计情景时,意在让学生通过一条船能坐68人和四个班各个班的人数这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出学习的计算内容。提出问题后重点解决31+23和32+39是怎么计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即重点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这个情景放在解决问题的课上,那么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31+23,是因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条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谓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计算教学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解决问题要从具体情景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一旦偏离了这个中心,计算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二、关于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23+31=,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采用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进行教学。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知识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现的我都决定不包办代办,把自己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自立性、创造性。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

三、估算教学,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估算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答案是否正确,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估算实用价值的方法。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将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只是体现估算价值的一种途径,还需要我们去探究更多的途径,以充分发挥估算的价值。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的。